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级经济学基础笔记(doc 35)

中级经济学基础笔记(doc 35)

第一部分经济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必经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经历特定阶段。一方面明确现阶段社会性质,表明已进入社会主义,具备一般特征;另一方面表明社会主义还不成熟、完善,正处于不发达阶段。即指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确立,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整个历史过程。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制度基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市场经济存在的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体制产生和存在基础:市场经济与基本经济制度的结合…

公有制形式: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公有制主体地位:公有资产占优势,有量的优势质的提高,国有全民经济控制经济命脉,对经济起主导作用。

主导作用表现在对经济发展控制力上。

3、资源配置资源具有稀缺性,资源配置方式:计划和市场

4、市场经济共同特征和一般规定性

1)经济活动纳入市场,市场机制推动流动优化配置。2)企业是四自市场主体。3)政府不直接干预,通过经济政策调节。4)受法律约束。

5、市场运行存在条件

1)成熟主体2)完善体系3)健全机制4)规范规则5)间接调控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

1)坚持公有制主体,转化机制,建立微观经济主体。2)建立统一开放市场体系。3)转换管理职能,以间接为主。4)建立分配制度,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促发展,保稳定。解答方法;每次找出的有联系的两个条件不同,解题的过程就不一样。4.做

二、社会主义经济所有制关系与产权制度

所有制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实质是经济利益关系,归属和所有关系是最基本关系,所有制可分为私有、公有、混合三种。

私有制:(个体和私人资本主义)。个体:生产资料个人所有,个体生产经营,产品与收入归个人,不同社会存在,不占主体,在我国从属公有制。私人资本主义:存在雇佣关系。

公有制:(全民和集体)。全民:国家所有制,国有经济。集体:所有权归集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收入取决经营,领导选举产生。

所有制选择根据与社会生产力的适应情况确定。一个有效合理结构只能由实践决定和市场安排,社会实践选择的结果。

2、产权制度

产权是一组权利,包括主体对资源和财产的使用、转让及收入享用权。(拥有上述权利是完整的产权)

登姆塞茨:界定如何受益与受损,一方向另一方提供补偿。

产权分类:公共产权、国有产权和私人产权。

有效产权的内容:1)排他性的产权关系和明确的产权规则。2)清晰的产权结构。3)有效的保护制度。4)数量上可以度量。

产权制度作用:1)维护市场秩序,保障经济运行。2)降低交易费用。3)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产权制度功能:1)确立排他性的产权关系。2)确定主体行为边界。3)界定财产最终归属。4)明确权利与义务。

产权模糊:1)产权归属不清晰。2)财产边界界定不清晰。3)主体受益受损补偿规则不清晰。

产权界定两种方式:法律与经济行为主体私下交易。

建立产权成本:产权界定成本与实施成本。

产权有效保护手段:建立在国家机器基础上的法律制度。

三、现代企业制度与国企改革

1、现代企业制度内容

企业制度:业主制、合伙制(自然人企业);公司制(法人企业)

1)企业和所有权与资产控制、经营决策、组织管理权利分离。

2)委托代理关系:企业所有者或出资者委托经营者根据利益从事活动,相应授予经营者除财产所有权外其他权利契约关系。

3)有限财产责任

4)建立法人财产制度:出资者不直接控制企业财产。

5)法人治理结构:企业内部权利机构的设置、运行及权利机构之间的联系机制。核心是:权利制衡机制。企业财产权:财产终极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构建有效的控制与约束机制是委托代理核心。

2、国有产权代理和国企改革

国有产权代理方式:行政代理和经济代理

行政代理弊端:政企不分产权边界模糊,不能成为独立法人,各级政府附属物,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资源配置低下,企业经营目标异化和出现非市场化,导致过高激励成本、监督成本和信息成本。

经济代理前提是对国有产权分割。公司制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克服行政代理弊端:1)国家对企业直接授权。2)市场运行对微观主体的客观要求一致。

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国有企业改革。关键是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公司制改革限于国有大中型企业。

3、国企功能和结构调整

国有企业一般有赢利功能和商业功能。还应具有非赢利功能和非商业功能。

国企具有非商业功能原因:1)由于有市场失灵和功能缺陷,资源无法最优配置。2)作为主导力量,承担重要职能。其他企业无法承担。3)为政府某些政策服务。

国企非商业职能内容:1)服务宏观经济,优化资源配置。2)调节经济稳定运行。3)创造就业,公平收入。4)战略开发,提供基础服务。5)促进技术进步,优化经济结构。6)促进经济平衡,实现合理布局。7)控制命脉,保证安全。

国企发挥作用行业和领域:1)涉及国家安全敏感性行业和领域。2)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3)战略资源和高风险产业。4)垄断行业和自然垄断行业。5)重要公共物品和服务行业。6)外部性强和公益性强的行业和领域。7)私人不愿意经营的非赢利行业和不宜经营的行业。行业结构调整和地区调整:增量资产的再配置和存量资产的组合和再配置。

四、收入分配制度和公平效率原理

1 个人收入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过程。初次分配在微观领域进行。(利息、利润、地租、租金以及工资和薪金)

2 在微观领域分配建立在市场自发作用基础上。按劳分配离离不开市场机制作用。

3 政府的最好选择是让市场机制自动完成对生产要素定价与分配,尽可能减少和防止非竞争因素和非市场力量的干预。政府对个人分配在宏观领域进行。

4 对个人收入调节与再分配主体是国家或政府以及集体组织或社会团体。其中国家和政府是最重要的。

5 按劳分配分配的直接原因:1)旧的社会分工存在。2)劳动差别的存在。3)劳动谋生的性质。

6 按劳分配的性质和特点:

1)按劳动贡献分配,采取货币化形式。2)主体是企业非国家。3)否定无偿占有剩余劳动可能,否定剥削。

劳动力分配的收入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有效利用资源和提高配置的前提和途径。在居民收入中有按劳分配收入也有非按劳分配的收入。

7 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

社会公平包括收入公平和机会公平。用基尼指数和洛伦茨曲线表示。表示收入相对不平等的程度。

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根源在分配制度本身,尤以资本占有的不平等造成的收入差别最大。

收入不平等除来自分配方式本身外: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经济政策的倾斜;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市场经济经营风险和机遇的存在。

平等获得收入具体表现在:1)受教育和人力资本形成上的平等;2)对土地、资本及其他资源占有上的平等和利用上的平等。3)公平竞争。

机会平等与不平等决定于经济制度的性质、社会对经济体制的选择、法律制度的完善和政策的正确与否。

效率和公平是社会追求的两大目标。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现阶段收入分配的总原则。效率与公平不仅存在替代关系,也存在一致。微观强调效率,宏观强调公平;初次分配强调效率,再分配强调公平。市场机制强调效率,国家分配机制强调公平。

五、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

1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也包括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变迁,福利改善及人与自然之间进一步和谐。

短期内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取决于总需求。长期经济增长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和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

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或政府需求,净出口需求。三驾马车: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需求。(内生变量)

影响生产要素效率高低的因素: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管理效率,人力资本的增进,知识积累和教育发展。

经济增长模型:

哈-多G=S/V (S 储蓄率V 资本产出比率)资本积累

2)索洛G=aL+bK+A (a 劳动产出弹性b资本产出弹性a+b=1 L 劳动增长率K 资本增长率A 技术进步率)技术进步

3)新增长理论罗默模型:知识积累;卢卡斯模型:特殊专业的人力资本;斯科特模型:资本投资。

2、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与集约。选择条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经济条件。

实现经济增长核心:通过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改善管理。条件:1)调整投资方向2)增加教育投入3)推进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3、经济波动

经济周期性波动:长(康)50-60年;中(朱)8年;短(基)3-5年。经济处于低谷经济增长负增长,古典型;低谷增长为正,增长型。

经济周期:复苏、繁荣、衰退、萧条。景气上升:投资增长,产量扩大,需求旺盛,就业机会多,利润与居民收入消费提高。景气下降:投资萎缩,生产缓慢,市场疲软,就业机会少,失业率高,居民收入与消费下降。

经济周期原因:根源于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某些特点,经济结构变动,经济政策影响,乘数和加速数的相互作用,随机或未预期的外部力量。(直接原因:总需求与总供给的不一致)

4、刺激经济增长的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

宏观经济政策:财政与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和紧缩性。

刺激经济增长政策:刺激资本形成;促进技术进步;增加劳动供给。

经济增长源泉是技术进步。

经济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教育放在优先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六、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和市场失灵

1、有效性和资源配置

市场机制:竞争、供求变化和市场价格波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机制。

市场机制特征:1)动力来自对自身利益的追求。2)经济活动决策由市场主体自主、分散做出。3)经济调节与资源配置是自发自动的。4)通过价格信号传递信息。

市场机制调节经济运行长处:1)调动微观经济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满活力。2)对经济自动调节,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均衡。3)实行优胜劣汰,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商品供求相等,一般均衡状态,瓦尔拉斯均衡状态。只有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状态才可能实现。

2、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市场失灵原因:1)外部性和外部影响的存在。2)公共物品的生产。3)垄断的存在。4)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性。

正外部性或外部经济的存在影响:1)市场主体活动水平低于社会需要的最优水平2)资源没有最优配置,帕累托未能实现3)与产权不清晰有关,对产权的明确界定,市场机制无能为力。

私人物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特点。纯公共物品不具有两性。公共物品是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的物品。

垄断形成原因:1)控制关键资源2)拥有专利权3)自然垄断4)政府准入制度5)市场竞争本身的发展会导致生产集中。

市场功能缺陷表现:1)收入分配不公2)市场机制调节带有自发性和滞后性的特点3)经济行为短期化。

克服市场失灵的微观经济政策:1)消除外部性的微观经济政策2)公共物品供给的微观经济政策3)对垄断进行公共管制4)信息调控。

消除外部性的微观经济政策:1)使用税收和补贴手段2)合并相关企业“内部化”3)现代方法是明析产权。

对垄断进行公共管制的方式:1)有效控制市场结构2)对垄断企业的产品价格和产量进行管制3)制定反垄断法或反托拉斯法。

政府对市场信息调控方式:1)规范广告和上市信息2)对生产假冒伪劣进行打击3)增加市场透明度。

七、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节和控制

1、政府的作用和宏观调控

政府干预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的根本目的:1)保证市场机制运转,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2)消除失灵与缺陷产生的消极效果。

政府的经济作用:1)资源再配置2)制定市场规则3)调节收入分配4)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干预经济运行5)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政策6)制度创新7)国际经济关系的调控。

宏观调控手段:直接和间接调控。计划具有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

直接调控是对经济运行进行非参数数量调节,是一种限制微观主体的自主性和市场机制自发性的调控方式。具有强制性特点。

间接调控是政府运用经济手段(价格税率汇率工资率)市场参数。承认微观经济主体经营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前提。

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控手段:国家计划、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财政、货币、产业、收入分配、外贸政策。经济杠杆:财政、货币、收入、价格、涉外杠杆。

经济手段调节经济特点是弹性调节而非刚性调节,不具有强制性。

法律手段调节体现三个方面:1)对微观主体直接调节2)为机制运行提供法律保障3)保证其他调控手段。

法律手段调节经济特点:有普遍的约束性,严格的强制性和相对稳定性。

行政手段调节经济特点:直接性、强制性和速效性特点。

2、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目标选择

宏观调控最终目标和基本目标:1)提高经济效率2)实现社会公平

宏观调控最终目标具体表现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实现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前提。

失业类型:季节性摩擦性结构性周期性

价格指数:用基期平均物价水平的百分比来衡量某一时期的物价水平。(消费物价、批发物价国民生产总值折算)

平衡国际收支:不发生逆差也不发生较大幅度顺差。

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高度相关关系用奥肯定律。揭示由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存在互补关系。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价格稳定之间的矛盾关系或替换关系可以用菲利普斯曲线表示。

为了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消除或减少逆差,采取贬值本国货币方法刺激出口,会影响国内价格水平的稳定。

政府选择宏观调控目标原则:不能追求单一目标。遵循适度原则。把握时机。

八、对外开放和对外经济关系

1、对外开放必然性和基本形式

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市场机制的主要功能和本质特征是利用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

对外开放形式: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

2、对外贸易的作用和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干预

对外贸易是一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

对外贸易基本作用:1)利用国际分工和比较优势获利2)促进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宏观经济平衡3)增加外汇,改善国际收支平衡4)提高开放度,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传导:溢出和回波

对外贸易传导作用大小受开放程度,贸易依存度,经济体制,经济政策和双边贸易关系影响。

影响出口贸易因素:1)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2)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3)汇率水平4)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

影响进口贸易因素:1)经济总量和产出总水平2)汇率水平3)国际商品市场供给4)价格水平高低

政府对进出口贸易干预的目的:保护国内产业受损害,维持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

3、贸易组织基本原则和运行机制

基本原则: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透明度;自由贸易;公平竞争。

最高决策机构:部长级会议。决策遵循协商一致的原则。

免则规定:紧急限制进口,保护幼稚产业,国际收支限制,有关承诺的修改或撤回,义务豁免。

4、对外经济合作

资本流动的内在动力:流出国与流入国都有效益。国际资本流动包括长期和短期两种类型。

对资本流入国积极作用:1)缓解资金不足,加大就业2)增加外汇平衡国际收支3)促进贸易发展。

对资本流入国消极作用:1)易造成金融秩序混乱2)加重外债负担3)成为输出国附庸。

对资本输出国积极作用:1)找到投资市场,获得利润2)扩大市场份额占领国际市场3)经济上对他国控制

对资本输出国消极作用:导致经济增长停滞,减少本国就业。

政府对资本流动的干预:1)外汇管制2)颁布政策法规条例3)对偿债能力控制4)制定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

国际技术转让的方式:许可证贸易,咨询服务和技术服务,合作生产

促使劳动力国际流动的经济原因:1)国民收入差距2)劳动力供求不平衡3)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

六、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和市场失灵

1、有效性和资源配置

市场机制:竞争、供求变化和市场价格波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机制。

市场机制特征:1)动力来自对自身利益的追求。2)经济活动决策由市场主体自主、分散做出。3)经济调节与资源配置是自发自动的。4)通过价格信号传递信息。

市场机制调节经济运行长处:1)调动微观经济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满活力。2)对经济自动调节,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均衡。3)实行优胜劣汰,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商品供求相等,一般均衡状态,瓦尔拉斯均衡状态。只有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状态才可能实现。

2、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市场失灵原因:1)外部性和外部影响的存在。2)公共物品的生产。3)垄断的存在。4)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性。

正外部性或外部经济的存在影响:1)市场主体活动水平低于社会需要的最优水平2)资源没有最优配置,帕累托未能实现3)与产权不清晰有关,对产权的明确界定,市场机制无能为力。

私人物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特点。纯公共物品不具有两性。公共物品是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的物品。

垄断形成原因:1)控制关键资源2)拥有专利权3)自然垄断4)政府准入制度5)市场竞争本身的发展会导致生产集中。

市场功能缺陷表现:1)收入分配不公2)市场机制调节带有自发性和滞后性的特点3)经济行为短期化。

克服市场失灵的微观经济政策:1)消除外部性的微观经济政策2)公共物品供给的微观经济政策3)对垄断进行公共管制4)信息调控。

消除外部性的微观经济政策:1)使用税收和补贴手段2)合并相关企业“内部化”3)现代方法是明析产权。

对垄断进行公共管制的方式:1)有效控制市场结构2)对垄断企业的产品价格和产量进行管制3)制定反垄断法或反托拉斯法。

政府对市场信息调控方式:1)规范广告和上市信息2)对生产假冒伪劣进行打击3)增加市场透明度。

七、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节和控制

1、政府的作用和宏观调控

政府干预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的根本目的:1)保证市场机制运转,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2)消除失灵与缺陷产生的消极效果。

政府的经济作用:1)资源再配置2)制定市场规则3)调节收入分配4)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干预经济运行5)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政策6)制度创新7)国际经济关系的调控。

宏观调控手段:直接和间接调控。计划具有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

直接调控是对经济运行进行非参数数量调节,是一种限制微观主体的自主性和市场机制自发性的调控方式。具有强制性特点。

间接调控是政府运用经济手段(价格税率汇率工资率)市场参数。承认微观经济主体经营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前提。

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控手段:国家计划、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财政、货币、产业、收入分配、外贸政策。经济杠杆:财政、货币、收入、价格、涉外杠杆。

经济手段调节经济特点是弹性调节而非刚性调节,不具有强制性。

法律手段调节体现三个方面:1)对微观主体直接调节2)为机制运行提供法律保障3)保证其他调控手段。

法律手段调节经济特点:有普遍的约束性,严格的强制性和相对稳定性。

行政手段调节经济特点:直接性、强制性和速效性特点。

2、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目标选择

宏观调控最终目标和基本目标:1)提高经济效率2)实现社会公平

宏观调控最终目标具体表现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实现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前提。

失业类型:季节性摩擦性结构性周期性

价格指数:用基期平均物价水平的百分比来衡量某一时期的物价水平。(消费物价、批发物价国民生产总值折算)

平衡国际收支:不发生逆差也不发生较大幅度顺差。

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高度相关关系用奥肯定律。揭示由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存在互补关系。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价格稳定之间的矛盾关系或替换关系可以用菲利普斯曲线表示。

为了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消除或减少逆差,采取贬值本国货币方法刺激出口,会影响国内价格水平的稳定。

政府选择宏观调控目标原则:不能追求单一目标。遵循适度原则。把握时机。

八、对外开放和对外经济关系

1、对外开放必然性和基本形式

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市场机制的主要功能和本质特征是利用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

对外开放形式: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

2、对外贸易的作用和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干预

对外贸易是一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

对外贸易基本作用:1)利用国际分工和比较优势获利2)促进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宏观经济平衡3)增加外汇,改善国际收支平衡4)提高开放度,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传导:溢出和回波

对外贸易传导作用大小受开放程度,贸易依存度,经济体制,经济政策和双边贸易关系影响。

影响出口贸易因素:1)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2)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3)汇率水平4)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

影响进口贸易因素:1)经济总量和产出总水平2)汇率水平3)国际商品市场供给4)价格水平高低

政府对进出口贸易干预的目的:保护国内产业受损害,维持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

3、世界贸易组织基本原则和运行机制

基本原则: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透明度;自由贸易;公平竞争。

最高决策机构:部长级会议。决策遵循协商一致的原则。

免则规定:紧急限制进口,保护幼稚产业,国际收支限制,有关承诺的修改或撤回,义务豁免。

4、对外经济合作

资本流动的内在动力:流出国与流入国都有效益。国际资本流动包括长期和短期两种类型。

对资本流入国积极作用:1)缓解资金不足,加大就业2)增加外汇平衡国际收支3)促进贸易发展。对资本流入国消极作用:1)易造成金融秩序混乱2)加重外债负担3)成为输出国附庸。

对资本输出国积极作用:1)找到投资市场,获得利润2)扩大市场份额占领国际市场3)经济上对他国控制

对资本输出国消极作用:导致经济增长停滞,减少本国就业。

政府对资本流动的干预:1)外汇管制2)颁布政策法规条例3)对偿债能力控制4)制定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

国际技术转让的方式:许可证贸易,咨询服务和技术服务,合作生产

促使劳动力国际流动的经济原因:1)国民收入差距2)劳动力供求不平衡3)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

第二部分财政

一、财政职能

1、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

政府对公共需要的满足是通过财政实现的,财政是物质基础。“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基本特征:1)弥补市场失灵2)为市场提供一致性服务3)非营利性4)法治化

为维护市场的公平和公正,必须一视同仁。非营利:无偿财政投资和补贴。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

我国财政职能: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控经济、监督管理。

政府运用财政手段进行资源分配成为资源配置的有效补充方式。

财政资源配置范围:1)市场配置失效而社会需要的公共产品2)对外部效应的干预3)介入自然垄断行业4)对短缺资源进行保护调整

财政资源配置手段:1)通过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调整,调节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2)通过财政支出的调整与优化,搞好政府内部部门资源配置,满足需要,保证安全与稳定3)通过财政资金的分配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调节非政府部门的资源配置4)通过财政体制的确立和调整,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使资源的总体配置和区域配置相互衔接与协调。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含义:1)对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2)对已完成分配偏差进行纠正调整或再分配,实现收入公平。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的手段主要有税收、转移支付和公共支出。

财政调控经济职能含义:通过财政收支活动的调整,对人们的生产、消费、储蓄、投资等行为发生影响,使社会失业率、物价水平、国际收支差额在一个合理的区间,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财政调控经济职能手段:1)改变政府购买数量影响需求与供给的总量关系2)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数量3)调整税收。

财政监督管理职能产生原因:1)利益主体的多元性,经济政策的分散性,经济活动的自发性、排他性。2)维护国家人民利益,政令统一。

二、税收:

1、税收原则:

中国的税收原则:财政、经济、社会三原则。

亚当·斯密(英国、古典学派):“平等、确实、便利、最少征收费用”

瓦格纳(德国、社会政策学派):“财政收入,国民经济,社会正义,税务行政”

凯恩斯:“公平,效率,稳定”

财政原则:具体可以分为足额、稳定和适度。在税制设计上应采取宽税基、低税率的基本思路。

经济原则:使税收的征收活动能够发挥调节优化经济结构的作用,引导经济的良性运行,尽量避免使经济结构扭曲或失衡,减少效率损失,尤其要减少税收的超额负担。

社会原则:税收公平分为横向与纵向。纵以横为基础和前提。横向体现人人平等思想。纵向体现能者多纳思想。

2、税收负担:

税收负担是一国制定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的核心问题。

衡量税负指标:宏观指标(占国民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微观指标(企业、农民和城镇居民)。企业:企业交纳所得税占企业利润。农民:农牧民交纳农牧业税占收入。居民:个人所得税占居民收入。

影响税收负担的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2)国家职能大小3)分配秩序4)分配政策。

乱收费负面影响:1)过多过烂,增加负担2)税费不分,影响税收收入。3)费改税是趋势。

税收特点: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收费特点:临时性、区域性和有偿性。

费改税思路:消费立税,分流归位1)不合法不合理清理取消2)具有税收性质的收费实行费改税3)经营性收费转为市场运作,谁受益谁缴费。4)需要保留的严格规范。

税收负担转嫁:前转、后转、消转、税收资本化。

转嫁条件:1)税种的不同2)商品供求弹性的大小3)商品供求状况

4)生产者的经营目标。

3、税制结构:

税制结构是一个国家税收分配体系的整体布局和总体结构。由税类、税种、税制要素、征收管理层次组成。

税制结构和税制模式:模式高度概括结构的本质、基本框架和税制运行的主要原则,反映了税制结构的主要内容。结构是模式主要内容的具体化,包含着大量税制内部各层次要素组合关系的具体内容和细节,是模式概念无法表明和无法替代的。

税制结构内容:

按课税对象分:商品税、所得税、财产税和其他税类。商品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财产税包括房产税和契税。

按转嫁与否分:直接税和间接税。

按财政级次归属:中央、地方、中央与地方共享。

税制要素结构:纳税人结构、课税对象结构(税基结构)、税率结构。

税制结构优化条件:能否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能否满足财政支出需求。

4、国际税收

广义:所得税、财产税、关税和商品税。狭义:所得税。

国际税收:1)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2)以一般税收为基础和前提3)通过协商谈判形成。

国际税收核心是税收管辖权。按照属地和属人原则分为:地域管辖权;公民和居民管辖权。重复征税类型:不同税收的重复(居民与地域、公民与地域、公民与居民);同种税收(居民与居民、地域与地域)

避免重复征税国际办法:1)缔结双边与多边税收协定2)确立地域管辖权优先。减轻与免除国际重复征税办法:免税、扣除、低税、抵免。

5、税法

按照税法调整对象内容不同:税收实体法,税收程序法。

税收法律关系要素由主体、内容和客体组成。

主体权利是依法申请规定的减免税权,多缴税款申请退还权,申请复议权,提起诉讼权。义务是办理税务登记,进行纳税申报并按期缴纳税款,接受税务检查。客体是货币。

违法税法应负法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行政处罚:违法税收管理法规,偷、欠、逃税额不满1万元或占应纳税额不到10%的,漏税,骗税数额较小不构成犯罪,轻微抗税。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罚款,没收非法所得。

刑事责任:虚开、伪造、非法出售增值税发票或虚开、伪造、擅自制造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3年以下,2-20万元。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购买伪造增值税发票:5年以下,2-20万元。

三、国债

1、国债的性质和功能

国债是政府以其信用为基础,通过借款或发行有价证券向国内外筹集财政资金所形成的一种债权债务关系。1981年开始恢复。

性质:国债是一个特殊的财政范畴,一个特殊的债务范畴。

功能:1)弥补财政赤字,调剂国库资金周转,平衡财政收支2)动员闲置社会资源,筹集建设资金,维持经济稳定增长3)连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功能。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增加税收,向银行借款或透支,向社会发债。

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平衡财政收支是我国国债的基本功能。国债所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非经营性的公共设施建设。

货币政策的运用主要是通过调节存款准备金比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来调控货币流通。

2、国债的种类和结构

按资金来源分:内债和外债。

按偿还期限分:短期,中期,长期和永久国债。

按发行凭证分:有纸和无纸。

按付息方式: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定期付息和贴县国债

按流通与否分:可流通和不可流通。

特种国债向企业和单位发行。财政债券、专项国债和定向国债向银行及金融机构发行。特种定向向养老保险基金、待业保险基金几其他社会保险基金定向发行。

国债持有者越集中,成本越低,管理容易。社会财富的分配相对比较平均,决定了我过国债总体相对分散。

3、债的发行流通和偿还

发行方式:公募法(直接与间接)包销法(承受法)交付法公卖法

我国采取的形式:直接发行方式(89年前强制派购、代理机构推销、定向募集);代销方式;承购包销方式,招标拍卖方式。

国债流通转让具体方式:国债贴现,国债现货,国债期货,国债回购。

国家规定,回购业务必须在国家批准的证券交易场所和融资中心进行,回购的券种只能是国库券,最长期限不得超过一年。

国债的偿还方式:买销偿还法比例偿还法轮次偿还法抽签偿还法一次偿还法先付息后还本偿还法

国债偿债资金来源:1)预算直接拨款2)预算盈余3)偿债基金4)发新债还旧债。我国现在采取的是预算直接拨款和发新债还旧债。

4、国债负担与规模

国债负担形式:1)发行后的税收负担2)不同代人之间的负担3)挤出性负担4)外债负担。

影响国债发行规模因素:1)认购人的应债能力2)国家的偿债能力3)国债的使用效益。

国债适度规模衡量指标:

1)债务负担率:国债余额与当年GDP的比率。

2)债务依存度:年度国债发行额与当年财政支出的比率。

3)偿债率:年度国债还本付息额与当年财政收入的比率。

衡量外债指标:外债偿债率(年度本息偿还额与收入),负债率(外债余额与当年GNP),债务率(外债余额与收入)。

四、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1、概念与内容

广义:各级政府之间和国家与企业单位之间财政资金分配和管理职权方面的制度。包括预算、税收、国有独资公司财务、文教行政事业财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体制。狭义就是预算体制本身。

国家财力在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如何分配是核心内容。

收支范围的划分按照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事权与财权统一,收支挂钩,权责结合。

预算权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主要负责审查、批准本级总预算草案及本级总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各级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监督本级总预算的执行,审查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和本级决算。各级政府决定预算预备费动用,编制调整方案。各级财政部门具体编制本级预算。

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是各级预算主体独立自主的程度,以及在处理预算资金分配的管理上的集权与分权,集中与分散的关系。

2、预算体制的演变

演变的三个阶段:

1)统收统支:财力财权高度集中于中央,收入全部上缴,中央统一调拨。

2)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中央制定预算,地方按级次管理,主要税种立法调整减免权归

中央,中央按隶属关系确定支出范围,地方预算以支定收,节余留用。

3)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分灶吃饭体制,将国家预算划分四种,按收支范围给地方一个基数包干。

3、分税制

分税制核心根据各级政府的事权来确定相应财权,按税种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分税、分权、分征、分管。

分税制主要内容:1)根据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划分,确定各级财政支出范围。2)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原则,按税种划分各级财政的收入。

中央固定收入:关税、消费税、船舶吨税、海关代征的增值税和消费税、车辆购置税、海洋石油天然气企业所得税、中央企业上缴利润、铁路、邮政、商业银行、国家政策性银行等集中缴纳的收入(营业税、所得税、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

地方固定收入:营业税(不含中央营业)、地方企业上缴利润、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中央)、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

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增值税、所得税、资源税、政权交易印花税。

实施分税制的措施:1)改革税制2)采取统一的客观标准3)建立税收返还制度4)建立转移支付制度5)设立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

五、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目标:价格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公平分配,国际收支平衡。

2、财政政策工具:税收、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国债和预算。

社会保障支出可以发挥社会安全阀和减震器的作用。

政府补贴分为生产性补贴和消费性补贴。

在经济萧条时,政府发短期国债或只对金融机构发债,可扩大资金流通量,刺激投资和消费。当经济繁荣时,政府发长期国债和社会公债,可减少资金流通量,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

收支差额一般表现为:赤字预算,盈余预算,平衡预算。

3、财政政策的分类

按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划分:自动稳定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财政政策。

按调节经济总量的需求划分: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按作用空间划分:宏观财政政策和微观财政政策。

累进税制和失业救济金政策具有自动稳定性的功能,可以随着经济运行的起伏自动缓解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状况。

西方学者汉森的汲水政策和补偿性政策是典型的相机抉择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刺激社会总需求,减税、增加支出,财政赤字扩大。紧缩性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减少支出,压缩财政赤字。

微观财政政策通过税率、征税范围、补贴对象,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来影响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解决产业结构,经济效率和收入分配的问题。

短期财政政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1-3年)发挥作用的政策,指经济稳定,解决经济周期拨动方面的政策,中长期财政政策(三年以上),主要是促进经济增长,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方面的政策。

我国于1998年下半年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便刺激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中国积极财政政策是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不能把它等同于一般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第一,它不是在经济低增长或负增长下采取的,而是在较高经济发展速度下采取的;第二,它不是通过增加政府直接开支的方式来扩大社会总需求,而是采用发行国债的方式,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来引导社会投资,扩大了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第三,它不是单纯的减税或增支,还包括加快税费改革步伐,推进预算管理、调整和完善分配制度,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内容,是多项主动性财政政策的统一称谓。

第三部分货币与金融

一商业银行

1 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

商业银行是最典型的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主要以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形式为工商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并办理结算业务的金融企业。

商业银行的性质:经营目标盈利化、经营行为市场化、业务活动多样化。

按机构设置分:单一银行制(美国州立银行);总分行制(英国银行模式)

按业务经营范围分:专业化银行(分业经营);综合银行制(全能银行)

我国商业银行(总体看是总分行制)类型:国有独资;股份制;城市商业银行。

2 商业银行主要业务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存差指存款大于贷款;贷差指贷款大于存款。

头寸指商业银行的流动资产。匡算叫扎头寸。长(收大)、短(支大)、松(长多)、紧(短多)。

各项存款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存款业务创新。

借债业务主要有:再贴现或向银行借款;同业拆借(金融机构之间临时性的资金借贷);发行资本债券;欧洲货币市场借款。

所有者权益包括:股本;资本盈余(资本溢价);未分配利润;风险准备金(补偿性准备金)。

补偿性准备金两种:资本准备金和资产业务损失准备金。

资产业务包括:现金资产;放款业务;政券投资业务。

现金资产(储备资产):库存现金;存款准备金;同业存放,托收未达款;同业拆放。

放款业务分类:

以用途为标准分:资本放款;商业放款;消费者信贷。

按归还期限划分:短期(一年以内);中期(1-5年);长期(6年以上)。

按贷款条件划分:信用放款;担保放款;抵押放款;质押放款。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重要知识点汇总精华版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重要知识点汇总精华版 一、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也称为宏观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主要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体特征和运行规律。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 容包括国民经济的整体表现、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货币市场、国际贸易等。 1. 国民生产总值(GDP)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货物和服务 的总价值。它包括个人消费、政府支出、企业投资和净出口等四个方 面的支出。GDP的计算方法有三种: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2.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通常会导 致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通货紧缩则是指货币供应量过少导致物价 普遍下降,通常会导致经济萧条和失业率上升。 3. 失业率 失业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市场上没有工作的人口所占劳动力 人口的比例。失业率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力和就业 水平。 4. 货币市场和利率

货币市场是指金融机构之间短期资金融通和短期借贷的市场。货币市场上的利率反映了市场上资金的供求状况和货币政策的导向。 5. 国际贸易和汇率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汇率是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二、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和决策,以及市场机制的运行。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包括供求关系、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结构和资源配置等。 1. 供求关系 供给是指在不同价格下市场上卖方愿意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是指在不同价格下市场上买方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供求关系决定了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2. 消费者行为和效用最大化 消费者行为研究个体消费者在有限收入下如何进行消费决策。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或服务时会根据自己的收入、价格、个人偏好等因素做出决策。消费者的目标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 3. 生产者行为和利润最大化

中级统计师考试-经济学基础知识笔记

中级统计师考试-经济学基础知识笔记

(1)对关键资源或关键原材料的控制或占有 (2)专利制度(3)规模经济(4)准入制度 ●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物品称为私人物品。 ●根据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程度,公共物品分为纯公共物品与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而准公共物品只具有部分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 7、政府消除外部性的微观经济政策有: (1)使用税收和补贴手段(2)合并相关企业(3)明晰产权 ●科斯定理认为,只要产权是明晰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公共物品的有效生产问题不可能通过竞争的市场机制来解决,由政府来生产公共物品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第三章宏观经济运行与生产总量的衡量 1、两部门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 S-I=0,即储蓄(S)=投资(I) 2、国民生产总值(GDP)的三种不同核算方法: (1)从生产角度看:GDP=∑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 (2)从收入角度看:GDP=∑增加值 =∑(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3)从支出角度看:GDP=∑最终产品=∑(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 =∑(私人消费+私人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从生产角度看,GDP度量了一个经济体中所有的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总和。 ●在生产法核算GDP中,如果将折旧从GDP中扣除,得到的指标被称为国内生产净值(NDP)。 3、GDP缩减指数的计算公式: GDP缩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GDP缩减指数是一个具有广泛基础的物价指数,可以较准确的用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 ●如果实际GDP的水平超过潜在GDP,即GDP缺口为正值,表明经济增长过快,资源已经被过度利用,此时可能会出现资源短缺和通货膨胀,即经济过热。如果实际GDP的水平低于潜在GDP,即GDP缺口为负值,则意味着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存在失业,还可能出现通货紧缩,即经济过冷。 4、国民总收入(GNI)的计算公式: GNI=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 5、以GDP为核心的国民收入核算的缺陷: (1)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耗减和对环境的破坏 (2)不能全面反映经济社会福利的变化 (3)不能准确反映国民财富的变化 第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与国民收入的决定

中级经济师笔记

中级经济师笔记 作为一名中级经济师,充分了解和掌握经济学相关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经济领域中的各种问题。在本篇笔记中,我将总结和概括一些中级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和理论, 希望能给正在学习或准备考试的同学提供一些帮助。 一、微观经济学 1. 消费者理论 消费者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之一,它研究了消费者在面对有限 预算时如何进行最佳消费决策。其中,效用理论是核心概念之一。消 费者会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来选择商品和服务,以使自己的总体满 意度最大化。 2. 生产者理论 生产者理论主要研究企业如何在有限的生产要素下,选择最优的产 出组合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其中,边际成本和边际产出是主要的考虑 因素。此外,还有成本理论和生产函数等重要概念需要了解。 3. 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在某些情况下,自由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产生经 济效益低下的现象。常见的市场失灵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 完全竞争等。了解市场失灵情况对于政府干预和政策制定十分重要。 4. 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研究了市场内企业的竞争程度和市场形态。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等。对于不同的市场结构,企业的定价策略和市场表现会有所不同。 二、宏观经济学 1. 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它主要用于描述和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总体情况和发展趋势。其中,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最核心的指标,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 2.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研究了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内经济总量的增加情况。重要的增长理论有新古典增长理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等。通过了解经济增长的原因和驱动力,我们可以更好地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3. 通货膨胀和失业 通货膨胀和失业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两个重要问题。通货膨胀通常被视为货币供应过多或需求过热导致物价上涨,而失业则是指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造成的就业问题。了解通货膨胀和失业对于制定货币政策和就业政策至关重要。 4. 国际贸易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笔记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笔记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分析 第四章市场结构理论 第五章生产要素市场理论 第六章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 第七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第八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第九章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 第十章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 第二部分财政 第十一章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第十二章财政支出及其分类 第十三章财政收入 第十四章税收制度 第十五章政府预算 第十六章财政管理体制 第十七章财政政策 第三部分货币与金融 第十八章货币供给与货币均衡 第十九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第二十章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 第二十一章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第二十二章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 第四部分统计 第二十三章统计与数据科学 第二十四章描述统计 第二十五章抽样调查 第二十六章回归分析 第二十七章时间序列分析 第五部分会计 第二十八章会计概论 第二十九章会计循环 第三十章会计报表 第三十一章财务报表分析 第三十二章政府会计 第六部分法律 第三十三章法律对经济关系的调整

第三十四章物权法律制度 第三十五章合同法律制度 第三十六章公司法律制度 第三十七章其他法律制度 其他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我想我能” 需求的要素:购买欲望和支付能力。 “保过” 保护价格(又叫最低限价),超过当前市场价,规定必须高于保护价格进行交易,会导致市场过剩。 “消费收入替代互补” 影响市场需求的因素:产品价格、预期、消费者偏好、消费者个人收入、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 “相关技术成本” 影响市场供给的因素:产品价格、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生产技术、生产成本。 “时间替代重要用途”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时间、替代品的数量和相似程序、商品重要性、商品用途。 “时间投入生产” 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时间、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 影响需求和供给的主要因素都有“预期”。影响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的都有“时间”。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分析 “低收入同方向” 低档品的收入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化,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化,替代效应作用大于收入效应,所以需求曲线也是向右下方倾斜(正常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与价格都呈反方向变化)。 “绩效需差异约束” 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理论分析(总效用、边际效用);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分析、预算约束线分析。 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序数效用论: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第四章市场结构理论 “很多同质了解自由” 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上经济主体数量众多;产品是同质的;资源是自由流动的;市场信息是完全的和对称的(相互了解)。 一级价格歧视:零售,看人打卦;二级价格歧视:批发,批量作价;三级价格歧视:按需定价,电影票、学生火车票等。

新版中级经济师职称考试经济基础知识个人报班学习笔记呕心沥血整理116页word文档

2019年新版中级经济师职称考试 经济基础知识个人学习笔记呕心沥血整理 注:红色部分必须掌握,历年考试重点内容。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 一、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需求的含义:需求是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需求的构成要素有两个:一是购买欲望;二是支付能力。 2 购买的数量。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3 ①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偏好支配着他在使用价值相同或接近的替代品之间的消费选择。 ②消费者的个人收入。一般来说,消费者收入增加,将引起需求增加。消费者收入变动将引起需求同方向变动。 ④替代品的价格。替代品是指使用价值相近,可以相互替代来满足人们同一需要的商品,如煤气和电力。一般来说,商品的需求与替代品的价格成同方向变化。 ⑤互补品的价格。互补品是指使用价值上必须互相补充才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商品。如:汽车和汽油、家用电器和电。一般来说,商品的需求与互补品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化。 ⑦其他因素。如商品的品种、质量、广告宣传、地理位置、季节、国家政策。 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4、需求函数、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 类别含义 需求函数假定价格之外的其他各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函数表明某商品的消费者随价格的变化愿意购买的数量。 需求规律即价格与需求之间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也有例外,如也有钻石价格与其需求成正方向变化,钻石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小。 求曲线需求和价格关系的曲线(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横轴表示需求量(Q),纵轴表示价格(P),需求数量变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需求和价格的关系,需求量的变化是沿着既定的需求曲线进行的。 需求变动:由于消费者收入和消费者偏好等因素的变化引起需求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移。 5、供给的含义:供给是指某一时间内和一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6、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 ①产品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产品自身的价格和其供给的变动成正方向变化。

中级经济学基础笔记(doc 35)

第一部分经济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必经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经历特定阶段。一方面明确现阶段社会性质,表明已进入社会主义,具备一般特征;另一方面表明社会主义还不成熟、完善,正处于不发达阶段。即指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确立,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整个历史过程。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制度基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市场经济存在的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体制产生和存在基础:市场经济与基本经济制度的结合… 公有制形式: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公有制主体地位:公有资产占优势,有量的优势质的提高,国有全民经济控制经济命脉,对经济起主导作用。 主导作用表现在对经济发展控制力上。 3、资源配置资源具有稀缺性,资源配置方式:计划和市场 4、市场经济共同特征和一般规定性 1)经济活动纳入市场,市场机制推动流动优化配置。2)企业是四自市场主体。3)政府不直接干预,通过经济政策调节。4)受法律约束。 5、市场运行存在条件 1)成熟主体2)完善体系3)健全机制4)规范规则5)间接调控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 1)坚持公有制主体,转化机制,建立微观经济主体。2)建立统一开放市场体系。3)转换管理职能,以间接为主。4)建立分配制度,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促发展,保稳定。解答方法;每次找出的有联系的两个条件不同,解题的过程就不一样。4.做 二、社会主义经济所有制关系与产权制度

2023年中级 经济基础 三色笔记

2023年中级经济基础三色笔记 一、引言 经济基础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关系、所有制形式和生产力这三个要素。对于经济 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经济基础是学习和研究经济学的基础,学习 经济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经济 基础知识,我们特别整理了2023年中级经济基础三色笔记,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二、黑色笔记 1.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者在生产活动中所处的相互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 的所有制关系和生产活动的协作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 程中人们互相依存的社会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主要是指生产资料 的所有制关系。了解生产关系对于理解一个社会的经济形态起到了关 键的作用。 2. 所有制形式 所有制形式是指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条件下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 生产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形式包括私有制、国有制 和混合所有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起着主要的作用,因此了 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本特征以及其在经济基础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3. 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所运用的工具、物质环境等客观条件与 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水平等主观条件相结合的一种整体力量。生产力 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了解和提高生产力水平对于提高社会生 产效率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红色笔记 1. 资本主义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生产关系、所有制形式和生产力的总和。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具有私有制的特点, 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了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具有很强的自我稳定和自我调节能力。 2.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生产关系、所有制形式和生产力的总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具有公有制的特点, 国家对主要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了社 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和稳定性。 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政治、法律和道德等上层建筑 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上层建筑反过 来又对经济基础有一定的反作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密 切的相互关系。

2024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重点总结笔记

2024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重点总结笔记 2024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重点总结笔记 一、文章引言 本文将为您全面梳理2024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的重要知识点。我们将在文中详细介绍经济师考试的核心基础理论,包括市场失灵、国民收入核算、货币经济与实物经济、经济增长、价格歧视、消费者行为理论等。还将深入探讨IS-LM模型、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等实际应用问题。通过本文的阅读,您将对这些知识点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为成功通过经济师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某些情况下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通常是由于市场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导致的。其中,垄断可能导致价格偏离,进而导致资源配置的非效率;外部性则是指经济活动对外部环境产生的影响,的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都会对资源配置产生影响;公共物品的特性使得市场机制在提供公共物品时存在困难;信息不对称则可能导致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三、国民收入核算 国民收入核算是对一个国家经济活动进行衡量的重要方法。它主要涉

及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附加值(DI)、个人收入(PI)等指标。其中,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产出的重要指标,而GNP则衡量一个国家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获得的总收入。此外,通过计算DI和PI,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一个国家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 四、货币经济与实物经济 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是现代经济的两个基本特征。货币经济主要涉及货币的流通和信用,而实物经济则主要涉及物质的流通和生产。在货币经济中,价格水平通常会受到货币供应量、利率、消费者信心等因素的影响。而实物经济中,产出水平则受到技术进步、劳动力成本、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 五、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总体经济产出的长期增加。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技术进步、投资、教育、政策等。其中,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它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此外,投资和教育政策也可以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 六、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是指在同一时间对同一商品以不同价格出售。它通常发生在市场存在垂直价格结构时,即同一产品在不同市场或不同消费群体上

中级经济师笔记 呕心沥血整理

中级经济师笔记呕心沥血整理 经济学是一门有关资源分配和利用的学问,主要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性和现象, 以及经济问题的解决办法。中级经济师是经济学领域的专业人才,需要熟悉宏观经济、微 观经济和经济理论,并具有相应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中级经济师应该熟悉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经济体系,包括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经济增长、通货膨胀、 经济政策等问题。其中,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的核心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物价水平、就业、收入等。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方法包括宏观经济模型、计量经济学、卡尔曼滤波、时间序列分析等,其中,宏观经济模型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工具。常用的宏观经济模型包括凯恩斯 模型、IS-LM模型、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等。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企业、消费者、市场等。其中,最基本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包括需求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等。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方法包括微观经济模型、实证研究、实验经济学等。常用的微观经 济模型包括供求模型、垄断竞争模型、奥利格垄断模型等。 经济理论 经济学的核心就是经济理论。其中,最基本的经济理论包括需求理论、供给理论、价 格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等。此外,还有货币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增长理论等其他 经济学分支理论。 经济理论是经济学家研究经济现象和问题的思想工具箱,是经济学家研究和解决经济 问题的基础。 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了达到一定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政策措施。主要的宏观经 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收入政策、产业政策等。 货币政策是指国家或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来影响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 政策。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管理财政收支和税收政策等手段调节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收入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节收入分配、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手段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产业政策是指国家对于不同产业通过不同的政策手段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2023年中级 经济基础 三色笔记

2023年中级经济基础三色笔记 【原创版】 目录 1.2023 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相关信息 2.三色笔记的概念和作用 3.如何利用三色笔记备考中级经济师 4.三色笔记的具体内容和特点 5.备考建议和心得分享 正文 一、2023 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相关信息 2023 年中级经济师考试已经拉开序幕,对于广大考生而言,如何高效备考成为了关键问题。经济师考试主要分为两个科目:经济基础和专业知识与实务。其中,经济基础是必考科目,旨在考查考生对经济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了帮助大家顺利通过考试,本文将分享一些有关中级经济师三色笔记经济基础的相关内容。 二、三色笔记的概念和作用 三色笔记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通过使用不同颜色的笔来区分不同类型的知识点,帮助考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通常情况下,三色笔记分为三个部分:红色(重点知识)、蓝色(次重点知识)和绿色(非重点知识)。这种学习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使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掌握考试要点。 三、如何利用三色笔记备考中级经济师 1.首先,考生需要对考试大纲进行深入研究,明确考试范围和重点内容。这有助于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标注重点知识点。

2.在学习过程中,考生可以使用红色笔标注重点知识点,蓝色笔标注次重点知识点,绿色笔标注非重点知识点。这样,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快速定位重要内容,节省时间。 3.及时巩固和总结。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不要忘了对之前学过的内容进行复习。可以通过做题、参加模拟考试等方式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4.交流和分享。与同学或老师分享自己的三色笔记,互相学习和借鉴,有助于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四、三色笔记的具体内容和特点 1.内容方面,三色笔记主要包括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公式、定理、方法等。这些内容是考试的重点,需要考生重点关注和掌握。 2.特点方面,三色笔记具有明确、简洁、易懂的特点。通过不同颜色的笔来区分不同类型的知识点,使得笔记更加清晰和有针对性。 五、备考建议和心得分享 1.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确保每个知识点都能得到充分的学习和掌握。 2.注重实践。理论知识是基础,但实践能力同样重要。多做真题和模拟题,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3.保持良好的心态。考试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手段,不要过分焦虑。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通过考试。 总之,通过使用三色笔记备考中级经济师,考生可以更加高效地掌握考试要点,提高学习效果。

中级经济师简化笔记

中级经济师简化笔记 经济师是现代社会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职业,它涉及到许多领域,如金融、贸易、管理、科技等等。中级经济师更是对从业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对于想要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人来说,掌握中级经济师的知识和技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由于中级经济师的知识体系较为复杂,很多人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和困惑。因此,本文将为读者提供一份中级经济师的简化笔记,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一、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是中级经济师中的基础课程之一,涉及到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状况和政策分析。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以下几个重点: 1.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了解经济增长的含义、原因和衡量指标,以及经济发展的概念、目标和方法。 2. 财政政策:掌握财政政策的原理、类型和工具,以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 3. 货币和汇率:了解货币的基本概念、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以及汇率的决定因素和影响汇率的因素。 二、微观经济 微观经济是中级经济师中另一个重要的课程,涉及到市场机制和企业的经营决策。需要掌握以下几个重点: 1. 供需理论:了解市场供需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以及价格歧视的概念和类型。 2. 成本和收益:掌握成本和收益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3. 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了解市场结构的基本类型和影响因素,以及企业行为的方式和策略。 三、产业组织 产业组织是中级经济师中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涉及到企业和行业的竞争与合作。需要掌握以下几个重点:

1. 市场竞争力:了解企业竞争力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以及如何进行市场竞争力分析。 2. 垄断和竞争:掌握垄断和竞争的基本概念和类型,以及反垄断政策的重要性。 3. 产业政策:了解产业政策的基本概念、目标和实施方法,以及产业政策与企业行为的关系。 四、国际经济 国际经济是中级经济师中一个比较综合的领域,涉及到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等方面。需要掌握以下几个重点: 1. 国际贸易: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贸易政策和贸易壁垒,以及贸易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 国际金融:掌握国际金融的基本概念和运作机制,以及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的管理方法。 3. 国际投资:了解国际投资的基本概念、投资环境和投资策略,以及跨国公司的作用和影响。 综上所述,中级经济师的知识体系较为复杂,但只要掌握了其中的重点和要点,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通过本文提供的简化笔记,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中级经济师的知识和技能。

2023年中级经济师基础三色笔记

2023年中级经济师基础三色笔记 以下是2023年中级经济师基础三科的重点笔记,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金融学。每个科目将涵盖关键概念、理论模型和政策应用等内容。 1.宏观经济学 1.1关键概念 -国民生产总值(GDP):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总量的指标。 -通货膨胀率:价格水平上涨的速度,反映货币购买力的下降。 -失业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的人口所占比例。 -货币供应量:在一定时间内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总额。 -经济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在特定时间内的增长速度。 1.2理论模型 -供给与需求模型:通过分析市场上产品和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关系,解释价格和数量的决定因素。 -凯恩斯经济学:强调总需求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主张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稳定经济。 -新古典经济学:侧重于供给和生产要素的效率,主张市场自由竞争和限制政府干预。 1.3政策应用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 -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 -经济增长政策:鼓励投资、提高生产率和创新等措施来促进经济长期增长。 -外汇政策:管理国际支付和汇率等问题,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微观经济学 2.1关键概念 -边际效用:消费者对一单位商品或服务的额外满足程度。 -生产要素:用于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资源,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 -市场结构:市场中买卖双方的数量和力量关系,如垄断、寡头垄断、完全竞争等。 -弹性:衡量市场对价格或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 2.2理论模型 -供给与需求模型:分析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关系,解释价格和数量的决定因素。 -消费者行为模型:研究消费者如何做出购买决策,包括效用最大化和预算约束等。 -生产者行为模型:研究生产者如何决定生产量和价格,以达到利润最大化。 2.3政策应用 -税收政策:通过调整税收来影响市场行为,例如减税鼓励消费和投资。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重点总结笔记

考点五: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交叉弹性、需 求收入弹性、供给价格弹性

一、弹性系数的计算 二、需求价格弹性的基本类型 (1)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 d >1,表示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 (2)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 d <1,表示需求缺乏弹性或低弹性。 (3)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 d =1,称为需求单一弹性。 三、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四、需求价格弹性和总销售收入的关系

五、需求交叉弹性的类型 六、需求收入弹性的类型 七、供给价格弹性的类型 (1)E s >1,供给富有弹性。 (2)E s <1,供给缺乏弹性。 (3)E s =1,供给单位弹性。 (4)E s =0,供给无弹性,现实的市场很少见 到。 (5)E s =∞,供给完全有弹性,现实的市场很少见到。 八、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考点一: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考点二: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 考点三:无差异曲线的概念和特征 一、无差异曲线的概念——用来描述消费者 偏好 无差异曲线是一条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

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曲线,在这条曲线上的所有各点的两种商品组合带给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是完全相同的,消费者对这条曲线上各个点的偏好程度是无差异的。 二、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注1】无差异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上该点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 【注2】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表明的经济含义是指随一种商品消费量的逐渐增加,消费者为了获得这种商品的额外消费而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会越来越少,即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是递减的。 考点四:预算约束线 1.预算线的斜率是两种商品价格的负比率或两种商品价格的比率负值,斜率的大小表明在不改变总支出数量的前提下,两种商品可以相互替代的比率。 2.影响预算线变动的因素是消费者可支配的收入m、两种商品的价格P1、P2。 (1)在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收入改变,会使预算线出现平行移动。收入增加使预算线向右平移,收入减少使预算线向左平移。 (2)如果只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而另外一种商品价格不动,且收入不动,会使预算线会发生旋转。如价格下降向右(外)旋转,价格上升向左(内)旋转。 (3)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同方向变化,会使预算线平移,同比例上升使预算线向左移,同比例下降,预算线向右移。(价格同比变动,预算线斜率不变) (4)两种商品的价格,以及收入都同比例同方向变化,预算线不动。(端点不变) 考点五: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1.商品边际替代率=商品的价格之比。 经济含义是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应该选择商品的最优组合,使得两种商品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价格比。 2.消费者均衡的前提条件(1)偏好不变(2)收入不变(3)价格不变 3.“价格—消费曲线”,表示消费者收入不变,与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相联系的两种商品的效用最大化组合。需求曲线是通过价格—消费曲线推导

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学基础重要知识点.doc

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学基础重要知识点 第一部分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对某种产品或服务,消费者愿意购买而且能够买的数量。 2、需求的影响因素:①消费者偏好(缓慢变化)②消费者个人收入(社会人均收入, 正向变化)③产品的价格(反向变化,最重要因素)④替代品的价格(正向变化) ⑤互补品的价格(反向变化)⑥预期(正)⑦其他因素。 3、需求规律:需求与价格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将这种关系用曲线D表示出来,这条曲线称为需求曲线。横轴Q表示需求,纵轴P表示价格。 4、市场供给:是指某一段吋间内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市场供给是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5、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①产品的价格(正)②生产成本(反)③生产技术(正) ④ 预期⑤相关产品的价格⑥其他因素。 6、供给规律:市场上的商品的供给量以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将这种描述供给量和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S被称为供给曲线。以横轴Q表示供给量,纵轴P表示价格。 7、市场价格是在需求和供给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8、均衡价格:是市场供给力量和需求力量相互抵消时达到的价格水平。需求曲线DD和供给曲线SS交叉点E叫均衡点,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其数量为Q0;此刻市场价格P0通常称为均衡价格。 9、最高限价:就是由政府为某种产品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价以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下进行。目的:保护消费者利益,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这样会导致刺激了消费,限制生产导致市场短缺。只宜在短期、局部地区实行。 10、保护价格:也叫支持价格或最低限价。目的是保护生产者利益,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属于市场干预行为。会刺激生产,限制消费,导致市场过剩。 11、Q/Q4-AP/P,O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总是负数。、需求价格弹性:需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二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Ed= △ 12、需求价格点弹性适用于价格和需求量变化小的场合。弧弹性适用于价格和需求量变动较大的场合。 13、当Ed>l需求富于弹性,降价一一需求增加一一销售收入增加。Ed=l需求单一弹性,降价一一销售不变。Ed0交叉弹性系数为正,i、j两种商品为替代品,越接近于1越说明两者的替代性越强;EijvO交叉弹性系数为负,i、j两种商品为互补品;Eij=O表明两种商品无关。 16、需求收入弹性:需求量变化引起消费者收入变动之比。Ey=l收入变动与需求变动成相同比例;Ey>l收入弹性高,表明需求的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高档品;Eyvl 收入弹性低表明需求的增加小于收入的增加(必需品);Ey二0表明不管收入如何变动, 需

2023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整理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29分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应、均衡价格 一、需求:购置欲望、支付能力供应:乐意、也许 二、影响需求原因:消费者旳偏好、个人收入、产品价格、替代品价格、互补品价格、预期 影响需求最关键旳原因还是该商品自身旳价格。 三、影响供应旳原因:生产成本、生产技术、产品价格、有关产品旳价格、预期 四、需求曲线及供应曲线 需求数量变动:假定其他原因不变,只考虑需求和价格旳关系(曲线上点旳移动)需求变动:消费者收入和消费者偏好等原因旳变化引起体现为需求曲线旳位移供应数量变动:只考虑供应和价格旳关系沿着既定旳供应曲线进行-—点动 供应变动:价格以外旳其他原因如成本变动引起曲线旳位移 最高限价——保护买方利益-市场短缺、黑市高价、生产者变相涨价、配给制 保护价格—-保护卖方利益—市场过剩、黑市低价、生产者变相降价、收购和储备系统六: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交叉弹性、需求收入弹性、供应价格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点弹性合用变动较小旳场所;弧弹性合用变动较大旳场所。 点弹性:分母是原需求量和原价格弧弹性:分母是平均需求量和平均价格 影响原因:替代品旳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旳重要性、商品用途旳多少、时间 E d>1高弹性、E d〈1低弹性、E d=1单一弹性富有弹性旳商品合用实行薄利多销 需求交叉弹性系数:〉0替代品;〈0互补品;=0无关商品

需求收入弹性:>1高档品;〈1必需品;<0低级品 供应价格弹性:时间(决定供应弹性旳首要原因)、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替代品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分析 一、经济人假设: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论——效用可加减—-边际效用分析 序数效用论——偏好次序效用不可加减-—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 二、消费者偏好旳基本假定:完备性、可传递性、偏好于多而不是少 三、无差异曲线旳概念和特性:越远偏好程度越高、不能相交、凸向原点,斜率为负 无差异曲线——消费者偏好由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旳 四、预算约束线:预算线旳斜率两种商品价格旳比率负值 五、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均衡旳前提条件:偏好不变;收入不变;价格不变 需求曲线是通过价格消费曲线推导出来。消费者在需求曲线上消费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六、商品价格变化旳两种效应——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低收入同方向 第三章生产与成本理论 一、生产者组织形式及企业形成理论 组织形式:个人独资企业;合作企业;企业制企业 1、美国经济学家科斯认为企业旳本质特性是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旳替代物. 2、企业存在旳主线原因是交易成本旳节省. 3、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旳交易费用不一样旳重要原因是信息旳不完全性 二、生产函数及其曲线:技术不变,生产要素旳数量与能生产旳最大产量间旳函数关系

经济学基础知识笔记

经济学基础知识笔记 一、引言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人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做出决策以满足无限的需求。本文将介绍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经济学的定义、经济主体、供求关系以及市场机制等内容。 二、经济学的定义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在稀缺资源下如何分配和利用资源的学科。它关注个体、家庭、企业和政府在做出经济决策时所面临的选择问题,以及这些选择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三、经济主体 1.个体经济主体 个体经济主体指的是个人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个体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受到效用最大化的原则驱动,即在有限的资源下,个体会选择能够最大化自身满足感的方案。 2.家庭经济主体 家庭经济主体是由个人组成的经济单位。家庭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决定着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同时也是消费者和劳动力的提供者。 3.企业经济主体 企业经济主体是为了追求利润而组织起来的生产单位。企业的目标是通过生产和销售商品或服务来获取利润,同时也承担着雇佣劳动力和承担风险的责任。 4.政府经济主体

政府经济主体是制定和执行经济政策的机构。政府通过税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手段来调控经济活动,以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 四、供求关系 供求关系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描述了市场中商品或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而需求则是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求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的形成。当供大于求时,价格会下降,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当需求大于供应时,价格会上升,以鼓励更多的生产者提供商品或服务。 五、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是指通过供求关系来协调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的机制。市场机制的核心是自由竞争,它使得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交易,并根据价格信号做出决策。 市场机制具有自动调节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分配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然而,市场机制也存在一些限制,如市场失灵和外部性等问题,需要政府的干预和调节。 六、结论 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为我们理解和解决经济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方法。通过学习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活动的本质,做出明智的经济决策,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经济学基础知识包括经济学的定义、经济主体、供求关系以及市场机制等内容。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为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做出贡献。

中级经济基础 经济学基础知识点

中级经济基础经济学基础知识点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人类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如何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以满足无限的需求。而中级经济基础则是在掌握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内容。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级经济基础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并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深度和广度兼具的分析。 1. 市场与价格 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载体,是供求关系的集中体现。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资源配置的信号,通过市场价格的变化,资源的配置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而中级经济基础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市场的类型,价格的形成机制以及价格对资源配置的影响等内容。 2. 生产与成本 生产是经济活动的核心,而成本则是生产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中级经济基础中,我们将进一步讨论生产函数、边际生产力、长期成本、短期成本等概念,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3. 市场结构与产业组织 市场结构是在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产业组织则是研究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的学科。在中级经济基础中,我们将深入研究各种市场结构的特点,以及在不同市场结构下企业行为的差异。

4.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在中级经济基础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国民经济核算、经济增长理论、 货币与金融政策等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 及其影响。 总结回顾 通过对中级经济基础的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探讨,我们不仅对经济学的 一些基本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能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和 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经济学作为一门复杂而又有深刻意义的学科,需 要我们不断地深入学习和思考,才能更好地把握其精髓。 个人观点和理解 在学习中级经济基础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意识到经济学知识的广度和 深度。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经济运行的 规律,并且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实际经济活动中去。我相信,只有掌握 了这些中级经济基础的知识点,我们才能真正成为经济学领域的专家,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5. 国际贸易与全球化 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进行资源配置和经济交流的重要方式。在中级经 济基础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等,并研究国际贸易对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全球 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关系。

中级经济基础三色笔记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三色笔记

第-部分经济学基础(第1-10章) 1,影响供给的因素包括:①产品价格;②生产成本;③生产技术;④生产者预期;⑤相关产品的价格;⑥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2,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主要有:①时间(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②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③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 3,影响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有:①消费者偏好;②消费者的个人收入;③产品价格;④替代品的价格;⑤互补品的价格;⑥预期;7其他因素。其中,产品价格是影响需求的最关键的因素。一般而言,商品价格和需求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 4,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因为商品的价格变化所引起的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化。需求的变动是指其他条件的变化导致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5,商品的需求与替代品的价格成同方向变化,与互补品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化。 6,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公式有点弹性公式和弧弹性公式两种:前者表现的是一点上的弹性,适用于价格和需求量变动较小的场合;后者表现的是两点之间的弹性,适用于价格和需求量变动较大的场合。 7,需求价格点弹性是指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弹性,它等于需求量的无穷小的相对变化对价格的一个无穷小的相对变化的比。需求价格点弹性表明的只是一点上的弹性,因此只适用于价格和需求量变动较小的场合。 8,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分为三种情况:①当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时,称为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②当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等于1时,称为需求单一弹性; ③当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时,称为需求缺乏弹性或低弹性。 9,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有: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一种商品若有许多相近的替代品,那么这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②商品的重要性,一种商品如果是生活必需品,其需求弹性就小或缺乏弹性。而一些非必需的高档商品,像贵重首饰、高档服装等,其需求弹性就大。③商品用途的多少,一般来说,一种商品的用途越多,它的需求弹性就越大,反之就缺乏弹性。④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时间越短,商品的需求弹性越小;时间越长,商品的需求弹性就越大。 10,需求价格弹性和总销售收入的关系:如果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即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增加;如果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那么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减少;如果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等于1,那么价格变动不会引起销售收入变动。这是企业实行薄利多销策略的一个主要理论基础。 11,交叉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为:交叉弹性系数=商品i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商品j的价格的相对变化 12,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市场价格是在需求和供给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均衡价格就是市场供给力量和需求力量相互抵消时所达到的价格水平。 13,保护价格,也称支持价格或最低限价,是指由政府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上进,其目的是保护生产者利益或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在我国,保护价格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当某种或某些产品价格下降幅度过大,生产者收入过少,有可能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时,政府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进行干预我国和世界上一些国家或地区采用保护价格政策支持农业生产和稳定农民收入水平。。 14,最高限价,是指由政府为某种产品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下进行。其目标是护消费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