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逻辑学导论2 第二章习题参考答案

逻辑学导论2 第二章习题参考答案

《逻辑学导论(2)》第二章习题解答

一、请将下述命题符号化,如果是复合命题,请根据其中所含的主联结词,指出是何种复合命题:

1.阳光和红霞是好朋友。

【解】:p。这是一个简单命题,应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2.贝多芬和莫扎特是伟大的作曲家。

【解】:设p表示“贝多芬是伟大的作曲家”,q表示“莫扎特是伟大的作曲家”,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p∧q。这是一个联言命题。

3.说西红柿是蔬菜是假的。

【解】:设p表示“西红柿是蔬菜”,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p。这是一个负命题。

4.大连队将获得今年的甲A冠军,否则,冠军就是国安队。

【解】:设p表示“大连队将获得今年的甲A冠军”,q表示“国安队将获得今年的甲

A冠军”,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p∨ q。这是一个选言命题。

5.尽管并非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但仍然有不少人很自私。

【解】:设p表示“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q表示“有不少人很自私”,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p∧q。这是一个联言命题。

6.如果我们再不降低生育率,那我们就会连坐下来的空间都没有了。

【解】:设p表示“我们再不降低生育率”,q表示“我们连坐下来的空间都没有了”,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p→q。这是一个假言命题。

7.即使我们提高税收,财政赤字仍不会减少,除非我们削减政府开支。

【解】:设p表示“我们提高税收”,q表示“财政赤字会减少”,r表示“我们削减政府开支”,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r→⌝(p→q)。这是一个假言命题。

8.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

【解】:设p表示“钱不是万能的”,q表示“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p∧q。这是一个联言命题。

9.如果你是草,羊会站在你的身上,践踏你,啃食你,不管你是它的亲人还是朋友;如果你是参天大树,羊会仰望你,赞美你,无论你是残疾还是孩子。

【解】:设p1表示“你是草”,q1表示“羊会站在你的身上践踏你”,r1表示“羊会站在你的身上啃食你”,s1表示“你是它的亲人”,t1表示“你是它的朋友”,则上述命题的前半部分可表示为:p1→⌝(s1∨t1→⌝q1∨⌝r1)。

设p2表示“你是参天大树”,q2表示“羊会仰望你”,r2表示“羊会赞美你”,s2表示“你是残疾”,t2表示“你是孩子”,则上述命题的后半部分可表示为:p2→⌝(s2∨t2→⌝q2∨⌝r2)。

整个命题可表示为:(p1→⌝(s1∨t1→⌝q1∨⌝r1))∧(p2→⌝(s2∨t2→⌝q2∨⌝r2))这是一个联言命题。

10.某液体是酸类,当且仅当,它让石蕊试纸变红。

【解】:设p表示“某液体是酸类”,q表示“该液体让石蕊试纸变红”,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q↔p。这是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11.既然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事情,我就不应该因我的过失而受到责备。

【解】:设p表示“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事情”,q表示“我不应该因我的过失而受到责备”,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p→q。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12.恐龙无法被克隆,除非科学家能够获悉恐龙的完整基因。

【解】:设p表示“科学家能够获悉恐龙的完整基因”,q表示“恐龙能被克隆”,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p←q。这是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13.如果你没有失约,老板仍然不高兴,那么或者是因为你没有做成那笔买卖,或者是因为我的错。

【解】:设p表示“你没有失约”,q表示“老板不高兴”,r表示“因为你没有做成那笔买卖”,s表示“因为我的错”,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p∧q→r∨s。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14.所有可靠的论证都是有效的,并且它们有真的前提。

【解】:设p表示“所有可靠的论证都是有效的”,q表示“所有可靠的论证都有真的前提”,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p∧q。这是一个联言命题。

15.如果我们提高税收并且削减政府开支,那么,除非发生大的自然灾害,财政赤字将会减少。

【解】:设p表示“我们提高税收”,q表示“我们削减政府开支”,r表示“发生大的自然灾害”,s表示“财政赤字将会减少”,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p∧q→(⌝r→s)。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16.雨、雪、风、霜都不会阻止那位邮递员按时投送邮件。

【解】:设p表示“雨不会阻止那位邮递员按时投送邮件”,q表示“雪不会阻止那位邮递员按时投送邮件”,r表示“风不会阻止那位邮递员按时投送邮件”,s表示“霜不会阻止那位邮递员按时投送邮件”,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p∧q∧r∧s。这是一个联言命题。

17.甲、乙、丙、丁至少有一人将来会成为杰出人士。

【解】:设p表示“甲将来会成为杰出人士”,q表示“乙将来会成为杰出人士”,r表示“丙将来会成为杰出人士”,s表示“丁将来会成为杰出人士”,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p ∨q∨r∨s。这是一个相容选言命题。

18.聪明的人总是用别人的智慧填补自己的大脑,愚蠢的人总是用别人的智慧干扰自己的情绪。

【解】:设p表示“聪明的人总是用别人的智慧填补自己的大脑”,q表示“愚蠢的人总是用别人的智慧干扰自己的情绪”,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p∧q。这是一个联言命题。

二、用真值表方法去验证下述公式是不是重言式:

1.⌝(A∧⌝A)

【解】:列真值表进行真值运算如下:

最后一列真值均为1,故原公式为重言式。

2.(A→⌝A)→⌝A

【解】:列真值表进行真值运算如下:

最后一列真值均为1,故原公式为重言式。

3.⌝A→(A→(B→C))

【解】:列真值表进行真值运算如下:

4.(A→(B→C))→((A→B)→(⌝C→⌝A∨D))

【解】:列真值表进行真值运算如下:

主联结词在所有行的真值均为1,故原公式为重言式。5.A↔A∨(A→C)

【解】

最后一列第三、四行真值均为0,故原公式不是重言式。

6.(A↔B)→((C↔D)→((A↔C)→(B↔D)))

主联结词在所有行的真值均为1,故原公式为重言式。

三、用归谬赋值法判定下述公式是否重言式:1.(⌝A→A)→A

【解】

变元A的取值出现矛盾,故原公式为重言式。2.(A→B)→((A∨C)→(B∨C))

【解】:用归谬赋值法判定如下:

变元A的取值出现矛盾,故原公式为重言式。3.(A→B)→((C→D)→(A∧C→B∧D))

4.(A→(A→C))→(A→C)

【解】

变元C的取值出现矛盾,故原公式为重言式。5.(A∧(B∨C))→((A∧B)∨(A∧C))

【解】:用归谬赋值法判定如下:

变元C的取值出现矛盾,故原公式为重言式。6.((A∨B)∧(A∨C))→(A∨(B∧C))

【解】:用归谬赋值法判定如下:

变元C的取值出现矛盾,故原公式为重言式。四.用树形图方法判定下述公式是否重言式:1.A∧⌝A→(A∧B)∨C

【解】:依画图规则构造树形图如下:

由于该树形图只有一个闭枝,故原公式为重言式。 2.((A →B)→A)→A 【解】:依画图规则构造树形图如下: 该树形图已经终结,并且各个枝都是闭枝,故原公式为重言式。 3.(A →B)→(A ∧C →B) 【解】:依画图规则构造树形图如下: 该树形图已经终结,并且各个枝都是闭枝,故原公式为重言式。 4.(A →B)→((A ∧C)↔(B ∨C)) 【解】:依画图规则构造树形图如下:

⌝((A ∧⌝A )→(A ∧B )∨C )

A ∧⌝A ⌝((A ∧

B )∨

C ))

︱ A ⌝A ※

该树形图有不能关闭的枝,故原公式不是重言式。 5.(A ∧B →C)↔(A →(B →C)) 【解】:依画图规则构造树形图如下:

该树形图已经终结,并且各个枝都是闭枝,故原公式为重言式。 6.(A ↔(B ∧C))→(A ↔B)∨(A ↔C) 【解】:依画图规则构造树形图如下:

⌝((

B →

C )

)) A ∧B ⌝(A →(︱ A

⌝(B →C ) ︱ B A ∧B →C ) B →C ) ︱

A ∧

B ⌝

C ︱ A B C ※

⌝A ※

B →⌝B ※

※ ⌝B ※

⌝A ※

√ √

⌝((A →B )→((A ∧

C )↔(B ∨C )))

A →

B

C )↔A ∧⌝(B ︱ A C ︱ ⌝B ⌝C ※

⌝A ⌝C

B

C

B

C

⌝A ⌝A

⌝A

B B B

该树形图已经终结,并且各个枝都是闭枝,故原公式为重言式。 五.在PN 中证明,下述公式是PN 定理: 1.A ∨⌝A 【证明】:

(1) 〇⌝( A ∨⌝A) 假设 (2) | 〇A 假设 (3) | |A ∨⌝A (2)∨+

(4) | |⌝( A ∨⌝A) (1)∈(假设引用) (5) | ⌝A (2)(3)(4)⌝+ (6) | A ∨⌝A (5)∨+

(7) | ⌝( A ∨⌝A) (1)∈(假设引用) (8)A ∨⌝A (1)(6)(7)⌝- 2.⌝⌝A ↔A 【证明】:

(1) 〇A 假设 (2) | 〇⌝A 假设

(3) | | A (1)∈(假设引用) (4) | | A ∧⌝A (2)(3)∧+ (5) | ⌝⌝A (2)(4)⌝+ (6) A →⌝⌝A (1)(5)→+ (7) 〇⌝⌝A 假设 (8) | 〇⌝A 假设

(9) | | ⌝⌝A (7)∈(假设引用) (10)| | ⌝A ∧⌝⌝A (8)(9)∧+ (11)| A (8)(10)⌝-

⌝((A ↔(B ∧C))→(A ↔B)∨(A ↔C))

A ↔(

B ∧C) ⌝((A ↔B)∨(A ↔

C)) ︱

(A ↔⌝(A ↔⌝A ⌝(B ∧C) ⌝C ⌝B A B ∧C ︱

B

C

A ⌝

B ※ ⌝A B ※ A ⌝B ※ ⌝A B A ⌝B ※ ⌝A B

※ A ⌝C ※ ⌝A C ※ √

√ √ √

(12)⌝⌝A→A (7)(11)→+

(13)⌝⌝A↔A (6)(12)↔+ 3.⌝(A∧⌝A)

【证明】:

(1)〇A∧⌝A 假设

(2) | A (1)∧-

(3) | ⌝A (1)∧-

(4)⌝(A∧⌝A)(1)(2)(3)⌝+ 4.(A→B)→(⌝B→⌝A)

【证明】:

(1)〇A→B 假设

(2) | 〇⌝B 假设

(3) | | 〇A 假设

(4) | | | B (1)(3)→-

(5) | | | ⌝B (2)∈(假设引用)(6) | | | B∧⌝B (4)(5)∧+

(7) | | ⌝A (3)(6)⌝+

(8) | ⌝B→⌝A (2)(7)→+

(9)(A→B)→(⌝B→⌝A)(1)(7)→+ 5.(A→(B→C))→(⌝C→(B→⌝A))

【证明】:

(1)〇A→(B→C) 假设

(2) | 〇⌝C 假设

(3) | | 〇 B 假设

(4) | | | 〇A 假设

(5) | | | | B→C (1)(4)→-

(6) | | | | B (3)∈(假设引用)(7) | | | | C (5)(6)→-

(8) | | | | ⌝C (2)∈(假设引用)(9) | | | | C∧⌝C (7)(8)∧+

(10)| | | ⌝A (4)(9)⌝+

(11)| | B→⌝A (3)(10)→+

(12)| ⌝C→(B→⌝A) (2)(11)→+

(13)(A→(B→C))→(⌝C→(B→⌝A))(1)(12)→+ 6.(A→B)→((B→C)→(A→C))

【证明】:

(1)〇A→B 假设

(2) | 〇B→C 假设

(3) | | 〇A 假设

(4) | | | B (1)(3)→-

(5) | | | C (2)(4)→-

(6) | | A→C (3)(5)→+

(7) |(B→C)→(A→C)(2)(6)→+

(8)(A→B)→((B→C)→(A→C))(1)(7)→+

7.(A∧B→C)→((⌝C∧A)→⌝B)

【证明】:

(1)〇A∧B→C 假设

(2) | 〇⌝C∧A 假设

(3) | | 〇B 假设

(4) | | | ⌝C∧A (2)∈(假设引用)(5) | | | A (4)∧-

(6) | | | ⌝C (4)∧-

(7) | | | A∧B (5)(3)∧+

(8) | | | A∧B→C (1)∈(假设引用)(9) | | | C (7)(8)→-

(10)| | | C∧⌝C (6)(9)∧+

(11)| | ⌝B (3)(10)⌝+

(12)|(⌝C∧A)→⌝B (2)(11)→+

(13)(A∧B→C)→((⌝C∧A)→⌝B)(1)(12)→+ 8.(A∧B)∨(A∧C)→A∧(B∨C)

【证明】:

(1)〇(A∧B)∨(A∧C)假设

(2) | 〇A∧B 假设

(3) | | A (2)∧-

(4) | | B (2)∧-

(5) | | B∨C (4)∨+

(6) | | A∧(B∨C)(3)(5)∧+

(7) |(A∧B)→A∧(B∨C)(2)(6)→+

(8) | 〇A∧C 假设

(9) | | A (8)∧-

(10)| | C (8)∧-

(11)| | B∨C (10)∨+

(12)| | A∧(B∨C)(9)(11)∧+

(13)|(A∧C)→A∧(B∨C)(8)(12)→+

(14)| A∧(B∨C)(1)(7)(13)∨- (15)(A∧B)∨(A∧C)→A∧(B∨C)(1)(14)→+ 六.在PN中证明,下述推理是有效的:

1.A∧(B→C),⌝(C∧A),∴⌝B

【证明】:

(1) A∧(B→C)前提

(2)⌝(C∧A)前提

(3)〇B 假设

(4) | B→C (1)∧-

(5) | C (3)(4)→-

(6) | A (1)∧-

(7) | C∧A (5)(6)∧+

(8) | ⌝(C∧A)(2)∈(前提引用)(9) |(C∧A)∧⌝(C∧A)(7)(8)∧+

(10)⌝B (3)(9)⌝+

2.H→K,(K∧L)→M,∴L→(H→M)

【证明】:

(1) H→K 前提

(2)(K∧L)→M 前提

(3)〇L 假设

(4) | 〇H 假设

(5) | | K (1)(4)→-

(6) | | K∧L (5)(3)∈、∧+

(7) | | M (2)(6)→-

(8) | H→M (4)(7)→+

(9) L→(H→M)(3)(8)→+

3.A∧B→C,⌝(C∨⌝A),∴⌝B

【证明】:

(1) A∧B→C 前提

(2)⌝(C∨⌝A)前提

(3)⌝C∧A (2)德*摩根律

(4)〇B 假设-

(5) | ⌝C (3)∧-

(6) | A (3)∧-

(7) | A∧B (4)(6)∧+

(8) | C (1)(7)→-

(9) | C∧⌝C (5)(8)∧+

(10)⌝B (4)(9)⌝+

4.A∨B,C,A∧C→D,⌝(⌝F∧B),∴D∨F

【证明】:

(1) A∨B 前提

(2) C 前提

(3) A∧C→D 前提

(4)⌝(⌝F∧B) 前提

(5) F∨⌝B (4)德*摩根律

(6)〇⌝D 假设

(7) | ⌝(A∧C) (3)(6)DR1

(8) | ⌝A∨⌝C (7)德*摩根律

(9) | ⌝A (2)(8)否定肯定式(10)| B (1)(9)否定肯定式(11)| F (5)(10)否定肯定式(12)⌝D→F (6)(11)→+

(13)D∨F (12)蕴析律

5.⌝(D∨C),⌝C→(A→⌝B),A↔B,∴⌝A

【证明】:

(1)⌝(D∨C) 前提

(2)⌝C→(A→⌝B) 前提

(3) A↔B 前提

(4)⌝D∧⌝C (1)德*摩根律

(5)⌝C (4)∧-

(6) A→⌝B (2)(5)→-

(7) A→⌝A (3)(6)RP(等值置换)(8)〇A 假设

(9) | ⌝A (7)(8)→-

(10)| A∧⌝A (8)(9)∧+

(11)⌝A (8)(10)⌝+

6.A∨B,C,A∧C→D,∴D∨B

【证明】:

(1) A∨B 前提

(2) C 前提

(3) A∧C→D 前提

(4)〇⌝D 假设

(5) | ⌝(A∧C) (3)(4)DR1

(6) | ⌝A∨⌝C (5)德*摩根律

(7) | ⌝A (2)(6)否定肯定式

(8) | B (1)(7)否定肯定式

(9)⌝D→B (4)(8)→+

(10)D∨B (9)蕴析律

7.K→((L∨M→R),R∨S→T,∴K→(M→T)

【证明】:

(1) K→((L∨M)→R) 前提

(2)(R∨S→T)前提

(3)〇K 假设

(4) | 〇M 假设

(5) | |(L∨M)→R (1)(3)→-

(6) | | L∨M (4)∨+

(7) | | R (5)(6)→-

(8) | | R∨S (7)∨+

(9) | | T (2)(8)→-

(10)| M→T (4)(9)→+

(11)K→(M→T) (3)(10)→+

8.(M∨N)→(M→⌝N),⌝(N→P)→⌝(M→⌝N),M∨N,∴M∨P 【证明】:

(1)(M∨N)→(M→⌝N) 前提

(2)⌝(N→P)→⌝(M→⌝N) 前提

(3) M∨N 前提

(4)〇⌝M 假设

(5) |(M→⌝N) (1)(3)→-

(6) | N→P (2)(5)DR1

(7) | ⌝M→N (3)蕴析律

(8) | ⌝M→P (6)(7)DR2

(9) | P (4)(8)→-

(10)⌝M→P (4)(9)→+

(11)M∨P (10)蕴析律

9.A↔B,⌝(A∧⌝R)→(A∧S),∴⌝(B∧S)→⌝(A∧R)

【证明】:

(1) A↔B 前提

(2)⌝(A∧⌝R)→(A∧S) 前提

(3)〇⌝(B∧S) 假设

(4) | ⌝(A∧S) (1)(3)RP(等值置换)(5) | A∧⌝R (2)(4)DR1

(6) | ⌝R (5)∧-

(7) | ⌝A∨⌝R (6)∨+

(8) | ⌝(A∧R) (7)德*摩根律

(9)⌝(B∧S)→⌝(A∧R) (3)(8)→+

10.(A∧B)∨C,(A∧B)→(E→A),(C→D) ,∴(E→A)∨D

【证明】:

(1) (A∧B)∨C 前提

(2) (A∧B)→(E→A) 前提

(3) C→D 前提

(4) 〇⌝D 假设

(5) | ⌝C (3)(4)DR1

(6) | A∧B (1)(5)否定肯定式

(7) | E→A (2)(6)→-

(8) ⌝D→(E→A) (4)(7)→+

(9) D∨(E→A) (8)蕴析律

(10)(E→A)∨D (9)交换律

11.C↔D,B→(D∧E),⌝C∨⌝D,∴⌝B

【证明】:

(1) C↔D 前提

(2) B→(D∧E) 前提

(3)⌝C∨⌝D 前提

(4)⌝D∨⌝D (1)(3)RP(等值置换)(5)⌝D (4)消去律

(6)⌝D∨⌝E (5)∨+

(7)⌝(D∧E) (6)德*摩根律

(8)⌝B (2)(7)DR1

12.A∨(⌝B∨⌝C),A→(D→E),⌝(⌝B∨⌝D),∴C→(D→E)

【证明】:

(1) A∨(⌝B∨⌝C) 前提

(2) A→(D→E) 前提

(3) ⌝(⌝B∨⌝D) 前提

(4) 〇C 假设

(5) | B∧D (3)德*摩根律

(6) |(A∨⌝B)∨⌝C (1)析取结合律

(7) | A∨⌝B (4)(6)否定肯定式

(8) | B (5)∧-

(9) | A (7)(8)否定肯定式

(10)| D→E (2)(9)→-

(11)C→(D→E) (4)(10)→+

七.对于下面的每一个论证,先将其符号化为命题逻辑公式;如果它是有效的,则构造一个其有效性的形式证明;如果它是无效的,则画出相应的树形图揭示它的无效性:1.【解析】:设P——发现新的能源,Q——世界的人口数量降低,R——生活水平提高,S——我们提供研究经费,则上述论证可表示为:

P→(R→Q),⌝R↔⌝P,P∨⌝S,∴S→Q

这是一个有效的论证。可构造其有效性的形式证明如下:

【证明】:

(1)P→(R→Q) 前提

(2)⌝R↔⌝P前提

(3)P∨⌝S前提

(4)〇S假设

(5) | P(3)(4)否定肯定式

(6) | R→Q(1)(5)→-

(7) | R(2)(5)PR1

(8) | Q(6)(7)→-

(9)S→Q (2)(11)→+

2.【解析】:设P——语言学研究者是正确的,Q——在古希腊出现了不止一种方言,R ——不同的部落就是在不同的时间来自北方,S——不同的部落是来自达卢比河谷,T——考古发掘揭示了某些不同部落的遗迹,则上述论证可表示为:

P→(Q→R),R→S,R→T,⌝T,∴Q→⌝P

这是一个有效的论证。可构造其有效性的形式证明如下:

【证明】:

(1)P→(Q→R) 前提

(2)R→S前提

(3)R→T前提

(4)⌝T前提

(5)〇Q假设

(6) | 〇P假设

(7) | | Q→R(1)(6)→-

(8) | | R (5)(7)→-

(9) | | T(3)(8)→-

(10)| | ⌝T(4)∈(前提引用)

(11)| ⌝P(6)(9)(10)⌝+

(12)Q→⌝P(5)(11)→+

3.【解析】:设P——李白获胜,Q——马丽会感到高兴,R——傅德获胜,S——萨乔会感到高兴,T——彼尔获胜,U——保罗获胜,则上述论证可表示为:

P→Q,R→S,(T→S)∧(U→Q),(⌝S∨⌝Q)∧(⌝R∨⌝T),∴(⌝T∨⌝U)∧(⌝R∨⌝P) 这是一个有效的论证。可构造其有效性的形式证明如下:

【证明】:

(1)P→Q前提

(2)R→S前提

(3) (T→S)∧(U→Q) 前提

(4) (⌝S∨⌝Q)∧(⌝R∨⌝T) 前提

(5)⌝S∨⌝Q(4)∧-

(6)⌝R∨⌝T(4)∧-

(7)T→S(3)∧-

(8)U→Q(3)∧-

(9)〇T假设

(10)| S(7)(9)→-

(11)| ⌝Q(5)(10)否定肯定式

(12)| ⌝U(8)(11)PR1

(13)T→⌝U (1)(12)→+

(14)⌝T∨⌝U (13)蕴析律

(15)〇R假设

(16)| S(2)(15)→-

(17)| ⌝Q(5)(16)否定肯定式

(18)| ⌝P(1)(17)PR1

(19)R→⌝P (15)(18)→+

(20)⌝R∨⌝P (19)蕴析律

(21)(⌝T∨⌝U)∧(⌝R∨⌝P) (14)(20)∧+

4.【解析】:设P——工资提高,Q——物价提高,R——通货膨胀,S——议会限制通货膨胀,T——人民将遭受损失,U——议员们会失掉人心,则上述论证可表示为:P∨Q→R,R→(⌝S→T),T→U,⌝S∧⌝U,∴⌝P

这是一个有效的论证。可构造其有效性的形式证明如下:

【证明】:

(1)P∨Q→R前提

(2)R→(⌝S→T) 前提

(3)T→U前提

(4)⌝S∧⌝U前提

(5)〇P假设

(6) | P∨Q(5)∨+

(7) | R(1)(6)→-

(8) | ⌝S→T(2)(7)→-

(9) | ⌝S(4)∧-

(10)| T(8)(9)→-

(11)| ⌝U(4)∧-

(12)| ⌝T(3)(11)PR1

(13)⌝P (5)(10)(12)⌝+

5.【解析】:设P——世界人口在增长,Q——农业产量在下降,R——制造业的产品保持稳定,S——有新的食品源可资利用,T——将从根本上对世界上的食品资源进行重新分配,U——人类的营养需求降低,V——鼓励家庭节约食品,则上述论证可表示为:P∧Q∧R,Q∧P→(⌝U→⌝(S∨T)),⌝S∧⌝V∧⌝U,∴T

这是一个无效的论证。可用树形图法证明其无效性如下:

【证明】:⌝((P∧Q∧R)∧(Q∧P→(⌝U→⌝(S∨T)))∧(⌝S∧⌝V∧⌝U))→T

该树形图已经终结,但是有不能关闭的枝,故原公式不是重言式,上述推理无效。

6.【解析】:设P ——上帝愿意阻止邪恶,Q ——上帝能阻止邪恶,R ——上帝是万能的,S ——上帝是仁慈的,T ——邪恶存在,U ——上帝存在,则上述论证可表示为:

P ∧⌝Q →⌝R ,Q ∧⌝P →⌝S ,T →(Q ∧⌝P )∨(P ∧⌝Q ) ,T ,U →R ∧S ,∴⌝U

这是一个有效的论证。可构造其有效性的形式证明如下:

【证明】:

(1) P ∧⌝Q →⌝R 前提

(2) Q ∧⌝P →⌝S 前提

(3) T →(Q ∧⌝P )∨(P ∧⌝Q ) 前提

(4) T 前提

(5) U →R ∧S 前提

(6) (Q ∧⌝P )∨(P ∧⌝Q ) (3)(4)→-

(7) 〇U 假设

(8) | R ∧S (5)(7)→-

(9) | S (8)∧-

(10)| ⌝(Q ∧⌝P ) (2)(9)PR1

(11)| P ∧⌝Q (6)(10)否定肯定式

(12)| ⌝R (1)(11)→-

(13)| R (8)∧-

(14)⌝U (7)(12)(13)⌝+

7.【解析】:设P ——你有自由意志,Q ——你的行动不是被某个先前的事件所决定,R ——你的行动无法预测,S ——你的行动的后果无法预测,则上述论证可表示为:

P →Q ,P →(Q →R),Q →(R →S),∴P →S

这是一个有效的论证。可构造其有效性的形式证明如下:

【证明】:

(1) P →Q 前提

(2) P →(Q →R) 前提

P ∧Q ∧R

Q ∧P →(⌝U →⌝(S ∨T ))

⌝S ∧⌝V ∧⌝U

⌝T

⌝S

⌝V

⌝U

P

Q R

⌝Q ※ ⌝U →⌝(S ∨T ) ⌝(Q ∧P )

⌝ P

※ U ※ ⌝(S ∨T ) ⌝S

⌝T

(4)〇P 假设

(5) | Q(1)(4)→-

(6) | Q→R(2)(4)→-

(7) | R(5)(6)→-

(8) | R→S(3)(5)→-

(9) | S(7)(8)→-

(10)P→S(4)(9)→+

8.【解析】:设P——那本书写得很好,Q——我阅读了它,R——我会喜欢它,S——我会保存它,T——我会把它借给朋友,则上述论证可表示为:

P→(Q→R),R→(S∨T),P∧Q∧⌝S,∴T

这是一个有效的论证。可构造其有效性的形式证明如下:

【证明】:

(1)P→(Q→R)前提

(2)R→(S∨T)前提

(3)P∧Q∧⌝S前提

(4)P(3)∧-

(5)Q(3)∧-

(6)⌝S(3)∧-

(7)Q→R(1)(4)→-

(8)R(5)(7)→-

(9)S∨T(2)(8)→-

(10)T(6)(9)否定肯定式

9.【解析】:设P——乙是盗窃犯,Q——甲昨晚遇见乙,R——盗窃案发生在午夜,S ——甲说谎,则上述论证可表示为:

⌝P→⌝Q∧R,R→P∨S,∴⌝S→P

【证明】:

(1)⌝P→⌝Q∧R前提

(2)R→P∨S前提

(3)〇⌝S假设

(4) | 〇⌝P假设

(5) | | ⌝Q∧R(1)(4)→-

(6) | | R(5)∧-

(7) | | P∨S(2)(6)→-

(8) | | P(7)(3)否定肯定式

(9) | P(4)(8)⌝-

(10)⌝S→P(3)(9)→+

10.【解析】:设P——宣战是一个正确的战略行动,Q——有50个师作好了战斗准备,R——已有20个远程轰炸机编队已准备好发动攻击,S——有新的生化武器可用,则上述论证可表示为:

P→Q∨R,⌝Q,∴⌝R→⌝P∨S

这是一个有效的论证。可构造其有效性的形式证明如下:

【证明】:

(1)P→Q∨R前提

(3)〇⌝R假设

(4) | 〇P假设

(5) | | Q∨R(1)(4)→-

(6) | | R(2)(5)否定肯定式

(7) | | ⌝R(3)∈(假设引用)

(8) | ⌝P(4)(6)(7)⌝+

(9) | ⌝P∨S(8)∨+

(10)⌝R→⌝P∨S(3)(9)→+

《逻辑学导论(2)》第四章习题解答

一、请用谓词逻辑的语言把下述命题或推理符号化:

1.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解】:设个体域为全域,一元谓词Z()表示“…是自然数”,二元谓词R( ,)表示“…大于…”,则上述命题可符号化为:⌝∃x(Z(x)∧∀y(Z(y)→R(x,y)))

2.张三丰是一个足球迷。

【解】:设个体域为全域或{人},个体常项a表示“张三丰”,一元谓词F()表示“…是足球迷”,则上述命题可符号化为:F(a)

3.每一个时刻都在有的时刻之后。

【解】:设个体域为全域,一元谓词S()表示“…是时刻”,二元谓词R( ,)表示“…在…之后”,则上述命题可符号化为:∀x(S(x)→∃y(S(y)∧R(x,y)))

4.叶涛和他的妻子李娜是过去的大学同学。

【解】:设个体域为全域或{人},个体常项a表示“叶涛”,b表示“李娜”,二元谓词P( ,)表示“…是…的妻子”,R( ,)表示“…和…是过去的大学同学”,则上述命题可符号化为:P(b,a)∧R(a,b)

5.如果所有的人都尊重每一个人,则每一个人都会很快乐。

【解】:设个体域为全域),一元谓词R()表示“…是人”,K()表示“…很快乐”,二元谓词Z( ,)表示“…尊重…”,则上述命题可符号化为:∀x(R(x)→∀y(R(y)→Z(x,y)))→∀z(R(z)→K(z)) 6.有一本书,全班同学都喜欢它并且轮流读过它,而它为王军所拥有。

【解】:设个体域为全域,个体常项a表示“王军”,一元谓词T()表示“…是我班同学”,S()表示“…是一本书”,二元谓词L( ,)表示“…喜欢…”,R( ,)表示“…读过…”,P( ,)表示“…拥有…”,则上述命题可符号化为:S(x)∧∀y(T(y)→L(y,x)∧R(y,x))∧B(a,x) 7.如果所有的自然事件都有原因,我家院子里的那棵梨树枯死也是一个自然事件,因此它一定也有原因。

【解】:设个体域为全域,个体常项a表示“我家院子里的那棵梨树枯死这件事”,一元谓词Z()表示“…是自然事件”,Y()表示“…是有原因的”,则该推理可符号化为:∀x(Z(x)→Y(x))∧Z(a)⇒Y(a)

8.所有教逻辑的教师,其思维一定非常合乎逻辑,这一说法是假的。

【解】:设个体域为全域,个体常项a表示“逻辑”,一元谓词S()表示“…是”,T()表示“…是教师”,二元谓词P( ,)表示“…教…”,Q( ,)表示“…属于…”,R( ,)表示“…非常合乎…”,则上述命题可符号化为:⌝∀x(S(x)∧∃y(T(y)∧P(y,a)∧Q(x,y))→R(x,a)) 9.对于任意的自然数x、y来说,x+5=y当且仅当x=y-5。

【解】:设个体域为全域,个体常项a表示“5”,一元谓词Z()表示“…是自然数”,三

元谓词P( ,,)表示“…+…=…”,Q( ,,)表示“…=…—…”,则上述命题可符号化为:∀x(Z(x)→∀y(Z(y)→(Q(x,y ,5)↔P(x,5 ,y))))

10.如果天堂的门将只对穷人敞开,而约翰是一位大富翁,那么,约翰将进不了天堂。

【解】:设个体域为全域,个体常项a表示“天堂的门”,b表示“约翰”,一元谓词Q()表示“…是穷人”,二元谓词K( ,)表示“…对…敞开”,则上述命题可符号化为:∀x(K(a,x)→Q(x))∧⌝Q(b)→⌝K(a,b)

11.或者所有的学生喜欢所有老师讲课,或者有的学生不喜欢有的老师讲课。

【解】:设个体域为全域,一元谓词S()表示“…是学生”,T()表示“…是老师”,二元谓词R( ,)表示“…喜欢…”,则上述命题可符号化为:

∀x(S(x)→∀y(T(y)→R(x,y)))∨∃x(S(x)∧∃y(T(y)∧⌝R(x,y)))

12.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所以,做了坏事是要付出代价的。

【解】:设个体域为全域,一元谓词W()表示“…是午餐”,M()表示“…是免费的”,H()表示“…是坏事情”,D()表示“…是有代价的”,则上述命题可符号化为:⌝∃x(W(x)∧M(x))⇒∀y(H(y)→D(y))

13.所有的马都是动物,所以,所有的马头都是动物头。

【解】:设个体域为全域,一元谓词D()表示“…是动物”,M()表示“…是马”,D’()表示“…是动物的头”,M’()表示“…是马头”,则上述命题可符号化为:

∀ x(M(x)→D(x))⇒∀ x(M’(x)→D’(x))

14.有的人得到所有人的尊敬,有的人得到某些人的尊敬,但一个人至少应该自己尊敬自己。

【解】:设个体域为全域,一元谓词R()表示“…是人”,二元谓词Z( ,)表示“…尊敬…”,则上述命题可符号化为:∃x(R(x)∧∀y(R(y)→Z(y,x)))∧∃x(R(x)∧∃y(R(y)∧Z(y,x))∧∀x(R(x)→◇Z(x,x))

15.如果有的自然数小于所有自然数,那么肯定有自然数自己小于自己,而后一说法肯定是假的,所以,前一说法也是假的。

【解】:设个体域为全域,一元谓词Z()表示“…是自然数”,二元谓词R( ,)表示“…小于…”,则上述命题可符号化为:(∃x(Z(x)∧∀y(Z(y)→R(x,y)))→∃x(Z(x)∧R(x,x)))∧⌝∃x(Z(x)∧R(x,x))⇒⌝∃x(Z(x)∧∀y(Z(y)→R(x,y)))

16.如果牛郎不爱所有爱织女的男人,那么,如果孙悟空爱织女,则牛郎不爱孙悟空或者大白菜是云彩。

【解】:设个体域为全域,个体常项a表示“牛郎”,b表示“织女”,c表示“孙悟空”,d表示“大白菜”,一元谓词M()表示“…是男人”,Y()表示“…是云彩”,二元谓词L( ,)表示“…爱…”,则上述命题可符号化为:

∀ x(M(x)∧L(x,b)→⌝L(a,x))→(L(c,b)→⌝L(a,c)∨Y(d))

17.仅当大学生爱好数学时才爱好逻辑。

【解】:设个体域为全域,个体常项a表示“逻辑”,b表示“数学”,一元谓词D()表示“…是大学生”,二元谓词L( ,)表示“…爱好…”,则上述命题可符号化为:∀ x(D(x)∧L(x,→L(x,b))

a)

18.如果张三有罪,则没有一个证人说谎,除非他害怕。有证人害怕。因此,张三无罪。

【解】:设个体域为全域,个体常项a表示“张三”,一元谓词Z()表示“…有罪”,R()表示“…是证人”,H()表示“…说谎”,P()表示“…害怕”,则上述推理可符号化为:(Z(a)→∀x(R(x)∧⌝P(x)→⌝H(x)))∧∃x(R(x)∧P(x))⇒⌝Z(a)

二、用解释方法证明下面前五个公式不普遍有效,后五个公式可满足:

1.∃xA(x)∧∃xB(x)→∃x(A(x)∧B(x))

【解】:设个体域为全域,一元谓词A()表示“…是方的”,B()表示“…是圆的”,则在该模型下,原公式的意义为:“如果有东西是方的并且有东西是圆的,那么有东西既是方的,又是圆的。”

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前件真而后件假,故其真值为假。说明原谓词公式不是普遍有效式。

2.∀x(A(x)∨B(x))→∀x A(x)∨∀xB(x)

【解】:设个体域为{自然数},一元谓词A()表示“…是偶数”,B()表示“…是奇数”,则在该模型下,原公式的意义为:“如果任一自然数或者是偶数,或者是奇数,那么,或者所有的自然数都是偶数,或者所有的自然数都是奇数。”

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前件真而后件假,故其真值为假。说明原谓词公式不是普遍有效式。

3.(∃xA(x)→∃xB(x))→∀x(A(x)→B(x))

【解】:设个体域为{自然数},一元谓词A()表示“…是偶数”,B()表示“…是奇数”,则在该模型下,原公式的意义为:“假如只要有自然数是偶数,就有自然数是奇数,那么,凡偶数都是奇数。”

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前件真而后件假,故其真值为假。说明原谓词公式不是普遍有效式。

4.∃xA(x)∧∀xB(x)→∀x(A(x)∧B(x))

【解】:设个体域为{自然数},一元谓词A()表示“…是偶数”,B()表示“…是整数”,则在该模型下,原公式的意义为:“如果有的自然数是偶数,并且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那么所有的自然数都既是偶数,又是整数。”

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前件真而后件假,故其真值为假。说明原谓词公式不是普遍有效式。

5.∀z(∀x(Rxz→Rzz)∧∀y(Ryz→Rzz)→∀x(Ryz→Rxz))

【解】:设个体域为{自然数},二元谓词R( ,)表示“……能被……整除”,则在该模型下,原公式的意义为:“对任一自然数z来说,假设只要任一自然数x能被z整除,自然数z就能被自己整除;只要任一自然数y能被z整除,自然数z就能被自己整除。那么对任一自然数x来说,只要某个自然数y能被z整除,x就能被z整除。”

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前件真而后件假,故其真值为假。说明原谓词公式不是普遍有效式。

6.(∀xA(x)→∀xB(x))→∀x(A(x)→B(x))

【解】:设个体域为{人},一元谓词A()表示“……是我们班同学”,B()表示“……是中国人”,则在该模型下,前件“∀x A(x)→∀x B(x)”的意义为:“如果所有的人都是我们班同学,那么所有的人都是中国人。”——假蕴涵假,真值为真。

后件“∀x(A(x)→B(x))”的意义为:“任何人,只要他是我们班同学,那么他就一定是中国人。”亦即“我们班所有同学都是中国人”。——显然也为真。

总之,在该模型下,该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前、后件俱真,故真值为真。表明原谓词公式是可满足的。

7.∀x(Px→Mx)∧∃x(Sx∧Mx)→∀x(Sx→Px)

【解】:设个体域为全域,一元谓词P()—“…是自然数”,S()—“…是偶数”,M()—“…是整数”,由在该模型下:

前件中“∀x(P(x)→M(x))”的意思是“所有自然数都是整数”。真值显然为真。

前件中“∃x(S(x)∧M(x))”的意思是“有的偶数是整数”。真值显然也为真。故前件为真。

逻辑学基础教程课后练习题部分参考答案2

《逻辑学基础教程》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逻辑学研究思维是暂时撇开(具体容),专门研究(形式)。 2.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即(逻辑常项)和(变项)。 3.逻辑常项是指逻辑形式中(不变)的部分,变项是指逻辑形式中(可变)的部分。 判别逻辑形式的类型的唯一依据是(逻辑常项)。 4.形式逻辑研究的对象及其特点决定形式逻辑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是没有(民族、阶级)性的。 二、单项选择题 1.思维的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B) A.思维的容B.逻辑常项 C.逻辑变项D.语言表达形式 2.“所有S是P”与“有的S不是P”,(B) A.逻辑常项相同但变项不同B.逻辑常项不同但变项相同 C.逻辑常项与变项均相同D.逻辑常项与变项均不同3.“任何改革者不是思想僵化的,有些干部是改革者,所以有些干部不是思想僵化的”。 此推理的逻辑形式是(B) A.所有M不是P,S是M,所以S不是P B.所有M不是P,有些S是M,所以有些S不是P C.有些M不是P,有些S是M,所以S不是P D.M是P,S不是M,所以S不是P 三、指出下列各段文字中个“逻辑”一词的含义 1.“虽说马克思没有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 答:前一个“逻辑”是指逻辑学,即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后一个“逻辑” 是指某种理论观点。 2.写文章要讲逻辑。 答:思维的规律和规则。 3.跨过战争的艰难路程之后,胜利的坦途就到来了,这是战争的自然逻辑。 答: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4.艾奇逊当面撒谎,将侵略写成了“友谊”……美国老爷的逻辑,就是这样。 答:表示某种特殊的立场观点或论证方法 四、下列各组命题是否具有相同的命题形式?为什么? 1.“有些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者”与“有些唯物主义者是先验论者”。 答:具有。它们的命题形式都是“有的S是P”。

《逻辑学基础教程》习题和答案

第二章练习题 一、根据语言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下列对话中B的话语中的预设: A:你怎么迟到了? B:因为我的自行车给偷走了。 2.从语用学的角度看,“战争就是战争”和“孩子就是孩子”这类同义反复的语句是否违反了交际的合作准则?如果违反了,那么,它们的语用含义是什么? 3.根据语境分析下列对话是否违反了交际的合作准则?如果违反了,那么,它们的语用隐涵是什么? (1)“妈妈,我出去和同学玩一会儿,好吗?” “你的作业做完了吗?” (2)甲:“五一节我们去北京旅游,好吗?” 乙:“我们初中的老同学要一起聚会呢。” 二、运用语义上行和加下标的方法,分析下列划横线的语词表达的概念是否相同? 1.甲:“认识的源泉是客观事物。” 乙:“认识的源泉是人类的社会实践。” 2.在电影院里,几个年轻人旁若无人地议论着影片的内容,声音越来越大,旁边一位老年人小声提醒他们“你们别再说话了,好吗?”有个年轻人却反问道“你不是也在说话吗?” 3.在一次文化界人士的聚会上,著名画家张大千举杯向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说:“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敬你一杯!”此语一出,举座皆惊。张大千笑道:“因为君子动口,小人动手嘛!”此言一出,笑声哄堂。 4.奴隶到底有没有哲学?甲、乙两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并且展开了讨论。 甲说:奴隶有哲学。因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而世界观是人人都有的,奴隶也不例外。如果奴隶没有哲学,就等于说劳动人民没有世界观,这是不符合实际的。 乙说:奴隶不可能有哲学。因为在奴隶社会,奴隶不过是会说话的工具。他们尽管有世界观,但是由于被剥夺了从事精神创作活动的权利,所以他们根本不可能把自己的世界观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一个哲学体系。而且,他们又不识字,不能把有关世界观的哲学体系记录下来,流传下去。 三、下列各段文字中,哪些语词表达的是标有横线的词项的内涵和外延? 1.公司是依法设立的,由法定数额的股东所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可以分为有限责任公司和无限责任公司。 2.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包括法人和自然人。 3.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情感交流的集体。可以分为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首属群体是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如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群等。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首属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如学校、军队、政党等。 4.所谓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5.古迹就是古代遗留下来的建筑物或其他具有研究、纪念意义的地方。 6.知识产权是个人或者集体对其科学、技术和文化等知识领域内创造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如工业设计、文学艺术、理论著作等专有权。 7.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证据有下列七种:(1)物证、书证;(2)证人证言;(3)被害人陈述;(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5)鉴定结论;(6)勘验、检查笔录;(7)视听资料。 四、下列语句中标有横线的词项是集体词项还是非集体词项?

(完整word版)2019逻辑学导论课后答案(2)

1.2019逻辑学导论答案(后无“错”字表示这句话正确) 2.【单选题】不完全性定理不属于逻辑系统四大定理。 3.逻辑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哥德尔 4.【判断题】直觉主义属于数学四大流派。 5.4.【判断题】数学哲学是逻辑学的研究范畴。 5.根据维基百科定义,古代逻辑的发源地包括中国印度希腊 6.推论是一个从已确定断言产生出新断言的过程 7.“法庭悖论”属于逻辑学中经典的二难推理的应用。 8.亚里士多德所谓日常论证评价的“三重奏”包含分析推理修辞方法 9.马克思认为苏格拉底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10.亚里士多德是逍遥学派的创始人 11.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创立者是宗克巴 12.小乘佛教始于印度 13.白马寺建于唐朝,不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 14.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逻辑开始形成并发展昌盛的时期。 15.论证评价的基本标准不包括谬误标准 16.证成,说服,反驳属于论证的三重功能。 17.前提与结论的识别是论证识别的核心内容。 18.相比论证,推理不可以离开语句、陈述或命题。 19.命题是指必定有真假的语法正确的字符串。 20.根据天主教百科全书,真是一种关系,这种关系不包含现实意义上的真 21.所有的语句都包含语义要素和逻辑要素

22.英国哲学家斯特劳森认为陈述与命题是没有区别的两个概念。错 23.属于必然真命题的是中国人是中国人 24.经验命题是指需要根据直接的观察经验来判定真假的命题。错 25.必然命题是指或者总是为真或者总是为假的命题 26.似真推理是罗素在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的基础上提出的第三种推理类型 27.演绎推理是指用一些特殊命题来证明一般性道理的命题。 28.反证法与选言证法均属于直接证明的范畴。 29.因此不属于前提标识词的是()。 30.“总而言之”不是一个前提标识词。 31.前提与结论,论证目的,论证形式都属于论证三要素 32.只有一个前提和一个结论的结构是简单结构 33.并行结构又称为收敛结构,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前提分别独立支持统一结论的结构。 34.发散结构也是论证结构的类型之一。 35.分析标准不属于共同的论证评价标准 36.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论证评价三标准包含分析,修辞,论辩 37.一个语篇如果包含不只一个结论,那就包含了不只一个论证。 38.前提在先,结论在后是论证结构的唯一形式。错 39.“《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是一个非事实命题,并且为真。错 40.“女子无才便是德”是一个非事实命题。 41.一个逻辑要是可靠的,必须满足的条件是前提为真,推理形式有效 42.西塞罗是古罗马的修辞学家

逻辑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P6) 一、 1.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 2.思维形式结构是思维内容的存在方式、联系方式。逻辑常项是思维形式结构中的不变部分,它决定思维的逻辑内容。逻辑变项是思维形式结构中的可变部分,它容纳思维的具体内容。如“所有S是P”这一全称肯定命题的思维形式结构,其中“所有……是……”是逻辑常项,表明该命题具有“全称肯定”的逻辑内容。“S”、“P”是逻辑变项(词项变项),代入不同具体词项,表达不同的具体思维内容,并有真假。又如“如果P,那么Q”这一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思维形式结构,其中“如果……那么……”是逻辑常项,表明该命题具有蕴涵式的逻辑内容,即前件真则后件真(“有之必然”),并非前件真而后件假(并非“有之而不然”)。“P、Q”是逻辑变项(命题变项),代入不同的具体命题,表达不同的具体思维内容,并有真假。3.对思维形式结构的代入,是指用具体的词项或命题替换思维形式结构中的逻辑变项,因而使思维形式结构成为有内容的具体思想,并具有真假值。如用具体的词项“杨树”和“落叶乔木”,分别替换“所有S是P”这一全称肯定命题的思维形式结构中的逻辑变项“S”和“P”,因而使思维形式结构成为有内容的具体思想“所有杨树是落叶乔木”,并具有真值。又如用具体的命题“过度砍伐森林”和“会破坏生态平衡”,分别替换“如果P,那么Q”这一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思维形式结构中的逻辑变项“P”和“Q”,因而使思维形式结构成为有内容的具体思想“如果过度砍伐森林,那么会破坏生态平衡”,并具有真值。 4.现代逻辑从形式上定义和说明逻辑规律。如命题逻辑中的逻辑规律就是重言式(一真值形式在命题变项的任意一组赋值下都真),谓词逻辑中的逻辑。规律就是普遍有效式(指一命题形式在任一解释下都得到一个真命题)①,传统逻辑主要从内容、作用上定义和说明逻辑规律。逻辑规律有特殊和一般之分。如定义、划分的规则,是特殊的逻辑规律,作用于定义、划分的特殊范围。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是一般的、基本的逻辑规律,概括正确思维形式结构的基本性质和联系,普遍作用于各类思维形式结构,支配各类思维形式结构的特殊规律(规则),对思维具有强制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保证思维的确定性、一贯性、明确性和论证性。违反这些规律,会发生逻辑谬误。 5.逻辑矛盾,是指一类思维形式结构,在任意代入下都表达虚假的思想内容。如“有S不是S”、“P并且非P”。命题逻辑中的矛盾式,指一真值形式在命题变项的任意一组赋值下都假。谓词逻辑中的矛盾式(不可满足式),指一命题形式在任一解释下都不能得到一个真命题。模态逻辑中的矛盾式(不可满足式),指一模态公式在任意模型的任一可能世界上都假。逻辑矛盾又叫自相矛盾。狭义的逻辑矛盾指同时肯定一对互相矛盾的命题(如“这是牛,并且这不是牛”)。广义的逻辑矛盾还包括同时肯定一对互相反对的命题(如“这是牛,并且这是马”),因为同时肯定一对互相反对的命题,相当于同时肯定两对互相矛盾的命题(如“这是牛,并且这不是牛”与“这是马,并且这不是马”)。 6.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是正确的思维形式结构所具有的普遍、必然的性质和联系。有特殊

逻辑学第三版(编者姜全吉 迟维东)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书后答案第二章概念

第二章概念 一、指出下列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语言 答:“语言”的内涵是指: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是人们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的外延是指:世界上古往今来存在的各种有声语言,如汉语、日语、法语、英语、德语等。广义的“语言”还包括人工语言。 2.戏剧 答:“戏剧”的内涵是指: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种艺术的结合体,是综合艺术。它的外延是指:在舞台上上演的各种形式的戏剧。按内容分有悲剧、喜剧、正剧;按表演方式分有话剧、歌剧、歌舞剧;按结构和容量分有独幕剧和多幕剧;按中外形式的不同分有戏曲、话剧、现代歌舞剧。 3.偶数 答:“偶数”的内涵是指:自然数中能被2整除的数。“偶数”的外延是指:2、4、6、8、 10、12……。 二、指出下面这些话中哪些是从内涵方面,哪些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黑体字所表达的概念)(为了简洁,内涵可用“下划线”标明,外延可用“着重号”标明)。 1.什么是信息?英文里“信息”和“情报”实际都是一个字叫“information”,就是知识。它是指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对于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不是物质的。我们谈信息,或者说知识,人类的精神财富,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现代科学体系;还有一部分叫前科学,即进入科学体系以前的人类的实践经验。 答:“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对于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不是物质的”是“信息”的内涵;“现代科学体系”和“前科学”是“信息”的外延。 2.智力是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并作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心理能力。它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因素构成,以思维力为核心。 答:“人类认识客观事物并作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心理能力”是“智力”的内涵。“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是“智力”的组成要素,与“智力”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是“智力”的外延。 3.能力是在智力基础上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本领。人应培养的能力主要有: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答:“在智力基础上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本领”是“能力”的内涵;“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是“能力”的外延。 4.诗歌是最凝练地反映社会生活,强烈地抒发思想感情,想象丰富、节奏鲜明的文学体裁。诗歌的品种很多,从内容上看,有抒情诗和叙事诗;从形式上看,有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答:“最凝练地反映社会生活,强烈地抒发思想感情,想象丰富、节奏鲜明的文学体裁”是“诗歌”的内涵;“抒情诗和叙事诗”、“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是“诗歌”的外延。 5.“经”,是我国古籍的通称;凡带有原理、原则性的著述,皆可称作“经”。现在所指的“十三经”,即《尔雅》、《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礼》、《仪礼》、《礼记》、《诗经》、《书经》、《易经》、《孝经》、《论语》、《孟子》。 答:“带有原理、原则性的著述”是“经”的内涵;“十三经”是“经”的部分外延,确切地说是儒家“经”的外延。 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无比众多的运动着的物质,存在于无限的空间、时间之中,这就

版逻辑学课后习题答案

形式逻辑学练习(堂上训练部分)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普通形式逻辑研究的对象是:思维形式思维基本规律简单逻辑方法_。 2.在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三者中,普通形式逻辑研究的思维属于_抽象思维__。 3.思维的逻辑形式又叫_ _思维的形式结构_____,指具有不同思维内容的思维形式所共同具有的__共同联系方式___。 4.思维的形式结构是__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结合而成__的符号系统。 5.思维形式结构中固定不变的部分叫__逻辑常项_,可以变化的部分叫__逻辑变项__。 二、指出下列命题的形式结构: 1.这个学生是三好学生。(这个S是P ) 2.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非p,但q) 3.这节课或者你来讲,或者我来讲。或p,或q 4.如果不努力学习,就很难取得好成绩。如果非p,那么,非q

三、指出下列形式结构中的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 1.所有S是P逻辑常项:所有,是。逻辑变项:S,P 2.p←q逻辑常项:←, 。逻辑变项:p,q 3.有S不是P逻辑常项:有,不是。逻辑变项:S,P 4.(p∧q)→r逻辑常项:∧,→ 逻辑变项:p,q,r 第二章概念

一、填空: 不能任意改变。 二、指出下列概念是单独概念还是普遍概念: 1.我国人口最多的城市(单独概念)2.《鲁迅全集》(单独概念)3.比尔·盖茨(单独概念)4.《普通形式逻辑》课本(普遍概念) 5.电脑(普遍概念)6.那张纸(单独概念)7.共产党(普遍概念)8.中国共产党(单独概念) 9.国庆节(普遍概念) 10.中国人(普遍概念)

三、指出下列加横线概念是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概念: (非集合概念) 合概念) 四、指出下列概念是正概念还是负概念: 1.无济于事(正概念)2.败诉(正概念)3.不料(正概念)4.不作为(负概念) 五、指出下列各题加横线概念之间具有什么关系并用图形表示出来: 句子(a),短语(b),词(c),单句(d),复句(e) d e b c a 他(a),教师(b),文学(c),小说(d),作家(e)

逻辑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P6一、 1.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 2.思维形式结构是思维内容的存在方式、联系方式.逻辑常项是思维形式结构中的不变部分,它决定思维的逻辑内容.逻辑变项是思维形式结构中的可变部分,它容纳思维的具体内容.如“所有S是P”这一全称肯定命题的思维形式结构,其中“所有……是……”是逻辑常项,表明该命题具有“全称肯定”的逻辑内容.“S”、“P”是逻辑变项词项变项,代入不同具体词项,表达不同的具体思维内容,并有真假.又如“如果P,那么Q”这一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思维形式结构,其中“如果……那么……”是逻辑常项,表明该命题具有蕴涵式的逻辑内容,即前件真则后件真“有之必然”,并非前件真而后件假并非“有之而不然”.“P、Q”是逻辑变项命题变项,代入不同的具体命题,表达不同的具体思维内容,并有真假. 3.对思维形式结构的代入,是指用具体的词项或命题替换思维形式结构中的逻辑变项,因而使思维形式结构成为有内容的具体思想,并具有真假值.如用具体的词项“杨树”和“落叶乔木”,分别替换“所有S是P”这一全称肯定命题的思维形式结构中的逻辑变项“S”和“P”,因而使思维形式结构成为有内容的具体思想“所有杨树是落叶乔木”,并具有真值.又如用具体的命题“过度砍伐森林”和“会破坏生态平衡”,分别替换“如果P,那么Q”这一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思维形式结构中的逻辑变项“P”和“Q”,因而使思维形式结构成为有内容的具体思想“如果过度砍伐森林,那么会破坏生态平衡”,并具有真值. 4.现代逻辑从形式上定义和说明逻辑规律.如命题逻辑中的逻辑规律就是重言式

逻辑学第二章答案

一.2.4.5.6.10表达命题,其它不表达。 二.1.相容、2.相容、3.不相容、4.不相容、5.相容、6.不相容。 三.指出下列各题中中,A 是B 的什么条件。 1.充分条件、 2.充要条件、 3.充要条件、 4.必要条件、 5.必要条件、6必要条件、7.充分条件、 8.充分条件、9充要条件、10.充分条件。 四,用p ,q ,r……等分别表示不同内容的简单命题,并用符号表示其逻辑联结词,写出下列复合命题的逻辑形式。 1。用p 表示"曹丕是文学家",用q 表示"曹植是文学家",这样,这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可表示为"p ∧q"。 2。用p 表示"Q 上场",用q 表示"T 上场",这样,这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可表示为"p ∨q"(不相容析取)。 3。用p 表示"大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用q 表示"小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样,这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可表示为"p ∧q"。 4。用p 表示"甲看过《牛虻》",用q 表示"乙看过《牛虻》",用r 表示"丙看过《牛虻》",这样,这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可表示为"p ∨q ∨r"。 5。用p 表示"甲看过《苔丝》",用q 表示"乙看过《苔丝》",用r 表示"丙看过《苔丝》"。这样,这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可表示为:"r q p ∧∧"。 6。这个语句实际上表达的是"如果皮不存在了,那么,毛将无处依附"这样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用p 表示"皮不存在了",用q 表示"毛将无处依附",这样,这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可表示为"p→q"。 7。用p 表示"小明去",用q 表示"小红去",用r 表示"小芸去"。这样,这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可表示为"(p ∧q)←r"。 8。用p 表示"方老师有病",用q 表示"方老师有急事",用r 表示"方老师不来上课"。这样,这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可表示为"(p ∨q)←r"。 9。用p 表示"马克思主义害怕批评",用q 表示"马克思主义会被批评倒",用r 表示"马克思主义就没有用了"。这样,这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可表示为"(p ∨q)→r"。 10。 答:用p 表达"A 得一等奖",用q 表达"B 得一等奖",用r 表达"C 得一等奖",用s 表达"D 得一等奖",这样,这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可以表示为"p ∧q ∧r ∧s"。 五,下列推理是什么式? 1. 组合式; 2.分解式; 3.组合式; 4.分解式; 5.组合式。 六,请运用选言推理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相容则无效;不相容则有效。 2. 不能,该命题是相容的选言命题,肯定一支,不能否定其他支。 3. A ,不能。该命题是相容的选言命题,肯定一支,不能否定其他支。B ,不能,因为该 选言肢不穷尽。 4. 甲:白;乙:黄;丙:孙。 5. 不相容选言命题,否定一部分选言肢,就必须肯定剩下的一肢。 七,请运用假言推理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推理是错误的。因为这是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指出:"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而这个推理却是从否定前件到否定后件。 2。这个推理是错误的。因为这是个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它的前提否定了后件,从而结论否定了前件,违反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 3。这个推理是正确的。我们以p 表示"甲队体力强",以q 表示"甲队技术高",以r 表示"甲

逻辑学各章练习题附答案

逻辑学各章练习题附答案 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

逻辑学各章练习题及答案绪论 【堂上操练】 一、填空: 1.普通形式逻辑研究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三者中,普通形式逻辑研究的思维属于 _____________。 3.思维的逻辑形式又叫____________,指具有不同思维内容的思维形式所共同具有的__________。 4.思维的形式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符号系统。 5.思维形式结构中固定不变的部分叫___________,可以变化的部分叫 __________。 二、指出下列命题的形式结构: 1.这个学生是三好学生。2.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3.这节课或者你来讲,或者我来讲。4.如果不努力学习,就很难取得好成绩。 三、指出下列形式结构中的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 1.所有S是P2.p← q3.有S不是P4.(p∧q)→r 【课后作业】 一、查阅词典,指出下列各句"逻辑"一词的含义: 1.正义终究战胜邪恶,这是社会发展的逻辑。 2."贫穷才是社会主义",这是什么逻辑?

3.普及逻辑是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4.我们要善于逻辑地思维和明确地表达思想。 5.虽说马克思没有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① 6.任何脱离现实生活逻辑的文学作品都是没有生命力的。 7."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这一逻辑不能成立。 8.这几句话不合逻辑。 二、请用公式表示下列命题或推理,并指出哪些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 1.只有坚持改革开放,中国才有出路。 2.白求恩同志是一个高尚的人。 3.所有科学理论都具有客观性,形式逻辑是科学理论,所以,形式逻辑具有客观性。 4.除非你去请他,他才来。 5.某案犯逃跑要么从水路。要么从陆路,据查不是从水路,所以,某案犯是从陆路逃跑。 6.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7.凡优秀的电影都具有感人的力量,《刘三姐》是优秀的电影,所以,《刘三姐》具有感人的力量。 8.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者半途而废,或者坚持下去,不能半途而废,所以,只能坚持下去。 4.除非你去请他,他才来。

逻辑学各章练习题(附答案)

逻辑学各章练习题及答案 绪论 【堂上操练】 一、填空: 1.普通形式逻辑研究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三者中,普通形式逻辑研究的思维属于_____________。 3.思维的逻辑形式又叫____________,指具有不同思维内容的思维形式所共同具有的__________。 4.思维的形式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符号系统。 5.思维形式结构中固定不变的部分叫___________,可以变化的部分叫__________。二、指出下列命题的形式结构: 1.这个学生是三好学生。2.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3.这节课或者你来讲,或者我来讲。4.如果不努力学习,就很难取得好成绩。 三、指出下列形式结构中的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 1.所有S是P2.p← q3.有S不是P4.(p∧q)→r 【课后作业】 一、查阅词典,指出下列各句"逻辑"一词的含义: 1.正义终究战胜邪恶,这是社会发展的逻辑。 2."贫穷才是社会主义",这是什么逻辑? 3.普及逻辑是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4.我们要善于逻辑地思维和明确地表达思想。 5.虽说马克思没有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① 6.任何脱离现实生活逻辑的文学作品都是没有生命力的。 7."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这一逻辑不能成立。 8.这几句话不合逻辑。 二、请用公式表示下列命题或推理,并指出哪些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 1.只有坚持改革开放,中国才有出路。 2.白求恩同志是一个高尚的人。 3.所有科学理论都具有客观性,形式逻辑是科学理论,所以,形式逻辑具有客观性。4.除非你去请他,他才来。 5.某案犯逃跑要么从水路。要么从陆路,据查不是从水路,所以,某案犯是从陆路逃跑。6.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7.凡优秀的电影都具有感人的力量,《刘三姐》是优秀的电影,所以,《刘三姐》具有感人的力量。 8.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者半途而废,或者坚持下去,不能半途而废,所以,只能坚持下去。 4.除非你去请他,他才来。 5.某案犯逃跑要么从水路。要么从陆路,据查不是从水路,所以,某案犯是从陆路逃跑。6.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7.凡优秀的电影都具有感人的力量,《刘三姐》是优秀的电影,所以,《刘三姐》具有感

逻辑学导论版本二尔雅满分答案

逻辑学是什么 1 逻辑系统的四大定理不包括(D)。 A、一致性定理 B、有效性定理 C、可靠性定理 D、不完全性定理 2 四大数学流派不包括(C)。 A、柏拉图主义 B、逻辑主义 C、理性主义 D、直觉主义 3 逻辑主义的代表人物是(A)。 A、罗素 B、希尔伯特 C、哥德尔 D、布劳威尔 4 逻辑学跟计算机科学没有关系。(错误)正确答案:×

5 从一般意义上讲,逻辑学是关于推理或论证的学问。()正确答案:√ 逻辑与法律:普罗泰戈拉悖论 1 古代逻辑的发源地包括()。 A、古希腊 B、中国 C、古印度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D 2 ()是一个从已确定断言产生出新断言的过程。 A、辩论 B、结论 C、推论 D、论断 正确答案:C 3 概率推理不是逻辑学研究的主题。() 正确答案:× 4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的提出者是柏拉图。()正确答案:× 逻辑学的功能和研究范围 1 斯多葛学派的代表人物不包括()。 A、芝诺 B、塞内卡 C、奥勒留 D、泰勒斯 正确答案:D 2 ()被马克思称之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A、柏拉图 B、奥古斯丁 C、亚里士多德 D、马丁·路德 正确答案:C 3 以下哪篇文章不包含在《工具论》之中?() A、《范畴篇》 B、《理想国》 C、《论辩篇》

D、《解释篇》 正确答案:B 4 狭义逻辑学的对象是研究前提如何从形式上有效地必然推导出结论的科学。()正确答案:√ 5 逍遥学派的创立者是柏拉图。() 正确答案:× 认识“非西方逻辑” 1 名家的代表人物不包括(C)。 A、公孙龙 B、惠施 C、邹衍 D、邓析 2 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创立者是(C)。 A、慧能 B、仓央嘉措 C、宗喀巴 D、达赖喇嘛 3

大学逻辑导论答案

大学逻辑导论答案 【篇一:和逻辑导论比起来,陈磊更喜欢外国文学:事实上他在所有的大学课程中,最喜】 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信息检索课后习题答案】 txt>王斌 最后更新日期2013/9/28 第一章布尔检索 习题1-1 [*] 画出下列文档集所对应的倒排索引(参考图1-3中的例子)。

超星逻辑学导论熊明辉答案逻辑学—M2

逻辑学是什么 1 【单项选择题】以下〔A〕不属于逻辑系统四大定理。 A、不完全性定理 B、有效性定理 C、可靠性定理 D、一致性定理 2 【单项选择题】逻辑主义的代表人物是〔D〕。 A、布劳威尔 B、哥德尔 C、希尔伯特 D、罗素 3【多项选择题】四大哲学流派包括〔ABD〕。 A、直觉主义 B、逻辑主义 C、理性主义 D、柏拉图主义 4【判断题】直觉主义不属于数学四大流派。〔X〕 5【判断题】数学哲学是逻辑学的研究范畴。〔V〕 逻辑与法律:普罗泰戈拉悖论 1 【单项选择题】根据维基百科定义,古代逻辑的发源地不包括〔C〕。 A、希腊 B、印度 C、波斯 D、中国 2 【单项选择题】〔D〕是一个从已确定断言产生出新断言的过程。 A、论断 B、结论 C、辩论 D、推论 3【判断题】欧提勒士悖论的两个主要人物是欧提勒士和他的学生普罗泰戈拉。〔X〕4【判断题】“法庭悖论〞属于逻辑学中经典的二难推理的应用。〔V〕 逻辑学的功能和研究范围 1 【单项选择题】亚里士多德所谓日常论证评价的“三重奏〞不包含〔B〕。 A、分析方法 B、推理方法 C、论证方法 D、修辞方法

2【多项选择题】以下属于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的有〔ACD〕。 A、塞内卡 B、泰勒斯 C、奥勒留 D、芝诺 3【判断题】马克思认为苏格拉底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X〕 4【判断题】亚里士多德是逍遥学派的创始人。〔V〕 认识“非西方逻辑〞 1 【单项选择题】〔C〕被誉为古印度的医学百科全书。 A、?摩诃婆罗多? B、?薄伽梵歌? C、?阇罗迦本集? D、?吠陀经? 2 【单项选择题】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创立者是〔D〕。 A、慧能 B、仓央嘉措 C、达赖喇嘛 D、宗喀巴 3 【单项选择题】小乘佛教始于〔A〕。 A、印度 B、日本 C、西藏 D、斯里兰卡 4【判断题】白马寺建于唐朝,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X〕 5【判断题】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逻辑开场形成并开展兴盛的时期。〔V〕论证的关键概念 1 【单项选择题】论证评价的根本标准不包括〔C〕。 A、形式逻辑标准 B、论辩标准 C、错误标准 D、修辞标准 2 【单项选择题】论证的三个层次不包括〔D〕。 A、作为结果的论证 B、作为程序的论证 C、作为过程的论证 D、作为规那么的论证 3【多项选择题】以下〔ACD〕属于论证的三重功能。 A、证成 B、推论

智慧树知到《逻辑学导论》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逻辑学导论》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任何改革者不是思想僵化的,有些干部是改革者,所以有些干部不是思想僵化的”。此推理的逻辑形式是 A:所有M不是P,有些S是M,所以有些S不是P B:所有M不是P,S是M,所以S不是P C:有些M不是P,有些S是M,所以S不是P D:M是P,S不是M,所以S不是P 答案: 所有M不是P,有些S是M,所以有些S不是P 2、与“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具有共同形式结构的是 A:甲不出国而乙出国 B:将在于勇也在于谋 C:甲出国而乙不出国 D:将在于谋而不在于勇 答案: 甲不出国而乙出国 3、在司法审判制中,所谓肯定性误判是指把无罪判为有罪,也即错判,否定性误判就是把有罪者判为无罪,也即错放,而司法公正的根本原则是“不放过一个坏人,不冤枉一个好人。”某法学家认为,目前,衡量一个法院在办案中对司法公正的原则贯彻得是否足够好,就看它的肯定性误判率是否足够低。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能最有力地支持上述法学家的观点? A:各个法院的否定性误判率基本相同 B:错放,只是放过了好人,错判,则是既放过了坏人,又冤枉了好人 C:宁可错判,不可错放,是“左”的思想在司法界的反映 D:各个法院的办案正确率普遍有明显的提高 答案: 各个法院的否定性误判率基本相同 4、逻辑学的创始人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的主要理论贡献有三段论逻辑、模态逻辑等。 A:正确

B:错误 答案: 正确 5、“啊!祖国!”是一个命题。 A:正确 B:错误 答案: 错误 第二章 1、“学生考试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和“学生补考成绩分为及格和不及格”这一对陈述,其中的“及格”与“不及格”两个概念之间 A:前者是反对关系,后者是矛盾关系 B:都是矛盾关系 C:都是反对关系 D:前者是矛盾关系,后者是反对关系 答案: 前者是反对关系,后者是矛盾关系 2、把“《三国演义》”限制为“温酒斩华雄”,概括为“长篇历史小说”,则 A:概括正确,限制不正确 B:概括不正确,限制正确 C:概括、限制都正确 D:概括、限制都不正确 答案: 概括正确,限制不正确 3、“历史上先后产生的国家有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国家。无论何种类型的国家都是阶级专政的工具。”这几个判断对“国家”这个概念是()来说明的。 A:先外延,后内涵 B:仅从内涵方面 C:仅从外延方面 D:先内涵,后外延

逻辑学导论PPT课件上的习题及答案

逻辑学导论PPT课件上的习题及答案 ●“所有的朋友都相信我,你是我的朋友,所以,你也相信我。”下列推理中与这一推理的结构相同的是 (B) A.有些毒品对人类有害,艾滋病对人类也是有害的,所以艾滋病是毒品。 B.所有的正常人都应有理性思维,你是正常人,所以,你应有理性思维。 C.凡真理都是经过实践检验被证明为正确的,燃素说是经过实践检验被证明为错误的,所以燃素说 不是真理。 D.如果你相信我,你就是我的朋友,你不相信我,所以你不是我的朋友。 ●试问:正确的应选哪一项?为什么? ①有些S不是P,所以,有些P不是S。 ②所有S都不是P,所以,所有P都不是S。 A.都有效 B.都无效 C.①有效②无效 D.①无效②有效 答:D正确。①中,当有些S不是P时,P可能真包含于S中,即所有的P都是S,但有的S不是P。用欧拉图表示为如图【1】。②中,当所有S都不是P时,S与P没有交集,自然的,所有P都不是S。用文恩图表示如图【2】。 【1】【2】 ●名词解释 1.思维形式结构 从具体内容各不相同的命题或推理中抽取出来的一种共同的形式结构 2.逻辑常项 思维形式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一,不随思维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体现逻辑形式的本质特征,是思维的逻辑形式的关键,是区分不同种类的逻辑形式的惟一依据。 3.逻辑变项 思维形式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一,可以代表不同的思维内容。 ●选择题(可多选) 1.与“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具有共同形式结构的是:(D) A. 将在于勇也在于谋 B. 甲不出国而乙出国 C. 甲出国而乙不出国 D. 将在于谋而不在于勇 E. 甲出国乙也出国

2.逻辑学是一门没有阶级性的工具性的科学。以下哪项不能支持上面的观点:(B) A. 人人需要逻辑,人们都在应用逻辑。 B. 逻辑学源于公元前4世纪的古代中国,那时的中国已成为阶级社会。 C. 逻辑学只通过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而间接地为人们认识和获取真理服务。 D. 逻辑学研究人类思维的共有现象和普遍规律。 E. 如果逻辑学有阶级性,那么各阶级就会有自己特殊的思维形结构,各阶级之间也就因无法沟通而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活动了。 3.“赵科长又戒烟了”。从这句话中不可能得出的结论是:(C,E) A. 赵科长一直吸烟,且烟瘾很大。 B. 赵科生过去戒过烟,次数可能不止一次。 C.赵科长这次戒烟一定能成功。 D.赵科长过去戒烟都没能成功。 E.赵科长这次戒烟很可能又不成功。 4.在“并非他或者是法官或者是律师”这一命题中,逻辑常项是:(A,D) A. 或者 B. 法官 C. 律师 D. 并非 E. 他 ●下列表达命题的语句有:(A,B) A.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B. 2+2=4。 C. 今夜故人来不来? D. 跟着感觉走,紧紧抓住梦的手。 E. 请不要在这里抽烟! ●下列不是简单命题的是(D) A. 薛宝钗喜欢贾宝玉。 B. 矛盾无处不在。 C. 曹操和曹植是父子。 D. 曹操和曹植都是诗人。 E. 有些人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李一、李二、李三是三兄弟。他们各有一把锁和开自己这把锁的钥匙,用来锁一只三人必用的橱。有一次,爸爸对他们三人说“如果你们答应我的一个条件,我明天就去买一只小足球给你们踢。这个条件件就是:如果你们要踢足球的话,只有当三个人都在的时候才能把足球拿去踢。你们能做到吗?三兄弟听了高兴得跳了起来。李一说:“爸爸,我们只要采取一种锁法,就能符合你提出的条件。” 请问:三兄弟应该怎样锁橱门呢?这种锁法,实际上是运用了什么判断形式? 答:三把锁,其中两把各锁在一边的门把手上且这两把锁互相锁在一起,第三把锁把两个门把手锁在一起。这样就必须三把钥匙同时在才能把柜门打开。实际上运用了联言命题的判断形式:A且B且C。 ●下列各组命题中,在逻辑上是不等价的是:(D) A. “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 B. “情有可原,理无可恕”与“理无可恕,情有可原” C. “签字或盖章”与“盖章或签字”

271842 逻辑学教材(第二版)答案[13页]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练习(P8) (1)思维的规律性 (2)某种理论观点 (3)某种理论观点 (4)思维的规律性 (5)一门学科 (6)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7)一门学科 (8)某种理论观点 (9)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10)一门学科 第二节练习(P12) 1.(1)逻辑常项,逻辑变项 (2)S、P,Λ→ (3)古希腊,古印度,古代中国 (4)亚里士多德 (5)相同,不同 2.(1)所有S都是P。 (2)并非所有S都是P。 (3)p或者q (4) 如果p,那么q;p;所以,q。 (5)只有p,才q。 (6) 所有P都是M,所有S都不是M,所以,所有S都不是P。 (7) 所有M都是有P;S是M,所以,所以,所有S都是P。 (8) 所有M都是有P;S是M,所以,所以,所有S都是P。(9)p∧q∧r 综合拓展题:ACABAD 第二章概念 第一节练习(P23) (1)内涵、外延 (2)内涵、外延、内涵、外延、外延 (3)内涵、外延 (4)内涵、外延 (5)内涵、外延、外延、外延、外延、外延、外延、外延= 第二节练习(P26) 1.(1)非集合概念 (2)集合概念 (3)集合概念 (4)非集合概念 (5)集合概念 (6)集合概念

(7)集合概念 (8)非集合概念 (9)非集合概念 2.(1)普遍概念、正概念 (2)单独概念、正概念 (3)单独概念、正概念/普遍概念、正概念 第三节练习(P29) 1. (1)真包含,真包含于 (2)全同 (3)反对。 2. (1)全异 (2)交叉 (3)真包含于 (4)全异 3. (1)A真包含BCD,BCD互相交叉 (2)C真包含于A,C与BD互相交叉 (3)ABC互相交叉,D在AB交叉处 (4)C真包含于B与,D交叉,与A全异 4.图略 第四节练习(P32) 1.(可以限制概括很多,答案先概括、后限制,仅供参考)脑力劳动者——劳动者——作家 社会科学——科学——法学 诗歌——文学作品——抒情诗歌 教育部——国际机关——中国教育部 鲸——哺乳动物——蓝鲸 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朝鲜 2. (1)错 (2)错 (3)对 (4)错 (5)对 (6)错 第五节练习(P37) 1.(1)定义过宽 (2)定义含混 (3)同语反复 (4)循环定义 (5)定义过宽 (6)同语反复 (7)循环定义 (8)以比喻代定义 (9)同语反复

逻辑学导论陈波著第二版章节练习题参考答案及逻辑学导论综合练习100题参考答案

《逻辑学导论(2)》第一章习题解答 1.古希腊有一位智者叫普罗泰哥拉…… 【答案】:D 【解析】:题干中普罗泰哥拉的推理形式为: (p→q)∧(r→q)∧(p∨r)⇒q 选项Ⅰ和Ⅱ中的推理形式也都是如此,而选项Ⅲ中的推理形式则是: (p→q)∧(⌝p→⌝q)∧⌝q ⇒⌝ p 选项Ⅳ中的推理形式是: (⌝p→⌝q)∧q ⇒ p 2. 只要呆在学术界…… 【答案】:C 【解析】:题干中,学院生活与日常生活的差别在于“只有沉浸在日常生活中,才能靠直觉把握生活的种种情感”。这是导出论题“小说家呆在学术界不能变伟大”的直接依据。而这则意味着对日常生活中情感的直觉把握乃是小说家成就其伟大的一个必要条件,没有前者一定没有后者。故选C。 其余各选项均非原论证所依赖的假设。例如,A项所支持的论题实际上是呆在学术界有助于小说家变得伟大,与原论题刚好相反。 3.上个世纪60年代初以来…… 【答案】:C 【解析】:假设C项的断定不成立,即假设上个世纪60年代造成新加坡人死亡的那些主要疾病,到本世纪,在该国的发病率没有实质性的降低,并且对这些疾病的医治水平也没有实质性的提高,那么,新加坡的人均预期寿命不可能不断上升,更难以在本世纪初成为世界之最。这说明,如果题干的断定为真,则C项为真,即从题干可以推出C项。 其余各项均不能从题干推出。例如,A项不能从题干推出。因为尽管新加坡的人均预期寿命是世界之最,但心血管病仍完全可能是造成目前新加坡人死亡的主要杀手。 4.地球上之所以有生命出现…… 【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论证过程即:因为其他星球不可能同时具备地球上生命形式赖以存在的两个必要条件,所以其他星球不可能存在与地球上一样的生命。其中隐含着这样一个前提,即C:在其他星球上的生命形式需要像在地球上的生命形式一样的生存条件。 其余选项均非原论证所必须的前提条件。例如,A项中“惟一条件”的说法显然与题干中“至少……具备了以下两个条件”的说法相悖,而B项的含义则与原论证的结论相同。 5.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大学…… 【答案】:E 【解析】:题干中谈到读大学是浪费钱,并举出一年挣10万元的人中多数没有大学文凭,进而劝人们最好不要去读大学,可见在说话者的心目中,物质方面的成就要比学识更重要,即有信念Ⅰ。另外,题干中还谈到在大学里学到的一切在工作中皆不实用,想多挣钱的人上大学是找错了门,可见在说话者的心目中,衡量读大学有无价值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它能不能教会人们多挣钱,即有信念Ⅲ。 此外,信念Ⅱ和Ⅳ在题干中皆找不到依据,显然皆不为说话者所具备。故选E。 6-1.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且钱选修历史…… 【答案】: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