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草原人家教案

草原人家教案

草原人家教案

第三单元第四课草原人家

第一目逐水草而居

桐乡六中曹海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热带草原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对动物大迁徙和马赛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了解马赛人遇到的现实问题,以及探究平衡人地关系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够根据照片和示意图,说明非洲热带草原上的降水变化和马赛人游牧生活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东非热带草原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感受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之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东非热带草原上马塞人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高中美术教案2-04人间生活

第二单元第4课人间生活 ■教学目标 1、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2、了解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风俗画作品; 3、了解欧洲文艺复兴以及17、18世纪绘画创作观念的演变;了解有代表性 的日本浮世绘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课时:2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1、导入:大家回忆前课学习的内容,可能会感觉到,美术作品主要到是在为宗教信仰服务,比如:金字塔、神庙建筑、石窟雕塑造像、墩煌艺术等。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宗教因素逐渐减弱,艺术家开始把他们的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开始在意自己的喜怒哀乐,在意自己的内心感受,美术也自然的从表现宗教性题材转而描绘日常的生活、自己的情感,比较真实地记录各种生活现象即描绘人间的生活。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人间生活》这一课。 作品:金字塔、神庙建筑、石窟雕塑造像、墩煌艺术等。 2、出示课题人间生活 3、创设情景请大家看一个影视片段:1、剧中讲述的是什么朝代的故事?2、剧中妇女的体型是胖还是瘦?她们穿戴的服饰有何特色?(分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展示本小组最具代表性成果。)填表(唐朝的故事) 服饰特点体型款式色彩头饰 领口低、丰腴长裙华丽花 生活观念女性的生活观念是比较开放的。 多媒体播放选取的《黄金甲》影视片段。 3、在你的印象中唐代的社会状态是怎样的? (生①)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思想开放; (生②)影片中有上千宫女,包括巩俐饰演的皇后在内,其着装都比较暴露,高腰束胸,凹凸有致,体态丰满,晚唐社会风气开化,女人以丰腴为美,在着装上确实很开放,皇宫中就更是这样。 (生③)从唐朝壁画和唐代墓穴出土的女泥俑中都可以看到,这个时候的宫女服装领口处确实开得很低; 4、讲授新课 1)教师小结:很好。通过简短视频我们了解到唐朝宫女服饰特点及社会状况。如果让你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宫廷生活,你会怎么表现,哦!这个问题有难度,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唐代的画家是如何描绘体现他们当时宫廷的人间生活的。请同学们看课本第31页。 2)展示图片:张萱《捣练图》 教师介绍:这是一幅唐代仕女画,作者名叫张萱,宫廷画师。这幅作品主要是描绘宫中妇女捣练时的情景。练是古代的一种白绢,经漂洗和冲捣后才会变白变软。整幅画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捣练、织补、熨烫。我们着重来欣赏“熨烫”部分。 (1)、展示“熨烫”部分图片。 (2)、教师提问: 你觉得这个片段哪些地方最有生活情趣?(学生思考交流并得出结论:前后左右四人可以互相讨论、补充、)《捣练图》“熨烫”局部: (生)①仕女是典型的体态丰腴的唐代宫廷美女形象。 (生②)发髻是高耸的云髻, (生③)“黛眉”是宽而阔的广眉,眉间饰有花钿,与我们现代女性画眉很相似,有趣。

2019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同步练习:第四课草原人家

第四课草原人家 第1节逐水草而居 一、非洲的热带草原(自然环境) 1.分布(地理位置):在古老的非洲大地上,分布着广袤的热带草原。 2.特点:在热带草原上,一年之内有明显的湿季和干季。每到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繁盛,郁郁葱葱;而干季来临后,则降水很少,草木稀疏,草原上一片枯黄。 3.影响:湿季和干季时空的年际变化,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会造成很大影响。 二、马赛人的生产特色 1.分布(地理位置):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北部的热带草原,是马赛人的家园,他们以放牧为生。

2.生产特色:以放牧为生,发展畜牧业,过“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1)原因:在热带草原上,一年之内有明显的湿季和干季。每到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繁盛,郁郁葱葱;而干季来临后,则降水很少,草木稀疏,草原上一片枯黄。 (2)具体概况:每到干季,马赛人便以家族为单位,带领着牛、羊或骆驼等牲畜,迁往其他较为湿润、水草丰美的地方暂住,等到第二年湿季来临再返回家园。 具体迁移情况:每到5—6月,随着南方(多多马)干季来临,草原枯黄,马赛人开始向北迁移,而这时的北方(基塔莱)正值湿季,水草丰美;10月,北方干季来临,南方湿季即将到来,马赛人又开始向较为湿润、水草丰美的南方回迁,迎接南方湿季的来临。他们每年大多循着一定路线迁移,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三、马赛人的生活特色:过“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1.马赛人每年大多循着一定路线迁移,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极其简单。牛是他们主要的食物来源,茅草房是他们的家居住所。 (1)衣:红色的披风——用来驱赶野生动物、防身、防晒、散热,还可以保护牛群。 (2)食:牛制品(牛血、牛肉)——饲养牛,畜牧业。 (3)住:茅草房——就地取材、便于迁徙,通风、散热。 (4)行:带着牛羊步行——便于游牧生活。 (5)风俗:钻木取火,立定跳高,把拥有牛的数量作为财富和社会声望的象征。 2.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马赛人从游牧改为定居,生活也发生了变化,但仍保留了一些古老的民风民俗。 3.马赛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1)野生动物:马赛人保留着独特的部族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他们虽长期与野兽朝夕相伴,却没有捕杀动物的习俗,也从不吃野生动物。 (2)草原:在马赛人的社会里,拥有牛的数量越多的人越富有,社会声望也越高。因此,养育牛群的草原成为马赛人心目中的神灵。他们视草原为家园,自己也是草原的一部分。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重点知识汇总

《池子与河流》知识汇总一、我会认 滔涯妇碌遵循尊验二、多音字 奔bēn:奔流不息奔跑 bèn:投奔奔头 塞sāi:瓶塞塞满 sè:茅塞顿开闭塞 sài:塞外边塞 三、形近字 妇(fù):妇女夫妇 扫(sǎo):扫视扫地 归(ɡuī):无家可归回归 验(yàn):实验经验 脸(l iǎn):笑脸脸色 险(xiǎn):山高水险危险 捡(j iǎn):捡拾捡柴 四、词语理解 滚滚滔滔:连续不绝的样子。 造句:江水滚滚滔滔,声势浩大。

木筏:用长木材捆扎成的木排,是一种简易的水上交通工具。 造句:我们坐在木筏上,欣赏两岸的风景。 生涯:指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 造句:从他拜师学艺那天算起,他的舞台生涯已有三十余年了。 蜿蜒:指(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造句:公路蜿蜒于群山之中。 贯穿:穿过;连通。 造句:这条公路贯穿本省十几个县。 无忧无虑:(成语)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 造句:童年时代的生活无忧无虑,令人怀念。 忙忙碌碌:(成语)形容事务繁杂、辛辛苦苦的样子。 造句:他的工作一点儿也不清闲,整日忙忙碌碌。 遵循:遵照。 造句:我们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 安逸:安闲舒适。 造句:老人晚年在乡下过着安逸的生活。 源源不断:(成语)形容接连不断。 造句:山上的积雪融化了,源源不断的雪水流入了山脚下的田地。尊敬:重视而且恭敬地对待。 造句: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尊敬师长。

应验:(预言、预感)和后来发生的事实相符。 造句:他的预测果然应验了。 淤塞:(水道)被沉积的泥沙堵塞。 造句:此地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河道淤塞。 衰退:指衰弱减退;趋向衰落。 造句:随着年龄增长,人的记忆力会逐渐衰退。懒惰:不爱劳动和工作;不勤快。 造句:这人太懒惰了,在家里什么事都不愿意干。 五、多义词 任凭 ①听凭。 造句:去还是不去,任凭你自己。 ②无论;不管。 造句:任凭什么困难也阻挡不住我们。 ③即使。 造句:任凭他说得再好,我们也不能轻信。 六、近义词 疲劳——(疲惫)沉重——(繁重) 蜿蜒——(绵延)贯穿——(贯通)

第二单元 第4课 经济大危机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4课经济大危机 名师指路 一、知识梳理 1.经济大危机 1924—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的暂时“繁荣”——1929年首先从美国爆发——特点:范围特别广、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影响:经济危机、社会危机、政治危机共存 2.国的新政 背景: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矛盾尖锐——新政: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结果:美国经济恢复、资本主义制度巩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整得到加强——影响: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点评: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两大块,一是经济大危机的爆发,二是罗斯福新政。重点是罗斯福新政,同时注意经济大危机的特点和罗斯福新政的“新”即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二、教材详解 1. “繁荣”及其崩溃: 繁荣:20世纪20年代,特别是1924-1929年间,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经济繁荣一时。 崩溃:1929年,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终于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特点:涉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及各个部门;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影响:经济危机中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由此引发了社会动荡,政治危机日益严重。 点评:经济大危机的范围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不包括当时的苏联。比经济危机更严重的是政治危机,它影响到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危机的方法和前途。 2.罗斯福新政: 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政局动荡。 新政: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宣布实行新政。 新政的目的和特点:目的就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措施: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和调节;大力整顿银行,恢复银行的信用;让农民缩减耕地和屠宰牲畜,由政府补贴;大力兴建公共工程,刺激消费促进就业。 影响:新政取得了成效,经济得到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到调整、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利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点评:新政的“新”体系在资本主义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开创了先河,也是制度创新的典型表现。其中银行的整顿和兴建公共工程多从诚信和民生的角度考察,需要我们注意。另外要全面评价《国家工业复兴法》,它固然是要应对危机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但客观上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环境和生活质量,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三、图片点拨 1.P211929——1945年美国失业率:该图片是对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影响的最好诠释。要注意1929、1933、1945三个年份的失业率的变化。 2.P15罗斯福像及就职演说:对前者要抓住人物特征注意与华盛顿、林肯进行比较记忆并归纳这三位总统的主要事迹。对演说词要注意理解各自的侧重,第一句话的主意是经济危机的灾难性后果,第二句话则表明了战争经济危机的法宝即“信心比黄金还要重要”。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四课 草原人家快乐学案2(无答案) 人教版

草原风情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内蒙古草原风情这一案例,初步学会分析大草原的自然环境特点;从草原生活角度入手,体会牧民们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安排生产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2.通过对内蒙古草原游牧文化的描述,了解草原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感受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认识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内蒙古草原牧民的生产和生活特色。 难点:牧民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三、课前准备 同学收集有关内蒙古草原牧民的衣食住行及娱乐等方面的资料。 四、自主学习 1.我国跨经度最广的省级行政区是,它与和两国相邻。2.内蒙古的地形主要是,地势,内蒙古草原的气候类型是,其特征是,那里有一望无际的,生活的民族主要是,那里的人们主要从事。 3.内蒙古草原牧民的日常生活: ①衣:,其特点是:。 思考: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联系?。 ②食:当地人们以为主食,以为副食,为什么呢? 。 思考: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生产方式有联系吗? ③住:,其最大的特点是。 思考:蒙古族在探寻自己的生活住所时,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住所呢? 。 ④行:。除此之外,还有被称为“草原之舟”的是。 ⑤内蒙古草原上最盛大的娱乐活动是。其中“好汉三艺”是指、 、。表现出蒙古族的性格和的精神。 我的疑惑: 五、课堂助学 1.澳大利亚草原与中国内蒙古草原在自然环境、生产生活等方面有哪些不同呢? 2.广袤的草原是内蒙古1400万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又是我国最大的天然牧场和畜牧业生产基地。然而现在映入眼帘的是荒漠和干枯的土地、水土流失和沟壑、裸露的树根、力不能支的骆驼、顽强觅草的牛羊的惨状,内蒙古现有的草原面积比20世纪50年代的8800万公顷减少了10%以上,而畜牧量增加了几倍,载蓄量大了,草刚长出来就被牲畜吃掉,加剧了草原的退化。

《人间生活》教案(中国版)

《人间生活》教案 教材版本:湘版普通高中课程 课题:第4课《人间生活》 授课年级:一年级 课型:美术欣赏课 课时:一课时 执教者: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李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鉴赏分析,使学生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从哪些方面 表现世俗生活的。 2.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中国隋唐到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作品及 所体现的社会观念。 3.情感目标:从表现世俗生活的作品中探寻作品的历史文献价值,激发 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着重鉴赏分析《捣练图》、《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三幅作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理解 这些作品的审美特征和历史文献价值。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所表现的生动的生活,懂得运用多种鉴赏方法以书面、口头等语言描述、分析、评价中国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教学准备:投影仪电脑长轴 教学过程: 一、观看图片课堂导入 导入语:同学们,大家好,在上课之前,首先请大家一起来观看几张图片,大家再仔细想想这些图片个表现什么内容。【投影】显示照片。 师问:大家看到这些照片想到了哪里?他们都在干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照片并回答问题)学生答(略) 【投影】显示:户部巷汉正街 场景1:在家门口冲澡,是好多老武汉人的儿时记忆 场景2:再热的天气,也挡不住武汉人们看戏的热情(清末) 场景3:清末的汉口中山大道。近处可见一个巨大的夜花园霓虹灯箱 场景4:上世纪80年代,竹床阵的早晨 汉正街:“古汉口之正街”,如今,虽然和江汉路等繁华商业街相比,“正街”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丝毫不妨碍它作为武汉市井文化的代表。 过渡:在坐的各位应该很熟悉图片中的内容,这是咱们武汉现代的都市生活,下面同学们就随着老师的思维一起穿越到900年前,看看他们那时的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全套试题第二单元 第4课 诗经两首

(时间:40分钟分值:55分) 一、基础巩固(20分,1~5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氓之蚩蚩(chī)乘彼垝垣(huán) ..载饥载渴(zài) 小人所腓(féi) ..靡有朝矣(sh ì) (zhāo) B.尔卜尔筮..(mǔ)业业四牡其水汤汤(tāng) ..于嗟女兮(jiē) 匪我愆期(qiān) C...不遑(huáng) 渐车帷裳(cháng) 启居..体无咎(jiāng) 言(jiù) D.将子无怒..四牡骙骙犹可说也(yuè) (kuí) ...解析:A项,“垣”应读yuán;B项,“汤”应读shāng;D项,“将”应读qiāng,“说”应读tuō。 答案:C[来源:]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载笑载言载:动词词头,无义.B.以我贿迁贿:财物.爽:直爽、爽快C.女也不爽.D.静言思之言:助词,无实义.解析:C项,爽:过错。 答案:C 3.下列各组句子中,每句都包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A.岁亦莫止/我戍未定B.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D.象弭鱼服/小人所腓/C.匪来贸丝于嗟鸠兮 解析:A项,莫—暮;C项,匪—非,于—吁;B项、D项无通假字。 答案:C :] 来源)[(.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4. 狁之①不遑启居,为期故①将子无怒,秋以????..A. B.??车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②彼路斯何?君子之????..①我心伤悲,莫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知我哀????...D.C. ??止②曰归曰归,岁亦莫②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解析:A项,①介词,把,②目的连词,来;B项,①②都是助词“的”;C项,①动词,到达,②副词,就;D项,①不定指代词,没有人,②同“暮”。 答案:B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 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 分为大雅和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和鲁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 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解析:D项,“全部都是四言诗”错,也有不是四言诗的,如《伐檀》,基本是五言。 答案:D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四课草原人家作业设计人教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四课草原人家 作业设计人教 1.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北部的热带草原,是________的家园,他们过着“____________”的生活,________成为他们心目中的神灵。 2.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草原区分布在( ) A.亚洲 B.非洲 C.大洋洲 D.南美洲 3.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是( ) A.终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B.终年高温多雨 C.终年炎热干燥,降水极少 D.终年高温,旱雨季不明显 4.“雨季来临,大草原一片葱绿,生机盎然。到了旱季,天气炙热,满目枯黄。”这段话描述的地区是( ) A.亚马孙平原 B.东非高原 C.东欧平原 D.青藏高原 5.马赛人主要的食物来源是( ) A.小麦 B.椰枣 C.牛 D.水稻 6.马赛牧民的生活特点有( ) ①“逐水草而居”②过着定居生活③男人身着红色的披风④喜食野生动物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7.下列关于澳大利亚牧业生产和生活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羊比人多②是“骑在牛背上的国家”③机械化程度非常高④牧场规模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澳大利亚养羊业兴旺发达的自然条件有( ) A.位于南半球

B.气候干热,草原平坦辽阔 C.国土面积广大 D.人口稀少 9.澳大利亚的首都是( ) A.悉尼 B.堪培拉 C.墨尔本 D.珀斯 10.澳大利亚畜牧业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地广人稀 B.牧场规模很大 C.机械化 D.羊比人多 11.澳大利亚被誉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其原因是( ) A.羊是澳大利亚的国宝 B.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 C.澳大利亚人喜欢羊 D.羊是澳大利亚唯一的经济来源 12.澳大利亚位于哪两个大洋之间( ) A.太平洋、印度洋 B.大西洋、印度洋 C.印度洋、北冰洋 D.太平洋、大西洋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居住在肯尼亚与坦桑尼亚之间的马赛人,生活在非洲热带草原地区。这里以草本植物为主,需水量较少,可抵抗炎热的气候。当雨季到来时,草原上呈现出一片深绿色,而旱季时就变得满目枯黄。 材料二:马赛人的主要食物来源是牛,因此为牛寻找水草是非常重要的。一到旱季,牧民便带领牛群迁往其他较湿润且有水草的地方暂住,等到明年雨季来临时才回家,由此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1)马赛人生活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参考教案

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参考教案 发布者:牛牛创作者:牛牛来源:原创点击:460 时间:2007-09-27 11:22:04 参考教案 第二单元第4课人间生活 ■教学目标 1、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2、了解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风俗画作品; 3、了解欧洲文艺复兴以及17、18世纪绘画创作观念的演变;了解有代表性的日本浮世绘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2、这些作品是否具有历史和文献价值。 ■教具与学具 1、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2、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教师可以参考前几课的内容、按照比较鉴赏法的思路来设计)、笔 教学流程: 1、导入:教师展示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龙门石窟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以及唐代的作品《捣练图》,请同学们讨论并说出这些作品的不同之处。 2、学生分析并回答。 3、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的主题“人间生活”。 4、理解主题:教师进一步分析作品《捣练图》,并且指出,表现世俗生活的作品,比较详尽、准确地记录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从唐代的仕女画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妇女的发型、着装甚至人们的生活观念。 5、活动:请同学们根据这幅作品,大致描绘出当时唐代妇女的头型、着装,并对形象进行一定的解释。此活动可以分小组,有同学们讨论完成,最后请同学

们展示并讲解自己的作品。 6、教师总结:指出表现世俗生活的绘画有着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作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第34页关于《韩熙载夜宴图》的材料。 ◆注意: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①这幅作品表现了一个什么内容? ②画家为什么能够表现出这样一幅描绘的生动而且细致入微的作品。(深入的观察)。 ③这幅作品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7、学生阅读、分析并回答问题。 8、教师总结。 9、活动:让学生辨认教材中所列举的《清明上河图》中都有什么样的生活场景?学生分小组讨论并研究。学生把研究的结果与全班同学交流。 10、学生阅读并研究教材:教师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这幅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同时代的作品(教材第34、35页)。 11、教师总结:指明我们对此类作品一方面要研究它画面中出现的形象,另一方面要研究它产生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生活方式。要求同学们课下按照这种方法完成“活动建议一”。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查阅的关于“活动建议一”的资料或者请一些同学讲述一下自己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展开本课教学。 2、教师展示乔托的作品《犹大之吻》以及拉斐尔的作品《阿尔巴圣母》,请同学们进行比较分析这两幅作品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3、学生研究教材:在比较的基础上,请同学们研究教材中第36页关于文艺复兴以及拉斐尔作品的资料。 4、教师总结,并且补充一些关于拉斐尔作品的特点,丰富学生对这幅作品的认识。 5、比较维米尔的作品《厨妇》与《阿尔巴圣母》:教师展示并要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1、主题;2、形象;3、形象出现的场景;4、所处时代以

3.4草原人家 第2课时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四课草原人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内蒙古大草原人民的生活、生产及民俗风情。 2.从草原生活角度入手,体会牧民们如何利用例外的自然条件安排生产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团体协作精神 4.围绕草原牧区文化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草原对牧民生活的影响,体验心爱家乡的情感并体会牧民因地制宜的生产生活,认识人与自然调和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认识内蒙古大草原的民俗风情。 [教学难点]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法学法]探究性学习、讨论式学习。 [情境形式]分组合作,小组讨论,模拟旅游。 [课程资源]网络资源,课本、图片、学生。 [教学准备]1.教师:多媒体,将课桌椅沿教室四周排成一圈。2.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准备模拟旅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上一堂课,我们一起漫游了澳大利亚现代化的大牧场,今天,我们一起到我国的北方。去探访一下生活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草原人家。 教师出示民歌《敕勒歌》 学生根据词中意境画出相应画面

学生展示自己所画的草原风光图.教师简单点评. 比一比谁画的最幽美,然后切入主题.[板书]草原风情.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师设计意图:在整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采用模拟“内蒙古一日游”活动,以这种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资料并通过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精神。通过一日游并结合问题设计探究内蒙古大草原风情,营造生生互动氛围,凸现学生主体性. (二)、详尽要求: 1、选出四位同学和老师组成评委. 2、其余同学分成四组.每组两位同学担任导游,其余为旅客,并为自己的旅行团取个风趣的名字. A旅游过程中,围绕着内蒙古大草原上的牧民的衣、食、住、行四块内容和民俗风情探究,自然条件和风土人情关系探究两条线索进行. B整个过程:导游和游客互相配合,可以以小品或图片或语言表达的方式展示当地的生产、生活特色以及风土人情 C每组时间控制在8分钟以内 活动结束,评委评选出活动最丰盛,最胜利的一个队为最佳旅行团。今后一会定人气很旺,生意兴隆. 3、评选条件: 1旅游活动内容围绕牧民衣食住行,民俗风情及自然条件等展开. 2导游和旅客配合,讲解正确,内容丰盛. 3形式多样,或小品,或图片,或语言表达. 4.旅行团命名新奇,风趣.

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教案

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 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 教材分析: 本讲教材以《捣练图》、《韩熙载夜宴图》和《清明上河图》为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表现世俗生活人物画的艺术特色。 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课程学习,高一年学生了解一定的美术鉴赏方式,通过不同的鉴赏方式,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的理解,通过感悟式鉴赏方式使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展开丰富想象,用比较式鉴赏让学生更直观的与自己生活体验作比较,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作品 教学准备: 唐、宋有关日常生活的影视片断,相关网络搜索链接的查看与确认,图片、资料,课件制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美术在题材上开始关注世俗生活的时期,美术创作题材上发生了新的变化。 2、让学生了解我国唐、宋两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及所表达的社会观念有何差异。 3、让学生尝试利用互联网收集资料。 教学重点:1、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2、学会如何使用互联网搜索作品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1、美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及历史文献价值。 2、如何甄别、筛选搜索到的信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导入】

一、创设情境,导入本课 (师)播放:白居易:长恨歌,伴奏:霓裳羽衣曲, (生)聆听…… (师)大唐帝国是中国古代史上光辉灿烂的一段时光,它曾经以自己绚丽光彩照耀了整个的世界。盛唐时期的中国,国富兵强,通过由国都长安直抵地中海沿岸的丝绸之路,将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播四海,世界各国的国君、使臣、客商、僧侣、学生、工匠、医生、胡姬纷至沓而来。他们一旦进入了大唐帝国的领土,看到那些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无不由衷的赞叹(摘自:百度百科)现世生活如此美好,唐代艺术家纷纷将目光由天上转到人间,用他们手中的画笔开始描绘美好的人间生活……。 设计说明:通过长恨歌、霓裳羽衣曲等唐代的经典,把学生带到大唐盛世,从而进入本课 【新授】 课题:人间生活(板书) 一、反映宫廷生活的人物画(板书) 1、唐代张萱:《捣练图》(板书) (师)介绍作品之前组织学生看视频: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汉唐乐府梨园教坊(捣练图)(2分钟) 提问:根据视频,讲一讲这幅画中的人物形象特点与艺术特色。 (学)运用已掌握审美知识进行讲述。 思考回答(感悟式鉴赏方法): 1)这幅画描绘了什么人在做什么? 宫女在捣练、织修、熨烫 2)体现了唐朝人什么样的审美观念?衣着之华丽、开放,色彩之艳丽,体态之丰腴

第二单元 第4课 课节训练

第二单元第4课课节训练

课节训练 一、选择题 1. 针对“学术造假”风气的盛行,原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敢于对学术不端“下猛药”。教育行政部门要给学术不端“下猛药”就应该() A.严格立法,为打击学术造假提供法律依据 B.统一执行学术论文审核,严格审核制度

C.完善相关行政法规,并严格依法行政 D.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政府行使权力时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外,应当公开其行政管理的内容,同时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这要求政府依法行政要做到() A.合法行政B.程序正当 C.高效便民D.权责统一 3.2011年4月21日,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说,我们不仅要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还要让人民知道政府花钱的效益;不仅要让人民知道花钱的效益,还要让人民满意政府花钱的效果。这启示各级政府() ①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②要认真落实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③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④要发挥好审计署作为国家法律机关的作用 A.①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 触目惊心的暴力拆迁,在成全一些地方官员争功近利、盲目攀比政绩的同时,也严重地侵犯了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这表明() ①政府滥用职权会损害群众的切身利益 ②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应受到法律的保护③在我国,依法行政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贯彻④政府权力的行使必须受到制约和监督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5. 近年来,我国执法机关兴起了“公开”制度,如公安机关的阳光执法工程,税务部门的税务公开制度,检察机关的检务公开制度,法院系统的审判公开制度等等。这些“公开”制度() ①有利于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②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③有利于人民群众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④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高中美术鉴赏 第二单元 第四课 人间生活教案

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 教材分析: 本讲教材以《捣练图》、《韩熙载夜宴图》和《清明上河图》为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表现世俗生活人物画的艺术特色。 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课程学习,高一年学生了解一定的美术鉴赏方式,通过不同的鉴赏方式,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的理解,通过感悟式鉴赏方式使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展开丰富想象,用比较式鉴赏让学生更直观的与自己生活体验作比较,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作品 教学准备: 唐、宋有关日常生活的影视片断,相关网络搜索链接的查看与确认,图片、资料,课件制作。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美术在题材上开始关注世俗生活的时期,美术创作题材上发生了新的变化。 2、让学生了解我国唐、宋两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及所表达的社会观念有何差异。 3、让学生尝试利用互联网收集资料。 教学重点:1、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2、学会如何使用互联网搜索作品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1、美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及历史文献价值。 2、如何甄别、筛选搜索到的信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导入】 一、创设情境,导入本课 (师)播放:白居易:长恨歌,伴奏:霓裳羽衣曲,

(生)聆听…… (师)大唐帝国是中国古代史上光辉灿烂的一段时光,它曾经以自己绚丽光彩照耀了整个的世界。盛唐时期的中国,国富兵强,通过由国都长安直抵地中海沿岸的丝绸之路,将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播四海,世界各国的国君、使臣、客商、僧侣、学生、工匠、医生、胡姬纷至沓而来。他们一旦进入了大唐帝国的领土,看到那些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无不由衷的赞叹(摘自:百度百科)现世生活如此美好,唐代艺术家纷纷将目光由天上转到人间,用他们手中的画笔开始描绘美好的人间生活……。 设计说明:通过长恨歌、霓裳羽衣曲等唐代的经典,把学生带到大唐盛世,从而进入本课【新授】 课题:人间生活(板书) 一、反映宫廷生活的人物画(板书) 1、唐代张萱:《捣练图》(板书) (师)介绍作品之前组织学生看视频: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汉唐乐府梨园教坊(捣练图)(2分钟) 提问:根据视频,讲一讲这幅画中的人物形象特点与艺术特色。 (学)运用已掌握审美知识进行讲述。 思考回答(感悟式鉴赏方法): 1)这幅画描绘了什么人在做什么? 宫女在捣练、织修、熨烫 2)体现了唐朝人什么样的审美观念?衣着之华丽、开放,色彩之艳丽,体态之丰腴 3)作品属什么风格? 用笔朴实,气韵古雅,造型工整细腻、色彩艳丽,属工笔重彩风格 (师):利用百度百科搜索《捣练图》的相关知识,择其要点做讲解:

第二单元第四课

第四课职业道德是职业成功的必要保证 一、遵守职业道德是从业之本 一、教学目标 1.认知:1)了解职业道德与行业道德规范的概念 2)了解职业道德的特点 3)理解职业道德的作用 4)理解行业道德规范的作用 2.情感态度观念: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尽职尽责,奉献社会 3.运用:自觉践行职业道德规范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职业道德的作用 职业道德对社会、企业与个人发展有很重要意义。人们通过职业活动才能正常生存,而职业活动离不开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促进个人职业的发展,反之,会阻碍个人职业发展。弄清楚职业道德的作用,学生才会接受对职业道德的学习。 自觉践行职业道德规范 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践,中职生自觉践行职业道德规范是重点学习内容。中职学生自觉践行职业道德规范有重要意义,个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离不开良好的职业道德。 2.教学难点 职业道德特点 职业道德特点具有抽象性,在讲解中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认同这些抽象的知识和观点是教学难点;学生的理解能力不高,生活经验不足,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对本课相关知识点的理解。突破此教学难点的方法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总结,从而得出职业道德特点。 践行职业道德规范 践行职业道德规范需要学生亲自实践。如何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建议学生怎样践行职业道德规范?这些都是教学中的难点。讲解此知识点时,应从学生在校的日常生活细节入手,引导学生践行职业道德规范,如清洁教时如何践行值日生道德? 3.结构线索

本节内容围绕一个主题“遵守职业道德是从业之本”。教材首先通过一些事例给出了职业道德的概念,引出职业道德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职业道德对个人、对企业、对社会的作用。在行业道德规范方面,帮助学生了解职业道德在各行各业的具体表现,行业道德规范的作用。自觉践行职业道德规范是本节内容的最后落脚点。 三、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中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其决定因素是学习主体——学生。总的来说,中职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水平不高,社会生活经验不足,学生的道德意识薄弱,对一些社会现象缺乏感性认识。这些都会阻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学习。就本节内容而言,职业道德的概念,职业道德的作用及其行业道德规范等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与学生感性认识的缺乏成鲜明对比。另一方面中职生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个性鲜明、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有积极的态度。结合以上分析,教学设计以“学生学”为核心,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为主要教学方式。教学中遵循教学规律,贴近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能够有效地吸收和运用知识。 四、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讲授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列举案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案例: 医生被称为“白衣天使”,治病救人是他们主要的工作内容,这个职业也让很多人向往。古代的老中医在弟子满师时总要赠送两件礼物,一把雨伞和一盏油灯,意思是训诫弟子为患者治病要不分昼夜、风雨无阻、一心赴救。 但近年来,有的患者看病时,带着录音笔、摄像机,将医生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下来,以便随时“对簿公堂”。这说明,有的患者把医生当成了潜在的起诉对象。一些手机短信是这样描述医生的:“医生分两类,一类是图财,一类是害命;”“强盗只能抢光你身上的财富,医生却能抢光你一生的积蓄;”“医生越来越像杀手,见死不救,草菅人命;杀手越来越像医生,出手麻利,不留后患。”这样的语言,字字如刀,尖刻之极。人们不禁要问:那些在非典时期舍身救人的白衣战士,真的沦为“杀手”、“强盗”了吗? 【引思明理】 思考问题①:把医生描述成“杀手”“强盗”你怎么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人文地理第三单元第四课草原人家练习题

草原人家——非洲和澳大利亚 1.()是发展畜牧业的主要地区。 2在古老的非洲大地上,分布着广袤的热带草原,一年之内有明显的()和()。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繁盛,干季降水很少,草木稀疏。 3.热带草原(南半球)的干季时间是(),湿季时间是()。 4.肯尼亚的南部和坦桑尼亚北部的热带草原是()的家园,他们以()为生。 5.基塔莱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多多马的降水主要集中在()。 6.马赛人过着简单的生活,()是他们的主要食物来源,()是他们的家居住所。 7.马赛人的村庄四周环绕着(),用来防止野兽侵犯。马赛男人大多身着()色的披风,他们认为红色可以驱赶野生动物,既可以防身,又可以保护牛群。 8.马赛人虽然长期与野兽朝夕相伴,却没有()的习俗,也从不吃野生动物,这是()至今仍是野生动物乐园的重要原因之一。 9.在马赛人的社会里,拥有()的数量越多的人越富有,社会地位越高。因此,养育牛群的()成为马赛人心目中的神灵。 10.澳大利亚位于()半球的()洲,是世界上唯一占据整个大陆的国家。 11.澳大利亚天然草场占国土面积的()左右,近三分之二的土地属于干旱地,草原平坦辽阔,适宜大面积发展()业。 12.澳大利亚()水缺乏,()水资源却十分丰富。地下水含盐量高、温度高,不适宜发展种植业,却适合养羊。 13.澳大利亚的牧业集中分布在()和()的草原上。牧场规模大,牧场分为()牧场和()带的牧场。 14.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数量和出口()最多的国家,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15.澳大利亚畜牧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有利的自然条件,也离不开先进的科技与现代的农业机械。()大学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全自动的剪羊毛机器人。 16.澳大利亚的绵羊约有四分之三是()羊,其羊毛洁白细长,光泽良好,质地柔韧。

第3单元第四课 草原人家(1)

第四课草原人家(1) 基础达标 1.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 ) A. 热带雨林气候 B. 热带草原气候 C. 热带沙漠气候 D. 地中海气候 2.羚羊在奔跑,鸵鸟在散步,大象在戏水,长颈鹿伸着长长的脖子在吃树梢上的嫩枝嫩叶,地面上还有成群的斑马和凶猛的狮子。这描写的是( ) A. 非洲热带草原景观 B. 非洲热带雨林景观 C.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景观 D. 澳大利亚热带雨林景观 3.非洲许多国家都建有野生动物保护区,它们一般分布于( ) A. 热带雨林 B. 高山山麓 C. 热带沙漠 D. 热带草原 4.关于非洲热带草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7月为雨季,1月为旱季 B. 各处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一致 C. 雨季多雨,旱季少雨 D. 热带草原面积仅次于沙漠面积 5.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马赛人,过着极其简单的生活,________是他们的主要食物来源,________是他们的家居住所。( ) A. 羊帐篷 B. 牛茅草房 C. 马蒙古包 D. 野生动植物土坯房 6.基塔莱和多多马分别属于哪两个国家( ) A. 肯尼亚和坦桑尼亚 B. 坦桑尼亚和肯尼亚 C. 南非和阿尔及利亚 D. 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 7.马赛牧民生活的特点有( )

①“逐水草而居”②过着定居生活③身披红色的披风④喜食野生动物 A. ①③ B. ②④ C. ③④ D. ②③ 8.造成非洲气候呈明显带状分布,并且南北大致对称的原因是( ) A. 海陆位置 B. 地形地貌 C. 洋流影响 D. 赤道横穿中部,气压带、风带位置南北对称 拓展提高 9.说说非洲热带草原气候的突出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0.按下列非洲地图中的序号,填注出地理名称。 (1)河流: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

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参考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参考教案 发布者:牛牛创作者:牛牛来源:原创点击:460 时间:2007-09-27 11:22:04 参考教案 第二单元第4课人间生活 ■教学目标 1、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2、了解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风俗画作品; 3、了解欧洲文艺复兴以及17、18世纪绘画创作观念的演变;了解有代表性的日本浮世绘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2、这些作品是否具有历史和文献价值。 ■教具与学具 1、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2、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教师可以参考前几课的内容、按照比较鉴赏法的思路来设计)、笔 教学流程: 1、导入:教师展示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龙门石窟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以及唐代的作品《捣练图》,请同学们讨论并说出这些作品的不同之处。 2、学生分析并回答。 3、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的主题“人间生活”。 4、理解主题:教师进一步分析作品《捣练图》,并且指出,表现世俗生活的作品,比较详尽、准确地记录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从唐代的仕女画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妇女的发型、着装甚至人们的生活观念。 5、活动:请同学们根据这幅作品,大致描绘出当时唐代妇女的头型、着装,最后请同学有同学们讨论完成,此活动可以分小组,并对形象进行一定的解释。.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们展示并讲解自己的作品。 6、教师总结:指出表现世俗生活的绘画有着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作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第34页关于《韩熙载夜宴图》的材料。 ◆注意: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①这幅作品表现了一个什么内容? ②画家为什么能够表现出这样一幅描绘的生动而且细致入微的作品。(深入的观察)。 ③这幅作品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7、学生阅读、分析并回答问题。 8、教师总结。 9、活动:让学生辨认教材中所列举的《清明上河图》中都有什么样的生活场景?

第四课《人间生活》(国外部分)教案(两版本)

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课 《人间生活》(国外部分)教案(版本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体会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了解欧洲文艺复兴以及17、18世纪绘画创作观念的演变; 2.认识和了解本课所列举外国美术作品的画种、题材、作品内涵、造型技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特点。感受、体验并评述外国美术作品的基本形式美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归纳欣赏美术作品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启发学生的思维,挖掘学习的潜力,探讨并交流自身的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形式; 1、了解从中世纪以来国外绘画风格、创作思想的变化; 2、人间生活题材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一、课程导入 1、文学创作、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举例,师生互动; 在美术创作中,艺术家们是如何表现的,他们的创作思路主要放在哪些层面上? 2、欣赏历史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以及《韩熙载夜宴图》和《捣练图》,让学生简略的回顾不同的历史时代,画家在画中表现的内容及其创作背景。 3、看图设问:西方艺术家的笔下是如何表现人间生活的?他们所描绘的对象有没有受到当时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 二、感受体验、比较欣赏 1、将美术创作的发展大致圈定为三个阶段(作为遗留问题分析比较后解决):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以后的创作 设问:找出这几组作品所反映的共同的题材——母爱。 2、中世纪美术作品的表现特点; (1)欣赏作品《圣母子》

(2)设问:学生分析画中人物的形象特点?从人物的表情、眼神、母子之间的情感表达等方面来分析,为后段人物形象的描绘作比较图使用。 小结:中世纪美术又称基督教美术,是非现实主义的,不强调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抽象、变形、超人性,使用表现神灵和信徒的符号化的处理方式; 3、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思潮 (1)欣赏拉斐尔作品《西斯廷圣母》中的母子造型,比较人物形象、表情与中世纪绘画作品的不同,并进一步分析其它人物形象的创作来源; (2)分析尼德兰画派作品《逃亡埃及途中休息》 先出现画面,学生尝试讨论画中人物和情节,教师小结,分析创作题材和背景;小结:画面中人物形象的设计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中世纪绘画中的人物形象比较生动了许多,更加贴近生活,反映了从文艺复兴开始欧洲美术领域出现的一种趋势,即宗教题材的世俗化。 (3)达芬奇的创作一: 分析作品《最后的晚餐》,分析作品中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所呈现出的造型、表情和神态,选择其中一组人物,学生进行心理分析,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在那样的环境中你将会怎样的动作、神情来表现? 运用网络上图片进行比较,客观的分析现今世界流行的网络文化。 小结:艺术家们用一种来自于现实世界的形象来诠释宗教的题材,《最后的晚餐》更生动的反映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不仅仅从外表上体现有血有肉的人。(4)达芬奇的创作二:分析作品《岩间圣母》前后两幅,学生从图画中寻找不同点,教师设问:分析画家前后作品更改原因? 小结:画家由于自身受到当时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不能彻底摆脱宗教对作品的约束,从而人间生活没有最本质的反映出来。 4、《维吉·勒·布兰夫人和她的女儿》,作者维吉·勒·布兰,表现了人间崇高的母爱,作品手法简洁,人物神态自然流露。 小结:文艺复兴以后的创作中,人们逐渐摆脱宗教神性的影响,开始客观真实的反映身边的生活细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