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但它真正成

为一门学科要追溯到20世纪初。以下是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

的概要。

中国考古学最早的实践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早期,当时

考古学主要是由欧洲学者引入中国进行的。在19世纪末到20

世纪初期,意大利考古学家孙德富在河南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时代遗址,这次发现成为了中国考古学的里程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自身的考古学实践开始兴起。一批西方考古学家,如阿拉伯克劳福德爵士和郭沫若开始在中国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他们的工作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0年代,中国考古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第二次世

界大战爆发前后,周口店北京原人遗址的发现引起了轰动。这一发现对于研究人类起源以及人类演化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考古学遇到了新的机遇

和挑战。根据中央政府的重视,考古学被认为是重要的科学研究领域,并被列为国家研究重点之一。中国考古学在政府的支持下迅速发展,并且在国内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期。大量的重要遗址被发掘和研究,其中包括红山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等。这些发现进一步证明了中国拥有悠久的历

史和灿烂的文化。

1980年代以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考古发掘技术的改进,尤其是先进的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得考古学家能够更加准确地研究和重建古代遗址。此外,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使得考古学的研究更加注重对遗址的保护和保护。一批年轻的考古学家崭露头角,他们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国的考古遗址。

截至目前,中国考古学在学术研究、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许多考古遗址和文物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同时,中国考古学也取得了在国际学术界的认可,不仅参与到国际考古学的合作研究中,还发表了众多重要的论文和著作。

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的演进表明了中国文明的源远流长,也展示了中国科学研究的蓬勃发展。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正在不断推动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更深入的研究,为探索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 早期阶段(公元前2世纪-公元17世纪) 早期的中国考古学主要是基于文献记载以及一些偶然的考古发现进行 研究。这一时期,人们对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主要依赖于古籍和文献记载,如《尚书》、《春秋》等。同时,一些偶然的考古发现也为研究提供 了一些线索,如发现的商代青铜器。然而,由于当时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 欠缺,这些研究多以传说和神话为依据,缺乏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 中期阶段(公元18世纪-20世纪初) 中期的中国考古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是在18世纪-20世纪初,通过外国学者的介入。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一批外国学者,如 斯坦因、艾德沃勒、佩塞尔和桑兹等,在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 发掘工作。这些学者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考古发现进行研究,逐渐建立 了中国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他们发掘了一批重要的遗址和出土文物,如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北平鸭子河遗址、安阳殷墟等,为中国考古学提 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现代阶段(20世纪初至今) 当前,中国考古学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的一个独立学科,并在世界范 围内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中国不仅有一流的考古学家,而 且在考古学理论和方法方面也有了很大的突破,诸如细密财富、地层划分 等方法学的发展使得中国考古学在许多领域取得重要的成果。并且,考古 学在科技的应用上也进行了许多尝试,如遥感技术在考古调查中的应用。 同时,中国的考古遗址和出土文物也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推 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考古学的发展经历了早期、中期和现代三个阶段。从依赖于文献记载到发掘考古遗址和严格实证的研究方法,中国考古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的考古学研究正成为重要的学科,为探索和认识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 09历史教育 090103016 许玮琳 在世界范围内,考古学从诞生到现在,已走过近200年的历程。按其 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概括为萌芽期、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基本成熟期、转变期、全面成熟期和继续发展期。 萌芽期(文艺复兴至19世纪20年代) 萌芽期的主要特点是搜集和研究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埃及的文物,调 查欧洲古代遗迹、北美印第安人遗留下的古迹。从研究古物的意义上说, 中国从宋代开始的金石学传统可以被认为是考古学的萌芽,但并未涉及古 代遗迹的研究,也没有直接发展成为近代考古学。 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 形成期以19世纪20年代北欧学者西蒙森和汤姆森相继提出的“三期说”,即把古代按照生产工具的质料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 代三个时期的观点,并由汤姆森按这一分期陈列博物馆的文物,及发表专 著进行阐释为代表。地质学中按土质、土色区分地层的方法被引入考古学,成为“考古地层学”,它使考古学的研究摆脱了古物学仅仅研究遗物形态 本身的局限,走上了科学的轨道。这一时期,在埃及、两河流域和欧洲展 开了一系列考古发掘,如对著名的意大利庞培遗址的发掘。 初步发展期(1867年至1918年前后)的考古发掘逐渐科学化,挖宝 式的发掘受到批评。按层位发掘,准确记录一切遗物的出土位置并将它们

全部收集、充分及时地公布发掘成果为人们所推崇。与此同时,出现了被 称为考古学两大基本方法之一的“考古类型学”,即根据遗物的形状和纹 饰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研究,以阐明这些遗物之间内在的关系。考古地层 学的普遍应用和考古类型学的出现是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标志。考古学 理论则主要是运用相关学科的传播论和进化论。 基本成熟期(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 基本成熟期(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末)的标志是考古学理论的丰富和创新、考古工作范围的扩展和重大发现的增多。这一时期获得了一批重要考 古发现,在一些考古工作开展较早的地区,初步建立起考古学文化序列。 此外,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地区从欧洲和近东向东扩展至中国和印度,拉开 了这两大文明古国近代考古学的序幕。河南渑池仰韶村、山西夏县西阴村、河南安阳殷墟、山东章丘城子崖、北京周口店等一批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考古发掘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的,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果。从这些发掘,特别是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中逐渐摸索出来的一整套发 掘和记录方法为田野考古奠定了基础,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 意义。 20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的考古学开始起步的时期。以西安半坡和河 南庙底沟为代表的史前时期聚落遗址,河南辉县、三门峡等墓地以及郑州 商城、安阳殷墟、长安丰镐、汉唐长安和洛阳等古代都城都在这一时期开 展了较大规模的考古工作,为了解其文化内涵提供了新资料,并初步形成 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聚落、墓葬和都邑考古发掘方法。 这期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联合举办了四期考古训练班,培养了一大批田野考古专业人才,北京大学和西北大学又相继设立考

中国考古学发展史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期,下面是中国考古学发展的一些重要阶段: 1. **早期考古(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考古学主要受到外国学者的启发。一些外国考古学家在中国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了一些古代遗址和文物。这个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的青铜器和陶器上。 2. **黄河流域考古(1920年代-1930年代):**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国的考古学研究逐渐由外国学者向本土学者转变。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梁启超,他在1921年发起了中国第一次系统性的考古发掘,重点是在黄河流域的二里头和殷墟遗址,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和甲骨文。 3. **新石器时代考古(1940年代-1950年代):**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考古研究得到了更多的政府支持。1949年后,中国的考古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研究重点逐渐从青铜器转向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成果包括北方的西王母文化和南方的良渚文化。 4.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0年代-1970年代):**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的考古研究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许多考古学家被迫停止工作,考古遗址受到破坏。这一时期几乎没有正常的考古研究活动。 5. **改革开放后(1980年代至今):**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考古学逐渐恢复繁荣。1980年代开始,中国的考古学家在国内外合作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涉及的时期和地区也逐渐扩大。在这一时期,一些著名的考古遗址如三星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6. **数字化时代(21世纪):** 随着技术的进步,数字化技术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激光扫描、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引入,为考古学家提供了更精确和全面的数据,加速了考古学研究的进程。 总体来说,中国考古学在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后,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持。

中国考古学编年史

中国考古学编年史: 中国考古学编年史是指中国考古学的历史发展及研究历程。中国考古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自20世纪初起,随着西方考古学的传入和本土考古学的兴起,中国考古学逐渐发展壮大。 考古学家们在各个时期、各个地区都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流派。以下是中国考古学编年史的一些重要事件和阶段: 1. 20世纪初:西方考古学传入中国,中国开始出现专业的考古学研究机构和学者,如王国维、罗振玉等。 2. 1921年:安特生在河南仰韶村进行了重要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史前时期的彩陶和石器工具,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 3. 192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成为中国考古学研究的核心机构之一。 4. 1930年代:考古学家们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文化遗存和墓葬,如殷墟、石家河遗址等,揭示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发展历程。 5.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考古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重

要的考古发现包括西安半坡遗址、良渚文化遗址、马家窑文化遗址等。 6. 197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考古学研究逐渐与国际接轨。重要的考古发现包括三星堆文化遗址、商周遗址等。 7. 1980年代至1990年代:随着经济建设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大量的考古工作在城市和工业区展开,如北京周口店遗址、长沙马王堆汉墓等。 8. 进入21世纪:中国考古学在研究领域、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上不断更新,与国际考古界的合作也日益加强。重要的考古发现包括河南曹操高陵、云南元谋猿人遗址等。同时,数字化技术也逐渐应用到考古工作中,如三维重建、虚拟考古等。 总的来说,中国考古学编年史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考古学不断发展和壮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宽,技术手段不断创新,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但它真正成 为一门学科要追溯到20世纪初。以下是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 的概要。 中国考古学最早的实践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早期,当时 考古学主要是由欧洲学者引入中国进行的。在19世纪末到20 世纪初期,意大利考古学家孙德富在河南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时代遗址,这次发现成为了中国考古学的里程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自身的考古学实践开始兴起。一批西方考古学家,如阿拉伯克劳福德爵士和郭沫若开始在中国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他们的工作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0年代,中国考古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第二次世 界大战爆发前后,周口店北京原人遗址的发现引起了轰动。这一发现对于研究人类起源以及人类演化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考古学遇到了新的机遇 和挑战。根据中央政府的重视,考古学被认为是重要的科学研究领域,并被列为国家研究重点之一。中国考古学在政府的支持下迅速发展,并且在国内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期。大量的重要遗址被发掘和研究,其中包括红山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等。这些发现进一步证明了中国拥有悠久的历

史和灿烂的文化。 1980年代以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考古发掘技术的改进,尤其是先进的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得考古学家能够更加准确地研究和重建古代遗址。此外,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使得考古学的研究更加注重对遗址的保护和保护。一批年轻的考古学家崭露头角,他们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国的考古遗址。 截至目前,中国考古学在学术研究、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许多考古遗址和文物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同时,中国考古学也取得了在国际学术界的认可,不仅参与到国际考古学的合作研究中,还发表了众多重要的论文和著作。 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的演进表明了中国文明的源远流长,也展示了中国科学研究的蓬勃发展。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正在不断推动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更深入的研究,为探索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 09历史教育090103016 许玮琳 在世界范围内,考古学从诞生到现在,已走过近200年的历程。按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概括为萌芽期、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基本成熟期、转变期、全面成熟期和继续发展期。 萌芽期(文艺复兴至19世纪20年代) 萌芽期的主要特点是搜集和研究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埃及的文物,调查欧洲古代遗迹、北美印第安人遗留下的古迹。从研究古物的意义上说,中国从宋代开始的金石学传统可以被认为是考古学的萌芽,但并未涉及古代遗迹的研究,也没有直接发展成为近代考古学。 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 形成期以19世纪20年代北欧学者西蒙森和汤姆森相继提出的“三期说”,即把古代按照生产工具的质料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时期的观点,并由汤姆森按这一分期陈列博物馆的文物,及发表专著进行阐释为代表。地质学中按土质、土色区分地层的方法被引入考古学,成为“考古地层学”,它使考古学的研究摆脱了古物学仅仅研究遗物形态本身的局限,走上了科学的轨道。这一时期,在埃及、两河流域和欧洲展开了一系列考古发掘,如对著名的意大利庞培遗址的发掘。 初步发展期(1867年至1918年前后)的考古发掘逐渐科学化,挖宝式的发掘受到批评。按层位发掘,准确记录一切遗物的出土位置并将它们全部收集、充分及时地公布发掘成果为人们所推崇。与此同时,出现了被称为考古学两大基本方法之一的“考古类型学”,即根据遗物的形状和纹饰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研究,以阐明这些遗物之间内在的关系。考古地层学的普遍应用和考古类型学的出现是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标志。考古学理论则主要是运用相关学科的传播论和进化论。 基本成熟期(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

中国古代的历史考古考古学的发展与重要发现

中国古代的历史考古考古学的发展与重要发 现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为了了解 和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考古学在中国经历了漫长而壮丽的发展历程。在这个过程中,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被揭示出来,为我们揭开了中国 古代历史的神秘面纱。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历史考古学的发展及其重 要发现。 一、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考古学是人类研究古代文明的重要科学方法,它通过对古物遗址的 挖掘、文物的调查和研究等手段,揭示古代社会的历史真相。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当时,汉武帝下令修 建陵园,并派遣专门的人员进行了首次规模较大的考古发掘活动。此后,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等历史时期,考古学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特别是在20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研究中 国古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二、中国古代历史考古的重要发现 1. 華山陵寢发掘 在1974年,陕西华阴市华山陵寝的一处土坑内,发现了一座秦始 皇帝陵墓。这座陵墓被证实为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帝王陵墓。考 古队伍在挖掘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的兵马俑、器物和文书等,这些文物 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对秦代历史和文化的理解。

2. 殷墟发掘 殷墟位于河南安阳,是中国古代商朝的首都遗址。自1928年以来,考古学家们陆续在殷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发掘活动,并发现了大量 的商代文物、铭文和建筑遗迹等。这些发现揭示了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 3. 敦煌壁画发现 敦煌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是丝绸之路的要冲。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保存了大量的佛教壁画和经书。这些壁画因其丰富多彩的题材和 精湛的艺术技法而闻名于世。通过对敦煌壁画的研究,人们可以了解 到唐代佛教艺术和文化的盛况,对于研究中古时期的宗教和艺术史具 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4. 宋辽金墓发掘 近年来,在中国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等地,考古学家们相继发掘 了一批宋辽金时期的皇室陵墓。这些墓葬的发现,揭示了中国北方地 区封建社会的政治权力结构、社会等级制度以及贵族文化等重要历史 信息。 5. 西南边疆古墓发现 西南边疆地区,如云南、四川、广西等地,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 要研究对象。在这些地区,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古代墓葬和文物。这些发现揭示了西南地区在古代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面貌,为研究古代西南边疆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2.中国考古学发展史

2.中国考古学发展史 金石学 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它是在尚未进行科学发掘的情况下,以零星出土的古代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萌芽于春秋至隋唐五代,形成发展于北宋,兴盛于清代。北宋曾巩最早在“金石录”中提出“金石”一词。历代金石学研究中,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古代铭刻资料,但未能发展成完整的学科体系。近代考古学由西方传入中国后,金石学便逐渐演化为考古学的组成部分。中国金石学的发展历程 金石学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特别是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广义上还包括竹简、甲骨、玉器、砖瓦、封泥、兵符、明器等一般文物。中国金石学的发展经历四个时期,即:萌芽期、发展期、兴盛期和近代考古学期。 (1)萌芽期 金石学的萌芽期是从春秋到隋唐五代。春酒战国时期就有学者为了阐明古代文献或者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二注重实物资料的研究。但这一时期研究者甚少,无专著问世,没有形成一门学科; (2)发展期 北宋统治者奖励经学,提倡恢复礼制,对古物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出现热潮;墨拓术及印刷术的发展,为金石文字流传提供了条件,金石学逐渐产生。宋仁宗时的刘敞,刻《先秦古器图碑》,对研究金石有开创之功。吕大临撰《考古图》,在编古器物书的体例方面多有建树,该书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古器物图录。 (3)兴盛期 清代受乾嘉学派影响,金石学进入鼎盛。乾隆年间曾据清宫所藏古物,御纂《西清古鉴》等书,推动了金石研究的复兴。其后又出现了许多金石学著作。这一时期研究范围扩大,对铜镜、兵符、砖瓦、封泥等开始有专门研究,鉴别和考释水平也显著提高。 清末民初,金石学研究范围又包括新发现的甲骨和简牍,并扩及明器和各种杂器。罗振玉和王国维是此时的集大成的学者。马衡著《中国金石学概要》,对金石学作了较全面的总结。 (4)近代考古学期 金石学保存下许多有价值的铭刻资料,考证出不少古器物的名称和用途。但未深入分析古器物的器形和花纹,未进行断代的研究,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后,仍有学者进行金石的整理和研究,但独立的金石学已不再存在,金石学变成考古学的组成部分。 *汲冢书(竹书纪年) 西晋时盗墓贼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时期墓葬,残存十余车竹简,在西晋地方政府的安排下,全部送到当时的首都洛阳,经整理编写,其中一部分成为被后人所称的《汲冢书》,又称《竹书纪年》,以编年体叙述了夏商周春秋和战国时期魏国的历史。 *石鼓文 战国时期秦国刻石,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唐初发现于陕西,共10块鼓形的石头,每块上刻有一首四言诗,内容为歌咏秦国国君游猎情况,所刻字体为大篆即石鼓文,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刻石文字。石鼓文书法浑厚自然,匀称秀美,是周代古籀之风格,但又可看出由大篆向秦小篆转变的趋势,因此它在文字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西安碑林 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北宋时,为保存唐“开成石经”和“石台孝经”等碑石而创建,经金、元、明、清、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学科,它通过对文物 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揭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阶段和里程碑。本文 将从早期的发展开始,逐步介绍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 1. 先秦时期:最早的考古学实践 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中,先秦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时期 的著作中,大量记载了古代的历史事件、制度、人物等重要信息,为 后世的考古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尚书》、《史记》等古籍被视 为中国考古学的重要参考文献。 2. 清代:古物收集与考古实践的开端 在清代,中国考古学逐渐形成了相对系统的研究方法和体系。在这 个时期,许多文人收集珍藏了大量的文物,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实践。例如,顾颉刚、曾廉等学者在清代对中国历史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3. 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的考古学体系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考古学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政府高度重视考 古工作,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机构。这些机构系统地 对所涉及的历史遗址进行了系统的发掘与保护。同时,新的科学技术,如无损探测技术、碳十四测年技术等的应用,为考古研究提供了更多 的手段和方法。

4. 当代:跨学科合作与国际交流的加强 进入当代,中国考古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跨学科合作成为当今考 古学的重要特征。历史学、人类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的融合,拓宽了 考古研究的方法和视野。与此同时,国际交流与合作也得到了进一步 加强。中国考古学者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与合作项目,向世界展示 了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成果。 5. 未来展望: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在未来,中国考古学将继续迎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保护与传承古 代文化遗产将成为考古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也 将进一步提升考古研究的效率和深度。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优 秀的历史文化,我们应该加强保护工作,注重考古成果的利用和传播。 总结: 中国考古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研究到现代化的体系 建立,再到当代的跨学科合作与国际交流。未来,保护与传承古代文 化遗产将成为考古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加强保护工作,注 重考古成果的利用和传播,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历史文化。

五十年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五十年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李朝远 【作者简介】作者:李朝远,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博士 人类的步履匆匆,当人们径直奋勇向前时,蓦然回首,却发现自己已站在了世纪之交处,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征程。在近五十年中国所取得的辉煌业绩中,考古学的发展及其所取得的成就丝毫不逊于这个时代,尽管经历了多少崎岖曲折,尽管还留有多少遗憾,然而新中国的考古学以其自己的辉煌昂首挺进21世纪。 一、中国考古学发展的若干阶段 为了凸显近五十年中国考古学发展的突飞猛进,需简单地回顾一下本世纪前半段考古学的起步与初步发展。 1.中国考古学的发轫(1928年前) “考古”一词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寇水》,此时的“考古”含义仅仅是指考核考证古代事物。北宋吕大临作《考古图》,“考古”取意“有意于古者,亦将有考焉”,实为金石学的代名词。从《考古图》的印行至1928年前,是有着许多杰出贡献的中国金石学时代。无论是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还是流沙坠简的发现本身,都只能为金石学划上亮丽的最后一笔而无法超越金石学的藩篱。 真正终结金石学的是考古学。现代考古学以田野考古的科学性而奠定了自己的牢固地位。西方考古学在19世纪臻于完善,且日见兴盛。本世纪初,作为帝

国主义逐鹿地点的旧中国被迫洞开门户,在掠夺性的文物发掘中,田野考古作为一种学习和研究的手段与方法也开始通过各种科学的和非科学的途径传入中国。王国维在清华研究院任教中国古文字课时,提出了著名的两重证据法,这表明田野考古发现已经深深影响了传统学问的治学方法及学者的世界观。瑞典人安特生虽然是作为调查中国矿藏的顾问而受政府派遣来华工作的,然其最大的成功则在考古学上,特别是1921年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李济认为,安特生实际上是第一个通过自己的成就在中国古文物调查中示范田野方法的西方科学家。1921年、1923年在北京周口店先后发现两颗人牙化石,1927年又发现一颗人的左侧下恒臼齿,这一前所未见的发现即后来被定名为“北京人”的牙齿。仰韶文化和北京人的发现这一划时代的科学成果拉开了中国考古学“十月怀胎”的序幕。 2.中国考古学的诞生(1928—1937年) 第一次由中国学者自行主持的田野考古工作,是1926年李济邀请袁复礼共同进行山西汾河流域的考古调查并在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主持的发掘。但这次调查和发掘属于国际合作的性质且发掘的规模很小,故尚不能算是由中国学术机关独立进行的考古工作。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内设考古组,这是中国第一个从事田野考古和考古研究的现代学术研究机构。同年10月史语所考古组主持了殷墟第一次田野考古发掘,这是中国学术机关独立进行科学发掘的开端,似雄鸡报晓一般宣告了中国考古学的正式诞生。自此以后至抗战前的1937年6月,殷墟又进行了14次发掘。这15次的发掘,前后持续10年,规模宏大,所获甚丰。如果说甲骨文的发现导致了殷墟的考古发掘,那么殷墟的田野考古则以科学的发掘资料证明了商代后期都城的存在,从而证明了古文献中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殷商王国的存在。这是中国考古学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古代文明研究的杰出贡献。中国考古学一经诞生,就以其科学性和实用性显示出了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

秦始皇陵的发掘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

秦始皇陵的发掘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秦始皇陵是一座极其重要的考古遗址。它不仅代表了秦朝建立者秦始皇的永恒存在,也见证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本文将以陵墓发掘为主线,探讨秦始皇陵的发掘及其对中国考古学的意义,以及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秦始皇陵的发掘历程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的兵马俑坑。这座陵墓占地面积广阔,且按照传统的皇陵风格建造,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秦始皇陵的发掘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由国内外考古学家共同合作完成。 1. 发现和初步勘探 1969年,中国军方在巡逻时意外发现了兵马俑坑。这个重要的发现立即引起了专家们的关注。1974年,兵马俑坑被启动,大规模的发掘工作开始展开。作为中国古代墓葬的代表之一,秦始皇陵的发掘使得人们对于秦朝历史和文化的了解更加全面深入。 2. 规模空前的发掘工作 秦始皇陵的发掘工作从1974年一直延续到21世纪,共涉及多个发掘点。兵马俑坑的发掘工作是最为著名的一部分。工作小组一方面主要对陵墓的外部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勘探,另一方面则对陵墓内部的文物和遗存进行了系统的挖掘和保护。 3. 发掘成果及影响

秦始皇陵的发掘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兵马俑的出土,不仅使得人们对于秦朝的军事制度、艺术风格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此外,发掘工作也为中国考古学界提供了宝贵的研究和学术交流机会。 二、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考古学经历了多次发展周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研究体系。 1. 早期的考古探索 早在古代,中国就有人对古代文明进行了考察和研究。早在公元前4世纪,秦代的史书《礼记》中就有“钟鼎伎(jì)乐”的记载,记录了对古代铜器的发掘和研究。之后的汉代、唐代等时期,考古学的研究逐渐扩展到了更广泛的范围。 2. 现代考古学的崛起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考古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崭露头角。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梁启超在1900年代初开创了现代考古学的研究体系,并且将考古学纳入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 3. 现代考古学的突破与发展 自20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在技术手段、发掘方法以及研究范畴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进展。随着对秦始皇陵等重要遗址的发掘,国内外考古学家们重点研究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明和古代社会制度,为中国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 随着中国历史进程的不断演变,几代人在数十年的风雨坎坷中终于发掘出了近现代考古学,并且其在我国得到了长远的发展。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 中国作为世界上文明发达较早的国家之一,很早就有学者注意进行古代遗迹的考察和古代遗物的研究。具有一定学术系统的金石学,产生于1000年前的北宋,到清代更为发达,形成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以田野调查发掘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在中国兴起较迟。 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和30年代,一些帝国主义国家派遣的探险家、考察队,潜入中国边疆地区活动。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学术机关开始进行周口店、殷墟等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调查发掘遍及全国各个地区,逐步建立起中国考古学的体系。 早期的中国考古学 公元前4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朦胧地懂得收藏古物的价值,甚至在当时东周京都洛阳建起了一个类似今日博物馆的“守藏室”。至公元10世纪的宋代,我国金石学研究颇为发达,有志者开始编纂专注出版。例如:北宋元祐七年吕大临编纂的《考古图》,既绘有器形图,还记录了每器的尺寸、名闻和出土地点。它比起1842年丹麦青年考古学家沃尔索(worssae)所著的《丹麦早期古物》(The Prime Ual Anfig uifes of Denmark)一书足足早了11个世纪。 此后,又有宋徽宗敕撰的《宣和博古图》(1123)、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欧阳修的《集古图》、赵明诚的《金石录》等等,不胜枚举。清代一来,分门别类的著作如雨后春笋,除继北宋以来的金石著作外,又增添了钱币、玉器、陶瓷器、碑刻......等等,其中古文字研究成果尤为突出。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是世界上建立博物馆最早、出版古物研究专著最早、萌发考古思想最早的国家。不过令人惋惜的是,这一切努力并不能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考

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历程

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历程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考古学的发展也日渐得到重视。考古学是一个涉及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复杂学科,是人们了解古代文明、掌握历史真相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工具。本文将从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重要考古遗址、考古技术等角度探讨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历程。 一、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 自1844年发掘颐和园之后,考古学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1901年,徐福第在河北清苑发掘了龙门石窟;1905年,学者瞿曙华率中国人首次以中国人为领导进行断代百年的明清南京城的发掘;1928年,中国考古界第一个设代表团参加国际考古界会议。 1946年,中国文化遗产管理局成立,对遗产保护进行统一规划。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考古学的投入逐渐增加,全国性考古队伍不断壮大。这里提出两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一是叶浅予。叶浅予是中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物保护与管理专家。他主持发掘了中国贯休墓葬和南阳汉墓等重要考古遗址。二是赵朴初。赵朴初是杰出考古学家、博物馆学家。他曾主持和参与过大量考古发掘工作,包括发掘“殷墟库房”和“长沙楼山墓”等。 二、重要考古遗址 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历程与重要考古遗址息息相关。中国有大量的文化遗产和考古遗址,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的灿烂和历史悠久。 1. 聚宝盆 聚宝盆考古遗址位于湖南岳阳市岳阳楼区。聚宝盆是一处唐宋遗址,是唐朝时期产生于“三山五园”之一的独特作品,汉、唐、宋、元、明等多个历史时期均有建

筑遗迹。聚宝盆的发掘揭示了南方唐宋时期经济繁荣和文化兴盛的情况,也展示了唐宋时期各种文化与民俗之间的关系。 2. 三星堆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是一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岷 江河谷文化的化身。三星堆遗址推广了四川史前文化的研究成果,对峨眉山谷的早期人类聚居地研究和大约3000年的神秘符号体系研究做出了贡献。目前,三星堆 本体和洛原遗址应该是被放在了重要的遗迹里。 3. 兵马俑 兵马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下,是一座规模宏大、精工细緻的古 代陶俑艺术宝库。兵马俑为秦王朝的巨大建筑计划提供了有关装饰艺术、武器装备、军事组织和服饰等方面的良好材料,有力地证实了中国地区在军事组织和军事制度方面的高度发展。 三、考古技术 考古学虽然需要较高的人力物力、经费投入,但新技术的应用,对考古发掘工 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非接触式三维扫描 非接触式三维扫描技术是一项先进的探测技术,可以快速获得文物复杂表面的 几何形态,同时还能在不破坏文物的情况下获得其他信息。通过这项技术,我们可以重现文物的姿态和传承,还可以将其制成数字版。这在化石和文物复原,及文物拍卖等领域的认证和评估都有极为广泛的应用。 2. 鼻孔红外技术 鼻孔红外技术是一种可靠性较高的考古实验室技术,可以非侵入式地获取文物 内部微观结构和信息,并且对气候环境变化对文物的影响有非常丰富的研究价值。

第二章中国考古学简史

第二章中国考古学简史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金石学 春秋、战国至隋唐五代,是中国金石学的萌芽期。金石学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就已收录出土青铜器的铭文。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对古代城址、陵墓、寺庙、碑碣等多有记述。北宋至元明为金石学的形成期。吕大临的«考古图»,成书于北宋元祐七年(1092年)是现存最早的古器物图录。约三十年后成书的«宣和博古图»对后世金石学影响很大。对古器物的命名、图形、比例、款识、大小、容量、重量、出土地点和收藏地都有记述。清代金石学的特点是精于鉴别,详于考订,研究范围较广,并有一些集成性和综合性的著述。搜集的铜器铭文、碑刻、钱币及玺印等铭刻资料十分丰富,考释文字的水平也比较高。清代末年至民国初年,金石学的研究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包括新发现的甲骨、简牍,而且兼收明器和各种杂器。罗振玉和王国维是当时集大成的金石学家。马衡所著的«中国金石学概要»则对金石学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 第二节近代考古学的传入和中国考古学的萌芽 一.19世纪欧洲近代考古学的主要成就“三期论”的确立和“类型学”的开端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克里斯琴·朱尔金森·汤姆森根据馆藏遗物武器和工具提出著名的“三期说”,即将丹麦的古史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汤姆森于1836年«北欧古物导论»、沃尔索于1843年«丹麦原始时代古物»,将三期说用于野外古迹发掘所见地层关系分期的依据,奠定了近代考古学的基础。汤姆森和沃尔索在他们的著作中强调了准确描述和区分古物的重要性,必须按照器物的形制进行分类,并探讨器物学与装饰风格在古代器物断代上的重要性。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考古发掘工作开始科学化。在田野发掘中采集全部遗物并注意地层关系,要求充分做好包括绘图、照相和文字记录在内的各种记录,迅速整理资料和发表报告。 二.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和中国考古学的萌芽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清王朝行将崩溃,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和瓜分中国。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纷纷派遣考察队潜入中国边疆地区,以考古研究为名,掠夺中国珍贵文物。他们以非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和发掘,致使许多古代遗迹和遗物遭到破坏,造成中国文化遗产的极大损失。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发现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以彩陶和磨制石器共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并与奥地利人师丹斯基、中国人袁复礼进行发掘,提出“仰韶文化”命名。同年又发掘辽宁锦西沙锅屯遗址。1923—1924年又去甘肃、青海调查发掘。1926年从美国学习人类学回国的李济主持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这是首次由中国学者主持田野考古工作。1922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成立考古学研究室,马衡被聘为主任。1927年中国学者徐旭生与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为首组成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

第二节-中国考古学简史

第二节中国考古学简史 在世界考古学的发展历史中,中国考古学产生相对较晚,而且是随着西学东渐而由西方传入中国的.但在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之前,从比较早的时期开始,不同时代的文人学者就对古代遗存,特别是古代文物有着传统的喜好.不过,这些研究古代器物的学问虽然在一定程度了丰富的古代历史的研究,但是最终也没有直接演变为现代考古学. 一、金石学和考古学的传入〔1921年以前〕 〔一〕中国考古学的前身——金石学 古人在追寻自己的历史时,很早就开始注意到埋藏于地下的古迹和古物.根据对古器物的收集方式和研究深度,这一时期又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1.零星发现和研究阶段〔北宋以前时期〕 北宋金石学产生之前,人们对地下出土的古器物和古文字资料虽然比较重视,但并没有形成规模和气候. 距今两千多年以前的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中多次引用他实地调查到的古迹材料.如在《春申君列传》中提到考察春申君故居的情况:"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他也曾"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① [加拿大]布鲁斯?G?特里格:《考古学思想史》〔第2版〕,陈淳译,中国人民大学20##. 汉武帝时,曾有人得宝鼎于##汾水,献于汉武帝,故将此年改元为"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所献宝鼎实际上就是商周时期青铜鼎. 汉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美阳〔今武功〕得鼎,献之〞〔《汉书·郊祀志》〕.好古文字的X敞对这件"尸臣〞鼎铭文进行过考释. 东汉时期,许慎在撰写《说文解字》时,曾注意收录和参考郡国山川出土的钟鼎彝器之上的"前代之古文〞. 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汲郡人盗掘魏王墓,出土了大批竹简,后经过荀勖、束皙等人多年的释读和考订,最终整理和编次为《纪年》、《易经》、《国语》、《穆天子传》等十几种古书共七十五篇.这些古书被后人统称为《汲冢书》. 北魏时期,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其中对各地的古城、陵墓、寺庙、碑碣以与其他史迹多有记述,许多现在已经损毁不存,其价值甚大.其后,唐代的《括地志》和《元和郡县图志》,也调查和记载了许多古遗址、古墓葬和古寺观等遗迹. 综上所述,自两汉以来的,虽然一直有人在零星地调查、收集和研究古代遗存,但从总体上说,还没有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