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孔子学院与中国文化软实力

孔子学院与中国文化软实力

孔子学院与中国文化软实力
孔子学院与中国文化软实力

孔子学院与中国文化软实力

许少民

本文发表于香港《瞭望中国》杂志2012年6月中旬版

有这么一则不怎么严肃却意味深长的幽默。话说,二千多岁的孔子收到美国“世界汉学国际研讨会”的请柬,美方邀请他在开幕典礼后作专题演讲。孔子逸兴遄飞,于是准备先去印一盒名片。文具店老板见圣人来了,异常恭敬,问清楚名片要中英文对照之后就对孔子说,“英文的一面,不知该怎么称呼?”“不是有现成的Confucius吗?”孔子反问。老板笑盈盈地回应说,“那是外国人对您老的称呼,把‘孔夫子’拉丁化的说法,你老不好意思自称‘孔夫子’吧?”“那倒是的”,孔子想到自己平常鼓吹谦虚之道,不禁沉吟起来。

于是孔子问,“那该怎么印呢?”老板思索一会,突然大叫,“有了!”孔子不禁错愕,“怎么样?”老板笑道,“您老不是字仲尼吗?”“是啊”,孔子满脸期待,不知道自己会有什么样的英文名字。老板兴高采烈地大声说道,“而且还会周游列国,那就印Johnny Walker 好了!”

在“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的背景下,这则幽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中国政府意欲扩展文化软实力的雄心壮志——孔子学院(Confucius Institute)在短短几年间就在全球各地“安家立户”便是明证。“孔子”无可争议地成为了“名誉院长”。根据国家汉语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汉办)的相关资料,孔子学院是以开展汉语教学为主要活动内容的中国语言文化推广机构。从2004年11月在韩国首尔建立第一所孔子学院开始,截至2011年8月底,各国已建立353所孔子学院和473个孔子课堂,共计826所,分布在104个国家(地区)。这些孔子学院和课堂主要分布在欧美和亚洲地区。无疑,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孔子学院的举措引起了海外观察家的普遍关注。美国传统基金会外交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赫尔·戴尔(Helle C.Dale)认为,“冷战胜利之后,美国忘乎所以,在公共外交中,美国睡意正酣。如今,美国正在努力回到公共外交的角逐中。相较之下,大洋彼岸的中国早已发动‘文化闪电战’。”瑞典国际安全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郭晓临指出,通过对孔子的重新包装,“孔子学院”已经成为中国形象管理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并服务于中国的公共外交。在著名的中国通戴维·兰普顿(David Lampton)看来,“虽然孔子学院的影响难以评估,但借助于语言与文化,它们已经成为中国竭力推动其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一部分。”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弗兰茨(Howard W French)认为,“中国政府深思熟虑选择‘孔子’这个标签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这个国家的软实力雄心。”与此同时,他也指出“语言成为中国又一个热门出口产品”。简言之,孔子学院已经成为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最亮品牌”。

然而,中国政府希望通过孔子学院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培育良好国家形象的计划并非一帆风顺。纵观孔子学院的发展历程,我们都可以听到许多批判、质疑甚至非难孔子学院的声音。诸如有人批评“孔子学院主要是中国政府对外宣传的工具而已”;有人警告中国准备利用软实力“征服”西方;有人指责中国利用孔子学院推行“文化入侵”或“宗教入侵”;有人更是将孔子学院看成“洗脑机构”或“海外间谍机构”。

这些刺耳的评论隔三差五地出现在欧美媒体或机构报告之中。汉办主任许琳曾透露,“孔子学院在欧美等地曾多次被‘围剿’”。尽管如此,这些批评责难的舆论并没有影响孔子学院

的正常教学和活动,这是因为当地行政机构并没有介入其中。然而最近一段时间,美国国务院却成为始作俑者,其意欲介入孔子学院的承办和运作的企图非常明显。

事情源于美国国务院出人意料地向美国的孔子学院发难。在原先发布的公告中,美国国务院要求孔子学院申请美国认证,同时要求部分持J-1签证的中国教师应于6月30日前离开美国。公告出现一段时间之后,中国媒体争先恐后地进行报道和评论。不管是美方“别有用心”还是中国媒体对公告内容作出“过分解读”,这份公告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后,美国国务院修改指令,澄清孔子学院部分签证不当教师不会被强制离境,签证不当问题将逐步解决。公告同时也澄清了孔子学院在高校开展的活动是合规的,不需要进行认证。至此,孔子学院风波暂告一段落,但笔者认为这将对孔子学院的后续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因为这并不意味着日后它不会非难孔子学院。更甚者,美国国务院的这次突发行动可能会在日后诱使其它国家采取类似的举动,而这是我们不得不密切关注的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欧美某些人士对孔子学院的质疑和非难源于他们的自恋情结。著名学者贝淡宁(Daniel A Bell)曾撰文指出,“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的自由主义者以及马克思主义者不约而同地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全盘批判,与此同时,他们从西方寻求灵感。这似乎让很多西方人洋洋自得。然而,今日中国人在思索社会与政治改革时以自身的文化传统为荣,而西方人对此却不屑一顾。”然而,除了这种文化中心主义之外,笔者认为这些非难至少在另一层面上也说明了孔子学院的设立及其运作并非无懈可击。

一方面,他们认为孔子学院的官方色彩过于浓厚,而不同的政治生态又使得他们对中国政府支持的孔子学院存有疑虑。这种疑虑在某种舆论环境下显然会诱发当地政府的介入。因此,笔者认为如果要避免类似风波重演,中国政府应该尽量淡化孔子学院的官方色彩。诚然,在中国的政治生态中,国家形象是大事,软实力也是大事,因此孔子学院自然需要政府的全力支持。这种看法无可厚非,但我们必须明白软实力不同于硬实力的关键之处在于它并非完全能够受政府控制和主导。不可否认,政府能够垄断诸多硬实力资源,或者在紧急时期将许多资源转为集体控制,但是软实力并不像硬实力一样由政府占为己有。正如软实力研究的开创者约瑟夫·奈所言,“软实力部分是社会和经济的副产品,而不仅仅是政府的官方行为所致”。在这个意义上,“软实力难以控制,因为当中的很多资源都在政府的控制之外”。

在建设孔子学院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无疑是重要的,因为它能够集中资源办大事。然而,政府对孔子学院的资金赞助和引导机制容易使得外界将其看成是中国政府的“替身”。更重要的是,通过运用政治与经济实力,这种直接介入的快捷方式可能最终导致它强化与中国的硬实力而非软实力的联系。在这个背景下,有关孔子学院的问题往往不是“文化”的问题,而是“政治”问题。这是欧美某些人士质疑乃至批判孔子学院的根本逻辑。鉴于此,在推动孔子学院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需要政府的支持与支援,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考虑让社会组织或个体发挥应有的作用。诸如,在欧美推广孔子学院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可以考虑让当地的华侨华人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样,在经费来源上,中国政府是否可以考虑引入社会基金或个人资本,这样至少可以避免外人的非议,而且能够减少国家的财政负担。一言以蔽之,在淡化官方色彩的过程中,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有效协调和合作或许能够推动孔子学院的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这种质疑与我们对孔子学院的定位密切相关。根据汉办相关资料,孔子学院是“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然而,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应

该如何界定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传播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我们似乎更加注重中国文化中的儒家文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倾向于用“孔子”这个符号来命名这个独特的学院。那么,进一步的问题就在于我们如何诠释儒家文化?一旦我们无法清晰地说明这个问题,那么孔子学院的对外文化传播自然会面临许多困惑。

在一些观察家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失吉光片羽,但很多文化精髓却没有得到传承。美国中国学研究泰斗费正清曾指出,某些事实表明,“传统儒家体系的崩溃瓦解使其精髓委地消亡,最终留下糟粕四处蔓延”。葛剑雄也曾直言不讳地指出,“回顾中国的历史,我们不能不感到更大的危机。中国自身的传统人文精神虽然源远流长,但也有其自身的弱点,而几十年来的扫荡批判却不是在消除这些缺点,而是针对着它的积极方面。尤其是经过了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优良的传统已经不绝如线了。”甚至在袁剑看来,“所谓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不过是可以聊以表达我们民族特性的一个空洞符号。或者,它只是从故纸堆里钻出来的书呆子们对当代中国的一种情绪投射。与当下中国的现实几乎毫无关系。”在笔者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庭园早已着火,“陀山鹦鹉”虽能入水濡羽,飞而洒之,但终究只是杯水车薪罢了。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如何构成中国的软实力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

笔者认为,这并非抽象的理论问题,因为一旦与孔子学院的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时至今日,孔子学院更多的是一个语言培训机构,因其对中华(儒家)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乏善可称。外国人在孔子学院似乎也只能认识几千汉字,包包饺子,打打太极,演演京剧,然而他们未必能够知道中国文化的精髓。因此,一些资深的中国迷甚至认为“孔子学院与孔子无关”。他们对孔子学院的“文化娱乐”感到失望,因为他们无法在此了解和探索到更多的中国文化精髓。这种无奈这一方面除了师资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孔子学院的定位出现了偏差。一旦我们不能理清中国文化的脉络,那么我们自然无法有效地对外输出或传播中国文化。

与我们对中国(儒家)文化的定位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应该单纯关注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考虑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化之中。这两种不同立场显然会影响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战略。根据笔者观察,中国知识精英更多倾向于复活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他们更多关注如何对外推广中国文化同时竭力维护中国的文化主权。然而,这种相对封闭的观念在全球化的今日显然并不十分有效。这种尴尬也体现在孔子学院的具体实践之中。一者,我们希望通过孔子学院输出中国传统文化,但另一方面,我们却始终要面对异国的不同文化背景。这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往往引起外界对孔子学院的猜疑。

因此,我们应该考虑到在输出中国文化的同时,我们是否也能够通过孔子学院有效地借鉴他者的文化精髓。显然,这个问题对于中国软实力的培育与发展至关重要。国际知名学者王庚武在《中国的第四次崛起》一文中指出,“对于大多数想保持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中国人而言,过去一百年的经历可谓艰辛。这个转变的过程既漫长又痛苦。传统价值观念的守护者与新价值观念和美好前景的拥护者之间的较量将无休无止。”他认为,“到目前为止,最紧迫的经验教训来自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文化而非传统价值观念。只有中国最终通过创造性地运用他们彻底接受的现代文化,以此来复兴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某些部分,否则中国崛起在文化层面上的影响将可能是无关紧要的,而且不能令人信服。”换言之,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崛起取决于中国文化是否能够与现代文化有效融合。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如何既能够通过孔子学院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又能借此吸收现代文化,这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在上世纪90年代初,著名的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曾首次向英文世界论述“文化中国”的概念。在该文中,杜维明论述“文化中国”的三个“象征世界”(symbolic universes)。其中,第一象征世界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第二象征世界是海外华人。第三象征世界则包括诸如研究中国文化的非华人学者、教师、商人、贸易家、企业家以及作家等。杜维明指出,中华文化在中心地区日渐衰微,随后边缘地区又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复兴,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如今中心地区(中国)牢牢确立自己的政治地位,但边缘地区却给它带来强大而又持久的经济和文化挑战,这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虽然在现实上,“那些生活在边缘地区的人们似乎无法在根本上影响中国的变革,而这个中心也不再具有能力、眼光、以及合法权威来塑造文化中国的议题。相反,边缘地区的变革所体现出的潜力是如此的强大以至于他们的知识分子似乎不可避免地在不久的将来塑造文化中国的话语”。易言之,“边缘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群之间富有成效的互动无疑将激活文化中国的动力”。

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以及领导层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高度重视,中心地区似乎正在有意强化其对“文化中国”话语权的塑造。在这个过程中,孔子学院成为了关键一环。然而孔子学院的遭遇告诉我们,中国意欲通过孔子学院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以及塑造“文化中国”的话语权依旧面临着诸多阻力。归根结底,一旦我们无法理清并解答上述关键问题,那孔子学院的指数级增长未必意味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将随之提升。

简析儒家文化和孔子学院的传播作用

简析儒家文化和孔子学院的传播作用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乎《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儒家经典不仅是思想统治工具,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在东亚世界也占有重要地位。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家,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还很明显的。有学者认为,儒家学说推动了欧洲近代启蒙运动,以伏尔泰、狄德罗、卢梭、洛克、休谟、魁奈、霍尔巴赫、莱布尼茨等人为代表的西方近代启蒙先驱吸取孔孟学说,打破欧洲封建世袭和神学统治,催生发展了自由观、平等观、民主观、人权观、博爱观、理性观、无神论观等现代观念,促进了人文、政治、经济、社会乃至科学等方面学说的发展。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经典不仅是思想统治工具,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在东亚世界也占有重要地位。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家,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还很明显的。 自从中国人开始追求现代化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自明清时代,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参考儒家传统提供的资源。尤其是华人和东亚人应该有这个机会。但是正如其它的文化传统,儒家传统属于全人类,所以儒家的思想文献应该尽量翻译成各种语言,提供给大家。从一开始儒家思想就体现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用今天的话语来讲,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就被理解为人类文明的核心。结果,至少在中国,儒家思想被视为文明或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给现代人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源。面对这些资源,现代人具有一个选择的自由,可以吸收资源里面的一些成分,也可抛弃一些成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依据《结构论》的系统综合理论,曾邦哲提出公元前约几百年几乎同期发展的希腊(自然)文化、犹太(律法、波斯时期)文化、印度(佛教、精神)文化、华夏(儒家、伦理)文化奠基了人类至今以来的核心文化模式。不管世人对其文化,精神内涵的做何解释,儒家思想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宝库。保存和解释儒家思想文献,增进人们对它的理解是我们作为对儒家感兴趣的学者的一个重要任务。不管你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如何,了解这个极其丰富多彩的传统一定会使得你的生活更加丰富。 再从几个方面概括介绍一下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是我国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赢利性公益机构,它建立的背景是中国经济快速地发展,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成为世界各国的迫切要求。它的建立必将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服务。从2004年创立到2009年底,我国已经在88个国家建立了282所孔子学院和274所孔子课堂,还有50多个国家的260所机构提出了开办申请。 孔子学院是国际汉语推广和中国文化传播的平台。汉办主任许琳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势和任务》(《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2期)中指出,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任务是介绍中国文化和历史,孔子学院应该向世界展示中国是一个推崇文化、追求和平发展的国家。孔子学院运作的这些年一直在贯彻这一任务,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这么短的时间建立五百多所而且运转良好,这是国家汉办和各高校对外汉语教学界努力的结果。当然,孔子学院还处于起步阶段,各方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由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积淀起来的、传承下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性、人伦性和传承性,它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材料,是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建立和建设的必不可少的资源,是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主体精神。 第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整体至上的精神对中华民族的长期稳定和团结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西方文化倡导的个人位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的侵袭和泛滥起到了批判和抑制作用,也激发了当代中国大学生不断高涨的爱国主义热忱。 第三,传承和追求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整体,崇尚和谐统一。归纳起来,和谐统一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的方而有二:其一,和谐统一思想强调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与和平,主张通过道德教化而非强制手段来解决问题,主张用和平手段而非暴力手段来解决争端。这种以一贯之的思想教化,造就了一个爱好和平的伟大民族,一个闻名于世的礼仪之邦,更铸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正确的价值取向。其二,主张家庭内部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倡导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的价值取向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团体意

识、宽容精神、家庭意识、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培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传承和发扬“仁者爱人”的人本主义精神。儒家提倡对人的爱护和尊重,一贯把“仁爱”作为协调人际关系的伦理道德。要求人们首先要有“爱亲”之心,从爱自己的亲人做起,然后由己推人,由近及远,达到“泛爱众”的道德境界。通过对“仁爱”的倡导和践行,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宽广情怀和尊老爱幼的良好社会风尚。“仁者爱人”的理念,是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表现,它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仟感,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最基本的道德义务感。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是与三生俱来的,而是通过高校的人文知识的科学教育、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家庭的良好传统教育、党和政府的坚强有力支持、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整个社会的良好风尚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勤奋工作的等多种途径和方式的全力作用的结果。 总之,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是短期、短效行为,而是一个历史的时代的重大课题,是一个民族自立自强的长远发展规划。这就要求我们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切实改进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模式、方法和载体,努力营造大学生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形成长效机制,在自由民主、活泼开放、和谐创新的环境中哺育一代又一代素质高、方向坚定的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孔子学院论文文档 (3)

对当前中国在全球热办孔子学院的反思 何小艺武汉 4030079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在世界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纷纷将目光聚焦于中华大地,对这个古老的国家及深厚的人文底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掀起了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为宗旨的孔子学院应势而生,并以雨后春笋般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生根发芽。孔子学院对传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地推动了和谐世界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但在取得突出成效的同时孔子学院也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和解决,势必对它的发展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孔子学院创办影响及评价 在信息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上,也同样反映在文化层面。各国越来越重视自身文化的传播,纷纷加强了与他国的文化交流,而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对这种交流的作用日益凸显,向国外推广本国语言已经成为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萨缪尔·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指出,地缘力量冲突的下一断层将是文化上的。然而,以哈佛大学前教授约瑟夫·奈的观点来看,文明碰撞产生出吸引力(也就是所谓“软实力”)或许是一件好事。20多年来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要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就必须依赖上面所说的“软实力”。文化作为绝不逊色于经济、政治、军事的一种力量,在世界格局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孔子学院的破土而出便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新兴产物。 一、孔子学院兴办的时代背景 近年来,中国儒家文化所散发出的深厚魅力引发了学习汉语的热潮,全球汉语教学形成了方兴未艾的可喜局面。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也正为汉语的国际推广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这一热潮中,中国政府不失时机地展开了海外汉语的推广。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在世界范围内传承汉语教学的载体,以圣人“孔子”为名、回归中华文化主流的孔子学院应运而生。无论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还是充满活力、蒸蒸日上的新中国都深深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目光,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说过,孔子学院和汉语热的兴起是“国富民强,国强语盛”的结果。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际社会不能不了解中国。从19世纪开始,西方文化逐渐成为世界的主导文化,“西学东渐”的潮流流淌了长达两个多世纪之久。在21世纪的今天,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的开设打破了西方文化一统天下的“坚冰”。这一新的文化态势的出现并不是一次突发性的偶然事件,而是中华文化的重新觉醒。 纵观目前在世界各地较有影响力的英国文化协会、法国语言学院、德国歌德学院,都是以语言教授为起点,进而通过语言,弘扬自己的文化。近期日本宣布,

孔子学院的中国文化传播对策分析

孔子学院的中国文化传播对策分析 【摘要】孔子学院作为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文化机构,为世界各国与中国更好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欢迎,其在中国文化战略、中国文化软实力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孔子学院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充分利用多方面的资源,向世界更好的展示中国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传播对策;国际环境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6-0278(2012)04-177-01 孔子学院是目前国家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工程项目,自2004年11月21日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后,世界上也相继有很多国家成立了孔子学院,目前孔子学院已有350多个教育机构在106个国家安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非同凡响的影响力。然而作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品牌工程,发挥关键作用的孔子学院能否实现融入日常教学的中国文化传播、是否能够全面的合理解释中国优秀文化、是否能够通过世界大环境的检验等诸多问题,都是孔子学院想要走得更远更稳固亟需认真考量并探索解决的。 一、何为中国文化,孔子学院传播着一种怎样的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也叫华夏文化、汉文化,其中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茶文化、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酒文化等,历史悠久、地域广泛,其对亚洲大部分国家如韩国、日本、印度等,以及东南

亚一些国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强盛,汉文化对世界其它国家的影响力也随之增大,中国文化在与世界各国交流中被广泛接受并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重视。孔子学院担负着重要使命,大力弘扬中国优秀文化,孔子学院必须学会上位的思考问题,把中国文化的传播提升到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高度。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儒家文化,还包括道家文化、佛教文化以及一些民间的习俗等。孔子学院的传播必须要突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当然,孔子学院不能单薄的讲解儒家思想,需要把这些思想运用到教材和一些国际时政上,利用儒家的“和”的思想来反思当前动荡的国际环境。 二、当前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过程会遇到的各种挑战对策分析 中国周边环境复杂多变,国际形势严峻,不稳定和不确定的因素依然存在,恐怖主义活动、环境污染、局部地区动用武力冲突、毒品走私影响着国际环境的和平与安全。毋庸置疑,当前的国际文化格局仍然是西方文化占主导地位,要使中国文化在大背景下发挥作用,必然会受到各个方面的挑战。 这种文化的不平衡性表现在日常的生活中。例如我们的餐饮文化,越来越多的西方快餐餐厅在中国城市建立,并且势头猛过中国的一些传统饮食餐馆。据调查,由于工作压力加大和生活节奏加快,近年中国日常餐饮也逐渐向快餐发展,可见我国餐饮文化多多少少受到了西方文化影响。在语言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汉语虽然作为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但是其国际传播度远远没有很多语言广泛,

浅议孔子学院带来的影响

浅议孔子学院带来的影响 摘要:随着全球化带来的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同时世界各国对汉语与中华文化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逐渐形成潮流。中国文化备受人瞩目,一股股汉语热扑面而来,在于对中国独特的悠久的文化的浓厚兴趣。中国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在和平发展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和平发展理念的推广,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则孔子学院孕育而生。它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搭起了桥梁,肩负着汉语培训和文化交流的任务。使中华文化近距离地走到了西方的眼前,零距离地接触让外国大众在自己的国度可以感受到原汁原味的中华文化,同时中国热也伴随着文化的传人在西方持续升温。从孔子学院繁荣发展的背后可以看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但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关键词:孔子学院文化软实力文化外交 一、孔子学院诞生的背景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其学说在世界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于中国人来说,孔子是中华文化的首要记忆;对世界来说,孔子是中华文化的标志符号。孔子的“仁爱”思想,主张以爱人之心来协调和谐社会;有教无类,平民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等对现实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正当性。这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时代要求,是新世纪中国文化融入世界的发展趋势。孔子学院的建立必然映射出中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底蕴。 世界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促进文化自身和世界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语言却扮演着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和文化载体和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的纽带。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广泛和深入,汉语的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在提升,汉语学习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民众的重视。因而在短短几年间,孔子学院花开全球。在世界五大洲78个国家,已经建立了249所孔子学院和56所孔子课堂。孔子学院的迅速发展,得益于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得益于世界迫切了解中国的需要。“孔子学院”是世界各国学习汉语和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的园地,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是加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

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内容摘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认在我们小组看来,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当今时代,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满足人民精神期待的重要保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一个国家如果只注重硬实力的发展,不注重软实力的发展,国家的发展难以持久。只有二者协调发展,国家才有可能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文化软实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秩序正在进行调整和重组,在这个过程中,不充分认识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将会在全球化中坐失良机。随着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洪流冲击受到排挤.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化都必须

建立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上.如果说文化是整个社会的灵魂,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现代化的活水.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挖掘精华,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创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 时间的洪流不断地向前,国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终将有一天需要我们青年大学生去继承、去发扬。但是,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过多少了解呢?对此,我们小组在校内进行了一次比较详尽的问卷调查。 一、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而在此次关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的同学其实根本不重视这一次的问卷调查,由此也可见现在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继承意识的淡薄。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也发现,许多同学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只有大体上的一种模糊的认识。这里列举的也只是一小部分: (一)被冷落的国粹—京剧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蕴藏着浓厚的文化思想。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我校大学生中流行音乐盛行,歌星、超女大受欢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文化也多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能不能在同学们的心中站稳脚跟,他们是否有心去感受和体会国粹的魅力?京剧的发展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与历史的积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的博大精深值得

海外孔子学院的运营模式的经济分析

海外孔子学院运营模式的经济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与日俱增,汉语开始走出国门,汉语热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受到众多外国友人的喜爱,因此“孔子学院”——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为宗旨的一种新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逐渐盛开在世界各地,海外孔子学院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扩大了国家对外教育交流的内涵,促进了中外教育、文化等事业的合作与发展。本研究旨在从经济方面对海外孔子学院的运营模式进行分析,通过对其运营模式的分析与比较,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意见,以期对孔子学院未来的发展给予启示。 关键词:孔子学院;运营模式;经济分析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经济不断持续迅猛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交流日益广泛,世界性的“汉语热”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升温。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大卫.格兰多就曾预测到2050年,中文、印度一乌尔度语以及阿拉伯语将会成为被广泛运用的语言[1]。孔子学院作为推广汉语文化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其目的是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理解。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作为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的品牌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标志,该名称体现了中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底蕴,也体现了新世纪中国语言文化将逐步融入世界的发展趋势,符合中国和平发展的现实路线,更暗合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仁德”概念。孔子学院的成长为我国软实力的增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基础,孔子学院作为中国的一块牌子已经迈向了世界,成为中国走出去的符号,中国软实力的最亮品牌。 面对世界范围内汉语学习的巨大要求和国际语言推广的激烈竞争,2004年,我国开始在海外设立了孔子学院,并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为宗旨,2004年6月,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孔子学院举行签字仪式,这是第一所签订合作协议的孔子学院。2004年11月,韩国首尔孔子学院挂牌成立,这是全世界首家正式挂牌成立的孔子学院。到2007年10月,全球已开办孔子学院200所,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孔子学院的兴起代表着中国汉语已走进世界各地,开始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但是,迄今为止,孔子学院的发展尚还不到10年,孔子学院合作办

中国文化论文

外国语学院(理工)英语教育L101班 10L1301415 裴颖 孔子学院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作为国际汉语推广和中国文化传播的平台,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任务是介绍中国文化和历史,向世界展示中国是一个推崇文化、追求和平发展的国家。在目前的起步阶段,应先完善孔子学院的中国文化教育和传播模式,增强中国文化传播的深度,这就要求在课程体系、教材、多样化教学手段和传播内容等方面不断探索改进,把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色挖掘出来、传播出去。 孔子学院,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大学,而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一般都是下设在国外的大学和研究院之类的教育机构里。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从2004年创立到2009年底,我国已经在88个国家建立了282所孔子学院和274所孔子课堂,还有50多个国家的260所机构提出了开办申请。 在世界文化逐渐趋同的大环境背景下,保持本国文化的独立性也显得尤为重要。西方文化不断地渗透,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孔子学院的兴起象征着中国传播中国文化的战略以及提升软实力的决心。孔子学院是国际汉语推广和中国文化传

播的平台。汉办主任许琳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势和任务》\(《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2期\)中指出,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任务是介绍中国文化和历史,孔子学院应该向世界展示中国是一个推崇文化、追求和平发展的国家。孔子学院运作的这些年一直在贯彻这一任务,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这么短的时间建立五百多所而且运转良好,这是国家汉办和各高校对外汉语教学界努力的结果。当然,孔子学院还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建设和教学模式有待于今后不断完善。 孔子学院为传播中国文化提供了载体,促进我国文化外交。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是民族形成的基本要素。“孔子学院”以汉语教学为渠道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各国人民更直接地接触中国文化,更有效地了解中国文化。经过几年的建设,孔子学院已基本形成了以和而不同为前提,多元共处的和谐世界为目标,以汉语和中国文化教育为内容,联络汉学家,开展广泛文化交流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的基本模式。我们要在课程体系、教材、多样化教学手段和传播内容等方面不断推进这一模式的发展。 在课程体系和教材方面,孔子学院有初级、中级、高级汉语语言课,有商务汉语、少儿汉语等,有中国文化课,还举办中国文化讲座200多场次。近几年编译了45个语种的汉语教材,如多语种的《中国文化常识》、《中国历史常识》、《中国地理常识》、《快乐汉语》等。各国孔子学院主动编写的适合当地需要的教材有500多种。总的看来,汉语中初级课程较为完整,中国文化课则薄弱得多。一门笼统的“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着。中国传统文化将成为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文化背景。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种种社会系统的变迁——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都构成了传统中国与当代中国的不同图景,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我们的社会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正确引导大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有价值的部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都能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利于消解市场经济某些经济原则带来的负面效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我国传统文化中思想哲学的基础儒家提出做人的理想应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甚至主张“清静无为”的道家,也有人格修养的原则,即“内圣外王”。这尤其是儒家历代的志士仁人的道德理想。如汉初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兴盛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实现民族复兴的

关键时期,应增强我们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价值,报效国家。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胸怀浩然之气,昂扬奋发,平治天下正,是对自己修养的重视,使得自强不息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特色。正是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屡经患难而不倒。我们国家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在国内需要进一步探索改革的思路,在国外需要我们去争取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我们面临的困难很大,大学生作为将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应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于艰难困苦中奋发图强,逾挫逾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唯有如此方能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 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种处贫贱而乐在其中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享受,而此时的人格世界是一种安然、充实又自得的世界。当一个人处于贫穷凄寒的境地又能锲而不舍地追求人生价值时,安贫乐道起着精神支柱的作用。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陶渊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是”;刘禹锡的《陋室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们的这种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能鼓励我们在挫折中保持信心,乐观旷达,藐视苦难,充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我们能从挫折中走向成功。 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的学习态度——《论语》中孔子有关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述涵盖多个方面。如在修身做人方面孔子教育他的弟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者。”意思是看见道德高尚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讲道德的

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分析

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分析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生活实践活动中的历史积淀,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地积极指导意义、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一、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修养,规范思想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倡导的以道德实践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对自己对社会都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倡导应建立的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协调有序的人际关系,特别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实践要义,时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虽然看重生命,却绝不苟且偷生。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观点,提出了“舍生

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儒家精神认为,当个体的生存与道德原则发生矛盾时,个体应舍弃生命来服从道德原则。这种为了仁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死亡观,是宏大刚强的气概,是不可侵犯的凛然正气。而这种价值观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每个人。

在中国的很多古诗中就蕴含了许多做人的准则和思想道德,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说过“国家兴亡之学,名族盛衰之学”。《周易乾卦》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需要具有刚毅自强的品格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够在以后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中华民族才有可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普及工作,而且可以发挥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中起到建设性作用。 二、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大学生具有重大意义。爱国主义思想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后一时代的人们总是把前一时代的优秀思想精华继承下来,而且有新的补充,发扬光大。在新的时代,爱国主义的传承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经过世世代代的沉积、凝集、升华、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总是围绕着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这个中心。

孔子学院学习心得

孔子学院学习心得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以去赣榆孔子学院感受一番,因为我接到的临时变更通知,所以对一切显得很茫然。以前只是在媒体上听过孔子学院,没有实际了解过。在去的路上,从别的学员那里了解了一点皮毛,“要吃素”、“要没收手机”、“封闭式管理”,这就是我当时对孔子学院的全部认识。我当时心想,难道孔子学院是信奉佛教不成。 经过半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赣榆孔子学院,刚下车我们一个人都没有看见,后来出现一名保安让我们往后面走,走到距离学生公寓还有几十米的时候,看见一群穿着当时叫不上名字的制服的老者分列两排,当我们到达之时,整齐的深鞠躬向我们问好,我当时感觉自己很无知,竟然不知道如何回礼,只是简单的冲他们点头微笑。 到达学员宿舍,我们得到了跟那群老者一样的制服,后来知道那是唐装,但是还不明白为什么要穿唐装,到达的当天下午就开始了这次修行之旅。这期的所有学员被分成了孝悌忠信仁爱和平礼义廉耻恕这样的十三个组,我们被分在孝组。学院的第一堂课就是宣读孔子学院院规,以后不管是吃饭,上课,休息都要按照院规行事。 现在回想一下发生在孔子学院的一切,发现一切皆有深意。首先是我们到达之时,那群老者给我们深鞠躬敬礼,当时我们为什么没有人觉得是作秀呢。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礼节的本质是敬,缺少敬就是仪,就是作秀,就是虚伪。当时那群老者行礼时都很虔诚的表达了敬意,所以我们觉得很震撼。其次是让学员穿唐装,而且让我们要把所有的纽扣都扣好,因为有的学员觉得不适应最上面那颗纽扣就没有扣好。唐装很宽松,有表心胸宽广之意,也表不要束缚自己之意。弟子规教育我们: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最后为啥学院第一堂课就是宣读院规呢,因为礼仪的最低标准就是入乡随俗,要守规矩,不要让人讨厌,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 “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我们这次修行的主题。孔子关于孝有三句话:养、敬、谏诤。养即供养吃穿,敬即尊敬父母的人格,谏诤即父母的言行有不妥之处要提出建议,不要愚忠愚孝。孟子对其观点进行了补充:

孔子学院与中国文化软实力

孔子学院与中国文化软实力 许少民 本文发表于香港《瞭望中国》杂志2012年6月中旬版 有这么一则不怎么严肃却意味深长的幽默。话说,二千多岁的孔子收到美国“世界汉学国际研讨会”的请柬,美方邀请他在开幕典礼后作专题演讲。孔子逸兴遄飞,于是准备先去印一盒名片。文具店老板见圣人来了,异常恭敬,问清楚名片要中英文对照之后就对孔子说,“英文的一面,不知该怎么称呼?”“不是有现成的Confucius吗?”孔子反问。老板笑盈盈地回应说,“那是外国人对您老的称呼,把‘孔夫子’拉丁化的说法,你老不好意思自称‘孔夫子’吧?”“那倒是的”,孔子想到自己平常鼓吹谦虚之道,不禁沉吟起来。 于是孔子问,“那该怎么印呢?”老板思索一会,突然大叫,“有了!”孔子不禁错愕,“怎么样?”老板笑道,“您老不是字仲尼吗?”“是啊”,孔子满脸期待,不知道自己会有什么样的英文名字。老板兴高采烈地大声说道,“而且还会周游列国,那就印Johnny Walker 好了!” 在“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的背景下,这则幽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中国政府意欲扩展文化软实力的雄心壮志——孔子学院(Confucius Institute)在短短几年间就在全球各地“安家立户”便是明证。“孔子”无可争议地成为了“名誉院长”。根据国家汉语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汉办)的相关资料,孔子学院是以开展汉语教学为主要活动内容的中国语言文化推广机构。从2004年11月在韩国首尔建立第一所孔子学院开始,截至2011年8月底,各国已建立353所孔子学院和473个孔子课堂,共计826所,分布在104个国家(地区)。这些孔子学院和课堂主要分布在欧美和亚洲地区。无疑,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孔子学院的举措引起了海外观察家的普遍关注。美国传统基金会外交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赫尔·戴尔(Helle C.Dale)认为,“冷战胜利之后,美国忘乎所以,在公共外交中,美国睡意正酣。如今,美国正在努力回到公共外交的角逐中。相较之下,大洋彼岸的中国早已发动‘文化闪电战’。”瑞典国际安全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郭晓临指出,通过对孔子的重新包装,“孔子学院”已经成为中国形象管理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并服务于中国的公共外交。在著名的中国通戴维·兰普顿(David Lampton)看来,“虽然孔子学院的影响难以评估,但借助于语言与文化,它们已经成为中国竭力推动其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一部分。”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弗兰茨(Howard W French)认为,“中国政府深思熟虑选择‘孔子’这个标签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这个国家的软实力雄心。”与此同时,他也指出“语言成为中国又一个热门出口产品”。简言之,孔子学院已经成为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最亮品牌”。 然而,中国政府希望通过孔子学院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培育良好国家形象的计划并非一帆风顺。纵观孔子学院的发展历程,我们都可以听到许多批判、质疑甚至非难孔子学院的声音。诸如有人批评“孔子学院主要是中国政府对外宣传的工具而已”;有人警告中国准备利用软实力“征服”西方;有人指责中国利用孔子学院推行“文化入侵”或“宗教入侵”;有人更是将孔子学院看成“洗脑机构”或“海外间谍机构”。 这些刺耳的评论隔三差五地出现在欧美媒体或机构报告之中。汉办主任许琳曾透露,“孔子学院在欧美等地曾多次被‘围剿’”。尽管如此,这些批评责难的舆论并没有影响孔子学院

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继承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继承现状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4年11月20日-12月4日 调查人:成媛大二英语一班 前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几千年的文明结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地积极指导意义、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并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生认知的关系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的这次调查是有必要性和其针对性的。 这次调查的目的是初步了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与继承的现状“,一共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网上问卷调查(仅以长安大学的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问卷的主要调查了大学生对为什么要继承和了解传统文化的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核以及其对大学生的借鉴作用。学校平时会从哪些方面传播和发扬传统文化以及自己对身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参与?另外具体还有团委组织的团日活动的主题有没有

关于发扬传统文化的,当地政府举办的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还有人们对传统文化淡漠的原因… 调查报告: ①研究思路与方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 我们先通过软件问卷星制作了我们组的调查问卷表,分为电子版和纸质版两种,电子版通过网络,qq,人人网以及贴吧向长安大学的学生广泛传发,向同学们解释说明目的,大部分同学表示理解并给予了支持。纸质版打印出来以后由组员分三天在食堂门口发放调查问卷表,填写完毕后统一录入电脑。所以我们资料收集是多渠道的,调查对象的选择也是随机的。调查大体上做到了定性,定量和质量控制。 ②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了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与继承的现状,难点是样本的选取可能有局限性,但是我们尽量让更广泛的同学参与问卷的填写。 ③描述: 1.调查人群的人口社会学特征:样本全为当代大学生,符合目的,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 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 积极参与。 2.历史对比:从以前的大学生同现在的对比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开阔,头脑比较灵活。从小接触的人,事都比以 往的大学生多。最主要的是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并在今后很多年里引导整个中国的文化走向。

从孔子学院看中国传统文化

近几年来,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学者,都呼吁、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要忘本。于是这些学者就进而以不同方式进行了不同影响的宣传,激起了中国人民对重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情。 。国学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尤以儒家经典文化为主要载体的一种文化。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指精华文化,经典文化。“国学热”现象由此产生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热即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我们孔子学院的影响最为广泛。 孔子学院对促进传承、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孔子学院对内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有利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中国的汉语文化推广机构以孔子命名,实际上就是向世界宣布“孔子”是中国语言文化推广与传播的代言人,是国家和民族的品牌,这表明“孔子”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首肯。中国政府在海外建立多家孔子学院,对国内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兴起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004 年以来,随着孔子学院雨后春笋般遍及世界各地,一股传统文化的热潮也随之在中国大地涌动。从易中天登上《百家讲坛》评讲《三国》吸引数亿观众到于丹《论语心得》引发民众“孔子热”,从古装影视剧热播到历史题材图书流行畅销,从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开设“国学班”,从各地恢复祭孔到中华标志城的酝酿,从私塾重现到儿童读经……这一切都表明曾经, 渐行渐远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在回归。人们开始把目光重新转向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其次,孔子学院对外构建了为世界多角度了解中国文化的平台,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在国外设立专门机构推广本国语言文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通行做法。通过民间的文化交流可以让世界人民对于中国有更深刻的理解,了解我们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孔子学院不仅仅是推广汉语教学的机构,它也是研究孔子学说和儒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机构;它不仅是一所语言教学机构,而且也是一座加深中国与外国相互理解和沟通的文化驿站与桥梁。海外孔子学院在进行汉语教学同时,也让学生体验中国文化,例如:包饺子、用筷子、练习武术,了解中国文化常识、风俗习惯及政治经济环境与制度等等。 如何看待“国学热”这一文化现象,我认为应该着重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产生的影响。“国学热”这一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文化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原因有多种,近几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并日臻完善,经济高速发展,所创造出的社会财富也日益增多,由此形成一些衍生物——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基本道德、准则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遭受到了巨大挑战。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在此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下该何去何从,由此引发了对“国学”争论。 “国学热”现象的出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思想和人文主义在当今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盛行提供了前提条件。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更好地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思想。“国学热”的兴起,主要围绕着儒家的伦理道德与教育问题,针对当今社会上伦理道理的逐渐缺失,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修养问题,我认为“国学热”的兴起在此方面有着积极意义。之所以说“国学热”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逐步提升,

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分析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地积极指导意义、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关键字:大学生传统文化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关系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种种社会系统的变迁——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都构成了传统中国与当代中国的不同图景,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我们的社会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并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生认知的关系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国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调查,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都肯定传统文化在社会的影响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如果是外国人那就另当别论了。。),第三,万物的发展都有相通之处,数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一)传统文化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大学生若能够正己正人、成己成物,会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前途之路更加平坦。 (二)传统文化推崇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在现实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待人接物的正确良好习惯。 传统哲学重视调解人际关系,推崇以诚待人,孜孜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营造安定的局面有积极作用。所谓“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都是推崇“忠恕之道”,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由自己想到别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强加于别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