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李斯特与他的匈牙利狂想曲第

浅谈李斯特与他的匈牙利狂想曲第

浅谈李斯特与他的匈牙利狂想曲第
浅谈李斯特与他的匈牙利狂想曲第

浅谈李斯特与他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

赵芳达

摘要:李斯特的作品《匈牙利狂想曲》系列,是一部不朽的作品,这部作品无论是从技巧性、表演性还是欣赏性来说,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许多学习钢琴达到了较高水准的,都会选择其中的一两首进行学习,并作为自己的一个演奏水平的标志。但由于每个人对于乐曲的理解不同,所以弹奏的方法和方式也略有差异,在这里我将自己在弹奏《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时的一些感想和方法列出。

关键词:创作匈牙利狂想曲倚音节奏

一、李斯特简介

弗朗兹·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着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诞生在匈牙利埃斯特哈齐公爵腹地管家的小屋里。这座府邸曾经留下过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足迹。或许,这也是一个征兆,在这里降生的李斯特成为了三位音乐巨人的后继者。

不满六岁的李斯特开始跟亚当学习钢琴,七岁开始作曲,儿时的他便已展现出对音乐无比的狂热。他的才华使得六位匈牙利贵族联合起来送给他6年求学费用,让这位天才少年到维也纳深造。十六岁的他定居巴黎。

他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创作中开拓性的大胆革新手法和娴熟技巧不但代表他特别的创作风格也使之在浪漫主义的众多艺术歌曲中独树一帜,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本人则具有超群的即兴演奏才能,他受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名家帕格尼尼的启发,决心在钢琴上创造出同样的奇迹。他的演奏风格继承了克列门蒂、贝多芬的动力性钢琴音乐传统,发展了一种19世纪音乐会的炫技性演奏风格,他也因此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

作曲方面,他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浪漫主义原则。

青少年时期的他是以钢琴演奏家的身份活跃在欧洲各国舞台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旅行、复杂多变的生活与创作环境和异常频繁的各种社会活动使李斯特有机会广泛了解各国风土人情,接触各种思想和潮流。这一切都大大的丰富了他的音乐创作,创作中也体现出明显的兼收并蓄的特点,渗透着各种影响因素。他的作品涉及多个领域,其中给我们留下印象极为深刻之一的即是匈牙利的狂想曲。

他的主要钢琴作品有《12首高级技巧练习曲》、《6首帕格尼尼练习曲》、《旅行岁月》钢琴曲集和《19首匈牙利狂想曲》实际上是依据匈牙利境内的吉卜赛音乐创作的。

二、《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的创作背景

“狂想曲”这一词来源于一段古希腊诗rhapsdia,狂想曲通常取材于民族民间或一些流行于民间的旋律。19世纪以来,狂想曲作为一种音乐体裁,时常用来描写一些具有英雄气概、鲜明民族特色、史诗般的器乐作品。其中第二号(升c小调)、第六号(降D大调)、第十一号(a小调)和第十五号(a小调,又名《拉科奇进行曲》)流传最为广泛。

在李斯特的作品中,有19首《匈牙利狂想曲》,大多取材于作者在1839至1847年编选出版的《匈牙利民间曲调集》,还有一首题为“匈牙利”的交响诗。在浪漫主义艺术世界中,

他用自己的作品表明了自己是一位匈牙利艺术家。如果解析一下《匈牙利狂想曲》,可以这样认为,他的音乐根植于匈牙利民间音乐的沃土之中;同时,他的音乐又带有浪漫主义艺术思潮的“狂想”风格,即热情的幻想、真挚的感受以及奔放的色彩。毫无疑问的,李斯特其人其作深深的烙上了浪漫主义的印迹。

李斯特创立的狂想曲题材,是两个对比性的段落为基础,前者慢速度,是独舞的音乐,叫做“拉苏(Lassan)”,带有傲然的武士气概和浪漫主义式昂扬的特点,有时是威风凛凛的行列或舞蹈,有时又像即兴式朗诵或叙事史诗,有很多装饰;后一部分是快速度,迅急、热烈的,是双人舞的音乐,叫做“弗里斯(Friskan)”,他的进行轻快无羁,常用以描绘民间欢快舞蹈的情景。

作于1847年的第二首《匈牙利狂想曲》无疑是其中最为通俗的一部,其中题是献给泰勒奇(LaszloTeleky)伯爵的。作品以匈牙利民间舞曲《恰尔达什》为素材。该作品采用自由曲式,不受一般乐曲形式的限制,别具风格,独树一帜,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三、浅析《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

乐曲为升C小调,从即兴宣叙式的短引子开始。乐曲的序奏速度缓慢,节奏自由,为随想曲风格的慢板,这里曲调上的倚音,是匈牙利民间音乐特有的装饰,而伴奏中带倚音装饰的和弦,则像是模仿民间弦乐器的拨奏,这段引子一下子就把听众引入民间生活的丰富多彩的美丽画面中来。

如:谱例(序奏,开始的1--6小节)

紧接在引子后出现的便是李斯特狂想曲常有的性格豪放的“拉苏Lassan”部分,音乐从中音区开始,缓慢庄严的旋律,唱出充满内在的激情,唱出悲痛的往事。在滞缓的节奏衬托下,低沉压抑的旋律蕴含着巨大的悲痛和愤怒,表现了匈牙利人民对民族不幸的哀痛和控诉,也表现了匈牙利人不屈不挠的坚毅性格。这是第一主题。这里出现的歌调全是匈牙利民间歌曲旋律,只是也含有舞蹈因素,最先出现的歌调就是这样,其中每一个乐句的“威本科什”舞曲型的结尾,使他带有鲜明的匈牙利民间音乐色彩。主题依借八度音和华丽的经过句而获得广阔的发展。

如:谱例(第25—30小节)

第二主题在高音区变化反复之后,音乐转入一个舞曲性旋律,他那轻快地倚音装饰和低声部的持续音,同样鲜明的强调出民间弦乐器的演奏特点。这支旋律在整个乐曲中十分重要,因为它还将是后一段音乐的基础。在这里,他先以变奏的方式发展着,可以看到它暂时被拆散开来,凡不在一系列位于高音区中奔驰的三十二分音符之间,但他的发展为一个华丽的乐句打断,音乐又回到乐曲开都的那个即兴宣叙调上来。这是我们已经熟知的这支歌调移到低音区,待到它逐渐升到高音区时,还有一个经过句在闪烁着光辉,歌调也因此变得更加温柔可亲,色调更加明朗,更有表情。但在此之后,他只留下那富有特性的结尾这么一点痕迹,便又沉落到低音区去了,并消失在乐曲开始时出现的歌调之中。

谱例:舞蹈性的旋律

谱例:旋律转到低音部

这首乐曲的后半段,出现了狂热急板的“弗里斯”舞曲,即“Friskan”部分,描绘民间节日越来越热烈的欢乐场面,这段音乐基本上由舞曲的第一段“拉苏”经过一系列变奏发

展而成。在这些变奏中有时越勇急速的同音反复以模仿洋琴的音响,有时是主音与属音的和声交替,这也是匈牙利名族和别的一些民族民间乐器常见的特征。可以说,所有的变奏都保持着匈牙利民间舞蹈音乐的音调特征。

如谱例:快速的模仿洋琴的节奏

音乐在变奏中速度逐渐加快,音响也逐渐加强,舞蹈变得越加活跃,音乐进入了表现万众狂欢的群舞场面。狂放的舞步,飞腾的旋律,急速的节奏,表现出匈牙利人豪放、乐观、热情的民族性格。到达高潮以后,舞蹈才逐渐安静下来,似乎动作也变得缓慢了,跳舞的人们好像已经走远,只是在远处还可以听到那舞曲的余音而已。后来,这穿着节日盛装的欢乐人群又从四面八方汇拢而来,音乐再度响起,恢复了以前的狂热,舞蹈的旋风重又刮起,所有的人都卷进这舞蹈的热潮,最后在振奋人心的沸腾气氛高潮声中结束全曲。

谱例:全曲在高潮中结束

李斯特19首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是和他的名字分不开的,正如圆舞曲和施特劳斯、交响曲与贝多芬的名字分不开一样。它的钢琴曲已列入世界古典钢琴曲的文献宝库。李斯特所创作的十九首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些作品不但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而且,为狂想曲这个音乐体裁创作树立了杰出的音乐典范。这些作品部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赛人的民歌和民间舞曲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和发展而成的,因而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这些乐曲结构精炼、乐思丰富活跃,音乐语言与音乐表现方法同匈牙利乡村舞蹈音乐和城市说唱音乐有密切联系,乐曲的形式虽然不时的变化,可是音乐形象始终鲜明而质朴,体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统一。

《音乐圣经》对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的说明上指出: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其实有两套,S.242为早期创作的《21首匈牙利主题和狂想曲》(2l Hungarianthemesandrhap-sodies),作于1839—1847年间,其中包括《匈牙利民族旋律》(Hungarian Nationalmelo-dien)4卷共11曲及10首《匈牙利狂想曲》。当中包括e小调《悲歌型英雄诗》g小调《罗马尼亚狂想曲》。

1846—1885年间,李斯特在此基础上编定为《19首匈牙利狂想曲》(S.244)。在李斯特这19首钢琴曲中,第十六号之后的4首演奏机会极少

参考文献:

[1]杨臻编着.李斯特.人民音乐出版社

[2]西方音乐.明信片.李近朱编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牛津音乐大辞典

浅谈李斯特与他的匈牙利狂想曲第

浅谈李斯特与他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 赵芳达 摘要:李斯特的作品《匈牙利狂想曲》系列,是一部不朽的作品,这部作品无论是从技巧性、表演性还是欣赏性来说,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许多学习钢琴达到了较高水准的,都会选择其中的一两首进行学习,并作为自己的一个演奏水平的标志。但由于每个人对于乐曲的理解不同,所以弹奏的方法和方式也略有差异,在这里我将自己在弹奏《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时的一些感想和方法列出。 关键词:创作匈牙利狂想曲倚音节奏 一、李斯特简介 弗朗兹·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着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诞生在匈牙利埃斯特哈齐公爵腹地管家的小屋里。这座府邸曾经留下过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足迹。或许,这也是一个征兆,在这里降生的李斯特成为了三位音乐巨人的后继者。 不满六岁的李斯特开始跟亚当学习钢琴,七岁开始作曲,儿时的他便已展现出对音乐无比的狂热。他的才华使得六位匈牙利贵族联合起来送给他6年求学费用,让这位天才少年到维也纳深造。十六岁的他定居巴黎。 他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创作中开拓性的大胆革新手法和娴熟技巧不但代表他特别的创作风格也使之在浪漫主义的众多艺术歌曲中独树一帜,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本人则具有超群的即兴演奏才能,他受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名家帕格尼尼的启发,决心在钢琴上创造出同样的奇迹。他的演奏风格继承了克列门蒂、贝多芬的动力性钢琴音乐传统,发展了一种19世纪音乐会的炫技性演奏风格,他也因此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 作曲方面,他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浪漫主义原则。 青少年时期的他是以钢琴演奏家的身份活跃在欧洲各国舞台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旅行、复杂多变的生活与创作环境和异常频繁的各种社会活动使李斯特有机会广泛了解各国风土人情,接触各种思想和潮流。这一切都大大的丰富了他的音乐创作,创作中也体现出明显的兼收并蓄的特点,渗透着各种影响因素。他的作品涉及多个领域,其中给我们留下印象极为深刻之一的即是匈牙利的狂想曲。 他的主要钢琴作品有《12首高级技巧练习曲》、《6首帕格尼尼练习曲》、《旅行岁月》钢琴曲集和《19首匈牙利狂想曲》实际上是依据匈牙利境内的吉卜赛音乐创作的。 二、《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的创作背景 “狂想曲”这一词来源于一段古希腊诗rhapsdia,狂想曲通常取材于民族民间或一些流行于民间的旋律。19世纪以来,狂想曲作为一种音乐体裁,时常用来描写一些具有英雄气概、鲜明民族特色、史诗般的器乐作品。其中第二号(升c小调)、第六号(降D大调)、第十一号(a小调)和第十五号(a小调,又名《拉科奇进行曲》)流传最为广泛。 在李斯特的作品中,有19首《匈牙利狂想曲》,大多取材于作者在1839至1847年编选出版的《匈牙利民间曲调集》,还有一首题为“匈牙利”的交响诗。在浪漫主义艺术世界中,

浅谈李斯特的刑事政策思想

此论文为本人刑事政策课课程论文,时间紧急,行文多有不足,仅供学习参考,不得用作其他用途,侵权必究,欢迎批评指正,有兴趣可共同探讨。 浅谈李斯特的刑事政策思想 摘要:弗兰茨?冯?李斯特是德国著名的刑法学家,他既是犯罪学、尤其是刑事政策学的杰出代表,又是现代刑事社会学派的创始人,是一位集犯罪学和刑法学研究于一身并取得了显赫成果的学术大师。其刑事政策思想,不仅在当时的德国、甚至当时的世界产生了极重要的影响,对于今天的中国,依然极具借鉴意义。 关键词:犯罪犯罪原因刑罚目的刑罚个别化 李斯特是实证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有《德国刑法教科书》(1881)、《刑法的目的论》(1882)、《德国和外国执行刑法的比较情况》(1906-1909)、《从比较法律说明现代刑法的刑事法制》(1894-1899)和《国际公法的系统说明》(1898)等著作,本文主要从《德国刑法教科书》(第26版徐久生译),窥视李斯特博大精深的刑法思想,并由此思虑其对当今中国刑事政策的指导意义。 一、李斯特对犯罪的界定 “犯罪,就其形式来看,是指实现犯罪构成、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作为和不作为。”对于犯罪构成,李斯特提到了以下三点:首先,犯罪永远是人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与人的意志无关的事件不能实现犯罪构成;其次,“犯罪”这种否定评价只能与违法行为有关(犯罪的法益侵害性);再次,犯罪是一种有责的行为(刑法的罪责问题涉及的符合犯罪构成的违法行为)。李斯特将犯罪界定为一种特别严重的侵害法益的不法行为。而不法行为,即是指对法益的破坏或危害,其不仅仅是针对国家,最终目的还是针对社会。也就是说,犯罪本身,就具有一种反社会意义。 二、犯罪原因二元论 关于对犯罪原因的阐释,李斯特以犯罪原因二元论著称,认为“任何一个具体犯罪的产生均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使然,一个是犯罪人的个人因素,一个是犯罪人的外界的、社会的,尤其是经济的因素”。“大众的贫穷是培养犯罪的最大基础,也是遗传素质所以质变的培养液。改善劳动阶级景况是最好的和最有效的刑事政策。” 李斯特把犯罪理解为在素质、环境的支配下,必然的、不得不陷于犯罪的宿命的和决定的存在,并同个别刑罚主义相结合,将犯罪分为偶犯(激情犯,

浅谈李斯特的刑罚观

浅谈李斯特的刑罚观 一、问题的提出 若某国有法律规定,偷窃他人财物1000 元者,处10 天拘役并罚款。甲平时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偷窃邻居1000 元; 乙因为家人得病并无钱支付药费进行医治,而偷窃邻居1000 元; 丙欢喜读书,可是家境清贫无法购买,便去经常去书店偷书,没过多日便偷盗价值1000 元的书。怎样处理? 按照此国的法律规定,三人都要判处同样的监禁和罚款。刑事责任是以犯罪人的外部行为及其实害为基础,换言之,犯罪行为构成、可罚性及其受刑罚的依据是客观行为及其实害。若仅以行为人的客观行为作为处罚的根据,公平和正义暂且不说,至少在这个社会是没有人情,法律只是一部统治的机器,立法者是一个冷酷的机器制造者。由此就引起我们的思考: 法律对于这种有同样客观情况而不考虑主观恶意的案例进行同样对待是否公平? 是否符合刑法的正义性、安定性和合目的性? 正义是制定法的基本价值,是立法者的目标; 与真善美一样,正义是绝对价值,以其自身为基础,而不是派生于更高的价值。 二、李斯特的刑罚观点及与旧派之分歧 李斯特认为: 应被处罚的不是行为而是行为人。其关于刑罚量刑的根据,强调行为者主义,又称主观主义。行为者主义认为: 行为人的行为是人格和性格的征表,不只是行为人意识的客观化、外部化、实现化。换言之,能被法律规制的是行为人的性格和人格,这便是主观主义的刑罚依据。当然他不是纯粹的主观主义者,还带有许多客观主义的成分。李斯特还提出过,我们刑法立法存在一个根本的错误: 在立法的过程,立法者不仅没有考虑人民的法律意识,而且由此造成法律在规制犯罪时,总是无用的。其原因就是立法者高估行为人的结果和没有顾及行为人的主观内心思想。在规定刑罚的种类和范围时,在法律和判决中,有必要将重点更多地放在行为的内心思想上,而不是行为的外在结果上。刑法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开始探讨刑罚的正当化根据,并阐释刑罚的目,即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李斯特关于刑罚目的中的特殊预防是预防犯罪人重新犯罪,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求消除犯罪人的主观恶性,使其改恶从善、重新做人,这就反过来决定了必须重视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分歧点: 旧派科刑的标准是客观的犯罪,即以现实所犯罪行的大小特别是结果或被害的程度为标准量刑。旧派注重处罚行为,例如盗窃罪只处罚盗窃。从严格意义上讲,与旧学派的区别在于,旧派认为:

浅析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轻盈》

2017年第1期(总第313期) 北 方 音 乐 Northern Music NO.1,2017 (CumulativelyNO.313)浅析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轻盈》 王 玺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李斯特的音乐会练习曲《轻盈》集音乐性与技巧性于一体,技巧高超,却不乏旋律感。与传统练习曲相比,音乐表现力更强。本文将通过作曲家生平、曲式结构及演奏技巧这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浅析,能够有助于演奏者更好的诠释这首作品。 【关键词】生平;曲式;演奏技巧 一、作曲家生平 弗朗茨?李斯特1811年10月22日出生在匈牙利的雷丁小镇,他是家里的独生子,六岁起就跟父亲亚当学习钢琴,七岁开始作曲,九岁就成功举办了个人演奏会,由此,他也成为欧洲第一位开钢琴独奏音乐会的演奏家,艾斯特哈齐亲王发现了他惊人的才干,资助他去维也纳深造,师从车尔尼和萨列里。在维也纳期间,11岁的李斯特举办两次公演,得到贝多芬的赏识。1927年,年仅16岁的李斯特因自身疾病与父亲离世双重打击,停止了演出。1830年七月革命的爆发,革命事件使他远离父亲去世所带来的伤痛,投身于艺术创作。至于爱情,虽然曾经拥有,但结果并不是完满的。与第一位恋人在怨恨中分手后,又因为教皇的反对而失去第二位恋人。晚年,亲人﹑朋友的过世使李斯特的精神悲剧达到了顶点。多重打击使他远离尘世,投身宗教,他开始从事宗教题材的创作。1875年,运筹多年的匈牙利弗朗茨?李斯特音乐学院正式成立,李斯特为首任院长。1886年7月,去世。 李斯特享受着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带给他的光环与荣耀,在他的卓越音乐才华下,隐藏着他对音乐的无限膜拜之情。但是这种崇高的精神特性并没有实现,而是不得不被金钱﹑身份﹑地位所牵制而融入到资本主义拜金风潮中。这使李斯特的内心充满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辉煌表象下隐匿着痛苦。虽然命途多舛,但是他却可以从烦扰痛苦的尘世逃亡理想之国,这就是他的音乐为什么不似莫扎特般轻快,也不似贝多芬般沉重。 二、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轻盈》的本体分析 (一)曲式简析 此曲为单三部—五部变奏曲式,属于自由变奏。首先是主题,然后对主题一次一次地变奏。图式为: T(主题) V1(变奏) V2 V3 V4 V5 V6 V7 V8 V9 V10 《轻盈》全曲除引子、主题外,共有10 个变奏。为方便分析,我们把全曲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复乐段结构,1-26小节,包括引子(1-10小节)、主题(11-20小节)与V1(21-26小节),都是f小调,主要是为了呈示主题。 第二部分为复乐段结构,27-41小节,包括了V2(27-33小节) 和V3(33-41小节),bA大调。V2(27-33小节)旋律由主题的单音变为双音结构,和声丰满。 V2 和V3 在结构上是相似的,和声上也是相似的,只是V2 在小连接中间出现了新的变化音,调式由bA大调转向E 大调,进入V3(33-41小节)。 第三部分,42-52小节,复乐段结构,包括了V4(42-48小节)和V5(49-52小节)两个变奏。V4是f小调,V5结尾处由f小调再次转到明亮的bA大调上。 第四部分是单三部结构,53-74小节,包括变奏6、变奏7 和变奏8。V6(53-59小节) 为六度分解音程的弹奏,高音为主旋律,由bA 大调转换回E 大调。V7 (60-65小节)旋律线条放在了左手上,右手华彩般的三度音阶下行、上行,属于复调织体。V7 为E大调,转入V8 前转为bA大调,V8 (66-74小节)左手用八度和弦,右手用单音加三度音程的琶音进行。连接句由bA大调转回了f 小调,即该曲的主调上。 第五部分是复乐段结构,75-99小节,包括变奏9 和变奏10。V9 (75-85小节)大片的扩充都是由主题材料变化而来的,通过一串三度快速下行的音阶,进入了最后一个变奏V10(86-99小节),运用补充终止,结束在主调f 小调的主和弦中。 (二)表情记号的使用 李斯特的作品中有大量的演奏提示,他力求首先用这些提示来强调作品的形象化本质,从而帮助演奏者了解作品包含的诗意。在李斯特看来,dolce,lento,marcato这样一类术语不足以说明问题,过分一般化和平淡无奇,难以表达作品形象的丰富性。李斯特很少受这类术语的限制,他总是要做一些补充,使术语更加具体和带有诗意。 于是,在《轻盈》这首作品中,第11小节处,用来代替dolce 的是:dolce egualmente;在41小节处﹑75小节处﹑80小节处﹑86小节处是dolcissimo。不难看出,李斯特对任何提示的理解都不是抽象的,而是与具体的诗意形象有联系的:dolce egualmente 不能演奏的像dolce。需要说明的是,李斯特在选择表情术语时,受法国浪漫派影响颇深。比如说法国浪漫派爱用“幻想的”“狂热的”“亲切的”等等,与之对应的是在《轻盈》开头左标题“capriccio”,34小节处“appassionato”,41小节的“dolcissimo”。 李斯特也特别注意音响力度差异的准确计算。他建议力度上升时要十分注意渐进性,绝不能在音响力度上超越限度,每次过早地发力或超速,必然会导致无谓的喧闹或者使高潮平淡化。为了准确说明力度的差异程度,李斯特对常用的术语进行分类。我们见到他运用mf﹑f﹑ff﹑fff,甚至是ffff;pppp﹑ppp﹑pp﹑p﹑mp;带有各种附加词piu﹑ancora piu﹑sempre piu﹑poco﹑subito﹑pochissimo等等。如在该曲开头p开始,在主题开始时是pp,68﹑69小节处还分别出现了ff和fff。 三﹑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轻盈》的演奏技巧 《轻盈》是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五首之一,这五首练习曲的标题都是李斯特亲自拟定的,音乐性都很强,炫技成分却不高。 整体来看,这首乐曲即使它的音响效果轻盈,充满幻想,在弹奏时手指却要始终放松,力量下沉。比如说第1-6小节,虽然乐曲以p开始,声音偏弱,色彩词capriccio为“幻想的”,但是右手力量要全部沉在指尖,这样的声音听起来才能放松﹑自如﹑飘渺。第27小节右手六度音程,要运用手腕带动指尖,把握好手指对琴键的位置。41小节开始大量出现右手的快速回旋进行,演奏这部分时,右手要连续成一条线,不能听起来一组一组的,右手的触键点应该靠指肚部分,不要使手指过分环形状态,像这种快速的跑动,手指动作要小一点,手指动作过大会影响速度。左手连续三连音并不是没有旋律,每三个音的第一个音都是旋律音,因而要突出,那么后两个音就要弱化。53-56小节,右手分解六度音程且高音是旋律音,要想突出旋律主线,右手的中心就要往小指方向送,同时弱化拇指音。60-65小节,是全曲的重难点,其实它的左手并不难,左手是主题变奏的旋律自然要突出,右手的三度叠置的音程要想快速轻巧的跑动,需要使手指直一点,不要刻板的让手指环形状,因为环形的状态不利于手指的快速交替。 音乐会练习曲《轻盈》是李斯特在成熟时期创作的,是一首充分体现浪漫主义时期的激情,对音响效果、音色变化的极至追求,音乐与技巧并重的钢琴艺术作品,是值得我们仔细探讨和研究的课题。本文只是对李斯特600多部作品中的一部进行浅析,要想对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形成比较深的认识,还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与研究。 作者简介:王玺(1990—),女,汉族,山东省济南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钢琴专业)。 90 Northern Music

浅谈李斯特的音乐美学思想(一)

浅谈李斯特的音乐美学思想(一) 内容摘要:文章初探了李斯特的浪漫主义精神在音乐中的体现,以及浪漫主义美学对李斯特的音乐作品一生的影响。通过对音乐情感美学和音乐表演美学两部分的浅析,进一步体现出了李斯特浪漫主义音乐美学的宗旨。 关键词:浪漫主义李斯特音乐美学音乐情感音乐表演 浪漫主义音乐时期在欧洲音乐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个音乐发展的黄金时代,诞生了众多璀璨而光耀于世的大师,其中有一位里程碑式的大师是我们无法忘却的,他便是弗朗兹·李斯特。是浪漫主义造就了李斯特这样一位在音乐史上独一无二的大师,还是李斯特为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别无仅有的绚丽?可以说,浪漫主义在李斯特的身上得到了直观而深刻的体现,也可以说,李斯特是真正的浪漫主义斗士。浪漫主义时期的社会思潮、人文积淀是李斯特音乐的重要表征和内在驱动,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音乐表现是李斯特成功的重要因素和必然因素,浪漫主义不仅是李斯特本人的性格使然,而且决定了李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作曲家,李斯特不仅是浪漫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自由的化身,而且其音乐是浪漫主义音乐丰碑中不可或缺的一座。 一、李斯特的音乐美学思想 浪漫主义时期,大量的炫技性的作品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大量的公众音乐会和音乐节也出现了,音乐家要面对比以往更多的音乐爱好者和观众,演奏家成为乐迷的新宠,成为他们心目中的英雄。而且浪漫主义时期的演奏家非比寻常地青睐音乐会上的即兴发挥。可以想象,李斯特作品中的高难度技巧并不是真正难以逾越的峻岭,没有出现在乐谱中的现场即兴表演才是难以企及的高峰。 1.李斯特的音乐情感美学 李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他的艺术观点和美学主张不脱离浪漫主义时期艺术界的一般美学宗旨。诸如崇尚感情,坚持内容突破形式的原则,重视揭示内心世界,强调个人抒情性,喜爱自传体创作题材方面倾向于神话性、传说性和幻想性,富有借古喻今的特点,追求音乐创作的哲理性、抽象性、象征性和主观性,强调民族性,音乐创作与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古典乐派的基础,比较古典乐派,更为重视音乐的社会教育功能,更为重视综合艺术的创新。李斯特在音乐史上并不是以音乐理论著称的,但他的音乐美学思想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和现在的音乐表演、音乐创作和各种音乐理论的发展。他在一生中撰写了大量文章和数百封信件来表达自己对于音乐美学,特别是钢琴美学的看法。如《艺术家的地位及其在社会中的生活条件》《论将来的教堂音乐》《音乐学士信札》《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罗伯特·舒曼》《肖邦》《匈牙利的吉卜赛音乐》等都广为流传。他的钢琴美学内容广博,无论是对钢琴音乐的表演、创作、情感表现力、技法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李斯特是一名注重钢琴表现形式的音乐家,但他更为重视钢琴音乐中的内在情感和表现力。他认为音乐的表现力胜过许多其他的艺术门类,而在音乐门类中,他最熟悉、擅长的钢琴又是极具表现力的乐器。他的《送葬曲》钢琴曲是在惊闻自己的祖国革命失败之后创作的,他在创作该曲的时候,满怀激愤,非常有感染力。与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关于音乐自律论的观点相反,李斯特始终相信音乐具有他律性的特点。他认为,音乐中一定要有真实的情感,而且伟大的作品都是由炽热和不朽的情感所组成的。在谈到音乐的情感问题时,李斯特认为音乐有“内容”,而这个“内容”就是音乐的情感。音乐的情感既是音乐的内容,又是音乐的形式。

浅谈李斯特对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浅谈李斯特对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 的批判及其启示 院、系:经济系 学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生: 学号: 指导教师: 2011年 04月

摘要 在经济思想史上,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对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做了深刻的批判,为德国在资本主义经济初级阶段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重温李斯特对李嘉图的批判,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除引言和结论外分为四个部分。首先阐述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实质,其次分析了李斯特批判“比较成本理论”的背景、原因和内容,再次分析了李斯特对李嘉图理论批判的功与过,最后阐述李斯特对“比较成本理论”批判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比较成本理论;幼稚工业保护论;贸易自由;贸易保护

Abstract In the economic history,the Germany economist Liszt do a deep criticism for the “comparative cost theory” of the UK classical economist David Ricardo in market economy, which provides a theory basis for Germany to market economy formulat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economic policy in the primary stage. In order to develop and protect its childish industry, he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productive forces to renew Liszt's economic theory, for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has important guidance and reference.This article except preface and conclusion outsid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Firstly, the paper expounds the basic content and its essence of Ricardo’s comparative cost theory. Secondly, it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and reasons of Liszt’s critical theory, and reanalyzes the fault and contribution of Liszt’s criticism to Ricardo. Finally, the paper show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Liszt’s critic to comparative cost theory. Key words:comparative cost theory; Native industrial protection theory ; Trade freedom; Trade protection

浅谈李斯特音乐风格

浅谈李斯特音乐风格特点 弗兰兹.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得天独厚, 具备了所有的优越条件--长相俊美, 魅力十足, 精力充沛, 技巧让人愕然屏息, 响度无人能及, 以及把听众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投机家气质。他树立了炫技大钢琴家的永久风范, 此类钢琴家不出现则已, 一出现则倨傲睥睨, 高举双手, 看来是一幅“打击”乐器的姿势, 即使是厌恶李斯特所有行径的“纯”音乐家也不禁企望仰止。 李斯特带给欧洲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他已臻化境的钢琴技巧, 后来更将才能发挥到各种事业上--既是指挥家, 也是作曲家、批评家、作家、纨裤子弟、神父、教师, 到最后更是乐坛的大家长。他的音乐思想著实慧黠, 在音乐史上首屈一指。但是他在演奏厅上却经常技痒, 忍不住要擅改他人的音乐, 以增加额外效果, 却也让音乐的格调降低不少, 就连贝多芬都在劫难逃。 三位作曲家巨匠对他的教诲, 影响其一生至钜。首先是柏辽兹, 李斯特从柏辽兹处发掘了音乐色彩的意义, 也开始明白什么叫做宏图远擘。他的方式颇能迎合李斯特的品味, 就是这种方式把李斯特引入虚幻的浪漫主义中, 体悟真正的感动渴望、主观意识与追求不朽的心境。李斯特是第一位企图让钢琴管弦乐化的第一人, 不论在动感或色调上, 都有显著的成绩。钢琴键盘上的每个琴键绝非虚设, 响度如层层叠瀑。这些都是他师法柏辽兹的心得。 第二个影响来自帕格尼尼,受他启发, 李斯特决心在钢琴上创造出同样的奇迹。他的演奏风格继承了克列门蒂、贝多芬的动力性钢琴音乐传统,发展了一种19世纪音乐会的炫技性演奏风格。只是这次纯属器乐的冲击, 而非美学或哲学上的造诣。他对此有两大目标: 高超的技巧和倾倒全场的本领。 第三个影响来自肖邦, 他最后才顿悟肖邦音乐的伟大, 也才明白钢琴演奏除了卖弄技巧, 还可以传递诗情画意, 钢琴之为器可以制造雄浑的风暴, 也可以产生涓滴细流的色调, 而装饰非但能营造亮丽效果, 对音乐本质的诠释也有相助之功。 他专为钢琴独奏而编制的歌剧改写曲也是前所未有的新尝试。他针对歌剧所写作的改写曲和幻想曲, 真可谓熊熊烈火比之荧荧烛光。他以

浅析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第六首的艺术风格

浅析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第六首的艺 术风格 摘要:本文介绍的是李斯特创作《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第六首的必要前提条件和演奏风格与艺术特征。 关键词:《帕格尼尼练习曲第六首》李斯特钢琴 格尼尼创作的《二十四首随想曲》,对当时李斯特的创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开拓了他的国际视野。受帕格尼尼创作的影响,李斯特产生了想把这些随想曲改编在钢琴上演奏的想法,并发誓要做钢琴上的“帕格尼尼”。他从帕格尼尼身上学到的不仅是超群的演奏技巧,还有将钢琴变成管弦乐团中心地位的雄心。李斯特为帕格尼尼写的一篇有名悼文中说:“帕格尼尼的生命之火已经熄灭了,那些辉煌的造物之一已随他而消失,彷佛是大地把他赠予我们,只是为了又匆匆把它索回那样一种奇特的现象,他在艺术王国中只有一次,这是唯一的一次。” 一、音乐中各段落的演奏技巧风格 主题部分:开始标注的是P,此段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弹奏,分别是双手交替叠加进行和双手同时进行,这就要求手指必须要有很好的独立性,即在弱奏中也可以保持极好的颗粒感,断开演奏,但同时又要在气息中连贯,在每句乐段

的最后一小节要求连起来弹奏。 第一变奏:使用有弹性并且精准的手指来演奏,低声部的主题一定要强调出来,李斯特自己加上的这一声部,让变奏与变奏的主题叠加在一起。 第二变奏:在帕格尼尼的随想曲原著中,8个十六分音符是用一弓一气呵成拉出来的,16和17小节一定要将右手和弦的时值演奏饱满准确。 第三变奏:此段落在原作品中做了非常大的改变,颠覆了原来自由、随想的音乐感。 第四变奏:此段采用了非连音八度来表现曲子的旋律,演奏途中,手要贴近琴键,保持平衡,放松手腕,做微颤,声音要精致。 第五变奏:与变奏四在风格上对立而行,此外还要注意到双音和八度两个动机的对比性质。 第六变奏:要求很高超的弹奏技术。并且始终要用巨大的力量来强奏。 第七变奏:关键点是手指对三连音相当准确的把握,千万不要把三连音最后的一个音符时值缩短,音值要相当的准确,当双手交替弹奏三连音的时候,节奏要相当稳定,此外要注意不要使三连音孤立化,放在主题中要有所表现。 第八变奏:采用双手错位坚定的情绪来演奏,果断的断奏代替连贯的奏法,音位不断升高,和声旋律不断叠加,

匈牙利民族音乐的精粹———匈牙利狂想曲第六首_李斯特

匈牙利民族音乐的精粹———匈牙利狂想曲 第六首_李斯特 论文导读::《匈牙利狂想曲第六首》是一首匈牙利民族音乐风格的作品,本文以匈牙利狂想曲第六首为例来浅析匈牙利民族音乐的特点及匈牙利狂想曲的特征。论文关键词:李斯特,狂想曲,匈牙利民族风格 李斯特(公元1811—1886)是19世纪匈牙利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和音乐活动家。他生于匈牙利西部的肖波隆市莱丁村,是一位爱国主义的作曲家,他所写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体现了他对本民族的热爱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匈牙利狂想曲》的创作过程一共历经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准备阶段:当李斯特两次从国外演出回国时,正值匈牙利民族运动的高潮,他深受人民爱国热情的鼓舞。1846年回国时他观看民间歌舞表演,并搜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上简单的伴奏,定名为《匈牙利民族旋律》并出版,这是《匈牙利狂想曲》的雏形。第二个阶段为创作阶段:他从《匈牙利民族旋律》中选择曲调作素材,重新构思,创作出共19首《匈牙利狂想曲》。他曾说:“这是学习祖国音乐的结果”。 匈牙利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繁荣音乐生活的音乐大国,匈牙利人由亚洲起源,9世纪时迁移到欧洲东部,因此匈牙利音乐既保留了亚洲音乐的特点也受到了欧洲音乐的深刻影响。到了18世纪末西方音乐和匈牙利民间舞蹈结合,出现了真正的匈牙利风格的音乐形式—维尔补恩克斯(verbunkos)。

匈牙利民族中马扎尔人占98%,马扎尔人热情好客、热爱生活、待人真诚,他们爱说爱笑、好开玩笑,因此他们的音乐总给人一种风趣幽默、欢快活泼的感觉。马扎尔民族是个能歌擅舞的民族,劳动之余或喜庆之日喜欢聚会在一起唱歌跳舞,这是匈牙利民族音乐文化的一大特点。提到匈牙利民族音乐,人们就会想到匈牙利狂想曲。 狂想曲的名称,在希腊原文中有民族史诗的意思,它作为一种音乐体裁,通常指具有英雄史诗般气概和鲜明民族特色的器乐幻想曲李斯特,它往往蕴涵着深刻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强烈感情色彩,常常取材于民族民间音乐或流行音乐的音调,以此为基础进行变奏。李斯特将狂想曲的涵义解释为“爱国意旨”,可见他创作的《匈牙利狂想曲》其内容顾名思义多是描写匈牙利的历史风貌和本民族人民生活的。狂想曲的结构常常是以几个对比性的段落为基础,前一段慢速度具有傲然的武士气概和威风凛凛意气昂然的特点;间或宣叙调式叙事史诗的性质,有很多装饰音。穿插段音乐轻快、活泼,描绘民间欢快的舞蹈场景。它们在力度和速度上对比强烈、色彩鲜明,最后以火热急促的高潮结束。 《匈牙利狂想曲第六首》由四个段落组成,是李斯特将《匈牙利民间旋律》中的第4、5、11首,以及他的另一部钢琴曲集《马扎尔狂想曲》中的第20首这四首乐曲重新整理加工而成的一部钢琴独奏曲,他反映了匈牙利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 该曲的第一段“士兵的舞蹈”bD 大调、2/4拍Tempo giusto(速度适中)。主题来自《匈牙利民族旋律》第五首《柯罗皮兹基之歌》,请看谱例:

浅析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轻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2a18336440.html, 浅析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轻盈》 作者:王玺 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1期 [摘要]李斯特的音乐会练习曲《轻盈》集音乐性与技巧性于一体,技巧高超,却不乏旋律感。与传统练习曲相比,音乐表现力更强。本文将通过作曲家生平、曲式结构及演奏技巧这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浅析,能够有助于演奏者更好的诠释这首作品。 [关键词]生平;曲式;演奏技巧 一、作曲家生平 弗朗茨·李斯特1811年10月22日出生在匈牙利的雷丁小镇,他是家里的独生子,六岁起就跟父亲亚当学习钢琴,七岁开始作曲,九岁就成功举办了个人演奏会,由此,他也成为欧洲第一位开钢琴独奏音乐会的演奏家,艾斯特哈齐亲王发现了他惊人的才干,资助他去维也纳深造,师从车尔尼和萨列里。在维也纳期间,11岁的李斯特举办两次公演,得到贝多芬的赏 识。1927年,年仅16岁的李斯特因自身疾病与父亲离世双重打击,停止了演出。1830年七月革命的爆发,革命事件使他远离父亲去世所带来的伤痛,投身于艺术创作。至于爱情,虽然曾经拥有,但结果并不是完满的。与第一位恋人在怨恨中分手后,又因为教皇的反对而失去第二位恋人。晚年,亲人、朋友的过世使李斯特的精神悲剧达到了顶点。多重打击使他远离尘世,投身宗教,他开始从事宗教题材的创作。1875年,运筹多年的匈牙利弗朗茨·李斯特音乐学院正式成立,李斯特为首任院长。1886年7月,去世。 李斯特享受着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带给他的光环与荣耀,在他的卓越音乐才华下,隐藏着他对音乐的无限膜拜之情。但是这种崇高的精神特性并没有实现,而是不得不被金钱、身份、地位所牵制而融入到资本主义拜金风潮中。这使李斯特的内心充满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辉煌表象下隐匿着痛苦。虽然命途多舛,但是他却可以从烦扰痛苦的尘世逃亡理想之国,这就是他的音乐为什么不似莫扎特般轻快,也不似贝多芬般沉重。 二、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轻盈?的本体分析 (一)曲式简析 此曲为单三部一五部变奏曲式,属于自由变奏。首先是主题,然后对主题一次一次地变奏。图式为: T(主题)V1(变奏) V2 V3 V4 V5 V6 V7 V8 V9 V10 《轻盈》全曲除引子、主题外,共有10个变奏。为方便分析,我们把全曲分成五个部分。

音乐鉴赏第六号匈牙利狂想曲赏析

音乐鉴赏第六号匈牙利狂想曲赏析

《第六号匈牙利狂想曲》赏析 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在十九世纪欧洲音乐史上,他的音乐作品影响非常深远。他 的《匈牙利狂想曲》,曲子反映了匈牙利民族的精神生活。其中《第六号匈牙利狂想曲》是他狂想曲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首,突出表现了匈牙利民族坚强豪放的性格。 狂想曲作为一种音乐体裁,通常指具有英雄史诗般气概和鲜明民族特色的器乐幻想曲。常常取材自民族民间音乐或流行音乐的音调,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变奏,时常用来描写 一些具有英雄气概、鲜明民族特色、史诗般的器乐作品。《第六号匈牙利狂想曲》分为四 个部分: 第一部分速度适中,象雄壮的进行曲,堂皇而又崇高。由刚劲有力的低音作为引子,拉开整首曲子的序幕。之后,右手的加入使得整个旋律更加的坚定、饱满,给人庄严稳 重的感觉。第一部分最后一小节为一段自由的华彩,完全由黑键组成,但听起来十分流 畅、清晰,与第二部分也有很好的衔接。 第二部分是飞快、短小、舞蹈性的节奏。像是吉普赛舞曲风格,速度急板,旋律热 情、明快,并且大量采用了切分节奏和跳音,使得整个旋律听起来都让人充满了活力。 这一部分的强弱对比非常明显,例如从开始一段比较弱,而紧接着又变得比较强,而后 马上又变得很弱。乐曲就是在这一弱一强之间不停变换,将这部分旋律推到最后。听起 来感觉错落有致,十分能吸引人注意力。 第三部分为行板,像是在沉思、想着些什么,又犹如民间游吟诗人的吟唱,诉说往事。这一部分的节奏比较自由,带有徐缓柔美的特点,又稍给人沉重的感觉。在旋律进行中, 运用了大量的装饰音、表情术语和自由延长音。因此使旋律表现出咏叹的感觉,弹奏形式 比较散漫却不松散,像是在即兴的演奏。这一部分为全曲最独特部分,虽然是行板,速度 适中,但它的节奏、强弱对比非常的好,不会给人以乏味的感觉。第三部分的最后也和第 一部分一样,是一个自由的华彩部分。这也是李斯特作品中非常典型的炫 技手法,华美而又干净利落。 第四部分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和第二部分一样,节奏很快,带有舞曲般的热情、豪 放、粗犷,这狂欢般的民间舞蹈,它的主题一听觉得耳熟,这个主题经过一系列变奏,达 到狂热后结束全曲。从开始,运用了切分节奏和渐慢,使人有一种力量的积蓄感,也使 气氛更加热烈。从第四小节开始,就开始进入主题,用简单的单音将整个主题引出,随 之而来的就是后几个小节的不断的变奏。第一次变奏中,将单音变化为震音;第二次的 变奏转转换大调,这一次变奏结束后,又出现了切分音和渐慢的手法,预示着后面更为 热烈、粗犷。在接下来的部分,右手急速的震音不断的将主题进行变奏,并且力度和速 度逐级增加,一直将演奏的气氛一直推至顶点结束。 1

音乐鉴赏:第六号匈牙利狂想曲赏析

《第六号匈牙利狂想曲》赏析 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在十九世纪欧洲音乐史上,他的音乐作品影响非常深远。他的《匈牙利狂想曲》,曲子反映了匈牙利民族的精神生活。其中《第六号匈牙利狂想曲》是他狂想曲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首,突出表现了匈牙利民族坚强豪放的性格。 狂想曲作为一种音乐体裁,通常指具有英雄史诗般气概和鲜明民族特色的器乐幻想曲。常常取材自民族民间音乐或流行音乐的音调,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变奏,时常用来描写一些具有英雄气概、鲜明民族特色、史诗般的器乐作品。《第六号匈牙利狂想曲》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速度适中,象雄壮的进行曲,堂皇而又崇高。由刚劲有力的低音作为引子,拉开整首曲子的序幕。之后,右手的加入使得整个旋律更加的坚定、饱满,给人庄严稳重的感觉。第一部分最后一小节为一段自由的华彩,完全由黑键组成,但听起来十分流畅、清晰,与第二部分也有很好的衔接。 第二部分是飞快、短小、舞蹈性的节奏。像是吉普赛舞曲风格,速度急板,旋律热情、明快,并且大量采用了切分节奏和跳音,使得整个旋律听起来都让人充满了活力。这一部分的强弱对比非常明显,例如从开始一段比较弱,而紧接着又变得比较强,而后马上又变得很弱。乐曲就是在这一弱一强之间不停变换,将这部分旋律推到最后。听起来感觉错落有致,十分能吸引人注意力。 第三部分为行板,像是在沉思、想着些什么,又犹如民间游吟诗人的吟唱,诉说往事。这一部分的节奏比较自由,带有徐缓柔美的特点,又稍给人沉重的感觉。在旋律进行中,运用了大量的装饰音、表情术语和自由延长音。因此使旋律表现出咏叹的感觉,弹奏形式比较散漫却不松散,像是在即兴的演奏。这一部分为全曲最独特部分,虽然是行板,速度适中,但它的节奏、强弱对比非常的好,不会给人以乏味的感觉。第三部分的最后也和第一部分一样,是一个自由的华彩部分。这也是李斯特作品中非常典型的炫技手法,华美而又干净利落。 第四部分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和第二部分一样,节奏很快,带有舞曲般的热情、豪放、粗犷,这狂欢般的民间舞蹈,它的主题一听觉得耳熟,这个主题经过一系列变奏,达到狂热后结束全曲。从开始,运用了切分节奏和渐慢,使人有一种力量的积蓄感,也使气氛更加热烈。从第四小节开始,就开始进入主题,用简单的单音将整个主题引出,随之而来的就是后几个小节的不断的变奏。第一次变奏中,将单音变化为震音;第二次的变奏转转换大调,这一次变奏结束后,又出现了切分音和渐慢的手法,预示着后面更为热烈、粗犷。在接下来的部分,右手急速的震音不断的将主题进行变奏,并且力度和速度逐级增加,一直将演奏的气氛一直推至顶点结束。 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