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焉耆盆地冬小麦与春小麦产量对比分析

焉耆盆地冬小麦与春小麦产量对比分析

焉耆盆地冬小麦与春小麦产量对比分析

摘要:在焉耆盆地农业发展过程中,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为了提高焉耆盆

地的小麦产量,需要对不同的小麦良种进行科学选择。目前,在焉耆盆地冬小麦

和春小麦的种植规模都相对较大。在研究中分析焉耆盆地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品种

选择和产量,可以对焉耆盆地小麦种植规模进行优化配置,提升本地小麦种植水平。

关键词:焉耆盆地;冬小麦;春小麦;产量对比

前言

在新疆地区小麦种植过程中,需要根据冬、春小麦的气候指标要求对不同小

麦类型进行科学种植。通常冬季无稳定积雪区,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零下15℃以上,极端最低气温在零下20℃以上的地区,冬小麦种植规模相对较大。焉耆盆地

是新疆地区主要的春小麦分布地区,在20世纪50年代焉耆盆地种植过冬小麦,

但是麦苗越冬受冻情况比较严重,并且产量相对较低。但是近些年新疆气温有变

暖趋势,冬小麦抗寒性品种不断被培育,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也在不断进步。因此,焉耆盆地冬小麦和春小麦均有种植。在此次研究中主要对比冬小麦与春小麦的具

体产量,从而明确焉耆盆地小麦种植情况。

1焉耆盆地小麦种植现状

焉耆盆地在新疆天山南麓,主要包含焉耆、和静、和硕、博湖县的部分平原

区域、农二师部分团场。焉耆盆地具有南疆到北疆气候过渡的特征,热量比较充足,日照时间也相对较长,温差相对较大,无稳定积雪,1月的平均最低气温为

零下22℃,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30℃。在小麦种植过程中,根据新疆冬小麦和

春小麦分布的气候指标要求,焉耆盆地在小麦种植过程中,主要以春小麦为主[1]。

但是近些年来,全球气温上升,新疆地区的整体气温上升,再加上冬小麦品

种越来越丰富和优良,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这些为焉耆盆地冬小麦种植

提供了有利条件。根据相应的资料调查分析发现,2020年到2021年,焉耆盆地的冬小麦种植面积达到4000hm2以上,主要种植品种为新冬22号新冬44号等,亩产量超过500kg/667m2。而春小麦作为焉耆盆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其种植规模相对较大,在春小麦种植过程中,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6万亩左右,平均亩产为500kg/667m2。在焉耆盆地小麦种植过程中,需要对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品种进行深入分析,筛选出优质高产、抗倒伏、生产条件和栽培条件与焉耆盆地相适应的优良品种。这样才能够提高焉耆盆地的小麦种植水平。

2焉耆盆地冬小麦种植品种与产量

2.1冬小麦品种试验分析

在对焉耆盆地冬小麦种植品种以及产量进行分析时,主要通过品种筛选和引种示范进行深入分析。在焉耆盆地开展冬小麦品种引进试验以及生产示范时,一般情况下在冬小麦的传统种植区域轮台县选择4个不同乡镇开展6个品种试验。在焉耆盆地和硕县、和静县完成5个品种生产示范比较观察。可以准确掌握不同品种在焉耆盆地冬小麦种植过程中的具体产量。

在此次研究过程中都对不同品种进行了观察调查,并将其与焉耆盆地传统品种新冬22号作为主要参照组,发现不同品种在焉耆盆地都有具明显的适应性,并且与当地春小麦种植产量相比,有明显增产增收的效果。

2.2冬小麦种植产量分析

在2019年到2022年焉耆盆地安排5个冬小麦品种试验种植。种植品种分别为新冬33号、新冬46号、石冬8号、新冬54号、新冬22号。在和硕县、和静县主要以新冬22号为主进行种植,其生产效果比较明显。当地冬小麦产量与春小麦相比平均亩产增加50~100kg,平均效益增加120~240元左右。在2020年到2021年,在和静县、和硕县等3个生产示范区种植冬小麦发现,冬小麦种植增产效果比较明显,与当地春小麦相比增产50kg/667m2以上。因此,可以确定在焉耆盆地进行冬小麦种植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尤其是在正常年景气候条件的影响下,焉耆盆地可以适当扩大冬小麦种植范围,能够确保冬小麦安全越冬和繁殖生长,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效趋势[2]。

在示范区域种植的冬小麦品种大面积不同栽培条件下,品种之间的生产性、

产量稳定性以及质量品质指标、生物学指标综合性状比较优良的品种主要包含新

冬22号、新冬54号、石冬8号。对轮台县、焉耆盆地区域冬小麦品种实验示范

和生产示范的综合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综合性状最优的品种为新冬22号,而新

冬46号早熟性能比较突出,新冬54号产量和容重优势比较明显。对焉耆盆地冬

小麦的种植情况进行分析,2019年到2021年焉耆盆地冬小麦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从2018年1000hm2左右扩大到2020年的4000hm2以上,冬小麦的平均产量为

405kg/667m2,种植品种主要为新冬22号,2021年冬小麦的最高产量达到

867kg/667m2。

3焉耆盆地春小麦种植品种与产量

春小麦作为焉耆盆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在对春小麦种植品种和产量进行分析时,需要从不同品种出发进行研究。

3.1新春6号

作为在新疆种植多年的春小麦主播品种,可以大规模种植,平均产量在

600kg/667m2以上,最高亩产为700kg/667m2左右。具体特点是早熟,具有较大

的增产潜力,是焉耆盆地春小麦种植过程中的第1个高产春麦品种,适宜范围也

比较广。植株在85厘米左右。在焉耆盆地春小麦种植过程中,新春6号的种植

范围比较大,在种植时,具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株型比较紧凑,但是分蘖成穗

比较低,以主茎成穗为主,在种植期间必须进行提早管理。需要注意新春6号的

种植时间比较长,品种出现严重退化和混杂问题。因此,要选择种性比较纯和质

量比较好的种子种植。

3.2新春10号

新春10号的亩产量相对较低,保持在550kg/667m2左右,但是其抗风能力

比较强,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抗旱性能、抗病性能比较强。品质比较成熟

不会发生掉粒、落叶等各种问题,产量相对稳定。并且新春10号在种植过程中

对相关土壤的要求并不高,在土壤肥力比较弱,投入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可以广泛

种植。要注意新春10号的品种,颗粒比较大,在种植时播种量也相对较大。在

焉耆盆地春小麦种植过程中,新春10号的种植面积相对较小。

3.3新春11号

该品种为中强筋小麦,亩产保持在450kg/667m2右,但是其产量潜力比较大,可以达到700kg/667m2。新春11号的小穗数以及穗粒数都比较高,具有较强的抗

病能力,容重也相对较好,抗倒伏能力比较强,植株中等较矮,黑胚率相对较低,生育期比新春6号长一周左右。在这一品种种植过程中,适合在冷凉春麦区进行

种植,植株相对较小,在种子播种量方面与其他品种存在一定差异[3]。

3.4新春15号

新春15号品种属于高产优质的筋春小麦品种,产量稳定性相对较好,并且

可以适应大多数范围种植,每亩产量在400kg/667m2左右,最高超过

600kg/667m2。在焉耆盆地春小麦种植过程中,主要处于偏北地区,产量比新春6

号更高,具有抵抗白粉病、叶锈病的能力,抗倒伏能力比较强,生长形势比较好。

3.5新春17号

在该品种种植过程中,种植范围比较广,稳产性比较优良。这是焉耆盆地春

小麦种植最多的品种之一。平均产量稳定在400kg/667m2以上,最高在

600kg/667m2左右,产量比新春6号更高,品质也相对良好,具有较强的抗倒伏、抗白粉病以及叶锈病的能力。黑胚率也比较低,具有良好的生长形势。目前,在

焉耆盆地春小麦种植区域都有所种植。需要注意新春17号对土壤肥力有一定要求,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区广泛种植。并且小麦成熟后要及时采收,防止发生包芽

和黑胚问题。

在对不同的春小麦品种进行选择时,需要根据焉耆盆地的具体气候特征、地

理条件特征,因地制宜科学选择小麦品种,才能够保证春小麦品质和产量。目前,在焉耆盆地种植过程中,新春37号小麦品种产量达到708.5kg/667m2,刷新了春

小麦的高产纪录以及全疆优质春小麦单产纪录[4]。

4产量综合对比

对焉耆盆地冬小麦和春小麦品种以及产量进行综合对比,可以获取以下结论:

(1)冬小麦的种植品种主要包括新冬33号、新冬46号、石冬8号、新冬

54号、新冬22号等。这些冬小麦的平均产量为400kg/667m2~500kg/667m2左右,且具有较大增产潜力。2021年焉耆盆地冬小麦最高产量达到867kg/667m2,突破

了该地区冬小麦的最高种植产量。这意味着冬小麦在焉耆盆地具有良好的种植前景。

春小麦在焉耆盆地的种植规模远高于冬小麦,主要受焉耆盆地气候条件影响。目前,焉耆盆地春小麦种植品种主要包括新春6号、新春10号、新春11号、新

春15号、新春17号、新春37号等。这些春小麦的平均产量比较稳定,处于

400kg/667m2~600kg/667m2,且具有较大增产潜力,最高产量在700kg/667m2以上。2021年,焉耆盆地区域春小麦种植中最高平均产量为708.5kg/667m2。比冬

小麦种植产量低约18.3%。这说明虽然焉耆盆地春小麦产量比较稳定,种植时间

比较长,但是春小麦的产量增长潜力低于冬小麦。

结语

综上所述,焉耆盆地作为新疆地区小麦种植的主要区域,对该地区的冬小麦

和春小麦种植产量进行对比分析,可以为小麦种植规划提供可靠依据。

经过研究,虽然冬小麦在焉耆盆地种植规模比较小,且种植历史相对较短,

但是冬小麦的增产潜力高于春小麦。春小麦作为焉耆盆地传统种植作物,平均亩

产比较稳定,保持在450kg/667m2~600kg/667m2,也有一定的增产潜力,但是增

产潜力比较低。目前,焉耆盆地冬小麦的最高亩产已经超过春小麦的最高亩产,

突破了焉耆盆地小麦种植的最高产量。

此外,需要注意,虽然冬小麦的最高产量超过春小麦,并且增产潜力更大。

但是冬小麦的产量稳定性不佳,最低产量在400kg/667m2以下。因此,需要注意

对冬小麦高产高效品种进行研发和培育。

在焉耆盆地小麦种植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与地理条件

适当增加冬小麦种植规模,促进焉耆盆地小麦种植朝着高效高产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楼伟荣,程裕伟.巴州焉耆盆地冬小麦种植现状与问题分析[J].新疆农业科技,2020(1):3.

[2]葛素囡,陈玉娜,王健.焉耆盆地冬小麦示范种植情况及栽培技术要点[J].种子科技,2021,39(23):2.

[3]马一峰,梁茜,葛均筑,等.冬小麦济麦22和春小麦津强8号的产量形成差异分析[J].作物杂志,2019(5):4.

[4]张默焓,薛中俊,吕得林,等.腐熟秸秆替代化肥对冬小麦田节肢动物群结构与小麦产量的影响[J].2021.

康国胜 1978.01 男汉族,籍贯甘肃.民勤大专学历,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气象局工程师从事综合气象业务

冬小麦的产量影响因素

冬小麦的产量影响因素 冬小麦的产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这些影响因素,并了解它们对冬小麦的产量的具体影响。 一、气候因素 冬小麦是寒冷季节的主要作物,因此气候因素对其产量影响巨大。首先是秋季的温度和降水情况。适宜的温度和适量的降水是冬小麦种植的基本要求。如果秋季气温过高,可能会导致冬小麦早熟甚至失去萌发能力,进而减少产量。此外,干旱或连续大雨也会对冬小麦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二、土壤条件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对冬小麦的产量起着决定性作用。首先,土壤的养分含量直接影响着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水平。缺乏关键营养元素(如氮、磷、钾等)的土壤将导致冬小麦的生长迟缓和产量降低。其次,土壤的排水和通气性也会影响根系的发育和吸收养分的能力。如果土壤排水不良或通气不畅,可能导致冬小麦根系受损,从而影响其产量。 三、种子质量 种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作物的产量。对于冬小麦来说,种子的选择非常重要。优质的冬小麦种子应具有高出芽率、病虫害抗性和良好的适应性。优质种子能够确保冬小麦正常发芽并顺利生长,从而提高其产量。

四、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是冬小麦生产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也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各种病原体和害虫可能导致冬小麦叶片枯黄、穗粒减少甚至死亡。因此,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是提高产量的关键。采取农业防治措施 (如合理的施肥、轮作、间套种植等)和生物防治手段(如利用天敌 昆虫、杀菌剂等),能够有效地控制病虫害,保障冬小麦的产量。 五、农业管理 良好的农业管理措施对冬小麦的产量增加也非常重要。包括适时的 灌溉、合理的施肥、及时的除草等。灌溉的不当会导致冬小麦的水分 供应不足或者过度,都会引起冬小麦的产量下降。合理的施肥是保障 冬小麦养分需求的重要手段,但过量或不足的施肥都会对冬小麦的生 长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及时的除草也能够减少杂草对冬小麦生长的 竞争压力,提高产量。 综上所述,冬小麦的产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气候因素、土壤条件、种子质量、病虫害防治和农业管理等。了解并科学应对这些因素,是提高冬小麦产量的关键。只有在正确的环境和管理条件下,冬小麦 才能获得良好的生长并取得较高的产量。

焉耆盆地冬小麦与春小麦产量对比分析

焉耆盆地冬小麦与春小麦产量对比分析 摘要:在焉耆盆地农业发展过程中,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为了提高焉耆盆 地的小麦产量,需要对不同的小麦良种进行科学选择。目前,在焉耆盆地冬小麦 和春小麦的种植规模都相对较大。在研究中分析焉耆盆地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品种 选择和产量,可以对焉耆盆地小麦种植规模进行优化配置,提升本地小麦种植水平。 关键词:焉耆盆地;冬小麦;春小麦;产量对比 前言 在新疆地区小麦种植过程中,需要根据冬、春小麦的气候指标要求对不同小 麦类型进行科学种植。通常冬季无稳定积雪区,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零下15℃以上,极端最低气温在零下20℃以上的地区,冬小麦种植规模相对较大。焉耆盆地 是新疆地区主要的春小麦分布地区,在20世纪50年代焉耆盆地种植过冬小麦, 但是麦苗越冬受冻情况比较严重,并且产量相对较低。但是近些年新疆气温有变 暖趋势,冬小麦抗寒性品种不断被培育,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也在不断进步。因此,焉耆盆地冬小麦和春小麦均有种植。在此次研究中主要对比冬小麦与春小麦的具 体产量,从而明确焉耆盆地小麦种植情况。 1焉耆盆地小麦种植现状 焉耆盆地在新疆天山南麓,主要包含焉耆、和静、和硕、博湖县的部分平原 区域、农二师部分团场。焉耆盆地具有南疆到北疆气候过渡的特征,热量比较充足,日照时间也相对较长,温差相对较大,无稳定积雪,1月的平均最低气温为 零下22℃,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30℃。在小麦种植过程中,根据新疆冬小麦和 春小麦分布的气候指标要求,焉耆盆地在小麦种植过程中,主要以春小麦为主[1]。 但是近些年来,全球气温上升,新疆地区的整体气温上升,再加上冬小麦品 种越来越丰富和优良,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这些为焉耆盆地冬小麦种植

小麦调研报告(共6篇)

小麦调研报告(共6篇) 小麦调研报告(共6篇) 第1篇小麦调研报告前言小麦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在粮食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全世界1/3以上的人口以它为主食。小麦是我国粮食系统中的重中之重;是营养比较丰富.经济价值较高的商品粮。小麦籽粒含有丰富的淀粉.较多的蛋白质.少量的脂肪,还有多种矿质元素和维生素B。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中国是小麦的主要产地,小麦在我国各地均有大面积种植,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虽为小麦产销大国,未来年中国小麦仍需进口,要在立足于国内生产.充分发挥本国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通过适度进口来弥补国内产需缺口。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应努力依据比较优势原理,尽可能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寻求小麦供求平衡。所以,小麦跨境贸易潜力无限,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的地域优势,与中亚国家紧密联系,互相促进贸易发展。小麦调研报告 一.小麦品种概况....................................................... .. (1) 1.1基本简 介 ...................................................... . (1)

1.2适种区 域 ...................................................... . (1) 1.3小麦种 类 ...................................................... . (1) 1.4用 途 ...................................................... .. (2) 1.4.1硬冬白小麦用 途 ...................................................... (2) 1.4.2优质强筋小麦用 途 ...................................................... .2 1.5小麦的仓储与运 输 ...................................................... .. (3) 1.5.1小麦的仓 储 ...................................................... . (3)

冬小麦不同施肥方式产量及效益分析

冬小麦不同施肥方式产量及效益分析 冬小麦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对于冬小麦的施肥方式的选择对于 增加产量和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冬小麦不同施肥 方式的产量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 一、传统施肥方式 传统施肥方式主要是通过化学肥料进行施肥,包括氮、磷、钾等元素 的单一或混合施用。该方式具有操作简单、施肥效果快等特点。但是,传 统施肥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化学肥料的成本较高,会增加农民的 经济负担。其次,长期使用单一化肥会导致土壤中一些元素的缺乏或过量 积累,对土壤质量和农作物的健康生长造成不利影响。此外,将化学肥料 直接施入土壤可能会造成肥料的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 二、有机肥料施肥方式 有机肥料施肥方式是目前冬小麦施肥的一种新方式。有机肥料是由农 业废弃物、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等原料经过堆肥、发酵等处理而制得的肥料。有机肥料施肥方式具有以下优点:首先,有机肥料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 微量元素,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供养土壤中的微生物,提高土壤肥力。其次,有机肥料的使用可以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量,降低农民的成本。此外,有机肥料对环境的污染较小,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三、复合施肥方式 复合施肥方式是传统施肥方式和有机肥料施肥方式的综合利用。具体 做法是在传统施肥方式中适量加入有机肥料,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复合施肥方式可以综合利用传统施肥方式和有机肥料的优点,达到提高土

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的目的。此外,复合施肥方式还可以减少化学肥料的 使用量,降低农民的经济负担,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四、产量及经济效益分析 为了分析冬小麦不同施肥方式的产量及经济效益,可以进行田间试验。选取不同施肥方式的几个试验区域,按照各自的施肥方式进行施肥。在收 获期对冬小麦的产量、品质进行测定,并根据当地市场价格估算冬小麦的 经济效益。 通过分析比较不同施肥方式的产量及经济效益,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有机肥料施肥方式相比传统施肥方式可以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并减 少化学肥料的使用量,降低农民的成本,对于降低环境污染也具有一定的 好处。而复合施肥方式进一步兼顾了土壤肥力和农业生态环境的需求,可 以进一步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总之,冬小麦不同施肥方式的选择对于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 意义。有机肥料施肥方式和复合施肥方式相比传统施肥方式具有更多的优点,在实际生产中值得推广和应用。

影响冬小麦产量的主要原因及应对思考

影响冬小麦产量的主要原因及应对思考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人民生活的水平不断提高,而耕地面 积在不断减少,因而,进一步提高小麦单产,增加总产,改善小麦品质已成为广 大农业科技人员的重要课题,也是当前农民急需解决的农业生产中重要技术难题。因为小麦生产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 粮食安全。然而,当前小麦生产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因素,直接影响着 小麦产量的提高,值得广大农民朋友重视之。 关键词:影响小麦增产、主要因素、应对策略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小麦生产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 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粮食安全。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人民生 活的水平不断提高,而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因而,进一步提高小麦单产,增加 总产,改善小麦品质已成为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重要课题,也是当前农民急需解 决的农业生产中重要技术难题。随着小麦育种水平的不断提高及栽培科学技术研 究不断深入,小麦生产潜力进一步增强,为我国小麦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当前小麦生产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因素,直接影响着小麦产量的提高, 值得广大农民朋友重视之。 一、小麦品种选择盲目性大 每个审定小麦品种都有一定的适宜的栽培范围,不同的地理条件和栽培条件,会诱发小麦品种的主要缺点表现突出,从而造成小麦的减产,当前生产中,农民 在选择小麦的品种时,具有盲目性,主观认为,只要是新品种就能高产,对一些 小麦品种的特征、特性及主要缺点没有认识,因而导致小麦减产。 应对策略:对于一些新品种,要经本地区进一步品比试验,示范种植后,才 能推广,便于了解一些品种的主要缺点,不适宜在本地种植的品种,不能推广应用,更不能作为当前品种进行推广。

我国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分布

我国的10大小麦产区特征(长了一点:-)) 小麦在我国是仅次于水稻的主要粮食作物,历年种植面积为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2-30%和粮食作物总面积的布遍及全国各省(市、区)。根据各地域的气候特征、地势地形、土壤类型、品种生态类型、种植制度以及栽培成熟期早晚等,将全国小麦种植区划分为10个主要区和30个副区。 1.东北春麦区 包括黑龙江、吉林两省全部,辽宁除南部沿海地区以外的大部及内蒙古东北部。全区麦田面积及总产分别占6.5%(各区小麦生产现状的描述,均取1980-1983 年统计数字的平均值),为春麦主要产区,其中黑龙江省为全区地势西北高而东北低,大部地区海拔40-500米。土壤以黑钙土为主,土质肥沃,结构良好。尚有较大地,宜于大型农机具作业。全区温度偏低、热量不足。最冷月平均气温-23--10℃,绝对最低气温-41--27℃。170天左右。年降水320-870毫米,其中小麦生育期为130-330毫米,东部多而西部不足。如三江平原一带后多形成湿、涝危害;而吉林省白城与辽宁省朝阳等地又常发生干旱和风沙灾害。病害以根腐、锈病为主,丛矮和发生。种植制度为一年一熟,小麦4月中旬播种,7月20日前后成熟,生育期90天左右。增产措施除及时防治各东部排涝防湿,北部清除杂草,西部兴修水利,并采用少深翻、多深松等防风固沙、保持土壤水分等特殊耕作方为北部高寒、东部湿润和西部干旱3个副区。 2.北部春麦区 全区地处大兴安岭以西,长城以北,西至内蒙古的伊盟及巴盟,北邻蒙古人民共和国。并包括河北、陕西两区及山西北部。小麦面积及总产分别占全国的2.7%和1.2%,为全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20%左右。小麦亩区最低,但不平衡。内蒙古巴、伊盟亩产150公斤左右,而河北张家口及陕西榆林地区则不到50公斤。 全区海拔1000-1400米,土壤以栗钙土为主,土壤贫瘠,自然条件较差。大陆性气候强烈,寒冷少雨,最-17--11℃,绝对最低气温-38--27℃,无霜期110-140余天,年降水309-496毫米,多数地区为300毫米左期降水仅94-168毫米,雨量不足。种植制度以一年一作为主,少数地区可两年三熟。播期一般3月中旬至4月旬成熟,最晚可至8月底。病害主要有叶、秆锈及黄、丛矮等。虫害为麦秆蝇和粘虫。早春干旱和后期高温逼熟主要问题。内蒙古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近年亦发展严重。在增产措施中,应进行轮作休闲等,以培肥地力;灌区并作好渠系配套,改进灌溉制度,节约用水,防止土壤盐渍化。全区可分为北部平原和南部半干旱2个副区。 3.西北春麦区 全区以甘肃及宁夏为主。并包括内蒙古西部及青海东部。小麦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国的4.1%和4.4%,江中下游及黄淮冬麦区,而居春麦区之首。一般亩产100公斤左右,甘肃河西走廊灌区和宁夏、银川及中宁灌区达250-300公斤左右。 全区地处内陆,极少受海洋季风影响,部分地区属干旱荒漠气候。海拔1100-2200米,土壤主要是棕钙及疏松,易风蚀沙化。其中,黄土高原地区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地力贫瘠。最冷月平均气温-9.3--7.5℃温-27--23℃,年日照为2640-3265 小时。日照长,辐射强,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年降水量仅86-335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52-181毫米,为我国降水量最少地区之一。小麦生长主要靠黄河及溉,后期常受干热风危害。锈病、黑穗病及吸浆虫为常见病虫害。种植制度主要为一年一熟,3月上旬播种,8熟。增产关键措施为修筑梯田,平整地面,防止水土流失,增施肥料,培肥地力。灌区渠系配套、防渗节约用水荒漠干旱、银宁灌区、陇中丘陵和河西走廊4个副区。 4.新疆冬春麦区 小麦种植面积及总产分别为全国的4.5%和3.8%左右。北疆以春麦为主,南疆以冬麦为主,麦田面积北气候干燥,雨量稀少,南疆尤少。但冰山雪水资源丰富,可保证灌溉。年降水12.6-244毫米,绝对最低气温为-南疆略高于北疆。日照长,辐射强。种植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南疆兼有一年两熟。冬麦品种为强冬性,9月中初成熟。春麦播期北疆为4月上旬,南疆3月初,均7月中旬成熟。精耕细种,划畦灌溉,增施肥料,均为有效全区分南疆和北疆2个副区。 5.青藏春麦冬麦区 包括西藏和青海大部,甘肃西南部、四川西部及云南西北部。全区以林牧为主,小麦种植面积及总产均占全

小麦种植区域布局与产量优化分析

小麦种植区域布局与产量优化分析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 作用。正确的种植区域布局以及产量的优化分析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分析小麦种植区域布局 与产量优化的相关问题。 一、小麦种植区域布局的现状 我国小麦种植区域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长江中下游 地区。其中,华北地区是小麦的主产区,占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的三分 之二以上。 1. 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具有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是我国小麦种植的主要区域。尤其是河北、山西、河南等省份,是小麦的重要产区,年产量居全国 前列。 2. 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的小麦种植面积虽然较华北地区较小,但其小麦品质优良,适合制作面粉等加工品。黑龙江、吉林等省份是东北地区的小麦重要 产区。 3. 长江中下游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小麦种植面积较大,尤其是安徽、江苏、湖北等 省份。这些地区的小麦品质优良,常用于面粉加工以及制作面食等。

二、小麦种植区域布局的优化 小麦种植区域布局的优化可以从多个方面考虑,包括气候条件、土 壤质量、水资源以及市场需求等。 1. 气候条件: 小麦喜欢寒冷的气候,适宜的生长温度是5-25摄氏度。在气候条件方面,华北地区是理想的小麦种植区,而南方气候较热湿,不适宜小 麦的生长。因此,在小麦种植区域布局时,应更加注重气候条件的适 宜性。 2. 土壤质量: 小麦对土壤的要求不高,但对土壤的排水性、通气性和肥力要求较高。在土壤质量方面,华北地区、东北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土 壤都较为适宜小麦的生长。 3. 水资源: 小麦是旱作作物,对水分需求较少。因此,在选择小麦种植区域时,应考虑到当地水资源的充足性以及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 4. 市场需求: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对市场需求有很大的影响。在小麦种植区 域布局时,应考虑到当地市场需求以及物流交通便利性,以便及时将 小麦产品运送到消费者手中。 三、小麦产量的优化

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第3章 第1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解析版)

第3章第1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解析版) 基础达标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春小麦,春播秋收;冬小麦,秋播春收。下图为我国小麦分布区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适合春小麦种植的地区是(B) A.②③B.①④ C.①②D.③④ 2.导致冬、春小麦地区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B) A.水分B.热量 C.土壤D.海拔 [解析]第1题,材料信息中指出,春小麦春播秋收,说明当地小麦不适宜过冬,因此当地冬季非常寒冷,由此推断适合种植春小麦的地区热量条件较差。图中②地为暖温带,③地为亚热带,两地冬季气温相对温和,热量条件较好,不适合种植春小麦;图中①地因纬度高,冬季寒冷且持续时间较长,④地因海拔高,冬季寒冷且持续时间长,两地小麦不适合过冬,适合种植春小麦,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第2题,材料信息中指出,冬小麦秋播春收,小麦生长期主要在冬半年,说明当地冬季相对温暖,热量条件较好;由上题分析可知,适合种植春小麦的地区热量条件较差,因此导致冬、春小麦地区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热量,选项B符合题意。水分、土壤、海拔对冬、春小麦分布的地区差异影响不大,选项A、C、D 不符合题意。 (2022·河南检测)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营养生长阶段(从种子萌发到分蘖)、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从拔节到孕穗)和生殖生长阶段(从抽穗到成熟),籽粒

形成后就进入灌浆期。下表示意我国水稻的类型及特征。据此完成3~5题。 3.晚稻的主要灌浆期在(D) A.3~4月B.5~6月 C.7~8月D.9~10月 4.下列关于我国重要水稻种植区的描述,正确的是(A) A.东北地区的水稻品种只能是粳稻 B.云贵地区的水稻品种只能是籼稻 C.太湖平原水稻分为早中晚三季稻 D.海南水稻育种优势在于其先进科技 5.近年来,湖南省新化县农户由种植双季稻转变为一年只种一季稻,其原因不包括(D) A.粮食价格便宜,经济效益低 B.人口外流,劳动力短缺 C.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D.当地农民环保意识增强 [解析]第3题,3~4月为早稻播种期,A错误;根据材料“晚稻需短日照条件才能抽穗”可知,白昼较短的时段符合题意,5~8月的昼长相对9~10月更长,B、C错误,D正确。故选D。第4题,粳稻“抗寒性、抗旱性好”,适合北方地区及南方高海拔地区种植,云贵地区海拔较高,也适合粳稻的种植,A正确,B错误;太湖平原为双季稻,C错误;海南作为水稻育种基地的优势是优越的气候、良好的生态及丰富的野生稻资源,D错误。故选A。第5题,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务工经商,农村因劳动力短缺,土地利用强度降低,甚至撂荒,B、C是其原因,排除;水稻是粮食作物,单位面积效益较低,当地较多农户由双季稻改为一季稻和一季经济作物,A是其原因,排除;

冬小麦各级产量和产量差定义及计算方法

冬小麦各级产量和产量差定义及计算方法冬小麦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其产量和产量差是评价其品质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本文将介绍冬小麦产量和产量差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一、产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冬小麦的产量是指在单位面积(亩、公顷等)内所收获的干草重量或粮食重量。计算方法如下: 产量(kg/亩)=收获量(kg)/种植面积(亩) 产量(kg/公顷)=收获量(kg)/种植面积(公顷) 二、产量差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产量差是指同一地区、同一品种、同一施肥、同一管理等条件下,不同种植户或不同地块之间产量的差异。计算方法如下: 1. 平均产量 平均产量是指同一地区、同一品种、同一施肥、同一管理等条件下,所有种植户或地块的产量的平均值。计算方法如下:平均产量(kg/亩)=所有种植户或地块的产量之和(kg)/种植户或地块数 平均产量(kg/公顷)=所有种植户或地块的产量之和(kg)/种植户或地块数*15 2. 绝对产量差 绝对产量差是指同一地区、同一品种、同一施肥、同一管理等条件下,不同种植户或不同地块之间产量的差异。计算方法如下:

绝对产量差(kg/亩)=最高产量(kg/亩)-最低产量(kg/亩)绝对产量差(kg/公顷)=最高产量(kg/公顷)-最低产量(kg/公顷) 3. 相对产量差 相对产量差是指同一地区、同一品种、同一施肥、同一管理等条件下,不同种植户或不同地块之间产量差异的相对值。计算方法如下:相对产量差(%)=(最高产量-最低产量)/平均产量*100 以上是冬小麦各级产量和产量差的定义及计算方法。通过对产量和产量差的测定和分析,可以为冬小麦的种植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提高产量和品质。

我国小麦相关产业链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我国小麦相关产业链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一、我国小麦供需情况 小麦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我国小麦产量约占全世界小麦产量的18%。而根据种植季节划分, 小麦品种可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春小麦一般为春播秋收, 播种时间集中在每年三月下旬到四月上旬, 大约7月中下旬开始收获;冬小麦一般在9~10月份播种,次年4~5月收割,其中冬小麦约占小麦总产量的95%以上。河南、山东、安徽、河北和江苏是我国小麦五大主产区,2020年我国小麦产量约为1.34亿吨。整体自给率较高,进口依赖度较低,2004年以来,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下,中国小麦种植面积逐步恢复,产量连年增加,国内供需形势由产不足需逐渐转为供需基本平衡、且略有结余。 小麦作为口粮具有刚性需求,近年来,由于中国人口持续增长,小麦总消费量长期以每年1%~2%的比例持续增长。小麦的主要消费形式是从面粉向面条、面包、速冻食品等主食转化。在小麦消费结构当中,食用消费占据小麦消费的主要地位,2019年我国75%的小麦用于直接食用消费(面粉),近年来随着替代能源的需求提升,工业领域对于玉米的需求逐渐增多支撑玉米价格,因此小麦的替代效用逐渐增强,而替代比例则由二者的价格差决定。小麦-玉米价差与小麦饲用消费量呈现明显的反向相关,2020年由于玉米价格上涨导致部分饲料厂商转向小麦。而在工业用加工领域我国的小麦加工还处于

初级阶段,精深加工转化率不高,因此工业消费主要集中在淀粉、谷朊粉、酿酒、工业酒精、麦芽糖、调味品等领域。 二、小麦产业链分析 从小麦行业产业链上下游对比来看,从小麦到面粉再到工业化食品,按照品类转化加工的复杂程度,行业毛利率逐步提升。整个行业的天花板仍然较高,围绕消费者品牌意识提升和消费场景细分及专业化,企业成长和价值创造机会仍然显著。另外,同一品类不同渠道利润水平差距很大。零售渠道享受品牌红利但销售投入较高,餐饮渠道更注重性价比但较少市场投入,导致毛利率零售渠道高于餐饮渠道,而净利率餐饮渠道却高于零售渠道。 三、小麦消费结构 面粉是小麦最主要的初级制成品之一,也是食品行业的核心原材料之一。国内面粉加工行业除了生产口粮面粉,产品种类呈现多样化。速冻食品、方便食品、传统主食品等专用粉以及营养强化面粉、绿色面粉、预配合粉等不断涌现。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家庭消费用面粉消费量达到3082万吨约占全部面粉消费的三分之一,而餐饮消费占比不断提升,挤占家庭与食品工业消费份额。面粉餐饮消费占比从2015年的33%提升至2019年40%,而相应的,食品工业消费、家庭消费占比则分别下降4%和3%。随着国内人均口粮消费量下降以及人口增速放缓,使得面粉总产量呈现平稳下滑态势,市场竞争激烈使

我国北方种植小麦类型是

我国北方种植小麦类型是 我国北方种植小麦的类型有多种,其中主要包括冬小麦和春小麦。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种类型的小麦。 冬小麦是指在秋季播种,经过冬季低温休眠,到来年春季解冻后继续生长发育的小麦品种。冬小麦在北方地区广泛种植,具有抗寒性强、耐低温、适应能力强等特点。冬小麦通常在10月或11月进行播种,8月或9月收获。冬小麦品种更适应北方寒冷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对霜冻、低温和早春寒害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北方地区的冬小麦种植面积较大,产量也相对较高。例如,冬小麦可以在中国的陇海铁路沿线的各个省份得到广泛种植。 春小麦是指在春季播种,同年秋季收获的一种小麦。春小麦适应温度较高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通常在3月或4月进行播种,8月或9月收获。与冬小麦相比,春小麦具有生长周期短、适应性强、产量较高等特点。春小麦适合生长在冬小麦生长不适宜的地区,如我国北方一些草原地区以及较南部的气候相对温暖的地区。春小麦种植在北方地区也有一定规模,但相对于冬小麦来说,种植面积和产量较小。 除了冬小麦和春小麦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小麦也在我国北方种植,如中间型小麦和水稻型小麦。中间型小麦是介于冬小麦和春小麦之间的一种类型,在种植时期和生长特点上与冬小麦和春小麦有所不同。水稻型小麦在北方地区种植较少,它是一种在湿地条件下种植的小麦,对土壤湿度和灌溉条件要求较高。

总之,我国北方种植小麦的类型主要包括冬小麦和春小麦。冬小麦因其抗寒性强、耐低温能力强等特点在北方地区得到广泛种植,而春小麦则适应气温较高的地区。此外,还有中间型小麦和水稻型小麦等其他类型,但种植面积相对较小。这些不同类型的小麦适应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为我国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2023年小麦产业布局:优良品种成为小麦生产关键

2022年小麦产业布局:优良品种成为小麦生 产关键 网讯,我国小麦种植技术持续上升,2022年小麦产业进展稳定。当下,我国小麦产业为适应消费升级需要,政策大力推动小麦产业经济高质量进展,提高小麦产品供应质量和流通效率,更好地满意人民对小麦产品需求。以下对2022年小麦产业布局分析。 2022年中国小麦单位面积产量5911.4公斤/公顷,除了2022年小麦单产有所下降外,2022-2022年我国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基本上呈现渐渐上涨的走势。2022年我国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小幅下降,单位面积产量达5810.6公斤/公顷,同比下降1.7%。2022-2027年中国小麦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询问报告估计2022年我国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将靠近6000公斤/公顷。

按播种季节分,可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从小麦的品质来看,一般春小麦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冬小麦,但是由于春小麦的容重和出粉率都低于冬小麦,因此冬小麦的种植范围更广泛。小麦按皮色的不同,可分为白皮小麦和红皮小麦两种。白皮小麦呈黄色或乳白色,皮薄,胚乳含量多,出粉率较高;红皮小麦呈深红色或红褐色,皮较厚,胚乳含量少,出粉率较低。现从两大供需格局来分析2022年小麦产业布局。 1、我国小麦产量稳定且供应充分 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小麦生产国之一。2022年,中国的小麦产量在欧盟之后排名其次,估量产量约为 1.369亿吨,而欧盟为1.384亿吨。依据种植季节划分,小麦品种可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春小麦一般为春播秋收模式,播种时间集中在每年三月下旬到四月上旬,大约7月中下旬开头收获;冬小麦一般在9~10月份播种,次年4~5月收割。冬小麦约占中国小麦总产量的95%,超过 75%的作物产自华北平原五个省。虽然大部分作物生长在华北平原,但中国西部和长江流域部分地区和西南地区也生产冬小麦。北部和西部地区种植了少量春小麦。自2022年以来小麦的总体产量及单产稳步提升。2022/23国内小麦供应相对充分,农业部门乐观克服去年秋季严峻汛情,努力把冬小麦面积稳定在3.36亿亩,而且加大了用种数量,确保出苗率,今春又在西北地区扩大春小麦种植面积,2022年全国小麦播种面积与上年基本持平。实现高产主要得益于广泛的浇灌、高产品种的开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