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化的成语

文化的成语

文化的成语
文化的成语

文化的成语

1.诸子百家----原指先秦时期各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和各个派别,后用来对先秦至汉初各种流派的总称。

2.罢黜百家----罢黜:废弃不用。原指排除诸子杂说,专门推行儒家学说。也比喻只要一种形式,不要其他形式。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比喻艺术及科学的不同派别及风格自由发展与争论。

4.三教九流----旧指宗教或学术上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

5.文房四宝----俗指笔、墨、纸、砚。

6.文房四艺----指琴、棋、书、画。

7.琴棋书画----弹琴、弈棋、写字、绘画。常以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8.琴歌酒赋----弹琴、唱歌、饮酒、赋诗。旧皆逸人、高士之事。

9.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10.浩如烟海----浩:广大;烟海:茫茫大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

11.汗牛充栋----栋:栋宇,屋子。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

12.千载一圣----千年出一圣人。指圣人不常有。

13.先圣先师----旧时尊称孔子;也称周公和孔子或孔子和颜渊。

14.圣经贤传----旧指圣人手订的经典和贤人阐释的著作。

15.一代文宗----宗:宗师。一个时代为众人所宗仰的文学家。亦作“当世辞宗”、“一代宗匠”、“一代辞宗”。

16.开山老祖----开山:指在名山创立寺院;老祖:第一代创业的人。原指开创寺院的和尚。后借指某一事业的创始人。

17.绝圣弃智----圣、智:智慧,聪明。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18.敦诗说礼----敦:敦厚。诗:《诗经》。诚恳地学《诗》,大力讲《礼》。旧时统治阶级表示要按照《诗经》温柔敦厚的精神和古礼的规定办事。

19.道傍筑室----比喻杂采各家之说。亦比喻无法成功的事。

20.稗官野史----稗官:古代的一种小官,专给帝王搜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以供省览,后称小说或小说家为稗官。指旧时的小说和私人编撰的史书。

21.中西合璧----合璧:圆形有孔的玉叫璧,半圆形的叫半璧,两个半璧合成一个圆叫“合璧”。比喻中国和外国的好东西合到一块。

22.推陈出新----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

23.承前启后----承:承接;启:开创。承接前面的,开创后来的。指继承前人事业,为后人开辟道路。

24.古为今用----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使之为今天的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25.变风易俗----指改变旧的风气和习俗。

26.变俗易教----改变原有的习俗和教化。

27.兼收并蓄----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

28.兴灭继绝----使灭绝的重新振兴起来,延续下去。

29.去粗取精----除去杂质,留取精华。

30.去故纳新----犹言去旧迎新。

31.去故就新----就:归于,留下。除去旧的,留下新的。

32.独树一帜----树:立;帜:旗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

33.别树一旗----比喻与众不同,加成一家。

34.别树一帜----树:立;帜:旗帜。比喻另创一家或另创局面。

35.别开蹊径----另辟新路;独创一格。

36.别开一格----指开创一种新的风格或形式。

37.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38.不落俗套----不因袭陈旧的格式。

39.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

40.广陵散绝----广陵散》已失传。常比喻优良传统断绝或后继无人。

41.德艺双馨----形容一个人的德行和艺术(技艺)都具有良好的声誉。一般指从事艺术的人。

42.雅俗共赏----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43.黄钟大吕----黄钟: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大吕:六种阴律的第四律。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

44.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45.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46.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47.歌台舞榭----榭:建筑在高台上的房屋。演奏乐曲、表演歌舞的场所。

48.梨园弟子----原指唐玄宗培训的歌伶舞伎。后泛指戏剧演员。

49.顿挫抑扬----形容诗文作品或音乐声响等高低起伏、停顿转折,和谐而有节奏。

50.林籁泉韵----风吹林木和泉石相激而产生的悦耳声音。泛指天籁。

51.晓风残月----拂晓风起,残月将落。常形容冷落凄凉的意境。也指歌妓的清唱.

52.绕梁之音----形容歌声美妙动听,长久留在人们耳中。参见“余音绕梁”。

53.云起雪飞----如云兴起,如雪飘飞。比喻乐曲悠扬,变化有致。

54.郢中白雪----指高雅的乐曲或诗文。

55.品竹弹丝----品:吹弄乐器;竹:指箫笛之类管乐器;丝:指琵琶、二胡之类弦乐器。指吹弹乐器。

56.遗风余韵----前人遗留下来的风教和韵致。

57.轻歌曼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58.载歌载舞----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欢乐。

59.清歌曼舞----清亮的歌声,柔美的舞蹈。

60.珠歌翠舞----指声色美妙的歌舞。

61.村歌社舞----指民间歌舞。

62.村歌社鼓----指民间的歌谣、鼓乐。

63.调丝品竹----指吹弹乐器。

64.正始之音----①指魏晋玄谈风气.②指纯正的乐声。

65.楚舞吴歌----泛指江南的轻歌曼舞。

66.楚管蛮弦----泛指南方的管弦乐器。

67.歌声绕梁----绕:回旋;梁:房屋的大梁。歌声回旋于房梁之间。形容歌声优美动听。

68.凤管鸾箫----笙箫之乐的美称。

69.凤箫龙管----指笙箫一类管乐的吹奏声。

70.优孟衣冠----优孟:春秋时楚国著名的的演杂戏的人,擅长滑稽讽谏。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也指登场演戏。

71.千古不朽----指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72.千古绝唱----指从来少有的绝妙佳作。

73.体大思精----体:体制,规模;思:思虑;精:精密。指著作规模宏大,思虑精密。

74.人文荟萃----人才和文物众多,并聚集在一地。

75.慧业文人----指有文学天才并与文字结为业缘的人。

76.文献之家----指博学多闻、熟悉典章掌故的人。

77.骚人墨客----骚人:屈原作《离骚》,因此称屈原或《楚辞》的作者为骚人。墨客:文人。指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

78.文人墨客----泛指文人、文士。

79.文人学士----泛指文人、文士。

80.读书种子----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81.白面书生----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也指面孔白净的读书人。

82.牛角书生----比喻勤奋读书的人。

83.一介书生----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

84.燕颔书生----有封侯之相的读书人。亦用以称美志在建立军功的士人。

85.文弱书生----文弱:文雅而体弱。举目文雅,身体柔弱的读书人。

86.名士风流----名士的风度和习气。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

87.剑胆琴心----比喻既有情致,又有胆识(旧小说多用来形容能文能武的才子)。

88.礼贤下士----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对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计自己的身份去结交。

89.敬贤礼士----礼:以礼相待,尊重。士:古时称有学问的人。尊重品德高尚、学识出众的人。

90.敬贤重士----尊重和爱护有才德的人。同“敬贤爱士”。

91.谦恭下士----旧时指达官贵人对地位不高但有才德的人谦虚而有礼貌。

92.绩学之士----指学问渊博的人;学者。

93.斗方名士----旧指冒充风雅的人。

94.知书达礼----知、达:懂得。有文化,懂礼貌。形容有教养。

95.通文达礼----指有学问懂礼仪。

96.虫鱼之学----指繁琐的考据订正。

97.柳骨颜筋----唐·柳公权的书法骨力遒健,结构劲紧;颜真卿的书法端庄雄伟,气势开张。后因以之称其书法的字体和法度。

98.力透纸背----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99.龙飞凤舞----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

100.龙飞虎跳----比喻笔势遒劲奔放。

101.龙跳虎卧----比喻文笔、书法纵逸雄劲。

102.笔底龙蛇----犹言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103.铁画银钩----画:笔画;钩:钩勒。形容书法刚键柔美。

105.水调歌头----词牌名。

106.雄文大手----擅长写作宏伟诗文的高手。

107.郊寒岛瘦----本指孟郊、贾岛简啬孤峭的诗歌风格。后用以形容诗文类似的意境。108.游戏笔墨----指以游戏态度所写的诗文。

109.咏月嘲花----指创作诗歌。花和月经常作为诗人歌咏的对象,故称。

110.丹青妙手----丹青:原指丹砂和青欔两种作颜料的矿物,后泛指颜料。多指国画大师。111.金壶墨汁----指极其珍贵罕见的书画用品。

112.烘云托月----烘:渲染;托:衬托。原指一种画月亮的传统手法。后比喻从侧面渲染以显示或突出主体。

113.唯妙唯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巧妙,非常逼真。

114.栩栩如生----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115.模山范水----用文字或图画描绘山水景物。

116.断编残简----编:穿简的细长皮条;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指残缺不全的书籍文章。117.保残守缺----①指汉代今文经学派儒生墨守残缺不全的今文经典而拘执一家之言。后常用以比喻泥古守旧,不知改进。②指保藏残缺的古籍文献。

118.吉光片羽----吉光: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名;片羽:一片毛。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119.珠零玉落----比喻珍物残破毁坏。

120.神工天巧----形容建筑、布置的奇妙,非人力所能为。

121.鬼斧神工----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122.天造地设----造:制作;设:安排。指事物自然形成,合乎理想,不必再加人工。123.楼阁亭台----泛指高大富丽的建筑群。亭,有顶无墙的建筑物。

124.瑶台琼室----玉砌的楼台宫室。泛指华丽的宫廷建筑物。

125.琼楼玉宇----琼:美玉;宇:房屋。指月中宫殿,仙界楼台。也形容富丽堂皇的建筑物。126.楼阁亭台----泛指高大富丽的建筑群。亭,有顶无墙的建筑物。

127.凤楼龙阙----形容华美的宫阙楼台。

128.龙楼凤阁----①帝王的宫殿、楼阁。②喻指封建统治者的巢穴。

129.丹书铁券----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

130.点纸画字----指在契约或供词上捺指模和签押。

131.余风遗文----传留下来的习气和文章。

132.焚书坑儒---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133.象牙之塔----指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资产阶级文艺家脱离社会现实的个人幻想的艺术境界。也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知识分子的小天地。

134.千人一面----众多人一个脸谱。多用以讥讽文艺创作上的雷同。

135.靡靡之音----靡靡:柔弱,萎靡不振。使人萎靡不振的音乐。指颓废的、低级趣味的乐曲。

136.亡国之音----原指国家将亡,人民困苦,因此音乐也多表现为哀思的曲调,后多指颓靡淫荡的歌曲。

137.桑间之音----指淫靡的音乐。

138.吟风弄月----旧指文人写作或朗诵以风月等自然景色为题材的作品。现多形容作品空虚无聊。

成语的文化内涵

成语的文化内涵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成语的文化内涵 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 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例如: 言简意赅勇往直前相反相成实事求是 诲人不倦经年累月千钧一发缘木求鱼 削足适履七手八脚细大不捐坐井观天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 例。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 的。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 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如“天花乱坠”、“当 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都是。 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四字的语法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成语:中华文化的语言镜像

成语:中华文化的语言镜像 汉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成语又是汉语中的精华沉淀。与我们日常用语的与时俱进不同,成语大都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们或源自古代的社会生活、或出自古代经典著作、或反映历史典故、或形成于古代的传说故事,可以说这些成语都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财富。通过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的衣食住行,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传统中华美德等众多方面。 通过成语可以了解古人的衣食住行 1. 成语与饮食 茹毛饮血是对先民原始生活状态的描述,先民不会种植,以渔猎采集为生,没有学会用火,只能生食猎物。钟鸣鼎食是对奴隶制国家中贵族饮食方式的再现。钟鼎都是贵重的青铜器,钟是乐器,鼎是食器。一边欣赏乐舞,一边列鼎而食是贵族的幸福生活。相对而言下层民众的生活就苦不堪言,只能弊衣箪食,穿着破衣服,用竹子做的器具来盛饭。 在封建时期,农业生产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农业成为国家赋税的基本承担者。有许多成语对古代先民农业生产生活进行了描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描述了农业生产的作息规律。田连阡陌,阡陌是田间小路,田连阡陌形容田地广袤,接连不断。精耕细作是精心细致地耕作。寒耕热耘寒冷时耕种,炎热时除草,形容农事艰辛。这些成语都体现了重农、尚农的社会共识,历代封建帝王都提倡重农抑末,把农业看作是国固邦宁的根底,成就霸业的基础。 农业生产者也逐渐养成一种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起居有定,耕作有时。例如,躬耕乐道是指亲自耕种,乐守圣贤之道。 还有一些成语字面上描写农业生活,现在经常使用它们的比喻义。例如:蹊田夺牛,牵牛的让牛踩了田地,因此被人把牛夺走,比喻惩罚过重;解甲归田,军人退伍回乡务农,现泛指离职回家;拔苗助长,宋人心焦禾苗长得慢,伸手拔苗,却使禾苗枯死,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2. 成语与服饰 衣服是人的外在包装,从与服饰有关的成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常用衣着特征来表现个人的身份或地位。衣轻乘肥,轻指得是轻暖的衣服,能够穿轻暖的衣服乘用肥壮的马匹的一定是富家子弟。褐衣不完鹑衣百结,褐衣是粗布衣服,鹑衣是打补丁的衣服,穿这类衣服的无疑是穷人。掣襟露肘,拽起衣襟就会露出手肘,形容衣服破烂短小,比喻处境窘迫。被褐怀玉,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被甲执兵的是武士,褒衣危冠的是儒生。白衣卿相,白衣是指平民,卿相是高官,古时称进士为白衣卿相,形容进士虽然是白衣之士,但享有卿相的资望。脱白挂绿,脱去白衣,换上绿袍,比喻初登仕途,身份转变。黄袍是天子专用的衣服,黄袍加身形容称帝。凤冠霞帔是古代贵族女子和受朝廷诰封的命妇的装束,后来也指出嫁的礼服。衣紫腰金,衣紫,穿紫袍,紫袍为古代官服。腰金,腰间佩戴金印,指做大官。 从成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常常衣食连用来表示生活状况。草衣木食形容生活清苦。粗衣恶食形容生活节俭。丰衣足食说明生活富足。锦衣玉食形容生活优渥。 3. 成语与起居 巢居穴处,栖身于树上或岩洞里,指人类未有房屋前的生活状况。瓮牖绳枢蓬门荜户说的是贫家的居住环境。牖是窗子,枢是门的转轴。用破瓮做窗,绳作门轴,可见是贫穷人家。蓬指蓬草,荜指荆竹或树枝,用草木编织门户,生活的清贫可见一斑。与之相对的是高堂华屋朱门绣户,是富贵人家的居所。望衡对宇,衡,用横木做门,引申为门;宇,屋檐下,引申为屋。形容住处相距很近,可以互相望见。登堂入室体现了古代居所的格局。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饮食文化与成语

饮食文化与成语(读书笔记) 从生食到熟食: 饮食男女饥不择食腥臊恶臭茹毛饮血生吞活剥食肉寝皮食生不化 火的使用: 薪尽火传人言辐辏渺无人烟不火食者喝西北风寒食禁烟曲突徙薪焦头烂额另起炉灶增兵减灶因势利导柴米油盐不食人间烟火 炊具: 破罐破摔破釜沉舟以一当十釜底抽薪举鼎绝髌人声鼎沸鼎足而立鼎铛有耳尝鼎一脔鼎中一脔牛鼎烹鸡列鼎而食釜中生鱼釜中之鱼热锅上蚂蚁 餐具: 和盘托出杯盘狼藉打破砂锅箪食壶浆酒囊饭袋一口两匙闻雷失箸当食投箸箸长碗短象箸玉杯雨过天晴头沒杯案 厨用器具: 杵臼之交磨杵成针卸磨杀驴南山可移指山卖磨指山说磨磨刀霍霍砍瓜切菜 食物原料(粮食): 五谷杂粮五谷不分五谷丰登黄粱一梦膏梁锦绣膏粱子弟推陈出新米烂陈仓等米下锅数米而炊无米之炊沧海一粟糟糠之妻民以食为天生米煮成熟饭为五斗米折腰 食物原料(肉类): 肉食者谋肉食者鄙中原逐鹿蕉叶覆鹿守株待兔见兔顾犬见兔放鹰兔死狗烹杀彘教子口腹之累庖丁解牛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善刀而藏牛刀小试牛刀割鸡羊踏菜园如蚁慕膻挑肥拣瘦得其所哉骨鲠在喉鱼与熊掌前庭悬鱼鲍鱼之肆贪饵吞钩太公钓鱼漏网之鱼竭泽而渔鱼米之乡瓮中之鳖瓮中捉鳖食指大动染指羹鼎无偿公子落汤螃蟹手忙脚乱斗酒只鸡无理取闹垂涎欲滴垂涎三尺焚琴煮鹤惊弓之鸟门可罗雀自投罗网一网打尽网开三面卧薪尝胆甘之如饴三日打鱼,两日晒网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放长线钓大鱼

食物原料(蔬菜): 藕断丝连拔葵去织顺藤摸瓜令人喷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食物原料(果品): 哀梨蒸食哀梨并剪断袖余桃投桃报李门墙桃李青梅竹马望梅止渴渐入佳境东家枣完囫囵吞枣火中取栗掷果潘安掷果盈车推梨让枣浮瓜沉李瓜熟蒂落滚瓜烂熟甘瓜苦蒂青门种瓜瓜田李下瓜李之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桃李满天下 食物原料(蛋类): 危如累卵鸡飞蛋打杀鸡取卵鸡蛋里挑骨头 食物原料(调味品): 油盐酱醋火上浇油熟能生巧撮盐入火撮盐入水酸甜苦辣含饴弄孙口蜜腹剑蜜里调油酸文假醋拈酸吃醋争风吃醋姜桂之性鸡毛蒜皮含辛茹苦同甘共苦不知甘苦添油加醋拿糖做醋 食物原料(面食): 画饼充饥一浆十饼有去无回心中有数心中无数热鏊翻饼 食物原料(菜肴): 脍炙人口分我杯羹残羹冷炙残羹冷饭馋涎欲滴山珍海错油煎火燎龙争虎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筵席: 越俎代庖酒池肉林钟鸣鼎食万寿无疆筵无好筵日食万钱无下箸处声价百倍水陆毕陈盛筵难再饱食自若盛筵必散盛筵易散鲜衣美食成龙配套家学渊源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饮食卫生: 饥餐渴饮饥肠辘辘饥焰中烧细嚼慢咽狼吞虎咽食物求饱病从口入贪多嚼不烂 名人与饮食: 孜孜不倦官居鼎鼐不食周粟以暴易暴周公吐哺以水济水南橘北枳嗟来之食乐在其中箪食瓢饮举案齐眉煮豆燃萁相煎何急七步之才自欺欺人饕餮之徒为口忘身食不下咽超然物外食之无肉,弃之可惜

中考数学试题分类汇编 一次函数

中考数学一次函数试题分类汇编 一、选择题 1、(2007福建福州)已知一次函数(1)y a x b =-+的图象如图1所示,那么a 的取值范围是( )A A .1a > B .1a < C .0a > D .0a < 2、(2007上海市)如果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象经过第一象限,且与y 轴负半轴相交,那么( )B A .0k >,0b > B .0k >,0b < C .0k <,0b > D .0k <,0b < 3、(2007陕西)如图2,一次函数图象经过点A ,且与正比例函数 y x =-的 图象交于点B ,则该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 )B A .2y x =-+ B .2y x =+ C .2y x =- D .2y x =-- 4、(2007浙江湖州)将直线y =2x 向右平移2个单位所得的直线的解析式是( )。C A 、y =2x +2 B 、y =2x -2 C 、y =2(x -2) D 、y =2(x +2) 5、(2007浙江宁波)如图,是一次函数y=kx+b 与反比例函数y= 2x 的图 像,则关于x 的方程kx+b= 2x 的解为( )C (A)x l =1,x 2=2 (B)x l =-2,x 2=-1 (C)x l =1,x 2=-2 (D)x l =2,x 2=-1 6、(2007四川乐山)已知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象如图(6)所示,当 1x <时,y 的取值范围是( )C A.20y -<< B.40y -<< C.2y <- D.4y <- 7、(2007浙江金华)一次函数1y kx b =+与2y x a =+的图象如图,则下列结论①0k <;②0a >;③当3x <时,12y y <中,正确的个数是( )B A .0 B .1 C .2 D .3 二、填空题 1、(2007福建晋江)若正比例函数kx y =(k ≠0)经过点(1-,2),则该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x y O 3 2y x a =+ 1y kx b =+ 第7题 图1 O x y 图(6) 0 2 -4 x y O x y A B 1- y x =- 2 图2

文化的成语

文化的成语 1.诸子百家----原指先秦时期各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和各个派别,后用来对先秦至汉初各种流派的总称。 2.罢黜百家----罢黜:废弃不用。原指排除诸子杂说,专门推行儒家学说。也比喻只要一种形式,不要其他形式。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比喻艺术及科学的不同派别及风格自由发展与争论。 4.三教九流----旧指宗教或学术上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 5.文房四宝----俗指笔、墨、纸、砚。 6.文房四艺----指琴、棋、书、画。 7.琴棋书画----弹琴、弈棋、写字、绘画。常以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8.琴歌酒赋----弹琴、唱歌、饮酒、赋诗。旧皆逸人、高士之事。 9.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10.浩如烟海----浩:广大;烟海:茫茫大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 11.汗牛充栋----栋:栋宇,屋子。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 12.千载一圣----千年出一圣人。指圣人不常有。 13.先圣先师----旧时尊称孔子;也称周公和孔子或孔子和颜渊。 14.圣经贤传----旧指圣人手订的经典和贤人阐释的著作。 15.一代文宗----宗:宗师。一个时代为众人所宗仰的文学家。亦作“当世辞宗”、“一代宗匠”、“一代辞宗”。 16.开山老祖----开山:指在名山创立寺院;老祖:第一代创业的人。原指开创寺院的和尚。后借指某一事业的创始人。 17.绝圣弃智----圣、智:智慧,聪明。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18.敦诗说礼----敦:敦厚。诗:《诗经》。诚恳地学《诗》,大力讲《礼》。旧时统治阶级表示要按照《诗经》温柔敦厚的精神和古礼的规定办事。 19.道傍筑室----比喻杂采各家之说。亦比喻无法成功的事。 20.稗官野史----稗官:古代的一种小官,专给帝王搜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以供省览,后称小说或小说家为稗官。指旧时的小说和私人编撰的史书。 21.中西合璧----合璧:圆形有孔的玉叫璧,半圆形的叫半璧,两个半璧合成一个圆叫“合璧”。比喻中国和外国的好东西合到一块。 22.推陈出新----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 23.承前启后----承:承接;启:开创。承接前面的,开创后来的。指继承前人事业,为后人开辟道路。 24.古为今用----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使之为今天的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25.变风易俗----指改变旧的风气和习俗。 26.变俗易教----改变原有的习俗和教化。 27.兼收并蓄----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 28.兴灭继绝----使灭绝的重新振兴起来,延续下去。 29.去粗取精----除去杂质,留取精华。 30.去故纳新----犹言去旧迎新。 31.去故就新----就:归于,留下。除去旧的,留下新的。 32.独树一帜----树:立;帜:旗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

中国传统文化(成语)

中国传统文化----成语 三年级六班沈逸轩 定义: 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当然,也有中性的。 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 简单的说,成语就是,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 格式: 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其形式以四字居多,绝大部分是由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成,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也有一些三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 还有一些多字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不是四字的较少,三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等等,一直到十三字都有,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 成语一共有5万多条,其中96%为四字格式。 掩 耳 盗 铃 拔苗助长

基本特征: (一)成语结构固定性 成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一般不能随意更变或增减语素。 例如“唇亡齿寒”,不能改为“唇亡牙冷”、“唇亡牙寒”、“唇无牙冷”;“胸无点墨”,也不能增加成“胸中无有一点墨”。此外成语里的语序也有固定性,不能随意更改。例如“来龙去脉”不能改为“去脉来龙”;“汗马功劳”不能改为为“功劳汗马”。 (二)成语意义整体性 成语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它的意义往往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 例如“狐假虎威”,表面意义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实际含义是“倚仗别人的权势去欺压人”;“兔死狗烹”,表面意义是“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实际含义是“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废寝忘食”,表面意义是“不顾睡觉,忘记吃饭”,实际含义是“极为专心努力”等等。 (三)成语语法功能的多样性 从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汉语成语在句子里相当于一个短语,因为短语在一个句子中能充当不同的成分,所以成语的语法功能也具有多样性。汉语成语形式多样,如上文所说的有四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七字成语、八字成语等等,其中四字成语是汉语成语的主要形式。所以这里对成语语法功能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四字成语充当句法成分的分析。 贡献: 中国古人不但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这笔巨大而宝贵的文化遗产,并且还让我们中国的文化在现代信息科技传播中收益匪浅!原因是它无形中大大的提高了计算机文字输入的速度从而将工作效率也得以最大程度的提升! 鞭长莫及 百步穿杨

汉语成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汉语成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2009-12-18 16:58:46|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极富于生命力的成语,就象语言中的活化石,为我们研究语言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素材。 汉语成语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语的形式,二是成语的内容。从形式上看,以四字格为主的外在形式,以单音词为主的构词成分,追求平仄和谐的音韵搭配,各成分之间讲究对称的内在关系以及大量使用表示虚指的数词等等,这些形式上的特点就像一个个文化的符号,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了汉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反映了汉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历程。 从内容上看,汉语成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准确而全面地表现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反映了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系。通过汉语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宗教历史到文学艺术、宫室建筑、饮食起居;从政治军事、道德伦理、思想观念到典章制度、礼俗礼仪、服饰乐律等。可以这样说,汉语成语就是一个向我们展示传统文化精华的窗口和平台。 下面举例说明汉语成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成语与服饰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服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凤冠霞帔”、“珠围翠绕”是帝王妃嫔和贵族妇女的打扮,普通的劳动妇女就只能是“荆钗布裙”;“顶冠束带”、“象简乌纱”是朝庭命官的穿戴,“冬裘夏葛”、“绫罗绸缎”是有钱人的穿戴,普通老百姓要“方巾长袍”、“峨冠博带”则是不可能的,只能“短褐穿结”、“颠倒衣裳”;“褒衣博带”、“方巾阔服”是古代儒生的装束。“凤冠霞帔”代表了古代贵妇人的高贵美丽,“峨冠博带”显示了古代士大夫的尊贵潇洒,“方巾阔服”表现了古代读书人的儒雅从容……遇到喜事要“披红挂彩”以示庆贺,遇到丧事则“披麻戴孝”以表哀痛。 在汉民族的历史上,颜色也扮演着尊卑不同的角色。黄色是帝王之色,所以皇帝出的文告叫黄榜,穿的衣服叫黄袍;朱、紫、青、绿等都是等级不同的官阶之色,前两种颜色代表封建官僚中的最高层,因此用“被朱佩紫”、“大红大紫”等表示身居高官,地位显贵;后两种颜色是中下层官吏官服的颜色,象征地位低微,所以“白发青衫”代表的是官场失意之人;白是平民百姓的服饰之色,成语“白衣秀士”指尚未做官的读书人。服装的色彩分明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壁垒森严的等级制度 从古代在服饰上种种严格的规定可以看出,服饰是古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志趣节操、思想情感等的外在表现,所以汉语中与服饰有关的成语数目众多也就不足为怪了。 2、成语与建筑文化。和建筑有关的成语很多,如: 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古色古香鳞次栉比金碧辉煌 高楼大厦青瓦白墙亭台楼阁舞榭歌楼钩心斗角 祸起萧墙登堂入室雕梁画栋曲径通幽金城汤池 碧瓦朱甍雕栏玉砌琼楼玉宇蓬门荜户层台累榭 这些成语所反映的中国古代建筑极具民族文化特色。如:“雕梁画栋”指有雕刻和彩绘装饰的栋梁,形容建筑物富丽堂皇。元·郑廷玉《看钱奴》的第三折说:“这的是雕梁画栋圣祠堂。” 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里写到:“正面五间上房,皆是~,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鹉画眉等雀儿。” 中国古代的楼台宫室建筑,内外的装饰上追求华丽美观,富丽堂皇。栋梁上精美的雕刻和华丽的彩绘,不仅突出地表现了古人在建筑设计上的审美追求,也反映了等级机制度和经济地位上的鲜明不同。 再如,“高楼大厦”指高大豪华的房屋建筑。在这些建筑中,古代宫室殿堂的高大豪华是无与伦比的。西汉初年,萧何主持修建未央宫时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无以重威。”可见,

学习成语文化心得

透过成语看中华传统文化 文字是文化的符号,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本身体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成语作为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精华,体现了汉民族的语言文化、文化习俗、物质文化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文化学研究意义。 汉语成语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语的形式,二是成语的内容。从形式上看,以四字格为主的外在形式,以单音词为主的构词成分,追求平仄和谐的音韵搭配,各成分之间讲究对称的内在关系以及大量使用表示虚指的数词等等,这些形式上的特点就像一个个文化的符号,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了汉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反映了汉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历程。 汉语成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准确而全面地表现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反映了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系。通过汉语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宗教历史到文学艺术、宫室建筑、饮食起居;从政治军事、道德伦理、思想观念到典章制度、礼俗礼仪、服饰乐律等。可以这样说,汉语成语就是一个向我们展示传统文化精华的窗口和平台。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比,是比较具体直观的,是汉人长期生产与生活经验的积累。与精神文化那种深层次的文化相比,物质文化是一种中层次的文化,也是一种表层文化。不少成语直接反映了汉人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内容,成语的选材必集中于汉人所熟悉的事物,山川地理与园林、宫室建筑、服饰饮食,以及各种各样的器物动物等等,都是汉文化中所固有的,它们反映了汉民族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 与饮食有关的成语为数不少,如“茶饭无心”、“粗茶淡饭”、“酒足饭饱”、“酒囊饭袋”等等,成语中常常“茶”与“饭”并举,“酒”与“饭”并举,这是汉民族独有的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反映。烹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样的体现饮食观念的成语。象“炮凤烹龙”、“千里莼羹”这样的成语直接记录了两种菜名,前者指鲜美的宫廷大菜,后者指一种地方风味名菜。“五味俱全”的原义则是指调味齐全适宜。反映服饰

成语 中华文化讲解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思想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成语,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2、识记:不断积累并梳理成语,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3、理解: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学会准确恰当地运用成语 4、综合应用:梳理高考考过的重点成语,做到能正确运用成语 【学习难点】 1、正确理解成语含义,学会准确恰当地运用成语。 2、辨析容易混淆的成语,有的放矢,加强积累。 【学法指导】 讨论法;发现法;归纳法;实践法 【学习课时】1—2课时 【学习过程】一、导入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汉语成语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成语运用准确,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运用不当,则让人啼笑皆非。当依依难舍的深情化为天长地久的思念,我只想刻不容缓地低问一声:是否别来无恙?年轻的心渴望着一鸣惊人,渴望着像盖世无双的一代天骄那样,创建赫赫有名的丰功伟业,于是有恃无恐、毅然决然地投笔从戎,去做前程无量的美梦。当步步为营、志在必得的雄心在红尘俗世中被一次次摔打历练,方明白久负盛名的背后其实是颗苍老疲倦的心,而拥有一份贤妻良母般的温暖才能令远行的航船有备无患,即使风浪滔天也能豪情万丈、其乐无穷地奋斗!这段文字有什么特点?效果如何? 有一篇学生作文这样写道: 我的家 我的家里有爸爸妈妈和我三个人,每天早上一出门,我们一丘之貉就分道扬镳,骨肉分离,晚上才能殊途同归。 爸爸是建筑师,每天在工地指手画脚;妈妈是售货员,每天在商店里来者不拒;我是学生,每天在教室里呆若木鸡。我们家三个成员臭味相投,在家中一团和气。 但当我成绩不好时,爸爸也同室操戈,心狠手辣地双管齐下,把我揍得五体投地,而徐娘半老的妈妈则在一旁袖手旁观,从不见义勇为,害得我只好节哀顺变 !!! 教师讲述:可见,不断积累并梳理学过的成语,也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现在,就请我们班的同学来梳理成语的相关知识。

丰富多彩的成语文化

丰富多彩的成语文化 成语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精粹之一。成语是汉语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简洁精辟,多由四字组成,如“有声有色”;也有三字或四字以上的,如“桃李满天下”、“有志者事竟成”等,反映、表现出缤纷多彩的人文世界,人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其中蕴涵着民族文化各类思想和行为的趋向和准则,是汉民族文化心态的生动、可感的写照。 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神话故事,如开天辟地、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八仙过海、天衣无缝、点石成金等。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拔苗助长、滥竽充数、亡羊补牢等。三是历史典故,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融入外来文化而出现的以及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儒道释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三教思想在成语中都有大量的反映,很多成语源于儒道释文化中的经典和故事。还有一些历史故事如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一鼓作气、破釜沉舟等。四是文人作品,如世外桃源、乘风破浪、老骥伏枥、水落石出等。成语数量庞大,形式完整,内容精练,本文拟从成语与民族文化之间关系的角度,即把语言现象与文化现象结合起来,探讨成语的文化内涵。 成语对儒家文化的体现。两千年来,儒家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主导地位,体现儒家文化中关于人的品德修养和处事原则方面的成语典故比比皆是。如“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子路请教孔子什么样的人才是“成人”,孔子说:“在利益面前,首先要考虑它是否符合道义,在逆境面前,也不忘自己平日的诺言,这是最起码的成人标准了”;“见贤思齐”(《论语·里仁》),指遇到比自己贤能的人不应嫉妒,要学习对方的美德,使自己改进向善,成为贤能的人;“过化存神”(《论语·学而》),意为君子所经过的地方,人们都会受到他的感化,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指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浩然正气”(《孟子·公孙丑上》),指正大刚直的精神,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此外,还有“见义勇为”、“博施济众”、“与人为善”、“择善而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 成语对道家文化的体现。“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等成语都是道家思想的反映。有许多成语出自《老子》:如“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意思是说天道不分亲疏,对所有的人都是一视同仁的,但行善是符合天道的,所以天道总是与善良的人同在,使其做事有如神助;“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原作“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意思是天道之网广大而宽疏,但却不会放过一个坏人,谁作恶就要受到天理的惩

成语文化

成语文化,让我们的精神更丰厚 我校于2011年9月创建了特色学校“成语文化”建设活动,创建以来,全校教职工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紧紧围绕“成语文化”展开,传承祖国文化。成语作为古人智慧的结晶、汉语言中的精华,以其言近旨远、形象生动的独有特点,传承了中华五千年丰富的历史文化。学习成语是我们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是深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祖国文化奇葩——成语,作为学校的特色,目前,我们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特色成语活动:诵成语、默成语、书成语、画成语、讲成语、用成语、演成语等活动,一年来,成语特色活动的开展,已经在老师和学生身上初见成效。感悟如下: 一、成语文化,丰富了师生的文化底蕴 每天晨读10分钟的成语,我带着学生读成语、诵成语,日积月累,不知不觉中已经熟练掌握了近百条成语。一年级小学生,在学习时,竟能够活学活用,除了组词外,竟然想出了四字成语。比如:在学习“方”字时,他们很快地想出了“四面八方”、“志在四方”;在学“山”字时,想到了“东山再起”、“重于泰山,轻于鸿毛”;在学习“鸡”字时,想到了“闻鸡起舞”、“鸡犬不宁”。当孩子们说到“闻

鸡起舞”这个词语时,我顺势利导,问:谁知道“闻鸡起舞”这个成语故事呢?我在课堂是给孩子们讲起了故事:古时候,祖逖和刘琨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形影不离,白天一起工作,晚上一起睡觉,谈论国家大事时,常常聊到深更半夜。一天夜里,他们睡得正香的时候,一阵鸡鸣声把祖逖惊醒了,祖逖往窗外一看,天边挂着残月,东方还没有发白,祖逖就把刘琨叫醒,两人拿着墙上挂的剑,走出屋子,在熹微的晨光下舞起剑来。就这样,他们一天天苦练武艺,研究兵法,终于成为西晋时期有名的将领。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要及时奋发,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成就一番本领。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在学字读文中,弘扬了祖国文化,丰富了师生的文化底蕴,而成语深刻的含义更是深入了师生的心底。由此,课堂也变得不再单调,一个个新颖生动的故事总是让孩子们期待着下一节语文课。 在成语文化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学习了各类成语,如:数字成语:“一心一意、一望无垠、二龙戏珠、三心二意、三三两两、四面八方、四面楚歌、一五一十、六六大顺、七上八下、八仙过海、八面玲珑、九牛一毛、十全十美、成千上万、千山万水”;动物成语:“鼠目寸光、牛气冲天、虎虎生威、狡兔三窟、兔死狐悲、龙腾虎跃、笔走龙蛇、马到成功、倚马可待、羝羊触藩、杀鸡吓猴、鹤立鸡群、鸡犬不

汉语成语与汉民族文化

李大农 汉语成语数量庞大,形式完整,内容精练。迄今为止,已有不少专著和论文对成语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角度,即把语言现象与文化现象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角度,着力阐述汉语成语与汉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研究语言不能不研究文化。因为语言是一个社会集体共同的历史遗产,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习惯的产物。在语言的诸多要素中,语汇又是最能反映文化的一部分。成语是语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一般语词相比,汉语成语本身又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特点。第一,成语是人们长期沿用、有某种历史源流的古老词语,一条成语从产生到定型,要走过一段漫长的历史道路,要经过语言历史上多次的筛选与锤炼。这些能存活在现代汉语词汇中的成语,就象语言中的活化石,为我们研究语言事实上蕴含的文化内涵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素材。第二,成语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与组成成分,有特定的语义内涵,在语法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定型的词组甚至短句,这就使得一条成语比一条普通的词语包容更大的信息量。因此,整个成语系统也就比一般语汇更能完整地表现出汉民族的文化内涵。因为语汇的信息量越大,其文化的负载量也就越大。 汉语成语的文化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比如汉语成语大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且较普遍地使用表示虚指意义的数词。在内部结构上,成语大多以单音词为主,各成分之间讲究对称。从语音上看,成语内部各成分讲究平仄、重叠、叠用等等,这些形式上的特点与汉语的历史、汉文化的制约是分不开的。但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打算讨论成语在形式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特征,本文打算阐述的是第二个方面,即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 汉语成语反映中国文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层次去考察。因为文化概念本身,就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文化也确实具有不同的层面。汉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成就辉煌,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性。汉民族的文化,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这三个基本内容。汉语成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系。 联系文化来研究成语,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际的运用价值。在理论上,我们可以用用各自具体的研究成果来证明语言、社会和文化需要共同研究的理论的正确性。这一点,萨丕尔在著名的《语言论—一言语研究导论》中就曾指出:“语言的内容,不用说,是和文化有密切关系的”,“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忠实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从这种意义上说,语言史和文化史沿着平行的路线前进,是完全正确的”。“人类学家惯于凭种族、语言和文化这三个纲目来研究人”。我们的研究,可以证明把语言沿流和文化沿流当作两个不能比较也没有关系的过程的旧的语言学研究体系是不正确、不完善的。对文化现象的深入考察,必须借助于语言研究,反过来说,对语言做进一步的研究,就不能离开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探索。这样,我们的工作就为汉语文化语言学奠定了基础。在实际运用上,我们对语言与文化的研究做得细致和深入,至少可以有两点好处:一是可以使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更深刻地了解自己民族成语的历史,抓住民族文化的特点和精髓;二是可以帮助外国人,特别是正在学习和研究汉语的人,从文化的角度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中国的成语,为外国人扫除学习汉语的文化障碍,为东西方语言与文化的沟通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拟从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这两个层次出发,探讨成语中的文化内涵。 (一)汉语成语与汉民族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的范畴比较广,它包含汉族人的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所谓观念文化、制度文化是指汉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特有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以及在观念文化影响下,在历史上形成的各种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制度等等。 1.汉语成语对儒学的集中体现

一成语一故事,这些成语典故带你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成语是五千年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成语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而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几篇经典的成语典故,快来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吧! 1.后生可畏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见过一个小孩,举止言行很不一般。这孩子用泥土堆了一座城堡,坐在里面,挡住了孔子的路。孔子问他为什么挡住他的车,不让他过去?小孩说:“只听说过车子绕城走,没听说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孔子十分惊讶,没想到孩子这么小却这么会说话。小孩说:“听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跑了,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孔子一听十分感叹地说:“真是后生可畏阿!” 成语“后生可畏”,此刻指青年人是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过他们的长辈。 2.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能够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空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

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是一只鹿,你怎样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样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能够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时,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nìng)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事后,赵高透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xiáo)黑白。 3.一饭千金 帮忙汉高祖打下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侯,他时常到城下钓鱼,期望碰着好运气,以便解决生计。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做工。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地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地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不高兴,表示并不期望韩信将来报答她。之后,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说: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忙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潜力时,就应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 4.昭君出塞 在中国古代,汉族统治者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为必须的政治目的而通婚,被称为“和亲”。在古代,中国北方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叫匈奴。秦汉之际,匈奴势力强大,多次南下威胁中原。汉初国力不强,无法与匈奴对抗,便也采取了和亲政策,求得相对的和平。

成语与文化

成语与传统文化 今年我们学校读书节主题是:阅读成语。我对此也非常感兴趣,这些极富于生命力的成语,就象语言中的活化石,让我们了解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宗教历史到文学艺术、宫室建筑、饮食起居等。可以这样说,汉语成语就是一个向我们展示传统文化精华的窗口和平台。那么成语与传统文化有什么关系呢?下面将我这段时间了解到的知识和大家共同分享。 1、成语与服饰文化。 在中国古代社会,服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凤冠霞帔”、“珠围翠绕”是帝王妃嫔和贵族妇女的打扮,普通的劳动妇女就只能是“荆钗布裙”。“顶冠束带”、“象简乌纱”是朝庭命官的穿戴。“冬裘夏葛”、“绫罗绸缎”是有钱人的穿戴,普通老百姓只能“短褐穿结”、“颠倒衣裳”。“褒衣博带”、“方巾阔服”是古代儒生的装束。“凤冠霞帔”代表了古代贵妇人的高贵美丽,“峨冠博带”显示了古代士大夫的尊贵潇洒,“方巾阔服”表现了古代读书人的儒雅从容……遇到喜事要“披红挂彩”以示庆贺,遇到丧事则“披麻戴孝”以表哀痛。 在汉民族的历史上,颜色也扮演着尊卑不同的角色。黄色是帝王之色,所以皇帝出的文告叫黄榜,穿的衣服叫黄袍;古代统治者信奉“五行”、“五方”、“五色”,认为青、赤、黄、白、黑这五种颜色分别代表木、火、土、金、水五行,黄色代表构成万物的基础元素土;青、赤、黄、白、黑又分别象征东、南、中、西、北五方,而黄色正好象征中央,因此也就天经地义地成了代表华夏的正色。所以从唐朝

开始,"黄袍加身"就意味着登上龙座。这一服色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为止,黄袍始终是皇权的象征。 从古代在服饰上种种严格的规定可以看出,服饰是古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的外在表现,所以汉语中与服饰有关的成语数目众多也就不足为怪了。 2、成语与建筑文化。 中国的古代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宫殿,陵墓,寺庙和园林四大类型中,和建筑有关的成语很多,例如: 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古色古香鳞次栉比金碧辉煌 高楼大厦青瓦白墙亭台楼阁舞榭歌楼钩心斗角 曲径通幽雕栏玉砌琼楼玉宇蓬门荜户 这些成语所反映的中国古代建筑极具民族文化特色。如:“雕梁画栋”指有雕刻和彩绘装饰的栋梁,形容建筑物富丽堂皇。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里写到:“正面五间上房,皆是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鹉画眉等雀儿。”《西游记》第十七回:“入门里,往前又进,到于三层门里,都是些画栋雕梁,明窗彩户。” 中国古代的楼台宫室建筑,内外的装饰上追求华丽美观,富丽堂皇。栋梁上精美的雕刻和华丽的彩绘,不仅突出地表现了古人在建筑设计上的审美追求,也反映了等级制度和经济地位上的鲜明不同。 再如,“高楼大厦”“堂皇富丽”多形容建筑物,特别是宫殿的宏伟华丽。西汉初年,萧何主持修建未央宫时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无以重威。”可见,规模宏大的宫殿楼台已不仅仅是可供居住、观赏

文化经典中的成语

文化经典中的成语 孔子的成语有: (1)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未之有也。”(《学尔篇》)释: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2)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学尔篇》)释: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3)言而有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学尔篇》)释: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 (4)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篇》)释: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 (5)知之为知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篇》)释: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八佾篇》)释: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7)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八佾篇》)释: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8)尽善尽美:“尽善矣,又尽美也。” (《八佾篇》)释:美极了,而且好极了。 (9)见贤思齐:“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篇》)释: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10)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篇》)释: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11)敬而远之:“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雍也篇》)释: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说是聪明了。 (12)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篇》)释: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13)暴虎冯河:“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述而篇》)释: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去渡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 (14)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篇》)释: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章,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 (15)乐在其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述而篇》)释: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臂做枕头,也有着乐趣。 (16)择善而从:“多闻,择善而从。” (《述而篇》)释: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

试论成语中的中国文化(一)

试论成语中的中国文化(一) 论文摘要:成语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是中国语言的精华。成语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财富,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辉煌,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传统中华美德等众多方面。 论文关键词:成语;中国文化 汉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成语又是汉语中的精华,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成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财富,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辉煌,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传统中华美德等众多方面。 一、成语中展示出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1.成语与农业生产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黄河、长江哺育了我们肥沃的家园,农业生产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农业成为国家赋税的基本承担者。有许多成语对古代先民农业生产生活进行了描写。“田连阡陌”,谓田地广袤,接连不断。“精耕细作”谓精心细致的耕作。“寒耕热耘”寒冷时耕种,炎热时除草。形容农事艰辛。《管子·臣乘马》:“彼善为国者,使农夫寒耕热耘,力归于上。”这些成语都体现了重农、尚农的社会共识,历代封建帝王都提倡“重农抑末”,把农业看作是国固邦宁的根底,成就霸业的基础。 农业生产者也逐渐养成一种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起居有定,耕作有时。例如,“躬耕乐道”是指亲自耕种,乐守圣贤之道。《三国志·魏书·管宁传》:“胡]昭乃转居陆浑山中,躬耕乐道,以经籍自娱。”《警世恒言》卷一七:“隐于田里,躬耕乐道,教育二子。” 还有一些成语字面上描写农业生活,现在经常使用它们的比喻义。例如,“蹊田夺牛”(牵牛的让牛踩了田地,因此,被人把牛夺走。比喻惩罚过重),“解甲归田”(军人退伍回乡务农,现泛指离职回家),“拔苗助长”等等。 2.成语与建筑 中国的古代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宫殿,陵墓,寺庙和园林四大类型中,成语表现了它们的某些艺术特点。例如,“堂皇富丽”(宏伟美丽,气势盛大),多形容建筑物,特别是宫殿的宏伟华丽。又如,“雕梁画栋”亦作“画梁雕栋”,谓彩画装饰的梁栋。形容建筑物的美丽华贵。元·郑廷玉《看钱奴》三折:“这的是雕梁画栋圣祠堂。”元·王子一《误入桃源》二折:“光闪闪贝阙珠宫,齐臻臻碧瓦朱甍,宽绰绰罗帏绣栊,郁巍巍画梁雕栋。”《西游记》第十七回:“入门里,往前又进,到于三层门里,都是些画栋雕梁,明窗彩户。”《醒世恒言》卷二九:“中间显出一座八角亭子,朱甍碧瓦,画栋雕梁。” 中国古代的建筑强调群体的宏伟,如果是“独门独院”,则显出一家独住,而与四邻不相通,和中国文化的中庸之道相违背。另外,建筑物形成群体结构时,屋与屋之间有很多“空”,亭池草木点缀其中,显出主次之分,虚实相间的效果,特别是楼台亭阁,总是以其“空”面向外界,达到和自然的交流,身在“琼台玉宇”(指华丽精美的建筑物。常用以形容仙家楼台或月中宫殿),使人如置仙境。 建筑结构中的一些各称也经常用在成语中比喻人或事情。例如,“栋梁之才”(比喻能担负重任的人才。)“栋折榱崩”(栋,房屋的正梁,榱:椽子。正梁断裂,椽子倒塌。比喻倾覆。)“抚梁易柱”,传说中商纣王能手托屋梁,抽换房柱。形容力大无穷。)还有“添砖加瓦”,“偷梁换柱”,“铜墙铁壁”等等。3.成语与服饰 从与服饰有关的成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衣着主要的是体现个人的身份或地位,这里主要介绍几个。例如,“高冠博带”,亦作“峨冠博带”。指带着高大的帽子,系着宽阔的衣带。形容儒生的装束,或指穿着礼服。《墨子·公孟》:“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元·关汉卿《谢天香》一折:“恰才耆卿说道好觑谢氏,必定是峨冠博带一个名师大夫,你与老夫说咱。”《三国演义》三七回:“忽人报:‘门外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