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土地利用与规划教学大纲

土地利用与规划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土地利用与规划

课程总学时42

课程学分5

课程分类专业教育课

适用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先修课程土地资源学、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管理学等

课程内容简介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也是土壤学、资源环境管理等专业的重要骨干课程。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土地利用以及土地规划发展历史、现状、研究实践的进展和发展趋势。重点讲授土地规划的基础理论;从土地规划思想发展的角度,介绍了土地规划的哲学观以及自然-空间一人类社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思想。分别选取代表性规划内容,介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规划模式、规划内容和编制方法。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配合课程讲授,安排了大量的实验、实习内容。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讲授部分

第一章第一节课程简介

第二节什么是土地利用

第四节土地利用规划要做什么

第五节如何学习土地利用与规划

第二章土地与土地利用

*

第一节土地及其特征

*

土地的概念土地的特征

*

第二节土地利用与控制

*

*

土地利用及其发展

与土地利用相关的几个概念

土地利用控制

*

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

*

*

*

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

土地利用规划的类型

第三章土地利用系统

*

第一节土地利用系统描述

*

土地利用系统

土地利用系统的特性

*

第二节土地利用过程

生态过程

(二)实验、实习部分

本地典型土地利用类型调查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该实践,学生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的现实状况。

内容:通过直接观察,区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选择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典型样本;总结、描述其用地特征,并拍照。

要求: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找到符合下列要求的土地利用类型,描述其特征,拍摄照片,并填写下表。至少要完成8种类型。

本地典型土地利用系统描述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本次实践,使同学们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系统。

内容:通过直接观察,找出当地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资本情况;

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劳动情况;总结、描述其特征,分析其构成要素;

要求: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找出本地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并根据土地利用系统的构成,描述其特征,分析其构成要素。

本省土地利用系统分析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本次实践,使同学们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的现实状况。

实践原理。目前,各省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均已编制完成并公布实施。通过阅读本省土地利用规划报告,可以了解本省的土地利用系统及分析结果,并根据给定材料进行分析训练。

内容:找到本省的土地利用规划;阅读本省土地利用规划报告,找出土地利用现状、人口与土地利用需求的情况;根据教学内容,进一步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人口预测与土地利用需求预测的方法;根据给定材料,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人口预测与土地利用需求预测;填写相关表格,完成相关报告。

要求:同学们找出本省的土地利用规划,根据教学内容,进一步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人口预测与土地利用需求预测的方法;根据给定的背景材料,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人口预测与

土地利用需求预测,填写相关表格,完成相关报告。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本次实践,使同学们能更好地理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关内容的编制。

内容:编制土地利用平衡表,及土地利用战略模式;进行土地利用分区及布局;根据材料,编制村镇合并方案图及交通规划图。

要求:土地利用战略模式选择及用地结构平衡表的编制(见模拟实验);土地利用分区及布局;利用给定的资料编制村镇合并方案图及交通规划图。

沟渠路林的配置

目的:掌握沟渠路林结合的配置形式,锻炼耕地规划的实践能力。

内容:熟悉所给材料;根据所给材料,选择适宜的沟渠路林结合的配置形式,设计沟渠路林的配置,并在图上表示出来。

要求:根据所给资料,完成适宜的沟渠路林结合的配置形式,并在图上表示出来。

土地整理规划的经济效益分析

目的:掌握土地整理规划经济效益分析方法,锻炼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实践能力

内容:土地整理规划的经济效益分析。

要求:根据所给资料,测算土地开发整理的总投资,土地整理规划的经济效益,分析投资回收期。

某市待整理区总面积338556.45公顷,潜力面积9501.07公顷,增加耕地系数为2.8%,耕地整理潜力面积9501.07公顷,占总潜力面积的20.4%;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面积25283.63 公顷,占总潜力面积的54.3%;土地复垦潜力面积5178.28公顷,占总潜力面积的11.1%;土地开发潜力面积6639.81公顷,占总潜力面积的14.2%。

(1)耕地整理增加耕地432.66公顷,每公顷按31425元计算,共需投资1359.63万元。

(2)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13127.54公顷,每公顷按40735元计算,共需投资53475.03 万元。

(3)土地复垦增加耕地3951.52公顷,每公顷按30925元计算,共需投资12220.08万元。(4)土地开发增加耕地2723.00公顷,每公顷按26470元计算,共需投资7207.78万元。以上4类共需投资74262.52万元。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实施,增加耕地20234.72公顷,以种植粮食计算,年种夏粮20234.72 公顷,以复种指数130%计算,年种秋粮6070.42公顷,本市2001年平均每公顷产粮3.83 吨,共产粮食100748.68吨,按市场价夏秋粮每吨950元。根据本市多年统计资料,在农业产值中,物资消耗占总产值的39%,而净产值占有61%。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土地利用与规划》,郝晋琅编著,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组织印刷

2.参考书:

《土地利用规划学》,郝晋琨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土地利用规划》,郝晋琨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土地利用规划学》,王万茂、韩桐魁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土地利用规划学》,王万茂主编,中国大地出版社

土地利用规划考前复习资料(详解版)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大纲 第一章绪论 1.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与层次(P29-31) 1)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指土地利用规划的种类、类型、项目和不同时序所构成的纵横交错、相互联系的系统。 在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包括(按等级层次划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①按区域性质可分为行政区土地利用规划、自然区土地利用规划、经济区土地利用规划、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②按规划期限划分为长期土地利用规划、中期土地利用规划和短期土地利用规划;③按行政区划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④按目的可划分为经营型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型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型土地利用规划;⑤按规划的空间范围可划分为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土地利用规划;⑥按规划深度分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和土地利用施工。 2)土地利用规划层次(见P30 图1-1) 图1-1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为全国、省、市、县、乡5个层次,不同层次规划的任务、内容有所不同,决定了不同层次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类型和特征各不相同,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时空尺度、详细程度和定量化水平上也存在差异。 [ 补充: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相关内容,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由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等组成的比较完整的规划层次。②不同层次的规划由不同等级的行政主体组织编制,并由不同等级的审批机关进行审批。在实际工作中还涉及到总体规划纲要、近期建设规划等内容。③上层次的规划为下层次的规划提出强制性框架,并给出指导性意见,并通过下层次规划的编制落实和深化上层次规划的内容和要求,从而使下层次规划成为上层次规划实施的工具和途径。以规划推进城市的建设,发挥引导城市建设的作用。] 2. 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和任务(P27-28) 1)土地利用规划(概念):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进行空间布局上的优化组合,及其保障手段和措施的超前性计划与安排。 2)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任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 土地利用规划的具体任务: ①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协调土地的供需矛盾,是首要任务); 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土地利用系统的核心内容,结构决定功能。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是资源约束条件下寻求最优的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利用与规划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土地利用与规划 课程总学时42 课程学分5 课程分类专业教育课 适用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先修课程土地资源学、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管理学等 课程内容简介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也是土壤学、资源环境管理等专业的重要骨干课程。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土地利用以及土地规划发展历史、现状、研究实践的进展和发展趋势。重点讲授土地规划的基础理论;从土地规划思想发展的角度,介绍了土地规划的哲学观以及自然-空间一人类社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思想。分别选取代表性规划内容,介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规划模式、规划内容和编制方法。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配合课程讲授,安排了大量的实验、实习内容。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讲授部分 第一章第一节课程简介 第二节什么是土地利用 第四节土地利用规划要做什么 第五节如何学习土地利用与规划 第二章土地与土地利用 * 第一节土地及其特征 * 土地的概念土地的特征 * 第二节土地利用与控制 * * 土地利用及其发展 与土地利用相关的几个概念 土地利用控制 * 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 * * * 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 土地利用规划的类型 第三章土地利用系统 * 第一节土地利用系统描述 * 土地利用系统 土地利用系统的特性 * 第二节土地利用过程 生态过程

(二)实验、实习部分 本地典型土地利用类型调查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该实践,学生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的现实状况。 内容:通过直接观察,区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选择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典型样本;总结、描述其用地特征,并拍照。 要求: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找到符合下列要求的土地利用类型,描述其特征,拍摄照片,并填写下表。至少要完成8种类型。 本地典型土地利用系统描述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本次实践,使同学们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系统。 内容:通过直接观察,找出当地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资本情况; 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劳动情况;总结、描述其特征,分析其构成要素; 要求: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找出本地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并根据土地利用系统的构成,描述其特征,分析其构成要素。 本省土地利用系统分析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本次实践,使同学们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的现实状况。 实践原理。目前,各省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均已编制完成并公布实施。通过阅读本省土地利用规划报告,可以了解本省的土地利用系统及分析结果,并根据给定材料进行分析训练。 内容:找到本省的土地利用规划;阅读本省土地利用规划报告,找出土地利用现状、人口与土地利用需求的情况;根据教学内容,进一步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人口预测与土地利用需求预测的方法;根据给定材料,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人口预测与土地利用需求预测;填写相关表格,完成相关报告。 要求:同学们找出本省的土地利用规划,根据教学内容,进一步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人口预测与土地利用需求预测的方法;根据给定的背景材料,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人口预测与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土地利用规划学 总学时(学分):63 ,其中讲授45 学时,实验18 学时,课程实习 6 天面向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项多部门,多学科,多时序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法学以及农业、畜牧、农机、水利、城镇建设等部门和土壤、气象、植物、水文、水文地质、地貌等学科,同时还涉及遥感、航测、工程测量、地图编制、计算机应用等技术。因此,它既有属于软科学的一面,又有属于工程技术的一面,既包含社会科学的内容,又包含自然科学的内容,属于应用性综合边缘学科。 本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关概念、基本理论、编制方法,使之具有应用现代技术和方法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能力。课程重点是土地利用规划总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题研究,难点是与其它学科的联系、确定规划方案和实施,在内容深度上,侧重于规划编制方法、原理和程序上。与相关课程如《国土规划》、《土地管理》、《土地资源学》、《地籍管理》等课程在课程体系上加以区别,明晰了土地利用规划的主体内容。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涉及的基本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和编制方法。 2、通过学习,锻炼学生分析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紧缺的国情,使学生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节约土地、充分利用土地、使规划符合实际,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增强。 3、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管理“龙头”,如何在市场经济、土地资源与资产并重、土地用途管制、耕地动态平衡等新形势要求情况下,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是目前土地利用规划着重应该研究的问题。 4、同时,使学生应用现代新技术(如计算机、GIS和RS等),编制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教学大纲

《土地利用规划》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 本课程教学目标如下: 课程目标1:了解有关土地资源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土地资源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关系、土地资源特性与土地利用管理和开发的关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各专项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课程目标2: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种农业生产用地规

划、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规划; 课程目标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土地利用规划设计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着重掌握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等土地利用规划设计内容的设计技巧和方法,练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包括各种新技术和新的资源管理、新标准、土地管理新政策在土地利用规划设计方案中的应用等内容。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实际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土地规划设计人才。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如下表所示: 对一个毕业要求有强支撑。 三、理论教学内容

四、课程考核与成绩评价 (一)考核内容与评价 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如下: 总评成绩100分=闭卷考试成绩+过程考核成绩 1)闭卷考试:根据课程教学目标,重点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能反映学生的分析问题、自主学习等能力;考核内容与类型应能支撑课程目标的达成。 2)过程考核:包括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课堂研讨活动等。 (一)过程考核评分标准

五、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 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如下: 本门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卷面成绩总分A(满分55%)+课堂表现分数B(满分15%)+课后作业C (满分15%)+课堂研讨D(满分15%) 六、建议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使用教材工

土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指导原则与目标任务 第一节指导原则 第二节规划目标 第三节主要任务 第三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第一节严格控制耕地流失 第二节加大补充耕地力度 第三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第四节强化耕地质量建设 第五节统筹安排其他农用地 第四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第一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第二节优化配置城镇工矿用地 第三节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 第四节保障必要基础设施用地 第五节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第五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第一节加强基础性生态用地保护 第二节加大土地生态环境整治力度 第三节因地制宜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第六章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第一节明确区域土地利用方向 第二节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政策

第三节加强省级土地利用调控 第七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 第二节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 第三节完善规划实施的利益调节机制 第四节加强规划实施的基础建设 第五节推进规划民主决策 前言 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更好地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1997-2010年)》基础上,制定《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国家土地利用战略,明确政府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引导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 《纲要》以2005年为基期,以2020年为规划期末年。《纲要》的规划范围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第一章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到2005年底,全国农用地面积为65704.74万公顷(985571万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192.24万公顷(47884万亩),其他为未利用地。在农用地中,耕地面积为12208.27万公顷(183124万亩),园地面积为1154.9万公顷(17323万亩),林地面积为23574.11万公顷(353612万亩),牧草地面积为26214.38万公顷(393216万亩),其他农用地面积为2553.09万公顷(38296万亩)在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2601.51万公顷(39023万亩),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230.85万公顷(3463万亩),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359.87万公顷(5398万亩)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利用和管理。自《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1997-2010年)》批准实施以来,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政策措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逐步得到落实,控制和引导土地利用的成效日益显现: ──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得到强化,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模逐步下降。1997-2005年,全国非农建设年均占用耕地20.35万公顷(305万亩),与1991-1996年年均占用29.37万公顷(441万亩)相比降低了31%。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逐步提高,保障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必要用地。2005年与1996年相比,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从19.63万元/公顷(1.31万元/亩)增加到50万元/公顷(3.33万元/亩),增长了1.5倍。

土地资源管理资料-土地利用规划教学大纲(南农)

土地利用规划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土地利用规划学是着重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的综合性学科。土地利用规划学中包括经济、自然和技术三方面的内容,是以经济为主导,自然是基础,技术是手段,是一门运用众多学科知识,以解决人地矛盾,合理利用土地这种复杂问题的综合学科。本学科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和骨干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内容和方法,学会如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各种生物产品的需求,以及土地的自然、经济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科学的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安排各业土地利用。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为学生学习专业的其它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使学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概念、任务和内容、体系和程序、理论和原则;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人口、土地需求量预测以及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的方法,了解土地保护、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整治等土地利用专项规划,重点掌握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原则、对象、程序和技术要点;另外,对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内容以及规划的方法和实施也要有所了解。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篇土地利用规划总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土地与土地利用 一、土地的概念 二、土地的功能 三、土地的特性 四、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化 五、土地利用的概念 六、土地利用系统的特征、结构和功能 习题要点:土地的概念、土地的功能、土地的特性、土地利用的概念 第二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一、规划的概念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 三、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 习题要点: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 一、我国土地资源概况 二、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 习题要点:我国土地资源概况、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存在问题 第四节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一、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土地利用规划学》教案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土地规划的概念、意义及与有关规划的关系 一、土地规划的概念 1.复习有关概念 土地(广义):指地理上位于地球表面的一定区域,是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动植物群、水文等自然因素及过去、现在人类活动成果形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构成,既包括大气层、地表层与地下层构成的垂直剖面。 内容上:包括了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质量即土地的生产能力,也即是对农、林、牧生产有利于与不利的各种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相互制约过程的总和。就我国而言,客观上,土地数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我国人均14.40亩。而世界平均为45亩;质量上类型多样,并富有潜力,全国74%的土地已利用或可利用于农、林、牧生产。 土地资源:指人们可利用的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生产劳动场所,是一种有限资源,存在着一个合理使用问题。 国土: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其含义:是指一国人民赖以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包括该国的领海、领空、领土(既开发利用资源的权力);二是指这个地域内的全部资源。 我国国土:领土960万km2;领海计算面积(以12哩计算)计35万km2;领空则包括领土、领海范围的上空。 国土资源(广义):指主权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自然资源由土地、水、生物、矿物、海洋和气候等六个方面资源组成。社会经济资源指人口、劳力、交通、物质技术、农、工、商等资源。 为了管理好土地,使土地管理走上科学化、法制化轨道,各地国土部门需要完成的有关文字材料:xx土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总结报告);xx土地资源;xx国土资源(小范围内土地资源差异不大,如县级);xx国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xx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往往与土地利用规划一起进行,并包括在其中)。 除此以外,还有城市规划,菜田规划,土地开发垦复规划。有时还根据发展需要进行特殊土地利用、开发整治规划。如:攀西亚热带地区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规划。(新四川的攀西开发是重点)。 2.土地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学知识点汇总

土地利用规划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篇土地利用规划学总论 第一章导论 土地与相关概念/关于土地与空间/土地本身是由地表、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构成。 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生态功能 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区别于其他物品在于土地不是前人的劳动成果,而是自然产物;②土地功能的不可替代性:土地生产农产品和生态产品的养育功能和土地承载建筑物与构筑物的功能是永远不可替代的。③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作为资源的土地空间是有限的,土地总面积(常数)永久不变,土地利用类型(变数)在不断发生变化;④土地质量的差异性:由于组成土地的各种因素不同量的不同组合,形成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土地,其差异表现为土地质量的不同等级;⑤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在其合理利用过程中,其肥力不仅不会减退而且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又称土地的耐久性;⑥土地位置的空间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和不可移动性;⑦土地价值的增值性:土地具有一种耐用性的性质,可以吸纳投入土地的沉积资本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的完善而使其可用性或使用价值的提高;⑧土地属性的多维性:土地属性具有自然、经济和社会多维属性。 土地利用途径;外延扩展、内涵挖潜 土地¾用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温度、降水、地形地貌、水资

源、土壤等)、社会因素(人口、城市化因素、土地制度、土地政策、土地权利、风俗习惯、文化素质)、经济因素(产量、产值、人均产值、成本、效益、外部性等) 规划的本质/规划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是其未来导向性。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产生/在调整土地关系和组织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产生了土地利用规划并发挥其重大的历史作用。 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①政策性:规划是为国家土地制度与土地政策服务的政府行为,是调整土地关系的重要手段;②整体性:着眼于区域内全部土地,从全局整体角度确定各类用地的规模和布局:③兼容性:多目标兼顾,追求自然、经济生态目标整体优化:④折中性:不求最优,但求满意。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协调。追求不确定性最小化,确定性最大化;⑤动态性:未来存在不确定性,决定规划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要求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协调整合土地供需矛盾;/具体任务:①土地供需综合平衡;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③土地利用宏观布局;④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①土地利用的现状分析和规划后评价;②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和规划目标确定;③规划基础数据预测;④土地供需预测; ⑤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优化;⑥土地利用管制分区;⑦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⑧制定规划实施措施。 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在我国一般按行政区划单位分为全国、省、

第二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与规划第二章学习辅导 第二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 在1998年修订后的《土地管理法》中,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定义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 规划的目的:“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和计划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土地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基础,同时亦为实行用地分区和用地审批相结合的土地管理制度提供依据。 规划的特点:具有战略性、地域性、政策性、综合性、动态性,也兼有近期实施的可操作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法定的最权威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的总纲,对城市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等专业、专项规划的规模和布局起控制和指导作用。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资源配置的战略性规划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社会总体利益的要求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调自上而下,逐级控制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是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能不同,地域空间尺度不同,各级政府负责编制和实施本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和内容也不尽相同。总的来看,国家、省、市、县、乡五级规划体系中,从上至下,规划任务和内容由宏观逐渐向中观,进而向微观转变。 1、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国家和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高层次的政策性规划,主要起宏观调控作用。 2、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以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作为省级规划的依据。 3、地(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地区(市)级规划是由由省级规划向县级规划过渡的中间层次,其中,市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仍属于政策性规划的范畴,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则属于管理型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与村镇建设》教学大纲

《土地利用规划与村镇建设》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本课程学习,使学员对土地利用规划与村镇建设的理论体系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使学员掌握土地利用规划与村镇建设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相关政策;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土地利用规划与村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为在土地利用规划及村镇建设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夯实基础。 二、教学要求 学员在课前做好预习,认真阅读指定教材及辅助材料,及时查看阅读总校版、分校版网上内容,遇到问题及时与老师沟通,以便及时解决问题,上课做好课堂笔记。 三、教学重点 中国土壤的基本特征:土地利用指导原则与目标任务; 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土地资源三个特性;景观建设学原理与方法;乡镇公共中心布局与规划;居住用地规划;村镇绿化规划。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中国的地形及土壤基本特征 10学时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中国的山脉系统

第三节中国的平原、高原、盆地 第四节中国土壤的形成因素 第二章土地资源特性与土地利用管理10学时第一节土地资源及其功能 第二节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与土地利用 第三节土地资源的社会特性与土地利用 第四节土地资源的经济特性与土地利用 第五节合理利用土地与土地利用的持续性 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0学时 第一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和内容 第二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与审批 第三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的关系第四节县(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 第五节土地评价 第四章土地利用基础知识 10学时

第一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第二节土地利用指导原则与目标任务 第三节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第四节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第五章建筑风水文化10学时 第一节风水学基础知识 第二节风水与中国人的居住环境观 第三节景观建筑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第四节建筑风水文化与建筑设计关系 第六章村镇规划资料工作5学时第一节村镇规划的资料内容 第二节村镇规划资料工作 第三节村镇规划资料整理及分析 第七章村镇总体规划10学时 第一节乡(镇)域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学》教学大纲

《土地利用规划学》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土地利用规划学》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模块必修课程,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高度结合的特征。土地利用规划也是其他城乡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必要基础,是各地国土部门开展的核心工作之一,是进行土地资源管理的主要依据。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框架、基本原理及基本方法,通过实验达到初步解决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本课程以讲授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主,知识和方法要紧密结合当前中国土地利用规划行业进展。 2.在理论讲授中,应充分利用实例精讲基本内容,应阐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果。 3.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充分利用实验课程强化学生对土地利用规划基本方法的应用能力。 4.在应用本大纲进行教学时,应保证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而对体系安排、课时分配、章节划分及教学方式等则可依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教学方法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实验教学;以教师引导为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考核方式 考试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二、大纲内容 第一章导论 1.土地与土地利用 2.规划和土地规划 3.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4.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 说明与要求: (1)掌握土地、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 (2)熟悉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体系; (3)理解土地利用规划程序和内容。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 1.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 2.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 说明与要求: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21版课程教学大纲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21版课程教学大 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本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了解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二、课程目标 1.掌握土地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原理和方法; 2.了解土地资源管理的政策、法规和制度;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土地资源管理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本课程包括以下内容: 1.土地资源管理基础:包括土地资源类型、特点、利用状况等; 2.土地调查与评价:包括土地调查的方法、技术、成果及应用; 3.土地利用规划:包括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管理; 4.土地开发与整治:包括土地开发的方式、方法、效益评估和保护; 5.土地利用变化与保护: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6.土地管理制度与政策:包括土地管理制度的演变、

改革和发展方向,以及相关政策措施。 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后,能够掌握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了解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土地资源管理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将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调查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五、考核方式与标准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等,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主要考察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 《土地资源管理》XXX出版社XXX 本课程推荐使用以下教材: 主编,同时也可参考其他相关教材和文献。 七、教学课时安排 本课程总学时为X学时,其中课堂讲授X学时,案例分析X学时,小组讨论X学时,实地调查X学时。

国土空间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国土空间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国土空间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国家对土地资源的管理要求的提高,国土空间规划成 为了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为了更好地培养和培训相关专业人才,各高校纷纷 开设了国土空间规划课程。本文将就国土空间规划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探讨, 以期能够为相关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一、课程背景和目标 国土空间规划课程的教学大纲应该明确课程的背景和目标。首先,课程背景部 分可以介绍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背景,包括国家政策法规、城市化进程、土地 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够了解课程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场景。其次,课程目标部分应该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的要求。例如,培养学生对国土空间规划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 规划设计和决策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等。 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国土空间规划课程的教学大纲还应该明确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可 以包括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相关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操 作等。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讲座、案例研讨、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以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此外,还可以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如地理 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等,以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和空间模拟能力。 三、教学评价和考核方式 国土空间规划课程的教学大纲还应该明确教学评价和考核方式。教学评价可以 包括课堂表现、小组项目、个人论文等多个方面,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考核方式可以采用定期考试、课程设计、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以考察学生的 理论和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引入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材和参考资料 国土空间规划课程的教学大纲还应该明确教材和参考资料的选择。教材可以选 择一些权威的国内外教材,如《国土空间规划原理与方法》、《城市与区域规划》等,以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参考资料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论文、 案例和报告等,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 五、课程改进和创新 国土空间规划课程的教学大纲还应该明确课程改进和创新的方向和方法。可以 引入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 以与相关专业和实践机构进行合作,开展实践项目和实习实训,以提高学生的 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综上所述,国土空间规划课程的教学大纲应该明确课程的背景和目标,明确课 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明确教学评价和考核方式,明确教材和参考资料的选择,明确课程改进和创新的方向和方法。通过合理设计和实施教学大纲,可以提高 国土空间规划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培养效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国土 空间规划专业人才。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八版教学设计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八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对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有深刻的 理解和应用能力。具体目标包括: 1.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熟悉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内容、组织结构和发展趋势; 3.具备解决实际土地利用问题的能力,包括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土地 利用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等。 二、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土地利用规划学基本概念:介绍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定义、特点、发展 历程等; 2.土地利用规划学研究方法:介绍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调 查、评价、规划设计和决策等; 3.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介绍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基本概念、原则、 方法和技术; 4.土地利用调查与评价:介绍土地利用调查与评价的内容、方法和技术; 5.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介绍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目标、 内容、组织和实施。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1.讲授法:通过系统讲解,传授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 法; 2.实践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调研报告、规划设计等实践活动,帮助 学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应用能力;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答辩、辩论等形式,开展理论交流和思 想碰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辨能力。 四、教材 本课程的教材为《土地利用规划学》第八版,主编为高继民等。该教材系统地 介绍了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研究内容和实践应用等方面的内容,是本课程的核心教材。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多种形式,包括: 1.平时成绩:参加讨论、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等实践活动,积极参与课 堂,得到教师认可的表现; 2.期末考试:对本课程所学内容进行考核,测试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 应用能力; 3.课程论文:自选课题或从指定范围内选择论文题目,写出完整、系统 的研究论文。 六、教学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会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具 备解决实际土地利用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相关职业做好准备。

土地规划与利用课程教学大纲

《土地规划与利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土地规划与利用/Land using and planning 课程编码:07442610 课程类型:专业任选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范围:03地理信息系统 学分数:2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地图学》 学时数:36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0 课外学时:0 考核方式:考查制订日期:2003年 制订单位:广州大学理学院地理系审核者:夏丽华 执笔者:冯艳芬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地理信息系统最早的应用领域是土地资源管理,因此开设《土地规划与利用》课程有利于扩展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知识面。该课程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四年级开设的一门专业任限课,主要的作用是增加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在特定领域“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主要任务是在了解土地调查与土地评价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掌握土地总体规划项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不同区域土地规划的特点。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对土地管理学科有个基本的认识,能将所学的专业技能灵活应用在土地规划与利用的工作中。教学的基本要求如下:掌握土地调查与土地评价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地权管理与地籍管理内容,牢固掌握土地总体规划项目的方法,理解不同区域土地规划的特点。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以多媒体讲授为主,对课程内容采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课件,保证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不低于90%。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学生在一年级已学习了《自然地理学》,了解了土地及土壤的基础知识,《地图学》及《地图编制与设计》课程的学习,则有利于“土地规划与利用”成果图的制作。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林增杰,严星.《土地管理与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教学参考书: 1.冯玉华,贾生华.《土地经济学》.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2.陆红生.《土地管理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4 3.张小华.《土地行政法》.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 第1章绪论

土地利用与规划

土地利用与规划绪论部分学习辅导 一、土地是一种特殊商品。 1、土地作为特殊商品的原因 (1)土地具有非劳动产品与劳动产品的二重性。 (2)土地的价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作为自然物的土地价格,另一方面是作为开发的土地价值的价格。 二、关于土地的概念的理解 1、农学有关土地的概念 土地是劳动资料,土地又是劳动对象。 2、地学有关土地的概念 多数地学研究者认为,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地貌、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组成的一个自然综合体。 土地分为三层:以地球风化壳和地下水为主的地下层,以生物圈和土壤为主的地表层,以近地面气候为主的地上层。 3、生态学有关土地的概念 从生态学观点看,土地是一个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以及人类劳动的种种结果组成的生态系统,是其能量流、物质流的载体、储存库和供应站。 土地生态系统又可细分为农地生态系统、林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居住地生态系统等。 4、工程技术有关土地的概念 从工程建设角度看,工程师们描述的土地是起承载作用的固体物质,土地可理解为基地、场所或物料。城乡居民点、工矿、交通运输及水利等各项建设项目都需附着于土地上。他们关心的是土地的抗压强度及稳定性。土地的质量和位置都与能否发挥好“基地”的作用有直接关系。 三、土地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1、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区别 土地资源是在现在和不远的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人类能直接用于生产和生活的

土地。 土地资源的概念比土地的概念包涵了更多的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意义,即土地资源既包括了土地本身的自然属性,也包含了人类对其进行利用改造的社会经济属性。 2、土地与国土的概念区别 所谓国土系归某一国家主权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 3、土壤与土地的概念区别 (1)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含土壤。但当土壤一旦被利用,即作为基本生产资料时,则它同时与气候、地形、水文等土地诸组成要素共同起作用,这时土壤实际上已经以土地的形式发生作用,这也是土壤与土地两个概念经常混用的原因之一。 (2)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是肥力,即为植物提供生长条件的能力。土地生产力既受土壤的综合肥力或广义肥力的控制,也和土壤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地形部位有关。 (3)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组成的一个立体空间。土壤只是其地表层的一部分,由处在地球风化壳的最表层的腐殖质表层、心土层和风化母质层三个土壤发生层组成。 (4) 土壤作为自然物是可以搬动的,比如可以取土,而土地是不能移动的。 四、土地资源的特性 1、面积的有限性; 2、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 3、整体性; 4、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 5、多用途性; 6、社会性。 五、土地资源的功能 1、植物生产功能;

《土地利用规划》教学大纲

《土地利用规划》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也可作为其它专业的选修课或拓展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了解和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内容和方法,为管好用好土地,搞好土地利用提供基础理论和方法。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 本课程介绍与土地利用规划有关的土地和土地资源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内容和技术方法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了解有关土地资源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土地资源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关系、土地资源特性与土地利用管理和开发的关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各专项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种农业生产用地规划、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规划;重点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种农用地规划、的原则和各种用地类型对土地条件的要求。 三、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本课程按“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要求。 第二部分多种媒体教材一体化总体设计初步方案 一、学时和学分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其中电视学时为5。学时分配如下:

二、教材 文字教材:按照学校教材建设有关规定及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编写。 音像教材:为重点讲授型,以文字教材作依据,重点讲授学习方法及各章的重点和难点,运用适当的素材和手段,尽可能的形象化。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绪论(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土地的基本概念 一、土地的概念 二、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区别 三、土地与国土的概念区别 四、土壤与土地的概念区别 第二节土地资源的特性与功能 一、土地资源的特性 二、土地资源的功能

土地利用规划学教案

土地利用规划学教案 Ⅰ、课程性质、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一、性质: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土地资源管理本科教育而设置的教材,是在学生具有掌握一定土地管理知识和初步理论的基础,通过本教材的学习保证在学生结业,并能达到本科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土地利用规划学教材是为土地资源管理本科教育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二、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教材的学习和考试,通过者能达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 Ⅱ、课程内容和设计目标: 第一部分土地利用规划总论 (14学时讲课12学时实验2学时) 一、一、学习目标: 掌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内容,体系和程序原则。 二、课程内容: (一)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 规划是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是发现事物多种联系的最优手段,是生产力布局的最优方法,能减少全局中局部决策的个体局部性,提高政策的连续性和连贯性和决策的整体性和科学性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给予了土地利用规划下了多种定义:一般而言,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1、主要任务:根据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具体来讲,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有: (1)(1)土地总供需综合平衡; (2)(2)利用结构的优化; (3)(3)利用的宏观布局和微观规划。 2、主要内容:依据规划的对策、范围和任务的不同,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总体说来包括: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其利用分析; (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用地需求预测; (3)土地供需分析和结构优化; (4)规划方案实施。 (三)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 1、概念: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的相互交错且相互联系的系统称为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