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依赖心理_依赖心理产生的原因_依赖心理的危害

依赖心理_依赖心理产生的原因_依赖心理的危害

依赖心理_依赖心理产生的原因_依赖心理的危害
依赖心理_依赖心理产生的原因_依赖心理的危害

依赖心理_依赖心理产生的原因_依赖心理的危害

依赖心理的定义

依赖心理指的是这样的一种情况:个体出于自己无法选择的关系之中,被迫做违心的事,虽然他也讨厌被迫行事的方式。健康的、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具有选择性的,这种选择性能使人得到友爱及独立性。而只要存在着心理上的依赖性,就必然不会有选择,也就必然会有怨恨和痛苦。一旦你觉得需要别人,离不开别人,你便成了一个脆弱的人。也就是说,如果你所需要的人离开了你、变了心,那么你就感到被人抛弃,茫然不知所措,精神极为痛苦,甚至崩溃。依赖别人如父母、师长、领导、朋友等的人,会把别人看的比自己重要,期待着别人的安抚与赞许,会自觉不自觉地迎合别人的意愿说话、做事,以取悦对方,而将自己置于依附的地位,这样就丧失了自我,事后会感到怨恨,心中不平,而不如此又感到内疚和不安。

依赖心理产生的原因

教育失当引起的心理依赖

在精神上受到抚慰会给人一种美妙的感觉,因为人性化总有它的弱点,如怕承担责任、愿意受到保护、贪图安逸等。人有能力不及和脆弱的时候,需要一个"权威"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其出谋划策,并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负责。这一点在孩子身上极为突出。孩子是软弱的,他们需要家长及老师的保护和指导。在孩子眼中,家长尤其是老师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们的批评和赞许都是至关重要的。孩子为了得到老师、家长的赞许而做某些事,这是对儿童进行教育、培养的契机,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必然过程。我们所要提醒的是,教育培养儿童的过程中,不要忘记了独立性的培养,一味地教育孩子听话、学乖,会抑制独立性这一可贵的品质。孩子在生活中别人的接受和赞许胜过自我的独立;人与人的交往中是一种从主从关系、依赖关系。

自卑心理产生的依赖

有些人有较重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如知识平乏、能力不强、笨嘴笨舌。因此在与人交往中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配角位置,心甘情愿地接受别人的支配。当然在依赖中也得到了某些好处,如不再孤单,感到了有了"靠山",自己的一些行为(为迎合他人而做)受到赞扬,这些对自卑的人是非常有诱惑力的。代价是丧失了自我的独立性以及由于屈从而引起的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孩子依赖心理的表现

表现1、害羞

让妈妈头疼的是每次家里有生人来,女儿点点总是显现出六神无主的样子;那么小的人儿,显出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好静不好动,每次到朋友家里串门,她会一路吵着"不去",即便是到了目的地,也像被钉在地上一样就是不进人家的家门。

儿童心理分析:

由于孩子的天生气质决定的。例如像妞妞就属于内向型的孩子,比较不爱动,胆小害羞,而且适应性差,对于新事物或陌生人,经常采取拒绝的方式,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比较容易显示不愉快的心情。

由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问题。一些父母的性子急、对孩子缺乏耐心;对孩子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对孩子指责、约束过多等。有的家庭是爷爷奶奶带孩子,他们总是陪伴孩子玩,为了安全起见,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使得孩子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变得胆小、害羞、依赖性强。还有的父母经常采用惩罚、体罚、恐吓等方法教育孩子,对于一些敏感、情绪不稳定的孩子来说,会使孩子的神经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变得胆小、孤僻。

作为家长平时要认真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了解他们的气质,并运用正确的教养方法引导孩子,孩子就会变得活泼大方、开朗乐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表现2、缠人

独生的儿童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容易产生缠人、磨人的坏习惯。比如:吵着要你帮他找玩具,帮他找出来了,玩了不一会儿,他又丢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绒线当球踢;你写东西他也要写,给了纸、笔还不干,又要抢你手中的笔等等,很容易让家长恼火。

儿童心理分析:

1.是缺乏感情的表现。我们可以从婴儿的行为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婴儿啼哭,不光光是因为肚子饿的原故,有时看到大人从他身边走过来却不抱他,也会哇哇哭起来,目的是引起你的注意,要你赶快抱他。这是一种感情需要。儿童缠人也出于同样的道理,问你要东西、跟你捣乱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你注意他,和他交流感情。这种心理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当有人陪、有事干的时候是不会磨人的,当他东张西望不只做什么的时候,就会来找你的麻烦了。

2.是一种心理依赖。有个性、活动能力强、会玩的孩子较少磨人。相反,过于娇生惯养,样样都由父母安排停当,会使孩子养成离开父母就无法生活的习惯。这种依赖性反映在情绪上,就是围着父母胡搅蛮缠,甚至被父母骂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反而安稳了。这种情况正是儿童行为不独立、内心情绪不安定而采取的一种发泄。挨骂挨打反而转移了焦虑,被动地稳定了情绪。这就许多家长常说的孩子是贱骨头,好说歹说不行,骂一顿到舒服了。同时越是自卑的儿童越容易缠磨大人。

3.家庭成员的态度不一。请注意孩子专找宠爱他的人缠,也专找态度暧昧、容易妥协的人缠,因为经验证明,他们总是在责骂之后满足他的要求。所以要分清情况分别对待。

要从根本上纠正还取决于对儿童个性的培养。缠人表示孩子缺乏自立、情绪不定,改变这种个性的根本出路,是不要过分保护孩子,而应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多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尊重他的选择。这样孩子反而对自己的行为会作出负责的选择,再不会整天磨着你帮他干这干那,也不会不知深浅地提出无理要求。

表现3、恐惧

很多父母难以忘记孩子恐惧的表情,他们经常害怕的说:"那声音太响了""梦里的怪兽""危险到处都有""分离""没尝试过,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儿童心理分析:

也许婴儿经历的第一次恐惧是由巨大的噪声和强烈而陌生的刺激造成的。这种恐惧通常出现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因为孩子在出生后失去了母体带来的安全感。第一年里,他们刚开始认识外界环境。因此,任何他们不熟悉的刺激、光线、声音都会使之产生恐惧感。显然,婴儿是逐步适应世界上的新事物的。

在2-4岁之间,孩子会害怕动物。父母适当地控制局面能为孩子提供帮助。要让他们了解,有些动物很危险,而有些动物却很有善。帮助孩子熟悉动物很重要,父母可以给他们看图片,为他们买动物造型的玩具,给他们讲关于小动物的故事,和他们一起查阅展现动物生活形态的资料。父母永远不能强迫孩子接近他们害怕的动物,这样只会使他们身心不快,并使他们的恐惧心理变成恐怖心理。

孩子常常会对暴雨、闪电和响雷感到恐惧。在自然环境中,暴雨通常很危险。应该告诉孩子如何保护自己。但是,要注意不能让孩子的恐惧感变成一种持久的不快。此外,儿童对黑暗的恐惧也很常见。不要忘记,孩子到6岁时往往还不能区分虚幻和现实。如果孩子夜间醒来,应该关着灯哄他入睡。不要让他们感到恐惧总是伴随着黑暗。

表现4、不合群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出门惹是生非,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很多原因久而久之就造成孩子"不合群"

儿童心理分析:

1、宝宝表现为怕生。总是停留在同龄群体之外,郁郁寡欢,孤独沉默。这些宝宝

往往不愿入托或入园,常因此与父母生气。

2、是孩子以自己为中心。只要大家不按自己想法去做就会不高兴。

3、是由于孩子身上的某些缺点。例如,爱捣乱、爱骂人等原因,小朋友们是不欢迎他加入游戏队伍的。

4、体弱多病的孩子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游戏和活动。对于他们首先要增强体质,要找大夫诊治,把孩子体力恢复起来。有了强健的体魄,你的孩子就会改变过去那种腼腆的、懦弱的、只缩在家里不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习惯了。

5、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总愿意跟比自己小的孩子一起玩,这也不奇怪。如果大人硬让他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由于智力跟不上,他就免不了受朋友们的欺负和排挤,因而造成孩子易怒、粗暴,产生自卑感,收到相反的效果。

6、性格古怪的孩子也不愿和朋友一起玩。他们一般不容易在短期内转变。对于他们,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地和孩子交流感情,努力理解孩子,还要找心理专家和精神科大夫咨询,以便矫治孩子古怪的性格。

7、住在楼房,本单元上下没有同龄孩子。

8、大人怕把屋子弄赃,不让孩子带同学到家里玩。

9、担心出事,干脆谁家也不让孩子去。

10、孩子没常性,与别的孩子玩一会就闹个不欢而散。

11、不爱和同学说话,总是自己埋头看书。

12、没老实劲,不是逗弄这个,就是推倒那个,结果谁也不愿和他玩。

父母可以多鼓励孩子与同龄儿童交往。大人不要在孩子身边,也不要叮嘱太多,甚至孩子们的争吵,哭闹等事也让他们自己去处理,家长尽量不要去干预。让孩子广交朋友。同各种类型的孩子交往,不要局限于邻居亲戚家的孩子。尽可能改变孩子的依赖状况。要让孩子自己穿衣吃饭,夏天自己洗澡,单独睡觉,自己起床,自己决定一天的活动等。如果孩子一时离不开妈妈,可将他们寄放到亲戚家,让其适应一下离开妈妈的生活。

表情5、重复

我发现我五岁的孩子最近有一个奇怪的特点:在看动画片、图画书时,特别喜欢重复。即对看过的动画片和图画书不厌其烦地看了一遍又一遍,而对新的、未看过的反而不太感兴趣。请问这样正常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儿童心理分析:

这位家长对孩子的观察很细心。四五岁的孩子出现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的现象并不是个别的,有相当一部分孩子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这一特点。

孩子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个性的原因。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上,能表现出人的个性的不同特点,孩子的个性正在形成和发展,这种个性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表现出来。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正是一部分孩子喜欢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喜欢重复的个性的一种体现。

二是心理发展水平的原因。由于幼儿的认识能力、想象能力和记忆力的发展还很不完善,所以就不可能象成人一样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这样,孩子如果是每次都看不同的动画片和图画书,就会出现记不住、无法接受的现象,而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则能避免这一现象,使孩子在重复中检验自己的记忆和期望,从中体会到一种成就感。一般来说,随着孩子心理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也会逐渐消失。

所以,孩子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的现象并没有什么不正常的,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害处。如果这种现象的程度非常严重时,家长可以适当进行引导。

如何克服孩子依赖心理

1、尊重并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一岁的孩子就有了独立意识的萌芽,他们什么都要来一个"我自己",自己拿小勺吃饭,自己搬小凳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仅要独立臆穿脱衣服、洗脸洗手,而且还要自己洗手绢、洗袜子,自己修理或者制作一些玩具,甚至还想自己上街买东西,自己洗碗。对于孩

子正在增长的独立意识,家长一定要予以重视,并支持、鼓励他们:"你只要好好学,一定能做好!"千万不能泼冷水:"你还小,干不了!"

2、帮助孩子克服依赖心理

家长的过分宠爱,反而使孩子原先自己能做的事情也会不愿意去做,碰到一些困难就喊爸叫妈,完全依赖他人。因此,父母、长辈必须改变包办代替的做法,使孩子克服依赖他人的心理。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应当帮他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

3、尊重孩子

家长要注意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要认真听孩子讲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孩子吃饭不要硬逼,让孩子做事尽量不用命令的口吻。不要当众手指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等,这样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事实证明: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待人友好、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孩子受到应有的尊重的良好反应。

4、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在欧美国家,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他们主张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一出生就让他独宿一室,极少与父母同住。孩子学走路时,跌倒了,就让他自己爬起来。这样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5、从兴趣上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

让孩子们做任何事都要避免简单的命令,防止他们产生对立情绪或厌恶心理。孩子对游戏活动有强烈的兴趣,让孩子做些象征性的劳动时,要尽量游戏化,这样他们就会以极大的兴趣积极参加。如果能经常地坚持训练,他们就会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独立性和勤劳、不畏艰苦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爱劳动,不怕艰苦,才能够独立起来。

6、为孩子独立性的发展提供条件和机会

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必须解放孩子的手脚,放手让他们去做那些应该做而且又是力反能及的事情,即使孩子做得不好、处理得不圆满也没关系。有些家长总怕孩子做不好,习惯于包办代替,习惯于指手画脚,总以担忧的目光注视和提醒孩子,或者干脆替孩子扫除障碍,铺平道路。这种态度和做法,有意无意地束缚了孩子的手脚,阻碍了他们独立性的发展。

7、教给孩子独立做事的知识和技能

孩子不仅要有独立意识,而且还要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即不仅愿意自己做事,而且还会自己做事。例如,怎样择菜、洗菜,怎样扫地、擦桌子,这些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进行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孩子学习、交往等各个方面。家长要教孩子自己完成游戏和学习任务,自己去和同伴交往,当孩子和同伴发生纠纷时,还要教他们用各种有效的方式自行解决矛盾。

8、让孩子自己决策

自己决策是独立决策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自己决策的能力。孩子的事应该由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决定。玩具放在什么地方?游戏应该怎样布置?和谁玩?玩什么?这些孩子的事,家长不要作决定,要让孩子自己去动脑筋,想办法,作出决策。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引导孩子判断,但不要干涉,更不要包办、代孩子决策。宝宝依赖行为的坏处

1.影响宝贝的智能发育

宝贝的依赖行为如果不能得到纠正,将来就不仅仅是依赖父母这么简单的事情。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有人代劳,宝贝就不需要做,不需要说,不需要思考,时间长了,语言能力、行动能力、思维能力都会严重退化,进而影响宝贝的智能发育。

2.导致宝贝出现心理问题

过分依赖的宝贝上了幼儿园会一直哭闹;上了学,会逃学,甚至窝在家里,死活不肯进入学校这个不能让自己享福的场所;到了20多岁,还赖在父母身边,被动地等待父母给他找工作,或者找了工作又怕苦怕累,最终又缩回父母的保护圈,继续过着"吃"父母的舒心日子。慢慢的,他就会与社会格格不入,严重的还会出现心理问题。

3.影响亲子关系

很多亲子纠纷都源于孩子过于依赖父母,导致父母不堪重负,继而心力憔悴,并将一腔怒火转嫁到宝贝身上。

幼儿依赖心理的解决方法

尽管2~3岁宝宝的自理能力十分有限,但父母应开始有意地培养宝宝的独立意识,减弱并逐渐消除宝宝的依赖心理。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父母应承认宝宝的独立人格。

平时多和宝宝平等交谈,让宝宝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放手让宝宝去做他喜欢的、且不违反原则的事,使他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

在这些活动过程中,让宝宝逐渐意识到,他是一个有独立思想和独立能力的人,不是事事必须依赖父母的"小可怜"。

2、倘若希望宝宝具有独立意识,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宝宝会耳濡目染地受到良好的熏陶。

有些年轻的父母,如果发生了经济问题,就伸手找老父母要;夫妻吵架,就赌气回家"搬兵",更不用说星期日两手空空地带宝宝去祖父母家又吃又拿。这一切都不利于对宝宝独立意识地培养。

3、父母不要对宝宝说:"都是妈妈(爸爸)不好"这类话。

当父母没给宝宝买他喜欢的东西,忘记宝宝准备在托儿所要用的手绢,妈妈下班回来后接宝宝迟到时,父母多半会说上述话,把责任揽向自己,低声下气地向宝宝"道歉"。父母可能以为这样做会使亲子间关系融洽,其实不然。这容易形成亲子间既依赖又对立的关系。宝宝年龄小不懂道理,父母为讨好宝宝,把自己降低到宝宝的水平,会使宝宝从心里不尊重父母,认为一切都是"父母的错",从而形成事事依赖父母、而事事反抗父母的不正常亲子关系。

4、宝宝如果说:"我累了,走不动了。"就让他休息一下。

宝宝刚会走路,一喊累,父母大多会立刻表示同情,心疼地抱起宝宝。这样下去,孩子自然会产生依赖心理。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稍事休息,待体力恢复后,继续自己走。这样做才不致使宝宝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到父母的羽翼下寻求庇护。

5、父母不要问宝宝:"痛不痛?"而该说:"不痛吧!"

宝宝在路上不小心跌倒后,有的家长往往会赶紧扶起孩子,然后心疼地问:"是不是很痛?"如果看到孩子无精打采,就会紧张地问:"是不是头痛?"这种问法会使宝宝不假思索地回答:"好疼。"

暂且不讨论宝宝跌倒是否会痛的问题。父母问孩子:"会痛吗?"无疑是诱导宝宝回答:"痛。"即使只是有点痛,想忍耐的宝宝听到父母这一问,也会眼泪汪汪地说痛。父母会说出诱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的话,反映出父母的一种心态,即一方面想严格管教宝宝,另一方面又希望宝宝撒娇或依赖父母。

父母应该用"不痛吧"的问法取代"痛吗"。宝宝自然会回答:"不痛!"如此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文章来源爱宝窝:https://www.sodocs.net/doc/4e3339524.html,/bk/238.html

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 “依恋心理”是有关心理学概念“依恋”的一种理论(或一组理论)。“依恋”是寻求与某人的亲密、并当其在场时感觉安全的心理倾向。依恋理论起源于对动物的观察及实验。依照依恋理论,依恋的出现,并不只是由于需要满足各种内驱力,如弗洛伊德所说。例如,儿童并不只是因为父母提供食物,而依恋于父母;儿童的依恋行为中也包括与儿童的直接需要无关的行为。依恋理论认为,人类是社会性存在;人类不只是利用他人来满足自己的内驱力。在这方面,依恋理论类似于客体关系理论。 产生依赖心理的原因 孩子为何对父母过分依恋 孩子对父母的过分依恋表现为“缠人”,不愿独处。其原因大致如下: 1、性格弱点造成这类孩子对家长有依赖心理,缺少自信心,独立性。 2、家庭影响。有些家庭,父母经常发生口角,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压力,害怕失去父母(特别是母亲),因而总爱“缠人”。 3、父母教育观点、态度不一致,一方教育,一方袒护,容易形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认为反正有人袒护,总爱缠着袒护自己的人。 针对以上原因,可采取以下方法。 1、对因性格弱点造成的,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凡是孩子

所能及的事,都应让孩子自己去做,帮助孩子克服依赖心理。 2、对因家庭影响造成有,父母应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口角,减少孩子心理上的压力,以免使孩子因害怕失去父母而产生对父母过分依恋的心态。 3、父母的教育观点要一致,要使孩子明白自己犯了错误是无人袒护的,从而消除孩子的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的危害 孩子过分依赖家长,是独生子女的“产物”,是家长溺爱孩子的后果.二我们家长习惯于对孩子一切包办代替,孩子已能自己吃饭,害怕他打翻碗,弄脏衣服,去把饭勺抢过来去喂他。 对已经很大的孩子还要帮他穿衣服,去给他洗脸、洗脚。这样的结果,孩子会有严重的依赖性,表现为非常懒惰,不愿动手做事,思维不活跃、“脑子笨”,遇事没主见,没有进取精神。 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过分保护会使孩子失去做事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并认为自己不能做什么,没有能力。所以明智的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孩子不会“事事”关心,虽然这样看上去是冷漠的,甚至有些“残酷”,但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要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意外伤害是随时随地存在的,遇到磕磕碰碰的事情是不可避免的,对孩子来说,不应该总是逃避各种危险,而应该

别让负面情绪毁掉你:停止比较的6个方法

一种有害的生活习惯就是不断地拿自己的生活或者自身,去跟他人的生活或者他人进行比较。你会不断地比较车子、房子、工作、鞋子、金钱、社会关系和名誉声望等等,因此,当一天结束的时候,这些比较给内心创造了很多的消极情绪。而且,恐怕这也会对你的生活产生许多的消极的影响。 但是,你怎么样才能停止这种比较呢?或者,至少是控制它,将它以一种更好的方式加以运用。好吧,下面有五种曾经帮助过我的方法,它们或许对你们有用。 一、善良 你对待他人的方式极大地影响着你对待自己的方式。对他人批判得越多,你也会对自己越苛刻。对他人更加的善良,并且尽可能多的帮助他人,那么你将会越来越来善良,也越来越乐于助人。(来源:心理网https://www.sodocs.net/doc/4e3339524.html,) 或许这个观点与直觉有些背道而驰,但是,这确实我的经验之谈。你爱他人越多,爱自己也就越多。 因此,善良、并且努力地帮助他人,这对于改变爱比较、爱评价别人的习惯是很有效的。而且,如果把注意力放在你或者他人的那些积极的事情上,你和你周围的人不会再不断地挑剔自己和他人。用这种不同的视角去看事情,你将会变得越来越好。 不仅你会变得越来越好,他们也会。 二、不要陷入英雄崇拜的陷阱 当你打算把某个人当作神一样的人物——即使这这人确实是有卓越的成就——你就是在冒着让自己越来越消极的风险。因为你会开始发现自己永远都无法达到那个人所达到的高度,因为他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因此,很重要的一点你要记住,无论是谁,他们都是只是人。 当你有了崇拜英雄情结的时候,你更多的是往相反的方向思考。将英雄们置于干净整洁的理想境地,却创造出了现实中的戏剧性格人物。

但是,事实上,真实情况是不太一样的。将英雄塑造成令人崇拜的形象亦或是自己在生活中的荒诞喜剧形象,这会将你的生活和思考截然脱离。英雄的形象或许是正面的,但是这确实会让你变得越来越消极。 从长远来讲,开阔的胸襟远比无休止的自我苛责要好得多。 三、你不可能总是成功 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对你是很有帮助的。无论你是做什么的,你的专长在哪里,你都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另外一些人。这些人比你拥有更多资源或者在某些事情上比你做得更漂亮。是的,就好比当你买了一辆比你邻居家更漂亮的车的时候你很开心,但是一周或者两周之后,你就会发现在另一条街上,有一辆比你的车更棒的车子出现。 四、将比较的两面都舍弃 如果你不能放弃消极的与他人的比较的话,那么你就放弃比较的两面吧。 如果你处于优势地位,那么你与别人比较的时候,你将因此而会获得优越感。但是如果是你处于劣势地位的时候,你与别人比较将会更加凸显你的劣势和不足。因此,你最好是停止所有的比较行为,因为比较的两面性是紧密相连的。放弃优势比较带来的乐趣的同时也放弃劣势比较带来的怨怼。 五、自己与自己比 停止与他人比较,并且养成自己与自己比较的习惯。看看你有哪些进步,相对于你的目标,你达成了什么,你进步了多少。 这种习惯的好处在于,当你看到你进步的时候,有助于建立对自己的感恩、欣慰和满足感。你已经战胜了多少困难以及你做出了多少成绩,这种比较能让你感受到自我的提升而不是同别人去比较你还有哪些不足。 六、学会运用比较的有利方式

依赖型人格

依赖型人格障碍形成原因及矫正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心理压力,而心理压力分为两种,一种是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造成的心理伤害,称为“巨石效应”;一种是慢慢累积的负面情绪,称为“细沙效应”,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宣泄,它们最终会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在问题未形成时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释放压力是一种生活智慧,也是对自己负责。 但是,人们向心理咨询师求助的目的是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引导,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让心灵变得阳光,从而长时间处于快乐状态;如果过度依赖心理咨询师,其本身就是一种心理问题了。 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在生活的很多重大领域里都放弃了自己对他人的义务,并且让被依赖者的需求取代了自己的需求。 原因: 1、父母过分溺爱或强势,凡事包办,不给孩子自己选择决断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就失去了自我选择的能力,长大后变成“知觉型”的人,也就是更善于认知和学习,而不是做决定和判断,这样的人往往优柔寡断、依赖性强,虽然聪明却不善于解决实际问题。 2、那些做不了决定的人往往有一种不现实的完美主义渴望,企图把握所有的因素。这让他们变得“前怕狼,后怕虎”,担心在某一个环节上出了差错,或是让身边的人不够满意。而一旦他们做出了计划,也总会把能想到的所有情况都包括进去,最终却由于缺乏创造性,反而失败。 3、害怕承担责任而放弃做决断。法国心理治疗师皮纳认为:“那些不做决断的人是在等别人替他们做决断。他们因此不用承担任何因选择失误而导致的责任。”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3种情况,有的人本来完全可以做决定的,但由于害怕承担责任而放弃了这一权利。他们把决定权交给别人的方式好像在说:“你帮帮我吧,我倒乐得悠闲。” 最可怕的是,自己不做决断,往往表现出“随和”的表像,同时,他们对于自己

怎样帮学生克服依赖心理

中学数学教师远程培训学习总结 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林清寺中学张和平 今年,我省再次组织了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我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追求和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参加了此次培训,我有幸参加了网络培训学习,感悟许多。我认真聆听各位专家的讲座和教育新理念,学习了不少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通过远程学习,收获颇丰,对中学数学本质和自身数学素养等方面的认识都得到很大提升。现就这次培训作如下总结: 本次培训充分关注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不仅在大的纬度上帮助教师构建理论体系,同时更关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深层问题。在讲座研讨活动中,巧妙地运用一个教学案例,让大家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教学设计”,懂得了“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掌握了“教学设计的核心是什么”。明白了“抓住教学目标、抓住学生思考、抓住教学反思、落实教学环节、落实教学活动,”在充分的教学准备的前提下,设计和上出高质量的新课程数学教学课。为大家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经验。几位教师的精彩课堂实例展示以及丰富多彩的教学片段设计、小组交流等都使每一位参培教师在观摩、思考、碰撞中得到提高。他们的成长经历,感动着学员们一颗颗驿动的心,闪烁着浓浓的新理念和新尝试的课堂教学,青春荡漾,新气十足,为学员提供了学习和研究的现场。 整个培训活动从实践到理论,循序渐进,打破了过去从理论到实践的传统。从培训的思维方法看,从过去的理论演绎转化为从实际

到理论的归纳。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提高了学习的实效。紧张有序的培训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透过这扇窗去眺望教育的又一片新视野。” 有了这次数学远程培训让我深有感触:第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例如:多年来我们在上复习课的时候总有一个将知识做为小结的环节,而且都是由教师给出答案,例如用语言或图表罗列出所学知识。第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1.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

别让依赖心理毁了你

别让依赖心理毁了你 淳化小学张春花 一、什么是依赖 马斯洛认为,一个完全健康的人的特征之一就是:充分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但有的人遇事首先想到别人,追随别人,求助别人,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不敢相信自己,不敢自行主张,不能自己决断,这就是依赖。 有一位家长曾经向我反映:我的独生女今年都十三岁了,却像怎么也长不大似的,什么事都依赖别人,一点儿独立能力也没有。比如,我和她爸晚饭后出去办点事,她就不敢在家里呆着;她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也不爱独立地去思考,只等着大人给她讲,要么就干脆等同学做完后抄人家的;对一些事情也没有自己的主见,大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孩子处处依赖别人做家长的内心也是相当焦急。 儿童毕竟弱小,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合理的依赖过程,这和过份依赖是两回事。所谓过份依赖,是指儿童在应该具有一定独立能力的年龄段,仍然过多地依恋父母、朋友,这种依赖性丝毫没有因年龄的增长而减轻。 表现为过份依赖的行为多有以下几种:不敢自己独自在家,非要有人陪伴才行;作业不想自己做,依赖同学和家长的帮助,不爱自己洗衣服,等爸爸妈妈来帮忙;对诸事没有主见,依靠成年人帮助拿主意…… 总之,这些依赖行为可分为两大类:一、任务上的依赖:就是说在遇到一些任务、一些事情、一些困难的时候表现出过份依赖的心理。二、情感上的依赖:渴望别人对自己表示友好的情感,如果人家对自己非常友善,心情就会愉快,反之,就会沮丧到极点。这种情绪不定、需靠别人对自己的情绪来决定心情的

不正常心理,就是情感上的依赖。一般情况下,前一种依赖多表现在年龄较大一些的儿童身上,后一种依赖多表现在较年幼的儿童身上。 二、过分依赖的危害 孩子过份依赖父母、老师、同学是不好的。激烈竞争的未来社会需要创造性、独立性的人才。一个依赖性太强的孩子,离开了依赖对象就茫然失措,寸步难行,试想,当他长大成人、进入竞争激烈的社会之后,又怎能生存、发展,有所作为呢? 1、依赖是独立生活的障碍 某报曾载有个学生考取了出国留学生,但该学生一想到出国后没人给他洗衣服,没人照顾他的生活就感到恐惧,最后只好放弃出国机会。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说的是一对夫妇晚年得子,十分高兴,把儿子视为掌上明珠,捧在手上怕飞,含在口里怕化,什么事都不让他干,以至儿子长大以后连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一天,夫妇要出远门,怕儿子饿死,于是想了一个办法,烙了一张大饼,套在儿子的颈上,告诉他想吃时就咬上一口。等他们回到家时,儿子已经饿死了。原来他只知道吃颈前面的饼,不知道把后面的饼转过来吃。 这个故事讥讽得未免有些刻薄,但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也不能说没有,特别是如今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都视之为宝贝,孩子的日常生活严重依赖亲人,造成长大以后生活自理能力极差。 2、依赖影响成长健康 有依赖心理的人,总认为个人难以独立,时常祈求他人的帮助,处事优柔寡断,遇事希望父母、老师为自己做决定。具有依赖性格的孩子,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发展下去有可能形成依赖型人格障碍。依赖性过强的人需要独立时,可能

克服依赖心理

克服依赖心理提高自学能力 穆传君(旅顺启新街居民):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学习上往往存在依赖心理。具体表现是在家里依赖父母;在学校依赖老师,做任何事情都不想自己操心。 这种不健康心理在学习上也有充分表现:有些学生缺乏主动钻研和创新精神,遇到问题自己不愿动脑筋,就直接去问老师。他们问问题的目的是希望老师能给出完整答案,而不是将自己的思考过程讲给老师听,请老师指点迷津。他们的学习状态是勤勤恳恳做作业,忙忙碌碌写试卷,遇到不会的问题跳过去,身勤劳而脑懒惰,其结果是看上去很用功,但成绩老是不理想。 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必须综合治理,长期磨炼。首先要从生活上开始。不管在家在校,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定不要家长代劳。其次,在学习上从课前预习开始。上课前自己先阅读教材、课本上的思考题、例题等,在无老师讲解的情况下,经过自己努力尝试解决。试着做单元小结,把一个单元的概念、方法、重点、易错点,知识的联系和应用等,以知识树的形式归纳下来,便于记忆。第三,读学习材料或做练习时,遇到不会的问题不要放过,要积极思考,一时做不出来,可以停停再做,实在做不出来时,再去问老师或同学,看看别人是怎样解答的,从中找到自己知识的断点或思考问题方式上的误区。当你经过深入思考攻克一道难题,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和胜利者的喜悦感。最后,要培养学习兴趣,做到及时复习。 要我说,提高孩子自学能力,才是当务之急。 古人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给孩子满堂灌,把孩子搞得晕头转向,不得要领,倒不如教给孩子自学的方法,培养其自学的能力。要想提高孩子的自学能力,就要坚持两点,一是兴趣,二是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要通过给孩子讲一些通过自学成功的名人的故事,依靠榜样的力量,激发孩子自学的兴趣。通过多种途径,如小实验、课外阅读等,引导和培养孩子对各科目的学习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前预习,找出薄弱环节,这样就能提高孩子听课时的注意力,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掌握更多知识,这比通过课后辅导弥补不会的知识要有用的多。另外,要让孩子养成自己查字典、到图书馆及网上查找资料的良好自学习惯,独立解决问题,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怎样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巧留学生预习作业,让孩子能在快乐中学习知识。预习作业要巧设悬念,不能让学生过多的注重生字新词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课余查阅相关趣味谜语、写作背景,相关的时事热点、生活经验等,都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自学兴趣。2、适当预留课文给学生依纲自学,分组讨论。教师可出示本节课的自学提纲,学生依纲自学。自学的过程主要是让学生

读《别让心态毁了你》有感

读《别让心态毁了你》有感 施永玉 在“关于举办杰地公司热爱读书,热爱生活”有奖征文活动的通知中,我读了本次活动推荐书《别让心态毁了你》,读后很受启发。本书是一本心理阳光书,全书通过“三篇共十九章”向读者讲述了最有效的情绪掌控法,下面是我对部分篇章的读后感想,希望能与众读者共享。 首先对作者观点之一“情绪平衡—扫除坏情绪,赢回内心的平衡”有感: 介绍“扫除坏情绪,赢回内心的平衡”,本章作者用了五招,我对其中两招“把问题简单化”、“学会平衡自己的心态”,很认同。 “把问题简单化”——因为通常情况下,日常工作及生活人们接触到的是简单且具体事务,而非抽象复杂事物,能把简单厘清的是乔布斯,不是人人能成为这种“能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人”,因而不必要尝试高度解决,造成错位,物是人非,劳民伤财,显得自己低情商。处理问题就是论事,不逃避,是上上策。 “学会平衡自己的心态”——人们的选择多少受情绪影响,这是任何人避免不了的,对能挽回的,事后校正是一种经常用的方法。因为这种平衡是权衡后的,不是唯心主义的,因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黄老之术”,顺其自然,刚柔相济,看似消极或不进取,但是曲径通幽处,在发展中走向平稳达到心理平衡,由表及里,能很快达到情绪平衡,也是中策。人应该庆幸上帝给自己时间平衡情绪。 其次对作者观点之二“挑战恐惧——内心淡定的人才无所畏惧”

有感。 介绍“内心淡定的人才无所畏惧”一章,作者用了8个观点,我认同其中“不做胆小鬼,正视无法避免的事实”两个观点。 存在是发生了的,掩盖不了。正视问题是想解决问题,从而使事物朝好的方向发展,回避或逃避问题是“胆小鬼”,是不想解决问题或掩盖问题。从唯物主义历史观看,哪些问题能掩盖的了,随着技术进步科学发展,戳穿谎言,拨乱反正在人类社会进程中屡见不鲜。 最后对作者观点之三“宽容——拥抱幸福的永恒之道”有感。 人内心的高度和其自身地位不见得相符,跟他的学问和性情及人生经历有一定联系,当听了于丹老师在杜甫去世几百年之后,用她的体会讲解《登高》,我内心宽容之情油然而生,于丹教授北师大校长助理,能听懂读懂唐朝的杜甫,中国人人人读过杜甫诗,但又有多少人懂杜甫呢?杜甫先生也不会料到几百年之后有如此知音。所以,人要宽容,包容,不要要求别人浪费时间,学习如何认识如何对待自己。要时时拥抱幸福,以好的心情去创新,这样天天都是好日子好心情。 以上是我的读书体会,如观点片面,请批评。 2013.9.9

依赖心理论文

自立才能自强 ——浅谈低年级孩子如何克服对别人的依赖心理 摘要:在人的素质教育结构中,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人格健全的发展,而且对每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和身心健康也会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如今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生活条件优越,在长辈们的严密庇护下生活,加之学校教育方式存在着某些缺陷,不少孩子的依赖心理就变得非常严重。面对如此令人担忧的情况,加强心理品质教育就更显得刻不容缓了。 关键词:依赖心理心理品质教育独立人格 依赖心理指的是这样的一种情况:个体出于自己无法选择的关系之中,被迫做违心的事,虽然他也讨厌被迫行事的方式。健康的、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具有选择性的,这种选择性能使人得到友爱及独立性。而只要存在着心理上的依赖性,就必然不会有选择,也就必然会有怨恨和痛苦。一旦你觉得需要别人,离不开别人,你便成了一个脆弱的人。也就是说,如果你所需要的人离开了你、变了心,那么你就感到被人抛弃,茫然不知所措,精神极为痛苦,甚至崩溃。依赖别人如父母、师长、领导、朋友等的人,会把别人看的比自己重要,期待着别人的安抚与赞许,会自觉不自觉地迎合别人的意愿说话、做事,以取悦对方,而将自己置于依附的地位,这样就丧失了自我,事后会感到怨恨,心中不平,而不如此又感到内疚和不安。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美国心理学家戴尔说:“孩子需要一定的空间去成长,去试验自己的能力,去学会如何对付危险的局势。不要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如果我们过多地做了,就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的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他的自立及信心。”这些都是符合教育规律的至理名言。 缺少动手能力的孩子,过分依赖别人,没有独立的精神,当他独自完成某项事情时,就会感到手足无措,缺乏主见,不会积极行动,不敢负责任,性格懦弱,这会变成孩子将来事业成功的一大障碍,对生活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和动手能力,防止孩子产生依赖的心理

别让心态失衡毁了自己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4e3339524.html, 别让心态失衡毁了自己 作者: 来源:《当代党员》2014年第11期 分析 《人民论坛》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导致官员“落马”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心态失衡——很多官员的堕落,都是从心态失衡开始的。在寻求心理补偿中,他们得到了“最想得到的”金钱、别墅、名车、美色等等,但最后失去的是尊严、声誉、自由乃至生命。 心态失衡是贪腐催化剂 李桂东落马之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第一任市长。 因为曾在广西钦州地委党校任教多年,且发表过不少学术成果,步入政界后,李桂东在当地有着“学者型官员”的美称。 人们给他的评价是“很本分”“很清高”。 1991年,李桂东担任浦北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一次,一家国有企业负责人去李桂东办 公室汇报工作,临走时悄悄留下一个信封,里面装有500元钱。第二天,李桂东专程去找那个厂长,把脸一沉:“你送给我的不是金钱,而是一副手铐!” 然而,在做了八年市长后,2004年,原来那个“很本分”“很清高”的李桂东却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 李桂东人生轨迹的“拐点”在哪儿? 1996年年底,他带队到深圳招商期间,一个客商请他吃饭,仅一顿饭就花了6000多元。客商见他一脸惊诧,便用一种揶揄的口气对他说:“你这个市长在你们那里也算不小了,但就是太穷。你讲的那套理论只能唬住那些穷人,在我们这里一文不值。你那点儿收入,在深圳只能过贫民生活……” 李桂东闻言,脸一下红到了耳根。 这件事对他的刺激很大。在看到“外边的世界很精彩”的同时,他感到困惑、迷茫了——自己辛辛苦苦干工作,一个月才1000多元,工作半年还不够老板们的一餐饭钱!

浅谈大学生的依赖心理

浅谈大学生的依赖心理 摘要:处在后青春期的大学生们,身体发育日趋成熟,但他们的心理年龄往往与自己的生理年龄相去甚远,依赖性强,自立能力差。具体体现在什么问题都要征求别人的意见,依赖心理尤其强烈,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独立人格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更认真的研究这一问题,让大学生们尽早“断奶”。 关键词:依赖心理约拿情绪自立自我评价悦纳自己 从事学生一线管理工作工作已经四年有余了,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看到的都是同学们纯真朴实的笑脸,不过在这纯真朴实的笑脸中也隐藏了一些问题,他们从青春期进入了后青春期,身体发育进一步成熟,但是他们的心理年龄往往跟不上自己的生理年龄。我深切的感受到大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尤其是依赖心理很严重。 在众多学生的家庭环境中,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的环境和社会学校的教育使得一部分人养成了必须依靠他人才能有自信,必须依靠他人才能有斗志的不良心理。曾经有一位同学在失败的时候这样说过:“不是我不优秀,是他们没有给我机会,如果是别人帮助我的情况下,我一定会完成的很好。”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大学生为什么会出现依赖心理? 1、家庭教育方式 我国的俗语说的号“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而在这一年龄段中,独生子女的占据重要的比例。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只要孩子书读好了,什么事情都可以包办,什么事情都可以亲自为孩子效劳。从而导致了一大部分的孩子依赖心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儿童在1-3岁的时候,会进入艾里克森(Erikson)所提出的自主——羞怯或怀疑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会自主地探索环境以及尝试新的事物。比如说,他们会开始试着自己用小勺吃饭。然而,有些父母为了节省时间,或怕孩子把饭菜撒得到处都是,便会把小勺从孩子的手中拿走。类似的做法一时来看确实替父母省了不少事,然而这却是造成孩子依赖行为的根源。孩子尝试新事物的行为如果遭到父母一再地干涉,他们甚至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挫败感,最后只能放弃对新事物的探索,而这也意味着孩子们掌握新技能的时间会被人为地推迟。这对儿童独立性的发展自然是相当不利的。在小的时候,家长都是这样的态度,你说孩子长大了,能不形成依赖吗?“独生子”时代的宠儿们,大多是在溺爱中长大。父母的要求只有“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其他的都被他们一手承担。孩子们也挺辛苦,大量的参加各种培训班。这种教育的投资果真得到了效益。孩子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也有一口流利的外语。但是,就是不能独立生存。因此不良的家庭教育是学生产生依赖的一个根源。

爱炫耀的人,别让攀比心理毁了你自己

爱炫耀的人,别让攀比心理毁了你自己 摆脱嫉妒只需一句话:能超过别人确实是一种快乐,可是当我们超过不了他人时,当我们得不到这种快乐时,那我们为何不去好好珍惜那些能够享受得到的快乐呢? 攀比确实能给人带来短暂的快乐,但你也许很久都要为之而难过。 春节过后我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很多人在统计春节期间的开支账单时发现,过一个春节竟花了自己好几个月的工资,有的人甚至把自己所有的积蓄全都花光了。此时他们感到无比失落。他们说,之所以花了那么多钱,主要是过于看重面子,过于攀比。买礼品,买衣服,送人情……都不想低于他人,不想在人家面前丢面子。 在金钱与道德、金钱与情义面前,有的人会把金钱摆第一,但是在金钱与风光面前,很多人却会把风光摆首位。为了风光,他们常常大把出手。冷静地想一下,世人确实很愚昧,为了金钱,我们也许会历经千辛万苦,但为了一文不值的风光,很多人却挥金如土。

因为攀比,有的人去贪污受贿,虽然他们得到了金钱,但有时金钱却把他们送进了监狱。因为攀比,有的人常常会不切实际地消费,虽然经济不太宽裕,但还是要穿名牌,开小车。这些表面风光的人,内心或许压力重重。 真正的幸福应该是能在更长的时间内衣食无忧,能够感受到更多心灵深处的悠闲与自在,而不是快乐一时,难过很久,表面风光,内心多忧。 因为每一个人都希望能突出自我,而并不喜欢别人超过自己,所以当你满怀期望地在他人面前好好风光一下时,或许根本就没有多少人理睬你、称赞你,你所得到的最多的或许只是别人的嫉妒与冷嘲热讽。如果你想赢得他人更多的爱戴与尊重,那么你就应该努力去给别人带来帮助与快乐,而不要以一种过分炫耀的方式去刺激别人、伤害别人。 攀比是没有止境的。如果总是去跟比自己富裕的人作比较,总是想去超过他们,那么我们或许永远都会存在一些失落感。所以过于攀比的结果注定是痛苦的。 你的收入与钱财或许确实比某些人要少一些,你的官位或许确实比某些人要低一些,你的外貌或许确实没有某些人漂亮,但是你照样可以活得很快乐。 其实并不是只有超过了别人才能快乐,而是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快乐。

小学生如何克服依赖心理

小学生如何克服依赖心理 各位同学: 你们好!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如何克服依赖心理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话题。 一、什么是依赖 马斯洛认为,一个完全健康的人的特征之一就是:充分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但有的人遇事首先想到别人,追随别人,求助别人,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不敢相信自己,不敢自行主张,不会自己决断,这就是依赖。 有一位家长曾经向我反映:我的独生女今年都十三岁了,却像怎么也长不大似的,什么事都依赖别人,一点儿独立能力也没有。比如,我和她爸晚饭后出去办点事,她就不敢在家里呆着;她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也不爱独立地去思考,只等着大人给她讲,要么就干脆等同学做完后抄人家的;对一些事情也没有自己的主见,大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孩子处处依赖别人做家长的内心也是相当焦急。 儿童毕竟弱小,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合理的依赖过程,这和过分依赖是两回事。所谓过分依赖,是指儿童在应该具有一定独立能力的年龄段,仍然过多地依恋父母、朋友,这种依赖性丝毫没有因年龄的增长而减轻。 表现为过分依赖的行为多有以下几种:不敢自己独自在家,非要有人陪伴才行;作业不想自己做,依赖同学和家长

的帮助,不爱自己洗衣服,等爸爸妈妈来帮忙;对诸事没有主见,依靠成年人帮助拿主意…… 总之,这些依赖行为可分为两大类:一、任务上的依赖:就是说在遇到一些任务、一些事情、一些困难的时候表现出过分依赖的心理。二、情感上的依赖:渴望别人对自己表示友好的情感,如果人家对自己非常友善,心情就会愉快,反之,就会沮丧到极点。这种情绪不定、需靠别人对自己的情绪来决定心情的不正常心理,就是情感上的依赖。一般情况下,前一种依赖多表现在年龄较大一些的儿童身上,后一种依赖多表现在较年幼的儿童身上。 二、过分依赖的危害 孩子过分依赖父母、老师、同学是不好的。激烈竞争的未来社会需要创造性、独立性的人才。一个依赖性太强的孩子,离开了依赖对象就茫然失措,寸步难行,试想,当他长大成人、进入竞争激烈的社会之后,又怎能生存、发展,有所作为呢? 1、依赖是独立生活的障碍 某报曾载有个学生考取了出国留学生,但该学生一想到出国后没人给他洗衣服,没人照顾他的生活就感到恐惧,最后只好放弃出国机会。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说的是一对夫妇晚年得子,十分高兴,把儿子视为掌上明珠,捧在手上怕飞,含在口里怕化,什么事都不让他干,以至儿子

依赖心理_依赖心理产生的原因_依赖心理的危害

依赖心理_依赖心理产生的原因_依赖心理的危害 依赖心理的定义 依赖心理指的是这样的一种情况:个体出于自己无法选择的关系之中,被迫做违心的事,虽然他也讨厌被迫行事的方式。健康的、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具有选择性的,这种选择性能使人得到友爱及独立性。而只要存在着心理上的依赖性,就必然不会有选择,也就必然会有怨恨和痛苦。一旦你觉得需要别人,离不开别人,你便成了一个脆弱的人。也就是说,如果你所需要的人离开了你、变了心,那么你就感到被人抛弃,茫然不知所措,精神极为痛苦,甚至崩溃。依赖别人如父母、师长、领导、朋友等的人,会把别人看的比自己重要,期待着别人的安抚与赞许,会自觉不自觉地迎合别人的意愿说话、做事,以取悦对方,而将自己置于依附的地位,这样就丧失了自我,事后会感到怨恨,心中不平,而不如此又感到内疚和不安。 依赖心理产生的原因 教育失当引起的心理依赖 在精神上受到抚慰会给人一种美妙的感觉,因为人性化总有它的弱点,如怕承担责任、愿意受到保护、贪图安逸等。人有能力不及和脆弱的时候,需要一个"权威"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其出谋划策,并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负责。这一点在孩子身上极为突出。孩子是软弱的,他们需要家长及老师的保护和指导。在孩子眼中,家长尤其是老师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们的批评和赞许都是至关重要的。孩子为了得到老师、家长的赞许而做某些事,这是对儿童进行教育、培养的契机,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必然过程。我们所要提醒的是,教育培养儿童的过程中,不要忘记了独立性的培养,一味地教育孩子听话、学乖,会抑制独立性这一可贵的品质。孩子在生活中别人的接受和赞许胜过自我的独立;人与人的交往中是一种从主从关系、依赖关系。 自卑心理产生的依赖 有些人有较重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如知识平乏、能力不强、笨嘴笨舌。因此在与人交往中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配角位置,心甘情愿地接受别人的支配。当然在依赖中也得到了某些好处,如不再孤单,感到了有了"靠山",自己的一些行为(为迎合他人而做)受到赞扬,这些对自卑的人是非常有诱惑力的。代价是丧失了自我的独立性以及由于屈从而引起的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告别依赖,自理自立》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设计 ——《告别依赖,自理自立》 一、活动设计说明: 现在的小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存在很强的依赖心理和懒惰思想,劳动观念淡薄,不但自己的事情不去做,更别提不会做的事学着做了。开展这次“告别依赖,自理自立”心理辅导活动课,旨在引导学生明确“劳动最光荣”,克服依赖心理,学会自理自立,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 二、活动目标: 1、初步明确“劳动光荣,懒惰可耻”,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2、教育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学会自己的事情不去做,不会做的事学着做。 三、活动准备: 小故事、情景剧、歌曲《三个和尚》《劳动最光荣》 三、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故事,谈话导入 1、课前听音乐《三个和尚》,放松心情,创设氛围。 2、“孩子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放录音《小白兔和小灰兔》) 3、引导交流: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 4、学生交流。 5、“那在生活中你们是那只小白兔,还是那只小灰兔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心理辅导活动课《告别依赖,自理自立》。 (二)结合“五一劳动节”,初步明确“劳动最光荣”

1、“五一劳动节快到了,在这个五一节中,你会做哪些有益的劳动?你也可以说说看到了身边的哪些劳动现象? 2、学生自由交流,师随机评价。 3、师小结、导入:是啊,劳动最光荣,我们吃的粮食、穿的衣服、住的房子、坐的车子都是劳动创造的。 (三)情景剧表演,交流家庭自我劳动体验 1、“胡锦涛爷爷说过:我们要以…热爱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可是我们身边却不乏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小公主,下面请欣赏情景剧《我是小公主》。 2、同学们,看了这个情景剧,你们有什么感受呢?请大家畅所欲言! (什么都不愿做,以后离开了父母,不会自理,可怎么生活呀;自己的事情都不会做,长大了还怎么能为社会做贡献呀;父母养育我们很辛苦,我们不能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我们从小要为父母分担家务,学会体贴父母,学会感恩、报恩!) 3、同学们,那你们在家里又是怎么做的呢?谁来说说? 4、学生交流,师随机评价。 5、“同学们,我们是独生子女,但我们决不能做娇生惯养的一代,我们要从小学会自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四)谈话、讨论、交流学校劳动体验 1、“同学们,你觉得我们教室的环境怎样?你感觉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

“告别依赖,做一个独立的人”心理辅导教案

“告别依赖,做一个独立的人”辅导教案 设计理念: 独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从小培养学生学会独立生存的技能,对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而目前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学校生活等多层面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依赖性。依赖性强的人,往往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遇到问题时,自己不积极动脑筋,易产生从众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发展下去有可能形成依赖型人格障碍。依赖性过强的人需要独立时,可能对正常的生活、工作都感到很吃力,内心缺乏安全感,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反应,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和独立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本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通过对“案例”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自我剖析,以达到克服依赖情绪和依赖思想的辅导目的。 辅导目标: 1、通过各种案例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克服依赖情绪和依赖思想。明白学会生存的技能,对自己的生活、学习等方面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学习生活中能独立完成一件事的重要性,体验生活中会独立做事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情感。

辅导形式:师生互动谈话交流小组讨论情境体验分析案例 辅导对象:小学阶段 辅导时间:40分钟。 辅导准备:学唱《幸福拍手歌》、课件、图片、照片、声相资料、拍摄情境剧等。 辅导过程: 《幸福拍手歌》音乐起,学生轻松、愉快地边唱边拍手做律动。 一、谈话交流(导入) 同学好!欢迎你们来到我的“健康乐园”,老师希望能和你们在这里度过轻松、愉快的40分钟。平时老师对你们不太了解,今天想借这个机会我们来沟通交流一下,有关“依赖”的话题---告别依赖,做一个独立的人。 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有独自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吗?一般是在什么时候呢?晚上一个人在家心理(心情)感觉怎么样?白天独自在家需要自己煮饭吃吗? 刚才我们通过交流,知道我们的同学有些很勇敢、很独立,这非常好。当然,也有些同学当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心理会感到不安、焦虑、着急,这是依赖心理的表现,在你们同学中也普遍存在。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情境剧《菲菲的一天》。说的是菲菲父母外出了,她独自一个人在家过了一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是怎么过这一天的呢?她的心情怎样呢?

依赖性强的人心理压力大

依赖性强的人心理压力大 现在有些年轻人尤其是女孩子,喜欢在工作中表现得像一个弱者。只要与他合作的人愿意照顾她,为她承担责任,她就求之不得,马上站在一边去做个旁观者,乐得优哉悠哉。 晓云就是这样的女孩子,刚大学毕业,在一家公司上班。她总感到生活压力大,单位分配的工作,她总做不好,因为她觉得别人会替她把事情做好,所以她总喜欢找比自己强的人“求援”,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家。 原来,晓云这种习惯是童年养成的,她是家里最小的也是惟一的女孩子,她心里想什么,父母和三个哥哥全替她干了。晓云长大后,便成了一个毫无责任感,一味依赖于他人的人。 人若有了依赖之心,无论多么简单的事儿,都会觉得是一种负担、一种压力。这令人惋惜,因为他们永远得不到成功和奋斗的乐趣了。而且,作为一个必须谋生的成年人,要担负越来越多的责任,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做。

培养生活的抗压能力,需要循序渐进。凡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都要自己去做,不要存有依赖之心。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为自己的前程负责。[中华励志网]自己的事,都要自己承担,不能推卸给别人。 安第斯山脉有两个好战的部落,一个住在低地,另一个住在高山。一天,高山上的部落入侵低地的部落,并带走该部落的一个小婴儿作为战利品,低地部落的人不知道如何攀爬到山顶,即使如此,他们仍然派遣最佳的勇士部队爬上高山营救婴儿。 勇士们试了各种方法,却只爬了几百尺高。正当他们决定放弃时,却看到了婴儿的母亲在高山上朝他们走来,背上背着她的小孩。其中一位勇士走向前迎接她说:“我们都是部落最强壮有力的勇士,我们都爬不上高山,你是如何办到的呢?” 她耸耸肩说:“他不是你们的小宝贝。” 每个人的目标、梦想都是自己的宝贝,没有人会比自己更重视它、保护它,并且为它奋斗。实现目标和梦想千万不要期待他人。记住,对生活的责任是没有替代品的。

心理辅导课教案设计-克服依赖心理

克服依赖心理 教学目标:克服依赖心理,学会宽饶别人。发现同学的缺点能当面指出。初步培养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的能力。 教学难点:消除依赖心理,学会宽饶别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我们在学校里一起生活、学习。你觉得开心吗?如果,你看到有位同学犯错误了,你会怎么办? 引出:打小报告(板书) 2、如果,在学校里有人欺负你了,你又会怎么办? 3、你在哪些情况下,会去报告老师?(教师随意板书) 二、看小品,明理。 1、小品1:下课了,同学们在玩,丁丁无意中撞了小明一下,小明不问缘由,就跑去向老师报告,说丁丁打他,急得老师放下要批改的作业本,去处理这件事。 看完请学生说小明是怎么做的?对不对?为什么? 2、小品2:有一位家长在和老师交谈,冬冬总是插进来说话,使老师和家长都无法谈话。 看完请学生说冬冬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3、教师小结 刚才两位同学的做法,都是不对的,不仅把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些小事夸大,还影响了老师办公。所以我们“不要动不动就打小报告”(板书)

4、行为指导 如果你是他们,你会怎么做?请你帮他们一下好吗? 板书:请让我来帮助你 三、行为指导。 刚才我们同学说了好多事都要报告老师。那我们现在再来想想,有哪些事我们可以不报告老师,让我们来自己解决? 1、看板书指导。并贴上小红星。 2、指名表演。 (1)丁丁和同学吵架了,小明看见了,进行劝阻。 (2)老师在办公,冬冬看见了一件不文明的事,本想告诉老师,但思考了一下就走过去劝阻。 (3)丁丁不小心碰翻了冬冬的铅笔盒,摔断了几只铅笔,冬冬原谅了他。 四、表扬与奖励 1、夸夸我们班能主动帮助同学的学生。 2、夸夸能宽饶别人的学生。 3、夸夸能自己的事自己想办法解决的学生。 五、总结、唱歌 今天这堂课,使你学到了什么本领?是呀,只要我们都有一颗宽饶别人的心,不依赖老师。自己的事自己想办法解决,我们就会快快长大,变得更能干,这个世界也会变得更美丽。 全班齐唱《请让我来帮助你》 第七课当别人欺负你的时候

永远不要依靠别人来保证你的安全

《永远不要依靠别人来保证你的安全》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15年5月最新出版,国际大16开精美装帧,封面四色特殊工艺,正文采用胶版纸双色印刷,定价:36.80元,ISBN978-7-5164-1052-3 内容简介 在安全面前,没有谁能成为谁的“保护伞”,自己的安全自己不管,永远不会有安全。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安全心理意识,时刻把安全放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不断培养自己的安全责任感,最大限度扩充我们的安全知识,重视每一个安全细节,把自己的安全防护机制由被动转向主动,遵守安全法律法规,提升安全法治素质,切实做到遵法、守法、执法,全面杜绝违章违纪行为的发生,才能真正把安全紧紧地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在安全面前,永远不能指望别人,只有我们自己才是自己的保护神!在危险来临时,我们永远不能依靠他人,只有自己才是最可靠的救星!这正是本书想要告诉每一个员工的道理! 作者简介 安红昌 管理学博士后,班组安全专家,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系副教授,河南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安全工程、公共安全管理、职业安全教育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出版畅销书《反“三违”防事故企业员工警示教育读本》等,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郑晓斌 高级安全工程师,企业安全教育专家。有数十年的一线安全生产经验,对企业的安全管理有着深入的了解和实操经验,并长期致力于企业安全文化研究,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有着独特的视角和观点,誓言终身致力于企业的安全发展事业并为此竭尽全力,曾出版著作《现代企业安全文化手册》等畅销著作。 总目录 第一章自己的安全自己管,指望他人不保险 当面对威胁我们安全的危险时,当发现有可能影响我们安全的隐患时,当我们陷入各种危险之中时,一定要记住“自己的安全自己管,指望他人不保险”这句至理名言,一定要明白没有人是我们的“义务保镖”,也没有人能够永远为我们的安全负责,唯有我们自己才是自己最忠实的保护神,唯有我们自己才是自己最可靠的救星! 1.生命只有一次,请握在自己手中 2.没有人为你的安全负责

依赖型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又称无力型人格障碍或被动型人格障碍,是一种过分顺从别人的意志,严重缺乏独立性的人格障碍。求助者的临床表现基本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V)和(F60特定的人格障碍)关于依赖性人格障碍的描述。 1.要求或让他人为自己的生活的重要方面承担责任。 2.将自己的需要附属于所依赖的人,过分的服从他人的意志。 3.不愿意对所爱的人提出即使是合理的要求。 4.沉湎与被遗忘的恐惧中,不断要求别人对此提出保证,独处时感到很难受。 第一阶段咨询帮助克服不良习惯,找出日常行为中哪些是习惯地依赖别人去做,哪些是自作决定的。每天作记录,以一个星期为期限,然后将这些事件进行归类按自主意识强,中等,较差分为三等,每周一小结。 对自主意识强的事件——应坚持自己做。 对自主意识中等的事件——由听从别人的意见逐步转为完全自作决定。 对自主意识较差的事件——诡控制技术(是指在别人要求的行为之下增加自我创造色彩)逐步强化,提高自主意识。 依赖行为一旦形成习惯,轻易消除不了,为防止不自觉地回到老路上去的现象发生,要求最依赖的人做他的监督者。 其次,帮助重建自信。如果只是简单的破除了依赖的习惯,而不从根本上找原因,那么依赖行为也可能复发。重建自信便是从根本上找原因,根治依赖性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是一种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患者缺乏独立性,经常感到自己无助,无能和缺乏精力,害怕被人遗弃,将自己的需求依附于他人,过分顺从他人的意志,要求和容忍他人安排自己的生活。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趣味、人生观,只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时刻得到别人对他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依赖型人格的这种处世方式使得他越来越懒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由于处处委曲求全,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感阻止着他为自己干点什么或有什么个人爱好。 如果只简单地破除了依赖型人格障碍的习惯,而不从根本上找原因,那么依赖行为也可能复发。重建自信法便是从根本上加以矫正。 如何纠正依赖型人格障碍?第一步,消除童年不良印迹。依赖型的人缺乏自信,自我意识十分低下,这与童年期的不良教育在心中留下的自卑痕迹有关。你可以回忆童年时父母、长辈、朋友对自己说过的具有不良影响的话,例如:“你真笨,什么也不会做。”、“瞧你笨手笨脚的、让我来帮你做。”等,你把这些话语仔细整理出来,然后一条一条加以认知重构,并将这些话语转告给你的朋友、亲人,让他们在你试着干一些事情时,不要用这些话语来指责你,而要热情地鼓励、帮助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