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发展战略)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发展战略)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发展战略)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发展战略)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一.知识结构:

二.考点归纳:

1.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1)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①和亲:西汉初年由于国力弱,与匈奴和亲;汉元帝时,昭君出塞。

②战争: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与匈奴三次战争。

③互市贸易。

(2)东汉与匈奴的关系:

①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

②南匈奴称臣,北匈奴退居漠北。

③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解除对东汉政权的威胁。

2.两汉与西域的关系

(1)西汉与西域

①张骞通西域。②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

(2)东汉与西域

汉明帝时,班超为西域都护,经营西域。

3.西南夷和百越

(1)西南夷:汉武帝设郡;西汉末夷人反抗;东汉初重新并入汉版图

(2)百越:①分布地区:华东、华南

②汉武帝设南海等九郡

③汉与越诸族的融合:越人迁往内地与华夏族共处,促进民族融合

4.秦汉对匈奴和战的认识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不具有侵略反侵略性质,但战争具有正义性和非正义性之分、进步性与反动性之分。秦汉对匈奴的和战,一是民族融合的历史需要;二是先进文化影响落后文化,落后文化逐渐适应先进文化;三是中华民族开疆拓土在历史进程中的定位演进;四是尊重、容纳各民族加入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5.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的世界意义

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开拓了“丝绸之路”,既发展了各族人民的经济,又使中国的古老文明走向世界;开拓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三。思考练习:

1.东汉初年,迁移到河套、陕西、山西北部一带同汉族人民交错居住的是

A.鲜卑D.南匈奴C.北匈奴D.羯

2.班超出使西域与张骞出使西域所起的作用的不同之处是

A.促进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B.促进中国与西亚等地区的交通往来

C.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贡献

D.直接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控制

3.下列有关两汉同西南少数民族关系评述正确的是

A.西汉初,西南夷并入汉朝版图

B.汉朝完全通过战争的形式使西南夷臣服

C.汉武帝赐予“滇王之印”

D.汉朝对西南夷和百越的管辖是通过和亲政策实现的

4.秦汉对匈奴的战争被看作是正义的和进步的,主要原因是

A.先进对落后的战争B.单纯防御性战争

C.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反掠夺战争D.反对外族侵略的战争

5.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

A.恢复和西域各国的交往B.加强对西域各国的控制

C.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D.打通“丝绸之路”

6.中央政府管辖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天山南北地区最早的行政、军事机构

A.黑水都督府B.西域都护府C.北庭都护府D.安西都护府

7.在处理民族关系上,西汉与东汉的相似之处有

①对匈奴进行战争②与少数民族和亲③设置西域都护④设郡管辖西南夷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 D ②③④

8.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

A.西域开始归属中央政权B.西汉与西域联系加强

C.丝绸之路的形成D.西域从此脱离中央控制

9.汉武帝时期与匈奴战争和西汉初期与匈奴和亲相比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汉民族政策的变化B.是由汉国力的强弱所决定

C.统治者的好战D.统治者歧视和压迫少数民族

10.司马迁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为“凿空”,主要是由于

A.张骞没有完成任务B.西域不愿意同西汉夹攻匈奴

C.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D.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1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最大的意义在于

A.了解西域的情况B.加强经济文化联系

C.西域诸国纷纷派使者访问西汉D.为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奠定了基础12.对张骞出使西域,评价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B.促成了当时世界上几大文明的汇聚

C.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贡献D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13.班超出使西域最大的贡献在于

A.在西域奋斗了30多年

B.保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C.增进了汉族人民与西域人民的友谊,西域诸国纷纷派使者访问西汉

D.为国家的统一和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14.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历史作用的共同点①帮助西域各国摆脱匈奴的奴役②促进西域与内地的经济和文化交流③促进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友好往来④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贡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 D ①②④

15.汉代形成和发展丝绸之路的历史条件有①西汉丝绸业的发展②张骞沟通与西域的关系

③甘英沟通与大秦的关系④西域都护的设置

A.①②③ B ①②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6.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由于它

A.使中国与欧洲直接交流 B 使天山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体

C 促进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D.沟通了东西外交之间的联系17.汉代,我国同西亚地区的通商关系得以建立和发展其中最关键的是

A.张骞、班超出使西域B.西亚商人喜好汉朝的手工业晶C.解除了匈奴对西域的威胁和控制D.汉政府设置了安西都护府

18.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

A.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B.铁器已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C.从分裂走向统一,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D.西汉对其进行有效地管理

19.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A.修建防御工程D.和亲与互市C.进行战争D迁民屯边

20.西域都护的设置有着重要意义,包括①西汉疆域得到扩大②促进了西域各族经济的发展③促进中西贸易的发展④加速了汉族与西域各族的融合

A.①②③ B ②③④C.①③ D ①②③④

21.当时西汉传入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

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②铸铁技术③井渠法与坎儿井④葡萄与石榴

A ①②B.①②③ C ②③④D.①②③④

22.汉代“丝绸之路”兴盛的根本原因是( )

A张骞通西域,使中西交通畅通B.西域都护的设置,保护了商旅往来C.汉代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23.新疆地区早在西汉时期就归属中央政权,这主要是由于

A张骞通使B.西汉击败了匈奴C开通“丝绸之路”D.西域都护的设置24.汉朝时,被称为“西南夷”的是( )

A夜郎、滇等少数民族B.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

C.西部的氐、羌等民族D.西南的乌桓和鲜卑

25.下列不属于西汉时边疆地区管理加强内容的是( )

A.西域都护的设置B.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

C.在西南夷地区设郡D.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

26.两汉时期不属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是A匈奴B.乌桓C.鲜卑D.夜郎27.秦朝巩固开发北部地区的主要措施是A开通秦渠B.开通灵渠C移民实边D.修筑长城28.中央政权正式管辖西域始于( )

A.公元前3世纪B.公元前2世纪C公元前1世纪D.公元1世纪29.汉武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管辖,其内容有①昭君出塞②派张骞出使西域③在西南地区设郡④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30.张骞于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班超于公元73年出使西域。两者相距( ) A.209年B.210年C.211年D.212年

四.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

材料二边城宴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材料三细君公主居乌孙时写道:“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请回答:

(1)材料一所描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历史事件所起的作用。

(3)上述三段材料主要探讨的是西汉处理民族关系时的什么政策?应如何评价这种政策? 2.翦伯赞说:“张骞在公元前127年之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于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请评价这一观点。

翦柏赞。对张骞道西次的重大作用的评价是正确的。张骞返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从此开通了“丝绸之路”。继张骞之后,班超、甘英、玄奘、马可波罗等在中西文道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张骞返西域开创丁中西文化交流的新时代,中国文明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传到西方,同时西方优秀文化也融入了中华文化。

4.简要评价两汉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并指出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

两汉时期,中央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主要存在战、和两种关系。

从战来说如西汉时期,匈奴掠夺汉北部边郡,汉高祖、汉武帝都与匈奴发生战争。战争解除了匈奴对边疆地区的威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东汉亦派窦固、窦宪北击匈奴,使北部边郡转危为安。从和好来说,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各族同祖国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而西都护的设置,标志西域正式归属祖国。

总之,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友好团结是主流,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教师用)一.知识结构:

二.考点归纳:

1.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1)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①和亲:西汉初年由于国力弱,与匈奴和亲;汉元帝时,昭君出塞。

②战争: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与匈奴三次战争。

③互市贸易。

(2)东汉与匈奴的关系:

①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

②南匈奴称臣,北匈奴退居漠北。

③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解除对东汉政权的威胁。

2.两汉与西域的关系

(1)西汉与西域

①张骞通西域。②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

(2)东汉与西域

汉明帝时,班超为西域都护,经营西域。

3.西南夷和百越

(1)西南夷:汉武帝设郡;西汉末夷人反抗;东汉初重新并入汉版图

(2)百越:①分布地区:华东、华南

②汉武帝设南海等九郡

③汉与越诸族的融合:越人迁往内地与华夏族共处,促进民族融合

4.秦汉对匈奴和战的认识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不具有侵略反侵略性质,但战争具有正义性和非正义性之分、进步性与反动性之分。秦汉对匈奴的和战,一是民族融合的历史需要;二是先进文化影响落后文化,落后文化逐渐适应先进文化;三是中华民族开疆拓土在历史进程中的定位演进;四是尊重、容纳各民族加入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5.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的世界意义

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开拓了“丝绸之路”,既发展了各族人民的经济,又使中国的古老文明走向世界;开拓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三。思考练习:

1.东汉初年,迁移到河套、陕西、山西北部一带同汉族人民交错居住的是

A.鲜卑D.南匈奴C.北匈奴D.羯

2.班超出使西域与张骞出使西域所起的作用的不同之处是

A.促进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B.促进中国与西亚等地区的交通往来

C.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贡献

D.直接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控制

3.下列有关两汉同西南少数民族关系评述正确的是

A.西汉初,西南夷并入汉朝版图

B.汉朝完全通过战争的形式使西南夷臣服

C.汉武帝赐予“滇王之印”

D.汉朝对西南夷和百越的管辖是通过和亲政策实现的

4.秦汉对匈奴的战争被看作是正义的和进步的,主要原因是

A.先进对落后的战争B.单纯防御性战争

C.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反掠夺战争D.反对外族侵略的战争

5.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

A.恢复和西域各国的交往B.加强对西域各国的控制

C.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D.打通“丝绸之路”

6.中央政府管辖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天山南北地区最早的行政、军事机构

A.黑水都督府B.西域都护府C.北庭都护府D.安西都护府

7.在处理民族关系上,西汉与东汉的相似之处有

①对匈奴进行战争②与少数民族和亲③设置西域都护④设郡管辖西南夷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 D ②③④

8.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

A.西域开始归属中央政权B.西汉与西域联系加强

C.丝绸之路的形成D.西域从此脱离中央控制

9.汉武帝时期与匈奴战争和西汉初期与匈奴和亲相比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汉民族政策的变化B.是由汉国力的强弱所决定

C.统治者的好战D.统治者歧视和压迫少数民族

10.司马迁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为“凿空”,主要是由于

A.张骞没有完成任务B.西域不愿意同西汉夹攻匈奴

C.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D.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1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最大的意义在于

A.了解西域的情况B.加强经济文化联系

C.西域诸国纷纷派使者访问西汉D.为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奠定了基础12.对张骞出使西域,评价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B.促成了当时世界上几大文明的汇聚

C.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贡献D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13.班超出使西域最大的贡献在于

B.在西域奋斗了30多年

B.保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C.增进了汉族人民与西域人民的友谊,西域诸国纷纷派使者访问西汉

D.为国家的统一和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14.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历史作用的共同点①帮助西域各国摆脱匈奴的奴役②促进西域与内地的经济和文化交流③促进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友好往来④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贡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 D ①②④

15.汉代形成和发展丝绸之路的历史条件有①西汉丝绸业的发展②张骞沟通与西域的关系

③甘英沟通与大秦的关系④西域都护的设置

A.①②③ B ①②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6.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由于它

A.使中国与欧洲直接交流 B 使天山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体

C 促进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D.沟通了东西外交之间的联系17.汉代,我国同西亚地区的通商关系得以建立和发展其中最关键的是

A.张骞、班超出使西域B.西亚商人喜好汉朝的手工业晶C.解除了匈奴对西域的威胁和控制D.汉政府设置了安西都护府

18.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

A.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B.铁器已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

C.从分裂走向统一,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D.西汉对其进行有效地管理

19.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A.修建防御工程D.和亲与互市C.进行战争D迁民屯边

20.西域都护的设置有着重要意义,包括①西汉疆域得到扩大②促进了西域各族经济的发展③促进中西贸易的发展④加速了汉族与西域各族的融合

A.①②③ B ②③④C.①③ D ①②③④

21.当时西汉传入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

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②铸铁技术③井渠法与坎儿井④葡萄与石榴

A ①②B.①②③ C ②③④D.①②③④

22.汉代“丝绸之路”兴盛的根本原因是( )

A张骞通西域,使中西交通畅通B.西域都护的设置,保护了商旅往来C.汉代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23.新疆地区早在西汉时期就归属中央政权,这主要是由于

A张骞通使B.西汉击败了匈奴C开通“丝绸之路”D.西域都护的设置24.汉朝时,被称为“西南夷”的是( )

A夜郎、滇等少数民族B.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

C.西部的氐、羌等民族D.西南的乌桓和鲜卑

25.下列不属于西汉时边疆地区管理加强内容的是( )

A.西域都护的设置B.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

C.在西南夷地区设郡D.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

26.两汉时期不属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是A匈奴B.乌桓C.鲜卑D.夜郎27.秦朝巩固开发北部地区的主要措施是A开通秦渠B.开通灵渠C移民实边D.修筑长城28.中央政权正式管辖西域始于( )

A.公元前3世纪B.公元前2世纪C公元前1世纪D.公元1世纪29.汉武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管辖,其内容有①昭君出塞②派张骞出使西域③在西南地区设郡④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30.张骞于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班超于公元73年出使西域。两者相距( ) A.209年B.210年C.211年D.212年

四.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

材料二边城宴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材料三细君公主居乌孙时写道:“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请回答:

(1)材料一所描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历史事件所起的作用。

(3)上述三段材料主要探讨的是西汉处理民族关系时的什么政策?应如何评价这种政策?

答案:

(1)材料一描述的是昭君出塞。

(2)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有利于汉与匈奴的经济文化往来。

(3)西汉的和亲政策。和亲政策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对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一定的作用。

3.翦伯赞说:“张骞在公元前127年之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于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请评价这一观点。

翦柏赞。对张骞道西次的重大作用的评价是正确的。张骞返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从此开通了“丝绸之路”。继张骞之后,班超、甘英、玄奘、马可波罗等在中西文道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张骞返西域开创丁中西文化交流的新时代,中国文明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传到西方,同时西方优秀文化也融入了中华文化。

4.简要评价两汉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并指出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

两汉时期,中央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主要存在战、和两种关系。

从战来说如西汉时期,匈奴掠夺汉北部边郡,汉高祖、汉武帝都与匈奴发生战争。战争解除了匈奴对边疆地区的威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东汉亦派窦固、窦宪北击匈奴,使北部边郡转危为安。

从和好来说,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各族同祖国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而西都护的设置,标志西域正式归属祖国。

总之,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友好团结是主流,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1

第六节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越南的关系;丝绸之路。 二、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对两汉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越南、安息、大秦等国交往情况以及当时这些国家历史状况的学习,培养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归纳和分析中外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秦汉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在对外交往中,中华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 2.在两汉时期的对外交往中,中国的文化向外辐射,同时,中国人民也吸取和借鉴了外来的文明成果,发展了中华文明。 3.在世界的古代和中世纪,人类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各国之间联系较少,但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着当时世界的几个不同文明。这在中外古代和中世纪史上,意义尤显重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两汉与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汉朝与大秦的往来。 教学难点:中外交流中的相互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回忆本章的引言,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秦汉的历史地位与当时世界各大文明区域历史发展的大致情况: ①印度的孔雀帝国昙花一现,迟至公元4世纪才形成局部统一。而中国在秦亡之后出 现长达四百年的大一统繁盛局面。 ②古罗马和安息帝国雄踞地中海和西亚时,东亚屹立着强大的秦汉王朝。 ③公元1—2世纪,亚欧大陆古文明地区并列的4个帝国(东汉、贵霜、安息和罗马) 中,汉朝和罗马的历史地位尤其重要。 然后引入本节的授课,指出:汉朝在当时是空前强大,并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使得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突破了东亚的范围,开始走向世界,远及欧洲和非洲。 讲授新课: 一、与朝鲜的关系 1.两汉与朝鲜的密切往来 ①朝鲜与中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 ②战国纷争与秦汉之交时有许多中国人到朝鲜,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指马韩、辰韩 和弁韩)曾多次派人赴汉。 ③秦汉文化对朝鲜文化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辰韩就有“秦韩”之称。 2.中朝贸易的发展 ①朝鲜特产输入中国,朝鲜特产檀弓、文豹、果下马、班鱼皮等输入中国, ②中国铁器、铜镜、漆器等输往朝鲜。 ③中朝经济贸易往来频繁,互通有无,对朝鲜的发展进步产生了影响。 二、同日本、越南的交往

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由于蒙古帝国的兴起,陆上贸易发生了一场大变革。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一个政权横跨欧亚大陆,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西伯利亚到波斯湾。”开创蒙古帝国基业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成吉思汗 D.忽必烈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依据相关史实再认重要历史人物的能力。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展开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建立起横跨亚欧的蒙古大汗国。故选C。 2.(2015·邵阳学业考)有英国学者指出,在当今亚洲的男人中,有8亿多名男人其实只是11个父亲的血裔,在这11名“国父”中有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成吉思汗所属民族为( ) A.鲜卑族 B.蒙古族 C.满族 D.藏族 【解析】选B。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蒙古的建立者,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吉思汗属于蒙古族,他统一了蒙古,由此判断B正确。 3.(2015·怀化学业考)“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天堂》这首歌曲深情表达了蒙古族歌手腾格尔对家乡的赞美。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努尔哈赤 D.阿保机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根据四个备选项,A中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是统一蒙古高原;忽必烈于1271年改“大蒙古”国号为元,故B说法正确;C中努尔哈赤的功绩是建立后金;D中阿保机建立了辽朝。 4.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 ①南宋灭亡②忽必烈建立元朝 ③蒙古军队灭金④统一蒙古 A.④③②①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①④②③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所学可知南宋灭亡于1276年;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军队相继灭亡西夏和金。所以正确的排序是④③②①。 5.以下图表是中国历史朝代更迭表中的一部分,表中“?”是( ) A.西晋 B.隋朝 C.唐朝 D.元朝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元朝先后灭掉西夏、金和南宋,随后,实现了全国统一。 6.(2015·铜仁学业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以下哪位诗人的诗句( ) A.辛弃疾 B.李白 C.文天祥 D.苏轼

2019-2020学年度最新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课时训练 川教版

2019-2020学年度最新第13课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课时训练川教版 一、选择题 1.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我国西汉以来逐渐形成的贯穿欧亚的陆上通道称之为“丝绸之路”。下列对“丝绸之路”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丝绸之路”的起点是玉门关 B.经河西走廊向西最远到达欧洲 C.丝绸是“通道”上运输的主要商品 D.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2014·浙江温州)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下列事件与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关的是() A.玄奘西行求真经 B.张骞出使西域 C.鉴真东渡弘佛法 D.郑和西洋显国威 3.欧洲人最早穿上丝绸制成的衣服是在(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4.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这里的“西方”最远地域是( ) A.西域 B.中亚 C.西亚 D.欧洲 5.近年来,在平壤附近的古墓中出土了大批汉代文物,其中有蜀郡制造的漆器。这说明( ) ①朝鲜在汉朝时和有来往 ②秦汉的经济和文化对朝鲜有重要影响 ③在汉朝时,朝鲜和往来比日本要早 ④在汉朝时,朝鲜和蜀郡有直接贸易往来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2012·济南模拟)面积足有6 000平方米的日本馆“紫蚕岛”是本届世博会上最大的自建馆之一。日本馆的主题是“心之和,技之和”,除了外形引人注目外,馆内展示的尖端技术和环保理念,更让大家一饱眼福。中日友好交往由来已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从西汉起,中日交往开始有了文字记载 ②公元97年,日本倭奴国派使臣来到洛阳 ③汉光武帝赠日本使者“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枚 ④西汉时,日本列岛有30多个国家曾派使节来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7.和欧洲第一次直接往来是在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案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案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第一册第13课 《两汉时期对外交流》教案 重庆师范大学蒋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理念】 以课标为指导,构建学生为主体,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导的课堂,采用启发式教学。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年龄大都在11—13岁之间,生理和心理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该阶段学生有一定生活经验和历史故事知识的积累,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对未知事物从满了极强的好奇心,并且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学生对于本课所学内容,平时通过电视,网络已有一定的了解。 【教材分析】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盛的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对外开放的时代。本课主要讲述了汉朝的对外交往,包括三个子目:丝绸之路、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汉与欧洲的往来。《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作为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最后一课,与《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和《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因果关系,在整个章节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课知识点不多,子目清楚,要点明确,整体比较容易掌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识记“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的历史价值;培养和提高观察概括能力及从历史文物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视频《丝路》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课件,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通过放影相关的史料图片的幻灯片,了解汉与朝、日交流的历史。采用讲述法、讲解法、图示法等进行教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西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深对理解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丝绸之路;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匈奴的兴衰;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与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 一、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的兴衰:秦始皇派兵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抵御其南下;秦汉之际,匈奴 首领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建立强盛的奴隶制国家;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2.两汉与匈奴的关系:①汉初与匈奴实行和亲政策。②汉武帝在位时,三次派兵北击匈奴,着名将 领是卫青和霍去病;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③汉元帝时将王昭君嫁与呼韩邪单于,双方和睦相 处40多年。④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最后解除了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二、两汉同西域的关系 1.张骞两次通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目的是为反击匈奴做准备;第二次是公元前119 年。 2.对西域的管辖:①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②东汉 明帝时,班超经营西域,对西域进行有效管理。 三、对西南和东南地区的管辖 1.西南:西南各民族被统称西南夷,主要有夜郎。汉武帝在位时,在西南设郡。 2.东南:汉朝时的百越指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汉武帝在位时,设郡管理。 四、两汉的对外关系 1.同朝鲜的关系(略) 2.同日本的关系:①汉武帝时,日本使译通于汉”。②东汉光武帝时,赐汉委奴国王”金印。③中国的铁 器、铜器、丝帛等传入日本,丰富了其物质文化生活。 3.丝绸之路 (1)陆路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绸从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转运到欧洲的 陆上商路。 (2)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 4.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1)与安息的关系:交往途径主要是丝绸之路。 (2)与大秦的关系: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到达东汉。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的影响 (1)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作出了重大贡献。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把先进的汉族文化远播到西北各少数民族,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 (3)加强了与边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民族友谊,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匈奴的兴衰;西域各族与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 二、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节有关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有关理论,全面、科学地分析较为复杂的民族关系史问题的能力,并初步掌握辩证地分析及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两汉时期,边疆民族分布广泛,通过指导学生读史识图,并与地理学科相互配合,提高学生对历史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空间想像能力,逐渐养成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良好习惯。 三、思想教育目标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虽然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极不平衡,但中华文明具有非常强大的凝聚力。尽管各民族之间时战时和,但宇内一统,境宁和睦,却始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西汉封建经济的繁荣,国家的统一强盛,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祖国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了中华文明,共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两汉时期,加强对边疆一些地方的管辖,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

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张骞、班超、王昭君等杰出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坚毅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两汉与匈奴的关系;张骞通西域。 教学难点:汉朝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教学过程 一、边疆各族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 ①秦朝的统一,使中国开始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西汉的强盛,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③两汉经济文化的发展,促使边疆与中原的联系日趋密切; ④由于各族经济发展状况和交通条件的差异,他们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也有所不同。 .边疆各族及其分布 ①读图识图:《西汉边疆各族》、《东汉边疆各族》,了解两汉时期边疆少数民族的名称 以及他们生活的不同地区。 ②北部边疆有匈奴、乌桓和鲜卑等民族,其中,匈奴的势力最为强大。

元朝民族政策

元朝民族政策 资料内容: 元代实行的是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等级制度 在民族政策上,全国实行四等人制,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这种制度来源于金朝,元朝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民族分化政策。 蒙古人为第一等,其中又分为两部分,一是与成吉思汗皇族(属奇颜氏)同出于尼伦的蒙古人;二是被称为迭儿勒勤的蒙古人。 第二等为色目人。据陶宗仪的《辍耕录》记载,色目人中包括钦察、唐兀、阿速、图八、康里、畏兀儿、回回、乃蛮、乞失迷儿等31种(《辍耕录》卷1《氏族》,第130页)。书中所载31种色目人中亦有同名重出或异译并存之误。大德八年规定,除汉、高丽、蛮子外,俱系色目人(《元典章》卷49《刑部·女直作贼刺字》十一)。[附图:元朝色目人俑] 第三等为汉人,又称“汉儿”、“乞塔”、“札忽歹”。《辍耕录》卷1《氏族》记载汉人有8种,即:契丹、高丽、女真、竹因歹、术里阔歹、竹温、竹赤歹、渤海。所谓汉人,在元朝有两种含义:一是概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民族;一是指云南、四川两省的人民,这是较早被蒙古统治者征服的地区。 第四等为南人,又称“蛮子”、“囊加歹”、“新附人”。即元朝的江浙、江西、湖广三行省和河南行省南部的各族人民。他们是最后被元朝征服的南宋境内的各族人民。实际上,汉人、南人中绝大部分都是汉族成分,蒙古统治者为了达到其分而治之的目的,根据被征服的先后将其分为汉人和南人两等,利用汉人压制南人。 元朝政府采取各种方法来固定这些民族的等级。在统治机构中:长官和掌权的官吏都是蒙古人或色目人,其次才是汉人,而南人在宋亡后的一个长时期内,几乎很少人在中央作官。地方的官吏达鲁花赤一般也由蒙古人担任,并规定色目人作同知,汉人作总管,同知、总管彼此互相牵制,都要服从达鲁花赤的指挥。在军队组织上:有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和新附军的区别。出兵时各军参差调用,而以蒙古军为主力,军权都掌握在蒙古军帅的手中。在刑法上:规定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分属不同的机关审理,蒙古人殴打汉人,汉人不得还手,蒙古人打死汉人只流放北边充军。又规定汉人、南人不得聚众败猎和迎神赛会,不得执弓矢,甚至连养狗养鹊鸟都不许可。在征敛方面:如括马,蒙古人不取,色目人取三分之一,汉人、南人则全取。此外,在《元典章》中纪录的很多法令,都是针对汉人、南人制定的,并且指出蒙古人不受这些法令的约束。 但是这种民族歧视的政策对于某些投靠蒙古统治者的汉族大地主是不适用的。元朝的法令禁止汉人执弓矢,元世祖却对汉宫汪惟和说:“汝家不与它汉人比,弓矢不汝禁也,任汝执之”。有些很早就投靠蒙古统治者的汉族地主,如大兴史氏、易州张氏、真定董氏等,在元朝的地位和待遇都与蒙古贵族相差无几。相反的,许多蒙古族的下层人民也没有享受到所谓统治民族的特权。草原上的蒙古牧民,在繁重的军役和租赋剥削之下日趋贫困,甚至破产

高三历史练习题及答案: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doc

高三历史练习题及答案: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对北方边疆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 A.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 B.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 C.从*走向统一,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D.西汉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2.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A.修建防御工事 B.和亲与互市 C.进行战争 D.迁民屯边 3、秦汉时期,下列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先后顺序是 ①河套平原②珠江流域③云贵高原④天山南北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③④①② 4、西域各族通过与汉朝的往来 ①摆脱了匈奴的压迫②使佛教传到中原地区③获得大量物资和技术④与内地联为一体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张骞通西域的重要意义是 ①新疆地区与内地第一次联成一体②促进了西域同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③有利于西域社会的进步④为开辟中西商路创造了条件A、① 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下列对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秦汉两代都组织移民开发边疆 B.汉武帝时,西域和西南夷都已并入汉朝版图 C.汉与匈奴的关系以和为主流 D.秦汉两代都在南越地区设郡 7、下列对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秦汉两代都组织移民开发边疆 B.汉武帝时,西域和西南夷都已并入汉朝版图 C.汉与匈奴的关系以和为主流 D.秦汉两代都在南越地区设郡 8.下列事件或现象发生于东汉时期的是①我国劳动人民发明了麻纤维纸②传统中医治疗学的基础的奠定③中国皇帝赐”汉委奴国王”金印④中国与欧洲开始了政治方面的往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明朝时期,对外交流基本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其原因属于明清时期才出现的新情况是 A.外国侵略者侵扰东南沿海 B.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C.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D.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和人民反抗 10、我国古代对今天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开发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是 A.匈奴族 B.吐蕃族 C.党项族 D.女真族 11、下列地区正式受中央政府管辖的时期,对应不正确的是 A、西域一西汉 B、西藏一元朝 C、台湾一隋朝 D、云南一西汉 12、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制度始于 A.秦始皇时期 B.西汉初期 C.汉武帝时期 D.东汉末期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之欧阳光明创编

第五课西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欧阳光明(2021.03.0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 2、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的历史价值 3、培养和提高观察概括能力及从历史文物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张骞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导入新课 2、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课件,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 3、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 4、通过放影相关的史料图片的幻灯片,了解汉与朝、

日交流的历史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西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深对理解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丝绸之路 2、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 难点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 教学突破 两汉时期对外交流有两个主要方面,即象征东西叫的“丝绸之路”和象征中外交流与朝、日及欧洲的往来,而本课的重难点也自然凸现出来,因此,要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就必须让学生认识两汉时期对外交流的意义和作用,尤其是认识西汉时期的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而同时把两汉以前封闭的社会比起来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教师:1、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课件2、东汉陶船图

片、“汉委奴国王”金印图片的投影 3、东汉疆域图 学生:收集了解南方丝绸之路的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构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有关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内地与西域的交流,同时也为这种交流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开辟一条通道) 2、请学生朗读一遍叫中“读读”的内容,使学生明白张骞出使西域后,内地通往西域的道路被开辟出来,而这些道路对以后的东西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按要求阅读,理解张骞通西域开辟道路的作用。) 3、组织学是阅读导言,引出丝绸之路。 二、+具体学习相关知识 1、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课件,告诉学生这就是丝绸之路的线路,让学生整体感知。(学生:认真看课件,在教师的指导下整体感知地图中的路线,大致了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习题

第13课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一、选择题 1、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A.长安 B.成都 C.洛阳 D.西域都护府 2、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开通陆上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A.张骞 B.卫青 C.班超 D.甘英 3、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之所以得此名字,主要是因为() A.汉朝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影响深远广泛,名称准确生动 B.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 C.丝绸的名字优美动听,人们好记 D.张骞通西域后命此名字 4、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在() A.秦朝 B.汉朝 C.唐朝D.元朝 5、下列在丝绸之路上不可能经过的地点是() A.洛阳B.河西走廊C.新疆D.西亚 6、西汉时,通向今印度、缅甸的“南方丝绸之路”实际已经形成,其起点是()A.重庆 B.成都 C.洛阳 D.长安 7、中国和日本的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西汉时,日本列岛上有上百个国家,其中曾派使节来中国的有() A.10多个B.20多个C.30多个D.40多个 8、日本列岛南部的倭奴国派使节来到洛阳,与东汉王朝“通好”的具体时间是在()A.公元前57年B.公元前27年C.公元27年D.公元57年 9、现在日本有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枚。被作为中日交往的历史见证。保存在日本的博物馆里,这枚金印是汉朝哪位皇帝赠予的() A.汉高祖B.汉武帝C.汉光武帝D.汉景帝 10、我国与日本交往开始有了文字记载始于() A.春秋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11、西汉时期,日本列岛上的国家有()

A.30多个 B.50多个 C.80多个 D.100多个 12、下列被派出使大秦的是() A.卫青 B.霍去病C.张骞 D.甘英 13、公元97年,东汉时派人出使大秦,最终到达的地点是() A.大秦 B.欧洲 C.印度洋D.波斯湾 14、大秦人从海路来中国最早是在() A.公元前60年 B.公元57年 C.公元97年 D.公元166年 15、标志着欧洲国家同我国开始直接友好往来的历史事件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甘英出使大秦 C.班超经营西域 D.大秦遣使来汉 16、汉朝时期,中国同西方的陆上贸易通道称为“丝绸之路”,其路线是()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西亚——欧洲 B.长安——今新疆——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C.长安——今新疆——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D.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欧洲——西亚 17、近年来,在平壤附近的古墓中出土了大批汉代文物,其中有蜀郡制造的漆器。这说明() ①朝鲜在汉朝时和中国有来往②秦汉的经济和文化对朝鲜有重要影响 ③在汉朝时,朝鲜和中国往来比日本要早④在汉朝时,朝鲜和蜀郡有直接贸易往来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8、欧洲国家同中国开始直接友好往来开始于哪一世纪?() A.公元前1世纪 B.公元1世纪 C.公元2世纪 D.公元15世纪19、公元97年,东汉官员班超派部属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了条支海后没有继续前行,扩大了中国人的视野。“条支海”是现在的() A.红海 B.波斯湾 C.里海 D.黑海 20、公元166年,一批大秦人从海路来到中国,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由此可推断当时已开辟了() A.陆上丝绸之路 B.海上丝绸之路 C.南方丝绸之路D.西方丝绸之路 21、古书记载“骞始开通西域道也。”这句话中的真正含义是() A.张骞促进了内地与西域的交流B.张骞为开发西域做出了贡献

高考历史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测试

第七节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本节学习重点: 1、两汉时期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发展的影响; 2、朝鲜三韩与两汉的交往; 3、日本与两汉的交往; 4、中国传入越南的主要技术; 5、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时间、到达地区和意义; 6、东汉与大秦往来的两件大事; 7、两汉对外交往的主要国家和地区。 一、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概况 1、两汉时期对外关系发展的前提: 2、两汉时期的对外政策: 3、两汉时期对外关系发展的影响:① ② 二、两汉与朝鲜的关系 1、两汉与朝鲜的往来:①秦汉之际: ②两汉时期:A、三韩: B、辰韩: 2、中朝贸易的发展:①朝鲜: ②中国: 三、两汉同日本的交往 1、西汉汉武帝时: 2、东汉光武帝时:①使节交往: ②经济往来: 四、中越经济文化交流 1、越南: 2、中国: 五、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的开通:时间: 意义:①沟通了 ②是 ③促进了 A、传出: B、传入: 2、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①时间: ②线路: ③意义: 六、两汉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1、两汉与安息的往来:①地理位置: ②陆上交往: ③海上贸易: 2、两汉与大秦的往来:

①地理位置: ②阻隔国家: ③主要事件:A、公元xx,派出使,到达 B、公元年,的使者到达,这是 中关于 基础网络 ”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人”;三韩多次派人晋见武帝和光武帝。 。 30多国通过朝鲜“使译通于汉”;光武帝时,“倭奴国奉贡朝贺…… 。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加拉湾沿岸各国,最远达印度半岛南端。 xx,甘英受班超派遣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166年安敦使者到达东汉,《后 重点、难点、考点问题 两汉时期中外关系的特征及其原因 特征: ①以商贸为主,丝织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并具有相当程度的单向性。 ②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水陆并举。 ③与亚洲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交流频繁,对东方文化影响大, 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④中国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传人欧洲。⑤中国开始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⑥汉代文明先进,对世界影响深远。 原因: ①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②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③丝织、冶铁等技术领先世界; ④张骞沟通西域; ⑤交通发达,两汉政府保护交通的畅通人; ⑥科技文化成就辉煌; ⑦阶级比较重视 基础金题

第五节.两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doc

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导纲) 考点说明: (1)匈奴的兴衰(2)张骞通西域(3)西南夷与北越 知识结构: 重点提示: 1.对张骞、班超经营西域的认识 张骞、班超经营西域,沟通了内地与西域的联系,促进了西域的开发,丰富了汉族人民的生活,加强了两汉政府对边地的有效管辖以及对外交往的起步。因此,评价两个人的活动,要结合两个人的具体贡献及影响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一是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定位版图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二是把先进的文化远播中国周边的各少民族,使各民族渗入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三是加深了汉族人民与各少数民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大团结。四是开拓了“丝绸之路”,既发展了各族人民的经济,又使古老的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五是开拓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甘英出使大秦和大秦王送礼汉桓帝,这是中国古代外交的开始。 2.. 为什么说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优化方案》21页)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昭君出塞”,“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分别是在() A.汉元帝、汉明帝 B.汉高祖、汉武帝 C.汉元帝、汉武帝 D.汉文帝、汉明

帝 2.“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这首诗高度评价了王昭君是由于() A.对汉代和亲政策的肯定 B.王昭君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幸福 C.昭君出塞消除了外敌的威胁,是民族英雄 D.昭君出塞改善了汉与匈奴的关系 3.秦汉对匈奴的战争是正义的和进步的,主要原因是() A.先进对落后的战争 B.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反对掠夺的战争C.单纯防御性战争 D.反对外族侵略的战争 4.汉武帝时西汉得以打败匈奴的原因是() ①休养生息政策使国力强盛②解决了王国问题使中央政权巩固③匈奴分裂,势力衰弱④卫青、霍去病等人的军事才干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两汉与匈奴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第三次用兵匈奴后,在新疆设置了西域都护 B.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 C.东汉初年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人杂居,人口增殖 D.东汉派窦固、窦宪出兵匈奴,最终解除了北匈奴的威胁 6.被司马迁称之为“凿空”的行动是() A、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B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C、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D、班固经营西域 7.张骞“凿通”西域的重要意义有() ①新疆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②促进了西域同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③有利于西域社会的进步④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公元前60年,归属汉朝中央政权的地区是() A.越族地区 B.河套地区 C.四川、云贵地区 D.西域地区 8.公元前60年设置的西域都护() A、是汉政府管辖西域的最高机构B、职责是沟通汉与西域的联系 C、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D、说明汉与西域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 10.汉武帝曾在南越地区设南海等九都,进行有效管理,南越即() A.福建、广东地区 B.广东、广西地区 C.浙江、福建地区 D.浙江、广东地区二.非选择题 11.回答下列有关两汉民族关系发展的问题: (1)西汉武帝时,(甲)曾两次出使西域。(甲)是谁?这个人出使西域,开辟通道,在我国历史上称为什么? (2)试从与西域建立联系、发展国际交通与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说明(甲)通西域的贡献。 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促进了西域社会进步,丰富了中原物质生活;开辟了沟通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等。 (3)你认为(甲)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试抒发你的意见。

浅谈元代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播(一)

浅谈元代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播(一) 元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独特的时代。由于元朝政府在宗教和文化方面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政策,各民族之间呈现出相互交融局面。 政治治理:蒙元政权是一个多民族利益集团联合体 蒙元政权是一个多民族利益集团联合体。中统政权(1260--1264年)初期,忽必烈重用汉臣,中书省宰相半数以上是汉人官僚。山东世侯李璮叛乱(1262年)后,忽必烈疑忌汉臣,开始起用西域人,回族和畏兀儿人在国家经济、军事及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回族人善理财,正投合蒙元贵族搜刮、挥霍财富的心理。阿合马,中亚费纳喀忒(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西南、锡尔河右岸)人,在世祖时期当了近20年宰相,主掌财政,是忽必烈进行统一战争期间倚赖的经济大臣。畏兀儿人廉希宪文武双全,是朝廷重臣。他的汉学修养很深,“与诸儒讲求事君立身大义,品评古今人物是非得失,焚香鼓琴,夜分乃息”。时人称他为“廉孟子”。另一位回族人赛典赤.赡思丁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在这个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他兴修水利,创办学校,深受当地人民拥戴。明永乐初年开始下西洋的郑和也是回族,出生云南,想必是迁徙云南的回回的后裔。忽必烈政权后期,还谨慎地起用了一些南人,如宋宗室后代、大书画家赵孟俯。此外,朝廷中很可能还有一些欧洲人充职。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那本《马可.波罗游记》中就自称曾在扬州做过三年地方官。 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优秀人才在政府各部门中工作,他们在中原生活多年,学习吸收汉文化养料,同时也将本民族的语言、习俗带到中原汉地,从而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宗教信仰:元代奠定了中国五大宗教并存的格局 在元朝中后期,朝廷(特别是后宫)里有不少高丽人,这给元廷带来些许异域风情。高丽曾被视为元朝的一个行省,许多方面受中原的影响。忽必烈手下儒臣郝经写过一首诗,形容这种影响:“高丽立国千余年,跨山连海东北偏。文物制度慕汉唐,衣冠礼乐如中原。” 除上所述,各民族文化的交融还特别表现在宗教信仰方面。蒙古族信仰萨满教,但在民族扩张和迁徙过程中,蒙古人并不排斥其他宗教信仰。马可.波罗称,忽必烈把佛教的释迦牟尼、伊斯兰教的穆罕默德、基督教的耶稣和犹太教的摩西称为四大先知。可见蒙元贵族对各大宗教采取了宽容态度。 蒙古时期伊斯兰教徒进入中国主要是由于蒙古西征引发的。一方面在中亚的各蒙古汗国后来大都伊斯兰化,另方面蒙古军西征东返时带回大批伊斯兰教徒,他们多是商人和工匠。元初大都有回族三千户,有“元时回族遍天下”之说。据张国刚、吴莉苇着《中西文化关系史》,元灭南宋后,开封的犹太人在朝廷支持下建犹太会堂,面积达一万余平方米。到明朝时,开封犹太人约4000—5000人,有人还经科举考试进了衙门做官。也里可温、罗马天主教在元朝也有一定的传播,元中央机构有掌管也里可温的崇福司。忽必烈曾派马可.波罗父子作为信使与罗马教廷进行联络。忽必烈死后,教皇的特使意大利方济各会士孟德高维诺的约翰来到大都,并在大都建立第一个天主教传教区。元时,南方的泉州是天主教徒较多的城市,他们从海路来到中国。 南宋宫廷琴师汪元量写过一首《自笑》诗:“释氏掀天官府,道家随世功名。俗子执鞭亦贵,书生无用分明。”意思是说,佛教(藏传佛教喇嘛教)在当时得到官方的大力扶植。忽必烈曾让藏僧八思巴传授灌顶,让他造蒙古新字,又任他为帝师,兼领全国佛教及藏族地区僧俗事务。蒙古族文化中藏文化元素居多。帝师在朝中地位尊贵,《元史.释老传》形容这种尊贵说:“百年之间,朝廷所以礼敬而尊信之,无所不用其至。虽帝后妃主,皆因受戒而为之膜拜。”正因为这种尊贵的地位,使得后来在汉地的僧徒越来越腐化霸道,造成了不良影响。位于北京西城、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元朝建筑白塔寺(妙应寺)就是一座喇嘛塔,设计者是尼泊尔人阿尔尼格。元时道教也有很大发展,如果说丘处机不远万里赴西域拜见成吉思汗颇具传奇色彩,那么以内丹修炼为主的全真道进入全盛期,就是实实在在的事了。

两汉时期的边疆和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的边疆和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的边疆和民族关系 【预习设问】 1、匈奴政权的建立及其性质: 2、西汉与匈奴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事; 3、匈奴分裂的时间及其与东汉的关系; 4、两汉反击匈奴的主要将领; 、张骞通西域的目的、时间及其意义; 6、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和意义; 7、班超经营西域的时间和意义; 8、汉武帝对西南夷和百越的统治。 【自主预习】 北方: 边疆各族东北: 南方: 西方:各族 经济:为主,也从事。深入、和各个领域。 政权:秦汉之际,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占领地区,形成强大的制国家。

汉初“ ”:迫于有限,不得不与之“和亲”,并进行往。 大战:卫青、霍去病率兵进行了三次。 ①匈奴受重创,被迫迁徒。汉匈争夺重点转到。 ②后,匈奴内战不已。降汉,其他各部仍游牧于,有的。 昭君出塞:元帝将王昭君远嫁呼韩邪后,密切了关系,兴旺起,化往增多,和睦相处40余年。 ①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向汉,与汉人;北匈奴退居,威胁中原及河西、西域。 ②、先后大败北匈奴,最终解除其威胁。北匈奴政权。 目的:武帝为反击匈奴,两次派张赛出使西域。 第一次:年到大宛、大月氏等国,获得西域资料,介绍汉朝情况,司马迁称此行为“ ”。 第二次:年第二次出使西域,各国纷纷回访,终于建起友好关系。意义:天南北地区首次与内地。中原同乃至更远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社会进步,丰富了物质生活。 管理西域:年设立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标志。 东汉:初年,无力顾及,明帝时经营西域,联系加强。任命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西南夷:西南地区的数十个少数民族。设郡;西汉末年,夷人起兵反抗;东汉初,重入汉朝版图。 百越:汉朝时,华东、华南地区越人的总称。温州称东越,两广称南

高中历史教案:考点7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考点7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本卷满分60分,考试时间45分钟 命题报告:本考点是高考的一个热点。民族关系中主要掌握两汉与周边民族关系尤其与匈奴、西域的关系。对外关系中重点掌握“丝绸之路”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开始。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1、汉武帝与匈奴的战争在历史上得到肯定,主要是因为 A、安定了北部边郡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B、有效地打击了匈奴贵族的侵略活动 C、取得了重大的军事胜利 D、开辟了沟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 2、秦汉对匈奴的措施中,最有效的是 A、修筑长城 B、和亲 C、军事打击 D、互市 3、“和亲”是汉族政权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一种政策。西汉时王昭君出塞反映的是 A、带有屈辱性的和亲政策 B、是汉、匈之间和平友好的重要表现 C、汉族统治者拉拢匈奴贵族的手段 D、从根本上遏制了匈奴贵族的贪欲 4、关于两汉时期匈奴与中央政权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汉时期,汉政府与之和亲 B、汉武帝时派兵北击匈奴 C、东汉时期大败北匈奴 D、东汉时期与南匈奴交战 5、汉武帝时期得以打败匈奴的原因不包括 A、休养生息使国力强盛 B、反击匈奴顺应人民愿望 C、匈奴分裂,势力衰落 D、卫青、霍去病等人的军事才干 6、关于两汉时期与匈奴战争的性质分析准确的是 ①侵略与反侵略战争②中华民族之间的战争 ③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④不利于民族融合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 7、下列对秦汉时期匈奴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当时还不是中国境内的民族②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③对秦汉北部郡县的侵扰,破坏了当地经济发展④匈奴族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北方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 A、反击匈奴的需要 B、密切与西域各国的关系 C、加强对西域各国的控制 D、打通了“丝绸之路” 9、公元前138年张骞通西域,其历史意义不包括 A、密切了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B、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 C、开始了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辖 D、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10、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比第一次顺利是因为 A、西域各族政权对汉使的态度截然不同 B、经过第一次出访,沿途情况了如指掌 C、随行人数众多,便于相互照应 D、匈奴已被打败,扫除了主要障碍 11、班超出使西域与张骞出使西域所起的作用的不同之处是 A、促进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B、促进中国与西亚等地区的交通往来 C、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贡献 D、直接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控制 12、汉代,我国与西亚地区的通商交往关系得以建立和发展,其中最关键的是 A、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密切了联系 B、西亚商人喜好汉朝的手工业品 C、解除了匈奴对西域的威胁和控制 D、汉政府设置安西都护府 13、今新疆地区历史上正式归属中同政府始于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第五课西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 2、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的历史价值 3、培养和提高观察概括能力及从历史文物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张骞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导入新课 2、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课件,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 3、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 4、通过放影相关的史料图片的幻灯片,了解汉与朝、日交流的历史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西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深对理解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丝绸之路 2、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 难点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 教学突破 两汉时期对外交流有两个主要方面,即象征东西叫的“丝绸之路”和象征中外交流与朝、日及欧洲的往来,而本课的重难点也自然凸现出来,因此,要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就必须让学生认识两汉时期对外交流的意义和作用,尤其是认识西汉时期的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而同时把两汉以前封闭的社会比起来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教师:1、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课件 2、东汉陶船图片、“汉委奴国王”金印图片的投影 3、

东汉疆域图 学生:收集了解南方丝绸之路的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构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有关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内地与西域的交流,同时也为这种交流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开辟一条通道) 2、请学生朗读一遍叫中“读读”的内容,使学生明白张骞出使西域后,内地通往西域的道路被开辟出来,而这些道路对以后的东西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按要求阅读,理解张骞通西域开辟道路的作用。) 3、组织学是阅读导言,引出丝绸之路。 二、+具体学习相关知识 1、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课件,告诉学生这就是丝绸之路的线路,让学生整体感知。(学生:认真看课件,在教师的指导下整体感知地图中的路线,大致了解图中的地名) 2、演示课件,向学生讲解“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学生:了解到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其大致走向是经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地区翻越葱岭,通向亚洲和欧洲,并且明白这条路线上之所以被称为“丝绸之路”,是因为在这条商路上外输出的主要是汉朝的丝绸。) 3、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主、辅栏,进一步明确知识点,并了解相关史料。(学生阅读教材72、73页的内容,包括图片资料,进一步了解了“丝绸之路”以及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 4、设疑:在这条丝绸之路上,可以说是山高水远人险恶,经商的人们经过这条路既要与自然斗争,还要时刻防范盗贼。为什么这些商人呢感较安全地通过这条路呢。组织学生联系已学知识展开讨论后派代表发言。 (两汉政府派兵平息了匈奴的骚扰,设置了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保护往来商旅。) 5、以此为契机,请学生联系自己收集了解的有关南方丝绸之路的史料,谈谈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 6、肯定、评价、总结并形成认识

元代少数民族

话语霸权与民族保护 ——元代少数民族科举考试政策文本探析 摘要: 关键词: 元代科举考试政策的研究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以往许多学者从教育或制度史的视角对其特征、行废原因及中第阶层的背景仕宦等进行了考证和探讨,本文拟以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其政策文本进行全方位分析,探究政策文本出台的前因后果及文本中的民族倾斜对统治者意志体现的折射,最后分析政策文本对试题答卷产生的影响及试题答卷中社会现实的反应。 一、话语霸权:政策制定渊源中的民族性分析政策文本制定历史渊源考辨 元代科举从戊戌初试到延祐(首科,历近七十载而事未果行,但经多方努力,选举之制却也是初具规模。此后,虽又遭至元废科,至正复科的曲折,但政策文本并无太多变动。本文拟考证延祐首科的文本演变形成过程,并以此分析其中的话语霸权及民族倾向。 科举行废的多次争议中,尝论及科举推行的大政方针,从延祐首科的政策文本来看,其制定出台与这些争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在这些争议基础之上的损益沿革。 有元一代的科举雏形为戊戌初试。日本学者安部健夫,韩国学者林元珠虽从这次取士结果的角度出发否定了其作为科举考试的性质,但我国学者姚大力先生则认为单纯从结果为其定性有失偏颇。尽管戊戌选试在很有限的意义上属于开科取士,但“它毕竟与后来那种单纯为了籍定豁免差发的儒户而举行的考试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可以认为,它是元代最早一次恢复科举制度的失败的尝试。”姚大力.元代科举制度的行废及其社会背景[D].南京大学,1978.金诤在《》中认为。本文采用我国学者的看法,把戊戌初试认定为元科举考试的雏形。 戊戌初试诏令在《元史》等文献中都有所涉及,但以《庙学典礼》的记录最为详尽。其中与延祐首科相关的政令如下: 此上委令断事官蒙格德依与山西东路征收课程所长官刘中,遍行诸路一同监试,仍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