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原理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原理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原理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原理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原理(根本观点)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不承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所在)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反对形而上学。

【联系的观点】

1.普遍联系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事物都同周围的事物有条件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反对:反对孤立的看问题和主观臆造联系的做法。

运用: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②兴建四大工程(西气东输、西电动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加强地区之间经济联系;③开通政府网站,沟通政府与群众联系;④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当前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⑤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2.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忽视联系,也不能否定联系,更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否则就会受到联系的报复。(2)人们可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并不否认联系的客观性。人们只有遵循事物本身的固有联系进行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方法论:人们既要承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反对:否定事物的联系,或主观臆造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3.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的部分,整体处于统帅地位。部分也影响整体。

(整体和部分在事物中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整体居于主导、统帅和决定的地位,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当部分合理组合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反之欠佳组合,就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整体和部分又是联系的,二者不可分割又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功能发挥依赖各部分功能的发挥,部分制约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状决定整体的性状及变化;部分

又是整体的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有部分的功能,整体性状影响决

定部分性状及变化。)

方法论:①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

得到最大发挥。

反对:没有全局观念;忽视局部的作用。

运用: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个人利益主体的功能,又

要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强大功能。②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个

大局”的战略决策和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③我

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在服从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让企业有更多的自

主权,增强企业的活力。

4、系统和要素

【发展的观点】

5.物质和运动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方法论: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

点。

运用: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

象的。如何理解?

6.运动和静止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事物的变化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反对: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事物看成静止不变;否认相对静止的

存在,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东西。

辨析: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人

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7.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事物发展的实质)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发展

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方法论:①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②弄清事物

在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阶段;③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反对:反对静止地看问题。

运用:①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是

当今世界的一个显著内容。②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但是

有生命力的新事物。③正确认识中国现实的国情,必须认真学习祖

国的历史。④可持续发展既是今天对以往行为反思的结果,也是对

人类未来发展前途的探索。⑤知识经济时代,形成全民学习、终身

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⑥体制创

新和科技创新,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8.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状态)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

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一切变化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

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

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

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信息地向前发展。(量变引起质

变的形式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

规模等方面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事物在总体上的数量没有变化,

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

起质变。)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具体要求:①坚

持适度原则;②不失时机促成飞跃;③重视量的积累,还要优化结

构。

反对:反对不顾分寸、盲目乱干;反对瞻前顾后,贻误时机;反对

忽视量的积累和结构优化。

运用:①青年要把理想和苦干精神结合起来,从点滴做起,从现在

做起,才能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②我国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当脚踏实地、有步骤、分阶段地一步一步

地去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③企业要优化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

学习要优化时间配置,提高学习效率。

10.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事物发展的趋势)

内容: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新事物的

成长道路是曲折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

途径。

方法论: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路。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反对:对新事物的成长持怀疑态度;把事物的发展看成是一条直线,

没有考虑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运用:①要站在发展的立场上,支持改革等新生事物,促进其发展

壮大。②既要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又要学会正

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社会主义

的改革大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③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坚信光明的前途,才能满怀信心

地战胜困难和挫折,向着正确的人生目标迈进。

【矛盾的观点】(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根本方

法。)

11.对立统一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

方法论:要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要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反对:片面看问题;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1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即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的方向转化。反对:把矛盾双方的转化看作是虚幻的、任意的,否认了转化的条件性,是错误的。

13.矛盾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是客观的,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反对: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

14.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内容:矛盾存在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用全面地观点一分为二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反对一点论,片面地看问题。

运用: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并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②认真学习和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法治建设,一手抓道德建设。③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要正确处理市场与宏观调控、速度与效益、效率与公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产与消费、经济与教育、经济与人口、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环境等矛盾;在我国政治生活中,要正确处理民主与法制、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等矛盾;在社会生活中,要正确处理谦虚与骄傲、先进与落后、成绩与问题、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批判与自我批判等矛盾。

15.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内容: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即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不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发展的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矛盾双方也有各自特点。)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反对:对具体问题不作具体分析的千篇一律、一刀切。

运用: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②企业的发展必须既面向市场,

立足市场,又加强科学管理,抓紧技术改造。③我国社会生活中,

处理各种矛盾要特别注意区分矛盾的性质,坚决打击各种犯罪活

动,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1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内容: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

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学会正确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

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运用“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从群众中来,致电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

的工作方法。)

反对:反对片面强调普遍性和片面强调特殊性。

运用: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都是

基层创造出来的经验,党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用来指导全国。

(试点—总结—推广);②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

结合,诞生了20世纪中国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

理论,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理论+实践);③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

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④三个

代表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

要求,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17.主、次矛盾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主次矛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主次矛盾互相依赖、互

相联系。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和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也会影响

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既要抓中心、抓重点,又要统筹兼顾,学会“弹钢琴”。

反对:不分主次的均衡论,只抓中心的“单打一”,将主次矛盾绝

对化的静止的观点。

运用:①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

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必须高度重视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

面存在的种种矛盾、困难和问题,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

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18.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主次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主次方面

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

规定着事物的性质;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影响。在一

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转化,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

了变化。)

方法论:认识事物既要全面,又要抓住本质和主流。

反对:不分主次或主次颠倒,混淆事物的性质。

运用:①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但

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所以我国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②“一国两制”没有改变我国的社会制度性质。③正确认识形势和

估计工作中的成绩与缺点,处理好人际关系。对缺点和错误要防微

杜渐,对成绩和胜利不要骄傲自满。

19.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

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

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所谓重点论,就是

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

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

密相联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

谈重点(一点论)或离开重点谈两点(均衡论),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也就是我们看问题、办事

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反对:反对离开两点谈重点的“一点论”和离开重点谈两点、主次

不分的均衡论。

20.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论与辩证法是统一的,坚持唯物论是坚持辩证法的

基础,坚持辩证法是坚持唯物论的基本要求。

(唯物论与辩证法尽管都以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但二者存在着

区别:唯物论主要揭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它告诉我们,世

界是一个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不断运动着的物质世界。辩证法主要

揭示世界的状态,即世界怎么样的问题,它告诉我们,世界是一个

普遍联系、变化发展和充满矛盾的世界。

坚持唯物论与坚持辩证法是有机统一的。坚持唯物论是坚持辩证法

的基础,只有在承认世界的物质性的前提下,去研究世界的状态,

才是唯物的辩证法。坚持辩证法是坚持唯物论的基本要求,只有坚

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才能真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

事求是,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

方法论: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统一,坚持从全面的、发展的实际出发。反对:反对分割两者联系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点。

运用:“经济工作要上去,领导干部要下去”(调查研究)

高中哲学唯物辩证法知识点

唯物辩证法(部分应记的) 一、唯物辩证法的主要内容(高度概括): 二个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三个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 唯物辩证法对世界的认识,世界是联系的整体、世界是发展的、世界充满着矛盾。因此,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基于它对世界的理解,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它们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是,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内部矛盾);唯物辩证法是对前面的肯定,形而上学是对前面的否定。 三、基础知识 ㈠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定义: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表现(结论):⑴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⑵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⑶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联系的特征: ⑴客观性: ①定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②表现: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③[方法论:①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创造条件,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通过实践加以实现。] ④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 ⑵多样性: ①定义:由于事物之间的联系条件不同,形成的联系结果也不同,既联系的多样性。 ②表现: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 ③[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的看问题,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具体分析客观联系。] ㈡发展的观点 1.发展的趋势:⑴发展的定义:事物的向前、向上、向好的方面、向进步的方向运动的趋势。[方法论:坚定前途是光明的。] ⑵表现:整个世界是发展的:自然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人的认识是发展。 [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3.发展的道路: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①新事物的特征: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有远大前途; ②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方法论:坚信前途是光明的]

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发展。 (第一章)

一、辨析题 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第一章)答: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中根本对立的发展观,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 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和作用。是否承认事物是发展的,只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表现之一,它们对立的焦点是承认矛盾及 矛盾是发展的动力和否认矛盾及不懂矛盾是发展动力观点的对立。 2、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错误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的。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 回答来区别的。②唯物论者是可知论者,如果说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者就是片面的。在哲学史上,大多 数唯心主义哲学家都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如黑格尔这样一些唯心主义者。只有少数哲学家才是不可知论者3、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第一章)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4、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既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 物的转变,又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5、有用就是真理。(第二章)答:此说法是错误的。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本质特征不是有用,而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有用就是真理”,是主观真理论的一个典型。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有用”的时间范围应该是广泛的而不是眼前的,空间范围应该是广泛的而不是狭窄的,“有用”的价值层次应该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有用”的最终客观判断标准应该是社会生产力 6、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第二章)此观点正确。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 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历 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 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 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由于世界 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 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7、国家是阶级合作的产物。错误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能力。 8、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所以,“人人创造历史”。答:此说法是错误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是针对个人而言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则是针对整个社会而言的。而“人人创造历史”没有意识到独立的个体人与人民群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理所当然的认为,每个人都创造整个社会的历史,将会形而上学和英雄史观。并且,有些反社会发展方向而前行的人的某些行为,不仅不能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他们更不可能“创造”历史。 二、简答题 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主要形式(第一章)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意识和物质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现实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唯物主义的主要形式有三种:古代朴素唯物主论、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辩证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关系

§第25讲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教学目标:通过对学生深入进行唯物辩证法的教育,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二、三、四可知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划清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通过分析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教学重点: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教学难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和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涵义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其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来源于古希腊文,其早期含义是进行谈话、进行论战的意思。古希腊哲学家把在论辩时揭露和克服议论中的矛盾以求得真理的艺术叫做辩证法。柏拉图把辩证法引入哲学,把它作为研究概念思维艺术的专门科学。 2、形而上学是与唯物辩证法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源于古希腊文,形而上学的本意是“物理学后编"。从黑格尔开始,就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语,也就是说,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论。 3、两种对立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二、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1、为什么说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这一点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首先,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必然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其次,它揭示了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所以,唯物辩证法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由于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只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它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因而看不到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不能理解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好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于外力的推动。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一、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讲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形而上学=第一哲学,第一哲学=树根。有树根就有树干、树枝,有第一,就有第二、第三,既然亚里士多德把形而上学看成第一哲学,那么我们不妨就把辩证法看成第二哲学。 什么是形而上学呢?屈原有名句“路漫漫去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远,就是坎坷、曲折、遥远的意思,全句翻译过来就是~人生道路的道路很曲折坎坷遥远啊,我要百折不挠地去追求最平最直最宽的金光大道啊。形而上学有和这个名句相近的意思,但意义会更广泛,是指追求真理,崇尚科学。 我们过去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形而上学是用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当然我们也不能说这种认识全错,但是这种舆论至少诱导了我们对形而上学的正确认识。孟子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画一份图纸,不能只用直尺、或只用圆规,当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也是不能只依赖一种哲学思维的,而这里,形而上学好比是一把直尺,而辩证法就好比是一个圆规。他们(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只能各司其职,而不是让一个工种干两份不同的活。形而上学侧重理论研究,辩证法侧重司法实践。 与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的形而上学相比,中国古老的《易传系辞》中也“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亦或被称为象形文字的汉语,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包含一个几何图形的形字,这些人当初是怎么想的呢?为什么会不谋而合呢?简单的说,几者都是围绕着有形体与无形体展开的说明,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把物理学这个有形体,来衬托‘后物理学’也就是形而上学这个无形体,什么是有形体?什么是无形体呢?有形体就是可感知的具体事物,例如人,动物,建筑等等,无形体就是指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理论,概念,定义、定理等等。如果用电脑来作比喻,主机、显示器、键盘等这些硬件就是有形体,而电脑软件就是无形体。用人作比喻,人的四肢百骸就是有形体,而思想就是无形体。《易传系辞》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二者(安德罗尼克与易经)极为相似,翻译过来就是;对思想理论(无形体)的归纳总结是真理,对物质(有形体)的研究开发应用是科学。现在我们大致可以分析出来,他们为什么都包含一个几何图形的形字,其实讲无形体,讲思想性的东西不容易被人理解,他们是想通过用有形体作比喻,使人们理解无形体,通过最形象的比喻,来揭示最深奥的道理。 形而上学这四个字蕴含着什么样的含义呢?形就是几何图形,就是有形体,而,是指沿着,上,就是方向,这里指上下左右内外前后所有方向,学,是指研究,计算等。连贯起来翻译就是,研究哲学要像研究几何学一样,几何学是根据有形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教案.doc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识记:①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②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理解:正确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及两者的分歧。2.能力方面①逻辑思维能力。本框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进行概括和总结,与形而上学的观点进行对比和分析,并进而对学生提出“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要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②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进行概括、综合、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3.觉悟方面通过学习,学生要认识到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危害性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表现。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及坚持这一思想方法的重要意义。【学案流程】(一)课前准备1.搜集①关于克隆人、转基因食品等科技前沿方面的资料。②关于人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③你感到困惑的人生或社会问题。2.思考①用辩证法的观点分析评价克隆人、转基因食品等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人的活动对环境有何影响?这给我们什么样的哲学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尝试分析评价你所困惑的人生或社会问题。你能用辩证的方法来分析评价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问题导学1.简述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及根本分歧是什么?答案: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分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它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毫不相干的,任何事物的性质和状况都不受周围环境的制约。第二,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它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形而上学则主张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它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静止不动、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不会有质变,不会有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第三,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它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所以,要从矛盾的两个方面看问题,坚持全面性,克服片面性。形而上学则主张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否认事物的矛盾,必然是强调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把事物的一个方面、一种属性绝对化。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综上所述,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复习资料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复习资料 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矛盾的观点)→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否认矛盾的观点)重要原理内容方法论联系联系的普遍性含义1.一切事物和周围事物联系着。2.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相互联系。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看问题。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陷入主观随意性和诡辩论。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整体和部分关系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1.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2.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1.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2.部分离不开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

部分离开整体就不成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1.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结果。2.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系统优化的方法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1.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1+1>2)2.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发展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自然界是发展的。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的看问题。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的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做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3.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事物在新质基础上开始量变。事物是不断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1.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反对急于求成、“激变论”。)2.当量变达到一定的度的时候,要果断的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优柔寡断、“庸俗进化论”。)发展

学习唯物辩证法的感想

学习唯物辩证法的感想 我通过半个学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我对它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和更真实的体会。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它不但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这也使得它必定会随社会的变化和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因为它产生于实践,发展于实践,检验于实践。正是这种深深扎根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性质,它才得以成为最受人们认可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它的巨大威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是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可以说它是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一个相对的真理。 唯物主义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其中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而实践于社会的概念是它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发现的哲学原理。它科学地反映了关于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最普遍、最深刻、最基础的规律与本质。它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是永远运动和普遍联系的,而运动的法则主要是依据一切事物内部的客观存在的“一分为二”的矛盾性构成的辩证运动法则,联系的纽带与方法主要是客观存在的又对立又统一为核心的一系列辩证原理形成的结构组成的纽带。这个哲学的基础是唯物论,主导则是辩证法。唯物论与辩证法互相制约、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推动着这个哲学本身永远与社会实践亦步亦趋地一同进步着。它不断总结社会实践新的经验验证、完善与丰富自己,同时指导社会实践快速向前发展以至无穷。它是全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最普遍的、最有效的科学武器之一。因此它是世界全人类的思想财富。 唯物辩证法认为:

论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对立统一

论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对立统一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对于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方面,而其统一性却被忽视了.尽管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统一性在其关系中居于次要地位,但却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本文试图坚持对立统一观点的辩证方法来考察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关键词:形而上学;辩证法;对立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唯物辩证法作为认识方法,最根本的就是矛盾分析法,即要求人们正确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的方法.因此,对于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的考察,我们需从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统一两方面来把握。 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1.是否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看世界。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看世界的就是辩证法,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看世界的就是形而上学。以自然界为例,辩证法把自然界看作“有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其中各个对象或现象互相有机的联系着,互相依赖着,互相制约着,而形而上学则把它看作“彼此隔离、彼此孤立、彼此不依赖的各个对象或现象的偶然堆积”。可见,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各自总的观点和方法上是根本对立的。 2.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关于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和斗争,即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辩证法承认对立统一,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对立统一规律贯彻于辩证法的其它规律和范畴。再次,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总之,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和斗争的焦点,从而对立统一规律也就变成了区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试金石。 3.是否承认质量互变。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在变化发展过程中的两种形式或两种状态。量变即量的变化,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较小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即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根本性的、显著的变化。辩证法既重视量的积累,又重视质的飞跃.形而上学则不然,往往采取两种极端相反的形式,要么否认质变,要么否认量变。是否承认飞跃.是否承认质量互变,也是区分辨证法与形而上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4.是否承认扬弃。扬弃是包容肯定于自身的否定。辩证法承认扬弃。首先,扬弃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通过其内在矛盾而达到自我否定。其次,扬弃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扬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因而它最能体现出事物的发展性,也即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再次扬弃是联系的环节。形而上学则否认扬弃,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孤立、绝对看待肯定和否定,否认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这种否定只承认克服,不承认保留,要么否定一切,要么肯定一切.显然,这仍是一种极端主义的态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否定观上的对立也是十分尖锐的。 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统一 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统一于人类认识活动。“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对立着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其共处的“统一体”就是人类认识活动。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所回答的是世界的存在方式是怎么样以及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不仅要以回答的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为前题,而且是世界的本质问题的深入和展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贯穿于人类认识世界

哲学基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教学目标:通过对学生深入进行唯物辩证法的教育,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二、三、四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划清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通过分析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教学重点: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教学难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和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涵义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其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来源于古希腊文,其早期含义是进行谈话、进行论战的意思。古希腊哲学家把在论辩时揭露和克服议论中的矛盾以求得真理的艺术叫做辩证法。柏拉图把辩证法引入哲学,把它作为研究概念思维艺术的专门科学。 2、形而上学是与唯物辩证法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源于古希腊文,形而上学的本意是“物理学后编"。从黑格尔开始,就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语,也就是说,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论。 二、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1、为什么说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这一点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首先,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必然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其次,它揭示了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所以,唯物辩证法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由于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变化

高中政治《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教案

综合探究《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教案设计 龙江中学何明良 一、教学理论依据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统一。基于学生对《哲学生活》第三单元的学习,已基本掌握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知识和一定的运用能力,通过综合探究课的目的旨在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意识和能力,为充分体现综合探究课的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设计本课。二、教学目标 高中阶段是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学习哲学既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更是一门指导学生如何生活的学问。唯物辩证法侧重于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侧重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设计本探究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党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认识。 1、知识目标: (1)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了解形而上学认识方法的局限 (2)明确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根本对立 (3)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哲学依据 2、能力目标: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自觉做到全面、联系、发展地看问题的良好习惯和意识 (3)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意识和精神 (4)理解和支持党的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 三、教学策略 1、定向归纳探究 2、小组合作探究 四、教学流程 1、课前把学生按兴趣分成四个小组,每一小组确定一个探究主题,分别去收集、查阅资料,准备好交流发言稿 2、由学生阅读课本第一组材料,概括出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三大分歧之所在 3、由各个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 4、教师和学生共同作出评价和最后教师归纳讲解 五、教学过程: 1、教师导入——讲授《淘金的老人与儿子》的故事,引入课题(1分钟) 2、学生个人探究——(1)阅读课本探究途径一,比较各位哲学家的观点,概括出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三大分歧;(2)阅读课本探究途径二、三,总结各自包含的哲学道理。(10分钟) 3、学生分组委派代表展示本小组探究设计与成果:(1)“网上潇洒走,有喜亦有忧”(2)“反腐倡廉,任重道远”(3)营造和谐班集体(20分钟) 4、教师与学生评委按照事先拟定的评价表从“探究主题——探究方法——探究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原理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原理(根本观点)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不承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所在)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反对形而上学。 【联系的观点】 1.普遍联系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事物都同周围的事物有条件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反对:反对孤立的看问题和主观臆造联系的做法。 运用: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②兴建四大工程(西气东输、西电动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加强地区之间经济联系;③开通政府网站,沟通政府与群众联系;④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当前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⑤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2.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忽视联系,也不能否定联系,更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否则就会受到联系的报复。(2)人们可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并不否认联系的客观性。人们只有遵循事物本身的固有联系进行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方法论:人们既要承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反对:否定事物的联系,或主观臆造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3.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的部分,整体处于统帅地位。部分也影响整体。 (整体和部分在事物中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整体居于主导、统帅和决定的地位,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当部分合理组合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反之欠佳组合,就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整体和部分又是联系的,二者不可分割又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功能发挥依赖各部分功能的发挥,部分制约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状决定整体的性状及变化;部分 又是整体的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有部分的功能,整体性状影响决 定部分性状及变化。) 方法论:①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 得到最大发挥。 反对:没有全局观念;忽视局部的作用。 运用: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个人利益主体的功能,又 要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强大功能。②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个 大局”的战略决策和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③我 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在服从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让企业有更多的自 主权,增强企业的活力。 4、系统和要素 【发展的观点】 5.物质和运动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方法论: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 点。 运用: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 象的。如何理解? 6.运动和静止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事物的变化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反对: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事物看成静止不变;否认相对静止的 存在,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东西。 辨析: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人 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7.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事物发展的实质)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发展 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方法论:①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②弄清事物 在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阶段;③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反对:反对静止地看问题。 运用:①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是 当今世界的一个显著内容。②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但是 有生命力的新事物。③正确认识中国现实的国情,必须认真学习祖 国的历史。④可持续发展既是今天对以往行为反思的结果,也是对 人类未来发展前途的探索。⑤知识经济时代,形成全民学习、终身 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⑥体制创 新和科技创新,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8.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状态)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 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一切变化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 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 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 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信息地向前发展。(量变引起质 变的形式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 规模等方面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事物在总体上的数量没有变化, 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 起质变。)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具体要求:①坚 持适度原则;②不失时机促成飞跃;③重视量的积累,还要优化结 构。 反对:反对不顾分寸、盲目乱干;反对瞻前顾后,贻误时机;反对 忽视量的积累和结构优化。 运用:①青年要把理想和苦干精神结合起来,从点滴做起,从现在 做起,才能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②我国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当脚踏实地、有步骤、分阶段地一步一步 地去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③企业要优化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 学习要优化时间配置,提高学习效率。 10.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事物发展的趋势) 内容: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新事物的 成长道路是曲折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 途径。 方法论: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路。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反对:对新事物的成长持怀疑态度;把事物的发展看成是一条直线, 没有考虑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运用:①要站在发展的立场上,支持改革等新生事物,促进其发展 壮大。②既要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又要学会正 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社会主义 的改革大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③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坚信光明的前途,才能满怀信心 地战胜困难和挫折,向着正确的人生目标迈进。 【矛盾的观点】(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根本方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挑战答题

学习强国挑战答题选 1、【A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 )。 A.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是否承认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C.是否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D.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2、【A 】(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A、无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知识分子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3、【B】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是() A .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矛盾 B . 社会关系的形成 C . 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D . 社会分工的不同 4、【C 】新民主主义革命仍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性质,主要是由于 A.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革命的动力 B.革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 C.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D.革命胜利后,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5、【A 】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不包括() A . 感觉 B . 概念 C . 判断 D . 推理 6、【A 】()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A、旗帜鲜明讲政治 B、立场坚定 C、坚持真理 D、为人民服务 7、【A 】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C、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D、一场阶级革命 8、【A 】艰苦奋斗的主旨在于()。 A.奋斗 B.奉献 C.立志 D.实践 9、【C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是什么?()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C、理论联系实际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0、【D 】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包括()。

A.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的出现 B.社会分工的出现 C.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社会公有 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11、【D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唯物主义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C.发展变化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 12、【B 】国家、社会、学校和()应当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A、父母 B、家庭 C、监护人 D、兄弟姐妹 13、【B】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关系问题 14、【C 】唐朝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____中明确指出:“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把医学当作儒者尽孝道的必修之学。 A、《针灸甲乙经》 B、《外台秘要方》 C、《备急千金要方》 D、《本草纲目》 15、【B 】唐代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瀚海阑干百丈冰”中的“瀚海”是指____。 A、大海 B、沙漠 C、星河湖泊 16、【A 】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电影____讲述了在1930年至1939年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年英雄潘冬子的故事。 A、《闪闪的红星》 B、《鸡毛信》 C、《小兵张嘎》 17、【B 】《项脊轩志》有云:“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____。 A、每隔三天或者五天 B、农历每月十五 C、农历三月初五 18、【B 】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是____。 A、卢浮宫 B、北京故宫 C、凡尔赛宫 D、曲阜孔庙 19、【A 】从咣咣响的绿皮车到世界上运营时速最高的“____”高铁列车,中国铁路不断提速,高铁网越织越密,中国高铁里程也已占世界高铁里程的2/3。 A、复兴号 B、和谐号 C、解放号 D、辽宁号

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基本区别及其启示

临床药学二班祝明月 1 西方哲学的起源是形而上学,外加宗教的影响。尤其对世界的本源问题,西哲大师们一直犯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认识。马哲总结了西哲的缺憾,才诞生了辩证法。战术应该是战略的执行,也可以叫实践。辩证法:既见树木,也见森林。形而上学关注细节,忘了整体联系;辩证法既关注细节,也不忘整体联系。形而上学是战术眼光,辩证法是战术与战略眼光的融合。 简言之辩证法是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其核心是斗争论或者称作矛盾论。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两者之间最根本分歧是是否承认运动。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即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事物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因而它主张用联系的观点来观察事物。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因而它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第二,.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不停的运动中,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不仅有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且有性质的根本变化。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的过程。因而它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在本质上是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一类事物只能产生同一类事物,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因而它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只见事物的现在,不见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演变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演变 一、辩证法的历史演变 辩证法,源出希腊文,含义是进行谈话、进行论战。这一术语在哲学史上曾在各种不同的意义上被使用,其历史发展经历了古代的朴素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等三个阶段。 在古希腊哲学中,辩证法一词最早出现在柏拉图的著作《理念论》中,但是“辩证法”作为一种谈话或辩论时揭露和克服对方议论中的矛盾以取得胜利的艺术,还有更早的历史,亚里士多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将爱利亚派的芝诺称之为“辩证法的创立者”。在苏格拉底看来,辩证法是通过对立意见的争论而发现真理的艺术,而智者派则将辩证法作为一种据理论证的艺术而广泛运用,至于亚里士多德本人除了在“研究实体的属性”、“揭露对象自身中的矛盾”等含义上使用辩证法之外,还把它视作概念思维的逻辑方法,这使得“辩证法”其后常在逻辑学的意义上被使用。 在漫长的中世纪,哲学沦为神学的婢女,一些经院哲学家把荒唐无稽的提问,空洞烦琐的考证,千篇一律的公式证明等也称之为“辩证法”,辩证法被糟蹋得声名狼藉。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历史所显示的辩证性质为德国古典哲学家对辩证法的探讨提供了条件,康德之后,唯心主义辩证法大师黑格尔赋予了辩证法以新的含义,即辩证法不只是一种方法,同时也是适用于一切现象的普遍原则,是一种宇宙观。他说:

“无论知性如何常常竭力去反对辩证法,我们却不可以为只限于在哲学意识内才有辩证法或矛盾进展原则。相反,它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其他各级意识和普遍经验里的法则。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一切特殊领域和特殊形态,也莫不受辩证法的支配。”(《小逻辑》,第179页)黑格尔是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地在宇宙观意义上使用“辩证法”概念的人,然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又是头脚倒置的,他讲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现实的客观的辩证法,最终,其辩证法的生机被过分茂密的唯心主义体系窒息了。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概括革命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新成果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创立了崭新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使辩证法在历史发展中第一次取得了真正科学的形态,成为“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成为由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基本规律以及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等诸项范畴按其内在联系而组成的开放性的科学体系,为人们不断探索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规律性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中华民族是崇尚辩证思维的智慧民族,虽没能像西方那样使辩证法最终走上成熟和科学的形态,但中国历代贤哲们那充满朴素辩证法的光辉思想,在世界辩证思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激荡起醉人的浪花:“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对事物矛盾转化现象的深刻认识,已暗暗触及到“辩证法的精华”;《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的

辩证法9、辩证法 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教案 射阳县陈洋中学 一、考点: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二、知识梳理: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和根本观点 【重点分析】 1、正确理解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而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则是根本分歧,这主要是因为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首先,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必然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其次,矛盾的观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只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或者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因而看不到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归结于外力的推动。 总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究其根本原因,关键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2、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要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要特别注意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 (3)正确对待个人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4)正确观察和分析形势,学习和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3、为什么说坚持辩证法和坚持唯物主义是统一的? (1) 它们研究的对象是统一的,即客观世界。只不过两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唯物论要说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辩证法则要进一步回答世界的状况“怎么样”。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2)唯物论离不开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是坚持辩证法的唯物论,它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解决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同时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3)辩证法也离不开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唯物论的辩证法,而不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它认为辩证法总的观点和规律应当是从客观物质世界中抽引出来的,而不是在人的头脑中臆想出来的。 (4)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个原理之中,离开了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和离开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都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要把两者统一起来,有机地相结合。 4、如何正确理解“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才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紧密联系的,它们从不同侧面研究同一对象,即客观物质世界。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坚持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矜持的观点看问题,才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而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歪曲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 (3)坚持唯物辩证法,才能做到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中把握客观规律,使主观符合客观,努力按规律办事,也就是真正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典型题例 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观点,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反映了( C )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D、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联系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的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观点,体现了辩证法的发展观点,“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则体现了形而上学的静止观点,因而反映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2、下列看法中,符合辩证法的有( D ) A、和谐就是美和善 B、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C、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D、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判断能力。D项内容说明了一个辩证法观点,光明与黑暗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对立统一,相比较而存在,如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