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种中华文化的集中代表和表现的形式,它的产生、传承和发展都

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集中体现,是先辈为后代留下的不可多得优秀文化,是我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河北省有着大量的存在,这与河北省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有关,在

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劳动人民创造大量的具有河北特色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

展在今天河北省现状并不太好,没有继承人这事很多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面临的,作为后备力量的那些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者及其缺乏。甚至一些非物质文

化遗产项目已经走在消亡的边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在慢慢消失。这些非物

质文化遗产是对过往与现在的反映,而且是在社会风俗、生活习惯、故事传说、戏曲

表演、民间信仰、手工技艺等方面都有体现,它们对于当代乃至子孙后代的文化传承

和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越来越重视它们的重要性和价值。但是河北省地区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正在有很多的挑战等待着他们,传承人的断层、生存环境的改

变消失、社会大众传承意识淡薄、传承资金短缺,这些都在阻挠着河北省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传承进一步的发展下去。但是,经过深入探索,梳理这些问题,我认为构建完

善的传承人培养机制、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平台、运用现代多种媒介进行宣传、寻求市场资源补充发展资金,通过实施这些个举措可以推动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

承进一步的发展前进。

全文是在充分认知河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和保存现状的基础上开展的。采用文

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归纳综合法等研究方法,探究发现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传承模式,以及此传承模式的优缺点。通过研究河北省如今传承的主要概况,并且把

这些传承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以

便促进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能够更好的进行下去。

关键词: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第1章绪论

1.1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1.1.1选题的背景

"2004年,我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

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同时国务院给各省市

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7]。2003年12月经省编办批准成立河北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04年7月正式挂牌运转,并且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28]。“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河北省在历史上被

称为燕赵,是中华民族文明发源地之一,目前河北省有六批共819项(不包括子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立项,而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省在2006年5月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类518项中,河北有39项,占全国第4位;2008年6月公

布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10类510项中,河北有78项;目前,我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47项,由此可见河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

中占有重要的位置[2]。因此,在努力构建“文化丝绸之路”上,河北积极推动本省文化传承交流,努力的向外传播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个关键的时刻研究非物质

文化遗产传承,以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不足,促进河北乃至全国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传承进一步发展。

1.1.2选题的意义

“十里不同俗”这是中国的真实写照,在每个地方都有其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民间文化的宝藏,也是一个地方文化历史的体现。不论是

被传播还是被传承,研究一个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挖掘与探讨包括在该区

域中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所代表的各项共性的东西,都是十分值得我们去思考研

究的。2006年5月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类518项中,河北有39项,占全国第4位[2]。由此可见,这是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价值,历史地位充分肯定。在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同时也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增强民族的世

界影响力,推动河北省文化走出国门 [25].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的研究现状

(1)地方高校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

范学良(2013)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光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地方高校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要推动地方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保护[4]。

(2)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应坚持的原则

张楠楠(2014)认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改变

传承方式,加大创新力度,将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1]。

(3)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的方式

韩志芳(2009)认为,可以通过运用多种传播媒介、开拓文化市场、发挥教育优势、健

全研究机构等举措加以改进和完善,从而为丰富中华民族体育文化[2]。

(4)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意义

种海峰(2013)认为,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是民族复兴,文化转型乃至社会转型的

先决条件。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实现民族文化可持

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6]

1.2.2国外的研究现状

Kenji Yoshida(2014)提出通过集体的收藏展览的方式,让群众前来观看,这样激发群

众内心的传承意识,这样也能够提高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价值,susan Keitumetse(2016)认为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汇集到一起登记造册,然后束之高阁的方式,

既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也不能产生社会效益,不能体现它的自身价值,andiver. Pamela. B(2015)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要恢复往日的荣光,如果光靠创新是没有用的,它们应该恢复古韵,让人感到它的内涵,Barbara Kirshenblatt-Gimblett(2014)认为非物质

文化遗产是文化发展必须经过的一个过程,当一种文化不在适应社会的发展,它就成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这种方式让它们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在这个过程中人要发

挥一个“客人”和“主人”双面的角色,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25]。

1.3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研究的内容

本篇文章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例,来探讨研究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

问题,通过一般传承模式,对比成功案例的基础上,提出关于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的完善策略。首先,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先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让

群众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加的明确清晰的理解。其次,通过描述河北省非物质

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发现其现存的问题并找出其中的原因。最后针对河北省非物质

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问题提出完善对策。

1.3.2研究的方法

(1)采用文献法

文章在写作过程中,通过各种方法查找文献,收集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此外还并且如

今网络十分的我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查找。

(2)实地调查法

文章在写作过程中,随机的深入到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地,掌握非物质文化遗

产传承的第一手资料。

(3)归纳综合法

通过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它的问题,根据自己所学,归纳出到底是哪里出现问题,然后我们好对症下药。

在采用上述研究方法时,通过网络、图书等方式查阅资料和统计数据,以求得到的数

据资料准确、科学。

第2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

2.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涵义和范围.

2.1.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涵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

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

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26]。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主要强调了在我国少数民族众多的特点。

2.1.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

体的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

言; 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24]。

在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也对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范围作出了规定,其中除了包括联合国规定的,还有包括:传统美术、(梅花篆字)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

体育和游艺 [30]。

2.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古代之所以能够生存至今靠的就是传承,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最基本的了。“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可以说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的

一个真实的写照。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是在自然经济背景下的“自然

传承”,就是家庭之间“传男不传女”,师徒之间“留一手”或者说是“一辈儿只能

有一个继承人”,都讲究一脉正宗传承,这种口传心授,手把手传授的自然模式,成

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模式。

2.2.1个体自然传承的优势

由于,在古代大多数的传承人都是农民,没有能力上学,因此很少有文字记录,更不

要说编辑成册的书流传下来了。但是这样的传承模式有着它独有的优势:传承者在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往往要一身兼两职,他要向外传播,让更多的人知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历史中不断发展的,跌跌撞撞走到如今的。所谓传承,既要有人传,又要有人承。因此,传承者可以说是由学生到老师的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着被认知、接受、添加与在创作,不断完善与丰富。

在自然传承下传承人为了能够生活,为了能够延续自己的手艺,他必定会根据社会的

变化不断地改造自己的记忆,去主动的创新,而不是墨守成规,一点都不变传下来。

他们根据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等的变化,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适应水平,保持它的新鲜性。

2.2.2个体自然传承中的存在的问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个体自然传承毫无疑问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个体自然传承也显示出它所存在的

弊端。

传承动力不足,我们知道在通常情况下,个体自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其传

承主体都是自然人,在小农自然社会下,能够延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并不

是和被传承人对此项技艺富有兴趣,而是被传承人将此项技艺学到手后,可以使他凭

借此项技艺养家糊口。而现在社会环境的改变,物质极大丰富,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传承人,在拥有此项技艺后,不仅不能够让他们养家糊口,发家致富,反而会为了

责任让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让他们不得不去对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有的甚至为了生活直接丢弃,这不仅对传承人而且对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没有任何

益处。打扇鼓的表演和台词都很接地气,很有当地的风格,并且没有剧本,全靠老师傅带。但是如今演出环境的变化,让它的生存举步维艰。以至于如今大多数的表演者年龄很大,他们已经根本无法上台,而作为顶梁柱的中年人却很少学这个,这样就导致演出的班子越来越来越少,有的甚至只剩下了下道具,没有人表演了。传统的打扇鼓戏表演技艺,几乎面临失传。

传承的范围狭隘,影响力缺乏。现在,在如今的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技艺和手工艺等方面,大多数都还是绝活或独有技艺,一是因为传统传承理念和思想的影响,在对自己技艺进行传播的时候,对外人往往是只字不说,甚至对自家人都“传男不传女”。

此外,自古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因为艺人往往要依靠它养家糊口,甚至是家族的传承,因此对于自家的技艺要严格保密。就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就被牢牢地限制,传承范围被限定在一个及其狭窄的范围内。

最后造成两种后果只能有两种,第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第二,影响力被约束。在个体自然传承的模式下,一代或许只有一个人,这无形就加大了传承的风险,并且束缚了影响力的传播。

在我们看来,任何东西都需要宣传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酒香不怕巷子深”这是很小的几率出现的,一门技艺也是,只有知道的人多了才能出名,市场才大。通过宣传传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且收益,这个东西才又自身的价值,否则它也就将失去生命力而被逐渐淘汰。当今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首先得到人们普遍了解认识才能融入社会,从而让其得到社会一定的重视与保护。但传承范围的狭窄必然限制了人们对其的了解。

2.3本章小结

本章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涵义和范围进行介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一个鲜明的轮廓,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后文从传承模式,通过以河北省为例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典型模式,并分析它的优劣。

第3章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现状

3.1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概况

河北省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截至目前,据国家和省级相关部门统计,河北省蔚县、丰宁满族剪纸、唐山、冀南、河间、昌黎皮影戏等6个项目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7]。

这些个入选的从分布区域来看,在石家庄市、沧州市、廊坊市、邯郸市、邢台市、保定市这六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较为集中,这是因为历史上这一片是中华文明最早起源地之一,中华民族的文化在这里扎的根很深很深,因此也应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开发的重点地区。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较多的地区,我们发现其中例如:河北梆子、赵州桥故事传说、河北鼓吹乐、曲阳石雕制作技艺、安国药市等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具有很好的开发潜力。

3.2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3.2.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出现断层

过去的时候民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都是个体自然传承,口口相传,因此师承关系极其重要。因此,对于个体自然传承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年龄和健康状况,对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影响是很大。如果传承人年纪大了,而且身体状况很不好,同时没有传人,那么这门传承就很危险了,如今就有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面临这样的困境。虽然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走进了众多的各级学校,并且有的学校将其列入到教学计划之中,但是事实上,这些学生也仅仅是将其作为教学内容一部分来看,并没有从根本上上升成为学生的兴趣,这就造成学习的动力、激情不足。同时老艺人对于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辈子的研究,积攒的认识经验,现在年轻人不能或者说不愿意继承,造成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已经没有人,出现严重的传承人断层问题。因而,爱护老艺人,进行资料的备份,同时加大培养传承人已经是当务之急。

3.2.2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场域的消失

由于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改变,以及近代以来的战乱,造成河北省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都几乎面临过消亡。并且,因为其主要是在民间集市、节日上表演,来获得收入,在计划经济时期,各地的个体经济活动都遭到了禁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也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虽然现在的很多河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碰到春节这类大型的节日,依旧有演出活动,但是性质完全变了。

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快节奏的生活步调和工作对曾经的轻松、缓慢的生活和工作取而代之,但是这一发展的结果就是一些传承人跟不上或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节奏,无法及时创新而逐渐的被社会抛弃;年轻人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对传统的民族文化开始被忽略、遗弃甚至摒弃。同时,由于受现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极大的富裕,对于传统民俗集会的兴趣越来越少,预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日益萎缩。

3.2.3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意识淡薄

河北省传承的保护力量单一,主要是依靠地方政府保护,但是我们看到政府的保护力度和手段是有限的,这样直接导致了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力的情况发生,极其不利于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缺乏较强的社会传承思想。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使文化呈现出多样性,人们的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因而人们得到了更多的“替代品”,慢慢的开始忽略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进行传承的时候,缺乏社会上的积极的推力。这是由于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决定的,传统的自然小农经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往往依靠的是个体自然传承,传承与否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应该关心操心的,社会上的其他人不知道,也不操心,它是否能够传承下去。即便是现在,个别的民间团体想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所作为也苦于没有资源,他们的花费太高。社会上的很多

人根本就不知道,很多的人根本不愿意去学这些东西。并且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

于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例如:唐山皮影戏,打扇鼓等等,本来的受众就不多,再加上很多的东西需要手工制作成本较高,就再一次限制了它的市场的扩大,宣传的难度就进一步的加大。社会公众没有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缺乏自觉传承保护的使命感。

3.2.4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资金短缺

由于资金短缺,根本无法发动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这样造成了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到帮助,从而无奈失传。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传承和保护主要依靠的是政府,但是政府的税收是有限,而且预算也是有限的,

所以每年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拨款也是有限的,如果仅仅是依靠政府的拨款,那么很

难办成事情。因为,有太多太多的工作需要去做,如果仅仅依靠这点拨款是完全不够。应该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周正武为了振兴龙泉宝剑,将其做成工艺品,买遍了全中国,卖出了国,他开始也受资金的困扰,但是最后他的思想转变了,这样龙泉宝剑宝

剑复活了,重振威名。但是,是不是我们就要一昧的引进市场化,进行商业化经营,

这也是不对的,我们不能本末倒置,要明确我们的目的是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

要保留它的本质,它的文化内涵。

3.3本章小结

从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可以看出,我们发现河北省拥有大量的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资源,但是在河北省传承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很多已经走在失传的边缘,因为我们可以看到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被很多问题困扰着。

第4章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4.1传承人呈现“青黄不接”

过去民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都是祖辈进行传授的个体自然传承的模式,例

如现如今的相声界,师承关系、家族技艺极其重要。但是近年来,老艺人年龄不仅越

来越大,而且人数是越拉越少。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如今年轻人对许多非物质文化

遗产项目的学习没有积极性和兴趣,前提的缺乏就更加没有学习的动力,虽然已将很

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放入例如少年宫、文化馆等等这类机构的教学当中,但是

事实上,学生也仅仅是学习一个皮毛而已,甚至对它们都没有个大概的了解,只是为

学习而学习,无法深入的学习它的内涵。因此,现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上极度

缺乏能够扛起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大旗的人才,造成很多非物质文化继承、发展

都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有的一度走到消亡的边缘。而且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是需要手手相教,因为经验很重要,就像中医人们一说就是老中医,因为中医靠的就

是经验,只有时间才能让你将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透彻。因此我们要从兴趣和积

极性方面下手,让他们能够持之以恒去学习,去钻研此项技艺。但是很多非物质文化

的平台消失殆尽,传承人收入维持基本生活尚存困难,以至于他们不得不放弃祖辈的

传承,而去从事其他的工作,这样就造成很多传统技艺逐渐的退出人们的视野,以扇

骨戏为例,当年深受人们喜爱戏种,今天很多年轻的人都没有听过它,如果不加以干

预失传是必然的。因而,保护老艺人,加速的收集整理资料,培养传承人已经是当务

之急。

4.2社会的环境的改变

随着电视、网络、手机等工具的出现和发展,大量新艺术形式迅速的涌现,民间传统

非物质文化这类丰富人们文化生活技艺的影响氛围正不断缩减、消失,使年轻人对传

统非物质文化越来越淡化,甚至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本就没有听说;同时受到

国内外“快餐式”文化的影响,更加加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衰落。并且由于历史的

发展和社会经济的改变,民间的庙会,集市发生了与以前巨大的改变,计划经济的实行,个体经济被禁止,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突然改变,造成他们

失去生活来源,转而依靠别的为生,慢慢的自己一生所学就失传了。

因此现在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逐渐失去其赖以产生、发展的社

会环境。近40年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改变很大,电视出来了,电脑也出来,娱乐节目层出不穷,各类的歌曲脍炙人口,西方的舞蹈,魔术在社会普遍开来等等这

一系列,给普通人带来的可能是便利、享受,但是对于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说,就是灭顶之灾,他们的东西没有人看了,没有人买了。有了电动玩具谁还玩泥塑,有了各类娱乐节目谁还花钱看杂耍,就这样他们失业了,彻彻底底的失业了,不仅失

业了,而且他们还发现自己的东西没人愿意学,即使自己想教也没人学,就算自己的

儿子也是,就这样在他死去后就失传了。这一切都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难。

4.3 社会的宣传力度不足

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很多人的心里肯定会想到这和自己有什么关系,或许想

也不想就忽略掉了。并且如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依靠政府,有专门的政

府部门去管这件事,而在这些部门上班的人员,其实很多都是单纯是在上班,他们内

心中并没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热衷,可能仅仅是在为工作而工作。社会公众是

这样,工作人员也是这样,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能够好好的进行下去吗?答案

是肯定的,绝对是不可能。因此,我们就要通过宣传去纠正大众内心的想法,让他们

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事关他们自身切身利益的,是事关中国梦实现,实现中

华伟大复兴的重要事情,要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自觉的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

承中去。

4.4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

资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同时也是其受到制约的主要因素。

国家及河北省虽然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资金,但是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历史的古国,同时又是一个大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非常的多,蛋糕即使再大,分的人多到

手的,专项资金也是这样,根本不够分。至于地方财政就更不要多想,要知道我国的

政府是一个大政府,地方政府财政有太多的用处了,而且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人大多数是在经济发展并不太好的地区,财政本来就少,所以用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与保护的经费就少,这样无法很好的挖掘它的经济价值。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传承发展虽然获得了各级的财政支持,但是支持的力度还不够,覆盖面也还有待拓宽。

4.5本章小结

本章在总结分析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问题后,对其进行梳理,然后对其中

的原因进行分析,我提出了四个主要的原因:1、传承人呈现“青黄不接”2、社会的

环境的改变3、社会的宣传力度不足4、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

第5章完善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对策

5.1构建完善的传承人培养机制

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如今的社会发展了,已经严重的限制

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因此要转变传承的方式,这种传承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

种是基于爱好,完全基于个人对此技艺的喜爱,对此技艺进行一个粗略的学习。另外

一种则是“掌门人式”的精英培养传承人,聘请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对学生

进行教学和培养,并且要成为一种长态。传承人是传承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因此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得到保护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让他们为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传承发挥更大的力量,并且培养更多的人才,而不是窝在家里眼睁睁看着非物质文

化遗产失传。

正如我们所知对于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古老的传承

模式使得那些传承人一旦逝世,那么他们身上所承担的传承只能消亡。因而,我们要

重视传承的主体,把传承的问题解决。人,是不可或缺的,它是整个传承系统的核心。除了他们自身所负担的责任,还要传播自己所担负的传承,让更多的人知道,一人三

职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更好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因此我们要及时准确对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进行认定,在认定后借助诸多方式,诸如,培训、影像、文字

等记录此项的技艺,并且再次以后要转变传承的模式,要无私的传承给下一代。现在,河北省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已经开始转变,由个体自然传承式向开放式转变,向许多愿意学的人传授。总而言之,就是社会大团结共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

承出力,不能仅仅依靠政府。

5.2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平台

一个再好的演员都需要一个舞台,而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同样也需要一个“舞台”,一个传承的平台。在一个地区选取群众都熟知且喜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

政府应以此为突破口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吸引社会民众能够主动参与其中。举办这

样的活动,从传承角度来看,能够起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在这些活动举办

的时候,组织本地区具有影响力的非物质文化进行现场表演,诸如,武术、工艺品制

作等,而且要积极主动的与群众进行互动,让现场的群众的都自觉参与其中,我们要

做的是不只是让他们看非物质文化的表演,而是让群众体味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

乐趣,让他们回味无穷,记忆深刻。我们都知道如今的社会各种文化数不胜数,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表演平台流失殆尽,很多的传承人生活困难,而举办这样的活动,能够

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促进当地特产销售增加。这样便于传承人销售作品、展示技艺,改善传承人的生活,这样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去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是一种文化能够传承下去的不竭源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传承下去也要这样,不

能被社会淘汰或者总是在追赶社会,要引领潮流。因此创新要将它放在传承人培养的

关键。对于那些个年老的传承人来说,应该让他们在传承方式的培训上进行创新,不

应该是对他们进行强行的灌输,要更多的发挥它的能动性,让他们根据社会的流行元素,将这些流行元素和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创造出适合当今社会的新作品,而并非只是集中于原有的传承。

5.3运用现代多种媒介进行宣传

为了激发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激情和热情,国家增设了“文化遗产日”,从这里我们应该看到政府在采取积极的措施,让社会形成一种共识,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传承是社会大众都应该关注的,而不仅仅是个人和政府的。以此我们不要局限于一两种,应该借助各类的媒体,进行宣传展示,以此激发广大群众自觉意识。传承非物质

文化遗产,实际上,群众的力量即是微薄,但又是巨大的,巨大就巨大在他们可以使

非物质文化重新富有生机,让非物质文化拥有巨大的市场。

如今的社会是互联网的天下,我们要重视网络的作用,虽然河北省构建了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网和河北“非遗”数据库, 但是这还是不够,还要挖掘网络媒体的潜力,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添砖加瓦。

5.4寻求市场资源补充发展资金

兵法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也是这样的,但是他的

不是粮草而是资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中,稳定的、长效的投入资金,是

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大多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整理等工作是借

助政府拨款实施,但是政府的预算往往是有限的,这也就造成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缺乏资金,这是河北省乃至全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都要面临的困境。我们

可以看出依靠政府的拨款,由于没有市场上竞争的压力,工作的效率往往是低下的,

并且不能很好的为自己在市场中找到定位。这也就造成很多市场投资无法得到回报,

打击投资的积极性。因而,河北省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需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

过程中在资金方面力求多元化渠道。

首先,在政府方面不可能完全不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拨款,但是在拨款上要有一定的制度,不是要就给批,而是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做为一种活动,并且形成一种拨款

机制,以此方便活动开展。其次,在投资方面,政府应当向西方的发达国家学习,创

设传承基金,对于那些拥有市场前景和潜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这些基金推动,促进其发展。同时,政府还应该出台优惠而政策,去专门扶持这些企业,以此能

够对社会产生吸引力,加快基金的融资。我们做了这么多的努力就是能够使其进入市

场运营,因此要建立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但是在引入市场后,我们可以食品类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了巨大的成功,而其他的项目依旧是原地踏步,发展困难。其

实其根本原因还是市场,产品、服务没能符合社会的需求。因此我们发现促进非物质

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就是市场,要推动传承人走市场化路线,通过自身的经

营效益促进发展。

再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需要借助政府的政策导向,通过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能够

更加方便的吸纳社会资金,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充足的资金。就目现在而言,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中社会资金的规模仍旧是缺乏规模的。因此政府应该提

供优惠政策,降低社会资金的准入点。同时,通过运用宏观的经济杠杆,为那些企业

加油,助跑。

5.5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是针对存在的问题,对其提出完善的对策,以期促进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更好的发展,针对上文的四点原因,我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四点建议:1、构建完善的传承人培养机制2、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平台3、运用现代多种媒介进行宣传4、寻求市场资源补充发展资金

结论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归纳综合法等方法,得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

产传承发展困难,因为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缺少继承人,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

梯队短缺。因此造成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走在消亡的边缘,这些非物质文化

遗产项目正在慢慢消失,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更多的去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正

如我们所知,因为长期性和系统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一个显著特征,所以需要

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这就要求政府和媒体要起到主动引导作用,也要发挥公众

积极主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作用,同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既要有物

质性保障,也要有制度性保障。我们要做好以下四点:

第1、构建完善的传承人培养机制,转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传承方式,改变个体

自然传承的原始方式,让个体自然传承式向开放式转变,向许多愿意学的人传授,使

之培养出更多这方面的人才,将其传承下去。

第2、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平台,在一个地区要重新构建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

目表演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现荣光,引起大家的兴趣,吸引大

家学习的兴趣。

第3、运用现代多种媒介进行宣传,借助网络、广播电视、报纸、学校教科书等多媒

体的宣传展示,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专题宣传,以激,发自觉传承保护的激情。

第4、寻求市场资源补充发展资金,政府的拨款是有限的,如果想要更好的传承下去,不能仅仅的依靠它,而应该进行市场融资,引进市场资金经行发展。因此政府需要发

挥的领导作用,通过借助政策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吸纳社会资金,给予传承和开发“非遗”资金的支持。

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历史的演进中逐渐出现的,并且出现至今的时期久远,而且

多存在于乡村百姓的地头生活中,由于知识的限制,因此多是口头流传、代代相传,

在查阅文献时,有很多的困难。河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传承人每年不断发

生变化,有些论述未能使用最新资料,得出的统计略有出入。对于论文中的疏漏之处,请老师们给予指导,从而便于提升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张楠楠.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研究.[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14

[2] 韩志芳.河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探析.[J]. 河北省体育学院学报,2009

[3] 张媛媛.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定常山战鼓的保护与传承现状的究.[J].科技风,2015

[4] 范学亮.河北省地方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对策研究.[J].才智,2013

[5] 章杰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遂昌昆曲“十番”为例.[D].浙江海洋大学,2017

[6] 种海峰.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

[7] 姬玉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D].南京大学,2017

[8] 佘振华. 现代化进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话. [J].文化遗产研究,2016

[9] 刘明阁. 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 [J].江汉论坛,2012

[10] 李春艳. 地方高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人文论坛,2009

[11] 池志勇.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研究.[J].才智,2014

[12] 刘琳.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

[13] 王颖.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现状研究.[J]. 百家论点,2017

[14] 李炯.周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研究.[J].艺术文化交流,2017

[15] 杨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3

[16] 刘喜山.模式视角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困境与突围.[J].体育文化导刊,2018

[17] 艾冬梅.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开发研究.[J].综合论坛,2015

[18] 马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推广. [J] .大舞台,2013

[19] 吴川.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困境. [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

[20] 李军.河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影响因素分析.[J]. 当代体育科技,2014

[21] Tomas Lopez-Guzman .International tourism and the UNESCO categor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e. 2016

[22] Barbara Kirshenblatt-Gimblett .Inside the Museum: Curating between hope and despair: POLIN 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Polish Jews. [J]. East European Jewish Affairs.2015

[22] Jishu Shao .On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J].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2014

[2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R].2003

[24] 司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问题. [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25] 孙雅坤.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研究. [D].河北经贸大学.2014

[26] 王释云.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播策略. [J].河北大学学报.2014

[2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R].2003

[28] 宋本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手工技艺. [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

[29]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EB/OL].2018

[30]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Z].2011

[31] 王丽莎.浅谈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公共人文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Z]. 2015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背景及意义

1、绪论 1.1研究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截至2013年12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7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特别是那些历史上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或是创立较晚的众多少数民族,他们的历史,则是在创世神话中表述,在民间传说中记载,在群众口头上流传。民族传统文化乃是各民族依存的前提,传统文化的消失,便意味着一个民族的解体。而现如今,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的大潮中,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正受到外来文化的强势撞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成为我们民族处在大的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重要而又急迫的问题。 1.2研究意义 第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的必然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多样性,维护文化生态平衡,使得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之间求同存异,相互补充,取长补短。能够在一定程度

大学生应该怎样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大学生应该怎样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大学生应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做呢?其他的不说,就从我们大学生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大学生怎样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吧!大学生是社会文化传承的优秀群体,具有文化优势、教育传承优势,我们应积极探索利用学生社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提高自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和参与保护工作的自觉性。 首先,学校是知识传授、文化传播、技术创新的大本营,我们应该认识到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学校通过老师为我们营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的平台,了解更多的关于非物质遗产的知识,融入非物质文化学生社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保护,更清楚的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次,现在全国有近20所大学开设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专业方向,各高校和各地研究机构的不少理论研究人员正在进行这一方面的研究,以高校为基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意识的普及,是合乎国家民族文化复兴的举措。为此,各个高校应该普遍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方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以配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全国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们应该响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号召,积极参与,我们大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多少都保持着对自己地方民间民俗活动、文化活动的印象,有些学生还有着相当的感情。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也是非常

丰富的,有些技艺为大学生所喜爱,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投入一些传统技艺的学习,了解更多的社会地理文化的不同,亲身接触知识和技艺,并成为其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覆盖面,促使更多的年轻人投入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年轻人的积极参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不哀的关键。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之所以濒临危机,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年轻人根本就没有参与,导致其传承乏人,濒临断绝;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一刻不可放松,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保护非物质遗产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受许多条件因素影响,我国原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着猛烈的冲击。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出一条保护和传承这种鲜活的文化的道路。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我国有着曾经灿烂多彩的文化发展历史,五千年漫长时间的文化传承给我们留下的是丰富厚重、种类繁多、各具地方或民族特色的非文化物质遗产——口技、说书、京剧、庙会……数也数不清。这些遗产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1、定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2、范围 ①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②传统表演艺术。 ③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⑤传统手工艺技能。 ⑥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境堪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知识点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的特点:系统性活态性(它包括文物、遗址、建筑群) 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古遗址,墓葬,建筑、石刻、石窟、壁画及近现代的不可移动性文物如石窟、可移动性文物如各个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 文化遗产:祖辈创造出来的保留至今的历史遗存。 文化遗产学是一门新兴的职业性学科,涵盖十分广阔,内涵丰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有利于文化传承的的多样性,丰富性。 概念: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时代相传的文化传统表现形式如口头传说叙述,关于自然界和宇宙知识的探索,婚俗节庆礼仪风俗、传统手工技能还包括与上述形式相适应的文化空间。 特性:时间性,空间性,文化性。 文化线路:代表了人类的迁徙与流动:代表了一定地区内国家和地区贱人们的交往: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 意义:促进了文化的思想之间的交流,但是他必须集中在一个与其有历史联系与文化遗产相关联的动态系统性。 产业遗址:农业遗址、工业遗址,商业遗址 文献遗产:世界记忆工程 产生条件:可能性,具有丰富的资源、必要性保护和传承 独特的视野和视角 第一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的探索,告诉我们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的深杜挖掘,告诉我们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规律的探索,告诉我们该怎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公约和世界遗产组织的形成 第一阶段:20C三十年代国际组织国际联盟提出并倡导通过国际合作来保护人类的遗产。

第二阶段四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并设立国际资金来保护国际遗产。 第三阶段持续20多年的抢救努比亚遗址的救援和活动是催生世界遗产公约诞生的直接诱因。 2世界遗产公约的诞生 在国际社会拯救阿布辛贝勒神庙活动的影响下对文化遗产的法定保护进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工作议程上来,世界文化遗产概念也已成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一个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国际遗迹和遗产委员会)就保护文化遗产起草了一个公约,同时美国和世界自然遗产联盟合作,对自然遗产保护进行归纳,并提议将自然遗产保护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同一个法律中。 世界遗产的内容: ①却定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定义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条件。 ②指出缔约国在确定了潜在遗产方面的责任,以及他们在保护这些遗产时所起的作用。

(完整版)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现状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现状 联合国教料文组织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保护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自燃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逐渐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整个遗产保护中的特殊性和龍要性,进而将其提到了议事日程.并柱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S动。菲物痕文化遗产的保护既是牡界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 也是社会发理摄出的新课黒。 为了有效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联舍国鞍科文组织于19貯年11月通过了f人类门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宣言h并于2000年4 月开始实施即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我作”项目。2C03 10月17 0;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歳文化遗产公约汕使世界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国际公约的保护?中国政府意识到现代化进程中抢敕与保护民旗民间传统文化的巫要性,积靱参与国际间的苗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天浊和加强国际间在1E物质立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借鉴眩界吝国的成功经验"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社会各方曲对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還产宥成效的工作,投入大绘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并采取许參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 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得對加强和改进』中国政府討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止在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进程.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

合作,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在当代中国形成高潮。国家加强了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法规建设;“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①也取得一定成就;同时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在全社会形成渓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气。 JC次,中国政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织机构。确保这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科学、有序地开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我国的非饬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由文化部门主倍上升为政府主导,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再次,社会团体、科研机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显希成绩,髙等院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也起到策要作用。 随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在群众中的展开和保护理论工作的全面深入,现时期保护的工作逐渐深入到针对具体的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寄存的载体上,这也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加具有完整性和原生态性。 对于文化遗产来说,我们不仅要有自觉的保护意识,更要有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这是保护我们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亜要保证.面对文化遗产首先是请有关专家研究、鉴定,审定其文化价值与文化彩响力,其次就是选定一种合适的保护方式。目前的方法主要有: 1)活化石保护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保持恒定的、原初的文化形态,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容易做到,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却会出现一些问题和闍难。活化石保护方式是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最高境界,也是针对鼓有价值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方式9 2)博物馆保护方式.文化遗产不可能都用活态的传承來使其水续于世,通过博物馆的展览、播放让人们认识了解这一文化现象与存在,也体现了它的文化传承价值。 3)家庭传承方式.对一些个体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用家庭传承方式是最有效的,文化部门可采取生活补贴、收购收藏等方式进行鼓励,有市场前崇的手艺项目可以让其办班招生,便地方手工艺晶走向市场、社会,在更广阔的空间发展。 4)学校教育方式。学校教育是最有彩响力最有价值的民间艺术继承方式,民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2008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中医药理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作者荣子涵 系别电气与信息工程系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年级08级 学号0828150088 成绩 指导教师张春香 2010年08月21日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 中医药理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社会实践主要内容: 摘要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东方国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内容源 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严峻挑战,学会结合国情,借鉴经验,探索出一条保护和弘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医药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挑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1900年发表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首次提出四大文明古国的概念,然而在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王国、古印度这四大文明古国中,除中国外,其他的三大文明发源地的历史都没能延续至今。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五千年的历史,无数的王朝被覆灭,又有新的统治者站起来,然而哪怕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外敌入侵战争——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也没能打断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五千年的延续,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流传至今的都是中华文化中的精髓。然而对于这些精髓我们并没有好好的保护与利用,只是任他们自生自灭。 2001年中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愈来愈多的与世界接触,我们喊着让中国国际化世界化,可是那样的后果是我们始料未及的。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慢慢的被人们所淡忘。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的出台,人们才意识到原来还有这么多东西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一些事情我们经历的久了,就会忘记它不平常的来历。直到韩国抢先注册端午节这一原本属于我国的纪念节日后,我们才真正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青睐。《乐府诗集》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中的女英雄花木兰。然而当下又有多少人不是一边吃着快餐一边看着迪士尼版的《花木兰》。迪士尼乐园中被许多美国土生土长的卡通人物围绕的木兰亭即灿烂夺目又让人觉得不合时宜。若木兰真的知道了,恐怕现在又要多叹息了。中国的茶文化具有几千年的历史背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饮茶始

中国非遗都有哪些

中国非遗都有哪些 中国48处世界世界遗产.至2014年6月,中国已有47处自然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使我国世界遗产增加至47处,位于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排名第二,仅次于拥有50个世界遗产的意大利。 1、山东泰山:泰山(山东泰安市)、岱庙(山东泰安市)、灵岩寺(山东济南市)1987.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首个双重遗产) 2、甘肃敦煌莫高窟1987.12 文化遗产 3、周口店北京人遗址1987.12 文化遗产 4、长城1987.12 文化遗产 5、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987.12 文化遗产 6、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7.12 、沈阳故宫(辽宁)2004.7 文化遗产 7、安徽黄山1990.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8、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9、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10、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11、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 12 文化遗产12、山东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及孔林)1994.12 文化遗产 13、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994.12 文化遗产 14、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1994.12 文化遗产

15、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16、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 文化景观 17、苏州古典园林1997.12 文化遗产 18、山西平遥古城1997.12 文化遗产19、云南丽江古城1997.12 文化遗产 20、北京天坛1998.11 文化遗产 21、北京颐和园1998.11 文化遗产 22、福建省武夷山1999.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3、重庆大足石刻1999.12 文化遗产 24、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2000.11 文化遗产 25、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2000.11、明孝陵(江苏南京市)、明十三陵(北京昌平区)2003.7、盛京三陵(辽宁沈阳市)2004.7 文化遗产 26、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000.11 文化遗产 27、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2000.11 文化遗产 28、云冈石窟2001.12 文化遗产 29、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观2003.7 自然遗产 30、吉林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2004.7.1 文化遗产 31、澳门历史城区2005 文化遗产 32、四川大熊猫栖息地2006.7.12 自然遗产 33、中国安阳殷墟2006.7.13 文化遗产 34、中国南方喀斯特2007.6.27 自然遗产(2014..6.23增补二期) 35、开平碉楼与古村落2007.6.28 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体验,是一个天然的旅游品牌。现今中国各地着力于结合当地文化推出具有在地特色的旅游体验,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和发展迅猛的旅游业完美契合,并借观光之名推广文化之美,既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发展了当地的经济。本文将以新疆博湖县为例2014年5月,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批准博斯腾湖景区为国家5A级景区。详细分析和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这一观点。 标签: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博湖县 一、绪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国都被重视,中国也在不断的申请新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推广已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方政府也配合中央,积极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推广工作中去。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审美追求的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如何完美的结合文化和经济变得十分重要。要做到既要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推广不被破坏而且能发展当地经济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怎么样平衡两者具有很大的学问。新疆博湖县作为我国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旅游开发圣地,是一个可以用来分析的好列子。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简述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定义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种传承文化的表现形式,当然是以人为本。”[1]新疆博湖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于当地少数民族日常生活,表现的也是蒙、维等少数民族一直以来传承下来的文化。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不同的划分标准就有不同的类别。比如说按照等级来分,主要有世界级、国家级、省级等依次往下。”[2]这里要说明的是按表现形式来分。主要类型有:表演艺术、民俗、传统手工艺、语言文学类、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等。这样的划分比较详细,而且易于区别。 新疆博湖县被称为“塞外江南”,除了景色优美之外,独特的文化是一个招牌。诸如沙吾尔登,托布秀尔,蒙古刺绣,蒙古长调,蒙古服饰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游客。这其中就包括了传统手工艺,民俗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利弊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议书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议书 文化遗产是人类灿烂文明、辉煌历史和非凡创造力的集中体现与智慧结晶,是历史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记忆,是后人传承历史、继往开来的文化源泉,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下面是为你整理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议书,希望对你有用!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议书篇1 朋友们: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创造了瑰丽多彩、蔚为大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其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担当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维护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我国在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同时,还主动与周边国家合作,为跨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资源建立联合保护的工作机制。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民众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卓越创造力和思想情感

的体现,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在广大民众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不断地再创造,为我们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增强了对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创造力的尊重。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来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指出,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城镇建设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在2014年文化遗产日(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2014年为6月14日)期间,文化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将以非遗保护与城镇化同行为主题,在全国所有城乡社区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让广大民众更方便、近距离地了解非遗,参与保护。在此,文化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共同向全国发出倡议:非遗传承,人人参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民众,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主体。人人参与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保护。 我们相信,有您的参与,那些祖辈们唱过的歌、跳过的舞、扮过的戏、做过的手工以及传统的民间实践活动和高度智慧的思维方式将重放异彩,为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而您,将获得参与非遗实践活动的教益和快乐;在与祖先、

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必要性(参考内容)

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必要性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传承、和发展始终由其载体――“传承人”来完成。他们掌握并传承着古老的民间文化知识和民族技艺的精髓,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如果没有了传承人,就丧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没与传承人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延续,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习所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所谓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由各级人民政府文化部门认定,能熟练掌握某种非遗项目技法,且具有权威代表性或社会大众公认影响力的非遗项目传承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有着严格的标准,同时他们也承担着法律赋予的更多义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了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标

准,具体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指由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批准认定的,承担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传承和保护责任,具有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的传承人”。 二、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紧迫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传承、和发展始终由其载体――“传承人”来完成。他们掌握并传承着古老的民间文化知识和民族技艺的精髓,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如果没有了传承人,就丧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没与传承人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延续,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 三、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必要性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靠传习所进行,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将担负起以下功能:在传习所场馆内开展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研究和展演工作,建立传承机制、大力培训传承人,做到后继有人,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例如保存、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案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知识。小组合作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报。增强民族自豪感、热爱民间艺术。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小组合作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报。 设计理念: 通过自己在课前搜集一些相关资料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些。小组的合作学习也是推动学生主动去了解知识的活动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相关资料: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二)讲授新课: 1、龙泉窑青瓷 (1)出示龙泉窑青瓷图片 (2)龙泉窑青瓷制作过程 2、传统木 3、浙江泰顺溪东桥 中国传统木拱桥营造技艺,是中国古代匠师在几千年的营造过程中积累形成的 精湛技术和丰富经验,它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所以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称为中国桥梁建筑技术的“活化石”。

4、雕版印刷技艺。 5、兰亭集序(书法唐摹本)晋代王羲之。 提问:你能从“道”字的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演变中感受不同书法的艺术特点吗? 学生:…… 6、如来佛观音菩萨像(西藏唐卡) 作业要求: 1、你有哪些想了解、不熟悉的文化遗产? 2、收集一些中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资料。 3、结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同学们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 归纳小结: 口头传承; 表演艺术; 社会风俗; 传统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市政协科教文史委 根据市政协双月协商座谈会工作分工,科教文史委牵头筹备了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协商活动。通过本地观摩,外出参观,听部门情况介绍,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初步了解,现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库。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通过传承人来完成的文化遗产。目前,我市许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都年事已高,比如的传承人,的传承人等。这些人的身体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非遗项目的损坏或者消亡。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密切合作,进一步健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影音、文字资料库,以供将来教学、研究时使用。一要利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全面完成所有非遗项目的影音采录工作,包括传承人口述史、技艺流程、剧目或者节目、仪式规程等等。要让每一个非遗传承人、每一种非遗文化、每一个非遗项目、每个项目的所有细节,都以最完整的形式原汁原味保留、记录下来。二要整理好历史非遗资料。许多历史非遗资料,由于时间久远,当时的文字记录、录音带、录像带等难免出现发霉、老化现象,建议用数字化手段重新翻新保存。三要做好非遗资料的挖掘工作。对一些缺失的或者仍然散落在民间的非遗文化及项目,要及时进行挖掘和收集,查漏补缺,比如要及时收集散落民间的剪纸老纹样等,使档案库更加完善。

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地传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是解决其传承的重要手段。因此,和被动保护相比,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讲堂,同时做到广播有声、电视有影、报刊有文,让普通群众、下一代了解非遗文化、热爱非遗文化、甚至愿意传承非遗文化,是保护非遗文化的更加长远、高效之计。一要做好对“下一代”的传播,推动合适的非遗项目进课堂,使学生增强“非遗”保护意识,培养学习和保护“非遗”的兴趣。建议有关部门联手,让等武术类项目进入小学、初中、老年大学的体育课程;让等项目进入各类学校手工课,让民俗、非遗类音乐等项目进入各类学校音乐课。二要做好对机关干部、教师、大企业等集中性群体的传播,推动相关非遗项目进各种讲堂。比如,等同志,既是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又有着丰富的民俗知识和很高的文化素养。建议有关部门让他走进学校、机关、老年大学等讲堂,宣讲等传说。三要做好在全社会的普及性传播,让非遗专栏进入报纸、电视台、电台。建议有关部门共同努力,把更多的非遗文化和项目做成喜闻乐见的动漫、公益宣传片、公益广告等,使之真正在生根发芽。 三、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题材和内容。青州的农民画产业现在正在兴起,其题材和内容大多来自于当地人的吃穿住行,很具乡土气息。比如当地的特产水果银瓜就是农民画的热门题材,许多福禄寿喜画作就是用银瓜排列组合而成的,很受当地人和外地游客的欢迎。建议我市相关部门也能够引导非遗传承人借鉴这种经验,不断拓展非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题材和内容,将之和我市经济、社会、文化、旅

河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30项) 一、民间文学(5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 1-1 耿村民间故事石家庄藁城市 2 1-2 河间歌诗沧州河间市 3 1-3 孟姜女故事传说秦皇岛山海关区 4 1-4 邯郸成语典故文化邯郸市 5 1-5 牛郎织女传说邢台内丘县 二、民间美术(10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6 2-1 武强木版年画衡水武强县 7 2-2 衡水内画衡水市 8 2-3 蔚县剪纸张家口蔚县 9 2-4 丰宁满族剪纸承德丰宁满族自治县 10 2-5 曲阳石雕保定曲阳县 11 2-6 内丘神码邢台内丘县 12 2-7 玉田泥塑唐山玉田县 13 2-8 辛集农民画石家庄辛集市 14 2-9 无极剪纸石家庄无极县 15 2-10 白沟泥塑保定高碑店市 三、民间音乐(20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6 3-1 冀中笙管乐保定涞水县 (高洛音乐会) 17 3-2 霸州笙管乐廊坊霸州市 (高桥音乐会、 胜芳音乐会、 张庄音乐会) 18 3-3 河北鼓吹乐(永年)邯郸永年县 19 3-4 河北鼓吹乐(抚宁)秦皇岛抚宁县 20 3-5 固安笙管乐廊坊固安县

(屈家营音乐会、 小冯村音乐会) 21 3-6 承德清音会承德市 22 3-7 广宗太平道乐邢台广宗县 23 3-8 常山战鼓石家庄正定县 24 3-9 藁城战鼓石家庄藁城市 25 3-10 子位吹歌保定定州市 26 3-11 安次区笙管乐廊坊安次区 (军卢村音乐会、 南响口梵呗音乐会、 后屯音乐会) 27 3-12 雄县古乐保定雄县 28 3-13 竹林寺寺庙音乐张家口阳原县 29 3-14 辛安庄民间音乐会沧州任丘市 30 3-15 涉县寺庙音乐邯郸涉县 31 3-16 里东庄音乐老会廊坊文安县 32 3-17 任丘大鼓沧州任丘市 33 3-18 河间大鼓沧州河间市 34 3-19 磁县迓鼓邯郸磁县 35 3-20 唐山花吹唐山唐海县 四、民间舞蹈(20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36 4-1 昌黎地秧歌秦皇岛昌黎县 37 4-2 井陉拉花石家庄井陉县 38 4-3 徐水狮舞保定徐水县 39 4-4 沧州落子沧州南皮县 40 4-5 易县摆字龙灯保定易县 41 4-6 隆尧招子鼓邢台隆尧县 42 4-7 抬花杠石家庄栾城县 43 4-8 篓子灯唐山丰南区 44 4-9 青龙猴打棒秦皇岛青龙满族 45 4-10 葛渔城重阁会廊坊安次区 46 4-11 晋州官伞石家庄晋州市 47 4-12 赞皇铁龙灯石家庄赞皇县 48 4-13 黄骅麒麟舞沧州黄骅市 49 4-14 丰宁蝴蝶舞承德丰宁满族 50 4-15 曲周龙灯邯郸曲周县 51 4-16 抚宁太平鼓秦皇岛抚宁县 52 4-17 二贵摔跤承德隆化县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遗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 一、内容 二、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发展现状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7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 中国文化遗产日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国家文物局2005年8月16日正式宣布采用金沙“太 阳神鸟”金饰图案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中英文文字采用“中国文化遗产”, “China Cultural Heritage”。 中国文化遗产歌曲《寻找与守望》 《通知》说,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类和非物质类。物质类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区、名村镇。非物质类包括:口头传统、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等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空间。政府希望通过设立“文化遗产日”,使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全面加强。到2010年,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保护文化遗产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全国“文化遗产日”并没有像人们预想的那样,选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而是确定在没有任何特殊意义的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这样做旨在使这个“文化遗产日”具有更为广泛的代表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2010年10月在济南举办。 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2012年9月在山东枣庄举办。 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2014年10月10日至13日在济南举办。以“非遗:我们的生活方式”为主题

中国非遗都有哪些

中国非遗都有哪些 中国48处世界世界遗产、至2014年6月,中国已有47处自然文化遗址与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使我国世界遗产增加至47处,位于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排名第二,仅次于拥有50个世界遗产的意大利。 1、山东泰山:泰山(山东泰安市)、岱庙(山东泰安市)、灵岩寺(山东济南市)1987、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首个双重遗产) 2、甘肃敦煌莫高窟1987、12 文化遗产 3、周口店北京人遗址1987、12 文化遗产 4、长城1987、12 文化遗产 5、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987、12 文化遗产 6、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 7、12 、沈阳故宫(辽宁) 2004、7 文化遗产 7、安徽黄山1990、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8、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9、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10、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11、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 12 文化遗产12、山东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及孔林)1994、12 文化遗产 13、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994、12 文化遗产 14、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 1994、12 文化遗产 15、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16、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 文化景观 17、苏州古典园林1997、12 文化遗产 18、山西平遥古城1997、12 文化遗产19、云南丽江古城1997、12 文化遗产 20、北京天坛1998、11 文化遗产 21、北京颐与园1998、11 文化遗产 22、福建省武夷山1999、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3、重庆大足石刻1999、12 文化遗产 24、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2000、11 文化遗产 25、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 2000、11、明孝陵(江苏南京市)、明十三陵(北京昌平区) 2003、7、盛京三陵(辽宁沈阳市)2004、7 文化遗产 26、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000、11 文化遗产 27、四川青城山与都江堰2000、11 文化遗产 28、云冈石窟2001、12 文化遗产 29、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观2003、7 自然遗产 30、吉林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2004、7、1 文化遗产 31、澳门历史城区2005 文化遗产 32、四川大熊猫栖息地2006、7、12 自然遗产 33、中国安阳殷墟2006、7、13 文化遗产 34、中国南方喀斯特2007、6、27 自然遗产(2014、、6、23增补二期) 35、开平碉楼与古村落2007、6、28 文化遗产

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对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内容。口头传承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议、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其保护的意义是什么,进而制定如何保护的对策,才能够使那些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的。 田青教授在“珠海大讲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中说过:我们为什么要保护传统民俗文化,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的DNA。我们的所有的古老的传统包括我们的民俗,在面对现代化的时候,都是弱势文化,不保护提倡就会消亡。因此保护“非遗”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迫在眉睫。但是,我们在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时候要作要对精神家园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又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既需要各部门团结协作又需要确定各自的职能、履行相关的责任。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关系到文化血脉的传承、精神家园的维护、和谐文化的建设,关系到民族文化身份和国家文化主权的维护。关系到人类文化多样性及其可持续性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的文化它的价值不单体现在传承人创作的作品更在于传承人所拥有的技艺技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民间,生存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没有任何文化形式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的是他们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失去了传承和传承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复存在。 保护文化遗产具有很多现实的意义。 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应对各种现代性危机以及严重的社会问题。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世界的合作与交流、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构建和谐世界。四、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多样性,维护文化生态平衡,使得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之间求同存异,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我国及世界文化的和谐发展。五、《伊斯坦布尔宣言》中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能够增强人类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同时也是创造性和文化创作的主要源泉之一。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能够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真正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保护意识,有利于实现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从而更有力的反作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促使其早日完成这一系统而艰巨的任务。 综上所述,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等特点,并且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基因,是人类生命的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种中华文化的集中代表和表现的形式,它的产生、传承和发展都 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集中体现,是先辈为后代留下的不可多得优秀文化,是我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河北省有着大量的存在,这与河北省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有关,在 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劳动人民创造大量的具有河北特色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 展在今天河北省现状并不太好,没有继承人这事很多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面临的,作为后备力量的那些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者及其缺乏。甚至一些非物质文 化遗产项目已经走在消亡的边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在慢慢消失。这些非物 质文化遗产是对过往与现在的反映,而且是在社会风俗、生活习惯、故事传说、戏曲 表演、民间信仰、手工技艺等方面都有体现,它们对于当代乃至子孙后代的文化传承 和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越来越重视它们的重要性和价值。但是河北省地区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正在有很多的挑战等待着他们,传承人的断层、生存环境的改 变消失、社会大众传承意识淡薄、传承资金短缺,这些都在阻挠着河北省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传承进一步的发展下去。但是,经过深入探索,梳理这些问题,我认为构建完 善的传承人培养机制、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平台、运用现代多种媒介进行宣传、寻求市场资源补充发展资金,通过实施这些个举措可以推动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 承进一步的发展前进。 全文是在充分认知河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和保存现状的基础上开展的。采用文 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归纳综合法等研究方法,探究发现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传承模式,以及此传承模式的优缺点。通过研究河北省如今传承的主要概况,并且把 这些传承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以 便促进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能够更好的进行下去。 关键词: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第1章绪论 1.1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1.1.1选题的背景 "2004年,我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 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同时国务院给各省市 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7]。2003年12月经省编办批准成立河北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04年7月正式挂牌运转,并且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28]。“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河北省在历史上被 称为燕赵,是中华民族文明发源地之一,目前河北省有六批共819项(不包括子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立项,而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省在2006年5月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类518项中,河北有39项,占全国第4位;2008年6月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