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考语文阅读全攻略(doc 8页)

中考语文阅读全攻略(doc 8页)

中考语文阅读全攻略(doc 8页)
中考语文阅读全攻略(doc 8页)

中考语文阅读全攻略(doc 8页)

中考语文阅读全攻略:写作方法篇

高永祥

[有言在先]

“写作方法”是现代文阅读考查时的热点和难点。谈到“写作方法”,同学们总有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而且在做这类题时找不到规律,无从下手。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可能是不知道“写作方法”到底是什么。下面请让我带着你们,从透析“写作方法”入手,进行富有大体特点的“写作方法”考点训练,让大家掌握常见的“写作方法”,了解特殊的“写作方法”,学会对“写作方法”的辨识和理解,从而达到能准确解答此类考题的目的。

第一关

科学无价

①科学价值几何?这个问题太难回答。

②在喜马拉雅山海拔6100多米的纳木耶尼冰川上,科学家取回了我面前的一小瓶冰芯样品,只有6毫升,重量不过几克,它价值几何,日后能从中研究出什么,现在还没人知道。

③为了冰川科学,许多人付出良多。一名2 2岁的美国博士,为了梦想中的冰川,在西藏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曾经勇闯南极的秦大河,考察珠峰冰川时得了可怕的“脑水肿”,在差点“光

尼茨发明二进制的时候,更不会知道它竟在几百年之后成为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科

学前进的一小步很可能成为人类前进的一大步。不只是那些成功者,就是那些失败者,也在不断地证明自己实践的价值:明朝的万户坐着自制的火箭上天的时候,不曾想到几百年后让他付出生命代价的梦想会变成现实;没有拉马克创立的“用尽废退”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诞生也许会晚几个世纪……

⑧科学无价!

1.结合全文谈谈为什么说“科学价值几何”这个问题太难回答。

2.举例说明本文在论证方法上的显著特色。

3.第⑥段引用鲁迅先生的话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

4请仿照第⑦段画线句的句式,再说一句话。

5.第⑦段中“许多科学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中的“这一点”是指哪一点?

6.请你任选角度说说这篇文章的语言言特点。

7.读了这篇科学的颂歌,你有什么感想?

[闯关提醒]

第1题考查粗读选文后整体感知文本的能力,概括要点即可;第2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理解与把握;第3题从理解论据作用的角度来考查,用名人之语引出亘古不变的真理;第4题重在考查知识积累和知识过程能力,并且用规定的句式进行表达;第5题重在训练学生理解文章的照应艺术;第6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应从形式上抓住“语言”的特点答题;第7题也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意在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抓住一个感受点畅通表达即可。

第二关

滑梯

①母亲顶着如血的残阳,顶着如雪的白发来找我。我知道.母亲一定是为哥哥的事儿来的、世界上一件最难办最叫人头疼的事儿落到了我

头上。

②我说:“妈,您是不是为……”

③“我只想让位陪我遛遛弯儿。”母亲打断了我的话语。

④虽然母亲干瘦,年轮和沧桑为刻在了脸上,但我从记事儿起就知道母亲的脊梁永远是笔直的。

⑤我和母亲又来到了我儿时常来的那个儿

童公园。母亲是不犹豫地爬上了那个有63级台阶的滑梯。母亲站在滑梯的最顶端,任飒飒秋风吹拂她那如雪的白发。我也爬了上去。我这个年轻人却没有母亲那么从容,我爬得很吃力,爬到最项端时已是呼哧带喘双腿发软。我已远远没有儿时爬得轻快。那时母亲常在闭暇时带我和哥哥

来玩。这个公园的一切都变了,这个世界的一切也都变了,只有这个滑梯没变。

⑥第一次玩滑梯时,我母亲和哥哥都摔倒了。只是母亲和哥哥摔在了地上,我摔在了母亲怀里。哥哥摔得很惨,左额角上至今还有个疤。母亲说,当时她只能抱一个孩子,要是能抱两个就好了。

⑦哥哥虽然比我大三天,那时却远远没有我胖。母亲说,她刚把我捡回去时我还没有一只猫崽大,能装在一只大人的鞋里。后来我懂事了,就问母亲:“为什么我白白胖胖,哥哥却黑黑瘦瘦?”哥哥抢着说:“奶水都让你吃了,我喝米汤怎能有你胖?”母亲不说话只是在一旁笑。

⑧嫂子昨天已来找过我。嫂子说你哥的事儿你不能不知道吧,这事儿正归你们检察院管,说大就大说小就小,怎么办就看你这个大检察长讲不讲良心了。嫂子扔下这句话就走了。我却很尴尬地晾在了那儿。哥哥辛辛苦苦奋争了半辈子,好不容易爬到了财务科长的位置上,却因重大的经济问题被隔离审查……我学的是法律,我知道法律的庄严性是不容一丝私情亵渎的。可直是哥哥供我上的大学学的法律呀……

⑨母亲对我说:“二胖,你玩滑梯有什么感觉?”

⑩我说:“滑下去如昙花一现,很快很轻松很惬意。爬上来很慢很艰辛很吃力……”

(11)母亲说:“辛辛苦苦地往上爬.就是为了那昙花一现地往下滑吗?二胖,咱不能再往下滑了,和妈回家……”

(12)我这堂了母亲的心,我的泪已到了眼眶边儿上却没有流下来。此刻天边出现了彩虹,是那种很艳很美的虹。

8.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9.第④段中,“我从记事儿起就知道母亲的脊梁永远是笔直的”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10.小说为会么用很多笔墨交代往事?

11.作者在描写母亲和嫂子时着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12.“滑下去如昙花一现,很快很轻松很惬意。爬上来很慢很艰辛很吃力……”这句话包含着什么哲理?

13.“此刻天边出现了彩虹,是那种很艳很美的虹。”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4.综合全文看,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闯关提醒】

第8题考查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小说情节的能力;第9题要结合母亲的做人来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第10题考查小说铺陈技巧的理解;第11题考查的是小说中详略处理的艺术;第12题是要求在充分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章的主旨;第13题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理解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第14题是一个很有文学特点的题目,分析人物形象。

第三关

印度洋海啸里的“蝴蝶效应”

①“巴西亚马逊河丛林里一只蝴蝶扇动了几下翅膀,3个月后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引发了一场龙卷风——美国气象学家洛仑兹这个形象的比喻,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蝴蝶效应’,2004年12月26日‘蝴蝶效应’真的在印度洋里闯下大祸!”

②由于众所周知的地壳板快运动,印度洋板块以每年大约6厘米纳的速度向欧亚板块挤压,挤压过程中所积聚的压力通过板块边界的地震得以消解,这导致爪哇海沟一带地区成为非常活跃的地震带,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大地震。这次导致海啸的苏门答腊岛地震,在学术上属于板块边缘的“逆冲型”地震。具体来说,苏门答腊以北地区位于印度洋板块边缘,这个长距离的破裂带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蓄积了巨大能量,最后这些能量集中释放出来,使地层断层的上部上移(即地层“边冲”),直接导致大地震的出现。

③地层断层移动时,还会导致断层间出现一处狭长空间;当海水填充这个空间时,产生巨大的海水波动,就像一支巨桨,一下“划”动重量高达数十亿吨的海水,这种波动从深海传至浅海,海浪陡然升到十几米高,而且传播的速度很快,海啸向外扩展时速度可达每小时700—800公里。印度洋的范围相对来说又比较小,所以雷霆万钧的海啸袭击东南亚和南亚时,10米高的巨浪席卷斯里兰卡、印度、印尼、泰国、马来西亚。马尔代夫和孟加拉国7国,连4500公里外的非洲国家索马里和塞舌尔也遭受了不小的损失。

④这次地震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大得多,相当于30亿吨TNT炸药的威力。这提示人们:相对较小的地震也会因为引起岩体滑动而引发巨大海啸,造成的灾害远远超过科学界以前的认识。

⑤强烈的海啸,给受灾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甚至一举改变了亚洲的版图。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来看,印尼旅游胜地尼亚斯岛附近的几个小岛沉入海中,苏门答腊岛西北端可能已向西南移动了约36米,西南岸某些小岛屿或许已向西南移动了20米。连地球本身也被“轻轻地推了一下”:地震瞬间的地球质量变化,导致地球自转周期缩短3微妙、地球轴心倾斜大约2厘米……

⑥巨大灾难给人们带来恐慌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建立灾害预警系统的讨论。若在这次海啸前,有一个全球性的预警机制,那么。海啸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就会大大减少。

15.文章用一个比喻句开头有什么效果?

16.说说这篇科技说明文的行文思路。

17.结合文章第②段,具体说说这次印度洋大海啸中的“蝴蝶效应”。

18.举例说明本文使用的最典型的说明方法。

19,说明文语言讲究准确。第⑤段中有这样一句:“苏门答腊岛西北端可能已向西南移动了约36米”,你认为句中的“可能”一词有准确说明的效果吗?

20、文章的第⑥段删去好吗?为什么?{闯关提醒}

第15题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考查学生的审美能力;第 16题要求整体感知全文,理清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结构;第17题要求结合全文对具体段落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地表达;第18题很具有文体特点,考查辨析说明方法的能力;第19题是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探究;第20题考查对重点段落的作用的理解;第21题是富有人性化的一道开放性试题,要求拓展思维,进行有个性地自由表达。

攻关启示录

要想闯过以上三关,首先要从整体上进行感知,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理顺文章思路,然后进行文本阅读,特别是要对文章的写作方法进行探究。第一关的选文是篇议论文,在写作方法上很有特色、我们要掌握灵活多样的论证方法,要提职典型、丰富而又准确的论据,要学会多角度且全面地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为缜密。第二关的选文是篇小说。在写作技法上颇为讲究,我们要体会小说的悬念艺术、铺垫艺术、烘托艺术、剪裁艺术等,学会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神态等角度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解读小说主旨。第三关的选文是篇科学事理说明文,在写作技法上也很有特色,我们要掌握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准确地说明事物的方法,能够从文段中提取关键信息,从而了解其“写作方法”。

参考答案:

1.因为科学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算的,人类为科学的进步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无法估算的。 2.引用名言讲道理的论证方法:“鲁迅曾经说过:‘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时候,并不曾想到它会改变世界……没有拉马克创立的‘用尽废退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诞生也许会晚几个世纪……” 3.只有长期大量的付出和累积才会实现科学的发展。 4示例:没有爱迪生寻找钨丝过程中的一次次失败,人们拥有明亮的灯光也许还只是梦想。 5长期大量的付出和累积总会结果,虽然结出的“果实”可能和煤一样,只有一小块,但是这一小块一旦点燃,它发出的火光却可能照亮苍莽大地。 6.从文章抒情式的议论、大量的事例论证等方面来回答。 7.可从要努力学习、勇攀科学高峰、献身科学事业等方面来回答。 8.母亲用滑滑梯的事例告诉“我”处理哥哥事件的办法 9.母亲一直是正直坚强的,能经受住任何生活风浪的打击。10.往事是为了下文表现母亲深明大义、不询私情的可贵品质作铺垫。11.详写母亲,略写嫂子;因为有关母亲的事能很好地突出中心。 12成功来之不易,堕落却像坐滑梯一样快。 13.“我”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终于知道了如何处理“世界上一件最难办最叫人头疼的事儿”,心里顿时轻松了很多,这段景物描写含蓄地表明了这种愉悦的心情(亦可理解为:象征母亲的美好品德)。 14.母亲是一个充满爱心、深明大义、正直坚强。不徇私情的人。 15.既准确地说明了这场海啸的成因,又使枯燥的事理说明有了吸引力。 16

先说现象,后分析原因,再引发思考。17.印度洋板块以每年大约6厘长的速度向欧亚板块挤压,苏门答腊以北地区位于印度洋板块边缘,

这里是一个长距离的破裂带,这个破裂带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蓄积了巨大能量,最后这些能量集中释放出来,使地层断层的上部上移(即地层“逆冲”),于是发生了大地震,海底的地震造成巨大的海水波动,就引发了大海啸。18.列数字;如”地球自转周期缩短3微秒,地球轴心倾斜大约2厘米”。19.有准确说明的效果;“可能”一词表明实际的情况还不太确定,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要求实事求是的特点。20.不好;这一段是作者在灾难过后的一种“自然”的思考,凸现了人类敢于战胜自然的勇气和力量。也让读者看到了人类战胜这种困难的希望,这一段既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规律,又给人以鼓舞,所以不能删去。21.可从“灾难是人类不可摆脱的命运”“灾难表现了人类的脆弱”“灾难中人类也不可以放弃希望”“要携手共建家园”“发展科学,抵御灾害”等方面来回答。

(完整版)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完美整理)(最新整理)

中考阅读题答题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文章体裁? 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 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中考必备】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全)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计划 1. 认真学习《中考说明》,了解考试范围,题型,考点,重点抓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点,教学中要落实。注意总结学 习规律,掌握解题方法,技巧,使学习目标得以达成。 2. 抓常态课堂,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力量,使复习集大 家智慧,这样尽量减少无效的劳动。以耗时间,拼经理来提 高质量的做法必须摒弃。 3. 合理使用多媒体,扩大教学容量,调动学习兴趣, 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发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能,使知 识能力内化。 4. 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必须以极大的耐心,做到仁 至义尽,不留遗憾。与同班级教师协调合作,把育人放在首 位,其次是教好书。 5. 通过复习,使学生对初中阶段的语文基本知识有一 个明确的、系统的了解,掌握必备的语文基础知识,强化学 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每位学生获得长足进步,力争在今 年的中考中,合格率、均分和优秀率都有大的进步。

中考阅读题答题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全)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全)

2

3

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 4

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5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

实用文档之【中考必备】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全)

实用文档之" 中考阅读题答题技巧" 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中考语文阅读全攻略(doc 8页)

中考语文阅读全攻略(doc 8页)

中考语文阅读全攻略:写作方法篇 高永祥 [有言在先] “写作方法”是现代文阅读考查时的热点和难点。谈到“写作方法”,同学们总有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而且在做这类题时找不到规律,无从下手。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可能是不知道“写作方法”到底是什么。下面请让我带着你们,从透析“写作方法”入手,进行富有大体特点的“写作方法”考点训练,让大家掌握常见的“写作方法”,了解特殊的“写作方法”,学会对“写作方法”的辨识和理解,从而达到能准确解答此类考题的目的。 第一关 科学无价 ①科学价值几何?这个问题太难回答。 ②在喜马拉雅山海拔6100多米的纳木耶尼冰川上,科学家取回了我面前的一小瓶冰芯样品,只有6毫升,重量不过几克,它价值几何,日后能从中研究出什么,现在还没人知道。 ③为了冰川科学,许多人付出良多。一名2 2岁的美国博士,为了梦想中的冰川,在西藏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曾经勇闯南极的秦大河,考察珠峰冰川时得了可怕的“脑水肿”,在差点“光

尼茨发明二进制的时候,更不会知道它竟在几百年之后成为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科 学前进的一小步很可能成为人类前进的一大步。不只是那些成功者,就是那些失败者,也在不断地证明自己实践的价值:明朝的万户坐着自制的火箭上天的时候,不曾想到几百年后让他付出生命代价的梦想会变成现实;没有拉马克创立的“用尽废退”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诞生也许会晚几个世纪…… ⑧科学无价! 1.结合全文谈谈为什么说“科学价值几何”这个问题太难回答。 2.举例说明本文在论证方法上的显著特色。 3.第⑥段引用鲁迅先生的话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 4请仿照第⑦段画线句的句式,再说一句话。 5.第⑦段中“许多科学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中的“这一点”是指哪一点? 6.请你任选角度说说这篇文章的语言言特点。 7.读了这篇科学的颂歌,你有什么感想?

实用中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归纳最全

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其解答模式 一、文体基本常识 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人物:1、从塑造人物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肖像)描 写、心理描写。 2、从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景物的描写 社会环境:对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人际关系等的描写 环境描写作用: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照应题目。 2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3烘托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4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某一内容做铺垫。 5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深化作品主题,点名文章主旨。 分析小说线索: ①叙事类——事件发展的经过、叙述人的所见所感等;抒情类——感情依托物、某种感情(发展变化)等;状物类——主要物品、情感等。 ②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直接揭示线索 ③有时候通过在文章中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反复出现来显示线索。 分析概括感情变化: ①理清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或阶段 ②寻找“过程和阶段”中“显示”或“暗示”(体会整体氛围)感情(态度)变化的词句 ③抽取关键词语概括 二、有关语言赏析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修辞手法+内容+效果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精编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精编 语文考试中,阅读题是必考题型,也是拉开分差的题目。如果你的孩子也对阅读题感到苦恼,不妨让他看看这个答题攻略,或许能帮助启发思路。 01语文阅读解题意识和步骤点拨 做阅读题必须有四种意识 1、文体意识: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去答题 2、语境意识: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答题 3、文本意识:坚信一切答案可以在文章中找到,答题不能脱离文本 4、题目意识:注意答在问中,从问题中找命题意图和答题要点和要求,注意按分值答题 做阅读题的流程 1、速读,确定体裁和中心 2、初看题目,明要求,再通读原文 3、依据要求,确定有效阅读区域,反复斟酌,并作答 4、复查,是否按照要求作答,是否表述明确。 02 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 考点一: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所写事件 常考题型:阅读全文,概括文章写了关于谁的几件事/一件事。或者“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①必须包括两个要素:人物+事情;“谁做了什么”或“谁怎么样" ②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可用这样的模式:“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 “做什么事”+“什么结果” 考点二:品味题目 常考题型: ①为什么以此为题? ②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③试分析题目的作用。 ④给文章加(换)题目。答题技巧:文章的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它的作用主要有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文章的线索、揭示文章的中心、点明写作对象等作用。 答题技巧:

(1)先看题目本义:词语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写作内容如主要事件人物等)(2)再思考深层含义:中心(主旨):与中心的关系(揭示了,点明了)人物:与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情感;是作者感情触发点)结构:线索、悬念表现手法:象征 (3)最后分析其效果:运用比喻、化用诗词、引用歌词、一语双关等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等 (议论文的题目一般点明论点或论题;说明文常点明说明对象或特征)可以从— A 内容上 B 主题上 C 线索 D 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中心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考点三:记叙线索及作用 常考题型: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答题技巧: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等。线索判断技巧:A 看题目,B 看议论抒情句,C 看多次出现的字眼作用: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考点四: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常考题型:某句话或某段采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必须了解的几种描写形式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种类: 一是人物描写: A、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 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中考语文复习 阅读全攻略-提出疑问

中考语文复习阅读全攻略-提出疑问 [有言在先]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能够提出疑问,并表达自己的见解与看法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能力,是阅读理解的核心与归宿。拥有这种能力,你就能自由倘徉于一篇篇美文之中,你就能有的放矢地对文本作细部赏析,从而领略文章的意趣,因此,“提出疑问”一类的个性表达题越来越受到各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成为中考阅读中的一朵新花。让我们一起走进“花园”,共同观赏这朵娇艳美丽的花。 第一关 有家真好 张抗杭 ①家,首先是一所房子,有梁柱的支撑和坚实的墙壁。父母是房子的屋顶,可遮蔽风雨,抵挡冷雪酷日。孩子是房屋的窗户,使房子里流通新鲜的空气。门是家与外界的通道,所以家不会与世隔绝。屋顶下,人们各有各的房间,有聚有散,互不干扰。家一定有厨房,可以烧出美味的食物,所以在冬天,家里也是热气腾腾的。 ②家,是一辆汽车,可以送你到很远的地方去。父母是轮换开车的司机,孩子是乘客。到了父母年迈的时候,孩子就当上了司机,父母则变成了乘客,大家都觉得这样的安排很合理。开车的时候必须小心翼翼,不能违反交通规则。一般来说,遵纪守法的人家,像开车一样,不容易出事故。即使车子偶尔有些小故障,平日注意保养,也可以尽量避免损失。还有,汽车是需要经常加油的,所以一个家就需要有多多的收入。作为家庭的成员,不能只用油不加油,因为油用完了汽车就走不动了。作为乘客的时候,只会消耗油料,那么哪怕经常抽空擦洗汽车,也会觉得很安慰。 ③家,是一棵大树,在土壤里有很深的根,经风沐雨岿然不动。它把养料输送到枝条和树叶里,然后结果打籽,一代一代延续下去。树根怕蛀虫和白蚁的咬噬,台风来了,坚持不住的往往是有虫疤的树。大树倒下时,在地上留下一个大坑,看了很令人伤心。所以大树也需要爱护,整枝打药浇水,件件事情马虎不得。 ④家,是一首轻音乐,让人心旷神怡。烦了累了的时候,音乐响起来,人在外面被那些震耳欲聋的迪斯科摇滚乐轰炸的疲惫的神经,会像丝弦一样放松下来,感觉到有点陶醉和惬意。轻音乐的演奏不需要庞大的乐队,它不像交响乐那么雄壮。待在家里的时候.请抓紧时间享受那欢快而轻松的乐曲,它会让人忘记许多不愉快的噪声.然后想一想以前和以后美妙的旋律,日子就像流水一般过去。 请找出第②段中的关键句。 你怎样理解第③段画线句的含义? 3若将第④段中的画线句改为“烦了累了的时候,回到家里,就会感到陶醉与惬意”好吗?请

中考语文阅读全攻略概括要点篇

中考语文阅读全攻略:概括要点篇 [有言在先] 在现代文阅读中,“概括要点”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是中考阅读题每年都要涉及的考查内容,也是同学们备战中考时的一大重点。中考现代文阅读对“概括要点”能力的考查,不受文体限制,且出题角度多样,考查范围广泛,所以关注“概括要点”常见的考查题型和知识点,尤为重要。希望通过本篇的专题演练,同学们能掌握攻破“概括要点”堡垒的策略,助大家复习备战中考阅读一臂之力。 第一关 穷人的风骨 马德 ①一天,我正要去上课。 ②突然,有人在背后喊我,声音远远的。我扭头看过去,是一个农民模样的人.但我并不认识他。 ③他说:马老师,马上就要上课了,我给闺女捎了些钱,麻烦你转交给她。噢,原来他是我们班一个女生的家长:他随即从上衣口角里掏出一沓钱,当时我并没太在意,只是想着让他尽快把钱交给我,因为上课铃已经响了。 ④但他迟迟不肯给我,不断地数着他手中的钱。我这才注意到,那一沓钱最外面的一张是100元,里边有两张20元,还有一张10元,剩下便是厚厚的一沓两一元的零钞了。他又翻来覆去地数了几遍,嘴里念叨,怎么会少了一张呢。 ⑤我问:少了多少呢? ⑥5元。家长有些难过,嘴里不停地说,走的时候,我明明凑够了,怎么会少了呢?这位父亲显然有些着急了。 ⑦我说不要紧,就这样先给我吧。家长有些迟疑,但最终还是给了我。后来,家长走了,一边走一边不断地摸自己的衣兜,寻找他那不知道遗失在何处的 5元钱。 ⑧在搭上自己的5元钱后,我把所有的零钱都换成了整钞。给我的学生时,我也只是轻描淡写,简单地告诉她这是她父亲捎来的。学生点了点头便走了。 ⑨我深知那一堆零钞的重量。我不想把它压在我的学生稚嫩的双肩上。我知道,我这样做实际上也并没有改变什么,但我似乎只能做到这点儿。 ⑩我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不料一天上午,那位家长又找到我,局促不安地从兜里掏出了5元钱还给我,并说:闺女前些日子写信给我。说我这次给她悄来的钱有些不一样,因为她从来没有收到这家里这么齐整的钱。读完信后,我便猜出了事情的原委,并且总觉到你肯定垫进去了

中考语文阅读全攻略新

中考语文课外现代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 (一)整体感知 [提示] 有些同学做阅读题,有时会犯“盲人摸象”的错误。这些同学在阅读的时候,往往错把局部当成整体,因而闹出了不少笑话;有时甚至会因“一叶障目”而导致一连串的答题错误。所以整体感知文章可以避免我们成为这样的“盲人”,掌握了整体感知的方法,我们就可以比较快捷地提取文章的信息,把握全文的主旨了。 [例1] 睡美人 ①清丽、优美的芭蕾舞剧(睡美人)序曲奏响了,可是扮演公主奥罗拉的女A脚却“失踪”了。 ②“嘭”,化妆间的小门开了,一名女演员朝回过头看的导演一耸肩:“找遍了,哪儿也没有!”导演阴沉着脸,心中紧扣着的一线希望也随着这声响绷断了。突然,他的手指向了坐在一边的女B角:“你上!” ③女B角色激动地站直身,双手抚摸着短裙,眼里闪着倔强和自信的光。只见她,踮起脚尖,一个优雅的旋转,轻盈地提着舞裙,飘然来到台上…… ④导演余怒未息。女A用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和扮演王子菲利浦的男A角又是老搭档,今天的汇报演出正是胜败定局的关键,万一女B角腿一软……他不禁打了个冷战。 ⑤女B角在追光中独舞。多么雍容的舞步,多么潇洒翩翩的舞姿,她巧妙地把音乐的颤动和光融会在一整套芭蕾舞的语言里了…… ⑥英俊的王子出现了,两人在目光如水的舞台上跳起了双人舞。导演紧张地眯起了眼。这是最令人担心的,女B角和男A角是第一次同台演出。奇怪,导演的眼前,女B角分明已被爱情簇拥而起,漂浮在浪花之上,乘着白色双翼;手臂的舞姿犹如玫瑰花瓣的开放;她的双脚和着音乐在踩踏,犹如树叶飘然落地。她和男A角的搭配真是天衣无缝! ⑦导演的拳头松开了,他暗暗惊讶,我以前怎么没有发现呢?是由于她的倔强和顶撞?是由于她的执著、自信大于技巧?是由于我对女A角的偏爱所形成的偏见?还是…… ⑧女B角弯曲着双腿,柔软的身子在向地面上倾倒。 ⑨哀怨、激昂的主题乐如泣如诉地轻叩观众的心扉。一个个音符,飘坠在导演的心湖上,泛起圈圈涟漪。女B角不是曾经要求和男A有搭档吗?而我却用“A”“B”角这道坚固的厚墙将一对“情人”隔开,导接了一出“悲剧”。唉! ⑩醒了,奥罗拉醒了!安睡了一百年后,由于菲利浦纯真的爱情。她,死而复生了!而女B角,这位现实生活中的“睡美人”,恰似许多沉睡着的美,她,春花怒放了! (11)“哗”——忽然,剧场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女B角噙着泪,微笑着向观众躬身回礼;可是,她的目光在某一观众席上凝滞了—— (12)士A角正微笑着坐在那儿鼓掌…… 1.文章以“睡美人”为题,具有哪两层含义? 2.第⑨段中“这道坚固的厚墙”在文中具体是指哪些因素? 3.第⑨段中“将一对“情人”隔开,导演了一出‘悲剧’”这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4.女A角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中考语文阅读全攻略学习精读篇

中考语文阅读全攻略:学习精读篇 [有言在先] 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考查学生精读能力的题目占有较大的比例。精读与略读是相对的,略读是精读的前提,精读是略读的目的与要求,二者相辅相成。精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所谓精读,就是要仔细地阅读,反复地阅读,以求掌握文章的重点、攻克难点和深究疑点。学会精读可以培养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第一关 严密监视海岸线的“千里眼” 阿碧 ①目前.海上的恐怖活动、海盗行为以及走私、非法移民等犯罪活动越来趋猖獗。因此,对于濒海国家来说,完善的海岸监视和防御系统成了海岸线上不可缺少的“眼睛”和耳朵”。高科技的发展,使得现代海岸监视手段向着高技术、多平台、多手段和多层次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海、陆、空等多种海岸监视系统。 ②海岸监视雷达是海岸监视系统中最重要的设备。它采用短脉冲的窄波束,配备高增益天线,以提高系统的远距离监视灵敏度和分辨率。美国制造的“衣萨特”雷达的天线孔径长达5.5一7.5米,能承受速度高达每秒约78米的狂风的袭击,可安装在高塔上进行远距离、超远距离监测。海岸监视系统不仅需要能够发现目标的雷达,还需要能从多个船只中识别出真正有用目标的自动识别系统。自动识别系统每分钟可处理2000条信息,每2秒钟更新一次数据。另外,自动识别系统提供的信息很容易添加到船舶交通管理系统的雷达图片上,有效弥补雷达盲区和因干扰或天气原因等造成的信息缺失,扩展了系统的实际覆盖范围。为了使犯罪分子防不胜防,布置在海边的监视系统必须要有很强的机动能力。为此,各国都在积极研制便捷的机动海岸监视系统。 ③海岸监视系统还需要借助水下传感器。水下传感器。可以将需要探测的水下目标与海洋生物或海面反射等干扰物区分开。操作人员综合主动成像声呐和被动成像声呐提供的信息,确定探测目标的性质。 ④在所有的海岸线海空监视系统中,最有名的是美国的海军空间监视系统。该系统是由美国海军航天司令部空间监视中心负责操纵的,由3座大功率发射站和6座接收站组成。整个系统可监视4800公里的海岸线,监视范围从海岸线向外延伸达1600公里。 ⑤卫星定位也是监测海岸线的一个重要手段。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导航定位与数字通信基本功能有机结合,通过装配在舰船上的用户终端为舰船导航,同时利用系统特殊的定位装置将移动目标的位置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传送至指挥所,通过完成移动目标的动态可视化显

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最全的33套答题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最全的33套答题公式 中考的重点之一是记叙文、散文基础知识。其实,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十分重要。整体感知包括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对文章线索的把握,对文章思路的了解。再次是对于文章重点段落的理解和分析。 做阅读题必须有四种意识 文体意识: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去答题; 语境意识: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答题; 文本意识:一切答案可以在文中找到,答题不能脱离文本; 题目意识:注意答案在问题中,从问题中找命题意图、答题要点和要求,按分值答题。 做阅读题的流程 速读,确定体裁和中心——初看题目,明要求; 再通读原文——依据要求,确定有效阅读区域; 反复斟酌,并作答——复查,是否按照要求作答,是否表述明确。 1.判断文章体裁 答:这是一篇xx。 “xx”中的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三种文体的区别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技巧:时间地点看标志词,准确程度看题意 中心人物识别看中心和写作着力点 事件概括要考虑文章中心,句式是: 什么人+干什么; 什么人+怎么样 或为什么+干什么 3.概括文章内容?(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句式: ①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②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③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分析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 (5)总分总(掐头去尾)划分段落层次技巧: ①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②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中考语文阅读全攻略

中考语文阅读全攻略:写作方法篇 高永祥 [有言在先] “写作方法”是现代文阅读考查时的热点和难点。谈到“写作方法”,同学们总有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而且在做这类题时找不到规律,无从下手。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可能是不知道“写作方法”到底是什么。下面请让我带着你们,从透析“写作方法”入手,进行富有大体特点的“写作方法”考点训练,让大家掌握常见的“写作方法”,了解特殊的“写作方法”,学会对“写作方法”的辨识和理解,从而达到能准确解答此类考题的目的。 第一关 科学无价 ①科学价值几何?这个问题太难回答。 ②在喜马拉雅山海拔6100多米的纳木耶尼冰川上,科学家取回了我面前的一小瓶冰芯样品,只有6毫升,重量不过几克,它价值几何,日后能从中研究出什么,现在还没人知道。 ③为了冰川科学,许多人付出良多。一名22岁的美国博士,为了梦想中的冰川,在西藏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曾经勇闯南极的秦大河,考察珠峰冰川时得了可怕的“脑水肿”,在差点“光荣”之后,依然坚持工作;被人称为“冰人”的姚檀株,每年算下来,上冰川的时间甚至比陪家人的时间还要多…… ④在现代科学中,冰川科学只是众多科学中的一门,只是浩瀚的科学海洋中的一个“角落”。在冰川科学中,那个小小的只有6毫升的塑料瓶也只是一个“角落”,但它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却光芒四射,远远超越了它本身所代表的时间和空间概念。 ⑤经过几百年的飞速发展,现代科学已经进入了一个无限延伸、无限细分、无限交叉的崭新境界;人类探索的目光也已经超越了身边简单的自然现象,投向了更为广阔的地层深处、地表奇景和地外空间。获取新的知识,探寻新的规律,不断向极限挑战,已经成为现代科学前进的巨大动力。当然,人我们依然明白人类目前的科学水平虽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还只是整个世界的一个微小的角落,未知的东西还很多很多。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全)

阅读题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中考必备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全

中考阅读题答题技巧 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全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全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阅读题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中考语文阅读全攻略:提出疑问篇

中考语文阅读全攻略:提出疑问篇 [有言在先]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能够提出疑问,并表达自己的见解与看法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能力,是阅读理解的核心与归宿。拥有这种能力,你就能自由倘徉于一篇篇美文之中,你就能有的放矢地对文本作细部赏析,从而领略文章的意趣,因此,“提出疑问” 一类的个性表达题越来越受到各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成为中考阅读中的一朵新花。让我们一起走进“花园”,共同观赏这朵娇艳美丽的花。 第一关 有家真好 张抗杭 ①家,首先是一所房子,有梁柱的支撑和坚实的墙壁。父母是房子的屋顶,可遮蔽风雨, 抵挡冷雪酷日。孩子是房屋的窗户,使房子里流通新鲜的空气。门是家与外界的通道,所以家不会与世隔绝。屋顶下,人们各有各的房间,有聚有散,互不干扰。家一定有厨房,可以烧出美味的食物,所以在冬天,家里也是热气腾腾的。 ②家,是一辆汽车,可以送你到很远的地方去。父母是轮换开车的司机,孩子是乘客。到了 父母年迈的时候,孩子就当上了司机,父母则变成了乘客,大家都觉得这样的安排很合理。 开车的时候必须小心翼翼,不能违反交通规则。一般来说,遵纪守法的人家,像开车一样,不容易出事故。即使车子偶尔有些小故障,平日注意保养,也可以尽量避免损失。还有,汽车是需要经常加油的,所以一个家就需要有多多的收入。作为家庭的成员,不能只用油不加油,因为油用完了汽车就走不动了。作为乘客的时候,只会消耗油料,那么哪怕经常抽空擦洗汽车,也会觉得很安慰。 ③家,是一棵大树,在土壤里有很深的根,经风沐雨岿然不动。它把养料输送到枝条和 树叶里,然后结果打籽,一代一代延续下去。树根怕蛀虫和白蚁的咬噬,台风来了,坚持不住的往往是有虫疤的树。大树倒下时,在地上留下一个大坑,看了很令人伤心。所以大树也需要爱护,整枝打药浇水,件件事情马虎不得。 ④家,是一首轻音乐,让人心旷神怡。烦了累了的时候,音乐响起来,人在外面被那些 震耳欲聋的迪斯科摇滚乐轰炸的疲惫的神经,会像丝弦一样放松下来,感觉到有点陶醉和惬意。轻音乐的演奏不需要庞大的乐队,它不像交响乐那么雄壮。待在家里的时候.请抓紧时间享受那欢快而轻松的乐曲,它会让人忘记许多不愉快的噪声.然后想一想以前和以后美妙的旋律,日子就像流水一般过去。 1.请找出第②段中的关键句。

2020中考语文复习攻略

2020中考语文复习攻略 2017中考语文复习攻略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基础学科。语文学科的能力是指用语文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靠的是实践。本学年,本学科的学习依然要体现新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和要求。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梳理知识,进一步编织学科知识 的网络,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内部规律。 (一)汉语知识 1、语音 能运用汉语拼音给汉字注音,看拼音写出相应汉字。能根据拼音规则,判断汉字注音的正误。识记汉字与运用:一是应识记课本篇 目中常见的字,做到会读、会写、会注音;二是应掌握课文中的同音字,做到会读、会写、会运用;三是应掌握课文中的形似字,做到会 注音、会写、正确运用;四是应掌握多音多义字,做到在一定的语言 环境中会正确注音及运用,五是注意纠正一些习惯性的错误读音。 2、标点符号 掌握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能纠正使用标点符号不恰当的错误,能正确理解文章中标点符号的表达作用。了解标点符号知识及用法:一是了解7种点号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的 用法;二是了解5种标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的用法,以及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和专名号的用法;三是能纠正标点 符号的错误用法和具体说明文章中标点符号的表达作用。 3、汉字 识记、掌握课文中规定的常用字,做到会读、会写、会组词。了解形声字的构造,能指出一般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能区分常见的 同音字、形似字,书写时做到笔画清楚,字形规范,不写错别字。 掌握常用字的字义,特别是要了解多音多义字在不同词语中的意义。

能用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掌握、区分、运用:一是掌握课文 中的汉字;二是掌握常用汉字的字形、字义;三是正确区分同音字、 形似字、多音多义字,不写错别字,要准确掌握运用祖国的语言, 就必须掌握汉字的形、音、义三方面的特点,总结容易产生错字、 别字和读错字的原因,把字写规范、读准确,还要善于利用字典、 词典。字典、词典是我们学习的良师益友。 4、词语 掌握初三语文课本中的注释、课后练习中出现的词语,以及课文中的常用词语。能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能辨析 同义词、反义词、多义词、能分辨词语的感情色彩。 掌握、揣摩一些基本的方法:一是掌握常用词语,做到会读、会写、会用,重点掌握课文下注释和课后练习中提出的常用词语;二是 能理解词语在一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包括词义、引申义、比喻义,能理解多义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和表达作用;三是能分辨 词语的感情色彩,辨析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四是会辨析一些同 义词、反义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把每篇课文下的注释中的词语 要多看一看,有重点地记一记,写一写,做一些积累,学会在一定 的语境中揣摩、理解词语的意义。 5、语法 了解词的分类,能在语境中辨析词类。了解短语的分类,能辨析短语的类型。能分析单句的成分,了解复句的主要类型,会分析二 重复句。能够辨识、修改病句。 语法知识及运用:一是了解掌握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二 是了解短语的结构类型(并列、偏正、动宾、主谓、介宾等),熟悉 几种成分的使用;三是分析理解句子成分,并具有熟练的造句能力; 四是复习巩固复句的主要类型,了解常用的关联词语,帮助理解文 章的内容及其结构;五是能修改常见的语病。学习语法是为了帮助我 们正确地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把话说正确,把语句写通顺。语法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备考全攻略:知识点梳理+考点详解

吉林省2020年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策略 一、2018年与2019年现代文阅读试题分析 附:2018年的7道题 16.“而我更难忘的,是冻水果。这可是严冬赐予东北孩子的一道‘特产’。”这句话是从文中哪个自然段的开头抽取出来的?请说明理由。(4分) 17.“坐在奶奶烧得暖暖的炕头,吃上一口清冽匝牙、肉脆汁肥的梨子,那叫一个酸爽!”此处感叹号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18.请你具体说一说,奶奶是怎样使“生活从不单调”的?(打出两点即可)(4分) 19.奶奶忙于冻年货,甚至九十多岁还张罗冻年货。对奶奶而言,为家人冻年货究竟意味着什么? 20.请在文中找出一处运用“下定义”说明方法的句子,抄写在下面。(2分) 21.简要概括微塑料具有哪些特性。(3分) 22.“微塑料已遍布于全球海洋,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这句话中“可能”一词有什么具体作用? 2019年的7道题 17.阅读选文,理清文脉,在下列方框里依次填写相关内容。(4分) 演出前的准备——A ——B ——民俗的形成 18.文章开篇说“人们——当然包括我,都是来争看一道奇俗打树花”,简要概括

打树花“奇”在哪里?(4分) 19.请从人物描写角度品析文中划线语句的表达效果。(4分) 20.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哪些情感?(4分) 21.作者以书信形式、朋友身份与青年谈“读书”这一话题,有何好处?(2分) 22.作者列举富兰克林和孙中山的事例目的是什么?(3分) 23.在读书方面,作者给予青年哪些建议?(4分) 二、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作用:概括故事情节、理解文章内容。 2、记叙文线索:在串起情节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反复出现的物品、事件或情感。·作用:有助于掌握全文结构,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主旨。 3、记叙文叙述顺序: ·插叙:一般在文章中间,在记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与之有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再接着记叙中心事件。 ·作用:内容上,交代了……内容;解释了……的原因;突出了人物性格(形象);突出主旨。 ·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文章情节完整;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倒叙: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段落,将事件的结果或某个重要、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前边,然后再从时间的开头按事件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开篇点题;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留下深刻印象;使行文结构更加紧凑;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4、记叙人称 ·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作用:是文章更具真实性;叙述亲切自然;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二人称:用“你”“你们”的口吻展开叙述,一般以配角来做主角,将真真的主角(隐藏主角)作为配角来叙述,其实意在讲述隐藏主角的故事。 ·作用: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利于情感交流,便于抒情。 ·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他(她)、他(她)们”的口吻将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作用: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形式比较灵活自由;用于物时有拟人效果,叙述亲切自然。 5、常见修辞方法 ·比喻: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易于理解、接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