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对国家建设的贡献分析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对国家建设的贡献分析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对国家建设的贡献分析标签:农民;国家建设;资本贡献;劳动力贡献;土地贡献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主要表现为: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和降低成本、为非农产业提供充裕而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粗略估算,新中国成立后农民仅通过这三种方式为国家建设积累资金至少17.3万亿元。为回报农民,应进一步具体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政策,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对于新中国的创立和建设,对于推动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除了农业自身的贡献外,农民对国家建设的贡献尤其表现为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工业化建设提供资本积累的贡献、为非农产业提供充裕而廉价劳动力的贡献,以及为城镇化所提供的土地贡献。当然,和农业自身的贡献相比,这几项贡献都是在等价交换原则之外的,是“额外”贡献。下面我们主要对这三方面进行估算。

一、农民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所作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在提供农产品方面为国家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在1953—1986年,国家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暗税”方式为工业发展汲取了大量农业剩余。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对农业实行“轻税政策”,使得仅靠税收方式汲取农业剩余不能满足工业化建设的资本需求。同时,广大农民刚刚从旧社会重税压迫下解放出来,要求“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意愿非常强烈。为了稳定农民的情绪,同时也兼顾工业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用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方式汲取农业剩余就成了当时决策者的一个基本选择。“剪刀差”概念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30年代被介绍到中国,并针对中国的国情被发展和广义化。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剪刀差”是指在工农产品交换过程中,工业品价格高于其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其价值,由这种不等价交换形成的剪刀状差距。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国家工业建设逐渐从依靠农业剩余转向依靠工业剩余,但是,工业化究竟从农民身上汲取了多少农业剩余呢?这个问题曾引起过两次“剪刀差”研究热潮,但官方自始至终没有给出正式的数据。

许多学者在引用“剪刀差”去说明农民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贡献时,由于采用的理论依据和测算方法、口径不同,测算结果差异较大。严瑞珍等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理论,通过可比劳动法测算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认为从1953—1985年全国预算内的固定资产投资共7 678亿元,平均每年240亿元左右,大体相当于每年的“剪刀差”绝对额。[1]崔晓黎通过农产品(主要是粮食)国家统购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异,计算出1953—1984年农民的实际无偿贡献总额为 4 282.97亿元,如果减去农业税,农民通过牌市差价给国家的无偿贡献为2 323.14亿元。[2]温铁军曾引用国务院农业发展研究中心1986年的推算结果,认为

“1953—1978年计划经济时期的25年间,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总额估计在6 000亿—8 000亿元。”[3](P177)韩兆洲以马克思的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折合原理为基础,用部门可比劳动力和实际物耗推算该部门产品价值总额的方法,计算出1952—1990年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为11 703亿元,农民以“剪刀差”的方式平均每年为国家工业化建设贡献资金300亿元。[4]江苏省农调队课题组认为,1978年以前,国家通过人为地实行工农产品不等价交换从农民手中拿走大约6 000亿元,年均240亿元;1978—1986年间每年从农业剩余中拿走700亿元左右。[5](P106)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差额的计算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目前还没有一种能够较准确测算出并且被学术界公认的方法,因此,上述学者的测算结果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是很正常的。

本文采用严瑞珍的比值“剪刀差”动态变化相对基期求值法,计算1952—1997年①各年间的“剪刀差”绝对额和相对量。计算方法如下:以严瑞珍推算的1982年的“剪刀差”值及相关指标作为参照值,“首先找出影响‘剪刀差’变化的诸因子,求出目标年诸因子与1982年相应诸因子的相对数,然后根据这些因子与‘剪刀差’有关指标的比例关系,间接求得目标年的‘剪刀差’”。[1]表1是几个主要指标的汇总(见表1)。

说明:(1)资料来源:《新中国55年统计汇编1949—2004》、《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8)、《中国财政年鉴》(2000);(2)计算农业劳动生产率指数时,1952—1977年使用的是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1978—1997使用的是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3)农副产品收购总额1992年以前为原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1993—1997年为批发零售贸易业(不包括个体)农副产品购进额;(4)农业部门新创造的全部价值=“剪刀差”绝对额+农业增加值;(5)“剪刀差”相对量=“剪刀差”绝对额÷农业部门新创造的全部价值×100%。

为了简明起见,我们把估算出的1952—1997年各年度”剪刀差”的数值列于表2。

由表2可以看出,1952—1997年的46年间,农民以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方式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12 641亿元,平均每年274.8亿元。此外,自1993年起,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相对量逐渐下降,到1997年已降到2.3%,但绝对额仍高达331亿元。随着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农业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即使是国家收购的粮食价格也逐渐实现了市场化。一般认为,20世纪末期到21世纪初期,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逐渐变得微不足道了。但在体制转型的特殊时期,我国农民仍然以“暗税”的方式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包括提供廉价劳动力和土地资源贡献。

二、农民对国家建设的廉价劳动力贡献

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得城市百业待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为了满足城镇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央逐步放宽针对农民流动就业的限制,农民外出就业的政策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外出就业农民数量从1983年的约200万人①增加到2008年底的1.3亿人②,25年增长了65倍,年均增长18%左右。党的十六大以来,由于国家对农民工采取了积极引导的政策,全国农民工数量每年增加400万人以上。

农民工对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的贡献表现在很多方面,我们较为关注的是农民工为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究竟节省了多少资本。从农民工的工资及其增长情况来看,我们认为农民工的典型贡献在于其“廉价”性,在于多付出少索取。

进城的农民工处于就业末端,大部分干的是最脏、最累的工作,工资水平普遍

较低,且增长速度慢。据悉,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收入从1980年的人均762元增加到2005年的18 405元,增长了24.15倍,[6]但同期的农民工工资增长较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近12年来,珠江三角洲外来农民工月平均工资仅增长了68元。[7](P204)从2001年到2005年,全国城镇职工年均工资增长了69.3%,以年均14.1%的速度在快速增长;而同期农民工的年均工资仅增长了19.5%,年均增长率仅为6.3%。[8]2002年到2004年,全国农民工年均工资分别为7 908元、8 424元和9 360元,城镇职工年均工资分别为13 638元、15 329元和17 615元,农民工工资仅相当于城镇职工工资的55%左右,这种差距除了由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较低造成之外,农民工身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以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对陕西省农民工的调查为例,2008年陕西外出农民工月收入在800元-1 200元之间的占35.1%,在1 200元-1 600元之间的占32.9%,在1 600元-2 400元之间的占14.0%,三者合计占82%,另有13.8%的农民工月收入在800元以下。由此推算,超过1/3的农民工月收入在800元-1 200元之间。

农民工在平均工资远低于城镇职工的情况下,平均劳动时间却大大高于城镇职工。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56.6小时,比城镇职工每周平均47.9小时的劳动时间要多8个小时。[9]据《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调查,每天工作时间8小时以内的农民工仅占13.7%,8小时至9小时的达到40.3%,9小时至10小时之间和10小时以上的分别占23.5%和22.5%。在关于每周休息时间的调查中,没有休息的农民工比例达到了68.3%,休息2天和1天的农民工分别占2.5%和16.7%。[7](P213)上述数据表明大多数农民工处于体力和精力完全透支状态,他们的不少收入是以牺牲自己的休息为代价取得的。

如果要粗略估算农民工为城镇经济发展节省了多少资本,不妨从2007年的计算结果往前推算。我们以城镇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为参照,采用刘秀梅、田维明[10]的研究结果,即农民工的劳动生产率与城市非农产业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之比是1∶1.45,这样农民工应得的年平均工资就等于城镇职工的年平均工资除以1.45,而农民工为城镇建设所节省的劳动力成本就等于农民工应得工资与实际工资的差额。据国家统计局的年度统计结果,2007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4 932元,那么当年农民工应得的平均工资应为17 194元。实际上,2007年农民工的实际平均工资为11 000元左右,即一个农民工一年只拿走了11 000元,剩余的6 194元就都留给了城镇。农民工外出务工人数取1.3亿,则2007年农民工仅工资差额一项就留给城镇8 052亿元资金。若按改革开放后我国GDP的年均增长率9.6%计算,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以工资差额的方式为城镇经济发展节省成本达85 495亿元。此外,由于农民工流动性较大,企业往往不给他们缴纳社会保障资金。2007年末,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14.2%、24.1%、8.8%和30.6%①,那么,仅节约社保成本这一项就为城镇经济发展节省成本达2 880多亿元。简单地按每年9.6%的增长速度计算,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为城镇经济节约社保成本至少30 576亿元。综合来看,农民工通过工资差额和没有强制规定上社保的方式为城镇经济发展积累资金达11.6万亿元。

三、农民对国家建设的土地贡献

(一)农民为了支援城镇建设腾出了自己的活动空间

农民的贡献还表现在为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了大量的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1949年以来,尽管进行了大规模垦荒和复垦,但工业化和城镇化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全国耕地面积,由1950年的10 035万公顷减少至1995年的9 497万公顷,减少5.36%。1999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标志着我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真正确立,用地保护从保障建设用地供应为主转到切实保护耕地为主。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大量转移,城市空间逐渐向周边农村扩张。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87年至2001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3 394.6万亩,[11]2003年至2006年,每年实际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600万亩左右,2007年全国新增建设用地568.4万亩,2008年降为548.2万亩。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无疑,征地成了国家城镇化建设这一“公共利益”的最大“需要”。根据陈锡文等的资料(见表3),1961年至2001年的41年里,国家共征地4 530.19万亩,并且自1983年起每年的征地规模都在110万亩以上。当我们说起农民对国家建设的土地贡献时,比较直观的就是农民以他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去支撑城镇的扩张。

资料来源:陈锡文、赵阳、罗丹:《中国农村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第192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二)较低的征地补偿标准为国家城镇化建设节省了巨大的成本

农民拿手中的土地为国家发展作贡献,不仅仅是缩小农村空间、扩大城镇范围那么简单,征地背后的巨大地价“剪刀差”也在为国家建设节省成本。从我国的征地补偿标准来看,农民获得的补偿水平是比较低的。在自主、自愿的前提下,如果农民获得的征地补偿是足够和公平的,农民普遍能够接受,但从政府征地遇到的障碍及群众的不满情绪可以知道,当前失地农民获得的补偿非常有限。现行法律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定程序征收或征用土地并给予补偿。表4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的土地征收补偿规定和标准。1982年以前,国家征收土地的补偿是极低的,当时国有土地还实行行政划拨和无偿使用,并通过企业税收回收土地租金。自1982年开始,土地补偿标准跟被征收土地原用途的年产值挂钩,尽管补偿范围在扩大,补偿的年产值倍数在提高,但补偿的额度基本上被限制死了。2004年10月21日,虽然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中规定: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达到法定上限,尚不足以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当地人民政府可以用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予以补贴。然而,这一规定仍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根据目前的征地补偿标准,农民得到的补偿很低。按理说,从农民手里拿走土地,给予他们对等的补偿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是,农民实际拿到的只是土地在农业用途上的价格,土地改变用途而发生的增值并没有流入农民的口袋。廖洪乐根据2005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计算出南方早稻和晚稻每公顷耕地的平均年产值为1.23万元,北方小麦和玉米每公顷耕地的平均年产值为1.04万元,大中城市郊区蔬菜每公顷平均年产值为3.89万元。按年均产值30倍的补偿标准,南方每公顷耕地的征地补偿总额为36.9万元,北方每公顷耕地的征地补偿总额为31.2万元,大中城市郊区每公顷耕地的征地补偿总额为116.7万元。[12](P140)如果按2004年全国人均耕地0.1公顷,征地补偿取年均产值的30倍,农村居

注:根据《城市郊区土地改革条例》(1950年)、《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1953年、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6年、1988年、1998年和2004年)和国务院28号文件(2008年)整理。

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 185元计算,南方地区农民足额获得征地补偿额仅够其生活16.9年,北方地区农民仅够生活14.3年。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05年农户从种植业中获取纯收入1 098元,则每公顷耕地纯收入16 470元,按土地持有年限70年计算,农民从每公顷耕地中获取115.29万元,即使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农民从耕地上获得的收入仍然比最高补偿标准高出许多。这只是从农业用途的土地价格计算,还没有考虑70年后土地仍可用于农业生产、土地用途改变发生增值等因素。然而,在征地过程中,农民实际拿到手的征地补偿款还远远低于按最低补偿标准计算的补偿额。

如果考虑土地从农民手里流到政府手里,再从政府流到开发商的整个过程,土地收益增长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而农民却将这部分增值收益几乎全部留给了城市,留给了国家,那么,农民出让土地的贡献就更大了。2005年全国共有偿出让土地165 584公顷,取得土地出让收入5 883.8亿元,每公顷土地出让金收入355.3万元;出让金纯收入2 184亿元,每公顷131.9万元。[12](P137)通过征地,地方政府除了获得出让金纯收入之外,还通过收取税费截留土地增值收益。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土地用途转变而发生的增值收益中,地方政府大约获得60%-70%,村级集体组织获得25%-30%,真正到农民手里的已经不足10%。[13][14]我们可以将这种巨大的地价差额理解成农民为城镇化建设积累资金,为国家经济发展积累资本。

然而,国家通过征地方式为城市积累了多少资本呢?据专家估算,1978—2001年,中国城市化建设明显加快,国家通过地价“剪刀差”的形式,为城市建设积累了至少2万亿元的资金。[14][15]也有学者大胆估计,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从农村征用了1亿多亩耕地,若按每亩10万元计算,高达10多万亿元,但征地补偿标准较低,地方各级层层扣留,真正到农民手中的不足7 000亿元。[16]我们曾对东中西部共9个城市的农户进行调研,发现失地农民愿意接受的土地补偿额是土地征用价格的5倍左右,并根据地方政府在1992—1995年给予失地农民91.7亿元补偿费,推算出农民在此期间仅被征土地一项就为国家工业化作出了366.8亿元的贡献。

[17]由于缺少各年的征地补偿费数据,难以通过5倍差额去计算农民的土地贡献。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在一项调研中注意到不少市县区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已经占到财政收入的35%,还发现某些经济发达省份部分地区征地补偿费仅占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的2.5%,高的也仅为26.7%。[18]因此,我们不妨从各年的地方财政收入粗略估算农民失地为工业化作出的贡献,估算方法如下:根据1987—2007年各年的地方财政收入总额按35%的比例算出各年的土地出让金,然后取征地补偿费占土地出让金的比重为10%,则土地出让金的90%就是农民失地的资本贡献,最终的估算结果为44 235亿元。

四、逐步改变“三农”的弱势地位

上述三项合计约17.3万亿元。这个数字当然是十分粗略的,事实上也无法精确计算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究竟为工业化、城市化作了多少额外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这也是造成当前“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三农”弱势地位形成的根本原因,也是当前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形成的根本原因。令人欣慰的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已经作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2004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两个趋向”的判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又作出了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的判断。新世纪以来的6个一号文件,尽管每年的主题不同,但都贯穿着城乡统筹这条主线,基本思想在于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应该看到,自2003年起,随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全面铺开,中央财政支出安排中的“统筹发展”倾向逐渐显现。2003—2007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1.6亿元,比上一个五年增加8 000多亿元,年均增长17.8%。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合计5 955.5亿元,增长37.9%。2009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中央财政拟安排“三农”投入7 161亿元,比上年增加1 206亿元。逐年增加的财政投入,对改善“三农”状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应该看到,我国的“三农”问题的形成,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的“倾斜的发展战略”的结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长期实施“反倾斜战略”才能逐步予以矫正。今后,在以下几个方面,除了需要不断增加财政投入外,在体制、机制等方面也要深化改革。

(一)进一步提高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不断增加农业补贴

自2004年以来,我国已经经历了连续6年的粮食大丰收,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从而粮食下行压力很大。为防止谷贱伤农,要密切跟踪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和粮食生产成本变化,并参考相关产量的利润状况,适时加强调控,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尤其是运用最低收购价格手段,努力避免农产品价格下行,保障农业经营收入稳定增长。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严重阻碍了农民增收的进程,这需要适时干预市场,进一步增加农业补贴,使农业逐渐成为盈利性较高的行业。

(二)建立普惠型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各类金融机构都要积极支持农村改革发展。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村镇银行、贷款公司、担保公司、资金互助社等金融组织和团体在农村开展业务,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援助。

(三)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力争2010年前后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运用财政、税收和其他政策手段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解决农民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四)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要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改革征地制度,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按照同地同价原则及时足额给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经批准占用的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一定要坚持三个“不得”,即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民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五)取消体现身份差别的户籍制度

在未来10—20年内,我国的城镇化,首先必须解决1亿多农民工的城市待遇问题。而歧视外地人的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服务供给等都是根源于户籍制度,[19]因此,只有取消户籍制度,才能构建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打破就业的城乡壁垒和地区壁垒,取消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歧视性规定,让农民工享受和城市居民相当的公平待遇,加速城镇化的进程。

(六)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要求,要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所作为,有所突破,逐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要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办好农村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积极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断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建设。

总之,当前,对农民和农业不但要“少取”,更要“多予”。要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更多地体现农民的利益诉求。通过“多予、少取、放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以

工补农,以城带乡,逐步让农民享有公平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权利,让农业成为能够获取平均利润的产业。只有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实现城乡一体化,中国才能真正屹立于现代国家之林,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复兴。

参考文献:

[1] 严瑞珍,龚道广,周志祥,毕宝德.中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J].经济研究,1990,(2).

[2] 崔晓黎.统购统销与工业积累[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4).

[3] 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4] 韩兆洲.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计量方法研究[J].统计研究,1993,(1).

[5] 江苏省农调队课题组.中国农村经济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6] 苏海南.保障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权[J].中国劳动,2006,(9).

[7]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C].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8] 李艳玲,李录堂.农民工工资“剪刀差”的产生原因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5).

[9] 李培林,李炜.我国农民工的经济地位、社会态度和社会政策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7,(16).

[10] 刘秀梅,田维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管理世界,2005,(1).

[11] 刘铮.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业贡献的经济学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12] 廖洪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六十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13] 刘永湘,杨继瑞,杨明洪.农村土地所有权价格与征地制度改革[J].中国软科学,2004,(4).

[14] 陈锡文.资源配置与中国农村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04,(1).

[15] 万朝林.失地农民权益流失与保障[J].经济体制改革,2003,(6).

[16] 周天勇.现代化要对得起为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农民[N].中国经济时报,2007-07-12.

[17] 孔祥智,顾洪明,韩纪江.我国失地农民状况及受偿意愿调查报告[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7).

[18] 孔祥智,王志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补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5).

[19] 蔡昉.“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1).

On the Contribution of Peasants to Construction of New China for 60 Years

KONG Xiang-zhi,HE An-hua

(School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Key words] peasants; construction of the country; capital contribution; labor contribution; land contribution

[Abstract]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60 years ago, the Chinese peasants have made tremendous contribution to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of the country. Their contribution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following ways: accumulating assets and lowering the cost for industrialization characterized as “high-price industrial commodity for low- price agricultural product”, and supplying sufficient and cheap labor and farmland to meet the needs for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 rough estimation reveals that the assets the Chinese peasants have accumulated for the country in these ways alone can amount to at least 17.3 thousand billion Yuan. In return, the country should establish a long-term mechanism in line with the principle of “offering more, taking less, being flexibl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policies of promoting agriculture through industry and improving the rural area through efforts of the urban area.

注:

①到1997年,85%以上的生产资料价格、90%以上的农产品价格、95%以上的工业品价格已由市场决定,基本上形成了以市场价格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

①参见陈锡文:《农民工流动为社会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https://www.sodocs.net/doc/4819199718.html,/article/64/2555.html

②参见陈锡文:《约 2 000万农民工失业,须直面相关社会问题》,https://www.sodocs.net/doc/4819199718.html,/2009-02-02/110051988.html

①参保率是根据农民工外出总人数 1.3亿人,各项保险的参与人数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国家统计局的调研数据,即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农民工人数分别为1 846万人、3 131万人、1 150万人、3 980万人,计算而得。

新中国成立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 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中原区委党校张凌楠 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2009年,转眼间我国已走过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在这六十年的峥峥岁月中我国虽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挫折与磨难,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伟大成就,回首这六十年的弹指一挥间发生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分,新中国到底靠着什么样的法宝,又走过了怎样光辉的历程,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品味,去解读。 (一)、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 还记得1949年10月1日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的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那响破云霄的宣言,令全国上下都为之鼓舞和振奋,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的百年历史从此结束,从此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伴随着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但是在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新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究竟应该怎样去建设和发展,成为党当时所面临的全新而又艰巨的课题。为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1956年起开始进行艰辛地探索,寻找一条能够飞速加快中国生产力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迎来了1956年—1966年

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虽然这个时期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出现了一些失误,遭受了大跃进的错误,但我国的经济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62年党中央召开了七干人大会,系统地总结了大跃进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阐明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规律的重要性,使 1 人们认识到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然而正当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国家开始实行第三个五年建设计划的时候,由于党的左倾错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1966年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直至1976年党中央毅然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从危难中拯救了社会主义的事业,使中国获得了空前有利的发展戚机,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为党和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前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它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焕发了活力和生机,中国迎来了二十世纪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阔步前进,1979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试点工作,如: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等,随着改革的推进,对外开放也有了重大的突破。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了经济特区,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

六十年来,农民为国家作了多少贡献

新中国60多年的经济建设,从农民身上拿走了多少财富呢?具体的数据恐怕谁也说不清楚,我们只能用一些大而化之的事件和数字去估量这个群体曾经和正在付出多少东西。 1、1949-2003年农民交了近4000亿元的农业税 新中国成立最初几年,农业收入一度占国家财政收人的40%。仅就农业税而言,从1949年到2003年,全国累计征收农业税达3945.66亿元[详细]。其中仅1949-1984年征收的农业税额有1000多亿元,按照当时的最低价格兑换成黄金至少11.42亿两(相当于现在10万亿人民币)。 这还仅仅是上交给国家的农业税,并非农民承担的全部税费,而在农民的税费负担中,农业税是最少的,农民称其为“头税”,此外还有上交集体的“三提五统”(指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农村教育统筹、计划生育统筹、优抚对象统筹、民兵训练费和乡村道路建设统筹费),农民称为“二税”,达标集资(指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集资、摊派、罚款等)则称为“三税”。那“二税”“三税”到底有多少呢? 1957年浙江安吉县有干部曾形象地描述说:“一个农民种五棵稻:一棵是给国家种的,一棵是给社长种的,一棵是给会计种的,一棵是给五保户、公积金种的,一棵才是给自己种的。”[详细] 1985年全国农民农业税交了47亿元,而民办教育16亿,供养五保户10亿,照顾烈军属5亿,文化卫生20亿,民工建勤义务工20亿,计划生育32亿,基层于部和脱产人员补贴70亿,乱收费40亿,总计257亿元。也就是说,农业税仅仅占农民负担的五分之一不到,同1957年的情况差不多。

1988-1991年,全国农民人均农业税从8.6元增长到10.5元,人均村提留和乡统筹费则由28.86元增长到44.55元,若加上乱收费、乱罚款等社会负担,1991年农民负担约为90元,农业税只占九分之一。 2000年的情况据专家测算,全国农民人均缴给国家的税约为45元,缴给乡村集体的费约为185元,用于各种达标活动的集资约为100元.合计330元,三者比例约为1:4:2。农业税只占农民负担的七分之一。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4000亿农业税仅仅是近60年农民付出的很小一部分,纷繁复杂的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才是农民的主要负担,也难怪民谣说;“头税轻,二税重,三税是个无底洞。” 2、1953-1985年统购统销,从农民手中至少拿走了价值58亿两黄金的财富 为了保证城市的粮食供应和稳定粮价,也为了给工业发展积累资金,1953年开始政府开始实行对粮食的统购统销,强制农民低价把粮食卖给国家,农民自己吃的粮食数量和品种也得由国家批准。国家以低于其实际价值的价格收购和出售粮食,而以高于其实际价值的价格将工业产品卖给农民,这就形成了“剪刀差”。 国家通过统购统销的“剪刀差”从农村拿走多少财富呢?据王锋博士统计,从1950年到1978年,国家从农业取得了5100亿元收入(按照当时的最低价格兑换成黄金相当于至少58亿两,至少相当于现在的49万亿人民币),平均每年176亿元;1979年到1994年,国家从农业提取了15000 亿元收入,平均每年937.5亿元。而90 年代以来每年“剪刀差”的绝对额都在1000亿元以上。而据袁瑞珍统计,1953-1985年统购统销过程中农民向国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对国家建设的贡献分析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对国家建设的贡献分析标签:农民;国家建设;资本贡献;劳动力贡献;土地贡献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主要表现为: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和降低成本、为非农产业提供充裕而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粗略估算,新中国成立后农民仅通过这三种方式为国家建设积累资金至少17.3万亿元。为回报农民,应进一步具体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政策,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对于新中国的创立和建设,对于推动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除了农业自身的贡献外,农民对国家建设的贡献尤其表现为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工业化建设提供资本积累的贡献、为非农产业提供充裕而廉价劳动力的贡献,以及为城镇化所提供的土地贡献。当然,和农业自身的贡献相比,这几项贡献都是在等价交换原则之外的,是“额外”贡献。下面我们主要对这三方面进行估算。 一、农民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所作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在提供农产品方面为国家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在1953—1986年,国家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暗税”方式为工业发展汲取了大量农业剩余。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对农业实行“轻税政策”,使得仅靠税收方式汲取农业剩余不能满足工业化建设的资本需求。同时,广大农民刚刚从旧社会重税压迫下解放出来,要求“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意愿非常强烈。为了稳定农民的情绪,同时也兼顾工业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用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方式汲取农业剩余就成了当时决策者的一个基本选择。“剪刀差”概念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30年代被介绍到中国,并针对中国的国情被发展和广义化。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剪刀差”是指在工农产品交换过程中,工业品价格高于其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其价值,由这种不等价交换形成的剪刀状差距。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国家工业建设逐渐从依靠农业剩余转向依靠工业剩余,但是,工业化究竟从农民身上汲取了多少农业剩余呢?这个问题曾引起过两次“剪刀差”研究热潮,但官方自始至终没有给出正式的数据。 许多学者在引用“剪刀差”去说明农民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贡献时,由于采用的理论依据和测算方法、口径不同,测算结果差异较大。严瑞珍等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理论,通过可比劳动法测算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认为从1953—1985年全国预算内的固定资产投资共7 678亿元,平均每年240亿元左右,大体相当于每年的“剪刀差”绝对额。[1]崔晓黎通过农产品(主要是粮食)国家统购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异,计算出1953—1984年农民的实际无偿贡献总额为 4 282.97亿元,如果减去农业税,农民通过牌市差价给国家的无偿贡献为2 323.14亿元。[2]温铁军曾引用国务院农业发展研究中心1986年的推算结果,认为

辉煌六十年 农业大发展——建国60周年章丘农业分析

辉煌六十年农业大发展——建国60周年章丘农业 分析 辉煌六十年农业大发展 ——建国60周年章丘农业分析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华诞。60年来,全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改变了昔日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用勤劳和智慧谱写了农村经济改革发展波澜壮阔的辉煌篇章。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沐浴改革开放的和煦春风,全市的农业发展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全市广阔的农村大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市的总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村经济总量不断提升,农村发展改革成效显著,农业投入逐年加大,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一、建国60年农业发展的基本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章丘市100万人民,经过60 年的艰苦奋斗,努力拼搏,全市农业落后的状况从根本上得以改变,农业生产得到巨大发展,农村面貌发生根本变化。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各项改革措施的全面实施,使农业和农村工作焕发出勃勃生机,取得了伟大成就。 (一)农业总产值从小到大,由弱到强 曾经我们的农业生产相当落后,农业产值很低。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了土地经营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农业生产发展很快,并且农业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由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向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多种经济结构转变。1949年全市的农业总产值仅为0.32亿元,2008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75.42亿元,增长234.7倍。其中,种植业总产值达到42.13亿元,比1949年的0.19亿元增加了41.94亿元,增长了220.7倍;林业总产值2.03亿元,比1949年的0.017亿元增加了2.01亿元,增长118.4倍;牧业总产值27.79亿元,比1949年的0.12亿元增加了27.67亿元,增长230.6倍;渔业产值为1.1亿元,比1949年的0.002亿元增加了1.098亿元,增长549倍。据测算,现在每两天的时间就可以创造超过1949年全年的农业生产总值。 (二)从粮食短缺到农产品供应极大丰富 曾经我们的农业生产能力很低,“种一满坡,收一破箩”。“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是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如果说国企是“共和国长子”,那么粮食生产则是共和国经济的“衣食父母”。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实行农业生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农业三十年的变化,可以用“天壤之别”来形容。特别是2004年以来,随着国家和省出台并落实一系列促进粮食生产的支农惠农政策,章丘市粮食生产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我市粮食生产不断迈上新台阶。三十年来,章丘市粮食总产于1979、1988和1991年分别突破30万吨、40万吨和50万吨大关。2008年粮食总产量

我国建国60周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我国建国60周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序言: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的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结束了旧时代一盘散沙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六十年,可谓弹指一挥间,同时,祖国大地的沧桑巨变,见证在每个人眼中。60年前的中国,饱经频仍的战火与无边的苦难;而60年后的今天,中国,正以一个世界强国的形象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以大国的傲气向世界人民展示自己单凭血肉之躯用双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与灿烂辉煌。 去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纪念。而从一穷二白到日新月异,新中国走过了不同寻常的六十年。我国建国六十周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可以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军事、外交五个方面来论述。 一、经济建设方面 初期,我国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重点加强重工业建设,奠定中国工业化基础。经济体制的改革从农村的改革,城市的改革这样点状的改革方式渐渐全面展开,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第一个五年计划被置顶并提前完成,长春第一汽车厂相继产出“解放”“东风”“红旗”牌国产车。改革开放后,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1992年从沿海城市到边境城市,再到15个内陆省会城市全面开放,中国改革开放总体格局形成。我国钢铁产量持续快速增长,在1996破亿,跃居世界第一。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增多,外商直接投资的科技含量增加,200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2.5万亿美元,连续17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2001年11月10日,中国顺利加入WTO。GDP年均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多。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1950年只有62亿元,2008年突破了6万亿元大关。外汇储备迅猛增长,2008年底达到1946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取得重大成就,首都机场和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青藏铁路和南疆铁路,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和杭州湾跨海大桥,贯通全国“西气东输工程”,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广东大亚湾、浙江秦山、江苏田湾的核电工程,还有涵盖江湖治理改造、铁路、海港、高速公路、城市改造、机场创建、能源建设各个板块,这些建设项目,都有重大深远影响,必将载入中国和世界发展史册。 总的来说,建国六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经过“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跨越式大发展,2009年全国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日本跃升世界第三位,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二、政治建设方面 1949年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和平解放。尤其在政治上,我国实行土地改革政策,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支持

历史应该铭记他们——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对中国发展的十大贡献

历史应该铭记他们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对中国发展的十大贡献 顾益康潘伟光沈月琴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5周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农村起步,逐步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从落后的农业大国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跃迁,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这一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农民作为中国社会最大的社会群体和改革的先行者,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5周年的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都应该铭记农民的功劳与贡献,都要感恩于农民的伟大创造。可以说,没有农民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的发展,没有农民群众的创造奉献,就没有今天中国的伟大崛起。只有实现农民更好更全面的发展,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农民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首创者 中国35年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条基本经验是坚持了市场化改革这一主线,渐进式地实现了从市场机制发挥补充性作用到基础性作用再到决定性作用的历史性的变革。市场化改革是农民首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是农民闯出来的,农民是改革的排头兵,也是改革的主力军。 (一)市场化改革的头一炮——“包产到户”的发明权是农民的。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长时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二元的发展体制。广大农民在高度集中的“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的体制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巨大的工农产品剪刀差的影响下,生活长期处于温饱难济的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的呵护下,来自农民脱贫致富的强烈内在冲动的包产到户,迅速在全国形成了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燎原之势,由此拉开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序幕。邓小平曾明确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随着包产到户为主的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农村经济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转型,由此引发了中国经济社会体制的历史性变革。可以说,农民的包产到户拉开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序幕。 (二)农村市场化改革催动了全方面的市场改革。回望历史,很显然,农村改革的极大成功,为城市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实践范本和成功经验。 一是在经济体制上,农村冲破“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框框,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把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开来,这就为城市企业从承包制到股份制的改革提供了实践路径;同时,自负盈亏、自主经营、机制灵活的乡镇企业竞争性的发展也倒逼国有企业经营体制的改革。 二是在经营方式上,实行家庭经营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为国营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和产权制度改革以及城市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参照经验。 三是在分配制度上,农村打破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

简述新中国建立六十年取得的辉煌成就

我爱你中国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外交教育小康社会 历史的风,吹过社会主义海面,吹走了落叶,带来了希冀,旭日东升,东方之红,新中国已走过滔滔六十载,在即将到来祖国母亲六十岁生日之际,华夏儿女,用不同方式纪念祖国母亲六十岁生日,用诗意般的韵味阐述我们对她的爱,歌曲一般的旋律表明我们的心,六十岁的记忆,六十岁的歌声,有过低迷曲调,也有雄壮高昂的旋律。中华儿女用青春和热血做画笔,来描绘这辽阔的画卷,以时间为纵线,以空间为横线,点缀历史长廊。让五星红旗飘扬在宇宙中,歌唱亲爱的母亲。做为儿女,我用自己的歌,送给母亲,祝她生快乐日。 建国六十年,成就辉煌: 1、经济建设方面:用不变价汇率计算,中国经济从1950年197亿美元到2007年3.3万亿美元,增长167倍,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13年就跨越10万亿元台阶,国家实力显著增强。全国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日本跃升世界第三位。在市场需求和国家宏观调整政策指引下,农业基础产业大发展,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和能源工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银河巨型计算机、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激光技术、以及核发电、风力水力发电、太阳能等进入应用领域,改造了传统工业产业。 2、政治建设方面:建国六十年来,中国人民彻底摆脱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真正当上了国家的主人。全国人大政协两会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中国妇女获得彻底解放成为社会半边天,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坚持“三个代表”思想,成为人民爱戴拥护为民服务的执政党。 3、科技文化建设方面:建国六十年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先进文化建设的原动力。【中国航天事业“两弹一星”取得长足进步,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这是著名“两弹”。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进入太空轨道,宣告中国进入航空时代。两弹一星被载入史册。经10多年努力,根据航天需要,我国成功研制了“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四种系列火箭,后又发展九种型号的火箭。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发射成功,2003年“神舟”五号乘坐杨利伟,开创中国航天新时代,2005年“神舟”六号将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航天员送上太空。2008年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名航天员乘载“神舟七号”圆满完成航天任务,迈出中国人太空行走的第一步,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和美国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嫦娥一号”是航天事业另一壮举,2007年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升空成为中国航天事业新的里程碑。】 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是社会的大变迁,1986年我国科学家启动中国学术网,1994年我国实现与国际联网的全功能连接,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一员,中国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1998年我国信息产业部成立,2005年中国网民总数突破一亿大关,居世界第二位。 国家实施《全面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2001年中国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取得成功。实现百年奥运,百年圆梦。让世界感受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提高,2008年中国又成功举办了奥运会,让世界为中国喝彩。 建国六十年来,我国解决了十三亿人口的温饱问题,用六十年时间把贫困人口从两亿减少到2000多万,基本上实现了民生小康。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表明,近25年来,全人类取得扶贫事业的成就中,67%应归功于中国,这是我们国家对

新中国的发展成就

新中国60年的发展成就 一、回首看历史 解放前夕,旧中国的经济已处于崩溃边缘,连年战争留下满目疮痍,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市场萧条,物价飞涨,失业现象严重,广大劳动人民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 1949年,中国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当时大部分人的生活仍维持在最低的生存水平上。面对这样的局面,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物价,安排就业,以安定人民生活。广大人民以主人翁的精神和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物质基础。这在发展生产稳定民心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对救民于水火的共产党充满了热爱和感激,对自己当家做主充满了自豪和热情。“一五”时期被称为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但是,由于已知的诸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没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扎扎实实的经济建设中去,人民生活几起几落,在温饱线上徘徊20年之久。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不会忘记,人民生活虽有改善,由于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市场供应匮乏,消费品供应不足,绝大多数商品都需要凭票证购买。正是在这个时期,整个世界经济突飞猛进,相比之下,中国经济以及人民生活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35倍 如今,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已30年,我省也同全国一样,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跨越和大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主体分配向个人倾斜,使城镇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到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29.45元,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与1981年相比,增长了35倍,26年间平均增速14.1%。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不断增加的,经历了“快速增长、高速增长、平稳增长”的过程,收入渠道实现多元化。 一是工资性收入仍是可支配收入主要来源,非工资性收入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虽然不断下降,但仍占60%以上,是家庭总收入的主要来源。2008年达到8677.27元,比1981年增加了8313.56元,增长了23倍。非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2008年达到36.2%。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增长及比例变化可划分以下几个阶段: 非工资性收入发展时期。1981年至1985年,由于经济体制尚处在起步阶段,城镇居民非工资性收入减少,收入仍以工资为主,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一直保持在90%—94%之间,变化甚微。随着其他收入渠道的拓展,家庭收入的多元化渐渐表现出来,非工资性收入比重逐年上升。

新中国60年来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60年来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历史: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交通运输方面成就很大: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共30多条,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使南北铁路贯通,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3万多公里。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无缝钢管厂等一大批工业企业建成。1957-1966年间的主要成就:建设大中型项目500多个。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成,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被发现并开采。新安江水库、上海港、兰新铁路建成。 1966-1976年主要成就: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南京长江大桥、胜利油田建成。 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成就:大秦铁路、安太堡露天煤矿、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上海宝山钢铁公司、大亚湾核电站等大型工程建成。 地理:结合地图掌握不同建设时期修建的铁路、公路的主要路线名称、起点及终点,经过哪些重要城市和省份。掌握主要大桥、港口、水库、水电站、油田等重大工程所在省份、位置及附近有哪些大城市和它们的特点。

政治: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不同时期的建设成就都是在前一阶段生产的基础上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虽然我国经济建设曾走了不少弯路,但从总体上看,成就和进步始终是主要的。 哲学:用矛盾的观点全面看待新中国取得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成绩是主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次要矛盾,即失误和错误方面。 新中国的建设成就证明: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也证明了党的路线、方针的正确性。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唯一标准的哲学道理。

新中国70年农民合作社发展进程探究

新中国70年农民合作社发展进程探究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合作社成为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利器。自1949年至今,农民合作社经历了70年的发展历程,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合作社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普遍生活贫困。新中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通过设立农村信用社和合作社等方式,帮助农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1950年,万县人民合作社成立,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农民合作社,标志着农民合作社在新中国的兴起。 2.大跃进时期农民合作社的迅速发展 1958年到1962年期间,我国实行了大跃进政策,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村合作社得到了 迅速发展。由于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加上农民积极参与,大批农村合作社迅速建立和 发展。河南省郑州市崔庄村合作社便是一个典型的案例,1958年在经过积极酝酿、筹备后,该村于1959年1月成立了“崔庄村合作社”,合作社管辖范围涵盖了全村的耕作和养殖业,为农民提供了必要的信贷和技术支持。 3.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破坏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停滞严重。农民合作 社的发展也受到了破坏,很多农村合作社停办或受到打压。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政府开始 重视农村经济建设,农民合作社逐步恢复和发展。 4.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崛起 改革开放后,国家深入推进农村经济的改革,农民合作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农 村合作社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1982年,国家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为农民合作社合法化提供了法律保障。随后,各类农民合作社不断涌现,如小额信用社、 果蔬专业合作社、茶叶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 础。 5.21世纪以来的发展新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合作社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农村合作社的规模越来越大,很多农村合作社已经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 三位一体的产业链模式,逐步实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另一方面,农民合作社的合作方式 也在不断创新,如采取联合兴办、产、学、研一体化和品牌联盟等方式,打破了传统的 “小散乱”格局,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

中国60多年经济发展与成就

中国60多年经济发展与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了六十华诞,这六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着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中期国家,人民生活从贫困迈向总体小康。中国从满目疮痍、积贫积弱到经济总量世界第三、人民生活迈向总体小康,从封闭半封闭到直接关系全球经济复苏……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惊人跨越,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今的中国已经告别贫穷,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中国的市场发展经历了四个不同时期: 一、对资本主义旧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7年)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留下了一个混乱不堪、生产力低下,贸易极不发达,商品极度匮乏的市场,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改善生活的强大需求。对旧市场进行改造,建立适应新体制要求的新市场,是摆在新中国建设者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着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私营工商业,逐步改造成为国营工商业,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利用、限制与改造的政策,使其逐步转化成为社会主义工商业。到1957年底,全国接受改造的商业达到188.9万户,占当时私营商业户数的比重达到82%,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基本完成和新中国商业发展的第一个历史时期的结束。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商业的建立与发展时期(1958-1978年)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商业与市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这一历史时期一直延续到1978年。在这一期间,虽然经历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对商业改革和市场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尤其是个体商业的发展,基本上处于被遏制状态,但总体上看,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商业和市场的发展仍然是快速的和稳步的。 三、市场快速发展时期(1979-2000年)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消费品市场发展速度空前加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

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建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面对千 头万绪的问题,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的国家建设之路。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许多跌宕起伏的历史事件,但以其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各位领袖的双手努力,在不断地变革和完善中,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与以往不同的发展之路。 一、政治建设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政权被迅速地建立起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国家的领 导力量,努力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各种重要的政治机构被建立,如政治局,人民代表大会,全国政协等。各位领袖积极推进新中国政治体制和国家权力的制约。决策权被逐渐的下放到地方一级的政府,从而创造出更为贴近人民的政治体系。建立新中国后,中国文化经历了巨大的革命,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国家主义和爱国主义,鼓励国人爱国、自尊、自信。这导致了整个国家热爱民族文化而不是西方文化,追求文化独立和领土完整性。 二、经济建设 新中国建立后,推进经济建设是重中之重。1949年,中国的经济仅仅是台湾岛的1/3,就连最基础的工业设施也非常落后。为了推进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的领 导人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其中包括成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推进工农业生产合作,并制定了国家的五年计划。在这五年计划内,中国成功地推进了国内的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大力发展科技,促进了国内经济的繁荣。 三、社会建设 新中国建立后,社会治理是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中国始终以人民为中心, 将社会建设提升到国家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新中国创造了不同于以前靠民主、科技和人才发展的教育、医疗系统,该体系积累了新中国和十三亿中国人民的智慧。中国对扶贫事业的重视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通过组织农民合作社和

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多年中,中国取得了许多伟大的成就,从经济发展到科技进步,从社会进步到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的崛起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一、经济发展 1. 经济增长速度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基础薄弱,面临着战争的破坏和贫穷的困扰。然而,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改革开放的政策,中国取得了世界上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之一。从1978年到现在,中国的GDP增长了数千倍,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2. 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关键。通过放开市场、吸收外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举措,中国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封闭的计划经济体转变为一个开放的市场经济体。

3. 扶贫攻坚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也大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1980年代,中国启动了规模空前的扶贫攻坚工作,使数亿人摆脱了贫困。中国的减贫成就令世人赞叹。 二、科技进步 1. 太空探索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自主完成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并且成功着陆月球,并计划在未来进行火星探测。中国的太空探索计划展示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雄心与实力。 2. 5G技术 中国在5G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全球5G领域的领跑者。中国的5G技术已经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认可和应用,加速了数字经济的发展。 三、社会进步

1. 教育事业 中国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普及政策,普及率大幅提高。中 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也跻身全球排名前列。 2. 城乡差距缩小 中国的城乡差距在逐渐缩小。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村地区也得到了更 多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四、国际地位的提升 1. 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合作、人文交流 等方式,促进了与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国家的合作与交流,提升了中 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2. 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改善了环境质量,保护了生态环境。中国的环境治理成绩也为国际社会所瞩目。

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

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 验 前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伟大的社会主义革 命和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关乎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在 这篇文档中,我们将回顾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 经验,探讨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就。 一、社会主义革命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社会经济落后的严重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坚定信仰并顺应历史潮流,选择了社 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革命成为中国的迫切需求,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二、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1.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打破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解放了生产力,这对农村经济 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2.工商业改造 在社会主义革命中,中国还进行了工商业改造,实行了社会主义公有制。通过国家的控制和管理,推动工业化进程,加大对农村经济支持力度,促进了国有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的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 3.文化教育改革 社会主义革命还包括了文化教育改革。通过普及教育、提高人民的文 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各类人才。此外,还进行了对传统文化 的批判与改造,推动着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迈进。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在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之后,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长期以来, 中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1.经济建设 中国在经济建设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通过实行计划经济、加大农田 水利建设、发展工业化等措施,中国的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一步推进市场经济改革,遵循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2.社会事业建设 中国在社会事业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巨大进展。通过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资,中国的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人民的生活水 平得到提高,社会稳定和和谐也得到了有效维护。 3.科技创新 中国在科技领域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通过加大科研投入,优化科研 环境,培养人才,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在许多重要领域,中国科技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四、结语 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丰富,取得 了重大成就。这不仅为中国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宝贵 的借鉴和经验。中国将继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构 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建国60年来中国新农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建国60年来中国新农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陈锡文: 非常感谢各位来参加发布会,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中国的农业农村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很多情况大家都比较清楚,比如说粮食的总产量,建国1949年粮食总产只有1260亿斤多一点,到现在达到10570亿斤,增长的幅度非常大,所以农业的发展从根本上保障了全国人民的温饱,实现了从温饱不足跨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转变。农民的人均收入60年来也有非常明显的增长。当然,建国初期统计的情况还不是很健全,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大概建国初期农民人均纯收入一年60元左右,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61元,增长速度非常明显。所以农业农村的发展一方面改善农民的生活,更重要是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全国人民的生活改善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今天我们讲的题目是“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就”,这个过程大家都比较清楚。 陈锡文: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其中当然包括农业和农村问题。如果现在有机会大家回去看一下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大家会发现,建议中关于农业农村这部分标题就叫做“积极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从2005年年底开始中国农村就喊响这么一句话,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这里我想做一点说明,这不是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不久,党中央、国务院曾经多次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根据我们现在查找到的资料,至少在195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这个章程是当时为了引导农民举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通过审议这个章程的时候,中央领导同志就指出,说这个章程就是指《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这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的法规。到了1960年,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196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农业发展纲要》。当时主管农村工作的谭震林副总理向人民代表大会介绍这个《纲要》的时候就指出,这个纲要是一个群众性纲领,它能够调动最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来发展我国的农业,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从那以后党的很多重要文件多次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5年10月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与以前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当然,由于各种条件的变化,这次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特殊的背景条件。以前提出社会主义新社会,

新中国的建设成就

新中国的建设成就 一、考点梳理 一.经济建设 1.1950-1952年,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了土地主人,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为国家工业化准备条件。 2.1952-1957年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3.1953-1956年,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开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1956-1966年,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自给,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5.改革开放时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开始富裕起来,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的活力;设立经济特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 例:【浙江嘉兴卷】1956年,中国可能出现的景象有( ) A.第一辆国产汽车在欢呼声中缓缓驶出工厂 B.收工后的农民在集体食堂里吃着“大锅饭” C.上海繁华的南京路上到处能够看到大字报 D.全国城乡炼铁炉星罗棋布,炉火日夜不熄二.民主与法制建设 1.新中国成立之前,建立中国革命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这一科学构想的指导下,中国政府成功收回香港、澳门的主权,建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三、祖国统一大业 1.1951年实现西藏和平解放。 2.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设立了各级少数民族自治机构。 3.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例:【内蒙古呼和浩特卷】我国政府用“一国两制”的构想解决港、澳、台问题,主要是考虑了①三地的现状②三地的历史③三地与大陆的差异④大陆的社会主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四.国防建设 1.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和空军从无到有发展起来,成为保卫祖国领海和领空的钢铁卫士。2.1966年,中国组建导弹部队,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不断发展壮大,具有较强的战斗力。例:【四川乐山卷】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解放军确立了科技强军的战略。其目的是A.组建导弹部队B.进一步提高军队现代化程度C.永葆人民军队本色D.完善设立新兵种五.外交成就 1.20世纪50年代: (1)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周恩来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间关系基本准则。

农民对新中国的十大贡献

农民对新中国的十大贡献 蔡建武 在和一些乡村干部接触中,经常有些农村基层干部会对我说:现在国家对农民太好了!表现出疑惑和不大理解。我总会简要地向他们作些解释。主要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问题主要是农民问题。农村、农业、农民问题解决的好坏,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并讲农民对国家和社会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走到现在,不统筹城乡发展,不改变农村、农业、农民的落后状态,不尽快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和地区差别、贫富差别,那么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就无法继续推进,社会就可能动荡。因此,国家对农民无论多么好都是不为过的。以及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村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开辟农村市场也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道理。 一、对建立新中国所作的巨大牺牲和贡献 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带领中国人民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28年的浴血奋斗,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回顾28年的战斗历程,农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所作出的贡献和牺牲是巨大的。一是我们的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是由农民组成的。在旧中国,农民遭受“三座大山”的残酷压榨,他们渴望有自己的土地,能过上“吃得饱、穿得暖,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生活。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打土豪分田

地”的政治口号,使他们认定中国共产党是为穷人谋利益的党,只有跟共产党闹革命,才能翻身得解放。因此中国农民在战争年代,源源不断地补充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中来,前仆后继,不怕牺牲。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仅江西兴国这个仅有20来万人的小县就有8万儿郎当红军,工农红军从江西苏区开始长征时是30万大军,到达陕北时仅余3万人,这中间途经各省时还有不少穷苦农民加入到红军中来,毫不夸张地说,长征途中牺牲的红军官兵在30万人以上。据有关资料显示,建国后全国各级登记有姓名的革命烈士共有176万人,其中建国后登记有姓名的革命烈士兴国县就有二万五千人,整个江西省则有二十五万多人。还有无数无姓名的革命先烈,这些先烈我认为至少有90%是农民,可以说没有千百万革命前辈和无数革命烈士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有新中国。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新中国的建立;二是农民不仅是参军参战,而且积极拥军支前。陈毅元帅曾说过淮海战役胜利是山东农民用小车推出来的。山东沂蒙山区的红嫂用乳汁喂八路军伤员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我这里讲一个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西北战场的令人落泪的真实故事:1947年3月18日晚8时,毛泽东主席率中共首脑机关主动撤离了延安。19日,国民党胡宗南部占领了延安。为了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安全,以彭德怀为首的西北野战军决定在沙家店伏击国民党军整编36师。为了保障战争的胜利,陕北的贫苦农民倾其全力支援我军作战。民兵封锁道路、埋设地雷、组织担架队,老人、妇女和孩子们把家里能吃的南瓜土豆都拿了出来。担架队有个叫金有发的青年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