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考古学编年史

中国考古学编年史

中国考古学编年史:

中国考古学编年史是指中国考古学的历史发展及研究历程。中国考古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自20世纪初起,随着西方考古学的传入和本土考古学的兴起,中国考古学逐渐发展壮大。

考古学家们在各个时期、各个地区都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流派。以下是中国考古学编年史的一些重要事件和阶段:

1. 20世纪初:西方考古学传入中国,中国开始出现专业的考古学研究机构和学者,如王国维、罗振玉等。

2. 1921年:安特生在河南仰韶村进行了重要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史前时期的彩陶和石器工具,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

3. 192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成为中国考古学研究的核心机构之一。

4. 1930年代:考古学家们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文化遗存和墓葬,如殷墟、石家河遗址等,揭示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发展历程。

5.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考古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重

要的考古发现包括西安半坡遗址、良渚文化遗址、马家窑文化遗址等。

6. 197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考古学研究逐渐与国际接轨。重要的考古发现包括三星堆文化遗址、商周遗址等。

7. 1980年代至1990年代:随着经济建设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大量的考古工作在城市和工业区展开,如北京周口店遗址、长沙马王堆汉墓等。

8. 进入21世纪:中国考古学在研究领域、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上不断更新,与国际考古界的合作也日益加强。重要的考古发现包括河南曹操高陵、云南元谋猿人遗址等。同时,数字化技术也逐渐应用到考古工作中,如三维重建、虚拟考古等。

总的来说,中国考古学编年史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考古学不断发展和壮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宽,技术手段不断创新,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 09历史教育 090103016 许玮琳 在世界范围内,考古学从诞生到现在,已走过近200年的历程。按其 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概括为萌芽期、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基本成熟期、转变期、全面成熟期和继续发展期。 萌芽期(文艺复兴至19世纪20年代) 萌芽期的主要特点是搜集和研究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埃及的文物,调 查欧洲古代遗迹、北美印第安人遗留下的古迹。从研究古物的意义上说, 中国从宋代开始的金石学传统可以被认为是考古学的萌芽,但并未涉及古 代遗迹的研究,也没有直接发展成为近代考古学。 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 形成期以19世纪20年代北欧学者西蒙森和汤姆森相继提出的“三期说”,即把古代按照生产工具的质料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 代三个时期的观点,并由汤姆森按这一分期陈列博物馆的文物,及发表专 著进行阐释为代表。地质学中按土质、土色区分地层的方法被引入考古学,成为“考古地层学”,它使考古学的研究摆脱了古物学仅仅研究遗物形态 本身的局限,走上了科学的轨道。这一时期,在埃及、两河流域和欧洲展 开了一系列考古发掘,如对著名的意大利庞培遗址的发掘。 初步发展期(1867年至1918年前后)的考古发掘逐渐科学化,挖宝 式的发掘受到批评。按层位发掘,准确记录一切遗物的出土位置并将它们

全部收集、充分及时地公布发掘成果为人们所推崇。与此同时,出现了被 称为考古学两大基本方法之一的“考古类型学”,即根据遗物的形状和纹 饰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研究,以阐明这些遗物之间内在的关系。考古地层 学的普遍应用和考古类型学的出现是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标志。考古学 理论则主要是运用相关学科的传播论和进化论。 基本成熟期(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 基本成熟期(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末)的标志是考古学理论的丰富和创新、考古工作范围的扩展和重大发现的增多。这一时期获得了一批重要考 古发现,在一些考古工作开展较早的地区,初步建立起考古学文化序列。 此外,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地区从欧洲和近东向东扩展至中国和印度,拉开 了这两大文明古国近代考古学的序幕。河南渑池仰韶村、山西夏县西阴村、河南安阳殷墟、山东章丘城子崖、北京周口店等一批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考古发掘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的,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果。从这些发掘,特别是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中逐渐摸索出来的一整套发 掘和记录方法为田野考古奠定了基础,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 意义。 20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的考古学开始起步的时期。以西安半坡和河 南庙底沟为代表的史前时期聚落遗址,河南辉县、三门峡等墓地以及郑州 商城、安阳殷墟、长安丰镐、汉唐长安和洛阳等古代都城都在这一时期开 展了较大规模的考古工作,为了解其文化内涵提供了新资料,并初步形成 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聚落、墓葬和都邑考古发掘方法。 这期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联合举办了四期考古训练班,培养了一大批田野考古专业人才,北京大学和西北大学又相继设立考

中国考古学发展史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期,下面是中国考古学发展的一些重要阶段: 1. **早期考古(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考古学主要受到外国学者的启发。一些外国考古学家在中国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了一些古代遗址和文物。这个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的青铜器和陶器上。 2. **黄河流域考古(1920年代-1930年代):**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国的考古学研究逐渐由外国学者向本土学者转变。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梁启超,他在1921年发起了中国第一次系统性的考古发掘,重点是在黄河流域的二里头和殷墟遗址,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和甲骨文。 3. **新石器时代考古(1940年代-1950年代):**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考古研究得到了更多的政府支持。1949年后,中国的考古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研究重点逐渐从青铜器转向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成果包括北方的西王母文化和南方的良渚文化。 4.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0年代-1970年代):**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的考古研究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许多考古学家被迫停止工作,考古遗址受到破坏。这一时期几乎没有正常的考古研究活动。 5. **改革开放后(1980年代至今):**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考古学逐渐恢复繁荣。1980年代开始,中国的考古学家在国内外合作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涉及的时期和地区也逐渐扩大。在这一时期,一些著名的考古遗址如三星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6. **数字化时代(21世纪):** 随着技术的进步,数字化技术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激光扫描、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引入,为考古学家提供了更精确和全面的数据,加速了考古学研究的进程。 总体来说,中国考古学在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后,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持。

中国考古学编年史

中国考古学编年史: 中国考古学编年史是指中国考古学的历史发展及研究历程。中国考古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自20世纪初起,随着西方考古学的传入和本土考古学的兴起,中国考古学逐渐发展壮大。 考古学家们在各个时期、各个地区都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流派。以下是中国考古学编年史的一些重要事件和阶段: 1. 20世纪初:西方考古学传入中国,中国开始出现专业的考古学研究机构和学者,如王国维、罗振玉等。 2. 1921年:安特生在河南仰韶村进行了重要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史前时期的彩陶和石器工具,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 3. 192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成为中国考古学研究的核心机构之一。 4. 1930年代:考古学家们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文化遗存和墓葬,如殷墟、石家河遗址等,揭示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发展历程。 5.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考古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重

要的考古发现包括西安半坡遗址、良渚文化遗址、马家窑文化遗址等。 6. 197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考古学研究逐渐与国际接轨。重要的考古发现包括三星堆文化遗址、商周遗址等。 7. 1980年代至1990年代:随着经济建设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大量的考古工作在城市和工业区展开,如北京周口店遗址、长沙马王堆汉墓等。 8. 进入21世纪:中国考古学在研究领域、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上不断更新,与国际考古界的合作也日益加强。重要的考古发现包括河南曹操高陵、云南元谋猿人遗址等。同时,数字化技术也逐渐应用到考古工作中,如三维重建、虚拟考古等。 总的来说,中国考古学编年史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考古学不断发展和壮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宽,技术手段不断创新,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 中国作为世界上文明发达较早的国家之一,很早就有学者注意进行古代遗迹的考察和古代遗物的研究。具有一定学术系统的金石学,产生于1000年前的北宋,到清代更为发达,形成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以田野调查发掘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在中国兴起较迟。 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和30年代,一些帝国主义国家派遣的探险家、考察队,潜入中国边疆地区活动。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学术机关开始进行周口店、殷墟等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调查发掘遍及全国各个地区,逐步建立起中国考古学的体系。 早期的中国考古学 公元前4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朦胧地懂得收藏古物的价值,甚至在当时东周京都洛阳建起了一个类似今日博物馆的“守藏室”。至公元10世纪的宋代,我国金石学研究颇为发达,有志者开始编纂专注出版。例如:北宋元祐七年吕大临编纂的《考古图》,既绘有器形图,还记录了每器的尺寸、名闻和出土地点。它比起1842年丹麦青年考古学家沃尔索(worssae)所著的《丹麦早期古物》(The Prime Ual Anfig uifes of Denmark)一书足足早了11个世纪。 此后,又有宋徽宗敕撰的《宣和博古图》(1123)、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欧阳修的《集古图》、赵明诚的《金石录》等等,不胜枚举。清代一来,分门别类的著作如雨后春笋,除继北宋以来的金石著作外,又增添了钱币、玉器、陶瓷器、碑刻......等等,其中古文字研究成果尤为突出。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是世界上建立博物馆最早、出版古物研究专著最早、萌发考古思想最早的国家。不过令人惋惜的是,这一切努力并不能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考古学,至多只能说为近代考古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代考古学的传入 19世纪末,欧洲的考古学已经日渐兴盛。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讲到19世纪中叶以来欧洲考古学家将史前时期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

中国考古学

中国考古学 1、中国考古学的分期及特征 (1)石器时代: ○1旧石器时代:200-300万年前。特征就是:人类开始出现,人类的体质特征具有原始的特征。生产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过着以采集与渔猎为主的掠夺性经济生活,其地质年代属于更新世。包括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旧石器时代文化有元谋人遗址、蓝田人文化、北京人文化、丁村文化、许家窑文化与山顶洞人文化。 ○2新石器时代:1万年至4000年前。特征就是: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与磨制石器、陶器的出现。就是现代智人。地质年代处于全新世。她们往往选择河旁台地、两条河交汇点、高于周围平地的土墩等地方做居住地。墓葬以土坑为主,未见砖室墓。陶器制作最初用手捏法、盘筑法,为圜底或尖底器。晚期用慢轮休整。末期快轮制陶,用这种方法职称的陶器非常规整。陶质有泥质与夹砂。 (2)青铜时代:由于冶炼青铜的主要原料锡矿较少,开采与冶炼需要一定的技术,因而青铜器主要用来制造兵器、礼器与日用品,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中国的青铜时代最初源于黄河流域,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特点:1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金文等2城市等大型建筑兴起3社会大变革时期,经历两次巨大的社会变革,即由原始公社向奴隶制的转变与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 (3)铁器时代:春秋时期开始冶铸铁器,到了东汉时期,铁器最终取代了青铜器 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确定考古学遗存时空关系的)地层学与类型学 2、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1不同时期形成的文化层与遗迹单位,就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而成的 ○2同一文化层与同层遗迹单位的形成与遗留形式不就是水平的 ○3次生堆积会形成早、晚颠倒的地层 ○4形成不同文化层的原因,关键在于堆积内容的变更;而文化层的堆积厚度,不就是估计形成时间的尺度。 ○5遗迹本身同遗迹内的文化堆积,在形成时间上的距离就是不等的 3、地层学的基本方法: ○1根据土色、土质区分地层 ○2平面、剖面相结合,就是区分平面层次的必要手段 ○3包含物的变化,可以引导发掘者及时发现层位的变化 ○4先清理晚期堆积,再清理早期堆积就是发掘中必须坚持的原则 ○5分层清理同一层次的遗迹,才能更完整地了解遗址内各活动时期的遗迹全貌 ○6按发掘单位分层采集遗物 地层学就是科学取得考古资料的方法,而类型学就是科学地归纳与分析考古资料的方法,以确定遗存时间与空间关系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4、类型学的原则: ○1对考古遗存进行类型学研究,要从地层出发,其结论又须经得起地层的检验 ○2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没有地层学的根据,类型学的研究亦可单独进行,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3进行类型学研究的遗存,要有一定的共性,即同类才能分型,同型才能分式 ○4应该根据遗存在地域或年代两方面表现出的演化、变异的敏感程度的差别,排定顺序,甚至有所侧重地进行类型学研究。同时,在顾及差异的情况下,对它们应作综合性的总体考察,以确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学科,它通过对文物 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揭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阶段和里程碑。本文 将从早期的发展开始,逐步介绍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 1. 先秦时期:最早的考古学实践 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中,先秦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时期 的著作中,大量记载了古代的历史事件、制度、人物等重要信息,为 后世的考古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尚书》、《史记》等古籍被视 为中国考古学的重要参考文献。 2. 清代:古物收集与考古实践的开端 在清代,中国考古学逐渐形成了相对系统的研究方法和体系。在这 个时期,许多文人收集珍藏了大量的文物,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实践。例如,顾颉刚、曾廉等学者在清代对中国历史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3. 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的考古学体系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考古学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政府高度重视考 古工作,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机构。这些机构系统地 对所涉及的历史遗址进行了系统的发掘与保护。同时,新的科学技术,如无损探测技术、碳十四测年技术等的应用,为考古研究提供了更多 的手段和方法。

4. 当代:跨学科合作与国际交流的加强 进入当代,中国考古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跨学科合作成为当今考 古学的重要特征。历史学、人类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的融合,拓宽了 考古研究的方法和视野。与此同时,国际交流与合作也得到了进一步 加强。中国考古学者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与合作项目,向世界展示 了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成果。 5. 未来展望: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在未来,中国考古学将继续迎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保护与传承古 代文化遗产将成为考古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也 将进一步提升考古研究的效率和深度。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优 秀的历史文化,我们应该加强保护工作,注重考古成果的利用和传播。 总结: 中国考古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研究到现代化的体系 建立,再到当代的跨学科合作与国际交流。未来,保护与传承古代文 化遗产将成为考古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加强保护工作,注 重考古成果的利用和传播,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历史文化。

五十年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五十年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李朝远 【作者简介】作者:李朝远,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博士 人类的步履匆匆,当人们径直奋勇向前时,蓦然回首,却发现自己已站在了世纪之交处,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征程。在近五十年中国所取得的辉煌业绩中,考古学的发展及其所取得的成就丝毫不逊于这个时代,尽管经历了多少崎岖曲折,尽管还留有多少遗憾,然而新中国的考古学以其自己的辉煌昂首挺进21世纪。 一、中国考古学发展的若干阶段 为了凸显近五十年中国考古学发展的突飞猛进,需简单地回顾一下本世纪前半段考古学的起步与初步发展。 1.中国考古学的发轫(1928年前) “考古”一词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寇水》,此时的“考古”含义仅仅是指考核考证古代事物。北宋吕大临作《考古图》,“考古”取意“有意于古者,亦将有考焉”,实为金石学的代名词。从《考古图》的印行至1928年前,是有着许多杰出贡献的中国金石学时代。无论是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还是流沙坠简的发现本身,都只能为金石学划上亮丽的最后一笔而无法超越金石学的藩篱。 真正终结金石学的是考古学。现代考古学以田野考古的科学性而奠定了自己的牢固地位。西方考古学在19世纪臻于完善,且日见兴盛。本世纪初,作为帝

国主义逐鹿地点的旧中国被迫洞开门户,在掠夺性的文物发掘中,田野考古作为一种学习和研究的手段与方法也开始通过各种科学的和非科学的途径传入中国。王国维在清华研究院任教中国古文字课时,提出了著名的两重证据法,这表明田野考古发现已经深深影响了传统学问的治学方法及学者的世界观。瑞典人安特生虽然是作为调查中国矿藏的顾问而受政府派遣来华工作的,然其最大的成功则在考古学上,特别是1921年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李济认为,安特生实际上是第一个通过自己的成就在中国古文物调查中示范田野方法的西方科学家。1921年、1923年在北京周口店先后发现两颗人牙化石,1927年又发现一颗人的左侧下恒臼齿,这一前所未见的发现即后来被定名为“北京人”的牙齿。仰韶文化和北京人的发现这一划时代的科学成果拉开了中国考古学“十月怀胎”的序幕。 2.中国考古学的诞生(1928—1937年) 第一次由中国学者自行主持的田野考古工作,是1926年李济邀请袁复礼共同进行山西汾河流域的考古调查并在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主持的发掘。但这次调查和发掘属于国际合作的性质且发掘的规模很小,故尚不能算是由中国学术机关独立进行的考古工作。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内设考古组,这是中国第一个从事田野考古和考古研究的现代学术研究机构。同年10月史语所考古组主持了殷墟第一次田野考古发掘,这是中国学术机关独立进行科学发掘的开端,似雄鸡报晓一般宣告了中国考古学的正式诞生。自此以后至抗战前的1937年6月,殷墟又进行了14次发掘。这15次的发掘,前后持续10年,规模宏大,所获甚丰。如果说甲骨文的发现导致了殷墟的考古发掘,那么殷墟的田野考古则以科学的发掘资料证明了商代后期都城的存在,从而证明了古文献中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殷商王国的存在。这是中国考古学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古代文明研究的杰出贡献。中国考古学一经诞生,就以其科学性和实用性显示出了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

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考古学逐渐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和发展变革。 一、先秦时期的考古学探索(公元前221年之前) 在先秦时期,中国的考古学主要以朝代的成档和编纂历史记 载为主。统治者经常举行祭祀、祭祀和修建墓地,这些活动为后来的考古调查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此外,一些学者开始在国境内和亚洲其他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发掘出了大量的青铜器和陶器。 二、秦汉时期的考古繁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秦汉时期,中国考古学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秦朝皇 帝秦始皇下令修建兵马俑,展示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汉朝初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和发掘工作,首次确立了考古学在历史研究和文化保护中的地位。同时,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也被官方记录下来,成为后来的学术研究的基础。 三、唐宋时期的考古蓬勃发展(公元618年至1279年) 唐宋时期,考古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和推广。一方面,唐代 的学者修复和保护了一些古代的文物,成立了“太学”,开展教育和研究;宋代时,官方建立了专门的考古机构和体系。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学者和文人开始关注考古学,积极参与考古调查和研究工作,大大丰富了中国考古学的知识和成果。 四、明清时期的考古新探索(公元1368年至1912年)

明清时期,考古学进入了新的阶段。明朝前期,一些知识分 子积极参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对古代文化和历史进行了重要研究;后来,清朝官方机构开始建立起更为完善的考古研究机构。在这个时期,考古学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方法和体系,如出土文物的记录和整理、考古现场的保护和研究等。 五、现代中国考古的发展(1912年至今) 近代以来,中国考古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变革。20世纪初,一些近代著名学者和大学开始开设考古学专业,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1949年以后,中国政府更加重视考古工作,成 立了国家文物管理机构和研究院,开展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同时,在考古方法和技术方面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如航空摄影、探地雷达和无损测试等新技术的应用。 总之,中国考古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从原始的考古探 索到现代的学科体系建立,不断完善和发展。通过考古学的研究和发现,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文化和历史,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文明遗产。

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历程

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历程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考古学的发展也日渐得到重视。考古学是一个涉及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复杂学科,是人们了解古代文明、掌握历史真相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工具。本文将从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重要考古遗址、考古技术等角度探讨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历程。 一、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 自1844年发掘颐和园之后,考古学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1901年,徐福第在河北清苑发掘了龙门石窟;1905年,学者瞿曙华率中国人首次以中国人为领导进行断代百年的明清南京城的发掘;1928年,中国考古界第一个设代表团参加国际考古界会议。 1946年,中国文化遗产管理局成立,对遗产保护进行统一规划。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考古学的投入逐渐增加,全国性考古队伍不断壮大。这里提出两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一是叶浅予。叶浅予是中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物保护与管理专家。他主持发掘了中国贯休墓葬和南阳汉墓等重要考古遗址。二是赵朴初。赵朴初是杰出考古学家、博物馆学家。他曾主持和参与过大量考古发掘工作,包括发掘“殷墟库房”和“长沙楼山墓”等。 二、重要考古遗址 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历程与重要考古遗址息息相关。中国有大量的文化遗产和考古遗址,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的灿烂和历史悠久。 1. 聚宝盆 聚宝盆考古遗址位于湖南岳阳市岳阳楼区。聚宝盆是一处唐宋遗址,是唐朝时期产生于“三山五园”之一的独特作品,汉、唐、宋、元、明等多个历史时期均有建

筑遗迹。聚宝盆的发掘揭示了南方唐宋时期经济繁荣和文化兴盛的情况,也展示了唐宋时期各种文化与民俗之间的关系。 2. 三星堆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是一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岷 江河谷文化的化身。三星堆遗址推广了四川史前文化的研究成果,对峨眉山谷的早期人类聚居地研究和大约3000年的神秘符号体系研究做出了贡献。目前,三星堆 本体和洛原遗址应该是被放在了重要的遗迹里。 3. 兵马俑 兵马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下,是一座规模宏大、精工细緻的古 代陶俑艺术宝库。兵马俑为秦王朝的巨大建筑计划提供了有关装饰艺术、武器装备、军事组织和服饰等方面的良好材料,有力地证实了中国地区在军事组织和军事制度方面的高度发展。 三、考古技术 考古学虽然需要较高的人力物力、经费投入,但新技术的应用,对考古发掘工 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非接触式三维扫描 非接触式三维扫描技术是一项先进的探测技术,可以快速获得文物复杂表面的 几何形态,同时还能在不破坏文物的情况下获得其他信息。通过这项技术,我们可以重现文物的姿态和传承,还可以将其制成数字版。这在化石和文物复原,及文物拍卖等领域的认证和评估都有极为广泛的应用。 2. 鼻孔红外技术 鼻孔红外技术是一种可靠性较高的考古实验室技术,可以非侵入式地获取文物 内部微观结构和信息,并且对气候环境变化对文物的影响有非常丰富的研究价值。

中国考古最早的时期

中国考古最早的时期 汉语的考古学来自于欧洲,而欧洲各国文字中的考古学都源于希腊文的αρχα?ολ?γ?,这个词是由αρχα?ο?(意为古代事物或古代)和λ?γο?(意为科学)组成,在古希腊泛指古代史的研究。那么,你知道我国最早考古的时期吗?下面由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考古最早的时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国考古最早的时期以中国国家考古机构的诞生和活动为开始,则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成立。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不久,即批准创建国立中央研究院,作为中华民国最高学术研究和指导机构,1928年3月底,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筹备委员会一致通过创建历史语言研究所,下设了三个组,第一组历史学,第二组语言学,第三组考古学。1928年,史语所派遣董作宾到河南安阳考察殷墟遗址,并于同年10月由董作宾主持了对殷墟的正式第一次考古发掘。 最早的有意的墓葬破坏,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可能属于”挫骨扬灰“性质。而以盗窃墓中随葬品的行为定义为盗墓的话,最早《吕氏春秋;安死》就有记载”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也;无不亡之国者,是无不抇之墓也“,此外《庄子;外物》亦有儒者扪珠的盗墓记载;《汉

书;刘向传》又有吴王阖闾陵墓“十有余年,吴人发之”的记载,可见盗墓之陋,也是源远流长了。 考古学的研究年代考古学在中国是历史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各国考古学研究的范围都是有人类活动以来的古代历史时期,所以它的上限是人类出现,各国考古学都有它们的年代下限。例如,英国考古学的年代下限为诺曼人的入侵(1066年),法国考古学的年代下限为加洛林王朝的覆灭(987年),美洲各国考古学的年代下限为C.哥伦布(约1451~1506年)发现新大陆(1492年)。一般说来,中国考古学的年代下限可以定在明朝的灭亡(1644年)。考古学与远古的恐龙时代、近代史、现代史是无关的。 近一时期以来,英国有“中世纪考古学”,其年代下限延伸到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1640年);又有所谓“工业考古学”,其年代下限更延伸到18世纪和19世纪的工业革命初期。在美洲,则有所谓“历史考古学”或“殖民地时代考古学”,它们的年代范围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直到18世纪末或19世纪初美洲各国在政治上获得独立。但是,英国的所谓“工业考古学”、美洲的所谓“历史考古学”或“殖民地时代考古学”,实际上是利用考古学的方法以研究近代史,所以不能算作真正的考古学。 相反,也有人把考古学的年代范围局限于史前时代,即没有文字记载的古代。这样,便把许多文明古国的历史时代也都排除在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之外,这也是不妥当的。考古学不研究近代和现代,而是研究古代,这是必须肯定的。但是,考古学所研究的“古代”,

对中国考古学史的认识

对中国考古学史的认识 中国考古学史悠久而辉煌,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形成了独特 而丰富的考古学体系。本文将从中国考古学的起源,学派的演进,重 要考古发现以及对中国历史研究的贡献等方面,对中国考古学史进行 全面的介绍和分析。 一、中国考古学的起源 中国考古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当时,王莽辑修《尚书》、《周礼》时,就要求修古物之法,并奉令盗掘古墓。这被认为 是中国考古学的起源。古代的盗掘行为,为后来的系统考古研究提供 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遗存。 二、学派的演变 中国考古学经历了多个学派的演变。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学派是“青 铜器学派”和“甲骨学派”。青铜器学派主要研究古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样式、纹饰等内容,并以此为基础推测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甲骨学 派则主要研究甲骨文字,通过对甲骨文的解读,揭示了古代社会、宗教、历法等方面的信息。 三、重要考古发现 中国考古学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其中包括中国最早的农耕 文化遗址——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等文物, 揭示了古代华夏族的农耕生活和社会制度。另外一个重要的考古发现 是以秦始皇陵为代表的兵马俑,这些兵马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

史意义,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此外,还有夏、商、周的王陵、殷墟、商代青铜器等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中国历史的文化内涵,也为后来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四、对中国历史研究的贡献 中国考古学对中国历史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对出土文物的研究和考古发掘的实践,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还原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深入了解古代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考古学的发展还可以帮助我们填补历史资料的缺失,纠正历史上的一些概念误区,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进程。 总结起来,中国考古学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历史遗存和资料。通过对中国考古学史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增进对中国历史的认知。考古学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为我们揭示了隐藏在地下的珍贵历史信息,为我们认识和传承中华文明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中国考古学的前景仍然广阔,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考古学将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发现。

中国考古学年表

中国考古学年表(1898~1984) 1898~1899 年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文,引起金石学家注意。这是近代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俄国学士院派遣D.A.克列缅茨率领的探险队到新疆吐鲁番进行考古发掘,开帝国主义国家派人来中国盗掘并窃取文物的先例。1900 年敦煌石窟发现储存大量古代写本文书和其他文物的“藏经洞”。 1900~1901 年中国学者章太炎、梁启超等在自己的著作中,论及远古时代考古资料对历史研究的意义,介绍西方考古学家进行史前时期研究的情况;·英属印度政府派遣A.斯坦因率领的考察队,首次潜入中国西北地区活动,主要在新疆发掘尼雅遗址和丹丹乌里克遗址;·斯文赫定率领的瑞典考察队,在新疆罗布淖尔附近发现并发掘古楼兰遗址。 1902~1903 年德国考察队由A.格林韦德尔率领,第一次到新疆活动,在吐鲁番和库车调查发掘;·日本伊东忠太在华北地区进行古代建筑及云冈石窟的调查;·日本大谷考察队开始在新疆活动,这次主要调查克孜尔石窟和库木吐喇石窟,窃取了一部分壁画。 1903 年刘鹗编纂的第一部甲骨著录书《铁云藏龟》出版,孙诒让据以作《契文举例》,甲骨学的研究自此发端。 1904~1905 年德国考察队由A.von 勒科克率领,第二次来新疆活动,在吐鲁番和哈密调查发掘。 1905 年日本鸟居龙藏,在被日军占领的旅大地区作过初步考古调查的基础上,深入整个辽东半岛以至东北的大部分地区活动,并进行发掘(延续到1909 年);·德国探险队由格林韦德尔和勒科克率领,第三次来新疆调查发掘,在库车、焉耆、吐鲁番、哈密等地活动,直至1907 年。三次窃取的文物,最重要的是克孜尔石窟和柏孜克里克石窟的大量壁画。 1906~1909 年斯坦因第二次来中国,继续在新疆发掘尼雅、丹丹乌里克遗址。后又发掘楼兰遗址、米兰遗址,以及敦煌附近出土简牍的汉代烽燧遗址,从敦煌石窟骗取大量写本文书和其他文物;法国中亚考察委员会派遣伯希和来西北活动,起初在新疆发掘巴楚和库车附近的遗址,并调查克孜尔、库木吐喇石窟,1908 年到达敦煌,骗取了写本文书中的精品约5000件;·日本大谷考察队派遣桔瑞超等来西北活动,开始在天山南北和吐鲁番调查,1909 年由楼兰遗址窃取李柏文书;·俄国П.К.科兹洛夫率领的考察队在内蒙古西部调查并发掘西夏到元代的黑城遗址;·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关野贞于1906~1907 年调查河南巩县和洛阳龙门的石窟,陕西的汉唐陵墓,以及山东的汉画像石;·法国学者E.┵.沙畹于1907 年调查陕西的汉唐陵墓、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四川汉阙、山东碑刻,以及通沟高句丽墓群。 1910~1912 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滨田耕作在旅顺刁家屯等地进行汉墓的调查发掘;·桔瑞超于1910 年发掘楼兰遗址和阿斯塔那墓地。1912 年从敦煌石窟骗取一批写本文书。 1912 年法国传教士闵宣化调查内蒙古东部巴林左旗林东镇辽上京遗址。 1913 年罗振玉将所藏甲骨文汇编为《殷虚书契》出版。后又出版《殷虚书契菁华》(1914)、《殷虚书契后编》(1916)及《殷虚书契续编》(1933)。殷墟正式发掘前出土的甲骨资料,以此四书收录最多。 1913~1915 年斯坦因第三次来西北活动,除继续在新疆考察外,主要调查发掘了敦煌、酒泉和额济纳河流域的汉代烽燧遗址,西夏至元的黑城遗址,吉木萨尔的唐北庭都护府城址,以及吐鲁番的高昌古城和阿斯塔那墓地,再次窃取大批文物。 1914 年从此年起,法国传教士桑志华创办的天津北疆博物院,在黄河流域及白河沿岸开展古生物学和石器时代考古的调查工作;法国V.色伽兰等人调查陕西的秦汉陵墓、四川的汉代崖墓、石阙及广元千佛崖石窟。 1914~1915 年俄国人 C.Ф.奥尔登堡率领的考察队在敦煌进行测绘,并劫去第263 窟的壁画和一批写本文物。1917 年王国维发表《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及《殷周制度论》,对甲骨学研究有较大的推进。1918 年关野贞到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广泛进行古代建筑、陵墓和佛教艺术方面的调查。1919 年桑志华在林西、赤峰一带发现若干新石器时代遗址。 1920 年桑志华在甘肃庆阳县北面的晚更新世黄土堆积中发现 3 件人工打制的石制品,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土地上发现旧石器。 1921 年中国北洋政府聘任的矿政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约请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共同在北京周口店考察,发现龙骨山遗址,发掘出第一颗北京人牙齿化石;安特生发现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以彩陶为显著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并与师丹斯基、袁复礼共同进行首次发掘,由此提出“仰韶文化”的命名。同年,又发掘辽宁锦西县沙锅屯遗址;北京历史博物馆在河北巨鹿县发掘宋代故城遗址。 1922 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设立考古学研究室,马衡任研究室主任兼导师;·日本常盘大定调查河北邯郸附近的南北响堂寺石窟。

第二章中国考古学简史

第二章中国考古学简史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金石学 春秋、战国至隋唐五代,是中国金石学的萌芽期。金石学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就已收录出土青铜器的铭文。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对古代城址、陵墓、寺庙、碑碣等多有记述。北宋至元明为金石学的形成期。吕大临的«考古图»,成书于北宋元祐七年(1092年)是现存最早的古器物图录。约三十年后成书的«宣和博古图»对后世金石学影响很大。对古器物的命名、图形、比例、款识、大小、容量、重量、出土地点和收藏地都有记述。清代金石学的特点是精于鉴别,详于考订,研究范围较广,并有一些集成性和综合性的著述。搜集的铜器铭文、碑刻、钱币及玺印等铭刻资料十分丰富,考释文字的水平也比较高。清代末年至民国初年,金石学的研究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包括新发现的甲骨、简牍,而且兼收明器和各种杂器。罗振玉和王国维是当时集大成的金石学家。马衡所著的«中国金石学概要»则对金石学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 第二节近代考古学的传入和中国考古学的萌芽 一.19世纪欧洲近代考古学的主要成就“三期论”的确立和“类型学”的开端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克里斯琴·朱尔金森·汤姆森根据馆藏遗物武器和工具提出著名的“三期说”,即将丹麦的古史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汤姆森于1836年«北欧古物导论»、沃尔索于1843年«丹麦原始时代古物»,将三期说用于野外古迹发掘所见地层关系分期的依据,奠定了近代考古学的基础。汤姆森和沃尔索在他们的著作中强调了准确描述和区分古物的重要性,必须按照器物的形制进行分类,并探讨器物学与装饰风格在古代器物断代上的重要性。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考古发掘工作开始科学化。在田野发掘中采集全部遗物并注意地层关系,要求充分做好包括绘图、照相和文字记录在内的各种记录,迅速整理资料和发表报告。 二.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和中国考古学的萌芽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清王朝行将崩溃,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和瓜分中国。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纷纷派遣考察队潜入中国边疆地区,以考古研究为名,掠夺中国珍贵文物。他们以非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和发掘,致使许多古代遗迹和遗物遭到破坏,造成中国文化遗产的极大损失。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发现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以彩陶和磨制石器共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并与奥地利人师丹斯基、中国人袁复礼进行发掘,提出“仰韶文化”命名。同年又发掘辽宁锦西沙锅屯遗址。1923—1924年又去甘肃、青海调查发掘。1926年从美国学习人类学回国的李济主持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这是首次由中国学者主持田野考古工作。1922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成立考古学研究室,马衡被聘为主任。1927年中国学者徐旭生与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为首组成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

中国古代的古代历史研究方法

中国古代的古代历史研究方法中国古代的历史研究方法 中国古代历史研究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涉及到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 文化。在古代,人们对历史的研究方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但也积累了 不少独特而有效的经验和技巧。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历史研究方法。 一、考古学法 考古学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古代遗址、文 物的发掘和研究,可以还原历史的真相,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 经济、政治等方面。在中国古代,专门从事考古工作的有“铭谏官”, 他们负责管理古物,破解古卷,以及对出土的器物进行研究和分类。 考古学法的发展为我们理解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二、编年史法 编年史法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一种常用方法。编年史是按年度编 排的历史记录,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古代事件的发生顺序和相关细节。 中国古代的编年史多以“编年体”写成,记载了历代诸侯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事件。通过阅读编年史,可以系统地了解古代历史 的长河和变迁。 三、典籍研究法 典籍研究法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古代留下了 大量珍贵的古籍文献,比如《史记》、《春秋》等,这些典籍记录了

当时的历史资料和事件,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依据。古代学者逐字逐句地研读典籍,进行注解和解读,从而得到更加准确的历史信息。 四、田野调查法 田野调查法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一种实证方法。古代学者常常亲临田野,调查实地,与当地人交流,获取与历史相关的口述传承和民间传说。例如,在研究古代战争历史时,古代学者会前往战场实地考察,调查当地人的传统记忆和口述传承。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更多细节和背后的故事,丰富历史研究的层次。 五、年谱法 年谱法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一种记录方法。古代学者将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按年度归纳制作成“年谱”,从而形成系统的历史记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判断事件的时序和关联性。通过年谱的对照,可以更加准确地还原事实和揭示历史中的规律。 六、史料批评法 史料批评法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史料批评是对历史文献的辨别和评价,以确定其真实性和可信度。古代学者常常会对文献来源、作者身份、时代背景进行考证和甄别,避免引入虚假或错误的史料。这种方法注重对史料的精确性和可靠性的评估,有助于提高历史研究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七、史记与小说研究法

考古学发展简史

考古学发展简史 内容提要: 现代考古学的历史,如果从1819年丹麦博物馆学家汤姆森率先按三期说布置国家古物博物馆的展览开始算起,大约有200年。从世界范围来看,科学的考古学产生时间并不长,与其他众多学科一样,考古学率先是在欧美和北美地区发展开来的。本章我们来简要回顾一下欧美及中国考古学的发展简史。 欧美考古学简史 古物学、三期说、类型学、新考古学、后过程主义考古学 中国考古学简史 金石学、史语所、后冈、殷墟、考古学体系、中外交流 郑重提醒 在此,我们还要郑重提醒所有关注文博考研资讯的读者,目前平台没有将任何一份已经发布的考研复习笔记打包出售,各位读者如有碰到此类情况,请大家擦亮眼睛,谨慎购买,以防上当受骗。欢迎大家将此类行为曝光给我们,我们呼吁大家共同联手抵制,共同维护我们的文博考研复习交流平台。 从古物学到考古学 •文艺复兴运动早期的古物学 1586年,都铎王朝的古物学家和历史学家威廉·卡姆登发表《不列颠》一书,古物研究之风率先始于英国。书中首次对不列颠早期遗存作了全面有描述。同一时期,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对古典时代的研究,从而促使欧洲古物学家对古希腊罗马时代的雕刻和铭刻的收集。随着对探究民族起源问题兴趣的日益增强,人们不再满足于收集艺术品,而开始意识到关于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史前史和早期史的知识,可以通过研究田野中发现的古物而获得。 •拿破仑远征埃及 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人们初次感受到埃及考古学的魅力和诱惑。随军远征的167位专家学者对埃及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包括埃及

的地理、动植物、风土人情和古代建筑,发现了举世闻名的“罗塞达碑”,并于1809年出版了多卷本的《埃及的描述》,成为考察工作的记录。随后兴起的埃及学系利用文献线索研究埃及文明,也关注考古发现的艺术和建筑。埃及学的诞生可以说相比古典研究更加重视考古学资料的获取。 •温克尔曼与古代艺术史 德国人约翰·温克尔曼在其著作《古代艺术史》中,首次对希腊和罗马雕塑做了全面的分析,并对雕塑艺术风格变迁的原因进行探讨。因而温克尔曼也被称为“古典考古学之父”,然而他的主要兴趣在于艺术品本身而非其出处,因此更偏向艺术史而不是考古学研究。 •田野发掘活动的出现与进展 田野发掘活动始于17世纪下半叶,特别是在18世纪取得了巨大进展。1779年,庞贝遗址的发掘成果开始真正促成从古物到古典考古学的这一转变。而考古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发掘,应该归功于后来就任美国总统的托马斯·杰弗逊。1784年,为了搞清弗吉尼亚州土墩墓的性质,杰弗逊采用了探沟法发掘,由此推论土墩墓在不同时期曾反复作为目的利用,这种基于发掘材料的逻辑推理正是现代考古学的基础。 •认识石器 欧美对石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确认石器工具是人类制度而非超自然的产物到指出石器工具先于金属工具的缓慢过程。 •从灾变论的均变论 完全意义上的从古物学到考古学的转变,直到19世纪中叶才得以完成。19世纪上半叶,更多的人受灾变论学术的影响,设想地球上曾发生过一系列巨大的灾祸。后来地质学家詹姆斯·赫顿和查尔斯·莱尔分别在他们的著作中阐明,古代的地质情况在本质上与现代类似,都经历过一个极为漫长的时期,即不同岩层的叠压现象存在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这就是均变论的原理。 •汤姆森提出三期说 19世纪初丹麦民族主义高涨,丹麦皇家委员会搜集大量古物成立国家古物博物馆,旨在唤起民众对民族过去的回忆,时任馆长汤姆森

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

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 史前考古学是以文字记载以前时代的考古资料为研究对象,与以文献记载时代为研究对象的历史考古学相对,是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 内容简介 中国史前考古学是近代的新兴学科之一,它的诞生和发展有着客观的历史背景,探讨这一过程的由来,对正确理解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本书以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客观的论述,圆满地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本书长达二十余万言,有史实,有论述,不失为考古学史佳作。为考古学、古代史研究者所必读,对近代科学史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陈星灿,1964年出生于河南长葛县。198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专业,1991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已发表论文70余篇,主持编译出版了两部反映国外考古学发展方向的论文集:《当代国外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和《考古学的历史、理论、实践》。论文《安特生与中国史前考古学的早期研究》获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青年优秀成果二等奖。 史前考古学基本介绍 也称史前学或史前史。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都以人类的遗迹、遗物为研究对象,但后者可用文献记载来互证,而前者则完全是不可能的,因此两者在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上具有质的差异。 Prehistory 以文字记载以前时代的考古资料为研究对象,与文献记载时代为研究对象的历史考古学相对,是考古的一个重要分支。也称史前学或史前史。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都以人类的遗迹、遗物为研究对象,但者可用文献记载来互证,而前者则完全是不可能的,此两者在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上具有质的差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