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女性意识与政治意识的互渗_丁玲后期女性文学创作试析

女性意识与政治意识的互渗_丁玲后期女性文学创作试析

女性意识与政治意识的互渗_丁玲后期女性文学创作试析
女性意识与政治意识的互渗_丁玲后期女性文学创作试析

[收稿日期]2008-11-22

[作者简介]耿庆伟(1973-),男,徐州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第30卷 第7期2009年7月哈尔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ARB I N UN I V ERSI TY Vol .30 No .7

Jul .2009

[文章编号]1004—5856(2009)07—0072—05

女性意识与政治意识的互渗

———丁玲后期女性文学创作试析

耿庆伟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系,江苏泰州 225300)

[摘 要]丁玲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的早期

作品展示了她作为自由知识分子所具有的个性解放意识,在延安时期,读者仍能发现“莎菲式”的个性解放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五四”以来的启蒙话语和个性解放的主题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作家很难再坚持新文学初期的自由意识的表达,丁玲的女性化立场受到严重的冲击。文章通过黑妮、杜晚香等形象的解读,指出丁玲晚期的女性文学创作开始用政治意识置换女性意识,尽管出现了创作思维的相对矛盾,但仍然充满着女性的“声音”和“语调”。

[关键词]丁玲;政治意识;女性意识;黑妮;杜晚香[中图分类号]I 206.6 [文献标识码]A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自己的房子》一书中认为:“女性要想能够写作,必须有一个自己的房间,有一个可以独自呆几个小时的地方,在这个房间里,你可以思考,你可以写作,你可以把自己写好的东西再读一遍,也可以批评自己的所作所为,你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冒被别人打扰之危险,换言之,这个房间是一种现实,也是一种象征,要想能够写作,要想能够取得一点成就,你首先必须属于自己而不属于任何人。”[1]

这种创作立场为我们评价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杜晚香》等后期女性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事实上,丁玲当时所处的创作语境已经容不得她做真正意义的女性文学创作,从而表现为主动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归依。

丁玲是一个敏感而率真的女子,同时她又是一个有着革命信仰和立场的革命作家。特别

是当阶级斗争、无产阶级政治具有无所不包的巨大能量时,丁玲的女性化立场受到了严重的

冲击,开始不断地用主导意识形态(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政治意识、阶级意识等)置换原本孱弱的女性意识,政治话语全面登陆,真正的女性叙事被异常发达的政治代码所替代,从而进入一种“女国民化的文学书写”。[2]

当时代含有某个重大而统一的主题,任何个人的独立性则被掩盖于整合的意识形态氛围中,主流意识形态已经圈定了文学的书写形式和言说内容,丁玲的创作也相应地削弱了以往鲜明的女性主义特征,消解了创作立场的批判锋芒。其实丁玲延安时期的创作已经和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抵触,并且受到了公开的批判,就曾经有论者将《三八节有感》和《野百合花》归为同一类的作品,幸亏毛主席在关键的时刻挽救了她,他认为:“两篇文章不同,《三八节有感》虽有批判,

但还有建议,两者也不同,丁玲是同志,王实昧是托派。”[3]这次明显的违规创作虽未引起严重的问题,但“王实昧事件”和自己有惊无险的经历不能不影响自己的创作。当作家一旦为一种抽象的革命信念和政治理想所支配,必将统驭作家的艺术思维和文学想象,此后丁玲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转型,随着政治权利获得居高临下的位置,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作家连题材主题、人物形象选择的自主性都无法保证,文学往往依靠意识形态的推论实践来确立自己的主题,从而丧失了从自我体验出发的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仅仅依靠对政策的理解来安排人物的命运结局,并且承担着诠释政权优越性的任务。“在一个激进地提出意识形态和乌托邦问题的年代,个体该如何思想和生活呢?”[4]当我们重构丁玲此一时期小说创作基本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时代内容后惊奇地发现,丁玲的一系列小说文本中仍然充满着女性的“声音”和“语调”,丁玲的作品还是多以女性为主人公,作者也试图把她对女性的关怀和对政治的关怀结合起来写,作家试图以女性视角切入到社会变革的时代大潮中去,解读社会,表达对革命、对党、对人民的信仰和歌颂,指出一条妇女解放和民族、阶级解放相结合之路。但在其笔下的女性在实现社会解放的过程中,性别意识不断弱化,乃至丧失了性别身份,不过是以女性外壳出现的新人形象,导致作品的审美价值的缺失和作家的女性立场的弱化。

丁玲是一位个性意识非常鲜明的女性作家,梦珂、莎菲、丽嘉、贞贞、陆萍等人物形象虽不是作家的自传,但分明渗透着作家的主观感情和情感爱憎,并成为丁玲小说创作的艺术魅力所在,一个作家也不可能轻易放弃业已形成的创作立场。作家的文本书写清晰地显示出,丁玲在认同主流意识形态进行隐匿自我的政治文本书写中仍然保留着其性格色彩的光芒,在黑妮这一人物形象的身上就典型地体现着性别文本与政治文本的双重设置,并且这种双重书写引起了种种非议,并且影响了作家的创作生命。丁玲本人在谈及黑妮这一人物形象的构思过程中说过:“我在土改的时候,有一天,我看到从地主家的门里走出一个女孩子来,长得很漂亮,她是地主的亲戚,她回头看了我一眼,我觉得那眼光表现很复杂的感情,只这么一闪。我的脑子里忽然就有了一个人物。后来,我在另一个地方和同志聊天,谈及对地主女子的处理,一谈到这马上想到这样的人物是不容易处理的,于是把为她想好的场面去掉了。”[5]正是这种情感因素成为她写作的内在心理需求,丁玲的写作初衷并非志存高远,乃是缘于生活与情感的积淀。然而“书还没写完,在一次会议上,听到了批评,说有些作家有‘地富’思想,她就看到农民家里怎么脏,地主家里女孩子很漂亮,就会同情一些地主富农。虽然这话是对一般作家讲的,但是我觉得每句话都冲着我……所以很苦恼。”[5]丁玲也意识到了她的小说与现实政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导致了丁玲在艺术构思的过程中用党的政策对生活素材进行提炼、加工,并以生活中得到的形象诠释党的政策,当二者发生矛盾的时候,选择也是明确的。可见政治理念直接拦截了从现实生活出发的个性立场,上纲上线地批评影响作家的创作倾向和对人物形象的处理,作家也深知远离主流意识形态意味着什么。丁玲是一个有着极强的党性,自觉地遵从文学为工农兵服务的宗旨的作家,丁玲在创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时是一名土改工作队员,她首先是党的工作者,然后才是作家,换言之,她必须充当党的政策的宣传员,随着政策观念的深入,丁玲的创作也流入了一种公式化、概念化的窠臼,阶级意识成为处理人物形象的重要尺度,甚至用政策演绎人物形象。然而一个人物形象一旦在作家的头脑中定型是很难轻易改变的,在黑妮这一人物形象身上就体现为性别文本向政治文本的滑移。

因有太多的顾虑,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写作过程中,丁玲并没有完全忠实于原初的情感与构思,而是不断地寻求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在文本操作上让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章品直接现身,由于他作为党的代表的身份,使得暖水屯的斗争如火如荼的展开,人们也因为他的指导顿时提高了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避免了错划成分和斗错对象的危害,受压迫的人获得了解放。黑妮也在党的政策的正确引导下走上了解放的道路,黑妮和她的大伯一起获得了革命的胜利果实,她和程仁之间的一切隔膜和误会也随着“斗争钱文贵的胜利”而烟消云

37

第7期耿庆伟:女性意识与政治意识的互渗

散,黑妮原本和钱文贵之间复杂的血缘关系也随着阶级成分的划定而不复存在。由于丁玲在创作中服从阶级斗争的思维逻辑,我们看到的结果是妇女解放随着革命的完成而获得自然而然的解放,现实的状况却是妇女解放的各种复杂问题也因此而被遮蔽。联系到1949年中国妇女解放的真实程度,很显然黑妮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不是“是怎样”的真实,而是“应该怎样”的真实,在真正的文本真实中作者最初的构思和手稿里,黑妮本是钱文贵的幼女。作者是为了避“地富思想”之嫌才在定稿时将黑妮调整为钱文贵的侄女。按常理钱文贵对黑妮有养育之恩,而且还送她上学,黑妮对他该存有感激之情。正是由于她与剥削阶级家庭之间的关系影响了她在群众中的地位,甚至被剥夺了投身土地改革和参与文化扫盲的工作,她和程仁之间的恋爱关系也因阶级成分的区别而一度搁浅,丁玲通过在特殊条件下黑妮形象的塑造反映了妇女受压迫形式的多样性。但小说的主旨并非如此,主要是试图反映黑妮的解放是被新的政治实体挽救的政治事实,所以只有当新的政治实体明确了她与旧家庭之间的关系后,黑妮才能在精神、情感、思想、物质生活等各方面获得新生。经过这样的处理后,黑妮则成了诠释意识形态的政治符号,可见作家的个人经验转化为文本时接受了政治理念的拦截和过滤,人物鲜活的个性也在对意识形态的匆忙注释中消失了。刘慧英女士就精辟地指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着力描绘的是一幅史诗性的画卷———全体穷人的翻身历程,而不是女人的翻身历程,黑妮和董桂花等作为一个人,尤其是女人的经验和故事是不完整的,不深刻的,在整部史诗性的作品中显得过于柔弱,与贞贞、陈大娘等同样是普通的农村妇女相比,似乎缺乏一种妇女的刚毅和自强,相比之下,不免黯然失色,从人物情节和人物的大体构造中,我们可以看到丁玲已由激进的女权主义转向主宰我们生活的政治意识形态认同。”[6]

丁玲的创作自觉地服从党的要求,真诚地使自己“脱胎换骨”,结果政治话语成了丁玲的自觉追求,在个人审美意识与时代发生尖锐冲突的时候,丁玲坚决服从了政治的需要。可即使像《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样自觉地契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学书写也没有逃脱政治律令强加于文学之上的非难,结果被戴上了“一本书主义”的帽子,那么,丁玲在“文革”后复出而创作的《杜晚香》毫无疑问是一个高难度的写作行为,也确实是作者几经思量后做出的一个保险选择。其实丁玲最初并不是“政治化”的,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丁玲就发出过自己独特的声音。丁玲的“政治化”,既是几十年政治磨难的“智慧”,同时也是一种历史的经验,也是面对历史厄运的心有余悸。从一个惊世骇俗的时代叛逆者到一个“政治化”作家,是几十年的政治风雨“塑造”而成的。丁玲身处政治的“风雨”中,身不由己,已经无法开辟属于自己的话语空间了。丁玲决定把《杜晚香》作为自己“复出”文坛后的“亮相”作品也是“经过左思右想,反复掂量”的,最后认定:“无论将来政局发生什么变化,《杜晚香》这样的主题精神是不会遭到非难的,所以将它作为复出文坛的首篇作品与读者见面。”[7]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遵循一种无性的写作路线,表现当时文学通行的社会内容,把自己完全消融在以男性为本位的国家政治中。丁玲也以《杜晚香》的创作为自己的女性文学创作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丁玲的女性文学创作始于莎菲,终于杜晚香,两个形象的变化正好经历了从彰显女性意识到泯灭性别意识的嬗变过程,人物类型也实现了从小资产阶级女性到社会主义新女性之间的时代跨越。

《杜晚香》发表时,文学界已经风行伤痕文学了,这篇小说有别于当时以血泪控诉和揭露为主的文坛上的其他作品,为人们带来一片温馨和亮色。同时也因为丁玲本人历经风雨,使得这篇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小说中的杜晚香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幼时丧母,在继母的打骂下生活,13岁时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但是她依靠自己的勤劳赢得了婆婆和妯娌们的尊重,当共产党来了以后,她获得了完全的解放。通过这样的主题,丁玲显然是想表现社会解放对妇女命运解放的重大意义,因为政治力量从意识形态层面赶走了“视女性为玩物”的思想想象,从而保证了妇女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独立。杜晚香虽是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村妇女,但她出于朴素的阶级理想和对新制度的衷心拥护而忘我地工

47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年

作,最后成了共产党员、劳动标兵。丁玲通过杜晚香的成长过程似乎想竭力陈述一个事实: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人能做的事,女人同样可以做到。然而以后的事实却表明:妇女的政治解放并不标志着中国妇女的自我觉醒和整个社会意识已经达到了一个理想的水平,制度本身不能保证女性的自由选择,却滋长着变相的“回家”。遵照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解放理论———参加社会生产是妇女解放的前提,因此在一系列的社会动员中,妇女大规模地参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国妇女自身获得了很大的解放,但必须看到并没有从根本上挑战传统的性别分工,妇女参加社会劳动并没有获得与男性一样的平等地位。表面的权益和地位保障非但没有杜绝强旺的男权观念,妇女的自我意识反而趋向涣散。在小说《杜晚香》中,丁玲在契合主导意识形态的书写中仍然保留着对妇女问题的思索,作者无疑想用妇女家庭、社会地位的提高来遮蔽现实中的妇女问题,让妇女参加社会劳动而掩盖女性情感深处的荒芜,而在潜文本的层面依然可以看到丁玲在认同时代主题的同时也在关注着女性的解放问题,某种有意识的闪避恰恰反映了丁玲根深蒂固的女性意识。

马克思认为两性关系是衡量女性解放程度的重要参照:“人和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从这种关系就可以判断人的整个发展程度……这种关系还表明,人具有的需要在何种程度上成了人的需要,也就是说,别人作为人在何种程度上对他说来成了需要,他作为个人的存在在何种程度上同时又是社会存在物。”[8]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杜晚香和丈夫李桂之间的情感婚姻状态:“他同一些司机们,同队上的其他的人有说有笑,而回到家里,就只是等着她端饭,吃罢饭就又走了,去找别的人谈,笑,或者是打扑克下象棋,他同她没有话说,正像她公公对她婆婆一样……可是并没有反感,有时还不觉得产生出对他的尊敬和爱慕。”[9]两人之间已经没有任何感情而言,而杜晚香在几千年来的男权文化的劝诱下依然钟情于李桂,而维系自己婚姻的基础却是李桂的革命意志和革命经历,杜晚香丝毫没有觉察到感情的问题,更不会想到结束这种无爱的婚姻状态,杜晚香的婚姻状态证实了伍尔夫的一个说法:“多少年来,妇女就像一面镜子,按两倍的尺度照出男人的形象。”[1]在爱情的天平上,男女两性是不平等的,它以男性为中心并以女性对男性的仰视和倾慕为基调。从男性中心论的角度来讲,要求女性在爱的契约中必须忠实于男性,女性人生是依附于男性的,她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找到一个好丈夫,完成生儿育女的责任,而男性生活的中心则是在外面的世界中追求事业的功成名就,这就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待。文化程度不高的杜晚香是无法窥破其中的秘密的,她对李桂的感情只是一种愚爱,丝毫不尊重自己的生命尊严和情感价值。恩格斯曾说过: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但是对于杜晚香来说,离婚便意味着失去妇女的一份美德,更重要的是离婚将严重影响李桂的名声,影响到李桂的荣誉和地位。杜晚香的选择就只能是忠贞于李桂,并在身心上为他“守节”。作为女性的杜晚香不敢也不愿正视自己的性别事实,无法理性地对待自己情感的变异和爱情的破碎,依旧维持这种名存实亡的婚姻,并且巧妙地找到了情感交流的基础,努力培养自己女性生活领域以外的兴趣:“杜晚香在充满愉快的劳动中,没有疲劳的感觉,没有饥饿的感觉……全场院的人都用惊奇的眼光望着这个个儿不高,身子不壮,沉静地,总是微微笑着的小女子,奇怪她为什么有那么多使不完的劲,奇怪在她长得平平常常的脸上总有那么一股引得人家不得不去注意的一种崇高的、尊严而又纯洁的光辉。”[9]由于参加到社会实践中来,杜晚香的形象也变得高大起来:“经常被邀请出席一些模范工作者的座谈会,要到生产队去讲经验,讲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体会,有时又要参加农垦区、省的劳模经验交流会议,此外,还要会见来采访的记者,接待来参观的领导同志。荣誉像春风和流水一样迎面扑来,温柔滋润。”[9]此刻的杜晚香成了制度运转轨道上的一颗“螺丝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整合了“女性意识”和“自我意识”,丁玲通过杜晚香故事的讲述正视了女性在社会生活参与中的情爱缺席以及女性对自身性别特征的遗忘,写出了一段革命婚姻背后一个乡村女性悲凉的爱情故事和悲壮的道德牺牲,同时也指陈了宏大

57

第7期耿庆伟:女性意识与政治意识的互渗

的历史叙事对女性叙事的掩盖,看似完满的杜晚香实际上难以掩盖破碎和异化婚姻,丁玲呈现了隐藏于女性心灵深处一种痛苦而深刻的生命体验,触及了妇女解放这一沉重的话题。

有论者认为从莎菲到杜晚香的人物形象转变表明了丁玲女性文学创作的溃败:“那里面简直看不到丁玲自己独特的感受,只有那一个纯粹政治性的主题,而这样的主题是其他许多作家都已经写过,以后还有更多的作家将要来写的。如果说在《我在霞村的时候》和《在医院中》里,我们还能感受到那个写作《莎菲女士的日记》的独特的女作家,这部长篇小说却明白地宣告了这位女作家的彻底的消失,作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作者,丁玲几乎完全丧失了她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包括她作为一个女作家的那些独特的禀赋。”[10]笔者认为,丁玲的晚期女性文学创作也有挑战规范的地方,在政治话语弥漫的年代里丁玲依然能保持如此清醒的现代意识是难能可贵的。尽管政治意识已经成为自己一种自觉的文学选择,但女性意识在她脑海中依然根深蒂固,尽管她创作思维相对矛盾,女性意识与政治意识在其作品中经常地碰撞,但丁玲仍以她特有的女性视角和政治领悟,以文学手段努力探索中国妇女解放之路。

[参 考 文 献]

[1]〔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自己的房子[M].三联书

店,1989.

[2]王绯.中国女性文学书写的划时期流变[J].钟山,

1996.

[3]艾克恩.延安文艺回忆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92.

[4]理群.1948天地玄黄[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

[5]丁玲.生活、思想与人物[A].丁玲研究资料[C].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6]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文学中的男权意

识批判[M].北京:三联书店,1996.

[7]张永泉.走不出的怪圈———丁玲晚年心态探析[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1999.

[8]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9]丁玲.丁玲文集:第3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

社,1983.

[10]杨桂欣.中国当代文化现象———观察丁玲[M].北

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张新潮

I nteracti on of Fe m i n i n e and Politi cal Awareness

———D ing L ing’s Later L iterature Creati on

GENG Q in2wei

(Taizhou H igher Teachers’College,Taizhou225300,China)

Abstract:D ing L ing is a writer with a str ong sense of fe male in modern literary hist ory.“M rs.D iary”,as the rep resentative of her early works,shows the liberati on of the individual consci ousness as a free intellectual.W ith the change of ti m e,the discourse of enlightenment and liberati on has faded fr om the stage.D ing L ing’s fe m inine idea changed t oo.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Heini and Du W anxiang,it is pointed out that even if she exp ressed more political i2 dea than fe m inine on there is still woman“t one”and“voice”.

Key words:D ing L ing;political a wareness;fe m inine a wareness;Heni;Du W anxiang

67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年

浅析丁玲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丁玲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以《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我在霞村的时候》为例 摘要:经过“五四”精神洗礼的女作家丁玲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心路历程和认识追求的书写,发出“心理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的声音。文章以丁玲的两部作品为例,来浅析其中所包含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女性意识;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 自阶级社会以来,女性就沦为父权社会的牺牲品,“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宗法制将女性归诫成无思想的机器,从思想、伦理道德、身体等沦为男性的附庸。经过“五四”精神洗礼的女作家丁玲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心路历程和认识追求的书写,发出“心理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的声音。在此,笔者以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我在霞村的时候》为例,阐述了作为开一代先锋的女性主义作家丁玲,是怎样抛开了历史、社会给女性身上实价的重负,在时代的漩涡里表现女性意识的。 “女性意识是女性对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女性和男性的性别差异, “奠定了女性作为独特的文化群体的类的本质, 而这一本质又是女性作为一个相异于男性的性别

主体的历史性出场所必须的”。性别差异性决定了女性对人生、爱情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一、《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体现出的女性意识 《莎菲女士的日记》以“日记”的方式,潜入人物内心世界的底部,用躁动而紊乱的,自述、自剖、自白、自辩相杂糅的语调和句式。表达人物无名的反叛,情绪和苦闷心理。《日记》中的“我”(主人公莎菲)被摆到了一个对周围的事物具有评判之权的中心位置上,“我”的笑、哭、喜、怒,成了小说叙述的焦点,衡量事物价值的尺度。在这种叙事格局中,女性的观点和立场贯穿了小说的始终。 1.大胆的“性爱”意识 众所周知,性爱意识是女性意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正是几千年来父权制文化所竭力压抑的对象。性爱,在道家,是滋养补阴的养生之道;在儒家,是传宗接代之手段,都是指男人而言,女性,只是男人养生货传宗接代的工具罢了。工具们,当然是不能有意识的,倘若有了性意识,也要玩弄男人一把,这女人是端端不得好死的,潘金莲的命运已足以说明。 丁玲打破了传统女性作家作品中对女性身体欲望的禁忌。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仿佛成为女性欲望的化身,她渴望爱情,渴望男性的拥抱和爱怃。第一次见到凌吉士就被他的美貌所吸引,渴求凌吉士“那两个鲜红的、

论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论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毕业论文选题报告学院: 学生姓名 指导 老师 论文 题目丁玲笔下女性形象的成长 题目来源及意义 题目来源:丁玲是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是对五四思想的表现,是20世纪女性成长的日记,通过读她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那是时代的变化发展。看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知道那个年代的人或者是事。 意义:通过学习和了解丁玲,我们看到她的女性形象个性是那么的鲜明富有个性。我们通过看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女性悲哀和觉醒后对社会对命运的反抗,看到五四以后女性的成长。

论 文 题 目 研 究 领 域 状 况 丁玲的作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她的作品大多给我们呈现的是20世纪的社会进步女性。丁玲笔下的女性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她将自身的人生经历与小说中的人物结合起来,体现出丁玲自身的成长和 她创作的变化。她笔下的新女性形象对五四 以后的女性思想的解放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作用,引起人的共鸣。 内 容 提 要 或 实 施 方 案 通过看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看那些知 识女性的变化和成长,我们可以知道那个时 代的社会对文学的影响。我们通过这些女性 形象都仿佛可以看到丁玲的影子,看到那个时代的印记。文学可以反映生活,反映社会,丁玲就是个很好的社会记录者,她用她的笔她的文字记录她对人生的感受和看法。丁玲,是20世纪伟大的女性作家,她笔下的女性多是具有时代特征且个性鲜明的进步。如梦珂,贞贞,杜晚香,这些都是丁玲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女性。在她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丁玲的影子,那个在压抑中寻求解 放的年代的女性形象。她们在人生道路上不 断地寻找自我,解放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发表时间:2009-08-20T14:21:58.890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09年第4期供稿作者:张彦涛(鹤壁市淇滨区文教体局河南鹤壁458030) [导读] 投身革命洪流以及后期作品中所反映的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下,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对于妇女的歧视和偏见依然存在。 【摘要】丁玲作为一位对生活有独到观察和深刻思考的作家,在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这样一条发展线索:由早期的描写莎菲式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苦闷和追求,到中期的写走出恋爱的羁绊,投身革命洪流以及后期作品中所反映的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下,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对于妇女的歧视和偏见依然存在。 【关键词】苦闷和追求; 女性意识作为一个女性作家,丁玲一直对女性命运给予极大的关注,在她的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形象的典型,忠实而深入的记录了女性解放这一布满荆棘的路上那些带血的足迹。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我自己是女人,我会比别人更懂得女人的缺点,我却更懂得女人的痛苦。”[1] 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它是激发妇女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女性意识再具体地说,是指女性能够自觉地履行自己的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加与社会生活,肯定和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需求。女性意识将“女”和“女人”统一起来,体现着包含性别又超越性别的价值追求。作为一位优秀的女作家,丁玲的创作中贯穿了对女性生存价值及其人生道路的探索。 1. 黑暗中不甘沉沦的求索1927年丁玲发表了处女作《梦珂》。作品写的是阅世未深的少女梦珂怀着美好的理想寻找自己的生活道路,但现实生活安排给她的是一个比一个更深的陷阱。红鼻子老师侮辱模特,而她所倾慕的温文尔雅的表哥背着她却干出下流龌龊的事……道路未找到,做人的尊严却受到损害。作者深刻地刻画了她道路追求碰壁的痛苦历程。一个向往自由,反对束缚,向往真实,反对虚伪的知识女性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寻找出路,一次次碰壁,一次次挣扎,最终还是进入一个不如意的地方。继《梦珂》之后,1928年丁玲发表了她的另一部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在这部作品中,莎菲不再是“五四”初期那些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半新半旧式”女性,而是一个完全置旧礼教,旧道德于不顾的叛逆女性,在小说中,莎菲同时与两个男子苇弟和凌吉士恋爱,这本身就显示了莎菲在这种爱情关系中占据着充分的主动。由被选择而成为选择者,这表明“五四”女性的以婚恋自由,男女平等为内核的妇女解放意识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莎菲在战胜凌吉士后得到的是失落和迷惘。她叹道:“莎菲生活在世上,所要人们了解她体会她的心太恳切了,所以长远的沉溺在失望的苦恼中,但除了自己,谁能够知道她所流出的眼泪的分量?”[2]由失望而自然陷入孤寂、自怜之中,“悄悄地活下来,悄悄地死去,我可怜你,莎菲!”这是莎菲女士留给世人的凄凉的绝叫,也标志着丁玲对爱情问题的思考在一个新的高度上陷入了新的困惑。这种困惑,一直延续到新时期以来的女性创作中。 2. 走出恋爱羁绊投身革命洪流的新女性1930年,丁玲发表了长篇小说《韦护》,作品描写革命者韦护与小资产阶级女性丽嘉之间革命与恋爱的冲突,韦护为革命决然离恋人而去,丽嘉也开始有所觉悟。在这篇小说中,我们发现作者在创作意识上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由过去倾心于表现莎菲式的孤独、苦闷、哀叹、自怜,转变为表现丽嘉所代表的知识女性在新的境遇中的困惑、彷徨、思索与积极的追寻过程。在《一九三零春上海(之一)》中,女主人公美琳是为了追随革命者若泉而毅然抛弃了整日伏案写作、不关心革命、了无生气的丈夫子彬,这比起丽嘉的被动追随,多了几分自觉与主动,表示了作者对以往盘踞胸中的爱情至上主义更进一步的怀疑乃至放弃。在爱情与革命的对峙中,已明显绮重于革命一方。到了《一九三零年春上海(之二)》中,玛丽这位不合时宜的爱情至上主义者遭到更“不客气”的处理,她与虽然爱她但无疑更热忠于政治活动的革命青年望微的分道扬镳,标志着作者对只要爱情,不关心社会的女性意识的彻底抛弃。1931年,《田家冲》这篇短篇小说发表,我们发现其中年轻的女主人公三小姐已纯然是一位成熟而坚定的革命者,而与之具有对等质量的男性形象已被略去,整个故事已与爱情无关。这就是说爱情也已被省略,革命的内容已成为全部。而已往于爱情故事中用心设计男性主人公这种习惯做法也已改变,与女性主人公相对应的男性形象首次缺席,这种变化正暗示着一种新写作意向,即不再沿袭此前的女性通过男性革命者引领而投身革命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在变化了的新的女性意识中,男性个人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以男性集体为主所担当的整个革命事业。 30年代,丁玲仍然一如既往地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的心体会时代女性的心理。但她笔下的主人公不再是忧郁的女子,而是融入社会,把个人的幸福和民族的强盛结合到了一起。 3. 对女性解放现状的疑虑与不甘如果说,20年代末至30年代末这一段时期丁玲文学创作中女性意识尚处于初级阶段的话,那么,到40年代初,丁玲到达延安一段时间后所创作的作品,则标志着作者的女权主义思想进入了一个日益成熟的时期。她以往略带盲目的革命热情降温,社会理性更趋深入,怀疑意识上升,对妇女解放的现状及未来产生了一定的疑虑,并由此激发出强烈的抗拒心理。特别在《“三八”节有感》这篇文章中,作者指出:“男人们尤其是有地位的男子,和女人本身都把这些女人的过错看得与社会有联系些。少发空议论,多谈实际的问题。”[3]当时的延安文化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那些当初响应号召投身革命的“现代的有觉悟的”女人们再度回到家庭中做饭带孩子,日渐变得婆婆妈妈,“皮肤在开始有褶皱,头发在稀少”,并且被指责为“落伍”,有的还遭到男人的遗弃。丁玲正是敏锐地看到了在新的体制之下女性一如既往的不平等,不合理的命运,看到了革命对女性解放所做出的允诺与实际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于是她又一次表现出了“莎菲式”的叛逆勇气,不再幻想,不再对男性充满依赖,而将女性自身的自立与自强意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是作者毕生关于妇女问题思考的制高点。 发表于1948年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深入农村生活后创作的一部反映解放区土改运动的较优秀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可以看做是作者正式放弃女权立场的标志性作品。作为现代女性作家的杰出代表,这种放弃也就是带有一点女性集体“最后一课”的性质。在作品中,尽管还能从黑妮等女性形象身上依稀辨出丁玲昔日的一点女性意识迹象,但是,从整体上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已不再留恋昨日的一切,那些昔日余影只是写作的某种惯性所致,而绝非自觉所为。我们更多感觉到的倒是作者竭力向当时主导性意识形态靠拢的努力,为此不惜放弃自己作为女人的最基本的感觉。 4. 小结丁玲的作品正是通过一系列具有独特精神个性的女性形象的塑造,生动地反映了我国“五四”以后的新女性在时代的启发下,自我

浅谈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内容提要: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其作品中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迥别于以前文学长廊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它们不是完美的,但又让人感到特别真实,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构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这些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功,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丁玲本身是一个女性味十足的女人,以及她本人的生活经历的影响。 关键词:丁玲女性形象美傲悲勇 在群星璀璨的中国现代作家群中,丁玲是比较亮丽的一颗。半个多世纪以来,她为读者奉献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曰记》、《阿毛姑娘》、《韦护》、《水》、《田家冲》、《杜晚香》、《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笔者认为,丁玲作品中最具分量的部分当属于“女性小说”。丁玲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有农民形象,如张裕民、程仁、阿毛老爹等;有地主形象,如钱文贵等;有新时期人物形象,如苇弟、凌吉士、澹明等。但是在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则是大量的女性人物形象,如梦珂、莎菲、阿毛、贞贞、杜晚香、三小姐等,她们各有特点,在丁玲笔下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她们是美的,是傲的,也是悲的,更是勇的。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合成了一个个美丽的战士,合成了一个个血肉丰满如同五月鲜花般开遍大地的新女性。 一、美 泰戈尔曾经说过,当上帝创造男人的时候,他只是一位教师,在他的提包里只有理论课本和讲义;在创造女人的时候,他却变成了一个艺术家,在他的皮包里装着画笔、水、调色盒,所以女人才会那么美丽,女人的生命才会那么缤纷。在作家曹雪芹的笔下,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因此,古今中外的许多文章大家,在作品中大都把女性作为美的化身来描写来赞美。这一点在丁玲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描写的女性形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很美。无论是被视为“春天的童话”----《梦珂》中的梦珂,“夏天的童话”----《莎菲女士的曰记》中的莎菲,“秋天的童话”----《阿毛姑娘》中的阿毛,还是“冬天的童话”----《杜晚香》中的杜晚香,还是其他女性形象,大都是美的,既有外表美,也有心灵美,同时还有人性美。 外表美。丁玲以女性特有的笔触细腻刻画了一批绝代佳人。如《梦珂》中描写梦珂“......一天一天地长大了起来,长得象一支兰花,颤蓬蓬的,瘦伶伶的,面

《浅析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毕业论文模板

浅谈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写作提纲 引言,主要介绍丁玲生平及创作历程,约500字。 一、丁玲女性意识的产生,从以下4个方面论述,约2000字。 (一)自小的文学天赋与革命活动家的理想 (二)对重男轻女思想的反叛 (三)早年的生活经历的影响 (四)多部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流露 二、女性“人”的意识觉醒时期,从以下4个方面论述,约2000字。 (一)由于五四运动的影响,当时的知识分子都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二)《梦珂》是丁玲第一次对社会中歧视女性这一现象发出抗议 (三)超越男权的独立的女性意识 (四)《莎菲女士的日记》里莎菲的女性意识 三、“革命+恋爱”的新女性时期 比较《韦护》、《一九零三上海春》、《母亲》中的变化,展现积极投身革命寻求出路的新女性形象。 四、延安时期的女性解放 用《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我在霞村的时候》来论证,其达到趋于成熟富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的女性形象。 结语

摘要:丁玲是个颇有个性的女作家,她独有的女性意识突出地体现在她的小说创作中。本文即是以此为着眼点,将她的小说创作分为三个阶段:“莎菲女士时代”、“命时代”、“延安时代”,并结合不同阶段的作品对其小说创作做一个梳理和评价。随着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不断演变和发展,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丁玲人生的心路历程,还可以深切地领会到其创作中强烈的女性意识的历变,从而揭示她不同创作阶段的不同创作的现实意义。本论文试图探讨丁玲女性主义意识形成的原因、重新解读丁玲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文本、探讨丁玲小说中女性话语权的建构、丁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嬗变和女性意识的冲撞等问题,以探究丁玲作为早期的女性作家对现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锋作用。 关键词:丁玲女性意识“莎菲”时代

论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文化内涵

论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例 [内容摘要]丁玲早期的小说塑造了梦珂、莎菲等一系列五四知识女性形象,展示了中国女性觉醒时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是新文学史中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新女性,她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女性话语的建构者,她追求理想自我与和谐的爱情,但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出路,是个悲剧人物。本文通过分析莎菲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揭示丁玲早期小说独特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莎菲;反叛;自我意识;女性话语;悲剧色彩 20世纪20年代末期,丁玲带着她的《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登上文坛,她的出现犹如明星般照亮中国文学界,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是文学史上值得纪念的绚烂。她早期的小说创作关怀中国妇女解放,表现出一种对于女性自我意识的发掘,从而也造就了丁玲小说在探索妇女解放问题上最有价值的特色,如刘思谦所说的,“女性意识到了这里,才不仅从封建之父的庞大身影中决裂出来,而且开始从‘五四’女儿的两性精神同盟中分离出来,成长为独立的性别主体意识。”①其发表于1928年2月的《小说月报》上的中篇日记体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以下简称为《日记》)震动整个文艺界,《日记》站在女性主义的角度,大胆暴露主人公的性欲心理,使得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礼教受到了挑战。 一、叛逆的绝叫者 无论是亚当的肋骨所创造的夏娃,还是“好奇害死猫”的潘多拉,亦或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奔月嫦娥,在这些故事里,女性是卑微可耻的,她们自私、轻率、撒谎、虚荣、忘恩负义、不可理喻。回顾女性几千年来“被书写”的历史,“在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上,女性自身被抹杀了,并且这种抹杀本身也被掩盖了。于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女性只是一个空洞的能指,她不能指向任何的所指,又可任男性填充进任何的内容。她在社会及家庭伦理秩序中是被统驭的对象,在经济秩序中是依附在男人身上的寄生者,在文化层次上,她只是一个被命名者。这个失去话语权的被压抑着的性别,呈现一种无名又无言的状态。她不是没有自己的历史,而是无由说出自己的历史。”②所以,我们听不到这些女人的声音,无 ①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历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41页。 ②刘思谦、屈雅君:《性别研究:理论背景与文学文化阐释》,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47页。

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历史追踪中的双重启示 .. .. .. 试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王仲生 (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编辑部, 陕西西安.. 710061) 摘要: 早期丁玲作品高扬着的女性意识, 使她有别于其他女性作家, 随着丁玲的投身革命, 阶 级意识终于逐渐主导了丁玲作品, 女性意识因此就在矛盾困惑中日见淡出。这个思想轨迹 留给了我们双重的启示: 救亡与启蒙的时代错位, 作家的人生道路与创作倾向的选择的两难处境。 关键词: 女性意识; 阶级斗争; 历史追踪; 双重启示 .. .. 丁玲, 一位坚强的现代女性, 我国新文学的杰出作家。她的成就卓越而又坎坷曲折的一生, 概括了.. 五四..以来现代知识女性的不幸与抗争。在我国现代文学女性作家中, 能像丁玲那样, 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孜孜不倦地探索我国妇女的现代化道路, 可以说屈指可数。为此她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女性群体, 构筑了丁玲的艺术天地。这当然不是审美对象的偏倚。闪耀在她作品中的强烈女性意识, 赋予丁玲的审美空间以独特的魅力, 这才是丁玲作品审美价值之真正所在。 丁玲创作与女性意识 【摘要】: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其一生都以女性的姿态在自己的作品中探索中国女性的生存、地位、价值等问题,在探索女性人生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她为读者奉献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是美的化身,她们在时代的悲剧命运里,不甘沉沦,在痛苦中高歌奋起,充分体现了作家的女性意识。她用一双女性的眼,一颗女性的心,一支女性的笔,撑起了一面现代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文学大旗。 【关键词】:女性命运女性形象女性意识 丁玲,原名蒋冰之,生于湖南临澧一个没落的豪门望族。她是一个受"五四"思想感召,毅然离开封闭的乡土走进新思想发源的大城市寻找理想生活的叛逆女性。她对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等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与热情,从1927年底发表处女作《梦柯》开始,她便以崭新的姿态出现于文坛,她以作家的正义与勇气,女性的细腻与真诚,深入地描写了一系列妇女的理想和命运,在深沉压抑的社会里迸出反抗的呼喊。对于封建社会的刻骨仇恨和不妥协,为妇女的解放而坚持不懈地追求,这一切构成了丁玲创作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丁玲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有农民形象,如张裕民、程仁、阿毛老爹等;有地主形象,如钱文贵等;有新时期人物形象,如苇弟、凌吉士、澹明等。但是在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则是大量的女性人物形象,如梦珂、莎菲、阿毛、贞贞、杜晚香、三小姐等,她们各有特点,在丁玲笔下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她们是美的,是傲的,

强化政治意识心得体会 党员政治意识心得体会3篇 精品

强化政治意识心得体会党员政治意识心得体会3篇公民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其政治意识状况直接影响着其社会行为和社会生活方式,影响着社会的政治面貌和经济发展.下面是党员政治意识心得体会,仅供大家参考. 党员政治意识心得体会篇一: 假期政治学习做了一本笔记,学习了《十二五规划》,《教育发展规划》等,使我受益匪浅,我要把学习的精神体会融入到实际的工作当中,真正起到党员带头作用,做一名优秀的员. 党员教师要在新课改工作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首先,必须加强员先进性教育,摆正自身位置. 要时刻想到自己是一名教师,应从教学实践中去体会、理解、感悟新课改的精神,并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从而为自己能比较有创造性地做好每一项教师培训工作打下基矗所以全体党员教师在平时工作中,除了在认真学习、研读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还将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努力用新课程的理念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进行教学实践,钻研培训教材,努力在实践中尝试并勇于创新,改进课堂教学模式,重视教学过程,努力构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员\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平时下班回到家,或者在双休日里,宁可牺牲些自己休息娱乐的时间也要备备课,阅读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用新理念充实自己,并在教学中大胆尝试,勇于实践,在人生路上不断孜孜以求,正视自己,挑战自我. 提高自身的素养,服务于教育事业,服务于教学工作,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作为新世纪的党员教师,身兼双重身份,既是员有时人民教师,惟有保持员本色,坚持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才能真正当好一名党员教师,创先争优. 新的时代、新的历史条件赋予先进 性以新的内容.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教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基础工程,\教育生产力\的水平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基础. 而在生产力中人是决定因素,生产工具是重要的要素,科学技术是 第一生产力.每一位教师党员,他的言行都应该有利于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工

茅盾与丁玲笔下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之比较

第30卷第5期2009年10月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No.5Vol.30 Oct.2009 茅盾与丁玲笔下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之比较 徐小凤 (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南衡阳 421008) 摘 要:茅盾与丁玲的早期作品都把描写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作为创作的重心。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使他们笔下的女性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解放意识和浓厚的悲剧色彩,但由于作家的自身性别及生活经历的不同,导致他们作品中的女性选择的道路不同,性爱观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契合性与差异性均揭示了中国女性解放的艰难历程。关键词:小资产阶级女性;个性解放;悲剧;性爱 中图分类号:I20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0313(2009)052009220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茅盾和丁玲都是擅长塑造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的能手,尤其在他们的前期作品中。前者用长篇小说的形式,出色地刻画了章静、孙舞阳、章秋柳等富有个性特色的小资产阶级女性人物系列;后者则通过日记体形式,成功地刻画了以莎菲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群。这两组女性形象多年来分别受到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但鲜有人察觉出二者之间的某种关联性。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她们作为群体所具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挖掘造成两者同质与异质的主要原因,从而揭示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艰难性以及女性解放所应走的道路。 一 茅盾和丁玲都经历了“五四”运动到大革命低潮这一时期,特殊的时代氛围和社会背景使得他们笔下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解放意识,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状况不可能使女性得到真正的解放,她们的奋斗最终均以失败告终,故两位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又蒙上了浓厚的悲剧色彩。 11鲜明的个性解放意识。茅盾作品中的时代女性对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道德都作了彻底的否定。她们宣称“既定的道德标准是没有的,能够使自己愉快的便是道德”[1]。在她们眼里,一个平庸停滞的社会,能使自己愉快的是刺激。“刺激对于我们是神圣的、合理的”,“将来的事,将来再说,现在有路,现在就走”[1]。这些观念对于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旧秩序和压迫妇女的道德来说是一个强烈的反抗,这种反抗更鲜明地表现在她们的两性关系中。这些新女性首先打破了几千年来的男子中心主义,在两性关系中觉得性的享乐也是女子的权力,她们既无传统女性那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更没有被男人遗弃后痛不欲生的哀怨,而是至少用平等乃至居高临下的态度挑剔异性,借此保持现代女性的自由和独立。慧女士(《幻灭》)在纯洁的初恋受到创伤以后,甚至把性作为向男性报复的一种手段;孙舞阳(《动摇》)、章秋柳(《追求》)在两性关系中都处于主导地位,她们彻底颠倒了过去以男性为主的秩序,对传统的婚姻制度采取了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不受指挥的倔强的男人,要行使夫权拘束我的男人,还是没有的好”[1]!在她们看来,作为新女性,应有绝对的性自主意识,应高扬女性作为人的主体意识,充分体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女性风貌。 丁玲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从小就离家出走,去寻找个人的独立和幸福。在她面前,一切封建旧礼教都失去了作用,她以强烈的自主意识支撑着自我的独立人格,不再做男人的 收稿日期:2009205208 作者简介:徐小凤(1972—),湖南耒阳人,副教授,文学硕士,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29

丁玲女性意识

唐山师范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题目从黑暗到光明 ——论丁玲小说对女性解放之路的探索 学生康慧慧 指导老师刘学云副教授 年级12级专接本 专业汉语言文学 系别中文系 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2013年8月

目录 题目 (1) 摘要 (2) 正文 (3) 一 (4) 二 (5) 三 (6) 注释 (8) 参考文献 (8)

从黑暗到光明 ——论丁玲小说对女性解放之路的探索 康慧慧 摘要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女作家,丁玲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腻灵敏的感受,在她半个世纪的创作中,塑造了许多活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富有代表性地展示了中国现代妇女在风云变幻的历史岁月艰难跋涉的身影和她们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心路历程,也展现了作者对女性解放之路的探索。 关键词丁玲女性形象女性解放女性意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丁玲是最同情妇女,关注妇女命运的革命女作家,是在女性解放道路上走得最远也最深入的革命战士。丁玲的创作起初便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觉醒意识和探寻女性生存价值的执著。在她的作品中,梦珂、莎菲、贞贞、陆萍、杜晚香等一系列自我意识觉醒的新女性形象,从个人解放到大众革命,积极探索女性解放之路。丁玲一生都以女性的姿态在自己的作品中探寻着中国现代女性的生存、解放、价值问题。谈起丁玲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就必须结合作者自身的经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丁玲,原名蒋冰之,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幼年丧父。她和母亲自父亲去世后一直处于被欺凌的境况。母亲出身书香门第,受新文化影响向往妇女解放,为了女儿,也为了自己,母亲决心冲破封建束缚,带着女儿入常德师范,两人分别在师范班和幼稚班学习。母亲敢于冲破封建束缚,努力追求光明的精神,给了丁玲很大的影响。丁玲的第一个老师——母亲,以她的民主主义思想,以她的坚毅和勤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丁玲,使丁玲从小就具有了反封建意识和自我觉醒意识。 在后来的求学过程中,丁玲日益受到进步革命人士和先进思想的熏陶,尤其是母亲的好朋友向警予。“除了我母亲以外,那时我最信奉的就是九姨了”[1](指向

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可编辑修改word版)

青海民族大学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试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学生姓名:xx 学号:xxxxxxxxxx 指导教师:xx 职称:副教授院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二○一三年五月六日

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论文 试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引言 20 世纪30 年代,丁玲一踏入文坛,就引发了人们无数震惊的感慨,她那大胆的文风和细腻的描写不仅继承了“五四”时期冰心、淑华女士等一些女作家与封建制度努力作斗争的精神,而且其笔下一些叛逆的典型女性形象颠覆了旧有的思想,让人眼前一亮。丁玲不但成为了同冰心、淑华女士一样优秀的作家,在一些方面的建树甚至超越了她们。随着社会、历史不断向前进步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与观念也在逐渐转变着,丁玲的一部分作品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作品大多喊出了旧时代的苦闷,并且由于她自身具有一定的生活历练,使得她的作品到今天依然受到读者们的喜爱与支持。《莎菲女士的日记》使她初露锋芒便一鸣文坛;《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使她国内外都赢得了极高的赞誉;她重返文坛的作品《杜晚香》时至今日仍然流光溢彩。丁玲的作品都是与时代紧密衔接的,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我国的文学事业,在我国文学历史上享有当之无愧的崇高声誉。因此,对于丁玲文学作品的研究之于我国文学发展来说是极具意义的。 1 丁玲作品的女性主题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的女作家,出生在一个家道没落的世族大家庭里。早年父亲的挥霍,晚年父亲的多病之躯,使得家庭不仅没有给丁玲撑起一张保护伞,反而因为四岁时父亲的撒手西去,丁玲过早的体会到了世事的变化无常,亲戚之间的人情冷暖,世态凉薄。幸运的是,她有着一位个性坚强、目光长远的母亲,她并没有拿家中的不幸,用悲痛、软弱博取亲朋的同情。她的母亲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支持女儿追求独立自由的梦想,给女儿撑起一片晴空。丁玲目睹了母亲带着她生活的艰辛,看到了女人在生活中的弱势,可以说,母亲给了她强大的影响力,是她开始注重女性问题的源头。她的一生可谓历经风霜,看过世间百态,因此在她的创作中,也多以自己的感情经历为主线,用作品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愤懑和对理想化生活的渴望。 1

丁玲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比较

丁玲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比较内容摘要丁玲与张爱玲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女作家她们都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本文试图从两位作家对女性角色的态度女性形象的塑造女性出路的探究女性的悲剧命运以及女性的心理描写着手试着比较两位作家的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异同。关键词丁玲张爱玲女性意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多元教育结构体制下各级女子的教育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呈现出较明显的民主化多样化科学化的发展趋势这一时期的女性教育处在保守与开放落后与进步的斗争中逐步前进。这时期的女性往往出现迷惘和困惑很希望有人能做她们的明灯让自己走出心中的黑暗看到妇女得到幸福的曙光。而丁玲与张爱玲就是这个时期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女作家她们都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为女性的解放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是女性文学中不可忽视的存在。1986年3月4日丁玲同志逝世后中央曾评价说:“她在将近六十年的革命文学道路上,创作了许多思想深刻、为人民喜爱的作品。在新文学的几个转折时期,她的创作都体现了党所倡导的文学发展的方向。"[1]丁玲在 文学上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她曾说过我自己是女人我会比别人更懂女人的缺点我却更懂得女人的痛苦。”[2]夏志清为张爱玲辟专章时称她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

的作家称《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3]同样张爱玲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张爱玲和丁玲两位作家是中国文坛上的两颗巨星。由于两 位都是女性作家她们作品的主人公无一例外也是女性内容是女性的爱情与婚姻她们和其他女作家一样对女 性角色表明态度在作品中用女性独特的视觉刻画人物塑造不同的女性形象对女性的出路作出探究明白女性的悲剧命运擅长对女性的心理进行描写对细节的把握 得心应手。她们都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一张爱玲与丁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不同点。一对女性角色的态度不同张爱玲的作品中塑造了一批在乱世生活中的平凡而又普通的女性。在她的笔下这些女性消解了女性神话打破了传统的观念。她不认可把女性抬上“神”的宝座。对于女性角色她认为既不是神化的女人也不是女人化的神。她曾用尖刻的话语说过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洛神只不过是个古装美女世俗所供的观音不过是古装美女赤了脚半裸的高达肥硕的希腊石像不过是女运动家金发的圣母不过是个俏奶奶当众喂了一千年的奶。”[4]这表明了张爱玲推翻了传统女性神话。她清楚地意识到在当时的男权社会下对女性的“神化”只是男人们征服女性的手段。男人们对“神化”女性的赞颂实质是在向女性实施男性标准的“妇德是“怎样在一个多妻主义的丈夫面前愉

丁玲小说三个不同时期女性形象浅析

丁玲小说三个不同时期女性形象浅析 摘要:述了丁玲在上世纪20、30、40这三个不同年代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其中以梦珂、莎菲、丽嘉到贞贞、陆萍等女性形象的塑造为代表,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丁玲这三个时期的作品。但综观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却不止文中所述诸方面,而所论述之各方面,也仅供以后的研究者参考。 关键词:丁玲;三个时期;三种女性 一、苦闷叛逆的20年代 1927年丁玲初登文坛。第一代五四女作家创作相继陷入沉寂,丁玲的《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等篇什如晴天霹雳,给文坛带来了不小的惊异和兴奋。 1928年冬天,丁玲发表了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莎菲女士是具有较高现代教养与反封建意识,在自我意识中觉醒,有敏锐感受性的“新女性”的典型代表。在这部小说中,丁玲生动真实地描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女性复杂、微妙、矛盾的恋爱的心理,这是一个五四运动后追求个性解放、自由,追求所谓的真正爱情的女性形象,一个在革命低潮时失落在个人追求里,对生活感到悲观,甚至绝望的小资产阶级女性作家。莎菲孤高自傲、愤世嫉俗。她摆脱了封建束缚,希望靠自己的力量去寻找美好生活,她把几乎所有的精力都

花在恋爱上,把恋爱视为生活中的唯一的“大业”。她疯狂 的恋上凌吉士,但又逐渐发现凌吉士的卑劣的灵魂,他倾慕他的丰仪,接受他的“爱”的表示,而后又鄙视自己。就这样,在灵与肉、爱与恶纠葛厮杀中,她却陷入更深的痛苦中不能自拔。梦想的破灭,使莎菲由追求爱情转为怀疑爱情。更而怀疑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直至最后发出痛的绝叫:“悄 悄地活下来,悄悄地死去,啊!我可怜你,莎菲!” 莎菲甚至可以说带有丁玲自我表达的愿望及动因,以莎菲为代表的这一系列的女性形象,不仅仅是大革命前后城市小知识分子生活和心理的客观反映,而且也是丁玲本人自我的表现。她们生活在自己的小理想天地中,在个人情感的天地里挣扎,固守自我一己的体验,在自由主义、个性主义思想的支配下往往有叛逆的行为,她们不仅承受着来自经济、思想、情感各个方面的折磨,而且承受着来自男性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压力与挑战,但她们有对新生活的向往,当冷酷的现实粉碎了她们的理想和追求时,她们在无边的黑暗中思索,由思索感伤苦闷,由感伤苦闷虚无。这也可以说是她自己的内心独白。 二、挣扎独立的30年代 左联成立,丁玲为顺应时代的发展,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实践,将创作题材转向社会革命,有《韦护》、《一九三0年春上海(之一)》、《一九三0年春上海(之二)》、《母亲》等。

论丁玲笔下沙菲女士的形象

论丁玲笔下莎菲女士的形象 摘要:《沙菲女士的日记》主要通过身患肺病的莎菲以写日记的方式细致地刻画了自己疯狂迷恋虚有外表而没有实质内涵的绅士的心理活动,以及叙述了莎菲耳闻目睹的任何事。本文主要通过展示蔑视世俗而又害怕舆论,温和善良而又娇纵任性,追求理想而又茫然迷失,内心苦闷而不被人理解的莎菲的形象,来塑造“五四”退潮后一大批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的形象。 关键词:《沙菲女士的日记》莎菲形象 丁玲(1940-1986),原名蒋冰之,湖南人。一生富于传奇色彩,早期追求个性人生,最终走向共产主义事业。其文学创作也从最初的单纯书写个人苦闷逐步转向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而《沙菲女士的日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郁达夫开创的描写知识分子“时代病”的自我赶上小说的总结和结束。莎菲的形象也成为那个时代的典型代表。 一、蔑视世俗而又害怕舆论 不可置否,莎菲是一个矛盾着的人,她的矛盾表现在她对事物的认知和看法上,在很多时候,她是尖锐的,她是爱憎分明的,她是敢于向世俗挑战的,如:在她生病没人给她来信安慰她的时候,这是曾经追求过她的一个安徽的粗壮男人给她寄来了一封信,她却看都没看完就撕掉了,就因为“我真肉订那满纸的‘爱呀爱的’!我怨恨我不喜欢的人们的荩献……”她并不会像别人一样,表面一套心里一套,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她敢于说更敢于用行动表现她的不屑和憎恶。但当她向毓方吐露自己的心声而不被理解而伤心时,“想那些才女们,因为得了一点点很不受用,便能‘我是多愁善感啊’,‘悲哀呀我的心’,做出许多新旧的诗,我呢,没出息,白白被这些诗境困着,连想以哭来代替的诗句来表现一下我的情感的搏斗都不能。”可以说她是看不起那些无病呻吟的小资情调泛滥的所谓的才女的,甚至都有点看不起她们,同情她们……当他知道云霖和毓方因为怕生小孩便不敢住在一起时,又“忍不住嘲笑他们了。这禁欲主义者!为什么要压住这爱的表现?”这是他对封建礼教强烈部门的职责与斥问。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我们的莎菲是彻底的世俗的反抗者,在有的时候,她在蔑视世俗的时候却又害怕舆论。当她发现自己深深的思念着凌吉士并想去找他时,她软弱世俗的一面也表现出来了,她犹豫,她煎熬:“难道我去找他吗?一个女人这样放肆,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何况还要别人来尊敬我呢!”当他白天主动接近凌吉士后,晚上却又立刻反省自己的行为了:“我决定了。我懊悔了,我懊悔我白天所做的不是,是一个正经女人所做不出来的。”可怜的莎菲,你为何会如此的软弱?如此的没有勇气追求自己的幸福?如此的在意别人无所谓的看法而让自己整日的煎熬? 二、温和善良而又娇纵任性 但凡每一个深入人心受人喜爱的人物形象,必然是性格之中包含了我们所期盼和所欣赏的人性之美。我们的莎菲也是如此温和善良而让你不知不觉爱上的一个人。她甚至“又是为一朵被风吹散了的白云,会感到一种渺茫的的,不可捉摸的难过。”这是怎样一个善良心地好的人!一朵被风吹散的白云都能触动她难过的神经,怎能让我们不喜爱她?当她把苇弟捉弄哭后,“是又不会惭愧起来,于是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20世纪30和40年代是张爱玲的主要创作时期,这一个时期恰是“五四”运动后女性意识觉醒的时候,在同一时期的女性作家还有丁玲、庐隐等人,她们笔下的女性沐浴着“五四”个性解放的春雨,毅然走出旧的封建家族,以乔装的面目出现,被塑造成独立自主、个性解放、极度叛逆的新女性。张爱玲没有盲目追随时代潮流,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细腻冷峻的笔锋,站在主流社会的边缘对女性的现实处境进行着独特的描摹,展示给人们的是一份最真实的女性体验。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多是关于老上海的阁楼中的小姐们,她们深居于洋房的阁楼里,不关乎历史,却演绎着一场场倾国倾城的故事。在张爱玲的笔下的女性是拼了命的想留住满清末年遥远的空气。在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在恋爱、婚姻、家庭上变着法儿与男性算计着、妥协着、纠缠着,只为得到一份生存的物质基础。 一、对男性权威的遗弃和蔑视 张爱玲的作品中主要描写的是在旧上海背景下的闺阁中的女性,她们与男性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纠缠。她对男性的描写确实对男权的削弱,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对男性经常采用的三种书写方式:一种是将男性隐匿在文本中,构成男性家长缺席的局面;另一种是把男性家长写进去,但是肢残无力;还有一种男性描写则是精神残疾。她用这种对男权意识的反抗和嘲弄来表现她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一)男性家长的缺席 在张爱玲的许多小说中,“父亲”几乎一直是被放逐的。由于男性家长的缺席,使女性摆脱了传统的束缚,甚至取代男性家长的地位,形成了女性当家作主的家庭模式。“父权”在她的作品中严重被削弱。在《倾城之恋》中,由于白氏老太爷的缺席,流苏的母亲虽然话不多,却总是在关键的时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家中各房的争斗、宝络的婚事都得由老太太做主。白流苏离婚回家之后,得知前夫死讯,兄嫂嫌她在家吃穿用度白花钱,排挤她让她回前夫家守寡,流苏也是去寻求老太太的保护。《金锁记》中代表着姜家权威的不是姜老太爷,而是耳朵有点背,甚至有些糊涂的姜老太太。家中的儿媳的选定由她决定,各房每天都要去给姜老太太请安,老太太未醒,众人还只能在那里静静的等候。当曹七巧在那里开玩笑言语损三少夫人的时候,玳珍道:“够了,够了,少说两句罢,就算是你拿三妹妹当自己人,没什么避讳,现放着云妹妹在这儿呢,待会儿老太太跟前一告诉,管叫你吃不了兜着走!【1】(P156)”这也就显示了姜老太太在姜家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当姜老太太去世之后,姜家也就走到了尽头分崩离析瓦解了,各自分家各自过了。 (二)男性肢体残疾,形容猥琐 在张爱玲少年时期的作品《牛》中所描绘的那个男人——禄兴就是一个形容猥琐的男性的典型。禄兴以一个丈夫的身份耗尽了妻子的嫁妆和钱财,自己也落个一穷二白,他甚至连妻子的最后的财产——“那两只鸡”都不放过,予以剥夺,他是张爱玲创作的第一个猥琐无力的男人。而《金锁记》中的姜二爷和《怨女》中的姚二爷就是典型的肢体残疾的男人。姜二

如何增强党员政治意识心得体会3篇

如何增强党员政治意识心得体会3篇 正确地引导政治意识健康发展以适应现代政治建设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和政府面临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下面是如何增强党员政治意识心得体会,仅供大家参考。 如何增强党员政治意识心得体会篇一: **月**日上午3—4节课,我们预备党员和发展对象在教室进行了政治学习,学习主题是关于"党代会精神的学习",在前几天,我们学校的各个学院也就党代会进行了多次的座谈会。07级分两组、08级一组先分别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又集中起来交流意见。 在小组讨论中,大家踊跃发言。有的传达了学校党代会的精神,有的就此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不过我更多的感觉是这像是以前的我为经院建言献策。 在**经济学院党代会上,**书记的报告客观对过去五年的工作作了总结。对未来五年也做了科学规划,他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提高大学生素质与能力。作为本科院校下的高职高专,针对党代会要求,管院学生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既要跟紧本科,又要有自己的特色。管院学生也是经院一份子,也要主动去思考做到为地方发展服务的方法,强化"两有三实"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出谋划策,尽到自己的义务。报告中要求勤俭办学,学生们也应从日常点滴做起,支持学校的发展和建设。而作为学生党员的我们,党代会也对党员提出了具体要求,学生党(员也要在学生当中营造良好的党风,带动学风。党代会报告中对管院的要求有38个字:管理技术学院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着力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办出特色,做精做强。 有的同学也结合实际谈到了我们学校的食堂问题,还有党费的缴纳要及时,同时党费的使用要实行公开制,不仅要在党内公开,还要对外公开。同时也提到了学校的资源要共享,比如实验室的英语自主学习中心,这个地方只对本科生开放,而我们专科生进去了根本做不了题目。还有的同学也提到了要加强监查力度。我们作为毕业生,要对自己有危机意识,多与身边的同学沟通,党员的考核不实。学生在学校所学和社会所需有差距,学校目前的社会实践考核较为僵化。通过社会实践才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定位,通过科研实践和专业实习创造优势。希望学校能够提供平台,建立和企业的联系,提升在外影响,"不是一个人优秀,而是一批人优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