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汉语方言完成体标记比较研究

汉语方言完成体标记比较研究

汉语方言完成体标记比较研究
汉语方言完成体标记比较研究

汉语方言完成体标记比较研究

本文选择汉语方言完成体标记为跨方言比较的对象。在跨方言比较过程中,充分利用丰富的汉语方言语法资料,借助“两个三角”语法理论,立足于语音形式和语义语法表现,通过综观概貌和微观透视,尽

可能全面地考察方言完成体标记成分的形义特征、总体类型、共时分布和历时语音演变情况,力求在描写总结的基础上能够解释现象成因。本文共六章。第一章绪论。首先结合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现状说明语义范畴对跨方言语法比较的重要意义,讨论了汉语体貌范畴的语义范畴

属性,从扩大语法事实考察视野角度说明跨方言比较对汉语体貌研究

的重要价值,确立本文以方言完成体标记为具体研究对象。其次,结合已有认识说明本文对完成体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办法。再次,结合跨

方言比较的特点讨论了本文对“两个三角”和“句管控”研究方法的具体理解。最后说明本文框架、方言语料来源和引用规范等情况。第二章为汉语完成体的研究现状述评。鉴于汉语完成体的有关文献数量庞大(约2000篇),本文单独成章来详细梳理,以便为“整体汉语”视

角下的跨方言比较寻求突破口。本章主要分为共同语、方言、历史语法和其他领域来分别梳理,评述得失,从中可以看到各个领域都共同

存在着“争议多、不均衡”的共性问题,因此通过跨方言比较扩大语

法事实的考察视野就成为重要选项。第三章综观汉语方言完成体标记的总体类型、音义概况、地理分布和演变趋势。首先结合实际情况,

把方言完成体标记区分为后附型、前置型和变音型三大类。然后重点考察后附型标记这一主体类型,具体采用方言地图和非地图文献资料

互证互补的方法,细致考察各小类的语音形式和地理分布情况,发现

南北方言总体表现不同,接着运用语音演变理论从声韵调的具体表现分析该类标记的语音弱化演变趋势的详情,最后把该类标记的突出音义特征概括为“音源多途”和“一标多用”。第四章从相对微观的视角选择后附型标记的两类个案(北方方言“了”类标记和南方方言“掉”类标记)进行跨方言考察。北方方言“了”类标记有同形和异形之分,同形类方言与异形类方言的地理分布呈现为大致对立的分布状态,本章采用“点面结合、单点透视”的处理办法考察了异形类方言“形义错配”的具体表现,从语法系统内部功能分化和语言(方言)接触的不同影响两个主要方面解释了形成地理分布对立的内因和外因。南方方言“掉”类标记体现出很强的共性特征,本章采取分区分小类依次归纳对比的办法,总结出该类标记的多项共性特征和细节差异,然后结

合普通话“掉”类词的体貌特征、方言“掉”类标记的历史来源和汉语完成体的总体特点思考了“掉”类标记的完成体地位问题。方言“掉”类标记在地理分布上的共时联系和历时替换过程,可以看出南方方言之间的历史接触痕迹和移民联系,也可以看到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相互影响。第五章梳理变音型标记。本章依据变音方式把变音型标记分为儿化类、D变韵类、变调类、混合变音类等四种主要类型,总结了每类方式的语音特征、语法意义和地理分布等情况。总体来看,变音方式都具有很强的口语色彩,受到的限制较多,通常都有特定的变音

规则,主要发生在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身上,具体语音来源多与“了1”有关,而且南北方言采用变音方式的总体表现有所不同:北方方言里

变韵、变调、混合变音等各种变音方式都比较普遍,而南方方言里似乎只有变调较为常见。本章认为应从是否在方言语法系统中表达了独立的语法意义来认定其语法性质。此外,还结合语法化程度的语音表现将汉语方言完成体标记的语音弱化链条具化为“动词(“了、过”等)→动态助词(“了、过”等)→词缀((?))→屈折化阶段(儿化、D 变韵、变调等)→零形式(:/Φ)”,从口语和书面语互动角度推测了变音型标记和普通话“了”等其他标记之间竞争发展的可能态势。第六章结语,总结了本文通过跨方言比较得来的一些基本认识,指出了尚存的不足之处。整体来看,汉语方言完成体标记的总体类型表现南北有别,地理分布特征呈现为“跨区串片”,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形义对应关系基本呈现为“大同小异”的错配状态,语音弱化大趋势与功能单一化并不对应,怎样处置“一标多用”难题将会影响到整个研究进程。本章还结合跨方言比较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思考了跨方言比较的材料处理和多重研究价值问题,就完善方言完成体的调查内容和思路提出了建议。本文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关注视角尚不平衡和理论解释尚有不足两大方面。

汉语方言学文献综述

汉语方言学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对历年来汉语方言学研究著作以及学术论文的文献整理,从研究方向、研究历史、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新视角等几个方面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归纳分类。不仅只局限传统的汉语方言学,还结合了生成语法学、语言地理学以及描写语音学等方面。同时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对比,提出自己的一些新想法。 关键词汉语方言学生成语法学语言地理学地域方言 “方言”的概念最早大约出现在我国周代,就是所谓的殊方异语。在这里我们引用袁家骅提出的“方言”定义,“方言是共同语的继承或支裔,一个方言有异于其他亲属方言的某些语言特征,在历史时期往往从属与民族的统一标准”。 1.研究方向: 关于方言研究的方向,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在《汉语方言概要》中表示方言研究可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方言本身的调查,系统地描写它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第二,方言和标准语比较。第三,把以上研究的结果,跟该语言的较古阶段比较,揭示这个语言分化和发展的过程。 李如龙则认为,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可分为横纵两个方面:横向比较是指,就现代普通话和汉语方言做横向比较,也就是做结构系统的比较,自然包含着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比较。这些比较,就其同的方面可以概括出现代汉语的特征,就其异的方面可以区别开各方言的特征,从而更好地展现现代汉语的共性及其方言的个性。纵向比较则是指,将方言与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情况做比较。 此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描写研究的一个对象,一个方言就是一个语言单位,是全民性的,有它的语音系统、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袁家骅,1988)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语方言的比较往往立足于自身情况的描写,通过与共时描写和历时演变的比较来探索出方言系统中的共性以及自身的个性。 2.研究历史: 我国有关汉语方言研究的第一人,应当是两千多年前汉代的扬雄,他编纂了我国第一本汉语方言词汇比较词典--《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但可惜的是,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有关于汉语方言的研究往往是依附于文字学、音韵学等学科,并未获得足够的重视。 而用现代语言的学科理论、技术方法来调查研究方言更是近七十年来才开始进行的。前三十年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方言实地调查取证,以赵元任为代表的学者通过大面积的方言调查,出版了一系列有关两广、江西、云川等地的方言著作,为后人的研究积累了大批语料。到了后四十年,中国的汉语的汉语方言研究有了极大的飞跃。学者不仅延续前辈开创的方言研究的传统,还接受吸取了海外方言研究的精髓,如桥本万太郎的语言地理类型学、贺登崧的汉语方言地理学,等等。此外,新生代的学者还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引申,提出一生成语法学、生成语音学来归纳总结汉语方言特点,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而与研究历史相关的--汉语方言学史,也是我们应多加以关注的一门学科。汉语自古就有方言的差别,但纵观中国方言史的研究,大多倾力于上古或近代,六朝唐宋方言研究则显得尤为薄弱。把汉语方言学史作为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来研究开始于20世纪。罗常培的《汉语方音研究小史》是汉语方言学史学科草创的标志。所以汉语方言学史的研究总体上还是很薄弱的。何耿镛先生的《汉语方言研究小史》是最早的也是迄今为止的唯一一部汉

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四川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声母差异 宜宾口音在内的四川方言,仅就大多数地区而言,与普通话的声母差异,情况有三: 一、四川方言语音中比普通话多出有声母; 二、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语音多出有声母; 三、四川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所采用的声母不同。 分述如下:一、四川方言语音中比普通话多出有声母。由于是对50年前的记忆,多出的声母原来用什么注音符号或拼音字母,已经留在了学生时代;笔者又毕竟不是语音专业人员,手里没有目前全面表示各种语音,甚至本主题讨论所涉及语音的现行表示方式的专业书籍或文献。因此,在以下叙述中,只能以自己权宜杜撰(只用于本贴主题讨论)的,希望通过描述和举例能为泡友理解的非专业符号表示。四川方言多出的声母为[ni:]和[gn],均为浊音. 1. [ni:]。发[ni:]时,气从舌颚间出,舌扁平;发音位置比普通话拼音字母的"n"靠后;发音时,摩擦通道较长,摩擦力较大。如宜、义(含仪、议等义与形旁组合字),你、泥、拟、凝,等。宜宾口音与普通话一样,也基本上没有这个声母,而分别成为宜宾口音和普通话的"y"(如宜、义等)和"n"(如你、泥、拟、凝,等)。 2. [gn]。气从舌、颚最后部(近喉部)发出,摩擦力也较大,有如"g"的软浊音。四川方言语音中的我(及如哦、俄、饿、鹅、娥等)、恶(及如垩)、额、厄、鄂(及如颚、萼、鳄、腭等)、讹、遏、……等。宜宾口音中除个别字使用这个声母(如我、恶、厄等)外,大多数与普通话声母相同(如哦、俄、饿、鹅、娥,讹,等);而重庆口音中,连"我、恶、厄"等,都几乎与普通话相同,只不过音节中口形变化的过程没有普通话清楚。记得,四川方言语音多出的上述声母,在50年前的汉语拼音字母表中,分别排列在g、k与h,和j、q与x之间,与其他由4个一排的声母,组成了较为整齐的方阵。即: b p m f d t n l g k [gn] h j q [ni:] x zh ch sh r z c s 二、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语音多出有声母。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中大多数地区的语音多出的声母就是人们熟知的翘舌音:zh、ch、sh。因此,四川方言中大多数地区的居民,在学说普通话时,都要下相当大的功夫,才能从自己的全部z、c、s中,准确剥离出zh、ch、sh来。 " 大多数"以外的少数地区,即由自贡市市区及富顺县,内江的隆昌县及宜宾县北部(靠近自贡市区部分)、泸县靠近富顺县的边界地区组成的连片翘舌音地区;

普通话与方言词语对照表

1、本材料供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项——选择、判断测试使用。 2、内容大致按词法和句法分类排列,词法在前,句法在后。量词、名词搭配表请参看另外一个文件。 3、本材料各语法类别下所列若干组句子,仅为举例性质,远非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差异的全部,而且同一格式的句子(或词语)尽量不多举,测试命题时可按同格式替换、类推。 4、所列句子采用单一的选择题型,答案一般是普通话说法(题号右边标注*)放在前边,方言说法(题号后标“方”的)放在后边,命题时排列顺序应随机变动。 5、a≠b*,表示当a b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同时,两句都是普通话的说法。a=b方,表示a b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时,b句是方言说法。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范,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方言中有一些句式,似乎和普通话一样,比如广西方言说“我不比他好”,意思是“我没有他好”。孤立地看,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因为普通话中也有这样的句式。但是普通话中“我不比他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没有他好”,二是“我和他一样”。广西话“我不比他好”只能表达前一层意思,如果要表达的是后一层意思,这种说法就错了。所以对于这一类句式,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判断出正误来。 一、词尾 普通话和各方言都有一些词尾,最常见的如“子、儿、头”等,但这些词尾用在什么词语里,普通话和方言不所不同。最常见的是“子”尾,但普通话说“虾”,不带“子”,江苏很多地方都说“虾子”。与此相反,普通话中的“袜子”,在吴方言大都说“袜”或“洋袜”。普通话的“鼻子”,吴方言说成“鼻头”。江淮方言中名词的“子”尾特别多,儿化普遍比普通话少,甚至完全没有儿化。普通话中的“明年、麦穗儿、豆角儿、鸡、蝴蝶、脸盆、嘴唇、脚底板儿、肚脐眼儿、裤头儿、面条儿”等,在江淮方言中说成“明年子、麦穗子、豆角子、鸡子、蝴蝶子、脸盆子、嘴唇子、脚底板子、肚脐眼子、裤头子、面条子”。“裤子”“帽子”,山西某些地区说成“帽的”“裤的”或“帽儿”“裤儿”,“狐狸”说成“狐的”“狐子”。山西方言还往往把儿化词语的“儿”尾去掉,前边的词语重叠。各方言区还有一些普通话中没有的词尾,如吴方言普遍有“厨房间、厕所间、客堂间”的说法,普通话都不带“间”字。南昌话中重叠副词的词尾“子”,相当于北京话的“儿”。总体上说,方言中的词尾比普通话用得多些。我们说普通话时,要多加注意,去掉这些词尾,或改用普通话的词尾。 a、腿变粗了。 b、腿子变粗了。(选对a* b方) a、我买了一顶帽子、一条裤子。 b、我买了一顶帽的、一条裤的。 c、我买了一顶帽儿、一条裤儿。(选对a* b c方) a、有一窝鸡都让狐狸吃了。 b、有一窝鸡都让狐的吃了。 c、有一窝鸡都让狐子给吃了。(选对a* b c方) a、灯丝儿又断了。 b、灯丝的又断了。 c、灯丝子又断的。(选对a* b c方) a、门上有一个眼儿。 b、门上有一个眼眼。(选对a* b方) a、把瓶子上的盖儿拧开。 b、把瓶瓶上的盖盖拧开。(选对a* b方) a、我捉住它的小腿,把它带回去。 b、我捉住它的小腿子,把它带回去。(选对a* b方) a、我就这样度过了童年。 b、我就这样子度过了童年。(选对a* b方) 二、这普通话中,指示代词“这”用来指代人和事物,表示“近指”,与“那”(远指)相对。在一些方言里常常没有“这”。 a、这支笔是谁的? b、支笔是谁的?(选对a* b方) a、这朵花真好看。 b、朵花真好看。(选对a* b方) a、这本书是我的。 b、本书是我的。(选对a* b方) 三、数量 福建等一些方言的称数法与普通话说法不大一样,有的方言区的人说普通话往往在数量上加以替代或省略。 a、他今年二十一岁。 b、他今年二一岁。(选对a* b方) a、我有一百一十八块钱。 b、我有百一八块钱。(选对a* b方) a、这大米有一千三百公斤 b、这大米有千三公斤。(选对a* b方) a、这座山有一千九百五十米高。 b、这座山有千九五米高。 c、这座山有一千九五为高。(选对a* b c方) a、距离考试还有一个多月。 b、距离考试还有月把天/月把日。(选对a* b方) a、我们写作业用了一个多月。 b、我们写作业用了一点半钟。 c、我们写作业用了点半钟。(选对a* b c方) a、他审阅了二百一十三个方案。 b、他审阅了二百十三个方案。(选对a* b方) 四、二与两 在普通话里,“两”一般只作基数词,“二”除了作基数词,还可以作序数词,但在一般量词如“层”的前面,“二”只能作序数词,“二层楼”是第二层楼的意思。“二”与“两”都作基数词的时候,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根据普通话的习惯,用法也有许多不同。一些方言的习惯说法也与普通话不一样。 a、二比二(竞赛比分)。 b、两比两。(选对a* b方) a、二比五。 b、两比五。(选对a* b方)

汉语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

汉语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 本文的内容主要是讨论一些例子。例子就是资料,它是很重要的。李荣先生在《方言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方言》1983年第2期81-91页)说过:“例子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要先想好例子,再表示意见。要是举不出合适的例子,那种意见是站不住脚的。例子一摆呀,你的功夫就出来了。就能看出你的学力如何,见识如何。例子就好比商店橱窗里陈列的商品。摆出来的都不怎么样,仓库里的就可想而知了。” 一关于方言词语的调查研究 (一)《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方言词 大家都知道《现代汉语词典》是具有规范性质的汉语共同语词典,但是很多人平时不太注意词典里收入了很多带<方>字标记的方言字、方言词。很多带<口>字标记的口语词,还有很多专用于地名、姓名的字头其实大部分也是方言字词。这些条目加起来在词典里至少都有上千或更多的数量。《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这么多的方言字词,是需要方言的词语研究的。这就是“普通话在方言之中,又在方言之上”的道理,现代汉语是整体的,它包括现代汉语方言。下面随意举一些《现代汉语词典》里方言词: 阿姨姨母 腌臜(1)脏;不干净。(2)(心里)别扭;不愉快。 娭毑(1)祖母。(2)尊称年老的妇女。 爱人儿逗人爱:这孩子的一双又大又水灵的眼睛,多~啊! 俺代词。(1)我们(不包括听话的人)。(2)我。 熬心心里不舒畅;烦闷。 熬磨(1)痛苦地度过(时间)。(2)没完没了地纠缠:这孩子很听话,从不~人。 巴结(2)努力;勤奋:他工作很~ 巴望(1)盼望。(2)指望;盼头。 吧嗒(2)抽(旱烟):他~着叶子烟打主意。 拔白(天)刚亮。 白日撞白天趁人不备走进人家去偷东西的小偷儿。 摆子疟疾:打~。 板实(1)(土壤)硬而结实。(2)(书皮、衣物等)平整挺括。 半彪子不通事理,行动鲁莽的人。

浅谈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

浅谈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 普通话是一张名片,一张好的名片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作为一种语言它不仅是社交工具,也是一种文化载体。然而在普通话大力推广大的主流之下,近一个时期,社会上又不时传来“保护方言”、“保卫方言”的口号声。在一场争论后,勿庸置疑,开展普通话应是一项长期而深入的工作。 一、为什么要学说普通话,并从幼儿抓起 (一)幼儿期是学习语言、形成口语的关键时期。孩子好模仿,敢讲敢说,喜欢与人交往,如若幼儿学语言的最佳年龄期受到了方言的影响,形成方言语音、语感的原型定式,很难矫正。我们大班一幼儿中班之前跟随爷爷奶奶在胶东地区长大,入园后,他与大家很难交流,因为胶东口音与普通话的差别很大,所以他不愿说话,性格也变得内向起来,经过近一年半的普通话练习,个别发音还是胶东方言语调。可见,方言影响了幼儿的语言学习和情感交流。 (二)学说普通话有利于识字和阅读,为孩子入学后掌握书面语言、理解字义打下基础。普通话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语感,也有利于今后的外语学习。幼儿期的口语训练会让他们掌握一批词汇,对字的音、形、意形成统一联系认识,促进辨音能力形成,

有利于孩子的自主学习。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哈佛女孩”“剑桥男孩”“天才少年”无一不是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自主阅读了大量图书,从早期教育看,不说普通话的孩子一开始就失败了! (三)防止语音上出现根本性的错误,避免口语交流中产生误会 一次,老师组织小朋友讲述父母的生活习惯,明明说妈妈最喜欢吃“老醋白菜”,旁边一小朋友惊讶的站起来说我妈妈也爱吃“老醋白菜”,明明反驳我说的是“老cu(厨)白菜”…可是明明确实把“厨”念成“醋”了。据了解明明的妈妈老家在内蒙,其方言习惯就是除了三声之外的一声和二声的语调都接近四声,加上读音又不准便如此了。明明的父亲普通话相对标准一些,让明明能分辨出他人的读音是否正确,但自己却发音不准,像这种现象更难矫正。 二、分析方言对幼儿普通话学习影响之大的原因 为什么方言的影响会如此之大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方言是一种情绪。许多从小在方言区长大的家长认为“它”能最真、最切地表达情感。加之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语法和

谈谈常德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

谈谈常德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 普通话既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又是国家法定的全国通用的语言,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标准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而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言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因此汉语方言与普通话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较多,方言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每个大方言区又可细分,而今天所要讨论研究的常德方言就属于湘方言的一个次方言。常德位于湖南西北部,故常德方言是西南官话的重要代表,和武汉方言也比较相近,与普通话同属北方方言语系,俗有“小北京话”之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保留有不少北京话的特征,体现在常德方言与普通话的“同”,同时由于处于湖南境内,受周边地区湘方言影响,又体现出一些湘方言的特点。虽同为北方方言语系,但地理上的距离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还是造成了常德方言与普通话的“异”。 首先谈谈常德方言与普通话的“同”。两者同属于北方方言语系,因此,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较接近。 (一)语音方面: 常德方言大多数常用的基本字词发音都与普通话相同或相近,主要体现在名词与动词上。如名词:“你”,“她”、“天气”、“衣服”“洗衣机”等,动词:“打”、“穿”、“看”、“起床”、“跑步”、“落下”等。 (二)词汇方面: 常德方言保留了普通话许多基本词汇。如:“开花结果”、“做作业”、“看电视”、 “买东西”、“菜园”、“花生”、“袜子”、“茄子”,“一排”等等。 (三)语法方面: 常德方言的语法和普通话的语法大体一致。基本都呈(定)主+(状)谓+宾(补) 的结构。如常德方言中的“他打我”与普通话中的“他打我”就是完全相同的 典型的主谓宾结构的句子,“太阳出来哒”与“太阳出来了”,除助词的发音的 不同,都是简单的主谓结构,“我是老师”与“我是老师”,都是典型的主系表 结构的简单句,又如“她爸爸到山上砍打好多枯树当柴火烧”与“她的爸爸去 山上砍了很多枯树当柴烧”这样较复杂的单句的语法结构也是一致的。 而常德方言与普通话的“异”,主要体现在语音与词汇上,语法上的差异较小。 (一)语音方面: 1、声母:①常德方言中鼻音和边音是不分的,即n与l不分。如:“你”与“里” 同音,“牛”与“留”同音。 ②普通话中卷舌音在常德方言中变成相应的平舌音。如:“是”(shi), 常德方言读si,“迟”(chi),常德方言读ci,“长”(zhang),常德方言读zang。 ③常德方言中,r读y和ng的音。如:“入”(ru),常德方言读yu, “肉”(rou),常德方言读ngou,“柔软”(柔软),在常德方言中读ngou ngan。 ④常德方言中,f与h不分。如:“花”(hua)与“发”(fa)同音。 ⑤部分声母是jqx的字读gkh。如:“减”(jian)读gan,“壳”(ke) 读kuo,“涎”(xian)读han。 ⑥常德方言中声母为零声母或为y的读ng。如:“安”(an)读ngan,

汉语方言人体词语比较研究

汉语方言人体词语比较研究 论文用共时和历时比较的方法,以汉语方言中表示人体器官部位的词语(以下简称人体词语)为对象进行比较研究。在共时方面,比较研究方言与普通话间的异同、方言与方言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探讨普通话与方言、方言与方言间人体词语词形和词义结构的共性和差异的模式;尝试解释方言差异的原因;以及这种共性和差异表现出的区域类型特征及其在方言分区上的意义。在历时方面,比较方言人体词语在汉语史上的演变情况,分析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层次;并探讨了方言人体词语差异与方言分区之间的关系。论文采用多种理论,运用多种方法,尽量做到对方言人体词语的全面研究。运用语言结构观和系统观理论讨论方言人体词语的演变原因;运用语义场理论,分语义场、分义位研究方言人体词语的共时差异和历时演变;运用词汇语义学理论,探讨方言人体词语词义的共时差异原因和历时演变类型;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解释方言人体词语词义引申的特点;运用认知编码理论,讨论方言人体词语的词义和词形关系;运用语言异质论和语言叠置理论解释方言人体词语同义聚合的问题。论文运用比较的方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用统计、计算的结果来说明问题。论文分七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中间部分是正文,分五章;最后一部分是结语。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方言学意义、词汇学和语义学意义、汉语史研究意义、宏观语言学意义),介绍了研究现状(方言词汇的研究现状、汉语词汇的普方古综合比较研究的现状、人体词语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阐明

了本文的题旨,介绍了本文研究所要采用的理论(语言结构观和系统观理论、语义场理论、词汇语义学理论、认知编码理论、语言异质论和语言叠置理论)和方法(比较的方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并就本文的材料和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第一章是对汉语方言人体词语共时表现形式的比较。本章比较了人体义位在不同方言间词形、语素、构词形式等方面的异同。本章分四个小节。第一节比较了方言人体词语的词形和主要语素情况,包括各方言中表示同一人体器官部位的词语的词形表现和其主要语素的异同,结论是汉语各方言人体词语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语素数目不同、主要语素的差异、有无词缀及使用不同的词缀。第二节比较了方言人体词语的词缀的异同,内容包括词缀形式、不同词缀的区域分布及使用情况。经过比较发现:不同方言人体词语中的词缀在使用数目、可否重叠、所处位置和虚化程度和意义上都有一些与普通话不同的情况。第三节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构词形式的异同,内容包括重叠构词形式的方言特点、几个人体部位词语语素组合形式的异同,等等。第四节探讨了方言人体词语词形的共性与差异的原因,一是因为各方言对同义语素的选择不同,二是因为古汉语单音词在一些方言中仍保留为单音节语素、或方言区人们新创的语素参加构词的缘故,三是因为词义的模糊性使人们可能用表示人体相邻部位的语素来构词。此外,记录方言词语的书写形式不同、语序的不同也可能是一个原因。汉语方言人体词语存在共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汉语方言都是从古汉语发展演变而来,有共同的历史基础;二是方言都不同程度地受不同历史时

湖南各地方言分布(附图)

湖南各地方言分布(附图) (2011-03-29 14:51:44) 转载▼ 一、湘北方言: 1、常德方言(北方语系-西南官话):流行于流传在今洞庭湖沅水、澧水流域,属于与现代普通话十分接近的北方方言区。细分起来,又可分为:常德话、津市话(澧州话)、 张家界话、湘西话等。常德话影响较广,波及益阳的沅江和南县、岳阳的华容,但内部差异较小,可以自由交流。常德方言与湖北荆州的南部县市(监利、公安、洪湖等地)方言为一个支脉,同属江汉平原音。常德方言的特点在于平实委婉,有亲和力。 2、岳阳方言(湘语、赣语、西南官话):岳阳主城区和临湘路北、云溪区以及华容县紧靠长江洞庭的地带为第一区,具有西南官话、湘语、赣语等多重特征;岳阳县和临湘路南为第二区,是湘语、赣语的交叉地带;平江县大部分地区和汨罗市东北部为赣语区,保留了很强的古语特点;汨罗、湘阴则是典型的新湘语区,与益阳、长沙话相似。岳阳方言内部差异较大,五里不同音,其中东部地区,与鄂东南山区方

言相仿,同湖北赤壁、通城、崇阳(湘赣方言区)等地方言十分接近。岳阳方言的特点在于字字铿锵,升调较多。 3、张家界方言(北方语系-西南官话):张家界与常德同属于西南官话区。流行张家界话的地区包括张家界市及其周边地区(石门西部和西南部,临澧西部)。张家界话儿化音较重,接近于贵州、重庆、四川等地的方言,整体上,官话区内部差异较小,可以自由交流。 4、益阳方言(湘语-新湘语):益阳话属于湘方言-长益片-益沅小片区,与长沙话相近,但保留了一些独特的特征。益阳话可以定义为:周边地区与益阳可通话,同时又具备古浊声母边音化的湘语。典型的益阳方言区包括沅江、桃江及益阳市区。新湘语内部差异较小,益阳话与其他新湘语地区方言,可以自由交流。 二、湘中方言: 1、长沙方言(湘语-新湘语):长沙话是新湘语的代表,新湘语主要流行于长沙和湘北,受官话方言和赣方言的影响比较大。长沙话一般指长沙城区和长沙县、望城县大部所使用的语言(而且长沙县和望城县方言与城区方言略有区别)。至于宁乡县和浏阳市的方言则与市区差异较大,其中浏阳东部的方言还属于赣方言和客家方言,不能与长沙方言互通。长沙话的特点在于抑扬顿挫,语速较快。 2、湘潭方言(湘语-新湘语-老湘语):与长沙方言接近,

方言调研报告范文

方言调研报告范文 伴随着即将进入大三的慌张,无数次的纠结毕业后就业还是考研。脑子里想的很多, 却对即将到来的学年论文毫无想法。抱着想为自己的学年论文寻找一点灵感和对方言变化 的好奇,想不断历练、挑战自己的想法,我报名参加了这次暑期实践活动。四天时间过去了,我收获的远比我想象的要多得多。 实践活动开始的第一天,在闷热的汽车里度过了两个小时之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临夏市。费尽周折找到住的地方之后,经过短暂的休息我们马上投入到调研工作之中。 我们首先将十四位队员分好小组,然后明确了我们展开调研的地点和主要调研对象。在调 研过程中,我们从拘谨到大方,从被路人拒绝时的失落到互相鼓励,重整旗鼓的坚持,从 开始时我们方法不得当而进展缓慢到在学姐的帮助下我们逐渐改进方法而收获颇丰。在调 研结束之后的总结会议上,每个小组都汇报着自己的收获,那一晚,我们尽管疲惫,但每 个人脸上都流露着我未曾见过的骄傲与坚韧。 在以后的几天里我们还是依旧走街串巷进行调研,每晚开总结会议,认真总结每一天 的收获,发现、指出调研中存在的问题,明确第二天的任务。在这几天的走访中,给我印 象最深的还是去八坊街的那一次。八坊街是临夏市回族同胞的聚居地。在那里,我们每走 进一户人家,他们都非常热情的接待我们,耐心地回答我们的问题,遇到我们听不懂的方 言他们会反复解释,甚至加上手势动作,直到我们理解。他们还拿出亲手做的油果子给我 们品尝,这一切都让我们觉得特别的暖。那天我们还去了清真寺,还非常荣幸的见到了阿訇,跟阿訇进行了交谈。阿訇非常详细地回答我们的问题,还仔细地为我们讲解当地的宗 教文化,婚俗文化、葬俗文化。第一次这样近距离的接触阿訇,了解宗教,这次走访对我 来说既是一次内心的震动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除了知识上的收获以外,这次实践最大的收获便是同行的十三位队员了。罗老师对每 位队员的照顾,对生病队员的牵挂。学姐为我们整理资料,讲解要点,我们十四个人一起 同甘共苦,相互鼓励、相互学习、一起努力。无法忘记那些我们一起吃泡面的日子,一 起在总结会议之后玩游戏的日子,一起敞开心扉聊心事的日子。分离的时候有不舍,有眼泪,但我们始终是对方特别的人,不会忘记我们嘹亮的口号:we are 伐木累!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习惯了图书馆沙沙的纸笔声, 看过了一摞摞的专业书籍,记住了一条条的知识概念,然而追根溯源,这些精简的一句话 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背后的夙夜不眠,背后的呕心沥血,这次暑期社会实践,让我略 能窥得一二。 XX年7月9日,在学院的组织下,在罗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为期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目的地是临夏回族自治州,实践内容是搜集临夏方言语料,并和东干语做出比较。当天到达安顿好住宿后,我们实践小队迫不及待走上街头,开始着手完成我们认为很简单 的任务,第一天下午因为街上行人的配合,顺利的完成了任务,并不觉得苦和累,然而, 第二天,第三天,持续的高温让我心中开始烦躁,行人的不配合让我感到沮丧,复杂的语

从晋语的研究看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

第9卷 第3期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9 No13 2009年5月Journa l of Hebe i Polytechn i c Un i 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 on)May.2009 文章编号:167322804(2009)0320132203 从晋语的研究看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 王 利 (长治学院中文系,山西长治046011) 关键词:晋语;汉语;方言;方法 摘 要:研究汉语各方言的方法是相通的,若对整个晋语的研究成果作一梳理并从中总结出晋语研究的主要 方法,那么,我们也就可以看出汉语方言研究的主要方法了。文章从晋语的语音研究、词汇研究、语法研究、方 言与文化的结合研究、方言史研究以及方言理论的研究等几个方面总结了晋语研究的成果,进而归纳出晋语 乃至整个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H17211 文献标志码:A 一 晋语的含义 李荣先生在《官话方言的分区》一文中对晋语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晋语指山西省及其毗连地区有入声的方言。”这一定义体现出了晋语的地域特征和语言特征。晋语的地域特征是“包括太行山以西山西的中西部、北部、东南部,内蒙古黄河以东中西部地区以及陕西北部、河南北部、河北西部邻山西的地区。”方言特征是有入声。 晋语在5个省区中,山西所占的比例最大,也就是说晋语的主体在山西,其他地区的晋语与历史上山西移民或同属一个政区有关。本文所讨论的晋语主要是就山西境内的晋语而言的。 二 晋语的研究概况 本部分结合崔淑慧(2004)和乔全生(2005)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从语音研究、词汇研究、语法研究、方言与文化研究、方言史研究以及理论研究几个方面论述了晋语研究的现状,试图通过总结晋语的研究成果来归纳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下面我们一一加以介绍。 1 语音研究 语音研究成果丰富,主要集中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1)文白异读。有的是穷尽性地描写了某点或某片方言文白异读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对山西方言文白异读现象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如《山西方言的文白异读》;有的是通过一些特殊地名来研究文白异读,如《晋中文白异读在地名读音上的反映》;有的则是分析文白异读现象所反映的语音规律和语言历史发展阶段,如《山西西部方言白读层的元音高化》、《山西闻喜方言的白读层与宋西北方音》。(2)入声。作为晋语的最重要特征,这类文章相对较多,而且内容广泛。其中,有将方言的入声字和中古入声字进行比较的,如《介休方言的入声字和古入声字比较》等;有对入声舒化和舒声促化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进行穷尽描写或综合分析的,如《大同方言入声字两读详例》、《晋语舒声促化的类别》等;有对山西晋语入声的现状、特点、发展趋势进行探讨的,如《试论山西晋语的入声》、《山西晋语入声韵的类型》等;有结合山西方言入声探讨汉语入声演变问题的,如《山西襄垣方言和〈中原音韵〉的入声问题》、《从交城方言看汉语入声演变的历史》等。(3)变调。这类文章主要涉及连读变调、儿尾变调和儿化变调、重读变调、子尾变调等。比如《平遥方言的连读变调》、《平遥方言三字组的连读变调》、《平遥方言广用式三字组的连读变调》分别详细探讨了平遥方言两字组、三字组和广用式三字组的连读变调情况;《晋语的儿尾变调和儿化变调》对晋语的儿尾变调和儿化变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类;《大同方言的重读变调》讨论了由重读引起的变调;《晋城方言的子尾变调》等文章则揭示了变调在某些方言中的特殊作用。此外,还有一些文章,如《山西晋语古清平字的演变》、《山西方言的知照系声母》、《山西方言的尖团音问题》等或是对山西方言语音的历史演变进行了考察,或是对山西方言某一语音专题进行了研究,本文在此就不一一论述了。(崔淑慧2004) 2 词汇研究 词汇研究主要集中在“圪”头词的研究上最为突出。对此研究既有对某地方言各种形式、各种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圪”头词的穷尽性描写,又不乏整体性的研究。此外,还有一些对分音词与合音词、古语词、逆序词、四字格俗语的研究,但成果不是很明显。山西方言词汇内部比较及 收稿日期:2008207216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说明 1、本材料供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项——选择、判断测试使用。 2、内容大致按词法和句法分类排列,词法在前,句法在后。量词、名词搭配表请参看另外一个文件。 3、本材料各语法类别下所列若干组句子,仅为举例性质,远非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差异的全部,而且同一格式的句子(或词语)尽量不多举,测试命题时可按同格式替换、类推。 4、所列句子采用单一的选择题型,答案一般是普通话说法(题号右边标注*)放在前边,方言说法(题号后标“方”的)放在后边,命题时排列顺序应随机变动。 5、a≠b*,表示当a b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同时,两句都是普通话的说法。a=b方,表示a b 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时,b句是方言说法。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范,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襄阳方言的调查报告

襄阳方言的调查报告 本文借助方言调查字表,调查了介于“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之间的襄阳方言。在与普通话对比的基础上,从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分析了襄阳方言的特点。 一、襄阳简介 襄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河南省的西南面,长江支流的汉江中游居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中游,是汉江流域中的一座中心城。 襄阳方言属汉语北方方言的次方言区。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襄阳方言是北方方言中一个重要的方言点,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襄阳方言介于“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之间, 汉水以北语言受“中原官话”影响较大,“语言清轻略带秦”。襄阳(北部)、枣阳(北部)、老河口等与河南交界地方的语音豫音较重,汉水以南语言受“西南官话”影响较大。襄阳辖区其他地方方言声调基本一致。所以,在语言演变的过程中形成各方言区比较复杂的局面。 二、襄阳方言的声调 襄阳方言声调和现代汉语普通话声调一样,也是从古代的四声演变来的。 襄阳方言声调调类有四种基本调值,可以归并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调类。在襄阳方言中没有入声调类,它与普通话的调类一致,只是各调类的调值发音高低不尽相同。普通话是“入派四声”,而襄阳方言中古入声字派生则是“入派一声”。其大概的对应的规律是:归入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中的入声字,汉水以南方言,全都归如方言的阳平。归入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中的入声字,汉水以北方言区全都归如方言的阴平,都读中升调。 在襄阳方言中,其基本的调值情况和代表字如下: 阴平:调值24;代表字:天多香方 阳平:调值35;代表字:麻羊国童 上声:调值33;代表字:马好懂导 去声:调值21;代表字:大会到动 三、襄阳方言的声母: 1、尖团不分:其中“精”组字和“见”组字读音相同,例如:精=经 2、鼻浊音n和l合流,多数情况下都发l[l]的音,例如:年=脸,男=蓝

新世纪十年湖南汉语方言研究新动向

第13卷第6期2010年11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13No.6 Nov.2010 ■语言文学 新世纪十年湖南汉语方言研究新动向 瞿建慧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与上个世纪相比,新世纪十年湖南汉语方言研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形成了语音、词汇和语法全方位的研究体系;形成了湘南土话和湘西乡话的研究热点;开始注重与周边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的比较研究;开始将方言与地域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开始了汉语方言地理学的研究;开始了实验语音学、计算机语言学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新世纪;近十年;湖南汉语方言;新动向 中图分类号:H1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35(2010)06-0120-03 湖南的汉语方言包括湘语、官话、赣语、客家话、乡话和湘南土话。20世纪的湖南汉语方言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时期、以语音为重点的普查时期和全面发展时期三个阶段[1]。自迈入新世纪以来,湖南汉语方言研究的队伍在不断壮大,研究的成果也层出不穷,与上个世纪相比,湖南汉语方言研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一形成了语音、词汇和语法全方位的研究体系 新世纪湖南汉语方言语音研究不再停留在方言音系的静态共时描写,而是注重方言音韵特征历时演变的探讨;不再停留在对单一方言点语音现象的解释,而是把这个现象放在方言区乃至整个湖南汉语方言的框架里加以考察。《湘方言概要》(鲍厚星2006)对湘方言语音发展中的不平衡性、新老更替和文白竞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湘方言语音研究》(陈晖2006)通过广泛地实地调查和现有材料的充分挖掘,对湘方言古全浊声母今读情况和演变类型、果假摄今读、假梗摄文白读、声调调类演变和调值特点做了深入的研究。《湖南赣语语音研究》(李冬香2005)分析了赣方言普遍存在的透定母今读擦音、清从母和初崇母读舌尖中音、遇蟹止摄合口三等合流、阳声韵读同阴声韵等语音现象。《湘方言音韵比较研究》(周赛红2005)在搜集整理大量的湘方言历史文献、比排现代湘方言读音语料的基础上,利用文献考证法和历史比较法对湘方言音韵特征进行研究;同时,从音韵学角度对语音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一些规律和特点进行普通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探讨。《湘语音韵历史层次研究》(彭建国2006)以潘悟云教授开发的汉语方言处理系统(TFD)作为方言材料分析工具,对湘语的音韵现象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把来源于不同层次的音韵现象离析开来,然后在每一个层次中再作历史比较分析,整理出它们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并参以历史文献方面的证据推断各个层次所形成的大致时间,尽量还湘语一个活生生的历史。 新世纪的湖南汉语方言词汇研究论文代表作有:《湖南方言词语的构词理据及文化内涵研究》(罗昕如2000);《湖南新田南乡土话词汇中的地域文化特点》(谢奇勇2007);《从湘方言词语看宗教信仰对农业生产习俗的影响》(胡萍、唐七元2009)。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论文已不再局限于提供方言词汇材料,而是将方言词汇与地域文化结合起来研究。代表著作《湘南土话词汇研究》(罗昕如2003)揭示湘南土话词汇的特点,分析湘南土话词汇的底层、古语层、湘语层、客赣层和官话层,探讨了湘南各土话点之间的关系、与周边方言的关系以及湘南土话的归属问题。《湘方言词汇》(罗昕如2006)从共时与历时两个角度对湘方言词汇进行全面的深入的调查研究,揭示湘方言词汇的特征和整体面貌,探讨湘方言的构词规律、湘方言词汇的源流与演变规律、湘方言词汇的内部差异,对于人们了解湘方言的历史与演变,从词汇的角度认识湘方言的特点及其与周边方言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语法研究的重要性不亚于方言语音和词汇的研究,但较长时期以来湖南方言研究中的语法部分是一个薄弱环节。”[1]在新世纪,这个薄弱的环节引起了湖南方言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由伍云姬博士主编的“湖南语法研究系列”完成了最后两集———《湖南方言的语气词》和《湖南方言的副词》。单点方言语法研究除了散见于各大期刊的论文外,还出现了专著。比如:《益阳方言语法研究》(徐慧2001);《湘潭方言语法研究》(曾毓美2001);《衡阳方言语法研究》(彭兰玉2006)。“湘方言研究丛书”共五本,其中 021*收稿日期:2010-08-30 作者简介:瞿建慧(1973-),女,苗族,湖南泸溪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方言研究。

现代汉语阅读书目汇总

现代汉语类 现代汉语教程邢公畹主编、马庆株副主编 现代汉语(增订本)胡裕树主编 现代汉语参考资料胡裕树主编 现代汉语通论邵敬敏主编 新编汉语通论张斌主编 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著 汉语方言调查基础知识邢公畹著 汉语方言调查手册李荣编著 方言调查字表(修订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现代汉语方言詹伯慧著 汉语方言学李如龙著 普通语音学纲要罗常培、王均编著 语音学教程林焘、王理嘉著 汉语节律学吴洁敏、朱宏达著 中国文字学唐兰著 文字学概要裘锡圭著 现代汉字学纲要(增订本)苏培成著 现代汉语词汇符淮青著 汉语描写词汇学刘叔新著 词类问题考察胡明扬主编 词类辨难(修订本)邢福义著 中国现代语法王力著 中国语法理论王力著 汉语语法纲要王了一(王力)著 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著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丁声树著 汉语口语语法赵元任著吕叔湘译 语语答问朱德熙著吕叔湘译

语法讲义朱德熙著 现代汉语句型李临定著 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陆俭明著 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修订版)陆俭明、马真著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 修辞学通论王希杰著

现代汉语教程邢公畹(1914——2004)主编、马庆株(1942——)副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本书除绪论外,分语音、词汇、语法、文字四章,修辞知识分散到有关各编。内容既稳妥,又反映学科的新进展,不乏新意,有一定的学术性。这部教材既重视理论,又注意联系实际,贯彻新时期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设专门章节讲汉字的整理、汉语拼音方案和正词法,讲语言知识的运用。为了便于教学,还注意了与中学汉语知识特别是中学语法教学系统的衔接。 现代汉语(增订本)胡裕树(1918——2001)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本书是高校统编教材,经过多次修订,吸收了语言学界的一些研究成果。全书包括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六个部分,理论与实际并重,是影响较大的一部教材。 现代汉语参考资料胡裕树(1918——2001)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这套资料是为了适应《现代汉语》(胡裕树主编)的教学需要编选的,收有多篇有参考价值的论文。全书分上、中、下三册,上册为绪论和语音方面的文章,中册为文字、词汇和修辞方面的文章,下册为语法方面的文章。 现代汉语通论邵敬敏(1944——)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这是一本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等学校文科现代汉语课程教材。它首次给现代汉语课程定位为“语言素质教育”课,总结了近20年来现代汉语教学的经验教训,力求培养学生观察、搜集语言事实和分析、研究语言事实的能力。全书共分五章,其内容包括语音、汉字、词汇、语法等等,每一章内容由学习要点、正文及练习题和思考题几部分构成。在总体构思、内容取舍、章节安排、练习设计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同时充分吸收了现代汉语研究的最新成果,是一部带有突破性的现代汉语教材。 新编汉语通论张斌(1920——)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它以促进语言的规范化与适应新时期学习和研究现代汉语的需要为宗旨,在吸收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对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说明。全书信息量大,知识结构新颖,较好地反映了现代汉语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教学针对性。

汉语方言语法调查问卷刘丹青 唐正大

汉语方言语法调查问卷(上) 说明 此《方言语法调查问卷》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刘丹青、唐正大以往所编的数个方言语法调查问卷基础上整合修改而成,是一个中等规模的调查问卷。浙江大学陈玉洁、复旦大学盛益民、上海外国语大学王芳参与了本版的修订加工工作。此问卷供汉语方言田野调查的语法调查使用,目前已为国家语言保护工程项目所采用,也可用作方言参考语法编写的基础大纲。应广大田野调查者之需,特在正式发表前由本公众平台发布。欢迎在朋友圈转发,文章正式发表之前请勿转载。 调查者注意:调查中如果遇到虚词(包括介词、语气词、连词、代词等),请注音。表中“/”表示替换关系,除全句替换不一一标明外,替换的范围以下划线的形式注出。 一 1 构词法与形态 1.1 词内语序(如有多种说法,请按常用程度降序排列。) 1) 客人 2) 干菜 3) 生鱼 4) 生肉 5) 干肉 6) 拖鞋 7) 公鸡 8) 母鸡 9) 公牛 10) 母牛 11) 其他例子

1.2 名词小称(请给出如下词语的小称形式,后缀、儿化、变韵、变调、重叠等小称形式都需记音。如只有小称形式(即非小称的原形不成立),或小称有特别语义,请注明。) 12)车 13)房子 14)洞 15)雨点 16)花 17)姐 18)妹 19)弟 20)眼睛 21)脚 22)米 23)虾 24)猫 25)桔/桔子 26)桃/桃子 27)刀 28)碗 29)盘/盘子 30)袋/袋子 31)包 32)其他例子 1.3名词词缀 1.3.1“姓/名/排行”的形态形式(方言存在的说法请提供方言注音,不存在的说法打×或再提供同义的方言形式。)

33)老陈姓 34)小陈姓 35)阿陈姓 36)小强名 37)阿强名 38)老三排行 39)阿三排行 40)其他例子(如可说“强子/强儿(名+后缀)”、“强强(重叠)”等,请记出。) 1.3.2动词、形容词的名词化词缀(注意语义对应) 动词、形容词加后缀等构成转指行为者或属性拥有者的指人名词“的”字结构 44)卖菜的 45)开车的 46)弟弟的 47)吃的穿的 48)你拿来的 49)大的 50)胖的 51)三号的(这张票是~) 的字结构在属格中的形式:卖菜的的车 形态成分“头”等 41)没有吃头、有什么吃头

相关主题