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课题: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课时: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及优越性。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

3.掌握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激情投入,用全身心的激情投入到学习中。

【预学自测】

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是组成珠江的西江、北江和东江入海时冲击沉淀而成的一个三角洲,面积大约一万多平方公里。

通常所说的“珠三角”或“小珠三角”是指珠江沿岸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大珠三角”指的是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构成的区域;“泛珠三角”包括珠江流域地域相邻、经贸关系密切的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省区,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一、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1、地理区位优势:近港、澳、东南亚,多侨乡。

2、自然条件优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降水丰富,水热充足。

3、历史基础好:工农业基础好。

4、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素质高。

5、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珠三角的城市化进程

①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70%;②城镇数量多,密度大;③城镇的经济实力较强;④外来劳动力所占的比例高,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比较完善

3、深圳发展的区位条件

①国家的政策;②优越的地理位置――广东省南部,南临香;③廉价劳动力;④科技。

三、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1、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

泛珠三角区域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2、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①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

②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③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四、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1、存在的问题:

大量占用耕地、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等。

城市问题具体表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城市占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珠江水质恶化;城市酸雨现象严重;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

2、解决措施:①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②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地域分工,促进产业升级;③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优化城乡空间结构。④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合作,发展泛珠三角经济区。

5、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轻工业为主)

区位分析:(1)地理位置: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南海,靠近港澳地区。(2)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3)社会经济因素:海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靠近港澳地区便于引进外资和技术管理;地处侨乡,借助华侨和华人引进外资和技术;市场经济发达。

不足:能源、资源不足

措施:西电东送;开发利用新能源;建核电站

【京津唐工业基地】(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1)地理位置:位于温带季风区,濒临渤海,区内有全国的政治中心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地理位置重要。(2)自然因素:温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地形平坦。(3)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丰富(华北油田、开滦煤田、长芦盐场、棉花等);交通便利(海运、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管道类型齐全);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能源充足(靠近山西能源基地)。

不足:水源、能源不足;污染严重

发展方向:资源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沪宁杭工业基地】(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1)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长江、东海,地理位置优越。(2)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3)社会经济因素: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副产品等。

不足:能源、资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紧张;污染严重。

发展:高、精、尖方向发展;结构轻型化。

【四大工业基地的相同点】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沿海地区;交通条件好,发达;靠近河

流;劳动力资源丰富,素质高;原料来源多,丰富;国家优惠政策;有发达的大城市为依托;信息技术水平高,科学技术水平高

五、中外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

1、中国珠江三角洲模式:

2、浙江温州模式:

3、苏南模式:

4、云南德宏模式:

5、东北模式:

6、德国鲁尔区模式:

7、美国硅谷模式:

【对点练习】

【课时训练】

区域可持续发展复习试题(理科)

一、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某环境问题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 1.图例所示的“某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 C.环境污染D.湿地破坏 2.治理该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A.大力发展耕作业B.大力修建水电站 C.人工增雨D.退耕还林还草 2014年5月初以来,中国南方地区特别是广州、深圳等地普降暴雨,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据此完成 3.下列治理珠江流域洪涝灾害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A.修建蓄洪工程 B.防止凌汛泛滥 C.上游植树造林 D.加固河流大堤 4.若对洪水水面面积进行模拟数据变化的分析,应借助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手段是 A.遥感(RS) B.全球定位系统(GPS) C.手工绘图 D.地理信息系统(GIS) 图为我国北方部分区域图。读图完成 5.图中①地(三江平原)分布着大片沼泽,并经历了由“北大荒”到“北大仓”再到新“北大荒”的发展历程。形成新“北大荒”的主要原因是为了 A.保护滩涂 B.保护草地 C.保护林地 D.保护湿地 6.图中②③两地共同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A.水体污染 B.大气污染 C.土地荒漠化 D.固体废弃物污染 图为美国本土略图。读图完成 7.图中①地为田纳西河流域,其综合治理 的成功经验对治理黄河流域的启示是 A.梯级开发水能资源 B.减缓流域开发程度 C.过量开发煤炭资源 D.降低流域防洪标准 8.图中②地为美国乳畜带,影响其形成的 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河流 D.市场

左图图为德国鲁尔区图,右图为鲁尔区大气污染物含量变化图。读图完成 世纪50年代以后,鲁尔区开始衰落,衰落最明显的工业部门是 A.宇航工业 B.电子工业 C.煤炭工业 D.石油工业 世纪90年代以来,鲁尔区大气污染物含量呈下降趋势,其原因可能是 A.调整了产业结构 B.发展了高耗能工业 C.破坏了森林资源 D.放弃了污染物的回收 近几个世纪以来,人类大规模的社会生产活动大大加快了地球上物种的灭绝速 度,图为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原因图。据此完成 11.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 A .偷猎 B .栖息地的丧失 C .外来物种入侵 D .其他原因 12.虽然世界物种灭绝速度在加快,但由于洞庭湖生态环境的改善,近年来, 到湖区越冬的鸟类种群及数量增加明显。这主要体现了洞庭湖湿地的价值是 A .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B .调蓄洪水 C .维护生物多样性 D .航运 2012年2月25日,我国在西昌成功发射了第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标志着我国 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据此完成 13.北斗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是 A .遥感技术 B .全球定位系统 C .地理信息系统 D .数字地球 图为美国略图。读图完成 14.有关图中暖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增温增湿 B . ①附近陆地形成大面积沙漠 C .降温减湿 D .从①到②航行的船舶速度减慢 6 鸟类0%10%20%30%40%50% 60%70%栖息地的丧失 其他原因 外来物种入侵 偷猎 图例注记 山地 A 阿巴拉契亚山 B 田纳西河

2020高考地理二轮优选习题 专题七 区域可持续发展 微专题29 资源跨区域调配学案

微专题29 资源跨区域调配考试要求 考试内容加试要求 (1)我国东西部经济合作的主要方式(a) (2)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方案及图示(c) (3)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c) 分析区域合作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分析 主要从资源调入区和资源调出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配置情况入手,分析如下: 2.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其建设意义的分析要分别从资源调入区和资源调出区的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入手,具体分析如下表: 南水北调调出区 有利:促进调出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提高人们 节水意识 不利:取水口水文环境受影响,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 的影响 调入区 有利:增加水域面积,促进水循环;增加地表水和土壤 含水量;回补地下水,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防止地面 沉降;可有效遏制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 和生物多样性;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提供基本 保障,促进经济发展 不利:北方灌区可能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等环境问题 西气东输调出区 有利: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加快天然气综合利 用步伐;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

就业机会;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等 不利:管道铺设沿线易造成生态破坏 调入区 有利:改善能源供应,促进经济发展;减轻铁路运输压 力;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轻大气污染等 西电 东送 调出区 有利:促进中西部地区资源的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变为 经济优势,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不利: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环境污染加重 调入区 有利:保障东部地区的电力供应;促进经济的发展;改 善大气质量,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等 真题设问 1.(2017·11月浙江选考)与俄罗斯的合作有利于我国 2.(2016·10月浙江选考)简述“中哈输油管道”建成对中国能源安全 和哈萨克斯坦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3.(2016·4月浙江选考)从能源消费的角度,简述西电东送工程对长 三角地区的积极意义。 考向和规律 1.考向:能源输送工程对输出地和输入地的积极意义;能源输送工程 对沿途生态环境的影响;区域合作的意义。 2.命题规律 题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是本专题的重要考查形式。 材料特征:以有关某区域概况的文字材料或略图的方式呈现相关信息, 若信息呈现在图中,需要考生仔细读图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设问特征:设问多是简述题,其形式主要是“简述……的积极意义” 或“分析……的影响”。 选项或答案特征:围绕材料,紧扣教材知识,结合考查区域进行具体 分析,组织答案要点。 例1(2017·11月浙江选考)“一带一路”是互惠双赢之路,它对密切我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意义重大。与俄罗斯的合作有利于我国( ) ①引进大量民间资本②输入大量剩余劳动力③进口大量油气资源④拓宽产品的销售市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标准及09'测试要求】 【课前预习】 一、鲁尔区发展的背景 1.优越的地理位置:鲁尔区位于德国部,地处欧洲的“”。 2.便利的水陆交通:河纵贯南北,铁路、公路密布。 3.丰富的资源:该区蕴藏了丰富的资源。 4.发达的工业:鲁尔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是德国重要的基地、基地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 二、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环境恶化: (1)原因:鲁尔区能源结构以为主,产业结构以为主。 (2)表现:以污染和污染最为严重。 2.传统产业的衰落:

(1)原因:生产结构;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2)表现:20世纪60年代,传统的工业和工业走向衰落,尤其到了20世纪70年代,工人面临严重的失业问题。 三、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1.改造产业,大力扶持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 (1)采取对企业实行化、化的改造和整顿; (2)使鲁尔区的经济结构趋向化,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产业迁入。改造后的鲁尔区已经逐渐成为一个以工业为基础,以工业为增长点的综合工业区; (3)重视旅游业、商业、金融业和保险业等产业的发展。 2.治理,加强环境管理,营造: (1)首先整治,建立完整的供水系统、污水净化系统,解决水污染的问题; (2)其次是控制污染,在全区范围内建立烟囱自动报警系统; (3)此外,加强,特别重视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4)美化,提高。在总体规划中制定营造“绿色空间”计划,在全区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 【要点突破】 1.鲁尔区的区位特点: 2.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环境恶化 环境恶化与鲁尔区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消费结构和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有关。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2)传统产业的衰落: 3.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⑴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 ⑵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课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鲁尔区形成于第一次技术革命时期 B.鲁尔区拥有丰富的铁矿石 C.德国鲁尔区、美国南部、英国东北部是相类似的工业区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区域差异可由区域可持续发展体现。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活动以及开发差异显著,生态破坏严重。其中,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水土流失主要愿意分为自然和人为原因。 黄土高原地貌形态不稳定,黄土易侵蚀。黄土地面破碎,沟谷纵横陡坡陡峭,、一遇外力易破碎。黄土粉沙颗粒为主,垂直节理发育,雨水崩解,且该处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稀少。人类在七八千年前便活动在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大面积森林被砍,不合理利用,恶性循环,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与黄土高原同纬度的大陆上的田纳西河流域预知截然不同。田纳西河是美国第一长河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上的流程最大,水量最大的支流。 20世纪初,田纳西河航运条件差,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 区域差异随处可见,自然差异显著。 结论:区域与区域差异在世界广泛存在,世界多样,世界美好。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包括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和新疆的大部分地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百分之四十五。主要特征为:地处内陆且四周皆为山,海拔较高,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时就决定该区内部变化的主导因素。 青藏高寒区地处中国西南部,有一系列平行走向的山脉和山间高低组成,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五,依据所处位置和高度的不同,该区可以分为两部分:近缘的高山峡谷区,内部的高原区。其主要特征为:海拔高,高山耸立,湖泊众多,随海拔而变化的水热组合是决定该区域内部自然区域差异变化的主导因素。 由此可见,中国三大自然区,从自然环境角度来看,主要是根据我国的地形,气候来划分的,区域与区域之间有明显的差异,不同的区域的自然环境相差很大,有海拔高低不同,有气温高低不同,因此,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

(课标版)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练习

专题十三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 读某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单位:mm)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1.影响图示区域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①海陆位置②地形起伏 ③太阳辐射④植被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答案 A 据图分析可知,图示区域降水整体上呈现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趋势,是受海陆位置的影响;局部地区出现闭合曲线,是地形起伏影响的结果。 2.图中虚线圆圈所示区域生态脆弱的表现有( ) ①地势高峻,气候寒冷 ②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 ③湿地广布,生物多样性少 ④降水少,土地荒漠化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答案 D 据图分析可知,图中虚线圆圈所示区域主要为黄土高原地区,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少于500 mm,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加之人类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土地荒漠化严重。 下图所示盆地某沙漠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150 mm,冬季稳定积雪日数在100—160天,积雪深度可达20 cm以上,其植被覆盖率较我国其他沙漠高。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2019陕西一模)图示沙漠区域植被覆盖率较高,多固定半固定沙丘,与其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地表风力小 B.山地降水量丰富 C.积雪融水丰富 D.高山冰雪融水丰富 答案 C 读图可知,图中沙漠位于我国准噶尔盆地,西部有缺口,狭管效应明显,地表风力较大,A项错误;山地降水较丰富,但是对沙漠地区的植被影响较小,B项错误;冬季降雪日数稳定,有季节性积雪融水,为植被生长提供了水分,C项正确;高山冰雪融水主要补给河流,对沙漠地区的植被影响不大,D项错误。 4.(2019陕西一模)该沙漠地区稳定的积雪覆盖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是( ) A.增强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湿度 B.反射太阳辐射,提高大气温度 C.抑制风沙活动,减少初春扬尘 D.增加土壤湿度,减少地表径流 答案 C 由材料可知,该地有稳定的积雪覆盖,可以抑制风沙活动,减少初春扬尘,C项正确;积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可减弱地面辐射,A、B项错误;增加了土壤含水量,湿度升高,但对地表径流影响不大,D项错误。 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该处河曲发育,牛轭湖星罗棋布(如图a)。牛轭湖又称河迹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多呈弯月形(如图b)。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地理专题一区域地理

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地理 专题一区域地理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测控导航 考点 题号 易中难 世界主要地区(国家) 5、6、10 4、13 11 中国主要的地区1、3、8、12 2、9 7 (2015濮阳二模)读“某区域示意图”,回答1~3题: 1.有关图示地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A地区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主要种植冬小麦②B区域适合发展林果业③流经A区域的河流主要补给类型为大气降水④D区域的气候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⑤图示区域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⑤ 2.下列关于图中C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处低纬,利于海盐晒制 B.河流众多,内河航运便利 C.地处迎风坡,降水丰富 D.海岸平直,建港条件优越 3.D地区与我国东北平原相比,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是( ) A.水果之乡,盛产苹果、柑橘与香蕉 B.气候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C.土壤肥沃,适合水稻的种植 D.水热条件组合好,物种资源丰富 解析:1.B 2.C 3.D 第1题,读图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台湾岛中部地区,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季风水田农业;B区域等温线较密,地势起伏较大,适宜发展林果业;该区域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D区域地处热带,为热带季风气候;

该区域山脉是台湾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第2题,根据图中等温线的分布及温度与地形的关系可判知,C地区位于山地东南季风迎风坡,降水多,不利于晒盐;山地河流短促,不利于航运;平直的海岸线不利于港口建设。第3题,D地区位于热带,水热充足,东北平原纬度高,热量不足是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2015鹰潭二模)如图所示岛屿面积约为15万km2。读图,回答4~6题: 4.关于该岛屿的自然地理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山地丘陵为主,主要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 B.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物种资源丰富 C.位于板块(张裂)生长边界,面积不断扩大 D.终年受西南风控制,降水西多东少 5.影响该地城市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河流 D.矿产资源 6.该国最重要的能源是( ) A.太阳能 B.地热能 C.水能 D.风能 解析:4.A 5.B 6.C 第4题,根据图中山峰的海拔和分布可判知,该岛屿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主要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根据图中纬度可判知,该岛屿地处温带,终年受西北风控制,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根据经纬度定位,该岛屿位于太平洋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第5题,图中城市主要分布于地势低平的沿海地区。第6题,岛屿面积狭小,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降水较多,河流流量大,水能资源丰富。 (2015福建漳州八校联考)如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 7~9题:

高三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练习(有答案)

2019高三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练习(有 答案)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目前的重要战略,以下是查字典地理网整理的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练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选择题(60分) (2019乌鲁木齐一诊)下面为世界两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甲、乙两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区域位于非季风区,降水较少 B.乙区域自然资源较为贫乏 C.甲区域全都属于外流区 D.乙区域植被根系非常发达 解析由图示经纬度可知,乙区域主要为撒哈拉沙漠。由于撒哈拉沙漠气候干旱,植被为了吸收土壤深处的水分,根系非常发达;甲区域大部分属于季风区,但并不全部属于外流区;乙区域石油资源丰富。答案D 2.图中乙区域大力发展灌溉农业,但近几年灌溉面积却不断缩小。其原因主要是() A.保护环境,退耕还林、还牧 B.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石化工业 C.经济水平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 D.不合理灌溉,导致次生盐渍化 解析由于撒哈拉沙漠地区气候干旱,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土壤次生盐

渍化,从而使灌溉面积不断缩小。 答案D (2019专家原创)经过11年的奋战,中国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于2019年第三季度正式通水。结合右图,回答3~4题。 3.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通水后() A.河北等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将得到解决 B.黄河以南的京杭大运河的通航能力将大幅度提高 C.长江径流量会大幅度下降 D.黄河南北的干湿地区范围将发生显著改变 解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的通水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河北等地区用水紧张的状况,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河北等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长江水系庞杂,调水工程对长江径流量的总体影响不大;调水工程对黄河南北的干湿地区范围的影响有限。 答案B 4.下列有关图中甲、乙、丙、丁四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可以利用地势自流送水 B.乙处可以利用地势自流送水 C.机械化水平低导致丙处每年夏季农作物收割时间晚于同纬度其他地区 D.丁处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 解析甲处地势南高北低,可以自流;乙处地势北高南低,不能自流;丙处夏季有梅雨,影响农作物的收割,导致收割时间相对推迟;丁处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特点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成要素及特征 姓名:朱腾刚 学号:104753050953 专业:人文地理 年级:2005级 课程名称:区域系统模型 指导老师:秦耀辰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成要素及特征 朱腾刚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概念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和发展模式,自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提出以来,“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被广泛接受和认可。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就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评价模式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探讨。而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及《21世纪议程》的制定,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由理论推向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必然要落实到具体的区域。因此,区域可持续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内容。学者们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一定区域内多要素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的认识,提出了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复杂巨系统的概念,我们称之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以人为主体,以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为目标的特殊的复杂巨系统,它所包含的因素纷繁,结构功能复杂,内外联系广泛,对人类现阶段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手段来说,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实质是一个半结构化系统,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需要充分的理论综合、实践总结和方法体系方面的创造性探索,难度很大,因而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分析与评价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的阶段。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成要素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和一般系统一样,具有集合性、关联性、整体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其构成是十分复杂的,包括人类社会本身以及与人类社会有关的各种基本要素、关系和行为。可以根据这些基本要素、关系和行为的基本特点,把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概括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五个子系统。 (一)人口子系统 人口子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主体。人是生产与消费的统一体,是整个系统的主题和核心因素,是全系统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区域人口增长可为区域发展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区域发展又为人口增长提供了保证条件;另一方面,人口过多、增长过快、素质太差,就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压力,从而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浙江选考)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专题十区域可持续发展

专题十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选择题 1.关于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南方土地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尤为脆弱 B.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速率比人类活动引起的要快 C.三江平原过度垦殖,土地荒漠化更为严重 D.西北地区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 解析中国荒漠化最严重和最典型的是西北地区,西北生态环境脆弱,风力侵蚀作用强烈,风沙灾害较多;中国南方荒漠化不典型,且生态环境相对于西北、黄土高原等地区要优越;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速率比人类活动引起的慢;三江平原过度垦殖主要导致湿地和沼泽的减少,并不会产生严重的荒漠化。 答案 D (2016·杭州七校联考)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土地荒漠化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读图回答2~3题。 2.下列省区荒漠化比例最大的是( ) A.宁夏 B.青海 C.陕西 D.新疆 3.下列防治草地退化的措施,合理的是( ) ①开采矿产②生态移民③合理载畜④抽取地下水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第2题,从图中可知,荒漠化比例最大的是新疆,占比超过40%。第3题,防治草地退化的措施有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合理载畜等;开采矿产,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加速草地退化,促进荒漠化;抽取地下水会导致水位下降,也会加速草地退化,促进荒漠化。 答案 2.D 3.B 根据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回答4~5题。

4.1998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 ) 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 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 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 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 5.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0年该流域生态环境( ) 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 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 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 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 解析第4题,由图示可知:1998年后,林地变化率最高,为正值,说明增加林地多; 耕地和草地变化率也较大,但为负值,说明耕地与林地减少的多,而其他用地变化率不大,故选A。第5题,由图可知,1976~1998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都很小,所以改善缓慢;1998~2010年变化率大,故改善明显。 答案 4.A 5.C (2016·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二联考)下图为中国局部地区农牧界线演变图。读图完成6~7题。 6.对图示农牧界线演变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从低纬向高纬②从内陆向沿海③从东南向西北④从荒漠到草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图示农牧界线演变的社会经济原因包括( ) A.东部荒漠化严重 B.人口压力增大 C.西部大开发战略 D.全球气候变暖

高中地理专题整合——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 网络构建 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以某区域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区域生态问题的类型、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区域资源开发条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ⅢT6~8等。结合具体地区的 图文材料,考查 学生运用地理知 识分析判断区域 特征、区域环境 问题和资源开发 的能力、运用所 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如 2018年高考全国 卷ⅠT37等。 以区域图文材 料为载体,考查 学生对区域特 征、成因的认知 能力,掌握区域 分析方法、区域 特征、区域资源 开发条件等问 题。如2019年 高考天津卷T1 等。 以区域图文材 料为载体,考查 区域生态问题 的类型、产生原 因及保护措施, 促进人地协调、 合理开发利用 资源,保护生态 环境。如2019 年高考天津卷 T2等。 第1课时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考题调研——研真题、明确考向 (2019·全国Ⅲ)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A) 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 [解析]A对:由材料“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可知,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可能是气温升高。B错:气温降低一般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增加。C错: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表明平地上水分条件变差,故降水不可能增多。D错:降水减少不会导致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 核心突破——讲要点、突破核心

区域可持续发展(2)

区域可持续发展(2) (2018年·海南)煤炭占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例长期在60%以上。近年来,为化解煤炭产能过剩和石油主要依赖进口等问题,我国大力发展煤制油技术和产业,成功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高耗水、高污染和转换效率低等问题。目前已在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新疆、贵州等地布局了一批煤制油企业,规划2020年之前形成3000万吨/年的产能。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煤制油企业布局的区位指向是(B) A.市场B.原料 C.交通D.劳动力 2.在地表水匮乏地区,煤制油企业长期用水宜采用的方式是(A) A.循环用水B.开发地下水 C.远程调水D.建地下水窖 3.发展煤制油产业,可以(C) A.解决我国能源不足的问题 B.减少我国对新能源开发的压力 C.促进我国煤炭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 D.增强我国主导国际石油市场的能力 【解析】本组试题以我国的煤制油技术产业化为背景,呈现我国的能源结构历史及现状,要求考生能够通过文字材料获取和解读关键信息,判断煤制油企业布局指向以及科学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和煤制油产业化对我国能源问题的影响,主要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的地理原理和知识,判断和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第1题,考查煤制油企业的布局指向,容易题。我国目前布局的煤制油位于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新疆、贵州等地,这些省区普遍是煤炭储量和产量较大的区域,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B选项正确。第2题,考查在地表水匮乏地区煤制油企业解决长期用水来源的合理途径,容易题。地表水匮乏的地区往往意味着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是很大的限制因素,虽然我国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的高耗水问题,但是长期来看其用水量也是非常巨大的。循环用水方式是对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A选项正确。开发地下水容易引发生态问题,远程调水成本太高,建地下水窖能够收集的水量有限,故排除B、C、D选项。第3题,考查煤制油产业对我国能源问题的影响,容易题。我国当前煤炭产能过剩而石油主要依赖进口,说明能源结构不合理,而不存在能源不足问题,排除A选项。发展煤制油产业能够减轻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但无法减轻对其他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开发的压力,排除B选项。煤制油是对煤炭的深加工利用,且煤炭变成油品后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较小,能够促进煤炭产业的绿色升级,C选项正确。当前我国石油进口量每年达数亿吨,但我国煤制油规划2020年前

2019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讲义解析版中图版必修3

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一、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区位因素区位分析 资源 ①煤田储量大,开采条件好;②离法国东北部的铁矿较近;③河流众多,水源 丰富 交通 ①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水陆交通便利;②有四通八达的铁路和 公路网;③天然河流和人工运河联成水运网 市场德国以及西欧经济发达,市场广阔 1.产业结构单一,以重工业为主。 2.煤炭危机 ?? ? ?? 能源消费构成变化和新技术炼钢,使 煤炭需求量明显下降 煤炭开挖深度增加、劳动力成本上升, 使鲁尔区煤价缺乏竞争力 3.钢铁危机 ?? ? ??产钢和出口钢的国家增多,世界钢铁 市场竞争激烈 经济危机及钢产品替代产品的广泛 应用,使世界钢材消耗量急剧减少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新技术革命产生了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也改变了传统的工业生产和组织方式。鲁尔区因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新兴企业不愿到此落户。 [温馨提示] 鲁尔区的经济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煤炭、钢铁工业是其主导产业,生产结构相对比较单一。各工业部门与资源基础之间联系密切,具体如下图所示: 三、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1.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 (1)改造传统工业:对煤炭和钢铁等传统工业进行合并和技术改造。 (2)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汽车工业、石化工业、电子工业、信息业、食品和服装工业等。 (3)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工业旅游是当前发展的一个热点。

2.依托科研机构和高校推进产业转型。 3.建立发达的交通网络:由公路、铁路和水运构成交通网,是欧洲最稠密的交通网络。 4.大力开展环境保护。 [思考启迪] 为了改善环境,鲁尔区采取了哪些措施治理环境污染? 提示:(1)改造河流,在鲁尔河上建立了完整的供水系统、污水净化系统,除了解决水污染外,还具有蓄水拦洪、发电、旅游等作用;(2)全区的烟囱自动报警系统全部建成,各企业都建立了回收有害气体和灰尘的装置,使大气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3)还特别重视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管理;(4)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知识点(一)|鲁尔区的兴起与衰落 ———————情景导入先思考——————— 鲁尔区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地质储量为2 190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3/4,其中经济可采储量约220亿吨,占全国90%。鲁尔区的煤炭煤质好,煤种全,为优质硬煤田,露天煤矿丰富,可炼优质焦炭的肥煤占储量的3/5,煤炭所含的灰分(为3%~18%)和硫分(为 0.5%~1.5%)都低,发热量高。 (1)丰富优质的煤炭资源对鲁尔区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 提示:鲁尔区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了煤炭工业、电力工业、钢铁工业等部门,促进了鲁尔区的繁荣。 (2)鲁尔区工业发展还有哪些区位优势? 提示:丰富的水资源和便捷的水陆交通。 ————图表信息想周到———(教材P59图示) 鲁尔区优越的区位图 [信息获取]

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

专题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荒漠化的防治 知识点一荒漠化成因. 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知识点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技术措施 ①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 ②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生活措施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经济措施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政策措施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或旅游等 环保措施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2湿地的开发和保护 知识点一湿地的主要功能 知识点二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造成湿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时可主要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入手。 (1)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 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的结果 土壤侵蚀外部物质进入,填充作用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

湘教版必修三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单元练习题(含详解)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一、单选题 读“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mm),完成以下四题。 1.我国政府停止开垦丙山脉,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主要原因是() A.伐木难度大,成本高 B.开发特色森林旅游 C.进口木材,成本低 D.抚育更新森林资源 下图表示的四个区域均是世界上著名的农业生产区。读图完成以下三题。

2.农业地域类型以牧牛业为主的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在() A.甲 B.乙 C.丙 D.丁 3.俄罗斯湿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下列关于其湿地广布原因的说法,错误的是() A.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弱 B.有永久冻土层为隔水层,不利地表水的下渗 C.夏秋季节发生凌汛使河水泛滥,溢出河道成淤水 D.濒临北冰洋,极地东北风带来较丰富的水汽 读“我国某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路径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4.图中Ⅰ、Ⅱ、Ⅲ依次表示() A.资本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 B.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 C.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 D.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资源密集型 读“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5.为实现该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下途径最合适的是() A.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 C.加大对原料指向型企业的投资 D.延长产业链和发展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下图所示是世界著名的两条大河水系组成和流域状况,其中甲河位于南美洲,乙河位于非洲,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6.下列关于甲河、乙河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乙河的流量比甲河丰富 B.甲河的流域面积比乙河小 C.甲河的汛期出现在夏季,乙河的汛期出现在春季 D.甲河水流平缓,航运便利;乙河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城市流是人、物、信息、资金、技术等在城市间发生的流动现象。下表是2008年中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之间的城市流强度(不包括港澳台),城市流强度是区域城市间相互联系中城市外向功能(集聚与辐射)所产生的影响量。读下表,回答下列各题。

2013高考真题—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

2013 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 - 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 一、单选题 (2013 高考题大纲卷)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完成7~9 题。 .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A.重金属盐B.氮、磷营养物C.固体废弃物D.泄露的石油 7、【答案】B 【试题立意】主要考查环境污染中的水体污染问题和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试题难易度: 中等偏易。 【解题思路】解读信息,浮游生物的爆发性繁殖和生长是赤潮发生的原因,而浮游生物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四个选项中只有B 选项的内容是营养物。溶解在水中的氮、磷等物质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浮游生物疯狂生长,形成赤潮。B 选项是正确的重金属盐毒性高,可能会导致浮游生物死亡。A 选项是错误的。固体废弃物没有溶解在水中,浮游生物不能直接吸收。C 选项是错误的。泄露的石油会形成油膜,隔绝空气中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D 选项是错误的。 .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 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 【答案】8.C 【试题立意】主要考查的是水体条件对赤潮的影响。试题难易度: 中等。 【解题思路】水温高,浮游生物生长活跃;风力小,水体运动缓慢,不利于污染物扩 散,污染物浓度高为浮游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C 选项是正确的。 .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A.赤道附近B.大洋中部C.中、低纬近海D .高纬近海 【答案】9.C 【试题立意】试题难易度: 中等。

【解题思路】解读信息: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中低纬度近海地区水温较高,且人口稠密,工业比较发达,排放的污染物多。为浮游生物生长提供了营养物质。C 选项是正确的。赤道地区虽然水温高,风力小,但人口少,排放的污染物少。 A 选项是错误的。大洋中部受人类污染少、高纬近海水温低,均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 B、D 选项是错误的。 (2013 高考题广东卷).某研究小组认为,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可能加剧全球变暖。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该地带植树造林 A.增加了对CO2 的吸收B.降低了地面反射能力 C.降低了大气相对湿度D.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答案】10.B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虽说考查全球变暖,但实质是大气受热原理的分析;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试题难度:中。 【解题思路】解题的关键词在于“冰雪覆盖”,而不是“高纬度地带”。冰面可以使地表反射太阳光线能力增强,从而减少地面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能,地面辐射减弱,则近地面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亦减少,达到降温的目的,故选 B ;植树造林能增加 CO2 的吸收,从这个角度看,温室效应会因此减轻,不会加剧全球变暖,故 A 错;造林改变局部小气候,一般情况下,林区空气湿度会增加,故C 错;土壤有机质减量会因造林而增加,但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少与变暖无机制联系,故D 错。 (2013 高考题福建卷)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 1 示意采循环农业模一。图 式,读图回答1~2 题

2018版高考地理专题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七 区域可持续发展 2-7-1-3b含答案

[角度训练] 角度“3S”技术及应用 1.(2017·广东梅州一模)近十年,中国高铁建设飞速发展。高铁建成通车后,为了保证高铁安全准时运行,需要采取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 ①GPS ②GIS ③RS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解析] 高铁安全运行,要准时到达预定位置,需要GPS,①正确。高铁列车不只一列,必须按规划线路运行,才能保证安全,需要GIS进行线路规划、分析,②正确。RS主要功能是获取图像,不能保证列车运行安全,③错误。故A正确。 [答案] A (2017·福建宁德一模)地铁是铺设在地下隧道内的快速、大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下图示意福州市地铁规划。读图完成2题。 2.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对福州地铁线路进行规划时,应优先调取的图层是( ) A.福州行政区划图 B.福州降水分布图 C.福州道路分布图 D.福州等高线地形图 [解析]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对福州地铁线路进行规划时,应优先考虑市区原有的道路分布,以便合理规划、建设地铁线路。 [答案] C (2017·江苏省苏锡常镇调研)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的卫星导航

系统,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下表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三步走”发展概况。据材料回答3~4题。 ①人口普查②应急搜救③水文监测④水产品加工 ⑤地理信息测绘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⑤ 4.由上表可知( ) A.北斗一号系统服务范围超过2000万平方千米 B.北斗二号系统服务范围主要涵盖亚洲和欧洲 C.目前北斗系统服务范围覆盖太平洋和大西洋 D.目前西半球区域暂时无法接收北斗系统服务 [解析] 本题组考查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学生需认真研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根据材料信息,北斗导航系统主要用于“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再根据表格经纬度确定其服务范围,由此解答题目。第3题,根据材料信息,北斗导航系统主要用于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人口普查、水产品加工不在此列,选C。第4题,根据表格信息,目前北斗导航虽未覆盖全球,但已经覆盖太平洋、印度洋的大部分地区,影响到亚洲及欧洲的部分地区,涉及东西半球,超过2000万平方千米,选A正确。 [答案] 3.C 4.A

关于京津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9)06-0002-03 关于京津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 刘学敏 摘 要 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就北京能否成为经济中心,京津冀能否单独考察城市化率,!环渤海?能否构成统一的经济体,!生态带?能否只规划北京等问题,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认识和发展思路。 关键词 经济中心;城市化率;环渤海地区;生态带 中图分类号 F127 2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刘学敏(1963#),男,山西襄汾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及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基金项目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2006BAC18B02)###滨海新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收稿日期 2008-11-11 修回日期 2009-01-16 一 北京能否成为经济中心 在京津冀地区的协调发展中,最为人!诟病?的莫过于将北京作为!经济中心?的城市定位。原因在于,建国后在对北京城市性质重新认识的基础上,把这座产业工人仅占4%的消费城市改造成为了产 业工人占四分之一以上的大工业城市,重工业产值一度高达63 7%。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尤其是周边地区和城市对北京的经济中心地位提出了质疑,而北京自身也在有意无意地淡化!经济中心?的提法和定位。直到1993年,北京的城市性质才被明确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即使在2005年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也只是把北京定位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 市?,回避了!经济中心?的问题,认为对于首都来 说,最重要的特色是政治和文化。由此看来,北京似乎是放弃了!经济中心?的定位。 然而,在对北京经济中心进行定位时,暗含着一种理解,即在现有的产业结构和工业化背景下,经济中心必然是以工业或制造业为主体的。无论是在建国以后大规模地发展制造业,从而把北京改造成一个大工业城市,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北京的工业搬迁(如首钢等)、限制一些产业发展,都是基于这样的理解。事实上,在现代社会的产业演进中,制造业所占地位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渐让位于第三产业,从而使一个城市化地区可以依托制造业而成为经济中心,也可以依托第三产业而成为经济中心。而第三产业本身内涵极其丰富,它既可以包括传统服务业如餐饮、商业、旅游等,还可以包括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业、法律服务以及创意产业等。尤其是创意产业 总第167期 城市问题2009年第6期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讲课讲稿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1、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 包括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地表物质疏松,大风频繁,植被稀疏,风蚀作用强烈。 (2)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滥垦滥伐、过度放牧、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3、荒漠化的危害: (1)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引发饥荒;(2)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资源短缺;(3)破坏基础设施建设,造成巨大经济损失;(4)引发沙尘暴,影响大气环境质量。 4、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措施: ①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②退耕还林还草 ③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等措施) 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长。 (2)、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5、[拓展提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一原因:(1)自然因素:地形——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带,坡度较大; 降水——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 土壤——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被流水侵蚀; 植被——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 (2)人为因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垦殖,毁林开荒、轮荒、开矿(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制度,破坏林草植被。历史上营造宫殿,樵采,毁林开荒等导致地标抗腐蚀能力降低,雨水径流直接侵蚀地表。露天煤矿的建设破坏地表植被,排弃大量土石,成为水土流失新物质) 二如何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 小流域是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它在黄土高原上上万条。 治理重点:保持水土 A 生物措施:恢复植被,退耕还林还草。 B 工程措施:保塬,修建水平梯田(护坡),打坝淤地(固沟)。 修建水平梯田:改变坡面水流路线,降低水流速度,促进泥沙就地沉积。 打坝淤地:拦蓄泥沙,防止泥沙流入下游河水中,坝上泥沙淤积成“坝地”,土层深厚,土质良好。 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 原因:自然: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对其表冲刷能力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坡度大,易受流水冲刷。 人为:人类不合理劳动:过度樵采,陡坡开荒,开采矿产破坏地表植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