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1版初中化学课标

2011版初中化学课标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一部分前言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化学不仅与公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是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化学在缓解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和粮食供应不足等方面,同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化学学科的上述特征,对新时期化学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课程性质

1.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基础性。要给学生提供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初步认识物质世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化学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在教学中应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断。

二、课程基本理念

1.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

2.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

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3.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丁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相信化学必将为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做出重大的贡献。

6.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要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要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重视考查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标准包括前言、课程且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四十部分。

1.依据国内化学课程的现状、国际科学教育和化学课程改革的趋势,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提出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如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2.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具体体现化学课程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并据此制订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提出课程实施建议。

3.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心理发展水平和全面发展的需求选择化学课程内容,力求反映化学学科的特点,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以“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为主题,规定具体的课程内容。这些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载体。

4.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中单独设立主题,明确地提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所包舍的内容及要求。

在“课程内容”的学习主题中设置了“活动与探究建议”,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和辩论等都

是积极的学习方式。这些活动本身也是化学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5.为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实施课堂教学,在“课程内容”的相关主题中设置“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包括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等。教师可利用这些素材来创设学习情景,生动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6.对课程目标要求的描进所用的词语分别指向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设有不同的水平层次,采用一系列词语来描述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要求。这些问语中有的是对学习结果目标的描述,有的是对学习过程目标的描述。其中,认知性目标主要涉及比较具体的知识内容,体验性目标主要涉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见附录)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初步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化学、技术、社舍、环境的相互关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进行简单的探究话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

2.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祛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分析常见的化学现象,说明并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3.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阿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增强安全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5.初步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

6.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包括5个一级主题,每个一级主题由若干个二级主题(单元)构成。

每个二级主题从“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两个维度对学习内容加以说明。

“标准”规定了学习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最基本的学习要求。

“活动与探究建议开中所列举的活动不要求全盘照搬,在教材编写或教学时可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也可以增补更适合的探究活动。其中的实验探究活动应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去完成;综合性较强的探究活动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协作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同工作能力。

每个二级主题还提供了一些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为教学设计提供一定的线索。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可以选用其他的素材,创设更生动的教学情景。

一、科学探究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标准对科学探究主题的内容和学习目标从四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一)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2.意识到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知道猜想与假设必须用事实来验证。

3.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

4.认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

5.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三)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化学实验应高度关注安全问题,避免污染环境,要求学生遵守化学实验室的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初中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应达到如下要求。

1.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2.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散的溶液。

4.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5.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

6.初步学习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7.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四)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

学习和运用化学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方法,离不开实验活动。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校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安排和组织学生至少完成下列化学实验活动。

1.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2.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4.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5.燃烧的条件。

6.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7.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8.酸、碱的化学性质。

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实现,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活动。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探究活动可以有多种形式和不同的水平。活动中包含的探究要素可多可少,教师指导的程度可强可弱,活

动的场所可以在课堂内也可以在课堂外,探究的问题可来自课本也可源于实际生活。在探究活动中各要素呈现的顺序不是固定的,如“进行实验”既可作为收集证据的途径,也可作为提出问题或做出假设的一种依据。探究活动包括实验、调查、讨论等多种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多开展课堂内的、体现学生自主性的探究活动。

科学探究既作为学习的方式,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必须落实在其他各主题的学习中,不宜孤立地进行探究方法的训练。对科学探究学习的评价,应侧重考查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实际表现。

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科学课程学习的基础之上的,需要与义务教育阶段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相互配合。

附:有关科学探究学习的实例

例1微粒的运动──烧杯中的溶液为什么会变红问题情景

教师在课堂上演示下述实验。

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让每个同学都看到溶液是无色的。向烧杯B中加入10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溶液罩在一起(如图所示)。几分种后,可以发现烧杯A中的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

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怎样用简单的实验加以证明?做出假设

学生对上述现象提出几种假设:

1.A烧杯中的溶液输入酚酞后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因此,溶液变色与B烧杯无关;

2.太烧杯壁上沾有来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A 烧杯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3.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进入烧杯A的溶液中,使溶液变成红色。

实验探究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针对上速假设分别进行下列实验活动。

1.在洁净的烧杯C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2.另取两只烧杯,其中一只烧杯中加入蒸馏水,另一只烧杯中加入蒸馏水和2~3滴酚酞试剂。如上页图放置,观察现象。

3.取少量浓氨水注入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嗅到什么气味?

4.把烧杯B中的浓氨水滴入烧杯C中,观察现象。

……

获得结论

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获得结论:

1.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2.B烧杯的浓氨水中有肉眼觅不到的微粒逸出,一些微粒进入烧杯A的溶液中,溶液成分发生改变,无色溶液变红。

学生进一步反思:还有哪些实验能证明微粒的运动?

例2反应前后各特质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

提出问题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特质都发生了变化,井有新物质生成。那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在反应前后是否发生变化?

猜测与假设

学生根据平时的观察、已有的经验和化学知识,提出三种假设:1.发生了变化,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大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发生了变化,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小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3.没有变化,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收集证据

1.查阅化学史资料:从波又耳的失误到拉瓦锡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2.根据化学知识进行推理: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反应前原子的总质量等子反应后原子的总质量。

3.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根据提出假设的依据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方案可由学生自行设计,教师指导修改;或由教师设

得出结论

在充分讨论和分析实验结果(甚至重新设计并完成一些探究实验)的基础上,得到探究结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子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进一步思考:还有哪些实验能获得上连结论?在实验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例3怎样防止自行车棚锈蚀探究的问题

现在的自行车棚多采用钢架结构,使用不久就会生锈。为了延长使用年限,需要采取防锈措施。请同学们思考:

怎样运用有关金属锈蚀的知识来防止自行车棚的钢架锈蚀呢?

猜想与假设

自行车棚钢架锈蚀的主要原因是:

设计方案

1.针对上述原因,建议采取下列措施防止自行车棚钢架锈蚀:

(1) ;

(2) ;

(3) 。

2.查阅有关钢铁锈蚀原因和防护方法的资料,提出相关的防锈措施,整理成参考材料并与同学交流和讨论。

3.考察同类自行车棚的防锈方法及其效果,向有经验的人士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写成考察报告。

4.设计几种方章,比较这些方章的优缺点,确定一个比较好的方案。

说明

1.本课题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结合成本核算和效果分析获得可行的方案。

2.如果没有适合的自行车棚,也可选择类似需要做防锈处理的农具棚、候车棚、露天铁架、温室内的铁支架或者家用铁器等。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

无处不在的自然现象,蕴涵着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丰富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化学变化的奥秘,是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本主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一些身边常见的物质,帮助学生了解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用途与性质之同的关系,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

本主题的教学要注重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

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用五彩缤纷的化学物质和丰富多彩的化学变化,让学生体验化学美。通过本主题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探究

·宇航、潜水的呼吸供氧

·氨气的用途

·灯管中的氖气

·温室效应

(二)水与常见的溶液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自来水的生产工艺

·硬水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鱼池缺氧现象与增氧方法

·制取蒸馏水

·明矾晶体的形成

·海水制盐

·太阳能海水淡化

·有机玻璃的溶解与黏接

·食品中的乳化剂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中国古代在金属冶炼方面的成就

·不锈钢餐具

·现代汽车、潜艇、宇宙飞船所用的合金材料的发展·我国重要的金属矿产资源及其分布

·丰富多彩的金属矿物标本或图片

·金属的切割与焊接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洗发剂、护发剂的酸碱性

·作物生长最适宜的pH范围

·海盐、岩盐、湖盐和井盐

·根瘤菌固氨

·常见铵态氨肥的性质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

·侯德榜对我国制碱工业的贡献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对

物质组成的微观研究和定量研究使化学逐步成为在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都获得迅速发展的一门自然科学。

本主题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利用有关探索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

本主题的教学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从身边的理象和简单的实验人手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理解有关物质构成的微观概念;引导学生运用物质构成的初步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干冰的形成和升华

·金刚石、石墨和C60

·海水的主要成分

·铁的几种氧化物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布朗运动

·“桂花十里飘香”

·STM(扫描隧道显微镜)与“原子操纵”技术·原子结构模型

(三)认识化学元素

·农作物生长必需的化学元素

·人体需要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元素周期表的发展

(四)物质组成的表示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药品、食品标签上相应物质的成分及含量

·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标准

四、物质的化学变化

物质世界充满了化学变化,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对认识和确定物质的组成、结构等有著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主题主要包括化学变化的特征、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以及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等内容。

本主题的教学要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发生的化学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变化的规律,初步了解研究化学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具体、生动的化学变化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逐步形成“物质可以变化”的观点。

(一)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生石灰和水反应放出的热量能“煮熟”鸡蛋·石灰岩溶洞和钟乳石

·葡萄糖在体内氧化释放能量

·干电池和充电电池

·用石灰石或贝壳烧制生石灰

·中国古代的“湿法炼钢”

科粤2011课标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4.3 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设计

化学九年级上粤教版 4.3《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为化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它为化学家从量变的角度去研究化学变化提供了最精确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发现的有关化学变化的一些规律奠定了基础。九年级广教版第四章第五节引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课程。这一课程的引入也使学生开始走进了从量变研究化学变化的的大门。 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使学生初步接触化学:①对化学学科的基本认识(化学是什么?化学研究什么?化学怎么学?)②对化学基本实验的认识与操作③对化学学科的基本态度与情感。第一章的学习能使学生建立“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化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科学思想。第二章《认识空气、保护空气》使学生认识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第二节《物质构成的奥秘》从微粒的角度去学习化学,使学生建立“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物质是由微粒构成”和“物质是不灭的、物质是可变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化学基本观念。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使学生认识身边的具体物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从化学角度特别是从化学变化的角度去学习,使学生步入化学学习的殿堂。初步建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和“物质两面性”的化学基本观念。 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从化学变化中量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变化中的量变关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建立“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关系”的重要科学思想,也为下一节课《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提供理论保障。因此本节课程的知识内容在化学教材中起呈上启下的地位,在化学教学中呈突出地位,在学生学习中起链接地位。 在情感态度上,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科学方法,学习科学家那种敢于质疑、精益求精、深入探究的科学精神。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三章内容的学习,已完全掌握了什么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但并不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科学中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这个主题下的内容,主要了解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通过活动与探究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结论;然后通过活动与探究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从而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1)原子的种类不没有改变,(2)原子的个数没有增减,(3)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本节课的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实验的顺利进行又是学好本节课的关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从实验入手,充分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质量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1)增加学生探究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操作、观察、组织讨论,总

人教版初中化学2011课标版九年级上册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目标】 1. 观看视频、图片及趣味实验,推测某物质的性质。主动积极参与化学课堂学习活动。 2. 回忆、复述常见的物质及其用途,举例说明化学研究的对象、化学发展简史、化学与人类的关系。 3.讨论交流,感知化学的基本学法。 教学重点:了解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了解化学学习的基本方法。 教法:实验演示,媒体传递,引导指导。 学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教学用品】 白纸、酚酞液、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稀盐酸、过氧化钠固体、锥形瓶、坩埚钳、酒杯、烧杯、棉花等用品。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约5分钟) 课前播放“欢迎走进化学世界” 导语: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门新的学科:化学。(板书:化学)虽然化学课到初三才开设,但其实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出示团体操表演的图片。 出示玻璃杯、锥形瓶。 出示课题。 活动一:观察实验,领略化学的神奇(约5分钟) 1.感受化学的有趣。 教师演示实验:“石头生气,棉花起火”。 学生实验:调配“酒水”和“饮料”。

2.领略化学的神奇。 录像:神奇的液态氮。 图片:神奇的隔板。 图片:神奇的绳索。 师:和玻璃一样,这种特殊的隔板和尼龙绳也是人们用化学方法合成的。当你真正走进了化学世界,你感受到的将不仅是化学的有趣和神奇,你会对身边的物质有更深入的了解。当然,任何知识的获得,关键靠同学们的主动汲取,化学学习也不会例外。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了解化学及其作用。 活动二:阅读交流,了解化学及其作用。 自读课文P1-4,尝试回答下列问题: 1.化学在哪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化学这门学科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3.什么是化学?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4.化学的前景如何?(化学的“功”与“过”及未来的发展) 阅读后,小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提出新的问题。 师:你知道化学在哪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呢? 生:略。 师:化学与人类的衣、食、住、行关系密切,与工农业生产、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 (板书:化学---生产生活科技社会) 师:化学如此重要,如此奇妙,但是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经过了漫长的历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化学的发展史。 生:略。 师:现在,你知道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了吗?

新的课程标准2011版

教育部: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发布 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我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经研究,决定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现就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执行中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1.全面加强学习培训工作。各地要把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活动作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契机,认真组织开展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校长、教师和教研人员的全员培训,帮助他们全面理解、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修订后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切实把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2.深入推进教学改革。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各地要引导广大教师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合理把握教学容量和难度要求,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控制好课业负担,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要充分整合专业资源,建立专家咨询和指导系统,围绕课程标准实施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特别要加强对农村地区学校的跟踪指导和专业支持。 3.积极推进评价考试制度改革。各地要引导学校进行教学评价改革,强化评价在教学诊断和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尤其要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改进评价方式和方法,注重过程性评价。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命题,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经验的有机联系,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的同时,特别重视对具体情景中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考查。 4.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做好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规划,有机统整学校、社会、网络等方面有益的课程资源,为教师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创造有利条件。要鼓励和引导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创造性地开发并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教学活力。 5.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任务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学生健康

2011版初中化学课标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一部分前言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化学不仅与公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是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化学在缓解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和粮食供应不足等方面,同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化学学科的上述特征,对新时期化学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课程性质 1.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基础性。要给学生提供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初步认识物质世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化学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在教学中应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断。 二、课程基本理念 1.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 2.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

教育部: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

教育部: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 2012年02月02日11:05腾讯教育[微博]我要评论(44) 字号:T|T 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我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经研究,决定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现就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执行中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1.全面加强学习培训工作。各地要把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活动作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契机,认真组织开展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校长、教师和教研人员的全员培训,帮助他们全面理解、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修订后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切实把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2.深入推进教学改革。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各地要引导广大教师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合理把握教学容量和难度要求,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控制好课业负担,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要充分整合专业资源,建立专家咨询和指导系统,围绕课程标准实施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特别要加强对农村地区学校的跟踪指导和专业支持。 3.积极推进评价考试制度改革。各地要引导学校进行教学评价改革,强化评价在教学诊断和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尤其要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改进评价方式和方法,注重过程性评价。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命题,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经验的有机联系,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的同时,特别重视对具体情景中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考查。 4.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做好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规划,有机统整学校、社会、网络等方面有益的课程资源,为教师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创造有利条件。要鼓励和引导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创造性地开发并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教学活力。

最新版初中化学新课标解读(新)

2011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研读 简阳市教研室吴茂辉 (Ⅰ)“课程标准”整体结构 一、“课标”篇章保持不变 第一部分:前言。包括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三维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五个一级主题)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建议。 二、“内容标准”一、二级主题保留 (Ⅱ)“前言”和“课程标准”提法更加准确 一、“前言”部分的一些变更 1.给化学提出明确的定义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 2.对义务教育课程性质做了明确界定 (1)体现基础性 (2)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资源、人类健康的关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 3.课程基本理念所增加与强调的内容 (1)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树立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4.课程设计思路在保留原来构架的同时进行几点修正 (1)在指导思想方面,把“国内化学课程的现状”放在“国际科学教育和化学课程改革的趋势”前面; (2)增加了“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内容标准中单独设立主题,明确地提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包含的内容和要求”; (3)在设立“活动与探究建议”方面强调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在设立“学习情境素材”方面强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 (5)增加“对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多个方面相应的建议,以促进课程的顺利实施”的条文。 二、“课程目标”的修改 1.目标总要求更加具体 增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 2.“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更加恰当 (1)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加上“初步”的提法 (2)实验设计加上“初步学会”的提法 (3)把“初步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改为“初步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添要求 增加“安全知识”、“可持续发展”、“敢于质疑”、“乐于实践”、“善于合作”的内容 (Ⅲ)“内容标准”有所充实 一、“科学探究”一级主题有重大修改 1.“科学探究”一级主题有重大修改

沪教2011课标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第2节奇妙的二氧化碳

第2章第二节奇妙的二氧化碳(第2课时) 【学习目标】1.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化学性质; 2.学会观察和描述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现象,从中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 3.归纳二氧化碳的用途 【学习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及收集和检验方法 【学习难点】形成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学习方法】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学习过程】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1.二氧化碳的密度与溶解性? 2.干冰用于人工降雨的原理? 3.已知:有酸味的物质都有酸性。紫色石蕊试液是一种酸碱指示剂,是石蕊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它遇到有酸性的物质会变成红色。如将紫色色蕊试液滴入稀盐酸和稀硫酸中,紫色色蕊试液都变红。若将紫色色蕊试液分别滴入食盐水、糖水、醋酸中,变红的是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与探究一】 参见课本P42“观察与思考”分组探究。实验现象; 问题讨论:究竟什么物质使石蕊试液变红的? 有几种可能性? 如何验证你的猜想? [观察思考] 结论使石蕊试液变红的。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符号表达式 【活动与探究二】认识碳酸 加热因通入二氧化碳而变红的紫色石蕊试液 实验结论:碳酸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符号表达式 【活动与探究三】

倾倒二氧化碳灭火(实验装置如右图)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思考:氮气和二氧化碳一样也不能支持燃烧,但通常人们用二氧化碳灭火,不用氮气灭火,请你分析其中可能的原因。 【活动与探究四】 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实验装置如右图) 实验现象;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符号表达式 【拓展】熟石灰的成分是氢氧化钙放在空气中会慢慢变硬,发生的也是这个反应。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1.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可以做灭火剂,说明它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写出发生反应对的文字表达式与符号表达式。;。 (碳酸不稳定受热能分解文字表达式与符号表达式。;。) (3)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与符号表达式 、。 2.将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分别倒入水和澄清石灰水,盖紧,振荡,观察现象并解释。 3.打开满汽水瓶子的瓶盖便看到大量气泡冒出,喝进肚中不久便有气体涌出(打嗝),为什么?猜测冒出的气体是什么?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测。 4.总结二氧化碳的用途 四、自检、反馈与巩固 【课堂作业】 1.将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然后再加热,溶液颜色的变化() A.先变蓝后变紫B.先变红后变无色C.先变无色后变红色D.先变红色后变紫色

初中化学新课标和人教版化学教材的变化

初中化学新课标和人教版化学教材的变化 初中化学新课标和人教版化学教材的变化 及对教学的影响 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情况介绍 二、教材修订说明 (一)修订依据:课程标准、课题研究、教材回访、审查意见。(二)基本原则

1、增强逻辑性、可读性、趣味性。 2、探究过程的理解、再认识。 3、更新知识内容。 4、更加贴近学生。 5、注意知识的衔接。 (三)修订内容 1、增加提示性边框栏 新版教材增加“方法导引”栏目,如“观察方法(实验)”、“数据处理”、“配平方法(技巧)”、“分类方法”等。 2、内容顺序调整 原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和第四单元“物质结构的奥秘”顺序调整、整合。 3、规定了必须完成的学生实验 规定了至少应该完成的学生实验活动: (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3)燃烧的条件 (4)金属的物理性质与某些化学性质 (5)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6)酸、碱的化学性质 (7)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8)粗盐中难溶杂质的去除 强化安全规范操作,如氯酸钾制取氧气实验改为描述、老师演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增加“连接仪器装置”。 4、重视化学学习的意义 (1)重视化学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如增加温室效应正作用的介绍。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对化肥农药的正确认识与合理使用。1965年,美国科学院发表研究报告说,DDT使用20年来,至少拯救了5亿人的生命。同时,DDT非常稳定,分解速度极慢,可能导致内分泌紊乱和致癌。

(2)资源危机意识和能源危机意识 提供相关资料,如中国稀土:储量第一、生产量第一、出口量第一、消费量第一。1970年,中国稀土占全球总储量的比例为75%,到2005年下降为55%,近几年持续下降,到2009年,进一步下降到31%。不仅要讲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更要提出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偏少,渗透资源危机意识和能源危机意识。 5、避免“低幼化”“城市化”倾向。 三、对教学实践的影响 1、重建教学——“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 通常认为,教学模式属于教学策略的范畴。多年来,主导和控制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是一种被人概括为“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几乎成为大多数教学管理者和教师们的思维定势,极大地束缚了学校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给基础教育领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带来巨大的惯性阻力。 信息时代的现实表明,单纯追求知识的量是不可取的,知识剧增使得人们不可能在数量上进行追逐。教育部吕福源副部长曾多次强调:“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创新人才的最重要的特征不是掌握更多的已有知识,而是具有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会运用知识去创新。”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体现启蒙性、基础性,它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而“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进行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应该重建课堂,以学生周围的世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把“知识”放在问题中,放到现实中,放到一定的情景中,让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获取新知识和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 2、重构课堂——“探究学习”教学案例。 新课程教材在设计上与以前的教材大不相同,作为一线教师,要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科学探究”内容重大变化解读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科学探究”内容重大变化解读 摘要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了8个基础的学生实验活动,明确了初中生应学习的7项基本技能。对这些重大变化进行了解读与分析,并就“如何完成好学生实验活动、落实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化学实验教学科学探究实验技能《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科学探究”内容标准有2个较为重大的变化:一是在原有3个一级主题的基础上新增了1个二级主题——“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规定了8个基础的学生实验活动;二是明确了初中生应学习的7项基本技能,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一条具体要求——“4.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或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为什么要规定8个必做的学生实验活动?8个必做的学生实验与7项基本的实验技能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如何在教学中去落实课标的具体要求?本文拟对这几个问题展开探讨。 1为什么要规定8个必做的学生实验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规定了“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等8个必做的学生实验活动,这是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与实验稿相比变化最为重大的一点。为什么要增加这8个基础的学生实验活动呢?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老一辈化学教育家一再指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自2001年实施新课程以来,从课程标准到教科书都强调化学实验的地位和作用,并从科学探究能力形成的高度来安排和设计基本的化学实验。同时,为了能让全国各地条件不同的学校根据自身实验设备和课程资源状况,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实验活动,课程标准和各版本教科书都没有明确区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为发挥学校、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的积极性留下了空间。但实际教学中的现状怎样呢? 调查表明,一些学校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不开设学生实验,只做演示实验,为了应对中考实验操作考试,直到考前两三周,才根据公布的考试抽签范围,组织学生突击练习,使得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很难真正实现。这正是此次课程标准修订中将必做的8个实验活动纳入科学探究内容标准的一个重要原因。 28个必做的学生实验与7项基本技能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在规定8个必做的学生实验活动的同时,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应达到的最低水平作了规定,提出了以下7点具体要求(如表1所示),其中,“4.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或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为新增要求。 这7项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具有怎样的特点?8个必做的学生实验活动与7项基本实验技能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化学实验技能涵盖化学实验心智(智力)技能和化学实验操作(动作)技能2个方面。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7项化学实验技能要求有的属于化学操作技能范畴,有的需要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综合应用,但都以操作技能的形成为基础。 8个基础的学生实验涵盖了7项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每一个实验活动都侧重于对某一个或某几个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从整体上看,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做好全部8个基础的学生实验,就可以落实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与

初中化学十大基本观念

初中化学十大基本观念 根据我国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界定了初中化学教学中应建构的“物质观(微粒观和元素观)、结构观、转化观、能量观、分类观、实验观、守恒观、定量观、辩证观和STSE观”等十大初中化学基本观念。 1.物质观 物质观包括微粒观和元素观。其基本思想——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不同层次的微粒构成的;世间万物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微粒观的主要观点: ①构成物质的微粒种类(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特征(很小、运动的.有间隙)及联系。 ②物质变化的微观本质。 ③构成物质的微粒数及其变化的计量。其主要方法:物质构成描述法、物质变化的微粒解释法、微粒图示法。 元素观的主要观点: ①物质与元素的关系:元素在自然界中以游离态或化合态存在,因此物质有单质与化合物之分。 ②元素与原子的关系: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③根据元素的性质,可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元素具有一定的

化合价。 ④建立以某元素为核心的物质家族。看到某一种元素,能够想到含有该元素的一系列物质。该元素在各物质中存在时的形态,包括它的化合价、所处的微观环境等。 其主要方法:物质组成描述法、化合价及化学式推断法、元素系列物质推断法。 2.结构观 结构观的基本思想——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用途、存在之间存在相关性。 其有以下主要观点: 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反映物质的结构。 ②物质的性质决定它在自然界的存在和用途。 ③物质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化学性质的变化。 ④通过物质所反映出的化学反应和性质,可认识和确定物质的结构。其主要方法:结构性质推断法、性质用途推断法。 3.转化观 转化观的基本思想——物质转化遵循强制弱的规律。 其有以下主要观点: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变化分析与教学建议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实施以来,初中化学教材出现了不同的版本,有人教版、上教版、鲁教版、苏教版等。随之改变的还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新课标有哪些突出的变化?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有什么新特点?如何使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好地得到落实?这些都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一、教材的新特点 (一)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改变了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性倾向,对概念的定义不再过于强调严密性 例如,镁条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氯气可以在氢气中燃烧,这些例子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但是对于初中生而言,由于对化学知识了解不多,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燃烧现象几乎都是在空气中发生,并且都是在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发生,因此他们还处于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教学时教师对这些内容的教学不能要求过高,不能过于强调严密性。教材将“燃烧”的概念定义为: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学生在理解“燃烧”这个概念时,只要知道燃烧所需的3个条件即可:一是可燃物;二是有氧气或者空气;三是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其他的并不要求进一步深入了解。同样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也比较简单,即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新课标只要求学生知道在化学反应中能够提供氧气的物质具有氧化性,能够夺取氧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即可,并没有像以前那样要求学生从电子得失的角度来理解相关概念。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参与探究,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化学教材新增加了“活动与探究”学习内容32个,“调查及研究”学习内容13个,“讨论”这一学习内容从旧版本的14个增加至35个,“家庭实验”这一学习内容由旧版本的9个增加至10个。“探究活动”“讨论与交流”“调查研究”等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情境;而“学生实验活动”等板块,则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三)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改变过去只注重化学知识而脱离社会实际的倾向,将化学教学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同时融入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情感价值观,体现了人文素养的培养 例如,化学教材增加了如下内容:1.在航天、潜水、电焊时氧气所起的供给呼吸和助燃作用;2.煤矿瓦斯爆炸的预防,面粉厂、加油站等易燃易爆物品的防爆防燃知识;3.现代汽车、轮船和航天所使用的合金材料的用途及其发展前景;4.纯羊毛与合成纤维的鉴别实验等。这些学习内容都是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明白学好化学对生活所具有的意义,同时也体现了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注重学生的认知差异,改变了过去学习内容“一刀切”的模式,实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事实上,学生的发展情况以及对知识的接受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学中我们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学生,而应当按照学生个体的差异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模式,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甚至在教学内容上也可以有一定的差异。在这方面,化学教材在内容设计上也具有一定的弹性,如编入了4个拓展性课题:最轻的气体――氢气的性质及用途;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物质的分类。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进行探究学习。 (五)改变了枯燥乏味的版面模式,在版面设计上力求新颖活泼 在教材版式设计方面,教材以单元课题的形式突出主题,增加了插图、图表。以图表文,使化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而以图代文,则有利于学生理解化学知识,突破学习难点。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标分析)物质的

《物质的变化》课标分析 东营市胜利第四中学程红霞 一、2011版化学课程标准对《物质的变化》的教学要求 物质世界充满了化学变化,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它对认识和确定物质的组成、结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主题主要包括化学变化的特征、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以及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等内容。 本主题的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发生的化学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变化的规律,初步了解研究化学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具体、生动的化学变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逐步形成“物质是可以变化的”的观点。(一)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二)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三)质量守恒定律 二、对《物质的变化》课本分析 1、依据2011版化学课程标准,设计了《物质的变化》一节复习课。从物质变化的种类、变化中伴随的能量变化、化学变化的类型、质量守恒定律四个方面进行了复习,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2、关于物质变化的种类方面,注重落实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四个概念,注重突破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别。设计的练习题涵盖了初中化学绝大多数重点物质的性质及用途,特别强调导电性、金属活动性、稳定性等易错题的点拨。 3、关于变化中伴随的能量变化,注重讲解人类所需能量的来源及学习化学知识的目的,落实溶解及燃烧、中和等反应中伴随的热量变化。 4、关于化学变化的类型方面,重点落实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及种类和反应的先后顺序。通过金属和盐溶液的反应、碳酸钠滴入盐酸、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的变化落实分析问题的方法。 5、关于质量守恒定律定量方面,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入手,落实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出化学反应前后的“六不变”、“两变”、“两可能变”,知道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点拨通过物质间的质量关系寻找微粒个数关系的解题思路。

人教版初中化学2011课标版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位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在紧接着上个课题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而本课时则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的反应,以及置换反应。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金属与氧气以及与盐酸、硫酸反应的不同,加深学生对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用途关系的了解,认识到金属既有一些共同的化学性质,又有各自的特性。 教材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置换反应、金属与酸反应的认识均采用探究类比的方式,通过实验对比,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掌握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与酸的反应; 2)难点:常见金属与氧气、酸反应的现象和化学方程式,置换反应的特点和应用,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金属的物理性质有所了解,并在此之前已经学过镁、铁与氧气的反应,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等,学生也比较容易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知识框架。本节课重点在于归纳整合金属与氧气反应、与酸反应的规律,引导学生归纳金属的化学性质,并学会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困惑。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反应,能用金属和酸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金属和酸反应的实验探究,学习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 (2)根据金属和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初步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科学方法的体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教材处理与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化学大讲坛鉴别假戒指为主线,主要采取小组探究以及查阅资料的方法,通过前期布置小组研究项目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问题了解金属与氧气反应,提前将资源制作成微课件或微视频,并进行课堂上的小组展示解说。本节课注重利用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并尝试利用旧知识顺理成章引出在金属与酸反应的活动探究,在实验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与归纳的能力,引导学生整合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现象从而归纳出结论。本节课注重学生的自我展示以及课前预习查阅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学会基于项目的主动学习,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 五、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一体机,授课宝)、生锈的铁锅、铝制模具、黄铜戒指、试管、试管架、镊子、坩埚钳、酒精灯、稀盐酸、稀硫酸、镁片、锌粒、铁丝、铜片 六、教学设计

2011版化学新课标学习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学习交流 一、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框架 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科学探究二、身边的化学物质三、物质构成的奥秘四、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一)课程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以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理念,具体包括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引导学生学习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科学素养;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比如溶解度的知识从学生常喝的饮料入手,在轻松中不觉走进学习情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的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等。课程标准将这些课程理念进一步体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 (二)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什么是科学素养? 课程目标的第一句话:“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科学素养要素:科学进取心、科学世界观、正确观察科学的能力和科学思维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进取心,首先要培养好自己的科学进取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正式颁布

推荐书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丛书》及《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丛书》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教基二[2011]9号)精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由北师大出版社独家出版,同时配套出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丛书与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丛书。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及教学和评价建议。2001年,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标志着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新一轮改革正式启动。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了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目前,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修订后的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并交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独家出版发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丛书 由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指导,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组编写,丛书全面回顾和总结了新世纪十年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全面解读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从实验稿的研制、实验,到实验稿的修订全过程所坚持的改革理念,取得的显著成就。丛书是广大教师落实课程标准理念重要参考资料,在引导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丛书 以新版课程标准的研修为切入点,对修订前后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等进行深入比较、分析和解读;聚焦一线课堂,从实践层面上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案例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新版课程标准的理念;对课程标准中的核心内容、基本追求、实践过程中一线教师争议较大或把握不到位的重要思想、基本概念等进行深入浅出地阐述,以点带面,帮助教师全面把握课程标准。 以上三套丛书推荐给老师阅读,订购办法如下: 需要订书单位请回告广州市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课本和团购中心,地址:越秀区署前路署前二街11号之一。邮编:510080 (联系电话:87605397传真电话:87607922) 广州市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课本和团购中心 2012年2月9日

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促进基础化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2022年版)解读 2022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提炼了“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发展要求,构建了素养导向的学习主题,设计了大概念统领的多维课程内容,注重实验和跨学科实践活动,提出了学段学业质量标准及其在各学习主题的学业要求,明确了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和每个学习主题的教学策略建议、情境素材建议和学习活动建议,体现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突破和创新。教师需要转变观念,积极践行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重视学生必做实验及跨学科实践活动的开展,探索促进发展的新评价,促进基础化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从2001年起至今已经走过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在我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际,教育部于2019年启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这将对新时代高质量基础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修订的主要价值取向 化学是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和航空航天工程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化学不仅创造人类的美好生活,在应对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挑战,如能源危机、环

境污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化学教育的启蒙课程,是与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相衔接、与初中阶段的物理和生物学等课程相关联、为学生更好地适应下一阶段的学习,应对现代生活及未来挑战,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和全面发展的人奠基的重要基础学科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2001年版课标”)首次提出以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基于学习主题组织课程内容,将“科学探究”“化学与社会发展”“身边的物质”“物质构成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作为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一级学习主题,并提出“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基于科学探究学习化学”和“多样化评价方式”等重要的课程、教学和评价理念。经过十年新课程的实践探索及修订完善,教育部正式颁布《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2011年版课标在继承、保持2001年版课标的基础上,反映了时代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更新了学习情境素材,提出了超越具体性知识建构核心观念的教学理念。基于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规定了学生必做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内容解读

化学 Ⅰ.考试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内容的目标与要求 1.初步学会运用化学思想和方法观察和认识实际生活中的 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的协调发展,提高化学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 2.初步构建宏观——微观——符号为主线的化学学科的内 在逻辑关系,提高从化学视角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了解:能记住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定义,化学用语的意义、写法。记住有关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以及常见无机物的命名、分类、组成、通性和相互反应的一般规律,记住常用化学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化学计算的基本方法,并能正确复述。 理解:能灵活呈现所学化学知识;认识一些化学现象;根据一些简单化学事实、实验现象认识物质或物质的性质。 应用:能理解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区别,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二、技能与能力的目标与要求 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1)能够对初中化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有正确复述、再现、辩认的能力。 (2)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的能力。 (3)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的提取实质性内容,并经与已有知识整合,重组为新知识的能力。

2.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1)能够将实际问题分解,通过运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2)能够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作出解释的能力。 3.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1)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在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变化的规律,并对化学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Ⅱ.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内容包括《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部分,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考试内容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一、科学探究 1.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2.能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3.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4.能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 5.能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6.能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7.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8.能了解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对探究结果进行评价。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