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曹惠民:地缘诗学与华文文学研究

曹惠民:地缘诗学与华文文学研究

曹惠民:地缘诗学与华文文学研究
曹惠民:地缘诗学与华文文学研究

地缘诗学与华文文学研究

曹惠民

(苏州大学中文系,江苏 苏州 215006)

[内容摘要]文学史写作和华文文学研究应加强空间意识:在“编年表”之外,更要重视“画地图”,为此引进地缘诗学的理念,十分必要。“人”“地”关系作为地缘诗学理论的核心,可从内向视野和外向视野展开考察,既包括不同地域华文文学的比较研究,也包括华文文学创作与地域背景、创作主体与地域、创作文体与地域空间、创作风格与地域文化、创作文本中虚拟场域的空间考察以及文学传播与地域空间的关系等方面。

[关键词]华文文学;地缘诗学;“人”“地”关系

中图分类号:I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02)1-0014-04

一、在文学史和华文文学研究中

引进“地缘诗学”的必要性

我们所熟悉的文学史著作,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延展开一条时间的线索:写古代文学史从上古到春秋战国、先秦两汉再到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写现当代文学史则从“五四”到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再到“十七年”、“文革”,到新时期,50、60、70、80、90年代逐一展开;写“台湾文学史”、“香港文学史”也是异曲同工:20年代新文学的发生,再依时序,从30—40年代直讲到80—90年代、世纪末。文学史的书写以时间为线索,自然无可厚非,而“空间”考察的缺席,却已是习焉不察。文学发展进程中空间因素长期地被遮蔽,使我们的文学史书写清一色地都去“列家谱”、“编年表”,而忽略了“画地图”、“搭房子”。这种时空观上的偏枯、缺失,致使文学史的书写遗漏了不少丰富多彩的内容,也使文学史的叙述失去了显示其繁复缤纷历史面目的另一些可能。文学史的写作极有必要引入凸显空间因素的地缘诗学的方式,这对于完整描绘出世界华文文学的版图尤为切要。

著名文化学者金克木在论及文学史研究时,认为需在“编年表”之外,更重视“画地图”①。令人遗憾的是,15年前金先生的这一金针度人之言,其实至今并未引起学界足够热情的应有的回应。

在总结20世纪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展望新世纪华文文学研究的未来时,笔者深感金克木先生的呼吁,对于观察远播全球各大洲、各地区的华文文学而言,实在不失为一方指南的罗

?

4

1

?华文文学 2002111(总第48期)

作者简介:曹惠民,男,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盘,针对性极强。

从根本上来说,世界华文文学的结构,更是一种板块状的、地域文学的组合。它不象国别文学那样,其发展演变是在较为确定的国家疆域的范围中,延展为较长时间的历史进程。从远古到19世纪,以方块字为表达工具的中文写作,在母语本土———中国的疆域内自成气象,而在中国本土以外的世界各地,除了零星的早期华工的某类文字记载外,华文写作尚未形成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

而进入20世纪以后,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种新的文学现象随着华人陆续地、多向地移民海外,悄然在世界范围内生成。而到该世纪末,华文文学已然覆盖了地球上各个地区、各大洲,成为世界语种文学中,作者与读者众多、流播地最为广延的现象。“世界华文文学”在各种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人种、不同风俗、不同政治制度、不同生活方式……的“背景”、“环境”和“语境”中,既表现出华夏民族、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又呈现出鲜明地域性的状态,无疑是存在着学术探讨的巨大空间的。在华文文学研究和华文文学史写作中引入文学地理学、或曰地缘诗学的理念,不仅是必要的、可行的,也将是大有作为的。

二、“地缘诗学”界定略说

所谓地缘诗学(geopoetics),也有称文学地理学、文学地域学者。这种理论及研究方法,派生于人文地理学及其子学科文化地理学,又与文艺社会学交叉。它以探讨各种文学现象的生成、分布、变迁、流播和人类文学活动的空间结构为主要内容,而以“人”与“地”关系的研究为其核心内容。丹纳、勃兰兑斯乃至西方新批评派中人的理论都含有地缘诗学的成分。中国古来更有“南北文学”之辨,及至民国时期,王国维、刘师培等人于此也都有精彩的理论阐述或批评实践。即使今天,有些学者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时,还都颇为重视从文学地域学的视角来考察古代的文学现象。袁行霈教授90年代初出版的《中国文学概论》中“总论篇”的第三章,就专论“中国文学的地域性与文学家的地理分布”,章培恒教授发表在《中国文

化》创刊号上的《从〈诗经〉〈楚辞〉看我国南北文学的差别》,均可称代表作。

作为地缘诗学理论的核心,人地关系的研究有若干层面的内涵。“人”者:既指文学创作的生产者———作家,亦指作家创作出的作品中的人物,也指文学创作的消费者———读者;“地”者:既指作者的出生地及其文学活动地域,亦指其作品内容的地域背景和作品中虚拟的地域场景,还包括作品流传播迁的地域范围。

三、地缘诗学的外向视野

以上这种多重的“人”、“地”内涵,自然会演绎出繁复多元的“人”、“地”关系。但我们可以把这种对“人地”关系的考察,大体分为外向视野与内向视角的两个层面来将其具体化,以便于开展研究的运作。

对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来说,外向视野的考察,不外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一)中国大陆文学与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华文文学的整合研究及比较研究

从史缘的角度来说,大陆与台港澳都属于中国本土的版图。只是由于由19世纪延伸而致的20世纪特定的政治、历史原因,海峡两岸三地之间曾持续了相当长时间的地缘上的分隔。这种地域上的特殊的分隔形态对20世纪中华文学的流变、迁衍产生了深刻影响。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中国人(包括作家)的身份在不同的程度和广度上发生了微妙的变异:就20世纪上半叶而言,或为中华民国的公民,或为日本殖民帝国的皇民,或为英葡帝国的臣民。社会的性质、民众的身份、通行的语言等等都有相异之处。而在深层上,又无法弃绝民族的文化传统,其间的“人地”关系所呈现的复杂变貌,需细心论析。这里牵涉到中原与边陲、大陆与岛屿、南方与北方、宗主与殖民等各种关系与连接,多有可深研细探者。

(二)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世界华文文学关系的研究

包括台、港、澳在内的中国20世纪文学与世界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与世界其他语种文学的关系,是把中国文学放在世界文学大格局中考察而衍生出来的必然思路。一面是中国

?

5

1

?

曹惠民:地缘诗学与华文文学研究

本土的华文文学,一面是随着华人的播迁而生成的世界华文文学,可以把前者看成是后者的一部分,但二者之间有迭合,有分流,它们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还是“源”与“流”的关系?抑或“一个中心”、“多个中心”的状态?华人、华侨、华裔、外籍华人、外籍外人的华文文学的区别与联系?这些问题曾在好几次研讨会上涉及而并未能深入,有待重拾话题再出发。

(三)欧洲、美洲、澳洲地区华文文学与亚洲地区华文文学关系的研究

生成于西方社会的欧洲、美洲、澳洲华文文学,直接与西方文化相面对,不可避免地带着东西方异质文化之间冲突、冲撞的印痕,与同处东方文化圈中且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亚洲各国华文文学,二者从生成机制到内在质地,都有相当大的不同。其间涉及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农业文明与科技文明等等话题,也涉及东方文学、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欧洲美洲文学的关系。当然,东方人、西方人、华人与非华人(无论是作者、读者还是作品中人)仍处在考察的中心位置。而“人地”关系也仍然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在以上宏观考察的基础上,必然构成板块状的乃至立体的世界华文文学版图,同时梳理百年间华文文学从本土向异域迁衍流播的历史线索,如此结撰起《世界华文文学史》的理论框架,就比较能切近华文文学一个多世纪以来繁衍生长的既存事实。

四、地缘诗学的内向视角

内向视角的地缘研究,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和学术思考的空间。在此略举较为重要之数端:

(一)文学创作与地域背景;

(二)创作主体与地域;

(三)创作文体与地域空间;

(四)创作风格与地域文化;

(五)创作文本中虚拟场域的空间考察;

(六)文学传播与地域空间;

……

以下稍作具体的展开:

(一)文学创作与地域背景

文学创作是作家心灵活动与外部世界以各种方式交接、融通、互渗互动而生成的结晶体,这外部世界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便是地理背景。创作意念、创作灵感或作品的具体内容都无法排除空间因素、地理背景对它的规定性,或者是潜隐地存在于创作者的意识深层,使他们在创作中时时“得江山之助”。鲁迅写阿Q、祥林嫂、七斤、孔乙己、魏连殳……把他们安置在鲁镇、未庄、S城,都不脱作者的故乡———中国江南、浙东乡镇这一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背景。沈从文写湘西边城、老舍写故都北平、肖红写呼兰河都有特定的地理背景。黄春明创作自有其台湾宜兰的背景,西西小说的香港都市背景、白先勇小说的大陆———台湾———新大陆的背景、梦莉散文的湄南河背景、王润华诗歌的热带雨林、橡胶林背景、黄东平创作的千岛之国———印尼背景……散居于世界各地、呈现不同地域特征与风土质性的华文作家们的创作历程,无一不和特定的地域息息相关。他们创作中那不同“地貌”下的奇光异彩的“矿藏”,正有待“心灵探险者”悉心的勘探。

(二)创作主体与地域

作家的出生地、籍贯和文学活动的区域,历来为文学研究者所注目,有人还为此做过有关的统计,得出了诸多颇有意味的结论。袁行霈教授还由此推演出一些新的看法,如文学家的分布以何地为集中?他认为,唐代的长安、洛阳、南阳一线、宋代的赣江流域、明清的江浙两省、近代的广东……都是文人群集、文学发达的“中心”地带。这些地方大多经济比较繁荣、社会比较安定、文化教育比较先进,或是政治中心,或是交通枢纽,常得风气之先,比较开放,是其共同点②。

反观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北京,五、六十年代的台北、香港,也曾俨然成为独领文学一时风骚的“中心”或重镇。东南亚华文作家中颇多沿海闽、粤两省的作家,与此二省早年外出闯荡的华侨众多有关。作家的创作与其出生地及后来的经历、迁移的踪迹也有多重瓜葛:施叔青小说与她的出生地鹿港、长期居住地香港,余光中诗文与他的出生地“江

?

6

1

?华文文学 2002111(总第48期)

南”、与他执教多年的香港,郑愁予、许世旭的诗歌与他们漂泊的经历,北美、澳洲、欧洲、夏威夷的华文作家定居某地以后所受当地文化的影响……凡此种种,皆可从创作主体与地域的交接来展开研探。

(三)创作文体与地域

乡土小说、都市诗歌之于乡村、都市的关系自不待言,所谓的山林文学、田园散文、海洋文学、自然写作无不与特定的地域甚至地貌有某些深层的、内在的契合关系。这和古代文学中词盛于南方、杂剧兴于大都(北京)、南戏出于东南,其理相通。

(四)创作风格与地域文化

作者的创作和他的生地、故土,和他长期居住的地域所构成的深层的精神血缘的联系,会赋予他的作品以特定地区的风土质性和地域特征,包括语言层面的地域表征(如方言、谣谚等),都是影响其创作风格形成的基本因素。历来有所谓的“京派”、“海派”、“港味”、“热带风情”、“岛国情调”等等说法,无不显示了创作风格的地缘内涵。中国古代有所谓南贵“清绮”北重“气质”、“南重义理,北重考述”、“南人约简,北学深芜”,到禅宗讲“北方重乎渐修,南方贵乎顿悟”、“南崇虚无,北崇实际”、“南人入世,北人遁世”……之类的南北之别,也能启发我们去观察诸如中原与边疆、中心与边缘、本土与海外、此岸与彼岸、大陆与岛屿、陆地与海洋、西方与东方等等差异对于世界各地区华文文学风格、质地的异同有何影响。

(五)创作文本中虚拟场域的空间考察

在创作文本(特别是叙事性文类)中,作家创作、虚拟的场域作为文本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也不妨从地缘诗学的角度来认知考察。西西的“肥土镇”、“浮城”,李昂的“菡园”、“鹿城”,七等生的“沙河”,王幼华的“健康公寓”、宋泽莱的“废墟台湾”,朱天心的“古都”,李永平的“吉陵古镇”,吴煦斌的“丛林”等场域都是富含意蕴的空间构设,不仅是人物活动的场所,也是作者整体构思中“有意味的形式”。即使是一些实际存在的地域,一旦进入作家虚构的文本之后,也便具有了超越实际地域原有的意涵。张爱玲、施叔青、刘以鬯笔下的“香港”,白先勇的“新公园”,洛夫的“石室”,赵淑侠的“塞纳河”乃至金庸等人笔下的“江湖”都可作如是观。空间元素作为叙事性作品中有独立生命、独立存在价值的部分,有时甚至就不再只是作为“背景”出现而成了作品中人物之外的另一类“角色”(甚至主角),足可把文本研究引入新天地。

(六)文学传播与地域空间

文学传播作为文学消费的先导环节,越来越被研究者所青睐。传播需要空间,而且是不同的空间,此空间与彼空间的连接,借助于传播的中介,这里既有共时态的空间,亦有历时态的空间。就华文文学而言,在20世纪中国本土的华文写作经过了怎样的过程,借助于何种方式与途径,开始了超地域的传播?从原生地到接受地,其间由于哪些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传播的或逼真或走样的结果?传播过程中施体与受体的选择与被选择、变形与维护之间的角力,其内在机制的状态又如何?不同文学空间在文学风尚、文学消费、文学批评诸方面有无互动?互动是如何发生、如何演变、如何调节的?此种介于传播与文学之间的研究话题,更不能离开地域空间这一考察角度。

五、建构华文文学新的时空观

引入地缘诗学、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及批评方法,相信对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具有其应有的学术意义,同时,它也是颇具操作性、实用性的。它的适度展开,将能拓宽华文文学的研究视野、研究空间,有效地提升华文文学研究水准。事实上,它与诸如跨文化研究、后殖民批评、第三世界文学论、比较文学研究都有密切的联系。在实际批评中,可以互为补充、互相发明,不仅丰富了研究手段,也会丰富研究成果。

对于相沿成习的以纵向的、线性的、时间观为基石的文学史书写,横向的、立体的、空间观的考察角度,在当下的学术研究,特别是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具有特别迫切的意义。在史缘与地缘相结合的层面上,我们期待着对世界华文文学的诗缘、文缘达致一种新的认知。

(下转第54页)

?

7

1

?

曹惠民:地缘诗学与华文文学研究

来,方修的问题并非是单纯的文学美学问题,而更是政治问题。林建国很敏锐地指出:“我们困在主奴辩证里太久了,才不理解所有我们看似文学的‘内在问题’(如经典缺席),皆卡在资源(文化资本)分配与抢夺的节骨眼上。方修看起来化约和跳跃的左倾思考,切中的是问题的要害。”⑨林建国已从黄锦树的美学视域和张锦忠的西方文论格局中脱身而出,这次的脱身是一次对马华文学史理解的巨大的跳跃,它发现了方修的现代性,一种第三世界文学的现代性。这种现代性拒绝做西方大国理论大户的“操盘手”,拒绝替他们打工做注解,而是“拿着最简陋的考古工具,走进那片贫瘠的田野,自己当起自己的人类学家。”方修的文学史就是这种田野作业的人类学,在殖民统治的废墟里发现或记录下自己的身世和命运,他的工作建构了一种质朴的、本土的、应许自己族群身世答案的“地方知识”。从黄锦树对方修的怀疑、批判与否定到林建国对方修的理解、重读与朝圣,旅台作家对马华文学史的理解渐渐真切深刻内在起来。如果说黄还只是“从台湾看马华文学”,因处于不同的学术场域发声而获得批判的勇气,张锦忠也还只是援西方的理论而获得客观、冷静地阐释马华文学的契机,那么林建国则回到真正“从马华看马华文学史”的发言位置。但是林的论述也仍然存在一种困难:一方面,他发现第三世界的学者往往成为西方大国理论的注解者消费者,他拒绝替他们打工而宁愿做一个朴素原始的田野工作者;另一方面,他的长篇大论仍然援引西方的理论,并明显借鉴了西方后殖民批评的思想与方法。这个困难有可能减弱其论述的力度,但这一困难也是第三世界的学者普遍遭遇的。

马华文学史的几种读法从方修出发到否定方修再到重读与回到方修,表面上似乎走了一个圆圈最终又回到原位。然而这决不是一个简单的循环,从出走到回归是一种黑格尔式的“正反合”的精神运动,它意味着一种真正成熟的马华文学史观的形成。

注释:

①⑨林建国:《方修论》,载《中外文学》第29卷第4期2000年9月。

②④⑤方修:《新马文学史论集》香港三联与新加坡文学书屋联合出版,1986年第22-32页,第15-17页,第28页。

③方北方:《看马华文学生机复活》乌鲁冷岳兴安会馆1995年版,第23页。

⑥张锦忠:《陈瑞献、翻译与马华现代主义文学》,载《中外文学》第29卷第8期2001年1月。

⑦张锦忠:《文学批评因缘,或往事追忆录》,载《蕉风》1998年9-10月号第17页。

⑧刘小新:《“黄锦树现象”与当代马华文学思潮的嬗变》,载《华侨大学学报》2000?4,第60页。

(上接第17页)

只有加强文学观念的空间意识,文学史观的构建才可能是健全的。新的文学史时空观、世界华文文学的时空观,正呼唤着新一代学人。

新的世界华文文学史的理论建构与实际操作,必将展示阔大的、兼容的文学新视野,从而迎来21世纪华文文学研究的新生面。对此,我充满信心,并乐观其成。

注释:

①金克木:《文艺的地域学研究设想》,《读书》1986年4月号。

②袁行霈:《中国文学的地域性与文学家的地理分布》,见《中国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

4

5

?刘小新:从方修到林建国:马华文学史的几种读法

第十一届(2015 年)马来西亚华文独中田径锦标赛竞赛简章及细则

第十一届(2015年)马来西亚华文独中田径锦标赛 竞赛简章及细则

(三)道次:预赛由竞赛组编排。决赛则依据预赛成绩分配道次, 前四名依 序安排于第4、3、5、6跑道,后四名则依序安排于第1、2、7、 8跑道。 十六赛程表:此表为预定赛程,正式赛程待报名注册截止后,依注册参赛人数再编排赛程表。有关调整将以不调动比赛项目顺序为原则。 十七资格赛、 报到、 各项会议:(一)资格赛:2015年 8 月 24 日(一)地点:待定 (二)报到:2015年 9 月 19 日(六)(10AM至4PM) 地点:宽中古来分校 (三)各校报到时须出示运动员身份证正本供大会审查,赛会不接受身份证影印本;无法提供者,则取消选手资格,不得持异议。 (四)领队与教练会议:2015年 9 月 19 日(六) 时间:下午五时正地点:宽中古来分校 (五)第11届全国独中体育交流会:2015年 9 月 21 日(一)时间:晚上八时正地点:宽中古来分校 十八比赛办法:(一)比赛规则:依据国际田径总会(IAAF)颁定之最新规则 (二)竞赛制度:依据大会竞赛简章及细则办理。 (三)比赛细则: 1.2张号码布须分别佩挂于胸前与背后,否则不准参加比赛。跳高项 目者,则允许佩挂其中1张即可。 2.运动员背心下半段必须塞进裤内。不听劝告者,取消参赛资格, 并勒令离场。 3.参加各项比赛之运动员,出场比赛时必须携带选手证报到,以备 随时检验,未带证件者,不得出场比赛。 4.运动员须于每项比赛完毕后(包括田赛项目未进入决赛者),退出 比赛场地,不得逗留在场内。 5.田赛与径赛项目冲突时,有关运动员须向田赛裁判主任或该赛项 裁判员请准后,先参加径赛,才回头参加田赛。 6.径赛比赛中不得陪跑,否则立即取消该选手之参赛资格,成绩亦 作废。 7.各队职员和非参赛者不得进入比赛场地范围内,不听劝告者,取 消参赛资格,并勒令离场。 8.凡正式注册运动员皆可代表该校参加接力赛。若晋级决赛,则须 保留最少2名在预赛有下场比赛之选手,否则取消比赛资格。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 一、写出下列作家的主要作品一部,并指出作家所属地区或国别、作品的体裁 鸥外鸥:香港诗人,诗歌《和平的基石》吴浊流:台湾作家,小说《亚细亚的孤儿》 铁抗:马华(马来亚华文)作家,小说《试炼时代》金庸:香港作家,小说《神雕侠侣》洛夫:台湾诗人,诗歌《石室之死亡》白先勇:美华(美国华文)作家,小说《孽子》聂华苓:美华作家小说《桑青与桃红》朱西宁:台湾作家,小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林海音:台湾作家,小说《城南旧事》陈映真:台湾作家,小说《夜行货车》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台湾新文学的诞生跟中国大陆“五四”新文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台湾新文学也是在大陆“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在本质上始终追求着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倾向。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文化背景下,台湾文学又具有某些与大陆新文学稍异的个性,显出其鲜明的民族性,突出的地域性和强烈的兼蓄性等特点。 2、抗战时期的香港文学呈现什么样的基本格局? 抗战时期,内地硝烟弥漫,惟有香港成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一块安静的乐土,从而成了全国抗战文学的一个中心,除了本地青年作者如谢晨光、侣伦等崭露头角之外,许多内地作家纷纷南下,他们有暂时寓居或把香港作中转站的,如郭沫若、郁达夫、巴金、胡风等;有暂时寓居但时间较长的,如茅盾、戴望舒、夏衍等;也有由暂时寓居转为长期定居的,如许地山、萧红等。他们在“团结抗战”的旗帜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成立了“香港中华艺术协进会”、“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等。 3、余光中中西兼容的现代诗追求有哪些基本特征? 余光中的中西兼容的现代诗最基本的特征是题材与风格的变化多端。他的诗歌题材浩阔、包罗万象,冲破了现代诗题材范围的栅栏,生老病死、战争爱情、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咏史怀古等人性、生活、社会、历史等皆被遣入笔端,其中多且好的是思国怀乡诗,如《大江东去》、《乡愁四韵》、《呼唤》等;他的诗歌风格是现代诗质中总呼啸着古典的音响,古朴而典雅,古诗佳句的镶嵌、古典节奏色彩与现代白话文体的搭配,愈见其华丽缤纷、音调铿锵。如脍炙人口的《乡愁》。 4、五六十年代台湾各流脉小说各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其文学史整体价值是什么? 50年代前期,在国民党反共政治路线的指引下,台湾出现了反共文学,称为“战斗文艺”,小说方面代表性作家作品有陈纪莹的《荻村传》、姜贵的《旋风》等,极端政治化的宣传倾向使这类作品肆意歪曲历史并严重脱离生活真实,从而走进口号化、概念化、公式化绝境;乡愁文学几乎与“战斗文艺”同时产生,以回忆大陆乡土和亲人为内容,小说方面代表性作家作品有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孟瑶的《心园》等,这类作品由于抒发了故国情、民族情、亲情、爱情和友情而呈现出动人的艺术魅力;与乡愁文学同时兴起的还有乡土文学,小说方面的代表作家作品有钟肇政的《浊流三部曲》、钟理和的《笠山农场》等,这些作品植根于台湾的土地,具有深厚的民族感情和浓烈的乡土色彩,创立了清新淳朴的民族风格和本土风味。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台湾兴起现代派文学,现代派小说以王文兴、白先勇、欧阳子等为代表,代表作品有《寒流》、《永远的尹雪艳》、《魔女》等,这些作品多数都融入了较多的写实因素,只是保留了现代主义的表现技巧。它们的文学史整体价值在于使小说创

马来西亚华文独中体育课程标准

马来西亚华文独中体育课程标准 一、基本理念 面对21世纪科技迅速发展、国际交流频繁的时代,社会需要具有科技和文化素养的个人。有鉴于此,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于2005年1月9日发布《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教育改革纲领》(以下简称《教改纲领》),确立“培养青少年成为健全的成人”为独中教育的主要目标。 美国健康教育体育休闲舞蹈学会(American Alliance for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AAHPERD)根据适能(fitness)的观点,对健康提出了整体性的概念,认为真正完整的健康应由五个安适状态(well-being)所构成: (一)身体适能(简称“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包括了解身体发展、身体照顾,发展正向身体活动的态度与能力。 (二)情绪适能(emotional fitness):包括思考清晰、情绪稳定、有能力调适压力,具备自制与自律的能力。 (三)社会适能(social fitness):包括关心配偶、家人、邻居、同事和朋友,积极与他人互动和发展友谊的能力。 (四)精神适能(spiritual fitness):包括寻找个人生命的意义,设定人生的目标,拥有爱人与被爱的能力。 (五)文化适能(cultural fitness):包括对社区生活改造有贡献,能关注文化和社会事件与接受公共事物责任的能力。 这五个安适状态彼此相辅相成,才能达成全人健康(total well-being)。因此体育的目标显而易见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适能,而非竞赛的胜利者而已;意即每位学生皆应有机会参与身体活动,并学会至少一项适合终身休闲的运动技能。因此,学校须确立“体育是学校文化的重要部份”的观念,坚持按教育规律在每一个年级、每一班实施体育课,以达致《教改纲领》所提出“爱惜身心,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教育目标。 二、课程目标 (一)学会运动技能,提升体适能。 (二)体验运动乐趣,建立终身运动习惯。 (三)培养运动风度,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世界华文教育发展趋势及影响研究

【华文教育研究】 世界华文教育发展趋势及影响研究3 张向前, 朱琦环, 吕少蓬 (华侨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系,福建泉州362011) [关键词] 华文教育;内涵;功能;历程;措施;趋势 [摘 要] 华文教育历史悠久,华文教育的内涵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华文教育具有文化、经济、科技、政治等功能,华侨教育的发展历程可分为萌芽期、起步期、发展期、低潮期、复苏期5个阶段。华文教育的发展受内外原因制约,发展华文教育必须通过大力兴办华文学校、借用华文媒介、扩大华文教育研究等全方位推进,未来华文教育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中图分类号: G7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306(2005)04-0001-08 华人移居海外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目前,约有3千万华侨华人分布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华侨华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不同形式的华文教育活动。华文教育在国外发展成规模,是在辛亥革命以后,由于全球政治经济不断变化,华文教育的发展道路也因此从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开放后,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华文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越显重要,华文教育才真正开始被世界各国广泛重视,尤其在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也重新受到重视,“汉语热”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华文教育功能也因此从单一走向多元,即华文教育除为华侨华人传承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之外,还肩负着培养适应时代要求、服务当地社会的通用型人才等等。中华文化及其相关内涵的独特魅力,通过华文教育的实施,获得包括华侨华人以及越来越多外国人的理解、接受及应用,在异域大放光彩,为所在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当前,一个有利于华文教育发展的大环境已初步形成,世界各国的华文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此课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华文教育的内涵 对华文教育的内涵,不同学者观点不一。有学者将华文教育分为华侨教育、华文教育、对外汉语教育等。其中华侨教育是指华侨为其子女学习中国语文和文化科学知识在侨居地所办的教育,华侨教育是在海外华侨社会形成之后而产生的。华文教育是指华人在入籍国对华人华侨子女施以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教育。华文教育是对华侨华人及其子女的教育,从广义上讲,又包括向外国人传授汉语、中国文化知识的教育,它离不开教育思想、伦理观念、华侨经济、华人社会组织以及所在国的教育方针政策。[1]对外汉语教育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外国汉语人才。有学者认为:华文教育是指“对海外华侨、华人子女在居住地实施的中华民族通用的现代汉语语言文化教育”。[2][p.39-42]华文教育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中华文化特质,能适应当地情况的华侨华人年青一代,使之能在当地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对华侨华人来说,华语教育是必要的,但不是最主要的,更重要的是文化教育,中华文化的教育。[2][p.39-42]还有学者认为,华文教育有三种:国内华文教育是为海外华侨华人子女到国内升学而办;国外华文教育是由海外华侨华人在当地举办的;还有国内对外华文教育,像不少高校海外教育学院推行的华文远程教学、[3][p.13-15]对外汉语教育等。华文教育是以海外华侨华人或长期居住国外的中国人为主要对象而进行的中华民族语言(主要是汉语言)和中华优   2005年7月 第3卷第4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J ul.,2005 Vol.3No.4  3收稿日期:2005-03-02 作者简介:张向前(1976-),男,福建仙游人,华侨大学教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华文教育与人力资源研究。 基金项目: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课题(GQB2004032);福建省教育科学基金课题(03S J Y03)。

马来西亚的汉语教学与研究

马来西亚的汉语教学与研究 ——访著名对外汉语研究专家汪惠迪先生 有多少在读中小学生能够接受华语教育?华语教育从什么年级、学段开始? 马来西亚政府规定,所有政府中学(即官办中学)教学媒介语是马来语;小学则视源流而定:国民小学(即官办小学)教学媒介语是马来语,华族小学(华小)是华语,印度族小学是泰米尔语(新加坡叫淡米尔语)。马来语是所有中小学的必修课。此外,学生还要学习英语,所以马来西亚华族学生接受的实际上是“三语”教育——马来语、华语和英语。 马来西亚是否拥有独立的华语学校?如果有,大概有多少所小学、中学或大学? 马来西亚的情形是:“华小”,即以华语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政府小学,除了马来语和英语外,其它科目都用华语进行教学。“华文独中”,即由华人出资创办的独立中学,目前在马来西亚有60所,其中37所 在西马,23所在东马。这60所华文独立中学1997年的学生总数为55143人。独立中学里也有非华裔孩子就读,人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华文学院,即除了华文幼儿园、华文小学、独立中学和国民中学的华语母语班之外的屈指可数的高等华文教育机构,如马来西亚大学中文系、博特拉大学中文系、南方学院中文系(1996)、新纪元学院中文系(1998)和韩江学院中文系(2000)。马来西亚华人一直致力于创办一所独立大学,这一目标迄今还未实现,目前只有华文学院。 在马来西亚,华语教育是从什么时期开始的?现在的华语教育处于怎样的地位? 马来西亚是个以马来人为主的国家,华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马来西亚的中国移民一但形成社区,就会有华校出现。由于国情不同,在今天的马来西亚,仍保留着华校。华语都是华族学生必修的课程,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直到中学毕业马来西亚的华人也都会讲华语,该国还有官方的华语规范委员会,由教育部副部长兼任主席。 马来西亚是否都有华文媒体?大概有多少家?这些媒体应用的是简体字还是繁体字? 有华文媒体,我仅介绍报纸。马来西亚全国的大型报纸有《星洲日报》《南洋商报》《光明日报》《光华日报》《中国报》等,都在西马出版。此外,东马还有几份报纸。西马和东马都还有一些地方小报。马来西亚的华文报总数比新加坡多得多。新马两国的华文报都采用简体字。 马来西亚的华语教育教材是由哪些人参与编写的?由什么机构进行审核批准?每个学段各有几套教材? 马来西亚独中的教材是由董教总(华校董事会和华校教师总会)自行编写的。随着语言环境和经济形势等因素的变化,马来西亚的华语和中国大陆的华语之间,有哪些差异或出现了哪些变异?最主要的变化是什么? 马来西亚华语和中国大陆普通话的主要差异表现在词汇上,而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历史的、地理的和政治的原因造成的。具体的差异请参考近年来我国大陆和新马两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今年8月,我在长春召开的汉语词汇学第二届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六届全国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新加坡华语词汇的风情与姿彩》中有较详细的论述。在华语桥网站(https://www.sodocs.net/doc/386809059.html, 或https://www.sodocs.net/doc/386809059.html,)上也可搜索到有关的论文。笼统地说,它们之间的

泰国中小学学生汉语学习现状调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386809059.html, 泰国中小学学生汉语学习现状调查 作者:马丽亚 来源:《大东方》2016年第01期 摘要:泰国的汉语教学对象现在已经普及至普通民众,泰国华文教育的进一步扩大,更 使其汉语教学与推广工作发展迅猛、成果丰硕,成为全球汉语国际推广的优秀代表,现在已有2000多所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堂。但这些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的效果却不够理想,种种问题 也反映出泰国中小学学生学习汉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对部分泰国公立中小学的学生学习汉语的情况作了调查,希望能对泰国中小学的汉语教学情况进行一些分析。 关键词:泰国;中小学;学生;汉语;学习;调查 经过300多年华文教育的发展,今天泰国的汉语教学与推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是总体来说,汉语教学的效果却不够理想。如:华文小学的学生在校读了整整六年的汉语,每学期每周的汉语课达6至8小时,但是绝大部分学生毕业时汉语水平仍停留在初级阶段。而非华文小学或中学的学校汉语教学一般采取的是选修制,一周课时只在2至4小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了三年或四年后,仍然只能用最简单的汉语打招呼说“你好”和“谢谢”。以上种种都可以看出,泰国汉语教学与推广的不足之处仍然十分明显。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目的。从了解泰国中小学学生汉语学习的情况来看泰国汉语推广的现状。 (2)调查对象。泰国中北部4所中小学学习汉语的学生。 (3)调查人数。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73份。 (4)调查方法。现场发放问卷,现场回收。另外,笔者于部分学生和老师进行了座谈。调查问卷全部使用汉语,我们不排除有少量答案会受到语言使用能力影响而不是被调查者的真实答案。但是,每个学校的学生都是集体在本校汉语教师的帮助下完成的调查问卷,我们认为调查表所得出的数据是基本可信的。 (5)调查内容。调查内容涉及5个方面的18个问题:第一,学习者个人的基本情况;第二,学生所在学校的汉语教学情况;第三,学生汉语学习的情况;第四,学生对孔子学院的了解情况;第五,学习者对HSK的了解情况。 二、调查结果 (1)学生个人基本情况的分析。94%的学生为非华裔,我们认为泰中的汉语推广发展较好是因为泰中华裔人群较多,选择学习汉语的学生多为华裔家庭背景,但调查数据显示,受调

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和研究现状

上篇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和研究现状 海外华文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研究范畴和命名至今还是非常有争议的,并没有定论。因为它牵涉很多复杂的问题,一个作家也许会因为居住环境的改变、语言的转换等因素由此带来观念的巨大差异。本篇试图通过海外华文文学命名探索它的意义何在。除此之外,对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现状作以大致梳理,考察某些方法论对海外华文文学的解读过程,在这些研究视野中,新历史主义为我们研究海外华文文学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一)海外华文文学命名的困难性及内涵 事实上,要给海外华文文学命名,是非常困难的。这中间牵涉的问题十分的复杂,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这么简单。首先我们就字面上的意思来说,“海外华文文学”存在“海外”和“华文”两个概念。 1,从地域范畴上来限定 “海外”即当今之国外,更加严密的说指的是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当然,毫无疑问的是中国这个范围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这几个版块。这样,我们研究的对象就把港澳台文学排除在外。虽然港澳台文学在某种程度上是“边缘文学”,但无论如何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而海外华文文学却并不隶属于中国文学。 在这里,“海外”一词更多的是从政治角度来加以限定的。本土的文化传统的一旦脱离它的母体,被置于异域环境中,它所受到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陌生的话语环境、扑面而来的文化隔阂、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这些由于地理环境所带来的反差使得华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重新来应对陌生的居住环境。这种陌生的环境反过来影响海外华文作家的创作,於梨华和严歌苓这两个杰出的华文作家都曾表明,如果没有移居海外,她们不可能对中西文化所带来的差异有那么深的感触,这是任何一个不曾脱离母体文化的人所能感受到的。 2,从语言上来限定 “华文”指的就是汉语,即运用汉语进行创作,汉语是否运用,是华文文学与其它语种文学(如英文文学,法语文学,俄语文学等)区别的主要标志之一。

马来西亚全国华文独中初中统一考试

(JY06) 马来西亚全国华文独中初中统一考试 历史 考试纲要 (2011年实施) I 考试性质 初中统考历史科考试,目的在评定华文独立中学初中毕业生完成三年初中历史课程之后的历史科知识和能力水平;同时通过校内发展性评量赋予教师评核学生学习过程与态度的权力。 II 考试目标 配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目标制定,主要在考核: 一、认知层面 (1) 学生对历史时间的掌握 (2) 学生对历史空间变化的认识 (3) 学生对历史事实和资料的理解 (4) 学生形成的客观历史概念 二、能力层面 (5) 学生能够解释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 (6) 学生能够陈述他对某一历史事实的理解 (7) 学生能够应用客观的历史概念回答问题 (8) 学生能够根据历史资料对历史事实作解释 (9) 学生能够收集、整理和运用历史资料做成报告 三、情感态度层面 (10) 学生具备真诚善良、积极进取和负责任的品格 (11) 学生能初步联系历史概念与其自身生活之间的关系 III 考试形式 初中统考历史科测试分为两份试卷: 试卷一:作业报告20% (*注:属于发展性评量) 试卷二:统一考试80% (*注:属于总结性评量) 考生必须完成试卷一和试卷二。若无试卷一的分数,则有关考生因没有完整作答而得零分,成绩等级为“E”。 - 1 -

试卷一、作业报告 1.说明 历史科是华文独立中学的人文社会学科之一,其课程目标包括学生资料收集和整理能力的 培养。初中统考历史科为有效考核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特设属于发展性评量的作业报告。 通过作业报告,学生学习历史,不仅仅只是知识的吸收,也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同 时通过发展性评量,在师生互动下,教师可以掌握更多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而促进师生关 系。 本试卷属于校本评量,所提呈之分数除须符合行为目标,也将反映各独中教师对各自学生 的要求及期待。 2.行为目标 根据考试目标制定作业报告的行为目标: (1) 学生能够按选择的主题收集资料 (2) 学生能够适当摘取和整理资料,组成报告内容 (3) 学生能简单陈述对主题的认识 (4) 学生能完整、条理的呈现报告 (5) 学生作报告过程中的态度 3.形式 作业报告是学生整理某一课题资料的呈现。考试局将在学生应考年前一年4月发布一个范 畴,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根据学校的客观因素,从范畴中择定课题(主题、题目),于指 定日期内完成报告。报告内容不超过3千字,教师根据评分准则评分,于学生应考年的6 月呈交成绩于考试局。 4.评分准则 作业报告按行为目标要求,分两大项评分:(I)作业报告,占12%;和(II)学生态度, 占8%;两项目总计20%。每大项又分三或二项按等第评分,细则如下: 注:1)等第即为每项之分数,教师根据准则评分。 2)每个项目只能打一个等第的分数,三个项目最高分合计12%。 - 2 -

曹惠民:地缘诗学与华文文学研究

地缘诗学与华文文学研究 曹惠民 (苏州大学中文系,江苏 苏州 215006) [内容摘要]文学史写作和华文文学研究应加强空间意识:在“编年表”之外,更要重视“画地图”,为此引进地缘诗学的理念,十分必要。“人”“地”关系作为地缘诗学理论的核心,可从内向视野和外向视野展开考察,既包括不同地域华文文学的比较研究,也包括华文文学创作与地域背景、创作主体与地域、创作文体与地域空间、创作风格与地域文化、创作文本中虚拟场域的空间考察以及文学传播与地域空间的关系等方面。 [关键词]华文文学;地缘诗学;“人”“地”关系 中图分类号:I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02)1-0014-04 一、在文学史和华文文学研究中 引进“地缘诗学”的必要性 我们所熟悉的文学史著作,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延展开一条时间的线索:写古代文学史从上古到春秋战国、先秦两汉再到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写现当代文学史则从“五四”到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再到“十七年”、“文革”,到新时期,50、60、70、80、90年代逐一展开;写“台湾文学史”、“香港文学史”也是异曲同工:20年代新文学的发生,再依时序,从30—40年代直讲到80—90年代、世纪末。文学史的书写以时间为线索,自然无可厚非,而“空间”考察的缺席,却已是习焉不察。文学发展进程中空间因素长期地被遮蔽,使我们的文学史书写清一色地都去“列家谱”、“编年表”,而忽略了“画地图”、“搭房子”。这种时空观上的偏枯、缺失,致使文学史的书写遗漏了不少丰富多彩的内容,也使文学史的叙述失去了显示其繁复缤纷历史面目的另一些可能。文学史的写作极有必要引入凸显空间因素的地缘诗学的方式,这对于完整描绘出世界华文文学的版图尤为切要。 著名文化学者金克木在论及文学史研究时,认为需在“编年表”之外,更重视“画地图”①。令人遗憾的是,15年前金先生的这一金针度人之言,其实至今并未引起学界足够热情的应有的回应。 在总结20世纪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展望新世纪华文文学研究的未来时,笔者深感金克木先生的呼吁,对于观察远播全球各大洲、各地区的华文文学而言,实在不失为一方指南的罗 ? 4 1 ?华文文学 2002111(总第48期) 作者简介:曹惠民,男,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泰国中小学华文教育的现状_问题及对策

[收稿日期]2008-01-18[作者简介]王宇轩,男,暨南大学华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06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华文教育及汉语国际推广。① 由于地缘、华人比例较高及华校众多等因素,“汉语教学”在泰国并非是单纯的汉语语言教学。对此,本文一般统称为“华文教育”,需要特别强调的地方则称为“汉语教学”。 本文作者2007年5月至今被国家汉办、暨南大学选派至泰国清迈府任汉语志愿者教师,在泰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委员会、清迈府教育厅、泰北华文教育发展中心及部分在泰汉语教师的配合支持下,通过调查、采访得到一些相关数据;本文在发表过程中承蒙匿名审稿人提出宝贵修改意见,使作者受益匪浅,谨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泰国中小学华文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① 王宇轩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10) [关键词]泰国;中小学华文教育;现状;问题;对策[摘 要]本文描述了当前泰国中小学华文教育的现状,指出泰国中小学华文教育在飞速发 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笔者根据在泰国的亲身教学体验及相关调查,初步提出了一些对策,希望能对泰国中小学华文教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06(2008)04-0009-08 The St a tus Quo,Proble m s and The i r Soluti on s of Ch i n ese Teach i n g i n Pr i m ary Schools and H i gh Schools of Tha il and WANG Yu 2xuan (College of Chinese L anguage and Culture of J inan U 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610,China ) Key words:Thailand;Chinese teaching;status quo;p r oble m s;s oluti ons Abstract:Chinese teaching in the p ri m ary schools and high schools of Thailand has p r oved t o be highly devel oped now .However,there still exist s ome weaknesses that are potentially restricting the devel opment of Chinese teaching .Based on the author πs own experience of teaching Chinese in Thailand,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 on and existing p r oble m s in the p ri m ary schools and high schools of Thailand and tries t o offer possible s oluti ons . 11引言 截至2008年10月,中国国家汉办已启动建设292所孔子学院,遍布世界78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汉语学习者超过3000万。汉语正飞速地向全球传播,泰国就是很好的例证。 对于泰国的华文教育,现有研究并不完善。据所查文献,张启(1995)[1]描述了泰国华

世界华文文学

世界华文文学 (1) 二、所谓华文文学,是指用汉语言文学写成的文学作品,均称作世界华文文学。(1) 年4月22日创刊于美国旧金山。(3) le勒指新加坡),于 年创办。(3) (4) (6) (一)海外华文文学既具有与中国文学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又呈现出了与中国文学迥然不同的多姿多彩的独特风貌。(6) (二)海外华文文学大都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作家们都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因此较少创作流行小说。(8) (三)语言运用上浓郁的本地色彩。(9) 八、海外华文文学,主要取决于作家的辛勤劳作与海外华人共同的努力,同时也取决于华语、 (10) 1920年7 (11) 十一、1924 生。代表: 活跃的理论家,又是有成就的诗人和小说家。(14) 14) (14)

盟的成立,是台湾新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标志着台湾进步作家的空前团结。(15) 17) 70年代大崛起做准备。1966 (18) 十五、完成于 民者和地主阶级的双重压迫、盘剥下,挣扎在饥饿与死亡线上。(31) 42-46)吴浊流说:“回想我写这部小说的动机,是因为我们在殖民地生存的本省知识阶段,任你如何能忍耐善处,最少限度也要遭受到像这部小说中的主角一样的精神上的痛苦。所以,我写这部小说来给有心的日本人看看,并且留给我们后代的人知道。”正是这种使命感推动者吴浊流冒着生命危险,写成这样一部在当时不可能发表的不朽作品。 貌,高度概括了日据时期台湾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军事、文化等真实面貌,对日本殖民主义同志下的台湾人民的悲苦境遇,身心所受到的巨大创伤以及他们不甘忍受异族压迫、奴役,盼望祖国强盛的心愿,作了全景式的逼真描绘。整部组品充满着高涨的民族意识和强 廊中不可多得的杰出典型形象。为日据时期台湾爱国知识分子在悲苦境遇中的觉醒和抗争的典型人物: ①充满义无反顾的反抗精神。作为日本殖民地的“贱民”,胡太明对奴隶生涯有着切肤之痛,种族歧视、经济掠夺、文化奴役,将其逼上反抗的道路。他慷慨题诗:“志为天下士,岂甘做贱民?……同心来复旧山河,六百万民齐奋起,誓将热血为义死。”吐露了数百万不愿做奴隶的台湾同胞的心声。 ②既受日本当局歧视,又得不到祖国信任的“孤儿”形象。作为正直善良的读书人,胡太明苦闷不堪,想在纷乱的世上求得一个宁静的安生立地之所。抗日高潮中,他裹足不前被当做日本间谍而逮捕入狱,逃回台湾喘息未定又被当做间谍嫌疑而受到殖民当局的严密探视。“命中注定我们是畸形儿,我们自身并没有什么罪恶,却要遭受这种不公平的待遇。” ③成熟坚定的爱国者。亲眼看见一批“救国义勇队”的英勇战士面对日寇屠刀,大义凌然,为国捐躯,在血泊中倒下,他看到了台湾同胞潜藏着的不灭的民族精神,思想产生了生华。他由一个妥协者一跃而变成一个“狂人”,一个成熟的坚定的爱国者。最后,他踏上

初中华文课程纲要-马来西亚华文独中教学平台资源站

马来西亚华文独中初中华文科课程纲要(2000年修订) 华文课程是民族母语教育课程。华语言文字是马来西亚华族使用的语言文字,是马来西亚通用的语文之一。世界上使用这种语言文字的人口超过十三亿。学好华文课程,不但有利于其它学科的学习,对将来继续学习和从事工作也有所助益,而且对参与二十一世纪的国际交往,特别是亚洲地区的交往,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中学的华文课程是小学华文课程的延伸,目的在于使学生: 1. 能有效地学习语文,使用规范的语文进行听、说、读、写。 2. 具备语文思维能力,能应用华语进行思维活动,发展智力。 3. 认识我国多元民族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着重了解华族文化的渊源和传统,并加以 继承与发扬。 4. 具有和友族和谐共处、热爱祖国的意识。 5. 具备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 6. 具备健康的审美情趣与文艺鉴赏能力。 7. 能养成学习语文的习惯,能自觉地学习语文。 8. 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要求 1. 听话能力 ◆养成耐心和专注听讲的习惯。 ◆听清楚并理解讲述的内容。 ◆把握讲话的中心和重点。 2.说话能力 ◆能以规范和流利的华语说话、讲述见闻、介绍事物、发表意见、提出问题,做到 语音清晰、意思明白、条理清楚、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说话注意对象和场合,用语得当,态度自然。 ◆养成说话有礼貌的习惯。 3. 阅读能力 ◆掌握略读、精读的方法。 ◆养成默读的习惯,注意阅读的速度。 ◆能朗读和背诵课文一些精彩片断。 ◆阅读一般文章,能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基本的写作方法。 ◆阅读文言文,能了解基本内容,能背诵一些著名的古代诗文。 ◆对各种文学样式,能有基本的欣赏能力。

(2020年更新)电大汉语言本科《世界华文文学》(教考一体化)网上考试题库

河南电大汉语言本科《世界华文文学》(教考一体化)网上考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库 1. 1956年9月,由台湾大学夏济安教授创办了()。 C. 《文学杂志》 2.20世纪50年代初期,台湾文坛()运动泛滥。 A. 战斗文艺 3.20世纪出现的留学潮有()次。 C. 3 4.70年代台湾文坛上出现了两次较大的论争,这就是()。 A. 乡土文学 5.白先勇、陈若曦、欧阳子等在台大读书时,共同组织创办了(《》) D. 《现代文学》 6.被称为“无根一代的代言人”的作家是()。 B. 於梨华 7.被称为香港文坛“多面手”的作家是()。 B. 也斯 8.被誉为“当今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的《金锁记》的作者是旅美女作家()。 D.张爱玲 9.陈瑞献被誉为新加坡()。 D. “全才作家” 10.陈若曦被称为()。 B. 传奇女作家 11.陈映真、王拓、杨青矗、黄春明等是()的生力军。 D. 乡土运动 12.陈映真被称为()。 D. 海峡两岸第一人 13.《丑陋的中国人》是()创作的。 B. 柏杨 14.“创世纪”诗社成员大部分为()诗人。 A. 军中

15.戴晓华的文学创作以小说为主,充满着()意识。 D. 女性忧患 16.担任爱荷华“国际作家写作室”主持人的是()。 C. 聂华苓 17.杜国清、古贝等发起成立了()诗社。 D. 《笠》 18.菲华作家云鹤擅长诗歌创作,代表作()。 C. 《忧郁的五线谱》 19.高校教师阎真在新移民文学中颇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 A. 《白雪红尘》 20.高阳是台湾()大家。 D. 历史小说 21.给谈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是()创作的。 A. 李敖 22.给新马华文作家方北方带来荣誉的长篇巨著是()。 C. 《风云三部曲》 23.古龙是台湾()代表作家。 B. 新武侠小说 24.虹影代表作品()。 A. 《饥饿的女儿》 25.华文文学活动已成为一种()的文学现象。 D. 世界性 26.华文文学是()世界上最大的语种文学。 C. 当今 27.黄东平的代表作是()。 B. 《侨歌》 28.黄孟文因多年致力于微型小说创作,被泰国公主颁发了()。 C. “东南亚文学奖” 29.既是活跃的理论家,又是颇有成就的诗人兼小说家的台湾文坛骁将是()。 B. 张我军 30.蒋濮在留学生文学题材上有了新开拓的小说是()。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大事记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⑤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大事记 (2006年1月-06月) 1月03日 1月05日1月06日 1月09日1月10日● 2006新学年,全国3所新华文小学启用:雪兰莪帝沙 再也二校,柔佛哥打丁宜育华小学,槟城北海中华二校。后两校为旧校迁址。 ● 董教总等九团体促请政府成立一独立委员会,全面检 讨英语教数理政策。 ● 尊孔独中正式推行“网上教学”和“多媒体英语教学” 改革计划。 ● 槟城地方法庭宣判巴东仙托新中华小必须拆除以供发 展商进行房屋发展计划;新中代表律师及时上诉槟城高等法庭,取得暂缓执行拆校的庭令。 ● 马华公会发表《马华九大政纲》,其中涵盖教育领域政 纲:“教育振兴”和“强化中文教育发展”。 ● 槟城州政府谴责发展商不顾学生感受与安危,蛮横拆 除新中学校食堂和厕所。 ● 董教总发表文告表示,今天新中华小面对拆校窘境, 槟城州政府和教育局在处理有关迁校工作上负有一定责任;同时谴责发展商不顾学生、教师的感受与安危的蛮横行为。 ● 新中华小新校舍动工兴建。 ● 首相发表声明谓新中风波事件已交槟州首席部长全权 处理,各造不要把有关事件种族化;希望新中新校舍早日建竣。

1月12日1月13日1月17日 1月22日1月23日1月24日1月26日2月01日2月03日● 华校教总与全国校长职工会代表访问新中华小。 ● 董教总发表文告促请教育部尽快解决华小马来教师和 不谙华语文教师超额问题,以免影响华小办学本质。 ● 教育部长表示,教育部将为国民小学重新编排和拟定 全套华文和淡米尔文课程,以吸引非土著学生报读。 ● 马华公会成立全国华小校地调查行动委员会,以进一 步收集华小校地资料,协助华小解决校地主权问题。 ● 槟城明德学校接获地主律师信,限期4月30日之前搬 迁。 ● 董教总全国独中工委会与数艺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 书,以便在全国独中推广网络数学习题系统。 ● 前首相敦马哈迪表示,英语教数理政策适应当前知识 主导的时代,也为我国的未来发展优势奠定根基。 ● 教育部长表示,英语教数理政策是否违宪,可交法庭 裁决。 ● 华总、董总、教总、七大乡团协调委员会、大马校友 联总、留台联总、马来亚南大校友会联合向政府提呈《第九大马计划建议书》。内容涵盖社会、文化、教育、经济四大领域。 ● 教育部长表示,目前国内教师过剩6000人,主要是国 文教师;但华文、英文、淡米尔文、辅导、体育、特殊教育等教师仍短缺。 ● 教育部总督学阿里慕丁表示,教育部督学团将派华文 科督学到华小视察华文数理教学。 ● 安联银行与马六甲培风中学合作推出“安联银行独中 认同卡”,让持卡人刷卡消费之余,捐款支持独中。安联银行也将把“安联银行独中认同卡”推广到其它独中。

2020年中考政治试题及答案

2019年中考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华世纪坛序言中写道:“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 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这说明( ) A.中华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 B.中华文化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D.中华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 答案:C 2.如今很多国家都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汉语热”源自中国文化散发出的独特魅力。为了满足海外学习者的需求,也为了推广和发展中国文化,我国将陆续在世界各地开办100所中外合作孔子学院。这说明( ) ①中国文化已经取代世界各国文化②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能与外界隔绝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面向世界,具有开放性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以深厚的东方底蕴、鲜明的民族风格走向世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3.2010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政协委员时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 ) ①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的要求②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③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华传统美德的要求是一致的④当前我们的中心工作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A 4.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和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获得了国内外人士的齐声喝彩。这说明…() ①我国传统文化都是精华②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③要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④对外来文化要全盘吸收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B 5.2010年11月11日,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中国福娃在北京正式亮相。吉祥物色彩与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来源于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这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①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传统②要努力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③要传统的文化少一点,外来的文化多一点④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6.中法互办文化年和“意大利文化年”在上海的举办,展示了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的作用是( ) ①全球统一价值观念形成的基础②体现不同民族的创造力③文化传播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④建构和谐世界的最大障碍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_廖新玲

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廖新玲(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21)[摘要]东南亚华文教育历史悠久,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东南亚华文教育比之过去,都有相当大的进步。东南亚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华文教育发展的措施,华文教育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关键词]东南亚;华文教育;现状;趋势[中图分类号]G749.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25(2009)01-0054-06[收稿日期]2008-11-10;[修回日期]2009-02-10 [作者简介]廖新玲,女,福建泉州人,华侨大学华文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课题为华侨大学校级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为06HSK012009年3月第1期八桂侨刊 Overseas Chinese Journal of Bagui Mar .2009No.1 东南亚各国由于地缘、血缘、业缘和文缘的原因,自古以来就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中国保持着密切而友好的关系。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80%以上,是海外华人最集中的地区之一[1]。从1690年印尼华侨创办东南亚第一所华文学校———明诚书院起,经过萌芽、发展、繁荣、受挫、复兴等数百年的发展,东南亚地区已逐步形成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比较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华文作为一门相当实用的外语,得到了东南亚各国政府的认同和支持,它正在或逐渐融入华侨华人居住国的国民教育体系。一、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现状文化融合、经济发展、区域合作是当前东南亚地区社会变革的主题,也是发展华文教育和华语教学的契机[2]。进入21世纪以来,东南亚各国政府均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华文教育发展的措施,“汉语热”在全社会范围内日益高涨。(一)印度尼西亚(简称印尼)印尼华文教育过去有过一段黄金时期。二战结束后10年,华文学校迅速复办,华人学生激增,华文教!!!!!!"!" !!!!!!" !"华文教育

世界华文文学复习资料徐丽芳整理

世界华文文学定义:在世界范围内,凡是用华文作为表达工具来创作的文学,通称世界华文文学。 特性:故土性、融合性、本土性(杜国清“文化传统”、“本土精神”、“外来影响”) ——台湾文学(中国属性) 时限性:指从台湾被割让、沦为日本殖民地后开始,直到今天处于与大陆相异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质的文学。特点:鲜明的民族性、突出的地域性、强烈的文化性 孕育期:1919年秋,应声会1920年1月,蔡惠如,林献堂等“亲民会”——标志台湾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办《台湾青年》1921年10月17日,蒋渭水“台湾文化协会”《台湾民报》最早白话文学作品:追风的诗歌、〈她要往何处去〉 摇篮期:提倡白话的文章:陈忻〈文学与职务〉,甘文芳〈实社会与文学〉,陈瑞明〈日用文鼓吹论〉张我军〈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糟糕的台湾文学界〉、〈为台湾文学界一哭〉、〈请合力拆下这座败草的破旧殿堂〉文坛“清道夫”的美誉; 旧派:连雅堂、郑军我等; 新派:张我军、赖和、杨云萍“三杰” 张我军“清道夫”〈乱都之恋〉——第一部白话诗集。 赖和——台湾“鲁迅”,台湾新文学的奠基人,〈斗热闹〉〈善讼人的故事〉等“文学是社会的缩影”。 杨云萍〈光临〉〈黄昏的蔗园〉〈秋菊的半生〉 成熟期(1926-1937):“黄金十年”,1930年黄石辉〈怎么不提倡乡土文学〉——最早提倡乡土文学。 1934年成立“台湾文艺联盟”——“以联络台湾文艺同志,互相图谋亲睦以振兴台湾文艺”为宗旨,11月〈台湾文艺〉创刊,日据时期寿命最常,作家最多,影响最大的杂志,其后有〈台湾新文学〉。杨逵,“文坛的老兵”“压不扁的玫瑰花”成名作〈送报夫〉,〈春光关不住〉最有影响和代表性。 吕赫若,〈财子寿〉获得首届台湾文学奖,讲究技巧,结构完整 朱点人,“麒麟儿”,杨守愚 低潮期(1937-1945):吴浊流,“记录历史的人”〈亚细亚的孤儿〉被公认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雄壮的叙事诗”,〈先生妈〉政治讽刺精品。 光复后的台湾文学未辉煌的原因: 一、台湾的光复虽然使台湾人民摆脱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二、光复后,因社会历史的巨变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对大多数作家来说都是陌生的,他们一时还无法适应,难以用作品做出准确的反映。 三、由于过去日本统治者长期实行同化政策,明令禁止使用汉文,强迫台湾人民学习日文,造成多数作家不懂中文,只能用日文写作。 特点:承前启后的过度性,创作主题的批判性,作家队伍的复杂性。 钟理和,“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笠山农场〉笔名江流、里禾,号钟铮、钟坚,祖籍广东梅县,1915年出生于台湾屏东县农家。 1950年5 月,“全国文艺协会”成立,《宣言》提出:“反共救国是文艺家‘神圣’的任务。” 反共刊物有《文艺创作》、《幼狮文艺》、《妇女文丛》等。为了将“战斗文学”在台全面铺展,台湾当局采取了“除三害”运动(赤毒、黄毒、黑毒),其主要目标是反共代表作家有陈纪滢、潘人木、端木方、潘垒、姜贵等,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荻村传》、《华夏八年》、《旋风》、《重阳》、《蓝与黑》、《荒原》、《如梦令》、《莲漪表妹》、《野火》、《大江东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