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元史观解读辛亥革命

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元史观解读辛亥革命

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元史观解读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如何让高中学生全面认识辛亥革命的深远影响,如何全面评价辛亥革命,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提倡坚持多元史观的方法,从近代化、文明、全球、社会、革命等史

观多方面来探究辛亥革命。

近代化史观强调人类历史是一部近现代化的历史,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推

动下,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政治的民主

化和法制化,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思想文化的科学化和理性化,等等。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

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文明史观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尊重各文明

的价值取向以及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它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基本涵盖了近代化史观

和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也称为整体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

展和统一性方面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

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比如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史,等等。

革命史观又称阶级斗争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研究各个历史阶层中不同主导的阶

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历史时期的影响;主要观点是各个阶级为了适应自身发展对

原有统治阶级开展了革命,开创新的历史时期。

下面让我们从这些史观走进辛亥革命,探究辛亥革命的深远影响。

从近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结果,也是中国近代化的一座丰碑。

临时政府的经济法令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短暂发展,为工业化进程创造条件。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政治体制

民主化的重大突破。颁布资产阶级《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责任内阁制等,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思想上,把西方资本主义学说中国化为三民主义,并使人民

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教育上,兴办新式学校,改革教

育内容,促进教育近代化。社会生活上,剪辫易服、废除跪拜礼的风气兴起,促进社会生活

近代化。

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西文明碰撞、交融的结果,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

转变。一批接受工业文明下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思想的知识分子为辛亥革命创造了一定的

条件。辛亥革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创新政治体制,是政治文明的重

大成果。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三民主义融合中西,

推动思想解放,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

从全球史观看,辛亥革命是全球化的结果,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19世纪中期以来,

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世界联系日益密切。两次鸦片战争

以来,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代表工业文明的大机器生产方式和自由、平等、民主、共和思想从西方传入中国。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

联系。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组成部分,推动了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加强了中国与亚洲国家

的联系。

从社会史观看,剪辫易服、移风易俗,废除跪拜礼和大人老爷等称号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物

质生活进一步融合中西。1912年3月5日,“剪辫文”规定:“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

20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违法论。”那时候,各地都掀起了剪辫风潮。1912年3月13

日,孙中山令内务部通告全国各省劝禁女子缠足。从此,女子缠足恶俗逐渐废绝。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很快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后来成为中国官方的礼服。民国官民之间、上下级间、人民之间如何称谓,孙中山也非常重视,他颁布的命令中说:“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辛亥革命之后,坐新交通工具成为时髦,男女同车而行亦为时髦。辛亥革命主张的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和婚姻自由的观念

深入人心。

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它

仍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辛亥革命不敢发动群众,缺

乏彻底的土地纲领,得不到最广大的农民的支持,不敢明确反帝,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因而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今天看来辛亥革命不仅开辟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在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可

估量的影响。通过以上我们从不同的史观探究辛亥革命,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把握辛亥

革命,更加全方位地了解辛亥革命的重要意义。

多元史观评价历史事件

多元史观评价历史事件 史观问题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新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新史观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历史阐释体系。我们应运用新史观去引领历史知识的复习,让历史学习具有时代活力,适应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 史观题是高考常考体型之一,随着史学研究成果的不断发展,许多新的史观被纳入考题之中。运用不同史观评价同一历史事件,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如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罗斯福新政、鸦片战争、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的评价的常考内容。这几年常考的史观有: 多元史观应用示例: 1.用多元史观评价新航路的开辟 (1)全球史观: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文明史观:新航路的开辟前后是新旧两个世界,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文明的交汇融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进程,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 (3)现代化史观: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到来;客观上促进了世界落后地区政、经、思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走向近代化的起点。 (4)革命史观:西欧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和掠夺之路,给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这些地区的人民的反抗具有正义性。 (5)社会史观:新航路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是世界各地经济生活发生了变化,促进了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如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类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等)。但是也给非洲黑人、亚洲人民和美洲印第安人带去了殖民灾难。 2.用多元史观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整体史观: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

高三公开课多元史观解读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备考--多元史观 一、整体史观(全球史观) 【概念感知】 材料……载着读者登上月球,观察地球的全貌或…一个整体?的世界。这个整体并非…世界上各种文明的总和?,而是专指那些对世界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和运动,人类历史上那些互相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事件及运动,从而把人们的视野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带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而使人们更关注整个人类,而非局限于东方人或西方人。 【范例解读】 从全球史观看:辛亥革命顺应了世界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的潮流,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世界意义。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球史观为何给予辛亥革命这么高的评价? 【高考链接】 1.【2012山东文综16】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地说是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做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他强调的是 A.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密切关系 B.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C.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世界意义 D.政治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2008宁夏文综35】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指出:“正如整个世界感受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斯塔夫里亚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 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 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D.科技革命对杜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史观运用】 请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整体史观评价下列历史事件。

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元史观解读辛亥革命

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元史观解读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如何让高中学生全面认识辛亥革命的深远影响,如何全面评价辛亥革命,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提倡坚持多元史观的方法,从近代化、文明、全球、社会、革命等史 观多方面来探究辛亥革命。 近代化史观强调人类历史是一部近现代化的历史,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推 动下,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政治的民主 化和法制化,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思想文化的科学化和理性化,等等。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 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文明史观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尊重各文明 的价值取向以及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它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基本涵盖了近代化史观 和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也称为整体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 展和统一性方面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 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比如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史,等等。 革命史观又称阶级斗争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研究各个历史阶层中不同主导的阶 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历史时期的影响;主要观点是各个阶级为了适应自身发展对 原有统治阶级开展了革命,开创新的历史时期。 下面让我们从这些史观走进辛亥革命,探究辛亥革命的深远影响。 从近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结果,也是中国近代化的一座丰碑。 临时政府的经济法令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短暂发展,为工业化进程创造条件。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政治体制 民主化的重大突破。颁布资产阶级《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责任内阁制等,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思想上,把西方资本主义学说中国化为三民主义,并使人民 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教育上,兴办新式学校,改革教 育内容,促进教育近代化。社会生活上,剪辫易服、废除跪拜礼的风气兴起,促进社会生活 近代化。 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西文明碰撞、交融的结果,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 转变。一批接受工业文明下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思想的知识分子为辛亥革命创造了一定的 条件。辛亥革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创新政治体制,是政治文明的重 大成果。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三民主义融合中西, 推动思想解放,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 从全球史观看,辛亥革命是全球化的结果,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19世纪中期以来, 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世界联系日益密切。两次鸦片战争 以来,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代表工业文明的大机器生产方式和自由、平等、民主、共和思想从西方传入中国。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 联系。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组成部分,推动了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加强了中国与亚洲国家 的联系。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强化练 第13练 含答案

(训练目标) 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评价。2.《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 3.辛亥革命的纲领、过程、成败认识。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意义。 5.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 6.多元史观认识辛亥革命。 小题精练 1.《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当收成时……除足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如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其突出体现了() A.彻底的反封建思想B.绝对的平均主义思想 C.空想社会主义思想D.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2.黎仁凯在《洪仁玕的历史定位》中指出:对于作为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的洪仁玕,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这说明史学家对洪仁玕的定位较高,主要是看重了他() A.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核心领导了防御战 B.利用西方学说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C.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 D.最早进行“器物”及政治改革的实践 3.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共同点的评价,正确的是() A.体现了农民的诉求B.否定了封建剥削制度 C.主张发展资本主义D.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4.“评价太平天国,不能非此即彼。无论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如何,无论洪秀全其人如何,也不能反过来说大清就是好的,大清的镇压是正义的,大清不需要被革命。”这一观点认为对太平天国运动应该() A.遵从革命史观来评价B.功过折中进行评价 C.结合事实作具体分析D.主要肯定其反清意义 5.一份由“上海军政分府”发布的安民告示记载:“……凡我义旗所指,罔不踊跃欢迎;……兹已纷纷归顺,具见敌忾同情;惟愿亲爱同胞,仍各安分营生;洋人生命财产,切勿乘机相侵;转瞬民国成立,人人共享太平。”从中可以推断出当时() A.义和团民阻击列强侵略 B.清政府的统治面临土崩瓦解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19课 辛亥革命教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 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历史意义,理解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纷到高级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身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唯物史观。 2.时空观念:以时间为线索,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以及所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展示及读取文物图片、数据图表、文献等资料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 4.历史解释:学生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两面性,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孙中山等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和广阔的国际视野。通过讲述辛亥革命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 资产阶领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建立的过程。 【教学难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第一步:导入新课 1903年,青年革命家邹容撰写的《革命军》出版。邹容在书中以高昂的激情,论证了推翻清朝统治、实行革命的正义性和必然性。他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他还喊出“中华共和国万岁”的口号。《革命军》刚一问世,便迅速传播开来,销售量居当时革命书刊的第一位,成为引导仁人志士走上革命道路的明灯。 第二步:讲授新课 [问]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威严扫地,中央集权削弱,社会变革呼声日涨,封建统治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风雨飘摇的统治,清政府采取了哪些自救行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总结。 [学生回答]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等。 [讲]是的,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新政”的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

第1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从大概念视角入手结合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和策略,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课程材料中提取与前后课时关联的课程大概念。以大概念为抓手对,可以帮助学生对看似松散的学科知识有更系统地掌握。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改进教师传统教学方式,同时促进学生高效地学习历史知识,以一种灵活的形式达到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要求。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和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所涵盖的教学内容,是中国近代所经历的外国侵略与中国为救亡图存取得民族胜利而做出的种种努力,从第五单元所讲述的改良到第六单元的改革,可以看到中国各阶级在救亡图存路上的探索与发展。所以,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救亡图存”这一大概念为抓手,设计第18 课辛亥革命,在讲述史实的同时,与同时期中国近代面临的列强侵略交织发展,为后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的发展铺叙了背景。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从本课内容框架的编排上看,第18课《辛亥革命》主要包括三个子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各子目之间遵循时空观念和历史逻辑展开,主要讲述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本课与该单元下一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按照时间线索展开,分别讲述了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求得民族独立而在政治历史、思想文化上所做出的努力和从改良到改革的发展。 本课题所在单元为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从单元来看,本单元前承接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后接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展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趋势,在中国近代革命发展以及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转折性意义。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知识储备: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在初中的历史课上已对辛亥革命的经过有初步的认识,了解历史人物孙中山,能简单陈述相关的基本史实。当然,由于初中对于这一时期基本史实的学习较为分散,对于各个运动之间的联系了解较少,学生对于这一段历史的了解相对碎片化。 2.学生的能力水平:高一的学生对于这一时期基本史实有所了解,能够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但是其史料解读和历史解释能力较弱,唯物史观仍在形成过程中。授课过程中可关注通过史料研读的模式引导学生辩证看待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史料研读、历史解释能力,引导唯物史观的形成。 3.学生的心理特征:高中历史课程的知识点较多,涉及的内容也很广泛,再结合初中以来的一定程度上对于历史学科的轻视,使历史学习的主动性较差,面对庞大的知识体系,可能更易生出疲于应付的想法,从而不利于历史学习相关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后期的历史学习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课堂上可通过营造历史情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 的意义及局限性。 2.学生通过自主分析历史地图和补充表格,能感知辛亥革命爆发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和阶段特征,梳理武 昌起义的发展历程,理解此时期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素养目标:唯物史观、时空观念)3.能从这一时期的文献史料和照片中读取信息,进行史料的辨析,深入探究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的相 关史实,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原则及内容形成较客观全面的历史叙述。(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4.能从革命爆发到革命果实被窃取的相关史实中进一步理解革命的艰难性、复杂性与长期性,感悟孙中山 等革命党人追求民主自由的理想信念与勇气,提升国家认同感和使命感。(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知识点

辛亥革命 ●中国民主革命概述 1.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近代中国主要矛盾:①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 ②人民大众与本国封建主义 3.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反帝反封建 4.革命目标:建立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 5.主要阶段:①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 6.不同阶级的斗争:①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民主革命的先声 ②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失败)---------- 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开端 ③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近代彻底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必要性: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和清政府反动卖国 2、可能性:①经济条件与阶级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②思想条件:民主革命思想的广为传播 ③组织条件:革命团体、革命政党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④军事条件: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进程 ⑤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 二、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主力:湖北新军 3.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 4.影响:(1)有利: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不利: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原因) ●武昌起义迅速成功的原因 ①革命派的武装斗争,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发展; ②文学社、共进会长期的筹备工作; ③大量新军参加革命-----军事保证; ④四川保路运动高涨-----有利时机; ⑤革命党人的革命首创精神和革命主动精神 三、中华民国建立----辛亥革命的成果 1.民国成立及其性质:(1)成立标志:(时间、人物、定都、国旗、纪年) (2)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府(原因) ①掌权者为革命党人 ②实施的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基于文明史观与革命史观的中学历史教学

基于文明史观与革命史观的中学历史教学 [关键词]文明史观,革命史观,评析,历史事件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1—0040—04 当今中学历史教学新史观相当流行,不少历史教师,尤其是青年历史教师很重视用所谓的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等一些新的史观来阐释历史事物和评述当今高考历史试题,且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所谓传统的历史唯物史观、革命史观对立起来。或许我辈顽愚,因没有深入学习和研读过文明史观,至今对什么是文明史观,文明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有何联系与区别,还是云里雾里,不知其所以然。现以某历史教师套用文明史观和革命史观评析辛亥革命胜败感悟为例,求教于方家。 有教师在讲授人教版《辛亥革命》一课时,在引导学生讨论后总结道:用不同的历史观来评价辛亥革命成败其结论是不一样的。从文明史观来看,辛亥革命一方面推翻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另一方面又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所以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从革命史观来看,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社会在性质上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辛亥革命失败了。 实事求是地说,在本节历史课中,师生就有关辛亥革命胜败所组织的讨论是精彩的。师生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既加深了学生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或影响的理解,又提升了学生辩证认识历史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本课的失败之处来自教师贴标签式的“小结”,即教师分别以文明史观与革命史观评析辛亥革命的胜败,认为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就胜利了,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就失败了。以这两种史观评析辛亥革命的意义真的如此吗?在我看来,回答自然是否定的。 什么是文明史观?以文明史观来看,辛亥革命难道就没有失败之处?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不妨先看“百度百科”是如何解读文明史观的:“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最初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文明‟按照纵向可以分为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横向可以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其划分标准是生产力。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都包含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文明史观“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把历史与现实予以结合。”“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都须付出代价,如战争、浩劫、争权夺利和历史暂时的倒退……这些代价与文明进步所带来的成果相比是次要的,我们不能过多地讲代价,从而忽略了人类坚韧不拔的追求文明的诚恳的步伐。”文明史观“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关系。” 依据文明史观说辛亥革命胜利了确实没错。因为“辛亥革命一方面推翻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另一方面又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体现了“人类文明演进”。但“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社会在性质上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则表明辛亥革命在纵向上并没有完成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难道不能判定辛亥革命失败了?不知读者以为然否?如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把历史与现实予以结合”,我们也可以判定辛亥革命失败了。因为,当今不知有多少人在抨击中国至今还保留着的某些封建因素。

高中历史_一轮复习 必修一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知识与能力 (1)剖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2)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性质; (3)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中外联系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2)通过历史史观等形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各种历史史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巨大作用。 二、教学重点:通过史观的学习强化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功绩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历史史观如何熟练的应用历史学习。 四、课时安排和教具准备: 1课时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一首辛亥革命的诗歌导入,通过复习中国近代史从而指出中国当时的革命任务。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中华民国成立(1912.1.1) 国旗:五色旗(1912~1928,中华民国国旗之一,红、黄、蓝、白、黑

五色,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都城:南京 纪年:国号纪年“中华民国纪年” 性质:资产阶级政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关于国民权利的规定自由平等 ④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⑤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三权分立 ⑥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2)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3)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4)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功绩: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1)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 (2)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4)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人教版高一历史全册学案:二、辛亥革命(含解析)

二辛亥革命 【专题总览】近代中国三次代表性的民主革命: 1851—1864 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 1911 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 -----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 1919--1949 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近代中国彻底的民主革命 【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重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概念: 狭义的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武昌起义,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 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争取实现资产阶级民主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知识结构】时代背景组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组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准备阶段宣传革命思想 发动武装起义 辛亥革命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 经过正式爆发---发动武昌起义(夺取政权) 成立中华民国(建立政权) 高潮阶段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巩固政权) 最终结局---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丧失政权) 历史功绩 一、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 1、必要性--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逐渐暴露无遗。 2、可能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相继实行“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知识补充]什么是“新政”和“预备立宪”? (1)“新政”是清朝末年1901—1912年为挽救封建统治危机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的改革。主要内容有: 军事上:编立新军;(有利于推动中国军事的近代化,新军逐渐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 经济上: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教育上:1905年废除科举,育才兴学;(培养了众多具有新思想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 政治上: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新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新史观在辛亥革命教学中的应用 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而且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而且还是所有的历史。”作为新课改地区,,综观这几年的高考文综试题,设计新颖,大量采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其不同以往的突出特点是对学生论证历史问题能力的考查,而这一考查渗透了新的史学观点。新史观对大多数高中历史教师来说已经不算是新事物了,大多数高中历史教师都能说出新史观的一些观点,如: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等等。这些史观在近几年高考中多次出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也被反复强调、反复应用.我就以辛亥革命为例说明这几种史观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四种新史观的基本观点及应用: (一)、现代化史观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近)现代化。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近)现代化史观的基本特征是:认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和通俗化,以及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辛亥革命推动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伟大巨变在推动中国现代化中的作用不可抹杀,但它是否真正使中国走上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为此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第一组材料: 材料一: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 材料二: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 场。——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材料三: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 年为43 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材料四:辛亥革命后,民众都把辫子看成是甘心作清朝奴隶的标志,纷纷自行剪去;当时流行的服饰: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礼帽…… ------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请回答:据材料分析辛亥革命如何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学生):(分组讨论)政治: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打击帝国主义;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经济: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社会风俗:移风易俗,革新了社会风尚。 第二组材料: 材料一:1913年3月,袁世凯采取卑鄙的手段,派人暗杀了宋教仁,孙中山动员革命党人发动了“二次革命”,以维护民主共和政体。然而,由于革命党的涣散,二次革命失败,共和势力遭到重创。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令第一届国会选举自己为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随后,他设立御用机关政治会议和约法会议,废除了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了充满独裁专制色彩的《中华民国约法》。1914年12月,他颁布了《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为10年,可连选连任终身;总统继承人由现任总统推荐。这样,袁世凯不仅可以做终身的总统,而且还可以传之子孙。至此,辛亥革命所建立起来的民主共和制度完全被破坏,只剩下“中华民国”这块空招牌。

用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历史史观的总结归纳 近几年我国引进了多种史观来纠正我们过去历史研究的弊端,这些史观被大量的运用到我们的历史教学中,高考题中也出现了大量与之有关的题目,因此影响了我们备考的方向,在这里我将各种史观及典型的题目总结如下: 一、现代化范式(现代化史观)的主要观点及典型试题 1、主要观点 现代化范式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其核心,重要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2、用“现代化范式”指导的命题 “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总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在我国,现代化史观的创立者是已故著名史学家罗荣渠先生。罗先生指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95页)。 例题1,2011年滨州二轮模拟.(25分)一般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的变化,同时也是世界化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工业革命的发生需要大批技术发明者、新机器的制造者。这与英吉利民族特有的经验主义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 材料二“……我们将看到,尽管产业革命开始在英国(而且就是在那里,也只是一部分地区),那并不是由于英国人的大智大勇、善于创新和经营有道,相反却是印度、中国、和新大陆殖民地等全球发展的结果。换言之,产业革命是全球各种力量的历史产物。”…中国在15世纪初决定放弃它在印度洋上的海上主导地位。……新大陆及其银矿资源的发现,……该地带急需英国的制造品,特别是棉纺织品以解决非洲奴隶的穿衣问题。 ——(美)罗伯特·B·马克斯《现代世界的起源》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产业革命发生的看法并说明理由。(7分) 材料三“中体西用”论……是相当保守的,是不伦不类的。但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说法”。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一世界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体西用”论被“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原因。从现代化角度分析“中体西用”论对社会实践的影响。(8分) 材料四“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3)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史实,说明材料四的观点。(4分)

_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课辛亥革命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随着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广泛地开展起来。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响应。这场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法令。其中,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为重要。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后,逐步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进行了不懈斗争。这一时期,特殊的内外环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短暂发展机会。1915年,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发动了反封建、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第19课辛亥革命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 走进教材 知识点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 (1)1901年初,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新政”进行______。 (2)清政府力图在________、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3)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________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兴中会成立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深知________不能挽救国家,于1894年11月在________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2)同盟会成立 1905年,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________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

会,孙中山被推举为________。 (3)三民主义的提出 ①孙中山提出的“________,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 ②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________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________、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4)孙中山组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________的发展,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____________引起了巨大震动。 3.清末预备立宪 (1)在革命运动高涨之际,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________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立宪运动造成很大声势。 (2)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________________,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3)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____________,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启思助学 1.【易错提醒】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的区别 (1)兴中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第一次提出了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纲领。 (2)中国同盟会:是1905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名师指津】教材P117“学思之窗” 阅读孙中山这段话,分析三民主义的积极意义及局限。 试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