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大纲说明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大纲说明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大纲说明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大纲说明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大纲说明

长沙市人民政府

二OO八年三月

目录

引言 (1)

第一章现阶段长沙市土地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7)

第一节中心城市有待快速扩展,而目前规模偏小 (7)

第二节土地资源供求矛盾日益尖锐 (7)

第三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难度进一步加大 (8)

第四节城乡、区域土地利用尚需加大统筹力度 (9)

第二章关于土地利用规划基础数据 (10)

第一节规划基期年现状数据的来源 (10)

第二节2005年更新数据与变更数据比较 (10)

第三节土地利用基础数据的使用 (13)

第三章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14)

第一节经济发展目标 (14)

第二节人口和城镇化率 (16)

第四章关于建设用地规模 (20)

第一节建设用地规模 (20)

第二节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 (26)

第五章关于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28)

第一节耕地保有量 (28)

第二节基本农田保护 (31)

第六章关于中心城市土地利用 (33)

第一节中心城市发展规模 (33)

第二节中心城市主要扩展方向 (36)

第三节中心城市发展边界 (37)

第七章关于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39)

第一节城镇发展格局 (39)

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40)

第三节规划指标分解 (44)

引言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以下简称规划修编)和土地管理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规划修编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国家有关部门先后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关于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和修编前期调研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133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32号)、《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中“四查清、四对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182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和《报国务院审批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大纲评审办法》(国土资发[2006]54号)等文件。湖南省对规划修编工作也十分重视,下发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5]32号文件的通知》(湘政办发[2005]30号)等文件,对规划修编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国土资源部和湖南省对规划修编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长沙市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形成了《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现对大纲中若干问题给予说明。

(1)规划修编背景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长株潭城市群被列为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沙市确定了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成为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各用途建设用地需求都将显著增加。同时,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也必须保证足够的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导致长沙市土地资源相对不足的约束性进一步加大。如何解决日益尖锐的土地供需矛盾,保障长沙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现阶段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为了适应党的“十七大”以来的新形势、新要求和国家、湖南省一系列战略政策调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统筹协调各用途用地,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一步严格土地管理、加强耕地保护,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有必要进行新一轮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2)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快速增长、土地供给约束日益加大的形式下,坚持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强化规划的控制和引导,妥善处理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关系,土地利用和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①强化了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2005年长沙市耕地保有量289115.43公顷,在长沙市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九年间,耕地面积仅有小幅减少,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248000.00公顷,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日益严格规范。②推进了建设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建设用地产出率由1997年的42.48万元/公顷增加到2005年的94.97万元/公顷,提高了123.56%。③规范了土地开发复垦整理。1997-2005年,长沙市土地整理补充耕地417.22公顷,土地复垦补充耕地45.46公顷,未利用地开发补充耕地1957.44公顷,低坡园林地开发补充耕地3459.72公顷,改变了规划实施前基本只占不补的局面,缓解了耕地数量急剧下降的趋势,有效缓解了土地供需矛盾。④促进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注意妥善处理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1997-2005年,全市累计实现生态退耕面积约3520.75公顷,土地退化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上一轮规划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①规划目标相对单一,与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全面保障要求不相适应,制约了规划作用的充分发挥。②规划所确定的主要指标与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不相适应。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偏小,基本农田保护率偏高,制约长沙市建设用地空间的扩展。③建设用地指标分配不尽合理。由于上一轮规划对郊区经济和开发区的快速发展估计不足,在用地指标分配上基本采取了平均分配的办法,但规划实施以后,一些县(区、市)经济迅猛发展,建设用地需求相对集中,局部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

④上一轮规划前瞻性不够,对土地利用变化缺乏适应性。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规划跟着项目跑的现象,其总体控制作用发挥不充分。

(3)本轮规划的目标与任务

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在保护全市耕地资源的基础上,统筹供给、需求、利用的关系,通过控制总量、优化结构、盘活存量、挖掘潜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妥善处理保护资源、保障发展与建设生态的关系,不断提高土地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目标,规划重点完成以下任务:①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协调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等相关规划的用地空间。②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合理安排各用途规划用地。③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合理确定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规模和范围。④加强用地存量挖潜,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保障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的合理用地。⑤加强生态建设、环境整治及历史文物保护,促进长沙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4)规划修编指导思想与原则

按照国家、湖南省对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和对土地管理的要求,并根据长沙市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状况,《大纲》明确提出了修编的指导思想:执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立足“中部崛起”战略,积极推进“3+5”城市群建设;服务于建设国家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示范区的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区域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大纲》提出了本轮规划修编必须坚持的5项原则,即:

①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

②大力推进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③统筹城乡、区域土地利用,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④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

⑤强化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能力。

(5)规划修编的组织

规划修编始终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方针。2006年5月,长沙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下设规划修编办公室,由长沙市国土资源局牵头,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县(区、市)国土资源局成立工作组、部门联络组。工作组由市国土资源局有关处室相关成员组成,负责规划编制的日常工作;部门联络组由工作组成员及各部门联络员组成,联络员按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开展工作,负责向规划修编办公室提供有关资料和收集部门意见。长沙市聘请湖南省省国土资源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市直有关部门的专家组成专家咨询组,负责论证审查规划修编重大问题,对规划方案中重大土地利用问题进行咨询论证,对县级规划进行技术指导。

经筛选,长沙市最终确定南京大学、长沙永信评估咨询有限公司、长沙佳源土地规划咨询有限公司和华中农业大学等省内外单位为规划修编技术合作单位。其中,南京大学为第一技术负责单位,对整个修编工作负技术总责。

2006年7月10日,长沙市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会上要求规划修编工作应该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协调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强调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同时,会议通过了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修编工作方案并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做出总体部署。随后,工作方案报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批准,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全面启动。

(6)规划修编前期研究

根据国家、湖南省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总体部署,结合长沙市自身的特点,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期研究在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和“四查清、四对照”工作的基础上,共设立了12个研究专题。

《长沙市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围绕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要求,立足解决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土地利用问题,提出了“‘3+5’城市群协同发展、内融翼优、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战略。

《长沙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在综合考虑长沙市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上,确定了规划期末长沙市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长沙市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研究》根据城乡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对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工业用地和重大区域基础设施项目用地的空间布局进行了优化,提出了中心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的方向和范围。

《长沙市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研究》提出了长沙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及分区管制政策建议,同时按照区域和城乡统筹协调的原则,统筹安排长沙市各用途建设用地,制定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

《长沙市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提出了长沙市创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途径及其重点建设区域。

《长沙市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研究》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提出了规划期内长沙市各用途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目标与对策措施。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研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求,提出了完善土地规划管理的机制和政策建议。

《长沙市土地利用潜力研究》在对长沙市农用地、未利用地现状分析和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潜力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规划期间长沙市通过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补充耕地的数量。

《长沙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利用研究》预测了规划期内长沙市农村人口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确定了长沙市村庄分类发展战略及其相应的发展措施。

《长沙市人口与土地利用研究》在掌握长沙市人口与土地利用关系、分析规划期内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条件下,预测长沙市人口规模。

《长沙市建设用地需求预测研究》在充分考虑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合理需求和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提出了规划期间长沙市建设用地总规模、各用途

建设用地新增规模等控制指标。

《长沙市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在分析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未来面临主要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规划期间长沙市产业发展战略及其产业用地空间布局。

(7)规划大纲编制过程

深刻领会上级指示精神。在规划大纲的编制过程中,多次征求国土资源部、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的意见。在专题研究阶段和规划大纲编制过程中,多次就规划核心问题向省国土资源厅请示、汇报。上级部门给予的悉心指导和提出的一系列建设性意见,为我们修改完善规划大纲成果明确了方向,确保了规划修编工作的顺利进行。

充分吸收多方意见。专题研究过程中采取专题研讨、征求意见、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吸收市发改委、规划局、交通局、水利局、建委、电业局、环保局、水务局、统计局、农业局、林业局等部门和各县(区、市)参与规划修编工作,充分吸纳和反映了各地区各行业发展设想和需求。专题研究成果先后通过专家评审、部门评审和省厅组织的验收,修改完善后的前期研究成果为规划大纲的编制打下良好的基础。

注重与上下级规划进行衔接。在大纲编制阶段,充分吸取有关部门和各县(区、市)意见。通过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就建设用地指标、用地空间布局、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等问题充分征求各区意见;通过召开规划修编工作部门协调会,广泛征集发改委、交通局、水利局、规划局、农业局、环保局、林业局等职能部门的意见,促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各行业发展规划的衔接;此外,就个别关键问题到有关部门进行专门沟通,大纲编制过程中先后就工业用地安排、城市扩展方向等问题多次到有关开发区、建设局和规划局等部门进行研讨。

第一章现阶段长沙市土地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节中心城市有待快速扩展,而目前规模偏小

长沙市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发展为人口超1000万、GDP近10000亿元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主导城市、“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支点和“泛珠三角”区域的重要增长极。但是,长沙市目前的城市发展空间偏小,这将严重制约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按照国务院2003年批准的《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2010年长沙市主城区建设用地规模212平方公里,2020年长沙市主城区建设用地规模253平方公里。随着各项城市建设的开展,原本在中心城市控制范围线以外的工业组团、住宅区、镇区的面积不断扩大,逐步与中心城市范围内的建成区连成一片,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中心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据2005年土地利用更新数据,长沙市中心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已经达318.10平方公里,已突破了《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规划的主城区建设用地规模。随着长沙市三环、二环的建成通车,长沙市的城市架构已经形成,长沙市城市发展空间的扩展势在必行。

偏小的城市规模已经影响长沙市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城市品质的提升,并制约了长沙市带动全省发展能力的提高。因此,长沙市中心城市的规模在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应适度扩大。为保护长沙市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景观风貌,长沙市中心城市内的工业应逐步整合,应按照产业优化的目标将工业发展空间转移到城市外围的工业发展组团。

第二节土地资源供求矛盾日益尖锐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动对土地利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长沙市经济实力增强与经济结构升级明显,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由于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城市功能定位需求,长沙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目标(宜居城市)的实现仍将需要大量的土地投入。

规划期内,长沙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产业战略将会对独立工矿用地产生大量的需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城镇建设用地的

需求将更加旺盛;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建设将驱动居住用地、绿地、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用地继续扩大;历史文化名城地位的强化,也将带动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和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因此,规划期内长沙市土地需求规模将持续增长。但是长沙市土地后备资源不足,可增加的建设用地十分有限。

根据最近5年统计数据,长沙市GDP占湖南省的比例由2002年的18.72%上升到2006年的24.03%,且所占比重有进一步增大的趋势,近5年新增建设用地占湖南省新增建设用地的比例在21-30%(表1-1)。长沙市作为湖南省经济发展的引擎,其经济飞速增长带来用地的需求压力将与日俱增,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保障长沙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是长沙市发展道路上亟需解决的难题。

表1-1 2002-2006年长沙市新增建设用地和GDP占湖南省的比例单位:%年份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新增建设用地长沙市占湖南省比例32.30 33.59 32.94 25.54 21.58 GDP长沙市占湖南省比例18.72 20.04 20.20 23.48 24.03第三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难度进一步加大目前,长沙市的耕地质量并不乐观,水土流失造成部分耕地养分失调,有机质含量下降,影响土地农业生产能力。近年来,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速度加快,建设占用的耕地大多是城镇周围和交通沿线质量高、长期投入积累多、设施好的良田,而由于后备资源的限制,补充的耕地是一些耕作层浅薄、土壤养分含量低、排灌设施不配套、漏水漏肥、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的劣质田。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城镇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和畜禽粪便污染源增多,加上农药、化肥、农膜的不合理使用,耕地污染有加重的趋势。

本轮规划期内,长沙市新增建设用地将不可避免地占用部分耕地,但长沙耕地后备资源较少,加之上一轮规划期内经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消耗掉部分耕地后备资源,在现有条件下长沙市补充耕地的潜力极为有限。随着城镇建设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城镇建设扩展区内已经不具备保护基本农田的条件,该区域内的基本农田势必要调整到其它保护条件较好的区域。长沙市中心城市以外的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浏阳市本身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已经很重,在上述四县(市)中补划市区调出的基本农田存在极大的困难乃至几乎没有可能。

第四节城乡、区域土地利用尚需加大统筹力度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长沙市不同县(区、市)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有不同,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方式也存在差异。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发展优势,为所在大区域的贡献方式也不同。如何利用自身的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在现有经济发展基础上更好地发展是区域发展要解决的重要课题。长沙市位于低山丘陵地区,区域发展受自然因素影响较为明显。在长沙市中部地区,地势平坦、河网密布,交通网络发达,沿湘江两岸的核心区域,有明显的城市土地利用特征,反观宁乡县、浏阳市,离中心城市较远,受城镇化、工业化的影响较小,与中部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式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规划期间,要依据长沙市的发展定位,充分考虑各区域的发展优势,统筹安排土地利用,使长沙市更加健康、和谐发展。同时,长沙市还应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分工与协作,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建设和地区之间恶性竞争现象的出现,其中防止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是区域土地利用中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

边远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长沙市东西两翼远离城镇的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相对滞后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其基础设施条件远远落后于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已经成为该区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在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对落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要适当倾斜。

第二章关于土地利用规划基础数据

第一节规划基期年现状数据的来源

本轮规划采用的土地利用现状基础数据是2005年长沙市土地利用更新数据。2005年长沙市土地利用更新数据是各县(区、市)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确认技术规范》(国土资发[2005]95号)的要求,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调查和内业处理,由计算机自动统计生成各地类面积,并经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确认的数据(表2-1)。

第二节2005年更新数据与变更数据比较长沙市2005年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与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有所差异。各地类面积差异情况如下:

(1)农用地

农用地面积净减少5165.68公顷。各类用地增减情况为:耕地、牧草地和其它农用地面积共增加7911.6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增加4612.14公顷,其它农用地面积增加3298.03公顷;园地、林地面积共减少13077.28公顷,其中园地减少面积较多,为9250.06公顷。

(2)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净增加10809.70公顷。各类用地增减情况为: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共增加10999.45公顷,其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较多,为7935.42公顷;水利设施用地减少189.76公顷。

(3)未利用地

未利用地减少5627.61公顷。各类用地减少情况为:未利用土地减少1298.81公顷,其它土地减少4328.80公顷(表2-2、2-3)。

表2-1 长沙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2005年土地利用更新数据)单位:公顷行政区芙蓉区开福区雨花区天心区岳麓区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浏阳市总计

农用地

耕地354.45 3992.69 1352.71 906.75 1281.71 60349.25 48609.07 95623.40 76645.40 289115.43 园地36.81 111.14 152.33 26.87 456.29 5631.71 1457.65 7250.53 6100.80 21224.13 林地45.49 4313.98 1237.67 249.72 2809.43 81105.11 40576.40 117932.30 339480.40 587750.50 牧草地0.00 3.82 5.77 0.63 1.67 0.00 0.00 2.79 0.00 14.68 其它农用地204.25 1749.25 655.23 450.84 798.00 18386.19 15547.97 33294.31 27205.00 98291.04 合计641.00 10170.88 3403.71 1634.81 5347.10 165472.26 106191.09 254103.33 449431.60 996395.78

建设用地居民

点及

独立

工矿

用地

城镇用地2669.99 3882.13 5764.55 3092.11 5019.11 4331.57 1978.86 2863.95 3105.30 32707.57 农村居民点用地296.69 1139.19 728.85 368.81 802.25 17137.43 12695.13 22406.91 23752.80 79328.06 独立工矿用地0.00 0.00 0.00 0.00 0.00 3370.99 2443.49 756.01 5062.01 11632.50 特殊用地124.78 289.12 145.92 692.62 142.71 149.12 169.29 162.30 200.39 2076.25 小计3091.46 5310.44 6639.32 4153.54 5964.07 24989.11 17286.77 26189.17 32120.50 125744.38 交通用地437.43 1044 914.23 682.15 1056.94 2257.54 1318.59 1685.43 1551.60 10947.91 水利设施用地110.10 263.93 154.99 19.45 166.77 1645.75 1469.17 1720.54 2823.80 8374.50 合计3638.99 6618.37 7708.54 4855.14 7187.78 28892.40 20074.53 29595.14 36495.90 145066.79

未利用地

未利用土地 2.69 377.63 87.73 37.53 36.43 1662.24 1229.76 3669.93 6964.20 14068.14 其它土地137.18 1515.62 201.04 732.04 1299.19 3704.67 8636.57 3223.59 6982.10 26432.00 合计139.87 1893.25 288.77 769.57 1335.62 5366.91 9866.33 6893.52 13946.30 40500.14 土地总面积4419.86 18682.5 11401.02 7259.52 13870.50 199731.57 136131.95 290591.99 499873.80 1181962.71

11

表2-2 1996-2005年长沙市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单位:公顷地类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农用地

耕地287729.12 287144.45 286168.27 285462.86 285894.52 285619.36 284985.04 283650.77 284777.10 284503.29 园地35546.57 35544.07 35562.89 35422.52 35038.51 34227.64 33782.01 33293.30 30732.89 30474.19 林地595709.57 595298.77 595003.12 594153.32 593806.29 593105.85 592348.03 592728.20 592827.93 591577.72 牧草地 3.49 3.49 3.49 3.49 3.49 3.49 13.28 15.67 13.69 13.25 其它农用地96787.90 96612.08 96550.03 96341.37 96264.29 96043.56 95901.31 95573.21 95315.79 94993.01 合计1015776.65 1014602.85 1013287.80 1011383.56 1011007.11 1008999.90 1007029.67 1005261.15 1003667.40 1001561.46

建设用地居民

点及

独立

工矿

用地

城镇用地9843.13 16005.87 16195.47 16687.29 17075.41 18071.63 19537.54 20680.13 22873.09 23615.80 农村居民点用地80613.53 80556.23 80628.18 80549.40 80586.17 80598.73 80607.75 80559.81 80265.77 80222.27 独立工矿用地13518.16 8120.81 8236.17 8813.56 9034.01 9222.31 9666.38 10254.63 11367.96 12485.81 特殊用地1475.25 1477.58 1478.75 1483.61 1482.75 1481.05 1484.89 1506.89 1486.29 1485.07 小计105450.06 106160.49 106538.57 107533.87 108178.34 109373.71 111296.56 113001.46 115993.11 117808.96 交通用地4501.31 5086.47 5174.96 6108.86 6187.06 6445.61 6666.35 6996.44 7447.36 7883.88 水利设施用地8129.81 8146.47 8144.74 8188.79 8252.19 8375.27 8429.27 8428.87 8611.99 8564.26 合计118081.18 119393.43 119858.27 121831.52 122617.59 124194.59 126392.18 128426.77 132052.47 134257.09

未利用地

未利用土地15842.24 15776.23 16199.61 16113.67 15933.01 16439.04 16456.81 16306.25 15293.48 15366.95 其它土地32246.22 32173.79 32600.61 32617.55 32388.59 32312.76 32067.63 31952.12 30932.95 30760.80 合计48088.46 47950.01 48800.22 48731.21 48321.59 48751.80 48524.45 48258.37 46226.43 46127.75 土地总面积1181946.29 1181946.29 1181946.29 1181946.29 1181946.29 1181946.29 1181946.29 1181946.29 1181946.29 1181946.29

12

表2-3 2005年长沙市土地利用更新数据与变更数据比较单位:公顷

地类2005年土地利

用变更数据

2005年土地

利用更新数据

2005年土地利用更

新数据-变更数据

农用地

耕地284503.29 289115.43 +4612.14 园地30474.19 21224.13 -9250.06 林地591577.72 587750.50 -3827.22 牧草地13.25 14.68 +1.43 其它农用地94993.01 98291.04 +3298.03 合计1001561.46 996395.78 -5165.68

建设用地居民

点及

独立

工矿

用地

城镇用地23615.8 32707.57 +9091.77 农村居民点用地80222.27 79328.06 -894.21

独立工矿用地12485.81 11632.50 -853.31

特殊用地1485.07 2076.25 +591.18

小计117808.96 125744.38 +7935.42 交通用地7883.88 10947.91 +3064.03 水利设施用地8564.26 8374.50 -189.76 合计134257.09 145066.79 +10809.70

未利用地

未利用土地15366.95 14068.14 +-1298.81 其它土地30760.8 26432.00 -4328.80 合计46127.75 40500.14 -5627.61 土地总面积1181946.29 1181962.71 +16.42

第三节土地利用基础数据的使用

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使用了2005年长沙市土地利用更新数据和1996-2005年历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两组数据。由于这两组数据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长沙市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趋势,在规划修编中缺一不可。为合理地使用好这两组数据,规划修编工作对这两组数据提出了使用要求。

①为真实反映土地利用现状,在对各类土地利用现状面积、分布、内部结构进行分析以及进行规划期末各类用地预测时采用2005年土地利用更新数据作为规划基期数据。

②鉴于2005年长沙市土地利用更新数据仅反映了本年度的现状,不能用于对历年土地利用状况对比分析,因此在进行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分析时,主要采用历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

第三章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第一节经济发展目标

长沙市经济发展目标,是在对长沙市主要经济指标过去发展轨迹分析的基础上,分别通过建立三次多项式回归模型和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对规划目标年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工业总产值等指标进行预测而获得的。

(1)GDP预测

分析1978-2005年各年份与长沙市GDP数据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有斜率逐渐放缓的曲线趋势,因此选择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三次多项式回归模型、对数曲线模型预测目标年长沙市GDP。根据长沙市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经历了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后,增长速度将放慢,进入次高增长阶段),三次曲线回归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显示长沙市GDP的变化趋势。因此采用三次曲线回归模型(Y=b0+b1×t+b2×t2+b3×t3)预测2010年和2020年长沙市GDP。模型中Y为目标年的GDP,t为年份减去1977,b0为常数项,b1、b2、b3为回归系数。根据1978-2005年长沙市GDP数据(附表1),通过拟合分析得出b0、b1、b2、b3,建立以下三次曲线回归模型(拟合度为96.30%):

Y=414.673-117.66×t+0.583×t2+0.168×t3

根据三次曲线回归模型得到:2010年长沙市GDP为3204.20亿元,2020年长沙市GDP为9790.44亿元。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预测

分析1996-2005年各年份与长沙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同样有斜率逐渐放缓的曲线趋势,因此选择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三次多项式回归模型、对数曲线模型预测目标年长沙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但是,三次曲线回归模型最能显示长沙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变化趋势。因此采用三次曲线回归模型(Y=b0+b1×t +b2×t2+b3×t3)预测2010年和2020年长沙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模型中Y为目标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

额,t为年份减去1995,b0为常数项,b1、b2、b3为回归系数。根据1996-2005年长沙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数据(附表2),通过拟合分析得出b0、b1、b2、b3,建立以下三次曲线回归模型(拟合度为99.90%):

Y=156.466-73.756×t-0.053×t2+11.493×t3

根据三次曲线回归模型得到:2010年长沙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906.00亿元,2020年长沙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412.00亿元。

(3)工业总产值

分析1996-2005年各年份与长沙市工业总产值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同样有斜率逐渐放缓的曲线趋势,因此选择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三次多项式回归模型、对数曲线模型预测目标年长沙市工业总产值。随着长沙市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长沙市工业将获得长足的发展,工业总产值将不断增长,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将最能反映长沙市工业总产值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采用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Y=b0+b1×t+b2×t2)预测2010年和2020年长沙市工业总产值。模型中Y为目标年的工业总产值,t为年份减去1995,b0为常数项,b1、b2为回归系数。根据1996-2005年长沙市工业总产值数据(附表3),通过拟合分析得出b0、b1、b2,建立以下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拟合度为97.50%):

Y=731.55-178.55×t +23.89×t2

根据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得出:2010年长沙市工业总产值为3428.55亿元,2020年长沙市工业总产值为11199.05亿元(表3-1)。

1990-2005年15年间,长沙市GDP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国、全省的增长速度。规划期内,长沙市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部崛起”的支撑点和湖南省“3+5”城市群的“极核”,其发展速度将更快。

表3-1 长沙市经济发展目标预测单位:亿元年份GDP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工业总产值

2005年1519.90 881.42 1300.62

2010年3204.20 1906.00 3428.55

2020年9790.44 5412.00 11199.05

第二节 人口和城镇化率

(1) 人口预测

根据长沙市人口统计资料,通过分析全市户籍人口及暂住人口历年变化特征以及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规划期内人口规模进行预测。

随着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长沙市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按照我国深圳、上海浦东、天津滨海的发展经历,加之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其它区域迁入长沙,长沙市将有一个较长时期的人口增长高峰。

户籍人口预测。对户籍人口采取Growth 模型(t

b b e

Y

?+=10)进行预测。模型

中Y 为目标年的户籍人口数,t 为年份减去1995,b 0为常数项,b 1为回归系数。根据1996-2005年长沙市户籍人口数据(附表4),通过拟合分析得出b 0、b 1,建立以下Growth 模型(拟合度为98.40%):

Y=e (6.314+0.012×t)

根据Growth 模型得到:2010年长沙市户籍人口为661.16万人,2020年长沙市户籍人口为745.46万人;2006-2020年长沙市户籍人口年平均增长8.30万人。

暂住人口预测。对暂住人口分别采用Logistic 模型(Y=1/(1/u+b 0×b 1t ))和综合增长模型(P n =P 0×(1+P)n )进行预测。

①Logistic 模型(Y=1/(1/u+b 0×b 1t )),模型中Y 为目标年的暂住人口数,t 为年份减去1995,u 为常数项,b 0、b 1为回归系数。根据1996-2005年长沙市暂住人口数据,通过拟合分析得出b 0、b 1,建立以下Logistic 模型(拟合度为98.60%):

Y=1/ (1/380+0.054×0.826t )

根据Logistic 模型得出:2010年长沙市暂住人口为175.40万人,2020年长沙市暂住人口为324.11万人。

②综合增长模型(P n =P 0×(1+P)n ),模型中P n 为目标年的暂住人口,P 0为基期年的暂住人口,P 为暂住人口综合增长率,n 为目标年年份减去基期年年份。

根据1996-2005年长沙市暂住人口数据得到长沙市暂住人口综合增长率约为12.60%。随着长沙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6-2010年暂住人口仍将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综合增长率仍保持较高水平,预计在12.50%以上;2010年以后经济社会发展渐趋于平稳,增长基数逐年加大,暂住人口综合增长率也将有所下降。按照上述分析结果,通过综合增长模型预测,2010年长沙市暂住人口为182.78万人;2020年长沙市暂住人口为339.90万人。

Logistic模型和综合增长模型根据历年长沙市暂住人口数据变化情况以及综合增长率两个方面预测了长沙市目标年的暂住人口,预测结果均能反映长沙市暂住人口的发展趋势,因此将以上两种模型预测的暂住人口数据取平均值最为目标年长沙市暂住人口规模,得到:2010年长沙市暂住人口约179.09万人,2020年长沙市暂住人口约332.01万人,2006-2020年长沙市暂住人口共增长230.58万人。

长沙市总人口为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之和,因此,根据2010年和2020年长沙市户籍人口与暂住人口数据,得到2010年和2020年长沙市总人口分别为840.25万人和1077.47万人(表3-2)。

(2)城镇化率预测

对长沙市城镇化率分别采用年平均增长模型、综合增长模型和Logistic模型进行预测。

①年平均增长模型(P n=P0+n×P),模型中P n为规划目标年的城镇化率,P0为基期年的城镇化率,P为城镇化率年平均增长值,n为时间间隔。

2005年长沙市城镇化率为53.87%,通过分析2001-2005年长沙市城镇化率数据(附表5),发现长沙市近几年的城镇化率增长速度基本稳定,维持在1.50%以上,2002年以后更是以年均2.00%的速度上升,现阶段长沙市经济仍然保持平稳的发展势头,预计2006-2010年城镇化率增长速度仍保持稳定,按照2.00%的增长速度预测2010年长沙市城镇化率,则得到2010年长沙市城镇化率达到53.87%+2.00%×5=63.87%;而2011-2020年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城镇化率年均增长速度也将逐步趋缓,预计平均每年增长约1.20%,到2020年长沙市城镇化率达到63.12%+1.20%×10=75.87%。

安顺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

安顺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32号)、《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的指导意见》(黔国土资发[2005]34号)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市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安顺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按照《关于安顺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的批复》(黔土规修[2009]14号)精神,根据国家和省正式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对规划基础数据等作了相应调整。 规划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百万人口生态旅游城市和“奋力提速发展,实现黔中崛起”的总体部署。本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统筹安排了农业、工业、交通、能源、城镇建设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各业各类用地。 规划提出了安顺市规划期土地利用战略和规划目标,是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水平,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依据。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规划范围为安顺市行政辖区,包括西秀区和平坝县、普定县、镇宁县、关岭县、紫云县、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总面积为9253.06平方公里。

第一章市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 安顺市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地跨东经105°15′03″~106°33′44″、北纬25°21′04″~26°37′46″之间,南北长142千米,东西宽133千米。东接省会贵阳市,西靠六盘水市和黔西南州,南连黔南州,北邻毕节地区。安顺素有“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之称。全市土地总面积9253.06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26%。 二、行政区划 安顺市是贵州省四个地级市之一,现辖西秀区、平坝县、普定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6个县(区),内设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黎阳高新技术工业园区3个县级派出机构,市人民政府驻西秀区。有7个办事处、38个镇、31个乡、11个民族乡,99个社区居委会,1837个村民委员会,11639个村民小组,2005年末总人口264.25万人,城镇化率28.57%,布依、苗、回、仡佬等39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38.43%。 三、自然条件 1、地质地貌 安顺市在地质构造上位于上扬子地台褶皱的中部,地层出露较全,除志留系外,其余各系均有出露,主要地层为三迭系和二迭系。岩性以碳酸盐岩类为主,岩溶面积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

方案设计说明word参考模板

方案设计说明 一、工程概况 雁荡山日用化工厂厂房改建旅游综合楼项目位于雁荡山风景区的旅游接待服务区,北面紧邻望雁路,东面离104国道约30m。西南两面均为自然园地。基地面积2840㎡。设计项目为两幢三层建筑,总建筑面积2758㎡。北面沿望雁路为1#旅游综合楼。南面一幢为2#旅游综合楼。 二、设计依据 1.雁局选字第11号[2006]。 2.温州市雁荡山风景区规划办公室提供的红线图。 3.甲方提供的设计任务书。 4.《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版)。 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总用地面积:2840㎡ 2、建筑占地面积:881㎡ 3、总建筑面积:2758㎡ 4、建筑密度:31.0% 5、容积率:0.97 6、绿地率:30% 7、停车位:9辆 四、设计理念及设计指导思想: 雁荡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旅游服务区的本建筑设计极力尊重自然,掌握环境要素,建筑整体风格充分吸收当地民居的风格特色,又努力创造清新、明快、简洁的现代气息,使建筑空间溶入雁荡山大的空间环境中。 五、总平面布置: 根据基地周边环境及道路状况,从望雁路引入一6m宽支路。出入口布置于支路上,为相关人员及机动车的出入。基地南北各布置一幢建筑,围合成一个内院。内院绿化景观结合周边环境布置,与建筑共同形成一个丰富的环境空间。 六、建筑设计: 建筑分为南北两幢,北边沿望雁路布置的为三层的1#旅游综合楼。底层为接待大厅、餐厅等,二层为包间,三层为会议室、公寓式客房。平面布置二部楼梯,满足疏散要求。南面一幢为2#旅游综合楼,一~三层为公寓式客房、办公室。两幢建筑围合而成中间院落,有传统民居的空间气氛。建筑立面造型吸取当地传统民居的风格特点,采用高低错落的坡屋面形式。粉墙黛瓦绿树成荫,群山环抱,既有民居风格又带有现代建筑内涵的新建筑,溶入美丽神奇的雁荡山之中。 七、结构设计说明 (一)自然条件 1、基本风压值:W O=0.55KN/M2 2、抗震设防烈度:60四级抗震设计,建筑使用 年限50年; 3、设计依据的主要规范: (1)《建筑结构何载设计规范》(GB50009-2001)(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二)结构选型 1、地基与基础 根据雁荡山地质条件,基础采用条形基础。 2、上部结构 上部结构采用纯框架结构,现浇C25砼楼屋面。结构计算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制的“PM”、“PK”系列计算软件。 八、给排水设计 1.从原有给水管网引入给水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准备工作阶段 准备工作包括成立规划领导小组和规划办公室,拟定规划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落实规划经费和人员,广泛收集已有的现状和规划资料等,具体包括: 1)组织准备 因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综合协调工作,涉及到许多部门,所以土地总体规划应由当地政府来领导,成立由主管县长任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土地管理部门,负责日常工作。规划办公室是具体编制规划的工作班子,应包括主要学科的科技人员,但更重要的是有适合做综合工作的专家。 2)思想准备 思想动员是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因为目前规划无用论的思想还相当普遍。思想动员首先要说明规划的意义、目的和作用。 3)业务准备 包括编制和批准规划任务书(或工作方案)、业务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落实经费等。 ①规划任务书:要求明确规划的范围、时间期限、指导思想、目的、参与规划的部门、成果要求以及方法步骤、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等。 ②工作计划:要求在明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任务的基础上制定,

内容包括:详细列出需搜集的各种信息资料及来源,明确每一步骤的具体任务和方法,进行人员分工和业务培训,明确物资设备供应,作出费用预算,确定时间进度表,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等。 (2)调查研究阶段 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自然资料、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数据、图件、文件等资料。已有资料的不足部分或不准确部分,应进行必要的补查和核实。设置专题开展研究。通过上述工作,要对全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土地资源的优势和潜力,以及今后各项事业的土地需求量作出准确的预测,找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采取的方针与对策,编写《问题报告书》,为编制规划提供可靠依据。资料的质量对分析研究的结论是否准确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通过资料的整理和对比,选择其中可靠程度高者加以应用。 1)确定土地利用问题 重点开展如下几方面研究 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了解土地利用的演变及其规律,目前土地利用的状况及存在问题。 ②土地利用潜力研究。包括土地资源的自然适宜性,待开发土地的潜力,以及不同投入水乎下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裁潜力。 ③各部门用地需要量预测。根据规划期间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各部门用地的需求量。 根据以上三方面调查研究,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对照,可以提出当前存在的和规划期间可能发生的各种土地利用问题。从而确定土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相同之处:1、都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依据的是《城乡规划法》 2、组织领导,都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 3、规划审批,都是分级审批 4、两规关系的法律规定,两规法律均规定 规划的不同之处: 1、规划的范围不同《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是相应行政级别辖区内全部土地资源,是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整治。《城乡规划法》第三条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 总体规划中划定。 2、关于规划思路。两规的规划思路是不同的,这两规之间重要的相异之处。《土地管理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同为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性规划,两规的充分衔接对城乡建设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两规的编制过程中,由于出发点、规划对象、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导致两规无法充分衔接,如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难以协调一致、城镇形态难以保持一致及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不同等。两规内容的不一致使部分建设项目无法同时符合两个规划,从而不能实现用地。这样不仅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浪费了两规的建设用地指标,而且让土地使用者无所适从,损害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两规不能充分衔接与目前规划编制实施的制度方法有很大关系,系统地分析两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的角度研究解决方案,是促使两规协调的关键。 一、两规协调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都是地方政

系统设计方案模板

[文档副标题]

1 引言 1.1 编写目的 说明编写详细设计方案的主要目的。 详细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对概要设计方案做完善和细化。说明书编制的目的是说明一个软件系统各个层次中的每个程序(每个模块或子程序)和数据库系统的设计考虑,为程序员编码提供依据。如果一个软件系统比较简单,层次很少,本文件可以不单独编写,和概要设计说明书中不重复部分合并编写。 方案重点是模块的执行流程和数据库系统详细设计的描述。 1.2 背景 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A. 待开发软件系统名称 B. 该系统基本概念,如该系统的类型、从属地位等 C. 开发项目组名称 D. 项目代号(项目规划所采用的代号); E. 说明遵从的IT标准和原则,符合公司的IT ABBs 1.3 参考资料 列出详细设计报告引用的文献或资料,资料的作者、标题、出版单位和出版日期等信息,必要时说明如何得到这些资料。

1.4 术语定义及说明 列出本文档中用到的可能会引起混淆的专门术语、定义和缩写词的原文。 2 设计概述 2.1 任务和目标 说明详细设计的任务及详细设计所要达到的目标。 2.1.1 需求概述 对所开发软件的概要描述, 包括主要的业务需求、输入、输出、主要功能、性能等,尤其需要描述系统性能需求。 2.1.2 运行环境概述 对本系统所依赖于运行的硬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中间件、接口软件、可能的性能监控与分析等软件环境的描述,及配置要求。 2.1.3 条件与限制 详细描述系统所受的内部和外部条件的约束和限制说明。包括业务和技术方面的条件与限制以及进度、管理等方面的限制。 2.1.4 详细设计方法和工具 简要说明详细设计所采用的方法和使用的工具。如HIPO图方法、IDEF(I2DEF)方法、E-R 图,数据流程图、业务流程图、选用的CASE工具等,尽量采用标准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

第二部分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根据,第三组队员深入合肥各区域实地调查的实际情况编制和修改的。现就规划内容作如下说明。 第一章规划编制的简要过程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和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步编制的,规划编制的简要过程如下: 1、准备阶段。 历时 4 周,内容包括收集整理有关自然和社会经济统计方面的资料,土地资源详查资料,相关图件等。 2、调查研究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完成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核实规划基期年面积,修正土地利用现状图。对收集的基础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完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需求预测、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潜力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变更调查的同时依据现有资料,结合合肥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确定各类用地指标。 3、规划方案编制阶段 形成合肥市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图(2011)及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轮廓方案,根据规划要求,对规划内容作了全面修改。 第二章规划编制及修改的目的、原则和依据(一)编制规划的目的加强对合肥市土地的宏观控制和计划管理,保护土地资源,协调用地矛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解决土地利用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提供土地保障。 (二)编制规划的原则 1、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体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 2、立足县情、镇情和土地利用的长远目标,以土地供给制约和引导土地需求,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各业用地。

3、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坚持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并重的原 则。 4、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一致,符合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的原则。 (三)编制规划的依据1.有关规划《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等。 3.有关技术规程包括《安徽省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程(试行)》,《安徽省土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等。 4.有关技术资料和图件包括:2005 年合肥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其变更调查资料(含图件)及有关部门提供的技术资料和图件。 5.有关专题研究和部门用地要求主要包括合肥市土地利用现状、合肥市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利用潜力分析等。 第三章编制规划的主要方法 本规划的编制方法是综合平衡法,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年)的基本方法。该方法是在综合考虑各类用地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我镇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综合平衡土地供求关系,确定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规划的核心内容是拟定土地利用控制指标,实现对土地利用的量化控制。各类用地指标都是在对各类用地需求量预测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平衡后确定的。它充分考虑了规划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地利用的需求,规定了规划期内各类用地的数量,从而起到抑制不合理的土地需求、切实保护土地资源的作用。 规划中确定的各类用地指标还必须落实到规划图上,即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分别确定各图斑的规划用途。以实现对各类用地的定性、定量、定位的要求。 第四章关于基础数据、图件和人口预测 1、图件 主要收集了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1:1万地形图和2005年合肥市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图等。 2、人口预测 人口发展规模预测采用自然增长法,预测公式为: R=R o (1 + a) n+M 式中:P t为预测总人口;

方案设计报告模板

标号:GD 1.0 密级: 版本:V 1.0 编号: 《×××》 方案设计报告 GD 1.0 共1册第1册 南京天祥智能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20××年×月

文档修改记录

XXX 研制方案 拟制: 校核: 审查: 标准化: 审定: 批准:

目录 1适应范围 (1) 2研制依据 (1) 3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1) 3.1系统组成 (1) 3.2系统工作原理 (1) 4主要战术技术指标及使用要求 (1) 4.1主要战术指标 (1) 4.2主要技术指标 (1) 4.3主要使用要求 (1) 5总体技术方案 (2) 5.1总体设计思路 (2) 5.2结构方案 (2) 5.3硬件方案 (2) 5.4软件方案(适应时) (2) 5.5电源方案(适应时) (2) 5.6接口方案 (2) 5.7环境适应性设计措施 (2) 5.8可靠性设计措施 (3) 5.9维修性设计措施 (3) 5.10测试性设计措施 (3) 5.11保障性设计措施 (3) 5.12安全性设计措施 (3) 5.13电磁兼容性设计措施 (3) 5.14人机工程设计措施(适应时) (3) 6试验验证初步考虑 (3) 7质量和标准化控制措施 (4) 7.1质量控制措施 (4) 7.2标准化控制措施 (4) 8研制进度安排 (4) 8.1项目周期 (4) 8.2进度安排 (4) 9研制风险分析 (4) 9.1技术风险 (4) 9.2进度风险 (5) 9.3经费风险 (5) 10任务分工 (6) 11研制经费概算(可视情省略) (6) 11.1科研经费概算 (6) 11.2生产经费概算 (6)

南京市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

南京市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 南京市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办事处 二O一七年一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 (4) 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调整 (5)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6)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6) 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7) 第五章土地用途分区 (8) 第六章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 (10) 第七章重点建设项目 (11) 第八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1) 第一节行政措施 (12) 第二节经济措施 (12) 第三节经济措施 (13) 第四节社会措施 (13) 第九章附则 (15) 附表 (16)

第一章总则 1、规划目的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土资源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依据国家、江苏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编制《南京市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 2、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的系列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保护资源、节约集约、维护权益、创新改革”的工作要求,按照“保护为先、优化为本、调控为要”的原则,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前提,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严控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强化土地利用空间管制,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为实现全面跨越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3、基本原则 1、保护优先、统筹兼顾。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2、总量控制、布局优化。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确定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形成功能清晰、协调有序

土地利用规划文本、说明书

新桥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I 目 录 新桥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 前 言 ..............................................................................................1 第一章 总则 .. (1) 第一条 规划目的 ......................................................................... 1 第二条 规划依据 ......................................................................... 1 第三条 规划任务 ......................................................................... 2 第四条 规划范围与期限.. (2) 第二章 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 (2) 第五条 土地利用结构 ................................................................. 2 第六条 土地利用特点 ................................................................. 2 第七条 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 ...................................................... 2 第八条 土地利用潜力 .. (3) 第三章 土地利用目标 (3) 第九条 社会经济目标 ................................................................. 3 第十条 土地利用总体目标 .......................................................... 3 第十一条 土地利用调控目标 (3) 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4) 第十二条 农用地结构调整 .......................................................... 4 第十三条 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 5 第十四条 其他土地结构调整 (5) 第五章 土地利用布局与调控 (5) 第十五条 耕地与基本农田布局与调控....................................... 5 第十六条 城镇工矿用地布局与调控 .......................................... 6 第十七条 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与调控....................................... 6 第十八条 交通水利设施用地布局与调控 .. (6) 第六章 土地用途分区与管制规则 (7) 第十八条 基本农田保护区 ......................................................... 7 第十九条 一般农地区 ................................................................. 7 第二十条 城镇建设用地区 ......................................................... 7 第二十一条 村镇建设用地区...................................................... 7 第二十二条 独立工矿区 ............................................................. 7 第二十三条 生态安全控制区...................................................... 8 第二十四条 林业用地区 . (8) 第七章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与管制规则 (8) 第二十五条 允许建设区 ............................................................. 8 第二十六条 有条件建设区 ......................................................... 8 第二十七条 禁止建设区 ............................................................. 8 第二十八条 限制建设区 . (9) 第八章 土地整治规划 (7) 第二十九条 农用地整理 ............................................................. 9 第三十条 建设用地整理 ............................................................. 9 第三十一条 土地开发 .. (9)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目录 .、八、- 刖言 第一章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指导原则与目标任务 第一节指导原则 第二节规划目标 第三节主要任务 第三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第一节严格控制耕地流失第二节加大补充 耕地力度第三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第四节 强化耕地质量建设第五节统筹安排其他农 用地第四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第一 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第二节优化配置 城镇工矿用地 第三节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

第四节保障必要基础设施用地 第五节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第五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第一节加强基础性生态用地保护 第二节加大土地生态环境整治力度 第三节因地制宜改善土地牛态环境 第7V章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第一节明确区域土地利用方向 第二节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政策 第三节加强省级土地利用调控 第七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 第二节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 第三节兀善规划实施的利益调T机制 第四节加强规划实施的基础建设 第五节推进规划民主决策 附表 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1 : 附表 建设用地指标 2 : 附表 园地指标 3 : 附表 林地指标 4 : 附表 牧草地指标 5 : 附表6:近期新增建设用地及补充耕地指标 ■、八、- 刖百

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 地的基本国策,更好地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1 997 — 20 10年)》基础上,制定《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 0 0 6 — 2 0 2 0年)》(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国家土地利用战略,明确政府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引导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 《纲要》以2 0 0 5年为基期,以2 0 2 0年为规划期末年。《纲要》的规划范围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第一章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到2 0 0 5年底,全国农用地面积为6 5 7 0 4.74万公顷(9 8 5 5 7 1万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 1 9 2.2 4万公顷 ( 4 7 8 8 4万亩),其他为未利用地。在农用地中,耕地面积为1 2 2 0 8. 2 7万公顷(1 8 3 1 2 4万亩),园地面积为1 15 4. 9万公顷(1 7 3 2 3 万亩),林地面积为2 3 5 7 4.1 1万公顷(3 5 3 6 1 2万亩),牧草地面积为2 6 2 1 4.3 8万公顷(3 9 3 2 1 6万亩),其他农用地面积为255 3.0 9万公顷(3 8 2 9 6万亩)。在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 2 6 0 1.5 1万公顷(3 9 0 2 3万亩),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2 3 0.8 5 万公顷(3 4 6 3万亩),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3 5 9.8 7万公顷(5 3 9 8 万亩)。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利用和管理。自《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 1 9 9 7 — 2 0 10年)》批准实施以来,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政策措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逐步得到落实,控制和引导土地利用的成效日益显现: ——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得到强化,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模逐步下降。1 9 9 7 — 2 0 0 5年,全国非农建设年均占用耕地2 0. 3 5万公顷( 3 0 5万亩),与1 9 9 1 — 1 9 9 6年年均占用2 9.3 7万公顷(441万亩)相比降低了3 1%。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逐步提高,保障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必要用地。2 0 0 5年与1 9 9 6年相比,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从1 9.63万元/公顷(1.31万元/亩)增加到50万元/公顷(3.33万元/亩),增长了 1.5倍。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加大,总体上实现了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

项目设计方案-模板

项目设计方案

目录 1 项目概述 (3) 1.1项目背景(企业网/智能化校园) (3) 1.2当今“企业网络/智能化校园网络”建设面临的问题 (3) 1.3“企业网络/智能化校园网络”设计开发原则 (3) 2 项目需求分析说明 (4) 2.1项目总体需求分析 (4) 3 项目方案设计说明 (4) 3.1 网络设计思想 (4) 3.1.1 (4) 3.1.2 (4) 3.2 网络技术 (4) 3.2.1网络技术介绍(以太网、令牌环网技术、FDDI技术、ATM技术) (4) 3.2.2网络技术选型及选型依据 (4) 3.3 网络结构 (4) 3.3.1网络拓扑结构选型 (4) 3.3.2网络拓扑结构图 (4) 3.3.3网络拓扑结构说明 (5) 3.3.3.1核心层网络设计 (5) 3.3.3.2汇聚层网络设计 (5) 3.3.3.3接入层网络设计 (5) 3.3.3.4广域网互联设计 (5) 3.4 网络系统详细设计说明 (5) 3.4.1教学办公区设计 (5) 3.4.2宿舍区设计 (5) 3.4.3服务器设计 (5) 3.4.4应用软件设计(系统软件/工具软件) (5) 3.4.5无线网络设计 (6) 3.4.6中心机房设计 (6) 3.4.7 (6) 4 核心设备性能说明 (6) 4.1核心层设备性能说明 (6) 4.2汇聚层设备性能说明 (6) 4.3接入层设备性能说明 (6) 4.4广域网互联设备性能说明 (6) 4.5无线接入设备性能说明 (6) 4.6服务器设备性能说明 (6) 4.7系统软件性能说明 (7) 4.8工具软件性能说明 (7) 4.9机房关键设备性能说明 (7)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土地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一、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合理调整规划目标和主要控制指标 严格根据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成果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合理调整各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其中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控制指标原则上在原分解下达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规划实施情况、异地调剂情况以及上级调整情况进行调整。对矛盾较为突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坚持眼光向内,积极盘活现有的存量,努力推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探索规划建设用地空间管控新办法。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坚持剩余规模进行统筹,通过建立规划实施年度调节机制,在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根据区域内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闲置土地开发利用、批而未供土地利用、盘活存量用地等节约集约用地状况,按年度追加予以落实,用有限的增量撬动存量的方法促进全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二)严格划定“三条红线”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落实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和用途管制制度。“三条红线”相辅相成,划定工作应在规划调整完善中统筹安排,以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为基础,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要遵循耕地保护优先、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将通过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工作建成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其中将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质量优良、土壤清洁、适合规模经营和现代化耕作方式的平原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同时,将劣质耕地和不符合要求的其它土地划出永久基本农田,稳妥有序地优化永久基本农田结构和布局。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要在现有规划的禁止建设区基础上,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风景名胜核心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列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即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应以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为基础,与城市规划充分协调,避让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蓄滞洪区、地质灾害区,通过“摸家底、定底线、定规模、定形态”等步骤,充分利用线型基础设施和自然地物边界综合确定。农村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应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相衔8 / - 1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接,对中心村、保留村边界划定要充分征求当地群众意见。 (三)严格更新规划数据库

(完整word版)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相同之处:1、都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依据的是《城乡规划法》 2、组织领导,都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 3、规划审批,都是分级审批 4、两规关系的法律规定,两规法律均规定 规划的不同之处: 1、规划的范围不同《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是相应行政级别辖区内全部土地资源,是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整治。《城乡规划法》第三条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2、关于规划思路。两规的规划思路是不同的,这两规之间重要的相异之处。《土地管理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据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应当确保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由此可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思路是依据上一级下达的建设占用耕地、新增耕地面积和净增耕地面积三项控制指标,本着“从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重在“控制”,而且是刚性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没有自上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城市的发展思路和城市规模是建立在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历史、地理、资源、产业政策、人文背景等多因素综合分析,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的设想,很少考虑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问题,是从需要出发,着眼于“发展”。 3、两个规划的行政主管部门不同 4、两个规划编制的工作路线不一样 5、从微观上来说,两大规划的统计口径和范围存在差异 6、规划期限不一样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同为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性规划,两规的充分衔接对城乡建设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两规的编制过程中,由于出发点、规划对象、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导致两规无法充分衔接,如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难以协调一致、城镇形态难以保持一致及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不同等。两规内容的不一致使部分建设项目无法同时符合两个规划,从而不能实现用地。这样不仅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浪费了两规的建设用地指标,而且让土地使用者无所适从,损害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两规不能充分衔接与目前规划编制实施的制度方法有很大关系,系统地分析两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的角度研究解决方案,是促使两规协调的关键。一、两规协调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都是地方政府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土地可持续利用而编制的,最终目标也都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不存在矛盾。随着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两门学科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两规在编制中有越来越多的共通点,两规的方案更需要共同研究、相互衔接来确定,两规在前期研究、

方案设计说明范本(2012试行版)

XXXX方案设计说明 1. 规划依据与参照 1.1设计依据 1.1.1重庆市规划局有关本项目的批复文件; 1.1.2业主提供的设计任务 1.1.3业主提供的本项目CAD图; 1.1.4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及技术规定; 1.1.5国家及地方现行的设计规范、规定及标准; 1.1.6业主与我司签订的设计合同。 1.2气象资料 重庆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夏热冬冷,春秋多雨。平均气温18.30C,极端最高气温42.20C,极端最低气温-3.80C,最热月平均温度28.60C,最冷月平均气温70C。相对湿度:最热月平均77%,最冷月平均81%。 主导风向及频率:50年一遇基本风压为0.4KN/m2,风向为东南风,全年C33N13,夏季C31N10,冬季C36N15,夏季年均风速1.6米/秒,冬季平均风速1.3米/秒,最大风速27米/分(1961.08.04)。 降雨量:年总量1051.5毫米,最大量192.9毫米,一小时最大量65.2毫米,年雷暴日数40.1日,最大积雪深度30毫米,无冻土,日照时间及百分率:年总量1257.6小时,28%,夏季197.4小时,44.7%;冬季45.3小时,14.3%。 2.规划背景 2.1项目位置 XXXX小区位于大学城内,场地北临规划中的城市道路,南靠沙璧路,西侧

为廊桥水乡三组团,东侧为重大西路。 2.2项目概况 本基地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西部虎溪镇,重庆大学城西南角。基地东侧为通往重庆大学的重大西路,南、北、西三侧均为规划中市政道路。地块内部有一条虎溪河贯穿于基地之中。规划总用地面积141461m2,其中虎溪河西侧地块面积为112855㎡,东西长约380米,南北宽约410米;东侧地块面积28606㎡,东西长约120米,南北宽约375米。整个地块地势较为平缓,靠近河谷处地势低矮,其余局部高起,整体为西高东低走向,最大高差14m。 。 2.3基地自然条件 2.3.1 地形地貌 该规划区为地形较为平缓,北面城市道路为规划城市道路,相对地块标高较高,西面北高南低,南北总共四百多米,高差仅为7.4米。南面道路长513米,高差10米。一条虎溪河把该地块分成两部分,总体来说,场地内原始标高也没有太大的高差变化。 3设计内容和设计范围 3.1设计理念 以漂亮的虎溪河作为设计主线,串联起两岸的各个商业节点。西区主要以住宅和一些小商业为主;东区为综合商业和电影院,商业也以分零的小商业为主。滨河建筑以2层的小体量为主,犹如项链上点缀的颗颗璀璨珠宝。建筑风格现代简约,活泼精致,色彩丰富,局部点缀彩色玻璃和金属穿孔板,营造出丰富多姿的热闹商业气氛。 充分运用虎溪河的独特景观资源,将其打造成周边居民和学生使用的城市休闲客厅。在虎溪河岸布置木质甲板和休闲平台,吸引市民来此休闲运动、观景购物。虎溪河两岸分别设置亲水舞台和观演台阶,节假日里可举办露天演出和主题活动,进一步吸引周边人流。 利用虎溪河面同周边道路之间的高差,在B1层沿河布置亲水餐饮及精品零售,提供顾客独具匠心的滨水消费体验,同时也增加了地下车库使用的便捷性。 将水的元素引入河西侧的商业内街,在街道内部设置水池、瀑布、旱地喷泉

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安徽省城市开发边界和 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数据标准 2016年6月

目录 1适用范围 (1) 2编制依据 (1) 3数据内容 (2) 4定位基础 (2) 5数据质量与制图规定 (2) 5.1数据要求 (2) 5.2图示符号 (5) 6成果数据提交规定 (6) 6.1成果数据提交内容和格式 (6) 6.2成果数据存储方式 (6) 附录A 控制线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7) 附录B 城乡规划用地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7) 附录C1市(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功能区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8) 附录C2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用途区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9 附录D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10)

1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城市(县城)开发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划定与数据交换。 2编制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 (3)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 (4) 《安徽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004) (5)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6)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7) (7)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 (8) 《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GB/T 21740-2008) (9) 《城市规划制图标准》(CJJ/T97-2003) (10) 《城市规划数据标准》(CJJ/T 199-2014) (11) 《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3-2010) (12)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4-2010) (13) 《市(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 1026-2010) (14)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1027-2010) (15) 《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 1020-2009) (16)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1021-2009) (1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18)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标准》(试行) (19) 《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调整试行稿) (20) 《安徽省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布局数据库规定》(2015) (21) 《关于统筹开展城市开发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有关问题的通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对于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议;理论 引言对于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土地利用规划的讨论,近些年在规划界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大家不断地发现问题,又不断地提出对策建议,但是,多年来城市总体规划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变革,规划的编制.审批以及规划师在认识方法上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虽然城市总体规划问题多多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改革一直未能以强有力的姿态开始。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理论基础 1.1规划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 1 9 9 4年中国制定并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 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级21世纪议程,它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在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政府为了在各级地方政府各部门贯彻执行中国21世纪议程,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动和措施,其中包括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发展战略之一,以推动地方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定义:“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 1.2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整体性——要求规划之间的融合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业.第三产业等非农活动的地域,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集中点,是区别于比较单一而分散的农村居民的社会空间结构形式。与自然系统相比,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活动高度密集的综合体,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较为脆弱的生态系统。城市以其紧密联系的区域为依托。与城市紧密联系区域的资源.大气.水.生物.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因素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它们既起着为城市发展提供能源.水.粮食.劳动力等,又是城市产品的主要市场。同时起着消化.吸收和降解城市的废物。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速,城市与乡村之间逐渐融合,城市与区域日益成为一个发展的整体。按照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城市与乡村之间应该避免利益相互冲突,力求建立一种城市与乡村融合的协调发展形式,城市与乡村统一规划@。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必须相结合,而我国现阶段所进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一个部分。在国际规划界流行的一种观点:“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ture city planning must be regional planing)ⅲ。在中国城镇密集的高城市化地区,尤其应该加强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应该逐步拓展到大都市地区范围的规划。 1.3整体规划的原则要求根据著名规划专家萨伦巴教授所述,整体规划需要四个方面的结合:@①功能上的结合,是指物质规划.经济规划与社会规划之间的结合,将三者作为一个整体;②不同层次地域空间的结合,是指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之间的结合,表明城市与乡村的规划必须结合起来,形成协调的有机整体;③地域规划与部门规划的结合,是将来自农业.工业.交通等各个部门上下级的纵向计划和建议与横向的地域空间规划联系起来,与地域的空间需求和发展可能结合起来。④时间上的结合,主要是考虑规划的动态性.时间和空间的结合性.规划的弹性等问题。规划的整体性原则要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一个规划的整体,统一于区域与城市规划为主体的综合空间规划体系之中。 2.对城市总体规划现存问题的剖析 2.1城市总体规划历史的回顾在我国所有的城市规划类型中,城市总体规划无疑是法律地位.权威性.受重视程度和期望值最高的。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城市普遍经历过两轮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近期5年,远期15~2o年,并且重点放在远期,即期望总体规划能对城市未来20年的各项开发建设在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做出综合的部署。但是现实往往并没有期望的那么完美,实践表明:第一轮的总体规划平均发挥了不到10年的作用。第二轮的刚过5年就已经与实际建设相去甚远。在当前我国“发展是硬道理”的大背景下.城市总体规划的处境十分尴尬。回顾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