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试议基于英美经典电影分析的英美文学女性形象

试议基于英美经典电影分析的英美文学女性形象

试议基于英美经典电影分析的英美文学女

性形象

在英美經典电影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是非常丰富多彩的。这些女性形色各异,是将文学作品经过二次创作之后改编为电影作品,使得女性角色的个性更为鲜明。这些女性在影片中所呈现出来的形象,更有助于观众对文学创作者笔下的女性准确定位。从艺术美学的角度而言,电影作品极具吸引力之处在于,能够从社会的角度体现人性之美,通过塑造情感空间达到与观众产生共鸣的效果。包括《罗马假日》、《乱世佳人》以及萧伯纳的文学作品都被改编为电影,受到观众欢迎。特别是电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除了将文学作品搬上银幕之外,还更为注重人性之美的体现,配合极具美感的画面,使得电影更具有艺术魅力,成为经久不衰的精品。

一、电影《罗马假日》中的女性形象

《罗马假日》是20世纪中叶的电影,当时的英美国家女权运动盛行。此时的英美国家女性开始觉醒,他们寻求在社会中的平等,但不仅仅是要争取到与男性等同的社会地位,更多的是要获得思想上的解放,要求在各个领域中都有话语权,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些女性更乐于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运用独立的思维方式,愿意表达自我,基于此赢得行动的自主权。

电影《罗马假日》就表达了这样的一个主题。其中的女主人公是王室的继承人,也就间接地说明了女性要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并获得统治社会的地位。从影片的情节来看,安妮公主的本性是单纯而俏皮的,她身居王室,却渴望更多的自由。这种心理诉诸到行动中,就塑造了轻松却不失深层次含义的电影环境。安妮公主的行为足以体现出他的性格。比如,在官方的场合中,她不愿意受到拘束,希望以脱下高跟鞋的方式放松自己,让脚充分地休息;她喜欢走到百姓中间,和他们一样欢快地跳舞。安妮公主对宫廷外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不堪束缚的她就偷偷地跑出去,希望获得短暂的自由生活。不再受到拘束的安妮公主尽情地放松自己,做自己所喜欢做的事情,比如,穿着简单朴素的衣服和平底鞋、在马路上睡觉、将长长的头发剪得很短。这些行为都是违背宫廷规范的,安妮公主采用这种方式进行了无声的反抗。情绪被长期压抑的安妮公主得到了全身心的释放,这些行为很显然是与公主的身份完全不符合的,但是,从安妮公主的行为上体现出来,就更能够提高对观众的吸引力,让观众接受。

这部电影作品的创作者也从当时英美国家的社会背景出发,对当时的女性渴望自由的表面的艺术化塑造。这种渴望自由并不局限于行为,更多的是要获得精神层面的自由。安妮公主各种夸张的动作就意味着她不仅让自己的身体得到了释放,精神上也完全放松。这正是当时女性渴望自由的

本性体现。

二、电影《乱世佳人》中的女性形象

《乱世佳人》中的女主人公斯嘉丽是追求具有独立意识的典范,她的形象已经背离了传统女性标准。虽然是贵族小姐,却缺少了贵族小姐该有的矜持和优雅,是个离经叛道的女性形象。当时的美国是父权制社会,斯嘉丽的母亲就是典型的传统女性形象,没有任何的自由。斯嘉丽则是与母亲完全不同的女性,对于父亲的包办婚姻,她是完全不服从的,而是愿意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斯嘉丽的叛逆行为和思维模式,将这个女主人公的独立意识准确地表达出来。

处于父权制社会环境中,众多的女性都保持遵守的态度,斯嘉丽是其中的特例,她愿意主动追求爱情,要争取属于自己的幸福。斯嘉丽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违抗古琴包办婚姻,勇敢地追求自己所爱的男人。她认为,只有主宰自己的婚姻,才能够让自己的一生更为幸福。斯嘉丽真诚地对待爱情,她的爱情观念也是浪漫的。作为庄园主的女儿,斯嘉丽有众多的男性追求者,而她却对埃斯利情有独钟。针对于这一点,大哲学家尼采认为,女性的爱就是将自完全放弃,豪无条件地将自己的灵魂和肉体都奉献给自己所爱的人。斯嘉丽违背这种说法,她对爱情存有自由心理,在行为上就表现得更为任性。埃斯利拒绝了她的爱,就嫁给了查尔斯。查尔斯不幸身亡,她并没有安静地待在屋子里,而是积极地参与

到社交活动中,还抢走了自己的妹夫弗兰克。

从斯嘉丽的性格来看,她的爱情意识是独立的,并不是对男人完全服从,更不愿意受到男人的支配,而是要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斯嘉丽的生活中充满了爱情,他的爱情是浪漫的,也是任性的、盲目的,她忠于埃斯利,也因此忽视了追她的很多优秀的男性。在斯嘉丽的众多追求者中,白瑞德将自己的爱送给了她,白瑞德希望以自己真挚的感情感化斯嘉丽,而斯嘉丽与白瑞德相处,更多的是功利心,希望追求到更多的利益。白瑞德是优秀的男性,也是乐于享受的男性。他对斯嘉丽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的,也因此得到斯嘉丽的钦佩。长期的相处,让白瑞德意识到自己的爱并没有感化斯嘉丽的时候,就离开了斯嘉丽。面对白瑞德的背影,斯嘉丽才意识到爱情也是需要脚踏实地的。她对埃斯利的爱是精神层面的,是近乎完美的,但是不现实。追求那种虚无缥缈的爱是浪漫的,却不会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可见,斯嘉丽追求自己浪漫的爱情,随着社会经历不断丰富,加之社会环境的转变,对爱情的独立意识不再是任性,而是愿意面对现实。随着斯嘉丽独立意识的增强,就更为意识到生存是需要经济独立的,有了土地,让斯嘉丽感到更自信。

三、电影《窈窕淑女》中的女性形象

电影《窈窕淑女》是根据萧伯纳的《卖花女》所改编的,

属于是音乐电影。电影中将萧伯纳所塑造的卖花女伊莉莎的形象直观地呈现出,只见卖花女头上戴着黑颜色水手草帽,破旧的衣服,头发上布满了灰尘,好像很长时间都没有洗过,都粘在一起了。卖花女伊莉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社会上极有声望的语言学家

联盟

息金斯教授。金斯教授由于对语言很有研究,会帮助说方言的人纠正语言,伊莉莎就带着自己所有的积蓄向息金斯教授请教。卖花女伊莉莎接受息金斯教授的训练,即便是息金斯教授用言语羞辱她,她为了改变自己也依然默默承受,还为息金斯教授做家务。逐渐地,伊莉莎的英语语音变得标准了,息金斯教授就带着她进入到社交场,接触更多的人。伊莉莎按照息金斯教授的指示,不仅语音纯正、举止高雅,而且还贵气十足。事实上,伊莉莎并不知道自己仅仅是一个试验品,息金斯教授这样做是与人打赌,带着她进入社交场合是为了证明环境能够改变人,包括她的行为和气。伊莉莎就是她的试验成果,经过半年的时间将这位地位卑微的卖花女打造成为贵族小姐。

当伊莉莎被社交界所接受之后,就意味着息金斯教授的试验是成功的,并获得了可喜的成果。伊莉莎此时却对息金斯教授产生了感情,希望继续留在他身边。但是,息金斯的回应是冷淡和不屑。当伊莉莎终于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就开始

萌生了独立意识,认真地思考自己的未来,对于自己也更有了准确的定位。伊莉莎认识到自己是息金斯教授所塑造的作品,她不可能与息金斯教授地位平等。觉醒的伊莉莎终于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喊出“我卖的是花,我是要賣我自己”!就是这句看似简单的一句话,恰恰是将自己渴望自由的心理喊出来,也昭示着她不再是别人的玩偶,而是要经济独立。即便是卖花也是自主谋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社会上受到尊重。

综上所述,英美经典电影中之所以经典,并不至于电影内容的精彩,更多的是深层次含义丰富,特别能够将当时的社会环境呈现出来。在这些电影中,女性形象是主题,主要在于,英美国家的女权主义盛行。这些女性不仅要获得经济的独立,还要获得精神独立。这些都可以从这些经典影片中体现出来。女性要独立,首先是思想上的独立,诉诸到行为上,才能够获得经济的独立。包括《罗马假日》、《乱世佳人》、《窈窕淑女》在内的电影作品中,都在鼓励女性要充分认识自己,让自己在社会中独立,才能够获得尊严。

英美文学名著与电影赏析

《英美文学名著和电影赏析》期末课程测试《简·爱》名著和电影赏析 姓名: 闫法轲 学校: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专业: 会计 班级: Z会计121 学号: 2

一.作品综述 1.作者简介: 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1816-1855)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专收神职人员孤女的慈善性机构——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在那里,她的两个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于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莉回到家乡,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老师。后来她曾作家庭教师,最终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夏洛蒂·勃朗特有两个姐姐、 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 和安恩·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英国文学史 上常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 1847年,夏洛蒂·勃朗特出版著名的长篇小说 《简·爱》,轰动文坛。1848年秋到1849年她的弟 弟和两个妹妹相继去世。在死亡的阴影和困惑下,她 坚持完成了《谢利》一书,寄托了她对妹妹艾米莉的 哀思,并描写了英国早期自发的工人运动。她另有作 品《维莱特》(1853)和《教师》(1857),其中《维 莱特》可以看做是她个人的小说体自传,和她的人生 经历十分相似。这两部作品均根据其本人生活经历写 成。夏洛蒂·勃朗特善于以抒情的笔法描写自然景物,作品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这位天生体弱的女作家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2.主要情节概述: 这本小说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主要描写了简·爱的一系列遭遇以及和罗切斯特的爱情经历。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心地纯洁、善于思考的女性,她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尽磨难。但是她有倔强的性格和勇于追求平等幸福的精神。小说以浓郁抒情的笔法和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扎根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深挚爱情,具有强烈的震撼心灵的艺术力量。其最为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简·爱是个孤女,她出生于一个穷牧师家庭。父母由于染上了伤寒,在一个月之中相继去世。幼小的简·爱寄养在舅父母家里。舅父里德先生在红房子中去世后,简·爱过了10年倍受尽歧视和虐待的生活。一次,由于反抗表哥的殴打,简被关进了红房子。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灵上的屈辱和恐惧,使她大病了一场。 舅母把她视作眼中钉,并把她和自己的孩子隔离开来,从此,她和舅母的对抗更加公开和坚决了。以后,简被送进了罗沃德孤儿院。

关于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研究

关于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研究关键词:英美文学;女性人物形象;作品研究 一、女性人物形象特点 要探讨人物形象需要嵌入小说所营造的社会环境,切合不同的历史背 景和人物成长历程,以及社会文化,才能理解人物,体会人物形象的特点。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特点,与其社会文明程度、地 域文化和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独立性 英美文学作品的女性人物形象通常被冠以独立性的特质,往往具有强 烈的男女平等观,不仅仅体现在女性人物的思想方面,还往往赋予女性人 物强健的体魄,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男性,使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女性人物拥有特有的技能,是其走向人格独立的基础,也使女性与男 性彻底实现了平等,而并非仅停留在尊重的层面。 (二)自我意识 人物的自我意识是英美文学作品中另一个独特的现象。我要做生活的 主人,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每个人的精神诉求。在近年来的英美文学 作品中,女性人物往往被塑造为生活的主人,以展现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尤其在面对灾难和人生困境时,女主人公往往在理智与情感的斗争中重新 认识自己,通过与心灵对话,激发出一个全新的自我,也就是讲述了一个“浴火重生、破茧成碟”的故事。 比如英国作家维多利亚·希斯洛普创作的著名小说《岛》,講述了佩 特其斯家族中三代四位女性对抗家族遗传麻风病史的故事。在整部小说中,

岛既一个接收麻风病人的避难所,而同时也是这四位女性从被动接受命运,到主动与拿去抗争,并最终战胜疾病回归社会的试炼场。第一代伊莲妮的 生活被麻风病摧毁,第二代玛丽娅的生活被毁而又重生,爱情被毁而又重生,第三代的索菲亚最终在女儿的牵引下回归家乡,到第四代阿丽克西斯 从上代人的故事中获得启发,重新找回自我。这四位女性从不被世人理解,在自卑、鄙夷中生活,到找回自信,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 (三)反抗精神 由于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反抗精神似乎是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 人物形象呼之欲出的特质。反抗精神代表了不屈不挠、坚韧、毅力,甚至 强壮。近年来的英美文学作品虽然注重反抗精神的人物形象塑造,但似乎 更偏爱女性人物形象的视角。从《分歧者》到《岛》,再到近两年热销的《饥饿游戏》,都是重点塑造女性人物在面对坎坷命运、遭遇危机时的冷静、果敢和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二、女性人物形象的主体性建构 自十九世纪中后期开始,英美文学作品开始进入了“女性小说家时代”。涌现出大量以女性人物形象为主体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刻画人物 细腻传神,尤以重视对女性人物的内心情感、胸怀、心机、道德品质的展现,并就女性的社会角色和与世俗抗争等精神进行重点刻画。进入二十一 世纪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主体性建构更趋明显。 (一)存在感及价值体现 (二)女性主义体现 人物形象塑造总是与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分不开的。女性主义作为当 今英美社会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与其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有着密切关系。

英美经典电影中英美文学女性形象的塑造

英美经典电影中英美文学女性形象的塑造 一、追求自我价值勇于抗争的形象 1900年后,女性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女性的形象开始在文学作品上得到展示,在这一过程中对女权主义的展现非常充分,这并不是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才有的现象,在当时的社会发展上,有很多新型女性开始走出家门,融入到了社会竞争中,从事工作,追求自身价值,对社会的不公平进行抗争,是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女权主义的体现。在英美电影中,女性不再是弱势群体的代表,而是具有独立的自我价值的形象。 在《乱世佳人》这部电影作品中,强调了女性的发展地位和价值,电影改编自美国作家的小说《飘》,电影的主人公斯嘉丽在南北战争爆发前是一个富家小姐,过着令人羡慕的舒适生活,在战争的影响下,斯嘉丽失去了一直以来的生活环境,再没有了舒适的生活。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在各种困难面前丝毫不退缩,凭借自己的努力,在经历艰难险阻之后,重新过上了上层社会的生活,实现了从不经世事的大小姐到现代智慧型女性的转变[1]。 在《茶花女》这部电影作品中,彰显了女性的价值,女主角玛格丽特虽然由于生活所迫落入风尘,但具有心地善良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在与阿尔芒相愛之后,就和他一起到

乡下生活,但因为玛格丽特的出身问题,阿尔芒的家人不允许两人的结合,强制性的让玛格丽特与阿尔芒分开,不知情的阿尔芒在宴会上对玛格丽特进行了羞辱,当他知道真相后去寻找玛格丽特的时候,她已经不久于人世。 二、境遇悲惨的形象 在悲剧的故事走向和悲惨的结果面前,能够激发人们的同情心,引发人类情感的共鸣,加强人们对问题思考的重视程度,这种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具有深入人心的特点。 在《悲惨世界》这部电影作品中,真实的反映了19世纪的巴黎女性发展的情况。主人公芳汀原本拥有一份很美好的爱情,但后来她被爱人抛弃,被工厂开除,独自带着女儿生活,为了生计,她卖掉了身体上所有能变卖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死在了医院里,然而对于芳汀来说,活着比死去更加痛苦,死亡其实是一种解脱[2]。 在《哈姆莱特》这部电影作品中,对命运无声的反抗在时代的背景下,背负了沉重的悲剧色彩。奥菲利亚与哈姆莱特在相爱后,得不到父亲的认可,奥菲利亚不敢反抗父亲的命令,不敢再进行与哈姆莱特的接触,无形之中,她和父亲、哈姆莱特和她的父亲之间产生了极大的矛盾,最终引发了哈姆莱特将她的父亲杀死的悲剧,发现真相的奥菲利亚,面对着失去父亲和爱人的结果疯掉了。

对麦克白夫人形象的再分析

对麦克白夫人形象的再分析 论文摘要:麦克白》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剧中人物麦克白夫人历来是众说纷纭。“双性同体”并不等于“不男不女”,事实上,每个人身上都是两种力量的结合。本文拟从“双性同体”的角度来分析评价麦克白夫人,旨在说明麦克白夫人并不是大多数人所认为的是一个残忍、恶毒的女人,在她身上体现着两种特质:一种是女性的特质,感性与脆弱;一种是男性的特质,冷静与果断。或者说,麦克白夫人就是一个“双性同体”的人。同时笔者还认为,在一个人身上,女性特质或男性特质各自所占比例的多少将决定这个人的内在性别,麦克白夫人就是一个内在性别上男性特质占主导地位的人。 论文关键词:双性同体,麦克白夫人,女性特质,男性特质 杨大亮,河南洛阳人,上海电力学院直属外语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评论与翻译 一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作品中最感人至深的一部悲剧。它大致是根据苏格兰哲学家HectorBoece的《苏格兰国王麦克白》而写成的。剧本大意是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和班柯平定叛乱后班师回国,路上遇见三个女巫,女巫预言麦克白将成为考特爵士和未来的君王,又预言班柯的子孙也要做国君,而且比麦克白更有地位、更富有。回国后,国王果然将考特爵士的头衔赐给了麦克白,证实了女巫的第一个预言。不久麦克白趁国王邓肯来他们城堡做客时杀害了国王,随后国王的两个儿子逃离了苏格兰,麦克白夫妇登上了国王和王后的宝座。然而登上王位的麦克白想起女巫的第二个预言时仍心中惶恐,就又杀害了班柯以保心中太平。最后麦克白夫人发疯自杀,受迫害的贵族麦克德夫和邓肯的儿子从英格兰进军,消灭了麦克白。 “双性同体”这一源于母系社会时期的思想,体现了远古人类朴素的性别平等意识。但由于父权制度的确立,“双性同体”思想逐渐从主流文化中隐退。双性同体又译作两性同体或雌雄同体。“双性同体”这一思想应用于文学批评是源自英国女权主义文艺批评先驱弗吉尼亚·伍尔芙,她认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最正常,最适意的境况就是在这两个力量一起和谐地生活、精诚合作的时候。”伍尔芙认为伟大的作家都是雌雄同体的,“莎士比亚是半雌半雄的;济慈、斯科恩、考伯、兰姆、柯勒律治都是。” 麦克白夫人是《麦克白》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角色,一个众说纷纭的焦点。几百年来,麦克白夫人大多被人们认为是一个残忍、恶毒的女人,是导致麦克白悲剧的直接原因和罪魁祸首。但是读完《麦克白》,我们不难发现麦克白夫人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她的残忍和无情也并非其本性。本文拟从“双性同体”的角度来分析评价麦克白夫人,旨在说明麦克白夫人并不是大多数人所认为的是一个残忍、恶毒的女人,在她身上体现着两种特质:一种是女性的特质,感性与脆弱;一种是男性的特质,冷静与果断。或者说,麦克白夫人就是一个“双性同体”的人。同时笔者还认为,在一个人身上,女性特质或男性特质各自所占比例的多少将决定这个人的内在性别,麦克白夫人就是一个内在性别上男性特质占主导地位的人。 二 在评价麦克白夫人之前,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麦克白夫人没有自己的姓名,因为她只是被人们称作麦克白夫人。既然如此,一个无名无姓的女人又有何种力量能成为丈夫谋反篡位的罪魁祸首呢?况且,当时的社会也不允许一个女人成为剧作的主驱动力,换句话说,莎士比亚是站在男权的角度上来写这部作品的。政治是男性的舞台。在16世纪下半叶,虽然英国的君主是女性,但是起源于《圣经》的男权观念在国民的心中依然根深蒂固。在《麦克

英美文学作品赏析

作家与作品: 海明威:·《非洲的青山》·《太阳照常升起》·《战地钟声》·《永别了,武器》·《第五纵队·西班牙大地》·《曙光示真》·《不固定的圣节》·《过河入林》·《丧钟为谁而鸣》·《危险的夏天》·《老人与海》·《伊甸园》·《丧钟为谁而鸣》·《非洲的青山》·《死在午后》·《岛在湾流中》·《有钱人和没钱》. 菲茨杰拉德:《人间天堂》,《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1934)和《最后一个巨商》。·维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英国著名小说家、批评家维吉尼亚?伍尔芙也是一位著名的意识流作家和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1919年,伍尔芙发表了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达罗卫夫人》(1925)、《到灯塔去》(1927)是伍尔芙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美国小说家,是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和心理小说家。《范肖》(1828)《古宅青苔》(1843)、《雪影》(1851)<红字>《带有七个尖角阁的房子》《玉石雕像》. 杰克伦敦:杰克·伦敦是著名的美国小说家,他一生共创作了约50卷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有《荒野的呼唤》、《海狼》、《白牙》、《马丁·伊登》和短篇小说《老头子同盟》、《北方的奥德赛》、《马普希的房子》等. 华兹华斯:早期诗歌《晚步》《素描集》,从《抒情歌谣集》开始一反18世纪的诗风,将一种崭新的风格带到诗歌创作中,开创了英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诗歌的新时代。《不朽的征兆》由《序曲》《漫游》两部分组成的哲理性长诗《隐者》等。1843年被封为英国“桂冠诗人”.威廉.布雷克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从一粒沙子看到一个世界,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从一朵野花看到一个天堂,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把握在你手心里的就是无限,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永恒也就消融于一个时辰。 <老人与海>:《老人与海》。如海明威自己所说"是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了"。书未及读完,主人公桑提亚哥的形象就镌刻在我的头脑里。这是一部描写人与大自然搏斗的小说。老人在海上拼斗了两天两夜,最后仅仅赢得了一具空空的鱼架。作品的寓意是象征性的,老人虽败犹荣。正如老人所说:"人生来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我一直将这句话看做是海明威的自白,看做是海明威硬汉精神的一种标志。多少年来,这似乎成了一句至理名言。 海明威让我知道,人的经历是何等的重要,这是无价的财富。谁都无法轻视自己的经历。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一种精神,敢于承受痛苦,蔑视死亡。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击败,外在的肉体可以接受折磨,但是内在的意志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是《老人与海》一再强调的论点。真正的大师都是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最深刻的道理,真正的好作品都是用生命的历练做题材,《老人与海》所刻画出来的正是海明威的一辈子最好的画像。 我想,一个作家的成名,不在于他写了多少,而是他有什么独特的创造。海明威以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以其塑造的一系列硬汉形象,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而且,人们极易在文学大师的群像中辨别出他的声音。 <了不起的盖茨比>:对戴西的爱是盖茨比梦幻的“天堂”,这种堂。吉诃德式的浪漫幻想天真的让人感动,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精神也确实是“了不起”的,显示了生存的某中不可贬斥的价值,正如小说叙述者卡罗威对他说的那样“他们是一帮混蛋,他们那一大帮子都放在一堆还比不上你。”但盖茨比也是可悲甚或可笑的,以为财富和金钱就是进入天堂的云梯,不知道其实所谓天堂只是一种幻想,星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当他在月光下彻夜守侯,生怕戴西受到伤害,要为她担当一切的时候,他不知道在室内,戴西已经背弃了他,在一场阴谋策划中接受了丈夫的劝告,听任tom将车祸的责任栽到他头上。这是金钱社会制造的悲剧,富豪们的傲慢和自私彻底摧毁了盖茨比的梦想和信念。用卡罗威的话:“tom

英美文学选读:《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形象

英美文学选读:《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形象 引言:为什么《傲慢与偏见》如此经典? 当谈到英美文学中最受欢迎和广为传播的小说时,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无疑名列前茅。这不仅因为它是一部细腻描写社会生活和人性的作品,更因为 它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本文将重点探讨《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对整个故事的推动和主题的贡献。 1. 伊丽莎白·班内特:独立自主的女性 伊丽莎白·班内特是《傲慢与偏见》中的主要女主角,她是一位聪明、机智和独立自主的年轻女性。她拥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不受传统和社会观念的束缚。伊丽莎白对爱情持有独立的态度,她拒绝嫁给富有但自大的绅士达西,因 为她认为他对其他人的傲慢是不可原谅的。通过伊丽莎白的形象,奥斯丁探讨 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利,以及理性与感性在爱情中的平衡。 2. 弗里茨·威廉·班内特:父爱与责任 弗里茨·威廉·班内特是伊丽莎白的父亲,他是一个懒散而不负责任的人。他对家庭的经营和子女的教育都缺乏热情和责任心。作为一个中产阶级的绅士,他没 有确保家族的财务稳定,也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女儿,导致她们的婚姻选择受到 限制。通过弗里茨的形象,奥斯丁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男性对家庭责任的漠视, 同时强调了父亲在家庭中的重要角色。

3. 富有的达西家族:封建社会的权利和傲慢 达西家族是《傲慢与偏见》中的一个重要家庭。达西先生是一个年轻而富有的 绅士,他被描述为傲慢和自负。他的傲慢源于他来自富裕家庭和身份的自豪感。达西家族对封建社会的权利和特权感到自豪,他们拒绝与社会地位低下的人交往,因此,他们与班内特家族的女儿们的姻缘终被拒绝。通过达西家族的形象,奥斯丁探讨了封建社会中的权力和地位,以及随之而来的傲慢和偏见。 4. 班内特家族:社交文化与婚姻观念 班内特家族是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他们与达西家族存在一定的社交差距。他 们注重举止和社交礼仪,但经济状况不佳,无法满足达西家族的要求。班内特 家族的父母很希望能为自己的女儿找到好的婚姻,以改变家族的命运。通过班 内特家族的形象,奥斯丁描绘了当时社会中的社交文化和婚姻观念,揭示了社 会阶层之间的差异和婚姻的现实问题。 5. 班廷家族中的五个姐妹:性格差异和婚姻选择 班内特家族中的五个姐妹代表了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婚姻选择。简善良、温柔而 乐观,她最终嫁给了达西先生的朋友。莉迪亚活泼、冲动,她追求刺激和浪漫 的爱情,最终陷入了困境。其他三个姐妹的形象也表达出不同的特点和婚姻观念。通过这五个姐妹的形象和选择,奥斯丁展现了不同性格类型对婚姻和命运 的影响,以及情感和理智之间的冲突。

英美文学类论文范文

英美文学类论文范文 英美文学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长期以来创造性地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美文学类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英美文学类论文范文篇1 从英美经典电影分析英美文学女性形象 [摘要]很多英美经典电影,都是以英美文学为蓝本进行改编的。将文字转换为银幕上的画面,这样的变化,更有利于观众对原作中角色的定位。女性角色,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文学话题制造的永恒话题。在诸多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背景的变化,也变换着不同的色彩。本文以一些经典的英美电影,对比那些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分析,包括对爱情的执著、自我价值的追求、悲剧色彩和独立自主的方面。 [关键词]英美电影;英美文学;女性形象 一、引言 女性角色,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文学话题制造的永恒话题。在诸多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背景的变化,也变换着不同的色彩。从莎士比亚时期开始,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英国、法国、美国等作家的文学作品为例,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开始展现出不一样的活跃程度,特别是随着电影产业的兴起,将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更加有利于对原作中女性形象的深刻展示。在这一点上,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英美电影,以更加丰富的形式,诠释了电影视角下的女性角色新特点,其中对于女性主义的形象表现极为突出。 二、女性对于爱情的执著 爱情,是英美文学作品中一直延续的格调。无论是辉煌的史诗巨制,还是社会小人物的刻画写实,其中都有着爱情的主题。在爱情面前,电影,或者说原作中的这些女性角色们,敢于为了爱情反抗传统,反抗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世俗。改编自美国作家罗伯特的小说《廊桥

英美文学经典作品赏析与研究

英美文学经典作品赏析与研究 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众多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瑰宝,更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宝库。本文将就几部英美文学经典作品展开赏析与研究,探讨它们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一、《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19世纪英国上层社会为背景,讲述了伊丽莎白·班内特与达西先生之间的爱情故事。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奥斯汀展示了社会等级观念和个人偏见的毒害力量。 小说中的主人公伊丽莎白·班内特是一个聪明、独立的女性形象。她对追求地位和财富的人持有批判的态度,坚持追求真爱和内心的满足。而达西先生则是一个傲慢自大的绅士,但在与伊丽莎白的相处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最终改变了对她的看法。通过这对主角的塑造,奥斯汀揭示了人们对他人的偏见和误解是可以被改变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真爱和内心追求的重视。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魅力在于奥斯汀对社会风气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物性格的深入刻画。她通过对话和行为的描写,展示了人们的虚伪、傲慢和偏见。小说中的幽默和讽刺手法也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奥斯汀对女性地位和婚姻制度的批判也为后来的女权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 二、《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以布恩迪亚家族为中心,讲述了他们在马奇亚多的一个小村庄中的七代人的故事。小说通过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时间的循环、命运的无常和人性的复杂。

小说中的布恩迪亚家族经历了无数的悲剧和荣耀。他们的命运似乎被注定要经 历一系列的重复和循环,而无法逃脱。马尔克斯通过对家族成员的描写,反映了人类的孤独和渺小感,同时也表达了对命运和历史的思考。 《百年孤独》的艺术魅力在于马尔克斯对语言和形式的创新。他运用了超现实 主义的手法,将奇幻和现实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文学世界。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和丰富的象征意义也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度和厚度。同时,马尔克斯对历史和政治的关注也为作品增添了一层社会批判的意味。 三、《了不起的盖茨比》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 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盖茨比对失去的爱情的追求和对美国 梦的追寻。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社会现象的反映,菲茨杰拉德展示了美国社会的虚荣和空虚。 小说中的盖茨比是一个富有而神秘的人物,他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不惜一切代价。然而,他最终发现自己的努力是徒劳的,他的爱情和美国梦都只是虚幻的幻觉。通过盖茨比的经历,菲茨杰拉德揭示了美国社会中金钱和地位的虚假价值观。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艺术魅力在于菲茨杰拉德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和对社 会现象的剖析。他通过对细节的关注和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展示了人们对爱情和成功的渴望以及对现实的无奈。同时,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也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层次。 总结: 英美文学经典作品是人类文化的瑰宝,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赏析与研究,我们可 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思想和情感。《傲慢与偏见》、《百年孤独》和《了不起的盖茨比》都是具有深度和影响力的作品,它们通过对人性和社会的揭示,引发了人们对现实和理想的思考。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阐述,读者们对这几部经典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出处: Allison D. The research on female image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J]. Feminist Formations, 2016, 1(5), 62-76. 原文 The research on female image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llison D Abstract British and American modern literary works created many images of women, in America and Britain in the gallery of modern literature and art, become the one unique. These female characters in literary works have different background and experience of the writer, present a different spirit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t the same time, on each of the characters, also with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era and social customs. Through reading the female image of moder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for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at an era and the modern American and British wome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Moder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ry works created a large female image give time characteristics, unique as a female image of the period. Keywords: Modern times;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Female image 1 The evolution of the female image We can trace the origin of the earliest women's literature image back to ancient Greek and Roman literature, then, have a medieval knight love, from the proud lady to up-to-datedness or oppression of women, the pursuit of individuality liberation from the Renaissance to the romantic period new female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the pursuit of equality, to the period of realism emphasizes self-awareness of women, the whole is also a history of women's development and growth. In these literary work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ideological progress, female image more and more rich, also more and more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Interpretation of women in literary history, it is 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emale's woes, history of the growth and maturity. 1.1 The renaissance period The Renaissance is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history a great liberation of

英语本科专业英美文学方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1. An Analysis of Hardy’s Comparison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浅析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 The Use of Hemingway’s Iceberg Theory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海明威“冰山原理”在《老人与海》中的运用 3. An Analysis of Alec’s Personaliti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解读《德伯家的苔丝》中阿雷克的性格 4.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Female Character Estella in Great Expectations 《远大前程》中女性形象艾丝黛拉解读 5.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Female Character Miss Havisham in Great Expectations 《远大前程》中女性形象郝维辛小姐解读 6. The Use of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in Mrs. Dalloway 浅析《达洛维夫人》中的意识流运用 7. Fatalism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by Thomas Hardy 哈代的宿命论在《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体现 8. An Analysis of Thomas Hardy’s Attitudes towards the Heroine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哈代对《德伯家的苔丝》中女主人公的态度解读 9. An Interpretation on the Themes of the Poems Written by Emily Dickenson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主题解读 10.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Heroines’ Personalities in Jane Eyre and Wuthering Heights 《简·爱》与《呼啸山庄》女主人公性格对比研究 11. An Analysis on the Causes of Tess's Tragedy 苔丝悲剧人生的成因分析 12.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18th-cen tury English Female’s Choice of Husbands from Jane Austen’s Novels 从简·奥斯丁作品解读十八世纪英国女性择偶观 1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ree Chinese Versions of “Of Studies” 《论学习》三种汉译本比较研究 15.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of Long Sentences in TEM 8 英语专业八级中长句的翻译策略与技巧 16. A Survey on the Status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ry Classics’ Reading of English Majors 英语专业学生阅读英美文学名著状况调查 17. A Survey on the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s in Universities of China 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18. A Survey on the English Majors’ Current Learning Situation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s in Universities of China 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英美文学学习现状调查报告 19. A Surve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ourse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s’ Marginalizatio n 英美文学课程“边缘化”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0. A Survey on the English Majors’ Use of Electronic Dictionaries in Learning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s

英美文学赏析

《傲慢与偏见》作品赏析 【摘要】《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关键字】《傲慢与偏见》语言艺术爱情取材 一、内容赏析 奥斯丁在这部小说中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 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为富豪子弟达西所热爱。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却遭到拒绝。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讨厌他的傲慢。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后伊丽莎白亲眼观察了达西的为人处世和一系列所作所为,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从而与他缔结了美满姻缘。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几次求婚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这是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进步意义。 从小说看,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就当时一个待字闺中的小姐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导致她与达西组成美满的家庭。 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还写了伊丽莎白的几个姐妹和女友的婚事,这些都是陪衬,用来与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对照。如夏绿蒂和柯林斯尽管婚后过着舒适的物质生活,但他们之间没有爱情,这种婚姻实际上是掩盖在华丽外衣下的社会悲剧。 然而就在重重误解、心机、成见与持续华丽表面生活的遮掩下,挡不住的爱情仍如结晶的璞玉一般,终究不能不脱颖而出,傲慢与偏见的人性两貌,在种种环环相扣的冲突中清晰的突出,作者以她圆润、敏锐、幽默而细致的笔触,十足荡气回肠的描绘这一群人的恩怨爱恨。 《傲慢与偏见》虽是一出闪烁著斗智意味的爱情轻喜剧,实则说明了人必须行动和自省才有希望,人的尊严绝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行动和自省中淬炼获得,透过理性的行动,把人类的王国建立得具有一个心灵价值的模式,以与物质俗世有别。大体上,人的生存没有意义,但从小体上看,人本身的行动却深具意义,即使只是儿女私情的往来。 二、取材赏析 和奥斯汀的其他几部小说一样,《傲慢与偏见》的取材事实上是相当狭窄的。

从经典英美电影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9519181627.html, 从经典英美电影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黄重 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18年第11期 【摘要】许多经典的英美电影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将文字变成大银幕上的影像。而这样的改编,可以让观众对作品中的作者所刻画的人物形象的理解更为透彻。女性角色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必备的创作元素,是剧情发展的关键支点。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的人物形象也伴随着社会发生着转变。本文以改编的经典电影为例对作品中的女性角色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英美电影;英美文学;女性形象 【作者简介】黄重(1971-),男,汉族,重庆巴南人,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硕士,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翻译。 引言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作者去刻画优秀的人物形象,而女性角色更是对一部文学作品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众多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中,作者所刻画的女性角色也随着社会变革与时代的发展,呈现不同的时代意义与色彩。因此,通过对经典影片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更有利于深入了解不同时代的英美电影与文学作品。 一、勇于与命运抗争的女性形象 19世纪80年代之后,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因此女性形象逐渐频繁出现出英美文学中,并且成为主要人物角色。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女权主义。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在当时的社会中,女性不再被禁锢在家里,她们渐渐走向社会,从事一些工作,作为女性发展的开端,也是她们寻求自我价值的表现。比如,电影《乱世佳人》,它是根据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作品《飘》改编而成的。斯嘉丽是一个富家千金,她继承了父亲的粗犷与大气,却没有母亲勤俭持家的特性。而在当时的年代,对于女性来说,她是不符合传统的女性形象的,是叛逆的,但是正是她的性格注定了她的人生绝对不会碌碌无为。南北战争爆发之后,斯嘉丽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大小姐变成了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人,她失去了亲人与家园。但是她没有因此变得萎靡不振,而是暗自发誓要靠着自己的努力重新振作起来。她勇往直前,在经历过生活的种种磨难之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誓言,又回到了曾经属于她的那个上流社会,而她也从一个象牙塔里的懵懂女孩变成一个充满魅力的新时代女性。

电影《简爱》观后感影评13篇

电影《简爱》观后感影评13 篇 《简爱》电影观后感1 今晚的《简爱》电影虽然不是那么完美,但是跟大家一齐看还是收获很多的。 我自己也从中得到好多启发。当简爱小的时候,她的舅妈和福利院的男校长都说她是坏孩子都说她爱说谎。从这一点我想到了,在日常的为人处事中,当某个人说其他人的坏话或者别的方面的时候,我们要持续一颗理性的心,不好被别人的话迷惑了。正因有时有的人是只有你去跟他接触了才会知道这人好坏,当没跟这人接触时,不好轻易正因别人的话以及从他表面来判定他是什么样的人:当那么多人都说简爱坏的时候,她荣然哪么坚强仍然持续一颗善良的心。我觉得这点是很难得的。我认为在别人不断的说你是什么人的时候,你很可能有一种反叛心理,然后就真的成为他们说的什么人了。这么一颗鉴定的心是十分难得的。因此不好轻易被别人的恶言恶语打倒,还要做你真实的自己,坚信自己。 还有让我深有感触的是海伦与她的友谊,孩童之间最纯真最善良的友情是多么让人深感温暖,也需不经意间,一个人的话语或一点小小的行为就影响了另一个人。虽然这个影片没有深刻诠

释出原着中这段精彩的片段,但经过其他同学的讲述,能够看出 来海伦对简爱的影响,以至于简爱仍然持续一颗纯真善良的心。 期望每个人都能拥有一段或几段这样纯洁的友情。 我坚信人的本质是好的,任何一个人内心里面都是善良的, 可能会正因环境的影响歪曲了一点,但我想在这时身边的人或者 社会不好放下他们,可能大家不经意间的小小语言伤害可能毁了 一个人,也可能是一句好话拯救了一个人。因此期望善良的人们 多说好话,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电影里还有一句我感觉比较经典的句子“你不能让山走向穆 罕默德,只能让穆罕默德走向山”。其实我想山能够比喻成社会,你不能让社会适应你,你只能去适应社会。只有适应社会了,我 们才能生存下来,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能够做我们喜爱的事情, 还能够尽我们的力量来改变某些现实。生活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看开了就不会那么累了。超拽网名男生霸气 我只是从中领悟到几点,其实里面最经典的就应是简爱在那 种社会环境下所拥有的那种性格和品质,还有他们之间的真爱。 但是我就只写这些吧。 《简爱》电影观后感2 《简爱》是一部经典作品,同它的作者夏洛蒂勃郞特一样,有关传奇的故事。这两天重温了年版本和年版本的电影《简爱》,再次体会着这部传世名著带给我们的感动与思考。婚礼主持词《简爱》是具有最多版本的电影与电视的名著,据称有多个版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摘要莎士比亚所创作的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仲夏夜之梦》)代表着他在喜剧艺术创作方面的最高成就。通过这些作品以及激情饱满的笔触,莎士比亚成功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在这些女性形象中,人文主义的理想美、浑然天成的和谐美以及爱憎分明的力量美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是由于当时社会以及历史的局限性,这些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往往会回归于与传统女性更为相符的形象。本文在对莎士比亚四大戏剧做出简单介绍的基础上,从女性形象的先进性以及局限性两个方面对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形象做出了解读。 关键词:威廉·莎士比亚喜剧女性形象先进性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分别为《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仲夏夜之梦》,四部作品主要描写的是友谊、婚姻以及爱情,在主题方面虽然略有差异,但是作品的故事情节却都错综复杂、生动丰富。作品中的情节中往往有着很多的奇遇、欺骗、巧合与乔装打扮,对于喜剧爱好者和文学爱好者而言都有着较强的吸引力。莎士比亚所创作的“四部喜剧”都处在作品创作的第一阶段,所以作品中所宣扬的人文主义精神十分明显,并且作品内容以及人物形象都具有着较强的乐观精神与乐观行为,对人类社会中友谊的真挚以及爱情的美好进行了歌颂。

《威尼斯商人》主要讲述了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朋友巴萨尼奥而向犹太高利贷者夏洛克借钱,同时签下了如果安东尼奥不能及时还债将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的契约。由于安东尼奥出海遇到风暴而不能及时还债,所以夏洛克咄咄逼人要践行契约。最后安东尼奥在鲍西亚的帮助下得救。其中,鲍西亚女扮男装为安东尼奥辩护的情节充满了智慧光辉和语言魅力,是《威尼斯商人》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第十二夜》主要讲述了孪生兄妹薇奥拉与瑟巴斯辛出海遇险并漂流到伊利里亚,这里的贵族奥西诺正在向同样身为贵族的奥利维亚求婚但是遭到拒绝。薇奥拉男扮女装成为了奥西诺的侍从,并在奥西诺与奥利维亚之间当做爱情使者的过程中机智地解决了许多复杂的冲突。最后,奥利维亚嫁给了瑟巴斯辛,而当奥西诺发现薇奥拉是女孩之后,才看出了薇奥拉情感的可贵并与她完婚。 《皆大欢喜》主要讲述了罗兰爵士的大儿子阿立夫并没有按照父亲留下的遗嘱对弟弟欧兰德进行照顾,当欧兰德准备带着自己的遗产离开时,阿立夫为了获得遗产而安排了欧兰德与武士兰卡斯进行比武。西利亚和罗瑟琳去观看比武,获胜的欧兰德爱上了罗瑟琳。在一系列的变故后,罗瑟琳在亚敦森林遇到了欧兰德,二人相爱。而失去财产的阿立夫也来到森林,最后阿立夫和欧兰德冰释前嫌,在与西利亚相爱后拿回了自己的财产,于是故事具有了皆大欢喜的结尾。 《仲夏梦之夜》讲述了海丽娜与狄米特律斯、赫米娅与拉山德都

关于英美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关于英美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篇一 论文题目:The Destiny of Sister Carrie-An Analysis of “New Female Image” in Sister Carrie(嘉莉妹妹的命运-浅析《嘉莉妹妹》中的新女性形象) 一、选题动机、可行性分析、意义、重点和创新点: 1选题动机:对作者的作品比较感兴趣,而且嘉莉妹妹比较贴近现实生活。在现今社会中有很多女性的生活与嘉莉很相近,可以引起共鸣。I am very interested in the author’s writing themes. And Sister Carrie relatively close to real life. In today's society there are many women in the life and Carrie very close, can resonate. 2可行性分析: (1)选题意义:反映现今社会的诸多问题,以启示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嘉莉妹妹>是西奥多•德莱塞的杰出代表作,该小说勾勒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消费主义和自然主义所展示的一幅精彩画面,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初的美国大都市生活。Reflect the many problems of modern society, is a lesson people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2)选题重点:对嘉莉这个主要人物的性格以及影响她的外界环境因素的分析。The main characters of the character of Carrie and her impact on the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3)选题创新点:从侧面反映现实生活From the side of the situation reflects real life 二、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There are not so much articles which talk about the Sister Carrie 国内外研究此课题的文章并不多见, 在美国文学史上,嘉莉妹妹一直是颇具争议的人物形象. 三、毕业论文研究基础及研究方法: (1)研究基础:I have read the novel before and I am very interested in the theme the novel involves ,together with we learned the novel not long before. After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