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nccls细菌药物敏感试验判定标准

nccls细菌药物敏感试验判定标准

nccls细菌药物敏感试验判定标准

NCCLS(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细菌药物敏感试验判定标准是NCCLS提出的一套细菌药物敏

感试验判定标准,用于评估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该标准主要涉及细菌的敏感性等级、细菌的敏感性报告和药物敏感性测定方法等。

NCCLS细菌药物敏感试验判定标准的敏感性等级包括:非常

敏感(S)、敏感(I)、耐药(R)和非常耐药(V)。其中,非常敏感(S)表示细菌在抗菌药物的抑制浓度低于最小抑制

浓度(MIC)的4倍以下时,可以被抑制;敏感(I)表示细

菌在抗菌药物的抑制浓度低于最小抑制浓度(MIC)的2倍以

下时,可以被抑制;耐药(R)表示细菌在抗菌药物的抑制浓

度低于最小抑制浓度(MIC)的2倍以上时,可以被抑制;非

常耐药(V)表示细菌在抗菌药物的抑制浓度低于最小抑制浓

度(MIC)的4倍以上时,可以被抑制。

NCCLS细菌药物敏感试验判定标准的细菌敏感性报告主要由

药物敏感性测定方法(如药物抑制浓度法、可溶性药物抑制浓度法等)得出的最小抑制浓度(MIC)和敏感性等级(S、I、

R和V)组成。

药敏试验实验报告

药敏试验实验报告 体外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AST),是指在体外测定药物抑菌或杀菌能力的试验。 根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近期推荐的标准,对非苛氧菌(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其他非肠科杆菌、葡萄球菌属细菌、肠球菌属细菌)和苛氧菌(嗜血杆菌属细菌、淋病奈瑟菌、肺炎链球菌和其他链球菌)选择常规药敏试验的首选药物(A 组抗生素)或临床使用的主要抗生素(B组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 抗菌药对细菌性传染病的控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养殖过程中不科学的、盲目的滥用抗菌药,很多致病性细菌产生了耐药性,使得抗菌药对细菌性疾病的控制效果越来越差,不但造成药物浪费,而且还延误病情,给养殖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随着新型致病菌的不断出现,抗菌药的防治效果越来越差。并且各种致病菌对不同的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同一细菌的不同菌株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也有差异。长期以来,各种致病菌耐药性的产生使各种常用抗菌药物往往失去药效,以及不能很好的掌握药物对细菌的敏感度,所以一个正确的结果,可供临床医师选用抗菌药物的参考,并提高疗效。农业部动物检疫所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动物疫病诊疗中心总结出几套适合基层进行药敏试验的操作方法,现简单介绍如下。 分类 纸片扩散法

该法是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滤纸片贴在已接种了测试菌的琼脂表面上,纸片中的药物在琼脂中扩散,随着扩散距离的增加,抗菌药物的浓度呈对数减少,从而在纸片的周围形成浓度梯度。同时,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的菌株不能生长,而抑菌范围外的菌株则可以生长,从而在纸片的周围形成透明的抑菌圈,不同的抑菌药物的抑菌圈直径因受药物在琼脂中扩散速度的影响而可能不同,抑菌圈的大小可以反映测试菌对药物的敏感程度,并与该药物对测试菌的MIC呈负相关。 稀释法 稀释法药敏试验可用于定量测试抗菌药物对某一细菌的体外活性,分为琼脂稀释法和肉汤稀释法。实验时,抗菌药物的浓度通常经过倍比(lg2)稀释,能抑制待测菌肉眼可见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成为最小抑菌浓度(MIC),一个特定抗菌药物的测试浓度范围应该包含能够检测细菌的解释性折点(敏感、中介和耐药)的浓度,同时也应该包含质控参考菌株的MIC. 2.1 琼脂稀释法首先制备含抗菌药物的琼脂稀释平板。再接种待测菌株,然后是结果判读

药物敏感试验

药物敏感试验 1.药物敏感试验种类 1.1纸片琼脂扩散法(disc agar diffusion test)常采用Bauer-Kirby)法。 1.2液体稀释法(dilution test):肉汤稀释法(broth dilution)和琼脂稀释法(agar dilution test),肉汤稀释法又包括试管稀释法(tube dilution)和微量稀释法(microdilution)。 2.应用 2.1纸片琼脂扩散法: 2.1.1术语: 敏感——表示被测菌株所引起的感染可以用常用剂量的该抗菌药物治愈,禁忌症除外。 耐药——被测菌株不能被常用剂量所达到的组织内或血液中的抗生素所抑制。 中度敏感——表示被测菌株可以通过提高剂量被抑制或在生理性浓集的部位被抑制,如β-内酰胺类药物。 中介度——这一范围只是抑菌圈直径介于敏感和耐药之间的缓冲域,以防止由微小的技术因素失控所导致的较大的结果解释错误,抑菌圈落入中介度范围,意义不明确,如果没有其他可以替代的药物,应重复或以稀释法测定MIC。 2.1.2应用:一般认为药敏结果与临床约有80~90%合格率,药敏实验是提供治疗感染性疾病最有力的依据,也可以进行流行病学调

查,了解耐药菌株的耐药机制。此外利用药敏谱可对被检菌株进行鉴定。 2.2液体稀释法(dilution test) 2.2.1术语: MIC——最小抑菌浓度 MBC——最小杀菌浓度 MIC50——能抑制50%的试验菌的最低药物浓度即为该药物对被测菌的MIC。 MIC90——能抑制90%的试验菌的最低药物浓度即为该药物对被测菌的MIC。 2.2.2应用:液体稀释法比较繁琐,一般不作为常规试验。仅在以下几个方面采用:调查罕见耐药,调查药敏定性试验是敏感但临床疗效不佳的原因,确定中介度的敏感性,有效的选择二线药,评价新药。 3.影响药敏性试验准确性的因素 3.1细菌的分离培养 综合动物的临床发病症状,剔除并避免选用少量杂菌。选取5份以上菌落,平板划线于血平板上,或根据实验要求划线于不同的鉴别培养基,再培养。从而达到分离培养的目的,如常用的肠道菌的分离选择S.S琼脂和麦康凯琼脂。 3.2培养基选择 培养基成分不同,不但影响着敏感菌株的生长繁殖,并可影响到

细菌对药物的敏感试验考点总结

细菌对药物的敏感试验考点总结 第一节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简介 抗菌药物的种类及作用机制: 1.青霉素类 青霉素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结合,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1)天然青霉素 种类:青霉素G、青霉素V。 作用于不产青霉素酶G+球菌、G-球菌、厌氧菌。 (2)耐青霉素酶青霉素 种类:甲氧西林、萘夫西林、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氟氯西林。 作用于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 (3)广谱青霉素 1)氨基组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作用于青霉素敏感的细菌、大部分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等G-杆菌。 2)羧基组青霉素:羧苄西林、替卡西林。 作用于产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和假单胞菌。 3)脲基组青霉素:美洛西林、阿洛西林、哌拉西林。 作用于产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和假单胞菌。 2.头孢菌素类 头孢菌素与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发挥抑菌和杀菌效果。 G+球菌:一代>二代>三代 G-杆菌:三代>二代>一代 第四代头孢菌素作用几乎相同,具有抗假单胞菌的作用。 (1)第一代头孢菌素:有头孢噻啶、头孢噻吩、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吡硫、头孢羟氨苄。 (2)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头孢孟多、头孢呋辛、头孢尼西、头孢雷特、头孢克洛、头孢丙烯、氯碳头孢。 (3)第三代头孢菌素:有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唑肟、头孢哌酮、头孢克肟、头孢布烯、头孢地尼、头孢泊肟酯。 (4)第四代头孢菌素:有头孢匹罗、头孢噻利、头孢吡肟和头孢吡普。 3.其他β-内酰胺类 单环类: 氨曲南和卡芦莫南。 对G-作用强,如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对G+和厌氧菌无作用。 拉氧头孢类: 抗菌谱广,杀菌作用强,对产β-内酰胺的G-菌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对产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头孢西丁、头孢替坦、头孢美唑。 对G+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对厌氧菌有高度抗菌活性,但对非发酵菌无效。 碳青霉素类: 目前抗菌谱最广的抗菌药物,具有快速杀菌作用。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尿肠球菌和某些脆弱类杆菌耐药。 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比阿培南、帕尼培南、多利培南。

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根据美国临床标准委员会(NCCLS)推荐的K-B琼脂法进行,药敏纸片选择中国生物制品鉴定所药敏纸片,试验所选择药物必须包括下列抗生素:氨苄西林(AMP),阿莫西林/克拉维酸(AMC),头孢噻吩(CFT),头孢噻肟(CTX),庆大霉素(GEN),萘啶酸(NAL),环丙沙星(CIP),四环素(TBT),利福平(RFA),复方新诺明(SMZ)。药敏结果判定标准按照NCCLs手册2005版。 1. 操作方法: (1)将待检菌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平板,37℃培养16~18小时,然后挑取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的纯培养菌落,悬于3ml生理盐水中,混匀后与菌液比浊管比浊。以有黑字的白纸为背景,调整浊度与比浊管(0.5麦氏单位)相同。 (2)用无菌棉拭子蘸取菌液,在管壁上挤压去掉多余菌液。用棉拭子涂布整个M-H培养基表面,反复几次,每次将平板旋转60度,最后沿周边绕两圈,保证涂均匀。 (3)待平板上的水分被琼脂完全吸收后再贴纸片。用无菌镊子取药敏纸片贴在平板表面,纸片一贴就不可再拿起。每个平板贴5张纸片,每张纸片间距不少于24mm,纸片中心距平皿边缘不少于15mm。在菌接种后15分钟内贴完纸片。 (4)将平板反转,孵育18~24小时后取出,用游标卡尺测量抑菌圈直径,从平板背面测量最接近的整数毫米数并记录(附表6)。抑菌环的边缘以肉眼见不到细菌明显生长为限。有的菌株可出现蔓延生长,进入抑菌环,磺胺药在抑菌环内出现轻微生长,这些都不作为抑菌环的边缘。结果判断依据鉴定所药敏纸片判定标准。 (5)每次药敏试验必须用ATCC 25922大肠杆菌做质控。只有当质控菌株的抑菌圈直径在允许范围内测试菌株的结果才可以报告。ATCC 25922的结果必须与测试菌株同时记录和报告在附表6中。 0.5麦氏比浊管配制方法: 0.048M BaCL2(1.17% W/V BaCL2 . 2H2O) 0.5ml 0.36N H2SO4 (1%, V/V) 99.5ml 将二液混合,置螺口试管中,放室温暗处保存。用前混匀。有效期为6个月。

一文让你看懂细菌药敏检验报告

一文让你看懂细菌药敏检验报告 传播感染新知识, 新理念,新进展, 专注疑难复杂重症感染, 欢迎关注 感染多学科会诊 一文让你看懂细菌药敏检验报告 正常菌群的概念 1、正常菌群:在人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口腔、鼻咽部、肠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中寄居着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对宿主无害而有益,这样的微生物为正常微生物群,其中以细菌为主,通称正常菌群。 2、人体各部位的正常菌群 病原菌的分类 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菌按致病性分类如下: 致病菌(种类少,毒力强) 条件致病菌(种类多并在不断增加,毒力弱) 临床上常将病原菌和致病菌称谓混用。但前者包含的范围显然较后者为广,或者可认为通常所说的致病菌是广义的概念。 条件致病菌与菌群失调 1、条件致病菌:某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当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这样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这种特定的条件大致有以下几种:寄居部位的改变、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

2、菌群失调:是宿主部位正常菌群各类菌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表现,称为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 3、条件致病菌的主要特点: (1)毒力弱或无明显毒力; (2)常为耐药菌或多重耐药菌; (3)引起感染的对象是长期使用抗生素, 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的患者 4、条件致病菌的几种身份 (1)病原菌:会于宿主体内繁殖并侵入或破坏组织,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患者由这类菌引起感染,用细菌报告提示的抗生素治疗,疗效明显。 (2)定植菌:(定植:细菌或真菌在人体的某个部位定居下来形成相对稳定的寄生状态,不会随外界机械冲击而完全离开原来寄居部位。)会于体内繁殖但不会入侵或破坏组织的微生物。以下现象提示报告的细菌为定植菌: ①用细菌报告提示的抗生素治疗,该菌消失,感染症状依然存在。 ②由于该菌泛耐药,临床凭经验联合用药,感染症状好转,但该菌依然存在。 (3)污染菌:留取标本过程中,污染了非感染部位的细菌。按其治疗无效,多次送检可排除。 致病菌 1、致病菌的概念: 患者有典型的感染症状;随时可从其体内分离出特定的细菌;将细菌接种易感动物感染症状与人相同;从动物体内可分离出与人相同的细菌。 2、致病菌与条件致病差别:致病菌侵害人体的能力远远大于条件致病菌. 各类标本中常见的病原菌

常见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报告规范中国专家共识

常见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报告规范中国专家共识 为了规范我国常见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报告,提高药物敏感性试验的 准确性和可比性,中国专家共识制定了以下规范: 一、试验方法 1.菌株标定:使用国际通用菌株,如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或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标准现场菌株。 2.分离培养:分离菌株需按照净菌操作规范进行,利用适当的培养基 进行分离培养,并排除混合菌群的干扰。 3.药物板制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抗生素及其浓度范围,制备适量的 药物板。 4.存储及保存:培养板需在恒温箱中保存,并在试验开始前存储在 2-8℃的冰箱中。 二、结果解读 1.报告细菌学结果:提供菌株的学名、鉴定依据、菌群数量及药敏试 验结果。 2.敏感性解读:根据各药物浓度和试验结果,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如CLI和M-100)对菌株的药敏性进行分类,包括敏感、中间及耐药。 3.报告最低抑菌浓度(MIC):对于抗生素敏感的菌株,提供所测得 的最低抑菌浓度。 三、结果报告

1.报告表格:以表格形式列出各药物对菌株的敏感性,包括敏感、中 间及耐药等分类。如有需要,可以附加备注信息。 2.核心信息:报告应包括细菌学结果、药物敏感性解析和MIC值等核 心信息。信息应准确、清晰,并以醒目字体标识。 四、质量控制 1.质控菌株:除了临床分离菌株外,试验中应加入质控菌株,以确保 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质控结果:试验中质控菌株的敏感性应与预期一致,否则应重新进 行质控并核查试验步骤。 五、报告标准 1.简洁明了:报告应简明扼要地呈现试验结果,避免冗长的叙述,使 报告易于理解。 2.排版整齐:保持报告的排版整洁,字体大小适中,图表清晰易读, 避免文字交叠和重叠的情况。 3.专业术语:报告中的专业术语应准确使用,且易于理解。如有必要,可加入术语解释或相关说明。 六、报告解读 1.专家评审:对于复杂或存在争议的报告,可以请专家进行评审,并 提供专家意见。 2.对照标准:报告解读应参照相关国际标准,如CLI或M-100,以保 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抗菌药敏试验的意义

药敏试验的意义: 1.查出耐药,减少治疗错误,便于医生选择个体化疗方案、节省费用。 2. 进行耐药监测,为医院感染控制部门提供防治依据,为经验用药提供可靠依据。 3.利用耐药监测结果控制抗菌药物应用,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延长新药使用寿命。 4. 为新药的研究和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二)、药物敏感试验规则 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规则是德国和欧洲标准,而我国主要以临床试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 ),即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 的规则为标准,这个标准主要包括CLSI 纸片扩散法(M2 )和需氧菌稀释法(M7 )。(三)、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参照标准 1.标准的正确使用 M100 –即新表M100-S17 ,每年更新1 次;包括M2 和M7 文件,M2 –即纸片扩散法(DD) 文件M2-A9 ,M7 –即MIC 文件M7-A7 。M2 、M7 文件每3 年更新一次;使用文件时应注意文件是否已更新,避免使用旧文件造成判断结果失误。 2.获得文件的方法 如果购买厂家的纸片可向厂家索取标准,每年国际化会议也会颁发此文件的中心内容。 (四)、CLSIM-100 表内容:CLSIM-100 表主要包括版本中的更新要点、各版本抗菌药物分组、M2 纸片扩散法用的表、M7 MIC 用的表、M7 MIC 用的表及词汇表等内容。 2007 年主要更新内容 有关“或”的章节,即同类抗生素能否相互替代的问题;耐药性的增长及连续发生株的测试原则;不适于尿中分离菌的药物,大环内酯类的说明;革兰阴性菌及阳性菌的更新部分;质量评估和质量控制方面的更新。 (五)、试验与报告中抗菌药物的选择 M-100 表将抗菌药物分成A.B.C.U.O 组 1 、表1 和表1A 中所列A 组药物被认为对特定菌群的常规的首选试验组合以及常规结果报告中应该出现的药物。 2 、B 组包含一些临床上重要的,特别是针对医院内感染的药物,也可以用于首选试验。但是,它们只是被选择性地报告,例如当细菌对A 组同类药物耐药时,可以选用。其他报告指征可包括以下几点:特定的标本来源( 如对脑脊液中的肠道杆菌用三代头孢菌素或者对泌尿道的分离菌株用TMP/SMZ) ;多种细菌感染;多部位感染;对 A 组药物过敏、耐受或无效的病例;为流行病学调查目的向感染控制组报告。 3 、C 组包括替代性或补充性抗菌药物,可在以下情况进行试验:某些单位隐匿局部或广泛流行的对数种基本药物耐药的菌株;治疗对基本药物过敏的患者;治疗少见菌的感染( 如氯霉素对沙门菌属或某些假单胞菌属) ;为流行病学目的向感染控制组报告。 4 、U 组(“泌尿道”) 列出了某些仅用于治疗泌尿道感染的抗微生物药( 如呋喃妥因和某些喹诺酮类药物) 。除泌尿道,其它感染部位分离的病原菌不用此组药物进行试验。 5 、O 组(“其它”) 对该组细菌有临床适应症但一般不允许常规试验与报告的药物。 6 、Inv 组(“研究性”) 对该菌群作研究用且尚未经FDA 批准的药物。 (六)、试验操作的基本原则 1. 临床标本不能直接做药敏试验,目的以准确结果回报临床。 2. 不应在同一平板做混合菌药敏试验。 3. 与感染无关菌株(定植菌)不做药敏试验。 4. 判断标准:一菌一药一规则。 二、方法分类简介及标准化操作流程 药敏试验分为以下实验方法:纸片扩散法、Etest 法、琼脂对倍稀释法、肉汤对倍稀释法、仪器法。 (一)纸片扩散法 主要介绍内容包括:纸片扩散法的原理、培养基的制备、接种物的制备及接种、贴药敏纸片、孵育与判读。 1 、KB 法原理:将干燥的浸有一定浓度抗菌药物的滤纸片放在已接种一定量某种细菌的

特殊细菌药敏试验标准化操作

特殊细菌药敏试验标准化操作 特殊细菌药敏试验的规范化操作 一、目前我国细菌药敏试验现状 20年以来,我国在卫生部和各地临床检验中心和检验学会的共同努力下引进CLSI药敏系列标准,使全国微生物实验室能在同一标准下进行质量控制活动。当前,微生物实验室对常见临床分离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的水平已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对特殊细菌的药敏试验的各个环节的规范操作还不能得到普及,对目前还无折点的细菌能否做药敏试验,以及如何判断细菌的药物敏感和耐药,仍然概念模糊,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普及。 目前常见错误做法: (一)铜绿假单孢菌的药敏判断标准用于其他非发酵细菌;嗜血杆菌的标准用于卡他莫拉菌等的错误做法时有发生。 (二)借用同属细菌敏感标准 (三)借用同类抗生素的敏感标准 二、各菌属的药物敏感性报告及试验方法的CLSI药敏标准 (一)“嗜麦芽”菌属药敏报告标准 1.CLSI对“嗜麦芽”纸片药敏判断标准 药物名称纸片含量ug/片耐药 R 中介I 敏感S 米诺环素30 ≤1415-18 ≥19 左氧氟沙星5 ≤1314-16 ≥17 复方新诺明1.25/23.75 ≤1011-15 ≥16 2.CLSI对“嗜麦芽”稀释法判断标准 药物名称S I R 替卡西林/棒酸≤16/232/2-64/2 128/2 头孢他定≤816 ≥32 米诺环素≤48 ≥16 左氟沙星2 4 ≥8 复方新诺明≤2/38- 4/76

氯霉素≤816 ≥32(二)无折点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报告 1. 其他药物的敏感性报告: CLSI推荐的药物可以报告MIC值和敏感度(S、I、R),临床需要的其他药物的药敏试验报告可以直接报告MIC值但不报告S、I、R。 2. 不要用认为相近细菌的折点代替报告S、I、R,这会误导医生用药。 (三)洋葱伯克霍德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1.CLSI 洋葱伯克霍德菌纸片法折点: R I S 药物名称纸片含量Ug/ 片 头孢他定30 ≤1718-20 ≥21 美罗培南10 ≤1510-19 ≥20 米诺环素30 ≤1415-18 ≥19 复方新诺明1.25/23.75 ≤1011-15 ≥16 2. CLSI洋葱伯克霍德菌稀释法折点: 药物名称S I S 替卡西林/棒酸≤16/232/2-64/2 ≥128/2 头孢他定≤816 ≥32 美罗培南≤48 ≥16 米诺环素≤48 ≥16 左氟沙星≤2 4 ≥8 氯霉素≤816 ≥32 复方新诺明≤2/38- ≥4/76(1)氯霉素不常规报告结果,只有在尿路感染时分离的细菌才报告结果。 (2)在纸片法药敏中只允许报告表中4个药物的敏感性,对其他药物可用于临床治疗但还没有足够的研究建立纸片扩散的折点。 (四)莫拉菌属的药物敏感试验报告 莫拉菌属至今尚无由CLSI颁布的标准操作方法和敏感性折点,该菌属是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正常细菌,很少会致病,有过报道的病

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检验

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检验 1、扩散法: 琼脂加上细菌所需要的各种养料,将培养基融化后,倒入无菌培养皿中,冷却,凝成一个平面或叫平板(平皿)。 这时将含有少数细菌的菌液涂到平板上,培养后细菌就 会分别在平皿上繁殖,如果在平皿的培养基内事先加入 抗生素纸片,由于药物在培养基中扩散,起了抑(杀)菌 作用,形成了不长菌落的抑制圈。 抑制圈的大小,反映某一抗生素对该菌抑菌的程度。 K-B法: 最常用的药敏试验是WHO推荐的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K-B法)。 该法将药敏试验抑菌环大小分为四个等级,即:敏感、中度敏感、中介度、耐药。 由于中介度介于敏感和耐药之间,所以不予报告,故化验单上只报告敏感、中度敏感或耐药。 【临床意义】

1.敏感:表示被测菌株所引起的感染可以用常用剂量的该抗菌药物治愈,禁忌症除外。 2.中度敏感:表示被测菌株可以通过提高剂量被抑制或在药物被生理性浓集的部位被抑制,如β-内酰胺类药物。3.中介度:这一范围只是抑菌环直径介于敏感和耐药之间的“缓冲域”,以防止由微小的技术因素失控所导致的较大的结果解释错误。抑菌环落入中介度范围,意义不明确,如果没有其他可替代的药物,应重复做药敏试验,或以稀释法测定MIC。 4.耐药:被测菌不能被常用剂量所达到组织内或血液中的抗生素所抑制。 5.最低抑菌浓度:抑制被测菌的最低药物浓度。 6.最低杀菌浓度:抗菌药物杀灭细菌所需的最低浓度。 联合药敏试验: 【临床意义】常用于严重感染时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生素的选择。常用K-B法和方阵棋盘稀释法。结果以部分抑菌浓度FIC的指数报告。

1.FIC指数<0.5,为协同作用。即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后的药效大于同样浓度的两种药物抗菌作用的总和。 2.FIC指数0.5~1,为相加作用,即两种药物联合后 其活性等于两种药物抗菌作用的总和。 3.FIC指数1~2,为无关作用,即联合药物的活性与单独的抗菌作用相同。 4.FIC指数>2,为拮抗作用,即两种药物联合后的抗菌活性小于单独一种药物的抗菌作用。 K-B纸片琼脂扩散法 (1)原理: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测试菌的琼脂平板上,纸片中所含的药物吸收琼脂中的水分溶解后不断地向纸片周围扩散,形成递减的浓度梯度。 在纸片周围可抑菌浓度范围内测定菌的生长被抑制,从而形成无菌生长的透明圈即抑菌圈。抑菌圈的大小反映测试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性。 (2) 制备抗菌药物纸片

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执行标准和典型报告解读

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执行标准和典型报告解读 1. 引言 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也称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或细菌敏感度试验,是 临床微生物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通过对细菌感染的病人样本进行 试验,评估不同抗生素对细菌的敏感性,以确定最佳的抗生素治疗方案。本文将全面评估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的执行标准和典型报告解读, 帮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重要的临床实验。 2. 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执行标准 在进行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时,有一系列执行标准的要求需要满足。必 须采集来自病人临床样本的细菌,并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培养。培养后,需要对细菌进行纯化和鉴定,以确保获得的细菌纯种。接下来,根据 临床样本中的细菌培养液,制备不同抗生素的浓度梯度,利用扩散法 或微量培养法进行敏感性试验。试验中必须包括阳性和阴性对照,确 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典型报告解读 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的典型报告通常包括细菌菌株的鉴定信息、不同抗 生素的敏感性结果以及解释说明。在报告中,每种抗生素都会根据细

菌对其的敏感性被划分为敏感、中介和耐药三个等级。解释说明部分 将说明每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并结合临床数据,提供建议的治疗 方案。通过典型报告的解读,临床医生可以更好地选择最有效的抗生 素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4. 个人观点和理解 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是临床微生物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于临床治疗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执行标准要求和报告解读中,需要严格遵守 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个人看来,细菌药物敏感 试验不仅需要有严格的技术操作,还需要理解临床背景和病人情况, 结合临床实际制定治疗方案,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5. 总结和回顾 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的执行标准和典型报告解读对于临床治疗非常重要。在执行标准中,关键是保证细菌培养的纯化和鉴定准确无误,以及抗 生素敏感性试验的准确进行。而在典型报告解读中,医生需要结合临 床情况,选择最佳的抗生素治疗方案。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是临床微生 物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病人的治疗效果,因此需要高度重视。 在本文中,根据对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执行标准和典型报告解读的评估,

抗菌药物敏感性实验及细节耐药检测

抗菌药物敏感性实验与细节耐药性监测 来源:查验医学在线2009-4-15 南网编辑2010-7-6 一、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的药物敏感实验 (一)纸片琼脂扩散法 纸片琼脂扩散法又称Kirby-Bauer实验,是操作最简易、利用最普遍的抗菌药物敏感性实验。 1.实验原理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测试菌的琼脂平板上。纸片中所含的药物吸收琼脂中的水分溶解后不断向纸片周围区域扩散形成递减的梯度浓度。在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测试菌的生长被抑制,从而形成透明的抑菌圈。抑菌圈的大小反映测试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程度,并与该药对测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呈负相关关系,即抑菌圈越大,MIC越小。 2.培育基和抗菌药物纸片 (1)培育基:水解酪蛋白(Mueller-Hin-ton,MH)培育基是CLSI/NCCLS采用的兼性厌氧菌和需氧菌药敏实验标准培育基,pH值为~,对那些营养要求高的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淋病奈瑟菌、链球菌等需加入补充物质。琼脂厚度为4mm。配制琼脂平板当天利用或置塑料密封袋中4℃保留,利用前应将平板置35℃孵育箱孵育,使其表面干燥。 (2)抗菌药物纸片:选择直径为6.35mm,吸水量为20ul的专用药敏纸片用逐片加样或浸泡方式使每片含量达到规定所示。含药纸片密封贮存2~8℃或-20℃无霜冷冻箱内保留,β-内酰胺类药敏纸片应冷冻贮存,且不超过l周。利用前将贮存容器移至室温平衡l~2h,避免开启贮存容器时产生冷凝水。 3.细菌接种细菌接种采用直接菌落或细菌液体生长方式。用麦氏比浊标准的菌液浓度。校正浓度后的菌液应在15min内接种完毕。接种步骤如下:①用无菌棉拭子蘸取菌液,在管内壁将多余菌液旋转挤去后,在琼脂表面均匀涂片接种3次,每次旋转60°,最后沿平板内缘涂抹1周;②平板置室温下干燥3~5min,用纸片分离器或无菌镊将含药纸片紧贴于琼脂表面;③置35℃孵育箱孵育16~18h后阅读结果,对甲氧西林和万古霉素药敏感实验结果应孵育24h。 4.结果判断和报告用精准度为1mm的游标卡尺量取抑菌圈直径(抑菌圈的边缘应是无明显细菌生长的区域),当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药敏实验或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

常见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报告规范中国专家共识

常见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报告规中国专家共识 微生物学检验为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控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证据。因此微生物学检验报告是临床和实验室等多方共同关注的焦点。国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发展较为薄弱,报告存在着种种不足。同时,临床与实验室的沟通存在一定不足,密切协作非常必要。基于实际存在的问题,为规国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药物敏感性试验报告,加强临床与实验室合作,发挥检验医师作用,特制订本共识,以期指导相关报告的规化,减少错误,增加专业信息,提高服务质量,为临床医学诊、治、控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本共识限于常见细菌的药物敏感性报告。 一、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意义和基本原则 (一)意义 药物敏感性试验可以检测细菌对于抗细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用药、新药研究、监测耐药变迁、发现耐药机制等提供客观证据[1]。对于经验治疗,依据一方面来自医生自身的经验,一方面是实验室长期不断提供的数据积累。临床需要考虑不同感染的病原谱和常见病原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对于靶向治疗,特定分离株的具体药敏试验结果可以用于判断经验治疗选药合理性、经验治疗效果分析、调整治疗选药依据等。 (二)基本原则 1.药敏试验检测获得性耐药,不必测试天然耐药: 天然耐药是细菌菌种固有的特征,耐药基因一般位于染色体,可以长

期稳定遗传,表现为对某类或某种药物的天然耐药[2]。天然耐药信息一般由基础医学和临床文献提供。部分天然耐药,体外试验条件下可能无法检测出来,因而导致假敏感,如果报告将成为极重要错误,严重误导临床。常见菌种对各类药物的天然耐药见文献。实验室全体人员应熟知这些信息,可将其发给临床学习和参考。 2.药敏试验测试的前提条件: 实验室应具备相应检测的人员能力、客观条件、结果解释依据。标本处理、菌株分离鉴定、药敏试验操作等环节规、标准、结果可信;具备对结果的解释能力,能够提供临床会诊服务。临床常规工作,分离株(可能)有临床意义而非定植或污染时,才可进行药敏试验。 错误示例:来自痰标本的溶血葡萄球菌,未作标本质量评估和半定量培养,进行药敏试验;来自粪便标本肠球菌属进行药敏试验等。 3.测试结果应准确: 实验室应遵照CLSI文件或相关规建立本医院药敏试验的质量管理体系。质控菌株、频率、质控围符合相关要求;定期参加实验室室间比对项目。建议保留菌株,以便复核。 二、具体的专业要求 (一)标本类型 临床微生物学的一大特点是标本种类繁多,而不同药物在这些部位的分布不同。标本的规采集、质量保证、立即运送和有效保藏有赖于临床、实验室以及相关各方的密切合作。在规临床送检的前提下[6], 实验室进行药敏试验和报告药敏结果时,应首先考虑标本的特殊性。

细菌药物敏感试验实验报告

药物敏感试验又称药敏。目的是指导临床针对性使用抗生素,减少细菌耐药的产生。使感染能够及时控制,做到有的放矢。 测定细菌在体外抗菌药物敏感性(以下称药敏试验)的试验方法很多。绝大多数临床实验室以琼脂扩散法作为常规方法测定常见的快速生长的病原菌。本文介绍的是标准纸片扩散法。本文提出的一系列建议有助于药敏试验的标准化。具体地叙述了现行推荐方法的操作步骤,及其适应性和局限性。本文还重温了国际协作研究会(ics)的有关建议和食品药物管理局(fda)的有关规定,并采纳了其中的有关章节。 只根据是否出现抑菌环而不考虑其大小来判断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试验方法,结果是不准确的。纸片扩散法试验必须遵循标准的方法学原理,并根据抑菌环与最低抑菌浓度的相关性,并结合临床上已知敏感或耐药菌株的状况进行标准化,结果才能可靠。 要得到可靠结果,必须严格地按照本文的方法进行操作。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下设的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分委员会推荐的标准方法,以bauer等介绍的方法为基础,是目前叙述最完整的试验方法。其中的解释标准是综合临床和实验室的数据发展而来,并得到证实。 要测定和报告给哪些药物,须与感染科医生、医院的药品委员会及感染控制委员会协商,然后由实验室制定最合适的方案。表1和表1a列出了治疗各类细菌感染有效的药物,其体外药敏试验结果也有助于感染的控制及流行病学研究。

做药敏试验,应从分离平板上挑选各种疑为致病菌的单个菌落,同时做菌种鉴定。不同菌种不可在同一平板上做混合细菌药敏试验。一般避免用临床标本(如无菌体液和尿液)直接做药敏,除非临床上急需且革兰氏染色只见到单一菌种,但随后应再以标准方法重做。对感染性质不同,标本中混有浑浊细菌或正常菌群的情况,其中的细菌也许与感染治疗关系不大,常不必做药敏,不然反会招致错误的引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