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关于降低政府行政成本问题的思考

关于降低政府行政成本问题的思考

关于降低政府行政成本问题的思考
关于降低政府行政成本问题的思考

关于降低政府行政成本问题的思考

[摘要]政府作为社会公共权力的执掌者在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发生一定的成本支出是必须的,但是政府的行政成本一直居高不下,这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相违背。政府行政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实难题。痛下决心, 厉行改革以降低行政成本,已成为各级政府一项紧迫任务。文章分析了当前行政管理成本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政府必须认真分析行政管理支出现状, 从强化成本意识,树立“廉价政府”理念、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电子政务、强化公共财政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 降低行政成本, 提高管理效能。

[关键词]行政管理成本公共财政管理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降低行政成本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降低行政成本是建设节约型政府的重点,也是建立“廉洁、效能”政府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有利于转变政府作风,重塑党和政府在民众中的威信。

一、当前行政成本存在的问题

成本的概念最早来自企业管理。是指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费用。行政成本指各级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管理和行使服务职能活动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的综合。从现代企业管理经营的角度分析,企业产品要想占领市场,就必须有效管理可控成本。企业经营的目的是“有限的成本投入,获取利润最大化”。这对政府也一样。然而长期以来, 由于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原因, 政府的行政管理成本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行政管理支出增长过快

改革开放以来,在财政支出占GDP 比重不断下降的同时,各级政府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支出规模的增长幅度。统计表明,我国行政管理支出从1986年的220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7530亿元,20多年间增长30倍,年均增长率19.5%;同期财政支出增长15倍,年增长率15.4%。 1986年,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0%,2009年则上升到25%,提高了10多个百分点。这里要说明的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现代办公技术手段的运用和社会分工的细化,行政管理支出方面的增长是正常现象,但不可忽视的是政府机构膨胀职能交叉、开支追求高标准等所引致行政管理成本急剧增长。

(二)行政管理支出结构不合理

行政管理经费均来自于纳税人上缴的税收,均要用于为社会、公众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但目前仍有相当部分的行政管理支出超越了这一范畴,支出结构明显存在不合理之处:有些政府部门出现非公共机构化倾向,在管理上出现错位、越位现象,资源配置失当,白白花了不该花的钱,而该由公共财政负担的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却得不到保证。有的政府部门只讲投入不讲效果,把财政资金投向低效或无效的地方,搞形式主义、“形象工程”,导致了政府资源的浪费甚至滋生腐败。此外,在行政管理中产生的会议费、接待费、公车费、电话费等名目众多的花费也极大地加重了行政管理成本的负担。

以上种种在行政管理成本里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这些恰好也正是政府应该节制和压缩经费之所在。

(三)政府财政行为不透明

包括行政管理支出在内的政府财政支出情况当前仍属于政府“机密”,透明度极低,甚至连政府提交人大审议的财政预算报告也只是一个粗线条的框架性的方案代表人民行使监督权力的人大代表难以从中掌握财政支出的详情,其他公众更无从知晓。

(四)行政决策失误导致行政成本增加

行政决策的透明度不够,公众参与性差,造成科学性不高,尤其体现在公共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缺乏系统性、权威性和预见性。如地下管网的铺设和开挖以及大型公共设施维护产生的过高费用等,都与决策过程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而公务人员的职务犯罪和行政不作为等,也是造成行政成本浪费的重要原因。

在行政管理法律责任追究方面存在的漏洞,使决策失误给财政造成了巨额损失。突出表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决策失误是在“加快发展”的旗帜下产生的。为了“加快发展”,一些导致重大损失的决策不过是“好事办坏事”,因此,也就没有人为此付出代价,不会影响决策者的政绩和升迁,导致不计成本的决策频繁发生,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损失。“有形”的资本流失可以用具体数字来说明,而“无形”的成本流失(资源浪费、人心涣散以及党的威信降低等)则无法用具体数字来衡量。

二、政府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深层次原因

从形式上看导致我国政府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无非有三个方面:第一,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和束缚, 政府职能定义不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许多本来应当由市场自我调节或应当由中介机构代理完成的具体事项大多由各级政府过多包揽。过多过乱且大多很没有必要的行政审批是造成地方政府行政运行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第二,政府机构林立成正比例关系的是过多的地方政府工作人员, 随之而来的就是无法遏制的、增长迅猛的巨额人员经费支出。这是地方政府行政运行成本中最大的一个成本项目。机构臃肿, 冗员过多必将带来各级地方政府组织机构中人浮于事、互相推委、办事拖拉现象的产生, 这就是造成各级地方政府办事效率低下的最根本原因。而行政效率低下毫无疑问会带来政府行政运行成本中公务成本的大幅度攀升, 这是一个典型的恶性循环的怪圈。第三,领导干部成本意识淡薄, 缺乏经济效益观念。许多地方政府的领导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的领导根本没有“行政运行成本”、“政府运行效益”之类的观念, 在政府管理活动中只算政治帐、不算成本效益帐。许多事情只要稍微有一点成本意识, 稍加控制, 就会大大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支出、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降低行政成本的对策

政府行政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实难题。痛下决心, 厉行改革以降低行政成本,已成为各级政府一项紧迫任务。

(一)强化成本意识,树立“廉价政府”理念

不讲经济效益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势必不能生存,不讲效能的政府也是不称职的政府。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多年来我国习惯于讲工作业绩而不计工作成本,结果往往出现工作成

本远远大于工作效益的反常现象。过高的行政管理成本必然会导致政府财政不堪重负,无法腾出更多的钱用于公共支出领域。

为维持自身运作,政府只能将这一负担通过增加税收、罚没收入甚至是乱收费转嫁到广大纳税人身上,如此下去,政府的运作必然会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为此, 政府部门要树立起成本与效益的观念,进一步强化行政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意识,讲求行政成本核算,每花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既要过“紧日子”, 又要过“好日子”,用尽可能少的行政成本实现最优化的行政管理,切实提高投入产出率。

政府部门要树立“廉价政府”理念,全力打造廉价政府。所谓“廉价政府”,就是用尽可能少的行政成本,实现尽可能优化的行政管理。政府的廉价与否,不仅在于政府开支规模的多寡,而且在于开支的合理程度如何。要树立起成本与效益的观念, 进一步强化行政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意识, 讲求行政成本核算, 每花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 既要过“紧日子”, 又要过“好日子”, 用尽可能少的行政成本实现最优化的行政管理, 切实提高投入产出率。(二)转变政府职能,降低行政成本

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行政管理成本过高的根源在于行政管理体制, 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来降低行政管理成本, 是消除这一行政痼疾的根本途径。

1.控制政府规模

政府组成部门设置过多、过细、人浮于事、人满为患是行政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

原因。精兵简政,建立有限且有效的政府已成为各国的施政目标。当前,我国由于机构改

革后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全到位,不少部门在人员减少、职能不减的情况下纷纷提出增编、增员、增机构的要求。

在这个问题上,政府一定要持慎重态度,严格控制。行政机构及内设部门的设立或撤并、机构职能的确定、人员编制的增减均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进行,杜绝随意调整。否则,机构编制一旦失控,就会重新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循环怪圈。2.改革行政审批制度

要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加快建立起重大、决策性行政审批的成本收益分析机制,采用经济评估的方法论证重大行政审批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一步清理、取消妨碍市场开放、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审批事项,逐步构筑科学合理的审批管理机制、规范高效的审批运行机制、严密完善的审批监督制约机制,有效降低政府行政管理成本。

3.转变政府职能

在前几轮机构改革中, 政府精简了机构, 压缩了编制, 但却忽视了重塑政府职能,因而并没有实现压减行政管理成本的目的。因此要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

会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企业、社会组织的主体作用,使政府职能真正归位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督”上来。市场机制能发挥积极作用的领域, 政府要尽量弱化影响。政府再也不能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无事不为, 要大力培育社会中介机构, 在提高社会自我管理与自我组织能力的基础上, 将不应由政府承担、包揽的社会职能逐步交由市场、企业及社会中介组织以商业运作原则经营, 从而为政府“消肿”、“减负”, 实现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和提供完善公共服务的双赢。

4.实现电子政务,降低行政成本

在传统政务活动中,信息的传递主要沿用公文的上报下发和各种形式的会议,环节多、耗时也耗力,造成了“文山会海”等不必要的行政资源浪费。电子政务可以改变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方法和方式,简化行政运作环节和程序,节约原来靠人脑和文件处理信息所消耗的大量时间和精力,提高对公众意见和需求的反应速度,从而有效地降低行政管理成本。

虚拟办公、无纸化传输的应用,以及政府部门之间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交换作业,公务活动的连线办公,电子邮递、办公自动化、公文电子化等,都可以大大减少行政人员的办公费用和公文处理费用;减少了交通费、信息费、纸张费等可控成本;电子政务的发展,使管理者在任何时候都可得到广泛、丰富、廉价的信息,并且可以通过网络便利地使政府内部层层参与决策、人人参与决策,社会公众和有关组织也可以利用便利的互联网自由地发表见解和看法。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大大改善决策者的有限理性,提高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合理性。一方面可以减少决策程序中的决策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决策错误可能产生的相关行政成本。

(三)强化公共财政管理, 防止铺张浪费和决策失误

1.界定公共财政支出范围

早在18 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将政府财政的管理范围和职能限定在公共安全、公共收入、公共服务、公共工程、公共机构、公债等范围,基本确立了公共财政理论的框架。要控制行政管理成本,政府必须进一步科学地界定公共财政的支出范围,优化支出结构,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确保重点支出的同时,严格控制和大力压缩会议费、招待费、出国考察、参观、庆典等一般性支出。

2.改革公共财政的预算管理

改革预算管理,逐步建立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存在诸多的弊端,最典型的莫过于财政支出项目未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标准,在制度上也未形成鼓励节约惩罚浪费的机制。改革预算管理,建立我国公共财政管理机制,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改革预算编制。全面推行按编制到部门,下达到部门,扩大预算编制的范围,实行综合财政预算和零基预算,严格界定各种经费的支出范围、支出标准,严格执行财政预算,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防止铺张浪费。积极探索和推行绩效预算和目标预算。第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加强政府采购预算和计划管理,完善政府采

购监督管理体制,实行政府采购管理机构与执行机构分设分离,建立定点供应商和厂商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第三、稳步推进职务消费改革。积极探索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办法,大力推进公务用车、公务接待等职务消费改革试点。目前,全国许多地区已经尝试进行改革,并取得很好的效果。第四,尽快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3.强化创新公共财政监督机制

政府的公共收入是受社会公众的委托筹集财力所得, 因而其收支运作情况必须公开透明, 受纳税人所监督和约束。要按照“先易后难、由点及面、逐步推开”的原则, 积极探索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 通过对行政管理部门在占有一定资源的情况下所达到的绩效进行评价, 增强预算资源分配与政府部门绩效之间的联系, 强调政府公共财政对社会公众负责、对结果负责和对绩效负责, 从而提高财政支出的科学性、规范性。

要加快财政监督立法进程,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研究制订《财政监督法》以及完善各项财政、预算、税收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财税法律框架和财政监督法律体系,把财政监督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使财政监督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

监督方式要有所创新。改变单一的事后检查型的监督方式,采取事前预警、事中监管、事后评价、跟踪反馈等多种监督方法,形成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并存的新格局。建立灵敏的财政监督信息反馈系统。

4.促进行政决策法制化

行政决策法治化主要包括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这几个方面是互相交叉的,并附之以决策责任制度,它们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决策法治机制。决策的民主化,主要指决策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把专家咨询和各种咨询研究机构纳入决策过程,充分利用专家咨询系统和智囊团的辅助决策作用,按照民主程序决策,避免“长官意志”、“拍脑袋工程”、“首长工程”等,尤其是要注意一些干部为显示自己的政绩,追求短期效益,而随意和盲目地乱上项目,造成遗患。决策的科学化,指每一项决策的出台都要建立在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上,要充分征求专家意见,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保证基层单位和人民群众能够把情况、问题和意见及时反映上来;并把重大决策上升到地方人大立法层次,加强对决策权利和决策过程的有效监督,避免滥用权力,防止决策的随意性,减少决策失误,降低执行成本,节约财政开支。建立决策责任制度和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完善行政工作中重大违法、失职、滥用职权的罢免、引咎辞职制度,实行“谁决策、谁负责”,增强行政决策主体的责任意识,使决策失误减少到最低程度。

总之,政府成本运作过高是我们社会进步的巨大障碍,社会的健康发展呼唤一个成本低廉的政府。由于行政绩效本身不易测量,人们容易放松对行政成本的管理,从而淡化了对行政成本的约束。所以,降低行政成本始终是我们政府治理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10-15

[2] 汪永成.预算要符合服务型政府要求,南方都市报, 2004-02-13

[3] 魏艳.论行政政治成本及其控制,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02)

[4] 谢小平.为什么行政成本不降反升,中国社会导刊, 2006(08)

[5] 虞洋.政府行政成本偏高的成因及对策,法制与社会,2007(03)

[6] 王凌燕.发展良性电子政务降低行政成本,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7] 陈庆云.《公共政策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07

[8] 洪银兴.《公共财政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05

[9] 齐明山.《公共行政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05

[10]马彦琳.《现代城市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05年

降低行政成本关键在于制度改革

降低行政成本关键在于制度改革 自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要降低行政成本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降低行政成本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一次明确提出要”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这说明行政成本过高问题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行政成本问题既是一个财政问题、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要从树立政府良好形象、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提高对降低行政成本重要意义的认识,使广大干部认识到降低行政成本、节省财政开支,其目的是依法规范行政机关行为,倡导艰苦朴素、勤俭办事的良好社会风气,反对铺张浪费,减轻人民负担,更好地体现执政为民的思想。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带头取消出访送迎仪式,减少代表团人数和交通工具,简化迎来送往的礼节,既为地方政府树立了榜样,也为节省地方财政支出,减轻繁重的接待任务提供了制度依据。 新形势下,我们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降低行政成本的管理方法和途径。 完善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增强财政预算的刚性约束。降低行政成本的核心是财政问题,不管制定什么样的规范和制度,都要统一到财政预算上来。而目前我国的财政预算制度却存在着政府收支没有全部纳入预算,预算编制过于笼统、粗糙,预算追加频繁、专项预算过多、预算执行随意性大等问题。2004年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所作的审计报告中披露出来的中央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大量的财政资金游离于预算之外,基本建设预算资金截留、挪用、闲置,虚报人员、造假项目套取预算资金等等,都可以说明,我们的财政运行中存在着大量的”灰箱”操作和”黑箱”操作。因此,要把数额庞大的预算外资金、制度外资金,全部纳入政府预算控制之内,通过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或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实施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形成统一的政府预算,规范政府支出行为,杜绝大笔公共财政资金体外循环、随意支配现象的发生。要全面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变过去”基数加增长”为零基数预算,不断提高预算编制和管理水平,进一步细化硬化预算编制,强化预算约束,把部门预算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有效控制政府财政支出。要完善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变目前地方或单位”跑部”、”跑省”申请专项拨款和项目资金的做法,逐步将专项性转移支付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统一分配到地方,杜绝因”跑部钱进”和部门利用审批权滋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政府采购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过去由财政部门下拨经费,由各预算单位自行购买的方式,实质上是一种分散的政府采购方式,容易出现盲目采购、重复采购、浪费严重、滋生腐败等问题。推行政府采购制度,一方面可以强化预算约束,使国家少花钱,多办事,降低行政成本,倡导良好的政风;另一方面又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暗箱操作”和”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使政府的采购在公开、公正、公平、透明的环境中运作。近年来,我国政府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政府投资规模大、项目多,更需要推广政府投资项目的政府采购和工程公开招投标,以实现财政资金效益的最大化。 实施职务消费制度改革,规范职务消费行为。解决干部职务消费过高导致行政成本居高不下问题,关键在于规范职务消费制度,推进职务消费的制度化、公开化和适度货币化。要认真总结长期以来职务消费管理工作的经验教训,针对存在的问题,对现有职务消费项目进行清理、分类,明确职务消费的范围、项目、使用原则、审批程序、消费标准和监督处罚措施,出台有关公务员职务消费管理法规,将职务消费纳入法制化轨道。凡是不合理的职务消费项目或不属于职务消费的内容,都予以取消,保留的项目,一定要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执行。过去在公车使用、会议接待安排、请客送礼等方面存在的公私界限模糊,公务消费变为私人消费的现象,主要原因还是管理失控、随意性大,没有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对一些能够以货

我国行政支出现状及整改措施

我国行政支出现状及改措施 摘要:行政管理费,作为公共支出中一项重要的消耗性支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行政成本居高不下,并且其增长势头有愈演愈烈之势,这既不符合成本效益化原则,也和我国建立“节约型”政府的目标背道而驰。为此, 如何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行政管理费的监督与管理,改革与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加强公共分配职能的建设,强化成本节约意识,降低社会运作负担,使纳税人的利益得到最大化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关键词:行政管理支出增长有效途径整改措施 一、行政管理支出内容及现状 行政管理支出是财政用于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行使其职能所安排的经费,是维持国家政权存在,保障各级国家管理机构正常运行的重要经费。其主要分为两类———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具体内容分为:行政管理费,公检法支出,武装警察部队经费,外交经费支出,对外支出。 我国行政改革已有20多年的历史,20多年来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精简机构等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却仍然存在行政支出扩张、预算软约束化,行政支出存在“越位”和“缺位”等问题,由此带来了财政预算赤字的增加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艰难。 到2003年,行政支出已在公共支出中占到19%。跟改革开放前相比,行政管理经费(亿元)本身的增长快:1950年为13.13,1970年为32.00,1978年为52.90,1985年为171.06,1995年为996.54,2003年达到4691.26。改革开放以来,竟增长了87倍,年均增长3.5倍。我国行政管理经费占财政总支出比重,逐年上升:1978年仅为4.71%,1985年为8.53%,1995年为14.6%,2003年达到19.03%的高度。25年来每年平均提高0.57个百分点。这一水平在财政总支出的五大类型支出中比重排列在第三位,以2003年为例,经济建设费占30.05%,社会文教费占26.24%,行政管理费占19.0%,国防费占7.74%,其他经费占16.91%。从这些数字可以清晰地看到,控制行政费用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同时,考虑我国现阶段的情况,必须控制行政费用的增长,把更多的财政支出倾向于科研教育经费和农业投入。只有这样,财政结构才会日趋科学化、合理化、制度化;国家的各项事业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财政风险指数才能降到最低限度。 而跟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或同阶段发展中国家相比,这也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各国一般公务支出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数据采取从低到高排序如下:日本(1993年)为2.38%,英国(1999年)为4.19%,韩国(1997年)为5.06%,印度(2000年)为6.3%,法国(1997

实施电子政务降低行政成本_0

实施电子政务降低行政成本 电子政务是政府机关在其依法行政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将其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工作转移到网上去完成;同时实现政府组织结构重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打破部门分隔制约,为建立一个简洁、高效、透明、公开的政府运行模式,所采取的管理手段。同时向全社会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电子政务并非简单的将传统政府与电子手段的叠加,而且与办公自动化、政府上网等有着本质的区别。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电子政务的实施包括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讯、政府部门与民众之间的双向交流。电子政务实施的目标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撑,通过现代管理手段,转变传统行政方式,提高政府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成本的概念最早来自企业管理。是指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费用。成本按可控性可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其中、可控成本指在一个期间内负责该项成本管理人员所能控制的成本。行政成本指各级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管理和行使服务职能活动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的综合。行政成本从整体上看属可控成本。从现代企业管理经营的角度分析,企业产品要想占领市场,就必须有效管理可控成本。企业经营的目的是“有限的成本投入,获取利润最大化”。电子商务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从管理学的发展史来看,信息技术应用于管理领域,使管理学发生了深刻革命。企业信息化发展到电子商务时代,管理成本不断减少,管理效率大幅度提高,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虽然不同,但在成本管理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政府的行政工作向智能化、科学化转变,行政工作要求打破陈旧的“套路”。推行电子政务不是为了在原有的组织结构中采用信息技术,而是通过体制创新,从根本上改进政府在管理和服务等各方面的工作,逐步构建符合信息社会要求,扁平化的、高效的、廉政的政府,在深层次上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国家行政学院组织的省部级干部“电子政务研讨班”上所讲:“电子政务从根本上讲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进政府工作,方便人民群众”。温家宝总理简洁、深刻、精辟的阐明了电子政务的根本目的、总的出发点和必须遵循的原则。 电子政务的高速发展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工作流程,改善政府的行政成本的运行环境。首先、改变了政府的组织方式,推动了政府业务流程再造乃至组织结构重组,使原有的塔型结构被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动态网络”结构所取代。在这种结构中,一方面计算机网络将取代中间层监督和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加强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削弱了中间机构规模,减少管理人员,从而减少行政人员的工资、福利等方面的开支。另一方面,运用计算机技术,减少行政过程中的人为因素,为政府公正、廉洁行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得行政管理更加高效、科学、合理。其次、从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来看,实施电子政务也能改善政府的行政成本的运行环境。1、实现政府资源整合与共享。电子政务的外网门户网站为政府各部门提供了综合的信息资源,实现政府可公开的信息资源共享、动态更新,提供政府网上便民服务,政府、百姓之间互动,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加快网上共享数据库建设,实现资源完全共享。2、可靠的公文流转。办公自动化系统整合到电子政务系统中,不仅可按流程实施方便、安全、快捷的公文流转,而且可对公文的管理状态实施跟踪与监控,克服长期困扰我们的“文山会海”、“公文旅行”等现象,为无纸化办公奠定基础。3、便于城市运转的综合监控。城市是一个复杂、瞬间万变的系统,信息化处理手段便于全面地对其实施监控和有效管理。城市运转监控系统对城市经济、市政、交通、科技、公安、环境、就业等信息进行实时采集、统计、处理,可向政府管理人员提供综合的运转情况报告,减少办事程序,全面掌握各方面有用信息。4、强化政府综合应急处理能力。诸如抢劫、爆炸、投毒

降低成本措施方案

第一章降低成本措施 第1节编制项目目标成本预算 实现合同造价是成本控制的关键目标,以中标价为基础确定工程成本额度,以此额度作为成本控制的总目标,在工程实施阶段合理控制工程造价。 依靠提高管理水平、改进施工工艺和缩短工期、分段施工和分段交工控制成本。 采用企业内部劳动定额、材料定额、周转材料租赁单价、机械租赁单价,根据施工组织要求及企业对有关费用的规定,编制目标成本预算,作为项目成本控制的标准,并随市场价格的变化随时调整目标成本,把项目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第2节控制工程项目管理成本的具体措施 全面推行项目法施工管理,实行“全、细、严”的目标成本考核制度。本工程管理特点为项目经理负责,现场各专业工种进行全面工程管理。要求各专业工种的施工必须按计划要求合理进行安排现场劳动力。采用动态管理方式,对劳动力的使用即均衡又有突击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劳动力浪费。以最佳的方案、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消耗来完成施工任务。 2.1 明确定额用量,实行限额领料 2.1.1 开工前,项目经理通过通读标书及其配套工料机定额耗用分析表,抓住分部、分项和单位工程的定额绝对耗用指标和单方相对消耗指标。 2.1.2 施工过程中加强材料的管理,对材料实行大宗材料限额供料、小型材料限额领料制度。 2.1.3 对机械设备、工具实行统一管理,合理调配使用,认真检查维修保养,最大限度地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降低维修开支。 2.2 材料价格确定,实现货比三家 在工程项目成本中,一般材料设备费用约占70%,是项目成本管理的重点。建材市场放开后,材料供应因进货渠道不同,市场价格出入较大,影响价格的因素主要为批量大小、运输远近、产地差异、品牌广度、材质优劣和厂商价格策略等,因此将通过招标选择理想的材料供应商,做到货比三家。 2.3 熟悉合同条款 工程项目是通过合同的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项目经理是合同的执行者,必须熟悉合同的范

成本控制:有效降成本的几大方法

成本控制 九大方法有效降底成本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总体水平的快速提高,餐饮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随着餐饮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餐企利润空间日趋狭小,高利润时代已成过去。餐饮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成本控制,成本控制是餐企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原材料采购成本控制的好坏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做到有效地控制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呢?本期,我们就和大家共同分享九个有效方法:一、加强制度完善与执行 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餐企必须首先建立并不断完善采购、验收、保管、领用、生产、销售、核算等管理制度,以监督整个经营环节的过程,让各岗位做到有章可循、各负其责。为了更好地激励采购、仓库、厨师等人员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企业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和考核制度,这是实施有效成本管控的前提。 二、严格实行计划采购 原材料采购是餐饮经营成本控制的起点,而计划采购是采购成本的第一关,为了更好地实行成本管理,企业必须实行成本计划和原材料采购申购计划的管理,严格执行审批手续,按照计划—审核—审批—采购—验收—保管—生产—销售流程执行。出品部各档口主管每天根据经营收入和原材料储备情况确定需要的采购量,并填制采购计划单,报厨师长审核后交采购部,由采购人员口头或书面通知供应商或自行采购,坚决不允许超计划和无计划采购。原材料采购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出品质量和出成率,对原材料成本控制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采购人员和供应商进行原材料采购时必须严格按照采购计划和规定标准进行采购。 三、坚持询价定价制度 为真正持续有效并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企业应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原材料采购价格的监控管理。一是采购人员应经常深入市场询价,及时掌握和了解市场行情,实行货比三家,做到价格的合理性;二是充分发挥成控小组作用,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市场调查,由采购部、出品部、财务部三方共同核价,并对所有原材料及物品的价格实行逐笔核定,结合供应商报价按合理的比例核定送货价格,本着公平、公正、互惠的原则,进行合理的定价,增强采购成本的透明度;三是充分利用价格信息网平台,及时全面了解价格信息,帮助确认价格的准确性;四是不定期与供应商沟通,及时了解和反馈市场信息,进行价格调整。

成本控制的6大方法

成本控制的6大方法 一、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有以下几点: 1、工厂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经济利益,以取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那么就是要努力提 升自己的竞争优势,必须精打细算,加强成本管理控制,努力寻求各种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工厂企业的经营管理离开不两件事:提升营业额,降低成本。企业要发展,离不开销售,按理说,销 售越好,营业额越高,企业的发展就越大,事实上,销售好,营业额高,还需重视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成本的控制。 3、一般情况下,成本降低的幅度,要比利润增加的幅度要大,即成本降低10%,利润可能增加20%甚至 更多。所以说进行成本管理是势在必行的关键工作。它影响着产品的设计成本、采购成本、质量成本、销售成本、工作流程、资金占用、减少库存各个阶段。 4、良好的成本控制管理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资源利用率,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促进 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和改进,最终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二、掌握五大成本管理要点 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成本控制的过程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薄弱环节,挖掘内部潜力,寻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降低产品成本,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途径着手进行。 1、财务领域控制 (1)提高资金运作水平,首先要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其次要对资金实施跟踪管理,加强资金调度与使用;第三要降低存货比例,加强存货管理。通过以上措施减少资金占用,优化资金结构,合理分配资金,加速资金周转,降低筹资成本。 (2)财务人员要抓好成本事前、事中、事后的工作,事前要抓好成本预测、决策和成本计划工作;事中要抓好成本控制和核算工作;事后要抓好成本的考核和分析工作。应从管理的高度去挖掘成本降低和获取效益的潜力。 (3)严格控制、节约费用开支,可以控制的费用应尽量少开支,节约开支,如材料费、差旅费等。企业应遵守财务管理制度,坚持勤俭办厂,反对铺张浪费,尽量降低制造费用,节约生产费用,严格控制期间费用,压缩非生产费用。 2、策略管理领域控制 (1)技术创新,寻求新出路。在成本降低到一定阶段后,企业只有从创新着手来降低成本,从技术创新上来降低原料用量或寻找新的、价格便宜的材料替代原有老的、价格较高的材料;

我国行政成本过高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我国行政成本过高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指导老师: 学生姓名: 学号: 院系:网络教育学院 专业:行政管理 写作批次:2013年春季

原创承诺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__________ 日期:2013年6月26日

目录 摘要.......................................................................................I Abstract (Ⅱ) 引言(导言\绪论) (Ⅲ) 一、行政成本的理论分析 (1) (一)行政成本的概念 (1) (二)行政成本的具体内容 (1) 二、我国行政成本支出的现状 (2) (一)预算内行政成本增长迅速 (2) (二)存在巨大预算外行政成本 (2) (三)行政成本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过大 (3) (四)行政成本支出结构失调 (3) (五)行政成本占GDP比重奇高 (3) 三、我国行政成本过高的成因分析 (3) (一)行政成本观念弱化 (4) (二)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 (4) (三)人事制度存在缺陷 (4) (四)行政决策不够科学化 (4) (五)行政管理手段落后 (4) (六)财务预算体制存在不足 (4) (七)有效的财政制约监督机制缺失 (5) 四、降低行政成本的对策 (5) (一)树立科学的成本效益观 (5) (二)转变政府管理模式,建立适度、精简政府 (5) (三)打破局部领域的垄断状态 (6) (四)建立科学决策机制, 提高领导决策水平 (6) (五)规范公共财政管理监督的机制 (7) (六)推行电子政务, 建立网络政府 (7) (七)完善预算制度,将行政成本支出囿在可控范围 (7) (八)合理设置政府机构, 控制人员规模 (8) (九)强化立法,加快依法行政的步伐 (8) 五、结论 (8) 参考文献 (8)

降低行政开支

压缩行政开支,实行精细化管理 随着经济发展和通货膨胀带来的物价上涨,行政消耗性开支越来越高。因此,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压缩行政消耗性开支实行精细化管理成为了实现机关节支增收的必要措施,是缓解经费供求矛盾与加强财务管理的有效手段。同时,对推进节能型机关的长远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压缩行政消耗性开支,必须压缩开支计划 制定行政消耗性开支计划,是各项经费开支的基本依据,是事前控制的重要手段。为了防止日常经费开支的随意性、盲目性,必须合理编制好经费开支的年度计划和阶段性计划。通过预算约束,逐步降低行政消耗性开支,以弥补清债经费的不足,达到彻底清欠化债的目的。 1、编制年度经费开支计划。编制年度开支计划,是本年度行政消耗性开支的计划性文件,要依据系统的有关标准、机关人员编制、机构编制以及历史资料,采用经验总结、统计分析的方法,编制合理的年度开支计划。 2、费用开支的计划管理。费用开支的管理应指定一个业务部门归口管理,统一计划,统一采购,统一管理。以年度开支计划为依据,按照需求、适用、节约,不突破年度计划的原则,合理科学编制各阶段开支计划,把各种消耗和支出严格控制在计划范围内,对专业性强的、大批量的设备器材要实行多方询价,货比三家,招标采购;对小金额的常用一般用品,要明确采购的规格、性能,实行定点、限额采购。 二、压缩行政消耗性开支,必须加强经费开支的控制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经费开支过程中的控制,是事中控制的重要手段。 1、差旅费的控制。频繁、重复的会议、学习培训活动,导致机关差旅费严重超支。有客观存在的因素,也有主观上的失控,大大超出财务报销标准。这也是差旅费开支过大的重要原因。对差旅费的控制首先要控制出差次数,对可出可不出、公私兼顾的以及能使用电话、文件可解决的公务不应派人员出差。这主要依靠各主管领导把好派遣关。二是要严格落实制定的差旅费领报标准和管理规定,控制差旅费的报销标准。特别是对什么情况下乘坐那种交通工具,应由哪一级批准;对各级别的住宿标准应制定明确规定。严格出差审批管理制度,严格控

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

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 大多数企业的经理把获取利润作为企业的基本目标。可是对于许多部门来说,能够增加利润的方法却是很有限的,无非是增加销售额,提高价格,改变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改变产品种类的组合和服务组合,或者是降低成本。对于今天经济领域内变化莫测的竞争形势来说,经由降低成本而达到提高利润的途径,是最实际可行的。 1、短期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 从传统上来看,许多经理不注意降低成本工作,他们仅仅在上级压力下,才做一些成本降低方面的工作。下面的例子说明了许多经理这种对成本问题的态度。 在某公司的一个分公司里,高级管理人员的星期一早晨例行性的业务会报上。一般来说,各部门的负责人首先将该部门的工作活动作出简单的汇报,然后分公司的经理传达总公司的新指示,会议通常都穿插着相互之间打趣和对总公司指示事项的议论。 可是这次业务会议的气氛却有些不同。分公司的经理根据第二季度的经营报表,扼要地告诉大家,近三个月来成本一直在上升,而利润在下降。他还告诉与会人员,总公

司不断施加压力,责成他把成本降下来,他现在打算按照总公司的意见办理,直到这种状况获得改善为止。 参加会议的各部门的主管们改变了正常的会议程序,他们用了几小时,制订了一分降低成本的综合计划。其要点如下: ◆减少第一线工人。 ◆从非第一线的雇员中裁掉的那些冗员的人。 ◆减少加班时间。 ◆合同中未曾明确确定的加薪,一律延缓进行。 ◆削减预防性的设备检修预算。 ◆停止一些「非必要」的社交活动(多数是与人际关系有关的安排)。 ◆提高生产指标。 ◆减少库存。 ◆暂时降低质量标准。 ◆寻找一些降低成本的其他方法。 在该计划执行后的2-3个月里,分公司经理和他手下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看到利润回已告升后,而舒了一口气,他们的努力显然奏效了。但是经由许多方面的研究显示,这

降低企业用工成本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降低用工成本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降低人工成本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人工成本是企业劳动工资管理的一项重要指标,是降低劳动消耗,追求投入产出之比,更好地处理好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课题。企业人工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和提供劳务活动中所发生的各项直接和间接人工费用的总和。企业人工成本范围包括:职工工资总额、社会保险费用、职工福利费用、职工教育培训费用、劳动保护费用、职工住房费用和其他人工费用。 企业人工成本费用的组成反映了企业的人工成本是企业补偿现有劳动的一般消耗和特殊消耗,维护劳动力再生产等因素所发生的费用,以及企业按照国家法规为职工支付的各种社会保险所发生的费用。 以酒钢1996~1997年人工成本为例。1996年人工成本总额46381.3万元,其中工资总额占85.5%,社会保险费用占9%,职工福利费用占7.5%,职工教育经费占1.3%,劳动保护费占3.8%,职工住房费占1.6%,其他人工成本占1.4%。 1997年人工成本总额49741.7万元,其中工资总额占70%,社会保险费用占13.1%,职工福利费用占10.7%,职工教育经费占1.1%,劳动保护费占3.8%,其他人工成本占1.3%。 1997年年酒钢的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企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利税、成本费用总额和人工成本总额分别是1996年的97.66%、139.49%、117.40%、120.53%、115.36%、107.25%和99.44%。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1997年人工成本总额虽然比1996年增加了7.25%,但由于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的降低幅度远大于职工工资总额的降低幅度,使企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提高了39.49%、17.40%、20.53%;同时,1997年人工成本总额、所占当年企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和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与1996年相比都分别降低15.11%、1.88%和1.56%。企业1997年经1996年的企业增加值增加28016万元,产品销售收入增加37136万元,利税增加6519万元。 市场经济竞争是经济运行的规律,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价格大战已彻底变化为成本大战,即由靠改变外部条件变为靠苦练内部功夫。 二、降低企业人工成本的途径 1、减员增效,做到劳动力要素与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 减员不是单纯地为了减几个人,其目的在于增效。增效,一是效率的提高。通过减员,克服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现象,实行优胜劣汰、择优上岗、人尽其才、提高劳动生产率,真正地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二是效益的提高。通过减员,降低人工成本,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从酒钢公司1997年总成本分析中看出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减少2.3%,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重却降低了1.56个百分点,可以看出每增加一个劳动力,企业就要增加14412元的人工成本,同时利润相应减少;相反减少一个人,却能给企业降低一块成本,增加一份利润。1997年,酒钢公司减员分流6197人,仅工资总额一项就节约2000万元,且相应的一些工资附加费用也得到了减少,人工成本大幅度下降,达到了增效目的。1997年在全国钢铁企业全面不景气的情况下,酒钢实现利税8000万元,减员减出了高效率、减出了高效益。实践证明:减员最终会使企业得到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 2、控制工资总量,搞活内部分配。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市场经济下企业的分配原则,只有充分地发挥工资的约束机制、调控机制和激励机制的作用,才能得到投入产出的效益。工资不是福利,是一种投入,投入的目的是有效益,盲目的攀比工资水平,不注重工资效益,不注重人工费用,最终会导致人

关于降低政府行政成本问题的思考

关于降低政府行政成本问题的思考 [摘要]政府作为社会公共权力的执掌者在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发生一定的成本支出是必须的,但是政府的行政成本一直居高不下,这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相违背。政府行政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实难题。痛下决心, 厉行改革以降低行政成本,已成为各级政府一项紧迫任务。文章分析了当前行政管理成本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政府必须认真分析行政管理支出现状, 从强化成本意识,树立“廉价政府”理念、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电子政务、强化公共财政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 降低行政成本, 提高管理效能。 [关键词]行政管理成本公共财政管理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降低行政成本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降低行政成本是建设节约型政府的重点,也是建立“廉洁、效能”政府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有利于转变政府作风,重塑党和政府在民众中的威信。 一、当前行政成本存在的问题 成本的概念最早来自企业管理。是指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费用。行政成本指各级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管理和行使服务职能活动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的综合。从现代企业管理经营的角度分析,企业产品要想占领市场,就必须有效管理可控成本。企业经营的目的是“有限的成本投入,获取利润最大化”。这对政府也一样。然而长期以来, 由于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原因, 政府的行政管理成本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行政管理支出增长过快 改革开放以来,在财政支出占GDP 比重不断下降的同时,各级政府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支出规模的增长幅度。统计表明,我国行政管理支出从1986年的220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7530亿元,20多年间增长30倍,年均增长率19.5%;同期财政支出增长15倍,年增长率15.4%。 1986年,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0%,2009年则上升到25%,提高了10多个百分点。这里要说明的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现代办公技术手段的运用和社会分工的细化,行政管理支出方面的增长是正常现象,但不可忽视的是政府机构膨胀职能交叉、开支追求高标准等所引致行政管理成本急剧增长。 (二)行政管理支出结构不合理 行政管理经费均来自于纳税人上缴的税收,均要用于为社会、公众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但目前仍有相当部分的行政管理支出超越了这一范畴,支出结构明显存在不合理之处:有些政府部门出现非公共机构化倾向,在管理上出现错位、越位现象,资源配置失当,白白花了不该花的钱,而该由公共财政负担的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却得不到保证。有的政府部门只讲投入不讲效果,把财政资金投向低效或无效的地方,搞形式主义、“形象工程”,导致了政府资源的浪费甚至滋生腐败。此外,在行政管理中产生的会议费、接待费、公车费、电话费等名目众多的花费也极大地加重了行政管理成本的负担。 以上种种在行政管理成本里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这些恰好也正是政府应该节制和压缩经费之所在。 (三)政府财政行为不透明 包括行政管理支出在内的政府财政支出情况当前仍属于政府“机密”,透明度极低,甚至连政府提交人大审议的财政预算报告也只是一个粗线条的框架性的方案代表人民行使监督权力的人大代表难以从中掌握财政支出的详情,其他公众更无从知晓。

论行政管理中的行政成本

论行政管理中的行政成本 摘要 行政成本的高低是反映政府的行政效率与行政水平的重要指标。行政成本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因行政权而获取的和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消耗的行政资源。挖掘和分析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制度漏洞及实践原因,树立行政成本意识,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行政成本可以提高行政效率和效益、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社会负荷、防止权力腐败、建设廉洁政府。控制政府的行政成本,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同样也是我国政府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行政成本行政管理行政效率 绪论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课题研究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掀起了以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为目的的行政改革热潮,西方政府们纷纷提出政府组织向企业组织学习,主张构建?经济人政府。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指责风评,推进电子政府,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提出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新城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又从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高

度,再一次提出政府行政成本问题,把政府行政成本问题与党的执政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可见我们党和政府对行政成本问题的高度重视,成本观念开始步入政府执政理念 2.研究目的和意义 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机关行政与做成本不断攀升,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道难题。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是目前实际各国政府追求的目标,对我过来说,降低行政成本,不仅是建立节约型社会,减轻人民负担的客观要求,也是转变政府作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我国的行政成本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5%,行政成本过高,已成为影响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居高不下的政府行政成本,不仅加大了财政负担,影响了经济发展环境,而且挤占了教科文卫,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金,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中国的持久稳步发展,因此研究行政成本过高的原因以及找出降低我国行政成本的对策势在必行。 一、行政成本的涵义界定 顾名思义,行政成本是用于行政活动的成本。美国会计学会1951年对成本所下的定义是:?成本是为了一定的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量的价值牺牲。? [1]而关于行政成本的定义行政学理论界有种种不同的理解。《行政管理学简明词典》中界定行政管理支出为: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管理机关进行活动所需要的预算费用,包括行政支出(含国家机关经费和人民团体活动补助费)和外交支出。

(完整版)公司最全面的行政成本控制管理办法

行政成本控制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为了响应大昌集团号召,为有效降低公司管理成本、开源节流,保证合理、有效的使用公司资源、保证完成工作的前提下将费用降到最低的原则,进一步提高行政办公水平,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章适用范围 本管理办法适用于有限公司,集团总部及其它公司可以参照执行。 第三章具体办法 一、节约用电 第一条照明设备使用规定 1、办公室采光性能良好的情况下,各办公区域尽量采用自然光照明; 2、人员较少时,根据需求只开有必要位置的照明灯,不得打开所有的照明灯; 3、人员离开后,要关闭照明灯具; 第二条电脑使用规定 1、中午休息时候,关闭主机与显示器。(除有业务对接的情况外); 2、人员突然外出办事无法返回公司,务必电话告知同事,帮忙关闭电脑; 3、超过一小时不使用电脑情况下,关闭电脑与显示器; 4、不得下载与工作无关的资料,不得在下班后开机下载资料。 第三条空调使用规定 1、以中山气象局当天预报温度为标准,高于26摄氏度方可开启空调,同时 空调显示温度不得低于摄氏24度;工作时间提倡每天少开1小时空调。 2、定期清洗空调的过滤网,滤网脏了会妨碍空气的流通和降低制冷的效果。 3、无人时不开空调、开空调时关闭门窗,特别是展厅,空间大,大家出入记 得要随手关门。 第四条打印机、复印机使用规定 1、中午休息时候,关闭打印机、复印件(行政部传真机除外)。 2、无特殊要求,只能使用黑白打印机打印,减少销售部彩色打印机的使用。

下班后,最后一人离开办公室时,应查看办公室所有电器,关闭照明灯、空调、电脑、打印机、饮水机电源、电源插座。保安加强日常巡逻、将水、电管控纳入检查的一部分。 二、节约用水 第一条自来水使用规定 1、洗手、洗刷东西时尽量用小水流,用水后随手关闭,避免长时间流水; 2、洗车工和饭堂要合理控制用水; 3、如果发现水龙头、水管有漏水或渗水现象,要及时反应给行政部并安排水电 工进行维修处理。 第二条桶装水、饮料使用规定 1、桶装水、饮用水应按需要量接应,杜绝用桶装水洗杯子、餐具、浇花草等现 象; 2、展厅、客人休息室饮料只能供客人享用,员工不许饮用。 三、节约办公用品 第一条纸张使用规定 1.公司内部推行无纸化办公,不能确定的文件多使用电子档传阅,确定后再双 面打印,尽量减少纸质文件和复印数量; 2.为了充分利用纸张,节约资源,所有纸张原则上都必须做到二次利用,不得 只使用了一面即作为废纸处理; 3.严格禁止打印非工作用途的文件; 4.各部门在打印文件、资料前,要做好打印预览,认真核对内容、格式、落款 等,以减少错误,避免浪费纸张; 第二条其它办公文具使用规定 1、重复利用中性笔或签字笔笔套,以后只提供笔芯,笔芯的用量根据其工作内 容及使用量确定; 2、按照“用多少、领多少”的原则,办公室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限量领取;办公 用品使用、领用要严格执行以旧换新; 3、剪刀、订书机、计算器、起钉器、文件夹、直尺等用品一律不得新购,除非 出现质量上的问题。办公用品要妥善保管,爱惜使用,尽量减少办公用品的

降低成本的主要措施

降低工程成本的主要措施 1、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潜力: 在此方面我们将提高主人翁意识,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并加强公司内部人员的互相监督工作,做到功者奖过者罚。 2、如何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前提下,以低于市场价且满足符合成本 考核要求的最低价进行报价: (1)采用合理的流水段施工,加快模板周转,节约模板。 (2)严格控制结构轴线尺寸、洞口位置尺寸、楼层标高、断面尺寸和墙柱垂直度,避免装修时剔凿,造成返工浪费,减少材料浪费。 (3)清水混凝土:使用混凝土养护剂,保证混凝土外观为清水混凝土,减少抹灰量。 (4)废钢筋利用:钢筋下料前应做好计划,做到长料长用,短料短用,同时,将在结构施工时用剩的钢筋在仓库中储存好,以备二次结构中尽量利用。 (5)使用脱模剂,减少模板损耗,做好成品保护。 3、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 (1)结构施工综合技术:在结构施工时,我们将采用小流水施工技术、碗扣支撑脚手架等综合施工技术,以较小的投入和先进的施工技术来争取缩短施工工期,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2)计算机应用:在项目上实现计算机的局域联网,使技术、工程、材料、经营、财务等部门的资源共享,使信息传递方便快捷,保证资源的统一性,使项目施工管理科学、系统、规范。采用先进的辅助软件技术,例如采用先进的钢筋下料软件,采用先进的报价软件,保证快捷高效的工作,保证

施工的顺利进行和施工的质量。

4、发挥其在材料采购供应方面的自身优势,以低于市场价进行报价有哪些优势; 我公司将选择长期的合作伙伴,还会通过提前计算好的用量,大批量的购买、现金支付等手段降低材料的综合单价。 5、提高周转材料摊销次数和机械设备折旧年限; 加强对周转性材料的保护,材料要做好防晒、防雨、防腐蚀的保护工作;机械要定期的养护、检测,延长材料及机械的使用寿命同时也确保工程质量。 6、符合企业经营管理要求的竞争性让利和对建设期价格调整因素的判断预测; 7、降低材料消耗,提高劳动效率: 严格执行材料消耗量定额,建筑材料的领用和发放,按施工任务书的数量,严格执行限额领料,贯穿“节约有奖、浪费必罚”的原则。施工中密切注意现场进料情况,防止损坏丢失。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行政成本分析及其有效控制途径探索

行政成本分析及其有效控制途径探索 摘要 行政成本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行政成本过高, 增长过快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与社会发展。控制和降低行政成本对于提高政府绩效、减轻纳税人负担等具有重要意义。行政成本的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把握住该系统的每一个因素及因素间的联系,才能实现系统整体化、动态化的管理,以期达到降低行政成本的目的。因此本文从行政人员、行政单位、行政行为三方面分析, 革除弊端, 最大限度地优化和降低政府成本, 改善我国的行政管理工作, 提高行政效率和行政效益。 关键词:行政成本;系统工程;控制;路径 ABSTRACT The high administrative cost has been the focus of social concern, at present our country administrative cost is exorbitant, overheating problem has seriously affected our country's international statu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ontrol and reduce administrative cost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government performance, reduce the financial burden on the taxpayer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dministrative cost control is system engineering, must grasp each factor of the system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ctors, to realize the system integration, dynamic manage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reducing administrative costs. So this article from the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administrative units,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three aspects analysis and expelling the drawbacks, maximum limit optimization and reduce the cost of government, to improve our country's administrative work, improve the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and administrative effectiveness. Keywords: administrative cost system engineering control path

企业降低成本的措施与途径

企业降低成本的措施与途径 企业是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其生产耗费是用自身的生产成果,即销售收入来补偿的。而成本就是衡量这一补偿份额大小的尺度。企业在取得销售收入后,必须把相当于成本的份额划分出来,用以补偿生产经营中的资金耗用。这样,才能维持资金周转按原有规模进行。 成本是指为特定目的而发生的资金耗费。成本是一个用货币形式反映企业经营耗费的概念。成本概念有它特定的内容,在会计中,一般是以特定产品对象来描述相对应的成本。在会计中,主要是为便于进行成本计算和账务处理,从投入产出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来反映和分析成本的,因此会计成本和理论成本是有差异的。以产品为例,在会计中,一般把产品成本的内容分成三个项目:(1)直接材料:指生产中与产品形成直接相关的各种材料、燃料的消耗。(2)直接人工:指支付给直接生产工人的各种工资福利性支出。(3)间接费用:指产品生产中发生的、除上述直接项目以外的各种间接性的生产消耗以及车间管理费用(不包括总厂和公司的管理费用)。 一.措施 1.权责分配和职责分工应当明确,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当科学合理; 2.成本费用定额、成本计划编制的依据应当充分适当,成本费用事项和审批程 序应当明确; 3.成本费用预测、决策、预算、控制、核算、分析、考核的控制流程应当清晰, 对成本费用核算、内部价格的制订和结算办法、责任会计及有关成本费用考核等应当有明确的规定。 企业应当建立成本费用核算制度,制订必要的消耗定额,建立和健全材料物资的计量、验收、领发、盘存以及在产品的移动管理制度,制订内部结算价格和结算方法,明确与成本费用核算有关的原始记录及凭证的传递流程和管理制度等。 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应当遵循下列要求: (一)成本的确认和计量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二)成本费用核算应与客观经济事项相一致,以实际发生的金额计价,不得人为降低或提高成本; (三)成本费用核算应当为企业未来决策提供有用信息; (四)成本费用应当分期核算; (五)一定期间的成本费用与相应的收入应当配比; (六)成本费用的核算方法应当前后一致; (七)成本费用归集、分配、核算应当考虑重要性原则。 企业应当建立合理的成本核算、费用确认制度。成本费用核算应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生产经营中的材料、人工、间接费用等进行合理的归集和分配,不得随意改变成本费用的确认标准及计量方法,不得虚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成本费用。 成本计算方法应当在各期保持一致。变更成本计算方法应当经过有效审批。 企业应当建立成本费用分析制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