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

浅谈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

浅谈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歌舞史诗《东方红》的艺术特色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创作和演出于1964年,它以歌、舞、诗三位一体的形式,描述了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胜利的艰苦历程。歌舞概括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同志的领导下,所进行的反帝、反封建、反对官僚主义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这部史诗选择了各个革命阶段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使它成为中国人民谋求解放的历史缩影。这部音乐舞蹈史诗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北京、上海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等七十多个单位的音乐舞蹈工作者、诗人、作曲家、舞台美术工作者,以及工人、学生、少先队业余合唱团三千多人,以满腔的革命热情成功地创作了这首革命史诗。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依照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集中概括地表现了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英明领导下,所进行的反帝、反封建、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这部史诗精心地选择了各个革命阶段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使它成为中国人民谋求解放的历史缩影,成为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下获得新生的真实写照。《东方红》除序曲《葵花向太阳》外,共分为《东方的曙光》、《星火燎原》、《万水千山》、《抗日烽火》、《埋葬蒋家王朝》和《中国人民站起来》六场。它是富有革命化、民族化和群众化特点的作品,是音乐、舞蹈、戏剧、诗歌、美术的大综合;共包括24个舞蹈、歌舞和表演唱,36首革命歌曲,14段朗诵词,

28个场景。在36首革命歌曲中,有为毛主席的《井岗山》、《长征》、《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三首诗词谱曲的歌曲。其它歌曲大部分是选自各个民族和各个历史时期最富有代表性的歌曲,这些歌曲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史诗中整个舞蹈部分,呈现出一片百花齐放、色彩缤纷的绚丽景象。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一首中国革命的颂歌。其中《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多年来被一代代人喜爱和传唱。《东方红》的编排是在周恩来的倡导下进行的。编导组以陈亚丁、周巍峙为首,他们既是著名艺术家又担任着文艺领导的职务。仅舞蹈编导组就包括了以查烈为首的29人。排练历时数月,首演式及以后的演出均在人民大会大会堂举行。这部作品以严谨的结构,宏伟的气势,精巧的设计和高超的技艺来展现主题。除去大量的新编作品之外,许多各个历史时期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优秀歌曲和建国以来的优秀舞目,根据主题发展的需要都予以合理的运用,穿插展现,当歌则歌、当舞则舞…几乎所有当代的著名歌、舞、乐手都参加了此次演出,整个队伍达3000余人(包括了北京以外的部分文艺团体)。 《东方红》音乐舞蹈史诗表现的是中国人民革命的历史,但这次演出也是对于建国以来中国歌舞艺术的一次巡礼,对广大文艺队伍的一次检阅。它是建国以来文艺演出的最大盛事之一。1965年《东方红》拍摄成艺术影片,在国内外发行上映获好评,电影观众达到数亿人次。之后十多年每逢重映《东方红》,电影院依然座无虚席,百

《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复习

1、西方现代舞开山之母——伊莎多拉.邓肯 2、芭蕾舞剧《天鹅湖》的作曲是柴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还创作哪些舞剧音乐? 3、民间舞审美特征 (1)载歌载舞,自由生动 (2)巧用道具,技艺结合 (3)形象鲜明,情节生动 (4)自娱性和表演性统一 4、傣族民间舞蹈舞者多保持半蹲的舞姿,重拍向下,均匀的节奏中,膝部的屈伸带动身体上下颠动和左右轻摆;脚步重起,轻落,全脚掌平稳着地。孔雀、大象、水为傣族人民喜爱,因此傣族舞蹈的内容多于它们有关。 5、《两棵树》的舞蹈编导 6、芭蕾舞的美学原则是开、绷、直、立 7、“锅庄”,是有舞必歌、以歌伴舞的形式。流传于西藏牧区、半农半牧区,气势磅礴,技巧性强。 8、堆谐:俗称“踢踏舞”,是脚下打点的踢踏舞,多在乐曲的重拍或前半拍时抬起,弱拍或后半拍是踢踏打点,膝部松弛并富有弹性。 9、弦子是西藏典型的农业区的歌舞,舞蹈优美,歌词秀丽,“拖步”、“点步慢转”是常用的步法。

10、蒙古族的“筷子舞”以肩的动作见长,一般由男性表演。舞者右手握筷,不时击打手、腿、肩、脚等部位,有时还击打地面或台面。 11《孔雀飞来》的编导 12、《踏歌》的编导 13、交响编舞法:在舞蹈创作中借鉴交响音乐的思维逻辑,以舞蹈特有的规律为主,力求达到音乐与舞蹈高度统一的一种编舞方法。 14、现代舞的审美特征 (1)背离传统 (2)不断创新 (3)抽象表现 (4)紧跟时代 15、圆润谐和 有人把中国古典舞蹈归结为“划圆的艺术”是很有道理的。无论是静态的“三道弯”,还是动态的“云肩转腰”都有一个共同点:万变不离其“圆”。一是调度轨迹的“圆”。二是动作轨迹的“圆”。三是静态造型的“圆”。 16、简述北方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并从气候特征、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历史人文等方面分析形成该风格的原因。

浅谈

浅谈“三曹”诗歌比较 内容摘要:“三曹”同为建安时期的诗人,具有共同的建安风骨特点,但由于三人的社会地位、经历不同,其风格表现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正因如此,“三曹”的文学形象才更加鲜明,更具魅力。 关键词:诗歌、文学、诗风、特点、贡献 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特别是诗歌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文坛上涌现出大批作家,打破了东汉末年诗坛上的沉闷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而“三曹”父子作为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其诗歌在艺术风格上具有共同的“建安风骨”特色,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各领风骚。他们总起来,构成了建安诗歌一代繁荣的格局;分开来,又各以其独特成就傲视文坛。本文以文化学的视角分析“三曹”的文学作品,从时代背景、社会生活对个人人格、文学情趣、创作道路的影响揭示“三曹”诗歌在创作形式、表现手法、语言特色、诗歌风格这些方面的差异,充分肯定他们各自不同的艺术价值。 建安,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汉灵帝末至魏明帝初的一段时间。这是一个风起云涌、天翻地覆的时代,也是中国文学发生转折性巨变的年代。各种宗教和哲学的兴起,打破了汉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格局,文学开始摆脱经学的附庸地位,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受到文人的重视,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代。文坛上涌现出一大批呕心沥血致力于诗赋并且风格各异、卓然成家的文学之士,呈现一派才俊云集、欣欣向荣的气象,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留下了极其辉煌的一章。“三曹”父子是建安时期政治上的领袖,同时也是文坛的杰出代表。他们对文学的爱好和提倡,对于当时人们对文学的看法和一代风气之转变

无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父子三人对待文学之士的态度也明显有别于过去的统治者,曹操搜罗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安置在身边形成文学集团,并给予他们很高的政治地位;曹丕、曹植兄弟也与文士相处极其欢洽,共同从事文学活动。所有这些,都对建安文学的繁荣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活跃了创作气氛,提高了诗歌的写作技巧,扩大了乐府诗尤其是五言诗的影响。 一、“三曹”诗风比较 曹操诗慷慨悲壮,刚健雄放。他笔下的题材常与军事活动相联系,这与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临碣石山,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又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蒿里行》是借旧题写时事,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这些构成了曹操诗慷慨悲壮,刚健雄放的总体风格。萧涤非说曹操“盖其雄才大略,足以骄其气;其势位之隆高,足以吐其气;而其生活之变动,治军三十年,足迹所至,南临江,东极海,西上散关,北登白狼,又足以充其气也”[1] 曹丕“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2]曹丕诗多写游子思妇,男女风情,风格婉约阴柔,悱恻缠绵,细腻委婉,情感凄凉哀怨。如《燕歌行》、《杂诗》等篇,表现的场面都不大,但笔势回环曲折,情景交融,思绪绵绵。《燕歌行》是最能代表曹丕诗歌风格的作品之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能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这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其内容是写女子在秋夜里思念远方的丈夫。把少妇独居的孤寂,痛苦的期待,表现得惟妙惟肖。同时作者也对这类妇女表示深切的同情。陈柞明在《采菽堂古诗选》卷五中说:“魏文帝如西子捧心,挽首不言,而回眸动盼,无非可怜之绪”指出了曹丕诗歌低徊婉转的风格。

音乐舞蹈赏析

关键词:民族特色、民族传统、多元化、创新、国际化 舞蹈是人类文化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它以人的身体为主要表现工具,以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 最初的舞蹈起源于劳动,是以模仿狩猎或欢庆丰收为主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走向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为主。舞蹈总是鲜明而形象地反映出人们不同的思想、信仰、理想和审美要求,是供人欣赏、娱乐、陶冶情操的艺术形式。 不管是芭蕾舞还是踢踏舞,不管是古典舞还是现代舞,在人们观赏水平日益提升的今天,各个舞种都在积极努力的创新,不断拿出好的作品,令观众眼前一亮。在国外是这样,在我们中国则更是如此。尽管中国还是个发展中的国家,但是中国舞蹈的蓬勃发展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从近几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就可以看出来。春晚在我国是一个绝对权威的艺术展现平台,每年可以站在春晚舞台上表演的,都是国内顶尖级的舞者,由他们演绎的也都是相当出彩的舞蹈作品。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从近几年春晚的精彩舞蹈作品中来看看中国舞蹈文化的发展。 现在人们越来越喜欢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像笛子,二胡这些古典乐器也越来越受音乐人的青睐,也有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喜欢在音乐中融合中国戏曲的成分。当然,舞蹈是离不开音乐的,

所以就有很多的“中国风”舞蹈被制作出来,然后为众多的观众朋友所喜爱。特别典型的“中国风”舞蹈在主要有《千手观音》《飞天》等。 05年的央视春晚,舞蹈《千手观音》无疑是观众心目中的最爱。二十一位身着金色霓裳的青年演员在金碧辉煌的佛光下以千手观音的形象立于莲花台上,伴随着富有东方神韵的乐曲,二十一位舞者化为一身,融成一尊金光闪闪的吉祥观音,美丽优雅地演绎着观音的安详、慈善、亲和与博爱。普照的佛光,柔美的千手,高贵的气质,典雅的姿态,将一个用千手帮助弱者,用大爱普度生灵的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这群可爱的无声精灵、无语天使,用他们的心灵与灵魂淋漓尽致的塑造出了千手观音高雅、脱俗的形象,并且将一种美的形象置于观众心中,更深入中华民族之中,所以无论它的形式还是内容都容易让观众接受,实现美的共通性。具有中国民族特色、气派、风格,韵味,能够满足中国电视观众的欣赏习惯与传统趣味 08年春晚,央视推出了又一个精品舞蹈节目《飞天》。七名演员身着长裙,姿态安详,随着音乐盈盈起舞,优美的舞步让人们联想到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展现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悠悠神州的宽广情怀。《飞天》正是对民族传统舞蹈继承与发展的优秀代表作品。它继承、发展了我国传统舞蹈中的长绸舞技法,以凝练的舞蹈语汇,抒情浪漫的手法,神形

【红色经典】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红色经典】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记忆中的红色经典】默人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通过歌舞概括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同志的领导下,所进行的反帝、反封建、反对官僚主义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这部史诗选择了各个革命阶段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使它成为中国人民谋求解放的历史缩影。 这部音乐舞蹈史诗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北京、上海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等七十多个单位的音乐舞蹈工作者、诗人、作曲家、舞台美术工作者,以及工人、学生、少先队业余合唱团三千多人,以满腔的革命热情成功地创作了这首革命史诗。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依照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集中概括地表现了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英明领导下,所进行的反帝、反封建、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这部史诗精心地选择了各个革命阶段最有代表性的典

型事件,使它成为中国人民谋求解放的历史缩影,成为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下获得新生的真实写照。《东方红》除序曲《葵花向太阳》外,共分为《东方的曙光》、《星火燎原》、《万水千山》、《抗日烽火》、《埋葬蒋家王朝》和《中国人民站起来》六场。 它是富有革命化、民族化和群众化特点的作品,是音乐、舞蹈、戏剧、诗歌、美术的大综合;共包括24个舞蹈、歌舞和表演唱,36首革命歌曲,14段朗诵词,28个场景。在36首革命歌曲中,有为毛主席的《井岗山》、《长征》、《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三首诗词谱曲的歌曲。其它歌曲大部分是选自各个民族和各个历史时期最富有代表性的歌曲,这些歌曲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史诗中整个舞蹈部分,呈现出一片百花齐放、色彩缤纷的绚丽景象。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一首中国革命的颂歌。重温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过去。她群情激越、催人奋进;她的诗美、舞美、音乐美;她是迄今以来无与伦比的艺术高峰。每当看到她的那些画面,听到她的那些音乐,总有一种庄严、深重、触动心灵的东西在涌动,让人百看不厌,让人难以忘怀。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朗诵词及节目单

浅谈意境

慢聊意境 摘要: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 审美范畴。意境不仅仅是一种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概念,更是一种美的表达和体验。 意境理论更是中国化的独特的艺术,是无数的前辈的心血,其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 时期。 关键词:意境;意境理论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并对绘画创作长盛积极影响。在诗、词、画、戏曲以及园林等艺术中,借别具一 格的艺术手法熔铸成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统一,深刻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生真谛,从 而使审美主体身心超越感性的现象,达到空间化的艺术效果。 在古代文论中,“意境”一词最早见托名为唐王昌龄所作的《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思也,处身于境,视境 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心,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 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1虽然王昌龄最早提出了意境,但是此意境非彼意境,二则不是同一概念的。但是 这说明古人已经开始研究意境了。 意境不仅仅是一种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概念,更是一种美的表达和体验。任何意境的 表达都要有对客观事物的深化认识,对客观事物进行理性的分析作为前提;无论是苏 轼的《江城子,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还是李煜的《虞美人》 的国破家忘的愁苦之情。都是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如果没有深刻的生活体验,作 者是不可能体会到这的。如果没有国家的灭亡,李煜也不会有国破家亡的愁苦。正是 有国家灭亡的现实才会有了李煜这样的是人。同样的,当我们读他作品的时候我们也 可以体会的他的思想。我虽然没有国破家亡,但是我读到李煜的诗的时候我们能体会 到那种思想。这就是意境美得体验。 叶朗先生认为:“意境就是在感性的日常生活和生命现象中,直接呈现某种形而向上 的意味“,“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世界、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空间, 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觉和领悟。”意境是不会有历史和时间 的限制的,她不因空间而变化,我们可以在两千年的今天体会前人的思想。了解他们 的生活、心情等。所以意境是对人生和事物的感悟。 意境是具有华夏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他的形成受到先秦哲学尤其是老庄哲学的影响,而其发展完善则又受到魏晋以来佛学的影响。唐宋则对意境进行了总结,标志着古代 意境理论的成熟。到明清时期,意境理论进入深入发展时期。王夫之、叶燮、王士祯

《公共艺术音乐篇》全套教案(第四单元舞蹈的魅力)资料

《公共艺术音乐篇》全套教案(第四单元舞 蹈的魅力)

《舞蹈的特性与分类》 教案

教学环节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新课导入 认识舞蹈 1、多媒体展示舞蹈图片,图片上的人表现的是 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形式?——舞蹈 2、什么是舞蹈 舞蹈是一种经过提炼、加工、美化了的人体动 表演艺术,舞蹈动作不同于一般日常生活中的人体 动作,因为它能够表现人的思想,情感以及人与自 然的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它是一种舞蹈化了的人体 动作艺术。 3、引出本堂课的课题《舞蹈的特性与分类》走进 舞蹈世界。 观看图片 积极思考 大胆发言 学生对舞蹈有 初步的认识和 感受,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 趣。

舞蹈基础知识 了解舞蹈 1、舞蹈的审美特征(舞蹈的特性) 1、舞蹈具有空间性、时间性、综合性、造型 性、动作性、抒情性等特点。 2、舞蹈的种类 划分角度、方式种类 按体裁分类叙事舞蹈和抒情舞蹈 按风格特点分类民间舞、古典舞、芭蕾舞、现代 舞、当代舞、体育舞蹈 按表现形式分类独舞、双人舞、多人舞、群舞 集体学习 聆听了解 初步具有欣赏 舞蹈的理论知 识,为下一步 的欣赏舞蹈、 分析舞蹈奠定 基础。 苗族民 间舞┃反排木鼓舞初 赏 作 品 1、多媒体播放资料,学生欣赏并思考: ①舞蹈画面表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②看完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2、教师介绍我国苗族舞蹈的有关知识 苗族的地理位置、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服 饰特点、花鼓舞的风格特点。 欣赏思考 讨论总结 聆听了解 通过对民族文 化的了解来理 解舞蹈动作的 形成与含义。 再 次 1、再次欣赏,感受鼓点节奏,模仿脚上动 作,感受不同动作所表现的深刻含义。 聆听节奏 观察动作 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的模 仿能力、舞蹈 审美能力和感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朗诵词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朗诵词,歌曲,歌舞表演 朗诵者:林中华(男)白慧文(女) 序曲 1.歌舞:葵花向太阳 东方红 第一场:东方的曙光 2.朗诵: (男)在毛泽东时代,祖国的人民多么幸福,祖国的江山多么壮丽。可是,我们怎能忘记过去的苦难,怎能忘记毛主席带领我们跨过的万水千山! (男)黑暗的旧中国,地是黑沉沉的地,天是黑沉沉的天。灾难深重的人民哪,你身上带着沉重的锁链,头上压着三座大山,你一次又一次的呼喊,一次又一次的战斗;可是啊,夜漫漫、路漫漫,长夜难明赤县天…… 3.舞蹈:苦难的年代 4.朗诵: (女)黑夜总有尽头,曙光就在前面。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五四”运动举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传播了共产主义思想。一九二一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真理的光辉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 5.歌舞:北方吹来十月的风 6.朗诵: (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农民运动波澜壮阔,出现了国共合作的新局面,响起了北伐大进军的号角。 7.表演唱: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之歌 农友歌 工农兵联合起来 第二场:星火燎原 8.朗诵: (女)工农兵奋勇前进,大革命汹涌澎湃。 突然间,天空出现了乌云,大地卷起了狂风——蒋介石在帝国主义指使下背叛了革命,大屠杀开始了。陈独秀投降主义路线,使党和人民在遭到敌人突然袭击的时候,不能组织有效的抵抗。大革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鲜血,染红了黄浦滩头,珠江堤畔,大江两岸,一直到黄河上下,长城内外。 9.表演唱:就义歌 拿起武器闹革命 (男)但是,人民是杀不绝的,革命是扑不灭的,共产党人是吓不倒的!“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听,南昌起义的枪声,响起了第一声春雷。看,毛泽东同志亲自领导的秋收起义,点起了最亮的火炬,建立起第一支人民军队,创造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武装起义的风暴震动了长江南北。 11.舞蹈: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之歌 12.朗诵: (女)凯歌动地,红旗漫天,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的两支革命武装,会师在井冈山。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一、明末清初的实学教育思想及其杰出代表--王夫之 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大动荡时期,空前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兴起于东北的满族贵族趁势入关,建立了清王朝。一批儒家士大夫认真反思明朝灭亡的原因,在不同程度上,都将程朱理学空谈心性义理视为导致国运衰败的重要原因。明中叶后阳明学兴盛,促进了思想解放。明末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等陆续来华,带来了早期的西方科学文化,使中国学者开阔了眼界。于是,明末清初出现了一股新的学术思潮,其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理学进行深刻的批判,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在哲学思想上具有唯物主义特色,在政治思想上表现出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倾向,在教育思想上也有许多别开生面的进步观点。王夫之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后期隐居于湘西蒸左石船山(今湖南衡阳县曲兰),故后人称他为船山先生。他自幼聪明过人,14岁就考中秀才,后读书于岳麓书院,24岁考中举人。两年后明亡,王夫之曾起兵抵御清军南下,失败后隐居山野,始终没有投降清朝,专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长达40多年。王夫之的思想受张载的影响较大,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哲学的朴素唯物论,并与当时的实学思想家们遥相呼应,互相补充,形成系统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他的哲学思想是我国古典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峰。他提出许多充满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教育观点,对明清以后许多教育家都有巨大影响。 王夫之著述总计400多卷,800多万字。现存《船山遗书》有72种,258卷,遍及经、史、子、集各部,也是古代最高产的学者。 二、论性与习 从先秦诸子至宋明诸儒,在人性问题上都立足于先验论,纠缠于善恶的分辨。而王夫之的论述则完全不同,他主张:"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在《尚书引义》中,王夫之把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所谓"先天之性",即人的"自然之质",主要指耳、目、口、鼻、心等感官的功能。所谓"后天之性",即通过后天的"习"获得的知识、才能和道德观念,善恶均有,也可以说无所谓善恶。"性"应该是先天与后天的结合,人生长、发展全在于"习"的作用,这就是他所说的"习成而性与成"。

音乐舞蹈艺术与廉洁文化建设

音乐舞蹈艺术与廉洁文化建设 ----卢金龙 (四)音乐舞蹈艺术与廉洁文化建设 1.音乐舞蹈艺术特点与优势 2.用音乐舞蹈艺术进行廉洁文化建设案例分析(主要的音乐舞蹈形式并提供一个典型案例) 3.用音乐舞蹈艺术进行廉洁文化教育设想 随着我国社会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廉政文化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导向性作用日显突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社会各界都在努力探索廉政、廉洁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力求以全新的视角、前瞻性的理念做好这一事关社会荣辱的“敬廉崇洁”文化建设。与此同时,以音乐舞蹈艺术为核心的舞台创作、舞台表演和大型文艺演出等等,各种文艺活动汹涌澎湃,成为我国廉政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传播载体,它们以视觉、听觉的接受和传达,影响着人们的情感体验,有利于人们在这种独特的艺术氛围中产生思想的共鸣。随着观众政治意识的觉醒,对贪腐的憎恨和对廉洁文化的建设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建立一个正确的传播平台,让音乐舞蹈艺术成为宣传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手段至关重要。 一、音乐舞蹈艺术特点与优势 音乐舞蹈艺术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相容性。舞蹈和音乐就像一对孪生姐妹,它们同绘画、雕塑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远古时代起,它们就血肉相连,密不可分。我国古代《乐论》中提及道:“乐之在耳为声、在目为容”,“有乐而无舞,似瞽者知音而不见;有舞而无乐,如哑者会意而不能言。乐舞合节,谓之中和”。在原始社会,原始的乐舞本是一种乐曲、舞蹈和诗歌的结合体。音乐靠乐声的运动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舞蹈靠人的形体变化来渲染情境,它们都长于抒情,拙于叙事。 音乐舞蹈艺术作为时间的艺术,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和情感表现力。舞蹈的节奏感和视觉体验有助于表现音乐优美的旋律。这种相互依存的“共性”结合为舞

浅谈意境

浅谈意境 内容摘要:意境作为种过古典诗论中内涵极为丰富的美学范畴,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意境对诗歌的美感有着巨大的作用。意境的美学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境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情感深厚;拘于体物,取之象外,取物精妙。 关键词:意境表意与构形美学特征 正文: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论中内涵极为丰富的美学范畴,是对诗歌作品美感心理效应的概括。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具有“境生于象而超乎象”的特点。[1] 中国古代对诗歌意境的研究颇为重视,唐代时期有王昌龄的“诗境”论、皎然的“情境”论、刘禹锡的“境生象外”论、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论,到明清时期则有王夫之的“情境融合”论,近代有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武器之境”。而近代王国维借鉴西方文艺理论,对传统的境界观念加以阐发,提出了许多杜鳌的简介,被认为是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称高格,自有名句”[2],把“境界”即意境看作是创作和审美的最高标准。 意境包含了境和意两个方面。意的因素显得更为重要,在构形和表意上,表意居主体地位,因此意境在表意和构形上各有特点:意境的绘形上,不仅受主体意识的投射和点染,还有虚化性和集合性的特点;意境的表意上,对绘形具有积极的主导性,还具有超越性和哲理性、创造的主观性、内涵的不确定性和感受的意会性。“意境所包含的意蕴往往已不是或不仅仅是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评价,而是对整个社会、人生、历史、宇宙的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读者对于意境的感悟也常常会进入诗的哲理性层面,从而超越诗人的本意。”[3] 意境作为古典诗论的一种美学范畴,也具有其丰富的美学特征。 第一,“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诗歌的意境将景与情融为一体,看似简单的景物,却蕴含了无限的情思。无须真切直白的抒情,描出两三处景物,默然不语,只是静静的立在一旁,却足以将翻涌的情思抒发得淋漓尽致。营造出一个绝美的意境,便有了“无声胜有声”的妙处。 例如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诗只有最后一句才表露了思乡的忧愁与漂泊的愁苦。但即使去掉最后一句,我们也能体会出诗人愁苦哀伤的心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只是几处简单的景物的描写,但是,描绘景物的同时也是在描绘自己的心境。“枯”、“老”、“昏”、“小”、“古”、“瘦”,不仅是对客观情境的客观描述,更是对主观心境的主观抒发。对八种景物的描写,仅十六个字,读者对诗人内心深重的情感便“一览无余”。这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让诗歌极具韵味。 第二,“言有尽而意无穷”,情感深厚。诗歌意境的描写通常用不语的景物代替说出能语的情感,字里行间有着极深的意蕴,情感表达虽不直白激烈,但是却往往更让人长久的回味和琢磨。有着似“绕梁三日而不绝”的无穷意味。 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与孤烟,长河与落日,四者的相衬足以将塞外的荒凉孤寂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大漠上,

中外音乐舞蹈文化差异

中外音乐舞蹈文化差异 摘要音乐与舞蹈作为反映现实生活情感的艺术类别,可以追溯近千年的悠久历史。它们的存在本身就具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及作用。但是由于中西方社会历史发展情况不同,导致文化差异较大,因此在音乐与舞蹈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表达方面也拥有明显区别。本文将从这两方面着重分析中西方的音乐舞蹈文化差异。 中西方在音乐上具有审美以及乐器发展对音乐的影响等方面的差异,而舞蹈则具有舞蹈部位、表现目的、表现群体、舞蹈服装等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方音乐舞蹈差异 音乐与舞蹈作为反映现实生活情感的艺术类别,可以追溯近千年的悠久历史。它们的存在本身就具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及作用。但是由于中西方社会历史发展情况不同,导致文化差异较大,因此在音乐与舞蹈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表达方面也拥有明显区别。本文将从这两方面着重分析中西方的音乐舞蹈文化差异。 一、音乐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动,故形於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后浑称“音乐”,指用有组织的乐音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人类社会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有音乐,已经无法查考。但是早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不同背景、不同环境导致中西方音乐具有较明显的差异。 1.审美的差异: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文明背景,中国的传统音乐深受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影响:儒家重中庸,讲究中正平和,在音乐上主张“中和之美”;道家重境

界,强调无为,在音乐上主张“大音希声”。这正是我们古典审美意识的基础,既有情感而不狂放,有欲望但却含蓄。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对中国音乐的营造起着重要作用。中国传统音乐以含蓄、淡泊、空灵为上品,它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意境,一个美好的意境可以给欣赏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带来思想上的深化和情感上的升华。 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因此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 2.乐器发展的差异也造成了中西音乐的不同: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不能演奏和声。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西方乐器多以金属为材,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在配器与乐队组合上,西方音乐多采用大型的交响乐、奏鸣曲、协奏曲等;中国音乐的演奏多采用独奏和几样乐器相搭配的小型合奏,以发挥乐器的独特音色。 3.就作品的形式不同:中国音乐多为小品,短小精悍,而西方音乐则多为大型作品,其结构繁复。此外,中国音乐虽经几千年的发展,却始终未成体系,而西方音乐则体系完备。 下面我将对中国古典音乐《高山流水》与西方古典音乐《命运交响曲》做出对比以体现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 《高山流水》作为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演奏乐器为是中国的拨弦乐器——古琴,它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其《流水》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抒发了志在流水,智者乐水之意。旋律在宽广音域内不断跳跃和变换音区,虚微的移指换音与实音相间,旋律时隐时现。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无定。 《命运交响曲》则以豪迈的英雄气概和排山倒海的气势而著名。乐曲一开始就出现了命运敲门式的动机,带我们进入了一个振奋的精神世界。圆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第二主题。展开部中,转调频繁,增加了原有的不稳定性,使音乐显得更加丰富。第二主题则先是由木管奏出,然后由铜管乐器吹出英

读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有感

读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有感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音乐舞蹈史诗”指:一般指结构宏大的,以音乐、舞蹈、诗歌、舞台美术为艺术手段,概括地表现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的表演艺术形式。本文将以音乐、舞蹈这些艺术手段谈谈此感想。 一、从器乐方面来看 音乐起始的主题是“ X . XX | XX XX | X —,1 5 1 3 | 5 —”古典的渐强将观众的所有注意力集中到了这里。随之,“5 5 1 2 ”一个上扬的旋律,舞台两侧几千号人的合唱《东方红》又再一次将观众的眼球深深地吸引住了。内心的激动,将身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唤醒了,跟着音乐走进了舞台画面。接着第一场:东方的曙光,《苦难的年代》,以高胡的旋律引出妇女离散的悲伤无可奈何的心情。在第二场:星火燎原。“5321 5321 ”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出现,将气氛拉近了最紧张时期,这里用提琴演奏出紧张的效果。而《国际歌》的每一次出现都点燃在场每一位观众的心和每一位演员。尤其是它庄严,希望之光闪耀着,指引着我

们前进的方向。之后,《秋收起义》完全用的二胡演奏,人们拿着火炬,一步步走过黄河两岸,走遍大河南北。常用二胡的颤音和挑杆来形容奔驰的草原马,而这里也同样将几万人们的脚步声比作了马蹄声,马不停蹄的向前走,表现了人民迫切希望新生活的到来,随着几声有节奏的冲锋号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开始了。 《打土豪分田地》中,XX XX. | 5 3 23.的节奏型,表现了当时土豪的害怕心理。当抓到土豪时,一位老妇人出现在屏幕中,二胡等一些乐器运用休止的节奏型,表现老妇人不灵活的腿脚,一步一步走在土豪面前。在二胡声出现时,开始述说自己的死去的家人。第三场:万水千山,《过雪山草地》中加入了风雪声衬托背景,并且战士们一步停顿一步向前正体现了爬山涉水的艰辛,其中一个士兵在长时间没有喝水的情况下,倒下了,却凭着坚定地毅力又站了起来,这不仅仅表现了这一个人,而是很多战士在这种艰辛的条件下拼搏努力,只为换回一个美好的明天。其中的马蹄声碎、枪声清脆,正是共产党长征遇到的种种艰辛。第四场:抗日烽火,在《松花江上》之后,想起了希望之歌,这次不是《国际歌》而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义勇军进行曲》,之后用高一个八度的小号再次吹起

中国音乐文化概述

●第一节中国音乐文化概述 ⒈中国音乐史中音乐形态发展分期 古代乐舞时期(远古——春秋战国) 歌舞伎乐时期(秦汉——隋唐五代) 剧曲时期(宋元——近代) ⒉中国音乐史中各时期音乐文化发展概况 先秦时期 汉唐时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近现代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我国最为主要的音乐形式是乐舞。这是一种诗歌、舞蹈、音乐三位一体的艺术体裁。 代表性作品有黄帝时代的《云门》、尧帝时代的《咸池》、舜时代的《韶》、夏代的《大夏》、商代的《濩》、周代的《大武》,这些作品结构庞大,由多段歌舞组成,艺术性达到空前的高度,表演十分壮观。 ●汉唐时期1 秦汉至隋唐五代,是我国音乐形态发展中的中古歌舞时期,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歌舞音乐具有更多的审美、娱乐功能,史书上称为“燕乐”。它的发展经历了秦汉时期的相和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清商乐、隋唐时期的燕乐歌舞大曲三个阶段。 作品的音乐素材选取范围不断扩大。相和歌主要为我国北方的中原音乐,清商乐将之扩展至南方诸省,隋唐歌舞大曲则囊括中国、中亚、南亚、阿拉伯各国音乐。唐代的歌舞大曲是一种综合了器乐、诗乐、舞蹈的大型表演艺术,是唐代宫廷音乐的最好形式。 ●汉唐时期2 唐代歌舞大曲在历史上留下的曲目多达140余部,代表性作品有《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曲》、《柘枝舞》等。 汉唐时期,我国民族器乐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纤细柔婉的管弦乐逐渐代替了“以钜为美”的先秦钟磬乐。器乐演奏形式向轻便灵巧的方向发展,如鼓吹乐、管弦合奏乐、古琴、琵琶独奏乐均有特色 ●宋元时期 宋代以后,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音乐文化的性质由汉唐时代的宫廷音乐发展为适应市民阶层审美需求的世俗音乐,各种新艺术形式得以确立并发展,以元杂剧取得的艺术成就为标志。 元杂剧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戏曲音乐体系和戏曲表演体制,出现了一个个杰出的杂剧作家群和一大批高水平的优秀剧目,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 ●明清时期 明代,我国南方戏曲获得巨大发展。其中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先后争雄剧坛,历史上称“明代四大声腔”。后来居上的昆山腔经过重大改革,在艺术性上再创历史高度,代表作品有梁辰鱼的《浣纱记》、汤显祖的《牡丹亭》。 清代,梆子腔、皮黄腔为代表的剧种群体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蓬勃发展。后来,皮黄腔孕育了我国最大的戏曲剧种京剧的诞生,京剧艺术成就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成为我国戏曲艺术史上的第三个高峰 明清时期,我国其他音乐体裁也获得了突出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民歌、歌舞、说唱、戏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朗诵词和歌词(转载)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朗诵词和歌词(转载) 中国第一部歌舞史诗巨片!为国庆15周年献礼、由周总理担任总导演、3500名艺术家集体创作出的中国电影史上空前绝后的伟大经典! 总导演:周恩来 演出时间:1964年10月2日 出品时间:1965年10月1日 演出地点:人民大会堂 演出人数:3500多人集体创作 创作历时:1964年7月-10月1日仅不到3个月的时间赶出来的 出品公司:八一北京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新闻记录片电影制片厂 朗诵者:林中华(男)白慧文(女) 节目: 序曲东方红 歌舞:《葵花向太阳》 歌曲:《东方红》 (混声合唱)陕北民歌李有源词李焕之编曲 东方红,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咳哟, 他是人民大救星。 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咳哟, 他是人民大救星。 毛主席,爱人民, 他是我们的带路人。 为了建设新中国,呼儿咳哟, 领导我们向前进。 为了建设新中国,呼儿咳哟, 领导我们向前进。 共产党,像太阳, 照到哪里哪里亮。 哪里有了共产党,呼儿咳哟, 哪里人民得解放。 哪里有了共产党,呼儿咳哟, 哪里人民得解放。

朗诵(男): 在毛泽东时代,祖国的人民多么幸福,祖国的江山多么壮丽。可是,我们怎能忘记过去的苦难,怎能忘记毛主席带领我们跨过的万水千山! 第一场:东方的曙光 朗诵(男): 黑暗的旧中国,地是黑沉沉的地,天是黑沉沉的天。灾难深重的人民哪,你身上带着沉重的锁链,头上压着三座大山,你一次又一次的呼喊,一次又一次的战斗;可是啊,夜漫漫、路漫漫,长夜难明赤县天…… 1-01、舞蹈:《苦难的年代》 朗诵(女): 黑夜总有尽头,曙光就在前面。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五四”运动举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传播了共产主义思想。一九二一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真理的光辉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 1-02、歌曲:《北方吹来十月的风》 (齐唱)革命民歌李焕之编曲 北方吹来十月的风,惊醒我们苦弟兄。 无产阶级快起来,联合农民去进攻。 红旗一举千里明,铁锤一举山河动。 中国诞生共产党,燎原星火满地红。 中国诞生共产党,燎原星火满地红。 中国诞生共产党,燎原星火满地红。 朗诵(男):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农民运动波澜壮阔,出现了国共合作的新局面,响起了北伐大进军的号角。 (欢呼胜利,万岁,万岁,万岁) 1-03、歌曲:《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之歌--工友歌》(劳工神圣) (齐唱)佚名词时乐蒙曲 被污辱的是我劳工,被压迫的是我劳工。 世界啊,我们来创造, 压迫啊,我们来解除。 创造世界除压迫,显出我们的威风。

浅谈王夫之的财税思想

广角视野 w ide angle 浅谈王夫之的财税思想 陈雁峰 陶杉杉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230039) 摘 要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为世人所熟知,但其在经济学方面尤其在财税理论的研究方面所做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王夫之的财税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主张土地民有,反对以行政手段抑制土地兼并;褒贬传统的赋役制度,提出改革建议;论常平、义仓救荒之策;屯田。他的尊重实际,通时达变的财税思想在中国古代财税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王夫之;财税思想;财政;税收 王夫之,字而农,号涢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南衡阳人,汉族。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本文的目的就是对他的财税思想做一简单的阐述。 一、主张土地民有,反对以行政手段抑制土地兼并 王夫之认为,自古以来,土地都属于百姓所有,否定了夏、商、周以来的王田制,即使是井田制,也是八家私有而一家公有。君与士大夫可以征发他们的徭役,但不能占有他们的田地。对于三代时期的归田授田之制,他认为这是从来没有的事情。如果授田之说成立,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人口增加而土地不敷分配的矛盾。所以土地向来都是百姓自己的,用不着王去授予。至于井田制所说的!一夫百亩?,不是每个成年人授予一百亩田,而是一百亩征一夫的税,所以井田制是以夫定税制,而不是以夫授田制。可见王夫之否定井田制是授田制,而认为是赋税制,即按夫征税制。 既然土地是百姓所有,就不能以任何借口侵占。至于土地兼并,王夫之认为那并不是豪强强夺百姓土地,而是赋役繁重、胥吏横行所致。土地兼并并不能以法令加以抑制,即使以法令抑制也无法实施。所以对汉朝以来所有以行政手段抑制土地兼并的主张,他都持批评态度。在王夫之看来,豪民兼并土地固然是严峻的社会问题,但其根源是官府的问题,而不是豪民,反而是豪民代替百姓承受着官府的伤害。所以官府不应该运用行政手段抑制土地兼并,夺取地主豪民的土地,而应该以减轻赋役等经济手段抑制土地兼并,让百姓守住自己的土地。 王夫之只看到官府征收繁重的赋役和对贫弱百姓的伤害,忽视了豪强地主对贫弱百姓的伤害,所以他的论说只反对官府暴税,反对主管征赋役部门和胥吏的横暴,而为地主豪强土地兼并辩护,从而成为土地私有制的代言人。 二、褒贬传统的赋役制度,提出改革建议 (一)改革赋役制度,度民不度田,以经济手段抑制土地兼并 王夫之认为,土地兼并责任并不在地主豪强,而在于官府的制度和不法吏胥,抑制兼并并不能以限田、均田、经界、推排等行政手段,他主张官府应减轻百姓的赋役负担,惩治官吏的残暴,调整与土地制度紧密相关的赋役制度,即用经济手段抑制兼并,他还开出了两剂!药方?: 1.将以往按田征税改为按人、按户征税,即税人而不税地。即按人征收租税,不考虑其有多少土地,规定每户征租多少,每人征租多少,耕地多而勤勉则收获多,但不多征租税,土地弃荒也不减少租税。如此,百姓就会珍惜土地而积极从事农业生产。这在土地兼并之世也是稳妥的办法,因为既然失去土地也要缴纳租税,那么土地就不会为豪强兼并了。 2.轻自耕农之税,重佃农之税。即百姓占有土地数量不能超过300亩,这300亩属于自耕田,超过部分属于佃耕之田,官府应该轻征自耕田而重征佃耕田(加倍征收)。王夫之想以加重佃耕土地赋税的办法消减土地所有者的利益,从而降低他们对占有土地的兴趣。 按照王夫之!税人而不税地?和!分别自种与佃耕,而差等以为赋役?的方法,只会使丁多而无田或少田的百姓越来越贫困,而田多之户却越来越富有,即使佃耕田加倍征税,土地所有者也必然会将赋税转嫁给佃耕农(即佃农),获利者还是土地所有者。显然,王夫之是替土地所有者说话的,贫弱百姓只会因此而更加贫困潦倒。王夫之揭示了封建社会土地兼并与赋役制度的关系,提出了以赋税手段来抑制土地兼并的思想,这是前无古人的。但他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替土地兼并者辩护,这反映了他的阶级局限性。 (二)改革缴纳手段,实行以货币之征,以纾民困 王夫之认为百姓向官府缴纳赋税,以钱币缴纳最为合适,既方便百姓,又有利于百姓。他详细分析了货币纳税的好处,认为只就百姓利益而言,就有四个方面的好处:百姓免受官府刁难;百姓免受奸商敲剥;单丁孤寡免受豪右欺凌;百姓可避免积贮的损失。 (三)改革单一农业税制度,实行农商兼并 王夫之认为不仅各类民户都应该纳税,而且各种不同的商品也应该征税,即农、工、商各业都要承担赋税,为国尽责。这实际上就是!税收普遍?思想,比西方最早的瓦格纳税收普遍说要早200年。 (四)盛赞租庸调制,否定什一中正论 王夫之赞成租庸调制之庸、调,因为它征之于户而非征之于田,符合他!度民不度田?的主张,他认为唐朝租、庸、调均较三代为轻。然而,他既反对限田、经界、推排等限制土地兼并的措施,又认为三代时期从来就不存在授田、归田之事,他盛赞唐朝租庸调制,而租庸调制恰恰是以均田制,也就是以授田、归田制为基础的,在这一点上,王夫之不能不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王夫之既否定什一税,驳斥什一中正论,又痛斥林勋复古倒退的思想,认为井田制、什一税不可行,由此可见,王夫之对传统思想的怀疑,已经触及到传统思想的核心###孔孟之道。 (五)主张控制山林川泽之利,反对弛盐茶之禁,以抑制商贾 王夫之否定传统的什一税,但不反对传统的重本抑末、重农抑商和传统的山林川泽国家垄断制度。对于抑商,他主张抑制但又承认商人和商业的地位。总之,对于商人和商业既要抑制,使其不能危害百姓和国家,又能保证商货流通。 (六)主张运用赋税手段抑制寺院扩张 他主张既要用行政手段,又要用财政手段遏止寺院的发展。行政上,以限额的方式减少加入佛教的人数,消减其发展趋势,再疏远冷落寺院的住持,使其失去夸耀的本钱,使佛教冰消瓦解;财政上,一方面宽徭省罚,使百姓不必因逃避赋役和刑罚而遁入空门,另一方面对寺院的僧众!犹然编户征徭之民?。 自唐、宋、元以来,寺院发展已经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