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茶多酚、维生素C体外抗氧化作用的探究

茶多酚、维生素C体外抗氧化作用的探究

茶多酚、维生素C体外抗氧化作用的探究
茶多酚、维生素C体外抗氧化作用的探究

茶多酚、维生素C 体外抗氧化作用的探究

09级临床检验葛健祥113200*********

09级临床检验张涛113200*********

09级临床检验李思远113200*********

09级临床检验区晓华113200*********

目录

1.摘要 (3)

2.前言 (3)

3.实验目的 (4)

4.实验设备 (6)

5.实验材料及试剂 (6)

6.实验操作步骤 (7)

6.1 茶水的制备 (7)

6.2 分光光度法测定茶水中的茶多酚浓度 (7)

6.3茶水用倍比稀释法稀释 (8)

6.4 维生素C含量测定 (8)

6.5 茶多酚/维生素C氧自由基清除测试 (9)

6.6茶多酚/维生素C抑制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试验 (10)

6.7 数据统计 (11)

6.8比较 (11)

7.结果、计算及作图 (12)

8.注意事项 (14)

9.实验结果预测 (14)

10.可行性分析 (15)

11.参考文献 (16)

12.实验操作流程简易图 (17)

茶多酚、维生素C体外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09级临床检验葛健祥113200*********

09级临床检验张涛113200*********

09级临床检验李思远113200*********

09级临床检验区晓华113200*********

摘要

绿茶对氧自由基的清除,其中主要是绿茶中的茶多酚(Temasek Polytechnic ,TP)对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通过不同浓度的茶水、维生素C对氧自由基的清除率试验和对血清脂蛋白(serum lipoprotein)氧化修饰抑制试验,作出浓度清除率的曲线、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抑制效应曲线从而进行两者浓度清除率和浓度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抑制效应曲线的比较,得出两者的清除作用和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抑制效应的强弱和不同作用特点。初步了解不同浓度TP、维生素C对自由基清除和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抑制效应变化情况。为临床指导防止衰老和动脉硬化提供参考。本实验中采用酒石酸亚铁比色法(GB8313-2002)测量茶水中TP含量,I

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维生素C浓度。采用邻苯

2

三酚自氧化法测定自由基清除率,共轭双烯生成影响实验测定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抑制程度。进而利用不同浓度TP、维生素C进行氧自由基清除和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抑制实验。

关键词:茶多酚维生素C 氧自由基清除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

1. 前言

1956年Harman提出的“衰老自由基学说”得到不少研究的支持[1] 。随着年龄增加,机体抗氧化防御体系功能下降,导致氧化损伤加剧,伴随一些慢性疾病发生,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肿瘤、糖尿病等疾病。抗氧化、抗衰老已经成为保健美容的热点研究课题。同时研究表明, 脂蛋白氧化修饰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 性心脑血

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 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density lipoprotein,VLDL) 氧化修饰后致AS作用增强, 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s ,HDL)氧化修饰后抗AS效应降低, 并具致AS效应[2, 3] 。近年来,发现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富含天然抗氧化物质,具有抗氧化, 抗癌和肿瘤的发生, 抗动脉粥样硬化, 降血脂和血糖, 抗龋护齿和抑制细菌的生长等多种保健和药理作用[4-6] 。茶多酚对体内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有了初步研究[7] ,但体外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尚少研究,本实验对其做出初步实验探究。研究发现维生素C在低浓度时具有促氧化作用,而高浓度时则有抗氧化作用[8] 。对于抗氧化剂TP是否存在相同的作用效应,通过实验做出初步阐明;并探讨不同浓度TP对自由基清除率、抑制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效应影响,并且与传统的抗氧化剂维生素C作比较,有利于进一步了解两者不同抗氧化作用的特点;进而为抗衰老、防止AS选择保健品、开发产品提供参考。

2. 实验目的

2.1证明茶多酚(TP)、维生素C对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以及不同浓度茶多酚、维生素C对

氧自由基的清除率效应影响。

2.2证明茶多酚(TP)、维生素C对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抑制作用以及不同浓度茶多酚、维

生素C对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抑制作用效应影响。

2.3茶多酚对氧自由基清除率、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抑制作用与维生素C对氧自由基的清

除率、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抑制作用不同特点作对比。

3. 实验原理

3.1 茶多酚的测定原理

茶多酚是一类具有多酚羟基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与金属离子发生显色反应用于定量,酒石酸亚铁比色法(GB8313-2002)是测定茶多酚含量的国际标准方法。茶水浸出物中能与亚铁离子产生络合反应的酚性化合物,均称茶多酚。茶叶中多酚类物质能与亚铁离子形成紫蓝色络合物,该溶液对540nm可见光有最大吸收,故可用分光光度测定其吸光度,通过计算确定茶水中茶多酚的含量[9] 。

茶叶中的茶多酚含量以干态质量分数表示,按下式计算:

式中:L1——试液的总量(ml)

L2——测定时的用液量(ml)

0M ——试样的质量(g )

m ——试样干物质含量百分率(%) A ——试样吸光度

1.957——用10nm 比色杯,当吸光度等于0.50时,每毫升茶汤中含茶多酚相当于

1.957mg

3.2 维生素C 的测定原理

维生素C 又称抗坏血酸,分子式C 6H 8O 6,相对分子质量为176.12。包括L -抗坏血酸和L -脱氢抗坏血酸,两种抗坏血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图)。

维生素C 分子中的希二醇基具有还原性,能被I 2定量地氧化成二酮基,反应为:

OH H H O C C

C C C I 2

HI

H OH C

C C

C

C

2++H

H H O OH OH OH C C

以淀粉为指示剂,用直接碘量法可测定药片、注射液、水果中的维生素C 的含量。标准

I 2溶液采用间接配制法获得,用Na 2S 2O 3

标准溶液标定,反应如下:

222324622S O I S O I ---+=+ 3.3 氧自由基清除原理[10, 11]

在碱性条件下,邻苯三酚发生自氧化反应,生成2O -

和有色中间产物,该有色物在λ

=325 nm 处有一特征吸收峰。当加入清除剂时, 有色中间产物的生成受到抑制,邻苯三酚的自氧化反应受阻,溶液在λ=325 nm 处吸收峰值减小。故通过测定325A 值可以定量判断自氧化反应的程度,并可以计算出清除剂的清除率。

3.4 抑制血清脂蛋白氧化原理[12, 13]

血清脂蛋白被氧化修饰时,生成共轭双烯。该共轭双烯的脂蛋白在λ=234nm 处有一特征吸收峰。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共轭双烯生成的含量,间接反映发生了血清脂蛋白氧

化修饰的量。

4. 实验设备

722型光栅分光光度计、UV-120型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箱、离心机、托盘天平(0.1g )、过滤漏斗、酸式滴定管(50ml )、碱式滴定管(50ml )、比色杯、玻璃棒、烧杯(100ml )、锥形瓶(250ml)、移液管(10ml 、5ml 各1支)、洗耳球、100ml 量筒、25mL 容量瓶、100ml 容量瓶、500ml 容量瓶、1L 容量瓶、过滤纱布、电热壶、电子表(自带)、试管架、EP 管架、EP 管、试管、加样枪(量程1ml 、10ul 各一支)、枪头、胶头滴管、研钵、试管塞

5. 实验材料及试剂

绿茶、蒸馏水、七水硫酸亚铁(42.7FeSO H O )、酒石酸钾钠(4462.4Cl H O KNa H O ), PH=7.5的磷酸盐缓冲液(PBS )、、2.5mmol/L 硫酸铜溶液,3 mmoL/L 邻苯三酚(以10mmoL/L 为溶剂配制)、10 mmoL/L 盐酸(HCL )、PH=8.2 Tris-HCL 、0.01mol/L Na 2S 2O 3标准溶液、

I 2(A.R )、KI (A.R )、HAC (2mol/L )、淀粉指示剂(0.5%)、新鲜人血清、抗坏血酸

粉末。

5.1 试剂的配制

酒石酸亚铁溶液:盛取1.0g 七水硫酸亚铁(FeSO 4·7H 2O )和5.0g 酒石酸钾钠

(C 14H 4O 6KNa ·4H 2O ),用水溶解并定容至1L (低温保存有效期为10天)。磷酸盐缓冲液(PBS ) 配制: 称取8.0g NaCl ,2.0g KCl , 3.6g 242.12Na HPO H O ,0.2 g 24KH PO , 分别用蒸馏水溶解后转入1L 容量瓶定容。0.6% 的稀释血清: 取0.6 ml 血清用PBS 溶液定容至100ml, 用前现配。2.5 mmol/L Cu2+ : 准确称取2.50 g 硫酸铜(4CuSO ·5H2O ) , 用蒸馏水溶解并定容至100ml,摇匀取溶液2mL 加入烧杯中再加78mL 的蒸馏水稀释为2.5mmol/LCu2+溶液。

(实验前准备) 5.2 材料的处理

对已购买的绿茶进行筛选,将其中带叶子的茶叶选出,去除掉茶叶中的茶杆和茶渣,将筛选好的茶叶放入保鲜袋中,密封保存,待实验使用。(实验前准备)

6. 实验操作步骤

6.1 茶水的制备

6.1.1用托盘天平按表1称取茶叶,加进用空白和实验编号的烧杯中,然后用沸蒸馏水100mL浸泡15分钟。

表1 茶水配备

6.1.2 茶水过滤、离心

15分钟后,把用实验编号的烧杯中茶水分别倒到过滤漏斗上滤去渣得粗茶水;然后把滤液转移到离心管中并放在1000r/min离心机中离心1min。1min后用移液管吸取上清液转移到用实验编号烧瓶中并盖上瓶塞。

6.1.3把用空白编号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空白编号的烧瓶盖上瓶塞;并把空白和实验编号烧瓶放到37℃水浴箱中保持温度。

6.2 分光光度法测定茶水中的茶多酚浓度

6.2.1打开空白组、实验组烧瓶塞子,用加样枪分别准确吸取茶水1ml。

6.2.2 分别注人两个用空白和实验编号的25ml容量瓶中,加水4ml和酒石酸亚铁溶液5ml,

充分混合。

6.2.3在以上两容量瓶中分别加pH

7.5磷酸盐缓冲液至刻度,用50mm比色杯,在波长540nm

处,以空白组溶液作参比,测定吸光度(A)。

按下式计算茶多酚含量:

6.3 茶水用倍比稀释法稀释

取四支EP管分别加入1ml的煮沸过的蒸馏水,然后取1ml的标准茶多酚溶液加入第

一支EP管,得到1

2

C

茶多酚

。取

1

2

C

茶多酚

的溶液1ml加入第二支EP管得到

1

4

C

茶多酚

。同

样方法得到1

8

C

茶多酚

1

16

C

茶多酚

6.4 维生素C含量测定

6.4.1 维生素C溶液的制备

称取1.5g抗坏血酸粉末,加入新煮沸并冷却的蒸馏水使其溶解,定量转移至1000mL容量瓶中,定容,备用。

6.4.2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c(I

2)=0.1mol/L I

2

标准溶液的配置和标定

●c(I2)=0.1mol/L I2储备液的配置

将6.5g I

2与10gKI置于研钵中,在通风橱中加入少量水研磨,待I

2

全部溶解后,将溶液

转入棕色试剂瓶中,加水稀释至500mL,摇匀,放暗处保存。

●c(I2)=0.01mol/L I2标准溶液的标定

用移液管取10mL0.01mol/L Na2S2O3标准溶液于锥形瓶中,加入8滴0.5%的淀粉水溶液,

用I

2标准溶液滴定至稳定的浅蓝色,30秒不退色即为终点。平行标定三次,计算I

2

标准

溶液的浓度c(I

2

)。计算公式:

Na2S2O3的体积(10ml)×0.01(mol/l)

c(I2)= ─────────────────────

用于滴定Na2S2O3标准溶液的I2的体积V

6.4.3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量取配制好的各瓶维生素C混合液10mL,加入10ml2mol/L醋酸和8滴0.5%淀粉水

溶液,立即用0.01mol/L I

2

标准溶液滴定至稳定的浅蓝色即为终点。平行测定三次,计算维生素C的含量。

维生素C 的含量计算公式:2C C

()*176.00I cV w m =

维生素维生素

6.4.4标定的维生素C 溶液倍比稀释

取四支EP 管分别加入3ml 的煮沸过的蒸馏水,然后取1ml 的标准维生素C 加入第一支EP

管,得到14c C 维生素。取14c C 维生素的溶液1ml 加入第二支EP 管得到1

16c C 维生素。同法得到

C 164C 维生素、C 1256

C 维生素 6.5 茶多酚/维生素C 氧自由基清除测试

6.5.1 取4.5 mL pH=8.2 10mmol/L 的Tris-HCl 缓冲液,4.2 mL 蒸馏水;然后实验组加入

1ml 不同浓度茶多酚溶液/维生素C 溶液,实验组的空白管加入1ml 不同浓度茶多酚溶液/维生素C 溶液,阴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的空白管都不加样品,把各管混匀。

6.5.2 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立即加入在25℃预热过的3mmol/L 邻苯三酚0.3mL (以

10mmol/LHCl 配制),白管加入10mmol/LHCl 代替邻苯三酚的HCl 溶液;摇匀使其充分反应。

6.5.3 反应3min 后倒入比色杯,325nm 下每隔1min 测定吸光度,记录线性范围内五次吸光

度。

6.5.4 绘制吸光度对时间的曲线,曲线斜率即为自氧化的速率。

00

K K K -样品

清除率(%)=

其中:0K 为未茶多酚/维生素C 溶液时邻苯三酚的自氧化速率;K 样品 为加 入茶多酚/维生素C 溶液后邻苯三酚的自氧化速率。 6.6 茶多酚/维生素C 抑制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试验 6.6.1 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模型的建立[14]

共轭双烯生成模型:[15]

●样品液的配制:取5ml0.6%的稀释血清于带塞试管中,加20ul2.5mmol/L 的Cu2+混匀。 ●空白对照液配制:取5ml0.6%的稀释血清于带塞试管中,加入20ul 蒸馏水混匀。 ●实验测定: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初始234nm 处吸光值, 在37℃水浴中温浴启动氧化修饰, 每隔20min 取出, 测定其234nm 的吸光值。其结果以样品吸光值与空白对照吸光值的差值234A 表示。

6.6.2 茶多酚/维生素C 对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影响实验

对共轭双烯生成影响实验:

(A ) 脂蛋白氧化修饰启动前加入茶多酚/维生素C 的作用:

●实验管液配制:在2Cu +加入体系前,取5ml0.6%的稀释血清与10ul 不同浓度茶多酚/维生素C 溶液混合于带塞试管中,加入20ul2.5mmol/L 2Cu +

混匀。

●空白对照液配制:取5ml0.6%的稀释血清于带塞试管中,加入20ul 蒸馏水混匀。 ●实验测定: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初234nm 处吸光值,然后置37℃水浴120min,期间每20min 取出测定234nm 处的吸光。

(B) 脂蛋白氧化修饰启动后加入维生素C 的作用:

●实验液配制:实验管和空白对照均取5ml0.6% 的稀释血清, 均加入20ul2.5 mmol/L 的2Cu +, 测定初始234 nm 处吸光值。

●实验加液:置37℃水浴50min 后, 向空白管加10ul 蒸馏水,向试验管中分别加入10ul 不同浓度茶多酚/维生素溶液, 混匀。

●实验测定:置37℃水浴120min,期间每20min 取出测定空白对照和实验234nm 处的吸光值。

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抑制效应计算公式:

234A A A =- 空白实验

6.7 数据统计

将上述实验所测数据全部填入下表

表2 茶多酚的实验数据

表3 维生素C的实验数据

6.8 比较

6.8.1根据茶水中茶多酚的含量变化,自由基清除率的变化趋势和血清蛋白氧化修饰效应变化,绘制TP-自由基清除率曲线,TP-抑制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效应曲线。

6.8.3 根据维生素C的含量变化,自由基清除率的变化趋势和血清蛋白氧化修饰效应变化,绘制维生素C-自由基清除率曲线,维生素C-抑制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效应曲线。

6.8.4茶多酚含量变化对自由基清除率的变化趋势变化、抑制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效应所作曲线与维生素C自由基清除率的变化趋势、抑制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效应所作曲线作比较分析。

7. 结果、计算及作图

7.1 结果记录表格

表4 I

2标准溶液的浓度c(I

2

)

5 维生素C的含量

表6 茶多酚的实验结果

表7 维生素C的实验结果

7.2 依据实验数据作曲线图

(用软件Excel进行辅助作图)

8. 注意事项

8.1 茶叶准备,要尽可能的把茶秆和茶渣剔除,只留下茶叶,用保鲜袋打结密封保存。

8.2 注意正确使用分光光度计、移液、定容等基本操作。

8.3 把握6.5操作的分光光度计测量线性关系的浓度范围。

8.4 注意6.6抑制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试验的反应条件。

8.5 维生素C、茶多酚、血清脂蛋白都是容易被氧化的物质,实验过程中注意加塞子防止

与空气接触被氧化。

8.6 维生素C滴定时注意观察烧瓶液体颜色变化,防止过量。

9. 实验结果预测

9.1 绘制随茶水中茶多酚的含量变化,TP-自由基清除率曲线、TP-抑制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效应曲线;其曲线一般来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可能是正比线性关系,也可能是“S”线性关系。其中TP-自由基清除率曲线很可能是正比线性关系;TP-抑制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效应曲线很可能是“S”线性关系。用作图分析法确定曲线类型,所得线性相关图为分析浓度-自由基清除率、浓度-血脂蛋白氧化抑制趋势作辅助,进一步为抗衰老、抗动脉硬化选择最适合剂量茶多酚提供参考。

9.2 绘制随维生素C的浓度变化,维生素C-自由基清除率曲线、维生素C-抑制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效应曲线;其曲线一般来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可能是正比线性关系,也可能是抛物线性关系。用作图分析法确定曲线类型,所得线性相关图为分析浓度-自由基清除率、浓度-血脂蛋白氧化抑制趋势作辅助,进一步为抗衰老、抗动脉硬化选择最适合剂量维生素C提供参考。

9.3 把上述TP-自由基清除率曲线与传统抗氧化剂维生素C-自由基清除率曲线作比较了解茶多酚的抗氧化性强弱。所得的维生素C-抑制血清脂蛋白氧化效应曲线、TP-抑制血清脂蛋白氧化效应曲线,其中以维生素C-抑制血清脂蛋白氧化效应为参照曲线,比较分析两者的关系;为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提供参考。

10. 可行性分析

10.1 实验器材和试剂

所选用的实验器材和试剂基本是常用实验器材和试剂,一般实验室可以提供使用。原料(绿茶茶叶、抗坏血酸粉末)来源丰富、价格便宜。

10.2 实验操作

整个实验过程的操作包括试剂的配备、氧化还原法标定浓度、分光光度计测溶剂的浓度都是我们学习和练习的基本实验操作。我们可以熟练操作其基本过程。

10.3 实验结果处理

实验数据计数简单,依据实验结果绘图和分析难度不大。

10.4实验需要时间

表面看起来实验的操作时间较长,其实经过实验步骤的合理撮合和操作者之间的默契的配合是可以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三人同时配合操作,还有不同步骤合理安排使得时间充分利用。初步估计完成实验操作时间为大概400分钟。

参考文献

1. Harman, D., Aging: overview. Ann N Y Acad Sci, 2001. 928: p. 1-21.

2. 陈瑗周玫, 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 生命科学, 2000(01).

3. 苏文凌高玉琪, 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 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

1999(02).

4. 吉宁 and 李宁, 茶多酚的健康促进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

册), 2007(04).

5. 蒋勤, 茶多酚的药理作用. 中国药师, 2006(01).

6. 王汉生 and 刘少群, 茶叶的药理成分与人体健康. 广东茶业, 2006(03).

7. 全吉淑, 尹学哲 and 金泽武道, 茶多酚自由基清除及抗脂蛋白氧化作用研究. 中药

药理与临床, 2007(03).

8. 陈彦球杨琦杨燕张喜忠, 维生素C在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中作用的体外实验. 中华

预防医学杂志, 2002(01).

9. 杨美燕李楠邢国秀郭永学宫为民, 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多酚注射剂中茶多酚的含量.

中草药, 2004(05).

10. 秦恩华, 茶新菇水溶性多糖的提取及其对氧自由基清除效果的研究. 现代食品科技,

2007(06).

11. 李彩霞, et al., 甘青铁线莲花水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8(01).

12. 闫祥华刘大星姜新民李广石学全, 低水平大豆异黄酮对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的影响.

营养学报, 2002(04).

13. 李云峰郭长江杨继军韦京豫徐静, 石榴皮抗氧化物质提取及其体外抗氧化作用研究.

营养学报, 2004(02).

14. 曹炜, et al., 不同种类单花蜜对人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的抑制作用. 食品科学,

2007(12).

15. Hodgson JM , Croft KD, Puddy IB, et al. Soybeanisoflavonoids and their metabo lic p roducts inh ibit in vit ro lipop ro tein oxidat ion in serum [ J ]. J N u trB iochem , 1996, 7: 664- 669.

附录实验操作流程简易图

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摘要:茶多酚是一种天然的食品添加剂,本文介绍了茶多酚的成分和儿茶素的 结构,全面地综述了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能茶多酚在油脂、肉制品加工和果蔬保鲜、糕点和糖果以及饮料生产等方面的发展和应用。 关键词:茶多酚;抗氧化作用;食品 Abstract: Tea polyphenols is a natural food additives, ingredients of tea polyphenols and catechin structur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tea polyphenols in tea polyphenols grease, meat processing, and aquatic preservation,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pastries and candy and beverage production. Key word: tea polyphenols;antioxidation;food 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纯天然多酚类物质,又叫茶单宁,茶鞣质,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茶多酚主体成分是儿茶素,占茶叶干物量的20 %一30 % [1]。茶多酚分子结构中具有活泼的羟基氢能终止自由基的连锁反应,捕获过量的自由基,因此是一类理想的天然抗氧化剂。 1 茶多酚的性质和结构 茶多酚在碱性介质中极不稳定,在酸性中则稳定、耐热、与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都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被氧化成棕色物,遇铁变成绿黑色络合物,与重金属盐溶液作用生成灰黄色沉淀,也能被高锰酸钾、硫酸铈等氧化剂氧化,与酒石酸铁生成红紫色络合物[2]。 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 黄烷酮类、花色素类、黄酮醇类、 花白素类、酚酸及缩酚酸类等6类化合物。其中以黄烷酮类(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最为重要,占茶多酚总量的60% ~80% 。其次是黄酮类,其他酚类物质含量比较

茶多酚性质功效及应用

茶多酚性质、功效及应用是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醇类和类等。主要为(儿茶素)类,儿茶素占60~80%。类物质又称茶鞣或茶,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作用,能有 茶多酚,又名抗氧灵、维多酚、防哈灵,是茶叶中所含的一类多羟基类化合物,简称TP,主要化学成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青素类、酚酸及缩酚酸类、聚合酚类等化合物的复合体。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为茶多酚的主体成分,占茶多酚总量的65%~80%。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4种物质[1]?。 3成分 是一种稠环,可分为类、-[4]-黄烷醇类、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儿茶素最为重要,约占总量的60%-80%;类主要由EGC、DLC、EC、EGCG、GCG、ECG等几种单体组成。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20—35%。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 4性状

茶多酚为淡黄至茶褐色略带茶香的水溶液、粉状固体或结晶,具涩味,易溶于水、乙醇、乙酸乙酯,微溶于油脂。耐热性及耐酸性好,在pH2~7范围内均十分稳定。略有吸潮性,水溶液pH3~4。在碱性条件下易氧化褐变。遇铁离子生成绿黑色化合物[1]?。 5性能 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尤其酯型儿茶素EGCG,其还原性甚至可达L-异坏血酸的100倍。4种主要儿茶素化合物当中,抗氧化能力为EGCG>EGC>ECG>EC>BHA,且抗氧化性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茶多酚除具有抗氧化作用外,还具有抑菌作用,如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等有抑制作用。茶多酚可吸附食品中的异味,因此具有一定的除臭作用。对食品中的色素具有保护作用,它既可起到天然色素的作用,又可防止食品退色,茶多酚还具有抑制亚硝酸盐的形成和积累作用。 6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茶多酚在常温下呈浅黄或浅绿色粉末,易溶于温水(40℃一80℃)和含水中;稳定性极强,在4—8、250℃左右的中,1.5个小时内均能保持,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1989年被中国协会列入GB2760-89使用标准,1997年列为中成药原料。 化学性质 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全天然食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 茶多酚是指茶叶中一大类组成复杂、量及其结构差异很大的多酚类及其衍生物,主要由、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其缩酚酸等组成的,以为主的黄烷醇类化合物占茶多酚总量的60%一80%,其中含量最高的几种组分为L—EGCG(50%-60%)、L—EGC(15%-20%)、L—ECG(10%-15%)和L—EC(5%-10%)。 7药理作用 抗癌: 茶多酚能极强的清除有害,阻断脂质过氧化过程,提高人体内的活性,从而起到抗突变、抗的绿茶。功效据相关资料显示,茶叶中的茶多酚(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对胃癌、肠癌等多种癌症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均有益处。 防治降、预防及茶多酚对人体有着重要作用。人体的、甘油三酯等含量高,内壁脂肪沉积,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后形成动脉粥样化斑块等心血管疾病。茶多酚,尤其是茶多酚中的儿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有助于抑制这种斑状增生,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强的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变清,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降血压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抑制转换活性的作用,因而可以起到降低或保持血压稳定的作用。降血糖茶多酚对人体的糖代谢障碍具有调节作用,能降低血糖水平,从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防治脑中风: 茶多酚有遏制过氧化脂质产生的作用,能消除血管痉挛,保持血管壁的弹性,增加血管的有效直径,通过血管舒张使血压下降,从而有效地防止脑中风。 抗血栓: 血浆的增高可引起红细胞的聚集,血液粘稠度增高,从而促进血栓的形成。另外,细胞膜脂质中磷脂与胆固醇的增多会降低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严重影响微循环的灌注,增加血液粘度,使毛细血管内血流淤滞,加剧红细胞聚集及。 茶多酚对红细胞变形能力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且易与凝血酶形成复合物,阻止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另外,茶多酚能有效的抑制血浆及肝脏中胆固醇含量的上升,促进脂类及胆汁酸排出体外,从而有效的防止血栓的形成。现有的降脂抗栓药物多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而不易长期服用。茶多酚是茶叶中具有降脂抗栓作用的天然成分,加上其自身所具有的抗氧化特性,使其成为一种新型的功能性保健品。 ①提高免疫能力 通过调节免疫球蛋白的活性,间接实现提高人体综合免疫能力、抗风湿因子、抗菌抗病毒的功效,茶多酚通过提高人体免疫球蛋白总量并使其维持在高水平,刺激抗体活性的变化,从而提高人的总体免疫能力。间接实现抑制或杀灭各种病原体、病菌和病毒的功效。 ②抗变态反应和皮肤过敏反应 茶多酚能强烈的抑制组胺的释放作用,实验证明茶多酚抗变态反应和抗皮肤过敏反应比当前常用的抗过敏药的抑制效果强2~10倍。茶多酚能抑制活性因子如抗体、肾上腺素、酶等引起的过敏反映,对哮喘等过敏性病症有显着疗效。

维生素C的作用

维生素C又叫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C主要生理功能 1、促进骨胶原的生物合成。利于组织创伤口的更快愈合; 2、促进氨基酸中酪氨酸和色氨酸的代谢,延长肌体寿命。 3、改善铁、钙和叶酸的利用。 4、改善脂肪和类脂特别是胆固醇的代谢,预防心血管病。 5、促进牙齿和骨骼的生长,防止牙床出血。; 6、增强肌体对外界环境的抗应激能力和免疫力。 药物作用 维生素C在体内参与多种反应,如参与氧化还原过程,在生物氧化和还原作用以及细胞呼吸中起重要作用。从组织水平看,维生素C的主要作用是与细胞间质的合成有关。包括胶原,牙和骨的基质,以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的接合物。因此,当维生素C缺乏所引起的坏血病时,伴有胶原合成缺陷,表现为创伤通难以愈合,牙齿形成障碍和毛细血管破损引起大量瘀血点,瘀血点融合形成瘀斑。 维生素C和坏血病有一段很长的历史渊源。希波克拉底是第一个提到坏血病的人。他描述当时士兵牙床溃烂、牙齿脱落。。。;早期的海上旅行引起了人们对坏血病的重视,船队离开港口3—4个月,船员往往会因此患上坏血病,人们开始发现这是由于海上旅行缺乏新鲜蔬菜和水果的缘故。1932年英国军医从柠檬汁中离析出具有抗坏血病的晶状物质,1933年瑞士科学家合成了维生素C,又叫做抗坏血酸。近代研究表明VC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1.胶原蛋白的合成需要维生素C参加,所以VC缺乏,胶原蛋白不能正常合成,导致细胞连接障碍。人体由细胞组成,细胞靠细胞间质把它们联系起来,细胞间质的关键成分是胶原蛋白。胶原蛋白占身体蛋白质的1/3,生成结缔组织,构成身体骨架。如骨骼、血管、韧带等,决定了皮肤的弹性,保护大脑,并且有助于人体创伤的愈合。 2.坏血病。血管壁的强度和VC有很大关系。微血管是所有血管中最细小的,管壁可能只有一个细胞的厚度,其强度、弹性是由负责连接细胞具有胶泥作用的胶原蛋白所决定。当体内VC不足,微血管容易破裂,血液流到邻近组织。这种情况在皮肤表面发生,则产生淤血、紫癍;在体内发生则引起疼痛和关节涨痛。严重情况在胃、肠道、鼻、肾脏及骨膜下面均可有出血现象,乃至死亡。 3.牙龈萎缩、出血。健康的牙床紧紧包住每一颗牙齿。牙龈是软组织,当缺乏

茶多酚改性及其抗氧化性能研究进展_应乐

茶 叶 科 学 2010,30(增刊1):511~515 Journal of Tea Science 收稿日期:2010-09-20 修订日期:2010-11-20 作者简介:应乐(1987— ),女,浙江慈溪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茶叶生物化学与茶终端产品开发方面的研究。*通信作者:zdcy@https://www.sodocs.net/doc/6c11560822.html, 茶多酚改性及其抗氧化性能研究进展 应乐 1,2 ,张士康2,王岳飞 1* ,朱跃进2,杨贤强1 (1. 浙江大学茶学系,浙江 杭州 310029;2.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6) 摘要:利用溶剂法、乳剂法和分子修饰法等技术对茶多酚进行改性,以制备具有较好脂溶性的改性茶多酚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目前用于茶多酚改性的三种方法及其优缺点,以及改性后的脂溶性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能与机理进行了综述和总结,并对茶多酚改性技术发展与脂溶性茶多酚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脂溶性茶多酚;改性;抗氧化 中图分类号:TS27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9X (2010)增刊1-511-05 Progress on the Modification of Tea Polyphenols and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Lipid-soluble Tea Polyphenols YING Le 1,2, ZHANG Shi-kang 2, WANG Yue-fei 1*, ZHU Yue-jin 2, YANG Xian-qiang 1 (1. Department of Tea Scienc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9, China; 2. Hangzhou Tea Research Institute, China COOP, Hangzhou 310016, China) Abstract: Producing good quality lipid-soluble tea polyphenols (LTP) was the research focus at home and abroad. Tea polyphenols’ modification by solvent, emulsion and molecular modification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mong these three methods were compared. The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liphophilic tea polyphenols and its mechanism were introduced. Its antioxidant properties in different antioxidant systems were compared. And the application of LTP as antioxidants was forecasted. At the same time,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LTP production was proposed. Keywords: lipid-soluble tea polyphenols, modification, antioxidant 茶多酚作为茶叶中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从发现至今一直备受人们的重视。研究表明[1],茶叶中的生理活性物质主要为茶多酚,它具有优异的抗氧化性能和显著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在食品领域,茶多酚可以作为食品的抗氧化剂,延长食品的货架保鲜期[2-3];在医药领域,茶多酚作为药品的功效成分,具有抗氧化[4]、延缓衰老、抗菌、抗病毒、降血脂[5]、抗癌[6-11]等功效,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药品中。在化工 领域,茶多酚也可以用于各类化妆品的生产[12]以及作为甲醛的吸收剂[13]。 随着茶多酚各方面研究的深入,其各领域的应用趋于完善。茶多酚结构中的酚羟基使其具有良好的水溶性。但随着应用的进一步推广,茶多酚的水溶性阻碍了其在油脂体系的应用和发展,特别是在食品油脂行业的应用。目前食品业主要使用人工合成的脂溶性抗氧化剂,如BHA 、BHT 、PG 和TBHQ 等[14]。近

茶多酚综述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及在食品中的应用 摘要:茶多酚作为天然添加剂,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对食品有保鲜防腐、抑菌除臭等作用,对人体有抗衰老、抗癌等功能。该文综述了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茶多酚在食品中的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茶多酚;研究进展;展望 前言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是从茶叶中提取的纯天然多酚类物质,又叫茶单宁,茶鞣质,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1],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具有抗氧化、抗癌、抗衰老、防辐射、防腐保鲜、抑菌除臭等多种生理活性。近年来,茶多酚在油脂、食品、医疗、保健、日用化工和农业等方面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茶多酚的抗氧化性在食品贮藏保鲜中的研究与应用以及保健食品的研发已有大量研究,研究表明,茶多酚不仅是一种天然的无毒的抗氧化剂,而且也是一种理想的天然药物,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应用于食品中,不但可以延长食品货架期,还可以为消费者带来保健作用。 一、茶多酚的性质 (一)茶多酚的化学性质 茶多酚是一类存在于茶树的树梢及其他器官中的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混合物,简称茶多酚或多酚类,俗名茶单宁、茶鞣质[2]。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全天然抗氧化食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20-35%。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二)茶多酚的毒理性质 慢性毒性试验表明[3],饲料中茶多酚含量为0.1%时,对果蝇寿命无不良影响。果蝇终生饲养和小白鼠喂养实验表明,在适量范围内添加茶多酚到饲料和饮料中,对果蝇的生长、发育和寿命,以及对小白鼠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胸腺、脾脏细胞数、肝脏量及体重有促进作用。说明茶多酚在适当范围内应用到食品和化工等领域中,对人体是无害的。 二、茶多酚的抗氧化机理

茶多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功能性食品》课程论文 茶多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学生姓名:许军强 学号:20114061204 任课教师:臧延青 所在学院:食品学院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2014年10月

茶多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是从茶叶中提取的以儿茶素为主要成分的多分类化合物的总称。它目前尚不能人工合成,是一种多功能、高效的抗氧剂,正是它的一些药理和保健特性,使得它在很多方面都有广泛的运用。本论文通过对前人一些资料的整理,从多方面介绍了茶多酚,并对茶多酚的提取和研究进展做了探讨。 关键词:茶多酚功能提取方法应用 1.茶多酚简介 1.1.定义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1],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黄烷醇类物质(儿茶素)最为重要。茶多酚又称茶鞣或茶单宁,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本草千叶IT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 (学名Camellia sinensis)。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抗辐射作用,能有效地阻止放射性物质侵入骨髓,并可使锶90和钴60迅速排出体外,被健康及医学界誉为“辐射克星”。 1.2.理化性质 1.2.1.稳定性 在 pH 4-8 稳定。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易变质[2]。最高耐热温度在1个半小时内,可达250℃左右,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1.2.2.物理性质 茶多酚在常温下呈浅黄或浅绿色粉末,易溶于温水(40℃一80℃)和含水乙醇中[3];稳定性极强,在pH值4—8、250℃左右的环境中,1.5个小时内均能保持稳定,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1989年被中国食品添加剂协会列入GB2760-89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1997年列为中成药原料。 1.2.3.化学性质 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全天然抗氧化食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 茶多酚是指茶叶中一大类组成复杂、分子量及其结构差异很大的多酚类及其衍生物混合物[4],主要由儿茶素、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其缩酚酸等组成的有机化合物,以儿茶素为主的黄烷醇类化合物占茶多酚总量的60%一80%,其中含量最高的几种组分为L—EGCG(50%-60%)、L —EGC(15%-20%)、L—ECG(10%-15%)和L—EC(5%-10%)。

多酚抗氧化性的研究进展(张云丽)

植物多酚抗氧化性的研究进展及其运用 摘要:植物多酚( 植物单宁) 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重要的天然产物,叙述了多酚的抗氧化性及多酚在国内外食品工业、医药保健、日用化学品等方面的应用现状, 展望了多酚在国际市场上的广阔前景。 关键词: 植物多酚;抗氧化性; 植物多酚(Plant polyphenol)又名植物单宁(Vegetable tannin),为植物体内的复杂酚类次生代谢物,具有多元酚结构,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皮、根、叶、果中,在植物中的含量仅次于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植物多酚(polyphenol)是多羟基苯,如苯二酚、苯三酚等。植物多酚是在植物性食物中发现的、具有潜在促进健康作用的化合物。由于其羟基取代的高反应性和吞噬自由基的能力而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1】酚类化合物是众所周知的抗氧化剂。主要有黄酮类、多 酚类、多糖类和维生素类等。近年来研究发现,一些农业、食品工业副产品(如茶叶、花生壳、柑橘类果皮、果汁残渣等)的提取物中也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其中有些提取物中多酚含量很高。因此来自农业和食品工业副产品的植物多酚将成为保健食品、医药、化妆品等行业的重点开发研究对象【2-3】。 一、植物多酚研究利用的化学基础 人类最初对植物中所含多酚类化合物的利用, 是将其用于鞣制皮革, 并将这类化合物称为植物单宁( vegetable tannins)。按照White和Bate-Smith 的定义, 植物单宁是指分子量在500—3000 范围内的具有鞣性的多元酚。1981年,Haslam 提出了植物多酚这一术语,它包括单宁及相关化合物( 如单宁的前体化合物和单宁的聚合物)。这一名称能更全面地概括这类天然产物的特点, 也符合各学科领域的实际研究情况,因而被人们广泛采用。植物多酚的化学研究始于18世纪末。其结构复杂, 化学性质活泼,并且常以大量性质相似的同系物的混合物形式存在, 因此本世纪30 年代以前,多酚化学的进展一直非常缓慢。植物多酚的科学分类方法直到1920 年才由Freudenberg 提出,即根据化学结构不同,植物多酚分为水解单宁( 酸酯类多酚) 和缩合单宁( 黄烷醇类多酚或原花色素)。前者主要是酸及其衍生物与多元醇以酯键或甙键形成,可细分为单宁和鞣花单宁两类。后者主要是羟基黄烷醇类单体的缩合物, 单体间以C—C 键相连如图1所示。[4]

维生素C

维生素C又称L-抗坏血酸,是高等灵长类动物与其他少数生物的必需营养素。抗坏血酸在大多的生物体可借由新陈代谢制造出来,但是人类是最显著的例外。最广为人知的是缺乏维生素C会造成坏血病。 维生素C的药效基团是抗坏血酸离子。在生物体内,维生素C是一种抗氧化剂,因为它能够保护身体免于氧化剂的威胁,维生素C同时也是一种辅酶。 但是由于维生素C是一种必需营养素,它的用途与每天建议使用量经常被讨论。当它作为食品添加剂,维生素C成为一种抗氧化剂和防腐剂的酸度调节剂。多个E字首的数字(E number)收录维生素C,不同的数字取决于它的化学结构,像是E300是抗坏血酸,E301为抗坏血酸钠盐,E302为抗坏血酸钙盐,E303为抗坏血酸钾盐,E304为酯类抗坏血酸棕榈和抗坏血酸 [1] 基本知识:维生素C又叫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在所有维生素中,维生素C是最不稳定的。在贮藏,加工和烹调时,容易被破坏。它还易被氧化和分解。 水溶性;大多数动物体内可自行合成维生素c,但是人类、猿猴、天竺鼠等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C在胶原质的形成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胶原质对于人体的组织细胞、牙龈、血管、骨骼、牙齿的发育和修复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帮助人体内铁的吸收;计量单位是毫克(mg);在紧张状态时,会加速维生素C的消耗; 成人的建议每日摄取量是60mg(妊娠、哺乳期需要更多的量-70-95mg); 常被推荐为预防婴儿猝死症(SIDS)的物质;抽烟者和老人需要更多的维生素C。(一支香烟 分子式:C6H8O6;分子量:176.12u;CAS号:50-81-7;酸性,在溶液中会氧化分解。 物理性质 外观:无色晶体;熔点:190 - 192℃;沸点:(无);紫外吸收最大值:245nm;荧光光谱:激发波长-无nm,荧光波长-无nm; VC[维生素C简称] 溶解性:水溶性维生素;推荐摄入量:每日60毫克;最高摄入量:引起腹泻之量; 对生物以及人体有意义的"维生素C"是纯的左式右旋光(光学异构)抗坏血酸;相对的"左旋光"异构物在生物体内毫无用处。这两种是同分异构物。但是一般广告经常以左旋C称呼,

茶多酚及提取工艺

茶多酚 学名:Camellia sinensis 简称:GTP 别名:茶鞣质、茶单宁 英文名:tea Polyphenol,简称TP 定义:是茶叶中儿茶素类、丙酮类、酚酸类和花色素类化合物的总称。 成分:可分为黄烷醇类、羟基-[4]-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儿茶素最为重要,约占多酚类总量的60%-80%;儿茶素类主要由EGC、DLC、EC、EGCG、GCG、ECG等几种单体组成。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15%--20%。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茶多酚的理化性质 物理性状: 1 外观:棕黄、淡黄或淡黄绿色粉末。 2 性状:易溶于水及乙醇,味苦涩。 稳定性:在PH4-8 稳定。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易变质。最高耐热温度在1个半小时内,可达250℃左右,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安全性评价:无毒 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其抗氧化能力是人工合成抗氧化剂BHT、BHA的4-6倍,是VE的6-7倍,VC的5-10倍,且用量少:0.01-0.03%即可起作用,而无合成物的潜在毒副作用;儿茶素对食品中的色素和维生素类有保护作用,使食品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原有色泽与营养水平,能有效

防止食品、食用油类的腐败,并能消除异味 【药理作用】 1.具有很强的消除有害自由基的作用。 2.抗衰老作用。 3.抗辐射作用。 4.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5.抗菌、杀菌作用。 6.对艾滋病病毒的抑制作用。 【主要用途】 实际上茶叶的许多作用都是因为茶叶中的茶多酚在起作用。茶多酚可用于食品保鲜防腐,无毒副作用,食用安全。茶叶能够保存较长的时间而不变质,这是其他的树叶、菜叶、花草所达不到的。茶多酚参入其他有机物(主要是食品)中,能够延长贮存期,防止食品退色,提高纤维素稳定性,有效保护食品各种营养成份。其主要用途如下: 1.用于糕点及乳制品对高脂肪糕点及乳制品,如月饼、饼干、蛋糕、方便面、奶粉、奶酪、牛奶等,加入茶多酚不仅可保持其原有的风味,防腐败,延长保鲜期,防止食品退色,抑制和杀灭细菌,提高食品卫生标准,延长食品的销售寿命。另外,还可使甜味“酸尾”消失,味感甘爽。 2.用于饮料生产茶多酚不仅可配制果味茶、柠檬茶等饮料,还能抑制豆奶、汽水、果汁等饮料中的VA、VC等多种维生素的降解破坏,从而保证饮料中的各种营养成份。

茶多酚性质、功效及应用

茶多酚性质、功效及应用 是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醇类和类等。主要为(儿茶素)类,儿茶素占60~80%。类物质又称茶鞣或茶,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作用,能有效地阻止物质侵入,并可使

2简介 茶多酚,又名抗氧灵、维多酚、防哈灵,是茶叶中所含的一类多羟基类化合物,简称TP,主要化学成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青素类、酚酸及缩酚酸类、聚合酚类等化合物的复合体。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为茶多酚的主体成分,占茶多酚总量的65%~80%。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4种物质[1]?。 3成分 是一种稠环,可分为类、-[4]-黄烷醇类、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儿茶素最为重要,约占总量的60%-80%;类主要由EGC、DLC、EC、EGCG、GCG、ECG等几种单体组成。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20—35%。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 4性状 茶多酚为淡黄至茶褐色略带茶香的水溶液、粉状固体或结晶,具涩味,易溶于水、乙醇、乙酸乙酯,微溶于油脂。耐热性及耐酸性好,在pH2~7范围内均十分稳定。略有吸潮性,水溶液pH3~4。在碱性条件下易氧化褐变。遇铁离子生成绿黑色化合物[1]?。 5性能 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尤其酯型儿茶素EGCG,其还原性甚至可达L-异坏血酸的100倍。4种主要儿茶素化合物当中,抗氧化能力为EGCG>EGC>ECG>EC>BHA,且抗氧化性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茶多酚除具有抗氧化作用外,还具有抑菌作用,如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等有抑制作用。茶多酚可吸附食品中的异味,因此具有一定的除臭作用。对食品中的色素具有保护作用,它既可起到天然色素的作用,又可防止食品退色,茶多酚还具有抑制亚硝酸盐的形成和积累作用。 6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茶多酚在常温下呈浅黄或浅绿色粉末,易溶于温水(40℃一80℃)和含水中;稳定性极强,在4—8、250℃左右的中,个小时内均能保持,在三价

茶多酚、维生素C体外抗氧化作用的探究

茶多酚、维生素C 体外抗氧化作用的探究 09级临床检验葛健祥113200********* 09级临床检验张涛113200********* 09级临床检验李思远113200********* 09级临床检验区晓华113200*********

目录 1.摘要 (3) 2.前言 (3) 3.实验目的 (4) 4.实验设备 (6) 5.实验材料及试剂 (6) 6.实验操作步骤 (7) 6.1 茶水的制备 (7) 6.2 分光光度法测定茶水中的茶多酚浓度 (7) 6.3茶水用倍比稀释法稀释 (8) 6.4 维生素C含量测定 (8) 6.5 茶多酚/维生素C氧自由基清除测试 (9) 6.6茶多酚/维生素C抑制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试验 (10) 6.7 数据统计 (11) 6.8比较 (11) 7.结果、计算及作图 (12) 8.注意事项 (14) 9.实验结果预测 (14) 10.可行性分析 (15) 11.参考文献 (16) 12.实验操作流程简易图 (17)

茶多酚、维生素C体外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09级临床检验葛健祥113200********* 09级临床检验张涛113200********* 09级临床检验李思远113200********* 09级临床检验区晓华113200********* 摘要 绿茶对氧自由基的清除,其中主要是绿茶中的茶多酚(Temasek Polytechnic ,TP)对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通过不同浓度的茶水、维生素C对氧自由基的清除率试验和对血清脂蛋白(serum lipoprotein)氧化修饰抑制试验,作出浓度清除率的曲线、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抑制效应曲线从而进行两者浓度清除率和浓度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抑制效应曲线的比较,得出两者的清除作用和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抑制效应的强弱和不同作用特点。初步了解不同浓度TP、维生素C对自由基清除和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抑制效应变化情况。为临床指导防止衰老和动脉硬化提供参考。本实验中采用酒石酸亚铁比色法(GB8313-2002)测量茶水中TP含量,I 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维生素C浓度。采用邻苯 2 三酚自氧化法测定自由基清除率,共轭双烯生成影响实验测定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抑制程度。进而利用不同浓度TP、维生素C进行氧自由基清除和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抑制实验。 关键词:茶多酚维生素C 氧自由基清除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 1. 前言 1956年Harman提出的“衰老自由基学说”得到不少研究的支持[1] 。随着年龄增加,机体抗氧化防御体系功能下降,导致氧化损伤加剧,伴随一些慢性疾病发生,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肿瘤、糖尿病等疾病。抗氧化、抗衰老已经成为保健美容的热点研究课题。同时研究表明, 脂蛋白氧化修饰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 性心脑血

维生素C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维生素C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维生素C虽然只是维生素家族中普通的一员,却对人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维生素C 的作用却经常被人们所忽略,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补充维生素C ,下面跟着小编一 起来了解一下维生素C的作用吧。 1.胶原蛋白的合成需要维生素C参加,所以VC缺乏,胶原蛋白不能正常合成,导致细胞 连接障碍。人体由细胞组成,细胞靠细胞间质把它们联系起来,细胞间质的关键成分是胶 原蛋白。胶原蛋白占身体蛋白质的1/3,生成结缔组织,构成身体骨架。如骨骼、血管、 韧带等,决定了皮肤的弹性,保护大脑,并且有助于人体创伤的愈合。 2.坏血病。血管壁的强度和VC有很大关系。微血管是所有血管中最细小的,管壁可能只 有一个细胞的厚度,其强度、弹性是由负责连接细胞具有胶泥作用的胶原蛋白所决定。当 体内VC不足,微血管容易破裂,血液流到邻近组织。这种情况在皮肤表面发生,则产生 淤血、紫癍;在体内发生则引起疼痛和关节涨痛。严重情况在胃、肠道、鼻、肾脏及骨膜下面均可有出血现象,乃至死亡。 3.牙龈萎缩、出血。健康的牙床紧紧包住每一颗牙齿。牙龈是软组织,当缺乏蛋白质、钙、VC时易产生牙龈萎缩、出血。 4.预防动脉硬化。可促进胆固醇的排泄,防止胆固醇在动脉内壁沉积,甚至可以使沉积的 粥样斑块溶解。 5.是一种水溶性的强有力的抗氧化剂。可以保护其它抗氧化剂,如维生素A、维生素E、 不饱和脂肪酸,防止自由基对人体的伤害。 6.治疗贫血。使难以吸收利用的三价铁还原成二价铁,促进畅道对铁的吸收,提高肝脏对 铁的利用率,有助于治疗缺铁性贫血。 7.防癌。丰富的胶原蛋白有助于防止癌细胞的扩散;VC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抵御自由基对细 胞的伤害防止细胞的变异;阻断亚硝酸盐和仲胺形成强致癌物亚硝胺。曾有人对因癌症死亡病人解剖发现病人体内的VC含量几乎为零。 8.保护细胞、解毒,保护肝脏。在人的生命活动中,保证细胞的完整性和代谢的正常进行 至关重要。为此,谷胱甘肽和酶起着重要作用。 谷胱甘肽是由谷氨酸、胱氨酸和甘氨酸组成的短肽,在体内有氧化还原作用。它有两种存 在形式,即氧化型和还原型,还原型对保证细胞膜的完整性起重要作用。VC是一种强抗 氧化剂,其本身被氧化,而使氧化型谷胱甘肽还原为还原型谷胱甘肽,从而发挥抗氧化作用。 酶是生化反应的催化剂,有些酶需要有自由的琉基(-SH)才能保持活性。VC能够使双硫键(-S-S)还原为-SH,从而提高相关酶的活性,发挥抗氧化的作用。

茶多酚的抗氧化研究进展

茶多酚的抗氧化研究进展 摘要:茶多酚是茶叶特有的最具生物活性的成分,它具有防治心血管疾病、抗肿瘤、抗突变、抗衰老等多方面的保健功能,在现当代,其对人类的生活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就茶多酚的常见的重要功能和以及发展前景做综述总结。 关键词:发展现状;抗氧化物质;提取;前景 前言:饮茶、茶道不仅仅有源远流长的文化,更有其科学道理。茶叶中茶多酚的功效,随着人民认识手段的不断拓展,而逐渐被发掘出来。茶多酚是抗氧化家族的一朵奇葩,为心血管病人带来了福音,它的抗氧化性胜过维生素C、维生素E。 一、茶多酚的发展现状 茶叶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保健饮品 ,对于它的药理作用 ,早在唐朝的《本划拾遗》、明朝的《茶谱》中均有记载。茶叶中化学成份的研究始于1827年人们在茶叶内发现嘌呤碱化合物。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 ,迄今已在茶叶鉴定出 450种以上的有机成分和15种以上的无机元素 ,其中茶多酚就占茶叶重量的 15%~30%。近年来 ,茶多酚的提取技术和应用开发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一项热门学科,并迅速发展。我国对茶多酚的研究开始于五六十年代,而专业研究开始于七十年代,目前我国对茶多酚的研究在国际上处与领先水平[1]。 茶多酚又名茶单宁、茶鞣质,是茶叶中含有的一类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总称,含量约占茶叶干物质总量的20%~30%。茶多酚是一类以儿茶素类为主体的多酚类化合物,除儿茶素类外,有黄烷醇类、黄烷酮类、酚酸类和花色苷及其苷元。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为茶多酚的主体成分,约占茶多酚总量的65%~80%。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四种物质,具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是儿茶素和黄酮类物质。茶多酚为淡黄至茶褐色略带茶香的水溶液、粉状固体或结晶等形式存在,具涩味。易溶于水、乙醇、乙酸乙酯,微溶于油脂。茶多酚耐热性和耐酸性较好,160℃油脂中30min 降解20%,pH值2~7 范围内十分稳定,PH值≧8时和光照下易氧化聚合,易与铁离子络合成绿色物质,水溶液中长期保存或pH值3~4时的酸性条件下易被氧化成棕色物质[2]。 绿色天然提取物茶多酚,在绿色的二十一世纪极具发展潜力。据有关专业人士介绍,目前,茶多酚在全球年消耗量约1800吨,其中,美国约700吨,西欧

茶多酚的制备与提取

概述 茶多酚(Green Tea Polyphenols,简称GTP)是茶叶中儿茶素类、黄酮类、酚酸类和花色素类化合物的总称,约占茶叶干重的15%-25%。茶多酚中最重要的成分是黄烷醇类的多种儿茶素(catechins)。茶多酚分子中带有多个活性羟基(-OH)可终止人体中自由基链式反应,清除超氧离子,类似SOD之功效,茶多酚对超氧阴离子与过氧化氢自由基的消除率达98%以上,呈显著的量效关系,其效果优于维生素E和C;茶多酚对细胞膜与细胞壁有保护作用,对脂质过氧化自由基的消除作用十分明显。茶多酚还有抑菌、茶菌作用,能有效降低大肠对胆固醇的吸收,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是艾滋病毒(HIV)逆转酶的强抑制物,有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抗肿瘤、抗辐射,具有抗氧化延缓衰老机理。毒理学研究证实,茶多酚安全、无毒。茶多酚在医药、日化、轻化、化妆品、食品、油脂、保健等诸多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茶多酚的研究发展于80年代,进入90年代形成高潮。目前对茶多酚的提纯和应用研究受到国内外的关注,仍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 一、茶多酚的提取工艺 从茶叶中制备茶多酚的方法主要分本类:溶剂提取法,离子沉淀法和柱分离制备法。 溶剂提取法是用极性溶剂从茶叶中浸取,然后把浸取液进行液-液萃取分离,最后浓缩并得到产品。目前工业化生产茶多酚主要采用此法。产品收率为5%-10%,产品的纯度约为80%-98%,咖啡因4%-7%。所用有机溶剂如:丙酮、乙醚、甲醇、乙烷以及三氯甲烷等。该方法使用多种有机溶剂,生产成本高,有些有毒物质的有机溶剂使产品和操作不尽安全,且易造成环境污染。 离子沉淀法是利用金属能够沉淀茶多酚,而使其与咖啡碱分离,如铜盐、铅盐或三氯化铝。该方法使用了对人体有毒的重金属作沉淀剂,其产品为食食品和医药工业所不能接受。 现已报道的柱分离制备法有凝胶柱,吸附柱和离子交换柱。近来更注重提高纯度的研究,为此以层析柱分离的研究较多,此项技术的关键是柱填充料和淋洗研究表明,采用柱分离制备法茶多酚得率在4%-8%之间,纯度可达98.1%,如用凝胶柱分离可高度脱咖啡碱,其残留量仅为0.1%。但柱填充料如吸附型树脂,亲脂凝胶等非常昂贵,且淋洗时要用多种,大量有机溶剂,显然对工业化生产茶多酚的不合适的。 目前,我国已建和在建的茶多酚工厂总计约有三、四十家,但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产品质量、规模、成本和效益)的只有三、四家。其主要原因在于现有工厂全部采用的是传统的溶剂提取法及沉淀分离,没有高新技术手段,产品的颜色、纯度、溶剂残留和咖啡因含量方面不能满足日益提高的国内外客商的要求,尤其是由于工艺中使用大量易燃易爆的有机溶剂,有的甚至使用有毒害的氯仿等溶剂,造成安全性差,质量差和综合成本高,在食品添加剂行业价格无法与一些合成的抗氧剂竞争,在医药行业纯度满足不了应有的要求。而这些问题是不能用现有的传统工艺解决的。 因此,针对以上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弊端,根据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原理和特点,提出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再结合传统工艺来生产高纯度的茶多酚,这样既可生产出高质量的茶多酚,又可解决传统工艺的一些弊端。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与传统提取、浓缩、萃取技术相结合,得到了制备高纯度茶多酚新工艺,其优点如下(l)有机溶制用量减少、安全性好、污染少;(2)得率高;(3)残留溶剂可被彻底除去;(4)综合成本低等,该工艺既提高了茶多酚的纯度、得率,使其含量>90%,咖啡因含量<2%,溶剂残留为零,

维生素C的作用很多

维生素C 维生素c的作用很多,维生素C有分解皮肤中黑色素,预防色素沉着,防治黄褐斑、雀斑发生,使皮肤保持洁白细嫩的功能,并有促进伤口愈合、强健血管和骨骼的作用。因此,应多吃含维生素C 丰富的食物,如山楂、鲜枣、柠檬、橘子、猕猴桃、芒果、柚子、草莓、西红柿、雪里蕻、白菜、苦瓜、菜花等。这些食物既能满足人体对维生素C的需要,还含有大量的水分,是人体最佳的皮肤滋润佳品。这些食物既能满足人体对维生素C的需要,还含有大量的水分,是人体最佳的皮肤滋润佳品。此外,新鲜蔬菜和水果也是多种维生素C的来源,对调节人体血液循环,促进机体代谢,保护皮肤细胞和皮肤弹性都有益处。 维生素B 维生素B,也作维他命B,是某些维生素的总称,它们常常来自于相同的食物来源,如酵母等。维生素B曾经被认为是像维生素C那样具有单一结构的有机化合物,但是后来的研究证明它其实是一组有着不同结构的化合物,于是它的成员有了独立的名称,如维生素B1,而维生素B 称为了一个总称,有的时候也被称为维生素B族、维生素B杂或维生素B 复合群。维生素B都是水溶性维生素,它们是协同作用,调节新陈代谢,维持皮肤和肌肉的健康,增进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细胞生长和分裂(包括促进红血球的产生,预防贫血发生)。 维生素E 维生素E,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又称生育酚,是最主要的抗氧化剂之一。溶于脂肪和乙醇等有机溶剂中,不溶于水,对热、酸稳定,对碱不稳定,对氧敏感,对热不敏感,但油炸时维生素E活性明显降低。生育酚能促进性激素分泌,使男子精子活力和数量增加;使女子雌性激素浓度增高,提高生育能力,预防流产,还可用于防治男性不育症、烧伤、冻伤、毛细血管出血、更年期综合症、美容等方面。近来还发现维生素E 可抑制眼睛晶状体内的过氧化脂反应,使末稍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预防近视发生和发展。 维生素A 维生素A:有维护皮肤细胞功能的作用,可使皮肤柔软细嫩,有防皱去皱功效。维生素A主要作用是保持皮肤、骨骼、牙齿、毛发健康生长,还能促进视力和生殖机能良好的发展。要摄取维生素A,除全乳制品、

茶多酚功能及其调节脂类物质代谢机理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5年第21期 茶在我国的饮用历史非常悠久,茶叶作药在我国历代书籍典藏中均有记录。不同制作工艺使茶叶所含主要成分和化学元素含量不尽一致,一般公认的可分为七大类,即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和花茶等。目前,研究人员提取了不同种类的茶叶含量,发现了600余种化合物,主要是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2类,有机物包括茶多酚(TP)、茶多糖、氨基酸、维生素和皂苷等;无机化合物主要表现形式为矿物质,如磷、钾、硫、镁等。上述化合物具有多方面药理、生理调节以及增进营养功效[1]。茶具有多重价值的主要原因是茶叶中含有茶多酚,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据研究,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医学已经证明茶多酚具有多重的医疗效用和保健功能[2]。 茶多酚具有良好的生物性、生物功能及商业开发价值。从生物性上来看,茶多酚可有效清除自由基、解毒;从生物功能上来看,茶多酚具有预防心血管疾病、抗氧化、防癌抗癌、防辐射等作用;在商业价值上,茶多酚在医药和食品甚至化妆品领域都具有广阔开发前景和价值。 当前,遗传育种和动物营养研究不断深入,在集约化畜禽养殖生产中,畜禽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上市日龄逐渐缩短,出栏体重增加,单位体重耗料减少,但同时也伴随品质下降、价格下跌等问题。而茶多酚特殊的化学结构,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可对畜牧产品的肉质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综述茶多酚对动物脂肪代谢的研究进展,现总结如下。 1茶多酚的理化性质 1.1茶多酚的物理性质 茶多酚物理存在形式多样,一般为水溶液、粉状固体或结晶,水溶液正常状态下为淡黄色或茶褐色,带有茶香味,口感为涩味。茶多酚固体形态具有吸湿性特征。茶多酚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100℃温度下处理1h,活性可保持为100;用12000lx光强处理30d,光解率为0。茶多酚易溶于温水、乙酸乙酯、乙醇,微溶于油脂,不溶于CHCl3及C6H6等有机溶剂。1.2茶多酚的化学性质 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有黄酮类、酚酸类、缩酚酸类、黄酮醇类、聚合酚类及黄烷醇类等,黄烷醇类(儿茶素)比重最高,占总含量的70%~90%,其中含量最高的是酯型儿茶素类,占黄烷醇类(儿茶素类)总含量的65%~75%。茶多酚具有较强的耐酸性,当pH<4时,茶多酚表现稳定;在pH值为4~7时,稳定性与外源性pH值添加水平呈反比;在pH值为7.42时,茶多酚稳定性明显增加。 2茶多酚功能机理 2.1生物学功能机理 茶多酚具有清除自由基的生物学活性功能。自由基性质不稳定,氧化能力很强,是公认的百病之源,能对人体的生命分子如蛋白质、核酸、脂质及糖类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是各种癌症、心血管病的病理因子。茶多酚对于自由基有强大的清除作用,甚至高于人工合成抗氧化剂BHA和BHT,是维生素C的9.8倍,是维生素E的18倍,抗氧化能力强,与其他维生素配合使用还具有协同促进作用,如维生素E、维生素C和有机酸等均可配合。 2.1.1直接清除自由基。直接清除有2种方式。茶多酚本身具备特殊分子结构,可结合强金属离子螯合剂,降低游离铁离子和结合铁离子,该2种离子是合成氧自由基所必需的,从而可直接清除自由基。茶多酚可提供相关中子或质子,可以和过量自由基进行反应,同时茶多酚还可以高效率捕获羟基自由基和超氧离子自由基,生成酚氧自由基,从而清除自由基,保护生物体免受侵害。 2.1.2间接清除自由基。茶多酚能增强抗氧化酶的活性,同时抑制氧化酶的活性,间接清除自由基。茶多酚中儿茶素含量最高,化学结构中具有连苯酚基和邻苯酚基,该2种离子抗氧化性活性高,甚至高于人工合成的非自由酚和单酚羟基类抗氧化剂,抗氧化酶如GSH-Px、C AT、GSTs以及酯还原酶等酶的活性可以借助茶多酚的化学结构离子得以提升。 茶多酚还通过氢键结合蛋白质,蛋白质的构象会在茶多酚的作用下发生改变甚至沉淀,氧化酶的活性得到抑制。 收稿日期2015-08-10茶多酚功能及其调节脂类物质代谢机理研究进展 武芳芹 (安徽省利辛县畜牧兽医局,安徽利辛236700) 摘要从茶多酚的理化性质、生理学和病理学功能等方面,综述了该物质的功能及其对脂类物质代谢调节的作用,以期为后期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多酚;功能;理化性质;脂肪代谢;机理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5)21-0286-02 Research Progress of Tea Polyphenols Function and Its Mechanism of Regulating Lipid Metabolism WU Fang-qin (Depart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of Lixin County in Anhui Province,Lixin Anhui236700)Abstract Tea polyphenols function and its mechanism of regulating lipid metabolism were summarized from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physiology and pathology,etc,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later research. Key words tea polyphenols;function;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fat metabolism;mechanism 28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