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文献综述视角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文献综述视角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文献综述视角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文献综述视角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8613880538.html,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文献综述视角

作者:闫妍

来源:《中国市场》2017年第16期

[摘要]“十三五”时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各界人士、学者都对其进行了解读。文章从供给学派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我国现阶段出现的经济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路径等几个方面对现阶段各学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分析进行了梳理,厘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从科学的角度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和政策外延做出清楚阐释,不仅具有学术价值,同时更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产业结构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6016

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第一次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立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导向。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应该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部分进行分析。“供给侧”是改革切入点,指针对需求而言管理的侧重点在供给

上;“结构性”是改革方式,说明供给要素管理有结构性的特点;“改革”才是核心命题,内在地体现出“转型是目标、创新是手段、改革是保障”的逻辑关系。

1国内外供给学派的发展

贾康、苏京春(2016)系统地阐述了自19世纪初开创的供给学派经历的两轮“否定之否定”。从第一轮否定之否定的“萨伊定律—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到第二轮否定之否定的“供给学派—凯恩斯主义复辟—供给管理”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历程,指出我国现阶段“供给侧”改革绝不是萨伊定律或里根经济学的复辟或套用,次贷危机之后提出的“供给管理”及在我国刚刚起步的“新供给经济学”,绝不是不切实际的偶然,而是遵循历史的长周期和发展逻辑,实质地构成了“供给侧”学派的理性回归。

车海刚(2016)认为我国的改革开放,通过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改革,大大解放了生产力,缓解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改变了计划经济时代供给匮乏、物质短缺的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从激活和释放供给侧的潜能开始的。贾康(2015)也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主要是依靠供给端改革,在正确基本路线的指导下,从关于制度供给和结构调整的总“供给管理”角度,开创性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极大地释放了供给潜力。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点看法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点看法 按照区委的安排,有幸参加这次由区委组织部举办的培训班,听了区委卢忠于书记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专题讲座,进一步加深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和认识,根据培训要求,现结合个人工作实际谈一点心得体会。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2015年11月3日,党在《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式提出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所谓供给侧,是相对需求侧而言。两者历来是平衡社会经济的“两翼”,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需求决定供给、引导供给,而供给既满足需求、又创造新需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社会产业、产品、生产要素等结构性问题而进行的改革,就是要聚焦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供给侧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要素的投入,由劳动、资本、土地、人才、管理等方面投入;另一方面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由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等决定。中央提出的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

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价格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等。也可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侧、生产端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进行的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这将是中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时间里进行的最深刻的一次政府功能转变。 为什么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消费、投资、出口的“三驾马车”为代表的需求侧因素分析法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理论工具。受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党中央以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基础,实施了一系列重要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沉着应对危机,经济继续保持高速稳定增长,这一系列的刺激措施都是在需求侧发力。但是,从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趋势看,虽然增速仍然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但是同比仍然逐年下滑,出口十年增速后见顶回落,资源成本特别是人力资源、土地资源持续走高,低成本优势不再,低端制造产业向非发达地区转移不可回避,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加大。然而,从需求来看,在经济下行和消费增速降缓的情况下,国内消费者在海外疯狂扫货,跃境游高速增长,全球奢侈品消费领域中,中国人占据了将近半壁江山,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日本,国人边马桶盖、大米都往家里带,在新西兰、巴塞罗那,国人几乎将超市的奶粉买光。这一切都意味着,我国经济不仅只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其中存在着产品供给与国人需求严重错配的问题。从供给来看,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中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不仅现在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李佐军 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热词,这是好事。 供给、需求、价格乃经济学最重要的概念,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就建立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组成。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时期某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劳务,总供给可近似用总量生产函数来表示,由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共同决定。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 供给侧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生产要素投入,如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土地等资源投入、企业家才能投入、政府管理投入,分别对应着收入法计算的GDP中的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另一方面,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由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如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要素升级(即生产要素质的提升,与生产要素量的投入增加不同,包括技术进步、知识增长、人力资本提升等,创新驱动即是解决这些问题)“三大发动机”(其中制度变革又是根源性发动机)决定。 隐含在其中还有三个重要的供给侧因素:一是主体发展,包含劳动力或创业者、企业和企业家、投资者、政府管理者等主体素质的提

高,及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二是产业发展,含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成长等);三是区域发展,包含区域创新、区域结构优化、区域新增长点的形成等。 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问题、消费结构问题、区域结构问题、要素投入结构问题、排放结构问题、增长动力结构问题、收入分配结构问题等。 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价格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等。可以说,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相当于从“政府调控侧”转向“全面改革侧”。 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避免几个误区和偏颇: 一是简单用西方供给学派的观点来理解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西方供给学派主要强调减税、放松管制、反过度福利等,这确也是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但中国体制特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不限于此,内容要丰富得多。 二是将供给侧与需求侧对立起来。以为转向供给侧就不要需求侧了,其实供给侧与需求侧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或一只手的手心和手背,缺一不可,而且二者要尽可能对称和平衡,经济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过去多年来我们过于强调从需求侧进行政府调控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现在强调供给侧是对其进行修正,但过于偏向供给侧而忽视了需求侧,同样是一种偏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做什么、为什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做什么、为什么 一、是什么 供给侧包含了劳动力、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供给侧改革是指从要素市场发力,让资源从产能过剩的地方流向产能不足的地方;让要素从效率较低的部门流向效率较高的部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增长乏力。主要经济体走势和宏观政策取向分化,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全球贸易持续低迷,新兴经济体困难和风险明显加大。 在全球经济剧烈变动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正经历深刻调整。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面临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等多重挑战。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传统比较优势减弱,创新能力不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

政收支矛盾突出,金融风险隐患增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滑,债务水平上升。 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近期主要表现为“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更深层的矛盾和问题则是供给体系的创新能力无法适应消费需求变化,生产能力闲置和过剩并存。这些问题不是周期性的、不是总量性的,而是结构性的、体制性的。用扩张总需求的办法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必须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做什么 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要有明确的理念;二是要有具体的任务。明确理念主要是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具体任务主要是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 一般来说,短期产出主要由需求总量决定,中长期产出主要由供给能力决定,因此,需求管理着眼于熨平短期波动;供给管理主要关注中长期的结构性问题。从理论上分析,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能够自动引导供求关系的变动,使供给适应需求并且创造需求。如果供给不能满足需求,可能是存在某种供给约束和供给抑制。 因此,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取向是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具体包括: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 和理解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一、供给侧改革的含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描述人们口头上所说的“供给侧改革”,那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含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二、实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世界还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等因素,使中国经济发展迎来挑战。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与此同时,宏观调控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投资拉动上急而下徐,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经济生机勃勃,然而传统经济疲态显露,产能过剩却无法满足需求。 直接原因是前几年投资持续过快增长,一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投资明显过热,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扩张的速度。表现为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的严重失衡。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许多产业的技术水平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中国的供给体系与需求侧严重不配套,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此外,中国的供给侧低效率,无法供给出合意的需求。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看,总供给AS进入第三阶段,趋向饱和,继续增加总需求AD即进行需求侧的改革已经无法使得总产出继续上升,只会使得物价上升。只有通过供给侧改革,使社会总供给AS向右移动,才能使国民收入继续增加,且物价水平得以稳定。 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通过改革制度供给,大力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三、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改革经济结构,首先需要明确存在的主要的结构性问题。中国的结构性问题主

个人角度浅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个人角度浅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小组领导会议中指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开创发展新境界。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开始了持续高速发展的阶段,但是随着经济总 量和人均GDP的不断增长,国民需求也越来越高,然而供给有限,以致于供求不均衡, 最终导致经济发展进入缓慢上升期。近年来,我国针对供求问题上也做出了很多努力,比 如说调整需求,通过扩大投资激励消费者扩大需求,进而带动经济增长,此方法在短期内 十分见效,但是“治标不治本”,国民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不可能长久通过扩大内需来带 动经济发展。 以电子商务行业来说,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发展十分迅猛,其方便快捷的购物方式极大 地刺激了消费者的购物欲望,更有甚者评论,电商经营模式终有一天会取代实体店的经营。然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海淘”“代购”不断涌出,形形色色的国外产品涌入国内,各类代购网站、免税店应运而生,一时间朋友圈几乎被“海外代购,正品直邮”刷爆了屏,消费者们似乎更倾向于国外的商品,从化妆品到日用品再到食品保健品,需求量与日俱增,时常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再加上国内经常出现产品曝光质量不过关等问题,消费者对国 内商品的信赖度大大降低,以致需求减少,此时消费者纷纷将需求点转移到国外商品上, 导致需求严重外流。所以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不是我国的需求不足,而是供给无法满足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需求也在发展,然而供给却还停留在原地。当然,这类问 题不光出现在电商行业,其他行业也有类似的情况,工业产能过剩,而大量高端产品,关 键设备,核心技术还是需要依赖进口;农产品供求不均导致有些产品库存积压,而有些产 品供不应求。 所以,现阶段解决以上问题的最佳方案就是推进供给侧结构化改革,通过优化配置调节生产结构来提高产品的质量,扩大市场供给范围,减少无效供给,提高国内商品质量, 增加国民的信任度,满足消费者更高的需求,进而带动经济快速稳定地增长。 但是,仅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根治”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吗? 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化改革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出现的主要问题,虽然目前主要 的矛盾出现在供给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需求侧不会出现矛盾,经济在不断发展,需求就 会发展,那么供给侧就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来适应需求的发展,所以说供给侧和需求侧二者 相互联系,缺一不可。需求侧管理主要解决总量性问题;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供求关系达到一个平衡点,市场才会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或许供求平衡作为一种理想状 态很难实现,但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中高端供给范围,使供给结构能够更加灵活地满足 人们的各类需求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以在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 不应只强调一侧,应当同步推进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构性改革,既要优化产业结构,淘汰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4道题】 1.下面哪位不是西方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 A.蒙代尔 B.拉弗 C.罗伯茨 D.凯恩斯 用户答案:[D] 得分:10.00 2.下面哪一项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 A.去产能 B.去库存 C.去赤字 D.去杠杆 用户答案:[C] 得分:10.00 3.目前,我国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最高的产业是()。 A.农业 B.工业 C.服务业 D.战略性新兴产业 用户答案:[B] 得分:0.00 4.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时间是()。 A.2014年 B.2015年 C.2016年 D.2017年 用户答案:[B] 得分:10.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2道题】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包括()。 A.三去一降一补 B.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C.扩大出口规模 D.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用户答案:[AB] 得分:0.00

2.未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的主要方针是()。 A.巩固 B.增强 C.提升 D.畅通 用户答案:[ABCD] 得分:10.00 三、判断题【本题型共4道题】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途径是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Y.对 N.错 用户答案:[N] 得分:10.00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进一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形成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良性循环。()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0.00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形象地表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10.00 4.2018年,投资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但消费的促进作用在增强。() Y.对 N.错 用户答案:[N] 得分:10.0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 理解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一、供给侧改革的含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描述人们口头上所说的“供给侧改革”,那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含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二、实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世界还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等因素,使中国经济发展迎来挑战。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与此同时,宏观调控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投资拉动上急而下徐,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经济生机勃勃,然而传统经济疲态显露,产能过剩却无法满足需求。 直接原因是前几年投资持续过快增长,一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投资明显过热,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扩张的速度。表现为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的严重失衡。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许多产业的技术水平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中国的供给体系与需求侧严重不配套,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此外,中国的供给侧低效率,无法供给出合意的需求。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看,总供给AS进入第三阶段,趋向饱和,继续增加总需求AD即进行需求侧的改革已经无法使得总产出继续上升,只会使得物价上升。只有通过供给侧改革,使社会总供给AS向右移动,才能使国民收入继续增加,且物价水平得以稳定。 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通过改革制度供给,大力激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 刘世锦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内容,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全面提升中国各方面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其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重点解决产能、行政性垄断行业、城乡发展、创新环境以及产业升级等五个问题;最后在文末分析了供给侧改革与“三驾马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驾马车;生产率 1.供给侧改革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相对需求侧改革的措施,供给侧改革更侧重于提升经济增长效率,更侧重于增强企业长期发展活力,更注重经济长期持续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不是扩张经济总量,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全面提升中国各方面的要素生产率。这作为一条主线,是中国经济下一步长期稳定发展的核心问题。现阶段,政策着力点应放在加大供给侧调整力度上,引导过剩产能供给侧减量和结构调整,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价格企稳,企业盈利能力恢复,进而实现转型再平衡。 目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企业盈利水平是需要特别关注的核心指标。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一点、低一点不是最大问题,关键是使企业盈利保持增长的状态。现在企业盈利是负增长,将来企

业盈利以后,就业就会增加,财政收入也会增加,企业风险就得到了控制。我曾说过,企业可盈利、财政可增收、就业可充分、风险可控制、民生可改善、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六可目标”,核心就是企业可盈利。这应该是经济转型的一个核心指标,也是衡量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 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五中全会都已经讲了很多,宏观的部署也都有了,关键是要把文件变成实践、要落到实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上下联动”,既要有顶层设计,也要有基层视野。首先,顶层设计主要是管宏观方向,划出底线。此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到底哪些措施比较有效,还是要让地方和基层企业有更大的空间来试验,通过试验才能找出切实管用的措施。这也是我国过去30多年改革最重要的一条经验。这条经验现在依然适用。 2.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从何处入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减产能方面切实加大力度,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对整个中国经济,大家普遍关注GDP增速放缓,其实最具挑战性的是工业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工业企业盈利负增长已经持续一年多时间,其主要原因就是产能过剩,特别是钢铁、铁矿石、煤炭、石油、石化等重化工业部门,产能过剩严重。PPI已连续40多个月负增长,这些行业对整个工业PPI下降的贡献占70%到80%。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 所得谓“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的改革。所谓“结构性改革”是指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所谓“供给管理”是指针对供给侧问题而开展的管理。 广义供给是指所有能对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起作用的“供给侧”(supply-side)因素或供给侧力量,包括经济活动主体(如企业和个人等)、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土地等资源、企业家管理、政府管理等)、要素升级(如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信息化等)、结构变动(如工业化、城市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等)、制度变革(减管制、减垄断、减税收等)等。 供给侧改革(或供给管理政策)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供给侧改革强调发挥企业和创业者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强调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二是供给侧改革强调解决中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而需求管理政策更多强调解决短期经济波动问题;三是供给侧改革强调制度的变革与完善,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强调短期的政策调整。 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一则形成新主体,即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正确

发挥政府的作用;二则培育新动力,即通过全面改革培育新的增长动力,通过全面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三则发展新产业,即一方面要尊重和顺应经济规律、市场规律,让市场及时出清,避免资源浪费,及时化解经济泡沫,避免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等。 编者:2015年11月23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等词很快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如何理解供给侧改革?为何要推进供给侧改革?有何理论依据?如何避免推进中的误区?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解析。 如何理解供给侧改革 所谓“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的改革。所谓“结构性改革”是指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所谓“供给管理”是指针对供给侧问题而开展的管理。本文并不严格区分以上四者,下面主要使用供给侧改革这个词。 供给、需求乃经济学最重要的概念,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就建立在这些概念基础之上。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知识梳理(高三)知识讲解

供给侧改革专题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 供给侧——供给方面,即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 需求侧——需求方面,即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 理解: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联的两个方面,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有效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扩大总需求。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除供给约束,积极进行供给干预以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一方面将发展方向锁定为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要求改革现行的一些抑制供给的体制或政策,比如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繁琐的审批制度等。这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改善供给结构,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 在目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正确处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就要在适度扩大的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供给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产能过剩等) 注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意义:六点 ①有利于实现“五大发展理念”,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②有利于改善供给品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 ③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解决供需矛盾,实现供求平衡。 ④有利于创造新供给,增加新需求,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 ⑤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调整。 ⑥有利于化解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 2016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 第一,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第二,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三,着力振兴实体经济 第四,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1、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1)是什么 A.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去产能)【推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 B.扩大有效供给(补短板)【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解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解释 从社会主义本质论出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核心标志是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福利水平。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包含多重任务:从长期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各类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之举;从中期看,推动产业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是发展生产力的核心步骤;从中短期看,克服各类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是发展生产力的核心内容;从近期看,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核心内容的五大歼灭战是发展生产力的切入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侧重解答实际问题,是针对我国宏观经济供求关系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过去,我国宏观经济供求矛盾主要表现为供给短缺,需要扩大生产规模;随着发展水平提高,现在我国宏观经济供求矛盾主要表现为部分产能过剩和部分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并存,需要供给和需求更好匹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使我国供给能力、供给质量和供给结构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与生态环境需要。这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也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资本、资源等要素活力的释放,使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三期叠加”时期,面临产能过剩、供需错配等突出问题,加之投资回报率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人口老龄化加快等不利因素,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从国际看,全球外贸低迷造成出口下滑,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加速追赶的两面夹击,低成本优势减弱,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在新形势下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必须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根据政治经济学市场运行理论,市场供求失衡不仅意味着需求不足或供给过剩,而且表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环节都出现了问题,是多环节的市场失灵。其中,生产环节中的所有制、企业劳动关系、治理体系以及竞争体系尤为重要,是很多资源配置问题的根源所在。因此,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当前的经济问题,必须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多环节寻找答案,从整体调整、全面改革、协调发展的角度展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要从生产环节入手,推动过剩产能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浅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研究浅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国经济? 发展的影响 毕?越 (中原豫资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市场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表现在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且生产能源消耗多,资源利用率低。而资源消耗少的高端产品多依赖于进口。出现了明显的供给与需求总量过剩,结构不匹配的情况。需求不足只是表面现象,供 需错配才是矛盾核心,需要从源头即供给侧着手改革,从而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 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本文通过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探讨,分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 。 关键词:供给侧;经济发展;结构性改革 0?引言 近年来,我国逐步进入经济新常态这一历史阶段,为了提高经济体系的效率和质量,我国经济政策开始逐渐从需求侧刺激向供给侧转移。要提升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供给侧改革是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而对供给侧改革的分析研究有利于指导我国经济发展政策的路径选择、扩充我国经济调整领域的思考内容。 1?供给侧改革意义 1.1?有利于化解过剩产能、调整经济结构?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实体经济盈利水平下降、经济风险上升、财政收入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但这些病症还只是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的表象,病根却在供给侧,体现为较严重的结构性有效供给不足,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因此调整经济结构成为首要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有效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突击点,减少无效供给、增加结构性有效供给,解决结构性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 1.2?有利于消除要素资源供给的约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助推力就是人口红利,但这个助推力正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锐减。“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就意味着传统人口红利的消失。同时要素资源供给约束日益加剧,我国过分依赖出口和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资源、能源、环境的制约影响越来越明显,阻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3?有利于消除体制机制障碍? 我国凭借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生产要素逐步得到优化配置,潜在的制度红利得以释放,生产力得到解放,生产效率逐步提高,物质财富明显增长,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虽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对市场化导向的改革还存在很多弊端,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和优化。“无形的手”在资源配置方面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经济新常态情形下,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各种矛盾交织凸显,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纵深性在不断加强。 1.4?有利于提升有效供给水平? 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体制与西方某些经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异,主要问题在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导致各地区、社会各个阶层的消费水平的差异。所以在商品生产上,很难做出有效的销售策略,供求关系不匹配,时常会出现产能过剩 司资金使用汇报率、减少成本的情况下还拓展了企业获取资金的渠道,更有助于民众获取更高的利息回报。 3.3?小微企业自身变革 第一,小微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财务体系。小微企业通常情况下难以从银行获取贷款,混乱的财务体系是其重要原因,所以聘用专业的财务人员建立符合规范的财务体系也是小微企业的当务之急,一个合规的财务体系更有利于小微企业获取银行贷款。 第二,提升市场竞争力。小微企业一般都是代工厂,通常情况下都替别人加工产品,缺乏自己的品 牌,以及核心竞争力。小微企业可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掌握核心技术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号寰.我国小微企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1):56-58. [2]康淑英.小微企业创新型融资方式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150-155. [3]王克听.信用视角下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破解[J].征信,2017,(12):90-92. [4]BergerA.andUdellG.?Small?Business?Credit?Availability?and?Relationship?Lending:?The?Importance?of?Bank?Organizational?Structure [J].TheEconomicJournal,2002,(112):32-53. 65 2019年第6期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5.1-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提出的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快建设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着力推进要素市场、国有企业、民营经济等领域的制度改革,有效促进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但是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环境充满挑战,经济发展进入了特殊时期,经济增速逐步放缓,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三期叠加”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挑战,也预示着中国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机制、结构特征的变化。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该命题的提出与经济发展背景环境具有较强的逻辑关联性。 1.经济增长接挡期标志着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减弱 在持续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增速呈现明显回落,2003-2007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1.6%,2008-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以后增速回落到7%左右。经济增速换挡有两方面原因:其一,由于国民经济总量规模持续增加所导致,即随着经济规模的增加,经济增长的基数不断变大,在传统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投入方式及产出水平下,即便是经济规模继续扩张,经济增长速度也会出现下降。其二,由于中国基于低端要素投入的供给方式逐渐接近“顶峰”,经济持续増长动力减弱。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也不断加深,尤其是加入WTO之后,中国与世界经济运行中供需联系更加紧密,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底部环节的分工,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场”。国际市场的开拓使得中国经济依托劳动密集型、微利化、低技术含量的生产加工制造或组装等经济活动,实现了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高速成长。经过近数十年的持续制造业梯度供给,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以及经济发展方式逐渐被“固化”。但近年来,随着人民币汇率升值、要素成本大幅度上涨、环境承载能力下降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再加上印度、非洲和其他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逐步承接低端的全球分工,以及全球消费结构升级,均使得中国低端产品产能继续增长的空间越来越小,在此背景下,中国传统基于低端要素投入的供给方式接近了“顶峰”,进入“瓶颈”状态,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减弱。 可见,中国经济增长换挡的根本原因是在传统供给方式、供给水平和供给效率下,经济增长难以维系,其内生动力减弱所致。尽管中国在参与全球竞争过程中,劳动力素质有所提升,技术进步也较明显,但这些变化还只是数量级的,而非真正的质变,供给质量和水平并未实质改善,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也相对有限。 2.结构调整阵痛期标志着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文献综述视角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8613880538.html,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文献综述视角 作者:闫妍 来源:《中国市场》2017年第16期 [摘要]“十三五”时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各界人士、学者都对其进行了解读。文章从供给学派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我国现阶段出现的经济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路径等几个方面对现阶段各学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分析进行了梳理,厘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从科学的角度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和政策外延做出清楚阐释,不仅具有学术价值,同时更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产业结构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6016 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第一次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立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导向。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应该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部分进行分析。“供给侧”是改革切入点,指针对需求而言管理的侧重点在供给 上;“结构性”是改革方式,说明供给要素管理有结构性的特点;“改革”才是核心命题,内在地体现出“转型是目标、创新是手段、改革是保障”的逻辑关系。 1国内外供给学派的发展 贾康、苏京春(2016)系统地阐述了自19世纪初开创的供给学派经历的两轮“否定之否定”。从第一轮否定之否定的“萨伊定律—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到第二轮否定之否定的“供给学派—凯恩斯主义复辟—供给管理”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历程,指出我国现阶段“供给侧”改革绝不是萨伊定律或里根经济学的复辟或套用,次贷危机之后提出的“供给管理”及在我国刚刚起步的“新供给经济学”,绝不是不切实际的偶然,而是遵循历史的长周期和发展逻辑,实质地构成了“供给侧”学派的理性回归。 车海刚(2016)认为我国的改革开放,通过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改革,大大解放了生产力,缓解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改变了计划经济时代供给匮乏、物质短缺的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从激活和释放供给侧的潜能开始的。贾康(2015)也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主要是依靠供给端改革,在正确基本路线的指导下,从关于制度供给和结构调整的总“供给管理”角度,开创性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极大地释放了供给潜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七问七答” 1月4日,人民日报独家访谈权威人士——七问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 一问:如何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含义? 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妨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公式来理解,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臵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有明确的理念,也有清晰的思路,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坚定地干、大胆地干、扎实地干、精准地干、决不回头地干。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实行需求紧缩,而是供给和需求两手都得抓,但主次要分明,当前要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不是搞新的“计划经济”,而是为了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 下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盘大棋,也要更好发挥政府这只手的作用。在行政干预上多做“减法”,把“放手”当作最大的“抓手”。同时,“放手”不是“甩手”,政府也要切实履行好

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等基本职责。 二问:当前为什么要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三期叠加”到“新常态”,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深化认识的过程。2013年,中央认为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阶段,明确了我们对经济形势应该“怎么看”。2014年,中央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此作了系统性理论论述,既进一步深化了“怎么看”,又为“怎么干”指明了方向。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深化了“怎么看”和“怎么干”的认识,又进一步明确了主攻方向、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理论思考到具体实践,都做了全面阐述,从顶层设计、政策措施直至重点任务,都做出了全链条部署。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不论主观上怎么想,都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不抓紧转变,总有一天会走进死胡同。 当前,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的“四降一升”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的。比如,如果产能过剩这个结构性矛盾得不到解决,工业品价格就会持续下降,企业效益就不可能提升,经济增长也就难以持续。目前,我国相当多的产能是在世界经济增长黄金期面向外需以及国内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如何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1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首次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寓意着今后我国将对改革思路做出新的调整,从过去突出强调需求侧改革转变到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将引发宏观政策的相应调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相对于过去需求侧改革而提出的新概念和新思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追求GDP规模扩张和高速度增长,主要通过需求侧改革和管理的思路来实现,即着重强调扩大由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净出口增长(外需)“三驾马车”构成的总需求来实现目标。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必要的,但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原来需求侧改革和管理的思路已不能产生以往的效果,表明其已经不适应中国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此次,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指从过去着重强调需求扩张提供动力,转变到着重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来提供新动力,其目标是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打造中国经济增长升级版。 日前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10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到广东调研时曾强调,要更加重视供给侧调整,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可以说,在中共中央提出“十三五”时期“五大发展”理念之后,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促进经济结构性改革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理念、新思路。 按照中央提出的“坚持创新发展”这一核心新理念,要解决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实现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多重目标,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念、理论和政策创新。中央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或许表明促进结构性改革将适时采用新供给主义理论,并据此提出一系列体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宏观管理的新政策、新措施,并带来改革发展创新的新实践、新成就、新突破。 11月9日,万博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应邀参加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他结合新供给主义经济学和软财富战略,在会上作了题为《从供给侧改革全面降低企业成本,开启新增长周期》的汇报。针对当前经济反弹复苏动力不足的现状,滕泰建议进一步降息降准、多举措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下决心加大减税力度;重视软财富和软价值,创造新供给,形成新需求;并通过供给侧改革全面提高劳动力供给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土地供给效率,降低资源供给成本;提高金融供给效率,降低资金供给成本;提高制度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创新效率,降低技术供给成本,释放五大财富源泉,开启增长新周期。近几年来,以滕泰为代表的新供给主义经济学派独树一帜,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发展对策,其中一些内容可为促进结构性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政策篮子”所借鉴、所吸收。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一段时间,我们采取“4万亿元”一揽子刺激计划,强调“扩大内需、刺激消费”,这实质上是沿用了凯恩斯主义理论的一些做法,并据此片面强化了需求侧管理。这种做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留下了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结构扭曲等后遗症。现在,我们要纠正过于强调行政干预和需求侧管理的弊端,以问题为导向,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管理。 在此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提出了推进结构性改革要抓住“四个关键点”,即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可以说,这“四个关键点”就是今后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遵循的方向和重点,需要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认真研究和制定落实政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