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摘要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当代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当前社会,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医疗服务滞后等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本文从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对策,由此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群众的健康素质。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推进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的群众对医疗保障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迅速攀升的医疗费用和极低的医疗保险覆盖率,使群众的健康难以得基本的医疗保障。所以,建立和完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是必要的,这事关群众生命安全,这是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必然选择。药物规范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当前,不良药商在利益的驱动下,向市场销售假药、过期药、劣质药,日益危急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政府有必要统一规定药物采购价格,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药物流通的每个环节严格规定,杜绝危急群众健康安全的问题药流入市场。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推进医疗机构性质改革的重要举措。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突出,向我们揭露卫生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完全市场化、商业化的道路,使医院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违背公益性质。因此,有必要加强医疗体制改革,深化改革医疗机构的管理制度,推进私立医院向公立医院转型,逐渐公益化。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出现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大的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结果却始终不尽如人意,像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城乡医疗事业发展不平衡,医药费上涨过快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老百姓的生活。政府一直致力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但始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老百姓的健康素质,而且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从一开始就确定了市场的改革方向。市场化的经济运行方式方式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配置,但也使得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平衡,使得医院医疗卫生机构逐步转型为营利性企业,把赢利作为重要目标,改变医院的公益性,由此而产生的医疗服务价格和费用迅速攀升,老百姓有病不敢看,负担不起昂贵的医药费,出现一系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存在困难,多渠道办医格局没有形成。单单靠政府资金投入医疗卫生行业是不足够的,企业、合伙组织的资金不能完全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导致多渠道的资金不能形成兴办医院。

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平衡,社会化程度较低。现行体制下,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比较窄,有百分之七十的农村人口和部分城市弱势群体还没有任何的医疗保障;相对城镇来说,许多农村人口的经济收入比较低,一旦生病就会产

生“因病致贫”的后果。城镇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但是农村的保障问题至今得不到妥善的解决,这就导致城乡出现差异和不平衡,医疗卫生改革得不到全面的普及。

医疗卫生资源结构配置不尽合理。就城市医院结构来说,大部分人生的一般小病,没必要去综合性医院看,而大医院却只是集中在大城市,社区小医院少。相对于不发达地区,人们生的大病却得不到很好的治疗,这能在小卫生机构接受病痛的折磨。医疗卫生资源分布的不合理,是医疗卫生改革存在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阻碍改革的重要因素。

药物质检不合格,问题药流通广泛。当前适合出现的医药问题严重危害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药监部门的检查不严格,导致市场出现很多有问题的药物,而且广泛进入群众的生活,使得众多人们的健康安全受到威胁,加深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艰巨性。

医疗人员技术水平、素质不高。医院的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不达标,导致社会出现很多医死人的案例,乱开药、乱治疗成为常见现象,群众的生命得不到保障;医务人员的素质问题也一直改革存在的问题之一,如果病人没有“发红包”给医务人员,医务人员就会对其冷眼相看,不尽力去照护,加大群众的医疗开销,也是贫困的群众不敢去医院看病。

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对策

首先是强化政府筹资、分配和监督职能,建立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在筹集资金方面,政府可以连同企业和个人三方面共同出资,加大公立医院的财政支出力度,帮助公立医院切断靠“药品收入”弥补医务人员收入、维持医院发展的局面,确保公立医院公益性;在分配方面,政府应该把卫生公益性事业投向低收入和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并保证投入到位,平衡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卫生事业的发展;在监督职能方面,政府要制定完善的医疗机构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上,加大对公立医院监管力度,对不同所有制的医疗机构一时同仁,享受同等管理机制和政策待遇,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卫生环境。

构建多层次医疗卫生覆盖体制。我国的农村和城市应该在考虑当地经济水平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能力和需求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医疗覆盖体制。农村卫生服务主要针对低收入弱势群体,其医疗卫生建设更多依赖与政府的财政投资,少部分可让有能力支付的群体共同分担;城镇卫生服务主要针对低收入、老年、儿童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其也需要政府投资设立医疗卫生机构,但更多是鼓励个人、企业参与投资,共同为医疗开销提供保障。构建多层次的卫生覆盖体制,不但可以深化改革,让更多的老百姓可享受改革所带来的优惠,更加可以合理分配资源,使得医疗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发展。

建立有效的医疗保障评价体系。医疗保障是一项复杂并且庞大的系统,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关乎整个国家的国民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医疗体系存在的问题背后主要是缺乏一定的评价体系,以致无法判断制度的好坏。在制度运行的过程中,有必要让群众对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让群众可以表明自己的对医疗改革实施的看法和意见,同时监督医疗机构做到以人民的健康为最高的追求。这样不仅可以为制度的不断完善指明前进的道路和方向,还可以监督改革的实施,让群众参与改革的过程,真正做到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药品生产企业不能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应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国家应按照安全、有效、低廉的原

则,制定基本药物目录,实行地点生产、政府定价、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较大程度降低群众药物负担;同时,加强药品质检部门的监督,减少问题要流入市场,提高药品有效性、质量性。

加强医疗人才队伍的建设。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可缺少的是医疗人员,医疗人员的素质跟技术更是影响改革效果的重要因素。我国政府要严格落实人才强国战略,设立医疗人员培训基地,研发或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培养高技术人才;提升医疗人员的服务意识和素质,医务人员的宗旨是帮助病人消灭病痛的折磨,而不是从病人身上获取利益,努力提高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有助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程及动力机制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程及动力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问题日益凸现,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更是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历史的视角,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历史演进过程进行总结,并通过分析其动力机制,探索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医疗卫生体制历史演进动力机制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历史演进 新中国建立后,面对经济萧条、社会危机重重、民众中传染病、寄生虫疾病、营养不良疾病肆虐的现状,选择了异于西方国家的医疗模式,发展了具有重大革新性的公共卫生体系:主要依靠经过很短时间就可培训出来的较低技能医护工作者,发展了劳力密集而不是资本密集的医疗技术;强调预防和初级保健,集中精力实施公共卫生计划,而不是单纯关注个体健康。 随后在很短的时间内提出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四项指导方针,并确定了接下来30年时间内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框架:在城市建立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在乡伤残军人和部分在岗城市居民享受公费医疗的医疗保障制度;在农村,亿万农民则普遍加入农村合作医疗,人民公社所属乡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人共同分担资金,各地的合作医疗采取农民之间合医合药、合住院合门诊、合预防合保健等多种形式,初步建立了全国性、广覆盖、低水平、综合性和全民性医疗保障制度,极大地改善了国民身心健康状况。 但这一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总体投入和专业技术教育赶不上医疗服务体系的迅速扩张,致使医疗卫生服务的总体技术水平较低;过分严格的政府计划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医疗服务机构及医疗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总体来说,计划经济时期,在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我国用占GDP3%左右的卫生投入,大体上满足了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国民健康水平迅速提高,不少国民综合健康指标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被一些国际机构评价为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工作的典范。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1979年卫生部大胆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随即开展了对医院的“五定一奖”(即定任务、定床位、定编制、定业务技术指标、定经济补助、完成任务奖励)工作。1980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医生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打破了国营公立医院在医疗卫生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1985年,国务院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

浅谈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当前的医疗体制为国人诟病已久,医疗改革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医疗改革亟待破解医疗卫生保障覆盖率低,资源分布不均,基本医疗服务滞后,药费居高不下,看病难,看病贵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针对目前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对医疗体制改革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医疗体制;医药分离;医疗腐败 生存权是人最基本的权利。人最重要的是生存,是健康,而与生存和健康联系最紧密的是社会医疗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医疗事业,努力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与此同时医疗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一些方面取得进展,但是暴露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大众普遍认为看病难,看病贵。当前,医疗改革的一些思路和做法,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医疗卫生的基本需求,因而医疗改革陷入僵局,短期内难以取得大的、突破性的进展。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组建的“中国医疗卫生制度”课题组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医疗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性难题。纵观国外的医疗卫生制度,与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采用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相较,我国的医疗卫生的现状已与快速发展的经济

社会不相适应,滞后的医疗卫生事业已经成为影响、制约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医改难题亟待破解。 一、目前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带来了诸如贫困、公众不满情绪增加、群体间关系失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多数居民在医疗问题上的消极预期,已经成为导致宏观经济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机构重复,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艰巨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难以应付。在当前正在进行的医疗服务机构改革实践中,“抓大放小”的思路很流行,基于这一导向并基于现行财政体制下部分地区财政负担过重的现实,一些地方开始将基层公立医疗服务机构或改制为企业,或甚至直接出售给私人。这种“抓大放小”的改革思路是有严重问题的,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基本规律。 (三)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医疗服务价格混乱导致医疗费用持续攀升,药价虚高,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 (四)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与人民健康需求不适应,医疗效率低下、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问题、药价虚高、医疗腐败等现象备受舆论批评。目前医疗卫生领域受到党内和社会上腐败势力的干扰和影响。比如官商勾结,在医药生产和流通环节谋取私利,甚至搞假医假药;医生收红包,等等。产生这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全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 体制改革的意见 2009年3月17日 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现就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尤其是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以来,各级政府投入加大,公共卫生、农村医疗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发展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也应该看到,

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过重,对此,人民群众反映强烈。 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医药卫生工作任务繁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都给医药卫生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区域差距大,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明确方向和框架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才能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因此,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既要坚定决心、抓紧推进,又要精心组织、稳步实施,确保改革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标。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我国国情

张翠萍在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会上讲话(完整版)

张翠萍在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会上的讲话 坚定信心深化医改 努力推进全市卫生事业科学和谐发展 ──在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会上的讲话 大同市卫生局局长张翠萍 (2010年3月3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会议,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回顾总结2009年围绕医改开展的各项工作,按照全国、全省卫生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对全市医改工作的总体要求,安排部署2010年医改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推进全市卫生事业科学和谐发展。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开局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卫生厅的大力支持下,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09年工作安排》,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一中心,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在防控甲型H1N1流感、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

系建设、推进卫生资源调整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医疗卫生事业实现了稳步、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联系实际,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效显著。20 09年,通过参加全市第二批、指导开展全系统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使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围绕“践行科学发展观,保障健康上水平,实现卫生新跨越”的主题,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推动卫生事业大发展”的共识。局党组以身作则,立足医改,完成了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公共卫生等“六个方面”的调研报告,查找了影响和制约我市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七个方面”问题,建立了人才强卫、社区卫生、卫生应急等“八个方面”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化解我市卫生事业科学发展难题的良策。整个活动联系实际、紧扣主题,有特色、有创新,受到了中央、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成为大同市上报省委两个学习实践活动先进单位之一。 二是把握大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根据全国和全省医改精神,市政府成立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组,广泛动员,深入调研,起草了《大同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09-2011)》。市卫生局组织各县区卫生局长和市、县级医院院长共46人,集体赴京参加医改培训,把握医改实质,增强医改信心。确定城区、南郊、左云、灵丘四个县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首批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试点。全面实施了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4项新增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全省率先制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史进程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史进程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卫生和医疗两部分,但是由于历史上一直没有明确的区分,所以二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回顾,而医院改革则作为本部分的主要线索。按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特点,结合医疗改革的实际进展情况,现将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划分为五个阶段,并逐一分析每一阶段改革的背景原因,具体措施及改革成果。 第一阶段 1978~1984年 背景原因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政府坚持了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结合等一系列正确方针路线,建立了完善的农村和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并取得了显著成就。据统计,中国人均期望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提高到1981年的67.8岁,新生儿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0‰降低到1981年37.6‰,孕妇死亡率大幅度降低。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卫生事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国家在经济上濒于崩溃,财政基础薄弱,卫生费用紧缺;医疗卫生队伍青黄不接,领导水平、技术水平、工作效率都十分低下,从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期间虽然做出过一些努力,但是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很多医疗机构硬件设施落后,医生护士比例失调,护理人员不足,专家、学者、专业人员知识老化;许多地方疾病多发,卫生状况差。与此同时卫生系统长期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控制,导致我们不得不思考新的路径进行恢复性的改革的孕育。1978年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拉开了中国30年改革的序幕,一方面为医改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不断为卫生事业提出新的要求。 具体措施 本阶段的改革主要针对十年浩劫对卫生系统的严重损害进行调整、建设;同时,也包括培养相关人员业务技术,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等内容。 1979年,当时的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在接受采访时提出“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提出“卫生工作重点转移到医疗卫生现代化建设上,建设全国三分之一重点县”。同年,卫生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接着又开展了“五定一奖”和对医院“定额补助、经济核算、考核奖惩”的办法,并展开了试点。传统医院管理的弊端在这一阶段逐步显露出来,随后加强医院管理的政策相继出台。1981年3月,卫生部下发了《医院经济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的意见》,开始扭转卫生机构不善于经营核算的局面。在此基础上,1982年卫生部颁布《全国医院工作条例》,以行政法规形式明确了对医院相关工作要求。 在加强对医院管理的同时,也开辟了医疗主体多元化的先河。1980年,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得到国务院批准,这为转变国有、集体医疗机构一统天下,形成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医疗服务机构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对医疗资源投入的不足,促使国有医院的改革更加顺利地进行。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自查报告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自查报告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自查报告市医改办: xx年,XX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医改办的精心指导下,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多措并举,狠抓落实,医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市医改办《关于开展xx年xx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目标绩效考核的通知》(攀医改〔xx年〕1号)要求,对照《XX市xx年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考核细则》(攀医改〔xx年〕10号)进行逐项自查,基本分100分,自查得分100分。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一、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自查得分20分)(一)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范围进一步扩大。截止xx年年12月,XX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4728人,市目标24000人,目标任务完成率103%(全市城镇职工医保参保人数437770 人,参保率超过97.42%);xx年统筹xx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19961人,市目标115000人,目标任务完成率104%(全市居民医保参保人数239612人,参保率超过98%)。辖区三无对象、重点困难家庭、低保户、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和大学生100%纳入参保范围。(二)医保补助资金进一步保障。xx年年共拨付医疗保障资金2103.4万元,其中: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医疗保险缴费1760.08万元,城镇居民普惠补助及医疗救助343.32万元,城乡医疗救助资金232万元,优抚对

象医疗补助27.84万元。 (三)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进一步提高。我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市级统筹,按市医保局统计xx年年,全市城镇职工参保人员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为86.82%,城镇居民参保人员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为73%左右。 (四)两定点医疗服务单位监管进一步加强。一是按照《关于开展xx 年xx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单位服务管理考核工作的通知》(攀人社发〔xx 年〕38号)、《关于做好xx年年定点零售药店医疗保险服务管理xx考核工作的通知》(攀医保〔xx年〕4号)等文件要求及xx年年初制定的监管计划和方案,对64家定点零售药店及36家定点医疗机构开展了xx 考核工作。此次xx考核,从xx年年2月12日开始至3月24日结束,主要分为自查自评、现场考核、综合评分和通报考核四个阶段,内容涉及定点服务单位医疗保险基础管理、服务管理、药品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并就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意见,同时督促其尽快整改。二是强化网上抽审,提高抽审率,扣除违规基金0.3万元;采取日常巡查与现场稽核检查相结合,加大查处力度,处罚1家严重违规医疗机构,纠正了个别违规行为,提出整改意见,有效避免了医保基金不合理支出。三是启动实施零售药店医保定点准入工作。按照《关于印发 XX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市场化配置工作实施方案》(攀人社发〔xx年〕366号)和《XX市XX区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市场化配置工作实施

(医疗药品)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现就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医药卫生事业关系千家万户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尤其是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以来,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公共卫生、农村医疗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 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医药卫生工作肩负着繁重的任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都给医药卫生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区域差距大,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明确方向和框架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才能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

县卫计局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报告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 情况报告 尊敬的市检查组领导: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卫计部门的精心的指导下,我县扎实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深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各项工作任务有序推进。现将2017年医改工作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医改工作落实情况 1、公立医院改革。按照省卫生计生委、省财政厅、省编办、省发改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湖南省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湘卫体改发〔2014〕2号)的要求,2015年4月1日我县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正式实施。改革实施两年半以来工作平稳开展,初步达到了预期目标。改革医院内部管理,转变服务方式,改善就医流程,实行先治病后付费,节假日门诊,健全分级诊疗服务体系等,为群众就医提供更多便利,医院收入结构得到优化。所有药品实施零差率销售,切断了医院药品加成收入来源,增加了医疗服务收入,“以药养医”机制得以改变。2017年,药品总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比例从医改前的48.3%下降到39.7%,同比下降9.4%;中草药使用情况与同期相比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县中医医院门诊中药收入占门诊药品比例的84%,住院中药占住院药品费用的44%,达到了“业务量上升、药品比例下降”的预期效果。医务人员技术和劳动价值得到

一定程度体现。伴随药品价格的下降和药品总收入的减少,优化了医院收入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医务人员技术和劳动价值的回归。 2、异地就医直接联网结算。我县已于9月底开通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县人民医院为我县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定点医疗机构,已进行外出务工农民信息数据采集,可以进行跨省异地住院联网结算。 3、深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县各乡镇(中心)卫生院自2011年6月20日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县11个乡镇卫生院全部实行省级网上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零差率销售,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使用率达到100%。根据市卫计委《关于做好全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工作的通知》(Y卫计药政发〔2016〕1号)文件要求,我县制定了《关于做好全县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优先合理使用的实施办法》(X卫计函〔2016〕6号),要求全县范围内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要将基本药物(包括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及省增补目录的670个药品通用名中化学药品、生物制品、中成药的品种、剂型、规格)作为首选药物,优先配备使用,公立医院基本药物品规占比达到50.9%。 4、建立健全分级诊疗。我县制定了《XX县分级诊疗实施方案》,根据县域医疗技术水平及基层医疗技术力量,进一步细化病种,真正做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诊疗模式。各级医疗机构切实调整并落实服务功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 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动各项医改任务落到实处,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国办发〔2017〕37号)要求,我省2017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重点推进和落实以下工作任务。 一、研究制定的文件 1.制定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实施意见。(省卫生计生委负责) 2.制定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实施意见。(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 3.制定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政策文件。(省卫生计生委负责) 4.制定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性文件。(省卫生计生委负责)

5.制定完善公立医院党建工作指导性文件。(省卫生计生委负责) 6.制定我省或转发国家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深化改革的指导性文件。(省国资委负责) 7.制定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政策文件。(省卫生计生委负责) 8.制定医教协同推进医学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文件。(省卫生计生委、教育厅共同牵头负责) 9.制定加强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的指导性文件。(省卫生计生委负责) 10.制定建立卫生人员荣誉制度的政策文件。(省卫生计生委、人社厅共同牵头负责) 11.制定在部分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开展编制管理改革实行人员总量管理试点的指导性文件。(省编办负责) 12.制定改革完善仿制药管理政策的指导性文件。(省医改

办负责) 13.制定医药代表登记备案管理文件。(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 14.制定药品购销信用管理文件。(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以上任务只列牵头部门,未列参与部门。其中1、2项任务按国家规定时限完成;3—14项任务于国家相关文件印发后3个月内完成。 二、推动落实的重点工作 15.扩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范围,确定1个市(地)作为省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城市,推荐1个县(市)作为第二批国家级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候选县(市),发挥典型引领作用。(省卫生计生委、财政厅负责,排在第一位的部门为牵头部门,下同) 16.明确省卫生计生委和省中医药管理局属(管)医院参加属地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政策措施。以齐齐哈尔市为试点,开展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省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管理局、编办、财政厅、物价监管局、人社厅负责)

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沿革

58 21世纪中国与全球健康 一个国家的健康状况以及其为国民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取决于互相关联的生态、经济、政 治和社会文化因素。这些背景因素的变化支配着一个社会的健康水平以及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沿革。本文将简单介绍中国自1949年以来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几次重要转变,并为《柳叶刀—中国卫生系列》的读者提供一些背景信息。本文分成五个阶段来描述。当然可能还有其他分法[1],而且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每个阶段的特点和时间长度在中国不同地区都有所不同。解放后(1949-1965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抗日战争和内战已大大地削弱了中国国内的医疗卫生服务。 新中国政府接管医疗卫生服务,并学习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模式,建立了三级卫生服务网,并 将所有的卫生工作者纳入国家公务员体系。当时卫生工作的重点是卫生防疫、中西医结合以及群众动员运动(如消灭血吸虫运动)。 城市和农村卫生服务的组织以及资金的募集方式在根本上是不同的:城市医疗主要由政府支持的医院提供,而农村医疗则由基于合作医疗体制的村镇诊所提供[2]。在此期间新建了许多医学院校和护理学校,这些院校的大多数毕业生都在城市工作。除了大跃进(1958-1960年)期间的几年大饥荒,整个国家的健康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主要原因是卫生条件的改善、水质以及营养水平的提高。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沿革 Evolution of China’s Health-care System 董哲1, 费立鹏2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各个派别争权夺势,所有机构都深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各大学及医学院被关闭近5年,师生全部下放至农村[3]。医疗服务是对全民进行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一段时间里在许多精神病院,医生不用药物治疗患者,而是使用《毛主席语录》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4]。此外,毛泽东发起了“赤脚医生”运动,成千上万的农民和知青参与了该运动,他们接受3 ~ 6个月的 医疗培训,之后为农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 卫生服务[5]。当时的卫生数据因政治原因进行了处 理,所以关于当时国家健康状况的数据很多都不可靠。 改革开放初期(1977-1989年)邓小平重新掌权后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中央的政治和经济权力下放,中国与全球经济接轨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公共卫生工作的良好协调,大多数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大降低,婴儿死亡率降低,而且相应的期望寿命也增加了。慢性疾病(主要为心脏病、癌症、中风和心理性疾病)成为主要的致死、致残因素。计划生育中的独生子女政策加快了人口的老龄化速度,而且公众开始更多地关注儿童健康问题。许多农村居民移居到城市打工,形成了农民工群体,但他们却不能很好地获得传统的医疗卫生服务。医疗 费用责任下放到各个省份,因而扩大了各地区间 的贫富差距。医疗卫生服务仍然是公营机构的责 任,但医疗服务的资金募集逐渐私人化[1, 2]。由于 对基本药品和医疗服务的价格控制,昂贵的药品和高科技医疗服务被大量滥用。医疗费用迅速增加,个人支付医疗费用的比例也大大增加。乡村医1. 北京大学医学部,全球卫生研究所2.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危机预防与培训合作中心,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预防中心,北京回龙观医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病学 与流行病学系通信作者:董哲 , dougzhe@https://www.sodocs.net/doc/6813696094.html,

【医疗药品管理】发改委: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发改委: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现就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医药卫生事业关系千家万户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尤其是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以来,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公共卫生、农村医疗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 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医药卫生工作肩负着繁重的任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都给医药卫生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区域差距大,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明确方向和框架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才能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公共医

论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论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2009-08-28 09:03:00 ]阅读:1073作者:李玉荣编辑:studa090420 [论文关键词] 医疗卫生体制;问题;改革 [论文摘要] 本文针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确立合理的医疗卫生的基本目标、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与发挥市场作用有机结合起来、针对不同层次和范围的医疗卫生服务实行不同的保障和组织方式等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若干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却不尽如人意,出现了诸如医疗卫生的公平性下降,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必然会降低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力图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作一梳理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若干建议,以期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 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启动,其改革的基本走向是商业化和市场化。经过20多年的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 1.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医疗服务公平性的下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卫生费用不平衡。占全国人口2/3的农村居民只拥有不到1/4的卫生费用,而占人口1/3的城镇居民享有3/4以上的卫生费用,而且农村居民占卫生费用的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东部地区的人均卫生费用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二是医疗保障的可及性低。近八成农村人口和近五成城市人口——亦即全国近3/4的人口尚未参加各类医疗保险,在遭遇疾病风险的时候无法得到政府的扶助。(张冉燃:《权威报告: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总体上不成功》,载《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5年第14期)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新闻回顾 2009年4月6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 《意见》全文13000余字,共分六个部分,包括: (一)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三)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四)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 (五)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力争近期取得明显成效; (六)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意见》指出,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意见》强调,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医药卫生工作任务繁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都给医药卫生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意见》认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区域差距大,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明确方向和框架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才能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因此,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既要坚定决心、抓紧推进,又要精心组织、稳步实施,确保改革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摘要) 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现就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方案(最新)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全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破解医改难题,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根据《X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X政发〔X〕17号)、《X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的通知》(X政发〔X〕26号)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方案。 一、基本思路 以推进健康X建设为引领,围绕一个目标(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坚持两个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补短板、兜底线、强基层,加快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坚持目标导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动积极性,提高群众和医务人员的获得感),突出三项创新(体制创新着眼促进优质资源下沉、机制创新着重破除逐利性、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创新着力提高公平效率),强化四个联动(三医联动、上下联动、内外联动、区域联动),攻克五个难点(推行分级诊疗制度、理顺医保管理体制、改革药品招采方式、建立综合投入补偿机制、改革人事薪酬制度),统筹六大领域改革(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公共卫生、综合监管、支撑保障),全区同步实施、分阶段推进,加快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制度。 二、主要任务

(一)推进区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完善区级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突出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 1.合理配置区级公立医院资源 (1)明确功能定位。区级公立医院是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和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纽带,是政府向区域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承担区域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危急重症患者救治和疑难病症的初诊、转诊,适宜医疗技术推广应用,镇村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培训、技术指导,以及部分公共卫生服务、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等工作。 (2)制定发展规划。依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按照“盘活存量、控制增量、优化结构、动态管理”的原则,以现有医疗资源为基础,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制定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含非公立医院),重点办好区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区医院)、区中医医院(以下简称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以下简称区妇保院)。区医院X年通过二级甲等医院复审,加快区中医院和区妇保院建设进度,力争X年底全部投入使用。重点完善区域急救服务体系和发热门诊、产科、儿科、精神卫生科、重症监护、血液透析、新生儿和康复等专科建设。严禁超规模、超标准建设,严禁举债建设和举债购置大型医用设备。组建区域内医共体,有效解决优质

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

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

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 课题组 【全文】 一、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取得过显著成就,有很多值得总结的经验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成绩非常突出 计划经济时期,在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中国用占GDP百分之三左右的卫生投入,大体上满足了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国民健康水平迅速提高,不少国民综合健康指标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成绩十分显著,被一些国际机构评价为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工作的典范。 这一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之一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布局与服务目标合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20多年里,通

过政府的统一规划、组织和大力投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布局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层次布局上注重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和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在城市地区,形成了市、区两级医院和街道门诊部(所)组成的三级医疗服务及卫生防疫体系;在农村地区,形成了以县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以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大幅度提高。 计划经济时期,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目标定位明确,即提高公众健康水平,不以营利为目的。之所以能够实现这种社会公益目标优先的定位,是由当时特定的组织与管理方式决定的。医疗服务体系的骨干部分是政府部门直接创办的国有机构,末端为隶属于城乡集体经济的集体所有制机构。政府通过计划手段进行管理,同时确保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医疗卫生服务收入与机构和从业人员个人经济利益之间没有联系。 这一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之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医疗事业,努力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与此同时医疗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一些方面取得进展,但是暴露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大众普遍认为看病难,看病贵。当前,医疗改革的一些思路和做法,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医疗卫生的基本需求。我国的医疗卫生的现状已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不相适应,滞后的医疗卫生事业已经成为影响、制约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医改难题亟待破解。 一、我国医疗改革存在问题 1、卫生资源总体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优质卫生资源严重不足,这是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总费用的2%左右。同时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城乡之间医疗保健资源分配不均,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社区和农村承担基本医疗的功能不强,卫生发展严重滞后。老百姓得了病,在基层得不到有效治疗,只好奔向城市大医院。因此,到大城市大医院看病难,在偏远农村地区看病更难现象凸现。 2、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疗机构以药补医,公益性淡化 我国对卫生事业的投资比例非常低,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国家每年给医院的补贴常不到位,由于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医疗机构公益性质淡化,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群众看病不仅要负担医药成本,还要负担医院工资、奖金、买设备、盖病房。政府为了弥补补偿不足,允许医院对购进药品加成15%,这就意味着,药品进价越高医院收入越多。没有合理的制度机制控制,“以药养医”于是泛滥。有人戏称“天使”下凡至人间,非人非鬼。的确,中国的医改,让白衣“天使”增添更多的困惑、更多的无奈。“人鬼”情结,多年来医生在道德与利益之间徘徊,医院在公益与市场之间摇摆。 3、医疗保障制度存在明显缺陷 农村医疗没有一套完整的农村医疗保障法律体系,缺乏法律规范。缺乏法律规范是导致农村合作医疗难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农村的医疗保障问题至今仍然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薄弱之处。许多农村人口因为经济收入较低,一旦生病,就会产生“因病致贫”的后果。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将会大大危害到我国经济的发展。而现行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目标人群只包括就业人员及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将绝大部分少年儿童、相当一部分老人以及其他无法就业的人员排除在外。这样的制度设计必然导致如下结果:一是上述人群的医疗需求难以得到制度化的保障,个人及家庭面临的医疗风险难以化解,从而带来经济、社会方面的消极后果。二是在一部分人有医疗保障而另外一部分人没有医疗保障的情况下,无法避免体制外人员以各种方式侵蚀体制内医疗资源的问题。 二、对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思考 1、全面贯彻“十八大”精神,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在全市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市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 话 这次会议时间虽短,但内容具体实在,安排十分紧凑,意义深远重大。刚才以学同志的报告,重点阐述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明确了全市改革的方向、思路、目标和任务,部署了今年和今后三年重点推进的六个方面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市直几个部门的负责同志结合工作职责,作了很好的发言,表明了积极的态度。可以说,我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工作部署、目标任务、政策措施都已经明确,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工作已经全面启动,下一步的关键就是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措施,抓好落实。下面我简要强调四点: 一、思想认识要真正到位。健康是人的基本需求和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医药卫生涉及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直接关系人的生命维持、生活质量和幸福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仅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更是一个迫切的发展问题,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医药卫生和医疗改革已连续八年成为全国“两会”最受公众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今年更是上升到第二位。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国发展大局出发,作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这真正是一件惠民生固民本、顺民心合民意的大事。各

级党委、政府一定要从政治的、战略的、全局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医改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不移地把这项利国利民的改革推进下去、落实到位。各级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和谐紧密结合起来,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加快推进我市“十大工程”、“四区建设”和构建“四大体系”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理清改革思路,明确重点任务,细化工作措施,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方向目标要准确把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内涵丰富、政策性强、工作要求高。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关于医改的总体部署,紧密结合黄山实际,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是要把握好医改方向,这就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从改革方案设计、卫生制度建立到服务体系建设都要严格遵循公益性的原则,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医疗卫生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二是要贯彻好医改原则,这就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公平与效率、基本服务与非基本服务的关系;建设“四大体系”,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