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二语习得 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对幼儿英语教育的意义

二语习得 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对幼儿英语教育的意义

二语习得 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对幼儿英语教育的意义
二语习得 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对幼儿英语教育的意义

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对幼儿英语教育的意义

毕小栋1杨晓宇2

(1.浙江省嘉兴学院外语学院浙江嘉兴 314001;2.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幼儿园浙江嘉兴 314000)

[摘 要]虽然幼儿英语教育在中国刚起步,但已倍受整个社会关注。本文尝试性地将克拉申的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与幼儿英语教育结合加以研究,

提出克拉申理论对幼儿英语教育的意义及幼儿英语教育据此应相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幼儿英语教育;最佳输入;情感过滤;原则

The Effect of Krashen’s L2 Acquisition Theory on Children’s English Education

Bi Xiaodong Yang Xiaoyu

Abstract: Based on Krashen’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especially the input hypothesis and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hey affect children’s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 The paper then puts forwards several principles for children’s English education.

Key Words: children’s English education; optional input; affective filtration; principle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英语

在国内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整个社会逐渐达成一种共识,英语习

得要从小抓起。国家也对幼儿英语教育予以了极大重视,李岚清总

理曾在外语教学工作会议上强调:外语教学要从娃娃抓起。

但是,在幼儿英语教育过程中,“少、慢、差、费”的缺点逐渐

显现出来。借鉴国内外二语习得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果,从理论高度

来审视、从原则上进行把握,对我国幼儿英语教育将大有裨益。“外

语教学理论研究者借鉴语言学理论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

主要应着重视其对外语教学的启发意义。”(束定芳等,1996)克拉

申二语习得理论在此就极具影响力。

二、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在

前人和自己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二语习得理论。该理论一经提出,

就引起了巨大反响。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分为五个假设:

1.习得—学得 (acquisition—learning) 假设;

2.自然顺序(natural order)假设;

3.监视 (monitor) 假设;

4.输入 (input) 假设;

5.情感过滤 (affective filter) 假设。

其中习得—学得假设是这一理论的基础。克拉申把习得与学得

完全对立起来,认为只有习得的语言才是真正的掌握。笔者不完全

苟同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但认为其中的输入假设与情感过滤假设

对幼儿英语教育有极大的指导意义。现分述如下。

三、为幼儿提供最佳语言输入

根据输入假设,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首要条件,离开了目的语,语言习得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克拉申形象地用公式i+l来表示最佳语言输入,其中i指学生现有水平,1表示不定量。i+l是指语言输入应略高于学生现有语言水平,太深(i+2) 、相等(i+0)或太浅(i-1)都无法达到最佳语言输入。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具有四大特征: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有趣的或相关的(interesting or relevant),非语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足够的量(sufficient quantity)。

1.可理解性。可理解性指输入语应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即i+1,学习者可借助已掌握的知识文化来理解所输入的语言,获得新的语言结构。不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对于学习者是无用的,只是一种噪音。

根据这一特征,在幼儿英语教育中,应遵循可理解性原则,即输入给幼儿的英语语言材料应具有可理解性。输入的英语语料如果太难,远远超出幼儿现有英语水平,幼儿就会无法理解;输入的英语语料如果太容易,低于或等于幼儿现有英语水平,那只是重复和复习,幼儿就没有进步的余地,很快就会失去兴趣。同时,应牢牢地从幼儿角度来把握这一原则。教师及家长所认为的可理解性语料,并不能等同于幼儿的可理解性语料。教师、家长和幼儿之间,应及时沟通,了解幼儿已有的英语水平,通过不断地英语输入的调整(input modification),以达到理想效果。笔者所在地区的一些幼儿园这几年陆续请了几名外籍教师来进行幼儿英语教学,但教学效果均不佳。外教相对于中国教师而言,在英语语言上更具优势,为什么效果却不好呢?这主要是外教不了解幼儿的英语水平和文化背景,输入的语料不是太难就是太简单,幼儿自然无法获得理想的语言输入,习得更无从谈起。

2.有趣的或相关的。输入的语料在内容上要有趣并且有关联,这样就能吸引学习者持续地学习,在不知不觉中轻松习得语言。

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比成人短得多,如果英语语料输入时,不能吸引幼儿注意力,幼儿很难将注意力真正集中到上面去。即使教师和家长威逼利诱,效果也未必好。因此,幼儿英语教育应遵循活动性原则,通过各种活动,努力激发幼儿对英语的兴趣,使幼儿在活动中习得英语,寓教于乐。教师和家长应有目的地把需要输入的可理解性英语语料渗透到各种活动中去,每次活动的主题、内容、方式、甚至程度都有变化,富有新鲜感,使幼儿饶有兴趣、轻松愉

~~~~~~~~~~~~~~~~~~~~~~~~~~~~~~~~~~~~~~~~~~~~~~~~~~~~~~~~~~~~~~~~~~~~~~~~~~~~~~~~~~~~~~~~~~~~~~~~~~~~~~~~~~~~~~

牧是杜荀鹤的父师。其实,这句话容易产生歧义。难道它不能理解为“杜牧把诗道传授给杜筠的儿子”,偏偏理解为“杜牧把诗道遗传给荀鹤”?

四、从杜牧和杜荀鹤二人同时代的朋友的记载来看。

杜牧一生几次任官转移位置,且声名显赫,其朋友也很多。但关于此事没有人说过,比如他的莫逆之交张佑、高元裕、周樨、李商隐、牛僧儒等都无一字提起,就连彼此看不关诗风的白居易也没有说过杜牧的这件事情。

杜荀鹤的好友张曙、王希羽、贯休、顾云等没有对荀鹤的身世产生怀疑,而我们后人仅仅凭借《池阳集》《唐诗记事》等记录野闻逸事的材料去肯定这件事情,恐怕是有背史实的,仅仅靠周必大所听说的那一句乡语是站不住脚的。

假如说此事为真的,和二人同时代的好友也许是碍于情面无法谈及它。但是,到了宋代,孙光宪写《北梦琐言》的目的是鉴于晚唐以后秘籍之佚,为了保存晚唐、五代的政治逸闻、士大夫言行、文学家佚事和社会风俗人物趣事以勉励后人的。他的资料来源是经过审慎、核对和抉择的,其可信度是很高的。但作者却对有关杜荀鹤的事情只有《张曙戏杜荀鹤》《杜荀鹤入翰林》两篇,而对民间传的沸沸扬扬的“荀鹤为牧之微子也”却只字未提。作者写文学家个人生活方面的,对其不可能置若罔闻,只是在再三斟酌和实地探访之后,否定了他的真实性,那么我们今人相信它是没有理由的。

综上所述,“荀鹤为牧之微子也”是好事者所伪造的,并非事实。

参考书目:

[1]缪铖.《杜牧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宋﹚计有功.《唐诗纪事》.中华书局,1965年版.

[3]﹙宋﹚孙光宪.《北梦琐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4]傅琮璇.《唐才子校笺》.中华书局,1987年.

[5]《文渊阁四库全书》别集类集部22,《唐风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

[6]汤华泉.《杜荀鹤生平事迹考证》.《阜阳师院学报》,1986年1月.

作者简介:吴艳丽,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中

国古典文献学)。

收稿日期:2005-5-19

129

快地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实践和习得英语。语料输入时,可采用体育、智力、手工、歌曲、角色扮演等多种活动方式。这些活动可创设良好的英语环境和习得氛围,激起幼儿习得英语的浓厚兴趣,达到理想的输入效果。

在以活动为载体,进行英语语料输入的同时,要注意各种活动的关联性。一段时期内的一系列活动如果在内容上十分有趣,但跳跃性极大,彼此之间毫无关联,那会在幼儿内化输入语料的进程中,制造人为障碍。幼儿逻辑思维能力还未成熟,对于输入的毫无关联的英语语料,无法完全归类,自然会造成一些输入语料在内化进程中相互冲突乃至丢失,使语言输入事倍功半。而通过活动输入彼此相关的英语语料,能使幼儿在语料内化进程中减少内耗,作到输入语料相互佐证、左右逢源、融会贯通,达到最佳输入效果。

3.非语法程序安排。语言输入时,按语法程序的教学是不足的也是不必要的,输入应该是大量的自然输入。

根据这一特征,在幼儿英语教育中,要遵循听领先原则。教师和家长要避免有意识“教”英语的做法,摈弃一个单词读数遍,背句型,背短文,做书面练习的传统输入法。而应大量创设语言环境,按照幼儿获得语言的认知顺序、心理特点及英语本身的特点,遵循母语习得的基本过程,听领先,说随后,再读写。幼儿在获得大量以听为基础的输入后,才开始尝试语言表达,从而获得语言交际能力,达到理想的输入效果。

在遵循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汉语输入与英语输入的衔接。一个人无论学习多少种语言,都需要通过认知系统实现概念的符号化,这里就实际存在着同种概念由不同语言符号表征的问题(周競,2004)。中国幼儿由于生活在中国文化情景中,大部分幼儿母语水平大大高于英语水平,母语教学与英语教学在内容安排上有衔接、相辅相成,将有利于幼儿对英语输入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产生事半功倍的输入效果。

4.足够的量。学习者通过可理解性输入达到一定的语言能力时,话语能力就自然产生,但这不是教会的,有个循序渐进,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语言的输入好比往碗里倒水,一开始水是不会流出来的,只有在碗满了之后,水才会溢出来。那么,在幼儿英语教育方面,也要遵循足量高浓度原则。认为输入什么,幼儿就会马上掌握的想法是不科学的,一定先要有足够高浓度的英语语料输入。教师和家长在针对幼儿输入英语语料时,要尽可能多地释放英语信息,增加单位时间英语的信息量,但不能机械重复,要不断变换输入方式。既要量足,又要多重复、多变换。量足是为了以量变促质变、水满则溢;多重复是为了加强语料的刺激强度;而多变换则是为了增加语料的广度和丰富程度。要作到这一点,教师和家长除创设口语英语环境外,还应加强家庭、教室,乃至整个幼儿园英语环境的创设。

语言只有在强化语料输入的基础上,不断实践,不断内化,才能有语言的输出,所以教师和家长应利用一切机会加强各种形式的输入,即克拉申的可理解性输入,让幼儿每天都能浸泡在自然地道的英语中。

四、激发学习动机,消除不良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是影响外语学习的最大要素。根据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设,可理解性输入对语言习得来说是必要的,但不是足够的(Krashen,1981,1982)。二语习得过程中,情感因素对语言的输入起着过滤器(filter)作用,阻碍或促进可理解性输入的吸入(intake)。图示如下:

可理解性输入→情感过

滤器

→语言习

得机制

→吸收

内化

可理解性输入只有在情感过滤低时才见效(Krashen,1981,1982)。在学习者吸收内化过程中,情感过滤强时,语言吸入就小;反之,语言吸入就大,即输入效果明显。影响二语习得的情感因素主要有三类:动机(motivation),自信心(self-confidence)和焦虑(anxiety)。

1.动机。动机是一种内在的动力,一种感情的作用,一种促使人们采取某一行动的欲望(Brown,1987)。动机是学习者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也是决定二语学习的动力源泉。W. Lambert 和R. Gardner(Brown,1987)对二语学习动机进行了12年的研究,证明合理利用动机有助于成功学习二语。

幼儿学习英语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无任何捷径可言。教师和家长应创设英语环境,着重培养幼儿对英语文化的兴趣,尊重科学,使幼儿在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切不可急功近利,用威逼利诱的方法迫使幼儿学习;也不能把学习英语作为炫耀的资本,幼儿一有进步便到处夸耀。这些错误的做法久而久之会使幼儿产生错误的学习动机,认为学习英语是为了少挨骂、不挨打、获得物资奖励、向别人炫耀、或让教师和家长高兴。

2.自信心。自信心是习得者的自我评价,对自我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看法的总和(Brown,1987)。外语学习方面的自信心是影响个人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情感因素。

虽然相对于成人而言,幼儿爱面子、怕出错的现象较少,但幼儿学习英语仍需很大的勇气和自信心。经过大量的英语可理解性输入后,必须要有内化、输出(output)、反复训练才能习得。而在英语输出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错误,这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现象”(Corder,1981)。教师和家长的首要任务就是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每当幼儿稍有进步,就应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以此激发幼儿的自信心,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只要幼儿充满自信,勇于实践,就一定能获得理想的英语学习效果。

3.焦虑。焦虑是一种担心的状态,一种模模糊糊的怕(Brown,1987)。语言学家把焦虑分成两类:促进性焦虑(facilitative anxiety)和妨碍性焦虑(debilitating anxiety)。不少研究结果表明,适量的焦虑对语言学习起促进作用,而过多的焦虑会像过滤器一样把学习者接触的语言过滤掉,焦虑越多,习得就越少。

对于幼儿,最主要的妨碍性焦虑是错误焦虑。一部分幼儿由于家庭因素,过分追求语言形式的正确无误而造成自己过高的错误焦虑,这在听说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其实,正如习得母语的过程,幼儿在学习英语时也存在一个中继语阶段,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不管幼儿出现何种错误都是可喜的,这表明幼儿正在发展驾驭英语的能力。为了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教师和家长不应过分强调语言的准确性,不必有错必纠。正确做法是注意语言的交际功能,肯定幼儿为英语表达所做的努力,宽容对待幼儿在交际中所犯的错误,鼓励他们多开口,即使纠错也要用间接的方式,使幼儿的焦虑程度降到最低,这样才能促进英语语料的有效输入和内化,进而习得语言。

五、结束语

克拉申的输入假设与情感过滤假设对幼儿英语教育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正如Corder(1981)认为:“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应违背自然过程,而应适应自然过程;不应阻碍学习,而应有助于学习并促进学习。”教师和家长应善于抓住每一个机会,寻求英语的最佳输入,同时还要帮助幼儿明确动机,树立信心,消除焦虑,促进英语习得。

参考文献:

[1] Krashen, S. 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Pergamon, 1981.

[2] Krashen, S. 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New York: Pergamon, 1982.

[3] Brown, H. 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 Prentice-Hail InC. 1987.

[4] Corder, S. P. 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5] 束定芳,庄智象.现在外语教学 — 理论、实践、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6] 周競.对我国学前儿童英语教育定位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4(12).

作者简介:毕小栋(1977—),男,浙江省嘉兴学院外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语用学。杨晓宇(1979— ),女,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幼儿园

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幼儿双语教学。

收稿日期:2005-6-13

130

二语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的主要倡导人克拉申认为:简单来说,语言的掌握,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都是在“可理解的”真实语句发生(即我们前面探讨的有效的声音,也就是可以懂意思的外语)下实现的;都是在放松的不反感的条件下接受的;它不需要“有意识地”学习,训练和使用语法知识;它不能一夜速成,开始时会比较慢,说的能力比听的能力实现得晚。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针对以上语言实现的特点来设计的。他的理论由以下五大支柱组成,被他称为五个“假 说”。五个假说不分先后,但分量不同,下面一一说明: 1.习得——学得差异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成人是通过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逐步掌握第二语言能力的。第一条途径是“语言悉得”,这一过程类似于儿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第二条途径是“语言学习”,即通过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悉得的结果是潜意识的语言 能力;而学得的结果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掌握。 该假设认为,成年人并未失去儿童学语言的能力。克拉申甚至认为,如果给予非常理想的条件,成人掌握语言的能力还要比儿童强些。他同时还认为,别人在旁帮你纠正错误,对你的 语言掌握是没有什么帮助的。这一点中国同学值得注意。 2.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这一假设认为,无论儿童或成人,语法结构的悉得实际上是按可以预测的一定顺序进行的。也就是说,有些语法结构先悉得,另一些语法结构后悉得。克拉申指

出,自然顺序假设并不要求人们按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实际上,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悉得某种语言能力的话, 那么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语法顺序来教学。 初学时的语法错误是很难避免的,也是没必要太介意的。 3. 监检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 一般说来,下意识的语言悉得是使我们说话流利的原因;而理性的语言学习只起监检或“编辑”的作用。换句话说,当我们开口说话时,话语由“悉得”系统产生,经“学得”系统监检后成为“真言”而吐露出口。语言学习的这种监检功能可能在我们说话或写作之前,也可能在其后。 在口头交谈中,人们往往没有时间去考虑斟酌语法。语法规则如果不是悉得而是背出来的,也用不上。但在事先准备的正式发言和写作中,语法的使用能提高语言的准确性,为演讲或 文章增添色彩。 这一条可以说是克拉申对语法知识的用处做出的最大让步。 4. 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 输入假设也是克拉申第二语言悉得理论的核心部分。只有当悉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悉得。如果你的现有水平为“i”, 那么就要给你提供“i+1”水平的输入。这种“i,1”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悉得者能有足够的理解输入时,就自动地提供了。克拉申认为,理解输入语言的编码信息是语言悉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incomprehensible)输入只是一种噪音。按照输入假设, 说话的流利程度是自然达到的,是不能直接教会的。

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word资料4页

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二语习得的研究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愈来愈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对二语的研究主要是为学习第二语言提供合理的语言心理基础,通过对二语习得理论的分析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让学习者系统地了解英语语言的本质,也能为其他英语教育者提供有效的参考。 一、二语习得理论概念 (一)习得――学习假说 二语习得理论中最基础的部分就是习得与学习。两者虽都是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但是两者还是有着区分点,前者主要是潜意识,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语言的内化,是下意识的自然吸收的过程。后者是有意识的学习语言规则的过程,学习有着一定的目标性。两者既可以分离又可以合并还可以相互转换,两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二)监控假设 监控假设是习得――学习假说的一种延伸,只有同时具有了三个条件才算是起到了有意识的监督语言正确的作用,这三个条件即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正确的语言形式与熟练语言的语法规则。到目前为止,这些条件很难完全满足,导致这种监控作用的发生十分有限。 (三)输入假设 二语习得理论的中心就是语言的输入,申拉克认为这一假设是人类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要想进一步学习语言,首先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基础的语言理解性。这个过程就需要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材料,学习材料的提供要求要比学习者的现有水平(现有水平用i表示)高出一些,材料的

提供有三种结果,即i+0、i+1、i+2,i+0表示取得效果不甚理想,i+1、i+2表示输入内容超出学习者的现有水平,也就是说输入的内容只有高于i时才能有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取得进步。 (四)情感过渡假设 申拉克认为学习第二语言不能只依靠输入环境,还需要有情感的推进。这在申拉克理论中可以将情感分为三类,即动机、自信心和焦虑程度。当学习者的动机、自信心较强,同时焦虑值低时就会在二语学习中容易取得输入、输出的最佳效果。 (五)自然顺序假设 自然顺序的假设也就是说明在我们学习第二语言时是有学习规律可 循的,还有语言学习的可预测性,同时语言知识的难易与顺序是不存在正比的关系。 二、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学启示 (一)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景化的教学场景 “互联网+”进入高校英语教学领域,改变着传统课堂,将传统课堂的“教师教什么”转变为利用技术环境“学生学什么”,推动教学更快的发展。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景化的教学情景,有利于学生获得感性认知,为学生呈现生动直观的语言场景,近距离接触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使学生从栩栩如生的实景中得到语言学习的感受,记忆贴近生活的词汇,培养他们运用外语时语言表达的得体性。 (二)重视语言输入及输入质量 语言输入是首要的,学生学习新知识主要通过教师的课堂授课、语言

克拉申二语习得假说

克拉申关于二语习得的五个假说 克拉申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内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他所提出的语言习得理论,是近几 十年来影响广泛、解释全面以及引发讨论最多的理论。 克拉申的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组成: (1)习得---学得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习得”和“学得”有什么区别?它们在学习者形成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分别发挥什么 作用?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是克拉申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克拉申认为,习得和学得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它们在心理过程、发生环境、知识性质和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等诸多方面都各不相同,并且这两个过程也不能互相转化。“习得”是下意识(subconscious)的过程,类似于儿童获得母语的过程。习得者的注意力放在语言所传递的信息上,而非语言本身的形式上。通过自然交际,习得者下意识地将语言进行内化,自然而然地获得语言能力。“学得”则是有意识(conscious)的过程,学习者将注意力放在语言形式上而非语言所传递的信息上,学习者通过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习得”来的语言,储存在大脑的语言区;学得来的语言,则不在语言区存储。 “习得”与“学得”的区别 (2)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 “监控”即注意、留心、纠正语言的形式。克拉申认为,“习得”使人获得真正的语言能力,二语学习者通过“习得”的知识生成语言输出;“学习”起到的作用有限,主要是让人有意识地判断和调整自己的语言形式,注意自己的语言是否正确。这种判断、留意、调整的过程就是监控的过程。

《英语教学理论及方法》课程试卷(B卷)有答案

安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英语教学理论及方法》课程试卷(B卷)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共四大题, 第I 、II大题做在客观题答题卡上,第III 、IV大题做在主 观题答题纸上;客观题答题卡上准考证号码为00+学号,如,001205001。2.考生答卷时必须准确填写院系、班级、姓名、学号等栏目,字迹要清楚、工整。 I. Multiple Choices Directions:In this part, you are given twenty questions or incomplete sentences which are followed by four choices marked A, B, C and D. Read the choices carefully and choose the one which can best answer the question or complete the sentence. Mark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the Answer Sheet for the objective items (30 points; 1.5 points each).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 about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is NOT true? A. Students should be given tasks to perform or problems to solve in the classroom. B. Students are task-driven. C.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is student-centered. D.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follows the PPP model. 2. What type of learners can benefit most from acting things out or miming things with their bodies? A. Kinesthetic learners. B. Tactile learners. C. Auditory learners. D. Visual learners. 3. What type of intelligence are problem-solving activities best suited for? A.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B.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C. 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D.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4.The _______ view of language sees language as a linguistic system but also as a means for doing things. Most of our day-to-day language use involves functional activities: offering, suggesting, advising, apologizing, etc. A. structural B. functional C. mentalist D. interactional 5. The role of the teacher changes following the aims of the class. The teacher may function more as a(n) if he is mainly doing presentation of new language points, whereas he is more of a resource or prompter or participant once a communicative activity starts. A. controller B. resource-provider C. participant D. organizer 6.Which of the following activities is NOT suitable for consolidating vocabulary? A. Labelling. B. Using minimal pairs. C. Odd man out. D. Word association. 7. The behaviorist theory of language learning was initiated by , who applied Watson and Raynor’s theory of conditioning to the way human acquire language. A. Harmer B. Skinner C. Hymes D. Chomsky 8.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bout assessment is NOT true? A. Summative assessment is mainly based on testing. B.Testing is part of assessment, only one means of gathering information about a student. C.Individual-reference assessment is based on how well the learner is performing relative to his or her own previous performance, or relative to an estimate of his or her individual ability. 考试答案不得超过此线

克拉申输入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克拉申输入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2009-05-01 11:42:10) 标签:校园分类:英语 摘要:克拉申输入假说对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该假说的提出和验证,探讨其对中、小学英语教学产生的影响。 这么多人学英语,却这么多人学不好,如何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英语教育界。中、小学英语教育是基础,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的英语教学。在英语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过了大学英语六级的大学毕业生,到外资企业应聘,面试时招聘者用英语问了应聘者几个问题,他却不知如何回答,最后他向招聘者说:“我听不懂,不知如何回答,你能不能出几道选择题给我做?”其结果可想而知。无独有偶,笔者的一位同事曾抱怨,他在上英语课时因讲英语太多,捱学生告他的状。由此可见,我国英语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要改变目前的状况,抓好中、小学英语基础教育是关键。本文试图通过对克拉申输入假说的提出和验证,探讨其对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从而引起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的重视,以便能运用该理论指导英语教学,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克拉申输入假说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是第二语言习得的一种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这方面的研究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要算克拉申(S. D. Krashen)。克拉申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的教师,他从70年代初开始研究第二语言习得,并多次在他的著作及文章中阐述他的输入假说。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如果习得者现有水平为“i”,能促进他习得就是“i+1”的输入。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这种“i+1”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习得者能理解输入,而他又有足够的量时,就自动地提供了这种输入。按照输入假设,说话的流利程度是随时间的流逝自然而然地达到。[1][P122] 克拉申的理想输入应具备四个特点: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既有趣,又有关联(interesting and relevant);非语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和要有足够的量(i+1)。 可理解性,是指理解输入的语言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输入对学习者无用,只是一种噪音。对初学者来说,输入那些不理解的语言等于浪费时间。 既有趣又有关联,指的是使语言输入对语言的习得有利,必须对它的意义进行加工,输入的语言材料越有趣,越有关联,学习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习得语言。 非语法程序安排,指的是语言习得重要的是足够的可理解的输入,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是不足的也是不必要的。 要有足够的输入量,指的是克拉申提出的i+1原理。[2][P9] 2.输入假说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克拉申在美国对外国移民第二语言习得进行多年的研究后,提出他的输入假说,然后在西

四种二语习得理论

四种二语习得理论 1、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by Selinker ML TL chiglish target language 中介语是介于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一种语言 Positive transfer(正迁移)母语的干扰:Transfer(迁移) Negative transfer(负迁移)正迁移(positive):母语帮助目标语 2、文化移入说(Acculturation . Model)--by Schunman(舒曼) 3、渐进体系说(Approximative System) 循序渐进(Graduality) Palmer ( 帕默) "Snowball" 四先原则: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死后活,先集体后个人。 4、输入说(Input Theory)S.D.Krashen(克拉申) 对于二语的习得,要进行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输入 "i+1"即"input+1","1"相当于不定量"n" “中国外语立体教学理论”by “张正东”所用甚少 四、环境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Critical period 关键期假说 “13”is the critical age 1、印度狼孩 2、非洲黑猩猩孩 3、辽宁猪孩 思考题:语言学对我国外语教学有什么样的启示 第二部分:外语教学流派(Schools of FILM ) 教学目的:1、了解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2、借签 第四讲:

一、FLI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 (一).GTM(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s 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中,源于欧洲(西欧),(18世纪前的拉丁语) 中国从1872年开始,同文馆标志着中国班级教学的开始。 GTM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主要特点如下(弊端) 1、重视书面语,轻视口语。 2、重视语法教学。①按语法的体系来编教材 ②用演绎法教语法 ③充分利用本族语,翻译为课堂主要活动。 ④句子是教学的基本单位。 不足:课堂80%在讨论语言,20%操练;消极活动占85%,积极活动占15% (二)、直接法(Direct Methods) 始于19世纪末,源于欧洲。它的背景是移民、商业发达等。其特点如下: 1、帕默的"snowball" 循序渐进 2、AA制"Ask -Answer"制 直接法作为科学外语教学的开端 (三)、听说法(Auduiolingual Methods)源于二战 20世纪40-60年代源于美国,20世纪70-90年代在中国盛行。其产生背景是珍珠港事件(Bloomfield布龙菲尔德)。其特点如下: 1、听读领先 2、句型操练(听说法的核心) 过程:①耳听会意 ②模仿(跟读,齐读,抽读,纠错,改正记忆) ③重复(检查) ④变换操练(机械练习有意义练习交际练习) 3、缺点:①脱离了内容和环境,学生无话可说。 ②无法交际。 ③忽视了读写。 思考题: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指导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第五讲 (四)视听法(Audio-Visual Method)例如"Family Albumn" 1、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又称情景法(Situational Method)例如Follow Me 2、特点:①整体感知(Global Senses).它包括音、形、义、词、句、

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分数: ___________ 任课教师签字:___________ 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结课作业 学年学期:2007-2008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二语习得 学生姓名:黄小芳 学号:1072571002 提交时间: 2008-5-6

再论Krashen二语习得理论 ——及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硕0717 黄小芳 摘要:本文力图从分析Krashen二语习得理论,即监控模式理论的五个假设出发,探讨该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和启发,提出几点建议,即外语教学应注意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通过精读+泛读+翻译的课堂教学,辅以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二语习得的效果。 关键词:二语习得课堂教学输入 1. 引言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简言之,主要是是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适应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2. Krashen 二语习得理论—监控模式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著名的二语习得理论——“监控理论”(Monitor Model)这一理论包括五个假说,即习得—学习假说(the acquisition leaning hypothesis )、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2.1习得—学习假说 Krashen认为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语言习得和语言学得(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learning)。语言习得是潜意识过程的产物,指的是语言学习者用目标语进行自然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者关注的是交流活动的内容,而不是语言形式。语言学得则是有意识的正式教育的产物,其结果是语言学习者获得和语言相关的语言知识。习得的语言储存在大脑左半球的语言区,可用来进行自动的语言加工;学得的语言知识也储存在大脑左半球,但未必在语言区,只能用于监控功能。因此说习得的语言在实际交流中能运用自如,而语言学得者虽然有完备的语法知识,却不能正确流利的使用该语言。 2.2监控假说 监控假说是对习得—学习假说中习得与学习的关系做进一步解释。根据这一假说,语言习得系统,即潜意识语言知识,才是真正的语言能力,而语言学习系统,即有意识的语言知识,只是在第二语言运用时起监控或编辑作用。这种监控作用可发生在语言输出之前或之后。但是它要发挥作用取决于三个条件:第一,足够的时间。即语言使用者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语法规则。第二,语言形式。即语言使用者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上,也就是说,只有当语言使用者考虑到语言形式的正确性时,监控系统才起作用。第三,规则。即语言使用者必须具有所学语言的语法概念及语言规则知识。因此合理使用监控功能,是成功交际的条件,过多使用,如在进行口头表达时,表现为结巴英语。但是在书面语中,人们更注重语言形式,就有必要用语言的监控功能来纠正错误。 2.3自然顺序假说

克拉申 语言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理论克拉申理论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又称“监控理论”)。此理论主要由五大假说组成:习得/学得假说(the 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Hypothesis) [1] [2] 一、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 (一)习得/学得假说 习得/学得假说是克拉申所有假说中最基本的一个,是其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这一假说认为:发展第二语言能力有两个独立的途径:“习得”是下意识过程,与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在所有的重要方面都是一致的;“学得”则是有意识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了解语言”(即获得有关语言的知识)。“习得”是潜意识(subconscious)过程,是注重意义的自然交际结果,正如儿童母语习得过程。“学得”(learning),是有意识(conscious)的过程,即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掌握。 Krashen认为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和语言学得(language learning)。语言是潜意识过程的产物。这一过程和孩子们学习母语的过程很相似。它要求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有意义的、自然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者所关注的是交流活动本身,而不是语言形式。语言习得则是正式教育的产物。正式教育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其结果是学习者能获得一些有意识的和语言相关的知识。Krashen指出学得不能转换成习得。例如,使用母语者尽管不懂语法规则,却可以正确流利地使用该语言,而语言学习者虽然有完备的语法知识,却很难在实际交流中运用自如。因此,对二语习得来讲,自然的语言环境比有意识的学习更为有效。

(完整word版)英语测试理论及方法课程教学大纲.docx

《英语测试理论及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30615027学分:2总学时:36 说明 [ 课程性质 ] 《英语测试理论及方法》为英语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 教学目的 ] 通过对考试流程中主要环节的介绍和演示,让学生了解语言测试的基本理论及具体操作 方法,以便使他们在未来教学实践中提高命题水平和考试质量。 [ 教学任务 ] 在介绍国内外语言测试领域最新理论研究及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英语教学实际及学 习特点,让学生了解语言测试流程中的诸多环节,如考试的宏观,微观功能,考试总体设计,掌握单项语言能力 /技能的测试方法,包括命题,施考,考试分析及考试信息反馈。 [ 教学内容 ] 英语测试概述、考试功能及其类别、考试要素、考试规范的制定、测试评估手段及其功 能、阅读测试、写作测试、听力测试、口语测试、试卷设计与施考事项、考试成绩反馈、考 试成绩分析 (1) 、考试成绩分析 (2) 、 [ 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学原则:本教材使用主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路,采取启发式教育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实践相结合。 [ 先修课程要求] 语言学基本理论 [ 学时分配 ] 本课程在第七学期开设,共一学期,每周 2 学时,共36 学时。 序号内容 1英语测试概述、考 试功能及其类别 2考试要素、 考试规范的制定 3测试评估手段及其功 能、阅读测试 4写作测试、听力测试5口语测试、试卷设计 与施考事项 学时安排 理论课时实验课时习题课时上机课时小计426 426 426 426 426

6考试成绩反馈、考试426成绩分析 (1) 、 (2) 总计241236 [ 教材及必要参考书] 教材 :邹申参考书 :武尊民杨任明《简明英语测试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英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年。 , 2002年。 大纲内容 第一部分英语测试概述 [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了解语言测试的基本理论及近些年测试方面的发展动态,在教学中正确,恰当地使用测试。 教学要求:掌握语言测试的基本理论。 [ 内容提要 ] 第一节 一、四种英语语言测试法 二、近 20 年的发展动态 三、当代国内外大规模考试一览 [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四种英语语言测试法 教学难点:语言测试的基本理论 [ 复习思考题 ] 1.英语测试领域里是否有不同的语言测试法? 2.在过去 20 年中英语语言测试界所关注的热点有那些? 第二部分考试功能及其类别 [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关注考试广义上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要求:掌握考试的功能及其分类。 [ 内容提要 ] 第一节 一、测量、考试与评估 二、考试功能 三、考试类别 [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考试的功能及其分类 教学难点:考试的功能 [ 复习思考题 ] 1.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要考试? 2.除了教学外考试,还有其它用途吗?

克拉申“输入假说”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克拉申“输入假说”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摘要: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二且最全面的理论便是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本文通过对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现状的分析,从克拉申“输入假说模式”带来的启示出发,提出了一些改进听力教学的策略。旨在进一步提高中学英语教学的科学性,促进广大学习者体力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输入假说;听力教学 1: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设” 众所周知,“听”在英语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学习者获得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而且也为学习者进一步发展其他语言技能奠定了基础。然而,听力能力的提高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是个莫大的挑战。Krashen(克拉申)于1985年提出了在语言学界很具影响力的“语言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他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听和阅读来完成的,教学的主要精力要放在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上,从而促进语言习得。他认为理想的输入应该有四个特征:可理解性——理解输入的语言是习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语言无用;趣味及关联性——输入的语言既要有趣又要与学习者相关;非语法性——按语法程序安排教学是不必要的;要有足够的输入量——输入量要大于学习者当前的语言能力。 2:语言输入假设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输入假设在相当程度上对外语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为英语听力教师可以从的语言输入假设中获得一些启示——解决语言输入

问题应该成为有效帮助提高学生英语听力至关重要的一步。作为教师应该懂得如何把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如何设计和采用有效的、具体的课内外活动,真正做到帮助学生提高听力能力。 2.1可理解性输入。首先,在听力材料的选择上要遵循可理解性输入的原则,也就是说听力材料必须与学生当前的英语语言水平相适应。根据Krashen 的语言输入假设,在听力课堂上学生所听到的材料必须是略高于他们当前英语水平的。因为每个人都有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上下文背景知识、特定的语言情境来理解自己尚未接触过的、略高于自己语言材料的能力。例如我们可以给七年级的学生选择这样的听力题:Where did he go? A. Beijing B. The USA C. Rome(罗马),因为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了where和go这两个单词,尽管did是新单词,但对他们答题基本上没任何的影响。而且接触的次数多了,还会增加他们的词汇量。然而,听力材料也不能太难,过多的生单词、复杂的句型结构等等,往往会妨碍学生对语言信息的接收,从而影响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另外一方面,听力材料也不能太容易、太简单,以至于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任何挑战性、会失去兴趣,放弃继续听下去。 其次,在制定大纲以及课堂设计上要紧扣可理解性输入的原则。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听说课程的大纲应该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即使是使用同一套教材,但是不同的年级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课堂设计、练习以及测试形式,以适应不同阶段学生训练和提高听力的需要。比如,低年级的同学可以尽量采用多项选择题或者是判断对错题来进行练习和测试,在提高听力能力的同时树立

二语习得理论中文

二语习得理论--中文

————————————————————————————————作者:————————————————————————————————日期: ?

二语习得定义 二语习得理论概述 二语习得的关键期 二语习得(英语)四个阶段 各阶段的教育技巧 The definition of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Overview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ritical period of second langu age acquisition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English)infour phases ?Variousstagesof education skills 二语习得理论 目录 二语习得定义 二语习得理论概述 二语习得的关键期 二语习得(英语)四个阶段 各阶段的教育技巧 第一阶段:沉默期 第二阶段:英语语法干扰期 第三阶段:学术英语提高期 二语习得定义 二语习得理论概述 二语习得的关键期 二语习得(英语)四个阶段 各阶段的教育技巧 第一阶段:沉默期 第二阶段:英语语法干扰期 第三阶段:学术英语提高期 ?第四阶段:学习曲线上升期 展开 目录 二语习得定义 二语习得理论概述

二语习得的关键期 二语习得(英语)四个阶段 各阶段的教育技巧 编辑本段二语习得定义 1960年代开始,有人研究人们获得语言能力的机制,尤其是获得外语能力的机制,综合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语言教育学、社会学多种学科,慢慢发展出一门新的学科,叫“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编辑本段二语习得理论概述 自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人们对二语习得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进行了研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也各具特色。有的研究侧重于描写 ,有的研究偏重于假设,有的研究则采用实验。20多年来 ,第二语言的多侧面、多方法的研究格局导致了该领域中的理论层出不穷。目前较为流行的有: (一)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 乔姆斯基和其支持者们认为,遗传基因赋予人类普遍的语言专门知识 ,他把这种先天知识称之为“普遍语法”。他们的主要论点是 ,假如没有这种天赋 ,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的习得将是不可能的事情 ,原因是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数据的输入(input )是不充分的 ,不足以促使习得的产生。乔姆斯基认为 ,语言是说话人心理活动的结果,婴儿天生就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对他们的语言错误不须纠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在生活实践中自我纠正。有的人在运用语言时,总是用语法来进行核对 ,以保证不出错误,这就是所谓通过学习来进行监控的[ 1 ] (P19)。随着语言水平的不断提高 ,这种监控的使用会逐渐越来越少。从本质上说, 语言不是靠“学习”获得的 , 只要语言输入中有足够的正面证据,任何一个正常人都能习得语言。 (二) 克拉申的监控理论 在20 世纪末影响最大的二语习得理论当数克拉申的监控理论(Monitor Theory) 。他把监控论归结为 5 项基本假说: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语言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克氏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涉及两个不同的过程:习得过程和学得过程。所谓“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 ,无意识地吸收到该种语言,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流利、正确地使用该语言。而“学习”是指有意识地研究且以理智的方式来理解某种语言(一般指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的过程。克拉申的监控假说认为,通过“习得”而掌握某种语言的人 ,能够轻松流利地使用该语言进行交流;而通过“学得”而掌握某种语言的人 ,只能运用该语言的规则进行语言的本监控。通过一种语言的学习,我们发现,“习得”方式比“学得”方式显得更为重要。自然顺序假说认为第二语言的规则是按照可以预示的顺序习得的,某些规则的掌握往往要先于另一些规则 ,这种顺序具有普遍性,与课堂教学顺序无关。“输入假说”是“监察理论”的核心内容。克氏认为 ,学习者是通过对语言输入的理解而逐步习得第二语言的 ,其必备条件是“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input) 。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输入是“可理解的” ,才能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积极作

二语习得课程教学大纲

【二语习得】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学分】2 【总学时】34 【讲授学时】34 【实验学时】 【先修课程】《英语教师职业技能》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师范方向高年级学生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第二语言(外语)习得的性质、特点、内容、理论研究流派、研究热点、教学原则、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本课程采用多元视角,对二语习得与教学进行多学科、全方位的介绍与探讨,以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二语习得与教学全过程的诸方面,学习和研究二语习得与教学理论,从而加深对二语教学这一认知活动的理性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二语习得与教学打下基础,提高科研能力,提高运用理论探讨和解决英语教学问题的能力,力争成为积极、自觉的思考者和有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者、研究者。 【内容提要】 第一章【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 [基本要求] 了解语言教学中几个最基本的议题,即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 [重点难点] 使学生掌握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理论基础的全貌,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经过认真、审慎、理智、全面的思考,从中悟出自己的语言教学思路或理论。 [讲授学时] 2 学时 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 语言 学习与教学 语言学与心理学的趋势 第二节 [语言教学理论与方法] 应用语言学 语言教学理论与方法 第二章【第一语言习得】

[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第一语言习得是认识第二语言学习原理的基础、掌握第一语言习得所涉及的主要议题、概念和主流理论观点。 [重点难点] 使学生意识到虽然本章议题都尚无定论,但第一语言习得研究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系密切相关,其导向和成果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颇具启示。 [讲授学时] 2 学时 第一节 [第一语言习得理论] 行为主义 内在论 功能主义 第二节 [第一语言习得中的主要问题] 能力与行为 理解与产出 先天本质与后天培养 普遍语法 系统性与变化性 语言与思维 模仿 实践 输入 语篇 第三章【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对比】 [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可做的三类对比及三类比较重涉及的6个议题(关键期假设;神经学的研究成果;精神运动协调方面的探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情感因素的作用;语言发展的因素) [重点难点] 对本章所论述的因素进行综合思考,就任何一类比较形成自己的认识。 [讲授学时] 2 学时 第一节 [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对比与对照] 对比与对照的类型 关键期假说 第二节 [对比与对照中的关键问题] 神经学问题

外语教学理论

外语教学理论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learning is commonly defined as a process that brings together cognitive, emo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and experiences for acquiring, enhancing, or making changes in one's knowledge, skills, values, and world views. Learning as a process focuses on what happens when the learning takes place. Explanations of what happens constitute learning theories. A learning theory is an attempt to describe how people and animals learn, thereby helping us understand the inherently complex process of learning. Learning theories have two chief values. One is in providing us with vocabulary and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interpreting the examples of learning that we observe. The other is in suggesting where to look for solutions to practical problems. The theories do not give us solutions, but they do direct our attention to those variables that are crucial in finding solutions. There are three main categories or philosophical frameworks under which learning theories fall: behaviorism, cognitivism, and constructivism. Behaviorism focuses only on the objectively observable aspects of learning. Cognitive theories look beyond behavior to explain brain-based learning. And constructivism views learning as a process in which the learner actively constructs or builds new ideas or concepts. Behaviorism Behaviorism as a theory was primarily developed by B. F. Skinner. It loosely encompasses the work of people like Edward Thorndike. What characterizes these investigators are their underlying assumptions about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In essence, three basic assumptions are held to be true. First, learning is manifested by a change in behavior. Second, the environment shapes behavior. And third, the principles of contiguity邻近and reinforcement are central to explain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For behaviorism, learning is the acquisition of new behavior through conditioning. There are two types of possible conditioning: 1) Classical conditioning, where the behavior becomes a reflex response to stimulus as in the case of Pavlov's Dogs. 2) Operant conditioning where there is reinforcement of the behavior by a reward or a punishment. The theory of operant conditioning was developed by B.F. Skinner and is known as Radical Behaviorism. The word ‘operant’ refers to the way in which behavior ‘operates on the environment’. Cognitivism The earliest challenge to the behaviorists came in a publication in 1929 by Bode, a gestalt psychologist. He criticized behaviorists for being too dependent on overt behavior to explain learning. Gestalt psychologists proposed looking at the patterns rather than isolated events. Gestalt views of learning have been incorporated into what have come to be labeled cognitive theorie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