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曙光

第1课 中华文明的曙光

第1课中华文明的曙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内容,知道与之有关的一些历史时间概念;通过学习“北京人遗址”,了解原始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情况;理解在原始人类进化过程中“劳动”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知道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2.能运用教科书的相关文字、图片、历史地图等资料进行简单地整理、分析解释;知道考古资料和口传资料等都是记录历史的重要手段。

3.认识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文明发展历程,作为“炎黄子孙”,应该认真了解、认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重点与难点]

重点:“北京人”。

难点:现代人是如何知道远古人(如“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的?

说明:

1.通过对旧石器时代最重要、最典型的考古遗址“北京人”的学习,可以了解原始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情况,故为本课重点。

2.以考古资料等史料再现历史,借此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学史观念,对初学历史的学生有难度,故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吕氏春秋》等书籍中记载了很多关于黄帝发明创造的传说:有的说黄帝发明了车,有的说黄帝发明了煮饭的锅,有的说黄帝教百姓盖房子居住。黄帝几乎成了古代发明创造的“万能博士”。

1.请你结合材料谈谈传说与历史史实有何差异?

2.如果需要探究关于黄帝的历史,这些传说是否有价值?为什么?

[案例]

关于“北京人”的教学

教学实施过程:

教师:出示图片《北京人头部复原像》,让学生观察北京人的容貌特征。

学生:毛发浓密,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等。

教师:这些不同于现代人的特征表明什么?

学生:北京人还残留着某些猿类的体质特征,是人类从古猿进化到人的一个重要阶段。

教师:播放《旧石器猿人生活情况》动画录像,然后出示《北京人生产生活想象》示意图。要求学生从录像和图片中提取关于北京人生活、生产的有关信息。

学生:北京人使用石块敲打成的粗糙石器,食物来源于狩猎和采集,能够使用火来驱寒熟食,用兽皮、树叶做衣服来保暖蔽体,过群居生活等。这些表明北京人生活环境险恶,工具简陋,处于旧石器时代。

教师:刚才同学们根据图片和录像材料了解了许多有关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情况。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图片和录像材料是现代人的想象,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知道“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的?

学生:激烈讨论,各自发表意见。

教师:总结学生意见,指出是通过对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掘获得的大量遗物来了解“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的。

分析:本教学片段的教学设计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是根据教师所提供的图片和录像资料,学生经过观察、阅读、讨论,从材料中获取一些历史信息。分辨信息的有效性,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以指导。而后半部分着重使学生懂得材料不完全是史料,上述图片和录像都是现代人对远古时期的想象,这些想象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通过考古遗址遗物加以复原的,从而使学生树立“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学史观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曙光

第1课中华文明的曙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内容,知道与之有关的一些历史时间概念;通过学习“北京人遗址”,了解原始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情况;理解在原始人类进化过程中“劳动”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知道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2.能运用教科书的相关文字、图片、历史地图等资料进行简单地整理、分析解释;知道考古资料和口传资料等都是记录历史的重要手段。 3.认识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文明发展历程,作为“炎黄子孙”,应该认真了解、认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重点与难点] 重点:“北京人”。 难点:现代人是如何知道远古人(如“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的? 说明: 1.通过对旧石器时代最重要、最典型的考古遗址“北京人”的学习,可以了解原始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情况,故为本课重点。 2.以考古资料等史料再现历史,借此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学史观念,对初学历史的学生有难度,故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吕氏春秋》等书籍中记载了很多关于黄帝发明创造的传说:有的说黄帝发明了车,有的说黄帝发明了煮饭的锅,有的说黄帝教百姓盖房子居住。黄帝几乎成了古代发明创造的“万能博士”。 1.请你结合材料谈谈传说与历史史实有何差异? 2.如果需要探究关于黄帝的历史,这些传说是否有价值?为什么? [案例] 关于“北京人”的教学 教学实施过程: 教师:出示图片《北京人头部复原像》,让学生观察北京人的容貌特征。 学生:毛发浓密,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等。 教师:这些不同于现代人的特征表明什么? 学生:北京人还残留着某些猿类的体质特征,是人类从古猿进化到人的一个重要阶段。 教师:播放《旧石器猿人生活情况》动画录像,然后出示《北京人生产生活想象》示意图。要求学生从录像和图片中提取关于北京人生活、生产的有关信息。 学生:北京人使用石块敲打成的粗糙石器,食物来源于狩猎和采集,能够使用火来驱寒熟食,用兽皮、树叶做衣服来保暖蔽体,过群居生活等。这些表明北京人生活环境险恶,工具简陋,处于旧石器时代。 教师:刚才同学们根据图片和录像材料了解了许多有关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情况。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图片和录像材料是现代人的想象,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知道“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的?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讲义(无答案)-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 和国家产生的关系(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素养目标:史 料实证、历史解释)。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国家的产生 难点:生产力的变化,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视频展示中华文明的起源。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境内分布着丰富的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 活动一从石器里走出来的“万邦”时代 石器时代 图1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前图2约1万年前后新石器时代 1.仔细观察左右两张图片上的石器,是否有什么差别?结合P2地图,说明图1代表性文化遗存。结合P3,说明图2在新石器中期、晚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北方辽河上流的代表性文化遗存。 2. 阅读课本P4,完成下列表格 距今年代时期代表遗址来源:Z。xx。https://www.sodocs.net/doc/8519181575.html,]生产工具生产活动社会生活 170—1万年旧石器时 打制石器渔猎采集 代

1万-5000年新石器时 代中期磨制石器种植粟稻 饲养家畜 彩绘陶器 养蚕缫丝 生活稳定, 氏族公社 5000 新石器时 代晚期磨制石器黑陶玉器、祭坛、神庙 氏族公社 3.私有制、阶级 P3 姜寨聚落遗址,指出其特征。陶寺遗址与姜寨聚落遗址相比有什么重大差别? 襄汾陶寺遗址···1000多座墓葬中,大型墓葬有9座,约占墓葬总数的1%。随葬品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玉或石制的礼器、装饰品、工具、武器。 小型墓葬约占总数的90%,墓坑小而窄,掩埋也极浅,大都没有木棺和随葬品。 ——丘富科:《中国文化遗产词典》 活动二从青铜里淬炼出的文明曙光 1.夏朝的建立和统治 (1)出示大禹治水画像砖拓片、夏朝中心区域示意图,二里头遗址宫殿复原图,讲述夏朝建立和制度、夏朝灭亡的史实以及考古学证明夏朝的存在。 (2)引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提出思考题“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的说法?” 2.商朝的建立和统治 (1)出示商朝迁都图和殷墟字样图片,说明商朝的历史在文字记载与考古发现中得到验证。 (2)介绍殷墟的两项重要成果甲骨文和青铜器,用《左传》中“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两句话来说明甲骨文和青铜器产生的原因、作用和历史地位。 (3)出示商朝势力范围示意图,提出问题“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度?” 3.西周的建立和统治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 【教学内容】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制度。因为本课主要内容从元谋人一直讲到西周灭亡,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应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部分内容了,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减少重复内容的教学时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在本课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通过表格了解中国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发展状况,进一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通过文献资料和表格掌握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和三代政治制度。 难点: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的推动作用。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我们都是什么吗? 生:人类。 师:那你们知道人类是怎么来的? 生:人类是从猿转变而成的。 师:人类是由猿转变而来。在由猿转变为人的过程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直立行走塑造了今天人类的体态,同时也解放了人类的双手。而解放出来的双手可以制造出工具。人类依靠工具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在此基础上,人类创造出各种文化、文明以及国家。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那我们今天来学习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新课讲授: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与文化遗存 首先我们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大致的了解。第一点,把握石器时代的各个代表性遗址及其分布特点,第二,重点理解新旧石器时代更替带来的史前社会变化,特别是原始聚落与原始农耕出现的重要意义,最后在此基础上认识到中华文化多源性与统一性并存特征。 1、旧石器时代 (1)定义 同学们先来看一组图片,第一幅图上面显示两块石头,图二多了一块?显然没有那么简单,我上的不是数学课。仔细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图二的石头不再是自然的光滑的,而是有棱有角,很显然是有意为之。准确的说,图一到图二,是石头到石器的转变,而石器,则是人类最早制作的工具。开始学会制作工具也是人转变为猿的根本标志。而这种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又被学者称为旧石器时代。图二其实就是当时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2)代表性遗址 (3)遗址分布及特点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教学设计(初一) 一、教材分析 重点:了解炎帝黄帝的传说,认识到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感。 难点:如何区别史实与传说。尧舜禹禅让的实质。 在本单元中的地位:本课以古史传说的形式对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的过程作了形象的描述,它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上一课的“氏族部落”,启下一单元的“国家的产生”。它是从传说这一独特的视角对这段远古历史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能很好地帮助同学们去理解、认识这段历史。 二、学情分析 。本课知识属于了解层次,可通过讲故事、演课本剧、游戏、讨论等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来组织教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炎帝、黄帝是传说中的华夏族的祖先,了解尧舜的禅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2.能够对古史传说和史实作出初步的比较,并作出概括、判断和解释。 过程与方法 1.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炎帝与黄帝事迹的学习,理解“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含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 2.对“尧舜禅让”的学习,培养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美德;对“大禹治水”的学习,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奉献精神,以及环境保护意识。 四、教学理念和方式 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提示和帮助,以达到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目的。(一)教学准备阶段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查阅历史资料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炎黄子孙” 这个称呼怎么来的?尧舜禅让又是怎么回事?远古时代的传说将帮助我们揭开谜底。请同学们讲述远古时代的传说故事。 由学生分组准备,然后召开“远古时代的传说”故事会: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 2、学习新课 1)“炎帝与黄帝” 古史传说与史实有什么区别呢? 如何理解“传说”与“史实”?(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考古资料证实者为“史实”;未证实者为“传说”。文字出现以前,历史主要是通过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和传说保存和流传下来)。 指导学生进行“传话”游戏。(六位同学排成一行,老师用纸写好一句话,给第一位同学,第一位同学运用手势将这句话的意思表达给第二位同学,第二位同学

第1课爱我中华(教案)-《中华民族大团结》(初中)优质教学课件和教案

第一单元伟大的中华民族 第1课爱我中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国家意识,培养爱国热情,学会尊重各民族,激发民族自豪感。 能力目标:培育家国情怀,增强加强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的认同。 知识目标: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知道我国悠久的历史,壮美的山河,灿烂的文化,理解中华民族有多元一体的优势。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我爱你,中国》56个民族共同演唱这首歌!,请大家一起跟着视频演唱。 教师: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名胜古迹数不胜数;我们中华民族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伟大的中华民族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新课学习】 中华民族是我国各民族在几千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她智慧善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兼容并包,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她创造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受到世界其他民族的尊重;她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为世界其他民族所称赞。

一.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 ➢观看图片《朝代歌》;知道中华民族源远流长, 历史悠久而厚重,文明绵延5000多年而不绝, 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观看视频《良渚文化》,知道良渚文化是环钱塘 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 代晚期文化,因1936年首先发现于良渚而命名,距今5300—4000年。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良渚是中华民族和东方文明的圣地。 ➢观看图片《陶寺文化》、《大汶口文化》,理解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 归纳小结: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陶寺文化等众多遗迹,都折射出远古文明的印记。从上古时代的三皇五帝传说到夏商周早期国家形态,从秦汉一统到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交融,从隋唐的繁荣开放到宋元明清的各领风骚,各族人民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亘古通今的辉煌历史篇章。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大地上发生了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故事。涌现出一个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数千年历史积淀下的人文底趣,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二. 中华民族有壮美的山河 播放视频《锦绣河山大美中国》,提出问题: 1、看完视频,跟同学们一起讨论,说说你的感想? 2、请你跟同学们分享一下你的旅行故事。 归纳小结:自古至今,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在祖国的辽阔大地上。今天的中国,陆地领土面积为960多万平方千米,主张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 其东部、南部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东北有绵延起伏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北部有

中国通史第1集观后感

中国通史第1集观后感 《中国通史》是一部全面展示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纪录片,第一集主要以“文明的曙光”为主题,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以下是我观看第一集后的感想。 --- 中国通史第1集观后感: 在观看《中国通史》第一集“文明的曙光”后,我深感震撼。这部纪录片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生动的叙述方式,将中华文明的起源娓娓道来,让我对我国的悠久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首先,纪录片从考古学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我国史前文明的代表——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这些文化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我国早期文明提供了丰富实物证据。通过这些遗址,我们可以想象到远古时期,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的场景。 其次,纪录片对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深入剖析。从黄河、长江流域的原始社会,到夏、商、西周等历史时期的政权更迭,每一个阶段都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诞生,开启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新篇章。 此外,纪录片还着重介绍了我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正是这些领域的进步,为中华文明的崛起提供了强大动力。例如,农耕文明的兴起,使先民们逐渐摆脱了游牧生活,开始有了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深感中华民族的伟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民们凭借着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文明。这让我为身为中华儿女而自豪。 同时,这部纪录片也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总之,《中国通史》第一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七下社会第四单元文明探源复习提纲

七下社会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班级姓名 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 第1节追寻原始先民的足迹 1.作用 (1)古人类遗址的发掘是人类认识自己起源的一个重要途径。 (2)古人类遗址不仅为人类进化说提供了证据,同时也展现了远古人类的生活区域与生活状态。 2.成果 (1)在这些远古人类的遗迹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打制工具。 (2)考古学家根据遗址,复原原始先民的体貌特征,推测他们的生活环境,想象他们的生活方式。 1.特点: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原始先民用砾石打制出粗糙的工具,砸开坚果,切割兽肉,挖取植物块根。 2.时间:如果以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为人类诞生的标志,人类已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了。 3.含义: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4.代表:今天北京周口店一带就是一个经典场景。 5.人类诞生的重要标志: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人类已经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制造工具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 1.距今时间:距今约70万—20万年。 2.生活地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中。 3.食物来源:北京人主要靠采集植物的果实、块根和猎取动物来获得食物。 4.生产工具:他们把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用这些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 5.社会组织:过着群居生活。 (1)原因:在北京人生活的时代,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存。 (2)特点: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 6.火的使用 (1)用火情况: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有较大的灰烬堆。灰烬堆中有烧过的兽骨、树籽、石块和木炭块等。这说明北京人已掌握了控制和管理火的技术。 (2)火的作用:有了火,人类受寒冷气候和地域的影响大大降低,活动范围逐步扩大。人类可以用火烧烤食物、照明取暖、驱赶野兽。火的使用,促进了人类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大大提高了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通达时空观念掌握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境内最早古人类元谋人,距今约1万年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奴隶社会夏商西周的政权更迭,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公元前1040年西周建立等。 史料实证:运用史料实证探究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夏、商、西周的政权更迭 历史解释:明确历史解释从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三皇五帝与夏商周。 唯物史观:立足唯物史观认知中国原始文化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的诞生和早期国家形成时期,也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和繁荣时期。 家国情怀:渗透家国情怀感悟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出自身道路的特点与风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遗存。 2.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国人暴动”。 难点: 1.认识我国古人类在人类起源中的地位。 2分析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认识“国人暴动”的作用。 教学方法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提前完成导学案。 3.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华文明遗存的图片,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本课重难点知识。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人类产生的历程 新课讲授 一、中华文明的序幕——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上新课之前有请我们的小小辅导员上台展示他课前根据本课内容所画的思维导图,请同学们认真听讲,仔细观察,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或者需要补充的地方。 阅读课本找出旧石器时代的特征、代表、生活状况。 1.旧石器时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1)特征:以打制石器作为生产工具。 (2)代表:元谋人、北京人。 (3)生活状况: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 恩格斯说过“会使用火是人类与自然界斗争的第一个伟大胜利。”同学们思考学会使用火有什么意义? 1.烧烤食物,防寒照明,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2.促进了原始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表格式)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接下来让我们以一来了解。 1、代表性的原始人类 ▲重庆巫山人——距今约200万年,重庆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北京周口店附近的洞穴。 ▲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云南省元谋县。 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请看下图,请同学们讲讲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特点。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答案:1、我国早期人类在分布上都是靠有水源的地方生活。 2、就我国而言,一般都是分布在靠近长江或者黄河流域的地方居住。 2、生活文化特点 群居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 元谋人和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二、新石器时代 讲完了旧石器时代的基本知识,让我们走进新石器时代。首先,让我们先来看下面的一张图。

这是新石器时代一个典型的聚落遗址。在新石器时代,像这样的村落、聚落遗址还有很多很多,每一个不同的遗址,都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文化,接下来,就让我们学习一下新石器时代的文化。 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1.距今约一万年 距今一万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这时候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原始农业,饲养家禽,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 这就是较早的原始农业,在神农、炎帝、皇帝时代。 2、距今约7000-5000年前 仰韶文话:彩绘陶器,粟为栽培作物 北方 大汶口文化 南方:河姆渡文化 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3、距今约5000年 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代替 龙山文化:黑陶,“蛋壳陶” 北方 红山文化 出土精美的玉器、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南方:良渚文化 三、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1、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1)

高中历史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采用“导学导用”的模式,按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期)、三皇五帝至夏、商与西周的时空演进构建教材,以中华文明的起源特点、先民的出现、文明的奠基、文明的曙光、文明的产生、文明的发展为明线,以从生产力、私有制、阶级、国家发展历程和早期国家特点为暗线。通过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思考和多样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时空背景下理清中华文明的产生历程,在完成课程目标基础上培育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方面,以唯物史观解析国家的产生、中华文明起源的历程,以时空观念掌握掌握原始社会分期和早期国家政权的更迭;以史料实证掌握石器时代重要的文化遗存;用历史解释解读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以家国情怀分析石器时代中国代表性文化遗存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初中历史具有典型的故事性、直观性,高中历史侧重于学术性,高一学生处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具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但基础知识储备不足,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对学术性知识理解不够深入。教师需根据学情构建知识体系,增加课件的故事性与直观性,然后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目标性学习。 三、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课时1课时,为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第1单元第1课,下启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材分三个子目,第一子目“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主要介绍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及其特征;第二子目“从部落到国家”讲述三皇五帝到夏朝的历史概况;第三子目“商和西周”讲述商和西周的政治、经济概况。 四、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在阅读多种史料的基础上,通过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建立,培养时空观念素养,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商周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难点: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六、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浏览教材,熟悉教材。 连接语:同学们好,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第1课,请同学们打开教材,快速浏览28页,回答本节课的题目是什么,有几个子标题,有几幅历史图片?(哪些是地图?哪些是考古史料?) 学生回答:略 2、解读教学目标。 衔接语:回答的非常好。请进一步思考从教材三个标题和历史图片可以得到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名师解读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名师解读 第一部分课标解读 围绕课程标准“思辨类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必修教材共设计了三个单元,从课程内容的角度来看,本单元属于必修课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与同属这一课标任务群的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相比,在选文上都兼顾了课程标准所说的“论说名篇”与“各类文本”(主要是叙事类文本),避免将思辨性阅读简单等同于议论文阅读,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时都能把握本质,有所质疑,多元思考。所选的三篇诸子文虽然以说理为主,但也有不少叙事、描写的成分,有的篇目还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凸显了中国古人的思维特点和说理方式。这样的选文方式将“提高理性思维水平”与“理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两项任务结合起来,丰富了思辨性阅读的文化内涵,也能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标准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不少于1/2。” 【学习目标与内容】 (1)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在阅读各类文本时,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思辨能力。 (2)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3)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和辩论,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商讨,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 【教学提示】 本任务群为1.5学分,27课时。写作3篇以上,专题讨论与辩论不少于3次。 (1)以专题性学习为主要方式。选择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历史或当今社会中学生共同关心的话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

优品课件之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新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新版) 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中华文明的曙光》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课标:2-1-2: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讲述华夏先祖传说,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地域特征。2-1-3:列举表明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解读:“列举”、“讲述”、“知道”这几个行为动词较明确地反映出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史实,并懂得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充分的历史证据,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找寻文明起源的标志及文明的发展,知道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二、【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的最后一课,属于主题二“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中的专题一:探索早期出现的几大文明区域,突出中华文明渊源。作为八年级与七年级衔接的这个单元,旨在为学生八年级学习历史做好适应性的准备,内容与原来的八年级教材也有较大幅度的改动。尤其是本课的第一框《中华文明的曙光》,原八年级教材中古中国文明的起源是和其他三大古文明起源放在一课,同属于“大河文明”。现在把其他三大古文明放在前,而中华文明放在后,不是否定它们的共性,而是让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方法,突出中华文明渊源。同时,也突出了中华文明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延续性。 2、教材结构分析:农业发展文字萌芽阶级分化文明的诞生早期城市原始宗教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了解新石器时代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陶器的制作与使用、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古代城市的出现等文明史实。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书本知识,说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史实;通过阅读图表,分析史料,描述我国新石器时代农业生产发展的条件、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城市及原始宗教的出现;通过比较讨论、合作探究,分析大河文明产生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原始文明,体会物质生活的提高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感悟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文明诞生的史实依据。教学难点:城市与农业聚落的区别,大河流域文明产生的原因。五、【教法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 建立与巩固 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了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特魅力。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百家争鸣是这一变动的思想反映。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

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 走进教材 知识点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中华先民的出现 (1)代表性遗址 ①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__________遗址有数百处。 ②代表性的有距今约________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 (2)生产生活现状 ①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________生活。 ②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________。 2.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奠基 (1)新石器时代早期 ①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 ②距今约7000~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典型器物是________,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③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

________,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2)新石器时代晚期 ①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________”。 ②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________。它们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________和神庙。 3.原始人群到氏族社会——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原始人群 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使用打制石器,过着群居生活。 (2)母系氏族社会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________,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父权制取代母权制,社会________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________。 启思助学 1.【学术情境】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变化 结合教材“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墓地部分及2001号大墓出土时全景”及新石器时代中国其他重要文化遗址。 思考: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试答: 2.【图说历史】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 左图为旧石器时代的石斧,右图为新石器时代的石斧,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体现出由打制石器向磨制石器发展,工具更加光洁、精细。 3.【易误点拨】“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 (1)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知识点

第八单元:文明探源 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 第一课时:追寻原始先民的足迹 1、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制造工具。制造工具,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如果以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为人类诞生的标志,人类巳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了。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2、中国境内处于旧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有:北京人,山顶洞人。 3、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 1)外貌特征:北京人的模样保留了猿的特点,山顶洞人则同现代人没有什么区别。 2)使用工具: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的石器,山顶洞人已经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 3)用火情况: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则已会人工取火。4)生活特点: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已进入氏族公社时代。 第二课时:走访原始的农业聚落 1、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是怎样产生的?

答:大约一万年前,环境的变化和人口的增加仅靠采集和狩猎难以满足人们对于食物的需求,因此在某些条件适宜的地方人们开始对动植物进行驯化,使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了。 2、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这一变化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答:1)、生产工具有了明显改进,出现了磨制石器,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2)、推动了社会手工业的发展。3)、促使农业村落的出现,人类逐步实现了定居生活。 3、石镰等这些石器与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有什么不同? 答:工艺上的不同。将打制石器放在砺石上加水夹砂磨光,制成平整光滑刃部锋利的石器。可以多次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以磨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新石器时代. 4、九千年前,西亚两河流域的约旦河谷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村落,标志人类实现了定居。定居与原始农业畜牧业的产生和陶器的出现密切相关,反之又促进其发展。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1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1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 【教学内容】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制度。因为本课主要内容从元谋人一直讲到西周灭亡,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应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部分内容了,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减少重复内容的教学时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在本课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通过表格了解中国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发展状况,进一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通过文献资料和表格掌握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和三代政治制度。 难点: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的推动作用。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我们都是什么吗? 生:人类。 师:那你们知道人类是怎么来的? 生:人类是从猿转变而成的。 师:人类是由猿转变而来。在由猿转变为人的过程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直立行走塑造了今天人类的体态,同时也解放了人类的双手。而解放出来的双手可以制造出工具。人类依靠工具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在此基础上,人类创造出各种文化、文明以及国家。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那我们今天来学习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新课讲授: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与文化遗存 首先我们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大致的了解。第一点,把握石器时代的各个代表性遗址及其分布特点,第二,重点理解新旧石器时代更替带来的史前社会变化,特别是原始聚落与原始农耕出现的重要意义,最后在此基础上认识到中华文化多源性与统一性并存特征。 1、旧石器时代

上海初中历史考点整理

第1课中华文明的曙光 1、北京人 我国是目前发现原始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重要原始人化石有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约70万至20万年前的北京人、约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等。其中北京人遗址在世界上同时期古人类遗址中是最丰富、最系统的,对于研究原始人类的进化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北京人体质进化上的这些特征,印证了恩格斯有关劳动在从猿进化为人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的论断。 北京人打制石器,考古学家把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作“旧石器时代”。 北京人已经能够使用天然火。 2、炎帝和黄帝 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只能用口述的方法将历史上发生的事情传递给后人,人们称这一时期为“传说时代”。炎帝和皇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祖先。 传说虽然与历史事实不尽相同,但也并非完全是想象和虚构的,它保留着许多真实的历史信息,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史学方法) 第2课原始农耕的形成 1、南稻北粟 中国的农耕文化历史非常悠久,由于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差异,南方和北方形成了不同的农耕文明特色,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分别是长江、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人使用的是经过磨制的石器和骨器,考古学家把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作“新石器时代”。 河姆渡人居住在干栏式的房屋里。 由于北方气候干燥,半坡人种粟、黍,多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2、大禹治水 抗洪排涝、兴修水利就成为早期农耕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 大禹治水成功,保障了人民安全,有利于农业发展。 尧、舜、禹是禅让制。 第3课国家的诞生与发展 1、夏商周的兴替 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夏朝已经有了领土疆域、军队、刑法,还有了统治中心——都城。(国家特征) 商部落的首领汤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打败了桀,建立商朝。(商汤灭夏) 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后人也因此将商朝称为殷。盘庚迁殷后,商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盘庚迁殷)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打败了商纣王,商朝灭亡。武王克商后建立了周朝,史称西周。 2、分封制与宗法制 为了对辽阔的领土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西周王朝还实行以血缘为基础,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周王集军权和族权于一身,成为天下共主。 第4课商周文化的瑰宝 1、甲骨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