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德育的概念

德育的概念

德育的概念
德育的概念

1、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

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

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2、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大学》——我国最早的德育专著

《论道德教育》涂尔干——标志着教育学的诞生

《品格概念与品德教育》凯兴斯泰纳——最早研究品格的专著

《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教育形成

3、德育的功能(简):1、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政治、经济、文化)

(1)、德育的政治功能

a、德育培养具有一定政治意识的人,维护与巩固政治

b、德育通过学校这一阵地,传播思想制造舆论

c、德育直接培养政治人才

(2)、德育的经济功能(生产——流通——消费)

a、生产领域:提高劳动者素质

b、流通领域:诚信体系

c、消费领域:树立健康积极的消费观

(3)、德育的文化功能

a、保存传递文化;

b、选择文化;

c、融合创新文化;

d、引领文化

2、德育的个性化功能

(1)、德育的个体发展性功能:为个体发展提供动力和方向,对个

体的品的结构(政治、道德、思想品质)的发展起作用

(2)、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满足人超越的需要,满足精神追求

的需要,使人从中获得精神的快乐、愉悦

4、德育的地位的认识(结合实际谈)

德育首位论、五育并列论、完全寓它论、以智代德伦、德育唯一论

5、德育目的的概念:德育目的就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

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格规格。

6、德育目的的功能:导向、激励、评价,是整个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7、确定德育目的的依据(简)

(1)、客观依据

a、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

b、不同时期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c、各级各类学校不同阶段的特点

(2)、理论依据

a、德育目的的直接来源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该理论既确定了人的全

面发展观又展现了人的未来发展方向)

b、各种流派围绕的根本问题就是教育目的、教育取向的不同

个体本位论:主要考虑人的发展、人的需要来确定德育目的(代表人物:杜威、

卢梭)

社会本位论:在遭人与造公民之间选择造公民(代表人物:涂尔干)

科学主义:社会瞬息万变,教育要顺应社会的需要,强调教育的功利性、适应性

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要按人性化的需要来设计

8、我国小学德育目标(1993年《小学德育大纲》)

(1)、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国家、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和良好品德(2)、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

(3)、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4)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5)、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两大层面:人才素质、社会功能

9、德育的基本内容(结合实际),应加强哪些方面的德育教育

基本内容:(1)、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3)、基础文明教育

(4)、劳动教育

(5)、法纪教育

(6)、心理教育(性教育)

(7)、新时期路线方针政策教育

需加强的方面:(1)、信息道德教育:网络信息建设和道德教育

(2)、生态道德教育:生态危机根本上是人性问题;为动物谋福利

(3)、科学道德与科学精神教育

(4)、经济道德教育:公平、良性竞争;诚信教育

(5)、现代人的心理素质教育:公正、关爱、宽恕

10、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德育活动的客观顺序或工作流程,是受教育者与德育工

作者共同参与的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过程。

11、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

(1)、德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个体或团体,是推动德育活动顺利进行和开展的主导。

(2)、受教育者:接受影响的个体或团体,是推动德育活动顺利进行和开展的主体。

(3)、德育内容和方法:德育者用以影响、作用于受教育者的中介,是德育活动的依据1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1)、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

(2)、德育目标要求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主要矛盾

(3)、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4)、教育者提出的的与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状况之间的矛盾

13、德育过程概述

(1)、德育过程与社会家庭的影响过程

德育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本质上是学校教育过程

社会家庭是盲目的、偶然的

(2)、德育过程与智育过程等五育侧重点不同

德育遵循品德发展规律;智育遵循认知水平;美育遵循审美发展;体育遵循运动

规律

(3)、德育与品德发展形成发展过程

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是心理过程,德育是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依据品德形成发展

规律才能有效。

14、德育过程的规律(论)/特点

(1)、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具有统一性与多端性

a、从品德的内部结构看,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动是品德的基

本要素。

b、这四个要素是一个整体,相互联系:认识是前提,行动是关键,情意起调节作

用。

(2)、德育过程是在活动与交往中统一各种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与实践性。

a、活动与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b、青少年活动、交往是多种多样的

c、教育性活动在交往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3)、德育过程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相统一的过程,具有自主性。

a、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状况的矛盾

b、德育过程是自我教育和教育相统一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长期、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

15、德育原则

(1)、知行统一原则

德育是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要将提高道德理论知识与道德实践行为

相统一,在实践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a、学校不能搞形式主义

b、在知识与实践中促使学生掌握德

育;

c、进行适当,恰到好处的奖惩

(2)、正面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统一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在正面疏导,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同时又要

有纪律约束,引导学生遵守学生守则,学校规章制度等,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

要求:a、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b、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c、以表扬激励为主,批评处分为辅

d、选择适当时机,已达到教育目的

(3)、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统一原则

要求:a、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尤其多关心差生;

b、给学生制造更多的机会,满足学生合理的自尊需要;

c、严格要求学生的行为习惯,对学生提出合理化的要求

(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统一原则

教师要教育集体,培养集体,并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去教育个体。同时要注意个别

教育,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与发展,把教育集体和教育个人辩证统一起

来。

要求:a、引导学生关心他人,热爱集体,重视学生集体观的培养;

b、通过集体教育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

c、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针对学生的个别情况进行个别指导,促使其个

性在集体中得到充分发展,并初步培养他们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5)、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的把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

一致,前后连续地进行。

(6)、从学生实际出发

从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

16、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1)、直接道德教育如:1872年日本的修身课;1902年中国的修身课

(2)、间接道德教学学科教学(知识本身具有教育性、传授知识的过程具有教育性、

教师自身榜样作用);班主任工作;团队组织及其活动;课外校

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家庭网络

17、德育的方法、含义、形式、如何运用

(1)、说服教育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是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形式:报告、演讲、讨论谈话、读书指导、参观参加社会调查。

运用:内容组织合理恰当;注意学生的发动;注意逻辑性

(2)、榜样示范法

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形式:典范、典型、示范、艺术形象

运用:将权威性、时代性、相近性三者结合

(3)、情感陶冶法

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形式:情景陶冶、人格陶冶、艺术陶冶

运用:情景设计具有感染力;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学生与教学情境互动

(4)、实际锻炼法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方法。

形式:练习、委托任务(角色承担)、规章制度、活动组织

运用:给予实践主体一定的自由;注意实践频率和难易程度的控制

(5)、品德评价法

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性或否定性评价来引导学生品德发展的方法。

形式:操行评定、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

运用:奖励与惩罚相结合;频率和程度适当;注意场合

(6)、自我修养法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我认识、自我调控、自我评价来使自身品质不断完善的

方法。

形式:慎独、内省、写日记

运用:学生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主题道德的自我构建

18、德育方法的概念:德育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

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

19、德育模式

(1)、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提出“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

道德教育三个基本原则:a、必须首先了解学生道德发展的水平阶段

b、必须在儿童中引起真正的道德冲突和意见不一

c、要向儿童揭示出高于他已有发展程序一个阶段的道德

思维方法

(2)、关怀体谅模式

※代表人物:尼尔·诺丁斯

※道德教育应以“体谅”为核心来组织,应当帮助学生摆脱恐惧和怀疑,以培养学

生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为核心目标

20、德育课程的种类及特点

(1)、学科课程

系统性、知识性、计划性

(2)、经验/活动课程

灵活性、实践性、间接性

(3)、隐性课程

无意识性、广泛性、间接性、情感性

21、德育内容的概念: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所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

(由于历史文化条件的不同,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

德育内容是各不相同的)

22、德育课程的概念:德育课程是道德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形式方面,是学校道德教育

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

23、德育的价值取向

(1)、德目主义:是德育的一种价值取向,即直接教学,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直接传授教育价值。

(2)、全面主义:是德育的一种价值取向,即间接教学,不开设独立的德育课程,主要通过以社会实践为主的所有课程和一切活动来进行道德取向。

中小学德育新理念

中小学德育新理念 中小学德育新理念 纵观古今中外发展史,德育的每一次深化改革,都首先要更新德育观念。 一、生活的德育 这里的生活概念是意义上的“生活世界”。自从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这一概念之后,狄尔泰、海德格尔、赫勒、哈贝马斯等人又从多个角度阐发了传统对生活世界的遗忘和当代人回归生活世界的迫切性。生活的德育观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而不再是一个抽象的、以僵死凝固的知性逻辑为基础的、纯粹科学的客观世界。生活世界是基础性的、本源的,同时也

是真实的,具有无限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任何试图脱离生活世界的德育的努力,都将在抽掉人性之丰富性的同时,也抽掉了德育自身的生命力。因此,德育要从纯粹的理性世界和理想世界中走出来,回归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构建生活的德育。 二、生态的德育 所谓生态德育,是一种生态教育活动,一种新德育观,主张不仅要构建生态道德“规范”,更要转变以往的世界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启发、引导学生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从小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养成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思想意识、觉悟及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正确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控制人对盲目破坏行为。生态德育的这样一种追求已经成为21世纪道德发展的新境界。 三、关怀的德育

关怀伦理学是当代西方伦理学中的重要理论,它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责任、情感、关系以及相互关怀的一种伦理理论。大量实证研究资料证明,德育实效性的前提条件之一,是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教师要把关怀作为德育的内在要求,去关注学生的生命,关注他们的情感世界。 四、智慧的德育 完整的德育应该是智德统一的,而不能分离,智德分离的德育,责权利就无法统一。智德分离的德育,是一种被动的、盲从的德育,是一种弱者的德育。这种德育导致行善的人,不能保护自己,不敢创造,也不能承担责任。智慧的德育是追求智德统一的德育,它有丰富而独特的学校文化,是尊重和张扬师生个性人格的德育。这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德育,是生机勃勃的德育,是使学生成为生活主人的德育。它既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清醒的理性能力,对公正、正义的判断能力,也注重对内心情感体

试论学校德育的必要性

试论学校德育的必要性 德育的概念与意义 (1)德育的概念 德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等,以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 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个体的品德心理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道德素质,使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丰富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热切的道德观念和较高的道德实践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的教育过程。它是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律教育相对而言的。 其中所谓思想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政治教育即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逐步形成爱憎分明的态度和立场。 道德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和道德义务,以形成高尚的品德。 法律教育即传递法律知识,提高遵纪守法的能力,使学生执法、守法,并能正确地运用法律。 (2)德育的意义 第一,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相辅相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道德支持和道德保障。德育是社会道德建设的 主渠道和主阵地,德育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社会的道德状况。 第二,德育工作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 对于青少年来说,道德需要与理智需要、审美需要一样,是他们的人生基本需要。道德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及满足的方式和类型,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成年后的道德素质和道德素养,决定了他们的社会性发展程度和社会性接纳程度,决定了他们发展空间的大小和发展方向的正确与否。良好的德育工作能够满足、引导和提升他们的道德需要,为他们的道德发展以及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拥有一个充实的、有意义的、有尊严 的和幸福的人生。 第三,德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与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德育与其它各育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并为其他各育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方向,它们共同服务于教育目的,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丰富个性的形成。

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

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 一、我国小学德育目标 小学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在儿童品德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亦即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小学德育目标是实施小学德育的出发点,也是检验小学德育是否达标的质量标准。它不仅决定了小学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小学德育的整个过程。 二、小学德育的内容 (一)什么是小学德育内容 小学德育内容是教育者依据小学德育目标所选择的、用以形成儿童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原理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二)小学德育内容的特征 1、阶级性和历史性 2、共同性和继承性 3、稳定性和可变性 (三)确定依据 我国小学德育内容是根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小学德育目标与任务确定的。 (四)小学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们在祖国土地上长期生活、劳动和奋斗中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爱国主义教育是指通过学校德育培养起青少年的这种态度,并逐步演化为自身的一种深厚的情感。我国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了解: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各个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也有共性:

建设祖国,发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抗击侵略,保卫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 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①帮助儿童从小培养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②帮助儿童初步了解民族和国家两者的内涵以及民族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逐步树立起民族和国家意识。③帮助儿童初步了解我国各民族和社会发展现状,引导儿童自觉地将自己乃至本民族的利益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逐步树立为民族与国家强盛而努力奋斗的精神。④教育儿童在热爱本民族与国家的基础上,正确地理解其他民族与其他国家的利益,逐步树立起尊重、友爱、合作的精神。⑤重视各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 2、理想教育 理想问题是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社会理想、事业理想、人格理想、生活理想等等。是否具有健康、正确的理想是儿童能否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关键。 小学理想教育的内容: ①教育者应充分理解、尊重并正确对待儿童理想的现实性与丰富性。②帮助儿童认识到理想对于人深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对其进行正确引导,逐步提高他们分辨正确理想和错误打算的能力;帮助他们自觉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逐步树立起为民族和国家利益而奋斗的远大理想。③教育者应结合传统与现实,培养儿童学习革命光荣传统,并将其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下去。 3、集体主义教育 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是道德的基本问题。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成员之间

学校德育工作理念

学校德育工作理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主体性投入要素,在价值创造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它的兴起,正改变着社会形态、社会理念等方方面面,体现在谁拥有更高素质的人才,就意味着谁掌握了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意味着谁就能在21世纪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这对学校教育及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现状 近几年来,学校德育工作总体成绩是可喜的,学生的思想道德正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 (1)德育体制简单化。一是以管代导。导致很多学生在校服从管理,遵守制度,出了校门便“解脱”了,可以为所欲为了;二是主客体颠倒。简单地把学生作为教育对象进行说教,使学生对其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接受或接受不多;三是目前的德育工作还基本上以学校包办为主,家庭和社会没有和学校形成有机的德育工作体系,尤其是社会环境没有充分净化,所以往往造成“在校教育三年,出校变坏三天”的现象屡屡发生。(2)德育内容过于传统和陈旧。德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等方面,是德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一是在确定德育内容上缺乏针对性,不能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而提出适度的要求,缺乏可接受性,尤其是缺少一些高品位且又使人信服的权威读本;二是不能把握德育内容的基础性,不注重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不注重引导学生增强守法和用法意识,自学遵守社会伦理规范;三是不能坚持德育内容的一贯性,学校德育工作常常随着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3)德育方法和途径单一和生硬。德育实施者只局限于用一种单一的道德规范体系和价值观去要求受教育者,把对某些现成的道德规范的掌握等同于德育的全部。以“注入式”为主的教育方法和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只能是迫使学生做什么,不做什么,从而使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受到挫伤甚至消失。(二)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型人才不仅要继承传统德育内容,还要结合时代特征拓宽德育空间,深化德育内容 在现有条件下,笔者认为,学校德育可以突出以下主要内容: (1)开展系列教育,推进终身全面素质教育。针对目前中学基本实行封闭管理的实际,可以进行“生活自理,行为自律,学习自治,人格自尊,精神自强”的“五自”教育,确保教学生活学习秩序正常进行;在我校

德育理念和体系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以生为本立德扬长走特色德育之路 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树人,以质立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在总结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从学生主体出发,从学校实际出发,确立学校皆德育,社会皆德育大德育观念, 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以课堂德育渗透为主渠道,以"爱国,爱校,爱家"教育为重点,以完善制度和规范管理为抓手,形成了自主管理,回归生活,以生为本的德育特色。 一 ,创新德育工作机制.促进教育和谐发展我校一直坚持以生为本,以和谐为本。近年来,学校全力打造"人文教育" 的品牌。德育管理各项目标的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的健全,都从有利于学生, 教师,学校,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建立了由校领导,教导处 ,共青团,学生会4个部门组成的德育领导机构和四线德育网络相结合的管理体系。 二,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开展师德教育活动用理论导航,用准则规范,用评价监督是我校师德建设的特

色。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我校以"铸师魂,育师德,树师表,正师风,练师能"的"五师"为重点,在全体教职工中推行师德师风"三四五六"工程。用榜样引领,用爱心助长,用调查测评是我校师德建设的有效做法。学校努力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骨干榜样示范的力量带动全体,以集体教育个别谈心的方式鞭策后进;学校通过各种讲座,讨论和培训,强化学习,更新观念,树高尚师德,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学校举行的"我读书,我快乐"师德读书活动,开展的评选"家长满意教师"和"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活动,开展表彰先进,志愿者服务,扶贫助学,诗朗诵比赛,师德论坛等系列活动,扎实有效地推进了我校师德建设的开展.学校还着眼于加强师德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设置校长接待日,投诉电话,接受家长及社会的广泛监督。 三,坚持以学生为本。创设学生自主管理有效机制学校少先队确立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主管理的理念,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实施学生自我管理,实现了"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管是为了不管"的管理目标。学校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方法是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巧用榜样, 强化正面意识;教会方法,树立信心;家校结合,共同努力; 及时评价,体验成功。学校建立学生会干部轮换制,升旗班轮流制 ,广播站轮班制,唤醒了学生的主人翁意

学校德育工作特色

学校德育工作特色 一、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和策略: (一)指导思想: 学校确立了“学生为本”、“发展为先”、“体验为主”的德育理念,将学校的办学宗旨内化到学生的道德实践中去,明确“育人”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并融会贯通于学校的各项课程中去。 明确“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遵循教育和学生成长的规律,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以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教育为基点,突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树理想信念之魂,立民族精神之根,用科学的生命观为学生的幸福和未来奠基。 (二)培养目标 1、注重全面发展 把学生培养成为“讲责任、明事理、懂规范、善思考、勤学习、重实践、会合作、有毅力、能创新”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2、注重和谐发展 培养学生具有“心胸宽广、乐观豁达、进取向上”的品质;有“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责任心和诚实守信的作风,逐步使学生的“认知性实践、社会性实践、伦理性实践”获得和谐发展。 3、注重美德养成 培养学生“对己讲仪表、对人讲礼貌;回家讲孝道、社会讲公德”的美德,努力成为现代文明情操与道德行为基本一致的社会人。 (三)德育实施形态 几年来,学校逐步形成了“主体、生活、体验、和谐”的德育实施形态。 “主体”——指代的是主动发展、自主发展的学生; “生活”——强调的是与德育内容相贴近的学生生活经历; “体验”——重视的是师生在动态的感性实践中,对生命历程的人生感悟; “和谐”——追求的是主体与客体、外显与内隐、经历与发展的德育意义上的有机统一。二、学校德育工作具体做法: (一)在德育工作的管理上,我们追求“用创新的制度,完善措施的运作过程” 1、建立班主任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1)三个结合 理论学习与专题研讨相结合; 技能培养和与自主体验相结合; 常规工作与特色工作相结合。 (2)三个意识 目标化意识、自主化意识、特色化意识”。 (3)三个到位 综合治理责任到位、师生互动和谐到位、常规管理措施到位。 (4)三个环节 计划管理抓常抓新、形成特色; 过程管理抓活抓细、注重养成; 效果管理抓点抓面、发展个性。

德育及其意义

一、“德育”概念界定 一般说来,德育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德育仅指道德品质教育;广义的德育则泛指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柜。广义的德育相对于体育、智育而言,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正组织教育的代名词。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习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待的品德的活动。 二、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德育过程的结构式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它有一定数量的要素(或成分、组成部分);各要素之间有质的区别;他们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各不相同,彼此以一定方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有组织的系统。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者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 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当他作为德

育对象时,他是德育的客体,当他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他成为德育主体。 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学校德育基本内容是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和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确定的,它具有一定范围和层次。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凭借一定的手段进行。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将德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来学习、修养、内化德育内容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品德。 德育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实践的活动而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并在这种矛盾运动中推动教育者的品德发生预期变化。由于这一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才不断将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未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从而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这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个体化过程和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方面社会化或再社会化过程,是社会思想品德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过程。 三、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小学教育]第三章 德育目标和内容

[小学教育]第三章德育目标和内容第三章德育目标和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当前的德育目标的基本特征,形成关注学生发展特点实施德育的基本观点; 2、明确我国当前德育的各项内容,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思考; 3、掌握德育课程的类型,学会分析和建设隐性课程,并初步形成德育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 程并重的观点。 教学重点: 掌握德育课程的类型,学会分析和建设隐性课程,并初步形成德育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重的观点。 教学难点: 明确我国当前德育的各项内容,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思考; 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一节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的内涵 (一)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即一定社会对其公民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二)德育目标的作用: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归宿、评价标准 (三)德育目标的类型:(参考:《德育学原理》胡厚福著,1997年3月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对德育目标进行类别的划分,是为了更全面细致地认识德育目标,而不是为了把整体的德育目标和德育活动进行分解。在我们的德育实践中发生的一些问题往往是缘于没有全面、清晰地认识德育的目的,无明确的活动方向造成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只问活动的开展,不问活动的目的和效果,其结果就是德育低效或无效,甚至适得其反。 1、从德育目标的抽象程度上分类:这种划分方式,对我们发现德育实践问题的意义最为重大。 (1)观念性目标: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从德育目标的社会价值、发展价值和整体需要出发的,具有指向性和激励性。 (2) 指标性目标:是以一系列具体的能以指标形式表现出来的具体目标组成的,是观念性德育目标的具体化,人民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比较和检测。 如:“学雷锋,做好事”:学雷锋——学习他的精神(观念), 做好事——可以量化(指标) 两种目标的关系:没有观念性目标,指标性目标就没有方向和依据;只有观念性目标没有指标性目标则无法检测观念性目标的达成情况。 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德育问题是:重指标性目标轻观念性目标。表现为,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安排了一系列活动,但活动的组织和效果评定却往往违背活动的初衷,即表现 出“有活动安排,无活动目的”,或者“开展活动就是活动目的”,比如:做好事只管登记次数、件数,卫生检查只管检查时的整洁度,不管事前的安排、过程中的表现和检查之后的保持,还有包干区的特点等。(有的包干区人流量比较大,卫生难保持,班级师生就有抵触情绪,因为,此时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评比,为了能在评比中得到好的成绩和名次,而不是为培养学生的自我服务的意识、劳动的意识和能力等。)

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理念

面对日益开放地社会,德育不能再走传统地封闭式教育之路,而应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逐渐向社会化、生活化、个性化转型.教育者不能再按照“理想模式”去塑造学生,而应当针对社区、学校特色、教师特长、学生特点、家庭层次,注重针对性、实效性,探索构建具体化、特色化、可操作地学校开放德育实施系统,为培养全面发展地个性化、社会化、创新型地人打下坚实地基础. .互动地德育 德育地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地人,我们不能只看到道德地约束性、规范性,而忽略道德地主体性、发展性特征,忽视人地理性和创造性,不能排除个人地理性在道德中地参与.因此,德育要发挥其实效性必须使德育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德育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建立互动地关系(包括它与智育等其它各育之间应建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地和谐统一关系),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教师在德育中应明确自己地角色是辅助者和指导者,而不是指令者和领导者,这样才能在德育系统中成为互动地桥梁和催化剂. .科学地德育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德育方法应具有科学性,这是增强德育实效性地基本条件.现在,越来越多地学校改变了以前地事务性德育地方式,而形成科研带常规,常规促科研地德育工作格局.作为学校德育工作地组织者、管理者、实践者,必须不断学习德育理论及方法论等系列教育理论.一方面,学校建立学习制度,在理论地基础上实践,才能不断上台阶,尤其是青年教师,理论与实践都较缺乏,但有创造精神和一定地创造能力,为了增大德育工作地实效性,尤其应抓紧学习理论与勇于实践,在学习中创新.学校德育工作要坚持以不同形式进行合作性地课题研究工作,在常规工作中围绕课题,大胆尝试,深人钻研,将经验与问题进行细致地分析和研究,寻找科学地德育方法,改进自己地德育工作,形成科学地德育体系.各课题可从不同地切人点人手,全面投人研究工作,不断优化德育方式,使德育研究走向合作性互动地良性轨道. 二、科学管理出特色 德育是一项复杂地系统工程,其影响地因素是多种多样地,只有充分利用科学管理地手段协调多种关系,发挥各方面优势,才能取得最优地系统功效.管理是一个使组织成员一道去实现既定目标地过程.管理地对象是人,因此,学校管理者都应以实事求是地态度,分析本校地教师和学生地特点,找到不同地切人口,制定不同地组织管理、制度管理、质量管理地办法,实施学校特有地管理模式,一是以常规管理为重点;也可以科研管理为重点,或侧重德育师资管理;或侧重班级、年级纵横管理;或侧重深人研究并实施“三结合”地立体管理网络;或侧重研究目标管理等,不管是怎样地管理模式,还是将几种管理有机结合,只要具有一定地针对性、适应性、实践性和实效性,它就是科学地.以科学地特色管理就能创出学校德育特色.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三、开展活动出效益 活动是德育地最优化载体,是增进品德教育与儿童生活和社会实践最佳途径.马克思曾经指出:社会是人类交互作用地产物,人类社会地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地地人地活动而已.因此,研究德育问题就是研究真实地个人,因为这些关系是由人地活动组成地.在活动中偷快交往是人类地基本需要,也是实现人地社会化地基本前提.活动作为品德培养地载体,可以使人在活动过程中通过人与人地接触和交往认识自己,培养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控力,也会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认识他人、认识社会,体验道德情感,感悟人生真谛,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活,确立自己地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实实在在地开展活动,一定会获得实实在在地效益. 德育活动是多彩纷呈地,但每个活动之间不是完全分离地,只要我们抓住德育地“魂”,并用一条可以体现“魂”地主线将这些活动有机地串起来,这条主线越清晰,这些活动地效益就越突出.而教师在品德活动课程地实施过程中,要努力创设适宜地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

新课程下的德育理念新内容

新课程下的德育理念新内容 湖南永州四中唐协和内容摘要:德育理念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和一定时代的德育实践活动中对德育问题、德育主张的认识和看法。我国中学正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教育教学理念、内容和方式方法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作为中学教育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教育也应随之而变,德育的内容、主体和方法等方面都要改变。本文主要探讨了新课程下的德育理念的新内容,它包括“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德育理念、和谐发展的德育理念、创新意识的德育理念。关键词:新课程德育理念新内容个性化和谐发展创新意识德育理念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和一定时代的德育实践活动中对德育问题、德育主张的认识和看法,是对德育过去和现实的剖析和反思,也是对德育的社会制约要素的剖析和反思。以正确的德育理念作指导,就会把德育真正摆在“灵魂”和“为首”的地位,沿着育人的正确方向,采取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取得有效的结果。更新教师和班主任德育理念是提高德育现实性、针对性、实效性的前提条件。理念更新了才能摆位正确、目标明确,才能引起方法的变革,提高工作的实效。只有教师和班主任更新德育理念,才能实现德育实效性的稳步提高。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新课程下的德育理念有哪些新内容呢?一、坚持“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德育理念以

往的德育教育压抑人性,我们自始至终都强调、强化德育总目标,什么都要提高到共产主义的高度,忽视了现实背景中最基本、最实在的内容,忽视了“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德育观念。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要求德育工作者务必坚持如下原则:一是真诚理解,二是肯定认可,三是设身处地。素质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一切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健康的人。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以学生为本”是现行教育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它有着丰富的内涵。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学生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确立“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德育理念,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个性化德育观念的本质是把社会道德内化、转化为个体的品德,强调以个性心理教育为基础,要求在德育中,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从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爱好、志向)、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等方面考虑,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发展个性,实现其人生的价值。基于这一理念,学校德育工作不能把学生作为客体的、被动的教育对

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

第一章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 第一节德育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质活动。 中学德育包含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五个方面。 小学德育应该以培养小学生的基础性品格为主要目标。所谓基础性品格也就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第二节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及其分类 所谓德育目标就是对德育要培养学生具有何种品质所作出的设想和规定。 德育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 德育总目标是学校德育的根本指针,是德育的总方向。 (一)德育目标的内容分层 包含了道德、思想、政治、法制和心理教育四个方面。 (二)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 我国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是:小学德育目标、初中德育目标、高中德育目标和大学德育目标。 二、新时期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 (一)新时期德育目标的规定 (二)新时期德育目标的特征 1、强调基础性 2、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 3、注意了德育的层次性 4、具有全面性 5、注重稳定性与变革性 第三节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选择什么样的德育内容,其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德育目标,它决定德育内容;二是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它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三是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它决定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爱国主义教育 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祖国与爱国家区分开来。 第二,爱国主义教育要把民族自豪感与危机感结合起来。 第三,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联系起来。 第四,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学生理性爱国。 第五,爱国主义要体现层次性。 二、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核心。在开展集体主义教育时,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从理论上明确集体主义教育中的“集体”是“真集体”,而非“假集体”。 第二,集体主义并不排斥个人利益。 第三,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要肯定个人主义道德价值。 三、民主与法制教育 民主与法制教育是指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基础知识来教育学生,使他们成为具有当家作主、参与政治生活的民主意识与能力。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反对极端民主化与无政府主义。 第二,要发展学生的民主反思与批判意识及能力。 第三,要重视学校的纪律教育。 四、理想教育 理想包括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 第一,要避免对三大理想作分裂式教育。 第二,理想教育要注重理想的层次性。 第二章德育过程 第一节德育过程的概念、结构与矛盾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品德教育过程,也即教育者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品德的过程。其区别表现为: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活动过程,而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指个体在品德方面的发展。其联系表现为:德育过程是小事品德形成过程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 德育过程的结构是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这些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方面。

学校德育工作述职报告及总结(可供参考)

学校德育工作述职报告及总结 篇一 学校德育渗透“以爱育德、以身垂范、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实施“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德育工作机制,使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化、主题化、生活化。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水平。 1.确立以班主任为主,班级学科教师为辅的德育工作队伍,构建全员参与、全员育人的德育工作网络。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大教育观,明确全体教师都是学校的德育工作者,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2.重视班主任校本培训工作。坚持班主任月例会制度,定期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班级管理经验交流会,研讨班级管理方法,引导班主任多采用赏识教育,尊重、信任、理解、关心学生,进一步提高班主任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加强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要做到“抓在细微处,落在实效中”,从四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抓主题班会,进行正面

教育;二是加大力度进行日常班级管理;三是加强对“问题生”的转化和优秀生的培养,抓两头,带中间;四是沟通家庭、学校教育,家校联合,共同努力。另外,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加强新入职人员班主任岗前培训。 二、强化常规管理,促进习惯养成。 1.扎实开展“文明行为规范养成月”活动。各班要以《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要求,以我校《学生一日常规》为抓手,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校园广播、星级班级体的评比和主题队会等活动,加强学生“爱国、诚信、守法、文明、感恩、励志”等养成教育,使学生做到“文明守纪、尊敬师长、爱校如家”。 2.注重角色体验,培养学生责任感。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继续借助“地盘我做主、责任我承担”岗位设置这个平台,确保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真正实现“无垃圾校园”、“无痕迹使用”。目前,多数学生能自己携带垃圾袋,将产生的垃圾带走,见到垃圾能主动捡起,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自我管理能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办学理念的学校章程制度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 果庄镇小学 多年来,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构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的观念和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以深化素质教育为重点,以深化素质教育为重点,以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心,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的德育体系。切实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德育管理制度,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营造了和谐的德育育人环境,为我校的跨越式和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对学校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作为一所学校,其目的是培养能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是育人的特殊地方,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德育必须放在首位,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的重要地位,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我校的发展印证一条清晰的发展轨迹:教学的成功来自德育教育的成功。我校为了使学校德育工作做出实效,做到以下几点: 1、领导的认识是最关键的 任何一项工作,没有领导的高度重视是难以做好的。学校领导开拓创新、高屋建瓴,树立全新教育办学理念。建校伊始,就提出:“学校必须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比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学校成立了以教导处为中心的职能处室、年级组长、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等德育工作队伍,构建适合学校实际发展的德育体系,保证多渠道、多方位的德育教育途径,营造和谐的德育育人环境。 2、育智先育人 首先学生要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习。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学校的基本职责是育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直接或间接为育人服务,离开育人,学校工作就失去了灵魂和存在的意义,抓住了育人,就抓住了学校工作的根本。求知与育智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但不是根本任务,让学生学会做人与和谐发展,才是学校教育的顶级目标。育人和育智的关系一个都不能削弱,成绩是最现实的、最残酷、最直接的东

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讲解学习

德育概念、目标和内 容

第九章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 第一节德育概念 一、德育概念: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中学德育包含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五个方面。 二、“德育”一词的由来 西方社会:19世纪后半叶;我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育这个新名词传入我国。 在1988年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正式确定统一使用“德育”这个术语。

三、我国德育的内容: 四、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 (一)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主要是按照特定国家的政治观和社会对公民的一般要求,对公民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及社会行为规范教育。 (二)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三)道德教育 层次划分:公德教育目标、私德教育目标、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塑造培养,包括有关道德知识学习、传统美德教育、审美及情操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以及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情感和信念、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道德知识和传统美德教育是青少年人格发展的重要内容。)四)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理念和体系

以生为本xx扬长走特色xx之路 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树人,以质立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在总结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从学生主体出发,从学校实际出发,确立学校皆德育,社会皆德育大德育观念,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以课堂德育渗透为主渠道,以"爱国,爱校,爱家"教育为重点,以完善制度和规范管理为抓手,形成了自主管理,回归生活,以生为本的德育特色。 一,创新德育工作机制.促进教育和谐发展我校一直坚持以生为本,以和谐为本。近年来,学校全力打造"人文教育"的品牌。 德育管理各项目标的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的健全,都从有利于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建立了由校领导,教导处,共青团,学生会4个部门组成的德育领导机构和四线德育网络相结合的管理体系。 二,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开展师德教育活动用理论导航,用准则规范,用评价监督是我校师德建设的特色。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我校以"铸师魂,育师德,树师表,正师风,练师能"的"五师"为重点,在全体教职工中推行师德师风"三四五六"工程。用榜样引领,用爱心助长,用调查测评是我校师德建设的有效做法。学校努力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骨干榜样示范的力量带动全体,以集体教育个别谈心的下载文档可编辑 方式鞭策后进;学校通过各种讲座,讨论和培训,强化学习,更新观念,树高尚师德,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学校举行的"我读书,我快乐"师德读书活动,开展的评选"家长满意教师"和"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活动,开展表彰先进,志愿者服务,扶贫助学,诗朗诵比赛,师德论坛等系列活动,扎实有效地推进了我校师德建设的开展.学校还着眼于加强师德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设置校长接待日,投诉电话,接受家长及社会的广泛监督。 三,坚持以学生为本。创设学生自主管理有效机制学校少先队确立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主管理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实施学生自我管理,实现了"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管是为了不管"的管理目标。学校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方法是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巧用榜样,强化正面意识;教会方法,树立信心;家校结合,共同努力;及时评价,体验成功。学校建立学生会干部轮换制,升旗班轮流制,广播站

三德育目标和内容

第三章德育目标和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当前的德育目标的基本特征,形成关注学生发展特点实施德育的基本观点; 2、明确我国当前德育的各项内容,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思考; 3、掌握德育课程的类型,学会分析和建设隐性课程,并初步形成德育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 程并重的观点。 教学重点: 掌握德育课程的类型,学会分析和建设隐性课程,并初步形成德育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重的观点。 教学难点: 明确我国当前德育的各项内容,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思考; 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一节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的内涵 (一)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即一定社会对其公民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二)德育目标的作用: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归宿、评价标准 (三)德育目标的类型:(参考:《德育学原理》胡厚福著,1997年3月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对德育目标进行类别的划分,是为了更全面细致地认识德育目标,而不是为了把整体的德育目标和德育活动进行分解。在我们的德育实践中发生的一些问题往往是缘于没有全面、清晰地认识德育的目的,无明确的活动方向造成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只问活动的开展,不问活动的目的和效果,其结果就是德育低效或无效,甚至适得其反。 1、从德育目标的抽象程度上分类:这种划分方式,对我们发现德育实践问题的意义最为重大。 (1)观念性目标: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从德育目标的社会价值、发展价值和整体需要出发的,具有指向性和激励性。 (2)指标性目标:是以一系列具体的能以指标形式表现出来的具体目标组成的,是观念性德育目标的具体化,人民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比较和检测。 如:“学雷锋,做好事”:学雷锋——学习他的精神(观念), 做好事——可以量化(指标) 两种目标的关系:没有观念性目标,指标性目标就没有方向和依据;只有观念性目标没有指标性目标则无法检测观念性目标的达成情况。 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德育问题是:重指标性目标轻观念性目标。表现为,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安排了一系列活动,但活动的组织和效果评定却往往违背活动的初衷,即表现出“有活动安排,无活动目的”,或者“开展活动就是活动目的”,比如:做好事只管登记次数、件数,卫生检查只管检查时的整洁度,不管事前的安排、过程中的表现和检查之后的保持,还有包干区的特点等。(有的包干区人流量比较大,卫生难保持,班级师生就有抵触情绪,因为,此时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评比,为了能在评比中得到好的成绩和名次,而不是为培养学生的自我服务的意识、劳动的意识和能力等。) 2、从德育目标实现的时间长短划分类型:远景性、中景性、近景性目标 三种目标实现的时间长短无绝对的普遍适用的标准和尺度。长远目标可以称为总目标,

从德智体美看德育的本质

德育的本质 从德智体美看德育的本质 小组成员 戚雅君(05) 吴炜(24) 朱亚红(32) 吕航行(04) 摘要 “德育”一词是近代以来出现的新概念和新名词; 我们要明确德育组成部分的外延,有助于我们从德育的全部活动中研究得意的内涵,揭示其本质属性之所在; 在教育内容,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比较中来较为定性地探讨德育的本质;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关键字 德育的本质;德智体美;比较;教育 “德育”一词是近代以来出现的新概念和新名词,但究竟是谁最早正式提出来的,至今是个谜。这个新名词,现在学术界对它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说法,莫衷一是。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多半是作为道德教育的简称和同义语。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德育内容的不断丰富,人们逐渐感到,作为道德教育简称的德育只能是狭义的,迫切需要扩展德育的含义,才将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人生观世界观教育、法治教育等都收进德育这一概念中来。于是便出现了广义的德育概念。而且在改革开放和德育活动不断扩展的新时期,如果对德育这一最基本概念缺乏最科学的界定,仍停留在任意各自表述的状况,

“名不正则言不顺”,不仅会影响德育的国内国际交流,而且也会由于缺乏共同语言而影响德育改革的深化。 德育的外延 首先,我们要明确德育组成部分的外延,有助于我们从德育的全部活动中研究德育的内涵,揭示其本质属性之所在。以当代国内外对德育任务、目标、内容的涵盖面的看法,即可以看出对德育的外延大致有这样几种理解: -德育即道德教育的简称;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品德教育; -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 -德育即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 -德育即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总称; -德育即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或社会主义方向的教育; -德育即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德育即做人的教育; -德育即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 有人还不满足,不断提议再补上民主与法制教育、无神论教育、青春期教育、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和生活指导教育、市场经济意识教育等。 近年来,还有些人把西方的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生命生态教育、宗教教育等一律翻译成道德教育或德育的内容。 由上述内容不难看出,人们对德育外延的界定,因文化语言背景、习惯、经验和需要、视角和视野、逻辑方法和分类标准不同,差异性很大。其涵盖面小自“洒扫应对”的日常行为规范,大到政治理想和自然观宇宙观;近从家庭、邻里、朋辈,远到国家、国际和航天的规范;起自“基因自私”“人性善”“娃娃听话”,终在“保持晚节”、追求“永生”或“痛苦人生”“长眠幸福”。尽管所用语言、分类标准和概括水平不一,都有一定的存在时空与合理成分,但是作为科学范畴和国家的教育决策中的德育,,还是应该使德育的外延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认识,以免歧义障碍导致德育外延泛化和德育行为的混乱。 总之,根据中国的国情,我国的德育(广义的德育)包括五个方面:政治教育(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等);思想教育(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德育理念和体系

德育理念和体系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以生为本立德扬长走特色德育之路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树人,以质立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在总结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从学生主体出发,从学校实际出发,确立学校皆德育,社会皆德育大德育观念, 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以课堂德育渗透为主渠道,以"爱国,爱校,爱家"教育为重点,以完善制度和规范管理为抓手,形成了自主管理,回归生活,以生为本的德育特色。 一 ,创新德育工作机制.促进教育和谐发展我校一直坚持以生为本,以和谐为本。近年来,学校全力打造"人文教育" 的品牌。德育管理各项目标的制定,各种 规章制度的健全,都从有利于学生, 教师,学校,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建立了由校领导,教导处 ,共青团,学生会4个部门组成的德育 领导机构和四线德育网络相结合的管理体系。 二,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开展师德教育活动用理论导航,用准则规范,用评价监督是我校师德建设的特色。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我校以"铸师魂,育师德,树师表,正师风,练师能"的"五师"为重点,在全体教 职工中推行师德师风"三四五六"工程。用榜样引领,用爱心助长,用调查测评是我校师德建设的有效做法。学校努力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骨干榜样示 范的力量带动全体,以集体教育个别谈心的方式鞭策后进;学校通过各种讲座,讨论和培训,强化学习,更新观念,树高尚师德,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学校举行的"我读书,我快乐"师德读书活动,开展的评选"家长满意教师"和"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活动,开展表彰先进,志愿者服务,扶贫助学,诗朗诵比赛,师德论坛等系列活动,扎实有效地推进了我校师德建设的开展.学校还着眼于加强师德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设置校长接待日,投诉电话,接受家长及社会的广泛监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