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明确国企改革的根本性问题

明确国企改革的根本性问题

明确国企改革的根本性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国企改革的一些举措,如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等。从总体上看,中央要求推动国企改革的决心很大,但实际推进速度并不快,甚至连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发布都有所延迟,20多个省市先后发布的国企改革规划和指导意见似乎也都浅尝辄止。其中的缘由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还在于国企改革仍有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不够明确。

第一,国企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国资委曾将国有企业的定位总结为“四论”:一是命门论,即国有经济是“命门”;二是“基础论”,即国有经济是党执政的重要基础;三是“加强论”,国有企业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四是“防流失论”,不能在阵阵改革浪潮中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据此可以理解为,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做大做强,强化国有经济的支柱性地位。也有人质疑,虽然国有企业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国有部门对私人部门的挤压、国企对资源的主导和垄断行为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功能的潜在阻力。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歧,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首先,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国企是国家领导层履行政治和经济职能的重要抓手,国企履行上述职能的前提条件则是自身规模和实力的不断壮大。另一方面,国企备受诟病的诸多问题并不仅仅靠国企改革就能得到解决,比如消除垄断需要配合行业改革,像中石化(微博)的混改措施,尽管允许私人资本进入二级销售公司,但难以打破整个行业的垄断格局,也没有实质影响到行业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国企改革需要从“既要最大化经济效益,又要兼顾多重社会目标”的观念中解放出来。第二,国企改革的思路是什么?去年国务院《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中提出“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但在今年的《意见》中,“出台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列为深化企业改革6项工作中的第3项,相比之下混改的内容稍有弱化。混改的核心是希望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国企,改善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但出于对借混改之名使国有资产流失的担心,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步伐无形中放慢了。毫无疑问,多种形式的所有权有利于提高国企效率,私有化并不是国企改革的唯一出路。对于目前国家处于垄断地位的行业而言,私有化未必有利,否则将面临财富集中和私人大企业主导国民经济的风险。对于国企所有权的改革,有很多市场化的措施可以选择。公开上市可能是增强国企公司治理的有效方式,因为它要求企业采用国际公认的信息披露、会计和董事会架构准则。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考虑将社会资本(由股权基金、养老基金或其它形式的社会基金所提供的资本)作为吸收外部资本的首选。公私合作模式(PPP)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有效工具,可以考虑在比较适合的领域,通过PPP将国企市场化或者降低国企的作用。虽然国企改革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案,但是,国际上确实存在一些公认的市场化导向的改革目标,如增加透明度、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公平的竞争环境、完善的公司治理等等。明确上述问题有助于市场判断政府和国企的关系、政府对国企提供支持的可能性,以及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据此,我们判断,国企改革始终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不应该与市场化改革逆向

而行。由此,在实践中,应该避免相关方面不能准确理解中央对国企改革的精神,矫枉过正,以“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来阻碍合理的国有资产交易(如国企混改涉及的国企资产交易)。强化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也并不意味着党要管理国有企业的具体经营领域,实际上,强化党管国企也可以考虑更多利用市场方式。

X

国企改革历史遗留问题情况报告

国企改革历史遗留问题情况报告 国企改革历史遗留问题情况报告 国企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改革开放初期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密切相关。通过国企改革可以提高国有企业绩效、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促进市场竞争、改善财政负担等目的,使得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具有更好的竞争和生存能力。尽管国企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改革过程中也存在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一、国企改革过程中人才流失问题 在国企改革的过程中,许多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才由于种种原因而选择离开国有企业。尤其是在改革初期,由于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国有企业的职业前景越来越不明朗,这种现象更加严重。相对于国有企业的工龄制和体制化管理,民营企业的灵活性更高,对人才的激励和培养与国有企业相比也更具有吸引力。长期以来,国企人才的流失问题一直困扰着国企发展中的所有者代表和管理者。 二、国企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分配问题 国企改革中的利益分配问题是国有企业改革所面临的一种主要问题。在改革的过程中,由于重大的改革方案的推行而带来的组织变动,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动和国有企业的重组并购等等,造成了诸多利益的重新分配,甚至涉及到了国家的利益安全。长期以来,国企改革在权力、利益等方面受到了一些阻碍。这

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良好的改革政策、严格的法规制度保障,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共同合作解决。 三、国企改革过程中的社保问题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部分,也是我国的重点就业单位。国企改革过程中,若出现了企业关停、破产、裁员等不良情况,则会对职工造成较大的社保风险。不仅如此,国企改革还可能涉及国有资产,也涉及到国企的社会责任义务等问题,因此需要逐步完善相关的社保制度,强化职工与企业间的社会保障机制。 四、国企改革过程中的稳定性问题 国企改革虽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其过程也更加注重企业的稳定,必须采取适度措施实现改革与稳定的有机结合。国有企业的稳定性不只是企业、职工的利益所在,其稳定性的保障更是构成国家道路、政策的并最终达成国家利益平衡的必要条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必须明确国有资产的性质,完善企业治理等制度体系,确保企业的稳定,必须维护企业的法人权益。 五、国企改革过程中的产权问题 国企改革是指将国有企业的产权转变为多元化的发展方式,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大调整。国企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涉及到了国有产权的问题,这既是改革目标的核心,

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路与模式

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路与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的国有企业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更高的要求。而近些年来,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一直是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改革既意味着机遇,也意味着挑战。在这个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和模式,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我国40年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国有企业承担了重大的历史任务,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工业、交通、能源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也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如无法适应市场变化、资本结构单一等问题,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在改革的基础上,从根本上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 二、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1. 深化所有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重组 深化所有制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过去,我国国有企业普遍采取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体制机制,使国有企业需求不强,管理滞后,经济效益低下。应该通过推进国有企业的重组和股份制改革,优化企业治理结构,实现国有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通过市场化手段优化企业结构和资源配置,提升企业效益。 2. 完善国有企业激励机制,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国企改革需要完善国有企业激励机制,将国有企业的市场化经营结构变成真正的有利于企业发展和改进的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可以

不仅为企业带来有效的人才保障,更可以带来更高的核心竞争力和良好的公司形象,从而领先于市场竞争。 3.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随着市场竞争的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愈发重要。因此,需要加强企业自主创新 能力,鼓励企业发挥人才优势,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市场需求,积极寻找科技突破的方法,打造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创新能力。 4、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企业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强大的资本和技术支持,还需要良好和谐的劳动关系。 如何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国有企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企业应该注重员工的合法权益保护,加强员工关系的沟通和协调工作,逐步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和谐劳动关系,从而为人才的留住和稳定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国有企业发展的模式 1. 资本运营模式 国有企业资本运营模式将通过国有企业集团公司的统一运营,推进各企业资本 运营的协调和优化,引入外部战略投资和财务资本,建立与市场化运作相适应的资本运营机制。这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使企业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2. 工业园区模式 以工业园区模式发展国有企业,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另一种模式。工业园区是一 个以高新技术及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综合性产业园区,在园区内建设研发中心、专业化生产基地和贸易服务中心,从而实现国有企业与市场对接,打造企业品牌,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 3. 合资企业模式

国企改革可行性分析报告

国企改革可行性分析报告 1.引言 国企改革是指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和优化,以提高其效率和竞争力。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一些问题和挑战,国企改革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议题。本报告将对国企改革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国企改革的背景 国企改革的背景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效率低下的问题。此外, 一些国有企业还存在着管理不规范、腐败问题等。因此,改革国有企业成为迫切的任务。 3.国企改革的必要性 国企改革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提高效率 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行政干预,导致决策效率低下。通过改革,可以引入市场机制,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3.2优化资源配置 国有企业拥有大量资源,但由于一些原因,这些资源没有得到最优化的配置。通过改革,可以使国有企业更好地发挥其资源 优势,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3.3促进市场竞争 国有企业在某些行业中占据垄断地位,限制了市场的竞争。通过改革,可以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提升整体 经济效益。 3.4防止腐败问题 一些国有企业存在管理不规范和腐败问题,通过改革,可以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提升企业的诚信度 和公信力。 4.国企改革的挑战 国企改革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 4.1利益关系复杂 国有企业涉及的利益关系复杂,改革涉及到一系列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调整,难度较大。 4.2企业职工安置问题 国企改革可能导致部分企业职工失去工作,如何妥善安置这些职工是一个重要问题。 4.3改革方案制定难度大 制定适合不同国有企业的改革方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的特点和现实情况。 5.国企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国企改革历史遗留问题情况报告

国企改革历史遗留问题情况报告 国企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方面,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国有企业在改革和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改革过程中也面临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这些问题给国企改革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需要引起重视和解决。下面是我对国企改革历史遗留问题情况的报告: 首先,一个重要的历史遗留问题是国有企业在过去的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产权问题。在过去的国企改革中,由于产权划分不明确,国有企业往往出现了“国有资产管理的问题”。一方面,一些国有企业的产权划分不清晰,导致部分国有资产被挪用、侵占甚至私有化;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产权与经营权不分开,导致国有企业职能过多、作用不明确,经营效率低下。这些问题给国企改革带来了一定的阻碍,需要继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其次,国企改革过程中还存在着人员机构问题。在过去的国企改革中,由于机构设置不合理,过多的职工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导致国有企业运行效率低下。另外,一些重要关键岗位上的人员选拔不够公平、公正,导致人才流失,进而影响了国企的发展。解决人员机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的人事管理制度,通过市场机制选拔和使用人才,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 第三,国企改革过程中还存在着利润分配不合理的问题。一些国有企业的利润主要由政府抽取,企业自主权不强,导致企业缺少激励机制,职工积极性不高。此外,由于利润分配不合理,

国有企业经常面临着财务困难和资金不足的问题。解决利润分配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国企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最后,国企改革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地方政府过多干预的问题。由于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控制过多,导致国有企业的独立性和市场化程度不高。在一些地方,国有企业成为政绩工程和地方政府债务的平台,忽视了企业的自主经营和发展。解决地方政府过多干预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国有企业的独立性,改革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关系,确保国有企业能够独立运营和发展。 综上所述,国企改革历史遗留问题主要包括产权问题、人员机构问题、利润分配问题和地方政府干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持续深化国企改革,完善相关制度,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只有通过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才能推动国企改革向更高水平迈进,实现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三政治复习之国有企业改革

高三政治复习之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热点背景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看法指出,到20xx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确定性成果,形成更符合我国根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国资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经营机制,国有经济活力限制力影响力抗风险实力明显增加。(目标) 该指导看法提出了国企改革的五大根本原那么,并提出了相应改革目标和改革措施。 五大原那么包括: 一,坚持和完善根本经济制度; 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三,坚持增加活力和强化监管相结合; 四,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 五,坚持踊跃稳妥统筹推动。 改革的根本要求是坚持和完善根本经济制度,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在此根底上实现混合全部制。这样的表述强调了国有企业地位的重要性,这是中共确保执政地位的经济根底。 国企改革方案表达了五大举措: (一)分类改革推动改革 将国有企业分为公益类和商业类,方案对商业类国企的改革比拟宽松,股权形式多样,考核侧重于经济指标,包括资本价值、业绩指标和竞争实力。

商业国有企业具有资本和政治优势,在充分竞争市场,仍存在公允竞争问题。一方面国企具有体量优势,可能对民营企业带来不公允。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经营更加灵敏,反过来国企要受到各种党纪约束,也导致其可能畏手畏脚。因此,建立法治经济,建立公允充分竞争市场,仍是政府要做的事情。 商业类国企改革面临的另外两个问题是,重要领域控股国企如何实行混合全部制,以及自然垄断国企能否实现有效股权多元化。前者可能问题是,民间资本不敢进入国企,担忧自己成为唐僧肉。后者可能问题是,虽然股权构造多元,但由于都是国有资本,如何表达出资人权益,不让股权构造流于形式,仍须要在操作层面加以细化。 对于公益类企业的考核是个创新,即不考核利润,而是考核本钱、质量、效率和实力,并且引入社会评价。这种考虑有利于国有企业供应高质量公共产品,不过假如考核不是由第三方机构供应,而是仍由国资委进展的话,考核标准可能要打折扣。因此,公益类国企的考核改革应进一步完善。 (二)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 方案强调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动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特殊是集团资产上市。这预示国家将大力依靠资本市场,对国有资产进展重组。 改革提出优先股(主要指在利润分红及剩余财产支配的权利方面,优先于平凡股。优先股股东没有选举及被选举权,一般来说对公司的经营没有参与权,优先股股东不能退股,只能通过优先股的赎回条款被公司赎回,但是能稳定分红的股份。)和特殊股概念,这两种方式增加了国有资本的灵敏性。前者可以在充分竞争的商业类国企中增加民间资本数量,以国企

浅谈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仍存在着国企改革理论认识上不足,改革不彻底,垄断行业坚冰难破等问题。面对新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高瞻远瞩,提出了“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等决议,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之战打响了决胜性的一枪。国务院国资委今年7月15日宣布,在中央企业启动4项改革的试点,分别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董事会授权试点、向央企派驻纪检组试点。这标志着国企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新一轮国企改革拉开大幕。 一、国企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国有企业资产不断壮大,质量不断提高,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不断涌现,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国有企业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 国有企业在公司制改造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产生一个有效的经营管理层的问题。在现代公司制度下,公司经营者是由两部分构成,董事会负责制定公司重大决策和公司重要政策,经理层负责公司日常事务。公司董事会由股东

大会选举产生,公司经理层由董事会选聘。而实际上,国有企业董事会、经理层直接由上级行政部门或国资监管部门任命、提名,虽然批着“推荐”的外衣,但事实上是在股东会、董事会上“跑跑龙套,走走程序”,造成董事会和经理层“和气一团”,相互制衡机制没有有效建立,公司治理结构不能发挥作用。 (二)股权结构不够合理,国有股“一股独大” 目前,我国虽然有一部分国企经过了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了股份制和股票上市,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国有独资和国家控股的企业还占很大比重。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3年底,全国2500家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为国家的公司,占全部公司的50%以上。这足以说明大多数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非常单一,即使一些股权改制企业,虽然也实行了股权多元化,但多元化主体仍然是国有股,没有真正实现混合所有制股权结构。 (三)国有企业家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职业经理人市场不够成熟 国有企业家精英队伍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发挥出核心作用,但也不排除存在少数能力不够强、理想信念不够坚定、腐败堕落分子,在中央强势反腐背景下,有10多名中央企业负责人相继落马,这些落马企业负责人掌管少则几百亿,多则几千亿,个别上万亿的国有资产,其腐败行为给党

国企改革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大一中全会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摆脱困境。从此,国企改革再次升温,成为最引人注目的焦点。在两年的时间里,中央的决心不可谓不大,采取的力度不可谓不深,但国企改革仍无明显转机,成为改革攻坚阶段困扰国人的“心腹之患”党的十五大四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心要闯过国企改革的难关。一、国企改革困难丛丛的原因。1、认识上的不足。小平同志曾经就改革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认识的过程,提出“摸着石头过河”的论断。从1984年起,国企改革历经风雨,采取的措施主要有放权让利、两权分离、承包经营和转换经营机制等,虽有一定成效,但总体上说来并不如人意。在80年代中期,针对国家包揽一切,束缚企业生产积极性的状况,中央作出放权让利的决定。但在实施过程中,实质是让了地方的权,让了主管部门的利。地方和主管部门在国家放松对国企的计划控制,允许企业有一定留利后,加强了对企业的干预,一方面形成地方资本垄断和部门资本垄断;另一方面又对企业形成了多头管理,增加企业的“婆婆”,给以后的改革提出新的难题。面对行政干预,多头管理,国企步履沉重,中央又提出了政府所有权和企业经营权相分离的措施。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实质上是全民,在实践中,由代表全民的政府行使所有权,一谈到两权分离,就有一个“所有者权利”如何实现的问题。两权分离的结果是所有者“缺位”,失去了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导致许多企业领导班子腐败,而且在投资中出现“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盲目行为。受承包制在农村中取得巨大成效的启发,于是有人把它移植到国企改革中来,在实行中,却无法象农村那样,把承包者的“责、权、利”结合起来,结果出了“拼设备”等短期行为,带来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所以有人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如果农村承包也象企业承包一样,由村长而不是村民来承包,结果会怎样呢?党的十四大以后,国企走上了转换经营机制的路子,此时改革目标已明了,但在如何使国企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存在很大分歧。大家对国企破产的负效应,引进外资对国企改造产生的资产流失,甚至是只在经营机制上作文章而忽视体制的问题都争论不休。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一个认识论的问题。改革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然而改革的理论源于改革实践,需要不断的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去发展。过去,面对国企改革,我们的认识有时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经过不断“扬弃”,我们的认识一步一步走向正确。党的十五大指出,国企的主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最进十五大四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说明在国企改革上,我们的认识又前进了一大步。但今后国企改革是否就能一帆风顺呢?这个谁也不能肯定,摆在前面的问题很多,我们的改革理论还要受到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在国企改革中甚至还要付出一定的成本。[!--empirenews.page--] 2、既得利益主体的阻碍。既是得利益主体主要有三个,一是作为生产者的企业职工,二是作为经营者的企业领导班子,三是作为所有者的政府相关机构。在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的职工手捧“铁饭碗”,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说实话,只要这种体制能维持下去:企业的工资能照发,相关的福利有保障,即使有更美好的前景诱导,大多数人也不愿打破这种稳定。加之社会政治因素: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在企业中处于主人翁的地位。因此,对高耗费、低效益的国有企业的每一步改革,都有很大的阻力,政府要充分考虑不损害企业职工的利益,即使是短期利益。但改革的实质就是要打破旧体制,建立新体制,必然要产生利益的重新分配,有一部分人要受益,有一部分人要受损(即使长期会受益,但短期肯定要受损),在国企改革中,这一点尤其突出。为减少阻力,政府在设计改革方案时,就含有一些对利益受损者的补偿措施,也就是说,要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如价格体制改革中的双轨价格制。但这一方面减少了改革的效益,另一方面又增加了社会的运行成本,导致资源配置的巨大浪费。说到底,为了“不得罪”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即国家职工,社会承受者沉重的运行成本,如预算软约束造成银行大量不良信贷,亏损补贴给财政背上沉重包袱。为了减轻不堪承受的负担,国家开始规范企业破产,允许企业减

深化国企改革的必要性和关键点 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

深化国企改革的必要性和关键点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研究员李建明 2014年04月21日00:00 来源:天津日报作者:李建明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形成了改革理论、政策和实践的一系列重大突破。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包括60条,可以说,每一条都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有关。其中,6个部分22条关于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国有企业更为直接。更为具体的有三个方面。第一,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即《决定》将过去的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为现在的“决定性”作用。这一条要求国企改革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第二,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主要是两个毫不动摇,即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第二个毫不动摇就是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不能动摇。第三,《决定》提出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针对性措施,就是要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实施分类改革监管;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董事会运作机制,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负其责、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机制;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国企改革的内容,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指导思想、原则、重点、任务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下一步要深化国企改革,就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三中全会的精神,严格按三中全会的要求推进国企改革。 一、深化国企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们的国有企业,尤其国企改革发展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国有企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要实现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强国地位,需要一批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同时,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世界级的跨国公司将主要从我国现有的大企业中产生,因此,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责无旁贷。 中国企业联合会从2002年开始一直在做这方面的研究。要想成功打造一批世界级的跨国公司,如果我们的国有或者控股企业不进一步改革,就很难承担起成为世界级跨国公司的重任。以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来看,与世界级跨国公司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是国际化程度偏低,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的能力不强。中央企业虽然经营规模庞大甚至位居世界前列,但绝大部分经营业务集中在国内,这突出表现为中央企业的跨国化指数普遍较低。二是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缺乏国际标准化话语权和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权。三是处于国际分工和全球产业链低端,企业影响力和全球行业地位尚待提升。四是国际知名品牌严重缺乏。中央企业规模已经不小,但大品牌寥寥可数,真正的世界级品牌还没有,在国际知名品牌研究机构(Interbrand)每年颁发的全球品牌100强的榜单中,至今没有1家来自中国的品牌。 导致中央企业存在上述差距的原因很多,一方面与中央企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机制障碍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股份制改革相对滞后、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机制不活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是监管体制和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国务院国资委自2003年成立以来,在推进国有企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对中央企业的监管正在复制原行业主管部门管理企业的模式。目前的监管体制使中央企业不是以客户为中心,而是以国务院国资委为中心,这必然导致中央企业不能很好地为客户创造价值,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国企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深化国企改革的几个重点

国企推行改革措施方案

国企推行改革措施方案 引言 近年来,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求,国有企业(以下简称国企)纷纷推行改革措施,以提升企业效益和竞争力。本文将就国企推行改革的背景和必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改革措施方案,希望能为国企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背景 国企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承担着经济发展、稳定就业、社会责任等重要使命。然而,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国企面临着很多挑战和问题: 1.利润率低下:由于体制原因和经营管理不规范,许多国企的利润率较 低,无法与市场上的私营企业相媲美。 2.创新能力不足:国企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方面相对薄弱,很难突破 自身的局限性和创新能力的瓶颈。 3.员工激励机制不明确:国企的员工激励机制存在问题,难以激发员工 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针对以上问题,国企需要进行改革,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必要性 推行改革对国企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以下是一些改革的必要性: 1.提升盈利能力:改革可以帮助国企提高利润率和降低成本,从而增加 盈利能力。 2.增加市场竞争力:通过改革,国企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提 高市场竞争力。 3.激发创新能力:改革可以推动国企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提高企业 的创新能力。 4.优化资源配置:改革可以优化国企的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改革措施方案 为了推行改革,国企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 加强内部管理 国企需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具体措施包括:

•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激励员工积极工作。 •加强培训和发展: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 •优化组织结构:合理优化国企的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2. 推动创新和技术进步 国企需要加强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具体措施包括:•增加研发投入:增加对技术研发的投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培养企业内部的创新氛围,鼓励员工提出新点子和创新方案。 •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促进技术交流和创新合作。 3. 引入市场化机制 国企需要引入市场化机制,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竞争力。具体措施包括:•改革国企所有制和经营机制:引入市场化的所有制和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灵活性。 •引进外部投资和资源:吸引外部投资和资源,推动企业的发展和增长。 •推动市场竞争机制:推动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激发企业的内部活力和创造力。 4. 完善员工激励机制 国企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员工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具体措 施包括: •设立绩效奖励制度:建立绩效奖励制度,通过绩效考核激励员工的工作表现。 •提供员工培训和发展机会:提供良好的培训和发展机会,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和进步。 •引入股权激励:引入股权激励机制,将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发展利益相结合。 结论 国企推行改革是必然趋势,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发展的需要。加强内部管理、推动创新和技术进步、引入市场化机制以及完善员工激励机制等措施,将有助于国企的改革和发展。国企应积极响应改革的号召,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方案

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方案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加剧,国有企业改革已经成为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针对当前国有企业改革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我认为需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方案,具体如下: 一、从制度上解决国有企业改革问题 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要通过完善制度机制解决一些根本性问题,促进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混改。通过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引入外部机构管理和加强公众监督等方式,实现国有企业与社会资本的有效融合,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2.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制度机制,加强国有企业监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能,提升企业治理水平。 3.预算科学合理,资金合理配置。通过科学合理的预算制度和资金配置机制,提高国有企业融资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 二、从业务上解决国有企业改革问题 在业务上解决国有企业改革问题也是必要的一步。具体来说,应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国有企业创新能力。落实企业科技创新机制,完善产业 技术创新战略,提高企业科研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 内部技术水平。 2.加强财务管理。完善财务预算、会计核算制度,加强资金监督,提高企业财务运行效率。 3.提高企业效益。通过充分发挥国有企业资源优势、优化产品 结构、降低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持续发展。 三、从员工激励上解决国有企业改革问题 国有企业的员工是企业的骨干,他们的积极性对于企业的发展 至关重要。因此,国有企业改革还需要从员工激励上入手,具体措 施如下: 1.建立科学的薪酬体系,建立绩效考核制度,鼓励员工的积极 性和创造力。 2.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和晋升机制,提高员工技能和管理水平。 3.加大对国有企业人才的吸引力,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提高 员工归属感和凝聚力。 总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施方案,需要综合施策、全 面加强,从制度、业务、员工等多个方面入手,才能够为国有企业 的未来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同时,还需要针对不同企业的具体 情况量身定制,确保改革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关于深化国企改革问题的研究

关于深化国企改革问题的研究 关于深化国企改革问题的研究 [摘要]:就国有企业的内涵及其分类作了说明,提出了要注意正确的国企改革方向;抓住根本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杜绝形式主义;坚持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原那么;正确及理性认识改革的方向;有效把握改革、开展和稳定的关系等深化国企改革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深化国企改革 0引言 现今,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已然踏入攻坚阶段,各种矛盾和困难更加突出,改革的难度显著上升。我们相信,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注意处理相关事宜。 1国有企业的内涵及其分类 国有企业是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非公司制的经济性组织,不包括有限责任公司中的国有独资公司,其全部资产归国家所有。国有企业是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为弥补市场失灵,在制度、目标和管理诸方面具有特性的现代契约组织,它的资产属于全民所有,由政府占有终极所有权。我国国有企业布局非常广泛,关于国有企业分类的讨论目前国内学者大致从两个维度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一是目标维度,主要标准是看企业是以公益还是利润为导向;二是经营维度,看企业是垄断性的还是竞争竞争性的。按这两个维度将国有企业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公益性国有企业。该类企业不以盈利为目的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效劳的国有企业,如公交、地铁、环卫等。由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效劳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容易出现外部性和搭便车行为。如果允许这类产品与效劳在市场自由竞争甚至由私人资本掌控,很容易给公民生活、社会秩序、国家平安带来危害,所以公共产品和公共效劳必须也只能由公益性国有企业来“垄断性〞提供。第二类是垄断性国有企业,主要包括稀缺资源的垄断如输电、管道燃气、自来水、铁路运输等。如果这类企业由私人资本控制,那么势必会提高价格,从而影响消费者福利的提高。第三类是竞争性国有企业,指处于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竞争性行业十分广泛,是私人资本大量存在的领域。这类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首要目标,没有任何强制性社会公共目标。通过对国企分类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类型的国企有不同的特征,会存在不同的问题,如果我们对不同类型的国企改革中暴露的问题认清,在中央统筹下,各个突破,深化国企改革将取得较好的成效。 2深化国企改革的相关策略 2.1注意正确的国企改革方向 改革首先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比方西方媒体所报道的,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是中国新一轮私有化浪潮。也有不少人在国内表示,本轮改革是从国企倒退民资前进出,是国有经济从退出相关领域的标志。我们改革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我们的改革有底线必须坚守,必须坚持不能改的永远都不能改。改革允许犯错误,但绝不允许犯颠覆性的错误。三中全会?决定?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方向。一是坚持改革方向。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实践开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

2023年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问题

2023年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问题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问题 2023年07月13日15:15:13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白津夫:男,1954年出生。现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副局长。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记者:必须承认,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您认为这里面除了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的原因外,还有其他影响因素吗? 白津夫:有。我认为,在推进国企改革进程中还要防止企业自主创新被股权所左右。当前,在国有企业改革重组过程中,一些骨干企业陆续被外资控股。自主创新是企业的投资行为,其投资决策权决定于控股权,这些合资企业由于中方没有控股权,从而失去了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动权,有些企业的自主创新还受到控股方的严格约束。特别是由外资控股的企业,尽管仍然有国有股份,但由于控股权不在我方手上,自主创新不仅难于展开,而且已有的技术创新成果也被收入控股方的囊中。 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合资重组的方式。近年来,这种股权合作方式出现新的变化,就是一些参股或相对控股的外资企业,不断谋求控股地位,通过增

资扩股实现绝对控股或独资经营。按这一趋势发展下去,在可预料的将来,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将失去控股地位。这在改变企业机制和活力的同时,也将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一是国家的经济控制力受到挑战。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实行股权控制是根本性的控制,企业一旦被控股就要由控股方来主导,企业听命于股权乃是天经地义的。如果我们多数国有企业被外方控股,那么,国家对这些企业的影响力就十分有限,国家通过企业来调控经济的力度也明显减弱,国家的创新战略也很难落实到企业。二是严重弱化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外方控股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自主”的否定,几乎所有的外方控股企业都对自主创新采取种种限制。即便是有个别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其创新成果也毫无例外地尽属控股方。这样,在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被严重弱化的同时,也造成技术创新成果的流失。从实际情况看,这种现象日益明显。在合资企业十分集中的江苏省,据省科技厅公布的一项调研,近几年合资企业技术开发经费远远低于整体平均水平,不足国有企业的1/4。每年推出新产品数量最少,仅为8.14个,同样远远低于26.6个的整体平均水平。三是加剧企业的离心倾向。如果大多数企业控股权不在我们手中,由这种股权失控带来的将是企业淡化国家意识,加剧企业的离心倾向,甚至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代言人。四是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带来影响。记者:党的十六届

_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现状、问题及对策

国企改革最新消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现 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国有企业经过30多年的改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主要揭示了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问题,包括行政化现象依然存在,所有权和经营权无法真正分离;内部人控制问题;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不具备强大的竞争力等。建议逐步取消国有企业行政化;建立多元分散的股权结构,容许非公有资本参股;高层管理人员职业经理化;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 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现状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30多年的改革历程中,从最初的放权让利,到承包经营,再到沿市场化方向推进,而后实施战略性改组,直至进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新阶段,纵观这一过程,是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是国有企业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亦是国有企业推进公司治理的过程。尤其是在2002年以后,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完善,我国在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试点、中央企业重组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得到优化,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进一步规范,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从政策层面还是到实践层面,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无疑是成功的,但是在成功背后出现的一些问题,却不得不需要我们去正视。 二、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问题 行政化现象依然存在,所有权和经营权无法真正分离。按照我国政府级别,国有企业的级别主要有“中央企业、省属企业、市属企业、县属企业”,这四个级别的企业下又有相对应的行政级别,如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属正部级中央企业,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属副部级中央企业,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属正厅级中央企业。以此类推,省属企业、市属企业、县属企业都有相对应的行政级别。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其内部治理方式并不符合市场经济原理,而是由行政命令来决定。充当公司治理主体的股东大会形同虚设,董事会主要成员由行政命令调入,监事会的作用被不断弱化,成为了“配角”,高层管理人员亦通过行政命令任命或调入,如此浓重的行政特色,不仅使所有权和经营权无法真正分离,而且阻碍了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推行,严重影响到改革的进程。 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我国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普遍带有浓重的行政化色彩,一些高管不仅在企业中担任经营职位,而且在政府部门中担任行政职位,

推进国企改革

推进国企改革 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 的目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在效率、竞 争力和创新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 需要。本文将介绍推进国企改革的重要性,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 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推进国企改革的重要性 国企改革是指通过改革举措,使国有企业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 发展的要求,提高企业的效率、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推进国企改革的 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促进经济发展:国企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其效率和竞争力直 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通过改革,提高国企的效率和竞争力,可以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 2. 改善资源配置:国企作为国家重要的资源配置机构,其改革可以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3. 增加就业机会:国企改革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 就业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改善社会稳定。 4. 提高国际竞争力:国企作为代表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其改 革可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 二、国企改革目前存在的问题

尽管国企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 体制机制不完善:国企改革在体制机制上存在一些瓶颈,例如股 权分置、产权保护等方面存在不足,限制了国企的发展。 2. 市场竞争力不强:部分国企在市场竞争中面临困难,主要原因是 国企在体制上存在一些不利于市场竞争的问题,如行政干预、垄断地 位等。 3. 创新能力不足:部分国企创新能力不强,与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 脱节,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 三、推进国企改革的路径和措施 为了解决国企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推进国企改革,可以采取以下几 个方面的路径和措施: 1. 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国企的公司治理结构建设,提高企业的市场 化程度,完善国企的股权分置和产权保护机制,优化国企的组织结构,提高决策效率。 2. 加强市场化改革:推动国企市场化改革,减少行政干预,改善竞 争环境,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国企的市场竞争力。 3.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国企应该加强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大科技投入,引进高端人才,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探讨国企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探讨国企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1. 前言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改革是持久的动力。我国国企改革已有三十年历史,国企改革的目标是: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 国企改革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以管理原则、管理组织和管理方式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以抓大放小为主要思路的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以及以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为主要形式的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国企改革在较为明确的改革思路下实现了巨大的改革成就,主要体现在: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国有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国有企业效益不断提高,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快速发展。 一方面,国企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改革中浅层次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另一方面,一些实质问题依然存在,这影响了国有企业自身素质及国民经济的整体提高。因此,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国企改革的历史现状及方向,才能深层次挖掘国企改革存在的问题,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本文就国企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 国企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2.1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国有企业在公司制改造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产生一个有效的经营管理层的问题。在现代公司制度下,公司经营者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公司董事会成员,负责制定公司决策和公司政策;二是公司经理层,负责公司日常事务。事实上,许多公司董事会直接由上级行政部门任命,经理人员主要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委派或指定。由此产生的董事和经理人员与股东会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丧失,不称职的经营者不能及时罢免,优秀的经营者不能走上经营岗位,公司治理结构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2.2 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股一股独大"股权结构是指各种股权在股份有限公司中的比例数量及其相互关系。目前,我国虽然有一部分国企经过了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了股份制和股票上市,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国有独资和国家控股的企业还占很大比重。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主体单一化,造成政企不分,效率低下。由此产生的问题是投资主体单一化,大多数老国企投资主体只有国家一个。即使一些作为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也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董事会与经理层高度重合,集决策与执行于一体。另外,由于国有产权的非人格化,使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部分在海外的国有资产缺乏监管。 2.3 委托代理机制不健全,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委托代理问题产生于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这种情况下,当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不一致时,经营者就可能会放弃所有者的利益而追求自己的利益;当所有者与经营者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经营者就可能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采取投机行为来谋取个人利益。这种现象称为内部人控制问题。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应进一步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应健全董事会制度,上市公司应建立独立董事制度,防止和纠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状、问题、建议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状、问题、建议 ------------------------------------------作者xxxx ------------------------------------------日期xxxx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状、问题、建议 新一轮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集中于如何有效强化和放大国有资本功能这一焦点上,是国有资本面向企业外部和社会资本,谋求企业发展和资本集中、重组、扩张的改革。即通过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相互结合,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同时也为社会资本进入国有经济传统领域打开大门。然而,要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首先要认清其内涵和其中的关键问题。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内涵 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概念内涵分析,需要辨别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经济和混合经济的概念。 混合所有制最早来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对传统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经济模式的改良理论——“混合经济”论。混合经济主要源于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经汉森、萨缪尔森、科斯、诺斯等人的发展而形成,实质上指的是国家干预的、以私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 根据《牛津经济学词典》,混合所有制是关于所有制的制度安排;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各种不同所有制资本,通过多元投资、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产权配置结构和经济形式;混合经济是用于描述一个介于放任自流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之间的经济,特指有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并存的经济。 通过文献梳理和作者分析判断,混合所有制是微观层面的概念,指的是存在不同类别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混合,不仅包括公有制与私有制的混合,还包括国家所有与集体所有的混合;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一个宏观层面的语义概念,它是指国家所有、集体所有、非公所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成分,至少两种组合在

自-国有企业改革:成就与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成就与问题 作者:荣兆梓时间:2012-08-31 【内容提要】文章认为三十年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预计的效果:国有经济的产权制度与经营制度发生了根本转变,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经济效率逐步提高,已经具备了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的能力;同时,国有经济的相对规模和产业布局渐趋合理,多元的所有制结构趋于优化。但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个‘太大’二个‘不到位’”的深层次问题,其基本构架还需要重新设计,继续改革。 【关键词】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政企分开政府规制 一、改革成就:结构与效率 企业改革一开始就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是对计划经济中占绝对多数的公有制经济进行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体制与产权制度改革,以提高其经济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二是放手发展在计划经济中被挤压在缝隙中、甚至被彻底消灭的非公经济,拓开它们的生存空间,鼓励它们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有人把它称作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改革相结合。这一改革策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企业微观基础出乎意料地迅

速形成,它为20世纪90年代前期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 企业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公有制经济比重的下降,计划经济下公有制经济占绝对多数的单一所有制结构,迅速转变为市场经济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与竞争的多元所有制结构。 改革开放之初,1980年我国工业经济中国有经济的产出比重占76%,城乡集体经济占23.5%,全部非公经济的比重仅占0.5%。到1990年,个体、私营和三资企业的产出比重已经上升到9.8%,集体企业的比重上升到35.6%,国有企业的比重则下降到54.6%。整个20世纪90年代,所有制结构的变动更加剧烈,到2000年,工业经济中全部非公经济的比重急速上升到38%以上,包括国有经济与城乡集体经济在内的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下降到61.2%,其中国有经济的比重为47%;2000年以后,所有制结构的变动速率虽有减缓,但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的趋势仍然没有扭转,到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产出比已经下降到27%。即使按资产比计算,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中的比重,从1998年的68.9%下降到2008年的43.8%。 对所有制结构的巨大变化,始终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解释。一种解释认为,国有经济乃至任何一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