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五皮散(《华氏中藏经》)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五皮散(《华氏中藏经》)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五皮散(《华氏中藏经》)

一、组成

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各9克)。

二、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不计时候温服,忌生冷油腻硬物(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

五皮散用五般皮,陈苓姜桑大腹齐;或用五加去桑白,脾虚腹胀颇相宜。

四、功用

利湿消肿,理气健脾。

五、主治

脾虚湿盛,皮水。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振水肿等,苔白腻,脉沉缓。

六、方解

本方所治之皮水,乃由脾虚湿盛,泛溢肌肤所致。脾虚湿盛,运化失常,水湿泛滥,故一身悉肿,肢体沉重;湿阻气机,则心腹胀满,上逆迫肺而上气喘急;水湿壅盛,水道不通,故小便不利。治宜健脾理气,利湿消肿。方中以茯苓皮利水渗湿,兼以补脾助运化;生姜皮辛散水饮;桑白皮肃降肺气,以通调水道;大腹皮行水气,消胀满;陈橘皮和胃气,化湿浊。五药相合,共奏理气健脾,利湿消肿之效。

本方为治皮水之通用方,功以行水消肿为主,若脾虚甚者,宜加白术、黄芪补气健脾;若腰以上肿甚兼有风邪者,当加防风、羌活以散风除湿;腰以下肿甚,小便短少者,常与五苓散合用,以增强利水消肿之功。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五皮散,为本方去桑白皮、陈皮,加五加皮、地骨皮所组成。主治亦基本相同,但行气之力较差。

《麻科活人全书》所载五皮饮,为本方去桑白皮,加五加皮而成。主治基本相同,但五加皮性较温,能通经络而祛风湿。

七、文献摘录(方论)

张秉成:“治水病肿满,上气喘急,或腰以下肿,此亦肺之治节不行,以致水溢皮肤,而为以上诸症故以桑皮之泻肺降气,肺气清肃,则水自下。而以获苓之从上导下,大腹之宣胸行水,姜皮辛凉解散,陈皮理气行痰。皆用皮者,因病在皮,以皮行皮之意。然肺脾为子母之脏,子病未有不累及其母也。故肿满一证,脾实相关。否则,脾有健运之能,土旺则自可制水,虽肺之治节不行,决无肿满之患。是以陈皮、茯苓两味,本为脾药,其功用皆能行中带补,匡正除邪,一举而两治之,则上下之邪,悉皆涣散耳。”(《成方便读》)

中医方剂学总结及速记歌诀

方剂总结及速记歌诀一、解表剂 xx表 表实: xx: 干妈姓xx 表虚: xx: 要支走xx 外寒里饮: xx: 小将为嘛甘心下跪 外寒里有蕴热: 九味羌活汤: xx尝百草,细心防枪剌穿胸。 外寒气xx: xx饮: xx炒苏xx。 2、xx表 温病初起平剂: xx:

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温病初起轻剂: xx: 荷花根,xx杏果。 外感风热,邪热蕴肺:xxxx。 外感风寒,内有蕴热: xx肌汤: 钦差高举枪,白要姜枣草根。3xx解表: 气虚感风寒湿: 败毒散: 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xx少气虚感寒,内有痰湿: xx想xx,给钱xx割草。 xx感风寒,暴喑: xx附子细辛汤。 xx感风热: 加减葳蕤汤: 为何猪吃红草更白。 二、泻下剂

1、攻下剂 xx腑实,热结旁流,里热实厥之癫、狂:大xx: xx朴实。 肠痈初起,湿热壅滞: 大黄xxxx: 大硝xxxx。水热互结之结胸: 大陷胸汤: 芒硝随军。 2、温下 xx虚寒积: (脾虚)xxxx: 附大人炒肝。 寒积里实: (无虚)大黄附子汤 肠胃燥热,脾约便秘: 麻子xx: 麻子只要破xx。 肾阳虚弱津液不足: xx煎: 牛肉只归xx。

3、逐水悬饮实水: 十枣汤: 枣戟芫遂。 4、攻补兼施xx腑实,气血不足:xxxx: (大承气)人皆当炒姜枣。 三、清热剂 清暑热 暑湿: 六一散阴暑: 香薷散暑伤肺经气分热证: 清络饮。暑湿证: xx甘露饮。 暑温夹湿: xx香薷饮。 清气分热 气分热盛: xxxx: xx炒米。 气津两伤: 竹叶石膏汤:

xxxx族人卖金糕。 xx血: 热入营分: 清营汤: xx瞧黄花,卖xxxx。 热入血分: 犀角地xx: xx要母。 清热解毒 三焦火盛: xx解毒汤: 三皇子 xx二焦邪热: 凉膈散: xx只瞧干荷叶 大头瘟: 普济消毒饮: 马和牛愿吃草根皮,秦莲姐巧玩麻将。阳证痈毒初起:仙方活命饮: xx造房,没花金银,只要草皮xx。 风热壅盛,表里俱实:

方剂学歌诀?祛湿剂

方剂学歌诀祛湿剂 第一节化湿和胃剂 平胃散《简要济众方》 平胃散用苍术朴,陈皮甘草四般药; 除湿散满趋瘴岚,调胃诸方以此扩; 又不换金正气散,即是此方加夏藿。 功效: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藿香正气散《局方》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 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注】:方含二陈汤。 第二节清热祛湿剂 三仁汤《温病条辨》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通草滑竹存; 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期此方遵。 功效: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 【注】:配伍特点:杏仁[上焦]、白豆蔻[中焦]、薏苡仁[下焦]。茵陈蒿汤《伤寒论》 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 栀子柏皮加甘草,茵陈四逆治阴黄。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黄疸阳黄。 【注】:先煮茵陈。 二妙散《丹溪心法》 二妙散中苍柏煎,若云三妙牛膝添,

再加苡仁名四妙,湿热下注痿痹痊。 功效: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证。 连朴饮《霍乱论》 连朴饮中芦根重,半夏菖蒲栀豉从; 清热化湿理和中,湿热霍乱此方用。 功效: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湿热霍乱。 八正散《局方》 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栀滑研; 草梢瞿麦灯心草,湿热淋痛泻火煎。 功效: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 【注】:大黄:泻热降火,荡涤湿热。 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 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时疫是主方。 功效: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 当归拈痛汤《医学启源》 当归拈痛羌防升,猪泽茵陈芩葛人; 二术苦参知母草,疮疡湿热服皆应。 功效: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主治: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 第三节利水渗湿剂 五苓散《伤寒论》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 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痰饮;水湿内停证。

主治医师—方剂学

主治医师—方剂学 一、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1、麻黄汤2、桂枝汤3、小青龙汤4、九味羌活汤5、加味香薷饮 (二)、辛凉解表:1、银翘散2、桑菊饮3、麻杏石甘汤5、败毒散6、再造散7、升麻葛根汤8、柴葛解肌汤 (三)、扶正解表:1、加减葳蕤汤2、麻黄附子细辛汤3、参苏饮 二、泻下剂 (一)、寒下:1、大承气汤2、大黄牡丹汤3、大陷胸汤 (二)、温下:1、温脾汤2、大黄附子汤 (三)、润下:1、济川煎2、麻子仁丸 (四)、逐水:1、十枣汤2、舟车丸 (五)、攻补兼施:1、黄龙汤2、新加黄龙汤3、增液承气汤 三、和解剂 (一)、和解少阳:1、小柴胡汤2、蒿芩清胆汤3、达原饮 (二)、调和肝脾:1、四逆散2、逍遥散3、痛泻要方 (三)、调和肠胃:1、半夏泻心汤 四、清热剂 (一)、清气分热:1、白虎汤2、竹叶石膏汤 (二)、清营血热:1、清营汤2、犀角地黄汤 (三)、清热解毒:1、清瘟败毒饮2、凉膈散3、普济消毒饮4、仙方活命饮5、黄连解毒汤6、五味消毒饮7、四妙勇安汤8、牛蒡解肌汤 (四)、清脏腑热:1、龙胆泻肝汤2、左金丸3、泻白散4、清胃散5、玉女煎6、芍药汤7、白头翁汤8、导赤散9、苇茎汤 (五)、清虚热:1、青蒿鳖甲汤2、清骨散3、秦艽鳖甲散4、当归六黄汤 五、祛暑剂 (一)、祛暑解表:1、新加香薷饮 (二)、清暑益气:1、清暑益气汤 (三)、祛暑利湿:1、清络饮2、六一散3、桂苓甘露饮 六、温里剂 (一)、温中祛寒:1、理中丸2、小建中汤3、吴茱萸汤4、大建中汤 (二)、回阳救逆:1、四逆汤2、回阳救急汤 (三)、温经散寒:1、当归四逆汤2、阳和汤3、黄芪桂枝物汤 七、表里双解剂 (一)解表攻里:1、大柴胡汤2、防风通圣散 (二)解表清里:1、葛根黄芩黄龙汤2、石膏汤 (三)解表温里:1、五积散 八、补益剂 (一)、补气:1、四君子汤2、参苓白术散3、完带汤4、补中益气汤5、玉屏风散6、生脉散(二)、补血:1、四物汤2、归脾汤3、当归补血汤4、内补黄芪汤 (三)、气血双补:1、灸甘草汤2、泰山磐石散 (四)、补阴:1、六味地黄丸2、一贯煎3、补肺阿胶汤4、大补阴丸5、虎潜丸6、左归丸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用药规律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用药规律 燥湿和胃 ★平胃散(湿滞脾胃):苍术4,厚朴3,陈皮2;炙甘草1;生姜,大枣 PS:燥湿和胃;燥湿化痰。此处用半夏亦无妨。 不换金正气散(湿浊内停,兼有表寒):藿香(解表化湿),厚朴,苍术,陈皮,半夏;甘草,生姜 PS:功在一味藿香。 柴平汤(湿疟?):柴胡,黄芩;人参;半夏+平胃散 苍术、人参、甘草(仿四君子); 半夏、陈皮、甘草(仿二陈汤); 柴胡、半夏、人参、甘草、黄芩、生姜、大枣(小柴胡汤)。 厚朴增强行气宽中的作用。 ★藿香正气散(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藿香,白芷,紫苏(散邪解表)(霍乱吐泻要药) 桔梗(宣肺);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宽中除满)(气机升降) 陈皮,茯苓,炙甘草,半夏,白术(四君子;二陈汤) 生姜,大枣(内调脾胃,外和营卫) PS: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此处与不换金正气散湿浊内停,兼有表寒有个神马区别??从药物组成上看,不换金正气散加上茯苓,也将构成仿四君子+二陈汤的组合形式,白术换苍术,加强健脾化湿之功,加一味茯苓应该说是合适的,不过解表、理气药物少了一些,发表与降气当亦为气机升降配伍用药。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湿热黄疸)《伤寒论》:茵陈六两,大黄二两,栀子十四枚 栀子柏皮汤(热重于湿黄疸)《伤寒论》:栀子十五枚,黄柏二两,炙甘草一两

茵陈四逆汤(阴黄):附子,干姜,茵陈,甘草 ★八正散(湿热淋证)各等量;热淋治标。 滑石,木通,车前子,瞿麦,萹蓄(清热利湿,利尿通淋) 山栀子,灯心草(清热利尿) 大黄(湿热从大便去) 炙甘草 PS:热迫血络,出现尿血,血淋,需要应用清热凉血止血活血药物,如赤芍、生地、丹皮等。 ★三仁汤(湿温初起,湿重于热) 杏仁10(宣肺),白蔻仁4(行气化湿),薏苡仁12(健脾渗湿); 厚朴4,半夏10(行气化湿除满) 滑石12,通草4,竹叶4(利尿渗湿) PS:从原方配伍上看,杏仁、半夏用量不小。注意组方配伍特点,对于湿热温邪,行气化湿畅中及利水渗湿是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表则解表,有热则清热,后面两方的组方结构就是如此。 黄芩滑石汤(湿温邪在中焦) 黄芩(清热) 大腹皮,白蔻仁(行气燥湿) 滑石,茯苓皮,通草,猪苓(利尿渗湿); 藿朴夏苓汤(湿温初起) 藿香(散邪),杏仁(宣肺);淡豆豉(清热) 茯苓皮,薏苡仁,白蔻仁,厚朴,半夏(健脾,行气,燥湿,化痰) 通草,猪苓,泽泻(利水渗湿) ★甘露消毒丹(湿热并重) 藿香,薄荷,连翘(散邪) 黄芩,茵陈(清热);射干(清热解毒) 白蔻仁(行气燥湿) 滑石,木通(利水渗湿);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五皮散(《华氏中藏经》)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五皮散(《华氏中藏经》) 一、组成 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各9克)。 二、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不计时候温服,忌生冷油腻硬物(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 五皮散用五般皮,陈苓姜桑大腹齐;或用五加去桑白,脾虚腹胀颇相宜。 四、功用 利湿消肿,理气健脾。 五、主治 脾虚湿盛,皮水。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振水肿等,苔白腻,脉沉缓。 六、方解 本方所治之皮水,乃由脾虚湿盛,泛溢肌肤所致。脾虚湿盛,运化失常,水湿泛滥,故一身悉肿,肢体沉重;湿阻气机,则心腹胀满,上逆迫肺而上气喘急;水湿壅盛,水道不通,故小便不利。治宜健脾理气,利湿消肿。方中以茯苓皮利水渗湿,兼以补脾助运化;生姜皮辛散水饮;桑白皮肃降肺气,以通调水道;大腹皮行水气,消胀满;陈橘皮和胃气,化湿浊。五药相合,共奏理气健脾,利湿消肿之效。

本方为治皮水之通用方,功以行水消肿为主,若脾虚甚者,宜加白术、黄芪补气健脾;若腰以上肿甚兼有风邪者,当加防风、羌活以散风除湿;腰以下肿甚,小便短少者,常与五苓散合用,以增强利水消肿之功。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五皮散,为本方去桑白皮、陈皮,加五加皮、地骨皮所组成。主治亦基本相同,但行气之力较差。 《麻科活人全书》所载五皮饮,为本方去桑白皮,加五加皮而成。主治基本相同,但五加皮性较温,能通经络而祛风湿。 七、文献摘录(方论) 张秉成:“治水病肿满,上气喘急,或腰以下肿,此亦肺之治节不行,以致水溢皮肤,而为以上诸症故以桑皮之泻肺降气,肺气清肃,则水自下。而以获苓之从上导下,大腹之宣胸行水,姜皮辛凉解散,陈皮理气行痰。皆用皮者,因病在皮,以皮行皮之意。然肺脾为子母之脏,子病未有不累及其母也。故肿满一证,脾实相关。否则,脾有健运之能,土旺则自可制水,虽肺之治节不行,决无肿满之患。是以陈皮、茯苓两味,本为脾药,其功用皆能行中带补,匡正除邪,一举而两治之,则上下之邪,悉皆涣散耳。”(《成方便读》)

方剂学习题17祛湿剂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祛湿剂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复习思考题 【研究生考试样题】 一、A A B C D A B C E 1.具有利湿化浊、清热解毒功用的方剂是(2010 年) A.连朴饮 B.三仁汤 C.八正散 D.甘露消毒丹 2.三仁汤中配伍杏仁的用意是(2010 年) A.宣利上焦肺气 B.宣肺止咳平喘 C.化痰降气平喘 D. 降气润肠通便 3.原方用法注明服药后“多饮暖水,汗出愈”的方剂是(2014 年) A.止咳散 B.消风散 C.五苓散 D.牵正散 4.治疗胸胁胀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的最佳选方是(2005 年) A.十枣汤 B. 防己黄芪汤 C.苓桂术甘汤 D.真武汤 E.五皮散 5.枳实薤白桂枝汤与苓桂术甘汤中配伍桂枝用意的共同点(2017 年) A.通阳散寒 B.温阳化气 C.温通经络 D.平冲降逆 6.真武汤的组成药物中除白术、茯苓、芍药外,其余是 (2006 年) A.炮附子、干姜 B.生附子、人参 C.炮附子、人参 D.生附子、干姜 E.炮附子、生姜 7.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脾散组成的药物是(2007 年) A.生姜、芍药 B.猪苓、滑石 C.厚朴、木香 D.苍术、陈皮 8.治疗带下色白或淡黄,清稀无臭,面色㿠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缓的最佳选方是 (2005 年) A.龙胆泻肝汤 B.完带汤 C.参苓白术散 D.清带汤 E. 四君子汤 9.独活寄生汤中用以祛风湿兼补肝肾的药物是(2008 年) A.杜仲、牛膝、桑寄生 B.杜仲、当归、桑寄生 C.桂心、牛膝、桑寄生 D.杜仲、桂心、牛膝 10.独活寄生汤的组成中不含有的药物是(2009 年) A.杜仲、牛膝、细辛 B.秦艽、防风、川芎 C.人参、甘草、茯苓 D. 白术、荆芥、桂枝 11.患者痹病病史10 余年,现关节酸沉麻木,腰背冷痛,伴心悸、乏力,舌

祛湿剂

方剂学——第十六单元祛湿剂 细目一概述 要点一祛湿剂的适用范围 祛湿剂适用于湿邪所致的多种病证。 要点二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湿邪重浊腻滞,易阻气机,须酌情配伍宣降肺气、健脾助运、温肾化气之药。祛湿剂多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易伤阴津,有碍胎元,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等慎用。 细目二燥湿和胃 要点一平胃散《简要济众方》 【组成】苍术四两厚朴三两陈橘皮二两甘草(炙)一两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组方原理】 君:苍术—燥湿运脾。 臣:厚朴—燥湿行气。 佐使:陈皮—理气和胃,燥湿醒脾。 甘草、生姜、大枣—补中调药。 方歌:平胃散内君苍术,厚朴陈草姜枣煮, 燥湿运脾又和胃,湿滞脾胃胀满除。

趣记:三猪皮厚 三术皮厚。 【附方】 不换金正气散较平胃散多藿香、半夏二味,故燥湿和胃、降逆止呕之力益著,兼可解表,用于湿邪中阻,兼有表寒之证。 柴平汤即小柴胡与平胃散合方,功在和解少阳,燥湿化痰,用于治疗素多痰湿,复感外邪,寒多热少之湿疟。 要点二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姜汁炙)苦桔梗各二两藿香三两甘草(炙)二两半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霍乱吐泻,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濡缓。以及山岚瘴疟等。 【组方原理】 君:藿香—外散风寒,内化湿滞,辟秽止呕。 臣:白术、茯苓、半夏曲、陈皮—健脾理气燥湿。 佐:紫苏、白芷—外散风寒;行气止呕,燥湿化浊; 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桔梗—宣肺利膈。 使:甘草、姜、枣—内调脾胃,调和药性。 方歌: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朴白术, 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 趣记:霍(元甲)半夜三更指令陈(真)捕大腹猪。

中医方剂学(珍藏版)

中医方剂学(珍藏版) 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多是寥寥几味,《扶阳讲记》中提到的名医田八味先生用药最多不超过八味,观今之中医一般开药都是十多味,多者竟有二三十味,每付药一大包。联想到最近看到的一篇博文,说用药治病如打猎,枪法准的猎人如同狙击手,只需一发子弹即可中的,枪法次的用散弹,一轰一大片,还得是方向正确,如果方向不对,南辕北辙,再多子弹也是枉费。至于个别方剂,用药更是多达七八十味,那就等同投了集束炸弹...!须知,用药非比用兵多多益善!自古医不精辨无异于杀人! 1. 解表剂 1.1.辛温解表:麻黄汤,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三拗汤,大青龙汤,华盖散,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九味羌活汤,大羌活汤,羌活胜湿汤,葱豉汤,葱豉桔梗汤,香苏散,加味香苏散,香苏葱豉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 1.2.辛凉解表:银翘散,银翘汤,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越婢汤,柴葛解肌汤,葛根汤,升麻汤葛根汤,竹叶柳蒡汤 1.3.扶正解表:败毒散,荆防败毒散,仓廪散,参苏饮,再造散,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加减葳蕤汤,葱白七味饮 2. 泻下剂 2.1.寒下: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三化汤,宣白承气汤,导赤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大陷胸汤,大陷胸丸,大黄牡丹汤,阑尾化瘀汤,阑尾清化汤,阑尾清解汤,薏苡附子败酱散 2.2.温下:大黄附子汤,温脾汤,三物备急丸,半硫丸 2.3.润下:滋肠五仁丸,润肠丸,更衣丸,济川煎,麻子仁丸 2.4.攻补兼施:黄龙汤,新加黄龙汤,增液承气汤,承气养荣汤 2.5.逐水:十枣汤,控涎丹,舟车丸,禹功散,导水丸,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疏凿饮子

中医方剂学速记歌诀(4019)

方剂学速记歌诀 一、解表剂 1、辛温解表 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干妈贵姓。 外感风寒表虚证:桂枝汤:“桂枝汤”三勺。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九味羌活汤:防止秦琼藏草地,细洒“九味羌活汤”。 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香苏散:甘肃皮箱。 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小青龙汤:心肝将喂“小青龙”,妈要下跪。 风邪犯肺证:止嗽散:前部挽紧陈草结。 2、辛凉解表 温病初起:银翘散:银河牛巧吃草根梗叶穗。 风温初起:桑菊饮:桑干河人聚结芦桥。 外感风邪,邪热蕴肺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感冒风寒,郁而化热证:柴葛解肌汤:柴葛三更起,指说秦腔高。 麻疹初起:升麻葛根汤:升麻哥炒芍药。 3、扶正解表 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败毒散:江河两胡两活人兄只服草节。 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参苏饮:申诉,陈根目前只办三更令。 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麻黄细辛附子汤 阴虚外感证:加减葳蕤汤:“葳蕤”为何劫持大葱草。 二、泻下剂 1、寒下 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热厥、痉病、发狂等里热实证:大承气汤:笑将军朴实。 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大黄牡丹汤:牡丹东逃将军笑。 水热互结之结胸证:大陷胸汤:谁笑将军。 2、温下 阳虚寒积里实证(无虚):大黄附子汤 阳虚寒积证(脾虚):温脾汤:(缺) 3、润下 脾约(肠胃燥热,脾津不足证):麻子仁丸:麻姓‘小’说迷。 肾阳虚弱,精血不足证:济川煎:从容择马只当牛。 4、逐水 悬饮;实水:十枣汤:“十枣”圆吉岁。 5、攻补兼施 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黄龙汤:当接三‘大’人。 三、和解剂 1、和解少阳 伤寒少阳证;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等少阳病证:小柴胡汤:胡琴下三人。少阳病兼阳明腑实:大柴胡汤:只要早将胡将军擒下。 少阳湿热证:蒿芩清胆汤:蒿芩如‘碧玉’,半夏只服皮。 温疫或疟疾,邪伏膜原证:达原饮:秦郎后母要甘果。 2、调和肝脾 阳(热)郁厥逆,肝脾气郁证:四逆散:“四逆”只烧干柴。 肝郁血虚脾弱证:逍遥散:“逍遥”归江湖,临河要筑槽。 脾虚肝旺之腹痛泄泻(木克土):痛泻要方:陈药防蛀。 3、调和肠胃 寒热错杂之痞证:半夏泻心汤:三人连琴伴。 四、清热剂 1、清气分热 气分热盛证:白虎汤:“白虎”拾草惊母。 伤寒、温病、暑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竹叶石膏汤:竹杆下十人卖米。 2、清营凉血: 热入营分证:清营汤:西单卖竹帘,黄帝用银元。

中医执业助理方剂学《祛湿剂》试题

中医执业助理方剂学《祛湿剂》试题 2017中医执业助理方剂学《祛湿剂》试题 导语:祛湿药。作用:化湿利水,通淋泄浊。治证:水湿病证。1、湿邪特点:重浊粘滞,易困气机,易伤阳气,向下,病程长,难愈。2、与脏腑关系:肺主气,通调水道—调水在肺脾主运化—制水在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肾主水—主水在肾其次与膀胱三焦气化失常,水道不通有关。下面我们来看看相关内容的试题吧。 A型题(每题由1个以肯定或否定形式表述的题干和5个备选答案组成,这5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最佳的或最恰当的,其他4个均为干扰答案) 1. 祛湿剂属于“八法”中的( ) A 补法 B消法 C 下法 D 清法 E 和法 2.患者,男,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肢体沉重,倦怠嗜卧,舌苔白腻而厚,脉缓宜选用( ) A 平胃散 B藿香正气散 C 茵陈蒿汤 D 真武汤 E 八正散 3.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方剂是( ) A 平胃散 B完带汤 C 八正散 D 茵陈蒿汤 E 藿香正气散 4.平胃散与藿香正气散共有的药物是( ) A 白术、茯苓、甘草 B陈皮、厚朴、甘草 C 厚朴、陈皮、藿香 D 苍术、白术、甘草 E 苍术、厚朴、甘草 5.患者上吐下泻,恶寒发热,头痛,脘腹疼痛,舌苔白腻。治宜首选( ) A 藿香正气散 B平胃散 C 小青龙汤 D 三仁汤 E 连朴饮 6.藿香正气散的君药是 ( ) A 半夏 B 陈皮 C 藿香 D 白术 E 茯苓 7. 茵陈蒿汤的君药是( ) A 茵陈 B大黄 C 栀子 D 黄柏 E 甘草 8.茵陈蒿汤的药物组成除茵陈蒿、大黄外,还有( ) A 茯苓 B 泽泻 C 栀子 D 黄柏 E 干姜

第六章-祛湿剂

第六章祛湿剂 学习要点 ①掌握羌活胜湿汤、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五苓散、真武汤的组成、功效、主治和配伍意义。 ②熟悉祛湿剂的概念、分类、使用注意事项;熟悉独活寄生汤、八正散、防己黄芪汤的组成、功效、主治和主要配伍意义。 ③了解小活络丸、二妙散、五皮散的功效和主治。 一、定义 祛湿法化湿利水和通淋泄浊水湿病 二、适应证治法配伍代表方剂 1.湿阻脾胃(湿邪内阻,脾胃失和) 化湿和胃+理气和中药 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2.湿热证(外感湿热湿热内盛湿热下注) 清热祛湿+清热泻火药

三仁汤茵陈蒿汤甘露消毒丹 连朴饮二妙散八正散牛角散 当归拈痛汤 3.水湿壅盛(癃闭淋浊水肿泄泻) 利水渗湿法+理气健脾药 五苓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五皮散4.湿从寒化(阳气不化,水湿内停) 温化水湿(温阳药+利湿药) 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鸡鸣散萆薢分清饮 5.风湿痹证 祛风胜湿+解表止痛补肝肾益气血 羌活胜湿汤独活寄生汤 三使用注意

1.易耗气伤津,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孕妇水肿慎用. 2.配伍理气药? 3.调整肺脾肾三脏的功能. 第一节祛风湿剂 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 证:风湿在表(一身重痛) 法:祛风胜湿 方:二活-祛一身之风湿(君) 防风藁本-发散风湿止头痛 川芎蔓荆子-散风活血止头痛 甘草-调和 特点:风湿初起最适宜 应用:感冒头痛风湿性关节炎

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证:痹证日久,肝肾阴亏,气血不足 法: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方:独活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君) 细辛防风秦艽-祛风湿止疼痛 桂心 -散寒止痛温通经络 杜仲牛膝-补肝肾强腰膝兼祛风湿 参苓草-补气 四物汤-补血 特点:1)扶正药与祛邪药相须配,相得益彰; 2)配伍理血药,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疼,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等。

中医药大学《祛湿剂》教案

第十九章祛湿剂 【教学目的】 1.掌握本类方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五苓汤、防已黄芪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8首)。 3.熟悉八正散、猪苓汤(2首)。 4.了解三仁汤、甘露消毒丹、二妙散、五皮散、萆〓分清饮(5首)。 【教学内容】 【定义】 凡以祛湿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化湿行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一类方剂统称为祛湿剂。属于“八法”中“消法”范畴。 【适应证】 祛湿剂用于治疗湿病,凡因正气不足,又居处卑湿、阴雨湿蒸,冒雾涉水,汗出沾衣,或经常在水中作业,人久处之,正不胜邪,感受外湿;或恣啖生冷,过饮酒酪,肥甘失节,则脾阳失运而湿从中生者,均可运用本类方剂治疗。 【分类】 湿邪伤人,常与风寒暑热相间,人体又有虚实强弱之分,所犯部位又有表里上下之别,病情亦有寒化、热化之异。因此,湿邪为病较为复杂,祛湿之法亦种类繁多。大抵湿邪在外在上者,可表散微汗以解之;在内在下者,可芳香苦燥以化之,或甘淡渗利以除之;水湿壅盛,形气俱实者,又可攻下以逐之;从寒化者,宜温阳化湿;从热化者,宜清热祛湿;体虚湿盛者,又当祛湿与扶正兼顾。故本章方剂分为化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风胜湿五类。

【注意事项】 临床运用祛湿剂应注意点:祛湿多由芳香湿燥或甘淡渗利之药组成,易于耗伤阴津,故对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等,均应慎用。 19.1燥湿和胃 化湿和胃剂,适用于湿浊内阻,脾胃失和的病证。湿邪中阻,脾胃之气不和,则升降运化功能失调。临床常见脘腹痞满,嗳气吞酸,呕吐泄泻,食少体倦,舌苔白腻,脉濡等症。所以本类方剂主要由苦温燥湿与芳香化湿药组成,以燥湿健脾,化浊和胃,使中焦气机调畅,脾胃运化功能恢复。常药物如苍术、厚朴、陈皮、藿香、佩兰、白豆蔻等。若小便不利,须配伍利水湿之品,如茯苓、薏苡仁、车前子之类,以使湿从下行;若气滞较甚,当配伍行气健脾之品,如枳壳木香、大腹皮、半夏、生姜之类,以除满和胃;若兼外感风寒而见恶寒发热,头痛头重时,宜配伍辛温解表之品,如苏叶、荆芥、白芷、羌活之类,也可酌加宣肺之品,如桔醒、杏仁等,以解表化湿。此外,若兼食滞,可配伍消食导滞之品,如神曲、麦芽、谷芽等;若兼里寒,可配伍温中散寒之品,如干姜、官桂等;式有哪兼郁热,可酌配清热燥湿之品,如黄芩、黄连、栀子等。代表方剂如平胃散、藿香正气散等。 平胃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命名】本方能平胃土之不平,故称平胃散。 【组成与方解】

药剂学课件_第19章_祛湿剂

药剂学课件_第19章_祛湿剂 功用利湿清热,疏风止痛二妙散《丹溪心法》主治湿热下注证。筋骨疼痛,或两足痿软,或足膝红肿疼痛,或湿热带下,下部湿疮等,小便短赤,舌 苔黄腻者。方解黄柏(15g)苍术(15g)清热燥湿燥湿健脾君 臣功用清热燥湿第三节利水渗湿五苓散《伤寒 论》泽泻一两六铢(15g)君茯苓十八铢(9g)臣直达膀胱,利水渗湿利水渗湿,助泽泻之力猪苓十八铢(9g)臣白术十 八铢(9g)佐健脾利水方解桂枝半两(6g)佐1.温阳化气2.解表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化气利水)主治1.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2.水湿内停。水肿,泄泻,小便不利,霍乱。3.痰饮。吐涎沫而头眩,脐下动悸。猪苓汤《伤寒论》猪苓一两(9g)淡渗利水君泽泻一两(9g)利水渗湿, 助猪苓之力臣茯苓一两(9g)滑石一两(9g)阿胶一两(9g)清热利水佐滋阴润燥佐利水清热 养阴功用主治水热互结证(水湿内停,热邪伤阴)。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方解五苓散与猪苓汤鉴别舌红苔黄,脉细数用滑石、阿胶苔白,脉浮用白术、桂枝不同利水渗湿症见小便不利,身热,口渴均用泽泻、猪苓、茯苓相同猪苓汤五苓散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主治风水或风湿。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君黄芪一两一分(15g)祛风行水防己一两(12g)方解益气固表,行水消肿臣白术三分(9g) 补气健脾祛湿佐使甘草二分(6g)培土和中,调和药性佐生姜四片解表行水,调和营卫大枣一枚表虚不固, 外受风邪,水湿郁于肌表病机祛风不伤表,固表不留邪,且行水气益气祛风,健脾利水功用五皮散《华氏中藏经》主治皮水。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

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三节利水渗湿剂 五苓散《伤寒论》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 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又: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 膀胱化气添官桂,利便消暑烦渴清。 【组成】猪苓去皮,十八铢(9g)泽泻一两六铢(15g)白术十八铢(9g)茯苓十八铢(9g)桂枝去皮,半两(6g)【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1.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 2.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3.水湿内停证。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 四苓散(《丹溪心法》) 除却桂枝名四苓,溲赤便溏皆可服。 组成:白术茯苓猪苓各一两半(各5g)泽泻二两半(8g)功用:利水渗湿。 主治:水湿内停证。症见水泻,小便不利。 胃苓汤(《世医得效方》) 平胃五苓合方用,消积渗湿效突出。 组成:五苓散平胃散(各3~6g)(原著本方无用量)上二钱合和,紫苏、乌梅煎汤下;未效,加木香、缩砂、白术、丁香煎服。 功用:祛湿和胃,行气利水。 主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如水,以及水肿、腹胀、小便不利者。 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

茵陈配入五苓散,湿热黄疸亦可除。 组成:茵陈蒿末十分(4g)五苓散五分(2g)上二物合,先食,饮方寸匕(6g),日三服。 功用: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 【鉴别】四苓散、胃苓汤、茵陈五苓散皆由五苓散加减而成,均可健脾利水渗湿,用于治疗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小便不利之证。四苓散为五苓散去桂枝而成,故无助膀胱气化及解表之能,适用于水湿内停之水泻;胃苓汤系五苓散与平胃散合方,故有燥湿和中、行气利水之效,适用于水湿内盛、气机阻滞之水肿、泄泻、腹胀、舌苔厚腻者;茵陈五苓散为五苓散加倍量茵陈而成,故有利湿清热退黄之功,适宜于湿重热轻之黄疸。 猪苓汤《伤寒论》 猪苓汤内有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并; 小便不利兼烦渴,滋阴利水症自平。 【组成】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各10g) 【功用】利水渗湿,养阴清热。 【主治】水热互结伤阴证。发热,口渴欲饮,小便不利,或心烦不寐,或咳嗽,或呕恶,或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亦治热淋,血淋等。 【鉴别】猪苓汤与五苓散均含泽泻、猪苓、茯苓三药,为利水渗湿之常用方剂,皆可用于小便不利、身热口渴之证。然五苓散证由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盛而致,故配伍桂枝温阳化气兼解太阳未尽之邪,白术健脾燥湿,共成温阳化气利水之剂;猪苓汤治证乃因邪气入里化热,水热互结,灼伤阴津而成里热阴虚、水湿停蓄之证,故配伍滑石清热利湿,阿胶滋阴润燥,共成利水清热养阴之方。 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黄芪防己除姜茯,术甘姜枣共煎尝, 此治风水与诸湿,身重汗出服之良。

五皮饮为祛湿剂

五皮饮为祛湿剂 五皮散《华氏中藏经》 五皮散 五皮散,中医方剂名。为祛湿剂,具有利水消肿,理气健脾之功效。主治脾虚湿盛,气滞水泛之皮水证。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苔白腻,脉沉缓。临床常用于治疗肾炎水肿、心源性水肿、妊娠水肿等属脾湿壅盛者。 中文名五皮散 功用利水消肿,理气健脾 主治脾虚湿盛,气滞水泛之皮水证 分类祛湿剂-利水渗湿剂 出处《华氏中藏经》 1歌诀 五皮散用五皮散,陈茯姜桑大腹齐,或以五加易桑百,脾虚肤胀此方施。 2组成 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 3用量 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各9g。 4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9g,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忌生冷油腻硬物。现代用法:水煎服。 5功用 利水消肿,理气健脾。 6主治 脾虚湿盛,气滞水泛之皮水证。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苔白腻,脉沉缓。 7方义 本方所治之皮水证,系由脾湿壅盛,泛溢肌肤而致。水湿泛溢,

故一身悉肿;湿性重浊,则肢体沉重;湿邪最易阻碍气机,气机壅滞则心腹胀满;肺气不降,则上气喘急。治宜利水消肿,理气健脾。方中以茯苓皮为君,本品甘淡性平,功专行皮肤水湿,奏利水消肿之功。臣以大腹皮,行气消胀,利水消肿;橘皮理气和胃,醒脾化湿。佐以生姜皮,和脾散水消肿;桑白皮清降肺气,通调水道以利水消肿。 8配伍特点 五药皆用皮,取其善行皮间水气之功,利水消肿与利肺健脾同用,使气行则水行,则皮水自已。 9运用 本方药性平和,为治疗皮水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一身悉肿,心腹胀满,小便不利为辨证要点。 10加减化裁 便寒者,可加附子、干姜等温阳利水;偏热者,可加滑石、木通等清利湿热;妊娠水肿,可加白术等健脾利湿而安胎。 11重要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华氏中藏经》附录:“男子妇人脾胃停滞,头面四肢悉肿,心腹胀满,上气促急,胸膈烦闷,痰涎上壅,饮食不下,行步气奔,状如水病。” 2.方论选录徐大椿《医略六书》卷3:“脾肺气滞,湿热泛滥,溢于皮肤,故遍体四肢浮肿焉。桑皮清肺以肃生水之源,腹皮泄满以舒健运之气,苓皮渗皮肤之湿,姜皮散皮肤之肿,陈皮利中气以和胃也。使胃气调和,则脾气亦健,而滞结自消,皮肤溢饮亦化,何患浮肿之不退哉?此疏利湿热之剂,为湿淫气滞水肿之专方。”

每天学中药——桑白皮

每天学中药——桑白皮 【中药名】桑白皮 sangbaipi 【别名】桑根白皮、桑根皮、桑皮、白桑皮。 【英文名】Mori Cortex。 【药用部位】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根皮。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树皮灰褐色,浅纵裂。幼枝光滑或有毛。单叶,互生,卵形或宽卵形,长6~15厘米,宽5~13厘米,先端急尖或钝,基部近心形,叶缘具锯齿,有时成不规则的分裂,上面近光滑,下面脉有疏毛,脉腋有簇生毛,叶柄长1.5~3.5厘米,具柔毛,托叶披针形,早落。雌、雄花均成柔荑花序,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花序长1~2.5厘米,雌花花序长0.5~1.2厘米。雄花花被片4,雄蕊与花被片同数且对生,中央具不育雌蕊。雌蕊花被片4,结果时肉质化,常无花柱,柱头2裂,宿存。聚花果(桑椹),长1~2.5厘米,成熟时为黑紫色或白色。花期5月,果期6月。 【产地分布】多栽培于村旁、田间。分布全国各省。 【采收加工】秋末叶落时至次春发芽前采挖根部,刮去黄棕色粗皮,纵向剖开,剥取根皮,晒干。 【药材性状】呈扭曲的卷筒状、槽状或板片状,长短宽窄不一,

厚1~4毫米。外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较平坦,有的残留橙黄色或棕黄色鳞片状粗皮;内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有细纵纹。体轻,质韧,纤维性强,难折断,易纵向撕裂,撕裂时有粉尘飞扬。气微,味微甘。 【性味归经】性寒,味甘。归肺经。 【功效与作用】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水消肿药。 【临床应用】用量6~12克,水煎服,或入丸散。用治肺热喘咳,水肿胀满尿少,面目肌肤浮肿。 【药理研究】具有利尿作用;降低血压,能抑制离体蛙心心肌收缩力和频率。兴奋平滑肌,对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化学成分】主含黄酮类化合物、桑色呋喃、伞形花内酯,东莨菪素、环桑素、环桑色烯、环桑根皮素、桑黄酮、桑根皮素、桑色烯、桑素等成分。 【使用禁忌】肺寒无火及风寒咳嗽禁服。 【配伍药方】①治石痈坚如石,不作脓者:桑根白皮,阴干捣末,烊胶,以酒和敷肿。(《千金要方》) ②治蜈蚣、蜘蛛毒:桑白皮捣汁敷,立效。(《卫生易简方》) ③治咳嗽甚者,或有吐血殷鲜:桑根白皮1斤(米泔浸三宿,净刮上黄皮,锉细),入糯米120克(焙干)。一处捣为末。每服米饮调下30克。(《经验方》) ④治血脉虚极,发鬓不得润泽:桑根白皮(锉)1斤,柏叶适量。上以水三斗淹浸,煮五、六沸。沐头,数数为之,发即润泽。(《圣惠方》)

?最全中医歌诀(二)

最全中医歌诀(二) 清热祛湿剂: 茵陈蒿汤黄胭脂 大黄茵陈蒿(君)栀子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急性肝炎,重症肝炎,黄疸出血型钩体病,胆囊炎,胆结石,蚕豆黄,高胆固醇血症,崩漏,带下,皮肤病。 三仁汤三仁扑通滑竹下 (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君厚朴通草滑石竹叶半夏 功效:清热利湿,宣畅气机。 主治:湿温初起,湿重于热。急性胃炎,肠炎,急性肝炎,流感,肾盂肾炎,肠伤寒,副伤寒。 栀子大黄汤:枳实之子吃大黄 枳实豆豉栀子大黄 功效:清热利湿。 主治:酒疸。心中懊。或疼痛烦热,小便不利等证。 栀子柏皮汤黄伯知子老(黄伯伯知道他的儿子是否有出息时,他已经老了) 栀子黄柏甘草 功效:清热燥湿。 主治:身热发黄。 藿朴夏苓汤三人腹泻吃藿朴夏苓汤 杏仁苡仁白蔻仁赤茯苓泽泻豆豉藿香厚朴半夏猪苓 功效:清热利湿,宣畅气机。 主治:湿温初起,湿重于热。 甘露消毒丹秦香莲被射中,花和尚都沉痛。 黄芩藿香连翘贝母射干滑石薄荷菖蒲豆蔻仁

茵陈木通 功效:清热利湿,化浊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初起,邪在气分。身热困倦,汗出而热不解。传染性肝炎,胆道感染,胃肠炎,肾盂肾炎,流感,乙型脑炎,肠伤寒,菌痢,伤寒,风湿热,肾病,过敏性紫癜,白血病,病毒性心肌炎。 连朴饮廉颇下庐山智斗菖蒲。 黄连炙厚朴制半夏芦根炒栀子炒豆豉菖蒲 功效: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胃肠湿热及湿温。 蚕矢汤芩连半夏舞木瓜一桶草纸卷蚕砂 黄芩黄连半夏吴茱萸木瓜薏苡仁通草焦山栀大黄豆卷晚蚕砂 功效:清热利湿,升清降浊。 主治:湿热内蕴,霍乱吐泻。 八正散扁鹊登黄山,六一通车(六一散) 萹蓄瞿麦灯草大黄山栀子滑石炙甘草木通车前子 功效: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热淋。尿频涩痛,甚则癃闭。急性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急性前列腺炎,乳糜尿,尿潴留,不明原因的血尿。 石苇散葵韦惧滑车。 冬葵子石韦瞿麦滑石车前子 功效:清热利尿,通淋排石。 主治:热淋。 二妙散二妙散治苍白 苍术黄柏 功效: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痿证。身热倦怠,下肢痿软。湿热带下,下部湿疮。下焦湿热。风湿性关节炎,多形性红斑的关节肿痛,感染性神经末稍

方剂学方药速记口诀(一定要收藏好!)

方剂学方药速记口诀(一定要收藏好!) 解表剂 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麻桂杏甘(麻黄加术汤——麻加术四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杏薏甘汤。三拗汤——麻甘杏水姜。华盖散——麻苏杏甘陈茯桑)。 大青龙汤——麻桂杏甘膏枣姜(联系麻黄汤和越婢汤——麻膏草姜枣,剂量比结合证治记忆)。 桂枝汤——桂芍草姜枣【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四两。桂枝加桂汤——加桂共五两,桂枝加芍药汤,芍六建中汤(小建中汤里芍药六两加饴糖),还可将自己总结的桂枝汤加减联系整理】。 九味羌活汤——芎地芷活防苍辛芩草汤,发汗祛湿宜、兼清里热强。 小青龙汤——麻桂芍甘姜,辛夏五味汤。 止嗽散——梗荆宛部前(结合制方原理提醒自己是白前而不是前胡)陈草,生姜调汤下之好。 辛凉解表剂 银翘散——银花连翘桔梗好,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豆豉牛蒡子,煎汤取服苇根浇。 桑菊饮——桑菊连杏荷,桔甘苇根合。 麻黄杏仁石膏汤——麻杏石膏汤。 (陶氏)柴葛解肌汤——柴葛甘芩芷活芍,桔梗生姜大枣膏。(程氏)柴葛解肌汤——胡芩葛芍草,丹地二母了。 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汤,芍甘透疹强。 扶正解表剂 败毒散——胡胡芷苓芎,活活甘桔参,生姜薄荷中。荆防败毒散

——胡胡活活芷苓芎,荆防桔梗甘草中。 参苏饮——人参苏叶葛前胡,桔甘木香二陈(汤)足。 再造散——参芪桂枝汤,辛附羌芎防 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附辛(结合大黄附子汤——黄辛附) 加减葳蕤汤——葱玉桔甘草,薇豆薄荷枣。 葱白七味饮——葱白七味外台方,麦门葱地葛豉姜。 泻下剂 寒下剂 大承气汤——黄硝枳朴下(结合调胃承气和小承气,调胃黄硝草,小承枳朴替草硝) 大陷胸汤——黄硝遂(结合大陷胸丸——黄硝遂为汤,丸杏葶硝黄)。 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汤,桃仁冬瓜芒。 温下剂 大黄附子汤——黄辛附(见前)。 温脾汤——温脾归附姜,人参调胃承气汤。 三物备急丸——三物备急方,寒积豆黄姜。 润下剂 五仁丸-——桃杏柏郁李,松子仁陈皮。 济川煎——归膝苁蓉泽(升麻)麻枳,温肾益精润肠屎。 逐水剂 十枣汤——十枣遂芫戟,平旦空腹宜。 舟车丸——舟车遂芫戟牵牛,大黄青陈香槟凑(轻粉现多无)

五苓散医案

五苓散医案 【原文】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伤寒论》(71)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伤寒论》(72)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伤寒论》(73)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伤寒论》(74)5.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伤寒论》(141)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伤寒论》(156)7.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伤寒论》(244)8.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伤寒论》(386)9.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金

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10.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11.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组成与用法】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功效】温阳化气,渗水利湿。【医案】1.经前肿胀初诊:2005年10月6日。张某,25岁,因痛经9年、慢性盆腔炎(妇科检查:宫体、两侧附件、两侧子宫骶骨韧带均触痛)于9月2日开始就诊,痛经每次持续24~48小时,服止痛片无效。经过1个多月的调气血、清湿热方法治疗,月经于9月9日来潮,痛经依旧。此次就诊时患者诉说,近4年来,每于经前几天体重便会自然增加1~2千克,一夜之间即觉明显发胖,伴恶心,身体发胀感,经后体重恢复到正常的50.5千克,小便无异常,今日体重50.2千克。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西医诊断:经期紧张综合征。治法:温阳益气,行气渗湿。方剂:五苓散合五皮散加减。桂枝6g 茯苓皮30g 白术12g 泽泻12g 猪苓12g 大腹皮12g 陈皮12g 桑白皮10g 益母草30g,5剂。二诊:2005年11月11日。月经10月8日来潮,痛经明显减轻,今日体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