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苏-27歼击战斗机与结构材料

苏-27歼击战斗机与结构材料

苏-27歼击战斗机与结构材料
苏-27歼击战斗机与结构材料

苏-27歼击战斗机与结构材料

梁慧凤金属世界 1997.5

航展会上一举成名

法国巴黎的国际航空展久负盛名。在第38届国际展览会上,一架银灰色的飞机非常引人注目,它的机头下倾,前机身圆粗的拱形逐渐向后扩展为宽而平的表面,使机身与机翼之间平滑地过渡,与中央机翼融合为一体,后边是两个大立尾,这就是后来人们所熟知的苏-27歼击战斗机.

苏-27飞行表演开始了。飞行员接到起飞的指令,发动机一阵轰鸣,飞机以极快的速度向着跑道方向猛冲过去,看它那憋足了劲的架式,在场的许多参观者都认为,它准是要直冲云霄而去,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只见它机头猛然抬起,飞机腾空而起,几乎是向上窜起的姿式,然后机头后仰,瞬间机尾在前,飞机的仰角竟达到110-120°,此时飞机并没有爬升,而是仰卧着“肚皮“朝天继续向前平飞,速度骤然下降。这时在场的人目瞪口呆,简直不知飞机要干什么。大约过了几秒钟,只见机头飞快地向前一甩,倾刻间飞机竟变得像一条伸颈昂首的眼镜蛇。这种魔术般的超常规飞行表演,使在声的参观者大开眼界,惊叹不已,就连空军同行也认为超出了他们的想象。这个动作的创始人是普加切夫,因此这个动作被称为”普加切夫眼镜蛇“。

苏-27出色的飞行特技表演,目的是向人们展示这种大型而灵活的飞机,具有近距空战高度的机动能力。这个眼镜蛇动作的术语叫“动力制动“动作,它远远超过了西方所有现代化飞机。飞机瞬间改变飞行姿态,对提高空战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在激烈空战格斗中,可为飞行员提供在复杂的飞行中迅速瞄准、打击目标的机会。第二、迅速摆脱被动处境而占据有利地位,几秒钟前,敌机还咬住你的尾巴,这时你来个”眼镜蛇“动作,敌机还来不及反应就冲到你前面去了,瞬间变成了你炮口上的活靶子。第三,飞机通过”眼镜蛇“动作的减速性,使雷达暂时中断,失去目标,从而摆脱多普勒雷达的跟踪。

苏-27在航展会上所做的“眼镜蛇“飞行表演,在现代空军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是一次21世纪的飞行。它表明俄罗斯研制的军用飞机的各项技术领先地位,从此轰动西方航空工业强国,使他们不得不对苏-27刮目相看,同时也对俄罗斯战斗机的研制水平进行了重新估价。

苏-27结构选材

苏-27飞机标准型的机身基本上是全金属结构材料制造,主要采用了大量的高性能钛合金与铝合金材料。为了减轻得量,还采用了许多新的工艺技术和先进材料。特别是焊接技术的应用,对减轻重量起了很大的作用。对于重要部件大都采用了钛合金的焊接结构,例如带加强筋的中央翼壁板,它是一个支撑整个飞机的关键构件,采用钛合金焊接结构后,可使重量减轻100kg,可见焊接技术促进了钛合金材料的应用。其次除前机身之外,遍布机体的多个次受力部位的框、梁、肋及壁板等,都使用了较多比强度高的铝锂合金材料。复合材料在标准型飞机上总的用量较少,其中机头罩、垂尾前缘、前舱仪表护罩等采用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座舱盖保护风挡蒙皮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它的动力装置采用两台留里卡设计局研制的AL-31F型涡轮风扇发动机,涡轮叶片采用耐高温合金材料,并应用了新的工艺技术,使燃气温度高于叶片材料100℃时,叶片强度仍可满足使用要求。

近些年来,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新材料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飞机结构设计的要求。特别是非金属复合材料,它与金属材料相比,不仅强度、刚度好,而且比重也很小,这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飞机的结构重量,而且非金属材料还能吸收雷达波,又是重要的隐身措施。因此在后来发展型苏-27系列上采用了较多的复合材料。

苏-27家族发展

俄罗斯有很多军用飞机的研制、生产机构,并且具有很强的基础和实力,从已经上天的新型战斗机来看,其喷气式飞机已具备了与西方最新设计相竞争的能力。但是由于经费有限,现在俄罗斯已不可能像前苏联那样,同时研制多种型号的专用作战飞机,而是采取对已被证明了是高性能的机种,尽可能挖掘其“一机多型、多种功能”的发展策略,因此就使苏-27飞机家族不断壮大。发展型从外形结构上与标准型都很相似,但同时又针对不同任务的特点进行了局部改装,因此派生出一批苏-27家族的新成员。例如近年开发研制的双座型苏-27UB型,它与标准型的主要区别是驾驶舱与垂尾部分;加装了受油设备的苏-30型;海上攻击侦察型苏-32FN;三翼面布局结构的苏-33舰载型;远程攻击轰炸机苏-34型;新型制空作战型苏-35;以及最近新研制的超机动性的苏-37型等等。

结束语

歼击战斗机是各国兵器装备的主要空中力量,一般都用它夺取空中优势,保护地面设施。因此,战斗机在现代战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

作用,世界工业强国都把战斗机作为发展重点,所以战斗机的研制工作一代接一代,从来也没有间断过。现在以美国F-22型战斗机为代表的第四代战斗机已经定型生产,它标志着一种全新设计的新一代战斗机即将登上航空历史舞台。它同时表明,航空材料技术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不断涌现的各种新材料,正在稳步取代传统的航空材料。正是不断开发研制的许多新材料,才为一系列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代表机型和战斗机分代

代表机型和战斗机分代 按照西方的战斗机分代划分方法 第一代:亚音速战斗机(喷气革命)——代表机型:美制F86、苏制米格15、中国歼5(前苏联米格15仿制型)等 第一代战斗机的判断依据:喷气式、亚音速,从此战斗机螺旋桨时代进入喷气时代,史称战斗机的“喷气革命”。 第二代:强调超音速性能的战斗机(超音速革命)——代表机型:美制F4、F5,苏制米格21、米格25(2代机的巅峰作品),中国歼7(前苏联米格21的仿制型)等 第二代战斗机的判断依据:战斗机速度首次超过音速,并且重视速度,认为速度越快战斗机越强(非能量机动原理设计),史称战斗机的“超音速革命” 第三代:可变后掠翼,米格—23和美制F—111单独划分一代称之为第三代。 第四代:强调中近距离空战和空空格斗的多用途超音速战斗机(能量机动革命)——代表机型:美制F15、F16、F14、F18,苏制米格29、苏27、苏30(苏27的改进型)中国歼10等,其中F15、F16、米格29、苏27被称为冷战末期统治天空的战斗机“四大天王”。 第四代战斗机的判断依据:符合能量机动原理设计的超音速多用途战斗机。关于能量机动原理,百度里很少有人回答准确什么是第4代战斗机,第三代战斗机就是用能量机动原理设计出来的战斗机。越南战争时期,美国空军发现,自己的F4速度比米格21快,但是屡屡被米格21击落,甚至在不利情况下难于脱身。这是为什么?。一些老的空军退役的飞行员和科学家一起合作研究,发现了“能量机动原理”,具体含义比较复杂,在此不多讲,能量机动原理即,同时具有最大动能和最大势能的战斗机在空战中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很高,这些人在综合了自二战以来所有战斗机格斗案例后的惊人发现,合理的解释了战斗机快和高之间的取舍。他们提出了和但是理论相悖的能量机动原理,指出,以后设计战斗机,速度并不是第一要求,飞机所有性能复合能量机动原理越好,他们也被当时不理解他们行为的人称为“战斗机黑手党”。但是F15制造出来以后,一鸣惊人,F15是第一款符合能量机动原理的战斗机,其后的F16服役,F16是第一款根据能量机动原理精确计算后制造的战斗机,自此美国空军进入4代机时代,前苏联几乎花了十几年才搞明白了能量机动原理。后来出来了苏27和米格29.。这里有一个争议,即F14,有人认为F14并不能符合能量机动原理设计,但是我们仍然把它算做第4代战机,因为当时正值“战斗机黑手党”和官员们争吵,另外,F14的可变后掠翼为能量机动原理提供了修正机会,所以仍然算第三代战斗机。史称战斗机的“能量机动革命” 第五代:强调隐身性能等4S标准的的多用途超音速战斗机——代表机型:美制F22“猛禽”、F35“闪电” ,俄罗斯在研的苏47(S37)“金雕”战斗机 第五代战斗机的判断依据:史称战斗机的“隐身革命”。 4S:Super Maneuverability;Super Sonic Cruise;Stealth;Superior Avioni cs for Battle Awareness and Effectiveness

战斗机划分标准

按照西方的战斗机分代划分方法 1:亚音速战斗机(喷气革命)——代表机型: xx制 F86、xx米格 15、中国歼5(前苏联米格15仿制型)等 第一代战斗机的判断依据: 喷气式、亚音速,从此战斗机螺旋桨时代进入喷气时代,史称战斗机的“喷气革命”。 2:强调超音速性能的战斗机(超音速革命)——代表机型: xx制 F4、F5,xx米格 21、米格25(2代机的巅峰作品),中国歼7(前苏联米格21的仿制型)等 第二代战斗机的判断依据: 战斗机速度首次超过音速,并且重视速度,认为速度越快战斗机越强(非能量机动原理设计),史称战斗机的“超音速革命”3:强调中近距离空战和空空格斗的多用途超音速战斗机(能量机动革命)——代表机型: xx制 F15、F 16、F 14、F18,xx米格 29、苏

27、苏30(苏27的改进型)中国歼10等,其中 F15、F 16、米格 29、苏27被称为冷战末期统治天空的战斗机“四大天王”。 第三代战斗机的判断依据: 符合能量机动原理设计的超音速多用途战斗机。关于能量机动原理,百度里很少有人回答准确什么是第3代战斗机,第三代战斗机就是用能量机动原理设计出来的战斗机。越南战争时期,美国空军发现,自己的F4速度比米格21快,但是屡屡被米格21击落,甚至在不利情况下难于脱身。 这是为什么?。一些老的空军退役的飞行员和科学家一起合作研究,发现了“能量机动原理”,具体含义比较复杂,在此不多讲,能量机动原理即,同时具有最大动能和最大势能的战斗机在空战中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很高,这些人在综合了自二战以来所有战斗机格斗案例后的惊人发现,合理的解释了战斗机快和高之间的取舍。他们提出了和但是理论相悖的能量机动原理,指出,以后设计战斗机,速度并不是第一要求,飞机所有性能复合能量机动原理越好,他们也被当时不理解他们行为的人称为“战斗机黑手党”。但是F15制造出来以后,一鸣惊人,F15是第一款符合能量机动原理的战斗机,其后的F16服役,F16是第一款根据能量机动原理精确计算后制造的战斗机,自此美国空军进入3代机时代,前苏联几乎花了十几年才搞明白了能量机动原理。后来出来了苏27和米格 29.。这里有一个争议,即F14,有人认为F14并不能符合能量机动原理设计,但是我们仍然把它算做第3代战机,因为当时正值“战斗机黑手党”和官员们争吵,另外,F14的可变后掠翼为能量机动原理提供了修正机会,所以仍然算第三代战斗机。史称战斗机的“能量机动革命” 4:强调隐身性能等4S标准的的多用途超音速战斗机——代表机型: 美制F22“猛禽”、F35“闪电”,俄罗斯在研的苏47(S37)“金雕”战斗机

苏式战机

苏-27和苏-30同为苏式系列战机中的精品,在国际战机市场中占据重要份额。虽然两者一宗同源,但因为发展趋势和作战需求的不同,二者在外形和性能上又各呈风采。苏-30脱胎于苏-27UB,从飞机外型看,尺寸与苏-27UB完全相同,但比基本型苏-27要大。作为一种远程截击机和作战教练机,苏-30主要有基本型、M型、MK型(出口)等几种型号,其中M型设计为多用途,虽然采用了和苏-27相同的AL—31F大推重比涡扇发动机,但整机加装或改进了空中加受油系统、空地精确打击武器系统和舱内飞行员生活系统,因此,空重和苏—27相比增加了632千克。苏-30的外部布局也发生了相应改变,座舱设置为串列双座,机头左侧上部加装了液压收放的空中受油头和夜间空中加油照明灯,光学雷达与苏-27相比位置偏右,为飞机空调系统增设的辅助进气口位于机头接近翼根处的两侧,两翼下各增加了一个外挂点,使外挂点增至12个,垂直尾翼由苏-27的从前到后稍向下倾变为平直。另外,苏-30的防护装甲较苏-27有所加强,在驾驶舱、油箱和发动机等部位都有钛合金保护层,全机钛合金保护层的总重量达1480千克。为了迎合着陆重量,前轮改为双轮,其挡泥板也因此作了相应改动。至于现服役于印度空军的苏-30MKI,则按照印方要求,增加了前翼、后视雷达和多功能液晶显示器,换装了推力矢量发动机,外形区别比较明显。从舱内布局看,苏-30与苏-27UB基本相同,只有两处存在较大差别,一是增设了飞行员舱内生活系统,飞行员可以在舱内进食、饮水和小便;二是后舱增加了对地精确打击操纵手柄及制导显示系统,用来满足对地攻击的作战要求。从战技术性能看,苏-30在苏-27基础上,进一步改善了作战能力,提高了机载导航系统精度,增加了电视指令制导系统、反辐射导弹制导系统,可携带激光指示器吊舱和反辐射导弹制导吊舱。在苏-30标准挂载方案中,配置弹药由苏-27的R-27、R-73两种对空基本弹药配置扩展为11种,新增了X-31反辐射导弹等5种空地精确制导弹药,最大武器载重量增至8000千克,使之可以方便地执行多用途作战任务。另外,因为具备了空中加油能力,苏-30设计执行任务时间可延长至10小时以上。在定型阶段的一次试飞中,其原型机曾进行了15小时42分的不着陆飞行,飞行距离13440千米,创下了战机不着陆飞行的世界之最。此外,苏-30经过改进的无线电数据链路可以使之与苏-27协同作战,因此,根据任务要求它可以用来作为空中指挥机。不过,因为起飞重量的增加,苏-30在同样襟翼开度和使用着陆减速伞的前提下,起飞、着陆滑跑距离比苏-27稍有增加,爬升性能也略有减弱,这恐怕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吧。前苏联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的基础上研制的单座双发舰载战斗机。1975开始研制,原型机编号T-10K。1987年8月首飞,当时称苏-27K,1989年11月首次在“第比利斯”号(即后来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上进行着舰试验,不久改名为苏-33,北约起绰号为“海侧卫”。1993年4月装备俄罗斯海军,1998年8月正式列入作战编制,现有24架装备于俄唯一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相对于苏-27,该机机翼前增加了一对全动式前置鸭翼和缩短了尾锥,主翼和平尾为可折叠式,机头装有空中受油装置,机尾加装了着舰钩。这些改装使其性能较苏-27有所降低,最大速度只有1.97马赫,最大航程3000公里。机上保留了1门30毫米机炮,有12个外部挂架,可携带R-73近距格斗空空导弹、R27/77中距空空导弹、hk-31/41反舰导弹,以及各种空地导弹、炸弹和火箭弹,最大载弹量6500公斤。

美国战斗机(共5集)——05

F-105: 研制国家:美国,名称:雷公(Thunderchief) 一、概述: F-105是从一开始就作为战术空军司令部超音速战斗轰炸机而设计的第一种飞机,50年代初美国的战略思想是立足于打核战争,战术空军也要具备战术核轰炸能力。只制造了两架原型机F-105“雷公”于1952年作为共和航空公司的AP-63设计开始发展。1955年10月22日,第一架YF-105A(共两架)飞行,装一台普拉特?惠特尼J57-P-25 发动机。但在1956年5月出现的F-105B-1飞机上,采用了推力更大的J75-P-3 发动机和面积律的理论。这是1954财政年度最初15架飞机订货中的第3架飞机,其余的飞机(到F-105B-6)是到1957年完成的,供系统试验用。 F-105有B、D、F和G四种主要型别,共生产833架。其中F-105B是昼间战斗轰炸机,共生产78架。该机装备MA-8 火力控制系统,其主要部件是E-50(K-19)前置计算瞄准具、E-34(AN/APG-34)雷达测距器、E-30拉起轰炸计算机和KB-3照相枪。后来B型飞机又增加了AN/ARW-77“小斗犬”导弹控制器。F-105D是全天候战斗轰炸机,1959年6月首次试飞,共生产610架。该机装备AN/ASG-19 全天候火力控制系统和AN/ARW-77“小斗犬”导弹控制器,提高了对地攻击能力。系统的主要部件是瞄准具、搜索和测距雷达、拉起轰炸计算机和轰炸双向定时器。F-105F是双座教练和战斗轰炸机。1963年6月首次试飞,共生产143架。该机火力控制设备与D型相同。F-105G是由F-105F改装的反雷达攻击机。装备有各种电子战设备和AGM-45“百舌鸟”、AGM-78 标准反辐射导弹。各型F-105均于1965年全部停产。后来F-105的任务逐渐被变后掠翼战斗轰炸机F-111所代替。到1984年,所有的F-105退出了现役。 二、性能指标(F-105D) 尺寸数据:翼展10.65米,机长19.58米,机高5.99米,机翼面积35.76平方米、后掠角45度、展弦比3.18。 重量数据:空重12474千克,正常起飞重量1725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23834千克。 性能数据:最大平飞速度(高空)M2.0/2120 千米/小时,(低空)M1.08,最大爬升率175米/秒,实用升限15850米,作战半径386~1460千米,转场航程3700千米。起飞滑跑距离800米,着陆滑跑距离700米。 武器装备:1 门20毫米6 管机炮(备弹1029 发),弹舱内可挂1 颗1000 千克或4 颗110 千克炸弹或核弹,翼下挂架可挂各种常规炸弹、“小斗犬”空对地导弹、“响尾蛇”空对空导弹等,最大载弹量5900 千克。 动力装置:1台J75-P-19W 涡喷发动机,加力推力107.8千牛,喷水加力推力117.9千牛。

世界战斗机划分标准解读

世界战斗机划分标准解读 世界战斗机划分标准解读 2013-05-05 07:37:11 第一代战斗机是指首批采用喷气发动机的战斗机,其出现时间大约为1944至1953年。由于采用了新式喷气发动机其作战能力比使用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的飞机有 了显著提高。第1代战斗机的外形与使用涡轮螺旋桨驱动的战斗机有些相似之处,如采用直机翼,带机炮,雷达还仅在特殊的夜间战斗机上装备。虽然比起先前的飞 机具有很多优势,但第一代战斗机有着很大缺陷,如其使用寿命很短,发动机可靠性差、体积笨重,其功率也只能进行缓慢调节。第一代战斗机典型机型有二战末期 德国的Me 262和英国的"流星",以及后来苏联的米格-15、米格-17、美国的P-80和F-86等。第二代战斗机主要是指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研制的战斗机,典型机型如美国F-100"超级佩刀"。由于采用了许多新技术,这时的战斗机作战能力有了大 幅提高。飞机开始使用AIM-9"响尾蛇"、AIM-7"麻雀"等制导导弹进行视距外攻击,雷达也作为标准配置用于确定敌方攻

击目标。新的飞机设计也层出 不穷,如后掠翼、三角翼、变后掠翼以及按面积律设计的机身等,采用后掠翼的生产型战斗机飞行速度终于突破了声障。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出现了战斗轰炸 机(如F-105和苏-7)和截击机(英国"闪电"和F-104)。截击机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制导导弹能完全替代机炮、空战将在视距进行的观点,因而截击机 具有较大的载弹量和强大的雷达,这牺牲了速度、爬升率等敏捷性。第二代战斗机包括苏联米格-21、米格-19、苏 -7/-9/-11,英国"闪电",美国 F-8、F-11、F-100、F-102、F-104、F-105等。第 三代战斗机主要是指1960~1970年出现的战斗机。这个时期航空技术发展日趋成熟,战斗机作战能力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引入性能更好的导弹、雷达和其他航 电系统来获得。基于大量制导导弹的实战使用经验,设计人员重新肯定了近距格斗在空战中的地位,机炮再次成为标配,而机动性也再一次成为优先考虑的设计因 素。航空技术发展在显著提高战斗机能力的同时,使得其研制和使用成本也显著增加。军方早先曾有各种专门用途的战斗机,如夜间战斗机、重型战斗机和攻击战斗 机,面对战斗机的成本暴涨,军方开始将战斗机的任务合并。美国F-4战斗机原先设计成美国海军的一种截击机,但后来

苏33战斗机

苏-33战斗机 苏-33是俄罗斯海军航空母舰装备的主力舰载作战飞机,在美国海军的F-14战斗机退役后,苏-33将成为目前世界上装备的惟一的一种重型舰载战斗机。作为俄罗斯海军最先进的舰载作战飞机,苏-33竭力维护着实力已经严重萎缩的俄罗斯海军航空兵最后的尊严。 在上世纪70年代,面对美国航空母舰战斗群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苏联海军在国家与美国争夺全球霸权的需求下,开始装备“基辅”级中型航空母舰和“雅克”-38垂直起降战斗机,同时又提出了研制大型多用途航空母舰的计划。新发展的航空母舰计划装备采用弹射起飞和拦阻着陆的舰载作战飞机,并为此对“米格” -23战斗机进行了舰载化的改进。为了进一步提高海军舰载作战飞机的技术和战术性能,苏霍伊设计局在1973年提出了在研制中的T-10(苏-27)的基础上设计更为先进的舰载作战飞机的计划。 由于后来苏联在发展航空母舰弹射器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技术困难,短期内无法制造出可以实际应用的弹射器。在弹射器的研制进度严重落后于航空母舰舰体的建造进度的情况下,苏联海军被迫在第1批生产的使用常规舰载机的航空母舰上取消了弹射器设计。苏霍伊设计局根据技术条件发生的变化,开始研究苏-27采用滑跃甲板起飞的可行性。在苏-27生产型1981年4月首飞1年后的1982年,随即开始用T-10-3原型机进行地面滑跃甲板起飞和拦阻着陆的试验。

为了进行舰载机从滑跃甲板起飞的试验,苏联在黑海克里木半岛的新费得罗夫卡机场建设了被称为“银针”的地面模拟甲板试验系统。“银针”系统完全模拟航空母舰的甲板制造,由起飞滑跃甲板、“斯维特兰娜”2拦阻系统和“电阻”无线电着舰引导系统组成。苏-27上舰前的地面试验工作都是通过“银针”的地面模拟甲板试验系统来完成。 1982年8月21日,米高扬设计局的“米格”-29K首飞成功,T-10-3在8月27号也从牵引系统上起飞成功,并于8月28号完成从滑跃甲板起飞的试验。首飞的滑跑距离不超过230米,起飞时速达到了232千米,起飞重量为18200千克,如果遇到航空母舰上甲板风的作用,T-10-3可以在142米的距离内完成起飞。这时期的T-10-3与普通的苏-27在外形上基本相同,当新生产的 T-10-25号原型机在1984年开始投入试验工作后,苏-27舰载型的型号名称也正式被确定为苏-27K。 1983年,“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开始建造,T-10舰载机的试验工作进一步加快。1986年开始正式使用带前翼的T-10-24和双座型T-10-Y2进行工厂试验。

战斗机的机动性

对于很多刚开始喜欢航空的军迷而言,如何了解战斗机的机动性是一件很头痛的事情。手册、杂志上提供的数据初看起来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但细究之下却发现数据少得可怜。加上不同的文章出于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对同样的飞机褒贬不一。因此,即使对老鸟而言,从比较客观的角度去了解战斗机的机动性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那么,要了解机动性,首先看什么指标呢? 爬升率! 最直观的,爬升率体现了飞机的垂直机动性。无论是格斗还是拦截,都需要应用飞机的爬升能力,历来是战斗机最重要的机动性指标之一。但这远不是爬升率这个指标所能告诉我们的全部。爬升率有时又被称为“能量爬升率”,它的数值和单位都和“单位重量剩余功率”(SEP,其值等于飞行速度×(发动机可用推力-总阻力)/飞机当时总重)完全相同——知道了爬升率就知道了对应状态下的SEP。 对SEP而言,它直接影响到飞机的盘旋能力。换句话说,就是飞机在某个状态下,还有多少能量可用于进行其它机动。比如说,飞机当前在进行5G盘旋,同时SEP为50米/秒。这表明飞机还可以再拉更大的过载,而不会损失高度或速度——直到SEP为0,飞机将进行稳定盘旋。当然,通常手册上给出的都是最大爬升率(即海平面平飞状态的爬升率),这个虽然不能用于直接评估飞机的盘旋能力,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显然,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这个值越大,盘旋能力越好。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美、俄计算最大爬升率的条件不同: 美国是空战重量(机内半油,加典型格斗载荷如两枚格斗弹),俄国则是正常起飞重量,所以往往给人一个错觉,美国战斗机的SEP要高得多,实际并非如此。 比较时要注意xx条件。 xx、俄计算最大爬升率的条件不同:

超音速飞机的分代及主要特征

超音速飞机的分代及主要特征 飞机自从发明的那一天开始,就注定要将自己与军事连结在一起。为了获得空中优势,人最初的空战战术是盘旋,飞机的水平机动能力决定着空战的成败。随着德国著名飞行员殷麦曼首创的垂直机动开始,飞机的垂直机动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空战的们一直在琢磨如何在空战中占据主动,不断地探索新的空战战术、技术。新的空战战术不断对飞机的性能提出新的要求,而飞机性能的提高又不断促使人们充分利用这些性能发展相应的空战战术。两者的相互促进推动了战斗机研制的发展。 飞机的分代已经有了普遍的共识,现代战斗机得分代在世界上有两种标准,欧美标准和俄罗斯标准。俄罗斯战机的分代,多一代主要是对进入喷气机时代的启示时代划分不同,原苏联比美国早,将简易飞机化成了第一代。我国现在采用的是欧美标准。 第一代战斗机是指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交付使用的各类喷气式战机,机载设备和武装系统比较简单,最大平飞速度小(不等作超音速飞行),升限,加速度性和爬升率也不高。它们的技术特点是以涡轮喷气发动机为动力,速度达到高亚音速或跨音速,武器以航炮为主,有的配以火箭。代表机型有苏联的米格—15、米格—17、米格—19,中国的歼5、歼6,美国的F—86、F—100,英国的“闪电”和法国的“超神秘” 等飞机。 第二代战斗机再航空界,一般把五六十年代研制的超音速战斗机称为第二代战斗机,最大特点是突破了“音障”,飞的更高也非的更快。但它们的缺点也很明显:一是亚音速机动性不好,甚至还比不上第一代战斗机;二是起降滑跑距离长(多数都超过1000米)三是体积小,载油系统低,航程和外挂能力明显不足;四是机载设备比较简单,全天后能力有限。它们的特点是最大飞行速度2—2.5马赫,武器为航炮和第一代空空导弹。这一代战斗机普遍强调高空高速性能,这种技术要求也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期风靡一时。世界公认的第一架超音速战斗机是美国的F-100“超佩刀”。苏联的第一种超音速战斗机是米格-19。这一代战斗机还有:中国的J7、J8,美国的F-4、F-104、F—5、F-111,苏联的苏-15、米格-21、米格-23、米格-25、米格-27,法国的“幻影”III等为代表的各类喷气式战机。 第三代战斗机设计理念从追求高空高速到具有良好的中低空机动性。其武器以空空导弹为主,航炮为辅,有较好的火控雷达系统。这一代飞机特别强调机动性和敏捷性,最大速度和升限与第二代相当,但航程较大,具备空中加油能力。第三代战斗机这一代战斗机普遍采用了复合材料,铝锂合金,翼身融合体,大推重比的涡扇发动机,适合机动空战的机翼,具有下视能力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平视显示器,综合机载电子系统和火空系统,红外搜索/跟踪传感器,头盔瞄准具等。尽管这些战斗机在最大M数(即马赫,飞行速度与音速之比)和生限方面没有什么提高,但他们的水平起降和垂直机动性,加速性,最大过载,作战半径,远距离探测能力,全向攻击能力,电子对抗能力等均有了大幅度提高。由于突出了机动性和全天侯能力,更加适应瞬息万变的空战环境,攻防能力明显改善,生存率大大提高。在第三代战斗机的发展过程中,机载武器的性能取得了空前的进步。超视距发射使用的空对空导弹改善了抗地面杂波干扰的性能和灵敏度,具备了上射和下射力。它们一般都能兼顾对地攻击任务,可携带各种激光制导,电视制导,红外制导,被动无线电制导的导弹或炸弹。第三代战斗机的主要机型有:中国的J10、J11A、J11B枭龙,美国的F-14、F-15、F-16、F/A-18,苏联的苏-27系列、米格-29苏-30、苏-35,法国的幻影 2000和作研制的“狂风等为代表的喷气式战机。

苏27发展历程&技术细节

流金岁月:Su-27发展历程 研发背景 苏-27(Su-27/Cy-27)是由前苏联苏霍伊设计局(Sukhoi Design Bureau)于六十年代末设计的一种前线歼击机(Front-line Fighter,亦称其为拦截歼击机即Interceptor Fighter),北约代号“侧卫”(Flanker)。当时,美国受前苏联全天候改进型米格-21D、米格-25原型机和米格-23原型机首飞成功的影响,从1965年开始相继提出了F-15“鹰”(YF-15 Eagle)重型战斗机计划和F-16“战隼”(YF-16 Fighting Falcon)轻型战斗机计划作为美国空军未来的新主力战斗机,并形成“高低搭配”的概念。而与YF-16竞争轻型战斗机计划失败而落选的YF-17则被美国海军看中成为其主力舰载机F/A-18“大黄蜂”(Hornet)。苏联人当然不甘落后,作为回应,前苏联于1969年开始进行有针对性的PFI(Perspektywnyi Frontowoy Istryebytyel/Perspective Frontline Fighter )未来前线战斗机招标,其主要目标就是要超越 F-15,所以这个计划也简称为“反F-15”(Anti-F-15)。 (Yak-45)、米高扬设计局(Mikoyan)的米格-29(MiG-29 以及苏霍伊设计局的T-10(苏-27的原型机,为苏霍伊设计局 内部编号,T即Triangular代表三角翼布局,10代表苏霍伊设 计局的第十种三角翼飞机)。经过一番激烈竞争后,当局决 定发展较轻的米格-29以对抗F-16、发展重型的苏-27以对抗 F-15。而落选的雅克福列夫设计局则只能抹着眼泪继续独自搞 它的垂直/短距起落飞机系列去了。 作为重型拦截歼击机,Su-27的主要设计战术要求是:最 大速度达到2500千米/小时(海平面最大速度1500千米/小 时);最大升限18500米;航程2500千米;能够消灭高度为 30米到18000米、时速2400千米(海平面时速1400千米)的敌机;能够在1200米长的跑道上起降。 当时前苏联在先进材料技术(尤其是钛金属)方面和在电传操纵系统方面(已在苏霍伊 T-4上试验成功)具有一定优势,这对后来苏-27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不过据传,老苏霍伊认为靠那时候苏联的科技水平尤其是航空电子方面,要造出比F-15好的飞机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到后来前苏联科技人员忘我的工作热情与辉煌的成果使他对自己的项目充满了信心。唉,只可惜他自己没能撑到苏-27上天的哪一刻,帕维尔·奥西波维奇·苏霍伊(Pavel Osipovich Sukhoi)于1975年9月15日与世长辞。在这之后由西蒙诺夫(Mikhail P. Simonov)担任主设计师之职。 困难重重 苏-27较以往的俄制飞机最大的创新有两个:翼身融合技术(Blended Fuselage/Wing Layout)与4余度模拟电传操纵系统(Quadruplex Analog Fly-by-wire Control System),这使得苏-27成为前苏联首架具有放宽安定性的飞机。

超音速战斗机分代及其特征简介

超音速战斗机分代及其特征简介 战斗机是一种主要用于与其他飞机进行作战的军用飞机,具有体积小、飞行速度快、机动性强等特点,又称为歼击机。随着现代军事作战理论和军用技术的发展,战斗机在现代军事作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航空强国都不惜巨资发展技术先进、作战能力强的战斗机。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末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采用喷气发动机的战斗机获得了较大发展,不断涌现出了一代又一代新战斗机。那么,现代战斗机是如何分代的呢? 首先,现代战斗机得分代在世界上有两种标准,欧美标准和俄罗斯标准。俄罗斯战机的分代,多一代主要是对进入喷气机时代的启示时代划分不同,原苏联比美国早,将简易飞机化成了第一代。我国现在采用的是欧美标准。其中一代战斗机普遍为亚音速战机,在此不作赘述。 第二代:强调超音速性能的战斗机 第二代战斗机在航空界,一般把五六十年代研制的超音速战斗机称为第二代战斗机,其中以苏联的米格—21、米格—23,中国的歼7、歼8,美国的F—4、F—5、F—104和法国的“幻影”III等为代表的各类喷气式战机。它们最大飞行速度2—2.5马赫,武器为航炮和第一代空空导弹。飞机开始使用AIM-9"响尾蛇"、AIM-7"麻雀"等制导导弹进行视距外攻击,雷达也作为标准配置用于确定敌方攻击目标。新的飞机设计也层出不穷,如后掠翼、三角翼、变后掠翼以及按面积律设计的机身等。这一代战斗机普遍强调高空高速性能,这种技术要求也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期风靡一时。但它们的缺点也很明显:一是亚音速机动性不好,甚至还比不上第一代战斗机;二是起降滑跑距离长(多数都超过1000米)三是体积小,载油系统低,航程和外挂能力明显不足;四是机载设备比较简单,全天后能力有限。 第三代:强调中近距离空战和空空格斗的多用途超音速战斗机第3代战斗机是20世纪70代末期开始研制的苏联的米格—29、苏—27、苏-30、苏-35,中国的歼10、歼11A、歼11B、枭龙,美国的F—16、F—14、F—15、F—18以及法国的“幻影”2000等为代表的喷气式战机。设计理念从追求高空高速到具有良好的中低空机动性。其武器以空空导弹为主,航炮为辅,有较好的火控雷达系统。这一代飞机特别强调机动性和敏捷性,最大速度和升限与第二代相当,但航程较大,具备空中加油能力。第三代战斗机普遍采用了复合材料,铝锂合金,翼身融合体,大推重比的涡扇发动机,适合机动空战的机翼,具有下视能力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平视显示器,综合机载电子系统和火空系统,红外搜索/跟踪传感器,头盔瞄准具等。尽管这些战斗机在最大M数(即马赫,飞行速度与音速之比)和生限方面没有什么提高,但他们的水平起降和垂直机动性,加速性,最大过载,作战半径,远距离探测能力,全向攻击能力,电子对抗能力等均有了大幅度提高。由于突出了机动性和全天侯能力,更加适应瞬息万变的空战环境,攻防能力明显改善,生存率大大提高。在第三代战斗机的发展过程中,机载武器的性能取得了空前的进步。超视距发射使用的空对空导弹改善了抗地面杂波干扰的性能和灵敏度,具备了上射和下射力。它们一般都能兼顾对地攻击任务,可携带各种激光制导,电视制导,红外制导,被动无线电制导的导弹或炸弹。 随着航空技术的快速发展还可划分出一类三代代半战机。三代代半战斗机主要是现役的最新战斗机,其特点是气动技术没有任何新进展,而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微芯片和

苏-27(苏-30)战斗机与F-15、F-16对比

苏-27(苏-30)战斗机与F-15、F-16对比 近几场局部战争证明:战斗机作为空中战场的主战武器,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进程和发展。俄罗斯的苏-27(苏-30)与美国的F-15、F-16战斗机仍是目前世界上的主战飞机。两者在空战中谁占优势,无论军方还是民间都十分关注,但也确实是一个很难准确回答的问题。因为它不仅直接反映美、俄两军事大国的飞机设计理念、制造 现状、空战能力和飞行员的战(技)术水平,而且我们也都明白,在高技术条件下的任何一场战争都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和整体对抗,而非简单的飞机与飞机之间的较量,影响空战结果的因素很多。本文中,我结合自身的飞行经历和对空战的认识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未来空战的主要特点、 (一)空战模式多样化 传统的歼击机之间空战模式,通常是在昼间,敌对双方飞机使用机枪、航炮、火箭或导弹等武器进行目视范围以内的空中作战。随着高技术的发展和在军用飞机上的应用,各国空军突出对飞机的早期预警发现能力、数据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和超视距空战能力等作战性能的研究和发展,使夜间、电磁环境和复杂气象条件下的超视距空战成为未来空战的主要模式。 (二)空战空间扩大化 未来空战将扩大到目视范围以外而进行的超视距、全高度、全方向攻击的空战,空间范围将有明显的扩大。主要表现为:攻击距离增加、攻击方向扩大、空战高度向两极发展。 (三)电子对抗将贯穿始终 未来的空战,电子对抗的影响将会是全面而强烈的。在强烈的电子干扰条件下,地面雷达和机载雷达的搜索发现能力将显著下降;有效的电子对抗可保障已方飞机隐蔽接敌,实施突然攻击;而且电子对抗对制导武器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对指挥通讯设备的干扰,迫使其指挥受阻、联络中断,这一点我的感受很深;因此,要想在现代空战中取胜并减少损失,就必须在电子斗争中战胜对方,夺取制电磁权。 (四)空战将表现为系统对抗 近几次局部战争中,高新技术的大量使用,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空军的作战行动都是多机种联合作战。空战中不是单一的对抗,而是系统的对抗。空战行动和武器系统效能的发挥,越来越离不开相互的支援。 (五)空战武器高技术化,且作用更加明显

第四代战斗机 简介

第四代战斗机 百科名片 第四代战斗机 第四代战斗机是目前正在研制的最先进的战斗机,它的技术战术指标是根据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实战经验提出的。现代战争已经由过去的单一兵器的对抗转变为海、陆、空军三位一体全方位的较量,而其中最重要的则是制空权的争夺。 目录 概述 代表机型和战斗机分代 1:亚音速战斗机 2:强调超音速性能的战斗机 其他相关 第一、二、三、四代战斗机的概况区别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中国第四代战斗机 相关报道 节目实录 中国四代战斗机-歼20 概述 代表机型和战斗机分代 1:亚音速战斗机 2:强调超音速性能的战斗机 其他相关 第一、二、三、四代战斗机的概况区别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中国第四代战斗机 相关报道 节目实录

中国四代战斗机-歼20 展开 编辑本段概述 由于通讯手段和电子雷达、预警设备的发展,使现代战争的战场空前扩大,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飞机的作战半径也应该相应增加,为此对第四代战斗机提出了超音速巡航的要求;而为了应对敌方强大的电子雷达系统和防空导弹的威胁,飞机具有隐身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隐身无疑提高了飞机的生存率。综合起来对第四代战斗机往往要求具有下列战术技术性能: 第四代战斗机 第四代战斗机的标准通常称为4S标准,因为这四个标准的英文单词都以S开头,即Super Maneuverability Super Sonic Cruise Stealth Superior Avionics for Battle Awareness and Effectiveness 翻译成中文就是―超机动性‖、―超音速巡航‖(某些翻译为不开加力都超音速巡航,实际上是多余的,因为战斗机巡航状态一般不用加力,加力一般用于对空格斗冲刺等任务)、―隐身能力‖和―高级战役意识和效能的航空器‖(直译)。 关于Superior Avionics for Battle Awareness and Effectiveness国内有一些译作―高可维护性‖,―超视距打击‖等等。按照F-22的制造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官方文档(http://www.lockheedmartin. com/data/assets/corporate/press-kit/F-22-Brochure.pdf)的解释,更倾向于解释为―高信息优势‖,也就是―网络中心战‖。即让战斗机成为网络中心战的一个结点,与其他作战单位共享战斗情报,让战斗机飞行员更充分的了解自身所处的环境。关于翻译成―超视距空战‖的说法,有些网友提出了为什么BVR的疑问,认为不能翻译成超视距空战。―BVR‖,直译为Beyond Visual Range(视距外打击),是一些二代战斗机(比如F-4E)和3代机已经具备的能力,但是因为雷达等硬件和其他配套软件等技术原因,无法使BVR能力达到实用化。如如F15使用远距空空导弹,在视距外攻击的准备时间很短,一旦对方战机接近躲过第一波超视距打击,就进入中近程范围,甚至往往仍然需要空空格斗决定胜负,BVR 只是一种字面意义上都描述。在3代机时代,BVR更多只能说明在空空导弹技术上达到要求,但是对于战机,远远没有进入超视距攻击时代。相对于二代机BVR能力的―超前‖想法,3代机重新回到了重视中距和近距空空格斗能力,能量机动原理(即区分二代机和三代机标准的重要标志)也随之诞生。Superior Avionics for Battle Awareness and Effectiveness直译是―高级战役意识和效能的航空器‖,根据洛马公司的倾向性解释,可以翻译成网络中心战情况下的战场意识能力,即―多次持续摆脱敌机后进入到视距外范围,利

苏-30MKK战斗机

苏-30MKK战斗机 苏-30多用途战斗机是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战斗轰炸机。其研制工作始于80年代初,最初的两架原型机在80年前首飞,被命名为苏-27PU或苏-30。当时苏联空军并没有计划装备该型飞机,因此这两架飞机由试飞院买下。其中的一架曾两次参加珠海航展。 点击查看俄罗斯苏-30发展史,及出口中国的苏-30MKK详细介绍 俄罗斯的苏-27战斗机毫无疑问是一种优秀的第三代战斗机,我国经过与苏联/俄罗斯艰苦的谈判,于90年代中起开始购入和仿制苏-27SK/SMK战斗机。在苏联/俄罗斯,苏-27的改进自80年代苏-27定型就已经全面展开。作为单座战斗机的共同特性,苏-27的使用经验表明,现代空战带给飞行员的工作量很大,加上高机动产生的高过载、大航程产生的长时间留空,使飞行员在单独应付复杂的作战情况、机载电子综合设备和机载武器时手忙脚乱。这不利于挖掘战斗机本身的性能潜力,例如当先进的雷达、通信指挥系统出现后,一个飞行员是无法兼顾本机的飞行作战和与友机的通信指挥的。 为此,许多先进战斗机加入了第二名飞行员。这名飞行员一般不负责具体航行操纵和近距格斗,将精力集中于负责操作机上雷达、通信等各种电子系统,观察空情,甚至为单座战斗机提供预警、通信和指挥。 同时因为有了第二名飞行员,战斗机更适合执行危险而复杂的对地攻击任务,一名飞行员可负责驾驶战斗机进入攻击路线,观察周围空情,另一名则控制火控系统和武器,发起攻击。假如只有一名飞行员,攻击效果和生存力肯定会有所降低。如美国、法国就分别发展了F-15E和幻影2000D等双座战斗轰炸机。

在这种思想下,苏联军方决定以苏-27UB双座教练机为基础研制生产这种双座战斗机。研制工作始于1986年,总设计师伊戈尔·伊万诺夫,武器系统的设计师是维克托·加鲁申科。研制中首先解决了加装空中受油系统的问题。空中受油管装在机头右侧,不增加飞机的阻力,不影响机载雷达工作。该系统后来为苏-33、苏-35战斗机、苏-34战斗轰炸机所采用。这架空中加油型苏-27UB飞机于1987年首飞,随后完成了莫斯科-共青城-莫斯科的不着陆飞行,飞行距离13440千米,连续飞行15小时42分,4次空中加油。1988年开始,苏-30研制工作转入正规。设计中将在苏-27UB的基础上改进一种采用空中受油系统、新型导航系统、先进的惯导系统和火控系统的双座战斗机,命名苏-30。1989年12月31日苏-30在伊尔库茨克飞机制造厂机场首飞。2006年开始出现在各种媒体上的我军最新进口的新型苏-30MK3

航空概论课后作业答案

航空概论作业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航空什么是航天航空与航天有何联系 航空是指载人或不载人的飞行器在地球大气层中的航空活动。 航天是指载人或不载人的航天器在地球大气层之外的航行活动,又称空间飞行或宇宙航行。 航天不同于航空,航天器主要在宇宙空间以类似于自然天体的运动规律飞行。但航天器的发射和回收都要经过大气层,这就使航空航天之间产生了必然的联系。 2、飞行器是如何分类的 按照飞行器的飞行环境和工作方式的不同,可以把飞行器分为航空器、航天器及火箭和导弹三类。 3、航空器是怎样分类的各类航空器又如何细分 根据产生升力的基本原理不同,可将航空器分为两类,即靠空气静浮力升空飞行的航空器(通常称为轻于同体积空气航空器,又称浮空器),以及靠与空气相对运动产生升力升空飞行的航空器(通常称为重于同体积空气的航空器)。轻于同体积空气的航天器包括气球和飞艇。 重于同体积空气的航天器包括固定翼和旋转翼两类,旋翼航空器包括直升机与旋翼机。 4、航天器是怎样分类的各类航天器又如何细分 航天器分为无人航天器和载人航天器。根据是否环绕地球运行,无人

航天器可分为人造地球卫星和空间探测器。载人航天器可分为载人飞船、空间站(又称航天站)和航天飞机。 5、熟悉航空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1783.11.21 法国的罗齐尔和达尔朗德乘蒙特哥菲兄弟发明的热气球第一次升上天空,开创了人类航空的新时代。1783.12.01 法国的查尔斯和罗伯特首次乘氢气球升空。1785.06.15 法国的罗齐尔和罗曼乘氢气和热气的混合气球在飞越英吉利海峡时,气球着火爆炸,二人成为第一次航空事故的牺牲者。1852.09.24 法国的季裴制成第一艘软式飞艇。1900.07.02 德国的齐伯林“LZ-1号”硬式飞艇首次在博登湖上空试飞成功。1903.12.17 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的带动力装置的飞机第一次试飞成功,在五十九秒内飞行了二百六十米。1908.09.17 美国的塞普里金乘坐威尔伯.莱特驾驶的飞机坠落,成为第一次飞机事故的牺牲者,威尔伯.莱特身负重伤。1910.10.31 法国的费勃成功地解决了水上飞机的起降问题,制成世界上第一架水上飞机。1911.02.08 世界第一次运载航空邮件。法制“索默”双翼飞机携带6500封信由印度的阿拉哈巴特到达五英里外的奈尼。1915.05.31 德国的齐伯林“LZ-38号”飞艇首次夜袭伦敦,是世界上第一次空袭。1919.08.25 第一条由英国伦敦到法国巴黎的民用航线通航,所用的DH-16双翼机可载四名旅客。1923.06.26 美国的史密斯和里比德各驾驶一架DH-4B双翼机,用输油胶管进行了世界上的第一次空中加油。1929.08.08-08.29 德国的“齐伯林伯爵号”飞艇环球飞行成功,航程31400公里,历时

苏27各型识别

苏联的苏-27“侧卫”式战斗机自1977年5月20首飞成功,在以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已发展出一个已有相当规模的“侧卫”家族,旗下成员十余个,并在不断发展。这里也反应出前苏联“一机多型”的设计风格。现将“侧卫家族”各机型的外部特征和常见的编号略作整理,以便大家辨别型号和模型制作。 苏-27、苏-27S、苏-27SK、苏-27SMK 苏-27首次公开亮相是在1989年的巴黎航展上,随后在许多航展上都可以看到成双出现的两架苏-27。一架是编号为388的苏-27(普加乔夫座机),另一架是编号为389的双座苏-27UB,这两架飞机可视作苏-27及苏-27UB的标准版。现在参加航展的多是“侧卫”家族的其它成员。我们还能在航展上看到的标准苏-27,有“俄罗斯骑士”空中表演队的苏-27和苏-27UB,和莫斯科试飞院的598、599两架苏-27。这些苏-27,往往是以“CLEAN”的结构参展航展,即不搭载机载武器装备。 并肩飞行的388号苏-27和389号苏-27UB,是最先公开展示的苏-27

莫斯科试飞院的598、599两架苏-27/“俄罗斯骑士”空中表演队的苏-27和苏-27UB 以后的苏-27S、SK、SMK等,是苏-27的改型或出口型。 苏-27UB、苏-30、苏-30MK、苏-30MKK、苏-30MKI 苏-30是在苏-27UB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最初称为苏-27UP,后正式命名为苏-30,是苏-30家族中最初的成员。不仅在名称上能看到苏-27UB的影子,而且在外型上与苏-27UB唯一的明显区别是:红外探测仪的位置向右偏。当年卖给印度空军的,就是这种苏-30,出口编号苏-30K。经常公开展示的这种苏-30的编号是52、54。 苏-30MK,为苏-30K的改进型,它与苏-30的外型区别也仅在于取消了进气口两侧的短翼状天线。已出席过航展的苏-30MK编号为603,有着别致的断裂迷彩。 位于苏-27进气口外侧的短翼状天线(雷达告警接受机),自苏-30MK往后的型号里全都被取消

美军飞机型号分类

美军飞机型号分类 A-攻击机如A-10犹猪、A-4天鹰 B-轰炸机如B-29超级空中堡垒、B-24解放者 C-运输机如C-5银河 C-130大力神 E-电子战和早期预警机如E-2鹰眼 F-战斗机如F-15鹰、F-16战隼 H-直升机如UH-60黑鹰运输直升机、AH-64阿帕奇攻击直升机 K-加油机 P-巡逻机 Q-无人驾驶飞机 R-侦察机(电子战机)如F/R-18大黄蜂 S-反潜机 T-教练机 U-高空侦察机 V-短距和垂直起降机 X-试验型号飞机 另外,符合字母组成的飞机型号说明该机种具有多种用途,比如: F/A-18 是争夺制空权和对地攻击多种用途的,就是战斗攻击机 KC-130 是运输加油机 AH-64 是攻击型直升机 RAH-66 则是侦察型攻击直升机 以此类推。 略有不同的是: SR-71 不是反潜侦察机,而是战略侦察机 UH-60 是通用直升机 OH-58D 也是侦察型武装直升机(这个O我也没明白是什么意思) 美国军用飞机的编号可代表美军战机的机种、序列、型号等。从1962年开始,美国三军对军用飞机采取统一的编号方法,以区分各种战机。 美国军用飞机的编号一律使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表示。其中,机种代号使用英文字母,代号大部分是机种英文单词的头一个字母,也有的用两个字母来表示,如:AH-64“阿帕奇”攻击直升机。机种代号后为序列代号,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按设计时间先后顺序编号,序列代号后为飞机改型代号,使用英文字母。为防止与数字混淆,美军规定不使用“I”和“O”两个字母,常见有以下几种: A:攻击机(Attack); B:轰炸机(Bomber); C:运输机(Cargo/Transport); E:特种电子设备携带机(Special Electronic Installation); F:战斗机(Fighter); H:直升机(Helicopter); K:加油机(Tanker);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