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1世纪中国发展的新方向

21世纪中国发展的新方向

21世纪中国发展的新方向
21世纪中国发展的新方向

化工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化工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罗梦玲化环1104 2011113020407 “入世”以来,我国化工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化学品市场在世界上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化学品产量持续增长,化学品进口的年均增长率近十年来一直居世界首位,我国化工园区的基地化、规模化正在加速,外商外资全方位进入我国市场的步伐明显加快,烯烃及其下游衍生物装置正在向规模化发展,我国化工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竞争和发展的新阶段。2005年我国取代德国,登上全球化工产业第三大国的位置。到2005年。我国已经有十余种主要石油化工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其中化肥、合成氨、纯碱、硫酸、染料、磷矿、磷肥、合成纤维、胶鞋等产量居第一位;农药、烧碱、轮胎产量居设计界第三位;原油生产、合纤单体、合成胶、合成树脂、合成纤维能力和产量、部分合成单体能力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由于国内产能产量大幅提高,我国主要的石油石化产品的自给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就总量而言,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国之一。根据中国化工报的统计数据,2008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农药总产量达190.2万吨,已居世界第一位。未来,我国将在农药、涂料、染料、食品添加剂、胶黏剂、电子化学品及水处理剂7个领域重点开发新型高附

加值产品,满足各产业需要。 “十五”、“十一五”期间,我国石油和化工产业基地快速发展,除原有的化工基地将继续改造和扩建外,在临海、临江或资源丰富地区建设的国家及化学工业园区都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如:上海化学工业区、南京等化工区、江苏张家港扬子江国际化工园区等。现全国已有60多个建设或拟建的化工园区,这些化工园区交通运输便利、产品靠近市场、园区内原料和产品相互配套、劳动力便宜、公用工程设施完善等,给投资者创造了比较好的条件,美、日、德等外资公司大量进入这些园区。精细化工和专用化工产品将成为新的增长点,“绿色化工”也将是我国化工产业未来发张的必然趋势。根据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预测,近年来我国石油和化工产业将以年均7%—10%的速度增长,将远远高于世界目前3%—4%的增长速度,我国石油产业的世界市场份额将逐年增大。 近年来,以欧美大石油石化公司为主,日、韩、中东等国家地区紧跟其后的外资企业加大了对我国市场的投入,规模日趋加大,业务领域日趋广泛,产业链结构日趋完善,是我国石化产业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多元化竞争格局已经形成。目前外资已经形成了以油品营销、石油化工、精细化工、专用化学品、功能化学品、合成材料加工、石油石化仓储物流、高附加值终端产品为重点的投资发展产业集群,有

我国能源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能源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周灵悦 学号:201233745108 指导老师:侯景鑫 时间:2014年12月

我国能源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引言 伴随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基于第一个20年(1981—2000年)我国实现“能源消耗翻一番,经济总量翻两番”的可喜成就,国内外一些权威部门对我国2020年能源需求做了预测。在国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DRC)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中心(ERI)在国际能源专家的协助下于2000年对中国2020年的能源消费需求按照不同的情景做了权威的预测,预计通过提高能源效率、采用相关先进技术和生活方式等措施,2000—2020年之间我国年均能源消费增长将保持在313%—418%之间,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在2417亿吨(绿色增长情景)与33亿吨(普通措施情景)标准煤之间。国际上,一些机构在20世纪末也对此做过类似预测,如美国能源部门研究认为21世纪前20年我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长在315%—419%之间,2020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2413亿—3212亿吨标准煤[1]。 二、中国能源危机现状 第一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资源质量较差。我国常规能源资源的总储量就其绝对量而言,是较为丰富的。1997年全国第三次煤炭资源评价:2000米内煤炭资源总量5.57万亿吨,1000米内2.86万亿吨,探明储量(A+B+C)6044亿吨,可采储量1145亿吨;煤炭储量中:烟煤占75%,无烟煤12%,褐煤13%;按用途分类:动力煤为83%,炼焦造气等原料煤为17%。1993年全国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价,石油总资源量为940亿吨,天然气总资源量为38万亿立米,专家预测可采资源量:石油为130-150亿吨,天然气7-10万亿立米。煤层气:2000米内测算资源量30-35万亿立米。水能蕴藏量为6.76亿千瓦,可开发量为3.79亿千瓦。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太阳能2/3国土面积年总辐射量超过60万焦/平方厘米,风能资源量估计为2530亿瓦,地热能已探明可采储量4627亿吨标煤,生物能:柴薪秸杆为3亿吨标煤,动物粪便等沼气原料为25亿吨;海洋能资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潮汐能可开发资源量218亿瓦,波浪能理论资源量129亿瓦,潮流能理论资源量140亿瓦,温差能13.2-14.8千亿瓦。 第二,能源生产消费以煤为主,在我国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由煤炭始终占有较大的比重,1998年,原煤在一次能源生产中所占比重为74.2%,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为75.6%。根据UNEP和UNDP1995年的世界资源报告,在全球能源结构中,世界为:液体37.1%,气体23.7%,固体29.2%,一次电能9.9%;发达国家:液体36.7%,气体27.4%,固体24.1%,一次电能11.7%;发展中国家:液体37.3%,气体14.1%,固体43.7%,一次电能3.8%;而中国:液体17.5%,气体1.6%,固体75%,一次电能5.9%。 第三,能源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劳动生产率较低。1998年,我国煤炭工业职工总数约占世界煤炭职工人数的52%,而煤炭产量仅占世界总产量的21.5%,

21世纪中国发展的新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作业答题纸 课程名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要求: 1.个人信息填写完整准确。 2.请使用宋体五号字录入答案,行距为单倍行距,卷面清晰、整洁。 3.参照试题顺序,对应所给题号将答案依次书写在横线下方。 21世纪中国发展的新方向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而且方方面面上看都是错综复杂的。欧洲成立了欧盟委员会,在某些程度上统一了欧洲大部分国家,整合了法德英意等国家的优势,而不是唯美是从,必将在这个世界产生更大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太地区和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金砖4国的经济增速都普遍高于西方发达国家,两者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2010年GDP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这都昭示着世界格局在发生新的变化。 中国作为新兴发展中国家,所要面对问题有很多,比如在中国的4大战略方向,除北方相对稳定外,其余3大方向均不容乐观,黄海方面的朝鲜问题、东海的台湾、钓鱼岛问题,西面同印度的领土纠纷,南海周边也是问题重重;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恶炒“中国威胁论”和“中国责任论”,并以此来对中国说三道四;更有本世纪日益频繁的负面事件,诸如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等等。 中国在政治方面新方向:在中国及周边地区还聚集了2个世界经济前3的,金砖4国中的3个,9个有核国家中的5个以及世界上10支最强大的军队中的6支,其中还有4支同中国发生过战争或冲突。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如何处理好与它们的关系对于中国来说也是个重大挑战。 中国在经济方面新方向:亚太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就2008年而言,亚太地区的GDP 在全球的比重就已超越美国的26%,占到全球的33%。作为亚太地区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中国处于俯瞰亚太、总揽全局的地位。战略上要收拢拳头,稳住重心,力戒目标太多分散力量,更要避免四面树敌。特别是对美国既要寻求合作,更要加强战略防范,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在科技方面新方向:进入21世纪,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开始向“自主创新”方向转变,国家制定了《十五科技发展规划》等文件,本世纪我国科学技术应将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证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等作为总体目标发展。 中国在军事方面新方向:二十一世纪的军事力量除了继续依赖于传统的核威慑和信息化的海陆空常规力量之外,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就在太空军事化;在太空军事技术方向的突破,将直接决定超级大国或集团在21世纪全球力量对比中的位置,因此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美国加快发展其导弹防御计划,隐蔽地推行其太空军事计划。同时,欧盟也在在太空领域作出了重大的战略决策,推出了太空定位“伽利略”系统,走上了在太空安全战略上与美国分庭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与政策选择综述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与政策选择综述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稳固、规范、高效、健康的财政体系和财政运行机制,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此将理论界有关这一问题的观点综述如下。 一、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展望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收支测算应包括“九五”最后一年即2000年,和“十五”规划期间。 有的学者认为,我们对2000年的财政收入预测暂不考虑费税改革的体制因素,对政策因素、征管因素以增减持平处理,经济增长方面按7%考虑,物价方面按3%考虑,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按此测算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1890亿元,比1999年预算增长10%,绝对额增加1000多亿元。关于2000年财政支出,按照1999年全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14.0%测算,2000年全国财政支出将达到13350亿元,比1999年预算增长10.1%,绝对额增加1200多亿元。2000年支出与1999年同比增幅和增量都有所减少。收支相抵,2000年中央财政赤字为1660亿元,比1999年扩大157亿元。 “十五”时期的预算。收入测算应从几个因素来考虑和处理。(1)费改税。尽管“十五”期间费改税将使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但解决不了国家可支配财力增加的问题,因为增加的收入大多已有明确的用途,只是管理方式的改变。费改税的意义主要不是直接增加国家可支配财力的

数量,而是治“乱”,是规范政府分配行为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2)宏观调控所需的财政政策取向。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因素导致的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九五”末期以至“十五”初期在政策运用上不可能成为增税的时机。(3)财政体制。1994年新财税体制运行几年来,通过不断的磨合与完善,一个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已初步形成,机制本身保证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4)经济增长。据当前一些机构的研究报告及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我们按照7%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国家计委物价预测中的3%的价格方案考虑,“十五”的GDP现价增长速度为10%。几项因素中,我们认为直接影响“十五”期间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主要是经济增长,因此收入测算中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参数。据此,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9150亿元,平均每年增加可支配财力1400多亿元。支出的考虑主要从需要与可能两个方面来分析。“十五”期间是否需要继续扩张支出规模,主要取决于中期经济形势的发展,关键在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动趋向和近两年来采取的扩张政策刺激国内需求的效果。从经济周期的调控运行来看,财政政策从扩张到收缩都应有过渡,需要保持相应的连贯性,不可也不应该大起大落。因此不管形势如何发展,财政支出的压力是很大的。主要反映在社会保障补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补助、贫困人口生活补助等等)的增加,扩大内需政府增加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后续资金压力,以及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各种社会成本等,都需要财政增加支出。毕业论文

产学研发展成功模式

产学研发展成功模式 迄今为止,同济大学高尔夫商学院是国内唯一一所高尔夫高端教育培训商学院。其地位和影响力在国内高尔夫产业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高尔夫教育产业领域综合发展的里程碑。 2001 年1 月28 日,由同济大学与中国高尔夫球协会共同创办的同济大学高尔夫商学院在上海挂牌成立,高尔夫商学院聘请荣高棠为名誉院长、何振梁为顾问院长。此后,高尔夫商学院在中高协的大力支持和董事会的领导下,走过辉煌的十二年历程,成为产学研发展的成功模式。 2003 年在中高协支持下,董事会批准设立高尔夫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中高协秘书长崔志强为主任,中国高尔夫第一人张连伟为副主任,国内外著名高尔夫专家和职业经理人陈亚雄、郁小平、戴耀宗、杨辉光、宋矿满等10 人为专业委员、客座教授。这不仅是在当时,即使是现在,这批名人也是中国高尔夫业内的顶级专家。专业指委会为学院的发展编制了高尔夫专业教材计划,安排了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爱姆伍德学院合作项目签约并派出多人赴苏格兰留学,还推荐了全国数家顶级高尔夫球场作为实训基地。 董事会于2003 年委托同济大学课题组编写《同济大学高尔夫商学院发展模式研究报告》,报告根据两项合作提出

一校两制”办学模式和学院20 年发展规划构想,提出构建国际一流高尔夫商学院和高尔夫管理“黄埔军校”的奋斗目标。研究课题组还向董事会提交了董事会章程、学院章程、院务会议事规则和关于人才交流工作的若干规定等,报董事会审核通过。至此学院步入正常轨道。 为了解决专业教学训练场地不足的问题,董事会还召开专题 会议,根据吴启迪、万钢在银涛校区巡视时的讲话,以及后来名 誉院长何振梁和中高协教育科研委员会的建议,要求投资方加大 力度多搞几个类似银涛校区这样的高尔夫教学实训基地,以满足 不同专业方向和球会经理人实习体验的需求。银涛股东为此专门 开会研究,决定各校区投资建设由股东上海中电投资管理有限公 司负责实施,并作为今后高尔夫实训基地的管理公司。随后中高 协指派由教育科研委员会副主任马骏具体抓落实。十二年来,在 中电集团的不断投资和运作下,学院逐步在国内形成了“一个中 心,两大基地” 格局,既上海银涛校区培训中心和承德、湖州教 学实训基地。据不完全统计,总投资累计达3 亿元人民币。 同济大学高尔夫商学院在董事会的支持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 会的帮助下,经过先后两任院长张茂林、邱灿华的不懈努力,学 院在高尔夫管理教育、休闲产业领域和品牌建设层面上都有极高 知名度,综合排名被中高协认定为“名列前茅”,社会影响力日 益扩大。众所周知,学院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一所高尔夫高端教 育培训商学院。其地位和影响力在国内高尔夫产业界具有举足轻 重的地位,是中国高尔夫教育产业领域综合发展的里程碑。 商学院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商学院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起

化工行业的发展前景分析

今年市场形势不好,化工行业包装膜、塑料膜等需求明显低于往年数量。 信心不足,企业回笼资金忙在行业整体疲软、购销不旺的市场形势下,行业人士对未来明显缺乏信心。上游工厂库存压力一直较大,市场销售价格不断调低,贸易商方面也是尽量维持基本的销售库存,明显对后市价格不看好。卓创资讯化工品分析师齐俊杰告诉。齐俊杰表示,每年年底,企业都是以销售库存、回笼资金为主,但没有今年表现得那么急切。很多企业年底面临归还贷款、发放工资等财务问题,当前市场形势不好的时候只能抓紧时间回收资金。一方面是大量中小型企业资金需求强烈,另一方面,国内持续偏紧的宏观调控政策使行业发展不断降温,市场资金面紧张情况一直持续。信心不足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化工企业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悲观心理。胡伟说,化工企业对经济发展前景缺乏信心,对贸易商来说,化工产品价格一天一变,如果库存一天不销售,第二天可能就面临损失。很多下游工厂原料采购也仅仅以维持当前产能为限,新建工厂和增加产能都极少,这也是下游需求疲软的一个原因。受访的行业人士普遍认为,明年一季度,国内化工行业仍将面对需求不足的难题,化工品价格会继续下行,销售缓慢的情况也将会延续一段时间。不过,近期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开始出现微幅调整,这对于行业发展可能带些许利好,但对价格支撑力度有限。尽管已经临近年底,但当前国内化工行业下游企业需求仍然萎靡不振。部分市场人士向表示,年初以来,国内化工行业一直面临下游需求疲软、市场信心不足的困境。目前,市场有效需求仍在萎缩,化工产品价格不断下滑,大部分行业企业以销售库存,回笼资金为主。需求低迷已经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主要是下游工厂采购积极性不高。浙江明日控股化工事业部工作人员胡伟告诉,四季度以来,华东地区化工产品下游厂家需求一直疲软,部分工厂面临着利润薄,半成品销售不畅等难题。同时,中上游企业供给仍旧较充足,市场库存量相对较高,这是导致四季度国内化工品价格走低的主要原因。宏观经济对化工行业影响大宏观经济形势对国内化工行业影响最大,尤其国内持续收紧的货币政策降低了很多下游工厂的开工率。胡伟说。当前,政府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选择浙江省自主发行地方债券,但对于大量中小型企业来说,资金紧张仍是主要的难题。全球经济危机的蔓延拖累了对国内化工企业的产品销售。胡伟说,临近年底,下游企业需求萎缩严重,而往年这个时候却是另一番景象。现在很多工厂普遍提前一个月停工,

石油新能源的技术发展及趋势研究

替代石油新能源的技术进展及趋势研究 1.世界石油资源形势及进展趋势 1.1世界石油资源形势 20世纪的工业革命利用广泛存在的化石资源推动了经济持续、高速地进展,但其引发的相关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也日益加深,同时化石资源的分布不均匀性导致世界范围内的能源竞争,引发了一系列的国际政治问题。 目前,全球可采石油储量的38%以上分布于中东,17.3%和16.5%分布于前苏联和北美,欧洲不足4%(见图1)。

我国化石能源资源在世界已探明储量中,石油仅占2.7%,天然气0.9%,煤炭15%,呈现“缺油、少气、多煤”的状况,但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却分不高达4.2%、1.5%和33.5%。高速进展的经济导致石油大幅进口,自1993年起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对外依存度高达40%,严峻威胁着我国的能源安全。 1.2近年世界石油供需状况 1985-2005年,世界石油需求的年均增长率约为1.7%,目前,全球十大石油消费国中有4个在亚太地区,其中中国为世界第二石油消费大国,日本第三,印度第六,韩国第七。以后20年内,世界石油消费将以近2%的速度增长,高于过去20年的平均增长水平。以后石油需求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亚太地区需求增长最快,供需矛盾突出。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石油进口的依靠度越来越大,中国原油消费量以年均5.77%的速度增加,而同期国内原油供应增速仅为 1.67%,供需缺口逐年拉大。由表1可知,我国石油消费增长迅速,对石油进口依靠度越来越大,这已成为我国的一个差不多国性。

1.3替代石油能源产业的进展现状和政策导向 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同时以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已成为制约人类实现可持续进展的要紧障碍之一,加上石油的高价位等因素,迫使世界各国寻求石油替代产品和新能源,大力推行能源多样化,石油替代产品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在推行能源多样化方面,日本、法国、德国、美国、巴西等国走在世界前列。日本天然气占能源消费量的比例达13.8%、核电14.1%;法国核发电占其总发电量的70%以上;巴西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例高达41%。德国、丹麦、美国等国家还大力进展清洁能源来取代核能。生物柴油在发达国家受到高度重视,2004年总产量已达193.34万吨,欧盟打算于2010年生物柴油产量达800—1000万吨,使生物柴油在柴

21世纪中国的国际地位

21世纪中国的国际地位 自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的对外关系结束了一个多世纪屈辱的历史,开创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新纪元。从独立自主的新型外交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以及“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概念的提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外交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也不断提升。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在人权问题上相互配合,不断挫败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的企图。为世界范围内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外交政策得到世界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赞扬,中国对外关系的顺利发展,使其国际地位日益提高。60年代成为核大国,70年代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中国作为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大国,国家实力大幅度提升,开始全面融入国际社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最大的新兴市场,在世界政治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首先,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连续多年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高盛证券公司2003年10月份发表《与BRICs一起梦想:通往2050年的道路》的全球经济报告,预言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的中国可能会在2041年超过美国从而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中国是世界主要新兴市场国家之一,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受到世界的关注,在国际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动荡,一场危机世界的大规模经济危机全面爆发。经济危机,使多数国家的经济模式和发展受到冲击,而中国经济“一枝独秀”,还保持了一定的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的最大亮点。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和影响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有关经济专家表示,进入21世纪,引领世界风骚的经济发展模式,由根源于美国的盎格鲁-萨克森模式转变为中国模式。同时中国还是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进出口国、第三大经济体,这使中国成为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国家。 其次,在国际政治方面,中国国际威望不断提高,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进入21世纪,世界形势继续发生着深刻变化。国际社会在探索与实践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应该站在时代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高度,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努力扩大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寻求互利共赢。而中国始终坚持以邻为善、以

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

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进展大会后,我国政府领先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进展白皮书》,作为指导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的纲领性文件,开始了我国可连续进展的进程。为了全面推动可连续进展战略的实施,明确21世纪初我国实施可连续进展战略的目标、差不多原则、重点领域及保证措施,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在总结以往成就和体会的基础上,按照新的形势和可连续进展的新要求,特制定《中国21世纪初可连续进展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第一部分成就与咨询题 通过10年的努力,我国实施可连续进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济进展方面。国民经济连续、快速、健康进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0万亿元,成为进展中国家中吸引外国直截了当投资最多的国家和世界第6大贸易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社会进展方面。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科技教育事业取得主动进展,社会保证体系建设、排除贫困、防灾减灾、医疗卫生、缩小地区进展差距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生态建设、环境爱护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国家用于生态建设、环境治理的投入明显增加,能源消费结构逐步优化,重点江河水域的水污染综合治理得到加大,大气污染防治有所突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升,通过开展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工作,生态环境的复原与重建取得成效。 --可连续进展能力建设方面。各地区、各部门已将可连续进展战略纳入了各级各类规划和打算之中,全民可连续进展意识有了明显提升,与可连续进展有关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并正在得到持续完善和落实。

最新 浅谈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精品

浅谈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导语:随着产学研合作的不断深化,相互作用型大学和企业的广泛出现,促进我国产学研合作组织形式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逐步解决成果产业化保障机制、部门间协同性等问题。 一.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产学研合作经历了一个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点到线到面,由小规模到大规模发展的时期。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后,产学研合作得到不断深化,结合领域不断拓宽,层次不断提升,产学研合作向深层次、紧密性、实体化方向发展,呈现出多形式、多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趋势。 1.产学研合作已由各地自发性的探求摸索上升至具有国家较强理性的战略高度 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和随后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这一重要论断第一次把产学研结合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既符合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也抓住了当前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2006年12月,科技部、财政部、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等六部门成立了“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体现了国家宏观管理部门管理机制的创新,从宏观层面统一加强了对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指导,为开创我国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新局面提供了重要的体制保障。2007年“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在钢铁、煤炭、化工和农业装备4个领域,组建4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从此,标志了我国产学研合作已由各地自发性的探求摸索阶段,发展上升至具有国家较强理性的战略高度。 2.产学研合作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 随着产学研合作的不断深化,相互作用型大学和企业的广泛出现,促进我国产学研合作组织形式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逐步解决成果产业化保障机制、部门间协同性等问题。例如,浙江大学提出全面服务浙江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与地方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研究开发中心,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创新工作。 3.产学研合作由宣传发动向深层次、实体化运作转变 产学研合作工作由宣传造势走向有效踏实的实际合作,由突击式合作走向经常性合作,由碰撞式合作走向网络式合作,由国内合作走向国际合作,由原来“要我结合”转向“我要结合”,从“你出题我研制”转向“资本结合”,“从项目合作”转向“共建利益共同体”。例如:中科院发挥科技优势,组织实施全方位、多模式、多渠道、多领域产学研合作,以多种形式开展同地方经

21世纪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

21世纪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 一.问题研究背景 宏观经济指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 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高水平的和快速增长的产出率、低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 2.1数据描述 本数据包括2000年到2012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全国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口自然增长率、经济活动人口、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具体数据如下表: 表一 年份 人均国内 生产总值 (元) 第一产业增 加值(亿元) 工业增加值(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全国财政收入(亿元) 2012年 38,459.47 52,373.63 199,670.66 231,934.48 117,253.52 2011年 35,197.79 47,486.21 188,470.15 205,205.02 103,874.43 2010年 30,015.05 40,533.60 160,722.23 173,595.98 83,101.51 2009年 25,607.53 35,226.00 135,239.95 148,038.04 68,518.30 2008年 23,707.71 33,702.00 130,260.24 131,339.99 61,330.35 2007年 20,169.46 28,627.00 110,534.88 111,351.95 51,321.78 2006年 16,499.70 24,040.00 91,310.94 88,554.88 38,760.20 2005年 14,185.36 22,420.00 77,230.78 74,919.28 31,649.29 2004年 12,335.58 21,412.73 65,210.03 64,561.29 26,396.47 2003年 10,541.97 17,381.72 54,945.53 56,004.73 21,715.25 2002年 9,398.05 16,537.02 47,431.31 49,898.90 18,903.64 2001年 8,621.71 15,781.27 43,580.62 44,361.61 16,386.04 2000年 7,857.68 14,944.72 40,033.59 38,713.95 13,395.23 续表一: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人口自 然增长 率(‰) 经济活动人口(万人)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城镇登 记失业 人数(万 人) 374,694.74 210,307.00 4.95 78,894.00 102.6 102 917 311,485.13 183,918.60 4.79 78,579.00 105.4 104.9 922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与政策选择综述(一)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与政策选择综述(一)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稳固、规范、高效、健康的财政体系和财政运行机制,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此将理论界有关这一问题的观点综述如下。一、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展望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收支测算应包括“九五”最后一年即2000年,和“十五”规划期间。 有的学者认为,我们对2000年的财政收入预测暂不考虑费税改革的体制因素,对政策因素、征管因素以增减持平处理,经济增长方面按7%考虑,物价方面按3%考虑,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按此测算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1890亿元,比1999年预算增长10%,绝对额增加1000多亿元。关于2000年财政支出,按照1999年全国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例14.0%测算,2000年全国财政支出将达到13350亿元,比1999年预算增长10.1%,绝对额增加1200多亿元。2000年支出与1999年同比增幅和增量都有所减少。收支相抵,2000年中央财政赤字为1660亿元,比1999年扩大157亿元。 “十五”时期的预算。收入测算应从几个因素来考虑和处理。(1)费改税。尽管“十五”期间费改税将使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但解决不了国家可支配财力增加的问题,因为增加的收入大多已有明确的用途,只是管理方式的改变。费改税的意义主要不是直接增加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而是治“乱”,是规范政府分配行为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2)宏观调控所需的财政政策取向。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因素导致的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九五”末期以至“十五”初期在政策运用上不可能成为增税的时机。(3)财政体制。1994年新财税体制运行几年来,通过不断的磨合与完善,一个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已初步形成,机制本身保证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4)经济增长。据当前一些机构的研究报告及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我们按照7%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国家计委物价预测中的3%的价格方案考虑,“十五”的GDP现价增长速度为10%。几项因素中,我们认为直接影响“十五”期间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主要是经济增长,因此收入测算中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参数。据此,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9150亿元,平均每年增加可支配财力1400多亿元。支出的考虑主要从需要与可能两个方面来分析。“十五”期间是否需要继续扩张支出规模,主要取决于中期经济形势的发展,关键在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动趋向和近两年来采取的扩张政策刺激国内需求的效果。从经济周期的调控运行来看,财政政策从扩张到收缩都应有过渡,需要保持相应的连贯性,不可也不应该大起大落。因此不管形势如何发展,财政支出的压力是很大的。主要反映在社会保障补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补助、贫困人口生活补助等等)的增加,扩大内需政府增加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后续资金压力,以及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各种社会成本等,都需要财政增加支出。 另有学者认为,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1.“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提高,2000年估计能够继续保持在12%左右的水平上。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的增长很重要的在于一些临时性、政策性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十五”时期将很难继续发挥作用。“十五”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将主要依赖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增长。 2.当前我国财政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长期以来影响我国财政收入提高的因素依然存在。 3.从预算内财政收入支出的角度看,经济的宏观税负(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很低,1998年也只有12.4%。而从整个政府分配活动看,把预算外、制度外等政府活动赖以维持的资金来源考虑在内,经济维持整个政府运转的负担估计占GDP的比重在25%以上。所以,从全口径的政府收入角度看,经济的税负并不算低。“十五”面临的困境是:如果在不能减少经济中不规范的政府分配活动的同时,采取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必然将加重整个经济的负担

走向21世纪的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走向21世纪的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信息化是又一次科技革命,信息化应用水平是综合科技水平的反映,也是科技强国的需要。中国的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直至跻身世界高新技术前沿国家,对发展我国的信息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建设的步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世界各国信息化发展对我国的挑战和机遇 从世界发展来看,蒸汽机带动了工业化革命,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引发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又一场革命,是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的转折点。世界的信息革命从1971年第一个微处理芯片的发明开始,甚或可以从1946年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的诞生算起,现代信息技术的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初形成。80年代初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带来信息技术革命,90年代全球范围内又掀起了一次信息化的浪潮,整个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 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推进进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世界上第一台商品计算机在1951年为美国人口普查局所购;1954年美国财政部首次将计算机用于联邦公务员工资管理。发达国家由此开始了漫长的信息化之路并取得了成绩,信息产业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电子政务的崛起,更是引领着国家信息化快速发展。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了“电子政务”的概念,此后,世界不少国家政府开始摸索电子政务建设的道路。在信息时代,为了取得信息化社会的优势,各国都在奋力拼搏。计算机的应用在发达国家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还构筑了“信息高速公路”,以此改变了时空观念,地球正成为“地球村”,这一点已经得到世界的认同。 信息产业是新一代的生产力,它不仅可以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还可对传统产业起到优化、催化和培增器的作用;信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也对各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模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信息化对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起了重要的作用。高度信息化的逐渐形成,实现了更高水平的工业化生产,同时,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剧了世界各国间的经济竞争。信息化的程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水平的标志。 20世纪90年代,美国长期的信息化努力所取得的成果和新经济的出现震撼了全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国家层面制定了信息化和走向信息社会的战略和规划,都成立了国家元首挂帅的推进国家信息化的委员会或相关机构,都希望通过国家信息化赶上信息革命这趟发展快车。日本率先制定以信息立国的国策,美日经济也曾在20世纪80年代因日本的信息化发展而易位。政治家、经济学家、科学家都认识到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正展现在人类面前。信息化成为任何国家和民族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不可延误的历史机遇。 信息化与工业化一样,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信息化不可能在几年或几十年内完成,而是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的漫长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产学研合作发展协议样本实用版

产学研合作发展协议样本实用版Sample practical version of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agreement 合同编号:XX-2020-01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签订日期:____ 年 ____ 月 ____ 日

产学研合作发展协议样本实用版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甲方: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 _________(以下简称甲方)同意作为_________大学合 作发展委员会成员单位,经与_________大学(以下简称乙方)讨论、协商, 达成如下协议: 一、合作宗旨

坚持“面向未来、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 宗旨,建立并发展双方的友好合作关系。通过合作发展,进一步加快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步伐,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多作贡献。 二、合作内容 在共同遵守_________大学合作发展委员会章程的基础上,双方开展合作。 对于甲方 (1)促进与乙方产学研的全面合作; (2)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将工程项目交乙方完成; (3)积极推动乙方的科技创新成果在甲方的转化,促进 该成果的产业化; (4)为乙方教师挂职锻炼,学生实习提供条件和场所; 为乙方师生的社会调查、助学、社会实践、勤工助学提供条件; (5)帮助乙方筹集办学经费,根据可能,为乙方提供资助。 对于乙方

氟化工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报告编号:1623282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sodocs.net/doc/9e7348134.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报告编号:1623282←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792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YeXianZhuangYuFaZhanQianJing.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氟化工业已成为我国化工产业发展最为迅速、最具技术前景与发展优势的子行业之一,在国外更是被誉为“黄金产业”。随着技术的进步,氟化工产品的应用范围正向更广更深更高端的领域拓展。2011年由于全产业链价格大幅上涨,全行业产值增长到302亿元,同比增幅为41.1%,2012年增幅高达76.5%。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我国氟化物的需求年增长率将维持在30%左右,特别是汽车、电子信息、建筑与石油化工行业的迅猛发展更为氟化工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氟化工产业不以石油天然气为主要原料,与石油价格的关联度不大,全球能源的日益紧张,却为氟硅材料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氟产品是高性能化工新材料,生产技术复杂,整体价格较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材料高。随着石油产品价格上涨,两者之间的价格差距正在逐渐缩小,这为氟材料拓展应用市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全球含氟聚合物总产能约22万吨/年,中国产能约为4万吨/年,占世界总产能的18%,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氟聚合物生产国。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对氟产品的需求增长率将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10~2020年这10年间,全球对氟聚合物的需求仍将保持相同的增长幅度,氟产品的全球平均需求增长率将在3%以上。预计“十一五”期间,中国氟聚合物产能可保持15%的年增速,2010年产能将达到7万吨/年,总产量接近5万吨/年。 据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16年版中国氟化工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趋势趋势分析报告显示,从各类氟产品的前景来看,氟氯烷进入衰退期,其替代品将因此而出现广阔的市场;氟树脂进入成熟期,主要产品聚四氟乙烯竞争加剧;氟橡胶进入增长期,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氟橡胶将出现明显的增长;氟涂料则将随着建筑、化工产业的增长而增长;而含氟精细化学品的发展空间最为广阔。国内CFC替代品及CFC产品的毛

新能源的发展趋势

新能源的发展趋势(小三号,黑体,居中)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sources(小三号Times New Roman居 中) 动力0742 李晓唤0703411403(五号宋体居中段落前后自动) 摘要尽管寻找新能源的工作已经有相当的历史了,但是世界性的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已经迫使人们更加努力的寻找和开发新能源。在寻找和开发新能源的过程中,人们很 自然的把目光投向了各种可再生的替代能源。(小五号宋体) Abstract While the search for new energy sources has been a considerable history, but glob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nergy shortages have forced people to work harder to find and develop new energy sources.(小五号Times New Roman) 关键词太阳能核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 Keywords Nuclear wind solar geothermal energy, ocean energy 1.新能源概述 新能源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伸出所产生的热能。包括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也可以说,新能源包括各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很多新能源分布均匀,对于解决由能源引发的战争也有着重要意义。据世界断言,石油,煤矿等资源将加速减少。核能、太阳能即将成为主要能源。(五号宋体1.5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把新能源分为以下三大类:大中型水电;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穿透生物质能。 一般地说,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通常是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因此,煤、石油、天然气以及大中型水电都被看作常规能源,而把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以及核能、氢能等作为新能源。随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