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目录(上下+3本选必)

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目录(上下+3本选必)

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目录(上下+3本选必)
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目录(上下+3本选必)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7课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第三单元辽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第11课辽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第12课辽夏金元的文化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

第14课清朝的鼎盛与危机

第15课明清经济与文化

第五单元明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6课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

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辛亥革命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第24课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第29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活动课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第2课古代世界的奴隶制帝国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

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

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8课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第七单元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18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第19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第20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第21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第22课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第23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活动课放眼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选必1)》第一单元政治体制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第2课西方政治体制的产生和演变

第3课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4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第5课西方的文官制度

第6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第7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第8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第9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0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11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第12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第五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3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4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六单元货币与财税制度

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

《经济与社会生活(选必2)》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第6课新科技革命与现代社会发展

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四单元村落、村镇与居住环境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

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14课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活动课生产方式变革与人类社会进步

《文化交流与传播(选必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第二单元世界文化的多元传统

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第4课欧洲文化的形成

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第8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10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碰撞

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第12课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活动课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1)

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本课通过四个子目(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东汉的兴衰、两汉的文化)讲述西汉与东汉从建立到灭亡的全过程,认识两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明确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的时代特征。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两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关史实,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两汉政治制度、国家统一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两汉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了解两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措施的特征、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汉代儒学思想与治国理念、文学作品与汉代社会背景的内在联系,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汉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1.重点:两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征 2.难点:多角度认识两汉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联系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第一幅是一带一路示意图,第二幅是汉武帝像。大家思考一下,两者之间有何联系?对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就是在汉武帝时期开辟的!而今天的一带一路就是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那么,汉代时期的中国还有那些重大成就?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指出西汉是如何建立的?西汉建立之初的国家制度有何特征? 自主学习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图片情境 自主学习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高考中外近现代史必背考纲大梳理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高考中外近现代史必背考纲大梳理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1861至1901) 1、归纳分析洋务运动的各类内容(军工、民工、海防、人材)和作用。洋务运动的目的,失败原因。 2、记忆洋务派开办的军民企业名称,行业,地理位置。民资企业的名称,行业,地理位置。 3、辨证的分析“扶清灭洋”的两面性,反映的历史背景和农民的阶级性。(该口号说明了农民的哪三个分不清:清政府和中国的关系;帝国主义入侵和其先进文明的关系;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关系。) 4、如何理解中国民族资本“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民族资本企业的特点:资金,技术,分布,行业;与帝封的关系。) 5、归纳早期无产阶级的特点和成因。(早于资产阶级产生;分布集中,组织性强;与农民阶级天然联盟;革命性强。) 6、清政府那些举措顺应了19世纪中期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趋势?结果如何 7、《马关条约》的内容、特点和危害。甲午战争对中,朝,日,远东局势的影响。 8、归纳维新派为戊戌变法所做的思想准备,政治准备,

组织准备。百日维新的内容和意义。 9、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维新派的首要目的。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维新派与光绪帝的关系。戊戌变法的三重意义。(思想意义;政治意义;爱国意义。) 10、义和团运动中农民阶级革命性和落后性的体现。义和团运动的功绩。 11、比较开明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革命派在对待西学,洋人侵略,清政府,人民群众等问题上的态度。 12、比较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起义原因,纲领,组织性,与宗教关系,军事活动方式,对待西方的态度,斗争矛头和斗争结果。斗争作用:都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都迫使列强改变侵华方式;都促使中外勾结。) 13、1840-1900年列强侵华特点的变化?(侵华手段在武力后盾下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侵华格局由以英为首合作侵华到激烈争夺形成侵华同盟;侵华方式策略由武力驯服清政府到打拉结合,勾结扶植清政府,以华制华。每一个变化都做到能用史实说明。) 14、1900年前后中国社会在列强侵华,反动统治,抗争探索,经济发展四方面的显著特征和史实。 答: (1)侵华:帝国主义完全确立半殖秩序;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高考中国史及世界史热点专题突破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高考中国史及世界史热点专题突破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总体特征] 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具体而言: (1)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2)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3)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4)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5)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新视角] 从考古史料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 (1)生产力水平:青铜器大量出现,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由青铜发展到使用铁器、牛耕,体现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生产工具的飞跃推动了社会转型。

(2)政治生活 ①神权色彩:青铜器大多有铭文且用于祭祀,说明当时国家政治生活中“神权色彩”浓厚。 ②战乱纷争变法图强:出土车马坑、戈等文物,说明国家政治生活中战争的频繁性。只有变法图强才能成为强者,兼并弱者。 (3)文化:青铜器上有铭文,印证文字的存在,文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这一时期的铭文我们一般称之为“金文”。 [特别提醒] 1.社会变革都以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为根本推动力,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是该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动力。 2.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推动了社会转型的加速发展,诸侯国为增强本国实力,致力于改革,增加生产;注意笼络人才。改革加速了社会的转型。 3.每一次社会转型都会造成社会阶层的分化,贵族阶层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中趋于衰落,新兴的平民阶层逐渐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新旧政治势力的斗争贯穿于社会转型的始终。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非常深远,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强调“仁政”的儒家思想、主张辩证思维的道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思想和哲学的基础。 明清时期的机遇与挑战 [总体特征]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具体而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高考必修三知识体系最全复习资料整理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高考必修三知识体系最全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含义: 百家:泛指,形容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2、出现原因: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上:“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文化上: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 3、诸子百家: 学 派 代表主要思想 墨 家 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道家老子1、世界的本原是“道”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3、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继承老子的学说,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 法韩非1、主张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2、主张建立君主

家子专制中央集权 儒 家 具体见第二目内容 4、意义: ①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1、形成过程: ⑴春秋末期孔子创立; ⑵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其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主要内容: 人物时 代 主要观点影响 孔子春 秋 末 期 ⑴政治思想:①“仁”:“爱人”(要求 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礼”:主张“克 己复礼”(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⑵民本思想:以德治民,取信于民,反对 苛政和任意刑杀 ⑶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⑷文化贡献:整理“六经”(《诗》《书》 《礼》《易》《乐》《春秋》) 伟大的思想家、教 育家。儒家学派的 创始人,奠定了儒 家思想的基础。

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目录(上下+3本选必)

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目录(上下+3本选必)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7课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第三单元辽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第11课辽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第12课辽夏金元的文化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 第14课清朝的鼎盛与危机 第15课明清经济与文化 第五单元明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6课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 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辛亥革命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第24课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第29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活动课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第2课古代世界的奴隶制帝国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 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 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识点梳理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 2.表现:神农氏中国农业的始祖 (采集经济→种植经济) 原始农业商、周 耕作方 式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生产工具石刀、石斧 耒耜,石器骨器为主,少量 青铜农具 耕作技术刀耕火种 排水、沤肥 除草、治虫 农作物南稻北粟粟、稻、黍、稷、麦、桑、麻 3.意义 生活方式改变:从迁徙走向定居2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4.特点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生产工具耕作 技术 耕作 制度 水利 灌溉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 农用动力 革命,汉代 逐渐普及 垄作法 都江堰 郑国渠 两汉耦犁 耧车 犁壁 代田法一年一熟 曹渠 白渠 龙首渠 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 术、耕耙技 术 翻车 隋唐曲辕犁 犁评 筒车 宋朝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 高转筒车 明清风力水车 1.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制度政策(土地私有、重农政策)

生产工具、耕作方式、耕作技术、水利灌溉、生产经验等 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工具的进步) 2.我国农业出现的变化 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从刀耕火种,到石器锄耕,再到铁犁牛耕 从土地国有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地位: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3.原因: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4.性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5.特点: 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落后性 一家一户,精耕细作 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生产目的为生活和缴税 负担沉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 不利于技术革新 6.评价: 积极方面:

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目录上下本选必

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目录上下本选必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7课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第三单元辽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第11课辽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第12课辽夏金元的文化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 第14课清朝的鼎盛与危机 第15课明清经济与文化 第五单元明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6课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 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辛亥革命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第24课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第29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活动课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第2课古代世界的奴隶制帝国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目录(上下+3本选必)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7课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第三单元辽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第11课辽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第12课辽夏金元的文化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 第14课清朝的鼎盛与危机 第15课明清经济与文化 第五单元明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6课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 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辛亥革命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第24课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第2课古代世界的奴隶制帝国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 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 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8课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第七单元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18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第19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第20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第21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第22课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第23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活动课放眼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目录(上下+3本选必)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7课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第三单元辽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第11课辽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第12课辽夏金元的文化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 第14课清朝的鼎盛与危机 第15课明清经济与文化

第五单元明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6课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 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辛亥革命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第24课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第29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活动课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重要时间与重大事件梳理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重要时间与重大事件梳理 中国古代史 1、春秋战国(先秦时期)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2、秦朝建立的时间:公元前221年 3、汉朝(西汉和东汉) 西汉:公元前206年-----23年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4、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1年 5、隋朝581年---- 618年 6、唐朝618年----907年 7、宋朝(北宋和南宋)北宋960年-----1127年南宋1127年--- 1279年 8、元朝1260年-----1368年 9、明朝1368年------ 1644年 10、清朝1644年------ 1911年 中国近现代史(1840—至今) 1、1840—1842年鸦片战争爆发,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记住其主要内容 3、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4、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出现)

5、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1898年戊戌变法 6、1899—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1905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把同盟传报政治纲领发展为“三民主义”(其核心是民权主义) 8、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它成为辛亥革命开始的标志 9、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10、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刊《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兴起 11、1919年:五四运动,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的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12、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标志中共成立 13、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民大革命兴起。 14、1927年,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标志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15、1924---------1927年北伐战争,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6、1927—1937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也是国民

(通用版)2018-部编版2020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 学业水平过关(九)

学业水平过关(九) 一、单项选择题Ⅰ 1.(2018·惠州学考模拟)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与材料反映时期相符合的生产工具应该是( ) A.铁制工具B.曲辕犁 C.风力水车D.石刀石斧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可知D项正确。 答案:D 2.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这一“工程”是指( ) A.大运河B.都江堰 C.郑国渠D.灵渠 解析:根据“四川平原”“天府之国”等信息可以判断出位于该地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 答案:B 3.(2018·广州学考模拟)某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下列史实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县制的出现B.铁农具的使用 C.都江堰的修建D.一牛挽犁的出现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故B项正确。 答案:B 4.(2018·阳江学考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等。其根源是( ) A.人口增长刺激人地矛盾 B.政局动荡流民的大量出现 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结果 D.封建土地私有制趋于瓦解 答案:B 5.人们常把做事不分轻重主次称为“本末倒置”。在中国古代,统治者的经济思想中“本”是指( )

A.农业B.手工业 C.商业D.海外贸易 解析:中国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把农业视为本业,把商业视为末业,故选A项。 答案:A 6.下图为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单衣,由此得出的历史信息中不确切的一项是( ) A.见证了西汉官营手工业的发达 B.反映了地主阶级的豪奢生活 C.是佐证丝绸之路繁盛的重要史料 D.是劳动人民辛勤与智慧的结晶 解析:素纱禅衣是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而不是从丝绸之路上发掘的文物,所以不能成为佐证丝绸之路繁盛的史料。 答案:C 7.(2018·珠海学考模拟)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经营形态不包括( ) 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D.公私合营手工业 解析:我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方式有三种形态,即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 答案:D 8.(2018·江门学考模拟)湖南有一座古墓出土了以下文物:青铜酒杯(内有篆书铭文)、帛布、秘色瓷等。据此可推测该墓最有可能为( ) A.商周时期墓葬B.秦汉时期墓葬 C.南北朝时期墓葬D.唐五代时期墓葬 解析:青铜器和帛布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秘色瓷出现在唐朝时期,故D项正确。 答案:D 9.(2018·广州学考模拟)下列对我国古代手工业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商周时代是我国青铜器铸造的繁荣时期 B.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C.江西景德镇瓷窑在宋代已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D.明清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解析:江西景德镇在明朝时期成为著名的制瓷中心,而不是宋代。 答案:C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高考中国古代基础知识点整合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高考中国古代基础知识点整合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迁 总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总论: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①专制主义:皇帝专断独裁,皇位终身世袭; ②中央集权:地方政府没有独立性,地方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命; ③二者关系:凡皇权加强之时,也是集权有效之时。始终贯穿两对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皇权与相权。 ④认识:该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对君主专制的认识(以明、清为例): 君主专制的加强,有利于纠正前朝弊病,提高行政效率。但其消极作用严重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是中西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 对中央集权的认识(以北宋为例): 从权、钱、兵入手,权归中央,避免了兵变割据,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但“冗官、冗兵、冗费”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进步性: 维护统一; 组织工程建设; 促进交流(中原与边疆、中外交流)、抵御侵略(明:戚继光抗倭;清) 中俄雅克萨之战,签订平等的中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消极性:文化专制、禁锢思想、抑制科研(如八股文、文字狱);皇权暴政、官场腐败;束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中央: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制 地方: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1、中央行政制度 ①秦朝建立三公九卿制,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汉承秦制,开创了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新局面。 ②隋创立三省六部制,唐沿用。(三省:尚书省掌行政,领导六部;中书省掌政令草拟;门下省掌政令审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制约;六部尚书各司其职,分工明确。) ③宋承唐制,亦又甚焉,分化事权: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政权。 ④元朝;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枢密院为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⑤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清初(顺治年间)设内阁,置六部,受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康熙→乾隆:康熙设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相互制约;雍正时,因用兵西北,设军机处,皇帝大权独揽,标志中央集权达到顶峰;乾隆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认识:中央行政制度演变,是为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逐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是皇权与相权矛盾的产物,其实质是封建专制的逐步加强。 相关问题

部编新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必修一.doc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 必修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二、内阁的出现 三、军机处的设立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三、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从习惯发到成文法 二、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三、维系统治影响后世 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关荣革命 二、议会权力的确立 三、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二、1787年宪法的颁布 三、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一、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二、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三、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鸦片战争 一、虎门销烟 二、鸦片战争 三、战火再燃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一、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 二、《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 三、天国悲剧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甲午中日战争 二、八国联军侵华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第13课辛亥革命 一、武昌起义 二、中华民国成立 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一、五四风雷 二、中国共产党诞生 三、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南昌起义 二、土地革命 三、红军长征 第16课抗日战争 一、全民族的抗战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三、抗战的胜利 第17课解放战争 一、内战的爆发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的觉醒 二、《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三、巴黎公社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革命前的沙皇俄国 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三、伟大的开端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目录(上下+3本选必)

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目录(上下+3 本选必)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第三单元辽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第五单元明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辛亥革命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第29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活动课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统编部编版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复习模拟卷及答案

统编部编版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复习模拟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希腊城邦普遍禁止不婚,斯巴达还进一步惩罚晚婚。结婚不是公民私人事务,而是公民为城邦生育下一代公民的责任。甚至公民企图自杀都应受到惩处,因为它使城邦丧失一个公民。这反映出在古代希腊 A.城邦支配和干预个人生活 B.城邦充分尊重自然和生命权利 C.人文主义精神得到了彰显 D.城邦鼓励公民积极地参政议政 2.至今仍屹立在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原名君士坦丁堡)城内的圣索非亚大教堂,冷目旁观过政治兴跌、宗教斗争与历史的沧桑。它曾见证了下列哪一个国家的兴衰A.雅典B.亚历山大帝国C.罗马帝国D.拜占庭帝国 3.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不要求其领导者具备任何特殊的知识,它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手中。”这一评价主要针对雅典民主政治中() A.民主范围的狭小B.直接民主的性质 C.公职任期的限制D.抽签选举的参政方式 4.“一个拥有几个封臣的封君本人也许就是更高一级封君的封臣,而更高一级封君又是一个更大关系网络中的封君手下的一名封臣。”与这一现象有关的是() A.雅典城邦的政治B.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C.罗马教廷的统治D.西欧城市重新兴起 5.有人认为,《史记》中的黎靬就是埃及著名的亚历山大城,汉武帝遣使前往的西域诸国中也包括黎靬。751年,杜环在与大食作战中被俘,最远可能到达北非,他返回后把自己的经历写成《经行记》。元朝的汪大渊也到过非洲,并在自己撰写的《岛夷志略》中留下了相关记载。这说明 A.亚历山大城是丝绸之路的终点B.《经行记》是最早的记载中非交往的史料C.中非早在秦朝时就已经开始往来D.中国和非洲的交往源远流长 6.在印加王族中,每隔一两年,年满16岁的男子就要面临一项被称为“瓦拉库”的严峻考验:先是6天的斋戒,紧接着是长跑比赛,真刀真枪的演习等。一个月后,圆满完成考核者将被授予“武士”标志。“瓦拉库”最有可能是印加帝国 A.选拔武士的途径B.训练勇士的方法 C.王族的成年仪式D.女子择偶的标准 7.雅典绝大多数官职均任期短暂,一般一年一任,且不得连选连任。据统计,雅典大多数公民在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当议事会议员的机会,出任审判员的机会更多。这意味着 A.雅典官员选拔具有随意性B.雅典民主制度不利于政局的稳定 C.雅典的司法独立有了制度的保障D.保证了雅典公民较多的参政机会 8.“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这是古希腊雅典政治家伯利克里的名言。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