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印经济形势比较分析

中印经济形势比较分析

中印经济形势比较分析
中印经济形势比较分析

中印对比看改革开放的影响

中国和印度同为四大文明古国,在当代世界也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巧的是地理上相邻,人口也相近,近代也同曾面临殖民主义的威胁又同为金砖国家。印度和中国人口加起来占全世界40%左右,所以印度和中国的崛起不仅代表着各自国家的崛起,也不仅代表亚洲的崛起,更是对解决贫困人口有着重要的世界意义。另外论了解程度的话,我们对日本、韩国、越南、朝鲜的了解比对印度的了解多,也许是因为同为或者说同曾为汉字文化圈的原因吧。我们和印度在近

代历史上命运如此相似,也许是出于曾经上的领土纠纷,又或许是国情有些相似且地理相邻的缘故两个国家都在互相比较,既然我们在讨论一件事物是时候,就有必要去了解它,去了解这个陌生的邻居

1947年印度独立,1949年新中国诞生,经济起点也相近。印度从英国殖民体系中独立出来,继承英国遗留的工业体系和制度,中国这一边1945结束抗日

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内战,百废待兴。不光我们在发展,世界也在发展,印度也是如此,而2017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GDP S、量约为印度的5 倍,而改革开放可以说是居功至伟。其实除了总所周知的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

放以外,印度1991年也实行了一次某种意义上的改革开放。

图1: 2017年全球GDF前20强(来自世界经济信息网)

1.印度的改革开放两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得不面对自己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印度国内100 多个民族,各种语言林立,也不像中国一样有主体民族和统一的文字,不同的邦的官方语言也不尽相同,联邦制度,且各邦的权利过高,宗教矛盾突出。而且种姓制度的余毒的影响残留至今,即便印度政府也想要淡化种性观念。这是内部矛盾,而印度雄踞南亚次大陆,地理位置优于我国,不过也有印巴分治带来的边境冲突,和与中国的边界纠纷。而在教育方面,1949 年前后两国文盲率大致相当。印度从独立到1 986年为止,文盲率仍高达%63.77,但辍学率也高达31%,毋庸置疑贫穷是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其中由于种姓文化的影响,低种姓的人接收到的教育更为落后,还有男女性别歧视,女性的文盲率也于男性。印度在从小学开始推广信息技术教育,曾不幸沦为殖民地,但也因此有了英语的优势,又有人口红利带来的充足的劳动力,软件外包行业做得出色。

印度自独立以后继承了英国留下来的政体,却选择了一条计划经济的道路,和中国一样都接受过苏联的工业化援助。不过在1991 年的时候印度经济改革转型走向市场经济,当时由于货币大幅贬值和严重的经常账目赤字,造成对外支付危机,再加上受海湾战争的影响,原油进口价格提高,危机被进一步被加剧,而出口下降,投资者撤出等复杂事宜导致财政赤字大幅上升,最终导致这场危机危机,当时的印度政府抵押67吨的黄金储备向IMF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不过根据IMF的条件,印度必须进行经济改革,所以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此前的经济战略的失败。这次改革的结果据今观之其实是很成功的,1991 年的这次改革可以作为印度经济的一个分水岭。在时任财政部长曼莫汉?辛格和时任印度总理纳拉辛哈?拉奥的主导下印度进行了这场前所未有的经济改革,打破印度经济增长的束缚,使印度经济高速增长。推行以“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和私有化”为特色的、被称之为“四化”的新经济政策。涉及取消许可证制度、降低关税和利率、减少公共部门垄断,对外资开放本国市场和产业等。印度在改革开放前就有很多的私人企业,其走上市场化就只需要放松政府的管制,在曼莫汉?辛格和纳拉辛哈?拉奥之前时任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就实行经济自由化政策,不过真正的自由化改革在1992年才开始,1991年时印度平均关税为83%,但到了1998年印度平均关税已经降低了30%以上,市场自由便提高了市场竞争,除了国内本土企业的相互竞争以外,还有来自国际社会的竞争,从而大幅度的提高生产效率。以“外包”为主要特征的世界服务业的发展为印度外向型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所以印度以发展软件产业进入国际市场,在当时除了语言优势外,高素质人才上印度也比起中国占优势,比较当时印度的教育资源集中在了高种姓的少数

人身上,这样就位印度发展软件外包业创造了条件。在1990年时,印度农业占GDP的比重为31 % 工业占GDP勺比重为28% 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为17% 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则高达41%。到了2003年时,印度的产业结构相应地变化为22% 27% 16唏口51%由此可见,在1990年到2003年间,印度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是服务业,而且与服务业的快速增长相

比,工业和制造业甚至有相对萎缩的趋势。

2.中国的改革开放

经过数次战争的洗礼,新中国成立时的工业底子比起民国和北洋时期还要落后,这点跟印度独立时英国殖民时期留给他的工业体系和政治体系没得比。但好

在我们虽然也是个多民族国家,但数量上汉族是主体,占了绝大多数,自然而然没有那么大的语言困扰。而且新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我们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没有像印度那样各邦权利过大某些情况下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在于我们比

起邻居印度更能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2,勢万忆(3, 35fi?E?l T000,000)1

|-“1 万■亿Jia wn)

2 1

fcvm73 TO. 08(2: (TBT.MS, 55Q 360)3

注国(Fffr. las, isq. 5F+)4

33EB.89{己(<35.8& 3, C(2&- V21)5

畝洲MW- 19f^ C3L4,O19,OTB,35fl)6

2166. 33(3 (21fi b432i aTi4n)w

巴西黄汕辽<4600,网1営

1601.03亿0^,13 3, <8J,072)9

IS J SJ.(1!: 3,570, 4t?2, 41M M

中国亚擠 1 血曲(149, E?,7S2 8?)Ll

亚汕1354. 782,810)12

大洋洲1184.0d{^ CJ18, 400,031 伽13

Oil102y. (I1-.' 2,飯缶 TbZ,昵i)LA

■西哥黄瀏1)25. (103t S17,491 754>艾

阳1IQ 17, aa{^ 17f Ofifl)Ifl

冈带网竝伯

Ml80 2.6QE OO, 205r C19,创

亚瀏加亂日4亿(77,^4, 31-.,& JI)ifl

tt/Hl19

阳1020L52£ <也,05兔2亦』94$23图2:佃78年世界GDP前20强(来自快易数据)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1978年开始,当时全国有1.4亿人平均口粮低于300 斤以下处于半饥饿状态,“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中文化教育受到冲击,经济建设也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拉大。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意愿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我们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对内分农村和城市的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主要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离。对外开放坚持平等互利原则,开展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

放区-内地”逐渐发

展的格局,意图转型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中最重要的就是1978年的第十

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设立经济特区,1982年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 年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1986年启动全民所有制改革,1987年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战略,1988年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1993年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1993年进行分税制改革,1993年提出金融体制改革目标,1994年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1992、1994年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施行,1995年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目标,1996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1997年“十五大” 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999年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2001年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等等。

我们对外开放采取生产出口产品和引进外资来带动本国经济,我们采取人民

币贬值和出口退税的方式积极鼓励出口,解决内需不足而造成产能过剩的问题。引进外资带来外部竞争,私营企业纷纷出现,激活市场竞争。出于当时农村居民数量多,劳动力几乎无限供给,我们选择努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带来大量

就业岗位,让人民温饱。1990年时,中国农业占GDP的比重为27 %工业(包括制造业和采掘业等)占GDP的比重为42 %,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为33 %、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31%。到了2003年,以上这些数据相应地变化为15 %、52 %、39 %和33 %。可见,中国工业的年均增长率是最高的,除了农业之外,增长率最慢的就是服务业了,这恰恰与印度相反。

3.总结

图3:中印两国人均收入与GDP之比

来自论文《中印经济发展阶段比较研究-赵江林》

由图3我们知道中国GDP回增的阶段在1982年前后,而印度则是1991年前后,两个同样古老庞大的国家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纷纷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中印两国的发展是世界性的,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为解决世界性的贫困问题解决方法,还为世界创建一个巨大的新兴市场,让世界分享中印崛起的成果。我们从图二GDF排名和图一GDF排名可知改革开放走向市场经济对中国和印度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中国成为第二大世界经济体仅次于美国,而印度的经济增长速率也在加速赶超了中国速度。比起所谓的龙象之争,老百姓们更关注自家生活的起色,改革开放带来的科技发展和生活条件提升如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等给中国人民交了份满意的答卷。惟愿世界能够接受中国和印度的和平崛起,惟愿西方能够接受亚洲的和平崛起!

年皿中国时鶴3

&嘲\ll1i

201拜6,953,011

201^

201弃臨幽

301眸 5.4M

20 □年6^641

2D[阵in3L4M

200详14.斑

% 201

200眸11. <9

3004^10.11*L921

200絆10.04*

200坪9,1^

200坪

7饰

7.84^也1凸

[参考文献]

[1]赵江林?中印经济发展阶段比较研究[J].南亚研究,2011年02期.

华民.

中印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相似的原理与不同的方法[J].复旦

[2]学报,2006年06期.

从中印饮食习惯看民俗差异

从中印饮食习惯看民俗差异 摘要:现今世界人们主要使用的餐具主要有以下三类,它们分别是筷子、刀叉和手指,这是个有趣的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按进食方式划分的话,世界版图可以三分天下——欧洲和北美主用刀叉;中国、日本、越南、韩国和朝鲜等用筷子;非洲、中东、印尼及印度次大陆以手指抓食。为何会产生如此差异?古往今来有不少学者也发现到此现象并对此进行研究,但大多以三类餐具为基本点出发探讨各使用国之间的文化差异,甚少有人以以三者为终点进行探讨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饮食习惯差异,今笔者基于个人兴趣主要跟大家分享、探讨关于中印饮食习惯差异产生的一些想法或者臆想。 中印饮食 若说到餐具不可避免的一定会提及到饮食,这是与餐具最直接相关联的事物。中国自古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令中国物产富饶,上至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没有一样(除却有毒动植物)不可搬之上桌,因此中国的食物种类繁多,按理与之相搭配适应的餐具也应是种类多样,据相关史料考据中国历史上曾在不同时期出现过箸,刀叉、匙,但最后唯余箸即筷子一统江山,反观印度。印度也是一个饮食丰富的国家,有面点闻名的印度飞饼、也有米饭等,咖喱是印度人民的最爱,据曾旅居印度的人士介绍,印度人民每餐必有咖喱,可谓是无咖喱不欢,但我们知道咖喱类食物皆是流质食品,极少做成干物,以常理推导印度人民必是选用可开怀畅食的汤匙,但与之相反印度人喜用手指进食,作为一名自小习惯使用筷子进食的人我很难想象印度人民是如何进食,当然也很是佩服他们流质食物也能用手抓食得干干净净。既然饮食同为丰富多样那为何不曾出现相似的进食方式?我认为有历史现实的因素也有文化差异的原因。 中国

军理论文 (终极)

我国周边环境安全解析之——印度问题 一.两国地理渊源 整个中印边境分为东、中、西3段,边境争议地区的总面积为12.5万平方公里,其中东段约9万平方公里,中段约2000平方公里,西段约3.3万平方公里。 在历史上,中国和印度的边界原本没有什么争议。有喜马拉雅山作为天然屏障,中印两国基本上是按照传统的习惯线来作边界的。每到冬天,西藏的牧民就赶着牛羊到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冬季牧场放牧,因此,中印历史上的习惯边界基本上就是喜马拉雅山南麓。直到英国占领了印度,英印政府不断实施侵占西藏的阴谋,这才给日后的中印边界争端埋下了祸根。 对于今天的中印边境西段,19世纪末,英国陆军少将约翰·阿尔达炮制过一份“阿尔达版图”,把包括今天西段争议地区在内的大片土地并入了当时的英国殖民地印度。而在中印边境东段,英国殖民者也在地图上画出那条著名的“麦克马洪线”。 20世纪50年代初印度就不断蚕食中国领土,但在1959年之前,双方基本上均未提出边界问题。1959年3月达赖集团逃印后,尼赫鲁总理开始正式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并于同年秋挑起边界武装冲突,终于酿成1962年的边界战争。这期间和其后一段时间,中印双方多次交涉,但因对边界线的立场分歧较大,谈判没有成功。 二.相互交流历史与现状 对中印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中印关系的友好时期。 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的低潮时期。 第三阶段为1976年到1988年,中印关系的缓和时期。 第四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的升温时期。 第五阶段为20世纪90代中后期,中印关系继续发展的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双边贸易额的年增长率一般均为两位数,1990年贸易额2.6亿多元,增幅近80%以上。 当然,任何事物都会有两面性。 在中印之间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1.达赖问题 达赖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两国人民交往的热情,尤其是达赖死缠烂打不放的支持印度主张的边境问题,更是触动了两国人民最敏感的神经。 2009年10月31日,达赖在东京举行记者招待会。达赖说:“中国的抗议令我吃惊,因为1962年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进入并占领了(达旺),后来印度将他们赶了回去,中国政府最终停火并撤军,因此我对那里的访问有什么问题吗?”。法新社称,达赖此言是在暗示,在边界争端问题上,他支持印度的主张。 达赖在2009年10月31日在日本的言论受到印度媒体的普遍关注。印度DNA新闻网11月1日的文章说,达赖当天在记者面前回顾了中印1962年边界战争,宣称“阿鲁纳恰尔邦”的大部分地区战前属于印度,是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的。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当代研究所研究员刘洪记说,2009年上半年,达赖曾表示想加入印度国籍,做一个真正的印度人。如今,他又要去被印度非法占领的藏南地区,那里有六世达赖的出生地(达旺),“这等于把自己的祖宗都卖到印度去了”。

中印历史文化对照表

中印历史文化对照表 (公元前2500-前500年) 表一 地域时代 印度 中国政治 文化人物 北印度南印度 史前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500-前1500 年)·公元前2000年,以印度河流域为中心兴起了哈拉 巴文明,被称为印度文明的“第一道曙光”。 ·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进入印度。 ·公元前2000-前1500 年,印度雅利安语发展为 独立的语言。 进入夏代 吠陀时期 (公元前1500-前500年)·公元前1000年,恒河流 域的雅利安人建立乔萨罗 国、迦尸国、韦提柯国。 ·公元前900年,摩柯婆多 大战。 ·公元前800-前550年,雅 立安人抵达孟加拉。 ·前642-前332年建立塞须 那迦王朝、难陀王朝。 ·公元前500年,华氏城都 市形成。 ·公元前5世纪,雅利 安人在南印度发展,并 于锡兰开拓殖民地。 ·公元前1300-前1000年 《梨俱吠陀》编成。 ·公元前1000-前500 年,三吠陀编成。 ·公元前1000-前600年, 梵书编成。 ·公元前900年《摩诃波 罗多》开始编写。 ·公元前800-前500年上 古奥义书编成(古文散 本)。 商代

中印历史文化对照 (公元前500-公元300年) 表二 地域时代 印度 中国政治 文化人物 北印度南印度 佛教时期 ·公元前500-前300年,中古古 奥义书编成(古散文体)。 ·公元前400-200年,经书时代 (摩奴法典)主干部分制定。 ·公元前400-公元100年,史诗 时代。 ·公元前500年,六师外 道(沙门诸思想家)在世。 ·公元前563/566-前 483/486佛陀在世。 ·公元前444-前373年, 摩诃婆罗(耆那教思想 家)在世。 ·公元前475-前22年,战国 时代。 ·公元前221-前206年,秦 朝。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 阳,秦亡。 ·公元前206-前202年,楚 汉战争。 孔雀王朝 (公元前 332年-前 183年) ·公元前259-前232年,阿育王 时代。 ·孔雀王朝在德干建立。 ·塔米尔文化兴盛于下列诸国:朱 罗潘迪亚、希腊罗普特拉、萨蒂亚 普特拉。 ·公元前300年,中世古奥义编 成(新散文体)。 ·公元前300年以后为新奥义书。 ·公元前257年,1.数论派成立; 2.初期佛教圣典确立; 3.早期虔爱 思想出现。 ·公元350年,波弥尼( 印度教语言学家)在世。·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 ·公元140年,汉武帝即位。 ·前138-前119年张骞通使西 域。 入侵时代 (公元前 200-前300 年) ·公元前190年,希腊王国在西 北印度建立公国。 ·公元前183-前71年巽加王 朝取代孔雀王朝。 ·公元前150年弥邻陀王统治旁 遮普地区的大夏王朝。 ·公元前100年,甘华王朝灭 亡。 ·公元前90年塞族入侵西北 印度。 ·公元78-101年贵霜王朝迦尼 色迦王在位。 ·公元前32-公元320年,西穆卡 在德干建立萨达瓦哈那王朝。 ·公元前32-公元50年,早期案陀 罗王朝。 ·公元50-320年后期案陀罗王 朝。 ·约公元前200年弥曼陀派出现。 ·公元前200-公元200年《摩诃 波罗多》主要部分编成。 ·公元前150年,《薄伽梵歌》原 形创立。 ·约公元前100年1.《罗摩衍那》 史诗最后制作;2.吠檀多派出现; 3.部派佛教时代。 ·公元50年,正理派出现。 ·约100年,耆那教的祼形、白 衣两派分立。 ·100-200年《摩奴法典》完成。 100年,1、《薄伽梵歌》现存形 式确立;2、大乘佛教兴盛。 150年左右,犍陀罗艺术兴盛。 ·公元前200-前100年贾 弥尼(印度教思想家)在 世。 ·公元前100-前1年巴达 罗衍那(印度教思想家) 在世。 ·50-150年,乔达摩(印 度思想家)在世。 ·150-250年龙树(佛教 中观派思想家)在世。 ·170-270年,提婆(佛 教中观派思想家)在世。 ·270-350年,弥勒(佛 教唯识派思想家)在世。 ·25-220年,东汉。 166年,罗皇帝遗使东来。 ·220-265年,三国时代。 ·265-316年,西晋。

形势与政策论文 新时期我看中印关系

新时期我看中印关系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摘要 本文主要叙述了中国与印度边境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中国的做法与印度的做法,主要谈了两国的军事准备。另外还简要的叙述了两国的交往与相关的经济合作,最后对两国的发展作出了一些个人性的评价,观点。两国可以在不危及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开启充分的合作交流为主导的和平与繁荣的新时代。 关键字 新兴大国中国印度中印关系隔阂合作 内容 前述 作为两大文明古国,中印交往历史绵长,内容丰富,大量史料证明了中印交往的历史渊源。 印度是文明古国,是我国南部最大的邻邦,中印两国友好交往远源流长,印度历史文化对我国影响也极为深厚。中印关系的发展过程有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现在古代,即中印两个文明古国大规模的历史性交流(唐宋时期以佛教为主要载体)。第二次高潮出现在近代,即两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中结下的深厚友谊。第三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即两国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促成万隆会议的成功。 中印对边境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1914年3月,在印度的西姆拉,英国政府代表麦克马洪提出了一条英方勘定的分界线,那条分界线与此前国际上习惯认定并在各种官方(包括英国)出版物和地图上一直沿用的分界线不同,大大向西藏纵深推进,把原本在西藏境内资源最丰富的九万多平方公里划进了大英帝国的印度殖民地。 1962年的中印战争,中国在军事上取得了绝对优势和胜利。其击溃印军、向前推进速度之快,有时连中国军队的指挥系统都无法控制。 据印度国会披露的官方数字,印军死伤6765人;中国方面宣布俘虏包括一名印军准将和16名军官在内927人。 1962年11月21日,在开战一个月后,中国单方面宣布停火,立刻撤军,并宣布为了表现诚意,不仅退回到战争开始以前的实际控制线──即“麦克马洪线”,还从“麦克马洪线”继续后撤20公里,与印军脱离接触。 1987年,印度议会通过法令,正式在“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印争议地区建立“阿鲁纳恰尔邦”,使占领合法化。 62年失败的耻辱使其卧薪尝胆,九年后的印巴战争,印军表现就已经相当出色。今天就更不可同日而语。据国外军事专家评价,印度兵目前是全世界最优秀、吃苦性最强、装备最完善的山地部队,能够成功地抵抗中国的任何进攻。 我国对印度的战略部署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内战场建设和军事部署,一个是对印度邻国的拉拢与支援。 在中印边境东西两段,我军部署了13个边防团,另有52山地步兵旅负责藏南地区山地丛林进攻作战,53山地步兵旅负责西段边境高原地区进攻作战,第13集团军第149师(东段)和第21集团军第61师(西段)随时入藏提供支援。我军对印作战准备相当充分,整个西藏地区的军事部署攻防兼备,一旦开战立刻就能把战火烧到印度境内。 除了军事准备的内功,我国在外交上也突出加强了对印度周边国家的支持和援助,如巴基斯坦、孟加拉、缅甸、斯里兰卡等国都接受过我国的军事援助。

论中印关系之中印边界问题

论中印关系之中印边界问题 ## (工科试验班(工学)313#######) [ 摘要]中印边界问题是中印关系发展中比较明显的阻滞因素。这一问题源于历史遗留,数十年来,尽管交过火也谈判过,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今天,此问题依旧存在。在这里,我对一些资料进行了整理,论述了中印边界问题的各方面,并简要分析了边界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影响。 [ 关键词] 中国印度边界问题边界战争 [ 正文] 中国与印度是当今世界两大人口大国,作为邻居,近年来中印关系迅速发展。政治上,中国与印度高层互访不断,并确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新框架;经济上,到2009年,双边经贸额已突破500亿美元;军事上,两国在边境地区建立了信任措施。尽管两国发展势头良好,但也不能忽视中印之间存在的某些问题和障碍,其中比较突出的应该是两国的边界争端。 1.中印边界的划分 历史上,中印两国从未正式划定过边境界线,但存在着一条由双方历来的行政管辖所形成的传统习惯线。中印边界全长2000公里,分为西、中、东三段。西段是指中国新疆、西藏同印度克什米尔占领区拉达克接壤部分,即西起喀喇昆仑山口,南到西藏阿里及印度拉达克、旁遮普三地接壤处,约600公里;中端指从中国同克什米尔最南端接界处至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是中国西藏阿里地区同印度马偕尔邦和北方邦接壤部分,约450公里;东段是从中、印、不丹三国交界处至中、印、缅甸三国交界处,约650公里。 2.中印边界问题的产生 英国统治了印度以后,英属印度当局以印度为基地,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周边亚洲地区。19世纪中期,英国打败了锡克王国,把锡克王国侵占的中国拉达克地区划入了印度版图。然而英帝国野心不减,随着清政府势力日渐衰弱和俄国势力的逐步东侵,英国把魔爪伸向了中国,并致力于把西藏变成受其控制的独立缓冲国。19世纪60年代,英帝国主义为寻找一条通向中国新疆腹地的捷径,派遣军事情报人员深入中国新疆阿克赛钦地区进行勘察,发现此处是中国一条古商道的必经之路,不但可沿喀拉喀什河到达新疆和田,更重要的是可向南通往西藏。 一旦占领西藏,英国便可以从中获得极大的利益。“第一,英国可以控制广阔的青藏高原,使之成为屏护印度的安全的天然屏障;第二,英国可与其由缅甸侵入中国云南的势力相配合,进一步向长江上游地区发展,最后与其由太平洋入侵中国的势力会合,控制大半个中国;第三,英国可以利用所控制的西藏及藏传佛教影响蒙古,削弱俄国的势力。”1于是英国暗中设置了割裂新疆的非法边界线,将包括新疆阿克赛钦和西藏阿里部分地区在内的3.3万平方公里土地划归印度。 阴谋继续进行着,1913年10月至1914年7月,英、中、藏三方举行西姆拉会议,会1刘颖玮《中印边境战起因剖析》

中印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中印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中国与印度的贸易合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印度成为中国在南亚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虽然两国贸易进展平稳,贸易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中印经济贸易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并从中国印度两国国内,以及中印之间三方面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对应的措施,进一步推动中印贸易合作的进程。 一、中印贸易现状 (一)中印双边贸易现状 中国和印度两国领土相接,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国和最大的新兴市场。近几年,中印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每年的贸易额均保持了两位数字的增长。2007 年11 月底,中印双边贸易额已突破342亿美元,同比增长54%。印度2007—2008 年第一季度统计表明,中国已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而目前印度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中印贸易额虽然逐年都有较大的增长,并且在两国各自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也一直在增加,但双边贸易额在各自外贸中所占比重不高,同两国的人口、经济总量以及巨大的市场相比较而言,中印贸易规模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两国应该有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二)中印贸易互补度 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中印两国有着一定的差距。从国内经济总产值、对外贸易、引进外资等指标看来,中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中国处于优势地位,而印度则处于劣势。中印两国经济处于不同的阶段.发展水平的不同决定了互补的可能性。 目前中国己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中国的产业结构偏重于制造业,而总体上看来,印度依然处于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中国的第二产业相对于印度有着比较大的优势,但是,印度的第三产业发展取得了相当的成绩,走在了中国的前面。两国产业发展的差异说明了中印经济间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两国可以通过贸易的形式互相补充彼此的不足之处。 二、目前中印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出口商品结构问题

论文题目

英语论文题目大全(中英) About Dissertati 2010-11-05 09:21:48 阅读1483 评论1 字号:大中小订阅 1.《红字》中海丝特? 白兰不理智的一面(The Irrational Side of Hester Prynne of The Scarlet Letter) 2. 《董贝父子》中的矛盾冲突(The Conflict in Donbey and Son) 3. 论文化不同对联想意义及翻译的影响(On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Associative Meanings and Translation) 4. 美国教育的衰弱(The Drop of American Education) 5. 19世纪欧洲移民对美国工业化的积极影响(The Positive Impacts of European Immigration on American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19th Century) 6. 朱丽叶之人物分析(Character Studies in Juliet) 7. 主述理论在文学中的运用(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matic Theory in Literature) 8. 语用学中的会话含义理论(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Theory in Pragmatics) 9. 英语语音简析及对提高初学者口语的指导(A Brief Analysis of English Phonetics as well as a Guide to Improve Learners’ Oral English)

中印关系论文

随着近年中国与印度在亚洲的双双崛起,中印关系也自然成为当前国际学术界热议的话题。可以说,当前的中印关系仍属高层推动型,政治与战略互信不足,以及民众支持基础缺失仍是两国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 进入21世纪后,双方就安全观问题达成一致,重申彼此互不构成威胁,并采取多种“建立信任措施”,双边关系走出“冷和平”的阴影,开始了“热合作”的进程。 第一,高层互访和接触比较频繁。2000年五六月间,印度总统访问中国,使得一度遭到挫折的中印关系重新转上正确的轨道。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成功访华,两国领导人签订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2006年两国部长级互访持续不断,2006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印度进行了成功的访问。 第二,经贸关系发展迅速。2004—2006年,中印双边贸易规模持续突破100亿美元和200亿美元大关。2007年双边贸易额为386.5亿美元,同比增长55.5%。2010年1月19日,“中国—印度经贸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最近两年,中印两国双边贸易额翻一番,突破了500亿美元,双向投资增长了10倍。中国已成为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印度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 第三,多边合作与协调明显加强。中印在当前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问题上有着相似或相同的立场,双方都主张多极世界,反对单极霸权,反对以人权为借口干涉他国内政。在多哈回合谈判中,中印与其他一些国家一道,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际上面临着一种发展困惑。一方面,两国领导人乃至广大有知之士均认识到发展中印“伙伴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与全球意义,也是两国实现战略崛起的必需;但另一方面,中印“伙伴关系”却长期面临着战略互信赤字的困扰,深化乏力 边界问题 这是两国关系中的“老大难”问题。1962年边界冲突给两国人留下的心结还没有完全打开。两国民众对边界冲突没有得到充分、真实的了解,客观、全面的理解,或有理、有力的解释,对边界都抱有过高的期待。由于中印之间从来没有过明确的边界,在一些边界地带两国民族混居、宗教交织,这都给边界问题的解决带来很大的难度 信任赤字 一方面,中印领导人和高层在许多重大的双边和多边问题上已达成共识,但另一方面,民间交流和互信仍严重不足,两国交往水平仍相对滞后。据统计,2007年两国互访仅57万人次,仅占两国总人数的0.02%。双边贸易增长较快,但品种少、领域窄,中国对印投资更是位居第63位,仅占印度利用外资总额的0.01%。由于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深入的交流,相互依存度低,各种曲解和误解难免产生,很难形成真正的互信。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2014年5月印度新任总理莫迪执政以来,印度经济增长逐步走出低谷,GDP增速已连续两年超过中国(2014财年增长7.3%,2015财年增长7.6%),且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 总量已位列世界第三,21世纪的“中国龙”与“印度象”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为前瞻性开展战略研判,谋划对策,我们从中印两国的发展基础、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共11大类指标)进行全面对比,分析了上一轮中印竞争中印度落败的原因,梳理了莫迪改革的主要措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未来中印发展中双方各自的优势、以及竞争与合作的领域,并选取高、中、低三种假设情景对到本世纪中叶两国经济发展进行预测,得出印度到本世纪中叶难以在经济规模上超越中国,但全球仍将形成中、美、印三个大国角力的新“G3”格局的结论。 一、发展基础对比:中国发展基础总体占优,印度具有特色优势 (一)中国拥有更大的战略纵深和更多样的地理条件 中国的国土面积约是印度的3倍,拥有更大的战略纵深。中印两国在区位上各有优势,中国是欧亚大陆上唯一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及俄罗斯直接为邻的国家,是亚太各地区间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的纽带;印度则位于欧亚大陆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和印度洋的核心位置,是东西方沟通的桥梁和扼守印度洋航线的枢纽。中国的气候与地形条件比印度更具多样性,使得中国同时适于发展内陆与海洋经济,并能够形成全面的产业结构,发挥互补优势;印度气候为南亚地区独有的热带季风气候,更适于发展农业与外向型海洋经济。 (二)中印自然禀赋相当,各具优势 从自然资源看,中印两国水资源与森林资源均较为稀缺,2013年中国和印度的人均水资源量分别为2072.4立方米/人和1130.1立方米/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5左右;森林覆盖率分别为21.9%和23.7%,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左右。得益于多样复杂的地理

中印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中印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关于《中印关系的现状与未来》,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如果不能获得足够的传统能源与矿产资源供给,完成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所以中国必须从现在起就着眼于未来二十年,布好与世界主要资源竞争国的这个局,对印度的长期战略关系安排更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下载论文网 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或许将接替美国的地位走向世界顶峰。要实现这一点,中国和两个亚洲大国的关系必须处理好,那就是日本和印度。中印的海外资源主要来自中东与非洲,而印度的地理位置又方便他获取海外资源并控制中国的海上通道,所以若印度成为中国的敌人,或者被利用成为中国的敌人,都会阻碍中国顺利获取海外资源而完成现代化。这些因素决定着中国必须在深刻了解印度的基础上,在战略与策略上处理好与印度的关系。 中印存在资源竞争关系 未来20年,中国城市化将有持续的高增长,但中国自身的资源无法支撑这么高的增长速度,需要大量进口。印度是世界第

二人口大国,对资源的进口需求同样旺盛,不可避免地将与中国形成竞争关系。 首先,中国进口石油有80%取道印度洋。10年前中国进口石油占全部石油需求的比例仅6%,现在已经过半,到2030年预期将有80%的石油来自进口。中国石油进口中80%以上要经过印度洋一马六甲海峡一南海航线。过去我们由于与南海部分国家有些矛盾,因此比较注意马六甲海峡通航的安全问题,也产生了许多设想,比如从中国西南方向通过缅甸或巴基斯坦寻找新出海口,以绕过马六甲海峡。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即使绕过了马六甲,也绕不过印度洋,因此对中国海上通道真正的挑战可能不仅在南海,更在印度洋。 其次,围绕资源需求,中印存在潜在矛盾。未来20年,中国将依靠内需引领新一轮经济增长,GDP年均增长率仍可能在9%左右。发达国家也会逐渐从危机中走出来,出现新的全球经济增长过程,全球资源的需求就会恢复,并且逐渐超过危机前水平。这一状况在未来5到10年之间很可能会出现,届时,资源的争夺比现在要激烈得多。 印度与中国都是人口大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如果印度走向工业化,中国与印度就必然有资源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能给中国提供资源和资源通道的国家可能将成为朋友,而存在着资源需求冲突的国家和地区,或许将成为竞争者。那么,中国潜在的资源竞争者是谁?一个是欧盟,一个就是印度。日本作为发达国家,

中印进出口贸易优势比较分析

中印进出口贸易优势比较分析 摘要 中国和印度同属发展中国家,有许多共同或相似之处;既是邻国、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又是全球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两国的经济发展为世界瞩目,都有可能在若干年后成为世界中心。就目前而言,中国的基础设施、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经济总量、国际化程度等方面和印度相比较处于领先地位,但两国的经济结构都必须进一步调整。在宏观经济竞争力上中国优于印度,但微观经济竞争力印度强于中国,信息技术竞争力印度优势明显,通常两国都愿意把对方作为经济发展的参照对象。通过中印进出口贸易优势的比较可以看出印度有许多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对中印的进出口贸易进行比较分析,涉及中印的商品及服务贸易领域,如中印的纺织业、汽车产业、机电工业、软件业等加以比较。主要利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大量的数据图表对比。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在贸易构成上,商品贸易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部分,服务贸易所占比重较小。由于服务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必须调整贸易结构,增加服务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发扬纺织品,机电行业等在商品贸易中的原有优势,规避其子贸易中的劣势,从而达到优化进出口贸易的目的。 关键词:商品贸易;服务贸易;进出口;纺织品;软件行业 I

Abstract China and India are both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have many similarities. For instance, they are neighbors and both are large countries mainly in agriculture and with a large population. They are also one of the fastest-growing countries in the world economy in recent years. The economy of these two countries has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 and they are likely to be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in the future. For the time being, compared with India, China is in the leading position in infrastructure, capital resources, human resources, economic volume, and degre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But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the two countries must be further adjusted. China is better than India on macro-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while India is stronger on micro-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India has the obvious advantages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ually, the two counties are willing to put the other side as a referen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can be seen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advantag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at China has much to learn from India, and the imports and exports of China still have larger space to develop. This paper is aim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of China and India involving China and India's trade in goods and services, such as the comparison of China and India's textile industry, automobile industry,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industries, and software industry. It mainly uses the research method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comparison of large mounts of data charts. It can be drawn by comparative analysis that, in the trade, the commodity trade is the main par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service trade is small. As service trade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China must adjust the trade structure to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service trade in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and to promote the original advantages of textiles,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trades in merchandise trade, and to circumvent the disadvantages of sub-trade,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optimizing the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Key Words: merchandise trade; service trade; import and export; textiles; software industry

中印关系论文

1 对中印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中印关系的友好时期。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的低潮时期。第三阶段为1976年到1988年,中印关系的缓和时期。第四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的升温时期。第五阶段为20世纪90代中后期,中印关系继续发展的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双边贸易额的年增长率一般均为两位数,1990年贸易额2.6亿多元,增幅近80%以上。 2 中印关系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印关系稳步发展。进入21世纪后,双方就安全观问题达成一致,重申彼此互不构成威胁,并采取多种“建立信任措施”,双边关系走出“冷和平”的阴影,开始了“热合作”的进程。第一,高层互访和接触比较频繁。2000年五六月间,印度总统访问中国,使得一度遭到挫折的中印关系重新转上正确的轨道。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成功访华,两国领导人签订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特别值得指出的是,2006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印度进行了成功的访问。第二,经贸关系发展迅速。中国已成为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印度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第三,多边合作与协调明显加强。中印在当前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问题上有着相似或相同的立场,双方都主张多极世界,反对单极霸权,反对以人权为借口干涉他国内政。在多哈回合谈判中,中印与其他一些国家一道,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3 中印双边改善关系意义重大第一,改善中印双边关系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当今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步入21世纪的中国走出与印度这一人口最

多邻邦的“冷和平”状态,符合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潮流,有助于推动本地区的一体化,从而实现这一地区各个国家的地区利益。目前,两国人民都在努力建设自己的国家,抓住机遇进行各项改革和经济建设,都致力于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和平。可见,顺应时代潮流,加强两国间的合作交往是大势所趋。第二,改善中印双边关系是中国国内发展的要求。当前,中国要发展,有两个紧迫的任务:一是完善自身;二是稳定周边。稳定周边是完善自身所需的外在保障。不难看出,突破中印关系发展的瓶颈有诸多效用,直接可以作用到中亚地区、中国的新疆和西藏两地,从而缓解周边安全和内部稳定的压力,有助于我们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第三,改善中印双边关系有助于实现两国各自战略目标。中国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维护国家主权、实现国家统一的重大历史使命。中国的和平发展需要广交朋友,得到包括印度在内的国际社会广大成员的支持与合作。印度为了实现经济振兴、国家稳定和大国抱负,也需要中国、南亚邻国和国际社会的合作。第四,两国关系的改善对中国崛起和大国外交作用重大。南亚次大陆是世界三个区域性的“热点群”之一,人口密集,社会问题突出,具有潜在的“爆炸性”。中国外交遵循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原则,也向世人宣告了“安邻、睦邻、富邻”的外交方针。中国能否在改善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上有所作为,能否给世界上近1/3的人口营造和平交往的环境,能否对这一地区的发展稳定起到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所应有的推动作用,是对中国上述外交政策的考验。如果做得好,会令世人和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

中印经济发展状况比较研究

中印经济发展状况比较研究 内容摘要:近年来,印度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近十年经济年均增长率为7.09%,仅次于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印度的发展有其独特的特点,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一半,其服务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本文对中印现行的经济情况以及未来竞争力进行比较,以对中国经济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中国印度经济发展比较 中印经济发展基本状况及产业结构 20世纪50-70年代印度经历了低速(年均3%-3.5%)发展,80年代经济增长开始加速,进入90年代后其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提升。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1999-2008年中印两国经济增长速度比较(见图1)。 以2007年汇率计算,2007年印度的经济总量达到1.1万亿美元,人均GDP为978美元(2006年推算值),是世界第12大经济体,亚洲第三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总量为3.28万亿美元,人均GDP为2460.8美元(按现值计算),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印度改革以来十多年的增长速度较快,而且经济规模与人均GDP也迅速上升。 产业结构方面,两国的农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都在不断下降(见表1)。如表1所示,印度农业1990年占GDP比重为30%,到2005年,农业占GDP比重下降到19.9%。中国农业占GDP的比重由1990年的27.1%下降到2007年的11.3%。 印度走的是一条服务主导型发展道路,而中国走的是传统的制造业主导型的发展道路。由于中印两国走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在第二、三产业结构的变化方面差异很大,印度成了“世界办公室”,而中国则成了“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占GDP的比重已经将近一半,从1990年的41.3%上升到2007年的48.6%。而印度同期的数据基本上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停留在25%左右的水平上,到2005年反而下降到了19.3%。近年来,中国GDP累计增长的54%是由制造业贡献的,而印度制造业的贡献率只相当于中国的一半。 但是,印度的服务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45%上升到2005年的60.7%,成为最主要的产业。而中国服务业从所占比重来说比印度小,从1990年的31.6%上升到2007年的40.1%。近年服务业在中国GDP 的累计增长中所做的贡献约为33%,而印度则约为62%,中国仅相当于印度的一半。

中印两国多方面的文化交流

中印两国多方面的文化交流 摘要:从文化战略的角度分析全球化对中印文化交流的影响,特别分析了两国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碍,旨在促进和推动这两个文化大国全方位的发展与合作。 关键词:中国、印度、全球化、宗教文化、文化交流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印文化交流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印文化关系 2006年是“中印友好年”,中印两国将在“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的基础上展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一系列领域的合作。可以预计,在未来中印关系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文化理解和文化交流可望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然,这里所说的文化,有时是指狭义的宗教文化,更多的时候则是指广义的文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进一步接轨,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印两大邻国之间的联系也前所未有的增强。2005年底,印度总统卡拉姆在新加坡访问时表示,中印之间因1962年边界冲突造成的伤疤已经痊癒,阻碍中印关系发展的历史问题正得到逐步解决,中印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将进入新的时期。 1.中国再次掀起“印度热”的新契机 从《战国策》、《国语》等中国典籍中发现所受印度文化影响的蛛丝马迹,我们可以看到中印文化交流已经进行了数千年。广泛的交流促进了双方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的发展,也促进了双方科学技术的昌盛。季羡林先生因此总结道:“在全部世界史上,要举一个文化交流双方获利的例子,非中印文化交流莫属。中印文化交流是全世界当之无愧的典范。”[1]从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看,“佛国之伟”使中国人仰慕西天,鼓动了中国高僧西进求法,进而推动中国出现“印度热”。但是在这之后,随着佛教在印度的式微甚至基本消失,中国对印度文化历经了漫长的淡漠阶段,中国人对印度本土的文化变迁也越来越陌生。特别是近代,印度的“亡国奴”形象虽然令中国的爱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无限同情,但却无论如

论中印关系(形势政策论文)

中印关系 随着中国、印度这两个新兴亚洲国家的崛起,中国有着引领亚洲的趋势,而印度已经基本奠定其南亚霸主的地位。中印关系已经成为亚洲最受瞩目的国际关系之一。 从综合的角度来看,中印两国具有许多一致的特点: 中印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综合实力,基本成为世界大国,两国的关系已经具备大国对话的特点。按通行的观点,资源力、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等共同构成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中印两国现在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但都具有国土广阔、资源总量巨大、人口众多等优势,近年来又一直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而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国家。就军事力量而言,中印两国在常规武器数量、技术装备以及军队规模等方面居亚洲前列,而且都拥有核武器;就国际影响力而言,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印度则在积极争取成为常任理事国;中印还在某些科技领域领先的同时不断提高整体水平,力争迈进科技大国的行列。这一切表明,中印已经在迅速改变长期以来的“大而弱”形象。 从今年的中印关系来看,友好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但两国关系中存在的互信不足问题仍不时浮现,对两国关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中印互信不足主要的表现是:在印度,近年来“中国威胁论”又有所抬头。 中印互信不足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既有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也有某些现实的因素,比较复杂。 首先是中印边界问题未能取得突破。自2003年以来,中印两国政府的特别代表已举行了多轮谈判,两国在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印时签订了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从而为双方实现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实现最终解决还有相当的难度。温家宝总理在最近访印期间的讲话中指出:“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只有真诚互信、锲而不舍,才能最终找出公平、合理、为双方所接受的方案。”由于中印边界问题在短期内尚难于解决,而在印度,1962年的中印边境冲突的阴影尚未完全消除,印度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对中国存有较大的疑虑。 其次是中印经济差距有所扩大。近年来,中印两国的经济发展都较快,但中国的发展速度高于印度,使中印两国的经济差距有所扩大。印度一向具有较强烈的同中国竞争的心理,这种形势使印度有些忧虑,对中国产生些许排斥。 再者是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随着中印关系的发展,地缘政治因素对两国关系的影响已逐步减少,但这方面的因素仍有一定程度的作用。印度对中国同巴基斯坦等印度邻国关系的某些方面仍有疑虑。从中国来看,它对印度同美国、日本等国的军事与安全合作也有其关切。 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交织在一起,情况比较复杂,解决有相当的难度,需要时间,需要耐心,并应防止对中印关系的全局做出错误的判断。同时双方对互信不足这一问题应给予高度的重视,为增进互信做出更大的努力。

中印经济形势比较分析

中印对比看改革开放的影响 中国和印度同为四大文明古国,在当代世界也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巧的是地理上相邻,人口也相近,近代也同曾面临殖民主义的威胁又同为金砖国家。印度和中国人口加起来占全世界40%左右,所以印度和中国的崛起不仅代表着各自国家的崛起,也不仅代表亚洲的崛起,更是对解决贫困人口有着重要的世界意义。另外论了解程度的话,我们对日本、韩国、越南、朝鲜的了解比对印度的了解多,也许是因为同为或者说同曾为汉字文化圈的原因吧。我们和印度在近 代历史上命运如此相似,也许是出于曾经上的领土纠纷,又或许是国情有些相似且地理相邻的缘故两个国家都在互相比较,既然我们在讨论一件事物是时候,就有必要去了解它,去了解这个陌生的邻居 1947年印度独立,1949年新中国诞生,经济起点也相近。印度从英国殖民体系中独立出来,继承英国遗留的工业体系和制度,中国这一边1945结束抗日 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内战,百废待兴。不光我们在发展,世界也在发展,印度也是如此,而2017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GDP S、量约为印度的5 倍,而改革开放可以说是居功至伟。其实除了总所周知的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 放以外,印度1991年也实行了一次某种意义上的改革开放。 图1: 2017年全球GDF前20强(来自世界经济信息网)

1.印度的改革开放两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得不面对自己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印度国内100 多个民族,各种语言林立,也不像中国一样有主体民族和统一的文字,不同的邦的官方语言也不尽相同,联邦制度,且各邦的权利过高,宗教矛盾突出。而且种姓制度的余毒的影响残留至今,即便印度政府也想要淡化种性观念。这是内部矛盾,而印度雄踞南亚次大陆,地理位置优于我国,不过也有印巴分治带来的边境冲突,和与中国的边界纠纷。而在教育方面,1949 年前后两国文盲率大致相当。印度从独立到1 986年为止,文盲率仍高达%63.77,但辍学率也高达31%,毋庸置疑贫穷是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其中由于种姓文化的影响,低种姓的人接收到的教育更为落后,还有男女性别歧视,女性的文盲率也于男性。印度在从小学开始推广信息技术教育,曾不幸沦为殖民地,但也因此有了英语的优势,又有人口红利带来的充足的劳动力,软件外包行业做得出色。 印度自独立以后继承了英国留下来的政体,却选择了一条计划经济的道路,和中国一样都接受过苏联的工业化援助。不过在1991 年的时候印度经济改革转型走向市场经济,当时由于货币大幅贬值和严重的经常账目赤字,造成对外支付危机,再加上受海湾战争的影响,原油进口价格提高,危机被进一步被加剧,而出口下降,投资者撤出等复杂事宜导致财政赤字大幅上升,最终导致这场危机危机,当时的印度政府抵押67吨的黄金储备向IMF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不过根据IMF的条件,印度必须进行经济改革,所以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此前的经济战略的失败。这次改革的结果据今观之其实是很成功的,1991 年的这次改革可以作为印度经济的一个分水岭。在时任财政部长曼莫汉?辛格和时任印度总理纳拉辛哈?拉奥的主导下印度进行了这场前所未有的经济改革,打破印度经济增长的束缚,使印度经济高速增长。推行以“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和私有化”为特色的、被称之为“四化”的新经济政策。涉及取消许可证制度、降低关税和利率、减少公共部门垄断,对外资开放本国市场和产业等。印度在改革开放前就有很多的私人企业,其走上市场化就只需要放松政府的管制,在曼莫汉?辛格和纳拉辛哈?拉奥之前时任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就实行经济自由化政策,不过真正的自由化改革在1992年才开始,1991年时印度平均关税为83%,但到了1998年印度平均关税已经降低了30%以上,市场自由便提高了市场竞争,除了国内本土企业的相互竞争以外,还有来自国际社会的竞争,从而大幅度的提高生产效率。以“外包”为主要特征的世界服务业的发展为印度外向型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所以印度以发展软件产业进入国际市场,在当时除了语言优势外,高素质人才上印度也比起中国占优势,比较当时印度的教育资源集中在了高种姓的少数 人身上,这样就位印度发展软件外包业创造了条件。在1990年时,印度农业占GDP的比重为31 % 工业占GDP勺比重为28% 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为17% 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则高达41%。到了2003年时,印度的产业结构相应地变化为22% 27% 16唏口51%由此可见,在1990年到2003年间,印度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是服务业,而且与服务业的快速增长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