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及其影响下的商务敬语的使用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及其影响下的商务敬语的使用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及其影响下的商务敬语的使用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及其影响下的商务敬语的使用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及其影响下的商务敬语的使用摘要:集团意识是日本国民性中最具代表性的方面,也是日本民族性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日本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简单介绍了集团意识的成因、集团意识在社会各领域中的体现和集团意识的两面性,进而将目光投射到日语中最为发达的敬语,特别是日本人在集团意识的影响下使用商务敬语的各种情况及意义。最终指出:文化会影响语言的表达和发展,语言承载着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集团意识;上下关系;内外关系;商务敬语

众所周知,日本人从古至今都尊崇集团意识,并以此作为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核心。集团意识在日语语言中的体现,表现为敬语、授受动词和委婉语等的广泛使用。本文以敬语系统为研究核心,指出敬语表现不仅受到语言本身规律性的制约,更受到了与其相关联的语言外部世界,即场面的制约。

一、日本人的集团意识

所谓集团意识就是在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上,时刻以集体为中心,将集体放在首位。在日本人心中,集团与个人不是对立的,而是融为一体的,只有置身于某一集团时,日本人才会觉得心安理得,并找到自我价值。日本人尽可能地谋求与集团的一体化,即使牺牲自己也要尽力为组织做出贡献。

(一)集团意识的成因[1](p33)

1.日本国土狭长,人口众多

日本人集团意识

日本語学部日本語学科 卒業論文 題名日本人の集団意識について論文作成者張賽箭 指導教官任猶龍 日付2006年4月28日 三江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 题目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 日语系日语专业 学号 B02111070 学生姓名张赛箭 指导老师任犹龙 起讫日期2006年3月— 2006年4月

设计地点三江学院 中文摘要 日本人拥有一颗团结的心---日本人的集团主义。日本人把自己看成是属于某个集团的意识,即``集团志向``很强。集团意识可以说是日本人最具特点的国民性,这种集团意识起源于其稻作文化. 在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中,内外有别又是重要的心理特征,又体现出日本人强烈的依赖心理. 日本的集团意识属于一种思想理念.它与集团的行为相结合,会产生强大的物质力量----无论是积极进步的行为还是消极甚至反动的行为、他们的这种集团意识之所以值得我们借鉴,是因为我们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尤其需要增强国家意识,大局意识,团结一心,忘我奋斗,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中体现个人价值,实现个人追求. 关键词: 日本人集团意识经济集团内部集团外部侵略战争 日本語概要 日本人が団結な心を持っていることである。即ち日本人の集団主義。日本人は自分がある集団に属しているという意識、つまり集団志向が強い。集団意識が日本人のもっとも独特な国民性といえる、この集団意識の源は稲作文化の影響にある。 日本人の集団意識の中で内外に別あることも重要な心理的特色の一つである。また日本人の強い依頼心理か表れている。 いずれにしても、日本の集団意識が一種思想理念に属し、集団行為と結びついて、強い力を生み出すーーー積極的な進歩行為であろうと、消極的反動的行為であろうと、この集団意識は参考になる値打ちがある、われわれは祖国の現代化建設事業の中で、特に国家意識、大局意識、団結の心、努力奮闘する精神をもって、国家と民族の発展進歩中で個人の価値を実現させる。

日本人的国民性

日本人的国民性 摘要:所谓国民性就是由于一个民族在其特定的生存环境当中为了生存而演化培养出来的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民族心理习惯,并以一种文化形态加以定格,成为民族行为方式的具有道德约束的异化同时又内在化的力量。 双面日本人_________矛盾的性格 关键字:日本人国民性间人主义自我意识羞耻 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民族特点。美国社会重视自我,所以美国人大都个性较强,有点 儿个人英雄主义的味道。英国社会也很崇尚礼仪道德,所以有英国绅士之说。德国社会最 讲规则,所以德国人循规蹈矩世界著名。日本社会重视协调一致,讲究团队精神,所以日 本人随大流者居多,人为己为,人云亦云,这是日本人的天生秉性。 从日本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我们不难发现日本民族所具有的一些共同的显著特点,具体如下: 美国文化人类学者R.Benedict于1946年发表了著名的『菊と刀』一书,1948 年由长古川松治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发行,一度成为畅销书。书中与美国的“罪恶文化”相对比,提出了日本文化为“羞耻文化”。所谓“罪恶文化”,是说美国人用罪恶感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行事之前会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是犯罪。所谓“羞耻文化”,是指日本人很重视羞耻二字,在意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所以自身的言行往往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左右,甚至会丧失自我,根据他人的标准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和日本人接触过的人都有感觉,觉得日本人说话吞吞吐吐,办事思前想后,顾虑重重,不痛快,其实都是源于顾虑羞耻。羞耻之心限定了日本人的思维和行为,具体表现在自我意识薄弱,不突出表现自己,喜欢随声附和、随波逐流,保持一团和气。当然,日本人也有自我意识很强、不顾羞耻的时候。我有一个朋友是大连某高级宾馆的总经理,他曾向我咨询说:“日本应该是礼仪之邦,可是外国游客中最属日本人挑剔多,不好接待,是何道理?”我告诉他:“日本人对内和对外的意识不同,对内讲协调配合,对外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所以也就顾不了什么礼仪和羞耻了,这是日本人的两面性吧?”这个事例说明,日本人的羞耻心只表现在日本人之间,对外国人的行为应该是另当别论。《菊花和刀》说的就是日本人的这种双重性格。 1948年,川岛武宣发表了『日本社会の家族的構成』(日本评论社)一书。主要内容讲述了日本社会是家族式的集团,其原理与民主主义相对立,来源于日本的家族制度的家长制,主要规范有以下几点: ①权威主义:日本人相信、惧怕权威,对权威无条件服从。在人际交往中,重视对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②集团主义:日本人喜于集体行动,不愿脱离集体单独行动。在集体里营造一种家长和子孙的家庭气氛,集团内部保持和谐,树立维护集体利益和一致对外的意识。 ③封闭意识:日本人在人际交往中,重视内外有别,一般只和同集团内的人交往。

日本人の美意识

日本人の美意識 美意識(びいしき)とは、人が美しいと感じる心の働き。 美しいと感じる対象は個体差が大きく、時代、地域、社会、集団、環境などによっても大きく異なる。例えば、整然と並ぶものに美を感じるものもいれば、ランダムに並ぶさまに美を感じるものもいる。左右対称を美しいと感じるものもいれば非対称に美を見出すものもいる。無調を心地よいと感じるか否かなども美意識に関連している場合がある。 近代以前の日本には、西洋のような一貫した形での思索の集大成としての「美学」は無い。西欧では華美な装飾や対称の美しさを核とした人工の美をその美意識の中心においているが、日本人の美意識はむしろ自然と対立せず、寺社、庭園に見るように、自然に溶け込むこと、朽ちては再生するプロセスそのものへの馴染み、死をも敵対するものとしては捉えず、侘(わび)、寂(さび),(いき),(無常)に見るように朽ち果てゆくものへの素朴な同調などが基調になっている。 わび 侘(わび、侘びとも)とは、動詞「わぶ」の名詞形で、その意味は、形容詞「わびしい」から容易に理解されるように「立派な状態に対する劣った状態」となる。転じては「粗末な様子」、あるいは「簡素な様子」を意味している。もっと端的にいえば「貧しい様子」「貧乏」ということになろうか。本来は良い概念ではなかったが、禅宗の影響などもあってこれが積極的に評価され、美意識の中にとりこまれていった。茶の湯では「侘」の中に単に粗末であるというだけでなく質的に(美的に)優れたものであることを求めるようになったのである。この時期、侘びは茶の湯の代名詞としてまだ認知されていない。ただし宗二は「侘び数寄」を評価しているから、侘び茶人が茶に親しむ境地も評価され、やがて茶の湯の精神を支える支柱として「侘び」は静かに醸成されていったのである。 侘は茶の湯の中で理論化されたが、「わび茶」という言葉が出来るのも江戸時代である。江戸時代に多くの茶書によって茶道の根本美意識と位置付けられるようになり、侘を「正直につつしみおごらぬ様」と規定する『紹鴎侘びの文』や、「清浄無垢の仏世界」とする『南方録』などの偽書も生み出された。さび

浅谈japanese的集团意识

浅谈japanese的集团意识 摘要:众所周知,因为日本的集团意识,在战后短短二三十年之间,使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是自身的言行和矛盾,错综复杂,其各种各样的特性是日本人的复杂的心理状态、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形成。国际化的现今,日本人对这种性格的应该宣扬长处,避开短处。这样的话,日本会更加顺利得在国际化的道路中不断前进。 关键词:集团意识日本 日本人更强调自己与所属的组织的一体化,即使牺牲自己也要尽力为组织鞠躬尽瘁。这样的组织的一体化,对组织的忠诚,一般被称为普通“集体意识”。日本人的这种集团意识受日本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影响。这篇论文是对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的形成,优点,缺点等介绍。另外,国际化的现今,一国的经济利益要与世界经济一起去考虑。这样的话,日本的国际航线才可以延长。 1、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的形成 日本的集团意识的形成从地理环境来看,日本是一万年以前在大陆和陆地人员来往密切,即使从大陆分离,也会根据大陆航海文明的摄取的盛行的地方。但是,随着平安时代的到来渐渐开始形成独立文化,推进了大和民族的统一。岛屿的环境优美,山清水秀,但是山地较多,平原狭窄,存在很多地震,火山爆发和台风等自然灾害。民族构成来看,日本人除了极少数的阿伊努族,大和民族占全国人口的98%以上,其民族性的纯度的高度是世界唯一。而且,人口众多,国土狭小,地域文化差异很容易解决,大大增强了民族文化的同一性。民族单一性和文化的同一性又是日本人之间彼此的连带感培育酿造了有利客观条件。生产方式来看,日本的民族生存主要是依赖水稻耕作和捕鱼。日本是多山的国家,所以平原非常少,水稻种植而引水是在古代复杂的工程,所以只依靠家族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几家相互合作是必要的;日本是传统的渔业国家,所以成为有名的“吃鱼的民族”。特别是捕鲸业可以追溯到历史悠久的绳文时代。这种独特的生产环境对日本人增强合作关系,统一意识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日本社会和家庭的组织也可以增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日本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家庭生活也和中国非常相似。但是,家庭的组织方面日本人特别从江户时代以后长子的地位上升明显,长子和兄弟之间存在严格的等级关系,根据民间的习惯,二战前的日本的法律就有长子继承财产的权的明确规定。这是日本特有的“掌门人制度”。因此,这种集团形成对于多数的日本人来说,p1.2 集团意识的优点和缺点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是历史的发展变迁,同时随着历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要从消极和积极两面来看。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有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抵抗力。功罪兼半的说(1)日本的集团意识是成员凝集,能够协调一致,这样的凝聚力正是日本民族的活力的源泉之一。日本人是可以牺牲个人利益而保护集体利益的人。这样,日本式公司内部的人际关系很亲密,所以成员按照上司的要求,最大限度的发挥潜在力能。特别是战后日本的发展的历史来看,这种集团意识是日本民族文化的力量的核心,是大和民族克服了种种困难,巨大的发展雄图上贵重的传统性的思考。(2)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是内部的,“竞争机制”,她伴随着一定的具体形态。近代的日本企业,企业的“年功序列”和“终身雇佣制”的安定的基础和“学历主义”为基础的起跑线,在日常工作中作为一个长期有效的竞争的机会做成的。同时企业通过各种活动,力求“家”的氛围,员工

日本人的内外意识

一、日本人的内外意识不仅表现在行为上,更突出地表现在语言表达方面。 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讲话,都会以极强的内外意识处理好彼此的关系。说话时不仅要搞清对方是圈内人还是圈外人的问题,还要分清谈话中出现的第三者是圈内人还圈外人。对待圈内人,自然会有一种伙伴意识,在心理上有一种亲近感,语言表达显得非常亲密融洽;而对待圈外人,则从心理上保持一定的距离,语言表达要谦逊客气,行为举止也要彬彬有礼。这种谦逊客气和彬彬有礼实际上表现出的是心理上的距离感,是一种冷漠的态度,是疏远排斥对方的表现。有一位多年居住在日本的外国人曾感叹道:“无论你说的日语多么流利、地道,无论你的工作能力多么出色,你永远都会被日本人当作“外人”来看,你永远都不会被日本人划入他们的那个圈子里,你永远都不可能真正融入日本人的社会。” 对于这样的感慨,许多人都有同感。不仅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和研究者对日本人的这种内外意识极强的突出表现深有体会,就连日本著名的语言学家森田良行先生也不无感慨地说“日本真是一个内外有别的民族。” 二、从两方面分析考察日本人的内外意识 1、“ウチ”和“ソト”及其语言文化特征。 在日语里,很少用你、我(你们、我们)这样他们认为是很生硬的代词来做口语表达,而往往是用一些内外之分的言辞,以及用敬语词汇或者授受关系句式来区分你我。在表达意识上,日本人把集团内和集团外严格区分开来。比如,像“ウチの大学”、“ウチの会社”、“ウチの子”、“ウチの人”这样的日本独特的语言和表达形式,“晩御飯はウチで食べます”中的“ウチ”是“家”的意思,其他的“ウチ”是“家”的意义上的引申。日本人将有血缘关系以及自己所属的社

会集团当作“ウチ”,日本人的“ウチ”是属于自己的空间,自己住的地方,自己的工作单位,朋友圈子,熟悉的生活环境。它代表着家人、朋友、信息、知识的共有,精神上的放松等,是属于自己领域的自由境地。中国人是关系网,日本人则是用圆圈出来的“ウチ”范围的圈子,一圈套一圈,由里向外,越靠里关系越密切。与“ウチ”相对是“ソト”,那是一个外部的世界,“秘密がソトに漏れる”(泄漏秘密),是指把秘密泄漏给局外人。日本人常常使用“よそ”和“他人”之类的措辞,都是“ソト”的代表,中国也有“他人”这种说法,可这是一个中性词,没有日语的“他人”所带有的一种见外、疏远的语感。然而,亲疏、远近、内外的关系也不是绝对的和一成不变的,我们外国人有时判断不好这种关系,所以经常在敬语和授受补助词的用法上出现偏差。现在日本家庭成员之间一般不用敬语,可以用“ウチ”和“ソト”的语言意识来解释,因为敬语是“ソト”的语言表达方式。 日本人对“ウチ”和“ソト”的认识,是一个思维模式。在做事上注意身份、礼貌、内外有别,表现在语言表达上,有“建前”和“本音”,“晴”和“け”,“よそ行き”和“普段着”等之分,即在场面上说的话是“建前”,知心朋友间的交流是“本音”;在公共场合、众人面前是“晴”,私下的、家常的是“け”;出门穿的衣服是“よそ行き”,在家穿的是“普段着”。即前者为“外”,后者为“内”。在人际交往上也有“義理”和“人情”之分,对于礼貌应酬应是“義理”,例如:“義理で出席する”(参加是碍于面子),而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则用“人情”来表达,例如:“人情のあつい土地”(民风淳朴的地方)。这些词语翻译成汉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词汇,这是民族文化的不同形成的语言表达上的差异。 日本人善于根据交示对象和亲疏程度区别使用“建前”和“本音”,即将真心话藏匿于内心,而语言化的信息只是当作场面话,表面文章。那些夹杂了天气、气候的礼节性的套话和谦卑的寒暄语在日语中极为丰富,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日本人在与生人交谈时,一般都使用以下语言: “ええ,そうです。”(嗯,是的。)

日本人の言语行动における内外意识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日本人の言語行動における內外意識专业代码: 作者姓名: 学号: 单位: 指导教师: 年月日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聊城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相应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要旨 言語の勉強は幾分文化に関連する。言語の発達と使いは文化を表すだろう。日本の文化を理解できると日本語の習いに役に立つと考えられる。内外意識は日本の文化の中で重要な地位を占めている。それは日本の社会と生活に深く関係がある。拙論はまず日本の住宅の構造と集団意識を分析し、さらに内外意識が理解できる?次に、それと言語のかかわりを検討する。主に敬語や人称変化や授受関係のことである。最後、異文化との比較を通して内外意識を正しく把握する。拙論では簡単に内外意識について述べる。それで、日本を深く理解し、日本語の勉強にも役に立つと考えられる。 キーワード:言語文化内外意識 摘要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学习,因为语言的发展与应用时文化的一种表现。了解日本文化对日语学习会有一定的帮助。其中特别突出的是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很强烈。这一意识贯穿于日本的社会和生活中,本论文通过对日式住宅构造特色与集团意识的分析加深内外意识的理解。然后观察其对语言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日语的敬语、人称变化、授受关系。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内外意识的重要性。最后通过与外文化的比较进一步确定内外意识对日本的影响。本论文只是粗浅地概述了日本内外意识。借此加深对日本的了解,也能够对日语学习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语言文化内外意识

日本人的美意识与无常思想

日本人的美意识与无常思想 核心提示:日本人感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的视角或逻辑常常与我们所习惯的审美经验颇不吻合,并且,日本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美意识又常常与佛教的无常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了解日本人的美意识,直接涉及日本人的价值观及其文化背景,对我们理解现代日本人的精神结构、行为准则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从?‘飞花落叶’之美?、?不圆满的美?、?‘侘’与‘寂’之美?三个方面讨论了日本人的美意识与无常思想的联系。 “无常”和美意识 一个民族如同一个人一样,成长到一定的年龄,理解了死亡是自身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时,就会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存在的意义,以及死亡的意义,最后总结出人应该如何活着。可以说,生死观决定着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价值观。 在日本,面对生死无常,虽然令人慨叹,但是人们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应该超越的问题。人们不仅在无常的状态下生活,而且还发展为品味无常、享受无常的境界。然而,正如美国学者阿瑟·丹托所指出:“没有一种文化没有其对待死亡的方式,或没有对待苦难的办法。”可以说,在日本思想史的走向中有一条日本人为超越无常悲感、从无常悲感的压抑下重新获得精神自由而不懈地思索、实践的历程。并且,这种探索最大的特征就是它与日本的文学史、艺术史结合在一起,使无常与美、死与美的思考作为大量的日本文化史的结晶而留给后世。 这里的“无常”,是佛教用语。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处在生起、变异、坏灭的过程中,迁流不居,绝无常住性,故名。《无常偈》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6世纪佛教传入日本,1000多年来已全面渗入日本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日本文化形成的要素之一。人们在研究日本文化尤其在探讨日本古代文化时,佛教中的无常思想几乎是一个无处不在的词汇。 而美的思考即所谓美意识,是指人们的审美心理、审美情感以及判断美的基准和思考。作为日本古代重要文艺理念的“物哀”、“侘”、“寂”等概念,就是古代日本人美意识的

简要分析商务活动中的日语敬语表达

简要分析商务活动中的日语敬语表达 语言是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联络感情的桥梁,它在人际交往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商务活动中的敬语使用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规范地使用敬语不但能体现出商务人士的素质,使客户充满信任,提高商务信誉,还可以营造友好的商务氛围,促进商务目标的顺利实现。这就要求从事日语商务活动的人士必须养成日语的敬语意识,熟练掌握日语的敬语使用原则以及日语的敬语表达方式,养成在相应的场合恰当且正确地使用敬语的商务人士必备的基本能力。 标签:敬语意识集团意识内外意识寒暄语 一、敬语意识 日本社会中普遍存在有集团意识和内外意识〔即ウチ(内)、ソト(外)〕的差别,这些差别决定了每个人在所属集团中及社会活动中的地位和相互间的关系,人们须要按照自己所处的位置和与他人间的上下级、亲疏关系等进行语言交际活动,由此导致敬语在日本社会被广泛使用且已形成了完整的敬语体系。 日语的敬语根据说话人、听话人、谈话人之间的性别、年龄、级别、亲疏等的差异和关系,可分为尊敬语、自谦语、郑重语三种。 1.尊敬语是说话人对话题人或听话人的言行、状态、及其所属物表示恭敬时使用的一种敬语表达形式。其表敬对象一般为身份地位高者、年龄长者、施恩者、生疏者、客人等上位者。尊敬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不同的形式所表达的敬意程度不同。 2.自谦语是为了实现对谈话对象的敬意而使用的语言。当话题中谈及自己或自己的亲近者(如家庭人员或亲朋好友)时,要以谦逊的语言来描述自己本人或者话题中自己的亲近者的动作行为,是一种通过以自谦的态度叙述自己或自己一方人动作行为的方式来间接地向对方表示敬意的表达方式。自谦语不能用于谈话对象及对象方的人或物,只能用于把自己一方作为话题人物的场合,使用时应特别注意不要与尊敬语相混淆。 3.郑重语是通过对话题中的事物内容和语句的尾部进行郑重的表述来表示说话人郑重其事的谈话。随着现代敬语的表现意义由重视尊敬语和自谦语向重视礼仪、礼貌不断发生变化,郑重语更加突出了照顾郑重场合的礼仪这一特点。它即可以用于对方的行为,也可以用于自身的行为。使用郑重语,在实现对对方尊敬的同时,也显现出自身的品味和修养,并可以使语言表述更委婉。商务场合中的语言基本常识是任何时间、面对任何人都要使用郑重语。 二、日语敬语的使用必须根据时间与场合区别使用,否则反而会导致对对方的不礼貌

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与日本社会现代化

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与日本社会现代化 集团意识,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熏陶,社会关系中处于集团内部的人们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素质。作为一个社会存在,集团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作为集团内部的人们的集团意识则依据其组织结构、功能及规范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许多研究日本人“国民性”的学者都承认,日本人有一种“集团意识”。所谓“集团意识”,大概就是说日本人总是意识到自己是某个整体的一部分,这个整体是利益共同体,甚至是命运共同体,自己与这个整体息息相关,同命相连。[1 ] (P10)所以,日本人常以“我家”来称自己的工作单位、所属的组织、办公处或学校,而以“你家”、“府上”来称对方的工作单位、组织等,这种情形就反映出了他们的集团意识。日本人把公司或企业叫做“会社”,“会社”这个词,就是集团意识的表征。“会社”并不意味着许多个人被契约关系约束在一个共同企业里,而在思想感情上各不相干;相反,会社是指“我的”或“我们的”公司,是指一个人主要隶属的社会集团,因而也是其生活中占首要地位的事物。可以看出,在日本人的观念中,公司似乎是自己的生命所在,自己的一切都系于公司一身了。所以,一般日本人是“以社为家”的,在他们之间有一种类似家庭感情的纽带把他们联结在一起。在这里,日语“家”一词的含义,要远胜过英语中的household 或family 的含义。因而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就表现为“家”的观念形态,他们认为自己只是某个组合中的一分子,而这种浓厚的集团意识,使他们把个人的命运与集团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忠诚于集团成为每一个集团成员的最高准则。从历史学的角度分析,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接受汉民族的习俗与儒学的忠、信、义思想熏陶的结果。 *日本的集团意识产生于11 、12 世纪武士兴起的时期,后经镰仓幕府、室町幕府、战国时期,及至江户幕府,一步步深化,凝结成为日本人的普遍的心态。在武士兴起时期,源赖朝为吸引众多的武士对自己的忠诚,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实行“御家人制”。成为御家人的武士,必须宣誓对源赖朝的忠诚,源赖朝则保证武士原有的土地财产不受侵犯,有功者还要依功劳大小授予“新恩地”。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后,“御家人制”进一步完善,成为幕府的阶级基础。御家人与幕府将军之间的主从关系,起初只是彼此经济、政治利益的一时需用的结合,而镰仓幕府以后,则引入了儒学的“忠”、“信”思想,即御家人对将军要忠,将军对御家人要信。这种“忠”、“信”为基础的封建道德,后来贯彻到1232 年制定的第一部武士法———《贞永式目》之中。镰仓幕府的执权北条泰时曾明确地说,他主持制定《贞永式目》,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仆忠主,子孝父,妻从夫。”室町幕府制定的《建武式目》,继续遵循这一中心思想。随着幕府势力的衰弱,15 世纪中叶地方武士纷纷割地自据,出现了战国争乱。战国大名们为了战胜强敌,相继实行领国内的整顿和改革。他们首先采取的措施,就是建立“家臣团”,使领国内的大大小小的领主与自己结成主从关系,纳入自己的统治体制。家臣团的组织按照与战国大名的关系的亲疏,分设上层家臣和下层家臣。上层家臣称“寄亲”,直接隶属于大名,下层家臣称“寄子”,隶属于寄亲。这种家族式的军事组织,其核心思想就是臣者必须忠于君主。这种君臣的关系犹如船和水的关系,君是船,臣是水,水涨船浮,水涸船难行。战国时期的家臣制,到了江户时代发展成为幕藩体制。幕府除直接控制常备军“家臣团”以外,还在全国设置260 余藩。各藩既有地方分权的自治性,又必须受幕府的制约。维护幕府体制的理论基础就是日本

日本人の労働意识の変化について

要旨 日本人は世界の中で「働き蜂」と言われている。つまり、日本人はとても勤勉である。日本は今のような先進国になったのは、日本人の国民性の中の敬業意識が大きな役に立ったからである。しかし、現在、若い人を中心に日本人の労働意識が変化しつつある。彼らは父の世代の仕事への態度を承認しない。仕事の熱意に欠けたり、仕事を辞職したりする人が多い。この文章は日本の若者達と中高年の労働意識について比較して、日本人の労働意識の変化の社会背景を詳しく分析している。さらに、日本の若い人の労働意識の変化の原因を探す。また、この変化が引き起こしたさまざまな社会問題と日本社会にの影響を論じてみる。 キーワード:労働意識;フリーター;離職率;価値観 摘要 日本人在世界上有「工蜂」之称,也就是说日本人非常勤劳刻苦,正是日本人这种敬业的国民性意识才成就了日本今天的辉煌。然而,现在,以年轻人为中心的日本人的劳动意识开始不断发生变化。他们缺乏工作热情,或是有机会就辞掉工作,他们不再认同父辈的工作态度。本文就日本年轻人与父辈之间劳动意识的不同加以比较,详细分析日本年轻人劳动意识变化的社会背景,在此基础上找出日本年轻人劳动意识变化的原因,进一步描述这一变化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以及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劳动意识;自由职业者;辞职率;价值观

日本人の労働意識の変化について 1.はじめに 日本人の勤労意識は約近代から始めた。日本の自然資源があまり豊かではないことは事実である。しかし、第二次世界大戦後、日本はわずか30年かかって、世界第二経済大国に昇るようになった。なぜかというと、日本人の勤労意識は大きな役に立っていたからである。しかし、日本の若い人を中心に労働意識が薄れている。そして、この現象は日本の社会に不利な影響をもたらした。日本人の労働意識の変化について、簡単に論述するために、本文を書くことにした。 2.日本人の労働意識の変化の表現 2.1 日本の中高年の労働者の勤労意識 2.1.1 労働時間が長い 調査によると、日本人の労働時間の長さ、リズムの早さ、労働強度の大きさでは、世界のほかの国はぜんぜん比べることができないそうである。日本労働省は1994年発表した労働白書の中では、1993年の年間総実労働時間の国際比較を見ると、日本の労働者は、年間1920時間、ドイツ、フランスより300時間多く働いていることが分かる。バブル経済時代に、日本の労働者は年間2100時間を越えた。アメリカに比べて、約200時間多く働いているのである。この数は十分に日本人の仕事の態度を示した。しかも、従業員はできるだけ早く仕事をとけるために、サービス残業をよくしたのである。また、風呂敷残業といって、家庭に仕事を持って帰る人が多い。過労死が珍しいことではない。 2.1.2離職率が低い、定差性が高い 日本の会社には、終身雇用制という雇用制度を実行している。ひとつの会社に就職したら、定年までその同じ会社で働く。終身雇用とならんで年功序列、つまり、勤続年数が長くなるにつれて、地位も給料も上昇していくというシステムが日本の雇用制度の大きな特徴である。だから、会社員は企業の管理者を

学年论文-日本人的美意识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 学年论文 题目:从基本性格看日本人的美意识 学生姓名:叶利利 学号: 201120530117 指导教师:傅霞 职称:助教 二零一三年六月三十日

从基本性格看日本人的美意识 201120530117 叶利利 摘要 日本人关于"美"的心境是独特而且超群的。日本式的美,一般情况下,不是华丽而是朴素,不是雄辩而是沉默,不是动态而是静。然而这种美的心境说到底是跟日本人与生俱来所形成的基本性格息息相关的,日本人那种敏感纤细,崇尚简单,和拘束孤僻的性格特征造就了日本人独特的审美观,也造就了如今不一样的日本,从生活中各个细微处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日本人。 关键词: 基本性格、美意识、纤细、简约淡泊、孤僻、空寂美

在《日本人的美意识》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即使在被认为没有余地加入美的表达的领域,也充满了美的表现。”看完这句话后,觉得深有同感。日本人无处不存在着美感,这还与其与生俱来的基本性格息息相关,日本人的性格与美的意识相辅相融。 1.敏感纤细的性格与独特的纤细审美意识 日本人生息的世界非常狭小,几乎没有大陆国家那种宏大严峻的自然景观。如上所述,只接触到小规模的景物,并处在温和地自然环境的包围之中,由此养成了日本人纤细的感觉和纤细的感情。他们乐于追求小巧玲珑的东西,而不像大陆国家的人们那样强调宏大。 1.1在建筑上 以建筑为例,日本人早在《日本书纪》上就明白地记载着日本人不喜欢大兴土木。日本皇宫规模不大,简单朴素,强调独特的非对称性。这里有这样一个故事8世纪奈良朝桓武天皇在位期间,动员30万民工兴建规模宏大的长冈宫,历时7个月尚未竣工,最后在朝臣和气清麻吕的建议下,中止了这一劳民伤财的工程,另外营造规模较小的大和平安宫,主要用以象征皇室的淡泊与素雅。中国建筑则不同,求全求大。中国的故宫规模宏大,南北中轴屹立金碧辉煌的殿宇,两侧并列建筑模式相同的配殿,呈对称格局,以显示皇室的威严和地位。日本庭园包括皇家庭园的建筑,也是在小规模的形态上再现自然,山水亭榭以小巧玲珑见长,与盆景的审美观念是相同的。不仅是庭园,神社、茶室的建筑也是如此,主要在简素上展现其建筑艺术的美。这几乎成为近现代日本人的住宅建筑的基本模式。中国庭园,尤其是皇家庭园则不同,完全是模仿自然之巨大,颇具典型性的颐和园、避暑山庄,其山水亭榭都以宏大而著称。 1.2在自然景物的欣赏上 日本人对自然景物也是以纤丽纤小作为其审美的旨趣,这也是与中国人对自然景物审美旨趣不尽相同的。中国人以高山为贵,喜爱大山岳,孔子就发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慨叹,夸耀泰山之气势宏伟。中国古代诗人就爱咏唱五岳。日本人则相反,他们认为山不在高,山以小而幽为胜。《万叶集》的诗歌吟咏的山多是亩傍山、香久山、耳梨山等三座低矮但很幽美的小山。中国人偏爱大河大江,以黄河、长江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日本人则喜欢浅而清的小川小河,尤其是涓涓细流的小溪,更是文人墨客经常歌咏的对象。日本人连对花木也是爱好纤小的。皇室将菊花作为皇家家徽,现在国会议员佩带的徽章也是菊花图案,似乎是以菊花作为国花,但日本民间却赞美细细的樱花,它成为日本人心中的国花。我们访问日本,稍微留意的话,就可以发现日本固有的花都是纤小的,不香,但很纤丽。日本人赖以生存的杉树,很少是大杉,多是修长纤小但很秀美的杉。日本的鸟很小,声音不响亮,但羽毛色美。这些纤细的东西,成为日本文人写诗作画的好题材。 1.3在生活的细微处 在生活各方面的细微处也显示出日本人这种纤细性格和好尚。日本人虽然与中国人同样使用筷子,但日本筷子却比中国筷子短小得多。日本的产品从汽车到儿童玩具、餐具都很精巧,讲究轻、薄、短、小。一位美国学者访问日本后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是,日本什么都小。他觉得日本的马小、狗小,连汽车也小。所以他称日本文化是“岛国文化”、“矮小文化”。有的人还认为日本人气量小,只关心身边的事,缺乏远大的理想。一位日本学者也承认,日本人崇尚纤细的美意识,“多少有点像日本人的气质”。 1.4在文艺思想上 日本人这种纤细的性格以及由此形成的审美意识,不仅表现在外观形式上,而且表现在思想感情上。尤其是日本文艺的纤细表现和简洁的形式,最适合表达日本人纤细的感觉和纤

浅析集团意识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doc

浅析集团意识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被称为日本民族性格文化的核心,这种意识在日本人的语言、行为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并且,它已融入到日本企业的管理之中,形成了日本式的企业管理理念,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本文通过分析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及表现形式,以求最终探析日本企业文化形成的意识根源。 一、集团意识的涵义及表现形式 集团意识,就是认为个人归属于某个集团,个人以对集团的归属感为基础,集团内的个人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忠诚于所属的集团,为了集团发展而共同努力。围绕着这一核心含义,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又呈现出极为丰富而多样的具体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众心理 首先,通过一个故事来初步理解集团意识。 一艘油轮即将沉没,船上的乘客来自多个国家。船长让水

手奉劝乘客跳水逃生。水手告诉美国人你是一位勇者,跳吧,美国人立马就跳下去了;水手对英国人说拿出你的绅士风度来吧,英国人就跳下去了;水手对德国人说你必须要服从纪律,德国人也跳下去了;水手对法国人说你跳水的姿势一定很优美,法国人跳下去了;水手找到日本人,但无论如何劝导,他都不敢跳。水手无计可施。这时,船长走到日本人身边,在他的耳边轻声说你看大家都跳了,你还不跳?这时日本人才毫不犹豫地跳下去。 这个故事形象说明了日本人总是把个人置身于某个集体之中,尽量避免自己的行为异于他人,只有做到自己与他人的行动保持一致才安心。 2.内外意识 日本人认为每个人都从属于某个特定的集团。同时,也因为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多个不同的角色,而从属于多个集团。集体内的人视为内,而集团外的人就视为外。例如, 将同一公司的同事视为内,公司以外的人视为外;同属于一个协会的会员视为内,非会员的人视为外。 日本人有很强的内外意识。对待集团内的人,在心理上有

商务日语敬语

浅谈商务日语中敬语的使用 【摘要】敬语作为日语的一大特色,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学日语的难点。中国人之所以难学敬语是因为汉语和日语的敬语体系截然不同的缘故。从事中日商务活动的人士普遍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日本人的行为捉摸不透,虽然态度毕恭毕敬,但是其郑重其事的敬语总让人觉得话里有话。本文以商务日语中敬语词的选用问题作为焦点,探讨中国人在商务活动中使用敬语的误区,并剖析其原因,避免在中日商务活动中,因敬语使用不当而引起文化摩擦。【关键字】丁宁语;尊敬语;谦让语 都要面对使用敬语的问题。由于日本是一个纵向型社会而且存在内外意识的差别,所以在日本社会敬语被广泛所有而且具有较完善的系统。在商务日语中敬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不能恰当地使用敬语就会引起误会甚至失去信用,从而给公司代来经济损失。任何一个从事中日商务活动的人士,不管情不情愿,在商务活动中都不可避免地要使用敬语。对上司和长辈当然如此,特别是对顾客,要最大限度地使用敬语,否则极易导致双方的误会甚至使谈判崩裂。日语的敬语与日本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极其重视礼仪的国家,在日本,「礼仪ただしさ」被认为是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社交素质,其直接反映便是日语的敬语了。在商务场合下,自古日本就有一句「敬语上手は商壳上手」的说法,可见在商务文化中敬语的使用是何等重要。正如「言叶は人なり」,在商务场合,敬语的规范使用不但能够体现商务人员的素质,提高商务资信,还可营造友好的商务氛围,促进商务目标的顺利实现。于是,很多人认为,任何情况下,只要使用敬语,就万事大吉了,殊不知,若不注重场合,即使使用敬语,有时反而会使双方的关系变得疏远以至陌生。日语中「言叶遣い」(措辞)的「遣」字与「思い遣り」(体贴,体谅)的「遣」字是同一个汉字。日语的敬语体现的就是体恤他人,以和为贵的精神。日语敬语分为「丁宁语」、「尊敬语」、「谦让语」。丁宁语(郑重语):不管对方是谁,说话很有礼貌。尊敬语(尊敬语):抬举对方,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谦让语(自谦语):贬低自己,以表示对对方的敬意。 一、谈谈中国人使用敬语时的误区。 (一)、盲目使用敬形式 1.「お(ご)」的使用有一定日语基础的人一提到敬语往往马上会联想起「お(ご)」来,并随意前接「お(ご)」,以至闹出笑话来。并非所有词都可接「お(ご)」。以下是不适合使用「お(ご)」的情况。在很多情况下,外来语前接「お(ご)」,是一种错误用法。虽然有「お」「お」等用法,但这些都是个别例外,大部分外来语都不能前接「お(ご)」,比如「お」「お-」「お」等均为错误用法。以「お(ご)」开头的词,也不能前接「お(ご)」。如「お男物」「お带」「お奥样」等。长音节词前不可接「お(ご)」,如:「おじゃがいも」「おさつまいも」「おほうれんそう」。另外,一般与自然、矿产、动植物、形、色、机械工业、组织机构等有关的词语都难以添加「お(ご)」。2.「お~になる」「お~する」等形式「お~になる」「お~する」等是日语敬语的重要形式。但有些人却盲目使用这些用法。如某些特殊动词不适合用这些形式来表达敬意。如:田中さんはいつお行きになりましたか。(田中先生去哪里了?)おいでになりましたか另外,「る」前一音节动词也不适合用这些形式。如:日本の出张中、花火をお见しました。(去日本出差时,看到了放烟火。)拝见しました因此,在商务活动中,千万要避免盲目使用敬语。使用敬语形式时,首先应该考虑是否符合语法形式,同时,也应尊重日本人的语言习惯,将敬语形式公式化是使用敬语时的大忌。

日本人的美意识_物哀

广角视野 w id e angle 日本人的美意识――物哀 李 娜 (西安工业大学 710032) 【摘 要】日本人的美意识中“物哀”是极其重要且经常被提及的。本文通过分析“物哀”美意识产生与发展直到被明确提出的过程,阐述了“物哀”的具体含义与在日本文学、文化、生活各方面的表现,论述了“物哀”对日本人的精神世界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日本人;美意识;物哀;精神世界 日本人の美意識――物の哀れ 日本人の美意識には「物の哀れ」がある。「物の哀れ」というのは、人生の機微やはかなさなどに触れた時に感ずる、しみじみとした情趣。日本の音楽が単調な 、舞踊が緩やかな動作、寺院が素朴な様子、画が派手な色彩を避ける……どうしてこうなったのかといえば、これらは全部日本人の「物の哀れ」の美意識からなるのである。 「物の哀れ」は長い期間をかけて、「哀れ」から発展したのである。奈良時代、平安時代初期、神、民族、国家共同体を追求する中の「誠」意識から「哀れ」が出た。古代神話、歴史伝説、歌謡などの口承文学からまず「誠」意識が現れ、それを基づいて、「哀れ」という美意識が芽生えた。 「あはれ」は最も「あ」と「はれ」と二つの感嘆語の組み合わせとして、人々が労働、戦闘、信仰、性欲などの衝動で発した喜び或いは悲しみの言葉で、ある本能的な感慨である。文化がまだ混沌していた時代には、他の文学の表現法がまだ現れていないから、このような感嘆語は「歌」として古代の原始歌謡に現れたのである。「あはれ」は日本漢字で表現すると、「哀」になる。字を見ると、哀愁の意味を読み取れる。正倉院の古書には万葉仮名で書いた例がある。「春佐米乃 阿波礼」。これは春雨を見て「哀れ」な気分になって、ある繊細で哀愁な感情の表現である。「哀れ」は哀愁だけでなく、歓喜の意味にも使われている。『古語拾遺』には天照大神が現れたとき、空が晴れ渡って、神々が喜び合って、踊りながら、こんな歌を歌った。「哀 阿那 于茂志吕(あはれ あな おもしろ)」。 『万葉集』は以上の「哀れ」の感嘆作用を伝承して、「哀れ」を独立の感嘆語として多く使われていた。その詠嘆と哀愁は全部個人の感情をもとに出たものである。『「万葉集」総索引』によると、万葉歌には「哀れ」を9回使用した。後の『古今和歌集』『竹取物語』『伊勢物語』『大和物語』『枕草子』『宇津保物語』にも「哀れ」が20回、6回、13回、54回、86回、317回出たという。 「哀れ」が広く使われるうちにだんだん単純の感嘆から物心合一の意識まで発展して、「哀れ」で悲哀、同情、愛憐などの感情を表して、感傷的な傾向がある。可憐な対象を主体として、人の真情を表現した「哀れ」は「誠」の美学精神と通じる。同時に、対象の中に主観的感情的に入り込んで、情緒的から情趣的感動になったから、「哀れ」だけではこんな感情、理念を完璧に表せない。この時、対象の上に「の」を付け加えて、「哀れ」と結んで、「物の哀れ」がはじめて出た。「哀れ」は平安時代にやっと「物の哀れ」になって、感動的意味から特別な情趣的意味になったのである。 『源氏物語』はその発展を促して、日本民族の美意識の主体になった。紫式部は『源氏物語』には「誠」を根底にして、「哀れ」 を「物の哀れ」に発展して、内容も豊富にして、賛美、親愛、共鳴、同情、可憐、悲傷などの内容を表す。また、感動の対象も人と物の限界を超えて、社会世相まで拡大した。調査によると、『源氏物語』には「哀れ」は1044回、「物の哀れ」は14回現したそうだ。 だから、「哀れ」から「物の哀れ」の美意識まで発展したのは紫式部によって完成したと言える。 国学者である本居宣長は、『源氏物語』の作中から「物の哀れ」の用例十二箇所を抽出してこの物語の本質が「物の哀れ」にあることを実証的に論証するとともに、この精神こそが日本文学の本質であると説いた。 「物の哀れ」は平安時代の日本文学から出た理念であるが、文学を影響するだけではなく、後世の日本人の文化観と人生観にも強い影響を与えたのである。川端康成は平安朝の「物の哀れ」が日本美の源になったとか、悲と美が互いに通じ合うものとか述べたことがある。彼はこの美意識の影響で、『伊豆の踊り子』の中に、主人公二人の悲を美に属して、淡い悲しみが真の美と解け合って、悲哀な美的抒情世界を作り出した。日本民族全体も残月を愛、初めて裂けるつぼみと散る花のかけらを愛する。 その中に悲しみ惜しむ哀愁の情緒が潜んでいると思うため、美感を増加することができるから。このようなはかない哀感と美感こそ、日本人の「物の哀れ」の真髄である。 「物の哀れ」は日本人の人生観に一番大きな影響は生死観といえる。その主体は「瞬間美」を求めて、美しい瞬間で永久不変の静寂を求める。死が最高の芸術、1種の美の表現で、芸術の極致が死滅だと川端康成は主張する。葉渭渠は更に日本人の美意識の中に瞬間美の理念が存在して、すなわち美の短さを賛美すると指摘した。古代日本人は自分を桜に例えて、瞬間美の観念を自殺で人生の極点になる行為に転換した。彼らの殉死の意義も瞬間の生命の光を求めることにあって、死滅の中で永久不変の静かさを求めることを企む。そのため、生命を求める一瞬の間はぱっと光り輝いて、「物の哀れ」の重要な特質である。 「物の哀れ」の影響で日本人の精神世界が他の民族と異になってる。日本の国旗が純白を下色にしたのもその影響と思われる。日本人は白色を愛して、白色が雪のようなためで、雪が純潔を象徴し、しかも雪は解けやすくて、無常な哀感を含んで、日本人の感傷的な性格とたいへん符合する。日本の歌舞伎は悲しい場面を表現する時、誇張の動作を避けて、多くは静かに悲しみを辛抱した動作で、観衆に更に深い方面からこの場面の表現した悲しい気持ちを感じ取らせる。世界で多くの国の国歌は雄壮で、しかし日本の国歌は哀調を持ち、子守歌さえも悲しみと可愛がりの気持ちがある。このような「物の哀れ」の強烈な感化力で日本人の心が影響されて、日本文化も独自の道を切り開いたのである。 【参考文献】 [1]『物哀と幽玄———日本人の美意識』葉渭渠、唐月梅著.広西師範大学出 版社2002年版 [2]『日本文化史』家永三郎著.岩波書店1970年版 [3]『日本文化史』葉渭渠著.広西師範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 9 5 1—

小议日本集团意识形成原因及企业集团意识的体现和作用

小议日本集团意识形成原因及企业集团意识的体现和作用 【摘要】日本集团意识是日本民众的一种集体特征,对日本人的成长和日本文化及日本企业甚至整个日本民族的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战后日本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在一片废墟上实现了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促使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担任这一重要使命的正是日本的企业。日本企业采取了一系列的经营管理方法,促进了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等。这些经营文化明显体现了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日本人尊重群体的利益,自觉维护群体的和谐与统一的集团意识,在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位日本学者曾经把日本人比作一群鱼,井然有序地朝着一个方向游动,直到一块石子投入水中,打乱了这个队列,它们就转变方向朝相反的方向游去,但仍然秩序井然地成群游动。(注:参见埃德温?赖肖尔:《日本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第142—143页。)这个比喻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日本人的高度的集团指向性。 关键词:集团意识企业集团主义 一:日本人集团意识的形成 日本人的集团协调性很强,在这种强烈的集团意识的指导下,日本人在明治维新(1867)年后的短短30年间就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在二战战败后的几十年间,迅速地在废墟上建立起一个世界强国,“日本制造”的产品充斥全球的各个国家。日本人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的成就是与日本人整体的强烈的集团意识分不开的。 日本人一生被包裹在一个小集团当中,对于城市居民来说,这个小集团就是企业,对于农村人来说,这个小集团就是自己所在的村庄。个人服从集团,个人的发展必须为集团的发展而服务是每个日本人的信条。集团的发展就是个人的发展,集团的衰败就是个人的衰败。一个集团与众多人的命运紧密联系,形成了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使日本社会极其团结,使日本人在军事、经济建设当中表现出了很强的战斗力和效率。 日本人的这种集团意识是如何形成的呢? (1)从自然地理环境上看 日本是个岛国,山多地少,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这些地区基本上是与世隔绝的,日本人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形成相对封闭、集中的村落。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是日本地域性共同体形成的先决条件。另外日本自然灾害较多,台风、地震、火山、海啸随时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资源匮乏,这些自然条件客观上要求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团结协作,否则社会将难以生存和发展,这在一定程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