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山西省黄河流域地区水土流失及治理

山西省位于我国中原地区,人口密度较高,农耕历史悠久,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省内属山地高原,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海拔高差悬殊(最高3058米、最低245米),大部分地区在1000米以上。黄土覆盖厚度一般为8一13米,部分地区为70一80米。植被覆盖率低,森林占12.7%,草地约占20%。但由于受不良自然条件和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的影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10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0%。晋西是水土流失的严重地区,水土流失的面积达3.4万平方公里,占晋西土地总面积东8万平方公里的71%。大量的水土流失,使岩石裸露,土壤疥薄,沟壑纵横,地表支离破碎;流域生态平衡失调,生态环境恶化,给山西黄河流域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1]。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

导致黄河河流域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两大因索: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暴雨,土壤、植被四大因子,在没有人类的干扰下,自然因索造成的水土流失称为正常侵蚀,是地质大循环的一部分,即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客观规律,势必会加速水土流失的发展,产生非正常侵蚀,恶化流域的生态环境。可见,自然因素只是为水土流失提供了客观条件,人为因素才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导因子。

(一)自然因素,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很多,但关系最密切的只有三个:

地形:全省地形以山脉为主体,呈东北向西南方向扩展,北高南低,海拔高差2833米。地形坡度在10o以下的占10%,10一20o的占30%,20一30o的占30%,30一40o的占20%,40o以上的10%。晋西地区坡度在15o以上的达70一80%。坡面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土壤肥力越低,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为0.3一0.8%,全氮含量为0.03一0.075%[2]。

2.土壤:全省土壤从地带性来讲,中、南部为森林草原褐土地带,恒山以北为干草原栗钙土地带,吕梁山以西是森林草原向干旱草原过渡的灰褐土地带。从土壤类型来讲,东部多为棕壤,西部多为灰褐土,其它的大部分地区为粉沙质壤土。粉沙土结构松散,粘聚力差,抗蚀力低,遇水易流失。西部地区由于

温差大,岩石易受侵蚀,加速了它的破碎而风化为沙土。

3.暴雨:山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为400一650毫米,且多集中在7一9月,占全年降水的70%以上。由于降雨历时短,强度大,雨点冲击加剧了土壤结构的破坏,洪水强化了水土的流失。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滑坡、泥石流,冲毁村庄、道路、桥梁,常常造成交通中断,下游的工矿、城镇也因洪水危害,整日提心吊胆,担心洪水倾泄下来,生产没有保障,人们精神压力重.一有洪水泛滥,泥沙俱下,毁坏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村庄,造成财产的巨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4.植被:山西曾有过茂密的森林,水草丰盛,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发祥地之一。由于不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植被遭到破坏,气候变劣加之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平衡失调越演越烈。解放后虽然大力植树、种草,但在单一抓粮食生产忽视多种经营的思想支配下,草灌植被覆盖率极低,每遇暴雨,冲刷土地,河岸崩塌,幸存的一点植被常被泥石流卷走。

(二)人为因素:广种薄收,掠夺式经营一直是山西省农业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开荒之风盛行,垦殖指数为40一60%,超载放牧,筑路和采矿等都严重地破坏植被,加之大量弃田占地,占地后又无人用管,则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在利用野生植物资源时,各行其事,又使植被惨遭破坏。对林木轻视管护,毁林毁草,水保工程、生物措施,坏不维修,死不补栽,更不去进行荒坡牧草改良。对于林木任意樵采,乱垦乱伐,开荒挖矿,无人过问,严重影响了水保效益的发挥,特别是对幼林的管理更差,只管栽不管活,成活率很低。一般在50~70万之间,由于牛羊放牧缺乏统一安排,又无改良的草场,常常进入幼林地放牧,造成幼林大片死亡,使林木保存率更低。同时春季超载放牧,使草被逐渐稀疏退化,雨季前很难形成植被,加重土壤侵蚀。

二、全省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危容:

山西省总土地面积为15.6万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占80.3%,输沙量为4.56亿吨,土壤侵蚀模数平均为5000吨/千米。黄土丘陵区的浸蚀模数为20000吨/千米2,最高达57900吨/千米2。晋西有29个县属黄土高原的组成部分,是雨量集中的暴雨区(1958年以来,曾17次出现24小时降雨超过100毫米的记录),又是多沙区,水土流失极其严重,全区有7万条长1公里以上的沟道,地表被切

田各区均为重点,以丘陵沟壑区为主。把改造坡耕地放在第一步。为加快建设速度保证质量,将农田基本建设投资加大到总投资的一半。在年度治理面积中基本农田的比重不小于10%。

2、沟道治理:每一个流域要自上而下,合理安排沟头防护、谷坊、淤地坝、小型水库、河堤、治滩造田等工程措施,要因地制宜、集中连片、不零敲碎打。并配合生物工程,营造沟底防冲林、护岸林、沟坡防护林等。做到分段利用,节节拦蓄,最后达到川台化的目标。

3对于边远高山或林牧矛盾不大的地方,实行封山育林育草,自然条件很差的坡面可先封山,封禁后第一步恢复草被,减少水土流失。近而在封禁期内进行人工插补植树,加快森林植被的恢复。

4防止工交系统在建设中造成的水土流失。随着工矿企业交通事业的发展,每年废弃物质也将必然增加,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预防与处理。建议厂矿及早安排将废弃灰渣转产为可再次利用的产品,或集中处理改造成生产用地。

5农业节水综合技术。在工程节水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农业节水综合技术,以达到节水、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是当前世界各地研究的重点。各种农业节水技术可单独应用,但更多地要考虑多种因子如何最佳组合,形成最佳优势。过去在发展节水灌溉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单项的工程技术,而没有很好地将农业增产措施予以配套,因此造成节水但不增效。当前农业节水增产技术一般包括:水肥耦合技术;蓄水保墒的耕作技术;适雨种植的作物合理布局,提高作物抗旱能力的栽培技术;秸杆或地膜覆盖技术;采用化学药剂抑制作物蒸腾、抗旱、吸水保水技术;耐旱品种的选育技术等,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进行组装配套,发挥整体的节水增产效益[8]。

6节水灌溉管理技术。节水灌溉管理技术是根据作物需水规律控制、调配水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实现区域效益最佳的农田水分调控管理技术[9]。这主要包括:土壤墒情监测预报技术;非充分灌溉技术;节水高效灌水制度;灌溉预报技术;灌区优化配水技术;灌区输配水与灌水水量的量测技术和流量控制技术;灌区地面、地下水联合调度运用技术;污水、苦碱水灌溉及高含沙淤灌技术等。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主要农作物需水量和

需水规律、灌溉制度进行了较多的试验研究,但这些研究工作多在充分供水及地面灌溉技术条件下进行,对节水灌溉的基本理论、不同灌水技术,特别是喷微灌条件下的节水灌溉制度缺乏系统的研究,难以满足节水灌溉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国内在应用系统工程理论开展灌区用水优化管理方面也做了许多研究工作,如灌溉水库优化调度、地面水地下水联合优化调度、灌区优化配水等方面,都建立了一些优化数学模型,但由于这些方法还不够成熟或有关基础资料不全,要达到实用阶段还需开展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我国在地面水地下水的联合调度运用、高含沙淤灌、利用苦碱水灌溉、土壤墒情监测预报、灌溉预报技术等方面已进行了多年的尝试与研究,这为我国节水灌溉管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数据。国内虽很重视量水设备的研制,但引进居多,自己开发的有影响的成果较少,今后应进一步开发研制水头损失小、抗干扰和泥沙淤积少的量水设备。由于国情及其它多方面的因素,灌区灌水自动化控制技术几乎没有得到应用,有待大力开发与推广。

(四)统筹规划,综合治理,防治结合。

全面发展.水土保持工作是一项创建良好生态系统、促进流域经济尤其是农、林、收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工作,需农林牧配合,流域上中下游兼顾,山水田林路合理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规划时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长短结合;水保工程大中小相结合,以中小为主;生物措施要当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防治并重,预防为主,制定政策,大力宜传。封山育械搞好水土保持还应同农业经济发展结合,明确生产发展的方向,合理安排农林牧生产用地,搞多种经营。治理措施的布局,从建成效益突出的综合防护体系出发。做到“工程措施结合生物措施”、“近期利益结合长远利益”。实施中狠抓周期短的农收业与中期效益明显的经济林建设,使水土保持治理和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结合在一起。

水土保持工作总结报告2篇

水土保持工作总结报告2篇 工作总结,以年终总结、半年总结和季度总结最为常见和多用。就其内容而言,工作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总研究,并分析成绩的不足,从而得出引以为戒的经验。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水土保持工作总结报告2篇,希望大家喜欢! 一、近几年我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几点做法 (一)以国家重点工程为龙头,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农、林、水、等部门各司其职, 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 近几年来我市蓟县被列为全国生态县建设重点和京津风沙源治理重点县。我们以国家 重点工程为龙头,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农、林、水、等部门各司其职,分进合击,协同 作战。 县成立了生态建设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几个部门为成员各司其职。在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各部门协作共同制定一个规划。水土保持作为一项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工作,由行业职能走向政府职能是历史的必然,但生态建设在治理措施上必须遵循自 然规律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单元,协调农、林、水、牧等部门各司其职,分进合击,协同 作战。将国家投资捆在一起完成一个规划。五年来我市治理水土流失148.27平方公里, 小流域治理14条,实施新保护面积120平方公里。各项治理措施:基本农田1.05万亩,水保林3.74万亩,经济林2.6万亩,谷坊坝6508条、塘坝3座,建微蓄水水窖1085座。加快了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提高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水平,治理的速度是“八五”期间的两倍。企业科学发展观心得 (二)把防治水土流失作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改善了生态环境,改善了 农业生产条件 1、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近几年通过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加 快了蓟县山区脱贫致富的步伐。我市连年出现干旱,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水土保持综合 治理,建节水抗旱型小流域,在有水保林和经济林的小流域内,修建小水库、塘坝、谷坊、建小型集雨微蓄水工程、(小水窖)、使水保林木的成活率达到了60∽70%。当年就达到综 合治理的宏观效果,加快了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提高了治理标准。几条重点治理精品小流域,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特别是受益村的干部群众能够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同当地群众 的脱贫致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结合起来,修建的梯(条)田,建设的 集雨蓄水工程发展了高标准的果园及葡萄园。治理程度达到70%以上,产品商品率达到90%以上,其效益非常可观。据水保站调查和测算,经过综合治理整修梯田、坝地、滩地,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标准范本

解决方案编号:LX-FS-A24531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标准范本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plan the important work to be done in the future, and require the personnel to jointly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or activity reaches the specified standard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解决方案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未来要做的重要工作进行具有统筹性,导向性的规划,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1.水土保持管理组织机构 项目经理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水土保持领导小组,由项目副经理、总工程师及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安全质量管理班组、施工班组和项目总工程师负责施工现场的有关技术、方案的制定、执行、检查、落实、评估等。 2.水土保持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对于水土流失的防治原则:“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凡在生产建设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的,都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1水土流失概述 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水的浸润和冲击作用下,其结构发生破碎和松散,随水坡度集中、多暴雨、地表土质疏松植被稀少等,是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毁林开荒、陡坡顺坡开垦、超载过牧、盲目扩大耕地、砍滥伐、破坏天然植被、开发建设不注意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等行为不当的经济活动,是造成土流失的主导因素。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降低,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平衡失调,导致河、湖淤积,影响水利工程的使用。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2水土流失的类型根据产生水土流失的“动力”,分布最广泛的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利侵蚀,重力侵蚀,风力侵蚀三种类型。 2.1水力侵蚀 水力侵蚀分布最广泛,在山区、丘陵区和一切有的地面,暴雨时都会产生水力侵蚀。它的特点是以地面的水为动力冲走土壤。例如:黄河流域。在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作用下,土壤、土体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搬运和沉积的过程,称为水力侵蚀,水力侵蚀是以水为载体的。土壤随水流失,不仅破坏土地资源淤积水库,抬高河床,也减少了水资源的可利用量。根据水力作用于地表物质形成不同的侵蚀形态,进一步分为溅蚀、面蚀、细沟侵蚀、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等。水力侵蚀分布最广泛,在山区、丘陵区和一切有坡度的地面,暴雨时会产生水力侵蚀。它的特点是以地面的水为动力冲走土壤。 2、重力侵蚀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的沟壑和陡坡上,在陡坡和沟的两岸沟壁,其中一部分下部被水流淘空,由于土壤及其成土母质自身的重力作用,不能继续保留在原来的位置,分散地或成片地塌落。 3、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沙漠、沙地和丘陵盖沙地区,其次是东南沿海沙地,再次是河南、安徽、江苏几省的“黄泛区”(历史上由于黄河决口改道带出泥沙形成)。它的特点是由于风力扬起沙粒,离开原来的位置,随风飘浮到另外的地方降落。例如:河西走廊、黄土高原 5水土流失的原因 水土流失不仅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造成群众生活贫困,而且为下游江河带来严重的洪水泥沙危害。被洪水淹没的地方,不论城镇和农村人民的生命财产都遭受严重损失。泥沙淤积在湖泊、水库、河床,对整个国民 经济建设造成的危害更是十分深远,在全国各省(区)不同程度地部存在这样的问题。我国是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同时我国又是世界上黄土分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详案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详案

§3.1 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以黄土高原为例 [导入] 同学们先看一段新闻视频。(中国水土流失现状视频) 通过视频我们了解到我国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及带来的巨大危害。正因此我国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而黄土高原又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本节课我们就以黄土高原为例一起探究学习《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板书]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学习目标] 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学会分析水土 流失的成因。 2.通过探究实验感悟植被、降水强度及土壤疏密程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并提 高动手及观察能力。 3.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承转]早在初中同学们就已经学习过黄土高原的相关知识,本节我们再结合高中知识温故而知新。 [温故知新] 1、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位置有何特殊性? 2、黄土高原的成因,土质有何特征? 3、黄土高原主要的气候类型是什么,降水有何特点? 4、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植被覆盖率如何? [承转]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千百年来,水土不断地流失到底会带来哪些危害呢? [板书] 危害 水土流失 [生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现在每年要流失表土层1厘米以上,在常年平均流失的16亿吨泥沙中,含有氮、磷、钾总量约4000万吨。

材料二据统计山西省在1464年~1949年的486年中,共发生旱灾284次,平均不到2年一次。陕西省北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灾害平均约2.5年一次。此外水土从坡面流失后,洪水泥沙即进入河流干、支流,可引发洪涝灾害。 材料三进入黄河下游的泥沙多年平均为16亿吨,其中约有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床,使河道年均抬高约10厘米,久之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 [生思考回答] 根据材料一得知(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农业单产降低。 根据材料二得知(2)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根据材料三得知(3)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沉积在下游河床.使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威胁着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承转]“地上悬河”到底有多悬呢? 展示图片:“地上河”示意图和历史上黄河下游泛滥范围图 [承转]水土流失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危害,要想减轻危害,就要先探究它的成因。 [板书] 对当地 危害对下游 水土流失 成因 [承转]南宋诗人陆游说的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下面我们就一起做实验探究它的成因。 [温馨提示] 1.实验分工:第1大组—实验探究一 第2大组—实验探究二 第3大组—实验探究三 2.实验步骤: 先明确实验过程,然后按要求操作,操作时注意观察比较,最后填写实验报告单。

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措施教案

学科组高二政史地(地理)主备人毕钰执教人毕钰 课时第 23 课时课型复习时间2012年课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和治理措施 教学目标1、通过图文资料,说出水土流失的危害; 2、结合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说出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3、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设想重点: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原理。 难点:认识水土流失的治理与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方法。教法学法指导:讲述法、分析类比法 教学程序与策略 (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哪些?(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在水土流失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中,人类社会以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是自然因素所致;进入人类社会以后,随着生产活动的发展,人为因素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例如,陕西省的安塞县是一个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据科学工作者的研究发现,本区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仅占总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量,要占到90.4%。 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只要人类控制和改善自己的行为,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水土流失是可以得到控制和治理的。 【设问引发思考】:水土流失对区域发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又该如何治理水土流失?三、水土流失的危害(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主要的危害) 【思考】1、水土流失水带走了什么?对当地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带走了水分和养分(腐殖质、氮、磷、钾),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耕地支离破碎,最后只得废耕,还会造成滑坡等自然灾害; 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土壤蓄水抗旱能力减弱,旱涝灾害加剧。 【思考】2.泥沙带到了哪里?对那里的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淤积江河湖库,(在下游形成地上河); 加剧洪涝灾情;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 【小结】: 1、水土流失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2

水土保持措施 1.水土保持管理组织机构 项目经理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水土保持领导小组,由项目副经理、总工程师及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安全质量管理班组、施工班组和项目总工程师负责施工现场的有关技术、方案的制定、执行、检查、落实、评估等。 2.水土保持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对于水土流失的防治原则:“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凡在生产建设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的,都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 根据工程水土流失的特点、危害程度和防治目标,水土保持采取分区、分期防治: ⑴分区:分为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两部分,主要以项目建设区作为重点防治区,其又分为主体工程区、取土场区、弃渣场区及临时工程用地区4个大区。 ⑵分期:工程建设前期以工程措施为主,因地制宜,辅以生物措施相结合,快速有效地遏制水土流失,后期主要以植物措施为主,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3.主体工程区主体工程区保护措施 保护措施建立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在施工区,按照设计及时完成系统、全面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形成完整的水土

流失防治体系。 工程施工严禁切割、阻挡地表径流的畅通,不得强行改变径流的方向或改沟、改河,保证地表径流的排泄。 基础施工的弃渣及时运输到指定弃渣场堆放,不得堆弃河滩; 开挖山体边坡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减少水土流失。 工程附近有集中式饮用水源取水时,临时堆碴场地和施工污水处理设施与水源的距离符合有关法规的要求,临时堆碴场采取设置挡碴墙等措施、污水处理设施采取防渗漏措施,防止水质恶化。 施工结束,及时清除水中杂物,作到工完场净,并及时恢复原地貌。 4.取土场区保护措施 根据取土场所在的地理位置及地形条件进行综合治理,主要通过坡面防护、防洪排水、覆土造地等措施。 取土场在取土的过程中破坏了原有地表的自然坡度,形成了裸露坡面,因此应对其进行治理改造,对裸露面进行削坡,在开挖坡面上覆土造田,土地整治后植物防护,在开挖坡面坡顶设截水沟防治水土流失,恢复植被,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水土流失防治由被动控制到治理开发的根本转变,确保工程建设及运营期不发生大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1 概述 公路工程建设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线长面广,土石方挖填量大,增加水土流失的危险性,对公路建设项目编制水土保持方案,采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根据同源高速公路路基桥隧工程建设特点,提出公路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从大同—浑源段工程第四合同段起点里程桩号为K21+000,终点桩号为K24+100,全线长3.1KM 目前正在进行施工。 2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2.1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根据水土保持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确定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总体目标为:结合项目建设特点,积极合理地配置各种水土保持防护措施,将因公路建设带来的人为水土流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表2-1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2.2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根据建设项目工程施工特点和各施工区水土流失类型和强度进行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1)主体工程区 主体工程主要由路基区、桥涵区和隧道区组成,因此主体工程水土流失又分为路基区、 桥涵区和隧道区进行重点防治。 (2)临建区 主要为生活区、仓库、预制场、拌和场等。临建工程需要清理地表,平整场地,扰动地表面积大,改变原来的土壤结构,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应加以防治。 (3)施工道路区 主要在施工前和施工中做好临时拦挡防护措施和开挖要求,在施工结束后,进行复耕和造林,恢复植被。 (4)弃渣场区 全线拟设弃渣场,根据水土流失预测,弃渣场水土流失占5%。 由于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容易被有关单位忽视治理而造成水土流失,影响环境景观,应重点加以防治。 2.3 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水土保持综合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开挖和填筑边坡的工程护坡、截排水沟以及施工道路的排水沟,弃渣场的挡渣墙、截排水沟等;植物工程措

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山西省黄河流域地区水土流失及治理 山西省位于我国中原地区,人口密度较高,农耕历史悠久,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省内属山地高原,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海拔高差悬殊(最高3058米、最低245米),大部分地区在1000米以上。黄土覆盖厚度一般为8一13米,部分地区为70一80米。植被覆盖率低,森林占12.7%,草地约占20%。但由于受不良自然条件和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的影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10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0%。晋西是水土流失的严重地区,水土流失的面积达3.4万平方公里,占晋西土地总面积东8万平方公里的71%。大量的水土流失,使岩石裸露,土壤疥薄,沟壑纵横,地表支离破碎;流域生态平衡失调,生态环境恶化,给山西黄河流域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1]。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 导致黄河河流域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两大因索: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暴雨,土壤、植被四大因子,在没有人类的干扰下,自然因索造成的水土流失称为正常侵蚀,是地质大循环的一部分,即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客观规律,势必会加速水土流失的发展,产生非正常侵蚀,恶化流域的生态环境。可见,自然因素只是为水土流失提供了客观条件,人为因素才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导因子。 (一)自然因素,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很多,但关系最密切的只有三个: 地形:全省地形以山脉为主体,呈东北向西南方向扩展,北高南低,海拔高差2833米。地形坡度在10o以下的占10%,10一20o的占30%,20一30o的占30%,30一40o的占20%,40o以上的10%。晋西地区坡度在15o以上的达70一80%。坡面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土壤肥力越低,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为0.3一0.8%,全氮含量为0.03一0.075%[2]。 2.土壤:全省土壤从地带性来讲,中、南部为森林草原褐土地带,恒山以北为干草原栗钙土地带,吕梁山以西是森林草原向干旱草原过渡的灰褐土地带。从土壤类型来讲,东部多为棕壤,西部多为灰褐土,其它的大部分地区为粉沙质壤土。粉沙土结构松散,粘聚力差,抗蚀力低,遇水易流失。西部地区由于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该规范是为了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预防、控制和治理开发建设活动导致的水土流失,减轻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防止水土流失危害而制定的。 该规范适用于建设或生产过程中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的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治。 该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2003〕102号文《关于印发“二○○二~二○○三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由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该规范共分为14章和两个附录。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各设计阶段的任务、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初步设计专章、拦渣工程、斜坡防护工程、土地整治工程、防洪排导工程、降水蓄渗工程、临时防护工程、植被建设工程、防风固沙工程等。

该标准是为了统一水土流失调查,开展水土保持工作而制定的。适用于全国土壤侵蚀的分类与分级。 该标准共5章和2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土壤侵蚀类型分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土壤侵蚀程度分级。 该规范是为了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审查、实施、监理、监测、评估和验收的管理而制定的。 该规范适用于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的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治。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2003〕102号文《关于印发“二○○二~二○○三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由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会同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和北京水保生态工程咨询公司共同编制而成。 该标准共6章,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基本规定、项目类型及时段划分、防治标准等级与适用范围、防治标准。

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的学习

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的学习 提纲要点 一、新形势对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提出的新要求 二、水土流失防治标准和目标 三、新标准的创新点 四、国家级和省级防治三区的分布 五、省级生态保护区分布 六、案例分析 一、新形势对水土保持的新要求 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及重点监督区的生态功能得到保护恢复、重点资源开发区的生态环境破坏恢复率大幅度提高的目标,近年来,水利部陆续发出了一系列通知,要求各地强化水土保持管理力度。总结以往水保工作的经验,为了适应新形势对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提出的更高要求,水土流失防治标准内容也作了一些调整,并把每个阶段的执行目标加以明确,从而提高了监督、监理的可操作性,保证了建设和施工单位为实现防治总目标的可达性;水土流失防治标准还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项目执行的标准等级作了细化规定,从而也更贴近各地区的生态环境的实际。 二、水土流失防治标准和目标 (一)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1、建设类项目

建设生产类项目指生产运行期仍然存在水土流失的项目,如矿山、火电、滩涂开发、生态移民等项目。生产运行期从投产日到终止服务年。建设生产类项目还增加了运行期防治标准,控制比和拦渣率的标准值除表中红字说明变动外,其余各项指标均要求等于或优于试运行期标准水平。 注意点: 1、表中标准值是针对全国多年平均降水量平均水平400~600mm 确定的,我省多年平均降水量在800mm以上,总治理度、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要+2; 2、土壤流失控制比是以中度侵蚀为基准,我省大多属于轻度水力侵蚀区,其控制比要>1 3、山区丘陵区线型工程的拦渣率-5 4、矿山塌陷采空区面积、水利水电工程的水域面积虽然属于防治责任范围,但不算防治面积。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第1课时微课教学设计

读黄土高原位置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设计意图:研究区域首先要对区域进行定位,要求学生看图说话,培养学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为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做铺垫。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黄土高原地区开垦历史悠久,大部分地区自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森林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有“一碗水,半碗沙”之称,每年经陕县的下泄泥沙约90%来自黄土高原,随着泥沙流失的氮磷钾养分3000余万吨。泥沙在黄河下游地区流速下降,大量沉积,形成“地上悬河”,历史上造成无数次洪涝灾害,严重威胁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下图为黄河下游地上悬河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水带走了什么?对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2. 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 3. 水土流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补充完整框架图。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材料的展示,让学生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危害有了清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同时通过框架图来展示该第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分析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三)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 阅读下列实验过程,总结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实验1:同样的一场大雨落在下列三种不同坡度的区域,三个区域都没有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哪个最严重,哪个最少? (1)地面坡度,水土流失越严重 实验2:同样坡度的两个区域,A是和风细雨,B是暴雨倾盆,那么哪一个区域水土流失严重?

(2)降水强度,水土流失越严重 实验3:同样的坡度、同样是暴雨倾盆,区域A是松散的泥沙,区域B是粘性较好的粘土,哪一个水土流失严重呢?规律是什么? (3)土质越,水土流失越严重 实验4:坡度一样,地表土质都比较松散,都是暴雨倾盆,但是A表面植被繁茂,B表面植被已经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幸运的是还保留了一部分植被,C 表面的植被已经被破坏殆尽。哪一个水土流失最严重? (4)植被覆盖率,水土流失越严重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的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水土流失的产生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四)水土流失的成因 结合课本内容分析水土流失的成因。

(公司治理)水土流失的治理

水土流失的治理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主要包括水土流失的形成、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三部分内容。 1.水土流失的形成。千沟万壑是黄土高原自然景观的形象描述,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每年失去大量的肥沃土壤。造成水土流失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进入人类社会以后,人为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教材从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三个方面重点介绍了人为因素对黄土高原的破坏。 2.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在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主要原因的基础上,就要设法去治理流失,进行水土保持。这部分教材按一般规律分析了黄土高原进行水土保持应采取的措施。 3.小流域的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不仅要关注其普遍性,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因此,这部分教材又介绍了黄土高原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治理水土流失的宝贵经验——小流域综合治理。课文首先通过图6.5说明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的措施,接着通过实例印证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三项措施的可行性与实效性,同时也告诉我们人们在开发利用黄土高原的过程中,若注意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的治理,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必将得到改观,农、林、牧业将不断发展。 教学思路设计 以布鲁纳、林格伦、苏霍姆林斯基等人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彻底改变“先生讲、学生听”的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学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多听、多看、多发表意见,共同讨论,得出结论。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利于知识的吸收和消化,同时也使他们由被动的接受转为主动的学习,尝到丰收的喜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特别是人为因素对黄土高原的破坏,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懂得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爱护环境的道理。 2.理解水土保持工作势在必行及相应的措施。 3.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有效方法——小流域综合治理及成效。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珍惜土地的情感。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摘要】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水土保持防治标准作为开发建设项目立项的必编报率日益增加,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本文就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0.引言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是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利国利民的基础性工程。本文就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进行简要分析。 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应分类、分级、分时段确定,其指标值必须达到表1和表2的规定。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的等级应按项目所处水土流失防治区和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功能重要性确定。按开发建设项目所处水土流失防治区确定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等级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级标准:依法划定的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及省级重点预防保护区。 二级标准:依法划定的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和重点监督区。 三级标准:一级标准和二级标准未涉及的其他区域。 按开发建设项目所处地理位置、水系、河道、水资源及水功能、防洪功能等确定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等级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级标准:开发建设项目生产建设活动对国家和省级人民政府依法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防洪河段、水源保护区、水库周边、生态功能保护区、景观保护区、经济开发区等直接产生重大水土流失影响,并经水土保持方案论证确认作为一级标准防治的区域。 二级标准:开发建设项目生产建设活动对国家和省、地级人民政府依法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防洪河段、水源保护区、水库周边、生态功能保护区、景观保护区、经济开发区等直接产生较大水土流失影响,并经水土保持方案论证确认

我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点及水土流失预防措施

我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点及水土流 失预防措施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生产建设项目,同时,由于人为原因引起的水土流失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了解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特点、成因以及造成的危害,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防治提供可靠地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合理使用水土资源提供了经验。 关键词: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防措施新理念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建设项目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大面积的原状地貌遭到了扰动、大量林地遭到破坏。同时,在建设项目中产生了大量的弃土弃渣,加剧了水土流失的速率,并留下了严重的隐患。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是人类在从事各种资源生产和生产建设过程中,扰动土壤表层或地下岩层、排放固体弃渣等造成水土资源的破坏和损失。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与一般的水土流失有明显的区别,其中,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与人为活动有很大的联系。 1、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成因 生产建设项目造成水土流失有两方面的原因:1.通过开挖、占压土地直接造成土壤的位移和功能的丧失。2.通过改变项目取得自然条件加速水土流失。

1.1直接造成土壤的位移和损失 生产建设项目通常将富含有机质的表土层甚至整个土壤层剥离,造成了原始地表土壤的位移和土地生产离得下降,属于水土流失的范畴。几乎所有的生产建设项目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上述现象,尤以采矿中的露天采矿最为严重。露天采矿必须首先剥离矿体上覆盖的土壤及岩层,暴露出岩层,再实施采矿,因而矿体上覆盖的表土与岩层的分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剥离的表土及岩石的堆积也可能形成新的水土流失策源地,造成弃渣的水土流失。 1.2 毁坏水土保持设施,削减区域水土保持能力 生产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永久性或临时性征占土地,损坏大量水土保持设施,并且损坏具有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的湿地、水域等,削弱了项目区及其周边地带的水土保持功能,产生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1.3 破坏地表植被,降低地表抗蚀力 地表植被可以显著地减少土壤侵蚀,保护土壤免受雨滴的溅蚀作用。同时植被冠层可以截留一部分降雨,延长径流形成的时间,保护土壤,此外,植被可以减缓径流流速,减少沟间侵蚀。植物根系具有固持土壤的作用,增加土壤的抗冲性和抗蚀力。生产建设项目清除了地表被覆,降低植被覆盖度,造成土地裸露,为水土流失创造了条件。土壤失去植被的保护将直接遭受雨水的击打、剥蚀、搬离。同时植被盖度的下降,容易诱发严重的风力侵蚀。生产建设项目破坏了土壤的结构,改变了土壤成分,影响土壤的透水性、抗蚀力、抗冲性等,减

水土流失的治理

3.2 水土流失的治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现状和形成原因,理解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因素是形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基础,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则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2.了解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意义,掌握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的开发模式和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地认识人地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人类具有对自然的能力,另一方面自然又会对人类生存起反作用。 2.通过成功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因地制宜进行区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能力,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综合程序法、讨论探究法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自制投影片:黄土地貎主要类型(表格),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示意图。 3.自制复合投影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示意图,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甘肃西峰南小河沟的综合治理措施。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因子,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自然环境恶化,成为我国也可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详细分析造成本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分析成功个案,了解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工作的具体做法。 [讲授新课] (板书)§3.2 水土流失的治理 一、水土流失的形成 (读图)图3.4《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教师讲述:我们一直用“对面叫得应,相会要一天”这样一句话来形象地描述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的地貎。而我们通过图片看到的黄土高原,沟谷地貎发育,表现为沟谷密度大,沟谷深度大,高原面呈现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景观。 (投影)“黄土地貎主要类型”,学生阅读大致了解黄土地貎类型,教师介绍课本所提及 再投影《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要求学生在图上指读出塬、梁等黄土地貎,并根据对黄土塬面区和丘陵沟壑区沟谷密度的比较,判断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形区。 指导学生读两个数据: ◇水土流失面积:27万平方千米(严重地区为11万平方千米)

水土流失的治理

水土流失的治理 ——以我国黄土高原为例(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识记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2.通过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气候等,引导学生课后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理解并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重点、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探究法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名著《平凡的世界》发生的背景——黄土高原,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然后导出问题:什么是水土流失呢?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有哪些?造成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又是什么?今天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节课的第一课时,去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具体情况。 [讲授新课]水土流失的治理(第1课时) 一、水土流失的概述 教师给出水土流失的概念,并引导学生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教师和学生探讨得出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自然条件——“地”“气”“水”“生”“土”; 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地表植被状况和地貌形态来起作用。 二、黄土高原的概况 通过观看地图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概况――位置、地形特征、范围和气候特征。 1、位置: (1).经纬度位置:34°N~40°N,103°E~114°E之间。 (2).相对位置:大约位于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古长城、乌鞘岭以南。 (3).海陆位置:我国季风区向非季风区过渡地带。 2、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 地形区——黄土高原、汾河谷地、渭河平原 (2).地势:地势较高,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3).地表形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3、范围: 东西1000余千米,南北700千米。跨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及河南

水土流失现状与治理措施探析

-131- 生态与环境 水土流失现状与治理措施探析 李晓岩 秦绪丽 (东宁县绥阳水利站,黑龙江东宁157200) 目前,全国约37%的国土面积存在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这些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态脆弱,生产生活条件差,严重的水土流失已经成为制约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关键在农村,难点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要充分认识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水土流失防治进程。 1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是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对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增大。 二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公路、铁路、城镇、水利设施、能源开发等许多基础设施都在大规模地进行建设,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不断增加,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破坏。 三是从水土保持行业来看,在思想认识、队伍建设、基础工作等方面,尚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亟待进一步改进与提高。 2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主线,以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减少江河泥沙,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维系良好生态环境为目标,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科学防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 2.1生态修复措施 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从近两年各地实践的情况看,水利部党组的这一决策是非常正确的。通过生态的自我修复,可以促进植被恢复,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我国水土流失面广量大,防治任务十分艰巨,受国家财力的限制,不可能全部实施人工治理,在地广人稀、降雨条件适宜、经济开发强度较低的水土流失区,应主要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来恢复植被,改善生态。这不仅是恢复重建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的需要,也是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条件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最佳选择。 封育保护具体实施:一是制定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明确生态修复的分区、目标、任务与措施,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通过人工造林、飞播造林、种植经济林果等措施,提高地表覆盖度,减少水土流失。造林时应注意:以劈山造林和挖穴造林为主,尽量等高条状;避免炼山造林和清山造林,提倡有规划的间伐和轮伐,切忌滥砍乱伐。二是抓好试 点,总结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实施生态修复的主要措施和效果,探索生态修复的有效途径,为大范围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积累经验。三是搞好效益监测与评价,建立能科学反映生态修复效益的指标体系,为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四是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引导和教育广大干部群众转变观念,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五是制定配套法规,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调动广大群众投入生态修复的积极性,为实现生态修复创造良好条件。 2.2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也就是通过人工实施土石方工程,对水土流失严重或预计因水力、重力侵蚀容易造成崩塌和泥石流的区域,用砌护坡、挡墙、钉木桩等方法进行加固。其特点是:见效快、效果明显,但投资、投劳大,一般工程措施均配以植物措施进行绿化。 3水保工作问题解决措施 3.1加强水土保持政策法规建设 各级水利水保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研究,推进水土保持政策法规建设。当前,要重点抓好《水土保持法》的修订调研工作,通过《水土保持法》的修订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强化行政监管职能。要围绕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法规,以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入开展。 3.2加强水土保持队伍建设 各级水利部门要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确保机构、人员和经费的稳定。要加强队伍建设,强化行业管理职能。加强人才培训,提高干部素质。要重视水土保持监测机构建设,落实监测管理运行经费,尽快开展工作。各级水保部门的领导干部要转变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帮助基层同志解决实际问题。水土保持是一项政策性、社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必须树立全局的、系统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 一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生态和经济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不可能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没有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也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水土保持工作必须妥善处理两者的关系,寻求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点。在战略布局上,既要突出生态效益,使水土保持服务于国家生态建设的大局,又要注重经济效益,以水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热情,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二是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关系。在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人工治理的同时,必须把 生态修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水土流失严重、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十分突出的地区,要以人工治理为主,提高该地区的人口环境容量,促进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和改善。在水土流失程度较轻、降雨条件适宜、人口密度小的地区,要把生态修复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手段,通过封育保护、轮牧禁牧、舍饲圈养等措施,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恢复生态。要把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有机结合起来,在点上开展重点治理的同时,在面上更多地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恢复生态,双管齐下,加快水土流失防治进程。 三是预防保护与治理开发的关系。必须把预防保护放在突出位置,以预防保护保治理开发,以治理开发促预防保护,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科技和经济的手段,加强对现有植被和治理成果的保护,特别是加大对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保护,抓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落实,避免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四是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的关系。水土保持是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益性事业,既需要政府的推动,更需要市场机制的调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必须把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带动结合起来,在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政府资助下的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进行治理开发的建设管理体制。以政府为主导,以人民群众为主体,民办公助,滚动开发。国家投资主要用于一家一户干不了的骨干工程和关键工程。在组织实施中,政府部门要转变管理方式,将工作重心从直接组织项目建设转到制定规划、研究政策、指导监督和搞好服务上来。 五是当前任务与长远目标的关系。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任务繁重,必须全面规划,从长计议,处理好当前任务与长远目标的关系,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当前要优先选择水土流失特别严重、对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的区域进行治理。在建设内容上,重点放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蓄水保土、拦沙淤地的关键环节,如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淤地坝、坡面水系等工程。 摘要:近年来,洪涝不断,旱灾无常,这些与水土流失严重息息相关。 可见,水土流失若不妥善治理将给人们的人身财产带来严重的危害,阻碍国家经济建设,因此必须认真对待,全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关键词:水土流失;问题;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防治方案

水土流失防治方案 4.1 水土流失防治的原则和目标 4.1.1 防治原则 为了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我国现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开发建设项目必须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针对该项目在施工期、运行期以及封场期引起、加剧水土流失的主要特点,按照“开发建设与水土流失防治并重”的原则要求,在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内坚持“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自然景观的角度出发,评价主体工程设计的合理性,提出优化方案,为项目区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设计阶段提供技术保障。因此,在本水土保持方案措施布局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治理”及实事求是的原则。 (2)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加强管理,注重效益”和“重点治理与一般防治兼顾”的原则。 (3)坚持“三同时”原则。使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严防水土保持措施和主体工程脱节。 (4)采取分区治理,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永久措施与临时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同时要注重防治措施的时效性。 (5)生态效益优先原则。本工程水土保持工作以控制水土流失、

改善生态环境、恢复植被为重点。 (6)防治措施应遵循经济性,以及技术上的可行性和易操作性原则。 (7)坚持“水土保持方案是项目建设设计的组成部分并为项目服务”的原则。在设计中根据主体工程的设计原则,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水土流失的对策和具体措施,并使水土保持措施的设计深度与主体工程相适应。 4.1.2 防治目标 根据垃圾处理场工程建设和运行特点,本项目包括施工期、运行期和封场期三个时段。根据水土流失预测结果,其水土流失防治重点时段在施工期、运行初期和封场期,但从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来看,本项目对施工期和封场期提出水土流失防治目标。本方案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见表4-1。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1 水土流失概述 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水的浸润和冲击作用下,其结构发生破碎和松散,随水坡度集中、多暴雨、地表土质疏松植被稀少等,是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毁林开荒、陡坡顺坡开垦、超载过牧、盲目扩大耕地、砍滥伐、破坏天然植被、开发建设不注意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等行为不当的经济活动,是造成土流失的主导因素。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降低,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平衡失调,导致河、湖淤积,影响水利工程的使用。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2 水土流失的类型根据产生水土流失的“动力”,分布最广泛的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利侵蚀,重力侵蚀,风力侵蚀三种类型。 2.1水力侵蚀 水力侵蚀分布最广泛,在山区、丘陵区和一切有的地面,暴雨时都会产生水力侵蚀。它的特点是以地面的水为动力冲走土壤。例如:黄河流域。在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作用下,土壤、土体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搬运和沉积的过程,称为水力侵蚀,水力侵蚀是以水为载体的。土壤随水流失,不仅破坏土地资源淤积水库,抬高河床,也减少了水资源的可利用量。根据水力作用于地表物质形成不同的侵蚀形态,进一步分为溅蚀、面蚀、细沟侵蚀、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等。水力侵蚀分布最广泛,在山区、丘陵区和一切有坡度的地面,暴雨时会产生水力侵蚀。它的特点是以地面的水为动力冲走土壤。 2、重力侵蚀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的沟壑和陡坡上,在陡坡和沟的两岸沟壁,其中一部分下部被水流淘空,由于土壤及其成土母质自身的重力作用,不能继续保留在原来的位置,分散地或成片地塌落。 3、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沙漠、沙地和丘陵盖沙地区,其次是东南沿海沙地,再次是河南、安徽、江苏几省的“黄泛区”(历史上由于黄河决口改道带出泥沙形成)。它的特点是由于风力扬起沙粒,离开原来的位置,随风飘浮到另外的地方降落。例如:河西走廊、黄土高原 5 水土流失的原因 水土流失不仅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造成群众生活贫困,而且为下游江河带来严重的洪水泥沙危害。被洪水淹没的地方,不论城镇和农村人民的生命财产都遭受严重损失。泥沙淤积在湖泊、水库、河床,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造成的危害更是十分深远,在全国各省(区) 不同程度地部存在这样的问题。我国是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 同时我国又是世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