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泾县县城总体规划资料汇编(pdf 49页)

泾县县城总体规划资料汇编(pdf 49页)

泾县县城总体规划资料汇编(pdf 49页)
泾县县城总体规划资料汇编(pdf 49页)

目录

第一章.自然历史 (1)

第二章.社会经济 (15)

第三章.城市基础设施 (18)

第四章.社会服务设施 (22)

第五章.城市环境保护 (29)

第六章.人口与社会保障 (33)

第七章.旅游资源现状 (34)

第八章.科技文化 (39)

第一章.自然历史

一、地理位置

泾县位于安徽省南部,现属于宣城市。泾县东与宁国交界,北至东北与宣城、南陵相连,西与青阳毗邻,南至西南与黄山市、旌德县接壤。总面积2059平方千米,户籍总人口355213人(2008年底)。

全县辖9个镇、2个乡:泾川镇、桃花潭镇、茂林镇、榔桥镇、丁家桥镇、蔡村镇、琴溪镇、云岭镇、黄村镇、汀溪乡、昌桥乡。县政府驻泾川镇。

二、自然地理条件

(一)地质

泾县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内次级单无沿江拱断褶带各和皖南陷褶断带的过渡地带,它们之间以江南深断裂为界。

县境内地层为扬子地层区。地层发育主要有中元界,上元古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中元古界成为基底岩系,地表未见出露。上元古界仅于西部山区乌石一带出露震旦系上统,由陆棚相,盆地相沉积的白云岩、炭质页岩、泥岩、硅质页岩组成,含微古植物化石,厚度不详,变化于100~400米之间。下古生界出露面积最广,其中又以志留系居多,除寒武系、奥陶系主要分布于西部山区外,志留系广泛分布全县境内。主要由硅质页岩、炭质页岩、硅炭质泥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和砂页岩等组成,总厚度变化于1000~6500米之间。上古生界主要分布在县城周围和铜山、水东翟村、章渡等地带,呈孤岛状出露。缺失泥盆系中、下统,包括泥盆系上统、石炭系和二叠系。由细粒石英砂岩、砂页岩、泥灰岩、白云岩、灰岩、硅质岩和含煤碎屑岩等组成,厚度变化较大,于300~1600米之间。中生界包括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三叠系仅发育下统,出露地带和上古生界相同;侏罗系缺失,白垩系主要分布于北部的断陷盆地和沿江南深断裂呈串球状排列。主要由灰岩、凝灰质砂砾岩、砾岩、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等组成,总厚度变化地500~700米之间。新生界缺失下第三系,上第三系零出露于潘村、茂林等地;第四系主要分布在青弋江水系的河谷地带。成因类型复杂,主要以冲积和冰川沉积为主,其次为洪积、残坡积等。主要由砂砾岩、

砾石、砂砾石、细粉砂、中细砂、泥砾、粘土、砂质粘土、淤泥质粉砂、粉砂质淤泥等组成,厚度一般为100~150米。

县内岩浆岩广泛分布,以中生代印支期岩浆侵入活动最为频繁,有榔桥、茂林等二长花岗岩体,云岭、包合、汀溪等花岗闪长岩体;另外燕山期岩浆岩有九华山花岗岩体。侵入岩体以大型岩基、岩株为特征,展布大致与区域性褶皱构造轴延伸方向相一致,脉岩极为发育,一般长数百米至数公里,有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正长斑岩、辉绿岩、石英岩脉等,其中以花岗斑岩脉最为常见,与侵入岩有关的矿化有铁、铜、多金属及非金属硫、萤石等,分布于矽卡岩、角岩带或岩体裂隙中。

县境内褶皱构造颇为强烈。以江南深断裂界,西部为七都(石台县)复背斜的北端,褶皱形态清楚,轴向北东,枢纽向北东倾伏,县内仅见背斜南东翼,由震旦系和下古界组成,岩层倾角变化于30°~60°之间。江南深熠裂以东部分为黄山复向斜的北部,其轴向北东,枢纽向北东倾没,县内仅见复向斜北西翼,主要由上志留系组成,次级褶皱较发育,褶曲类型都为对称或斜歪状,上古生界即位于次级向斜核部,岩层倾角落般均小于30°。上述褶皱构造在县城的北部,都因遭受周王深断裂破坏,被中新生界覆盖。

(二)地貌

泾县以丘陵低山为主,中山和平原所占面积很少,境内东南部黄?山为最高峰,海拔1174.8米,海拔最低20米左右,两者相差1154.8米左右。全县地貌具二起一伏的特征,东南部和西北部二处为隆起的丘陵山地区,其间镶嵌一条带状河谷平原,总的地面高程,由西南向东北逐级递减,具明显阶梯特点。丘陵山地的走向与区域构造线吻合,大都北东走向。

1、平原

①河谷平原分布于青戈江两岸及其支流徽水、合溪、汀溪和孤峰河的中、下游地区,一般宽1公里,泾县城和黄村一带平原宽阔可达5公里左右,地貌组合包括河漫滩和河流低阶地,组成物下部为砾石层,上部为亚砂土、亚粘土、从上向下,比降呈逐渐递减趋势,一般中游为1/40,而下游为1/50 ~1/100左右,河谷平原是丘陵、山地中的粮仓,现在水利条件己改善,尤其陈村水库和青戈江综合利用工程的兴建,大部分可引水自流灌溉,是粮食生产的基地。

②河流低阶地分布在琴溪以下,与南陵县毗连处,这里青戈江己出丘陵、山地、进入下游冲积平原,整个平原滩地很窄,以河流低阶地为主,宽6~8公

里,比降1/200左右,海拔20~30米,比高1~2米,组成物质以亚砂土、亚粘土为主,在泾县境内所占面积很小。

2、岗地(台地)

①起伏的堆积低岗地分布于章家渡、茂林、凤村、包合、琴溪和昌桥等乡镇镇内,海拔50-60米,比高20米左右。过去旱灾频繁,现青戈江总干渠,分干渠等的修建使用,大部旱情可解决。

②起伏的侵蚀剥蚀低岗分布百元、黄村、北贡、云岭、昌桥等乡。它由红色砂岩、紫红色砂页岩、花岗闪长岩等组成,是处于长期缓慢上升情况下,经流水侵蚀蚀而形成,顶部平缓,仅40-60,斜度150左右,海拔60-80米为主,高程由山前向盆底或河流方向递减,相对起伏20-0米,岗间常有冲沟发育,一般宽度50-60米,纵比降较大,可达1/50-1/100。这类岗地,仅分布小片马尾松林,大部为荒山、荒地,生产潜力很大。

③起伏的侵蚀剥蚀高岗地分布黄村、章渡和包合等乡的山前地带或盆地的内缘。它由白垩系红色岩系和上古生界沉积岩系组成,海拔80-100米为主,比高40~50米,经流水长期冲刷,岗地切割比较破碎,呈起伏状态,且频度较大,岗顶多般基岩裸露,岗间冲谷堆积物也很薄,往往由山前地带向河谷或盆地倾斜。这类岗地利用率也很差,宜合理利用,达到生态环境逐步向优化方向发展,消减目前多荒秃岭状况。

3、丘陵

①侵蚀剥蚀低丘陵分布丁桥、章渡、榔桥、浙溪、童疃、云岭等乡。海拔150米,比高小于100米,有的呈浑园状,有的为带状,为沟谷切割十分破碎,走向多变,随沟谷方向而变,坡度150-200,丘坡覆有薄层坡、残积物,由红砂岩、页岩、石灰岩和花岗闪长岩等组成,部分丘坡经人工造林,森林覆盖率高,但大部仍为荒坡草地。

②喀斯特低丘陵分布泾县城西北2-3公里处,海拔120-130米,比高大于100米,经水的长期喀斯特化作用形成,丘坡发育岩沟石芽,丘间分布园形或椭圆形小型溶蚀洼地,直径小于100米,洼地深10米左右,海拔80-100米,常有小型溶洞分布,溶洞内淀积景观不多,仅局部地区有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的分布,但溶蚀景观比较复杂,形成也各异由厚层质纯石灰岩组成。

③侵蚀剥蚀高丘陵分布黄田、西阳、浙溪、琴溪、陈村等乡镇,海拔200-500米,比高100~200米,脉络清晰,延伸较远,北东走向为主,由地块抬升,再

遭流水长期切割而成,丘间发育较宽,谷地丘脊以平顶式为最多,少数为尖狭状,丘坡20°~25°,少数达30°以上,由石英岩、砂岩、页岩、红色砂岩、花岗岩等组成。丘陵上覆盖厚度不同的冲残积物,视岩性软硬程序和水土流失强度而定,一般石英岩、砂岩组成的丘陵覆盖层薄,而页岩和花岗岩闪长岩组成的丘陵则覆盖层厚,一般可达30~50公分。

④喀斯特高丘陵分布泾县城东北琴溪乡,海拔200~400米,比高100~200米,在亚热带气候条件作用下,尤其热、水同步的影响,发生了较强的溶蚀作用,在地表、地下形成亚热带喀斯特组合,地表以喀斯特高丘与洼地为主,丘坡自上而下,分布半埋藏型石芽和裸露型石芽,基本上呈岩石嵯山它状态,坡度25°左右,植物覆盖率低,洼地直径小于100米,中央部分堆积棕红色粘土、亚粘土,厚2~3米。地下形成小型溶洞,现都抬升到地下水面以上,沉积景观不很丰富,以溶蚀景观为主。

4、山地

①侵蚀剥蚀小起伏低山分布蔡村、爱民、汀溪、西阳、黄田、茂林、南容、凤村、北贡、中村等乡境内。海拔400-1000米为主,比高大于200米,大都北东走向,山体完整,脉络清晰,由于差异性上升运动的影响,山间多发育规模不等的山间盆地,都有河流穿过,与山地相间分布,盆地沿河呈串珠状,盆地由狭窄的滩地和河流阶地组成。山坡坡度大小随岩性而异,一般石英岩、花岗岩、石英砂岩组成的山坡坡度都大于25°,而页岩、粉砂岩、花岗闪长岩组成的山地,则坡度大部小于20°。低山距民民点较远,交通不便,一般森林覆盖度较高,童山秃岭己不多见,宜发展林、茶、和多种经营。

②喀斯特小起伏低山分布潘村、百园、黄村、北贡、包含、南容、铜山、中村、厚岸等乡。海拔400-1000米,比高200-500米,走向北东,山地由石灰岩、白云质灰岩等组成,因抬升量较大,且经多次隆起,故形成低山景观,外力作用以水的溶蚀作用为主,形成低山正地貌,谷地和洼地负地貌的组合结构,山地都较陡峻,多呈基岩裸露,森林覆盖率低,宜多营造榆、柏树类。山地溶洞发育,目前开发价值不大。

③侵蚀剥蚀山分布黄田、苏红、浙溪等乡。均属黄山山肪向东北延伸分支,海拔1010-1170米左右,呈北东向展布,与区域地质构造线一致,由石英岩、砂岩、白云岩,石灰岩、花岗岩等组成,上升幅度比邻近区大,以断块抬升为主,经流水长期切割,发育“V”形谷地,地面分割破碎。山间分布小型山间盆地,

呈菱形或椭圆形,多为居民的所在。山坡陡峭,一般30°左右,都发育平行状切沟,坡形以复式坡为主,往往上部为凹形坡,下部为凸形坡,说明近代中山仍有上升作用,引起加侵蚀过程。中山一般森林覆盖率较高,宜发展林、茶生产。

(三)气候

泾县地处中纬度南沿,根据气象指标分类,属于北亚热带、副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资源丰富,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季短。有春来迟,秋来早的特点。年平均温度15.6℃,气温年极端最高值为40.7℃。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8.1℃;极端最低气温-14.7℃,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为2.8℃。无霜期一般为239~240天。平均初霜日为11月14日,终霜日为3月19日,霜期126天,最早初霜可能出现在10月下旬(如1958年10月23日出现了初霜);终霜也可能出现在4月上旬(如1969年4月5日)。无霜期的长短,各年也不一,有的年份达270天(如1972年),有的年份只有217天(如1966年和1978年)。泾县气温有垂直变化与地区差异,历来有“山下桃花山上雪,山前山后两重天”以及“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特征。

表2-1 泾县不同海拔高度≥10℃积温表

表2—2 泾县四季划分表

泾县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关系,历来在春、冬、秋三季三季均有北方强冷空气南下,而多次出现寒潮。寒潮的出现不仅引起大幅度降温,还会引起大风和降水,甚至出现雷电。寒潮降水。

全县年平均降水量为1500毫米左右。因受地貌影响,各地降水分布不均。一般是同区多于平畈和丘陵区,南部多于北部。云岭乡年降水量达1500毫米,但四季分配不均,变化较大,暴雨强度和次数均为全县之最。暴雨强度最大值258毫米/日。榔桥、浙溪两乡雨量虽不多,但四季分配较均匀。暴雨日少,强度小,最大值只有126毫米/日,降水资源利用率较高。

表2-3 泾县部分地方历年平均每月降水量表

一年中降水分布不均,降水多集中于5-8月汛期。6-8月占年降水量37%,3-5月次之,冬季最少,只占12%。在6-8月3个月中又以6月为最多, 7、8月因受台风影响,各年变化较大。全年降雨量以夏季为多,占年降雨量38.2%,多的年份达52%以上,春季次之,占31.4%,秋季占18.2%,冬季最少占12.2%,在夏季尤以6月份雨量最多。多的年份达361.1毫米。

年蒸发量约1410毫米,最高年蒸发量为1958年达1602.5毫米,其中7月份蒸发量最高大兴安岭359毫米。1980年最低年蒸发量为1147.3毫米。

泾县由于受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制约,平常风向规律、冬春多西北风,夏秋多西南风,一般风力为2~3级。从每年看有三个特点:一是东北偏北,二是西北偏西,三是西南,而正北风和东到东南风从未出现过。从各季节看:春季以东北偏北和西南大风为主,并以西南大风次数最多;夏季则以西北偏西大风为主。秋冬两季则完全是偏北大风。

全县日照时数平均值为2114.8小时。每年2-3月雨雪较大,日照时数为全年最少的月份,尤以2月份为最少。全县日照百分率,年平均日照为45%,3月份只有37%。7-8月份日照时数最多,月均为61%。7月份日照百分率达70%以上。境内平川的太阳辐射总量为118千卡c㎡

(四)物候

在本县气候大范围下生长、发育、成熟、活动,形成一种自然规律,其现象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常见生物物候大致可分为植物候、动物候和非生物候三类。

1、植物候:

2、动物候:

3、非生物候:

本县民间历来有础润而雨的现象。雨前每见家用水缸菜罐(陶制品)泛潮出水,石板地面出现潮润,自来水管浸出水珠,都预示天将阴雨或大雨将至。反之,则预示天将晴。

(五)土壤植被

泾县土壤分为5个土纲,8个土类,16个亚类,56个土属,92个土种,土壤分布如下:

1、青弋江河谷平原,主要有潮土,水稻土和黄红壤等。

2、低山丘陵,本县西部、东南部主要土壤为黄棕壤、石灰(岩)土、水稻土以及小面积潮土。

3、东南部中、低山区的土壤从高到低有:黄棕壤、石灰土、粗骨土以及水稻土等。

本县土壤绝大多数偏酸性,自然土壤多为强酸性、PH值为 4.5~5.5的有1188390亩,占自然土壤总面积51.78%。小于4.5的计有236689亩,占旱地土壤总面积的84.97%,强酸性反应的(PH值4.5~5.5)计有18776亩,仅占旱地土壤15.03%,水稻土也多呈酸性反应PH值4.5~5.5的计有468311亩,占水稻总面积的81.97%。其次为弱酸性反应PH值5.5~6.5的计有54617亩,占水稻总面积9.56%,中性和弱酸性反应的比例很小,仅占8.45%。

泾县地带性森林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并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主要常绿阔叶树种以青冈栎、苦槠米,并有石栎、甜槠、棉槠、华东楠、豹皮楠、紫楠、红楠、石楠、大叶楠、冬青、米饭花、吉木、尖叶山茶等。常绿阔叶林遭破坏以后,多生有锥栗、茅栗、榆树、白栎、小叶栎、枫香、化香、黄檀、栓皮栎等落叶树种。有的已形成混交林,并占优势。针叶树林以人工林为主。主要有:马尾松、杉木、湿地松以及大面积的毛竹、元杂竹等。因山区海拔高度不同,植被在垂直带上也有变化。

栽培植被除稻麦、棉等农作物外,尚有较大面积的经济林木。

三、自然资源条件

(一)矿产资源

建国后多次调查,全县矿产资源有35种,分布于35个乡镇的229处。

1、金属:

铁矿52处。远景地质储量1700万吨。

锰矿1处。地质储量0.4万吨。

铜矿4处,远景地质储量2985吨。

多金属矿产地5处,主要是Ca(钙)、Pb(铅)、Zn(锌)、Au(金)、Ag(银)等共生。

铅锌矿 2处,远景储藏量1750吨。

钼矿 6处,远景地质储量6560吨。

锑矿3处,地质储量3万余吨。

金、银矿8处,(其中包括合金、银多金属矿3处。)经地质部门勘探的3处,其中1处金矿初步储属金500千克,银2100千克。其0线附近1号矿体储量金250千克左右。且埋藏深,品位达工业要求,适合就地采选。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_图文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_图文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讨论稿) 古浪县人民政府 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0.10 第一章规划依据、年限、范围、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一、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 2006) 3.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137-9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5. 建设部《关于修订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若干意见》 6. 《武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7. 《古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8. 《古浪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9. 古浪县统计年鉴 10. 《城市蓝线管理办法》 11.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12. 《城市黄线管理办法》 13.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 14.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 15. 《古浪县志》

二、规划年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0-2030年。 近期:2010-2015年; 中期:2016-2020年; 中远期:2021-2025年; 远期:2026-2030年 远景:2031-本世纪中叶。 三、规划范围 1.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全县行政辖区,面积5046.54平方公里。 2. 规划控制区范围 西到古丰乡冰沟墩村;东到土门镇八步沙林场;南到黑松驿镇黑松驿村;北到土门、泗水镇北界。面积约591平方公里。 3. 县城规划用地范围 本次中心城区规划用地南以新建水厂、北以上胡庄子为界,西以平顶山麓、东以俞家岭山麓为界,总面积为33.41平方公里。 四、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紧抓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城市的交通区位优势,强化城市对外职能;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盘活城市资产,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注重城市内部人工环境建设与外部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把古浪县建设成为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竞争力的现代宜居城市。 五、规划原则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 古浪县位于武威市域,其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建设应与周边的大背景相协调,服从于武威市乃至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服从于运城市域的人口和生产力布局的要求。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文章标题: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目录专题一:___县城市人口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人口发展现状…………………………………12.人口增长趋势特征…………………………………33.人口、就业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分析…………………………………64.县域人口规模预测原则…………………………………75.规划期___县人口增长途径分析…………………………………86.县域总人口和人口城市化水平预测…………………………………97.县城城区的.人口预测…………………………………11专题二:___县城市城市用地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土地资源评价…………………………………142.___县土地利用现状…………………………………153.城市建设用地发展的供给需求分析…………………………………174.规划建设用地人均指标及规模确定…………………………………22专题一:___县城市人口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人口发展现状 ___县人口空间层次界定及人口规模确定可分为两个层次进行分析,主要包括___县县域总人口和城市人口两个层次。1.1___县域总人口 ___县现状管辖范围内的总人口,即所辖安文、尖山、新渥、方前、玉山、尚湖、仁川、大盘、冷水的总人口,据2001年统计年鉴显示:在册人口206080人,县域总面积为1196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185585人,非农人口20495人。具体见下表:表1:___县人口分布一览表总人口(人)非农业人口(人)乡村劳动力(人)城镇化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总计206,08020495109634安文30,240163037541新渥15,1963839394尖山13,0305146488深泽13,2902017855双峰5,1611013114冷水9,2801765222仁川14,7602328324双溪6,7531174163墨林3,338411789窈川4,202941923大盘7,9033094863盘峰4,073732484维新2,769401651高二3,954452047方前11,4212086851玉山16,3387878677胡宅11,1051737467万苍9,4371905839尚湖17,65543510399九和6,175733543 1.2___县城市人口城市人口指规划范围内安文、深泽、云山、新渥等四处人口总和,2002年底总人口为5.01万人。2.人口增长趋势特征 2.1___县是一个

齐河县总体规划说明书

齐河县总体规划说明书 1齐河县总体规划概况 1.1齐河县概况 1.1.1自然地理概况 1.地理区位 齐河县地处鲁西北平原,山东 省会济南市西,黄河左岸,属山东 省德州市。地理坐标在北纬 36°24′~37°00′、东经 116°23′~117°03′之间。西南 邻东阿、茌平两县,县城距东阿县 城68.5公里,距茌平县城50.5 公里。西北与高唐、禹城两县接壤, 距高唐县城40公里,距禹城县城 19公里。北界临邑县,距县城45.5公里。东北与济阳县毗连,距县城45.5公里。东南隔黄河与济南市郊区、长清区相望,距济南市28公里,距长清区城区26.5公里。县城距德州市区83公里,距北京市355公里。县境南北长73公里,东西宽22公里,西南东北向呈哑铃状。县域总面积1554.49平方公里。 京沪铁路、京沪高速铁路(规划)、济聊高速公路、京福高速公路、青银高速公路从县域中部穿过;干线公路有308、309国道及041省道,为二级路面,道路通畅,与济南联系除现有黄河公路桥外,还有三处较大型渡口,同时距济南遥墙机场不到到40公里,对外交通联系便捷。 齐河县城区位于齐河县中部,于1974年由齐河城搬迁至晏城镇。2002年底,县城建成区面积12.8平方公里。县域户籍人口60761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7194人,按非农业人口计算的城镇化水平为12.70%;全县城镇常驻人口16.4万人,按城镇常驻人口计算,城镇化水平27.00%左右。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通中心。 2.经济区位 齐河地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黄河沿县境的78.87公里河段,成为齐河南部天然县界。1949年以来,沿黄人民年年治黄引黄,黄河为发展齐河工农业提供了条件。齐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资源丰富。作为山东省城济南的西北门

河南某镇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崔庙镇经济发展及崔庙镇工业园区建设的需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崔庙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崔庙镇村镇体系规划是镇域内村镇发展与布局的重要依据,为政府实现镇域村镇发展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逐步使镇域形成以镇区为中心、城乡结合、协调发展的统一整体。 第三条:崔庙镇总体规划是崔庙镇各项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是对城镇建设进行科学管理的法律依据,镇区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 第四条:本次规划的主要依据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 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1994.08)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09) 《建设部工程技术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河南省村镇规划编制与审批办法》 《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7.1.1) 河南省实施《矿产资源法》实施办法(1998.7.01)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发[1996]18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 25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2002)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豫发[2003]9号) 《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规划》 《郑州市总体规划》(2008—2020) 《荥阳市村镇体系规划》(2009—2020) 《崔庙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崔庙镇总体规划》2000年 《崔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崔庙镇区建设现状、发展构思 崔庙镇其它社会经济发展资料 第五条:本文本应与规划图纸和说明书结合使用,在规划实施和管理过程中,除应遵循本文本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现行的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规定。 第六条:规划期限: 近期:2009――2012年; 远期:2013――2020年。 第七条:强制性条文 文中使用加下划线的部分为强制性内容,该部分内容是对崔庙镇规划实施及监督检查的依据,必须依据规划严格执行。 第二章镇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洪雅县县城总体规划说明书(文本)

洪雅县县城总体规划THE URDAN COMPREHENSIVE PLANNING FOR ADMINISTRATIVE OF HONGYA 说明书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SICHUAN INSTITUTE OF URBAN-RURAL PLANNING & DESIGN 二OO四年十一月

目录 第一章基本概况 (1) 第二章规划背景 (5) 第三章规划依据、期限和重点 (10) 第四章规划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 (11) 第五章县域经济与城镇体系规划 (15) 第六章城市性质与人口规模 (39) 第七章用地选择、城市远景发展及规划区范围 (42) 第八章县城总体布局规划 (47) 第九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54) 第十章城市风貌景观规划 (59) 第十一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64) 第十二章城市管线工程规划 (67) 第十三章城市防灾规划 (76) 第十四章城市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78) 第十五章旧区改建规划 (81) 第十六章城市规划区综合规划 (82) 第十七章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83) 第十八章强制性内容规定 (85) 第十九章土地使用控制管理规划 (86) 第二十章规划管理措施及实施建议 (87)

第一章基本概况 一、县域概况 (一)历史沿革 洪雅县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定居青衣江畔,从事简单的劳动,从夏商到北周初洪雅县分属不同的相邻县份。至周武帝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始置洪雅县,治地在丹棱县城厢镇,置洪川镇为洪雅镇,属嘉州所辖之县。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改洪雅县治所为丹棱县,洪雅镇置洪雅县,属眉山郡辖。以后随历代变革,南宋庆元十三年(公元1283年)洪雅并入夹江县,治所在夹江县城关,所属未变。明城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夹洪分置,复设洪雅县,至今治所不变。解放后洪雅县原为四川省乐山市辖县,1997年7月29日划属眉山地区现为眉山市辖县,辖11镇15乡265个村。总人口34.03万,其中非农业人口5.86万。 (二)地理概况 1. 位置和面积 洪雅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地理位置跨东经102°49′—103°32′,北纬29°24′—30°00′。东北与夹江县、丹棱县接壤,东南与峨眉山市、金口河区毗邻,西南与荥经县、汉源县交界,西北与雅安市、名山县相连。南北相距64公里,北宽43公里,南宽46公里。中狭仅15公里,形如哑铃,斜置于峨眉山、大相岭和总岗山之间。 全县幅员面积1930.54平方公里(1994年土地资源详查数据),折合为292.3万亩,其中耕地23987ha, 林地133117.27ha,牧草地182.27ha。 2. 经济地理区位 洪雅县地处四川省中部,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是成都平原经济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编制背景 改革开放的白霓镇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两大主题。一方面,现代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拥挤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既紧张又脆弱,而传统城镇因其平和的生活魅力而具有平衡人们紧张竞争的社会心理的作用,从而赢得现代人的青睐;另一方面,多少年来精心营造的富有湖北民居传统特色的白霓古镇却因其落后的市政设施跟不上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而无法与新时代的生活需求相适应。 白霓镇是崇阳县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对于村、镇二者来说,无论是保护与发展都是为了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都是推进城市化发展的需要。随着全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未来城镇的发展作出宏观调控和引导,是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背景之一。 1999年白霓镇编制了白霓镇新区规划,对于当时的城镇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新的矛盾与要求不断出现,如白霓镇老区的保护与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工业与商贸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等,都急需城镇建设管理与服务工作给予科学、可靠的支持。在此背景之下,本规划的编制工作便具有了特殊的时代意义。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 1.城乡协调、共同发展,建立城乡融合一体的发展原则。以实现“农村现代化,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注重城乡社会的共同进步、经济的共同繁荣和生态系统(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互补。 2.以镇区建设为龙头,提高全镇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完善城镇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多种就业岗位,合理引导人口的迁移转换。 3.协调好村镇建设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关系,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逐步合理地缩并零散的自然村,从而有效地节约耕地,使乡村与城镇的发展更加有序。 4.强调文化、历史的延续,建立以人为本、物质与精神并重的社会发展原则,保护和继承传统的文化和技术遗产,保护文物村落特色,充分保证子孙后代延续历史文脉的可能性。 5.“预测长远、决策近期”,建立长期、动态的发展目标,立足于资源存量和环境容量,搞好长远规划和控制,立足现实经济技术条件,抓好近期决策,保证发展阶段的近期决策调整符合长远规划的利益导向。 (二)规划原则 1.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严格土地管理措施,少占或不占农田耕地。 2.强化白霓镇经济产业特点,发挥旅游资源及区位优势,积极开发旅游业和商业贸易,发展高新技术含量的环保性工业项目,加强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使其在崇阳县城镇职能分工体系中保持特色。 3.坚持高起点规划,贯彻科学性、超前性、现实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4.按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学原则,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环境系统。 1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1章规划界定 1.1 规划编制背景 1.1.1 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 2010年11月1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十二五” 期间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了推进城镇 化发展的基本措施,强化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 策保障。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湖北 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未来城镇化战略构想 中,中心城市和县城,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 镇的发展将成为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 口。贺胜桥作为武汉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 镇化试点,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1.1.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2007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 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 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构建“两型 社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到来的新一轮探索,武 汉城市圈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湖北省 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贺胜桥位于武汉和咸宁的交 接地带,同时也处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 “昌九景城市群”三大中部重要城市群的围合之中。 中央已将赤壁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 省委已将咸宁市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和实验,在种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梓山湖(贺胜)新城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1.1.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 (1) 城际铁路建设的非交通意义 2009年3月,武汉至孝感、、、黄冈4条城际铁路 宣布动工,一个以武汉为核心、连接周边8市的“半小 时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省政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 略愿景――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星城市。值 此时机,贺胜桥成为武汉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 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胜)新城 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位于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实 验区,城际铁路作为资源共享和城市圈建设的空间联系 载体能够很好地把武汉和城市圈内部的二线城市紧密 联系起来,有利于发挥武汉市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武汉市的极化效应,以及实现城市圈内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推动圈内城镇化建设,以城市圈作为区域一体化空间载体,把消费和投资结合起来,形成新一轮城市城镇化浪潮。 (2) 城际铁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在城际铁路沿线的35个站点中,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 价值为核心目的,改变以往粗放式经营模式,进行合理密度的 土地开发,将居住、办公、公共空间等用地进行混合使用设计, 按“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一站一策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建设35个平均人口规模达5-15万的城镇。这是武汉城市圈通 过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梓山湖(贺胜) 新城也将共享城际铁路建设带来的红利。 (3) 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地区同城化发展 城际铁路的建设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武汉城市圈半小时交通圈的构建也势必与“行政圈”、“商务圈”“工业圈”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城化时代,打破了城市间的隔阂,也将彻底颠覆圈内居民传统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观念。在同城化的作用下,城市之间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将变得更加频繁与激烈。如何整合土地利用,重组功能布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地区的发展,将成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在新时期需要回答的重要议题。 图1.4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 图1.3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路网示意图 图1.1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图图1.2 日本新干线站点城市

04柘皋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上版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城镇发展战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区域协调............................................................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域现状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域空间管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镇域空间布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镇域村庄布点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镇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镇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镇区综合现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区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绿地与景观风貌控制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雨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供电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通信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有线电视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燃气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环境卫生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综合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防洪排涝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消防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抗震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人防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近期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总体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桐柏县城总体规划-说明书07[1].3

桐柏县城总体规划 (2006—2020) 说明书 南阳市桐柏县人民政府 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

二OC七年一月

第一章概况 1.1地理位置 桐柏县位于河南省南部,豫鄂交界处。地理坐标在东经113o00z至113049' 和北纬32017' 至32043 '之间。东邻信阳,南界湖北省随州、枣阳两市,北邻泌阳、确山二县,西接唐河。全境东西长76.1公里,南北宽49.3公里,总面积1941平方公里。 县城位置距离南阳约120公里,信阳约80公里,武汉约270公里。312国道经县城横贯全境。新建成的宁西铁路在县城设置了客运站和货运站场,驿宛高速路与桐明路相交处预留有县城出入口。 1.2自然环境 县域地貌以浅山、丘陵为主,斜贯县境的桐柏山构成地貌的骨架,主脉由西向东蜿蜒于县境南侧,为河南、湖北两省天然分界;余脉延伸至中部、北部和东北部,形成大面积浅山和丘陵。 境内河流密布,共有大小河流58条。地表水系以淮源镇固庙村的西岭和大河镇土门村的新坡岭一线为分水岭,东属淮河流域淮河水系,西属长江流域唐白河水系。 桐柏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兼有亚热带和暖温带的一般特征;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适合多种生物生存生长,自然条件优越。资源富集,矿产、林果、畜牧、土特产、水产、旅游是六大优势资源;石油、黄金、白银、天然碱储量丰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淮河发源地,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水帘寺为河南省四大名寺之一,还有桃花洞、淮源井、淮源亭、云台禅寺、桂泉寺、玉皇顶、盘古山、黄岗红叶等名胜古迹。 1.3历史沿革 桐柏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聚居,繁衍生息。春秋属 楚,秦属南阳郡湖阳县,西汉置平氏,又在固庙村建复阳候国;三国时属魏地,置义

城市规划说明书范例

商南县城火车站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说明书 一、概况 (一)区位条件 商南火车站位于商南县城东部,为客货两用的三级站。 火车站片区地处富家沟内,即火车站南北两侧,紧邻312国道,距城市中心约1km。属于商南县总体规划中强调的“东扩”的主要核心。片区通过富兴路、长新路与县城联系,是构建“山水园林旅游”新商南的城市二级结构中心。由于该片区处于商南城市发展的重要门户位置,对于打造旅游城市品牌,提高城市品位,体现城市特色,推动商南对外开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商南县城市建设近期发展的重点。 基地四面环山,有排洪渠从用地中穿过。西侧高地为商南县气象局,场地内有部分平整坡地。规划建设总用地28.22h㎡(423.3亩),现状居住人口约1500人,主要为富家沟村一、二、三、四组村民。片区内除部分质量较好的建筑及大量破旧的农宅外,其余均为空地。富兴路与长新路均已建成。排洪渠从用地中纵穿富兴路与长新路而过。富兴路长570米,道路红线宽30米。 场地内大部分用地平坦,西北部分局部地段坡度较大。用地坡向以南向坡和东向坡为主,局部地块为西向坡。 (二)开发建设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1)火车站片区是商南城市发展的二级结构中心,是打造商南“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强县”的一张王牌。铁路的全线贯通,使客源,物流快速增长,商贸旅游快速发展,土地价格升值,给火车站片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火车站片区紧邻312国道,也是城市的东入口。 (3)良好的环境资源:基地内四面环山,植被景观良好,部分地段坡度较为平缓,轮廓线较为优美。 2.不利因素 (1)大量现状质量较差的建筑给该片区的成片开发建设带来一定难度。 现状用地内多为破旧的民宅及部分破败的工厂、小作坊,布局零乱,道路狭窄且多为断头路,不成系统。 (2)排洪渠从规划地块穿越,使原本线状的用地更加狭窄,造成规划布局开发建设的不利。 富兴路东侧用地最窄处34米,最宽处50米,排洪渠的穿越更加剧了用地的不便,破坏了 规划用地的完整性。

肥西县城总体规划

一、区位 肥西县地处江淮之间,位于省会合肥市的西南部,紧邻中心城区,巢湖西岸。南接庐江县、舒城县,西接六安市,北临寿县。 县政府所在地位于上派镇,距合肥17公里,是合肥市的南大门;地理坐标为东经117°5′~117°9′,北纬31°42′~31°43′。 二、规划范围及期限 (一)规划范围 1、县域 范围:肥西县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1970平方公里 规划内容: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2、县城 规划范围:西南组团内肥西县域部分的范围,包括上派镇及桃花镇、紫蓬镇、花岗镇、严店乡等部分地区,总面积约280平方公里。 规划内容:肥西县城总体规划 3、规划区 范围:肥西县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1970平方公里(二)规划期限 近期:2009年——2015年 远期:2016年——2030年

三、县域人口预测和城市化水平 2015年和2030年肥西县总人口规模分别为130万人和200万人。2030年,肥西县城镇化水平最高将达到70%,而城镇人口将达到140万人。 四、县域城镇空间结构 根据合肥市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结合肥西县现状城镇特点及发展条件,依据肥西县的县域空间发展战略,确立肥西县县域城镇空间结构为“两带、两轴”。 两带:在合肥市城镇密集区内,沿城市外环高速的三河、严店、紫蓬、小庙和高刘,形成城市外圈的重点城镇带;在肥西县西部,以山南镇为中心,形成沿高店、官亭、铭传、山南和柿树岗一线的生态城镇带。 二轴:以合六叶公路为西向发展轴,联动六安发展;向南以合安公路为南向发展轴,打造合铜安产业走廊。 五、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本次规划是对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化和细化,规划期末根据各乡镇的基础条件和发展条件将肥西县县域城镇体系划分为四级结构。 (1)一级城镇:肥西县城,人口规模50万人以上; (2)二级城镇:桃花、严店、高刘,人口规模10-35万; (3)三级城镇:三河、紫蓬、小庙、山南,人口规模为3-10万人。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日期: 2006-12-15 8:51:13来源:点击:715 第一章概述 一、地理位置 七星台镇是枝江市九个市辖镇之一,城镇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缘,其东部与古城荆州 隔河(沮漳河)相望,北部与问安镇接壤,西部与枝江市中心城区相连,南滨长江。地理位置处 于东经 111o51ˊ-112 o02ˊ,北纬 30o16ˊ-30 o21ˊ之间,镇域国土面积129 平方公里。 七星台镇西面距枝江市14 公里,至宜昌市 60 公里,距三峡国际机场40 公里,三一八国道、汉宜高速公路穿镇而过,素有宜昌东大门和鄂西咽喉之称。 二、历史沿革 七星台镇是一座新兴的集镇。1949 年仅有一家私人作坊、一家茶馆。1954 年江口轮船站迁此,又增设了一家简易旅社。1964 年县榨油厂(今油脂化工厂)从宜都陆城镇迁此重建。随后, 国营新场拖拉机站(今县农具修造厂)、宜昌地区粮食中转站、新场棉花采购站、公社卫生院等 单位相继建成。 1976 年新场( 1981 年更名七星台)公社机关从江口镇迁来,便开始了有计划的 发展。 1981 年列为乡级镇, 1985 年 12 月与七星台区合并为县辖镇,是以油脂化工和商业服务为 主的区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自然环境概况 七星台镇属亚热带气季风性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平均无 霜期 220 天左右,年均气温 16.5 ℃,一月最冷,最低气温 -14.8 ℃;七月气温最高,最高气温 38.5 ℃。 年平均降雨量 958.36mm。 七星台镇地势平坦,最低点海拔高程为36.9米,最高点海拔高程为44.2 米,相对高差小

南京市溧水县城乡总体规划

附件1 《南京市溧水县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 设计任务书 一、项目名称 南京市溧水县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 二、规划背景 进一步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围绕“三个发展”“三个提升”和2010年城建奋斗目标,紧扣“规划建设”年主题,以“创新”、“求是”为工作指南,深化落实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成果,结合溧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奋斗目标,发挥总体规划对溧水县在“十二五”期间的产业提升、城市建设、城乡统筹、生态保护、基础设施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在空间上、时间上做好总体安排和布局。 三、主要内容 1、规划范围 溧水县行政辖区范围,计1067平方公里。规划研究要兼顾与周边地区的协调。 2、规划期限 现状基准年为2009年,规划近期至2015年(衔接“十二五”规划),远期至2030年(衔接城市总体规划),可进行远景展望。 3、编制重点 (1)溧水县现状描述与分析; (2)溧水县重要发展要素分析; (3)溧水县城市性质和主要职能分析; (4)溧水县人口和用地规模的落实分解; (5)溧水县空间布局规划; (6)溧水县功能结构划分及主要功能的空间分布; (7)溧水县“十二五”发展和建设重点的引导和落实。

4、主要规划编制依据及参考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草案) 3)《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4)《永阳新城总体规划》 5)《溧水县县域规划》 6)《溧水县镇村布局规划》 7)《柘塘新城总体规划》 8)《溧水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9)《溧水新区行政中心周边地区(局部地段)控详调整规划编制》(在编) 10)《宁杭铁路溧水站场周边地区规划》(在编) 11)《溧水东庐片区规划研究》(在编) 12)《溧水县新城区城市设计》(在编) 13)《溧水县城西片区(天生桥风景区)规划》 14)溧水县各镇总体规划及工业配套协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15)《傅家边现代农业园规划》 16)《江苏南京白马现代农业园规划》(在编) 17)县城有关专项规划 5、规划主要内容 ⑴现状及发展条件分析。分析溧水的人口、土地、经济、产业、基础设施现状。重点做好与苏南的比较,从区域层面分析经济发展的有利及不利因素。 ⑵明确发展规模、功能、定位。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人口与建设用地分配,结合发展趋势预测,明确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确定城

师宗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豆丁网友(洪枫)倾情为您奉献,QQ:332985688,个人主页https://www.sodocs.net/doc/4817653819.html,/chess95660 第一章基本概况 师宗县地处滇桂两省交界,位于云南省东南边陲,曲靖市东南部。地跨东经103°42′至104°34′,北纬24°20′至25°00′之间。东与罗平县接壤,同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隔江相望,南与邱北县相邻,西南与泸西县交界,北同陆良县毗连。县城丹凤镇距云南省会昆明市198公里,至曲靖市130公里。 境内由东至西最长横距90公里,南北最大纵距56公里。全县总面积2782.95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约占90%,坝区面积约占10%。总耕地面积35.0295万亩。 师宗的地形特征是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平均海拔1800-1900米,最高为菌子山,海拔2409.7米,最低为东南河谷的坝子737米,县城驻地丹凤镇中心海拔1852米。 根据地形差异和地质营力作用的不同,师宗可分为四个小的地貌单元:(1)西北侵蚀切割中丘原地貌,山顶平缓,地形高差不大,山坡呈“凸”形,河谷呈“V”形;(2)中部岩溶地貌,山岭和溶蚀、断陷和盆地相互镶嵌组成山坝相间地貌,规划区即位于此处,主要特点是丘陵地形起伏,小型坝子杂布其间,孤峰和掩埋式峰林拔地而起,景象十分壮观。该区水资源丰富,地下水也较丰富,且水位浅,利用方便,是师宗县农作物的主产区;(3)东南部剥蚀溶蚀地貌,山势崛起,错落崎岖,山顶一般仍较平缓,而山坡则凸凹不平,坡度较大,大部分地区灰岩裸露,溶洞、竖井、石林、石芽遍布,地表严重缺水。(4)南部深切河谷地貌,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沟谷多呈“V”字形,南盘江流经该地区,河流两岸形成宽窄不等的阶梯,或冲积堆积物。 师宗境内由于地形地貌复杂,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13.8℃。极端最高气温32.6℃,极端最低气温-15℃。年平均日照1793.4小时,霜期121

城镇总体规划说明书模板

[键入公司名称] 城镇总体规划说明书模板、 User [选取日期]

1.第一章基本概况 (1) 1.1.镇域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 (1) 1.2.历史沿革 (2) 1.3.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评价 (2) 1.4.镇区基本概况 (3) 2.第二章规划背景、依据、指导思想、原则和期限 (4) 2.1.规划背景 (4) 2.2.规划的依据 (4)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4) (3)《镇规划标准》 (5) (5)《兰州市总体规划》 (5) 2.3.规划指导思想 (5) 2.4.规划原则 (5) 2.5.规划期限 (6) 3.第三章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6) 3.1.发展条件分析 (6) 3.2.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8) 4.第四章村镇总体规划 (9) 4.1.总人口预测 (9) 4.2.城镇化水平预测 (10) 4.3.村镇体系规划 (11) 4.4.镇域基础设施规划 (13) 4.5.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13) 5.第五章城镇发展规划 (14) 5.1.城镇性质 (14) 5.2.城镇规模 (14) (2)流动人口预测 (15)

5.3.规划范围 (15) 6.第六章城镇总体布局 (16) 6.1.城镇总体布局的目标与原则 (16) 6.2.城镇结构和功能分区 (16) 6.3.城镇各项用地规划 (22) 6.4.绿地系统规划 (23) (1)、公园 (23) (2)、街头绿地 (24) (2)防护绿地 (24) 6.5.景观系统规划 (24) (2)存在问题 (24) (2)宏观控制原则 (25) (3)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原则 (25) (1)山体景观 (25) (2)景观道路 (25) (3)景观节点 (25) ①广场 (25) ②出入口 (25) 7.第七章基础设施规划 (26) 7.1.道路交通规划 (26) 7.2.给水工程规划 (29) (2)工业用水量 (29) (3)其它用水量 (29) (4)消防用水 (29) (5)城镇总用水量预测 (29) 7.3.排水工程规划 (30) 7.4.电力工程规划 (30)

某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doc

****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成都分院2008.02 1 第一章现状概况一、区位关系及规划范围 1、区位关系 **区位于**镇镇区东西两侧,是**镇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318国道穿境而过,西距天全12公里,东距雅安市区26公里。2、规划区用地范围 **区分为**片区和思经片区,**片区用地范围北至土地堂,西至**大桥,东至切山三级水坝,南至盐水岩,面积2.58平方公里。思经片区用地范围北至思经河,东到思经路,西邻思经乡,南到思经路,面积为0.33平方公里。 二、现状概况 1、**区基本情况。区属于山地丘陵地带相间地带,**片区自然地势总体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地形整体起伏变化不大,局部有陡坎,平均海拔在650~720m,其用地大部分为农田。规划区内现有**110kV变电站,沿凤阳大道两侧形成汽车修配及商业小店铺。**城总体规划产业布局已将**镇作为建材及食品加工区。同时工业区也是未来**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经片区现状用地属思经河冲击平地,主要为农田、村镇用地,现有思经乡政府、思经小学等单位,基础设施主要有思经水厂、35KV变电站等。

2、天全工矿企业基本情况:区内现有工矿企业有年产量70万吨的治权水泥厂、年产量为20万吨的二郎山水泥厂、琼雅工业硅等20多家工矿企业,年产值约2亿元。三、**区开发建设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1、有利条件 A、区位优势。**区地处雅安与**城的经济发展轴上,地理区位优越。 B、资源优势。**镇周边矿产资源丰富,同时区靠近天全河,取水方便,并能满足生产生活用水要求。区内已建成**110kv变电站,电力得到保证。 C、依托旧镇,开发新区。**区配套的居住用地及生活服务设施由**镇统一安排。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并能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D、用地较平坦,有满足区用地规模,且已有一定的基础设施。 2、不利因素 A、**区涉及部分拆迁企业和居民区,拆迁补偿投入资金较大。 B、**110kV变电站虽能对工业区开发建设有利,但高压线走廊对用地布局有一定影响。 第二章规划依据、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

雄县总体规划说明书

雄县总体规划说明书 雄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目录第一部分概述............................................ 1 第一章总则. (1) 一、指导思想 (1) 二、规划依据 (1) 三、本次规划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2 四、规划期限. (3) 第二章原总体规划要点与实施评价....................... 3 一、1986年版雄县县城总体规划要点................................... 3 二、1996年版雄县县城总体规划要点................................... 3 三、1996年版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5 第二

部分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6 第一章现状概述 (6) 一、全县自然概况................................................... 6 二、全县资源条件................................................... 8 三、全县社会经济概况.. (8) 第二章县域经济社会分析与城乡统筹战略................. 9 一、区域经济与城镇发展条件分析..................................... 9 二、县域城乡统筹战略.............................................. 12 三、县域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12 第三章县域城乡发展规划.............................. 15 一、城镇现状及城市化水平预测...................................... 15 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17 1 雄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

某某镇总体规划(修编)

某某镇总体规划(修编)

第一章总则 1.0.1条为贯彻新修编的《XX团部所在地(哈木呼提镇)总体规划》,科学 合理的指导哈木呼提镇的城镇建设,提出规划管理及相关的总体 控制标准,特制定本总体规划文本。 1.0.2条 XX团部所在地--哈木呼提镇镇区规划范围内的一切规划、设计和 建设活动均应依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其他有关法 规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1.0.3条《XX团部所在地(哈木呼提镇)总体规划》(2007年-2020年)是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哈木呼提镇发展需要,在编制批准的原 《XX(哈木呼提镇)》总体规划(1992年-2010年)的基础上修订 编制的,本规划批准后,原规划停止执行。 1.0.4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规划附件(规划说明书和规划基础 资料汇编)三部分组成。规划文本与图纸同时使用,二者不可分 割。 1.0.5条文本所涉及的规划指标和技术规定是根据国家标准、规范,结合目 前哈木呼提镇的实际情况和考虑今后发展制定的,未涉及的指标 应符合国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兵团的有关法规、标准的规定。 1.0.6条本规划文本和说明书中,哈木呼提镇镇区是指XX团部所在地,哈 木呼提镇镇域是指XX团域。 1.0.7条团域村镇体系规划范围:同XX行政区划范围一致,总面积773.33 平方公里。团部规划范围:北部至国防公路,南端原XX园林路 为界,南北长1400米;西临近原XX四支渠,东至原XX六支渠, 东西宽1700米;总面积210.59公顷。 1.0.8条规划编制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国家建设部)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镇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 年 5. 中华人民共和国《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 6.《镇规划编制办法》(执行),建设部建村[2007]36号文 7.《XXX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 8.《XXXX(哈木呼提镇)总体规划》(1992年-2010年) 9.《XX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深度规定》 10.《关于加快兵团团场小城镇建设的决定》新兵党办发 [2001]41号 11.《XX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223 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12. 《兵团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规划》 1.0.9条规划期限 基期2006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