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4.古诗两首

4.古诗两首

4古诗两首

4.古诗两首 《咏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采用朗读感悟法,情景教学法。 预习作业:朗读古诗;查字典或资料先了解古诗大意。 教具准备:课文课件、图片、生字卡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作业,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 (学生出示收集的春天的树叶) 2.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板书:3 咏柳) 3.全班齐读课题。 4.我们以前还学过一首古诗,叫咏……?(学生答:咏鹅) 5.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6.(出示课文中的图)你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诗人正看着柳树,赞美柳树) 7.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板书:贺知章)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l.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五个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3)全班读。 4.重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会读,读准确。 5.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6.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7.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l)(放远看柳树的图片或录像) (2)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3)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课件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4)指名读。 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5)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2.自读第三、四句。 (l)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们和同桌去读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 (3)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指导读出节奏、重音) (4)读到第三句的时候,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5)读到第四句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3.全班齐读。 4.能背的站起来背。 四、指导说句,写句 1.诗人用古诗赞美了柳树。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大家下去和小伙伴们互相说说柳树的样子。 2.指名说。 3.和同桌说。 4.把你说的写下来,只要求两三句即可。 五、布置作业 1.回家修改自己写的句子。誊写工整。2.背熟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1.开火车背。 2.指名有感情的背。 3.全班背。 二、讲评

4古诗两首

教学 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重点字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3.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重点 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句的情感。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1 古 诗 两 首 江 南 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2 [①这句诗写出了春天怎样的风光?] 水村山郭酒旗风。[②你能将这句诗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3 诗意: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南朝四百八十寺,4 [③南朝统治者真的建造了那么多的寺庙吗?] 多少楼台烟雨中。[④这句诗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5 诗意:南朝统治者笃信佛教,建有许许多多座寺庙,如今有多少佛寺楼台都已经隐没在这蒙蒙的雨雾之中。 赏析:一、二句描写的是眼前景色,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与水的映衬,有动与静的映衬,有声与色的映衬,写得酣畅淋漓,描绘出风景依稀、江山依旧的景观。三、四句是作者回想古事,借古时统治者广修佛寺的事讽刺当前的现象,在艺术上是交融渗透,浑然一体的。 6 春 日 偶 成 [北宋]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①这句诗写到了哪些景物?] 1 知识点详解 ? 2 ①春天,千里江南莺歌燕舞,到处是绿草红花,到处都是绮丽的风光。 3 ②河边村庄,山边城郭,酒旗随风飘动,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的画面。 4 ③“四百八十寺”是概数,强调数量之多。 5 ④“南朝”二字给江南的春天这幅画面增添了悠远的历史色彩。金碧辉煌、殿宇重重的寺庙,本来就 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们掩映在迷蒙的烟雨之中,更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 6 ①淡淡的白云,轻轻的春风,还有将近正午时暖融融的日光。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古诗《所见》: 一、激趣导入。 1、梁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古诗两首

4古诗两首(新授) 一、主要内容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练写生字。难点: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二、课标要求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会认刘、菊、残、君、橙、橘6个生字,会写首、枝、记、刘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赠刘景文》,并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二、学习方式 自学、同桌交流 三、评价方式 练习检测(第三环节第三小节) 小组展示,欣赏评价(第四环节)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出示苏轼画像或写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月饼盒等物品,让学生直观认识苏轼及其经典诗句。(教师可因地制宜地利用教具。) 2、简介苏轼: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俱出色。 3、解诗题:一天,苏轼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老先生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兴之所至,写了一首诗赠送刘景文,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提醒读准后鼻音。 二、释字词,明大意 1、初读。自由读这首古诗,画出生字。 2、指名读生词:刘景文、擎雨盖、傲霜枝、君须记、菊残、橙黄、橘绿。(词语可课前板书,也可做成卡片。) 3、再读。自由读诗句,读准字音。 指名读、同桌互读、分组读、齐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教师范读,读时要求学生在该停顿的地方用斜线做上标记。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4古诗两首

4 古诗两首 一、教材简说 雨后的早晨,从香甜的睡梦中醒来,推开窗户,扑进的不仅仅是清新的空气,更有那清脆的鸟鸣,淡淡的花香,浓浓的春意。那飘落的花瓣,令人惋惜;那被春雨浸润着的芳草绿叶,令人振奋。那湿润的落花,那鲜嫩的绿叶,似乎把昨夜的春风和春雨又送到了窗前。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 高鼎的《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花草繁盛,千里莺啼,春风杨柳,令人陶醉。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着风筝,放飞着快乐,放飞着希望。良辰美景配上快乐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意境多么悠远。 二、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生字的呈现。 (1)揭示课题识字。“古诗两首”中,“古、诗、首”是生字,第二首古诗《村居》中的“村、居”也是生字。所以在揭示和理解课题过程中即可指导认读五个生字。可先对“古诗”作简单解释,再结合“几首歌曲”、“几首儿歌”等对“首”作简单理解,最后出示两首古诗的题目。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自己借助拼音读古诗,认读诗中的生字。 (3)出示生字条中的生字,引导认识。 2.生字的识记。 (1)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引导学生根据新旧字的联系,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方法识记生字。如: 自—首舍—古读—诗对—树—村睡—眠 闪—问—间—闻屋—居醒—醉亲—童外—处 3.识字的巩固。 (1)利用课件或生字卡片巩固认读。

4《古诗两首》

4《古诗两首》 4.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景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歌,能背给大家听吗? 2.指名背。 3.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是哪两首呢?自读课题。我们首先学习《村居》。 二、初读全诗,读准读通: 1.释题:在乡村居住。作者:高鼎,清朝人,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2.听录音读。 3.自读,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读后检查:

(1)出示生字,读准音,记住形。(2)指导书写,描红,临写。(3)指名朗读,正音。 (4)跟录音读。 三、细读全诗,解词释句,弄懂诗意:1诗歌主要写了哪个季节的什么景色?2小组讨论,弄懂相关词语的意思。

3交流,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草长莺飞:野草旺盛生长,黄莺自由飞翔。拂:飘拂、拂拭、掠过。 堤:堤岸。 醉春烟: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 纸鸢:纸做的风筝。 4诗句的意思知道吗?同桌互说后集体交流。

(早春二月,地面草儿旺盛生长,空中莺儿自由飞翔,堤边杨柳飘拂摇曳,仿佛也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孩子们放学回来天色还早,赶忙趁着东风放起了风筝,那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5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朗读全诗,读出感情。自渎指名读纠正指名读齐读跟录音读 四、赏读全诗,进入意境,熟读成诵: 1看图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在头脑中再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作者写出了我们儿童生活的乐趣,你喜欢这首诗吗?练习背诵。 3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做的,心情如何?

4古诗两首

《咏柳》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叫咏……?(学生答:咏鹅) 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赞美柳树) 2、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诗歌《咏柳》 3、全班齐读课题。 4、(出示课文中的图)你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诗人正看着柳树,赞美柳树) 5、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板书:贺知章)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本课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读好“咏、柳、妆、丝、绦”五个字。要求学生会读,读准确。 5、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6、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7、划出诗歌的节奏,全班齐读。 三、指导书写

1、给柳、丝两个生字分别组词、谈论字体结构、偏旁部首。 2、给生字找形近字,并区分组词。 3、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书写。 四、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那下面我们来理解以下重点词语的意思 碧玉:翠绿色的玉石 丝条:用丝织成的带子 万条:无数条。 裁:用剪刀剪。 妆:打扮 2、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2)看柳树的图 (3)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4)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诗意: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出示该句)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5)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2、自读第三、四句

4、古诗两首

4、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2、了解古诗大意,诵读古诗。 3、体会诗人抒发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感情诵读,体会诗人抒发的爱国情感。 教具准备: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与诗人对话,揭题读题解题意。 1、出示杜甫画像,认识诗人。 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在中诗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伟大诗人(课件),认识吗?他就是谁?(板书:杜甫) 2、你对杜甫的了解有多少? 杜甫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因此,他的诗风格深沉,旋律悲壮。但有一首诗例外,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诗——《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齐读课题, 3、解题。“闻”是什么意思?谁听?他听到什么?“官军“指什么?“河南河北”什么意思?“收”字怎么理解? 理解题目的意思。指导朗读课题。 4、诗人写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知道那是什么事件吗?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诗人携家带子随逃难的人群流落到四川梓州,曾被乱军所虏,历经艰难与生离死别。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诗人所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再读课题。 二、与文本对话,质疑问难解诗意。 1、学古诗,首先要读准字音。同桌互相检查,反馈。谁能提示大家诗中那些字的音容易读错?(涕、子、裳)指名读。生评。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2、显然,同学们刚才的朗读还不够味,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还不完全理解诗句意思。学习古诗,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还得理解诗句。 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由词到句理解诗意。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请做上记号。

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绝句早发白帝城)

古诗两首(绝句早发白帝城) 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 学习 古诗的兴趣。 4. 学习 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习 目标: 学习

《绝句》这首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引导同学们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由此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 学习 两首诗:9 古诗两首 (二)自学《绝句》 1.读题、解题,作者简介。 《绝句》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这首诗是唐朝另一个著名诗人杜甫写的,当时唐朝开始衰败,又发生叛乱,诗人历尽艰辛才辗转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了一间草堂,诗中描写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丽的景色。 2.教师范读。 强调多音字:行(háng)泊(bó) 3.自学字词,理解词语,教师检查,学生质疑。 黄鹂:一种小鸟,也叫黄莺,叫声很好听。 白鹭(lù):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细长,吃小鱼,小虾。 东吴(wú):古时候的东吴,就是今天江浙一带。

鸣:这里指鸟叫。 翠柳:绿色的柳树。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含(hán):包含。 西岭: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这时是虚指。“千秋雪”指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万里:指非常遥远,不是实指。 4.检查自学诗意情况,想像画面。 (1)指名读诗句。 (2)练说每句诗意。 (新绿的柳枝上一对黄鹏在欢唱,蔚蓝的天空上,有一行白鹭从溪上飞起,向远处天空飞去。远处,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样的景色就像嵌在窗户里一样。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观看彩图,诵读全诗,想像画面。) (整首诗描绘了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景色。) 5.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1)指导朗读。 我们要以欢快的语调,来读这首诗,读诗时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和轻重快慢。 (2)教师范读。

2017年春季学期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 4 12《古诗二首》教案

12 古诗二首 设计说明 《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有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充满了童真、童趣。《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喜爱之情。本课的设计重点是使学生学会古诗并掌握识字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情境体验,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使学生回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朗读、想象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借助音乐、画面等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走进诗中,感受诗中儿童的快乐,进而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熏陶。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关于本课的多媒体课件。(教师) 2.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教师) 3.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学生) 4.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师引言:同学们,夏天到了,你们高兴吗?说说为什么。(学生交流)是啊,老师也非常喜欢夏天,去年夏天,老师还出去游览了一番,拍了不少照片呢!今天,老师把照片给你们带来了,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分享快乐吗?请大声说出你们看到的美景吧!(课件展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 2.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交流)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第12课《古诗二首》。 3.识记并书写生字“首”。 (1)指生当小老师领读,注意强调“首”是翘舌音。 (2)结合字理图讲解“首”的本义并组词。 (3)结合本课讲解“首”的引申义并组词。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1单元 4古诗两首 第1课时 苏教版

4古诗两首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江南春”,顾名思义,就是描写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作者在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也慨叹南朝的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讽喻之意。 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莺歌燕舞,到处是绿草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展,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的画面。 三、四句怀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依靠神灵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世易时移,当年的佛寺楼台有多少已经隐没在苍茫的烟雨之中啊!(一说还有多少佛寺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呢) 综观全诗,写今和怀古既有写景的外在联系,更有借古讽今的内在联系,在艺术形式上是融为一体的。 《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的作品。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触景生情,意兴所至而写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 游的愉快心情。 一、二句写景——云淡、风轻、花红、柳绿,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呀! 三、四句抒情——身处这宜人的春色,诗人完全陶醉了,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从结构上看,写景和抒情亲密相依,融为一体。

1.学会并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结合语境理解“莺啼、绿映红、酒旗风、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将谓”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查找资料、借助插图或工具书、抓住景物展开想象的方法理解古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美丽景象,领悟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4.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细细品味《春日偶成》中诗人春游的快乐,通过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重点】 通过诵读、想象等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熟读成诵。 【难点】 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两首古诗都描写了春天的美丽景色,情景交互,融为一体,因此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江南春》中流露的兴亡之感、讽喻之意可不必讲,只要让学生了解诗的意境即可。 1.读书指导。 创设情境,构建阅读话题。教师可在导入新课时引导学生谈谈春天的美景,回忆、交流描写春天的故事,从而引出诗题,介绍作者。 初读指导。教师可范读课文,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时,要提醒学生看准拼音读准生字。重点要指导学生按古诗

四年级古诗两首

4.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 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三、教学评价设计 1.通过检查预习,落实教学目标。 2.在读书中感悟古诗的意思,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及时鼓励。 四、教与学的准备: 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三.自学古诗,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大致即可)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 述感受到的内容。

集体备课表(4古诗两首1)

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2015.3.1 参加人员 课题4、古诗两首主备人修改执行人 教学设计及个性化调整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诗中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领悟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4.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春天田园风光的美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难点分析重点: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春天田园风光的美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难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境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课时 安排2课时教具 使用 电子白板、课件第 1 课时 教学 环节 安排 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个性化调整 一.导入,揭题师述:同学们在寒假中刚刚过完了 春节,春节意味着春天的来临。同 学们一定都想去公园欣赏春天的 景色,可是如果没有去成,一定会 很扫兴。但是,有一位诗人没有看 到美丽的春色,却写了一首诗,这 就是《游园不值》。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作品, 谁了解叶绍翁,愿意给大家介绍? 叶绍翁,宋代诗人,字嗣宗,号靖 逸。龙泉(今浙江)人。约活动于 宁宗、理宗时代,曾在朝任职。诗 属江湖派。有《四朝闻见录》、《靖 逸小集》。 结合挂图,介绍作诗背景:诗人在 春光明媚的天气里前往朋友家的 园子,想去欣赏美好的春色。可是, 园子的主人刚巧不在家,诗人虽然 没有能够进园观赏春色,但是他发 学生汇报,并且互相补 充。

二、初读全诗 三、品读全诗现有一株盛开的红杏从园墙内伸 出枝来,那艳丽的杏花同样带给人 生机勃勃的美感。此刻,诗人诗性 大发,写下了《游园不值》。 3.出示课题。 提出初读要求: (1)借助课后生字表或查字典读 准字音、读好节奏 (2)同桌互相说说诗的意思 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注 意“应怜”、“屐齿”、“柴扉”的读 音。 (2)齐读古诗 (3)指名说诗意,质疑,相机引 导。 值:逢,遇到 应怜:应该爱惜 印:踏坏 苍苔:绿色的苔藓 小扣:轻轻地、缓缓地敲 柴扉:柴门 应该爱惜这里的景物,不要让木屐 下面的齿踏坏了这翠绿的苔藓。我 轻轻地敲打柴门,很长时间也没有 人来开门。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 的,一枝红杏已伸出墙外来了。 1、师述:诗的意思同学们已经大 体掌握了,可是仅仅讲出诗的意思 太单调,同学们能不能联系生活实 际,想象春天的景色,再结合挂图 上画的内容,把这首诗编成一个有 趣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大好日子里,我 来到户外观赏春色,看 到。我心想。 当我来到朋友家的园子前时,我小 心的走到柴门 前,,很长时间 也没有人来开门。我觉 得,正准备离开 时,却发现。(尽 量描绘出春天的景色,体会作者心 齐读课题 1.按要求自学课文。 2.学生个别读,评议, 正音。 3.齐读 4.再读,思考。 指名回答。 指名补充。 尝试齐读。 1、按照出示的提示,练 习说故事。描绘春天的美 景;体会诗人高兴----扫 兴----意外惊喜的情绪变 化;感受诗人对春天的热 爱

4 古诗两首(第1课时)

小学四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学习内容 4 古诗两首(第1课时) 上课时间:总课时: 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难点重点: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难点: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复备栏 一、学情调查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 二、合作探究 ◎学习导引(一) ——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大致即可) ◎学习导引(二) ——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 (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诗人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已经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练习背诵古诗。 三、展示交流 背诵古诗。 四、达标检测 1.背默古诗。 2.先解释加点的字,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 ..酒旗风。 啼:山郭: 五、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江南春 莺啼绿映红 写景 村郭酒旗风 南朝寺 抒情 楼台烟雨中 (忧国忧民)

4古诗两首

1古诗两首 咏①(yǒnɡ)柳② [唐]贺知章 第一句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装2饰成的。 第二句写柳枝,说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 第三句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 3 1 ? 1 ①咏:用诗词等来叙述。 ②柳:柳树。此诗描写的是垂柳。 ③碧玉:碧绿色的玉。 ④妆:装饰;打扮。 2 ⑤一树:满树。 ⑥绦(tāo ):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条条像丝带般的柳条。 ⑦裁:裁剪。 3 ⑧二月:农历二月,正是初春时节。 ⑨似:好像;如同。

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小池 [宋]杨万里 诗的前两句是静态描写,诗人观察细致,用简洁的笔墨,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情调柔和的画面。 诗的后两句是动态描写,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字义,记忆字形,规范书写。 3.能正确朗读古诗,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生字卡片,配乐朗诵光盘。 一初读古诗,画出生字读一读 二小组学习:共学互帮读准字音,分析字形 三全班交流学习 1.认读生字、新词。 2.分析字形。 学生甲:借助部首可以记忆“惜、柳、泉”。“惜”是爱惜、珍惜,与心理活动有关,所以部首是“忄”。“柳树”是树木,所以部首是“木”。“泉眼”里流出的是泉水,所以“泉”字里有“水”。 学生乙:“丝”是上下结构,它是由两个“纟”合起来变形而成的。上面并列两个“”,再把下面的“”变成一条长“一”。 学生丙:“照”也是上下结构,左上角一个“日”,右上角由“刀”和“口”组成,下边是“灬”。 老师:“照”可以编故事记忆,“日”本侵略者拿着“刀”,杀害了无数“口”中国人,留了许许多多的鲜血“灬”。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12.古诗两首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12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首、踪、迹、浮、萍、泉、流、爱、柔、荷、露、角”等12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首、采、无、树、爱、尖、角”7个生字。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情感目标: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说到池塘、荷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书课题:古诗两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题目。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学生简单说说《池上》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一个小孩偷采白莲。)说说《小池》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小池?(初夏) 2、简介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最善长写山水诗,一生写诗二万多首,与大诗人陆游,范成大齐名。 3、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古诗,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古诗,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首、踪、迹、浮、萍、泉、流、爱、柔、荷、露、角”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2个生字: “首、采、无、树、爱、尖、角”,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4、古诗两首

4 古诗两首 一、用“____”标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1)剑外忽传.(chuán zhuàn)收蓟.(jìyì)北。 (2)初闻涕.(tìdì)泪满衣裳.(shàng shɑng)。 (3)却看妻子.(zǐzi)愁何在。 二、课前搜集资料,完成填空。 (1)杜甫,代诗人,人称“”。字,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有《》等。 (2)陆游,诗人。字,号,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始终坚持,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队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 ⑶《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都是。但两者的表达方式不同,《示儿》是通过表达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表达的。 三、默写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并回答问题。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 该诗描写了诗人听到了延续了七年的得到平复的消息后___ 的心情,反映了诗人的思想,被后人称为“”。诗中“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两句准确地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感到喜悦而归心似箭的心情。 四、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死去元.知万事空()A.主要 B.本来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教案

设计意图: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启发想象,感受意境;反复朗读,引导背诵;美读品味,体会诗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预设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难点:“擎雨盖、傲霜枝、坐”的意思。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请看图。[出示两幅插图]你们猜猜看这两幅图画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为什么?秋天到,大地还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古诗两首。指导书写“首”。 宋朝的苏轼和唐朝的杜牧用独特的语言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我们先来看看苏轼的《赠刘景文》[ 出示诗句]。 二、初读古诗 1、简介作者,解释题意 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诗人赠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教学“刘”,指导书写。 2、通古诗。 (1)自由读古诗。 (2)小老师带读生字。[ 出示生字] (3)再读诗句。(个别读——齐读)[ 出示诗句] 3、初步理解诗意。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 (3)、师生共同释疑。出示课件,帮助理解擎雨盖、傲霜枝。 你见过霜吗?冰箱里白色的东西就是霜。北方秋天气温很低,地面上或草叶上全凝结一层薄薄的白色冰晶,就是霜。 4、再次放声朗读全诗。 三、朗读激情 1、边读边想象:你都看到了什么?哪一句诗告诉你的。 2、诗人认为最美的的是什么呢? 出示“橙黄橘绿”的课件。秋天还有什么美丽的景色呢?拓展说话,欣赏课件。

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课后作业及答案

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课后作业及答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 zìjǐkāi xīn wǒmen kěshì míng bai dàrén shuǐguǒhuǒshān 二、好朋友,手拉手。 小娃撑小艇云深不知处白居易 平生不敢轻言语偷采白莲回李白 桃花潭水深千尺一叫千门万户开贾岛 只在此山中早有蜻蜓立上头唐寅 小荷才露尖尖角不及汪伦送我情杨万里 三、比一比,再组词。 很(_______)足(_______)包(_______)进(_______)快(_______)跟(_______)捉(_______)跑(_______)近(_______)块(_______) 四、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准时准备 1.动物们都来到森林广场,(_____)参加了大会。 2.今天,你(_____)去哪儿温习功课呢? 参观参加 3.动物王国要开大会,请你们都(_____)! 4.今天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_____)了举世闻名的长城。

五、好朋友,手拉手。(连线) 亮晶晶的雷声高兴地游阴沉沉的夜晚难过地捶轰隆隆的眼睛飞快地哭黑乎乎的天空使劲地叫 六、补充古诗。 池上 小娃撑小撑小艇, 偷(___)(___)莲(___)。 不解藏踪迹, 浮萍(___)道开。 小池 泉眼(___)(___)惜(___)流, 树阴照水(___)(___)柔。 小荷(___)露(___)(___)(___), (___)(___)蜻蜓立(___)头。 七、读古诗,完成练习。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惜流,荫照水爱柔。 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尖尖角”指的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写了___________(季节)小池美丽的景色。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4、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4、古诗两首教学 反思 现在正是春的季节,在我们身边开始越来越多地闻到春的气息,那柔柔的春风,那点点的新绿,那啾啾的小燕子的呢喃……这番情境最好不过用诗歌来描述了。 恰好教材安排了古诗的内容,而且正当时节,内容都是关于春天的。诗写得很美,个中的意味也只有诵读者才能领会,实在不能让孩子们错过了这种享受的滋味。鉴于此,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自己诵读。诗有两首,第一首是《春晓》,第二首是《村居》,一首五言,一首七言。教室里开始响起朗朗的书声,但并不如我想象的那般,可能是因为不懂诗意,也可能是有些字还不是很熟,听起来真正读出味来的并不多。“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忽然,一声很有韵味的声音在我耳际响起,我循声望去,原来是黄琦婕正摇头晃脑地在诵读,边读,还边做着动作。摇摇手读“不觉晓”,读到“闻啼鸟”,又做听的姿势。直觉告诉我,她不但会朗诵这首诗,而且还知道诗的意思。 细细一想,如果每句诗都用动作做出来,不但诗的意思自然明了,诗不也很快就记住了吗?而且记得准,记得牢。赶紧请她上台表演、推广。其他学生立刻模仿起来,兴奋地依据自己的理解做起了动作,教室仿佛成了梨园的晨练,诵读的

声音也一下响了起来。几遍下来,尽十有八九的学生能流利 地背诵了,而且是韵味十足。我想,这大概就是得益于刚才 的那番“手舞足蹈”吧! 诗是最美的语言,怎样让孩子更快更好地记诵更多的古诗, 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呢?我想,大家不妨 尝试尝试“手舞足蹈”的方法。 【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气氛始终非常活跃,由于学生对教材内容预习深入,教学设计新颖独特,因此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同以往的教学相比,这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学生学习兴趣极强,对课文挖掘深度远远超过平时。 这堂课上完后,在学生的交流中我听到这样的话: “语文课真好玩!” “这真是我上过得最有意思的一堂语文课了。” “我喜欢上语文课。” 很久以来,我一直不明白,我们的语文为什么变得干枯无趣了?现在我明白了,事实上是我们教学的主导思想存在问题。当我们把提高学生兴趣放在提高学生成绩之前时,我们完全 可以改变语文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只是这一点要得到广大 学生、老师、家长的理解还不容易,毕竟还有很多人尤其是 家长对“学习兴趣会使人最终取得成功”还缺少长远的眼光。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下去的勇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