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四肢血管外伤的早期观察和急救护理

四肢血管外伤的早期观察和急救护理

四肢血管外伤的早期观察和急救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四肢血管外伤的早期观察和急救护理。方法本次研究我院近几年收治的96例128条血管损伤的患者。结果在治疗护理中吻合修复成功率100%。结论认为护理工作中协助诊断、配合抢救、正确修复和追踪观察是处理四肢血管损伤的四项要素。

【关键词】四肢血管损伤护理

四肢血管外伤来势急,发展快,轻可致残,重则危及生命。在护理工作中,协助诊断、配合抢救、正确修复、追踪观察是处理四肢血管损伤的四项要素。现将我院近年来96例血管损伤的早期观察和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402例501个肢体创伤中96例128条血管损伤,其中开放性损伤41例,闭合性损伤55例。致伤原因:刀伤24例,玻璃切割伤12例,挤压伤18例,撞击伤22例,撕裂伤11例,子弹伤、急性深静脉栓塞、医源性损伤各3例。男69例,女27例。21~56岁。就诊最早于伤后1h,最迟于伤后72h,50%患者伤后7h就诊。下肢87条血管损伤中以腘动脉居多,股动脉次之,合并神经损伤15例,合并骨折20例。上肢41条血管损伤中以肱动脉居多,桡动脉次之,合并精神损伤21例,伴骨折10例。除8条血管未进行血管吻合早期结扎外,无一例死亡,但有14例截肢。在96例血管损伤中,60例患者早期骨筋膜室切开减压。

2 急救护理

2.1 协助诊断

经128条血管损伤手术探查证实,缺血是血管损伤的重要表现,发生率为96%,缺血以肢端苍白、疼痛、麻木、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为主要表现。(1)观察皮肤颜色及指(趾)甲腹:若皮肤红润,指(趾)甲呈粉红色,指(趾)腹饱满,表现血循环良好。若皮肤苍白或青紫,指(趾)腹干瘪,表明血管损伤。(2)观察肢体位置改变时的皮肤颜色测定动脉供血情况的简易方法是将患肢抬高5~10min放平,一般在45~60s内变红,若延迟不变红应考虑是动脉损伤或供血不足。(3)观察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用手指压迫皮肤颜色苍白,移去压迫2~3s

内皮肤颜色转为红润。如动脉损伤则充盈时间延长,但有个别病例动脉血栓已形成但充盈时间并未改变,有时静脉先形成血栓而淤血,充盈时间反而缩短。(4)观察皮肤温度这是观察血循环障碍较准确的指标。动脉或静脉供血不足,早期均能测出皮温下降。测定时应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与健测的对应点比较,若患侧皮温较健侧低

5~6℃,则肯定有血循环障碍。(5)脉搏的观察四肢血管损伤后,肢体远端动脉搏动大多减弱或消失,上肢应检查桡动脉、肱动脉,下肢应检查胫后动脉、足背动脉。(6)观察疼痛情况当四肢血管损伤后,被动伸直足趾出现剧烈疼痛是肢体早期缺血的重要表现,其诊断价值不亚于动脉搏动消失。(7)针刺趾(指)端用针刺肢体指端,根据针口有无渗血、渗血量及颜色判断有无动脉损伤也有一定的诊断意义。如有条件可用无创性多普勒超声仪或有创性血管造影对血管损

伤定位、定性,及早期发现轻度血管损伤都有重要意义。

2.2 配合抢救

血管损伤的处理原则首先控制出血。(1)对休克病人应立即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改善休克状态。建立两条以上畅通的静脉通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全身情况,此项贯穿病人住院治疗整个过程。(3)缩短肢体血运的恢复时间,以保留一个看得见用得上的肢体。

2.3 严密观察伤肢情况,防止骨筋薄膜室综合征的发生

在四肢血管损伤中,如果主要血管侧支能保留,则潜在侧支的迅速开放和建立是肢体得以保留、功能得以保存的重要因素。创伤所致软组织水肿、坏死,动脉灌血不足所致肌肉组织广泛性缺血、缺氧,都会使骨筋薄膜室内增高严重妨碍侧肢的开放和建立,加速肌肉神经组织的坏死。肌肉缺血2~4h将发生功能障碍,缺血8~12h 将发生不可逆损害。因此,早期行骨筋薄膜室切开减压,尤其在血管吻合前进行,有利于侧肢的开放和建立,延缓组织坏死速度。(1)患者主述伤肢疼痛时,应密切观察疼痛特点,与创伤本身是否相符,有无进行性加重。本征最早的症状就是伤肢持续剧痛,进行性加重。

(2)观察足趾情况如伤侧足趾呈屈曲状,被动牵伸时剧痛,则是肌肉缺血的早期表现,应高度警惕。(3)观察伤肢肿胀情况,及时去除被血液浸透而变硬的敷料。肿胀可妨碍侧支的开放和建立,加速肢体缺血缺氧,这也是早期骨筋薄膜室减压的指征。(4)如疑有本征,肢体应立即放低,如抬高患肢则血流更少。应立即通知医生,做好切开

减压术的准备。

总之,骨筋膜室减压切开提供了观察、再次清创的便利条件。在四肢血管外伤中,常有严重的并发症,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减轻机体中毒反应,是保证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

2.4 功能

肢体存活后重要的是功能恢复,恢复的程度与众多因素有关,但

合并神经损伤是造成肢体病残的重要原因。因此,应告知病人需要多次矫形手术和康复需较长时间,并对可能出现的后遗症和功能残缺做出相应的防治,使肢体功能的病残程度减少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 郝迎春.四肢血管外伤的处理[j].中华骨科杂

志,1991:11(6):427.

[2] 丁诏训.矫形外科手术并发症及处理[m].江苏:科学技术出

版社,1988:106.

[3] eger ms.theuse of a temporary shunt in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vascular injuries[j].sgo,1997,132:67.

【收稿日期】 2011-12-29

外伤出血的院外急救

外伤出血的院外急救 使用止血带止血注意事项:(1)要严格掌握止血带的适应证,当四肢大动脉出血用加压包扎不能止血时,才能使用止血带。(2)止血带不能直接扎在皮肤上,应用棉花、薄布片加衬挚,以隔开皮肤和止血带。(3)止血带连续使用时间不能过长,以免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或止血带休克或肢体坏死。上用止血带后要记录时间.每30分钟或60分钟要慢慢松开止血带1~3分钟。(4)松解止血带前,应先输液或输血,准备好止血用品,然后松开止血带。(51上止血带松紧要适当,动脉出血时,以能达到止血并摸不到动脉搏动为度。(6)用气囊止血带时,上肢压力不能超过41 kPa(308 mmHg),下肢压力不能超过68 kPa(512 mmHg)。 上述止血方法只是现场控制出血的临时办法,要及时在医院内清创处理和彻底止血。对转送途中时间过长的病人,需观察出血部位肢体的血运。 1.6药物止血:对于中度以上的出血,在应用上述止血方法的同时,应选用适当的止血药物配合进行止血,如:立止血、凝血酶、氨基已酸、氨甲苯酸(止血芳酸)、维生素K、安络血等。 2评估出血量与主诉症状,及时给予抗休克处理 失血量和速度是威胁健康生命的关键因素。一般成人总血量大约4000 ml左右。短时间内失血总量超过20%以上,会出现休克等症状。表现脸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脉搏细弱等。如果丢失总血量的一半(约2000 ml),则组织器官处于严重缺血状态.很快可导致死亡。根据出血量的多少,分为大、中、小出血。出血量1500 ml为大出血。 严重呼吸困难.心力衰竭,休克,出冷汗,四肢发凉,血压下降,中度以上的出血要尽快有效的止血,同时及时给予抗休克治疗。立即建立畅通的静脉通道,选择粗大、直的外周血管,应用静脉留置针穿刺,必要时建立中心静脉通道,加快补液,以补充丢失的血容量。转运时应时刻监测病人的病情,注意测量腕部动脉的脉搏。同时对于休克病人的护理要注意以下几点:(1)取平卧位,下肢应略抬高,以利于静脉血回流。或者抬起双腿,高于头部,以帮助病人保持清醒。如有呼吸困难可将头部和躯干抬高一点,以利于呼吸。(2)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尤其是休克伴昏迷者。方法是将病人颈部垫高,下颌抬起,使头部最大限度的后仰,同时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和分泌物误吸人呼吸道。(3)注意给体温过低的休克病人保暖,盖上被、毯。(4)必要的初步治疗。因创伤骨折所致的休克给予止痛,骨折固定;烦躁不安者可给予适当的镇静剂;给予吸氧等。(5)注意病

(外伤)创伤的急救技术

(外伤)创伤的急救技术 创伤,亦称外伤,是指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致伤因素作用于机体所造成的组织结构完整性损害或功能障碍。自然灾害、生产或交通事故以及战争发生时,都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大批伤员,需要及时地进行抢救。 创伤急救的目的是保护伤员的生命,避免继发性损伤和防止伤口污染。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创伤急救知识与救护技能,力求做到快抢、快救、快送,尽快安全地将伤员转送至医院进行妥善地治疗。 创伤急救原则是先抢后救、检查分类、先急后缓、先重后轻、先近后远、连续监护、救治同步、整体治疗。 创伤救护步骤:先进行止血、包扎、固定,然后正确搬运和及时转送。同时应保持伤员的呼吸道通畅,对心跳与呼吸骤停复苏,及时救治创伤昏迷等危急重症患者,积极防治休克及多器官衰竭等并发症。 现场急救技术 现代急救医学把保持呼吸道通畅、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合并称为现场急救的五大技术。 (一)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呼吸停止或呼吸异常的伤员,迅速使伤员仰卧,解开伤员衣领和腰带,将头部后仰,下颌向上抬起,及时清除口鼻咽喉中的血块、黏痰、呕吐物、假牙等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下颌骨骨折、颅脑

损伤或昏迷伤员,有舌后坠及阻塞呼吸道者,可将舌牵出,用别针或丝线穿过舌尖固定于衣服上,同时将伤员置于侧卧位。对于呼吸道阻塞及有窒息危险的伤员,可插入口咽通气管或鼻咽通气管,或急用粗针头穿刺环甲膜通气,或行环甲膜切开插管、气管内插管及气管切开插管。对呼吸骤停者,可行口对口或经口咽通气管或鼻咽通气管行人工呼吸。 (二)止血 出血是创伤主要表现,而大出血是导致伤员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故对创伤出血首先必须及时止血,然后再作其他急救处理。常用的止血方法有: 1.加压包扎止血法此方法急救中最常用。躯干、四肢血管伤大多可用此法止血。先用较多无菌纱布或干净布类覆盖伤口,如出血伤口较深较大,可先用敷料充填,较多敷料环绕,再用外用绷带进行加压包扎。加压包扎以能止血,松紧合适,仍保持肢体远侧血液循环为度。包扎后应抬高患肢,密切观察出血和肢体远侧血液循环情况,并迅速送至有条件医院作进一步处理。 2.指压止血法对判断为肢体主要动脉损伤、出血迅猛需立即止血者,用手指或手掌压迫出血动脉的近心端,把血管压向深部骨骼。此方法仅适用于四肢及头面部的大出血急救,为止血的短暂应急措施,不宜长时间使用。如有条件可用止血钳夹住出血的大血管断端,连同止血钳一起包扎在伤口内,注意不可盲目钳夹,以免损伤邻近神经或组织。

急救护理常规及抢救流程

第一章急救护理常规 目录 第一章急救护理常规 (1) 第一节急诊一般护理常规 (1) 第二节呼吸衰竭的护理常规 (2) 第三节心力衰竭护理常规 (3) 第四节急腹症护理常规 (4) 第五节急性过敏护理常规 (5) 第六节急性中毒抢救护理常规 (6) 第七节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护理常规 (7) 第八节急性酒精中毒护理常规 (8) 第九节中暑护理常规 (8) 第十节昏迷护理常规 (9) 第十一节休克护理常规 (10) 第十二节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护理常规 (12) 第二章抢救流程图 (13) 一、小儿心力衰竭抢救流程图 (13) 二、小儿惊厥急诊抢救流程图 (15) 三、小儿急性中毒抢救流程图 (16) 四、小儿休克急诊抢救流程图 (17) 第一节急诊一般护理常规 【病情观察要点】 1、观察患者的入院方式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分科就诊。病情危重者,直接送人抢救室,并通知医生。 2、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神志及瞳孔。 3、观察患者有无疼痛,疼痛的部位,持续时间,性质和程序等。 4、观察患者有无发热或体温过低。 5、外伤患者,查看伤口的部位、大小、深度,出血量。 6、查看患者的面色,询问大小便的情况,有无消化道等疾病。 【主要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1、焦虑、恐惧:(1)主动接诊患者,正确分诊;(2)主动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急诊科的设施和布局,急诊 科的就诊特点、有关治疗和作息的安排以及医院的相关规定时期,使其尽快就诊消除陌生和恐惧感。(3)

密切观察,正确执行遗属协助留取标本检验,维护秩序,减少外界的不良影响。(4)协助家属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尽量让家属陪伴患者,消除其孤独感与无助感。使其心理得到支持和安慰。(6)倾听家属的诉说,并及时予以回答,尽量消除顾虑,促进理解。 2、知识缺乏:(1)告诉患者疾病的初步预防及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2)在救护中向患者解释检查的必要性,得到理解,取得患者的配合。 第二节呼吸衰竭的护理常规 【病情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盒深度,使用辅助呼吸机呼吸的情况,呼吸困难的程度 2、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是心率和心侓失常的情况。 3、注意观察痰的颜色、质、量味及痰液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及时做好记录。 4、观察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的症状和体征,如:有无发绀、球结膜水肿,肺部有无异常呼吸音、啰音。 5、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值,技术了解尿常规,学电解质检验结果。 6、评估意识状况及神经精神症状,观察有无肺性脑病的表现。 7、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主要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1、低效性呼吸形态: (1)遵医嘱正确设施氧疗,嘱患者及其家属不要擅自停止吸氧或变动氧流量,并密切观察氧疗效果。 (2)促进和指导患者有效的呼吸。 (3)根据病情,指导患者安排适当的活动量。 (4)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教会患者自我放松的技巧。 (5)遵医嘱及时准确给药,并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 (6)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配合医生抢救。 (7)做好机械通气的护理。 2、清理呼吸道无效: (1)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痰液的引流。 (2)进行痰的观察和记录。 (3)遵医嘱正确使用抗生素,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3、自理能力缺陷 (1)向患者讲解疾病的恢复过程。

四肢的损伤

四肢损伤 问题与思考 如果疑似四肢骨折的患者,病情如何判断?急救措施有哪些? 一、定义 四肢损伤是指包括上肢和下肢的软组织损伤、韧带损伤、关节脱位、骨折及其引起的各种并发症等。 骨折是指骨组织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发生中断。 在骨折时一般会伴有周围软组织、骨膜、韧带、肌腱、血管、神经及关节的损伤;关节损伤包括关节脱位和周围韧带损伤。 在日常生活、生产、交通运输中,四肢的创伤较多见,在战时占伤员总数的70%左右。如救护不当,不但增加伤员痛苦,并可导致伤残率增高或致生命危险,给家庭、社会造成极大负担。 因此,对此类患者应给予及时、迅速、准确、全面的处理,以维护患者的生命,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二、分类 1.根据骨折损伤的程度 开放性骨折是指骨折附近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 闭合性骨折是指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骨折断不与外界相通。 2.根据骨折损伤的程度 不完全性骨折是指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只有部分中断。 完全性骨折是指骨的连续性或完整性完全中断。此类骨折常表现为稳定性差,易造成脱位、重叠旋转、成角或嵌插畸形等。 3.根据骨折的稳定程度 分为稳定性骨折是指骨干的线性或嵌插骨折。 不稳定性骨折是指骨的斜行、螺旋及粉碎性骨折。 4.根据骨折伤后时间 新鲜骨折:伤后3周以内的骨折为新鲜骨折; 陈旧性骨折:伤后3周以上的骨折为陈旧性骨折。 三、病因 四肢损伤的病因包括直接外力和间接外力。

直接外力是指外力直接作用于骨骼,使受力部位发生骨折。 间接外力是指外力间接作用与骨骼而导致骨折。它又可分为垂直外力、传导外力、扭转外力、积累性外力和肌牵拉力等。 常见的病因:交通事故伤、重物砸伤、高处坠落伤、机械损伤等直接或间接暴力综合作用而造成的严重创伤。 四、症状与体征 1、软组织损伤 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可能会有因疼痛引起的活动障碍。 2、韧带损伤 常与骨折或关节脱位同时发生,症状和体征不突出。若为单纯的韧带损伤,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和不同程度的活动障碍。 3、关节脱位 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畸形、活动障碍,触诊在正常关节部位变软或空虚,而在附近可触及不正常的骨性隆起,正常关节骨性标志的关系发生改变。 4、骨折 1)疼痛和压痛: 骨折处常有明显的疼痛及压痛。触诊骨折部位常出现剧烈的压痛。 2)肿胀及瘀斑: 骨折发生后局部血肿形成,也可由于创伤炎症反应致患处肿胀,2~3天后肿胀加重,血肿浸润皮下出现瘀斑。 3)功能障碍: 骨折可导致局部疼痛及肢体内骨骼支撑作用障碍,而引起肢体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使活动受限。 4)畸形: 骨折后,由于肌肉收缩、肢体重量及不同方向的外力作用导致骨骼的移位,如短缩、分离、成角、侧方及旋转等。 5)骨擦音: 由于局部肌肉的痉挛或肢体的位置变动而致骨折的断端碰触而发生的摩擦声音。 6)反常运动: 在肢体没有关节的部位,骨折后出现不正常的活动。 4、四肢损伤的并发症 1)血管损伤: 多发生在邻近部位的重要动脉和静脉都有可能损伤,如胫骨上骨折可能会伤及胫前和胫后动脉,伸直性肱骨髁上骨折的近端则可能会伤及肱动脉。

创伤病人的护理

创伤病人的护理 各种致伤因素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组织结构完整性破坏和功能 障碍及其所引起的局部和全身反应,称为损伤。引起损伤的主要因素如下:①机械性因素,如锐器切割、钝器撞击、重物挤压、火器等,这是损伤最为常见的病因,由机械性致伤因素所造成的损伤称为创伤; ②物理性因素,如高温、寒冷、电流、放射线、激光、声波等;③化学性因素,如强酸、强碱、毒气等;④生物性因素,如毒蛇、犬、猫、昆虫等咬、抓、螫伤。 一、分类 (一)按伤后皮肤完整性是否受损分类 受伤部位皮肤、黏膜保持完整,无开放性伤口称闭合性创伤,如挫伤、扭伤、挤压伤、爆震伤、关节脱位和半脱位、闭合性骨折及闭合性内脏伤等。受伤部位皮肤、黏膜完整性遭到破坏,深部组织伤口与外界相通称开放性损伤,如擦伤、刺伤、切割伤、撕裂伤、砍伤、火器伤等。 (二)按受伤部位分类 按受伤部位分类可分为颅脑伤、颌面部伤、颈部伤、胸(背)部伤、腹(腰)部伤、骨盆伤、脊柱脊髓伤和四肢伤等。 (三)按伤情轻重分类 ①轻度伤:主要伤及局部软组织,无生命危险,只需局部处理或

小手术治疗。②中度伤:主要是广泛软组织损伤、四肢长骨骨折、肢体挤压伤及一般腹腔脏器损伤等,需手术治疗,但一般无生命危险。 ③重度伤:主要指危及生命或治愈后留有严重残疾者。 二、病理生理 在致伤因素的作用下,机体迅速产生各种局部和全身性防御性反应,目的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一)局部反应 局部反应主要表现为创伤性炎症反应,其基本病理过程与一般急性炎症反应相同。局部反应的轻重与致伤因素的种类、作用时间、组织损害程度和性质,以及污染程度和是否有异物存留等有关。创伤后组织破坏释放各种炎症介质,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浆成分外渗;白细胞等趋化因子迅速聚集于伤处吞噬和清除病原微生物或异物,并出现疼痛、发热等炎症表现。一般3~5日后趋于消退。 (二)全身反应 全身反应即全身性应激反应,是致伤因素作用于机体后引起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活动增强并由此而引发的各种功能和代谢改变的过程,是一种非特异性应激反应。 1.神经-内分泌系统反应在疼痛、精神紧张、有效血容量不足等因素综合作用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分泌大量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抗利尿激素、生长激素和

创伤患者的急救护理

创伤患者得急救护理 随着生活现代化进程得加快,致伤因素与以前相比有所改变,创伤得发生率也逐年增高、成为我国城市致死因素排名第五位,农村排名第四位、(车辆得增多、小作坊、小工厂、小煤矿得增多,人们安全意识不强。)急诊科60%以上为创伤病人(车祸、手外伤、坠落伤)。创伤得定义 ●创伤有广义与狭义两种。 ●广义得创伤:指机体受到外界某种物理性(机械力:钝器伤/锐器伤/火器伤、热力、电 击)化学性(强酸强碱、腐蚀性毒剂)、生物性(昆虫、动物蜇咬)致伤因素作用后引起人体结构与功能得破坏。 ●狭义得创伤:指机械能量作用人体造成得机体结构完整性破坏。 创伤得特点 ●现代创伤以严重创伤、多发伤与同时多人受伤为特点。 ●严重创伤可造成心、脑、肺与脊髓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出血过多会导致失血性休克 甚至死亡。 严重得颅脑损伤(脑出血与脑疝)、胸部外伤(血气胸与心脏外伤)、脊髓损伤救治不及时都有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创伤救护得要求与重要性 ●创伤得救护要求快速、正确、有效。 正确得救护能够挽救伤病员得生命,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减轻病人痛苦。如果没有密切观察病情、处理不当(如:血压偏低未及时补充血容量、动脉破裂未使用止血带)则会加重病情、造成不必要得损失甚至有生命危险、 因此普及创伤救护知识与急救技术就是十分必要得。 创伤常见原因及特点(一) -交通事故 交通伤占创伤得首要位置、现代创伤中以高能创伤(高速行驶所发生得交通伤)为特点,常造成多发伤、多发骨折、脊柱脊髓损伤、开放伤等严重损伤。 二、坠落 随着高层建筑增多,坠落伤得比例逐渐增大、 坠落伤通过着地部位直接摔伤与力得传导致伤。(压缩骨折)以脊柱与脊髓损伤、骨盆骨折为主,可造成多发骨折、颅脑损伤与肝脾破裂、 三、机械损伤 以绞伤、挤压伤为主,常导致单侧肢体开放性损伤或断肢、断指,组织挫伤血管、神经、肌腱损伤与骨折一。 四、锐器 伤口深,易出现深部组织损伤,腹部锐器伤可致内脏或大血管损伤。出血严重、 五、跌倒 常见于老年人,(行动不便,骨质疏松。)造成前臂、骨盆、股骨干、脊柱压缩骨折。青壮年严重跌伤也可造成骨折、 六、火器爆炸 火器伤少见,一般为外口小且伤口深,常损伤深部组织、器官,也可表现为贯通伤,入口伤小,出口伤严重。爆炸伤创面多广泛,为烧伤 主要类型 ●导致创伤得因素多种多样,全身各种组织、器官都有可能受到伤害,表现形式也各异,

四肢血管损伤急救流程

四肢大血管损伤急救流程 一、.紧急止血:迅速止血,控制损伤部位的血管出血:四肢血管因管径不同, 损伤后发生 出血的程度和休克的发生率也不同。大血管如股动脉、腘动脉损伤后出血迅 速,休克发生率高,故需尽快止血,尽量减少血容量的丢失。对活动性出血部位,在 接诊时应 该:1.立即在血管损伤的近侧,皮肤和组织正常部分的肢体上先垫上衬垫后用 橡 皮止血带止血。2.在肢体的近端损伤,无法扎止血带者,用无菌敷料或干净布类紧填入伤 口内,再加压包扎止血。肢体近端损伤严重或离断,可用血管夹或血管钳夹 住血管的 断端达到止血目的。3.镇静、止痛:伤口剧烈疼痛者可口服去痛片或注射止痛剂。 同时注意:使用止血带后应每小时放松5mi n,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 因患者上止血带后有可能出现烦躁、心悸等止血带反应,争取患者的配合。 二、抗休克防治: 防治休克,迅速补充血容量:尽快恢复有效的循环血量是救治成功的基础。由 于失血较多,静脉塌陷,难于穿刺故需果断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禁止在损伤肢 体远端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快速输入平衡液或706 代血浆,一般建立2 路液体通 路,一路输生理盐水,一路输代血浆。多能迅速扩充血容量,一般均能使血压回

升。 配血完成后,输入适量全血,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从而留住患者的生命。 三、急诊手术修复损伤血管: 1.锐器伤:有效控制伤口出血同时,全麻下自受伤部位近心端切口,血管夹阻 断动脉近心侧,出血速度减轻后,扩大原受伤伤口,游离血管,血管夹夹闭动脉远端,彻底止血,探查,取出管腔内血栓,肝素盐水冲洗管腔。血管壁创缘整齐者用 7/0 缝线修补。创缘不齐,切除受伤部分血管,行断端吻合。腋、肱动脉 12 针, 股动脉、动脉16 针。 2.钝器伤:受伤动脉已栓塞,尽量用止血带保护,受伤部位切口探查,先不取 出血栓,以免引起大出血,游离受伤两端,血管夹止血后,再取出管腔内血栓,肝素盐水冲洗管腔。切除病损血管。缺损小于2 cm,屈曲相邻关节,无张力下直接缝合。缺损大于2 cm,取对侧大隐静脉桥接吻合。周围软组织挫伤严重患者,注意重建血管床,以保障吻合口不栓塞。皮肤及软组织脱套伤,清创后无张力下闭合伤口,不做进一步处理,减少对血管刺激。 3.骨折以及关节脱位致血管损伤:麻醉后,骨折复位或关节脱位复位,观察远端血 运。如果血运没有改善,高度怀疑有血管损伤。骨折脱位处行简单有效固定。 探查血管,一般动脉损伤多为骨折脱位直接作用于血管所致。有一部分患者血管损 伤严重,需切除部分,处理同钝器损伤方法。 4.合并有神经损伤:断端整齐 或修整后缺损不多,在修复完动脉后,予以吻 合。断端不齐且缺损较多,不能够直接吻合,二期修复。 四、术后处理

创伤急救措施

创伤急救措施 现代创伤是急诊急救比较常见的,如车祸伤、刀伤、工伤事故等,由于创伤可涉及身体多处组织器官,伤情轻重不等,互相掩盖,因而早期急救护理中易发生漏诊、误诊或继发性损伤。以下是整理的资料,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创伤急救措施一、出血和止血 人体血量大约占体重的8%,如体重50kg,则约有4000mL血液。急性出血,血液流失超过全身血量的1/4~1/3,就有生命危险。因此,争取时间进行止血,对挽救伤员的生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出血可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血液流入组织、脏器或体腔内,称为内出血。急性创伤性大量出血是伤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迅速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 1、各种出血的特点 根据出血的血管种类,出血可分动脉出血、静脉出血、毛细血管出血3种。 1)动脉出血血色鲜红,出血呈喷射状,危险性大。 2)静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流较缓慢,呈持续性。 3)毛细血管出血血色鲜红,血从伤口渗出,常可自动凝固而止血,危险性较小。

以上三类出血,都可能是外出血或内出血。特别值得警惕的是内出血。因血液出破裂的血管流入组织、脏器或体腔内,不易及时发现。如果受伤后无外出血,但伤员出现急性贫血现象,如头晕、无力、口干、面色苍白、呼吸浅快、脉搏快而弱、血压下降等表现,就有内出血的可能,应立即将伤员送往就近的医院进行抢救。 2、止血方法 外出血的止血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1)指压止血法 根据动脉分布情况临时用手指、手掌或拳头把出血动脉的近心端压在血管深面的骨面上,使血液的来源被阻断而达到临时止血的目的,然后再选择其它止血方法。不同的出血部位,压迫的方法不同。 (1)面部出血压迫颌外动脉。用拇指或食指在下颌角前约半寸的凹陷内,将颌外动脉压于下颌骨上,有时需要双侧同时压迫才能止血。 (2)头部出血压迫颞动脉。方法是用拇指在耳前正对下颌关节处用力压迫。 (3)头、颈部出血压迫颈总动脉。常在头、颈部大出血而采取其它止血方法无效时使用。方法是在气近外侧,胸锁乳突肌前缘,将伤侧颈总动脉压于第五颈椎上。但禁止双侧同时压迫。 (4)上肢(前臂或上臂)出血1、压迫锁骨下动脉。方法是用拇指在锁骨凹摸到动脉跳动处,其余四指放在伤员颈后,以拇指向下内方压第一肌骨;2、压迫肱动脉。方法是从伤员后面,用四指压迫上臂内侧动脉血管。

4.周围血管、神经损伤患者院前急救应急预案

周围血管、神经损伤患者院前急救应急预案( 一) 应急预案 1.评估 (1)评估周围环境安全,正确搬运患者脱离危险环境至安全地带实行救治。 (2)快速评估伤情:①周围血管、神经损伤合并伤多,因此,在迅速查找受伤部位和伤口时,应注意是否存在骨折、关节损伤等,是血管开放性损伤还是闭合性损伤。合并骨折时,局部可出现肿胀、疼痛、畸形、活动受限和压痛,骨摩擦音阳性等症状和体征。合并关节脱位时,关节部位出现疼痛、肿胀、畸形等改变。②出血性质的评估:动脉出血—血色鲜红,速度快,呈间歇喷射状。静脉出血—血色暗红,速度较慢,呈持续涌出状;毛细血管出血—血色多为鲜红,自伤口缓慢流出。各种持续性出血,使血容量降低致出血性休克。③神经损伤的评估:周围神经损伤后,一是其所支配的肌肉主动运动消失,呈迟缓性瘫痪,肌张力和腱反射消失;二是其神经支配区域存在痛觉、温觉、触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三是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局部皮肤温度肤色等的改变。④血管、神经受损者,出现伤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伤肢皮肤湿度较低,颜色变白、变紫及感觉障碍。 (3)评估伤因:①随着高速交通设施、高层建筑等现代化设备的发展,高能暴力所致的四肢损伤日渐增多,如车祸、坠楼;②地震伤;③机器绞伤;④跌伤等。除上述平时的原因外,还有战时的火器

伤。 2. 处置 (1)急救原则:根据患者周围血管、神经致伤原因、伤势、伤情、伤类及患者全身情况和医疗条件,尽可能采取适宜的急救方法。周围血管损伤的救治原则;首先止血、抗休克、挽救患者生命;其次重建肢体血液循环、修复血管、保存肢体、恢复功能。闭合性神经损伤应进行临床观察,开放性神经损伤清创时一般不做神经缝合,待伤口愈合 2~ 3 周后行二期修复。 (2)迅速止血:根据患者血管损伤情况,采用手法、止血带、无菌敷料加压止血。四肢大血管损伤用气囊止血带止血,并注明上止血带时间。钳夹止血法注意避免伤及邻近神经、血管,影响修复。 (3)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补充血容量,输人平衡液或血浆代用品,维持有效循环,并注意保暖。 (4)合并骨折者的处理:对骨折伤肢进行简单手法牵引复位后用夹板固定。外露的骨折端禁止复位回纳,应给予无菌敷料包扎、夹板固定。 ( 二) 护理流程 1.现场 (1)根据患者伤情、伤势、伤类及全身情况采取适宜的急救方法。 (2)正确搬运患者脱离危险环境到安全地带救治。 (3)紧急处置:①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快速准确给药抗休克、

血管损伤患者的护理

血管损伤患者的护理 血管损伤的原因很复杂。在血管损伤中,作用力不同、其血管损伤情况各异。血管损伤 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致使其临床表现和预后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钝性损伤可造成血管内膜、中膜不同程度的损伤,形成血栓,以阻塞性改变为主。锐性损伤可造成血管的完全或部 分断裂,以出血为主。 1 一般资料 1.1临床资料:本组共19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在15-38 岁之间,平均年龄在24.8岁。 1.2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好转,痊愈出院,预后良好,无并发症发生。 2 护理措施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讲解手术的目的和方法,解除患者以及家属的忧虑,安慰患者,使其情 绪稳定,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1.2现场急救是指在受伤现场所采取的一系列临时性的应急医疗措施,目的在于抢救 生命,保护患肢、防止组织再污染和再损伤,使患者能安全而迅速地到达就近医院,以便获 得进一步的妥善治疗。救护原则是以抢救患者生命为主,并密切观察全身情况和积极的对症 处理。 (1)首先尽量迅速排除造成继续损伤的原因,快速将患者安全地脱离危险环境。 (2)根据患者的外伤史、生命体征变化和受伤部位,进行初步的检查,快速评估患者的伤情,包括患者的意识、呼吸、血压、脉搏、瞳孔,有无气胸、休克表现,身体局部有无搏动 性肿块,受伤肢体有无疼痛、皮肤苍白、皮温降低及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 (3)及时发现危及生命的创伤并给予对症处理,如解除气道阻塞,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患者窒息引起死亡。现场积极抢救休克,主要措施是迅速止血和输液扩容,必要时可使用抗 休克裤。急救止血需根据外伤情况而定,首先应考虑血管裂口直接压迫,其次近端动脉压迫 止血法,特别是用手指压迫动脉裂口处简单易行,能达到确切地止血目的,但不能持久。如 果损伤血管显露在外,可采用血管钳钳夹血管止血,快速输液以纠正休克,必要时行心肺复苏。 2.1.3急救护理血管损伤引起患者大量失血,可引起血压急骤下降或测不出、脉搏细速 或触不清、呼吸浅促、意识不清、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失血性休克表现,甚至心跳骤停乃 至死亡。因此应积极进行抗休克处理,并做好急救护理。 (1)将患者安置在重症监护病房进行监护,迅速建立中心静脉通路,便于大量快速补液和中心静脉压(cVP)的监测,选择未受伤的上肢或下肢静脉,注意勿使液体从近侧损伤静脉漏出。 (2)持续心电监护,定时监测脉搏、呼吸、血压变化,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以及肢端皮肤颜色、温度变化,留置尿管,动态监测尿量变化,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若尿 量>30ml/h,提示休克好转。 2.1.4术前准备四肢血管损伤的同时,若伴有多脏器损伤,如颅脑或腹腔重要脏器,应 优先处理短时间内可能危及生命的重要脏器的损伤,而对四肢血管损伤先做简单的处置;对 于开放性伤口,术前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脱去或剪去创伤部位的衣服,应先脱健侧肢体再

周围血管损伤病人的护理

周围血管损伤病人的护理 周围血管损伤是常见的外科急症,若主干血管损伤可能导致肢体伤残甚至危及生命。可分为直接损伤(锐性损伤、钝性损伤)和间接损伤。其病理改变包括血管连续性破坏(如血管壁穿孔、部分缺损、部分或完全断裂)、血管壁损伤但连续性未中断(外膜损伤、血管壁血肿、内膜撕裂或卷曲)、血管热力损伤(血管广泛烧灼伤)、继发性病变(如血栓、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临床表现为创伤部位大量出血、肢体明显肿胀、远端动脉搏动消失、组织缺血,病情危重者易发生休克。辅助检查:超声多普勒、CTA及血管造影有助于血管损伤的诊断。处理原则:急救止血包括压迫止血、填塞止血、钳夹止血,手术处理包括止血清创和处理损伤血管(侧壁缝合术、补片成形术、端-端吻合术、血管移植术),此外还应积极防治休克和感染。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疼痛 与创伤及手术有关。 2.体液不足 与大量失血有关。 3.潜在并发症: 感染、骨筋膜室综合征等。 【护理措施】

(一)现场急救与术前护理 1.安全转移 迅速解除引起血管损伤的原因,让病人安全快速脱离危险环境。 2.急救止血、骨折固定 常用止血方法有: ①伤口覆盖纱布后,局部压迫包扎止血; ②消毒敷料填塞压迫或绷带加压包扎止血; ③损伤血管暴露于伤口时用止血钳或无损伤血管钳钳夹止血。对有骨折或疑有骨折的病人应将患肢妥善固定。 3.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予吸氧,昏迷病人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 4.迅速建立中心静脉通路 (1)尽快输血、输液。 (2)遵医嘱应用抗菌药物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应避免药液外渗,并使用输液泵或微量注射泵准确控制速度,注意观察其药物的副作用。动态评估血压、心率变化,及时通知医生调整用药剂量。 注意:静脉输液、用药时,选择未受伤的上肢或下肢静脉,避免液体从近侧损伤静脉漏出。

创伤急救四大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创伤急救四大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概述 创伤:主要是各种外力或者机械因素接触人体以后对人体的器官、组织造成的一种损害。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创伤有切割伤、离断伤、擦伤或者是功能障碍、出血等。另外,它在急诊中也是比较常见的,同时也是造成青壮年死亡或者伤残的第一大危险因素。 创伤急救:是急诊医学、急救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现代医学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 创伤急救原则 1、基本原则 (1)要有整体观念,对创伤部位要仔细检查,对全身都要进行检查以避免有遗漏。 (2)先救命后包扎的原则,对创伤患者要先检查其生命体征,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应及时采取心肺复苏,先挽救患者生命,后对伤口进行处理。 (3)对伤口包扎要遵从适合的顺序,一般在伤口包扎的时候先包扎头部,再包扎胸部、腹部,最后是四肢。 2、生命支持治疗

(1)呼吸道管理:急救时应迅速除去堵塞气道的各种因素,保持气道通畅; (2)心肺复苏:对多发伤患者如伴有胸骨骨折、多发肋骨骨折、血气胸、心脏压塞、心肌破裂,可开胸心脏挤压; (3)抗休克治疗:多发伤患者大多伴有低血容量性休克(宜取中凹体位,头、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 3、急救措施 严重创伤治疗与诊断同时进行,其中,威胁患者生命最主要是失血和颅脑损伤。 (1)以颅脑损伤为主的患者则应首先输入甘露醇溶液降低颅压,然后再完善各项检查; (2)以失血为主的患者,如实质性脏器破裂:血管损伤、骨盆或长骨骨折等,要立即快速补液、液体复苏; (3)各部位的创伤视为一个整体,根据伤情的需要从整体的观点制定抢救措施、手术顺序及器官功能的监测与支持,切不可将各部位的损伤孤立。 创伤后死亡的三个高峰期 第一高峰:伤后数分钟内。死亡原因:脑干损伤,高位颈髓的严

外伤急救四项基本技术

外伤急救四项基本技术 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是外伤救护的四项基本技术。实施现场外伤救护时,现场人员要本着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在通知就近医院的同时,要沉着、迅速地开展现场急救工作,其原则是:先抢后救,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近后远;先止血后包扎,再固定后搬运。 第一节:止血 出血是创伤的突出表现,现场及时有效地止血,是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为病人赢得进一步治疗时间的重要技术。 对于创伤而致的出血,掌握简单的止血方法和技术,就能在现场派上用场,就能缓解出血之急,就能挽救病人的生命。 一、失血的表现: (一)血液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成人的血容量约占体重的8%,即4000~5000ml。 (二)如果出血量占总量的20%(800~1000ml)时,会出现头晕、脉搏增快、血压下降、出冷汗、肤色苍白、少尿等症状。 (三)如果出血量达总量的40%(1600~2000ml)时,就有生命危险。大出血伤员拖延几分钟就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出血是最需要急救的危重症之一,止血术是急救中非常重要的技术。

二、出血类型 (一)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分为: (1)皮下出血;(2)内出血(指血液由破损的血管流入组织脏器和器官);(3)外出血(是指血液由破损的血管流向体外)。 (二) 根据损伤血管分为: (1)动脉出血:血液呈鲜红色、压力高,短时间内可造成大量出血,危及生命。 (2)静脉出血:血液色暗、不间断,缓慢向外流出,危险性较动脉性出血小。 (3)毛细血管出血:创面外渗不易找到出血点,常自行凝固,危险性小。 三、止血方法(主要是指外出血) 1.包扎止血:适用于:表浅伤口出血或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出血。 ⑴粘贴创可贴止血:将自粘贴的一边先粘贴在伤口的一侧,然后向对侧拉紧粘贴另一侧 ⑵敷料包扎:将足够厚度的敷料、纱布覆盖在伤口上,覆盖面积要超过伤口周边至少3厘米(图3-1)

急救护理实验:外伤病人的急救护理(四大技术)

急救护理实验 外伤病人的急救护理(四大技术) hemostatic bandaging fixation carrying 【实验简介】 急救 (Emergency treatment) 是对意外或者蓦地发生的伤病事故,进行紧急的暂时性处理。其目的是保护伤病员的生命安全、避免再度伤害、减轻伤病员痛苦、预防并发症,并为伤病员的转运和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急救时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在发生损伤的现场着手实施。急救的基本技术主要有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5 项,是抢救病人和进一步治疗所必需的基本技术,其中通气一项在经口气管插管实验中涉及(详见实验一经口气管插管术),本实验课主要介绍的其余 4 项操作技术。通过环绕现场对一位车祸伤现场的病人进行急救护理,来学习四大技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理论知识简介 1.止血 (1) 适应证:凡是出血的伤口均需止血。 (2) 方法:加压包扎止血法、指压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结扎止血法、填塞止血法、屈曲肢体加垫止血法。 2.包扎 (1)目的:保护伤口减少污染;固定敷料、药品和骨折位置;压迫止血及减轻疼痛等。 (2) 方法:环形包扎法、蛇形包扎法、螺旋形包扎法、螺旋反折包扎法、“8”字形包扎法、回返包扎法。 3.固定 (1) 适应证:所有的四肢骨折均应进行固定,脊椎损伤和骨盆骨折在急救中应相对固定。 (2)目的:限制受伤部位的活动,减轻疼痛;防止再损伤;防治休克,便于搬运。 4.搬运 基本原则:及时、安全、迅速,防止再次损伤。 【实验类型】基础型实验 【实验目标】 1. 了解外伤止血、包扎、固定术目的。 2.掌握现场快速评估外伤危重病人的方法。

常用急救护理知识

1、护理评估的护理体检原则: (1)尽量不挪移病人,以免加重病情。 (2)(发病经过、表现);②问清:与发 病或者创伤有关的细节;③看清:与主诉相符合的症状及局部表现。 (3) 恰当应用基本物理检查,特别侧重于对生命体征的观察及发现可用护理方式解决 的问题。 2、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是身体内在活动的一种客观反映,在正常情况下变化很小, 但在患病时有不同程度的改变。通过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与测量,可以了解 机体各重要脏器的机能活动情况.对了解病情,诊断治疗都有重要意义. ① 体温:人体的温度是由代谢活动,骨骼肌肉的运动等产生热量形成的,腋温普通在 36--37 度之间. ②脉搏:随着心脏的每一次跳动,在浅的动脉管上可摸到动脉管壁的搏动.普通60--80 次.搏动饱满有力,富有弹性. ③呼吸:是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也就是吸人氧气排除二氧化碳的过程,一 般16--20 次/分 ④血压:是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它是血流动力变化的主要表现.普通 成人收缩压90--130 毫米汞柱,舒张压60--90 毫米汞柱,脉压差30--40 毫米汞柱. ⑤瞳孔:正常瞳孔在自然光线下直径平均为2.5 —4mm ,<2mm 为缩小,>5mm 为散大,正常瞳孔边缘整齐,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 3、尿液的观察:正常尿液呈淡黄色、澄清、透明, PH 值为 5-7 呈弱酸性,成人 24 小 时尿量为 1000-2000ml,尿量每日少于400ml 为少尿,每日少于 100ml 为尿闭或者无尿,是衰竭的基础诊断依据。 4、尿毒症的观察:如病人浮现血压增高、头痛、呕吐、抽搐、昏迷等脑水肿表现,或者浮现进行性呼吸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等肺水肿表现,应及时报告医 生给予强心、利尿、降压等急救措施。 5、心电监护的意义:①及早发现心律失常或者其先兆;②评估心律失常的性质和程度; ③指导抗心律失常的治疗;④了解心肌供血情况。 6、急救护理措施:①给病人合理而舒适的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保持安

创伤的急救护理常规

急诊科创伤的急救护理常规 第一节外科创伤 创伤:广义的创伤是指机体受到外界某些物理性、化学性或生物性致伤因素作用后所引起组织结构的破坏。狭义的创伤是指机械致伤因子造成机体的结构完整性破坏。随着现代社会致伤因素和条件的变化创伤已成为人类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病因及发病机制锐性损伤多由枪、尖棒、铁棍等锐器损伤所致的脏器和组织的破坏。 钝性损伤多数是交通事故伤、高空坠落伤、工伤、运动性损伤以及各种不可预测的事故伤。损伤面积大一时间很难确切判断损伤部位和严重程度。 病情评估 1.现场观察其目的是了解伤因、暴力情况、受伤的详细时间、受伤的体位、神志、出血量等以便向接受救治人员提供伤情记录帮助伤情判断以指导治疗。 2.临床表现 (1)出血: 各种原因引起的损伤均可引起出血。表现为皮肤青紫、淤斑、血肿和内脏出血严重时可出现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表现。 (2)疼痛:创伤后疼痛程度不一严重损伤并发休克时伤员主诉疼痛不明显内脏损伤所致的疼痛部位不确切。颅脑损伤可出现剧烈疼

痛腹部损伤所致的胃肠穿孔脏器破裂可出现腹部胀痛、板状腹等。(3)功能障碍:因解剖结构破坏、疼痛或炎症反应所致的神经或运动功能障碍。可出现偏瘫、截瘫、肢体的畸形等。 (4)生命体征的变化:可出现呼吸增快或减慢脉率的增快或减慢血压下降意识障碍体温升高或不升等。 3. 危及生命的伤情评估:创伤严重伤员有生命危险须行紧急救命手术或治疗。生命体征表现: (1)收缩压90mmHg、脉率120次min或50次min毛细血管充盈时间2秒呼吸10次/min或35次/min。 (2)头、颈、胸、腹、腹股沟部穿透伤。 (3)意识障碍严重。 (4)窒息、内脏大出血、伴有休克的腹内脏器伤、颅脑伤合并颅内血肿或脑疝形成及张力性气胸等。 4. 辅助检查:在病情稳定后应及时进行全身检查进行实验室血、尿、粪常规、血凝试验等及影像学检查CT、MRI、B超、X射线等。急救措施 救护原则是:先抢救生命后保护功能先重后轻先急后缓争分夺秒。(1).脱离危险环境抢救人员到达现场后排除可以继续造成伤害的因素使伤员迅速安全地脱离危险环境边抢救边迅速转运入院。 (2)解除呼吸道梗阻应及时清除口咽部的血块、呕吐物、痰液及分泌物使用口咽通气管或托起下颌防止舌后坠置伤员于侧卧位或头转向一侧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

初级急救知识

初级急救知识 一、止血 1、出血的种类 出血可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二种:外出血——体表可见到。血管破裂后,血液经皮肤损伤处流出体外。 内出血——体表见不到。血液由破裂的血管流入组织、脏器或体腔内。 根据出血的血管种类,还可分为动脉出血、静脉出血及毛细血管出血三种:动脉出血——血色鲜红,出血呈喷射状,与脉搏节律相同。危险性大。 静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流较缓慢,呈持续状,不断流出.危险性较动脉出血小。 毛细血管出血——血色鲜红,血液从整个伤口创面渗出,一般不易找到出血点,常可自动凝固而止血。危险性小。 2、失血的表现 一般情况下,一个成年人失血量在500毫升时,可以没有明显的症状。当失血量在800毫升以上时,伤者会出现面色、口唇苍白,皮肤出冷汗,手脚冰冷、无力,呼吸急促,脉搏快而微弱等。当出血量达1500毫升以上时,会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伤者出现视物模糊、口渴、头晕、神志不清或焦躁不安,甚至出现昏迷症状。 3、外出血的止血方法 (1)指压止血法。指压止血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临时性止血方法。它根据动脉的走向,在出血伤口的近心端,通过用手指压迫血管,使血管闭合而达到临时止血的目的,然后再选择其他的止血方法。指压止血法适用于头、颈部和四肢的动脉出血。 (2)加压包扎止血法。是急救中最常用的止血方法之一。适用于小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出血。 方法:用消毒纱布或干净的手帕、毛巾、衣物等敷于伤口上,然后用三角巾或绷带加压包扎。压力以能止住血而又不影响伤肢的血液循环为合适。若伤处有骨折时,须另加夹板固定。关节脱位及伤口内有碎骨存在时不用此法。 (3)加垫屈肢止血法。适用于上肢和小腿出血。在没有骨折和关节伤时可采用。 (4)止血带止血法。当遇到四肢大动脉出血,使用上述方法止血无效时采用。常用的止血带有橡皮带、布条止血带等。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采用止血带止血。 4、注意事项: (1)上止血带时,皮肤与止血带之间不能直接接触,应加垫敷料、布垫或将止血带上在衣裤外面,以免损伤皮肤。 (2)上止血带要松紧适宜,以能止住血为度。扎松了不能止血,扎得过紧容易损伤皮肤、神经、组织,引起肢体坏死。 (3)上止血带时间过长,容易引起肢体坏死。因此,止血带上好后,要记录上止血带的时间,并每隔40-50分钟放松一次,每次放松1-3分钟。为防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