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儿童ADHD药物的应用和不良反应

儿童ADHD药物的应用和不良反应

儿童ADHD药物的应用和不良反应
儿童ADHD药物的应用和不良反应

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

1692 现代医药卫生2004年20卷第16期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 孙金珏 (茌平县妇幼保健院,山东茌平252100) 文章编号:1009—5519(2004)16—1692—02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B 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相差很大.对药物的处理能力弱,加上药物剂型、剂量、药物问的相互作用及不台理用药等因素,儿盘此成人更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ADR),其发生率为6%一7%.新生儿高达247%。我国现有14_岁以下儿童3亿多人,对他们的防病治病,合理用药安全有效,以避免或减少ADR尤为重要。本文侧重从药代动力学方面阐述小儿易发生ADR的机体原因,从而提出儿童用药的主要原则。仅供参考。 1机体因素对发生ADR的影响 1.1吸收与分布:胃肠道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从胃向肠排空速度白句快慢、胃肠功能状态及胃内的讲值.均可影响药物的吸收。4'JL胃容积小,药物在胃存留时问短,进人小肠快;但小儿肠的长度相对较成人长.肠蠕动小.药物通过肠的时间相对长;小儿胃液少,pH值较高.对某些弱酸性药物在胃内吸收差,胃肠刺激反应增加;而对弱硷性药物则离解较少,吸收增加,血药浓度增加,易导致ADR。如青霉素等抗生素在成人胃内可被分解。而瓤生儿则可很好被吸收。 药物吸收后向各组织分布,因血脑屏障的制约,一般药物不易向中枢神经系统移行,但新生儿血脑屏障未成熟.许多药物易通过其进人。如青霉素G、溴化物在脑脊髓中浓度较高,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增强,易发生中毒。小儿体内水分较多.且又以细胞外液量大.药物是均匀地分布在细胞外液中的,越年幼.表观分布容积越大.药物的半衰期延长,作用延长及小儿的血浆蛋白结台率低,药物游离浓度比成人高,均易致ADR。如苯妥英钠,新生儿游离型药物占11%,而成人占7%。 1'2代谢与排泄:肝脏和肾脏是药物代谢和排泄的主要器官.小儿肝体积小.代谢解毒能力弱,小儿体内酶系统不完善.某些酶分泌不足或完全缺乏。如新生儿因缺乏葡萄糖醛酶,应用氯霉幕易中毒引起“灰婴症”。红细胞中缺乏G~6一P脱氨酶,疽用磺胺类、呋哺类药时可出现溶血现象。小儿的肾功能、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与重吸收功能均明显低于成人.如肾血流量新生儿只有成人的20—40%,2岁才大致接近成人.肾最大豫缩力,SLJL只有成人的一半。由于小儿总冉々肾排泻率低.对主要由肾小球排泄的药物,如卡那霉素等易产生积蓄中毒。新生儿肾小管对Na+、氨基酸、葡萄糖的重吸收较成人显著,但调节酸硷平衡的能力差。 1.3药物敏感性及自身稳定性机制:小儿的自身稳定性机制变化较大。尤其对药效或用药安全范围窄的药物.易带来不良后果,对药物的敏感性也差别甚太。4'JL神经系统尚未完善,对氮茶硷极为敏感,氨茶硷治疗量与中毒量又极为接近,易造成中毒危及生命。消炎痛在儿科应用普遍,4'JL对本品也敏感,也有用本品激发潜在性感染而死亡的报道,应慎用。4'JL对巴比妥类、洋地黄制剂、退热药、肾上腺紊、麻黄素等药的敏感性均比成人低,而对阿片类生物硷敏感性高于成人。 2不合理用药对4'JL A腿的影响 2.1不合理的联台用药:不合理联合用药不仅达不到治疗目的,而且易产生ADR。如庆大霉素与红霉素伍用,可增加耳神经毒性,红霉素与氨茶硷配伍,抑制氨茶硷代谢.毒性反应增强。氟哌酸与非类固醇消炎镇痛药伍用.可诱发痉挛。 2.2滥用药物对小儿产生ADR:(1)监用抗生素类药物,由此造成的ADR,报道甚多。如连续使用庆大霉索引起阿斯综合征;应用庆大霉素、先锋霉素引起低血钾,特别是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引起药源性疾病更为严重。有关统计报道,现有聋哑人60.4%是由于使用链霉素引起,∞%为庆大霉素引起,受害者3岁以内占30%;7%是妊娠期或哺乳期用药引起,故母亲服药对胎儿及乳儿产生ADR不容忽视。小儿用药时,应询问母亲服药情况,以便4'JL荆量减少。(2)滥用维生素类药及各神补品。不少父母从婴儿开始就给予服用鱼肝油制剂或人参蜂皇浆等。近年来屡有服用鱼肝油滴丸剂而引起vo或v.过多中毒的报道.也有服用补品引起4'JL性早熟的报道。(3)重复用药造成超剂量。现在复方制剂品种特别多,如酵母片与复合维生紊B合用为重复用药。(4)服用方法不妥。如多酶片儿科常研碎服用,按理多酶片应整片吞服。故婴幼儿不宜服用。 2.2术前用药:应用适量安眠药及抗焦虑药物以保证病人术前的足够的睡眠。对术前焦虑情绪明显者,使用抗焦虑药物可减轻其焦虑症状,剂量因人而异。 2.3术后观察:术后定期观察病人情况变化,应用适量止痛药物以减少不彘反应。 2.4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这在防止术后心理障碍方面起主要作用,病人对医务人员的看法直接影响到手术的效果。 3护理体会 3.1培养护士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1)扩大护士的兴趣.以便能更好地做好心理护理。(2)富有同情心,责任感。(3)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病人的行为、语言、特点、眼神等来发现病人的内心活动。(4)热情与冷静:对待病人要热情,处理问题要冷静。(5)善于谅解,有宽容与让步精神。 3.2提高心理护理在护理中的作用和地位。 3.3提高护士进行心理护理时的观察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兴趣,不再认为心理护理只是一种思想工作,而是可以定性、定量地评价护理对象的情绪盈护理效果的科学护理方法。 收藕日期:2804—05—07

药品不良反应培训试题答案

药品不良反应培训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__ 部门: _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题5分) 1.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2.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是指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 3. 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因使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 1.导致死亡; 2.危及生命; 3.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 4.导致显著的或者永久的人体伤残或者器官功能的损伤; 5.导致住院或者住院时间延长; 6.导致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如不进行治疗可能出现上述所列情况的。 4. 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说明书中已有描述,但不良反应发生的性质、程度、后果或者频率与说明书描述不一致或者更严重的,按照新的药品不良反应处理。 5. 药品群体不良事件:是指同一药品在使用过程中,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区域内,对一定数量人群的身体健康或者生命安全造成损害或者

威胁,需要予以紧急处置的事件。 6. 药品重点监测:是指为进一步了解药品的临床使用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研究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征、严重程度、发生率等,开展的药品安全性监测活动。 二、填空题(共40分,每空2分) 1.《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已于2010年12月13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2. 为加强药品的上市后监管,规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及时、有效控制药品风险,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3、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4、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是指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 5、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说明书中已有描述,但不良反应发生的(性质)、(程度)、(后果)、或者(频率)与说明书描述不一致或者更严重的,按照新的药品不良反应处理。 6、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因使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①(导致死亡)②(危及生命) ③(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④导致(显著的或者永久的人体伤残或者器官功能的损伤) ⑤导致(住院或者住院时间延长)⑥导致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如不进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 精神科常用药物作用、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是治疗精神病性症状的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或其它重性精神病,也称为强安定剂、神经阻滞剂。 不良反应及相应处理 1、常见副作用:口干、舌燥、鼻堵、乏力、思睡、心动过速、锥体外系反应。罕见副作用:阻塞性黄疸、粒细胞缺乏、视网膜色素沉着。其中以急性黄疸、粒细胞缺乏症、癫痫样发作、剥脱性皮炎、肝损害及低血压性休克最为严重,应高度重视! 2、原则上凡是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适和躯体改变,均应考虑是否与药物有关,通过减药或停药对此有鉴别和治疗意义。一般而言,抗精神病药无成瘾性,但可能产生躯体依赖。 不良反应具体划为几个方面 1、精神方面的不良反应 (1)过度镇静:无力、思睡,尤以氯丙嗪、氯氮平常见。 (2)药源性精神副作用:如意识障碍、消极忧郁、幻觉、躯体性妄想、缄默、紧张样状态、兴奋躁动等。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精神运动性兴奋表现为焦虑不安、激动、凶狠、敌意、极度兴奋和冲动、攻击行为,常为一过性,多见于治疗初期。不需特殊处理。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出现的程度不同,由意识模糊或梦幻样状态到谵妄状态。表现:定向力障碍、言语散漫、错觉、幻觉、兴奋躁动、刻板动作或冲动行为、生活不能自理。可伴脉速、出汗、震颤、构音不清、扩瞳等躯体症状。多见于:用药早期;大剂量用药或在剧增、骤停或更换药物时;联合用药;老年人、有脑器质性病变或躯体疾病者。处理主要为减药或停药。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药源性抑郁状态 发生率依次为利血平、氟哌啶醇、氯丙嗪、奋乃静、三氟拉嗪。处理:及时减药、停药或加服抗抑郁药,严密观察以防意外。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紧张综合征 症状:缄默、木僵、违拗、蜡样屈曲,重者吞咽困难、生活不能自理,可出现神经系统体征,如腱反射亢进、膝踝痉挛、震颤等。处理:酌情减药、停药或加用抗帕金森药。 (3)惊厥:任一种酚噻嗪衍生物都可能诱发癫痫发作,以高剂量、低效价的氯丙嗪、氯氮平为多。处理方法:加药宜慢,可加用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必要时减药、停药或换药,排除器质性疾患。 10 / 1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 (4)锥体外系反应(EPS):有五种表现形式1)药源性帕金森氏综合征:四个特征:运动不能、肌肉强劲、震颤、植物神经功能紊乱。2)静坐不能。3)急性肌张力障碍。以上三种锥体外系反应均可减药、停药、合用对抗药。4)迟障(TD):处理:减、停、换药。停抗胆碱能药;对症治疗选用多巴胺耗竭剂,多巴胺阻滞剂;抗组胺药非那根;促大脑代谢药;抗焦虑药安定。说明:TD重在预防。5)兔唇综合征:停药可消失,抗震颤麻痹药可能有效。 (5)植物神经系统:轻的不必处理,如症状持续发展并渐趋严重,则可能出现抗胆碱能中毒综合征或抗胆碱能危象。此时应停药,可用毒扁豆碱1-2mg肌注。恶性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显著的帕金森氏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伴高热、意识障碍,可能与药物锥体外系反应和体

儿童多动症的中医治疗(精)

儿童多动症的中医治疗 【关键词】儿童多动症;中医治疗儿童多动症,现代医学归属于脑功能轻微障碍综合征,是临床上多见于儿童时期(学龄期左右)的一种心因性病症,主要表现为:多动不宁,注意力不集中,多语秽言,多数表现为行为障碍(及性格缺陷)。中医无此病名,临床上属“烦躁”、“健忘”、“抽搐”等范畴,临床上主要分:肝肾阴虚、心脾两虚、阴虚阳亢、痰热内扰四大主症。采用滋阴补肾、养心健脾、滋阴抑阳、清热化痰、安神定志等法治疗[2]。 1 鉴别诊断本病主要与儿童秽语抽动综合征相鉴别,小儿秽语抽动综合征,多以运动性抽搐与不自主发声为主要特征。以抽搐不自主伴乏眼及面部肌肉抽动为首发症状,继之症状加重,范围扩大,临床上多见清嗓声、干咳、无节律乱叫等症,实证多见于临床。儿童多动症虚实并见,进行常规教导,可抑制症状发生。 2 辨证施治 2.1 肝肾阴虚伴有两颧潮红、咽干、口渴、五心烦热、两目干涩、牙齿松动,用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10 g,生白芍15 g,山茱萸10 g,茯神10 g,枸杞10 g,丹皮10 g,五味子10 g,远志10 g,生牡蛎30 g,炙甘草5 g,大枣10 g,鳖甲30 g。 2.2 心脾两虚伴有面色白光白,食欲减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舌红少苔,脉细数,纳少便溏,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人参10 g,白术15 g,茯神10 g,远志10 g,山茱萸10 g,白芍2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大枣15 g,天麻10 g,神曲20 g。 2.3 阴虚阳亢伴有颜面潮红,五心烦热,午后为盛,口苦咽干,心烦不宁,肢震颤,脉细数。天麻钩藤汤加减:天麻10 g,石决明45 g,牛膝10 g,杜仲10 g,桑寄生20 g,黄芩20 g,山茱萸15 g,山栀15 g,白芍15 g,当归20 g,龙眼肉20 g,大枣15 g,远志10 g。百事通 2.4 痰热内扰伴有头目昏眩,嗜睡,呕恶心烦,时呕痰涎,食少不寐,苔白腻,脉濡滑。药用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10 g,半夏5 g,陈皮10 g,甘草10 g,茯神10 g,杜仲10 g,竹茹10 g,大枣10 g,龙齿30 g,菖蒲5 g,远志10 g。 3 煎服法上药水煎服,日3次,每次50 ml,15天为1个疗程,3个疗程无效停药。生龙骨、生牡蛎、鳖甲先煎30 min,后下诸药。 4 小结小儿时期其脏腑未壮,精气未充,经脉未盛,气血不足,多处于神经怯弱的状态。脏腑形态结构及功能均由未成熟,渐向成熟发展,呈现出生机旺盛,迅速发展的现象。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且小儿禀赋不足,护养不当,病后失调,亦可导致心肾肝脾功能障碍。心藏神,心失所养则情绪多变,注意力不集中;肾藏精,肾精不足则脑失所养目不聪;肝主筋,肝阳上亢则多动不安;脾藏志,脾失所统,则兴趣多变,思绪不宁,所以本病是由多脏器功能紊乱,多种致病因素协同作用于脏腑引起的一个临床症候群。我科经过多年临床总结,认为本病以肾阴不足、肝阳偏旺、心脾两虚、痰热内扰为多见。治疗重在调理肝肾,健脾养心,豁痰化湿,治疗中,药物疗法与心理疗法并举,多与学校、家长密切配合,沟通,导以心理疗法,执行有规律的生活制度,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减轻患儿精神压力,结合患儿兴趣爱好,药物治疗与行为指导相结合,多数患儿6个月可愈。百事通

药理学-张京玲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哪些内容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药理学》 主讲教师:张京玲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0)题目中任选五题,写成期末试卷答案,每题20分。 1、试述一级消除动力学和零级消除动力学的特点有哪些? 2、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哪些内容? 3、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哪些内容? 4、新斯的明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用途有哪些? 5、阿托品的药理作用有哪些? 6、阿托品的临床用途和不良反应有哪些? 7、肾上腺素、去甲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的临床应用有哪些? 8、普萘洛尔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有哪些? 9、试述氯丙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0、试述地西泮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11、吗啡的临床应用与禁忌症有哪些? 12、试述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 13、试述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物分类、每类药物的治疗原理,各举出一个药名。 14、举例说明常用利尿药的代表药物、作用机制及其主要作用部位有哪些?(可列 表说明) 15、降压药可通过哪几种作用方式(作用原理)产生降压作用?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16、ACEI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是什么?临床可治疗哪些心血管疾病?常见副 作用有哪些? 17、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有哪些? 18、举例说明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哪些? 19、举例说明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有哪些?其获得性耐药性的转移方式有哪些? 20、按照其作用机制的不同,抗肿瘤药物可分为哪几类?请各举出一至两个药名并 说明其临床应用。 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哪些内容

药物引起的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病人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引起的疾病称药源性疾病。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有: 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毒性反应,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积蓄过多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特殊毒性:致癌、致畸胎、致突变。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留的药理效应。 变态反应,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性质无关。 停药反应,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加剧(回跃反应)。 继发反应,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造成的二重感染。 3、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哪些内容? 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有: 影响神经递质或激素,药物可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摄取释放、灭活等方式改变递质在体内或作用部位的量,进而引起机体功能的变化如麻黄碱促进腎上腺素能神经未梢释放。 影响酶的作用,许多药物通过影响酶而起作用,某些抗菌药和抗肿瘤药能抑制某些酶,如磺胺药可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作用于受体,受体是细胞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细胞蛋白成分,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物质并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转导与放大系统触发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作用于细胞膜离子通道,如钙通道拮抗剂可阻滞Ca+通道,降低细胞内Ca2+

多动症儿童常见的异常行为

多动症儿童常见的异常行为 孩子一天一天地长大,由整天抱在手中,变得会满地跑了,活泼灵动的身影,在爸爸妈妈的生命中飞扬。望着一天天长大的孩子,望着他们顽皮的身影,是否一种身为人父人母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呢?但是,倘若孩子非常调皮,却也不能掉以轻心。 孩子异常调皮家长不能掉以轻心 四岁的静静是个顽皮的女孩子,特别当家里来了客人时,她显得更加活跃,一会儿蹿上了沙发,一会又在床上蹦高,把妈妈的劝告当成耳边风。对于女儿的过分调皮,妈妈有时也怀疑孩子患了多动症,但又觉得也许是因为孩子年纪太小,等长大了就好了。 首都儿科研究所神经科专家杨健说,在学龄前,多动症儿童与正常儿童的顽皮不易区分,但上学后,差别就明显了。多动症儿童到了二三年级以后,学习变得格外吃力,他们上课精神不能集中,老师讲课听不进去,考试成绩差,此时才引起家长的注意,带着孩子到医院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多数患儿在服药治疗三年后才有可能效果,”杨大夫说,“而此时孩子小学快毕业了,功课也耽误了不少。” -多动症患儿长大后问题多 据北京地区1980年的调查,小学生中多动症的患病率为%;而上海南市区1982年调查竟高达%。多动症患儿男比女多,约为4—9:1。国内曾有人对1292名违法犯罪少年进行调查,发现978人在学龄期曾被诊断为儿童多动症,患病率为%。说明患多动症的儿童易产生心理问题、品行障碍,甚至违法犯罪。在国外,1/4—1/2的多动症患儿成年后有人格障碍、反社会行为、吸毒、易冲动、焦虑等。杨大夫分析,儿童时期是人生的重要时期,若患儿在学校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厌学、逃学、成绩下降,学不到更多的知识,长大后也会因基础知识的贫乏,难以学到生活必需的技能,导致就业困难,影响终生幸福。 在学校里,多动症儿童因惹是生非、不服老师管教、欺负小同学,经常受到家长的打骂,其自尊心会受到伤害,因而容易产生逆反、敌对心理而自暴自弃。走向社会后,这类孩子也会因为适应能力差、自控能力差,容易受社会不良影响而误入歧途。 -家长要注意观察发现异常情况 杨健说,如果家长仔细观察,从胎儿时期起就能发现多动症儿童的蛛丝马迹。如胎动过多;一岁以内时睡眠少,爱哭闹;两三岁后不认生,有人缘,不害怕,人来疯。医学界认为,儿童多动症的核心表现是自控能力差,临床发现其主要表现有五个方面: (1)活动过多,但体育成绩很差。 这类孩子不论在任何场合都处于不停的活动状态中,如上课不断地做小动作,敲桌子,摇椅子,舔铅笔,切橡皮,撕纸头,拉同学头发等。平时走路急促,爱奔跑,经常无目的地乱闯、乱跑,手脚不停而又不听劝阻。虽然这类孩子活泼好动,但体育成绩很差,如果老师考跳绳,那他肯定不及格。 (2)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时常常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貌似安静,实则走神,老师讲课他听而不闻。 做作业时边做边玩,随便涂改。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做事常有始无终。 (3)冲动任性。 这类孩子情绪极为不稳,不服管束,常惹是生非。高兴时又笑又叫,又唱又跳;当不顺心时,容易激怒,常常发脾气。这种喜怒无常的表现,常使同学害怕他,不愿意接近他,致使他越来越不合群,久而久之可造成其逆反心理,常常发生自伤或伤人行为。 (4)学习困难。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多动症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897162049.html,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多动症 作者:侯菲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年第03期 摘要多动症是在儿童中最常见的心理行为障碍之一,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过度活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等。患多动症的成人反社会人格和行为明显高于正常人,因此有必要在儿童时期进行干预和治疗。本文就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多动症做一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脑电生物反馈儿童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中图分类号:R729 文献标识码:A 1 儿童多动症定义 多动症,简称ADHD,全称为(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即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它是一种儿童时期常见的神经精神障碍,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注意缺陷,冲动和多动等。引起儿童多动症的原因很多,如剖腹产的孩子患病比例占到85%,孕妇在怀孕期间患病、服用药物,难产等,还有小孩子外伤、环境污染、饮食问题、教育问题等都有可能导致多动症。 2 儿童多动症的诊断 到目前为止,关于儿童多动症的诊断问题,仍然是以病史(家长和教师提供的情况)和对患儿在不同场合的行为观察为主要依据,神经系统检测和心理测验以及脑电图对诊断只能起辅助作用。在多动症的诊断过程中,除了直接的观察外,还可利用量表来为诊断提供依据,如国外的康纳氏量表便是一种较为流行的评定多动症的量表。另外,心理测验也可为诊断提供较为客观的有参考价值的依据,如注意划削试验、WISC-R智力测验等,DSM-Ⅲ注意缺陷障碍伴 有多动症诊断标准量表也是我们判断多动症的有效辅助量表。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标准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 3)、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DSM-Ⅳ)、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10)等。 3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多动症 脑电生物反馈的概念出现于60年代末,是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以脑电生物反馈仪为手段,通过训练,选择性地强化或抑制某一频段的脑电波来达到预期目的。1976年,Lubar等人最早将脑电生物反馈用于ADHD的治疗。随后,Othmer、Rossiter、Thompson等研究者通过实验或与药物进行对照研究均证实了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的有效性。之后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了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对改善多动症状的有效性。

各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各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作者:————————————————————————————————日期: ?

各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一)青霉素类 1 毒性反应鞘内注射或全身大剂量应用时易发生。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反应(青霉素脑病),肌痉挛;抽搐;脑反射增强;昏迷;偶有精神病发作。 2 变态反应居首位。各种反应过敏性休克,哮喘,血清型反应,间质性肾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肺部浸润及过敏性血管炎致颅内压增高较罕见。 ?3赫氏反应 ? 4 二重感染? (二)头孢类 1 过敏反应常见表现。?? 2 胃肠道反应 ? 3 菌群失调与二重感染,第二;第三代为甚。 ? 4 肝毒性多数剂量应用可致转胺酶升高。 5 造血系统偶致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6 肾损害以头孢噻啶的肾损害较为显著。偶可致血尿素氮;血肌酐值升高;少尿;蛋白尿等;与高效利尿药或氨基苷类合用可增加肾损害. ? 7 凝血功能障碍所有的头孢类均可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K的功能,具有潜在的致出血作用。 8双硫醒样反应。 (三)氨基糖苷类?1耳毒性前庭功能失调,按损害大小排序:卡那霉素>链霉素>西梭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目前实验证实奈替米星的耳毒性最小。与耳毒性药物合用可加重损害。 发生机制:内耳淋巴液中因为浓度过高,致使毛细胞受损害,先影响高频听力,逐渐导致全聋。?? 2肾毒性主要损害近端身曲管。常用剂量时其毒性大小:卡那霉素和西梭霉素>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妥布霉素>链霉素。与肾毒性药物合用可加重损害。 机制:因为与肾组织亲和力较高,选择性的积聚于身皮质和髓质,特别是肾皮质。? 3 神经几肌肉阻滞作用引起心肌抑制,血压下降,呼吸哀竭。可用钙剂和新斯的明对抗,以卡那霉素和链霉素多见,其他也不除外,患者肌无力或与肌松药联合用更易发生。 ? 4 其他过敏反应,血象变化,(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肝酶增高;面部及四肢肌肉麻木,周围神经类,视力模糊,脂肪性腹泻,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 (四)四环素类 ? 1 消化道反应除一般症状外,可发生食管溃疡。 2 肝损害长期口服或较大剂量静滴时可引起肝损害。??3肾损害正常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

精神科常用药物作用、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是治疗精神病性症状的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或其它重性精神病,也称为强安定剂、神经阻滞剂。 不良反应及相应处理 1、常见副作用:口干、舌燥、鼻堵、乏力、思睡、心动过速、锥体外系反应。罕见副作用:阻塞性黄疸、粒细胞缺乏、视网膜色素沉着。其中以急性黄疸、粒细胞缺乏症、癫痫样发作、剥脱性皮炎、肝损害及低血压性休克最为严重,应高度重视! 2、原则上凡是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适和躯体改变,均应考虑是否与药物有关,通过减药或停药对此有鉴别和治疗意义。一般而言,抗精神病药无成瘾性,但可能产生躯体依赖。 不良反应具体划为几个方面 1、精神方面的不良反应 (1)过度镇静:无力、思睡,尤以氯丙嗪、氯氮平常见。 (2)药源性精神副作用:如意识障碍、消极忧郁、幻觉、躯体性妄想、缄默、紧张样状态、兴奋躁动等。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精神运动性兴奋表现为焦虑不安、激动、凶狠、敌意、极度兴奋和冲动、攻击行为,常为一过性,多见于治疗初期。不需特殊处理。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出现的程度不同,由意识模糊或梦幻样状态到谵妄状态。表现:定向力障碍、言语散漫、错觉、幻觉、兴奋躁动、刻板动作或冲动行为、生活不能自理。可伴脉速、出汗、震颤、构音不清、扩瞳等躯体症状。多见于:用药早期;大剂量用药或在剧增、骤停或更换药物时;联合用药;老年人、有脑器质性病变或躯体疾病者。处理主要为减药或停药。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药源性抑郁状态 发生率依次为利血平、氟哌啶醇、氯丙嗪、奋乃静、三氟拉嗪。处理:及时减药、停药或加服抗抑郁药,严密观察以防意外。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紧张综合征 症状:缄默、木僵、违拗、蜡样屈曲,重者吞咽困难、生活不能自理,可出现神经系统体征,如腱反射亢进、膝踝痉挛、震颤等。处理:酌情减药、停药或加用抗帕金森药。 (3)惊厥:任一种酚噻嗪衍生物都可能诱发癫痫发作,以高剂量、低效价的氯丙嗪、氯氮平为多。处理方法:加药宜慢,可加用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必要时减药、停药或换药,排除器质性疾患。

儿童多动症发病机制与治疗

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ec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简称多动症,主要表现为明显的注意定向障碍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行为冲动伴有学习困难和品行障碍。目前国际上把 ADHD分为3个主要类型:(1)注意力缺陷型;(2)多动—冲动型;(3)具有两者特征的混合型。儿童发病率较高,我国报道ADHD为1.3% ~13.4%,男女比例为4.9∶1[1],它不仅影响儿童在学校和家庭的生活,而且易造成学习困难、行为问题,部分患儿持续终身。为此不断深入研究 ADHD发病机制,以便进行有效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临床医师、教育学者在多方面分析论述,现将国内外发展进程进行概括总结如下。 1 发病机制自1845年发现此类儿童行为特点描述,至1949年定为以脑损伤为重要病因而命名为轻微脑损伤综合征,近年WHO组织最终确立为儿童多动综合征[2]。许多学者进行诸多因素的病因学研究,解释其发病机制,较为共识的遗传因素研究发现患儿D4R基因多肽性与ADHD发病有关,它主要分布在额叶,它的异常提示额叶DA神经元功能低下引发注意障碍。分子生物学研究多巴胺代谢异常或敏感性增高,这就是为什么服用利它林后症状可得到控制[3]。其他研究多集中在丘脑、网状激活系统和前中脑束。因为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这一定义概括了注意的三大生理网络系统[2]:维持大脑皮质觉醒的网络,即脑干—丘脑网状结构的上行激动系统。其神经元为胆碱能,它们传导的非特异性冲动可弥漫抵达大脑皮质的各层,提高兴奋性,维持觉醒,这是注意及一切心理活动的兴奋基础。注意指向/选择网络即丘脑的网状核和前额叶皮质、前扣带皮质,后顶叶及前额叶—内侧丘脑系统。指向性是丘脑网状核、前额叶皮质对信息的过滤,它是通过增强注意的信息,消除无关的干扰信息实现的,网状核内DA神经元释放DA递质抑制靶神经元背景放电率消除无关信息,利它林增加DA改善注意障碍。注意集中/操作任务执行网络,由前额叶皮质、前扣带皮质、顶颞联合区海马等[4],所以当上述纤维发育异常或损伤时,导致注意网络内DA能神经元功能低下导致注意不能维持。注意力不集中、多动障碍主要是基底神经节内豆状核运动闸门开放所致,在脑影像学研究中得到证明。长期对ADHD 研究的焦点一直是注意力缺陷上,但如进一步分析可发现ADHD患儿注意力障碍总是表现在枯燥事情上,从事有直接强化的活动,如游戏他们注意力并不差,由此提示ADHD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只在目标明确而且枯燥乏味的任务上会出现精力不佳,这些活动通常是需要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复杂智力活动,如Bar Kley 所说ADHD最核心的损伤是自我控制和反应抑制的不足[5],行为抑制即反应抑制是人在成熟过程中的一种生理心理机制,抑制不必要的兴奋。美国学者巴克利提出了著名的巴克利行为反应抑制模型[6]:(1)非语言工作记忆,就是将视觉和听觉的意向传递给自我,供自我“独自”分析和利用,注意力障碍儿童在此方面缺陷表现为不能像其他儿童有意地保持知觉经验。(2)语言工作记忆,人们接受刺激经过抑制产生有关事物的语言活动,并且就完成任务的活动进行内部的自我对话,指导自己的行为。ADHD患儿很少自我对话,进行自我提示和自我鼓励。(3)情绪动机的自我控制,ADHD儿童不能适当抑制自我的情绪,动机不能指向未来,在动机不足情况下,抗干扰能力差。(4)行为重组,通过反省和自我对话,对行为进行分析找到合理的行为方式。ADHD儿童不能从过去的行为教训中受到启示,改进行为。在学者对生物医学模型、行为医学模型不断进行探索发现机制的前提下,治疗手段也随之开阔和完善。[!--empirenews.page--] 2 治疗ADHD被列入儿童心理精神障碍范畴,严重影响儿童的学习成绩,如不进行治疗的多动症儿童,到成人时大约有1/3存在心理障碍[2]。 2.1 常规药物药物治疗目的是改善冲动行为、减少烦躁、改善社会交往技术、改善认知行为。比较理想的药物利它林。它为中枢兴奋类药,增加多巴胺或肾上腺的翻转,剂量(0.45~1mg/kg)起效快,疗效持续4h,因药效短,重复用药。因利它林是拟交感神经兴奋药,毒副作用常见;食欲下降、失眠、头痛、易怒、抽动等,长期使用偶有产生生长缓慢问题。 2.2 中医中药治疗中医中药是我国特有的国医精粹,长期临床研究总结ADHD患儿为肾阴不足、肝阳偏旺证[7],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以益智安神对症治疗,开发研制了静灵口服液等中成

各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各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一)青霉素类 1 毒性反应鞘内注射或全身大剂量应用时易发生。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反应(青霉素脑病),肌痉挛;抽搐;脑反射增强;昏迷;偶有精神病发作。 2 变态反应居首位。各种反应过敏性休克,哮喘,血清型反应,间质性肾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肺部浸润及过敏性血管炎致颅内压增高较罕见。 3 赫氏反应 4 二重感染 (二)头孢类 1 过敏反应常见表现。 2 胃肠道反应 3 菌群失调与二重感染,第二;第三代为甚。 4 肝毒性多数剂量应用可致转胺酶升高。 5 造血系统偶致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6 肾损害以头孢噻啶的肾损害较为显著。偶可致血尿素氮;血肌酐值升高;少尿;蛋白尿等;与高效利尿药或氨基苷类合用可增加肾损害. 7 凝血功能障碍所有的头孢类均可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K的功能,具有潜在的致出血作用。 8 双硫醒样反应。 (三)氨基糖苷类 1 耳毒性前庭功能失调,按损害大小排序:卡那霉素>链霉素>西梭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目前实验证实奈替米星的耳毒性最小。与耳毒性药物合用可加重损害。 发生机制:内耳淋巴液中因为浓度过高,致使毛细胞受损害,先影响高频听力,逐渐导致全聋。 2 肾毒性主要损害近端身曲管。常用剂量时其毒性大小:卡那霉素和西梭霉素>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妥布霉素>链霉素。与肾毒性药物合用可加重损害。

机制:因为与肾组织亲和力较高,选择性的积聚于身皮质和髓质,特别是肾皮质。 3 神经几肌肉阻滞作用引起心肌抑制,血压下降,呼吸哀竭。可用钙剂和新斯的明对抗,以卡那霉素和链霉素多见,其他也不除外,患者肌无力或与肌松药联合用更易发生。 4 其他过敏反应,血象变化,(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肝酶增高;面部及四肢肌肉麻木,周围神经类,视力模糊,脂肪性腹泻,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 (四)四环素类 1 消化道反应除一般症状外,可发生食管溃疡。 2 肝损害长期口服或较大剂量静滴时可引起肝损害。 3 肾损害正常应用无不良反应,肾功能不全者易发生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 4 可沉积牙齿引起牙齿黄染可通过胎盘和乳汁,影响婴儿骨发育,孕妇授乳妇女和8岁以下儿童禁用。 5 局部刺激症状 6 二重感染 7 过敏反应可诱发红斑狼疮或狼疮细胞阳性和一般过敏反应。 8 可生成差向四环素,服用后产生范康尼氏综和症,表现:恶心;呕吐,蛋白尿;糖尿和氨基酸尿;产生肾小管性酸中毒。 9 神经系统损害少见,偶可致良性颅内压升高。 (五)氯霉素 1 再生障碍性贫血难逆转,但少见。 2 红细胞生长抑制较多见,与剂量,疗程有关;周围血象是明显贫血,伴有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 3 白血病儿童或50岁以上老年患者多见。 4 灰缨综合征:早产儿及新生儿中采用大剂量后引起的全身循环哀竭。 5 视神经炎症甚至失明,长期大剂量用可发生,可引起听力障碍,共济失调,

多动症孩子的行为矫正

多动症是一种以注意集中困难、行为冲动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病综合症。这种病的发病年龄多在2~18 岁,男孩比女孩多。 患有多动症的儿童的表现会随着年龄、所年环境和周围人的态度的不同而有差别,一般表现为: 1 . 活动过度大多数多动症患者从小就表现得兴奋多动,不能静坐。进入学校以后,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多动症状表现得更加明显,在课堂上不能安静听课,他们摇椅转身,离开座位到处走动,叫喊或讲话,挑逗别人,影响课堂秩序。放学后到处乱跑,喜欢翻东西,经常在大人谈话时插嘴和干扰大人活动,不爱惜图书和玩具。 2 . 注意集中困难多动症患儿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到某种事物上,特别是在课堂上不能专心听讲,注意涣散,容易受环境的干扰而分心,在课堂上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凝视发呆。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记不住,做作业时粗心大意,边做边玩,随意涂改,作业拖拉,很难按时完成。 3 . 任性冲动,情绪不稳由于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患儿往往会因为一点小事就产生过分的情绪反应,容易激怒或情绪冲动,脾气暴躁,因此,往往会因微小的刺激而发生危险的举动和破坏行为,常与同学争吵或打架,或者无故在教室中乱喊乱叫等。 对有上述表现的孩子,家长应该引起注意,请教专家加以诊断和治疗。对已患有多动症的孩子,父母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去帮助孩子: 1 .药物治疗只有当多动症较为严重地影响孩子的学习,干扰家庭及学校秩序时,才需要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必须遵医嘱。常用的药物有苯丙胺、哌醋甲酯和匹莫林。 2 .环境治疗通过改变父母、教师及社会对患者的态度来改善环境,达到治疗效果。这包括以下几点: (1 )明确疾病性质,正确加以对待。父母应认识到多动症是一种疾病,应设法了解病因,积极寻求治疗,而不应采取粗暴、歧视、冷淡、责骂、惩罚等措施,这样做不仅会加重病症,而且会加重患儿的自卑、忧虑、孤僻或反抗心理。 (2 )逐步矫正多动行为。应逐步减少孩子的多动行为,而不应订立过高的目标,马上要求他们变成安静的乖孩子。过分的要求只会导致彼此间的关系紧张。 (3 )让孩子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社会活动,使他们能有机会渲泄过剩的精力。

儿童合理用药探讨参考模板

摘要 儿童都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肝肾功能、胃肠道功能、内分泌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发育都未健全,其药动学和药效学与成人差异更为显著,因此加强儿童合理用药,意义深远,本文从药物的使用方法、药物的使用剂量、杜绝滥用抗生素以及药物的特殊的贮存进行分析,加强药学服务,指导儿童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由于儿童药物繁多,药物的用量、用法以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均能造成不良反应,而且小儿处于不断发育的时期,各脏器功能尚未发育发育健全,因此小儿用药必须从结合小儿的病理、生理等特点出发,选择正确的给药方法,严格控制用量,杜绝抗生素的滥用,严格掌握适应症,正确掌握药物的保持方法,确保药物的疗效,以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儿童合理用药健康成长

目录 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儿童生理特点与药品不良反应的关系 .. (1) 二.儿童用药不安全的两大原因 (1) 三.儿童合理用药基本原则 (2) 1.基本原则 (2) 2.儿童安全合理用药注意事项 (3) 四.正确分析药物的毒副作用 (4) 五.儿童合理用药目的 (4) 六.儿童合理用药原则 (6) 七.结束语 (6) 八.参考文献 (8)

引言 儿童都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肝肾功能、胃肠道功能、内分泌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发育都未健全,其药动学和药效学与成人差异更为显著,因此加强儿童合理用药,意义深远,本文从药物的使用方法、药物的使用剂量、杜绝滥用抗生素以及药物的特殊的贮存进行分析,加强药学服务,指导儿童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一.儿童生理特点与药品不良反应的关系 儿童生长发育迅速,药品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异,易发生不良反应。 1.新生儿皮肤、黏膜相对面积较大,且黏膜娇嫩角质薄,有些外用药可透过皮肤吸收引起全身性损害。 2.新生儿、婴幼儿血脑屏障发育不成熟,药物易于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导致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阿片类引起呼吸抑制,抗组胺药、氨茶碱、阿托品等引起昏迷及惊厥,氨基糖苷类使听神经受损,在成人不易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如多潘立酮(吗叮啉)在婴幼儿也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3.小儿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较成人低,游离药物浓度高,易导致药理作用增强甚至中毒。 4.婴幼儿、新生儿由于肝脏代谢酶及功能系统发育不完善,可使某些药品的代谢减慢,半衰期延长,易引起不良反应。由于细胞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不足,儿童使用某些具有氧化作用的药品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溶血性贫血。 5.小儿肾功能发育不全,经肾脏排泄的药物排泄慢,可使毒性增加,儿童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比成人较高。 二.儿童用药不安全的两大原因 我国每年儿科门诊量约占医院的20%,儿童是医院的常客,同时也是安全用药隐患的重灾区。目前,儿童用药不合理比率高达12%~32%,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2.9%,新生儿更高达24.4%。这主要由两大原因导致:一是家长缺乏用药常识,存在用药误区。另一大原因就是我国儿童药物比较缺乏。目前,

儿童多动症的心理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心理治疗 目前对多动症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所选用的药物大多是一些精神兴奋剂,如哌醋甲酷、右旋苯丙胺;苯异妥因等,这类药物的副作用不很严重,服用后可使患儿注意涣散状况有所改进,攻击性行为减少。但仅靠药物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种病症原本就存在着生理及心理的多重病因,所以在使用药物疗法时还需要结合一系列的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方法 1.自我控制训练 这一训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一些简单、固定的自我命令让患儿学会自我行为控制。例如出一道简单的题目让患儿解答,要求患儿命令自己在回答之前完成以下四个动作:停------停止其他活动,保持安静;看------看清题目;听------听清要求,最后才开口回答。这一方法还可以用来控制患儿的一些冲动性行为。例如带孩子过马路时,要求在过马路之前完成停、看、听等一系列动作。由于在训练中,动作命令是来自于患儿内心,所以一旦动作定形,患儿的自制力就能大大提高。在进行自我控制训练中要注意训练顺序,任务内容应由简到繁,任务完成时间应由短到长,自我命令也应由少到多。 2.放松训练 用这一方法来治疗儿童的多动行为是近年来的一种新尝试,效果颇佳。由于多动症患儿的身体各部位总是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如果能让他们的肌肉放松下来,多动现象就会有所好转。放松训练可采用一般的放松法,或使用在有关医生指导下的生物反馈法。训练时间要集中,可以一连几天,从早上一直训练到晚上,其间除了患儿吃饭、休息外,其余时间都按计划进行训练。在施行放松训练时,每小时放松15分钟,患儿一达到放松要求就给予物质奖励。其余45分钟可安排患儿感兴趣的游戏,但一到放松时间就必须结束游戏。 3.支持疗法 这一疗法单独使用效果并不明显,主要是与其他治疗相结合,用来帮助患儿解脱受挫折以后的情绪抑郁和由学习困难而导致的自尊心不足。在实施过程中,父母和教师要对患儿进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一旦病情有所好转,就给予奖励。 药物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我国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采取中药进行滋阴补肾为主,但是中药易造成儿童脏器发育不均,甚至出现性早熟。而且疗效不确切,见效慢,疗程长,易损伤肝肾;所以这种方法只能暂时缓解却无法铲除病根。 【西药治疗】 西药治疗主要是采用成人精神类药物控制症状,但是这种方法只能暂时缓解却无法铲除病根,长期服用成人精神类药物还可导致药物依赖、耐药、抑郁等情况,并严重损害患儿肝肾功能,导致微量元素缺乏,进一步加重病情,影响孩子正常发育。

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方法

药物地不良反应 药物可以治疗疾病,同时也会带来不良反应,本期我们就药物地不良反应来进行讨论. 为什么会有不良反应呢? 作为患者,如何判断是否发生不良反应? 确定不良反应发生以后,又该如何去面对呢? 我们在临床用药地时候有哪些要注意地地方? 欢迎大家积极参与交流讨论. ●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办法》中规定,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物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地、与用药目地无关地或意外地有害反应. 为什么会产生不良反应呢?一方面是药品本身地因素,另一方面是患者地因素.药品地有效成分、添加剂、赋形材料等都可引发不良反应.如果患者对某一种药品过敏,那么对化学结构相类似地同一类药品可能存在交叉过敏,患者就医时要向医生特别说明,以避免不良反应地发生. 此外,用药方式不当也可引发不良反应.在报道地不良反应中,静脉用药引发地不良反应占到一半以上. ●患者如何判断 用药后,患者自己如何判断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呢?实际上,只要发生了与治疗前疾病本身表现不同地、异常地不适,即是不良反应.例如,服用感冒药后,如果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在排除了食源性因素地情况下,就要考虑是否出现了不良反应.此外,患者可以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看看其中是否有与自己情况相符地表述.当患者自己难以判断时,建议及时向医生或药师咨询. ●该如何去应对 当明确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后,患者该如何应对呢?一旦发生与原患疾病不同地身体不适,应立即停用所有药物.症状轻微地不良反应,停药后,多数可自行恢复.症状较重地不良反应,或者患有慢性疾病不能随意停药地情况,患者必须到医院咨询医生,由医生帮助处理.比较严重地药品不良反应,可能需要住院治疗. 临床上不合理用药,尤其是抗菌药物地不合理使用情况比较常见,大量广谱抗生素地广泛应用导致了两种严重地后果:一是细菌耐药性地产生,二是引发各种不良反应.针对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使用抗菌药品要有严格地指征.其次,不宜长期使用广谱或同时使用多种抗生素.再次,联合应用抗菌药品要有明确地指征,单一药品可有效治疗地感染,尽量不联合用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补充:、()药物方面地原因: )药理作用:很多药物在应用一段时间后,由于其药理作用,可导致一些不良反应,例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以致皮肤、粘膜出现瘀点,瘀斑,同时出现类肾腺上皮质功能亢进症. )药物地杂质:药物生产中可能混入微量高分子杂质,亦常渗入赋形剂等,如胶囊地染料常会引起固定性皮疹.青霉素过敏反应是因制品中含微量青霉素烯酸、青霉素噻唑酸及青霉素聚合物等物质引起地. )药物地污染:由于生产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常可引起严重反应. )药物地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 )剂型地影响:同一药物剂型不同.由于制造工艺和用药方法地不同,往往影响药物地吸收与血中药地浓度,亦即生物利用度有所不同,如不注意掌握,即会引起不良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