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猪苓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猪苓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猪苓汤(《伤寒论》)

一、组成

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碎、滑石碎,各一两(各9克)。

二、用法

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分二次烊化)。

三、歌括

猪苓汤内有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并;小便不利兼烦渴,滋阴利水症自平。

四、功用

利水清热养阴。

五、主治

水热互结。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又治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满痛者

六、方解

本方原治伤寒之邪,传入阳明或少阴,化而为热,与水相搏,遂成水热互结,邪热伤阴,小便不利之证。水热相搏,不得气化,阴津不布,加之热邪伤阴,故口渴欲饮;水热互结,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水湿下渗于大肠,故而下利;水气上逆于肺,则为咳逆中攻于胃,则为呕逆;阴虚且邪热上扰,则心烦不寐。此时急当利其小便以渗水湿,兼事清热养阴之法治之。方以二苓、泽

泻渗利小便;滑石清热通淋;阿胶甘咸,滋阴润燥。五药合方,渗利与清热养阴并进,利水不伤阴,滋阴不敛邪,使水气去,邪热清,阴液复,诸证自解。但总以渗利为主,清热养阴为辅。血淋而小便不利者,亦可用本方利水通淋,清热止血。

本方与五苓散同为利水之剂,用治水气停滞小便不利证。五苓散用泽泻,二苓配桂枝以通阳化气,伍白术以崇土制水,合成化气利水之剂,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猪苓汤以二苓、泽泻配滑石以清热通淋,益阿胶以滋阴润燥,合成清热滋阴利水之剂,主治水热互结之小便不利。

七、文献摘录(方论)

赵羽皇:“仲景制猪苓汤,以行阳明、少阴二经水热,然其旨全在益阴,不专利水。盖伤寒在表,最忌亡阳,而里虚又患亡阴。亡阴者,亡肾中之阴与胃家之津液也。故阴虚之人,不但大便不可轻动,即小便亦忌下通,倘阴虚过于渗利,津液不致耗竭乎?方中阿胶养阴,生新去瘀,于肾中利水,即于肾中养阴;滑石甘滑而寒,胃中去热,亦于胃中养阴;佐以二苓之淡渗者行之,既疏浊热而不留其瘀壅,亦润真阴而不苦其枯燥,源清而流有不清者乎?顾太阳利水用五苓者,以太阳职司寒水,故急加桂以温之,是暖肾以行水也;阳明、少阴之用猪苓,以二经两关津液,特用阿胶、滑石以润之,是滋养无形以行有形也。利水虽同,寒温迥别,惟明者知之。”(《古今名医方论》)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猪苓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猪苓汤(《伤寒论》) 一、组成 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碎、滑石碎,各一两(各9克)。 二、用法 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分二次烊化)。 三、歌括 猪苓汤内有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并;小便不利兼烦渴,滋阴利水症自平。 四、功用 利水清热养阴。 五、主治 水热互结。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又治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满痛者 六、方解 本方原治伤寒之邪,传入阳明或少阴,化而为热,与水相搏,遂成水热互结,邪热伤阴,小便不利之证。水热相搏,不得气化,阴津不布,加之热邪伤阴,故口渴欲饮;水热互结,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水湿下渗于大肠,故而下利;水气上逆于肺,则为咳逆中攻于胃,则为呕逆;阴虚且邪热上扰,则心烦不寐。此时急当利其小便以渗水湿,兼事清热养阴之法治之。方以二苓、泽

泻渗利小便;滑石清热通淋;阿胶甘咸,滋阴润燥。五药合方,渗利与清热养阴并进,利水不伤阴,滋阴不敛邪,使水气去,邪热清,阴液复,诸证自解。但总以渗利为主,清热养阴为辅。血淋而小便不利者,亦可用本方利水通淋,清热止血。 本方与五苓散同为利水之剂,用治水气停滞小便不利证。五苓散用泽泻,二苓配桂枝以通阳化气,伍白术以崇土制水,合成化气利水之剂,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猪苓汤以二苓、泽泻配滑石以清热通淋,益阿胶以滋阴润燥,合成清热滋阴利水之剂,主治水热互结之小便不利。 七、文献摘录(方论) 赵羽皇:“仲景制猪苓汤,以行阳明、少阴二经水热,然其旨全在益阴,不专利水。盖伤寒在表,最忌亡阳,而里虚又患亡阴。亡阴者,亡肾中之阴与胃家之津液也。故阴虚之人,不但大便不可轻动,即小便亦忌下通,倘阴虚过于渗利,津液不致耗竭乎?方中阿胶养阴,生新去瘀,于肾中利水,即于肾中养阴;滑石甘滑而寒,胃中去热,亦于胃中养阴;佐以二苓之淡渗者行之,既疏浊热而不留其瘀壅,亦润真阴而不苦其枯燥,源清而流有不清者乎?顾太阳利水用五苓者,以太阳职司寒水,故急加桂以温之,是暖肾以行水也;阳明、少阴之用猪苓,以二经两关津液,特用阿胶、滑石以润之,是滋养无形以行有形也。利水虽同,寒温迥别,惟明者知之。”(《古今名医方论》)

方剂学——祛湿剂(二)

方剂学——祛湿剂(二) 青医君整理知识点,必须学习 1、八正散的功用是 A、清胆利湿,化痰和胃 B、清热祛湿,利胆退黄 C、泻火凉肝,清热利湿 D、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E、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2、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苔白,口不渴,脉弦细而濡,治宜选用A、再造散 B、败毒散C、三仁汤 D、羌活胜湿汤 E、九味羌活汤 3、甘露消毒丹的功用是A、清胆利湿,化痰和胃 B、清热祛湿,利胆退黄 C、泻火凉肝,清热利湿 D、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E、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4、连朴饮的功用是A、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B、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C、宣畅气机,清热利湿 D、行气降浊,宣化寒湿 E、温中行气,燥湿除满 5、原方用法要求药后“多饮暖水”的是A、生脉散 B、五苓散 C、玉屏风散 D、桑螵蛸散E、天台乌药散 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八正散以滑石、木通共为君药,清热,利湿,利水通淋;臣以萹蓄、瞿麦、车前子清热利水通淋;佐以山栀子清泄三焦,通利水道,大黄荡涤邪热,通利肠道。诸药共奏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功(E对)。 2、【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头痛恶寒但未见浮脉,提示此为卫阳被遏所致;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脉濡,提示有湿困;午后身热,舌苔白,口不渴,提示热为湿遏。再结合此证以头痛恶寒及湿困症状为主,可诊断为暑温夹湿,当解暑清热利湿并宣畅湿困之气机,宜选三仁汤(C 对)——以滑石为君,清热利湿而解暑;臣以“三仁”宣畅三焦气机

助祛湿(杏仁宣利上焦肺气;白豆蔻芳香化湿,畅中焦之脾气以助祛湿;薏苡仁淡渗利湿以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再造散功用为助阳益气,解表散寒,主治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证(A错)。败毒散功用为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B错)。羌活胜湿汤功用为祛风,胜湿,止痛,主治风湿在表之痹证(D错)。九味羌活汤功用为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E错)。3、【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甘露消毒丹重用滑石、茵陈、黄芩为君,以清热,解毒,利湿化浊(D对),主治湿温时疫之湿热并重证。清胆利湿,化痰和胃,是蒿芩清胆汤的功用(A错)。清热祛湿,利胆退黄,是茵陈蒿汤的功用(B错)。清热泻火,利水通淋,是八正散的功用(E 错)。 4、【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连朴饮中芦根、栀子,清热,并导湿热从小便而出;黄连苦寒,清热燥湿;厚朴宣畅气机,化湿行滞;半夏降逆和胃止呕;石菖蒲芳香化湿醒脾,淡豆豉助栀子清宣郁热而除心烦。诸药共奏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之功(B对)。解表化湿,理气和中,是藿香正气散的功用(A错)。宣畅气机,清热利湿,是三仁汤的功用(C错)。行气降浊,宣化寒湿,是鸡鸣散的功用(D错)。温中行气,燥湿除满,是厚朴温中汤的功用(E错)。 5、【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五苓散方含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以温阳化气,利水渗湿,原方还要求“多饮暖水”,旨在扶助胃阳,温行水气以助发汗,既可令表邪由汗而解,又可使水饮内外分消(B对)。生脉散原方特别要求“长流水煎,不拘时服”(A错)。玉屏风散原方要求“上叹咀,每服三钱,用水一盏半,加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后热服”(C错)。桑螵蛸散原方特别要求“生为末,夜卧人参汤调下二钱”(D错)。天台乌药散原方特别要求“上八味,先将

中药学-利水渗湿药

第四章利水渗湿药 一、概述 凡功能通利水道,渗除水湿的药物称为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药功能通利小便,具有排除停蓄体内水湿之邪的作用,可以解除由水湿停蓄 引起的各种病症,并能防止水湿日久化饮,水气凌心等,故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利水渗湿药主要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症等病症。对于湿温、黄疸、湿疮等水湿 为患,亦具有治疗作用。 利水渗湿药味多甘、苦、淡,性多寒、平。主要归肾、膀胱经,兼入脾、肺、小肠经。 二、利水渗湿药应用注意事项 1.利水渗湿药功能有偏于利水渗湿、利水消肿、利水通淋以及利湿退黄之不同,应跟 据具体病情适当选用。 2.水湿病症,有兼热兼寒之分,应用时需配合清热药与祛寒药同用。如兼有脾虚不足,肾阳亏损者又应配合健脾、补阳药同用。 3.为加强利水效能,如膀胱气化失司,可配伍通阳化气药同用,肺气失宣者可配宣畅 肺气药同用。 4.利水渗湿药效能有强有弱,质地有轻有重,故用量须适当掌握,个别药物用量过大 可致伤正,尤宜慎用。 5.凡细小种子或研成粉末者,入汤煎服应于包煎。 6.利水渗湿药,对于阴虚不足者应慎用。 第一节利水消肿药 歌诀:利水消肿泽薏苡,猪苓茯苓茯苓皮,玉米冬瓜赤小豆,蝼蛄葫芦与泽漆。 茯苓 药用:多孔菌科真菌茯苓菌核的白色部份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 临床应用: 1.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 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 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 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朮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 可与党参、黄耆、白朮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朮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茯苓、猪苓、泽泻、白朮、桂枝。治头痛发热,口燥咽干,烦渴饮水,水入即吐, 小便不利。 2.用于脾虚泄泻,带下; 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 之效,常与党参、白朮、山药等配伍。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3.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 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 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朮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 配半夏、枳壳同用。如:苓桂朮甘汤《金匮要略》:茯苓、桂枝、白朮、炙甘草。治痰饮 停聚,头眩,心悸,咳嗽。如:指迷茯苓丸《医方考》:半夏、茯苓、枳壳、风化硝、生姜。治痰湿内停,流注四肢,肩臂酸痛,两手疲软者 4.用于心悸,失眠等症; 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 配伍。 用法用量:茯苓、白茯苓、云茯苓、云苓:去皮,蒸熟,切片,晒干用。偏于健脾宁心;赤茯苓、赤苓:去皮,取菌核的淡红色部份,蒸透切片,或辗碎用。偏于渗湿泄热; 朱茯苓、辰茯苓、朱砂拌茯苓:取白茯苓净片,用朱砂2%拌匀后用。可增强宁心安神的 作用。三钱至五钱,煎服 附药

中医超级宝典 第四章 方剂学 第十七单元

第四章方剂学 第十七单元祛湿剂 ■考点一概述 (一)适用范围 用于各种水湿病证。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二)应用注意事项 (1)祛湿剂用药多苦辛温燥或甘淡渗利之品,易于耗伤阴津,素体阴虚津亏者慎用。 (2)辛燥和滑利之品有损胎元,孕妇慎用。 ■考点二燥湿和胃 1. 平胃散(《简要济众方》) 【组成药物】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生姜、大枣。 【趣味记忆】厚猪皮炖姜草枣(厚术皮?姜草枣)。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证候】湿滞脾胃证。 【配伍意义】方中重用苍术为君,燥湿运脾。 2.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藿香、白芷、紫苏、厚朴、半夏、曲茯苓、白术、大腹皮、陈皮、桔梗、甘草(生姜、大枣)。 【趣味记忆】紫白猪的陈腹皮半指厚,用姜草枣烀更香(紫白术的陈腹皮半芷厚,用姜草枣茯梗香)。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配伍意义】藿香为君,解表寒,化里湿,且可辟秽和中而止呕。 【配伍特点】表里同治,以治里为主。 ■考点三清热祛湿 1. 茵陈蒿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茵陈蒿、栀子、大黄。 【趣味记忆】茵陈治黄(茵陈栀黄) / 大黄蒿子。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证候】湿热黄疸证。 【配伍意义】方中茵陈蒿为君,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为治黄疸之要药。

【配伍特点】利湿与泻热并进,通利二便,前后分消。 2. 三仁汤(《温病条辨》) 【组成药物】杏仁、白蔻仁、生薏苡仁、厚朴、半夏、滑石、白通草、竹叶。【趣味记忆】(1)三人后半夜通话(三仁厚半叶通滑);(2)三仁杏蔻薏苡仁,三仁朴通滑夏竹。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证候】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 【配伍意义】杏仁宣利肺气以开上,蔻仁芳香醒脾以畅中,苡仁甘淡渗利以疏下,三仁合用为君。 【配伍特点】(助理不考)宣上、畅中、渗下,从三焦分消湿热病邪。 3. 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瞿麦、萹蓄、车前子、滑石、木通、山栀子、大黄、灯心草、炙甘草。 【趣味记忆】八正登华山用黄草编木车卖(八正灯滑山?黄草萹木车麦)。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证候】湿热淋证。 【配伍意义】方中木通、滑石清热利湿,利水通淋,共为君药。 4. 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助理不考) 【组成药物】茵陈、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滑石、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 【趣味记忆】秦香莲飞石射茵陈,石菖蒲搏斗被捅(芩香连飞石射陈,石菖蒲薄豆贝通)。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证候】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 【配伍意义】滑石利水渗湿,清热解暑,茵陈善清利湿热而退黄;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三药共为君药。 5. 连朴饮(《霍乱论》)(助理不考) 【组成药物】制厚朴、制半夏、川连、香豉、焦栀、石菖蒲、芦根。 【趣味记忆】连朴芦根淡豆豉,菖蒲半夏焦栀子。 【功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证候】湿热霍乱。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心烦躁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15祛湿剂歌诀

祛湿剂 燥湿和胃 平胃散《和剂局方》 平胃散内君苍术,厚朴陈草姜枣煮。燥湿运脾又和胃,湿滞脾胃胀满除。 胃苓汤《丹溪心法》合五苓散柴平汤《景岳全书》合小柴胡汤 不换金正气散《和剂局方》加藿香半夏 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 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朴白术。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 六和汤《和剂局方》 六和藿朴杏砂呈,半夏木瓜赤茯苓。术参扁豆同甘草,姜枣煎之六气平。 或益香薷或苏叶,伤寒伤暑用需明。 清热祛湿 湿温初起方《中西温热串解》 湿温初起银翘豉,藿佩甘通竹叶使。滑石茯陈苍术皮,恶寒无汗杏薷备。 藿朴夏苓汤《感证辑要》 藿朴夏苓有三仁,通草猪苓泽泻存。淡豉解表化湿气,湿温初起效可成。 枳桔栀豉汤(新) 枳桔栀豉汤竹茵,贯众翘草薄黄芩,湿温在气热偏重,宣畅清利此法寻。 白虎加苍术汤《类证活人书》 热盛阳明湿阻脾,脉洪身热重难移。膏知甘米并苍术,寒润苦燥配伍宜。 三仁汤《温病条辨》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通草滑竹存。宣畅气机清湿热,湿重热轻在气分。 雷氏芳香化浊法《时病论》 芳香化浊藿香先,荷叶夏陈与佩兰。厚朴腹皮共煎服,外宣内化湿邪蠲。 连朴饮《霍乱论》 孟英连朴饮菖蒲,栀豉芦根半夏齐。湿热内蕴成吐利,苦寒温燥和中奇。 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时疫是主方。 一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一加正气霍苓陈,曲杏麦芽腹朴茵。升降失司便不爽,脘连腹胀服之泯。 二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二加正气霍防通,朴卷广皮茯薏功。脘闷便溏身体痛,化湿疏络妙无穷。 三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三加正气霍陈皮,杏朴茯苓滑石宜。湿阻气机渐化热,苔黄胸闷此方施。 四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四加正气霍山楂,朴曲茯陈草果加。秽湿偏寒脉右缓,舌苔白滑服之瘥。 瘥:chai拆,指病转好。 五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五加正气霍陈苍,苓腹谷芽厚朴尝。秽浊留滞脾运阻,运脾化湿中焦畅。 茵陈蒿汤《伤寒论》 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便难尿赤腹胀满,功在清热与利湿。 茵陈四逆汤《伤寒论》四逆散加茵陈栀子柏皮汤《伤寒论》栀子黄柏甘草 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五苓散加茵陈末栀子大黄汤《金匮要略》大黄栀子枳实豆豉

祛湿剂

方剂学——第十六单元祛湿剂 细目一概述 要点一祛湿剂的适用范围 祛湿剂适用于湿邪所致的多种病证。 要点二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湿邪重浊腻滞,易阻气机,须酌情配伍宣降肺气、健脾助运、温肾化气之药。祛湿剂多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易伤阴津,有碍胎元,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等慎用。 细目二燥湿和胃 要点一平胃散《简要济众方》 【组成】苍术四两厚朴三两陈橘皮二两甘草(炙)一两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组方原理】 君:苍术—燥湿运脾。 臣:厚朴—燥湿行气。 佐使:陈皮—理气和胃,燥湿醒脾。 甘草、生姜、大枣—补中调药。 方歌:平胃散内君苍术,厚朴陈草姜枣煮, 燥湿运脾又和胃,湿滞脾胃胀满除。

趣记:三猪皮厚 三术皮厚。 【附方】 不换金正气散较平胃散多藿香、半夏二味,故燥湿和胃、降逆止呕之力益著,兼可解表,用于湿邪中阻,兼有表寒之证。 柴平汤即小柴胡与平胃散合方,功在和解少阳,燥湿化痰,用于治疗素多痰湿,复感外邪,寒多热少之湿疟。 要点二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姜汁炙)苦桔梗各二两藿香三两甘草(炙)二两半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霍乱吐泻,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濡缓。以及山岚瘴疟等。 【组方原理】 君:藿香—外散风寒,内化湿滞,辟秽止呕。 臣:白术、茯苓、半夏曲、陈皮—健脾理气燥湿。 佐:紫苏、白芷—外散风寒;行气止呕,燥湿化浊; 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桔梗—宣肺利膈。 使:甘草、姜、枣—内调脾胃,调和药性。 方歌: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朴白术, 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 趣记:霍(元甲)半夜三更指令陈(真)捕大腹猪。

考研必备方剂学

祛湿剂 平胃散。平胃散中苍术朴,陈皮甘草姜枣齐。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湿滞脾胃证。 藿香正气散。藿香正气大腹苏,桔梗甘苓朴术芷,夏曲陈皮姜枣齐。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三仁汤。三仁爬竹叶,朴通滑夏来。宣畅气机,清利湿热。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 茵陈蒿汤。茵陈蒿汤栀大黄。清热利湿退黄。湿热黄疸。 连朴饮。连朴饮中有香豉,菖蒲半夏芦栀子,湿热霍乱有烦躁,清热化湿理气宜。 八正散。清热泻火,利水通淋。湿热淋证。 五苓散。泽泻白术猪茯苓,桂枝解表能化气。利水渗湿,温阳化气。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 猪苓汤。猪苓汤用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加。利水养阴清热。水热互结证。 防己黄芪汤。风水防己黄芪汤,甘草白术枣生姜。益气祛风,健脾利水。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 真武汤。茯苓芍术附子姜。温阳利水。阳虚水泛证。 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中阳不足之痰饮。 实脾散。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槟榔加,草果姜附与厚朴。温阳健脾,行气利水。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

甘露消毒丹。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连贝母射干薄。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 五皮散。利水消肿,理气健脾。脾虚湿盛,气滞水泛之皮水证。 萆薢分清饮。萆薢菖蒲乌益智。温肾利湿,分清化浊。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 羌活胜湿汤。羌活胜湿藁防草,川芎蔓荆不可少。祛风胜湿止痛。风湿在表之痹证。 独活寄生汤。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痹症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 痈疡剂 犀黄丸。麝香乳没喂稀饭。解毒消痈,化痰散结,活血祛瘀。 透脓散。山甲归芪皂刺芎。托毒溃脓。痈疡肿痛,正虚不能托毒。小金丹。小金丹内麝草乌,灵脂胶香与乳没,木鳖地龙归黑炭。化痰祛湿,祛瘀通络。寒湿痰瘀,阻滞凝结。 驱虫剂 肥儿丸。肥儿丸用使君子,豆蔻香连与槟榔,猪胆为丸曲麦芽。杀虫消积,健脾清热。虫积腹痛,消化不良。 消食剂

祛湿剂

名称主效主治辨证要点病机方解特点 加减和备注 平胃散燥湿运脾, 行气和胃 湿滞脾胃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脉 缓。 脾为湿困则运化失司, 阻碍气机 苍术—苦温性燥,重用以除湿运脾。 (君) 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臣) 陈皮—理气燥湿。(佐)(气化则湿易化) 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脾胃及诸药。 (使) 用法:每服2钱,水一盏, 入姜2片,大枣2枚,煎至 7分,去姜枣,热服。 藿香正气散解表化湿, 理气和中 外感风寒, 内伤湿滞 恶寒发热,脘腹疼痛,呕吐,泄泻, 舌苔白腻。 风寒束表,卫阳郁遏; 湿浊中阻升,降失常 藿香—辛散风寒,芳香化湿。(君) 苏叶、白芷—发散风寒,兼可芳化湿浊。 (臣) 半夏、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佐) 白术、茯苓—健脾运湿,和中止泻。 厚朴、大腹皮—行气化湿,畅中除满。 桔梗—宣肺利膈,以利解表与化湿。 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脾胃及诸药。 (使) 本方重在化湿和胃,而解表 散寒力略逊 茵陈蒿汤清热利湿 退黄 湿热黄疸 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 脉沉数。 湿热雍滞中焦,熏蒸肝 胆,胆汁犯溢 茵陈—清利湿热而退黄。(君) 栀子—清热燥湿,通利三焦,引湿热自 小便而出。(臣) 大黄—泻热逐瘀,通大便,引湿热之邪 自大便而出。(佐) 茵陈四逆治阴黄 用法:茵陈先煎,大剂量 八正散清热泻火, 利水通淋 湿热淋证 尿频、急、痛,小便浑赤,甚或癃闭 不通,或血淋,口燥咽干,舌苔黄腻, 脉滑数。 湿热薀结膀胱,气化失 司,水道不畅 木通、滑石、车前子、瞿麦、扁蓄—利 水通淋,清利湿热。 山栀、大黄—清热降火,山栀兼以通利 三焦祛湿。 与小蓟饮子比

【方剂:祛湿剂】

【方剂:祛湿剂】 祛湿剂 第一节化湿和胃 1、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苍术15g、厚朴9g、陈皮9g、甘草6g。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歌诀】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姜枣齐,燥湿运脾除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2、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大腹皮5g、白芷5g、紫苏5g、茯苓5g、半夏曲10g、白术10g、陈皮10g、厚朴10g、姜汁10g、桔梗10g、藿香15g、炙甘草12g。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霍乱吐泻,恶寒发热,头痛,脘腹疼痛,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歌诀】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 第二节清热祛湿 1、茵陈蒿汤《伤寒论》 【组成】茵陈18g、栀子9g、大黄6g。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腹微满,口中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数等。 【歌诀】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栀子柏皮加甘草,茵陈四逆治阴黄。 2、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车前子9g、瞿麦9g、萹蓄9g、滑石9g、山栀子仁9g、

甘草9g、木通9g、大黄9g。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歌诀】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3、三仁汤《温病条辨》 【组成】杏仁12g、飞滑石18g、白通草6g、白蔻仁6g、竹叶6g、厚朴6g、生薏苡仁18g、半夏10g。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歌诀】三仁汤蔻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伦,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起法堪尊。 4、甘露消毒丹(一名普济解毒丹)《续名医类案》 【组成】滑石15g、淡黄芩10g、绵茵陈11g、石菖蒲6g、川贝母5g、木通5g、藿香4g、连翘4g、白蔻仁4g、薄荷4g、射干4g。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痠咽肿,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等,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并主水土不服。 【歌诀】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温时疫是主方。 5、连朴饮《霍乱论》 【组成】制厚朴6g、川连姜汁炒,3g、石菖蒲3g、制半夏3g、香豉9g、焦栀9g、芦根60g。 【功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湿热霍乱。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心烦躁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等。 【歌诀】连朴饮用香豆豉,菖蒲半夏焦山栀,芦根厚朴黄连入,

方剂学第十六单元祛湿剂试题及答案归纳

方剂学第十六单元祛湿剂 一、A1 1、防己黄芪汤中黄芪的主要作用是 A、益气利水 B、固表止汗 C、祛风行水 D、实卫御风 E、健脾升阳 2、猪苓汤与五苓散二方的组成药物中均含有 A、白术、茯苓 B、泽泻、猪苓 C、滑石、甘草 D、茯苓、桂枝 E、滑石、阿胶 3、猪苓汤主治证候的病机要点是 A、中阳不足,饮停心下 B、气化不利,水蓄下焦 C、表虚受风,水道失畅 D、水热互结,热伤阴津 E、脾虚湿盛,泛溢肌肤 4、猪苓汤中配伍阿胶的用意是 A、滋阴补血 B、补血止血 C、润肺止咳 D、养血益气 E、滋阴止血 5、防己黄芪汤中君药的主要作用是 A、固表除湿 B、固表止汗 C、祛风止汗 D、实卫御风 E、健脾升阳 6、防己黄芪汤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A、桂枝 B、芍药 C、干姜 D、桔梗 E、白术 7、.猪苓汤的功用是

B、利水渗湿,清热养阴 C、温阳健脾,利水渗湿 D、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E、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8、由滑石、黄芩、茵陈、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组成的方剂是 A、平胃散 B、三仁汤 C、茵陈蒿汤 D、藿香正气散 E、甘露消毒丹 9、当归拈痛汤的功用是 A、清热养阴,和血止痛 B、健脾利水,祛风止痛 C、散寒除湿,和血止痛 D、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E、温阳健脾,和血止痛 10、二妙散的组成药物为 A、苍术、白术 B、苍术、厚朴 C、苍术、黄柏 D、苍术、羌活 E、苍术、川芎 11、连朴饮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A、炒苍术、炒黄柏 B、石菖蒲、飞滑石 C、白通草、飞滑石 D、石菖蒲、制半夏 E、石菖蒲、益智仁 12、连朴饮主治 A、湿温时疫 B、湿热霍乱 C、伤寒霍乱 D、湿热下注证 E、痰饮 13、茵陈蒿汤的组成药物是 A、栀子、茵陈、黄柏 B、茵陈、炮姜、附子 C、茵陈、滑石、黄芩 D、茵陈、麦芽、川楝子

方剂歌诀及其注释12:十六、祛湿剂(183-202)

方剂歌诀及其注释12:十六、祛湿剂(183-202) 十六、祛湿剂; (一)燥湿和胃: 183平胃散: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四味齐,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效。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消化道功能紊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湿滞脾胃者。 用量:苍术(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120g,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90g,陈橘皮(洗令净,焙干)60g,甘草(炙黄)30g。 用法:上为散。每服6g,水一中盏,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4-6g,姜枣煎汤送下;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184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 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效。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或四时感冒属湿滞脾胃,外感风寒者。 用量: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30g,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60g,藿香(去土)90g,甘草(炙)75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现代用法:散剂,每服

9g,生姜、大枣煎汤送服;或作汤剂,加生姜、大枣,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二)清热祛湿: 185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便难尿赤腹胀满,清热利湿总相宜。 具有清热,利湿,退黄之功效。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等所引起的黄疸,证属湿热内蕴者。 用量:茵陈18g,栀子12g,大黄(去皮)6g。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186三仁汤: 三仁杏蔻薏苡仁,夏朴通草竹叶存,加入滑石渗湿热,身重胸闷属湿温。 具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之功效。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临床常用于治疗肠伤寒、胃肠炎、肾盂肾炎、布氏杆菌病、肾小球肾炎以及关节炎等属湿重于热者。 用量:杏仁、半夏各15g,飞滑石、生薏苡仁各18g,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各6g。 用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方剂试试理解记忆——祛湿剂

方剂试试理解记忆——祛湿剂 燥湿和胃 ★平胃散(湿滞脾胃):苍术,厚朴,陈皮;生姜,大枣;炙甘草 •不换金正气散(湿浊内停,兼有表寒):藿香,厚朴,苍术,陈皮,半夏;甘草,生姜 •柴平汤(湿疟):柴胡,黄芩;人参;半夏+平胃散 ★藿香正气散(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藿香,白芷,紫苏(散邪)(霍乱吐泻要药) 桔梗(宣肺);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宽中除满)(气机升降) 陈皮,茯苓,炙甘草,半夏,白术(四君子,二陈汤) 生姜,大枣(内调脾胃,外和营卫)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湿热黄疸)《伤寒论》:茵陈六两,大黄二两,栀子十四枚 •栀子柏皮汤(热重于湿黄疸)《伤寒论》:栀子十五枚,黄柏二两,炙甘草一两 •茵陈四逆汤(阴黄):附子,干姜,茵陈,甘草 ★八正散(湿热淋证) 滑石,木通,车前子,瞿麦,萹蓄(清热利湿,利尿通淋) 山栀子,灯心草(清热利尿) 大黄(湿热从大便去) 炙甘草 •五淋散(湿热血淋):茯苓皮(利尿),山栀子(清热);当归,赤芍(养血活血清热);甘草 ★三仁汤(湿重于热) 杏仁(润肺),白蔻仁(行气化湿),薏苡仁(健脾渗湿);

厚朴,半夏(行气化湿除满) 滑石,通草,竹叶(利尿渗湿) ☆黄芩滑石汤(湿温邪在中焦) 黄芩(清热) 滑石,茯苓皮,通草,猪苓(利尿渗湿); 大腹皮,白蔻仁(行气燥湿) ☆藿朴夏苓汤(湿温初起) 藿香(散邪),杏仁(宣肺);淡豆豉(清热) 茯苓皮,薏苡仁,白蔻仁,厚朴,半夏(健脾,行气,燥湿,化痰) 通草,猪苓,泽泻(利水渗湿) ★甘露消毒丹(湿热并重) 藿香,薄荷,连翘(散邪) 黄芩,茵陈(清热);射干(清热解毒) 菖蒲,川贝(化痰) 滑石,木通(利水渗湿);白蔻仁(行气燥湿) PS:以黄芩,茵陈,滑石为主。 ★连朴饮(湿热霍乱) 黄连(清热燥湿),厚朴(行气化湿) 菖蒲,半夏(化湿和胃止呕) 豆豉,焦栀子(清宣胸膈郁热) 芦根(清热和胃,除烦止呕) ★当归拈痛汤(内湿热,外风邪) 羌活(外湿),防风,升麻,葛根(散邪) 白术,苍术(燥湿健脾) 当归,人参(益气养血) 苦参,黄芩(清热燥湿) 茵陈,猪苓,泽泻(利湿) 知母(佐制);甘草(调和) •二妙散(湿热下注):知母,黄柏

祛湿剂—利水渗湿{五苓散、猪苓汤、防已黄芪汤、五皮散}

祛湿剂—利水渗湿{五苓散、猪苓汤、防已黄芪汤、五皮散} 利水渗湿—{五苓散、猪苓汤、防已黄芪汤、五皮散} 第三节利水渗湿 {五苓散、猪苓汤、防已黄芪汤、五皮散} 【方剂】:五苓散 【组成】:猪苓10g,泽泻15g,白术10g,茯苓10g,桂枝6g。 【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或浮数。[急慢性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肿、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属水湿内停者。]【加减】:若水肿兼有表证者,加荆芥、薄荷;水湿壅盛者,可与五皮散合用;泄泻偏于热者,须去桂枝,加车前子、木通以利水清热。 【方解】:方中泽泻为君,以其甘淡,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其利水渗湿之力。佐以白术,和茯苓健脾以运化水湿。“《素问》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的气化有赖于阳气的蒸腾,故方中佐以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伤寒》示人服后当饮暖水,以助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诸药相伍,甘淡渗利为主,佐以温阳化气,使水湿之邪从小便而去。 【方剂】:猪苓汤 【组成】:猪苓10g,茯苓10g,泽泻10g,阿胶10g,滑石10g (烊化)。 【功效】:利水,养阴,清热。 【主治】:水热互结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中兼有咳嗽、呕恶、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又治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满痛者。[泌尿系统感染、肾炎、膀胱炎、产后尿潴留等属水热互结兼阴虚者。]

【加减】:本方可用于热淋、血淋、尿血之属于水热互结而兼阴虚者。用治热淋,加栀子、车前子,以清热利水通淋;治血淋、尿血,加白茅根、大蓟、小蓟以凉血止血。 【方解】:方中以猪苓为君,取其归肾、膀胱经,专以淡渗利水。臣以泽泻、茯苓之甘淡,益猪苓利水渗湿之力,且泽泻性寒兼可泄热,茯苓尚可健脾以助运湿。佐入滑石之甘寒,利水、清热两彰其功;阿胶滋阴润燥,既益已伤之阴,又防诸药渗利重伤阴血。五药合方,利水渗湿为主,清热养阴为辅,体现了利水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碍湿的配伍特点。水湿去,邪热清,阴津复,诸症自除。血淋而小便不利者,亦可用本方利水通淋、清热止血。 【方剂】:防己黄芪汤 【组成】:防已12g,黄芪15g,甘草6g,白术10g,大枣5枚,生姜3片。 【功效】: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主治】: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汗出恶风,身重微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等属风水、风湿而兼表虚证者。] 【加减】:若兼喘者,加麻黄以宣肺平喘;腹痛肝脾不和者,加芍药以柔肝理脾;冲气上逆者,加桂枝以平冲降逆;水湿偏盛,腰膝肿者,加茯苓、泽泻以利水退肿。 【方解】:方中防己、黄芪为君药,防己祛风行水,黄芪益气固表,兼可利水,两者相合,祛风湿而不伤正,益气固表而恋邪,使风湿俱去,表虚得固。臣以白术补气健脾祛湿,既助防己祛湿行水之功,又增黄芪益气固表之力。佐入姜、枣调和营卫。甘草和中,兼可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诸药相伍,祛风与除湿健脾并用,扶正与祛邪兼顾,使风湿俱去,诸症自除。 【方剂】:五皮散 【组成】:生姜皮,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各10g。 【功效】:利水消肿,理气健脾。 【主治】:脾虚湿盛,气滞水泛之皮水证。一身悉肿,肢体沉重,

药剂学课件_第19章_祛湿剂

药剂学课件_第19章_祛湿剂 功用利湿清热,疏风止痛二妙散《丹溪心法》主治湿热下注证。筋骨疼痛,或两足痿软,或足膝红肿疼痛,或湿热带下,下部湿疮等,小便短赤,舌 苔黄腻者。方解黄柏(15g)苍术(15g)清热燥湿燥湿健脾君 臣功用清热燥湿第三节利水渗湿五苓散《伤寒 论》泽泻一两六铢(15g)君茯苓十八铢(9g)臣直达膀胱,利水渗湿利水渗湿,助泽泻之力猪苓十八铢(9g)臣白术十 八铢(9g)佐健脾利水方解桂枝半两(6g)佐1.温阳化气2.解表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化气利水)主治1.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2.水湿内停。水肿,泄泻,小便不利,霍乱。3.痰饮。吐涎沫而头眩,脐下动悸。猪苓汤《伤寒论》猪苓一两(9g)淡渗利水君泽泻一两(9g)利水渗湿, 助猪苓之力臣茯苓一两(9g)滑石一两(9g)阿胶一两(9g)清热利水佐滋阴润燥佐利水清热 养阴功用主治水热互结证(水湿内停,热邪伤阴)。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方解五苓散与猪苓汤鉴别舌红苔黄,脉细数用滑石、阿胶苔白,脉浮用白术、桂枝不同利水渗湿症见小便不利,身热,口渴均用泽泻、猪苓、茯苓相同猪苓汤五苓散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主治风水或风湿。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君黄芪一两一分(15g)祛风行水防己一两(12g)方解益气固表,行水消肿臣白术三分(9g) 补气健脾祛湿佐使甘草二分(6g)培土和中,调和药性佐生姜四片解表行水,调和营卫大枣一枚表虚不固, 外受风邪,水湿郁于肌表病机祛风不伤表,固表不留邪,且行水气益气祛风,健脾利水功用五皮散《华氏中藏经》主治皮水。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

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三节利水渗湿剂 五苓散《伤寒论》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 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又: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 膀胱化气添官桂,利便消暑烦渴清。 【组成】猪苓去皮,十八铢(9g)泽泻一两六铢(15g)白术十八铢(9g)茯苓十八铢(9g)桂枝去皮,半两(6g)【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1.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 2.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3.水湿内停证。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 四苓散(《丹溪心法》) 除却桂枝名四苓,溲赤便溏皆可服。 组成:白术茯苓猪苓各一两半(各5g)泽泻二两半(8g)功用:利水渗湿。 主治:水湿内停证。症见水泻,小便不利。 胃苓汤(《世医得效方》) 平胃五苓合方用,消积渗湿效突出。 组成:五苓散平胃散(各3~6g)(原著本方无用量)上二钱合和,紫苏、乌梅煎汤下;未效,加木香、缩砂、白术、丁香煎服。 功用:祛湿和胃,行气利水。 主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如水,以及水肿、腹胀、小便不利者。 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

茵陈配入五苓散,湿热黄疸亦可除。 组成:茵陈蒿末十分(4g)五苓散五分(2g)上二物合,先食,饮方寸匕(6g),日三服。 功用: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 【鉴别】四苓散、胃苓汤、茵陈五苓散皆由五苓散加减而成,均可健脾利水渗湿,用于治疗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小便不利之证。四苓散为五苓散去桂枝而成,故无助膀胱气化及解表之能,适用于水湿内停之水泻;胃苓汤系五苓散与平胃散合方,故有燥湿和中、行气利水之效,适用于水湿内盛、气机阻滞之水肿、泄泻、腹胀、舌苔厚腻者;茵陈五苓散为五苓散加倍量茵陈而成,故有利湿清热退黄之功,适宜于湿重热轻之黄疸。 猪苓汤《伤寒论》 猪苓汤内有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并; 小便不利兼烦渴,滋阴利水症自平。 【组成】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各10g) 【功用】利水渗湿,养阴清热。 【主治】水热互结伤阴证。发热,口渴欲饮,小便不利,或心烦不寐,或咳嗽,或呕恶,或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亦治热淋,血淋等。 【鉴别】猪苓汤与五苓散均含泽泻、猪苓、茯苓三药,为利水渗湿之常用方剂,皆可用于小便不利、身热口渴之证。然五苓散证由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盛而致,故配伍桂枝温阳化气兼解太阳未尽之邪,白术健脾燥湿,共成温阳化气利水之剂;猪苓汤治证乃因邪气入里化热,水热互结,灼伤阴津而成里热阴虚、水湿停蓄之证,故配伍滑石清热利湿,阿胶滋阴润燥,共成利水清热养阴之方。 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黄芪防己除姜茯,术甘姜枣共煎尝, 此治风水与诸湿,身重汗出服之良。

中医中药学经典文献资料 (10)

祛湿剂 祛湿剂(2分) 概述 燥湿和胃 平胃散(《简要济众方》) 【组成药物】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证候】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藿香白芷紫苏厚朴半夏曲茯苓白术大腹皮陈皮桔梗炙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茵陈蒿栀子大黄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证候】湿热黄疸证。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配伍意义】 臣以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助茵陈使湿热从小便而去。佐以大黄逐瘀泻热,通导大便,推陈致新,导湿热从大便而去。 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其证属湿热并重。 三仁汤(《温病条辨》) 【组成药物】杏仁白蔻仁生薏苡仁厚朴半夏滑石白通草竹叶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证候】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配伍意义】 杏仁宣利上焦气机;湿阻于中,以白蔻仁宣畅中焦气机;湿困于下,以薏苡仁渗利下焦气机。三药相用,以宣畅、降泄、渗利三焦气机,共为君药。 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瞿麦萹蓄车前子滑石木通山栀子大黄灯心草炙甘草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证候】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混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 【组成药物】茵陈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滑石藿香连翘白豆蔻薄荷射干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145猪苓汤

145猪苓汤 中西结合·方剂条例研究室中医工作室著作权登记号:国作登字-2020-A-00009537著作权人:吴汉耿序言纵观民国中西医结合四大家所 传,现如今,无方可用。澜澜千古,中华国粹濒临灭亡,始作俑者却是子孙后代,实是令人感伤。横览现代医家临床,说什么治标用西医,治本求中 医;说什么西医好的快,中医疗程长;说什么西医治疗定量,中医治疗定性;说什么西医治疗客观,中医治疗主观;说什么西医治疗精确,中医理论 笼统......无语,确实无语......难道要用比较的方法才能临床治病?难道要将不同的学术思想整合成四不象才甘心?难道要等几千年的阴阳五行哲学理论指导的传统医学灭掉才开始痛心疾首?没有办法啊,西医学习毕业后也许就能进行临床治疗。中医呢,前辈们都说中医是儒医。 需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辩证的思维能力、阴阳五行的哲学理论......废话太多,只因感慨哀伤;付诸行动,试撰《中西结合·方剂条例》。理法方药,君臣佐使;四气五味,升降浮沉;阴阳制化而同化,五行相克又相生。四法之中方阵的形成确实不容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病人、不同的医生、不同的思维能力组成的方阵确实不同。医法传承,医者有责;创撰斯文,抛砖引玉。著作权登记号:国作登字- 2020-A-00009537研究模式:★记忆口诀★组成药物★中医解释★西医研究★主治病证★辨证要点★化裁应用★应用禁忌著作权登记号:国作登字-2020-A-00009537记忆口诀猪苓汤猪苓汤猪苓汤用猪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并小便不利兼烦渴利水养阴热亦平著作权登记号:国作登字-2020-A-00009537组成药物猪苓9茯苓9泽泻9阿胶9滑石9阴阳制化而同化五行相生又相克伤寒之邪传入于里,化而为热,与水相搏,遂成水热互结,热伤阴津之证。水热

猪苓的功效与作用

猪苓的功效与作用 名目猪苓图片猪苓的功效与作用猪苓附方猪苓方剂制剂猪苓副作用猪苓怎么吃 性平;味甘、淡;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 禁忌有湿症而肾虚者忌。 猪苓为我国常用的菌类药材,已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多生枫树下,块如猪屎故名(马屎曰通,猪屎曰苓。苓即屎也,古字通用)。肉白而实者良。去皮用。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为是我国传统(利水)渗湿的常用(中药),药用已有2000年历史。 来源: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 Fries的干燥菌核。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性状:本品呈条形、类圆形或扁块状,有的有分枝,长5-25cm,直径2-6cm。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皱缩或有瘤状突起。体轻,质硬,断面类白色或黄白色,略呈颗粒状。气微,味淡。 猪苓图片 猪苓

猪苓片 猪苓的功效与作用 (一)猪苓的作用 猪苓,性味甘淡平,淡能渗利,偏于利水渗湿。又《本草汇言》云:“(猪苓)开达腠理,分明阴阳之妙用也。”故猪岺还具有泄热止渴,治疟(止痢)之功。 利水渗湿。 《药品化义》曰:“猪苓味淡,淡主于参,入脾以通水道,用治水泻湿泻,通淋除湿,消水肿,疗黄疸。独此为最捷。”临床多用之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病,湿浊带下,黄疸,脚气等。 泄热止渴。 《本草纲目》云:“猪苓淡渗,气升雨又能降,故能开腠理,利小便。”《药性论》也记载说:“(猪苓) 解伤寒温疫大热,(发汗)。”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也提到:“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治疟止泻。 《本草汇言》记载:“此药味甘淡微苦,苦虽下降,而甘淡又能渗利走散,升而能降,降而能升,故善开腠理分理表阳里阴之气利小便,故前古主主痎疟。”《方脉家宝》中就记载有用猪苓配(柴胡)、(茯苓)、(半夏)、(生姜)等治疗新久痎疟。又《时病论·湿泻》云:“泄泻之病,属湿为多。湿浸于脾,脾失健运,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