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材分析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材分析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材分析

(总5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材分析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是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一、主要内容

本单元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平均数,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在第一小节学习的平均数是统计的一个重要概念。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见下图)。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作用,并能够用自己的语音解释其实际意义。

2.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4.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实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能根据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1、注重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

3、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4、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5、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6、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三、内容安排特点

1.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学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教材在习题中安排了不少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统计意义的题目。例如,例1,例2,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第6题。这些题目并不单纯是计算平均数,更多是运用平均数的统计含义来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时要注意体现这一点。例如,坐公共汽车时,身高在110厘米以下的儿童可以免票,这里的“110厘米”就是根据某一年龄儿童的平均身高得到的,体现了平均数在制定政策中的作用。又如:例2通过用两队的平均成绩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合适。

在统计中,平均数的优点是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它也有自身的缺点──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针对这一缺点,教材在练习二十三第6*题以选做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有所体会,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特点的全面认识。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画法。

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了较多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已经积累了大量统计知识,会看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所以,教材在编排上注意突出复式条形统计图便于直观比较两类事物的特点。例如,在例3中引导学生画出复式条形统计图后,马上组织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接下来,在后面的几个问题中,进一步凸显复式条形统计图便于比较这一优势,进而从更高的角度让学生加深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特点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此外,教材还在例题和做一做中呈现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3种画法,帮助学生了解统计图呈现方式的多样性。

《营养午餐》教学设计

甘泉县第一小学课题组李丽

学习目标:

1.了解健康常识,知道吃好午餐的重要性;

2.会用专家的建议正确地分析午餐菜肴中营养成分,能设计调配科学、合理的午餐食谱;

3.懂得科学、合理营养饮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学习重点:

能合理地调配午餐食谱,对学生平时不正确的饮食习惯有所改变。

学习难点:理解“不低于、不超过”的含义。

学习准备:整合课件,电脑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轻松导入

(1)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每个人都离不开吃。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精美的菜肴图片想和大家一起来欣赏。(出示菜肴图片)

(2)你平时都喜欢吃什么菜

(3)你昨天中午吃了什么你认为自己吃得科学、合理吗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回小小营养师。

二、小小营养师

(一)分析菜谱

1.叮叮餐厅推出10款最新菜款,欢迎您的光临。(课件出示)

2.这些菜可以进行如何分类(肉类和菜类或荤菜和素菜)

3.这些菜中,哪几种你们最喜欢吃

(二)初次点菜

1.让学生按照个人喜好,任点三个菜

我们就来做一回小小点菜员吧。请你们从这份菜谱中点出自己最爱吃的3道菜来,你想吃什么就尽情点什么。好,现在开始,看谁能当好小小点菜员。

2.点完三种菜后,请同学们算一算自己所点的菜热量和、脂肪和、蛋白质和各是多少。(填入表格中)。

请三名学生汇报不同的菜谱(菜式热量总和很低、脂肪总和很高和合理的菜谱各一份)。

你对他们所点的菜有没有意见同学们的话说得有道理吗

(三)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营养专家是怎么说的

1.出示专家建议。让学生阅读饮食与健康(专家建议)。(课件出示)

2.让学生结合实际说说“不低于”和“不超过”的具体含义。

师:看了营养专家的话,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我们知道:10岁左右的儿童从每餐午饭中获取的热量应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不超过50克。(生边说师边板书:热量应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不超过50克)

师:其实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有很多,但最基本的是热量和脂肪。

师:营养专家说的“热量不低于2926千焦”中的“不低于”是什么意思“脂肪不超过50克”中的“不超过”又是什么意思

3、师:按照专家提供的这两条基本的营养标准,每个同学都检验一下,看看自己刚才点的菜符不符合这两条营养标准。跟同桌同学谈谈自己点的菜为什么符合或为什么不符合标准。

(四)合理调配

师:那么,你们觉得怎样配菜容易达到这两条标准呢请各小组讨论解决这些问题:(课件出示)

(1)如果三道菜点的全是荤菜,热量和脂肪都能符合标准吗(热量能符合标准,但脂肪不符合标准。)

(2)如果三道菜点的全是素菜,热量和脂肪都能符合标准吗(脂肪能符合标准,但热量不符合标准)

(3)怎样配菜才容易使热量和脂肪都符合标准(荤素搭配容易使热量和脂肪都符合标准。)

师板书:搭配

师:同学们真聪明!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科学、合理的配菜方法。现在就

请同学们重新搭配这些菜,使它符合营养专家所说的两条标准。标准是:科学、合理

(三)选五个不同搭配上台演示。介绍自己的菜式

哪一种搭配获取的蛋白质最多

(四)对于班上偏胖或偏瘦同学的饮食习惯,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师:同学们,不科学的饮食一定会对身体造成不良的影响。我们在选择食物时,不能只想着好吃,也要进行合理的搭配,让我们吃得更合理、更科学,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康。因此,老师建议你们:在日常饮食中要克服偏食、挑食、厌食的不良习惯,可以做到吗

三、全课总结

1.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本节课的学习对你有什么帮助或启示

《营养午餐》教后反思:

本节课围绕午餐营养问题设计相应的数学综合实践应用活动,组织学生调配符合营养标准的午餐,组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活动等方式。一方面使学生综合应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观念也从纯粹按自己的喜好点菜到考虑到菜式的科学与合理性,有效促使了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饮食的习惯。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材分析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材分析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是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一、主要内容 本单元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平均数,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在第一小节学习的平均数是统计的一个重要概念。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见下图)。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作用,并能够用自己的语音解释其实际意义。 2.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4.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实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能根据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1、注重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 3、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4、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5、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6、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三、内容安排特点 1.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学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教材在习题中安排了不少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统计意义的题目。例如,例1,例2,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第6题。这些题目并不单纯是计算平均数,更多是运用平均数的统计含义来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时要注意体现这一点。例如,坐公共汽车时,身高在110厘米以下的儿童可以免票,这里的“110厘米”就是根据某一年龄儿童的平均身高得到的,体现了平均数在制定政策中的作用。又如:例2通过用两队的平均成绩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合适。 在统计中,平均数的优点是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它也有自身的缺点──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针对这一缺点,教材在练习二十三第6*题以选做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有所体会,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特点的全面认识。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画法。 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了较多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已经积累了大量统计知识,会看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所以,教材在编排上注意突出复式条形统计图便于直观比较两类事物的特点。例如,在例3中引导学生画出复式条形统计图后,马上组织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接下来,在后面的几个问题中,进一步凸显复式条形统计图便于比较这一优势,进而从更高的角度让学生加深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特点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此外,教材还在例题和做一做中呈现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3种画法,帮助学生了解统计图呈现方式的多样性。 《营养午餐》教学设计 甘泉县第一小学课题组李丽 学习目标: 1.了解健康常识,知道吃好午餐的重要性; 2.会用专家的建议正确地分析午餐菜肴中营养成分,能设计调配科学、合理的午餐食谱; 3.懂得科学、合理营养饮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学习重点: 能合理地调配午餐食谱,对学生平时不正确的饮食习惯有所改变。

小学数学说课稿(课型)《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说课稿(课型)《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材分 析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材分析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是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一、主要内容 本单元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平均数,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在第一小节学习的平均数是统计的一个重要概念。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见下图)。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作用,并能够用自己的语音解释其实际意义。 2(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4.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实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内容安排特点 1(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学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教材在习题中安排了不少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统计意义的题目。例如,例1,例2,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第6题。这些题目并不单纯是计算平均数,更多是运用平均数的统计含义来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时要注意体现这一点。例如,坐公共汽车时,身高在110厘米以下的儿童可以免票,这里的“110厘米”就是根据某一年龄儿童的平均身高得到的,体现了平均数在制定政策中的作用。又如:例2通过用两队的平均成绩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合适。 在统计中,平均数的优点是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它也有自身的缺点??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针对这一缺点,教材在练习二十三第6*题以选做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有所体会,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特点的全面认识。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画法。 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了较多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已经积累了大量统计知识,会看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所以,教材在编排上注意突出复式条形统计图便于直观比较两类事物的特点。例如,在例3中引导学生画出复式条形统计图后,马上组织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接下来,在后面的几个问题中,进一步凸显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分析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102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是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平均数,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在第一小节学习的平均数是统计的一个重要概念。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纵向、横向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进行简单的类推分析。 -可编辑修改-

教学建议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强化平均数计算的方法。 2.体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丰富其呈现形式。 3.结合实际问题,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课时安排 建议4课时。 教案A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平均数(1):教材第90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妹妹有8个苹果,姐姐有12个苹果,姐姐给妹妹几个苹果,姐姐和妹妹的苹果才能同样多? 生:从姐姐那里拿出2个苹果给妹妹,两人的苹果就一样多了。 师:每人都是多少个? 生:两人都是10个苹果。 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 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怎样计算平均数?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二、新课教学 出示教材第90页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可编辑修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说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说课 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统计。教材首先呈现了需要男生和女生进行套圈比赛的场景,由此提出计算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的问题,引出平均数的概念。然后,教材通过例1给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包括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等概念,并说明用除法可以计算平均数。接着,教材通过例2介绍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练习,以帮助学生巩固对平均数的认识和理解。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等基础知识,并且已经接触了简单的统计图表和平均数的概念。同时,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但是,由于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 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和实践能力。 4. 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探究的欲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五、教具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纸制统计图表; 3. 计算器。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导入的方式,呈现一个套圈比赛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哪个组套得准一些。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比较每个组套中的个数,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概念。 2. 学习新课: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平均数的概念。首先,引导学生认识总数量和总份数的概念,并说明用除法可以计算平均数。然后,通过例题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最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学会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 练习巩固: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练习结束后,进行集体订正,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4. 课堂小结:通过回顾总结的方式,让学生再次明确本课学习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全部课时教学设计共4课时

1

设计意图: 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 环节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体会移多补少的方法。 师:请大家动脑思考,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师:大家有想法了吗?看来很多同学都有思路了。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你的想法。 师:老师发现各个小组已经达成了共识。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师:听明白了吗?为了让你们理解的更清楚,老师带来了磁扣。请把你的想法操作给大家看一下。 师:大家看清楚了吗?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水瓶? 师:这位同学真棒!看似一个简单的动作,但非常巧妙解决了我们的问题。(边课件演示边说)像那位同学操作的这样,移动多的补给少的,使得原来不相同的几个数变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可以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2.“求和平分”的方法 师:还有哪个小组用这种方法解答的?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师:谁看懂这个方法了?你能说一说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吗?(边听边板书算式)师:咱们同学真是聪明,想到运用以前学习的平均分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 3.对比异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师:刚刚我们一起探索出了两种方法,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求和平分,目的都是相同的,就是要把原来不同的数几个变得同样多,这个同样多的数就叫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师:比如这里13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大家一起说,我把它写下来。 生说师板书:13是14、12、11、15这四个数的平均数。 师:所以,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它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它只是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设计意图: 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环节三:归纳积累实践应用(随堂检测) 1.计算 2.判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2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精品教案 一、单元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平均数、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和复式条形统计图。 2.地位与作用: 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进行简单的类推分析。 三、课时安排:建议用4课时进行教学。 第1课时平均数(1) 教学内容:教材P90例1,完成P92“做一做”,P93“练习二十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经历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 3.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及体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提出问题。

师:(出示两杯水)大家看,这里有两杯水,这一个杯子里的水是400g,另一个杯子里的水是600g,你能想办法在水的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让两个杯子里的水变得同样多吗? 【预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想到以下两种办法: 预设1:将装600g水的杯子里的水倒100g到装400g水的杯子里。 预设2:先将水合起来再平均分。 2.揭示课题。 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1)]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P90的主题图。 师:为了保护环境,环保小队的同学们利用周末收集了很多矿泉水瓶,请大家仔细观察,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图中的数据,说明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每个人收集的数量是多少,谁最多,谁最少,请学生汇报。 【预设】预设1:横轴表示数量,纵轴表示姓名。 预设2:学生可能会说出每人收集的个数,也可能会说出小明收集得最多,小亮收集得最少。 (3)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他们每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吗?(不一样多)(4)师:你能想办法让每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一样多吗?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1)师:下面请4人小组合作,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 (2)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成员说一说。 3.小组汇报,交流算法。 (1)“移多补少”求平均数。 ①师: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呢? 学生在练习纸上画一画,移一移,直观地看出平均数。 【预设】学生可能会边操作边说“小红给小兰一个,小明给小亮两个,这时候他们4个人矿泉水瓶的数量就一样多了,都是13个”。 ②师: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矿泉水瓶给小兰?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四年级数学第8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材内容说明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材内容说明 (一)单元教育目标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白己的语言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通过实例,认识条形统计图,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地表示数据。 2、能探索分析解决求平均数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求平均数问题,并尝试解释方法的合理性。 3、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调查表,经历整理描述读书人数和用计算器估算读书字数的过程,获得估算的活动经验。 4、在用平均数和统计图分析、描述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统计表、统计图来表述和交流. (二)单元教材说明 本单元内容是学生在第一学段经历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会用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一方格表示一个单位)表示统计结果,初步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信息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认识单式条形统计图,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单元最后安排了“读书调查”的综合与实践活动。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统计量,《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总个数所得的商。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

行不同数量之间差别的一般比较.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年龄等等.所以本单元把平均数贯穿在每一课的数学活动中。 “认识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套教材借助统计图直观表示数据的特点,让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认识统计图的特征,学会用统计图表示数据. 本单元共安排5课时。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2023年人教版《优秀生教案》小学数学4年级下册教案第8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第8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掌程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统计图表和平均数理性地分析问题,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实际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能从图表数据中发现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简单统计图表的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习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认识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分析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会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 2.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使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统计图表的补充、对数据的分析,进一步认识统计的作用,掌握分析数据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法与学法 统计知识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对生产生活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本单元的教学中,首先通过让学生补充复式条形

统计图,进步加强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再引导学生对统计图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对统计的结果进行恰当的判断和预测,体会统计知识的重要作用。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和动脑思考,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分析中的意义。 课时安排 本单元建议用3课时安排教学。

第8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第1课时平均数(1)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整理的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篇1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85页--93页。 一、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要求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可使用计算器)。 2、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如调查、试验、测量)收集数据。 3、认识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 4、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5、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 6、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二、单元内容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第一学段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会用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一个方格表示一个单位)表示统计结果,初步体会运

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信息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认识单式条形统计图,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单元安排了“读书调查”的综合与实践活动。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统计量,《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总个数所得的商。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数量之间差别的一般比较。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年龄等等。所以在本单元把平均数贯穿在每一课的数学活动中。 “认识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借助条形统计图直观表示数据的特点,让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认识统计图的特征,学会用统计图表示数据。 本单元在教材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把读统计图、统计表贯穿于统计学习的全过程。 现实生活中,学会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和分析信息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统计图和统计表也是人们用来描述和表达数据信息常用的、重要的方式。本单元注意用统计图、统计表呈现问题情境的同时,把读统计图和统计表,交流到的信息,贯穿在统计初步知识学习的全过程。这样进行的数学活动,把过去“讲统计图”和“教作图”变为学生的自主读书、观察和感悟,使学生既掌握了统计知识,又培养了自主学习、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学情分析:

条形统计图单元教材分析

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单元教材分析 吴忠市利通区马莲渠中心学校周潞琴 目录: 1.说知识结构 2.说课标 3.说教材 4.说编排特点 5.说例题及教学建议 6.教学方法思考 一、说知识结构 统计量平均数 统计 统计图表

二、说课标 《标准(2011) 》对“统计与概率”部分内容做了较大调整,第一学段主要是学会分类,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第二学段正式学习各类统计图。根据这种内容结构的变化,教材在修订时,从第二学段即本册开始学习条形统计图,将原来分做在一、二、三年级的条形图内容合起来进行认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会用条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能根统计图回答并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新的统计知识。 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会用简单的方式(图画、文字、表格等)来描述数据了,所以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引入新知的教学。如 例1,教材先让学生自己表示出北京市2012年8月的天气情况。由此呈现统计表、画圆圈的象形图等表示方式,在此基础上给出条形图。通过条形图 与象形图的对比,让学生感受条形图的优点;再通过条形图与统计表的对比,让学生体会统计图与统计表各自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数据分析观念可以从三方面来体现: 一是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二 是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描述数据;三是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本册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探究体会以1代多的必要性,学会根据数 据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描述方法。如教学以1代2的条形图给出一些数据,让学生在1格表示1和1格表示2的条形图中选择一个进行表示,切身体 会在数据比较大时, 用以1代多表示的好处。例题后面的问题和习题中的提问,则不时地启发 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以1代1、以1代2或代5比较合适?使学生明白以1代几要根据具体数据来确定。此外,在练习中还注意体现开放性和灵活性,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说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统计里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收集数据、分类整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学习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之前,学生们已经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例如:计算班级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条形统计图的学习则进一步拓展了学生对统计图的认识,让学生学习到用图来表示数据的方法,并且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 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根据统计图正确分析数据。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够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预测和决策。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图表、练习纸等。 五、学具准备:学习用具、彩笔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数据,例如:班级学生的平均身 高、平均体重等,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请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需要用到平均数的例子,并提问:“你 们知道这些数据的平均数是怎么算的吗?”引出本课的主题。 (二)学习新课 1.学习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通过实例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例如:有5个数,它们的和是100,平均数是20,那么这5个数分别是多少?引导学生列出这5个数的和等于100,平均数为20的算式,并从中得出这5个数 的值。 2.学习条形统计图 通过实例展示条形统计图,让学生了解这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例如:这张统计图展示了什么内容? 每个项目的具体数据是多少?最高和最低的数据分别是什么?根据这些数据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并让学生通过练习来掌握如何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 图。 3.综合练习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例如:某班学生的数学成绩统计表,让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求出平均分、绘制条形统计图,并回答相应的问题。 通过这个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4.小结与作业布置 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完成。作业内容包括:复习本课所学内容、完成一些有关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的练习 题、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据并计算其平均数等。 七、教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问题的本质,并鼓励他们积极参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

认真分析新教材不难发现,教材其实没有把“平均数”这一概念解释得十分深奥,也没有让我们把“平均数”的所有特点向学生作详细的介绍,更没有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所有特征。 首先来看例1,教材呈现了全队小朋友收集矿泉水瓶的统计办法。显然教材选用这样的统计材料和这样的统计图,目的有以下三点。其一是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就在我们身边。其二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空瓶,也就是让学生经历“平均数”是怎么得来的过程。其三运用平均分的思想得到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样的编排不但加强了学生的统计意识,而且使学生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经历了得到“平均数”的过程。 再看例2,教材安排了一幅情景图和两个小朋友关于两队队员踢毽个数的对话及两张简单统计表。我们不难看出教材是通过两个学生的对话,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的大小会受到每个数据的影响,但是个别数据不能代表整体情况。其核心是让学生真正感悟到“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最后看例3,通过给某地区做城乡人口复式统计表,分别完成该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思维的矛盾,进而激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纵、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1.平均数。 2.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重、难点设置: 重点:“平均数”的意义、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会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难点:平均数的意义,纵、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 教材把“平均数”编排在统计中进行教学,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统计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四年级学生的统计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而用统计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数”需要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而正是由于受到这两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学生在第一阶段学习了较多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经历了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的过程。因此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应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讨论和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进而从更高的角度认识统计图和统计量,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 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 判断。 4.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8单元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认识平均数说课稿

《认识平均数》说课稿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必修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本课时的教学包含两部分,即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移多补少”得到的虚拟数,应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应该让学生首先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2)学情分析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了解学情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我们在课前一定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学情设计教学,以学定教,使学生在课堂上切实取得进步和发展,真正实现有效教学。教学时教师应以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平均数”意义的过程,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重点、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是教学的难点。 (5)教法、学法 教法: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实际生活,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学法:使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数学,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的,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 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6)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课一开始,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让学生把现有笔筒里的笔通过“移动”达到同样多,从而揭示课题“认识平均数”。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来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都参与体验、搜集、经历“移多补少”的过程,从中找到合理的“移动”方式,这样自然地引出课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8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分析素材新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8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分析素材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进行简单的类推分析。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从而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等等。 平均数是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及除法运算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如把12块糖平均分给3个孩子,平均每人分得4块,这个“4块”是每个孩子实际分得的数;如果说3个孩子一共有12块糖,平均每个孩子有4块,这个“4块”就是平均数,因为不一定每个孩子都有4块糖。 本单元的另一个内容是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并继续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 本单元教材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2.教材编排特点 (1)突出平均数的意义。 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对平均数的处理,更加突出其统计意义,具体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部编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18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教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平均数》。下面我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不妥之处,恳请各位教师指正。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平均数是人教版义教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是“统计与概率”中的基础部分。统计中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与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也常用于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与分析,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这里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平均数是在学生已学习理解了平均分与除法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认识掌握平均平均数能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平均数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经历认知平均的探索过程,培养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数据,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在认识平均数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作用,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兴趣与学习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用,运用平均数相关知识进行简单数据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核心理念是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下的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材分析

数学四下《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材分析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是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一、主要内容 本单元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平均数,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在第一小节学习的平均数是统计的一个重要概念。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见下图)。 |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作用,并能够用自己的语音解释其实际意义。 2.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4.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实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内容安排特点 ! 1.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学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教材在习题中安排了不少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统计意义的题目。例如,例1,例2,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第6题。这些题目并不单纯是计算平均数,更多是运用平均数的统计含义来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时要注意体现这一点。例如,坐公共汽车时,身高在110厘米以下的儿童可以免票,这里的“110厘米”就是根据某一年龄儿童的平均身高得到的,体现了平均数在制定政策中的作用。又如:例2通过用两队的平均成绩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合适。 在统计中,平均数的优点是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它也有自身的缺点──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针对这一缺点,教材在练习二十三第6*题以选做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有所体会,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特点的全面认识。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画法。 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了较多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已经积累了大量统计知识,会看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所以,教材在编排上注意突出复式条形统计图便于直观比较两类事物的特点。例如,在例3中引导学生画出复式条形统计图后,马上组织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接下来,在后面的几个问题中,进一步凸显复式条形统计图便于比较这一优势,进而从更高的角度让学生加深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特点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此外,教材还在例题和做一做中呈现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3种画法,帮助学生了解统计图呈现方式的多样性。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分析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内容 教材第90~102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是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平均数,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在第一小节学习的平均数是统计的一个重要概念。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纵向、横向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进行简单的类推分析。 教学建议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强化平均数计算的方法。 2.体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丰富其呈现形式。 3.结合实际问题,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课时安排 建议4课时。 教案A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平均数(1):教材第90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 / 18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妹妹有8个苹果,姐姐有12个苹果,姐姐给妹妹几个苹果,姐姐和妹妹的苹果才能同样多? 生:从姐姐那里拿出2个苹果给妹妹,两人的苹果就一样多了。 师:每人都是多少个? 生:两人都是10个苹果。 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 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怎样计算平均数?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二、新课教学 出示教材第90页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 (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 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小结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14+12+11+15)÷4=13(个)。 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教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预设:(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 (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 (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2 / 1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