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保险经济学5

保险经济学5

第一节

(Adverse Selection and Optimal Insurance)第二节

(Moral Hazard and Optimal Insurance)

第三节

(Risk Categoriz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第四节

(Insurance Fraud and Auditing)

一、信息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逆选择理论的

Spence Stiglitz

8

9

11

13

17

19

劳动经济学总结(加强版)

xc1、单选(50题) 50分想知识点(结论和概念) 2、论述题(1题) 20分直截了当回答问题1、2、 3、 4、5…… 3、案例题(1题) 30分看清题干,就事论事,不用讲理论 绪论 1、劳动经济学研究什么——稀缺的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问题 劳动经济学是以研究如何实现劳动(或者说劳动力)这一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为主要内容的。(分析和研究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对象:市场和政府 2、劳动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发展,标志是什么——布卢姆《劳动经济学》(第一本劳动经济学教科书) 3、实证、规范分析法 实证多:讲事实,无建议;规范少:有价值判断 第一章 1、失业率如何计算,什么是失业率,具体场景下的失业率如何计算 失业率是失业人员在劳动力人口(失业人口+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率。 就业率是就业人口与潜在劳动力人口之间的比率。 就业率+失业率≠1

2、劳动参与率概念,为什么要有劳动参与率(其作用) 劳动参与率可以表示为(实际)劳动力人口在潜在劳动力人口之中的比率。 实际劳动力人口 = 就业人口 + 在积极找工作的失业人口 潜在劳动力人口 = 劳动年龄人口 - 因智力或身体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 - 服刑人员。实际计算中,使用劳动年龄人口替代潜在劳动力人口。 劳动参与率>总人口参与率。 劳动参与率与总人口参与率差距大: 若劳动力储备导致总人口劳动参与率低——好; 若老龄化导致总人口劳动参与率低——危险。 3、总薪酬概念——总薪酬是含税的(图)

4、劳动力需求曲线、劳动力供给曲线——就业量、市场出清工资率在两曲线左右移动下的 变化(如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此时就业量减少) 需求曲线右移(需求量增加),均衡工资率增加,就业量增加; 需求曲线左移(需求量减少),均衡工资率减少,就业量减少; 供给曲线右移(供给量增加),均衡工资率减少,就业量增加; 供给曲线左移(供给量减少),均衡工资率增加,就业量减少。

第五章-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习题

第五章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习题(引自网络精品课程)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 .分子杂交实验不能用于 A .单链 DNA 与 RNA 分子之间的杂交 B .双链 DNA 与 RNA 分子之间的杂交 C .单链 RNA 分子之间的杂交 D .单链 DNA 分子之间的杂交 E .抗原与抗体分子之间的杂交 2 .关于探针叙述错误的是 A .带有特殊标记 B .具有特定序列 C .必须是双链的核酸片段 D .可以是基因组 DNA 片段 E .可以是抗体 3 .下列哪种物质不能用作探针 A . DNA 片段 B . cDNA C .蛋白质 D .氨基酸 E . RNA 片段 4 .印迹技术可以分为 A . DNA 印迹 B . RNA 印迹 C .蛋白质印迹 D .斑点印迹 E .以上都对 5 . PCR 实验延伸温度一般是 A .90 ℃ B .72 ℃ C .80 ℃ D .95 ℃ E .60 ℃ 6 . Western blot 中的探针是 A . RNA B .单链 DNA C . cDNA D .抗体 E .双链 DNA 7 . Northern blotting 与 Southern blotting 不同的是 A .基本原理不同 B .无需进行限制性内切酶消化 C .探针必须是 RNA D .探针必须是 DNA E .靠毛细作用进行转移 8 .可以不经电泳分离而直接点样在 NC 膜上进行杂交分析的是 A .斑点印迹 B .原位杂交 C . RNA 印迹 D . DNA 芯片技术 E . DNA 印迹 9 .下列哪种物质在 PCR 反应中不能作为模板 A . RNA B .单链 DNA C . cDNA D .蛋白质 E .双链 DNA 10 . RT-PCR 中不涉及的是 A .探针 B . cDNA C .逆转录酶 D . RNA E . dNTP 11 .关于 PCR 的基本成分叙述错误的是 A .特异性引物 B .耐热性 DNA 聚合酶 C . dNTP D .含有 Zn 2+ 的缓冲液 E .模板 12 . DNA 链末端合成终止法不需要 A . ddNTP B . dNTP C .引物标记 D . DNA 聚合酶 E .模板 13 . cDNA 文库构建不需要 A .提取 mRNA B .限制性内切酶裂解 mRNA C .逆转录合成 cDNA D .将 cDNA 克隆入质粒或噬菌体 E .重组载体转化宿主细胞 14 .标签蛋白沉淀是 A .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技术 B .基于亲和色谱原理 C .常用标签是 GST D .也可以是 6 组氨酸标签 E .以上都对 15 .研究蛋白质与 DNA 在染色质环境下相互作用的技术是 A .标签蛋白沉淀 B .酵母双杂交 C .凝胶迁移变动实验 D .染色质免疫沉淀法 E .噬菌体显示筛选系统 16 .动物整体克隆技术又称为

微观经济学第五章答案

第5 章需求和消费者行为 二、问答题 1.解释效用的含义。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之间有何差异?解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并给 出一个数字例子。 答:(1)效用的含义:参见本章概念题第1 题。 (2)边际效用与总效用之间的差异略。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参见本章概念题第3 题。根据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 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由于随着相同消费品的连续增加,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讲,从每一单位消费品中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和对重复刺激的反应程度是递减的;二是由于在一种商品具有几种用途时,消费者总是将第一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第二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次重要的用途上,这样,消费品的边际效用便随着消费品的用途重要性的递减而递减。 假定消费者消费了三份食品,它们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分别为5、4、3,那么总效用就 是第一、第二、第三份食品分别带给他的效用的总和12(=5+4+3);而边际效用则指消费的最后一份食品,也就是第三份食品带来的效用3。当消费者开始连续消费食品时,第一份食品带给它的效用是很大的。以后,随着它对食品数量的消费增加,虽然总效用是不断增加的,但每一份食品给他带来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却是递减的。当他完全吃饱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值,而边际效用则将为零。这时如果他还继续吃,边际效用降为负值,总效用开始下降。 2.每周,汤姆·吴都以每个2 美元的价格购买两个汉堡包,以每瓶美元的价格购 买8 瓶可口可乐,以每份1 美元的价格购买8 份比萨饼。但是,在价格为每个美元时, 他不购买任何热狗。对于这4 种物品的每一种,你能算出汤姆的边际效用吗? 答:根据等边际法则,以下等式成立:MU = MU = MU = MU 2 因此,只要已知每一美元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 就可以逐个算出汤姆对这四种物品的边际效用。 3.下列物品中哪一对可以划分为互补品、替代品和独立品:牛肉、番茄酱、羊肉、香 烟、口香糖、猪肉、收音机、电视机、空中旅行、乘公共汽车旅行、出租车和平装书。说明当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时,所引起的另一种物品的需求曲线的移动。收入的变动对于空中旅行的需求曲线会发生何种影响?对公共汽车旅行的需求曲线又有何影响呢? 答:(1)替代品、互补品和独立品的定义:参见本章概念题第9 题。 根据定义,可以对上述物品进行划分:①替代品,主要包括:牛肉与羊肉和猪肉,香烟 与口香糖,收音机与电视机和平装书,空中旅行与乘公共汽车旅行。②互补品,主要包括:牛肉与番茄酱。③独立品:消费者所拥有的既不属于替代品又不属于互补品的商品,如电视机与口香糖,收音机与猪肉,乘公共汽车旅行与牛肉。 (2)如果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则该物品的替代品的需求将增加,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而该物品的互补品的需求将减少,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3)收入的上升会增加正常品的需求而降低劣质品的需求。空中旅行属于正常品,因 此收入增加会使其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公共汽车旅行属于劣质品,因此收入增加会使其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4.“当所有物品的边际效用完全相等时,效用达到最大。”这种说法为什么是错误的? 修正这种说法并解释其原因。 答:这种说法是对等边际法则的一种错误理解。等边际法则的正确含义是指当所购买的 所有商品的边际效用与其价格之比相等时,消费者达到既定收入下的最大效用。因此,只有

宏观经济学答案第二章

第二章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 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全体国民生产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之 和。 3.国内生产净值: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GDP扣去资本消 耗的价值。 4.国民收入: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 利息和地租的总和。 5.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收入除去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后的收入,是人们可以直接 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6.名义GDP:是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7.实际GDP:是指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8.GDP折算指数:名义GDP与实际GDP之比。 二、选择题 BCACB CBCAB 。最终产品是指最终供人们使用或消费而不是为了转卖或为进一步加工所购买的商品和服务。 .NDP=GDP-折旧。 .从支出的角度,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属于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支付,并没有相应的新价值被创造;从收入的角度,这笔救济金也并不属于劳动创造的要素 收入。因此不能计入GDP中。 .投资包括固定投资和存货投资,C属于存货投资。 .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 判断一个变量是流量还是存量,一个简单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可以相加。 .GDP是包括折旧的,所以其中的投资表示的是总投资而非净投资。 .要素收入主要表现为工资、利息、利润和租金。股票分红属于公司利润。 .净投资=总投资—折旧。 .第六年的名义GDP=第六年的价格×第六年的产量=2第一年的价格×第一年的产量=第一年的名义GDP=×500=1400。 三、判断题 √√√√××× 1.√. 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所导致的价值。农民生产并用于自己消费的粮食并未通 过市场来销售,所以不应记入GDP。 2.√.政府支付给政府雇员的工资也属于政府购买。 3.√. 用收入法核算GDP,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要素收入主要表现为工资、利息、利润和租金。折旧不属于要素收入。 4.√.自己房屋以虚拟租金记入GDP主要考虑的是机会成本的问题。 5.×.名义GDP上升的幅度超过价格上升的幅度,实际GDP应该是上升的。 6.×. 收入法之“收入”,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形成的收入而非最终收入。个人从公司债券中获得的利息被视为要素报酬的一种,而政府公债利息属转移支付,属国民收入的再分

保险经济学(含答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学院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保险经济学》期末考试大纲 本复习大纲适用于本学期的期末考试,所列题目为期末试卷试题的出题范围。本次期末考试题型全为客观题。其中选择题为20题,40分;判断选择题为30题,60分。 期末复习题 (答案供参考) 一、选择题: 1. 现代商业保险制度起源于〔 D 〕。 A. 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和欧洲大陆城市 B. 15世纪的中国 C. 16世纪的俄罗斯 D. 17世纪的美国 2.国际保险经济学研究会,即日内瓦协会成立于〔 A 〕,它的成立标志着保险经济学已经自成体系,并在经济学的大厦之中具有了一席之地。 A.1973年; B.1921年; C. 1885年; D.1672年 3. 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定是〔 B 〕。 A. 资源有限;人类的欲望无穷 B. 资源无限;人类的欲望有限 C. 资源有限;人类的欲望有限 D. 资源无穷;人类的欲望无穷 4. 可以用来度量风险的大小的常用的变量包括〔ABCD 〕。 A. 概率 B. 期望值 C. 标准差 D. 方差 E.离散系数 5. 用来衡量损失分布的性质或风险之间的关系的变量包括〔 CD 〕。 A. 偏度 B. 协方差 C. 相关系数 D. 期望值 6.在保险经营中运用较多的大数法则主要有〔 ABC 〕。 A. 切贝雪夫大数法则 B. 辛钦大数法则 C. 贝努利大数法则 D. 泊松大数法则 7.衡量保险市场的供给能力的指标有〔 ABD 〕。 A.保险公司数量和资本额 B.保险市场的结构 C.保险公司的利润指标 D.保险经营资本所承担的风险的密集程度 8. 保险定价的依据有〔ABCD 〕。

保险经济学练习题

1、如果提高保险市场价格,一般会导致:(B) A、保险需求曲线右移 B、储蓄等保险替代品需求增加 C、储蓄等替代品需求减少 D、保险供给曲线右移 2、许多大学生在收入比较低的时候上班都坐公交,而在收入提高的时候,则乘坐计程车。如果不考虑其它因素,公交车对这些人来说是(B ) A、正常商品 B、吉芬商品 C、低档商品 D、生活必需品 3、下列几组商品的需求交叉弹性为负值的有 A A、汽油和汽车 B、面粉和大米 C、羊肉和牛肉 D、录音机和电视机 4、当消费者的真实收入上升时,他将(D)。 A、购买更少的低档商品; B、增加消费; C、移到更高一条无差异曲线上; D、以上都是。 5、影响保险需求总量的一般因素有( D ) A、风险 B、经济发展 C、经济制度 D、以上都是 6、下列哪一个不是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 B ) A. 大量的卖者和买者; B. 存在产品差别; C. 资源完全流动; D. 完全信息 7、某厂商打算每年从企业的总收入中取出一部分作为自己所提供的生产要素的报酬,这部分的资金被视为( B ) A、显性成本 B、隐性成本 C、不变成本 D、可变成本 8、在炎热的天气中,小鸡的死亡率上升,从而新鲜家禽的价格也会上涨。这种价格的上升是家禽的_____曲线向____移动所造成的,它同样会导致均衡数量____。( D )

A、供给左增加 B、需求左增加 C、供给右增加 D、供给左减少 9、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厂商会以(C )为目标来设定产量 A、边际收益MR超过边际成本MC B、边际成本MC超过边际收益MR C、边际收益MR等于边际成本MC D、总成本TC等于总收益TR 10、已知某企业生产的商品价格为10元,平均成本为11元,平均可变成本为8元,则该企业在短期内(C )。 A、停止生产且亏损 B、继续生产且存在利润 C、继续生产但亏损 D、停止生产且不亏损 11、在市场经济中,当鸡蛋的供给量小于需求量时,解决鸡蛋供求矛盾的下列办法中最有效的办法是:( C ) A. 实行定量供给;????????? B. 宣传吃鸡蛋会导致胆固醇升高; C. 让鸡蛋的价格自由升高;? D. 进口鸡蛋 12、下列商品中,需求价格弹性最大的是( C ) A 服装 B 面包 C 金银首饰 D 食盐 13、假定两个人一天可以生产60单位某产品,4个人一天可以生产100单位某产品,那么(B) A、AVC是下降的 B、AVC是上升的 C、MP L 大于AP L D、MP L 是40单位 14、在某一时期内保险的需求曲线向右平移的原因可能是( C ) A、保险费率的下调 B、加息 C、降息 D、人们自保能力的提高 15、保险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为( B ) A、正 B、负 C、 D、既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 16、如果消费者的预算收入是50元,商品X和商品Y的价格分别为5元和4元,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思考题 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二、思考题 1.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价值 (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问题。例如,民工荒、政府要求增加最低工资、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工工资急剧上升、工资增长不均等、工作培训、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高工资受到质疑、收入分配不平、农村移民增加、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扩大等等。 (2)数量上的重要性。在西方经济中,大部分国民收入并不是来源于资本收入(利润、租金和利息),而是来源于工资。绝大多数居民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提供劳务。从数量上看,劳动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3)独有的特性。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完全不同于产品市场的交易。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极有意义和复杂的场所。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供给和需求概念在应用于劳动力市场时必须做出重大的修改和调整。在供给方面,劳动者“出售”给雇主的劳务与该劳动者不可分离。除了货币报酬,工人还关注工作的健康和安全性、工作难度、就业稳定性、培训和晋升机会等,这类非货币因素也许与直接收入同样重要。这样,工人的供给决策要比产品市场的供给概念复杂得多。 (4)收益的广泛性。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从劳动经济学中得到许多启示和教益。从劳动经济学得到的信息和分析工具有助于人们做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决策。从个人角度看。大量内容将直接与我们有关,如工作

搜寻、失业、歧视、工资、劳动力流动等。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从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中所得到的知识背景和分析方法,对做出有关雇用、解雇、培训和工人报酬等方面的管理决策也应该是十分有用的。从社会角度看,了解劳动经济学将使人们成为更有知识、更理智的公民。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首先要明确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劳动经济学的假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如同商品和资本是稀缺的一样,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时间、个人收入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前提。 (2)效用最大化。由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社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研究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它们都有自己的目标,都力争实现各自的效用最大化。当然,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每一种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行为都达到了效用最大化的目标,而是说主体的行为可以用效用最大化的观点加以分析和预测。 (3)行为的有目的性。稀缺性这一假设所隐含的重要命题是,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供求问题,存在着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的问题。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对劳动者个人而言,选择一种职业必须有所放弃,其本身不仅具有直接的成本和收益,还有因个人劳动力的有限而引起的放弃另外其它选择的成本和收益问题。用人单位的情况也是一样,招聘张三,也面临着放弃对王五的雇用。

劳动经济学第五章 劳动力流动

第五章劳动力流动 第一节劳动力流动的概念和成因 一、劳动力流动的概念: 1、也叫劳动力迁移,是指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在空间上的位移和工作岗位上的变换。 2、劳动力流动的形式: 在本地更换行业职业、在地区之间的流动、不同地区行业间流动。 二、劳动力流动的动因: 1、经济结构的调整 2、区域间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 主要基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 3、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4、不同国家与地区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差别 工资水平的差异、工资分配结构的不同等。 5、经济周期的影响 经济繁荣时,劳动力流入较多;经济衰退时,可能导致劳动力流出。 6、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7、劳动者就业意向的改变 第二节劳动力流动模型 一、单个劳动者自愿流动的经济分析: 1、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收益: ?劳动力流动的收益:收入增加、非货币收益。 ?劳动力流动的成本:直接成本(经济成本、心理成本)、间接成本(机会成本)。 2、劳动力流动的决策: ?单个劳动者作出理性流动决策的条件是:流动的净收益现值大于不流动的收益净现值。 3、公式: 二、刘易斯模型: ?1、刘易斯认为,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 ?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两个部门及其特点?传统农业部门、现代工业部门?水平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劳动力供给曲线的上升 ?当剩余劳动力完全被吸收以后,农业的边际生产力会提高且相应的收入也会提高,这最终导致劳动供给曲线的上升。 ?2、解释: ?这一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发展中国家从农村到城市的大规模劳动力迁移。第三节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一、年龄: 1、同等条件下,一个人的年龄越大,其流动 的可能性越小。 2、为什么年轻劳动力更倾向于迁移? ?迁移的潜在收益的现值越大。 ?年轻人迁移的心理成本相对较小。 二、教育: 较高的教育水平确实有较高的迁移 率。 ?改善当前处境的愿望较强 ?迁移的收益更大 ?心理成本较小 三、家庭因素: 1、劳动力迁移的成本会随着家庭规模的扩大 而成倍增加。 2、许多经验研究发现: 未婚比已婚更容易流动;妻子就业阻 碍流动;妻子就业时间越长,家庭越不容 易流动;有学龄儿童的家庭不易流动。 四、职业技术等级: 1、职业、技术等级越高,劳动力的流动率越 低。 从劳动供给来看、从劳动需求来看 2、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流动率较低,但地区 流动性较高。 家乡观念淡薄、迁移费用可观 五、其他因素: 1、当地政府的政策可能会影响迁移。 2、国际迁移中,目的地的语言也是重要因素。 3、一些制度因素的制约。 第四节中国的劳动力流动问题 一、中国劳动力迁移的政策演变: 1、1979-1983年控制迁移阶段: 2、1984-1988年允许迁移阶段: 3、1989-1991年控制盲目迁移阶段: 4、1992-2000年规范迁移阶段: 鼓励、引导和宏观调控下的有序迁 移。 5、2000年以后公平迁移阶段: 这是一个由紧到松、从无序到规范、 由歧视到公平的过程。 二、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 析: 1、劳动力流动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迁移可以使得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迁移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迁移可以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 2、劳动力流动还会推动相关制度的变革。 包括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 度。 户籍制度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下不可避免 的选择。 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由审批制向登记 制转变。 3、劳动力流动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对迁移者本人来讲 雇主也会承担一定的代价 迁移会增加整个社会的成本。 一个经济体中,劳动力迁移应当是 合理的、适度的。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四次人才大流 动: 1、第一次人才大流动: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正式发文, 鼓励人才流动,但流动应尽量“正向”。 2、第二次人才大流动: 1988~1989年,中央鼓励知识分子 可以从体制内到体制外,同时提出了三资 企业的用人自主权。 3、第三次大规模流动: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人 才流动空前活跃。 4、第四次人才大流动: 当前,新的历史背景下,国际化的 因素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人才配置的 现有格局。

保险经济学之逆向选择

保险经济学之逆向选择 第五章——逆向选择 1、完全信息市场指市场参与者拥有对某种经济环境状态的全部知识。(证券市场是接近完全信息市场) 2、不完全市场中市场参与者所传递的市场噪声(例如:假新闻),也将严重阻碍市场信息的交流和有效的传播。 3、处于信息不对称环境中的次品市场为柠檬市场。 4、逆向选择:(保险市场)在保险人和投保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出现优质投保人被劣质投保人驱除出市场的现象,从而导致市场失灵。 5、混合均衡:使高风险和低风险的人都愿意接受的合同。 分离均衡:使风险程度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保险合同。 6、斯蒂格利茨证明:在竞争市场上,不存在混合均衡,只存在分离均衡。 7、对称信息:指的是在互相对应的市场参与者之间具有共同的,呈对称性分布的知识或信息,并且也知道其他参与人了解这些信息的信息状态。不对称信息:一方掌握信息多,另一方少 8、产生不对称信息原因:各方知识能力所限、一方无法了解另一方 9、保险市场逆向选择源于信息不对称。保险市场上的逆向选择问题需要通过信号传递和信息甄别两个过程来化解。 ①信号传递:指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向另一方传递某种信号,以此表明自己的某些特性。(信息优势方为了信誉而首先披露自己的信息) 在保险市场上信号传递主要是指有投保人向保险人传递各种能够表明自己、被保险人或保险标的风险类别归属的信息。 保险市场的信号传递方式:i陈述、告知、保证;ii保险人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与保险标的有关的信息,如:对购买健康保险的人进行体检,以便对投保人做出更为准确的分类 ②信息甄别:指交易双方中不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事先先制定一组合同和一个选择规则,使得对方能够根据自己的特征所有可以选择的组合中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合同。(信息劣势方发出信号足以诱使对方透露信息) 在保险市场上,是指保险人设计若干不同的保险单及其投保标准,然后由投保人选择购买最适合其需要的保险单,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逆向选择的问题。

保险经济学练习题[精品文档]

1、如果提高保险市场价格,一般会导致:( B ) A、保险需求曲线右移 B、储蓄等保险替代品需求增加 C、储蓄等替代品需求减少 D、保险供给曲线右移 2、许多大学生在收入比较低的时候上班都坐公交,而在收入提高的时候,则乘坐计程车。如果不考虑其它因素,公交车对这些人来说是(B ) A、正常商品 B、吉芬商品 C、低档商品 D、生活必需品 3、下列几组商品的需求交叉弹性为负值的有 A A、汽油和汽车 B、面粉和大米 C、羊肉和牛肉 D、录音机和电视机 4、当消费者的真实收入上升时,他将(D)。 A、购买更少的低档商品; B、增加消费; C、移到更高一条无差异曲线上; D、以上都是。 5、影响保险需求总量的一般因素有( D ) A、风险 B、经济发展 C、经济制度 D、以上都是 6、下列哪一个不是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 B ) A. 大量的卖者和买者; B. 存在产品差别; C. 资源完全流动; D. 完全信息 7、某厂商打算每年从企业的总收入中取出一部分作为自己所提供的生产要素的报酬,这部分的资金被视为( B ) A、显性成本 B、隐性成本 C、不变成本 D、可变成本 8、在炎热的天气中,小鸡的死亡率上升,从而新鲜家禽的价格也会上涨。这种价格的上升是家禽的_____曲线向____移动所造成的,它同样会导致均衡数量____。( D ) A、供给左增加 B、需求左增加 C、供给右增加 D、供给左减少 9、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厂商会以(C )为目标来设定产量 A、边际收益MR超过边际成本MC B、边际成本MC超过边际收益MR C、边际收益MR等于边际成本MC D、总成本TC等于总收益TR 10、已知某企业生产的商品价格为10元,平均成本为11元,平均可变成本为8元,则该企业在短期内(C )。 A、停止生产且亏损 B、继续生产且存在利润 C、继续生产但亏损 D、停止生产且不亏损 11、在市场经济中,当鸡蛋的供给量小于需求量时,解决鸡蛋供求矛盾的下列办法中最有效的办法是:( C ) A. 实行定量供给; B. 宣传吃鸡蛋会导致胆固醇升高; C. 让鸡蛋的价格自由升高; D. 进口鸡蛋 12、下列商品中,需求价格弹性最大的是( C ) A 服装 B 面包 C 金银首饰 D 食盐 13、假定两个人一天可以生产60单位某产品,4个人一天可以生产100单位某产品,那么(B) A、AVC是下降的 B、AVC是上升的 C、MP L大于AP L D、MP L是40单位 14、在某一时期内保险的需求曲线向右平移的原因可能是( C ) A、保险费率的下调 B、加息 C、降息 D、人们自保能力的提高 15、保险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为( B ) A、正 B、负 C、0.1 D、既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 16、如果消费者的预算收入是50元,商品X和商品Y的价格分别为5元和4元,消费者打算购买6个X和5个Y,商品X和商品Y的边际效用分别为60和30,那么,要达到效用最大化,他应该(D ) A、增购Y的同时减少X的量 B、减少X和Y的购买量 C、增加X和Y的购买量 D、增购X的同时减少Y的量

第二章 保险概述

第二章保险概述 第一节保险的要素与特征 一、保险的定义 保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保险,一般包括由国家政府部门经办的社会保险、由专门的保险公司按商业原则经营的商业保险和由被保险人集资合办、体现自保互助精神的合作保险。狭义的保险一般指商业保险。 本课程主要研究商业保险。什么是保险呢?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释。 《保险法》中规定: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保险合同约定,向保险人缴纳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行为。 从法律的角度看:保险是一种合同行为,是一种法律关系。投保人购买保险,保险人出售实际上是双方在法律定位平等的基础上,经过要约与承诺,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合同,确立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这种法律关系的确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国家通过法律文件规定,某一特定的意外事故一定要投保,保险双方当事人所建立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强制的进行的(如交强险)。二是由双方当事人经协商成立,自愿建立的保险合同关系,但也要依据国家的法律程序,符合国家的法律规定。无论用何种方式建立均属于法律关系。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保险是一种风险管理的方法,或者说是一种风险转移的机制。通过保险,保险公司将众多单位与个人结合起来,将个体对付风险变为大家共同对付风险,从而起到分散风险,补偿损失的作用。 从经济的角度看:保险是分摊意外事故损失和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财务安排。投保人通过缴纳保险费购买保险,将不确定的大额支出转变为确定的小额支出(保险费),提高投保人的资金效益。保险是为了确保经济生活的安定,对于特定的风险事故,或特定的事件的发生所导致的损失,运用多数单位的集体力量,根据合理的计算,共同建立基金,进行补偿或给付的经济保障制度。 专家学者的定义:保险是一种以经济保障为基础的金融制度安排;它通过对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数理预测和收取保险费的方法,建立保险基金;以合同的形式,由大多数人来分担少数人的损失,实现保险购买者风险转移和理财计划的目标。 从以上几个方面关于保险的定义可以看出 核心要点: (1)经济保障是保险的本质特征; (2)经济保障的基础是数理预测和合同关系; (3)经济保障的费用来自于由投保人缴纳的保险费所形成的保险基金; (4)经济保障的结果是风险的转移和损失的共同分担; 二、保险的要素 现代商业保险的要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保险经济学第一二章资料整理

第一章——绪论 1、保险经济学研究的是复杂的保险行动,在研究中必须采取多学科综合的研究办法。 2、保险经济学的课程基础:保险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积分、概率论、博弈论、实验经济学 3、理性经济人:力图以自己最小的经济代价获得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 4、信息经济学是研究与信息不对称有关的经济行为及其相应的制度设计问题,是非对称信息、博弈论的应用。 第二章——效用、风险与风险态度 1、风险是指在特定的客观条件下和特定时期内,某一事件的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变动程度。 2、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区别: 第一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是心理状态 第二风险是可以测量的,有概率的,而不确定性不能测定 3、风险的度量 1)概率 2)方差:用以描述随机变量取值的分散程度 3)期望值:风险事故发生导致的平均损失程度 4)标准差 5)离散系数:离散系数越小,损失分布的相对危险越小 6)偏度:表示的是损失分布的对称性 7)协方差 8)相对系数 4、风险管理的手段:避免、自留、抑制、转嫁、预防

5、当风险是相互独立的时候,汇聚安排可以抑制风险,风险管理的价值因此而显现出来。 6、当参加风险汇聚的人足够多,达到一定的大数时,每个参加者成本(=纯保费=期望损失)的标准差将变得接近于零,因此每位加入者的风险将变得可以忽略不计。这就是保险经营最重要的数理基础——大数法则。 7、汇聚效果与相关性 相关性分为正相关、负相关、相互独立 负相关:能够对冲风险,如:同时经营太阳镜和雨伞,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 正相关:当损失完全正相关时,汇聚不能降低每位参加者风险 8、进行汇聚安排是需要成本 1)分销成本:市场营销成本 2)核保成本:评估风险成本 3)理赔成本 4)收集成本:收集理赔费用成本 9、贝努利提出精神价值即效用值的概念,建议用对数函数来衡量效用值 10、主观期望效用值理论:认为概率反映主观心理对事件的信念程度。人们对于事件实际发生的概率做出符合他们认识的直觉性判断,称主观概率。 11、框架效应:(亚洲疾病模型,1981年) 由于描述方式改变导致人们从偏好中从厌恶风险的选项转向喜好风险的选项。框架效应是指两个实质上完全相同问题,因为问题的构建方式不同,导致选择不同。 12、风险偏好: 是一个主观性的概念;期望值的效用是指根据一定的科学合理的方法所能得到的一个比较客观的值,这个值表示商品的实际效用。)

劳动经济学

第五章 劳动需求 一、选择题 1.劳动边际产品告诉我们 A)哪个工人生产能力最高 B)每个工人的平均产出 C)最后一个被雇工人的追加产出 D)厂商能从每个雇员那里赚多少钱 2.边际报酬递减的产生是因为 A) 雇佣的工人越多意味着每个工人拥有的资本越少; B) 当工人和资本存量都增加时,厂商的管理难度增加; C)最优秀的工人总是第一个被雇佣; D)雇佣更多的工人意味着他们将细分工作,所以工作更有效率 表格 5-1 工人数量罐子总产量/天 0 0 1 6 2 13 3 18 4 21 5 23 6 22 3.参考表格5-1,边际报酬递减始于第个工人 A) 1 B) 2 C) 3 D) 6 4.参考表格5-1,以下哪项是不正确的。如果每个罐子售价$20,则 A)第二个工人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是$260; B)第三个工人的边际产品是5个罐子; C)出售第十八个罐子的边际收益是$20; D)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乘以每一单位产出的额外收益。 5. 参考表格5-1,如果每天的工资是$50.00,每个罐子售价为$20,厂商将雇佣多少制陶 工人? A)2 B)3 C)4

D)5 6.如果厂商雇佣工人使得劳动的边际费用大于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则 A)增加雇用量可以增加利润。 B)减少雇用量可以增加利润。 C)利润可以最大化。 D)总成本一定大于总收益。 7.当决定一个体育明星的薪水时, A) 球队必须考虑体育明星应该挣多少钱。 B) 球队必须考虑体育明星可以使收益增加多少。 C) 球队估计体育明星的边际产品;因为这只是猜测,体育明星通常报酬没有给足。 D) 球队将雇佣体育明星,如果这样做可以增加球队的收益。 8.厂商短期的劳动需求曲线 A)是向上倾斜的。 B) 是水平的。 C) 是边际收益图中向下倾斜的部分。 D) 是劳动边际产品图中向下倾斜的部分 9.如果对雇主征税 A) 工人不需要交税。 B) 工资和雇佣量通常都会减少。 C) 顾客不需要交税。 D) 工资将会下降,但是雇佣量会上升 10.一个产品市场上的垄断厂商可能会 A) 比完全竞争市场雇佣更多的工人。 B)比完全竞争市场雇佣更少的工人。 C) 和完全竞争市场雇佣一样多的工人,因为劳动力市场的竞争。 D) 比完全竞争市场雇佣更少的工人,提供更高的工资。 11.一个垄断买主厂商可能会 A) 以更高的工资比完全竞争者雇佣更多的工人。 B) 以更高的工资比完全竞争者雇佣更少的工人。 C) 以更低的工资比完全竞争者雇佣更多的工人。 D) 以更低的工资比完全竞争者雇佣更少的工人。 12.买主垄断 A) 意味着雇佣工人的边际费用超过工资。 B) 在美国劳动力市场上是十分普遍的。 C) 存在,如果一所大型州立大学是城里唯一雇佣经济学博士的雇主。 D) 意味着厂商随雇佣量的扩大可以削减工资。

保险经济学(学姐笔记)

1、 精算公平保费:是指和损失的期望值相等的保险费 2、非精算公平保费:损失和期望值不相等的保险费 3、协方差 4、相关系数 5、等期望效用曲线:效用曲线是用于反映决策者对风险态度的一种曲线。又称"偏好曲线"通常以益损值为横坐标,以效用值为纵坐标,把决策者对风险态度的变化在此坐标系中描点而拟合成一条曲线。 6、安全线 7、期望值规律:投资者总是选择期望值最高的投资方式,这样的假设符合人们的直觉和一般情境。 8、逆向选择:高风险的投保人具有更强烈的参加保险的倾向;而与此同时,保险人甄别投保人的风险状况并选择是否给与保险,力图对高风险的投保人进行剔除,两方的目标是相反、互逆的 9、道德风险: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违反既定的道德规范将损失转嫁给他人的风险。 10、哈定悲剧:一群牧民面对向他们开放的草地,每一个牧民都想多养一头牛,因为多养一头牛增加的收益大于其购养成本,是合算的,尽管因平均草量下降,可能使整个牧区的牛的单位收益下降。每个牧民都可能多增加一头牛,草地将可能被过度放牧,从而不能满足牛的食量,致使所有牧民的牛均饿死。这就是公共资源的悲剧。 11、第一密封价格拍卖:是指多个买者将自己的出价写下来装入一个密封的交给拍卖方,拍卖方打开信封,出价最高者按其出价获得拍卖品。 12、第二密封价格拍卖:是指多个买者同时将自己的出价写下来装入一个密封的信封交给拍卖方,拍卖方打开信封,出价最高者按其出价获得拍卖品,但出价最高的买者只需要付出等于第二高的出价的价格。 13、圣彼得斯伯格悖论:期望效率理论认为,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效用也是不确定的,最终的效用水平取决于不确定事件的结果。比如,购买彩票的效用最终取决于是否中奖,而购买保险的效用水平最终取决于保险事故是否发生以及保险人对损失的赔付比例。在保险经济学中,对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效用研究采用的是期望效用函数。 14、英国式拍卖:是指买者自由竞价,从拍卖者提出的底价开始进行升价竞争,叫价由低至高,由拍卖员询问是否有人愿出更高的价格来竞争被拍卖物,如果没有买者想再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出价,出价最高者按其出价得到拍品。 15、荷兰式拍卖:是指买者自由竞价,叫价拍卖方提出的最高价开始由高到低进行降价竞争,如果有买方首先叫价则价格停止往下降,该成交价格代表买方应付的款项。 16、绝对风险厌恶度和相对风险厌恶度 二 1、 赫希曼—赫芬达指数和汉纳凯伊指数 汉纳凯伊指数是在赫希曼—赫芬达指数的基础上建立的 ) )((),(1y i n i x i i y x P Y X Cov μμ--=∑=Y X Y X Cov Y X σσρ?=),(),(

分子生物学第五章课后习题

分子生物学第五章作业 1,哪些重要的科学发现和实验推动了DNA重组技术的产生及发展? 答:重组DNA技术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1.40年代确定了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即基因的分子载体是DNA而不是蛋白质,解决了遗传的物质基础问题;2.50年代提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和半保留复制机制,解决了基因的自我复制和世代交替问题;3.50年代末至60年代,相继提出了"中心法则"和操纵子学说,成功地破译了遗传密码,充分认识了遗传信息的流动和表达。 年份事件:1869 F Miescher首次从莱茵河鲑鱼精子中分离DNA。1944 O.T. Avery证实DNA是遗传物质。1952 A.D. Hershey和M.Chase再次证实和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1953 J.D.Watson和F.H.C.Crick提出DNA分子结构的双螺旋模型。M.Wilkins用X-射线衍射法证实了这一结构。1957 A.Kornberg从大肠杆菌中发现了DNA聚合酶I。1958 M. Meselson和F. W. Stahl提出了DNA的半保留复制模型。1959-1960 S. Ochoa发现RNA聚合酶和信使RNA,并证明mRNA决定了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序列。1961 Nirenberg 破译了第一相遗传密码;F. Jacob和J. Monod提出了调节基因表达的操纵子模型。1964 C. Yanofsky和S. Brenner等人证明,多肽链上的氨基酸序列与该基因中的核苷酸序列存在着共线性关系。1965 S. W. Holley 完成了酵母丙氨酸tRNA的全序列测定;科学家证明细菌的抗药性通常由"质粒"DNA所决定。1966 M.W.Nirenberg,S.Ochoa、H.G.Khorana、F.H.C.Crick等人破译了全部遗传密码。1970 H.O.Smith,K.W.Wilcox 和T.J.Kelley分离了第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H.M.Temin和D.Baltimore从RNA肿瘤病毒中发现反转录酶。1972-1973 H.Boyer,P.Berg等人发展了DNA重组技术,于72年获得第一个重组DNA分子,73年完成第一例细菌基因克隆。1975-1977 F.Sanger与A.Maxam、W.Gilbert等人发明了DNA序列测定技术。1977年完成了全长5387bp的噬菌体φ174基因组测定。1978 首次在大肠杆菌中生产由人工合成基因表达的人脑激素和人胰岛素。1980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裁定微生物基因工程可以专利化。1981 R. D. Palmiter和R. L. Brinster获得转基因小鼠;A. C. Spradling和G. M. Rubin得到转基因果蝇。1982 美、英批准使用第一例基因工程药物--胰岛素;Sanger等人完成了入噬菌体48,502bp全序列测定。1983 获得第一例转基因植物。1984 斯坦福大学获得关于重组DNA的专利。1986 GMO首次在环境中释放。1988 J. D. Watson出任"人类基因组计划"首席科学家。1989 DuPont公司获得转肿瘤基因小氧--"Oncomouse"。1992 欧共体35个实验室联合完成酵母第三染色体全序列测定(315kb) 1994 第一批基因工程西红柿在美国上市。1996 完成了酵母基因组(1.25×107bp)全序列测定。1997 英国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获得克隆羊。 2,如何理解PCR扩增仪的原理及过程? 答:聚合酶连反应技术又称PCR技术(1)PCR的基本原理类似于DNA的天然复制过程,其特异性依赖于与靶序列两端互补的寡核苷酸引物。首先将双链DNA在临近沸点的温度下加热分离成两条单链DNA分子,然后以单链DNA为模板,并利用反应物中的四种脱氧核苷酸合成新的DNA互补链。(2)PCR的基本过程:加入模板DNA,PCR引物,四种核苷酸,即适当浓度Mg,DNA聚合酶,经过; 1.变性(Denaturation):将待扩增的DNA模板加热变性成两条单链; 2.退火(Annealing):降低温度,使单链靶序列与寡核苷酸引物退火; 3.延伸(Extension):在适当条件下,利用DNA聚合酶使引物延伸,产生新的双链。上述变性、退火、延伸步骤的重复循环,导致特异的靶序列的指数扩增。PCR产物是介于引物的5’端之间的双链DNA片段。3,简述定量PCR的原理和过程? 答:(1)利用荧光测量的PCR仪对整个PCR过程中扩曾DNA的积累速力绘制动态变化图,从而消除了在测定终端产物丰度时有较大变异系数问题。(2)反应在带透明盖的塑料管中进行,激发光可以直接透过管盖,使其中的激发光被激发,荧光探针事先混合在PCR反应液中,只有与DNA结合后,才能被激发发出荧光,随着新合成目的DNA片段的增加,结合到DNA上得荧光探针,即被激发产生的荧光相应增加。 最简单的DNA结合的荧光探针是非序列特异性的,一般探针不能区分不同的双链DNA,所以人们设计了能与目的DNA特异性结合的荧光探针,如TapMan探针(是一小段被设计成可以与靶DNA序列中间部位结合的单链DNA并且该单链DNA的3,端和5,端带有短波长和长波长两个不同荧光集团这两个荧光集团由于距离靠近,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作用下会发生荧光粗灭因而检测不到荧光,随着PCR反应的进行

保险经济学课程复习提纲

《保险经济学》课程复习提纲 1.投机风险:同时包括带来损失和带来收益两种可能性的风险;纯粹风险:只会带来损失不会带来收益的 风险(20) 2.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区别:风险是客观存在,不确定性是心理状态;风险可以预测并且有一定概率,不确 定性不能预测(20) 3.度量风险的变量:概率、期望值、方差、标准差、离散系数、偏度、协方差和相关系数(21-23) 4.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通过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小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 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是组织、家庭或个人用以降低风险的负面影响的决策过程(26) 5.风险管理的手段:附图(27-28) 6.大数法则:概率论中用来阐明大量随机现象平均结果稳定性的一系列定理 统称大数法则,包括:切贝雪夫大数法则、辛钦大数法则、贝努利大数法 则和泊松大数法则(29-32) 7.中心极限定理:当风险汇聚的加入者足够多时,平均损失的分布接近于正态 分布,就可以用正态分布的概率值来估计结果超过某给定值的概率(32) 8.效用是人们在某一特定时期、从某一特定组合中获得满足的程度,分为基 数效用和序数效用;效用函数描述的是人们面对各种选择的时候,某种选 择和选择所导致的特定结果带来的生理和心理满足程度之间的关系(34) 9.风险偏好的分类与定义:根据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经济学中把人分为三 类:风险中性者(仅对期望值感兴趣,对风险是不在意的)、风险厌恶者 (宁愿要一个确定的结果,而不要具有相同期望值的不确定结果,对风险 是在意的,d2U d?W2<0,效用函数是严格凹性的)、风险爱好者(对事 情的本身而不是对事情所产生的期望值更感兴趣,喜欢事情带来的风险感受, d2U d?W2>0,效用函数是严格凸性的)(37-39) 10.风险偏好与保险决策(贝努利定理):只要保险是按照精算公平费率提供的,对 一个风险厌恶的投保人来说,投保后的期望效用总是大于不投保时的期望效用 (41) 11.保险费的定义及组成:保险人从投保人这里收取的实际金额及总保费,包括纯 保费和附加保费两个部分(42) 12.保险市场的定义:保险市场是保险供求双方交易关系的总和:外延:它的交易 或地域范围;内涵:与保险交易过程有关的全部条件和交易结果,包括保险产 品的涉及和销售、核保、保费缴纳、保险索赔和理赔、保险中介撮合与风险管 理服务等(53) 13.保险市场结构示意图:下页附图(54) 14.保险市场的分类:(54-55)按保险人承包的方式不同或保险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原保险市场和再保险 市场;按保险保障的对象或保险标的的不同:寿险市场和非寿险市场;按投保者的性质不同:个人保险市场和商务保险市场(54-55) 15.影响投保人(个人与家庭)购买保险的因素:除风险态度外,还有文化背景因素、社会关系因素、经济 因素、风险因素、社会经济制度因素、人口因素、保险替代品因素、强制保险因素、科技因素等(56-59)16.风险中性的公司以高于精算公平保费的价格购买保险的原因:(60-6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