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生态学重要定律

生态学重要定律

生态学重要定律
生态学重要定律

生态学重要定律

霍普金斯定律1918年霍普金斯提出的生物气候定律: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北美温带地区,每向北移纬度1°向东移经度5°,或上升约122米,植物的阶段发育在春天和初夏将各延期四天;在晚夏和秋天则各提前四天等等。

葛洛格规则(Gioger's rule): 温血动物在温暖地区的个体黑色素增多,在干旱地区则红,黄,棕色为多,在寒冷地区色素逐渐减弱。

耐受性定律亦称为谢尔福德耐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是美国生态学家V.E. Shelford 于1913年提出的。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有一个生态学最小量和最大量的界限,生物只有处于这两个限度范围之间生物才能生存,这个最小到最大的限度称为生物的耐受性范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耐性限度的法则称为耐受性定律。具体可定义为:任何一种环境因子对每一种生物都有一个耐受性范围,范围有最大限度和最小限度,一种生物的机能在最适点或接近最适点时发生作用,趋向这两端时就减弱,然后被抑制。这就是耐受性定律。谢尔福德耐性定律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即对具体生物来说,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或称“阀值”),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又称耐性限度)。 E. P. Odum ( 1973 )等对耐性定律作了如下补充:

( 1 )同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对一个因子耐性范围很广,而对另一因子的耐性范围可能很窄。

( 2 )不同种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对主要生态因子耐性范围广的生物种,其分布也广。仅对个别生态因子耐性范围广的生物,可能受其它生态因子的制约,其分布不一定广.

( 3 )同一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通常在生殖生长期对生态条件的要求最严格,繁殖的个体、种子、卵、胚胎、种苗和幼体的耐性范围一般都要比非繁殖期的要窄。例如,在光周期感应期内对光周期要求很严格,在其它发育阶段对光周期没有严格要求.

( 4 )由于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当某个生态因子不是处在适宜状态时,则生物对其它一些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将会缩小.

( 5 )同一生物种内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对多个生态因子会形成有差异的耐性范围,即产生生态型的分化。任何一种生物,对自然环境中的各理化生态因子都有一定的耐性范围,耐性范围越广的生物,适应性越广。据此,可将生物大体划分为广适性生物和窄适性生物。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利比希(Liebig)研究各种环境生态因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发现作物的产量并非经常受到大量需要的物质(如二氧化碳和水)的限制,因为他们在自然坏境中很丰富;而却受到一些微量物质的限制,它们的需要量虽小,但在土壤中非常稀少。他提出“植物的生长却绝育处在最小量的必需物质”。也就是说,一种生物必须有不可缺少的物质提供其生长和繁殖,这些基本的必需物质随种类和不同情况而异。当植物所能利用的量紧密地接近所需的最低量时,就对其生长和繁殖起限制作用,成为限制因子,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贝格曼定律由Bergman提出,其原始定义为:“在相等的环境条件下,一切恒温动物身体上每单位表面面积发散的热量相等。”在解释现生恒温动物体型的地理变异时,贝格曼定律有另一种表述形式:“在同种动物中,生活在较冷气候中的种群其体型比生活在较暖气候中的种群大”。

阿伦定律是生态学的一条定律,具体内容是: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四肢、耳朵等)趋于缩短,有利于防止热量散失,如图所示的两种狐狸(请注意它们的耳朵,白色为北极狐,棕色为非洲狐)。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相对较长,有利于热量散失。

阿朔夫规律:对于夜行性动物而言,恒黑使其似昼夜周期缩短,恒光使其似昼夜周期延长,并且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其似昼夜周期延长的就更明显;而对日行性动物而言,恒黑使其似昼夜周期延长,恒光使其似昼夜周期缩短,并且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其似昼夜周期缩短的就显著。乔丹规律: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

阿里规律:动物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因而种群过密或过疏都是不利的,都可能对种群产生抑制性的影响。

十分之一定律(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食物链结构中,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大致为十分之一,其余十分之九由于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性浪费,以及呼吸和排泄等而被消耗掉,这就是所谓的“十分之一定律”,也叫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

植物生态学

1.与植物密切相关的生态条件(生态因子)包括水条件__温度条件__主条啤__空气和风__土壤条件___地形条件__生物条件_和_人类影响___等八类。 2.以水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有___旱生植物__中生植物_____湿生植物___和___水生植物 3.水生植物因其生长和水层深浅不同,可分为汽水植物____浮水植物____、和__挺水植物___ 4.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温度条件的要求有_最适点__最低点__和_最高点_称为温度三基点。 5.由于不同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反应和要求不同,植物可分为___酸性土植物____中性土植物__和___碱性土植髓__三大生态类型。 6.对某一特殊的生态环境有指示作用的植物称为___三指示植物___ 7.温热多雨地区的森林,常常包括____乔木层_灌木层_____草本层_和____地被层_等层次。 8.同一生活型不同种的组合称为____层片 9.植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活周期性变化的起止日期称为___物侯期__________________。 10.群落在不同季节的外貌,称为______季相 11.植物种间关系的形式有_____竞争、寄主、共主、附生、种间结合_ 12.中国植被可分为如下八个区域:寒温带针叶林区域、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区域、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亚热夸常绿阔叶林区域、热带季雨林和雨林区域、温带草原区域、温带荒漠区域、青藏高原植被区域 13.群落最上层的优势种对群落的外貌、结构具决定意义,特称__建群种 1.何谓植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的任务是什么? 2.何谓生态条件? 3.某植物从播种到出苗期间的平均温度为18"C,经历7天,该作物从播种到出苗的有效 积温是多少? 4.植物从播种到出苗,当月均温度为15℃时,需15天才能出苗,问此阶段棉花的活动积 温为多少? 5.樟不过长江,云杉不能在华北平原上生长的原因是什么? 6.为什么西藏高原的白菜,萝卜比其它地区的要7.简述光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8.为了合理利用光,生产上采用了哪些措施? 9.禾谷类作物由南方向北方引种,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10.简述土壤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11.以稻为例说明稻的不同生态型。 12.植物群落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3.决定植物群落外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4.何谓群落结构?植物群落有哪些结构特征? 15.何谓植物群落的演替?群落演替的类型有哪些 16.植物群落旱生演替有哪几个阶段? 17.举例简述水生植物群落演替过程? 18.在桦林中,若出现较多的云杉幼苗,桦林植物群落可能出现什么变化?为什么? 19.地球上常见的植物群落有哪些? 20.我国的植被分为哪几个植被区域?湖北省、湖南省属什么植被区域? 21.植被区域命名的原则是怎样的? 22.举例说明我国植被群落的分类单位。 23.群丛命名的根据是什么? 1.答;植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植物生态学的使命是利用植物生态学的原理,揭示植物和环境之间正常的或失常的关系.掌握自然规律,以便人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治理和保护环境,使人们在进行生产活动时达到最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答:在植物的周围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只有那些在植物生长的不同时间或地点,对植物的代谢直接或间接地发生密切联系的条件,如对植物特征、特性的产生,类型的形成,分布的限制,具有深刻影响作用的环境条件,才能称为生态条件。如水份、光照、温度、空气、风、土壤、地形、生物等生态条3.答:根据有效积温的公式计算:K=(18一10)×7=56(℃) 4.答:根据活动积温的公式计算:K(15—0)×15=225(℃) 5答:樟不过长江、云杉不能栽种在华北平原的主要原因是受到温度的限制。樟不 越长江,是受到长江以北低温的限制,云杉不能在华北平原上生长是受到华北平 原的高温限制。这表明温度条件是限制植物南北分布的主要因素。 6.答:植物生长的呋慢幸要求有一定的温度条件外,还要求有一定的昼夜温差。 昼夜温差比较显著的地巨千毛芝的生长和产品芒更量有良好的影响。西藏高原地 区的昼夜温差大。白天的高温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夜间的低温使植物的呼吸 作用减弱,因此白天产生的光合产物积累得较多。因此植物生长快而大,品质好。 7.答:太阳光在绿色植物芝兰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在植物的生活中需要利 用光能进行物质生产,把二氧化碳和水加工成糖和淀争。三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需 要。植物的一切产量都是依靠这种作用而取得的。此外.尤其是影响植物生长和 发育厂一个重要生态条件。因为光的强弱和光的波长官目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器官 的分化。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植Q:器言芝形态和组织结构。而且,日照时间的 长短,还限制着很多植物的发育。由此看来,光对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因 此,在生产活动中如何提高植物对阳光的利用率,使植物生产更多的有机物质, 这是提高植物产量的重要途径。 8.答:生产上为了协调植物与光芒关系.满毛植物对光的需要,合理利用光能,充 分发挥植物的生产潜力,采用了合理密植、间套复种这些提高作物对日光能利用 的有效措施。 9答:禾谷类作物由南方向北方引种。往往会出现生育期延长,发育推迟的现象。 因为南方为短日照、高温条件,到北方后变为长日照、低湿条件。使禾谷类作物 出现生育期延长,发育推迟的现象。因此应先选引早熟类型或对光、温反应迟钝 的品种,以免发生以上现象。 10答:土壤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地。土壤能经常不断地为植物提供一定数量的水 分,养料、温度和空气。植物要在土壤里扎根和进行呼吸作用,因此肥沃土壤是 植物丰产的基础。改善土壤条件,提高土壤肥力,是作物增产的重要保证。 11答:根据稻对温度、光照、土壤水分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而分别形成对这些条 件的特殊要求.从而声生了不同类型的生态型。如籼稻和粳稻是不同类型的温度 生态型。早稻、中稻、晚稻是不同类型的光照生态型:陆稻、水稻是不同类型的 土壤生态型。 12.答:植物群落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有关群落的外貌与结构,群落的生态与动 态,群落的分类与打芒等有关基本内容。 13.答;群落外貌是指群落的外表形态和相貌,它是群落和外界环境条件长期适 应的结果。而群落外蓑三要取决于植物种类的形态习性或长相,生活型或生长型, (特别是优势种的生活型)叶形以及周期性等几方面.因此群落的外貌特征主要反映 在群落的高度、种类组成、季相变化、成层现象、树冠类型、颜色、树皮特征、 芽的位置、类型、叶子形态、生活能力、以及变态根等因素有关。 14.答:销构是指群落所有种类及其个体在空间中的配置状态。结构是群落的一 个重要特征,它反映了群落对环境的适应、动态和机能。群落的结构特征包括群 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和同生群。垂直结构是群落中各植物间及植 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垂直结构主要包括群落的地上成层现象,地 下成层现象与阶的特点。群落的水平结构,反映出不同群落在空间水平分化或镶 嵌现象的情况。时间结构反映出不同群落因组成成员不尽相同,群落在时间上的 周期变化或更替情况不一样。同生群能反映出群落的重要生态结构特征。 15.答;植物群落演替是指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 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替现象.植物 群落演替有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个类型。原生演替即植物群落的演替是从操迪 上‘芒芦簧譬:生演替即植物群落是从被破坏的群落中开始的演替。 16.答:群落旱生演替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即首先在岩石上出现的是地衣檀 QF举摹;纂二簧孟.田蓍募植物阶段;第三阶段,即草本植物群落阶段;第四阶 段,即木本植物群落阶段, 17.答:水生植物群落演替共有六个阶段,其简单过程为冲口低等藻、菖植物巧 弓三浮爵植物阶段一如轮藻等沉水植物阶段一如睡莲、莲、芡实等浮叶根生植物 阶段一如芦苇、香薄,予百等羹荩植物阶段一如莎草、禾本科等湿生草本植物阶 段+木本植物阶段。 18.答:在桦林群落中,若出现较多的云杉幼苗,今后以择卞为建群种缩植物群 落,将可能变为以云杉为建群种的植物群落所代替。因为云杉比桦树耐阴.当云 杉处在苗期耐对棒树影响不大,当云杉生长超过桦树时,由于桦树不如云杉耐阴, 所以很快衰弱下去,而云杉生长得更好.成为以云杉为建群种的群落了。这说明 植物群落形成后,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应运用植物群落的知识把握群落变化 的方向和速度,以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19.答:地球上常见的植物群落有热带雨林群落,红树林群落,雨绿木本群落, 硬叶木本群落.夏绿木木群落,针叶木本群落,雨绿干燥草本群落,夏绿干燥草 本群落,中生草本群落,湿生草本群落,水生草本崔落.冻荒漠群落等。 20.答:《中国植被》将我国植被区域划分为八个植被区域。即:寒温带针叶林区 域,温带针叶筒卜逞交林区域,暖湿带落叶阔叶林区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 热带季雨林区域,温带草原区域,温带荒羹巨壤.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湖北、 湖南两省均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 21.答:植被区域的划分是按照热量带加上占优势的地带性植被型或其组合.再 加上区域QF食名万式命名,如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22.我国植物科学工作者,将植物群落分为三个“级”,即植被型(为高级单位), 群系(为中级单位)和群丛(为基本单位)。在每个“级”之上设辅助单位“组”, 级以上设"亚型"为分类单位的补充。例如: 植被型组如针叶林,阔叶林等植较茎如寒温带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等 植被亚型如山地杨桦林,河岸落叶阔叶林群系组如温带松林,石栎林等 群系如大针茅草原,芨芨草草甸等亚群系如羊草十中生杂草类 群丛组如杜鹃、落叶松林群丛如羊草十大针茅十寸草苔草原 23.答:群丛命名一般以优势种为根据,通常依照群落的层次由上而下地依次写 出各层的优势种。如狗尾草十马唐群落。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 1 页共1 页

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包括非生环境和生物环境。 (3)相互关系一相互作用:①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②有机 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种内竞争: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种间竞争、捕 食、寄生、共生。 2.环境: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 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环境的分类:①按性质分: 自然环境、非自然环境、社会 环境 ②按范围分: 宇宙环境(空间环境)、地球环境(地理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③按 主体分: 人类环境、 (生物) 环境 ④按影响分: 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4.环境因子 :生物有机体以外的 一切环境要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子分类:①按环境因子特点: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 ②按对环 境的反应: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非周期性因子。 5.生态因子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 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6.区别: 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 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7生态因子的分类:①按生命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 因子;②按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③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 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④按利用方式: 条件、资源;⑤ 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稳定因 子、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8.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是对生物的生存、生长、 繁殖或扩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这个因子成为该生物限制 因子。 9.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这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 素称最小因。 10.耐受性定律: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 ,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 生物的耐受限度时 ,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两定律异同: 都是对生态因子数量的法则,但是前 者是决定植物的生长,最小因子增加有利于其生长,而后者生态因子的增加会使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1.限制因子定律 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和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 都对生物具有限制性影响。。 12.生态幅: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 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 (或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 )之间的范围称生态幅或生态价。 13.适应方式 :形态适应、行为适应、生理适应、营养适应。 性和1.生态学 :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1)有机体:包括生命的各组织层次 2)环境: 14. 适应: 生物适合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特

2018年暨南大学714基础生态学考研真题(A卷)【圣才出品】

2018年暨南大学714基础生态学考研真题(A卷) 学科、专业名称:生态学 考试科目名称:714基础生态学(A卷) 一、名词解释(12小题×3分/小题,共36分) 1.水华 2.生态平衡 3.顶级群落 4.竞争排斥原理 5.生物富集作用 6.群落交错区 7.生态入侵 8.耐受性法则

9.次级生产 10.光补偿强度 11.种群 12.植物区系 二、填空题(10小题×2分/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活方式,可以将水生植物分为:______、______以及浮叶植物和漂浮植物。 2.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称为生态决策,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生活史对策,如______、______以及迁移对策等。 3.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绘制成年龄椎体,按照年龄椎体形状将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三种类型:即增长型种群、______种群以及______种群。 4.生物多样性可分为物种多样性、______以及______三个层次。 5.生态系统主要包括4种主要组成成分,即生产者、消费者以及______和______。

6.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主要包括______、______、二氧化碳测定法以及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和叶绿素测定法。 7.同一群落中不同种类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种间关系主要包括______、______以及寄生和共生等。 8.原生演替系列一般包括从岩石表面开始的旱生演替和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其中水生演替系列主要包括以下演替阶段:______阶段、沉水植物阶段、______阶段以及直立水生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和木本植物阶段。 9.一个地区所覆盖的植物群落总和称为植被,一个地区的植被类型主要由______和______条件决定。 10.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正改变着地球的功能,导致全球环境的变化,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变化包括______、______以及臭氧层的破坏和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三、简答题(6小题×9分/小题,共54分) 1.简述K-选择和r-选择的主要特征。 2.简述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区别是什么?

2013李博生态学导论考题

简答 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1)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研究对象: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3)范围:从无机环境(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环境(植物、动物、微 生物)到人与人类社会,以及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2. 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 1)全球性、国际性是其发展趋势。 2)特点是:研究对象的层次性更加明显,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范围的扩展; 3.什么是环境?地球环境由哪几部分组成? 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地球环境是指大气圈中的对流层、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又称为全球(地理)环境。 15.目前测定初级生产量的方法有哪些? ①收获量测定法;②氧气测定法;③CO2测定法;④放射性标记测定法;⑤叶绿素测定法。 【(1)收获量测定法 定期收割植被,烘干至恒重;此法适宜估计农作物和牧场的初级生产力;多次取样比较准确。 (2)黑白瓶法(氧气测定法):多用于水生生态系统。基本原理:测定水中含氧量的变化,利用光合作用方程计算出总初级生产量。 (3)CO2测定法原理同黑白瓶法,适宜于陆生生态系统。 (4)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适宜水生生态系统。 (5)叶绿素测定法原理:植物叶绿素含量与光合作用量和光合作用率之间的密切产量关系。】 16.与一般营养物质相比较,有毒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有哪些特点? 1)在生物体代谢过程中不能被排泄而被生物体同化,长期停留于生物体内,造成有机体中毒、死亡。 2)在食物链营养级上进行循环流动并逐级浓缩富集,呈倒金字塔型。 3)循环复杂,有些有毒有害物质不能分解而相反经生态系统循环后使毒性增加。4)数量少,对各营养级影大,危害严重。 因此,有毒物质的生态系统循环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但也最为复杂。 17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减缓途径? 根本原因:大气中对长波辐射具有屏蔽作用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使较多的辐射能被截留在地球表层而导致温度上升。

高级植物生态学试题

《高级植物(生理)生态学》课程考试试题 生命科学学院周晓丽学号:G2004477 一、名词解释(30分) 1.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数量相等时的光强。阴生植物的光补偿点低于阳生植物,C3植物低于C4植物。 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2.CO2饱和点和CO2补偿点 CO2饱和点:CO2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此时环境中CO2的浓度称二氧化碳饱和点。 CO2补偿点: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相等时外界环境中的CO2浓度,就是光合作用的CO2补偿点。 3.量子产率与羧化效率 量子产率:体系吸收每一个光子所引发的某种事件的数目。符号为ψ,Y。积分量子产率为Ф=事件数/吸收光子数。对于光化学反应,ψ=反应物消耗(或产物产生)的数量/吸收光子数量。微分量子产率为φ=(d[x]/dt)/n。式中d[x]/dt为某可测量量的变率,n为单位时间内所吸收的光子数(摩尔或爱因斯坦)。ψ可用于光物理过程或光化学反应。 羧化效率:在低CO2浓度条件下,CO2浓度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直线的斜率(CE)受羧化酶活性和量的限制。因而,CE被称为羧化效率。CE值大,则表示Rubisco的羧化效率较高。 4.叶面积指数: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植株绿叶面积与土地面积的比值。是反映作物群体大小的较好的动态指标。 5.植物的碳同位素区异:主要指C3、C4在植物体内的不同含量。

二、简答题(40分) 1、画图示意光合速率的光响应曲线,并标示出暗呼吸、光补偿点和光饱和 点。 光和响应曲线 2、如何理解叶绿素荧光动力学中的F V/F m和NPQ,它们在分析植物光合生 理分析有何意义? 调制叶绿素荧光全称脉冲-振幅-调制(Pulse-Amplitude-Modulation,PAM)叶绿素荧光,我们国内一般简称调制叶绿素荧光,测量调制叶绿素荧光的仪器叫调制荧光仪,或叫PAM。 调制叶绿素荧光(PAM)是研究光合作用的强大工具,与光合放氧、气体交换并称为光合作用测量的三大技术。由于其测量快速、简单、可靠、且测量过程对样品生长基本无影响,目前已成为光合作用领域发表文献最多的技术。 调制叶绿素荧光仪的工作原理 1983年,WALZ公司首席科学家,德国乌兹堡大学教授Ulrich Schreiber 博士利用调制技术和饱和脉冲技术,设计制造了全世界第一台脉冲振幅调制(Pulse-Amplitude-Modulation,PAM)荧光仪——PAM-101/102/103。 所谓调制技术,就是说用于激发荧光的测量光具有一定的调制(开/关)频

基础生态学重点总结材料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环境:非生物环境——温度,可利用水,风; 生物环境——同种或异种其他有机体。 1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2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利用太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波长的辐射能。 黄化现象:光是叶绿素形成的主要因素。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中的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温动物:通过自己体氧化代产热来调节体温,如鸟兽。 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的热源来调节体温,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 春化:很多植物在发芽之前都需要一个寒冷期或冰冻期,这种由低温诱导的开花称为春化。驯化: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产热水平会比在温暖环境中高,这些变化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 贝格曼规律:来自寒冷气候的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阿伦规律:冷地区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却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生物对低温的适应:(1)形态:植物的芽和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树干粗短,树皮坚厚 状;温动物出现贝格曼规律和阿伦规律的变化。

基础生态学试题

基础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得科学。 生物圈:地球上得全部生物与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得场所,它包括岩石圈得上层、全部得水圈、大气圈得下层。 环境:就是生物赖以生存得外界条件得总与。它包括一定得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与发展得各种因素。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得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栖息地得生态环境。 尺度:就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与时间上所涉及得范围与发生得频率。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与组织尺度。 频度: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得样方占整个样方得百分比,表示物种得个体在群落地段分布得均匀状况。 多度: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得一种估测指标。 盖度:植物体地上部分得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得百分比。 适合度:一种生物对生境得适合程度,以平均每个个体生育得存活后代得数量作为衡量适合度得指标。 进化:生物种群基因频率变化。 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得多少。 物种得均匀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得分配状况,它反映得就是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得均匀程度。 內禀增长率:在特定条件下,具有稳定年龄组配得生物种群不受其她因子限制时得最大瞬时增长速率. 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得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得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得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相互适应、共同进化得现象。 排序: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得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得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得相互关系得数量分许法. 领域:动物个体或群体所占据得排斥同种其它个体或群体得空间.

植被生态学

植被生态学 一、前言 1 研究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体,研究购车个植被的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功能适应、 动态发展、分类分步以及管理和应用。 2 植被是一种生物现象,也是一种地理现象,有很强地域性。 第一章绪论 1.1植被生态学的概念 植被生态学(vegeration ecology),d.mueller-dombois 和h.ellenberg在1974年首先提出。 对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做出鉴定,并要确定他们之间的互相联系,以及他们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植物区系:一定地区内出现的所有植物种或植物分类单位,而不涉及他们的数量多少或重要性。植物区系的研究任务就是坚定一个地区的各级分类单位,研究他们的发源、发展和地理分布。 1.2植被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A 群落形态学(symmorphology):研究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包括肉眼看上去比较显著的 大型植物(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和地衣),还包括小型的不太明显的真菌、藻类以及微生物。 B 群落生态学(synecology):着重研究植物群落以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环 境条件对群落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地理分布的影响,以及群落对环境的改造作用。 c 群落生理学(symphysiology):着重研究群落内各类有机体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他 们的生产力,又可成为i“机能植被生态学”。 D 群落动态学(sundunamics):主要研究群落的发生、演替和演化等。群落的动态是群 落的根本属性。 E 群落分类学(syntaxonomy):主要研究群落类型的确定并建立一定的系统,又称“系 统植被生态学”。 F 群落分布学(synchonology):主要研究群落在地球表面的分布规律、植被区系历史等。 1.3植被生态学发展历史回顾 1.4植被生态学在中国的发展 1.5当前植被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动向 第二章植物群落的学说 植物群落既是植被的组成单位,也是植被生态学基本研究对象。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 结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综合,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物环境:A大环境: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a大气候:离地面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B小环境: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领接环境/b小气候:生物所处的局域地区的气候 大环境直接影响小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反作用环境。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CO2 、H2O 、食、天敌……)分类:A性质:1气候因子 2土壤因子 3地形因子 4生物因子 5人为因子B有无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 2非生物因子C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动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地) 2非密度制约因子(气候,降水)D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引力,光强)2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四季,潮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代替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或间接作用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地域某种生物余姚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之歌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的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光质的生态作用:尽管生物生活在日光全光谱下,但不同的光质对生物的作用是不同的,生物对光质也产生了选择性适应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 波长的辐能,这个带对应于辐射能流的最大节 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植物物种间对光照强度表现出的适应性差异,是已进化的两类值物间的差异:1阳地植物 2阴地植物 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1昼行动物 2夜行动物自然条件下,动物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常常是由光照强度决定的,当光照强度达到某一水平时,动物才开始活动,因此不同季节随着日出日落的时间差异,动物活动时间也有变化 生物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1 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2 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3 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才能开花的植物 4 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 动物的光周期现象:A繁殖的光周期1 长日照动物 2 短日照动物 B昆虫滞育的光周期现象 C换卖鱼换羽毛的光周期现象 D动物迁徙的光周期现象

(完整word版)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课程考试试题(卷)2011—2012学年第1学期《基础生态学》课程 A 卷专业班级:命题教师:张晓鹏李刚审题教师: 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得分:分 1.趋异适应: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在不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性状不相似的现象。 2.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演替,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或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也都达到平衡)。 3.生物的生活史对策:指种群在其生活史各个阶段中,为适应其生存环境而表现出来的生态学特征。 4.特征替代:重叠区内长期共存的物种,因其生态要求发生分化而导致形态分化,使它们在形态上又略有不同。但形态上的种间差异只在两个物种的重叠分布区内才存在,而在各自独占的分布区内则消失,这种现象就叫特征替代。 5.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6.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第 1 页共10 页

7.生态入侵: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的地区,其后代在新的 区域内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的过程。 8.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忍受一定程度外界压力维持其相对稳定的这个限度。 9.边际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比相邻群落有增大趋势的现象。 10.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 二.填空题(每空1,共20)得分:分1.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群丛。 2.目前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物种形成学说是地理物种形成学说。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生态位分异(分化)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水。 5.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特点和速率主要取决于分解者种类和 资源质量、环境条件三个方面。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阳光)。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多。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高;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温度 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日照长短为信号。 第 2 页共10 页

最新生态学笔记李博(完整版)资料

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似昼夜节律: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 阿朔夫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 生物钟: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 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霜害:在0℃受到的伤害叫霜害。 超冷:纯水在零下40℃以后开始结冰,这种现象叫超冷。 适应性低体温:它是一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此时体温被调节很低,接近于环境温度的水平,心律代谢率及其它生理功能均相应的降低,在任何时候都可自发的或通过人工诱导,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阿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 乔丹规律: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

植物生态学实验

实验一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测定 1. 实验目的 通过各检验方法的实际训练,使学生认识群落中不同种群个体空间分布表现出的不同类型(随机分布、集聚分布、均匀分布),掌握检验植物种群空间分布类型的方法。 2. 实验内容、原理 分布系数法(扩散系数法):根据Poisson 分布具有方差与均值相等的性质,统计和检验野外调查数据。分布系数C x 的统计量为: x s C 2 式中:x —均值 S 2 —方差 若C x ﹤1,种群属于均匀分布; C x =1,属于随机分布);C x >1属于集群分布。采用 T 检验来确定C x 的实测值与理论值差异的显著程度。 查表比较,若T ﹥t n-1,0.05 则认为C x 对1的偏离具有显著性。差异不显著时,可认为符合泊松分布(随机分布)。 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和材料 皮尺、样方框、铅笔、野外记录表格、计算器。 4. 实验步骤 1. 选择所需研究的植物群落,根据最小面积法确定样地面积,一般草本植物可用10m×10m ,在所选样地再划分样方,草本可用1m×1m 。 2. 计数:将每一样方中待测植物的株数,记录在野外记录表格中,整理调查数据,并计算有关统计特征数。 3. 计算C x 值。 4. 说明 T 检验的结果,指出所测定种群的分布类型。 表1-1 样方植物统计表

实验二群落基本特征分析 1. 目的要求 掌握群落数量特征和基本特征的测定方法,加深对群落基本特征的了解,熟悉分析群落空间、时间结构的方法,并通过对数据的整理达到识别群落的目的。

图2-1 群落特征分析的步骤 2.实验内容 (1)样地选择与实地调查; (2)群落数量特征分析。 3.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样方框、测绳(或皮卷尺)、钢卷尺、方格纸、计算器、铅笔、橡皮、细铁针、记录表格、野外调查表格、剪刀、塑料、信封、标签、铁锹、铲刀、白布口袋、多种孔径的土壤筛、镊子、坡度仪或水平仪、电子天平、电热烘干箱、计算器。 4. 方法与步骤 4.1样地调查 (1)样地代表群落最小面积,样地应选择群落的典型地段,尽量排除人为影响,使其充分反映群落真实情况,代表群落的完整特征。 (2)草本群落样地面积应为100m2~300m2,灌丛样地面积一般为300 m2~500m2,森林样地面积则更大。样地轮廓以正方形、长方形为主。 (4)样地内随机设置3~5个样方,草本群落的样方通常为1m2,随机取样是在群落中随机确定每一个样方。可在群落中系统地设置一些点,编上1,2,3,……100等数字,然后随机抽取其中的数字,以确定样方位置。 表2-1 群落样地调查表 样方号样地面积海拔高度 群落类型群落名称 地理位置省市县镇(村);经度:纬度: 地形:坡向坡度 母岩与地质 土壤名称和性质(基岩、土层厚度、质地、A层厚度、颜色、pH反应) 群落特点(外貌、动态、结构等) 周围环境及群落小环境状况 4.2草地群落数量特征的测量 种类组成:仔细编制群落植物名录,应列入群落中所有种,植物种名按生活型排列。 群落空间与时间结构分析 a. 群落层片分析:群落层片就是群落生活型组成,计算各类生活型的百分率。 b. 群落垂直结构:按乔、灌、草、地衣绘制群落垂直结构图。

厦门大学海洋生态学老师所划重点题目整理汇编

海洋生态学复习思考题2014 第一章绪论 1.海洋生态学的十大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请具体说明。 –海洋初级生产力总量的研究 –微型和超微型浮游生物研究 –海洋新生产力研究 –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研究 –海洋微型生物食物环研究 –大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 –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 –生物泵及海洋对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调节作用研究 –热液喷口和冷渗口特殊生物群落的研究 –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具体说明看课件) 2.什么是海洋生态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答:探讨人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和对策,以达到可持续的生物圈的目的。(这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明显趋势。也是海洋生态学的研究的重要任务。) 3.哪三个研究领域为生态学优先发展的领域和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答:①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包括气候、大气、陆地和水域变化的生态学原因和后果; ②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决定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学意义,全球性和区域性 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③可持续的生态系统(sustainable ecosystern),探讨可持续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原理和策略以 及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原理和技术。以上三个优先研究领域实际上阐明了生态学优先发展的领域和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4.厄尔尼洛现象和南方涛动如何影响海洋环境和全球气候,举例说明。(看文献,写作业,ppt) (作业,自整理) 第二章海洋与海洋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1. 基本名词: 温跃层——是位于海面以下100—500m之间、温度和密度有巨大变化的薄薄一层,是上层的薄暖水层与下层的厚冷水层间出现水温急剧下降的层。 热常数——指有效温度(即高于生态学零度以上的温度)和发育持续时间的乘积。 K=N(T-T0) K为该生物所需的有效积温,N为天数,T为当地该时期的平均温度,T0为该生物生长活动所需的最低临界温度(生物零度) 海洋生物的垂直移动——海洋动物在夜晚升到表层,随着黎明的来临又重新下降。光是影响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最重要的生态因子。 生态位——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补偿深度——:在某一深度层,植物24小时中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质全部为维持其生命代谢消耗所平衡了,没有净生产量,这样的深度为补偿深度 临界深度(the critical depth):在这个深度上方整个水柱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总量等于其呼吸消耗的总量。临界深度通常大于补偿深度。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一“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需物质”。当环境中某物质的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课程考试试题(卷) 2011—2012学年第1学期《基础生态学》课程 A 卷 专业班级: 命题教师: 张晓鹏李刚审题教师: 学生姓名: 学号: 考试成绩: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得分: 分 1.趋异适应 2.顶级群落 3.生物的生活史对策 4.特征替代 5.协同进化 6.生态幅 7.生态入侵 第 1 页共 8 页 8.生态阈值 9.边际效应 10.生态平衡 二.填空题,每空1~共20, 得分: 分 1(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是。 2(目前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物种形成学说是。 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 5(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特点和速率主要取决于和

、三个方面。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 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 ,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为信号。 9(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是。 10(种群数量的调节实际上是通过种群本身内在和两个反向力间的平衡而实现的。 11(按照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不同可以将群落演替划分为和 两类。 第 2 页共 8 页 12.能够准确反映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关系的生态金字塔是。 13. 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顶级。 14. 在生态系统氮的循环中~一方面通过固氮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另一方面又通过重新返回大气。 三.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15分, 得分: 分 1. 如果某种群个体间竞争强烈~排斥性强~则其内分布型最可能是以下哪种 ( ) A. 随机分布 B. 均匀分布 C. 成丛分布 D. 群集分布 2(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 , 。 A(比相邻群落环境更加严酷 B(种类多样性高于相邻群落 C(由于是多个群落边缘地带~相邻群落生物均不适应在此生存 D(在群落交错区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 3(Deevey将种群存活曲线分为三个类型~其中表示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的曲线为, ,。 A(凸型曲线 B(凹型曲线 C(对角线型曲线 D(S型曲线 4(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 , 。 A(任何物种的生态位都是一个n维的超体积 ;

李博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生物依赖于环境,只有适应了环境生物才能生存并进化;同时,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围。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对象与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3.现代生态学的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研究对象的层次性更加明显,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围的扩展;国际性是其民展趋势。 4.简述经典生态学的几个学派及其特点法瑞学派:重视群落研究的方法,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的类型,建立了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北欧学派:重视群落分析、森林群落与土壤pH值关系。英美学派:重视群落的动态,从植物群落演替观点提出演替系列、演替阶段群落分类方法,并提出了演替顶极的概念。联学派:注重建群种与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5.简述生态因子的概念及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不可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阶段性作用。6.关于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有哪些定律?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主要有以下两个定律:A.Lei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食物的量;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两补充: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要考虑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B.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出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应作几点补充:生物能够对一个因子耐受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耐受围很窄;对所有因子耐受围很宽的生物一般分布较广;在一个因子处于不适状态时,对另一个因子耐受性会受影响;生物不同生长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围不同,繁殖往往是敏感期;生物实际并不是在某一特定环境因子最适围生活,可能有其它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7.生物稳态保持机制,有何生态意义?生物稳态:生物控制体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机制:恒温动物通过体产热过程以调节体温(生理过程);变温动物靠减少散热或利用环境热源使身体增温。生态意义:使生物对环境因子的耐受围扩大。 8.贝格曼规律与阿伦规律。Bergman 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单体面积的散热相对较少。Allen 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耳、尾、四肢等在低温环境下有变小变短的趋势。9.土壤的生态作用,三种耐碱植物类型各有哪些特征?生态作用:a 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场所;b 是生物进化的过渡环境;c 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d 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地。聚盐性植物特征:这类植物能适应在强盐渍化土壤生长,能从土壤里吸收大量的可溶性盐类,并把这些盐类积聚在体而不受伤害。该类植物原生质对盐的抗性强,极高的渗透压。泌盐性植物特征: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于盐类的透过性与聚盐性植物一样是很大,但是他们吸进体的盐分不积累在体,而是通过茎、叶表面上密布的分泌腺,把所吸收的过多盐分排出体外,这种作用称为泌盐作用。不透盐性植物: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所以他们虽然生长在盐碱土上,但在一定盐分浓度的土壤溶液中,几乎不吸收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盐类。 10.什么是种群?与个体特征相比较,种群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种群: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群体特征:a 空间特征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及分布方式;b 数量特征密度随时间而发生变化;c 遗传特征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以区别与其它物种。 11.禀增长率及其在控制人口方面的意义。禀增长率是指当环境不受限制时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增长率。计算公式rm=lnR/T 控制人口途径:降低Ro值:降低世代增值率,限制每对夫妇的子女数;T值增大:推迟首次生殖时间或晚婚来达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