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强化职工教育培训 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强化职工教育培训 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强化职工教育培训   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强化职工教育培训   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强化职工教育培训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日照市东港区

(2011年8月)

近年来,东港区职工教育工作在省、市主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坚持以实用为主,注重实效的原则,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大力实施两项工程,积极搭建三个平台,着力搞好四个结合,多形式、宽领域、深层次的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全区企业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为全区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围绕一个中心。即是以企业家队伍建设为中心,找准全区职工教育的突破点,着力提升中高层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一是实施“555”工程。制定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着手开展企业家倍增、培训、金桥和温暖“四项工程”,计划从2011年开始,用5年时间,由区财政出资500万元,培育500名精通现代企业管理、富有创新精神、适应国内外激烈竞争的高层次企业人才,目前,我们已先后培训企业家及企业高管120名。

二是成立行业协会。依托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成立了“企业俱乐部”、“企业会所”等活动场所,通过举办企业家沙龙、联谊会等多种方式,为企业家交流提高、合作发展提供有效平台。今年以来先后成立4家行业商会,举办企业家“沙龙” 4次,召开企业家座谈会10余次。

三是开展“八个一”活动。建立了“元旦一声问候、春节一个花篮、春季一次体检、夏天一阵清凉、中秋一份温馨、金秋一届论坛、生日一张贺卡、每月一期简报”为主要内容的“八个一”工作制度,促进了政

企间的沟通和交流。

二、实施两项工程。即:实施“人才培育”和“借才引智”两项工程,找准职工教育工作的立足点,扎实推进职工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一是实施人才培育工程。今年以来,我们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强全区企业人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扶持政策,安排了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对企业的人才培育、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奖励补贴;组织开展“订单式”、“金蓝领”技师系列培训活动,大力度、多举措、全方位支持全区的职工教育工作。目前,已累计向企业补贴职工教育培训经费140万元,培育各类中高级技术人才80多人。

二是实施借才引智工程。针对企业高层次人才及技术工人短缺的现状,我区制定了技术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每年有层次、有计划、有步骤的引进各类人才,对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的高层次专业技术团队来我区创业的给予20-100万元的启动资金,对于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分别给予10万-100万元的安家补贴,借才、借智、借力助推企业发展。日照金禾生化集团聘请7名国内著名专家,研发出“柠檬酸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被评为2010年度山东省科技二等奖,效果显著。

三、搭建三个平台。即:建立职工教育“信息库、大讲堂、培训基地”三个活动平台,找准职工教育工作的支撑点,夯实职工教育工作的基石。

一是设立职工教育培训信息库。为加强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针对性,我区对重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的职工教育信息进行了汇总,编制了“东港区企业职工教育信息库”,并分行业、分类别的建立电子档案。目前,已有200多家企业的职工教育信息数据录入了该信息库,为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是举办职工教育大讲堂。结合企业实际需求,以区委党校、区理论中心读书会为平台,配合市里开展的“名师送教”活动,开设职

工教育大讲堂,定期组织企业职工开展专题培。首期我们邀请原美国福特汽车公司6西格玛管理领军人物刘新新博士系统传授了6西格玛管理方法在企业中的运用,取得较好效果。目前,已累计培训企业120家、企业高层管理人员200人参加。

三是加快人才培训阵地建设。引导全区各类职工学校、培训中心进一步加强软硬件建设,及时掌握企业对用工、培训方面的需求,合理确定培训课题,分别与日照市高级技工学校、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签订合同,由定点培训学校负责对全区技术工人的培训,有力提升了培训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依托区委党校及重点企业,积极引进新东方、北大青鸟等知名的中介培训机构,建立了东港区企业培训基地,着力提升企业中高层人员的素质。目前,全区先后建立了职工教育培训基地20多处,累计培训职工人数1600人。

四、搞好四个结合。即:搞好“走出去学与请进来教相结合,外出考察与典型示范相结合,部门组织培训与企业自主培训相结合,能力教育与政治教育相结合”,找准职工教育的创新点,推动职工教育实现新发展。

一是“走出去学”与“请进来讲”相结合。我们先后与北大、浙大、天津理工大等知名高校的开展合作,设立名校培训基地,每年开展“高校求知行活动”,集中对全区企业高层人员开展轮训,有力提升了企业经营者的理论素养。目前,我区已分别到北大、浙大等高校开展过中短期培训,累计培训人员360人。同时,我们每年举办“企业大讲坛”、“产业发展论坛”、“企业管理论坛”等论坛活动,先后邀请了姚景源、李玲瑶等知名学者来我区授课,有力提升了企业家宏观思维、科学发展的能力。

二是“外出考察”与“典型示范”相结合。采取课堂教学与外出考察学习相集合的方式,有效提高了企业职工参加培训的兴趣。先后

组织了机械制造、纺织抽纱、电子信息等行业分别到上海、南通、滨州、广饶等地学习考察,丰富了企业职工培训内容,增强了企业职工培训的实效性。每年评选“十佳职工教育培训企业”,对企业的典型做法进行集中推介,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的作用。同时,采取分行业、分专题的组织企业相互观摩学习,扎实推动职工教育的各项工作。

三是“部门组织培训”与“企业自主培训”相集合。建立部门联动机制,组成经信、财政、人社、国税、质监等职能部门参入的职工教育培训领导小组,配套联动,形成合力,先后开展了增值税转型、财务管理、企业上市等短期培训活动,累计培训企业职工500人次。同时,引导企业加大职工教育费用的投入力度,积极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以师带徒”等自主培训活动,大力提升一线工人的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夯实企业人才储备。

四是“学历教育”与“政治教育”相结合。在培训工作中,我们以“555”企业家培训工程为依托,积极组织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攻读在职MBA、EMBA等高学历教育课程。先后组织了40名学员参加了浙江大学、山大等高校攻读MBA,全面扩大了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的知识面。同时,加强企业内部的党建工作,以企业党支部建设为平台,开展“民主生活会”、“月底总结会”、“每周业务课”的“两会一课”活动。目前,全区17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了完善的党组织,有力提升了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企业经营发展转型升级的必备条件

企业经营发展转型升级的必备条件 转型升级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梦想,管理升级、产品升级……,很多企业迫于生存的压力,都想尝试着走上转型升级之路,但是心中却又七上八下,没有底气。于是便带着“不改革是等死,改革是找死”的信念踏上了征途,到处碰壁、满身伤痕,企业经营却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转型升级,原本的美梦变成了噩梦,企业依然是效率低下、人浮于事,没有核心竞争力,企业处境越来越难。企业家的压力与日俱增,在放弃还是继续中不断地徘徊、纠结,身心疲惫…… 转型升级是一颗金种子,在播种这个种子前,我们不妨先看看我们的土壤是不是适合,不适合也没关系,先培育土壤,等到土壤基本适合后,再播种也不迟,转型升级是企业经营发展的第二次创业,难度远胜于第一次创业,当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不能操之过急。 所谓的土壤,更多的是我们的团队,转型升级对团队到底有哪些根源性的要求,笔者谈谈个人的看法。 郝泽霖——思维管理专家原西门子高级讲师 10余年中外企业管理实战经历,曾在中国人保、西门子、加多宝、大田、茹梦等多家中外知名企业担当HR经理、营销总监、大区经理、高级讲师等不同职位 精通思维分析、心理学及各种营销工具,能够将培训方法落地,让企业能够顺利实施。个人管理经验丰富,管理团队数千人,培训学员上万人。 现任天下伐谋咨询独家签约讲师,思维管理学院院长 一、企业家要转变的观念: 1、亲情和事业一定要分开,不能太多地考虑感情的因素,形成特殊人群,坚定靠制度管人的信念,制度之外不搞特殊人群,企业家自己都不行。 2、企业发展不是企业家一个人的,所以企业家不能一个人说了算,中高层是一个民主的团队,任何事情、决策,放在桌面上讨论,我们以理服人,不搞一言堂,企业经营听的不是谁的话,而是一个正确的观念或方法,当企业家的家人在埋怨,谁谁连我的话都不听时,不要急着发火。 3、部门与部门之间是靠制度和职责在管控,不能为了平衡各部门之间的力量,怕有部门特别强势,于是便开始保护弱势的部门,部门领导能力强,这个部门相对会强势一点,所以,企业经营家不要去保护,保护必然要破了规矩。 4、坚决支持看到影响公司利益的行为便要制止、指正、不畏权威的员工,绝对不能打压,这类员工是忠诚的、积极的,打压意味着我们鼓励不忠诚、不积极的因素。 5、企业家内心的恐惧,怕职业经理人的引入,使得企业经营不在自己掌控之中,所以,对职业经理人设置种种限制,企业家必须要克服这种恐惧,充分授权。 6、因为发展的需要,会引入部分新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于是新、老力量意味着新、老

促进人才积聚发展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促进人才积聚发展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XX集团隶属于XX电子信息集团,成立于1949年,注册资本4.5亿元,员工总数2800多名,有17家下属企业,从事以信息安全、XX网络和无线通信产品为主的XX 通信设备产业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电子器件、LED光源和光学器件的研发、制造和出口。多年来,XX集团紧紧围绕着公司发展战略,积极落实人才强企,在人才引进、选拔培养、培训提升和考核激励上下功夫,为各类人才营造积极工作、锐意进取的工作氛围,人才队伍的能力和素质均有了显著的提升,为公司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人才保障。 一、创新管理机制, 开拓人才引进渠道 为了使人才引进工作更贴近经济、推力于产业发展,公司积极倡导人才是企业资本、转变人才成本思维,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多元化招聘渠道满足不同层次人才需求。一是应对高端人才需求,公司一方面本着“筑巢引凤”的思路,充分发挥国家级技术中心及XX科技园的资源优势,建立了“博士工作站”,实施博士与公司副总工一对一导师培养机制,公司定期跟踪考核,培养经费由公司做出专项预算、专款专用。同时积极筹建“院士工作站”,出台了《高层次人才招聘与引进奖励办法》及“5+2”人才战略专项资金,加大紧缺人才的资金投入,对引进高层次人才或团队的各用人单位给予一次性的奖励。在此基础上,公司对引进的高端人才在研发津贴、培训经费、住房补贴、股权分配等方面给与政策倾斜,大大激发了高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先后入选天津市“千人计划”人才项目,并荣获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团队、“博士后国际化培养计划”特别资助。目前公司已拥有博士研发人员9名,硕士以上人员占研发人员的40%以上,有力提升了整体研发水平。一是充分借用市场机制,聘请美国、日本、韩国、新西兰等外国专家作为客座顾问,利用外脑、外援实现借船出海、拓展市场;二是应对紧缺专业和市场技术管理人才需求,公司积极调整方向,由原来以应届生为主转变成以成熟型人才为主,加大对有知名企业工作经历的人才的引进力度,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2014年成熟型人才引进的比例已达总招聘人数的76%,人才效能明显提高;三是应对基层管理人员需求,设立“见习作业经理”项目,定期定量引进优秀的应届毕业生,至今为止,我们已陆续举办了四期,共培养近百人,通过理论知识学习等七个阶段的培训和岗位磨练,为公司持续打造一支年轻的一线生产管理者队伍,他们现均已成为各单位生产、质量、设备、资材等一线管理队伍的骨干力量;四是为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及新的经济增长点,公司充分利用“滨海XX科技园——孵化器”这一优势,制定《XX集团大学生

加强职工教育培训打造高素质员工队伍

加强职工教育培训打造高素质员工队伍 员工教育培训的目的,是要通过多种方式在一定时间内培养和提升员工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内容以员工所需的专业知识为主,促进员工提高工作能力的同时,也开发创新其培训的成果,不断提升员工工作的创新实践能力,并端正其工作态度,提高员工在所在职位上的工作效率和工作业绩,使得公司始终与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发展趋势保持一致的步伐。 作为企业,应围绕“以人为本”为中心,并秉着促进员工和公司的和谐发展为出发点,使得公司与员工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员工自觉性地将个人理想与公司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树立公司与员工“一条心”的思想观念,引导员工通过公司获得生存与发展,而公司也同时通过员工的工作获得更大的发展。近年来,公司逐步开始开展各种大型讨论和培训活动,如“职工的素质与竞争力的关系”、“如何提升职工素质”等有关于“素质工程”的教育培训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创设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并树立员工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逐步引导员工学习从被动转为主动,更新职工教育培训的理念。 当前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逐步对公司职工的素质及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应根据需要

进行岗位技能的培训,引导员工对所在岗位的技术要求、操作标准、注意事项、安全规范化管理等进行深入了解,还可开设多层面的员工技术比武活动,在比赛中挖掘各种技术专业精湛的各种人才,广泛推行各种先进的现代化操作方式,不断激发员工所具有的工作潜能和创造能力,做好高技能人才的培训,不断为公司提高竞争力打下坚实的人才技术基础。 通过实施骞马机制,可有效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能力。对公司员工有激励的同时,也必然有一定的约束和规范。引导员工善于学习各种技术和技能,端正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逐渐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爱岗敬业的良好风气,增强每一个员工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使其保持着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求知欲望,并时刻具有危机感,增强其创新意识。对于生产操作岗位的员工来讲,可实行末位轮训制,形成一种素质竞争、岗位技能水平竞争的格局,以此来不断提高公司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 为了与公司制度的管理要求及技术创新标准一致,员工教育培训也必须做到全面化的创新。首先创新培训理念,培养员工综合教育、终身教育、创造力培养的意识和理念。其次创新培训思路,对基础性人才进行培训指导的同时,还要重视做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第三创新培训内容,应根据企业的改革创新及发展的情况为根本出发点,在培训中应使其内容具有针对性、科学性以

公司转型升级与改革发展计划

公司转型升级与改革发展计划 一、公司发展目标(2020—2023年发展规划) 按照学校《用工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化解用工风险、提高服务质量的工作要求和“规范管理、管控风险;强化服务、提质增效;创新驱动、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推进公司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窗口化、班组化、项目化”运行,积极开拓市场,向市场要效益,探索学校后勤综合服务经营新模式,展现公司后勤服务新形象,创造公司运营新效益。 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员工队伍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管理、服务模式和运营方式,提质增效,开源节流,增加收入,实现公司“零风险、低成本、高效率、全管控、多回报”的工作目标。 公司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化解用工风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苦练内功,打牢基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化运营、市场化运作,与社会企业同等竞争。具体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构建体系、强化服务、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构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体系, 企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员素质的竞争。公司将始终把提高员工素质放在首位,分层次、有重点地做好员工培训。公司将鼓励员工自学成才,选送技术和管理骨干外出进修、考察。公司还将积极开展岗位练兵和各种劳动竞赛活动,对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从而调动了员工学习业务技术知识和工作的积极

性。在餐饮服务、学生住宿、物业保洁服务、维修等方面不断加强员工培训, 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和能力水平, 提高公司员工队伍自身素质,进而树立公司良好的服务形象。 第二阶段(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集约管理、苦练内功、引入竞争、稳步发展; 在公司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优化结构、整合资源,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重复管理,提高公司管理及运营效率,降低用工成本,提高员工的知识化水平,逐步实现员工队伍年轻化,优化人员结构。 公司鼓励员工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系统地钻研后勤服务、节能降耗、企业管理等有关知识,苦练内功,在公司与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进而推动公司取得水电维修、绿化服务、物业服务、保洁服务、家电安装、房屋维修装饰等相关资质。 公司将引进与自身业务相同性质的社会企业(如物业公司),与公司内相同业务团队同台竞争,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和服务水平。公司将不断巩固在物业服务、餐饮保障、校园绿化等项目上的优势地位,做大做强不断拓展“优势领域”范围,以点带面,按照公司普遍发展规律,实现稳步发展,人员规模达到一千人以上,年产值突破3000万。 第三阶段(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转换体制,规范分离、市场运作、融入社会。 公司通过自身发展,实现后勤服务的企业化,到2023年彻底转

党建+融合 助推企业转型升级(2016.3.3改)

党建+融合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江西洪大集团党委积极探索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新模式江西洪大集团是江西省大型非公有制商贸集团和全省商贸龙头企业,旗下的洪城大市场是个私民营经济高度集中的平台,是全民创业、百姓创富的大基地,在新的创新创业时代, 洪大集团大力推进“党建+”工程,让红色生产力在企业发展中有形、有力、有为、有效, 全力助推企业发展, 通过“党建+融合”,把党的先进思想和理念融合到经济发展、融合到企业文化、融合到百姓创业、融合到转型升级、融合到服务民生中, 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做到党建、经营比翼双飞,开创了发展强、党建强的双强新局面,真正使党建工作成为企业发展的红色引擎。 一、融合企业发展,让党建+在企业中“有形” 让党建+融合在企业中“有形”。洪城大市场的商户来自五湖四海,其中有下岗工人、农民工、知识分子以及企业领导等多种成份构成,如何把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起来,让他们流动不流失、离岗不离党,激发党员的内在动力。多年来,在余小玲书记的带领下,洪大集团党委针对市场流动党员、口袋党员和隐形党员多,组织难集中的现状,在市场中广泛开展了“五共党群组织建设”,即“共建组织、共抓队伍、共谋发展、共促和谐、共创先锋”,形成以党委、工会、团委、商会“1+3四位一体”具有鲜明洪大特色的党群共建模式和组织体系,首创把支部建在市场和楼宇中,建在产业链上,建在致富项目上,通过上门走访、问卷调查、座谈沟通等形式,及时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把党支部扎根在市场中,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于企业发展之中,党委始终把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党政班子形成了目标同向、价值同行、发展同步、工作同力的和谐氛围,使党

如何成功实现制造企业转型升级

如何成功实现制造企业转型升级? 随着房地产泡沫的急剧增加,经济所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加大,所以众多投资公司也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制造业领域;加之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代工企业的优势被大大削弱,转型成为改变企业命运的唯一选择。所以,如何能帮助制造型企业成功转型升级也成为品物集团服务的核心。 制造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途径 1)企业盈利模式的转型。 典型的转型方式包括:企业由提供单一产品转向提供成套产品或整体解决方案(如进行设备成套,提供整条生产线,例如陕西鼓风机公司提供成套生产线);设计院所由提供设计图纸转向进行工程总承包(如武汉钢铁设计院转制为中冶南方之后,提供钢铁行业的工程总包服务);企业由销售产品转变为租赁产品(例如GE出租飞机发动机);从单纯靠卖产品盈利转向靠卖产品和提供产品的售后维护服务盈利(例如电梯行业提供长期的维修维护服务);从销售自主产品,转向建立行业产品的贸易枢纽(例如上海标五公司建立紧固件贸易中心);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等。 2)企业定位的转型。 典型的转型方式包括:提供代工的OEM企业转向提供从设计到制造外包的ODM企业;从代工转向自主品牌制造;从主攻产品出口市场转向国内市场;由竞争激烈的红海进入新的蓝海(例如上海重型机器厂转型制造核电设备,大批企业进行风电、LED等新能源行业等);由制造企业转向多元化运作,或向上下游延伸(例如凯迪电力由向电厂提供脱硫设备转向同时运营生物能源电厂,木材加工企业建立自己的林场等)。 3)企业运营模式的转型。 典型的转型方式包括:由纵向一体化转向横向一体化,广泛地进行制造外包,强化供应链写作;由单一工厂变为多地点、多工厂运作,由单一组织变为集团架构;由主要依靠自主发展(Organic Growth)转向并购与行业整合(Acquisition,例如宜化股份整合了许多行业企业,营业额迅速由10亿等级跨越百亿等级);由涉足多种产业转向归核化,聚焦自己最具优势的核心产业;实现国际化,进行跨国并购等。 制造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应该具备的基础 转型升级对于企业而言不能仅仅停留在一句口号,企业运营的关键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要实现转型,不是仅仅有决心就够了,任何的变革都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不切实际地乱转型,可能滑向倒闭的深渊。 1)具有稳定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拥有生存之本。企业要谈转型,首先要能够生存,要有能够转型的“本钱”,要有一定的投资、融资能力,立足未稳的企业谈不上转型。 2)对客户的需求和行业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企业应当剖析自身的特点、客户需求的变化和行业的竞争格局,做到知己知彼。在洞察行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审慎地进行转型。 3)建立支撑企业转型升级的资源。企业应当分析自己拥有哪些转型的“资本”,例如拥有较强的产品研发能力,或者能够通过产学研合作获得支撑企业转型升级的产品(例如长航电机公司通过与高校合作,开发出

企业转型升级学习心得体会

企业转型升级 专题培训的心得体会 1月11日至15日,本人有幸参加了在天津南开大学举办的“企业转型升级专题培训班”,先后听取了孙立群教授所做的《以史为鉴感悟人生》、段文斌教授所做的《从高增长到新常态》、杨斌教授所做的《管理创新思维与方法》、赵道政教授所做的《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薛红志教授所做的《中小企业成长规律与瓶颈突破》等八个讲座、以及医药产业项目对接会和参观了天津空港经济区、空客320组装线等学习参观活动。通过学习,对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企业转型升级的内涵、目标等,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对于自身今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 一、对当前经济形势总的看法 “新常态”是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标志。改革开放30年以来低成本扩张为主线的高速增长模式现在已无以为继,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也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个常态化结果。如果过去我们的企业是以做大为基本追求目标的话,新常态下我们企业应当以做强为根本宗旨,也就是要大力转变增长方式,从过去简单粗放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精雕细琢的内涵式发展,加大科技投入,掌握核心科技,把产品做精做细,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能力,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只有这样,我们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企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企业转型升级并不等于一定要转产或转行,企业转型升级应当更多的是强调发展质量和效益,转行、转产与转型并没有直接的对等关系,产业升级的内容既包含了产业之间的升级,也包含了产业内的升级,转型与升级之间是相互促进的,转型的方向是升级,升级的目的是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企业转型升级的目标 企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最终是提升企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使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让企业走的更远、活得更久,企业社会地位更高、价值贡献更大,企业员工更体面、更有尊严、更幸福地工作和生活,离开这个目标和最终落脚点来谈论和谋划转型升级,无异于“黄梁一梦”。 四、企业如何转型升级 任何一个企业或产业的转型升级都必须要在现实和长远当中准确的找 到平衡点,这其中既有政策环境的影响,也有企业自身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制约,既有整体行业能力水平、科学技术状况的节制,也有企业自身优势和企业管理者能力素质的牵引。转型升级不仅要看得远,还更要看得准、走得稳,走出更高的质量和效益,这才是企业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升级,盲目地、缺乏科学和非理性地转产或转行,一味地追求好上、快上或快速膨胀,对企业来说,都将形成十分不利的影响,都必将为之付出惨痛的代价。 具体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明确企业在行业和未来发展中的定位。转型升级中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对自身的企业和产业定位、行业前景和未来发展趋势要能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及准确的判断,要对国家社会发展脉

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思考

对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摘要: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促进稳定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小微企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已成为兴化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微企业在经营方面有较大的灵活性,能规避不少大企业无法回避的风险。但是由于其自身规模小,经营分散,融资困难,多为劳动密集型、微利型企业,在经济出现较大波动时更易受到冲击。在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涨,利润空间缩小,资金短缺融资困难,自身素质不高等因素影响,企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部分企业生存和发展举步维艰,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本文运用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对兴化市的小微企业的基本现状、发展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对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提出具体建议措施。 一、前言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目前我国小微企业规模已近5000万家,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满足社会消费需求等方面的主要力量。有关数据表明,全国小微企业创造了80%的就业、60%的GDP和50%的税收。因此,小微企业是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重要推手。如果小微企业发展不好,我国经济转型也会受阻;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不改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难以实现。当前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既面临着挑战,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小微企业想要真正实现转型升级,面临着融资困难、信息不足、技术落后、人才短缺等多方面的制约,这些已成为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瓶颈。小微企业具有生产经营方式灵活、组织成本低廉、转移进退便捷等优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小微企业在转型升级中既有优势,但也有天不足,阻碍了其转型升级和发展壮大。各级政府要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为小微企业减轻负担,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要拓宽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资金难题;要调整优化结构,规划小微企业发展时要有明显的产业意识,增强企业竞争优势,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我市小微企业的发展的现状 按照国家四部委下发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人数少于300人或年营业收入小于2000元的工业企业全部是小微企业。人数小于20人或营业收入小于300万元的企业是微型企业。 2013年经济普查汇总资料显示,截止2013年底,兴化市共有企业法人单位5722户,在泰州市三市四区中列第四位,低于靖江市(7370户)、泰兴市(6889户)、海陵区(6201户),但高于姜堰区(5601户)、高港区(4111户)和医药高

强化职工教育培训 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强化职工教育培训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日照市东港区 (2011年8月) 近年来,东港区职工教育工作在省、市主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坚持以实用为主,注重实效的原则,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大力实施两项工程,积极搭建三个平台,着力搞好四个结合,多形式、宽领域、深层次的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全区企业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为全区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围绕一个中心。即是以企业家队伍建设为中心,找准全区职工教育的突破点,着力提升中高层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一是实施“555”工程。制定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着手开展企业家倍增、培训、金桥和温暖“四项工程”,计划从2011年开始,用5年时间,由区财政出资500万元,培育500名精通现代企业管理、富有创新精神、适应国内外激烈竞争的高层次企业人才,目前,我们已先后培训企业家及企业高管120名。 二是成立行业协会。依托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成立了“企业俱乐部”、“企业会所”等活动场所,通过举办企业家沙龙、联谊会等多种方式,为企业家交流提高、合作发展提供有效平台。今年以来先后成立4家行业商会,举办企业家“沙龙” 4次,召开企业家座谈会10余次。 三是开展“八个一”活动。建立了“元旦一声问候、春节一个花篮、春季一次体检、夏天一阵清凉、中秋一份温馨、金秋一届论坛、生日一张贺卡、每月一期简报”为主要内容的“八个一”工作制度,促进了政

企间的沟通和交流。 二、实施两项工程。即:实施“人才培育”和“借才引智”两项工程,找准职工教育工作的立足点,扎实推进职工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一是实施人才培育工程。今年以来,我们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强全区企业人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扶持政策,安排了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对企业的人才培育、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奖励补贴;组织开展“订单式”、“金蓝领”技师系列培训活动,大力度、多举措、全方位支持全区的职工教育工作。目前,已累计向企业补贴职工教育培训经费140万元,培育各类中高级技术人才80多人。 二是实施借才引智工程。针对企业高层次人才及技术工人短缺的现状,我区制定了技术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每年有层次、有计划、有步骤的引进各类人才,对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的高层次专业技术团队来我区创业的给予20-100万元的启动资金,对于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分别给予10万-100万元的安家补贴,借才、借智、借力助推企业发展。日照金禾生化集团聘请7名国内著名专家,研发出“柠檬酸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被评为2010年度山东省科技二等奖,效果显著。 三、搭建三个平台。即:建立职工教育“信息库、大讲堂、培训基地”三个活动平台,找准职工教育工作的支撑点,夯实职工教育工作的基石。 一是设立职工教育培训信息库。为加强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针对性,我区对重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的职工教育信息进行了汇总,编制了“东港区企业职工教育信息库”,并分行业、分类别的建立电子档案。目前,已有200多家企业的职工教育信息数据录入了该信息库,为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是举办职工教育大讲堂。结合企业实际需求,以区委党校、区理论中心读书会为平台,配合市里开展的“名师送教”活动,开设职

加强教育培训 提升员工素质

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员工素质 摘要:人才资源开发是发电企业发展的奠基石。发电企业必须加大员工培训力度,以知识教育、技能培训为内容,把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作为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本文就发电企业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教育培训;员工素质;必要性;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培训教育不仅是提升个人素质的方法,也是企业发展的前进动力。如今,培训教育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已经成为大多数企业的日程工作之一。作为发电企业,人才资源开发是公司发展的奠基石。发电企业必须加大员工培训力度,以知识教育、技能培训为内容,把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作为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将员工素质转化为企业参与电力市场竞争的经济行为能力。 1.开展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必要性 近年来,公司对员工培训相当重视,有着较完善的培训组织机构,培训制度健全,培训经费逐年增加,培训基地配套设施日趋齐全,基本上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员工教育培训体系,并在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随着电力体

制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于企业的技术素质、管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不能通过有效的教育培训不断强化企业的竞争力、应变力,就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机,因此,如何在原有人力的基础上提升员工的素质,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电力企业要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全体员工素质的提高,而高素质人才需要通过持续的职业教育来培养,重视人才智能的开发和员工创造性的发挥,是企业的重要任务。 如今的社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才是第一资源。公司员工教育和培训是公司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企业效益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是企业在知识经济竞争中制胜的“法宝”。通过教育和培训既可以不断提升员工技能,“科学是第一生产力”,面对现代电网日新月异,高参数、高电压、大容量、大联网趋势显著,员工只有掌握良好的技能才能胜任工作,才可能真正管好日益现代化的电网。通过培训和教育还可以丰富员工的专业知识,增强业务能力,使员工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推动企业发展。同时,教育培训还有助于企业形成优良的企业文化,从而达到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目的,进而促进企业的生产和发展。 2.目前公司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分析 这些年公司在职工教育培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做好员工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是加强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

做好员工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是加强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做好员工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是加强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 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生产永远是煤矿的永恒主题,我们各级管理人员必须把安全生产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切实处理好安全与效益,安全与生产的关系,要达到安全第一的生产目的,预防为主是前提条件,安全责任,重在落实,提高安全责任,安全教育培训是基础。安全教育体现了人们在安全生产活动中的措施,事故是由隐患转化为危险,再由危险转化而形成的。隐患是事故的源头,危险是隐患转化为事故过程中的一种状态,因此,我们必须做到居安思危,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通过对员工的强化安全教育与培训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安全管理,深化“安全责任,重在落实”主题,认认真真抓安全,扑下身子抓安全,从严细实上下功夫,真正做到时时管控,事事管控,着力推进本安体系建设步伐,正确掌握安全生产的规律,超前防范,克服一切麻弊心里,让安全警钟长鸣心中。 一、加强员工安全教育与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危险源辨识,做到预知预控,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根据公司现有的“三个一”安全教育培训,从实际效果看,有了质的提高,但是在员工操作中,个别员工存在着违章作业,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从公司以往发生的几起事故,充分暴露了在

管理上和员工的违章操作及不规范行为上的漏洞,安全生产的意识不够牢固,员工的随意性操作随时可见,这就为我们各级管理人员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加强安全管理应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全员管理,全员参与,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重在落实,基础是员工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通过强化员工的安全教育与培训,使员工从思想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提高全员参与与安全管理的自觉性,安全状态如何,是各级管理人员、员工活动行为的综合反映,个体的不安全行为往往祸及全体,即“100-1=0”因此,安全管理不仅是领导的事,更与全体员工的参与密切相关,根据心理学原理,调动全体职工参加安全管理积极性有以下几个方面,员工的安全素质,一般地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安全意识,二是安全知识,三是安全技术。员工的安全意识是从各种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中所获取的安全知识,从各类伤亡事故中所得到的经验教训,两者融为一体,并在员工的脑海里形成的安全概念、想法与思路。员工的安全技术是从安全教育和培训,从师傅的传帮带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获得,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安全意识主要解决员工不愿受到伤害的问题,而安全技术则主要解决员工不会受到伤害的问题。即从“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又从“我要安全”上升到“我会安全”。当员工不愿受到伤害时,就会在生产过程中按规定和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就会积极地用自己掌握的安全技术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从而消除各类安全隐患,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由此可见,

路桥施工企业如何转型升级

路桥施工企业如何转型升级 (中华铁道网、《路讯》杂志特约通讯员常魁星)2013年6月,中国一场银行间“钱荒”,是对央行掌控的一次压力测试。市场的过激反应,是人们对经济增速乏力、以往增长模式走到尽头的担忧的集中体现。而此次央行的态度变化,既给了那些不守规矩的银行一个警告,又向市场发出了逼迫中国经济转型的强烈信号。去银行贷款更难了,银行公司化了,经营不善也会破产。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尤其是新一届国家领导集体上任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受到国内外各类复杂环境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速放慢,投资增长减缓,施工企业发展面临业务量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市场不规范等新问题。“十二五”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如何在应对当前挑战的同时,加快路桥施工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路桥施工企业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几年来,欧美债务危机持续发酵,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拉动国内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发展步入了慢车道。路桥施工企业普遍感觉市场环境不景气,面临较大的生存发展压力。劳动力成本大幅攀升,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企业融资难度加大;与压级压价、最低价中标、垫资施工、拖欠工程款等这些行业“顽疾”,交织在一起,极大地挤压着企业的利润空间,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投入、高能耗、低效率、低利润”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调整经济结构和经营结构,实现路桥施工企业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收紧,银行贷款紧缩,国内外经济发展持续放缓,基础建设投资大幅度减少,施工企业市场份额严重萎缩。面对国家适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路桥施工企业必须加大转型升级的步伐来适应外部市场变化。 面对新形势,一些路桥施工企业采取了实施产业链上下游领域的延伸、大力拓展海外市场、推动内部管理变革、开展科技创新等多种措施和手段,积极展开了转型升级的探索与实践。中交集团提出了打造“五商”中交,即:全球知名的工程承包商、城市综合体开发运营商、特色房地产商、基础设施综合投资商、海洋重型装备与港口机械制造及系统集成总承包商。构筑生命共同体,打造品质中交;走出去拓市场,打造全球中交;推进管理提升,打造效益中交;加强党的建设,打造活力中交”。爬坡过坎,举重若轻破难题;克难前行,上下搏击渡难关。坚定信心,凝心聚力,落实责任,扎实工作,打造“升级版”中交,实现“中交梦”。中交一公局提出了实施“交通设施一体化”战略。笔者认为转型升级是路桥施工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实施多元化经营、完善一体化战略 2013年6月20日,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国家公路网规划方案由普通国道和国家高速公路两个路网层次构成,总规模约40万公里。升级改造大约10万公里、新建8千公里的普通国道,新建高速公路大约3万公里,总投资大约是4.7万亿元。其中普通国道约2.2万亿元,国家高速公路约2.5万亿元。这一消息对路桥施工企业来说是久旱逢甘露,是新机遇,也是新挑战。

企业转型升级学习心得【精品】

企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最终是提升企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使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具 有更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让企业走的更远、活得更久。今天整理了企业转型升级的体会, 希望对你有帮助。 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任务。 其中,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又是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市作为广东省建设“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城市,肩负着为全省乃至全国探索转型经验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在国家、省市系列政策支持下,在金融危机倒逼机制作用下,我市广大加工 贸易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努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了技改、研发以及供应链拓展等方面 的可喜突破,在全省率先实现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型。 自以来,我市已有 16 多家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来料加工企业转为法人企业,约占总 数的三成,odm(原始设计制造商)生产制造产品出口占全市加工贸易出口超过 6 %,有 9 家加工贸易企业拥有自主品牌,内销总额增长了 34.4%。同时涌现出生益科技、多宝针织、品质电子等一批傲立潮头的标杆企业,这些企业向世人交出的闪亮成绩,让我们看到了东莞 加工贸易整体突围的光明前景,更让我们提振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必胜信心。当前,风暴 已颓然止步,胜利亦初现端倪,但使命却依然紧迫艰巨,在转型升级路上已领先一步的我市, 绝不能来得半丝懈怠,而必须乘势而上,以更高的视野、更大的气魄,更有效的手段,加快 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使企业绿树长青;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使我市实现更高水平、 更为持久的领跑与崛起。 一、主要经验后危机时代,经历了三十多年风调雨顺的东莞加工贸易企业,遭遇了前所 未有的“成长烦恼”,吃紧、人民币升值、海外市场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些集 中爆发的压力交织在一起,加速倒逼企业通过转型升级来消化成本,对比那些沿袭旧路勉强 度日的企业,以生益科技、品质电子等为代表的一批加工贸易企业超前谋划,主动出击,借 助研发、管理、创意等现代发展要素重新开拓疆土,分享创新从价值链低端逐步游向 了价值链高端,为全市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可参的典型范本。 (一)转型,要靠超前理念激活潜能。 思路决定出路。一场金融海啸,使东莞加工贸易企业唯利短视的传统理念遭受了颠覆性 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传统模式的山穷水尽,而进入到转型升级的行列中来,如 果说倒逼转型只是企业在金融风暴下无奈的应景之举,那么依靠创新驱动向产业链高端攀升 已成为当下加工贸易企业的一种自觉共识。 至今,我市已有 1 多家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来料加工企业转为法人企业,新增加工贸 易高新技术企业 1 4 家,出口 3 强企业基本上实现了“设计+生产”的运作模式, odm 生 产制造产品出口占全市加工贸易出口超过 6 %。 行动与数据有力地证明了东莞加工贸易企业的思维转变,而让我们更感欣喜的是,不少 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理念已比较超前,这其中不仅有泛蓝科技等新兴明星企业,更有东聚电 子等老牌知名企业,这些富有远见的加工贸易企业,在危机到来甚至更早的时候就跳出单纯 依赖代工赚取薄利的陈旧套路,他们前瞻性地关注和策划未来,重新定位发展方向和核心优

合力提升全员素质 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中国合力提升全员素质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孕育出了一批体量世界级的企业集团。我国的叉车市场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据中国工业车辆协会统计,2013年中国叉车的国内生产量近33万台,占到世界销量的近三分之一。安徽叉车集团(以下简称合力)是我国叉车行业的排头兵,连续23年行业产销利润第一,拥有行业唯一上市公司(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去年,产销规模突破8万台,合并营业收入增长近10%。虽然合力在国内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但在国际行业销售额排名上,只能徘徊在第八、九名的位置,基本处在第三梯队阵营的中后端。现在国内高端市场还是被外资品牌垄断,中国本土品牌很难进入该领域市场,国际市场更是如此。类似的情况在中国的制造型行业中不占少数,如何破解这一怪圈、如何打造民族自主的百年企业?如何提升制造型企业转型升级的软实力。在这里结合合力多年的发展情况,梳理出以下几点。 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中国制造型企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同行相比,硬件条件几乎没有差距,在占地面积、厂房、设备、工业装备等方面超过国际水平,甚至处于领先地位。国内新上马的民族品牌汽车企业硬件设施都远远超过国外,为什么我们却造不出来一百多万的汽车?比如叉车配置的发动机,国内企业生产的产品不比日本和欧美的差,整体的质量甚至还比国外好,但是欧美日产品的价格却是中

国的2-3倍甚至更高。在工业制造领域,凡是附加值高、价值量高、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毛利率均比较高,这就是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目的,即: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利润率,适应中高端客户的需要。这就要求企业达到全方位能力的提升。 企业要提升首重软实力 一是研发创新能力。所谓研发创新能力,就是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国内有的企业的创新其实只是设计应用能力的创新,谈不上真正意义的研发。扪心自问,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如何,自己都是一个问号。一些企业没有创新能力,最多只是一些产品应用设计能力,没有基础研究、技术发展能力,更缺乏原创的东西,这些都限制了中国行业的技术发展、转型升级。 二是在管理能力方面。多年来,从政府到企业层面,对于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仍然很薄弱,缺管理、不重视管理,企业现场毫无管理痕迹的不在少数。作为传统国有制造型企业,近几年,合力在探索过程中引入一些新的理念和方法,一方面,从战略宏观方面导入卓越绩效模式,作为年度和运行中的体检,反映出问题,指引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另一方面,合力导入精益管理模式,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国情进行管理。企业成功的模式是由当时的背景条件决定的,不可复制,一定要选择的学习、结合实际情况的使用、创新的应用,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今年是精益模式在合力推行的第五年,效果逐步显现,但这只是开始,与国际一流企业的现场管理水平、运营管理水平还有

(完整word版)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困难及对策建议

摘要: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十二五、十八大 提出的艰巨任务,而转型升级困难是我国的中小企业由来已久的难题。 本文简要分析了造成当前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的各种因素,指出在当前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并对于造成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缓慢、转型升级困难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同时提出了解决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困局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小企业;创新;转型升级. 自2011年以来,由于无法偿还贷款的本金和利息,温州发生了一系列企业家逃跑的事件,引起了极大的社会轰动,一时间,关于金融改革和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成为学术界热点。 中小企业作为吸收就业、带动经济的主要载体,是经济发展与繁荣的推进器,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小企业发生的经营困难确实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绝不仅是一场给当地的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的借贷风波。 事实上,困扰中小企业的绝不仅仅是流动性困难,收紧的宏观经济政策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此种困局是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的集中爆发,它反映的是我国中小企业经营模式的弊端及转型升级的迫切性。 一、中小企业经营困境分析. 中小企业的经营困境既有其经营模式弊端的问题,也有外部环境不利于传统发展模式的原因。首先,我国的中小企业多是以加工制造为主的低附加值、资源依赖型企业或从事第三产业的服务型小企业。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服务业受冲击不大,而制造类企业受影响大,主要原因是技术层次低,设备落后,规模经济不明显,利润的主要来源是低成本劳动力。而外部环境的迅速变化是中小企业转型的直接原因,也使其转型日益紧迫。当前中小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主要来自如下五个方面的压力。 (一)受金融危机及欧债影响,外部需求严重萎缩.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主要发达经济体经历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其消费能力大幅下降,虽然各国政府出台了各式各样的施救政策,但迄今为止收效不大,失业率仍然高企,与此同时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全球经济的前景并不明朗,二次探底的可能仍然很高。而我国的绝大部分中小企业依靠加工贸易出口生存,对国外需求的依赖性很大,因此国外市场的需求萎缩直接对我国的中小企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二)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 金融危机之后,为了提高就业率,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振兴制造业的主张,不少国家还表示将通过扩大出口来解决就业问题,贸易保护主义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再次开始盛行。而我国的出口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往往被认为是依赖廉价劳动力的典型,本就十分容易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打击对象,再加上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贸易中的博弈缺乏经验,往往在贸易谈判中吃亏,因此大量针对中国出口企业的贸易摩擦使得中小企业的经营更加困难。 (三)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 虽然我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这一优势,但作为正处于高速成长状态的新兴经济体,长期的经济增长终究会使得这个优势无法继续保持,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终会改变,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在经济增长至某一阶段开始上升是必然的。近些年来国内的用工荒由季节性变为长期性、普遍性说明,剩余劳动力的供需状况发生了逆转,这些事实实际上暗示刘易斯拐点很可能已经到来或即将到来,廉价劳动力的时代正在走向终结。此外,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公平意识也在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约束在不断强化,这也导致了劳动力成本的提高。

模拟卷服务企业转型升级的管理制度创新建设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means of observation, behavioral approach,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pattern of information-seeking of local and oversea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asic pattern strategies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seeking 服务企业转型升级的管理制度创新建设 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自一九九八年改制上市以来,通过不断持续的创新实践和稳定有序的转型升级,工业总产值连年持续翻番,由初期的3个多亿左右到二00九年的年销售收入35.86亿、年利润8.32亿。公司从单一产品制造企业,发展成拥有6家控股子公司、三个产品事业部的制造服务型企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石化、炼油、电力、冶金、化工、制药、建材等行业工业驱动领域,以及企业自备电站、区域热电联供、城市垃圾电站、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等能源综合利用领域。作为杭州汽轮动力集团旗下的核心骨干企业,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为汽轮集团成为“中国最大企业500强之一、中国制造业500强之一、中国最具竞争力企业100强之一,中国纳税500强之一、中国机械工业100强之一”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杭州汽轮机股份公司始终贯彻落实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不断持续地实践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工作实践中,积极做好“抓转型,促升级”工作,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不断提高公司的运行质量;积极开展“抓延伸,拓领域”工作,开拓延伸产业链,实现从生产制造型企业向现代制造服务型企业的转变;积极深入推进“抓成本,增效益”工作,实现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的转变,集聚公司各种有效资源,完善企业快速发展支撑体系,迅速提高国际竞争力。 一、创立和完善服务于企业转型升级、持续发展的管理标准体系的立题 背景 杭州汽轮机股份公司在快速发展和转型过程中,面对迅速扩张的“市场需求”、产量增长的“产能要求”、产品结构变化的“适应能力”,迫切需要依靠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对各项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工艺流程的合理调整以及资源利用的流程再造。尤其是体现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建设,只有在形式、内涵上有所创新和提升,才能使其与企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以不断提高公司管控能力为基础;冲击全球市场战略目标为视角;达到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标准化和时代化。 (一)针对以往公司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体系;造成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制度错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